分子荧光法
分子荧光法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分子荧光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2. 掌握荧光光谱仪的使用方法。
3. 通过实验,测定罗丹明B的荧光光谱,分析其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4. 掌握荧光定量分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分子荧光法是一种灵敏的定量分析方法,基于物质在特定波长范围内吸收光能后,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再回到基态时释放出一定波长的荧光。
罗丹明B作为一种荧光物质,在特定波长范围内具有明显的荧光特性。
通过测定罗丹明B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可以确定其最佳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从而进行定量分析。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荧光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移液器、容量瓶、试管等。
2. 试剂:罗丹明B标准溶液、无水乙醇、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罗丹明B标准溶液:准确移取一定量的罗丹明B标准溶液,用无水乙醇稀释至100mL,配制成一定浓度的罗丹明B标准溶液。
2. 测定激发光谱:在荧光光谱仪上,设定罗丹明B标准溶液的浓度为1.0×10^-5 mol/L,以无水乙醇为参比溶液,扫描激发光谱,记录激发波长范围内荧光强度的变化。
3. 测定发射光谱:在荧光光谱仪上,设定罗丹明B标准溶液的浓度为1.0×10^-5 mol/L,以无水乙醇为参比溶液,以激发光谱中最大激发波长为激发波长,扫描发射光谱,记录发射波长范围内荧光强度的变化。
4. 荧光定量分析:取一定量的罗丹明B样品溶液,按照上述步骤测定其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计算样品溶液中罗丹明B的浓度。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1. 激发光谱:罗丹明B的激发光谱显示,在激发波长为540nm附近,荧光强度达到最大值。
因此,选择540nm作为激发波长。
2. 发射光谱:罗丹明B的发射光谱显示,在发射波长为590nm附近,荧光强度达到最大值。
因此,选择590nm作为发射波长。
3. 荧光定量分析:根据罗丹明B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以及标准曲线,计算样品溶液中罗丹明B的浓度为1.2×10^-5 mol/L。
第九章分子荧光光谱法Molecular-fluorescence-spectroscopy
特殊点:有两个单色器,光源与检测器通常成直角。 基本流程如图: 单色器:选择激发光波长 的第一单色器和选择发射 光(测量)波长的第二单色 器; 光源:灯和高压汞灯,染 料激光器(可见与紫外区) 检测器:光电倍增管。
仪器框图
该型仪器可进 行荧光、磷光 的发光分析;
同步扫描技术
根据激发和发射单色器在扫描过程中彼此间所保持的 关系,同步扫描可分为固定波长差(Δλ)和固定能量差及可 变波长三种;
辐射复合发光过程:
1. 自由激子复合(X); 2. 导带电子—中性受主复合
(e,A0); 3. 施主—受主对复合
(D0,A0); 4. 束缚于中性施主上的——
激子复合 (D0,X); 5. 中性施主——价带空穴的复合(D0,h);
中性受主、电离施主或受主上的和等电子杂质上的束缚激子复合而发 光。
3.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的关系
(4)取代基效应:芳环 上有供电基,使荧光增 强。
3.内滤光作用和自吸现象
内滤光作用:溶液中含有能吸收激发光或荧光物质发射 的荧光,如色胺酸中的重铬酸钾;
自吸现象:化合物的荧光发射光谱的短波长端与其吸收 光谱的长波长端重叠,产生自吸收;如蒽化合物。
4、溶液荧光的猝灭
碰撞猝灭: 氧的熄灭作用等。
四、仪器结构流程
2. 激发态分子的失活: 激发态分子不稳定,它要以辐射
或无辐射跃迁的方式回到基态。
λ1
λ2
λ2/
λ3
λ4
无辐射跃迁:
(1) 振动弛豫:激发态分子由同一电子能级中的较高振动能 级转至较低振动能级的过程,其效率较高。 (2) 内转换:相同多重态的两个电子能级间,电子由高能级 回到低能级的分子内过程。 (3) 系间窜越: 激发态分子的电子自旋发生倒转而使分子的 多重态发生变化的过程。 (3) 外转换:激发态分子与溶剂或其它溶质相互作用、能量 转换而使荧光 (或磷光)减弱甚至消失的过程。荧光强度的
第3章分子荧光分析法
3.2 荧光光谱仪
3.2.1 荧光光谱仪基本结构
光源
单色器
吸收池
与紫外-可见 光谱仪的不同
单色器 检测器
信号显 示系统
01:42:38
光源
1. 光源的要求: 发射强度足够且稳定的连续光谱 光辐射强度随波长的变化小 有足够长的使用寿命
常用气体放电灯类型: 氙灯光源 高压汞光源
2.氙灯光源
01:42:38
3.3.3 荧光定量分析
定量依据
I f Kc
1. 标准曲线法(校准曲线法)
c1
c2
c3
c4
c5
cx
2. 单点校正法(标准对比法)
As Ax
cs
01:42:38
cx
A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1
2
3
4
5
cmol L-1
cx
Ax As
cs
1)溶剂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一般溶剂效应 特殊溶剂效应
介电常数、折射率 溶剂与荧光物质间的特殊作用
巯基喹啉在不同溶剂中的荧光峰和荧光效率
溶剂 乙腈 丙酮 氯仿 四氯化碳
相对介电常数 38.8 21.5 5.2 2.24
荧光峰/nm 410 405 398 390
荧光效率 0.064 0.055 0.041 0.002
荧光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的特征 a.Stokes位移
在溶液中,分子荧光的发射相对于吸收位移到较长的波长,称为 Stokes位移。这是由于受激分子通过振动弛豫而失去转动能,也由于溶液 中溶剂分子与受激分子的碰撞,也会有能量的损失。因此,在激发和发 射之间产生了能量损失。
分子荧光分析法
第五章 分子荧光分析法
第一节 基本原理
一、分子荧光的发生过程
1.分子的激发态 (1)去活化过程:当分子吸收一定能量后,处于激
发态的分子不稳定,其电子以辐射跃迁或无辐射 跃迁释放出多余的能量回到基态,这个过程为分 子去活化过程。 (2)单线态:分子受辐射激发时,电子从最高占有 轨道跃迁到较高空轨道,受激电子自旋仍保持方 向相反,称激发单线态。 (3)三线态:受激电子自旋方向反转,电子自旋为 平行时是激发三线态。
构造:激发光源——单色器——样品池——单色 器——检测器等四部分
1.激发光源:能发出强度较大,连续稳定的光 源。
主要有:溴钨灯、氢灯、高压汞灯、氙弧灯 2.分光系统: 第一单色器(激发单色器):位于光源与液槽
间,滤去非选择波长的激发光。 第二单色器(发射单色器):位于液槽与检测器
之间,滤去反色光,散色光和杂质产生的荧 光。
第五章 分子荧光分析法
3.样品池:石英材质,四面透光。玻璃吸收323nm 以下紫外光。
4.检测器:荧光弱,检测器灵敏度要高。 光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二、仪器的类型 1.光电荧光计:滤光片荧光计。
溴钨灯,滤光片,光电管。 2.荧光分光光度计:氙灯,光栅,狭缝,
光电倍增管。
第五章 分子荧光分析法
第三节 定性定量分析
第五章 分子荧光分析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基本原理 仪器 定性定量分析 荧光新技术和应用实例
第一节 基本原理
一、分子荧光的发生过程 分子的激发态 荧光的产生 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 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的关系 二、分子结构与荧光关系 荧光效率 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 影响荧光强度的外界因素 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浓度的关系
卫生化学笔记:分子荧光分析法
分子荧光分析法物质吸收外界能量后,其电子能级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物质的激发态分子以无辐射跃迁的形式释放能量,之后降至第一电子激发单线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并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回到基态的各个振动能级,此时,分子发射的光即称之为荧光分子荧光分析法:通过测定物质分子所发射荧光的特征和强度,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一)基本原理一、分子荧光的产生1. 单线态:当物质处于基态时,电子成对地填充在能量最低的各轨道中,一个给定轨道中的两个电子具有相反的自旋(自旋量子数S分别为1/2和 -1/2),即总自旋量子数S为0,分子中电子能级的多重度M=2S+1=1。
此种状态称为单线态。
• 激发单线态:当物质受到光照射,吸收紫外光或可见光时,物质分子内可发生电子能级的跃迁。
若吸收能量后电子在跃迁过程中不发生自旋方向的变化,即总自旋量子数S为0,分子中电子能级的多重度为1。
则该分子所处的能级状态称为激发单线态。
• 激发三线态:当物质受到光照射,吸收紫外光或可见光时,物质分子内可发生电子能级的跃迁。
若吸收能量后电子在跃迁过程中还伴随自旋方向的变化,即分子具有两个自旋平行的电子,其总自旋量子数S为1,分子中电子能级的多重度M=2S+1=3,则该分子所处的能级状态称为激发三线态。
2. 振动弛豫:同一电子能级内的荧光物质分子与溶剂分子相碰撞,以热能量交换的形式由高振动能级至低振动能级间的跃迁。
3. 内部转移:两个电子能级非常接近时,电子从较高电子能级以非辐射跃迁形式转移至较低电子能级,此过程称为能量的内部转移。
4. 荧光发射:处于激发单线态的电子经过振动弛豫和能量内部转移,回到第一电子激发单线态的最低振动能级,以辐射的形式回到基态的各个振动能级,此过程称为荧光发射。
5. 系间跨越:受激发分子的电子在激发态发生自旋反转,使分子的多重态发生变化的过程。
由第一激发单线态(S1)跃迁至第一激发三线态(T1),使原来两个自旋配对的电子不再配对。
分子荧光光度法
分子荧光光度法
分子荧光光度法是一种常用于检测物质浓度和反应动力学的分析方法。
它基于分子在受到光激发后发射荧光的原理,通过测量荧光的强度来确定物质的浓度。
在分子荧光光度法中,首先需要选择一个适合的激发波长,以激发待测物质中的荧光染料或标记物。
当激发波长的光照射到样品中时,样品中的分子吸收光能并跃迁到激发态。
在激发态停留的时间足够长时,分子会发生非辐射跃迁,即释放出荧光。
荧光的强度与待测物质的浓度成正比,因此可以通过测量荧光的强度来确定物质的浓度。
分子荧光光度法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它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可以检测到极低浓度的物质。
其次,它具有快速和简便的特点,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测定。
此外,分子荧光光度法还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环境监测、生物学研究、医学诊断等。
然而,分子荧光光度法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荧光信号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环境条件、荧光染料的性质等。
因此,在进行分子荧光光度法测定时,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严格的控制。
其次,某些样品可能会产生背景荧光干扰,这会降低测定的准确性。
因此,需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来消除背景荧光的影响。
分子荧光光度法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它在物质浓度测定和反应
动力学研究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合理选择激发波长和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可以获得准确和可靠的分析结果。
这种方法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的进步。
第三章 分子荧光光度法
测器,检测方向与激发光成直角。
由光源发射的光经激发单色器得到所需的激发波 透光强度为I;荧光物质被激发后,发射荧光F。 为消除入射光的影响,荧光测量通常在与激发光 成直角的方向上进行。
长I0,经样品池后,一部分光能被荧光物质吸收,
第二发射单色器的设置是为了消除可能共存的
其它光线的干扰,如散射光以及溶液中其它杂 质所发生的荧光,以获得所需要的荧光,让其 作用于检测器上,得到相应的电信号,经放大 后作记录。 §3-5 分子荧光光度法的特点及应用
一.荧光光度法的特点 1.灵敏度
与紫外—可见光度法比较,荧光法检测是在
黑背景下进行,所以其灵敏度要高出2∼4个
数量级,测定下限为0.1∼0.001g/mL。
2.选择性强
荧光法既能依据特征发射又能依据特征吸收
来检定物质。如某几个物质的发射光谱相
似,则可从激发光谱的差异来区分;而如果
它们的激发光谱相同,则可通过发射光谱将
激发光谱和荧光发射
光谱的特点:
(1)荧光发射光谱与激
发波长无关,如前所述,
无论引起物质激发的波
长是1还是2,但荧光
发射波长都为3。
这是由于分子吸收了不同能量的光子可由基 态激发到不同的电子激发能级而产生几个吸收
带;由于较高激发态可通过内转换及振动弛豫
回到第一激发态的几率很高,远远大于由高能
决定于第一电子激发态中各振动能级的分布状况;
三.荧光和分子结构的关系 产生荧光的分子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物质分子必须具有与所照射的光辐射相同频
率的吸收结构,才能吸收激发光。
(二)吸收了与其本身特征频率相同的能量之后, 必须具有一定的荧光效率。 荧光效率也称为荧光量子产率,表示物质发 射荧光的本领,为发出荧光量子数和吸收激发 光量子数的比值。
分子荧光分析法
分子荧光分析法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分子荧光分析法用X射线作光源,待测物质的原子受激发后在很短时间内(10-8 s)发射波长在X射线范围内的荧光。
2. 原子荧光分析法: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气吸收辐射激发后,在很短的时间内(10-8 s),部分将发生辐射跃迁至基态,这种二次辐射即为荧光,根据其波长可进行定性,根据谱线强度进行定量。
荧光的波长如与激发光相同,称为共振荧光。
荧光的波长比激发光波长长,称为stokes荧光;若短,称为反stokes荧光。
3. 分子荧光分析法:有些物质的多原子分子,在用紫外、可见光(或红外光)照射时,也能发射波长在紫外、可见(红外)区荧光,根据其波长及强度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这就是通常的(分子)荧光分析法。
基本原理一. 分子荧光的发生过程(一)分子的激发态——单线激发态和三线激发态大多数分子含有偶数电子,在基态时,这些电子成对地存在于各个原子或分子轨道中,成对自旋,方向相反,电子净自旋等于零:S=+(-)=0,其多重性M=2S+1=1 (M 为磁量子数),因此,分子是抗(反)磁性的,其能级不受外界磁场影响而分裂,称“单线态”;图1 单线基态(A)、单线激发态(B)和三线激发态(C)当基态分子的一个成对电子吸收光辐射后,被激发跃迁到能量较高的轨道上,通常它的自旋方向不改变,即S=0,则激发态仍是单线态,即“单线(重)激发态”;如果电子在跃迁过程中,还伴随着自旋方向的改变,这时便具有两个自旋不配对的电子,电子净自旋不等于零,而等于1: S=1/2+1/2=1 其多重性: M=2S+1=3即分子在磁场中受到影响而产生能级分裂,这种受激态称为“三线(重)激发态”;“三线激发态” 比“单线激发态” 能量稍低。
但由于电子自旋方向的改变在光谱学上一般是禁阻的,即跃迁几率非常小,只相当于单线态→单线态过程的 10-6~10-7。
(二)分子去活化过程及荧光的发生:(一个分子的外层电子能级包括 S0(基态)和各激发态S1,S2,…..,T1…..,每个电子能级又包括一系列能量非常接近的振动能级)处于激发态的分子不稳定,在较短的时间内可通过不同途径释放多余的能量(辐射或非辐射跃迁)回到激态,这个过程称为“去活化过程”,这些途径为:1. 振动弛豫:在溶液中,处于激发态的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间发生碰撞,把一部分能量以热的形式迅速传递给溶剂分子(环境),在10-11~10-13 秒时间回到同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这一过程称为振动弛豫。
分子荧光光谱法
去激发光 * * n
基态
在光致激发和去激发光的过程中,分子中 的价电子( 、n电子)处于不同的自旋状 态,通常用电子自旋状态的多重性来描述
1. 电子自旋状态的多重性
大多数分子含有偶数电子,基态分子每一个轨道 中两个电子自旋方向总是相反的 ,处于基态单 重态。用 “S0” 表示 ;当物质受光照射时,基态 分子吸收光能产生电子能级跃迁,由基态跃迁至 更高的单重态,电子自旋方向没有改变,净自旋 = 0 .这种跃迁是符合光谱选律的 第一激发单重态 S1
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光 源,可发射250~800nm
很强的连续光源
2、单色器
荧光计用滤光片作单色器,荧光计只能用于定量 分析,不能获得光谱
大多数荧光光度计一般采用两个光栅单色器,有
较高的分辨率,能扫描图谱,既可获得激发光谱, 又可获得荧光光谱
第一单色器作用:分离出所需要的激发光,选择
最佳激发波长 光物质 ex
f
ex /nm
em /nm
苯
0.11
205
278
萘
0.29
286
310
蒽
0.46
365
400
线状环结构比非线状
菲
结构的荧光波长长
350
• 芳香族化合物因具有共轭的不饱和体系, 多数能发生荧光 • 多环芳烃是重要的环境污染物,可用荧光 法测定 • 3,4 - 苯并芘是强致癌物
ex = 386 nm em = 430 nm
浓度高时, If与C不呈线形关系,有时C增大, If 反而降低因为有时发生荧光猝灭效应
荧光猝灭
——荧光物质与溶剂或其它物质之间 发生化学反应,或发生碰撞后使荧光强度 下降或荧光效率f 下降称为荧光猝灭。 使荧光强度降低的物质称为荧光猝灭剂
现代生物仪器分析第三章 分子荧光光谱法
第二节 荧光分析的原理
(一)荧光发生机理 物质的基态分子受一激发光源的照射, 被激发至激发态,在返回基态时,产生 波长与入射光相同或较长的荧光。 通过测定物质分子产生的荧光强度进行
分 析 的 方 法 称 为 荧 光 分 析 (fluorescence analysis)。
1、分子的激发态
荧光和磷光这两种光致发光过程的机理不同, 可从实验观察激发态分子寿命的长短来加以区 别: 对于荧光来说,当激发光停止照射后,发光 过程几乎立即停止(在10-9~10-6秒,荧光寿 命fluorescence life time )。 磷光则将持续一段时间(在10-3~10秒)。
荧光分析法发展简史
2、分子荧光和磷光的产生
分子在室温时基本上处于电子能级的基态。当吸 收了紫外—可见光后,基态分子中的电子只能跃 迁到激发单线态的各个不同振动—转动能级,根 据自旋禁阻规律,不能直接跃迁到激发三重态的 各个振--转能级。 处于激发态的分子是不稳定的,它可能通过辐射 跃迁和无辐射跃迁等分子内的去活化过程释放多 余的能量而返回至基态,发射荧光是其中的一条 途径。
世界上第一次记录荧光现象是16世纪 西班牙的内科医生和植物学家 N.Monardes。 1575年他提出在含有一种木头切片的 水溶液中,可观察到极可爱的天蓝色。
1852年,stokes在考察奎宁和叶绿素的 荧光时,用分光光度计观察到其荧光的 波长比入射光的波长稍微长些,从而导 入了荧光是光发射的概念。 18工作。应用铝—桑色素配 合物的荧光进行铝的测定。 19世纪以前,荧光的观察是靠肉眼进行 的,直到1928年,才由Jette和West完成 了第一台荧光计。
激发单重态与激发三重态的性质不同
分子荧光光谱法
5. 荧光发射:当激发态的分子通过振动驰豫 荧光发射:当激发态的分子通过振动驰豫——内转换 内转换——振动驰豫到达单重激发态的 内转换 振动驰豫到达单重激发态的 最低振动能级时,单重激发态最低振动能级的电子可通过发射辐射(光子) 最低振动能级时,单重激发态最低振动能级的电子可通过发射辐射(光子)跃回到基态 的不同振动能级, 荧光发射” 的不同振动能级,此过程称为 “荧光发射”。 6. 磷光发射:三重激发态最低振动能级的分子以发射辐射(光子)的形式回到基态的不 磷光发射:三重激发态最低振动能级的分子以发射辐射(光子) 同振动能级, 磷光发射” 同振动能级,此过程称为 “磷光发射”。
三、激发光谱与荧光光谱
1、激发光谱 将激发荧光的光源用单色器分光, 将激发荧光的光源用单色器分光,连续改变激发光 波长,固定荧光发射波长, 波长,固定荧光发射波长,测定不同波长激发光下物质 溶液发射的荧光强度( ,以激发光的波长为横座标, 溶液发射的荧光强度 F),以激发光的波长为横座标, 光谱图, 荧光强度为纵座标作F—l光谱图,便可得到荧光物质的 激发光谱。 激发光谱。
由于三重态寿命较长, 由于三重态寿命较长,因而发生振动弛豫及外转换的几率 也高,失去激发能的可能性大, 也高,失去激发能的可能性大,以致在室温条件下很难观 察到溶液中的磷光现象。因此, 察到溶液中的磷光现象。因此,试样采用液氮冷冻降低其 它去活化才能观察到某些分子的磷光。 它去活化才能观察到某些分子的磷光。 处于激发态的分子,可以通过上述不同途径回到基态, 处于激发态的分子,可以通过上述不同途径回到基态,哪 种途径的速度快,哪种途径就优先发生。 种途径的速度快,哪种途径就优先发生。 如果发射荧光使受激分子去活化过程与其他过程相比较快, 如果发射荧光使受激分子去活化过程与其他过程相比较快, 则荧光发生几率高,强度大。 则荧光发生几率高,强度大。 如果发射荧光使受激分子去活化过程与其他过程相比较慢, 如果发射荧光使受激分子去活化过程与其他过程相比较慢, 则荧光很弱或不发生。 则荧光很弱或不发生。
分子荧光光谱法
分子荧光光谱法又称分子发光光谱法或荧光分光光度法,即通常所谓的荧光分析法。
法。
该法是一种利用某一波长的光线照射试样,该法是一种利用某一波长的光线照射试样,该法是一种利用某一波长的光线照射试样,使试样吸收这一辐射,使试样吸收这一辐射,使试样吸收这一辐射,然后在发然后在发射出波长相同或波长较长的光线的化学分析方法。
如果这种再发射约在 s 内发生,则称为荧光;若能在生,则称为荧光;若能在 s 或更长的时间后发生,则称磷光。
分子荧光光谱法就是利用这种再发射的荧光的特性和强度来对荧光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
荧光分析法的突出优点是灵敏度高,其测定下限比一般分光光度法低二至四数量级。
级。
选择性也比分光光度法好,选择性也比分光光度法好,选择性也比分光光度法好,但其应用不如分光光度广泛,但其应用不如分光光度广泛,但其应用不如分光光度广泛,因为只有有限数量因为只有有限数量的化合物才能产生荧光。
的化合物才能产生荧光。
一、基本原理一、基本原理(一)(一) 荧光光谱的产生荧光光谱的产生荧光物质分子吸收了特定频率辐射后,荧光物质分子吸收了特定频率辐射后,由基态跃迁至第一电子激发态由基态跃迁至第一电子激发态由基态跃迁至第一电子激发态(或更(或更高激发态)高激发态)的任一振动能级,的任一振动能级,的任一振动能级,在溶液中这种激发态分子与溶剂分子发生碰撞,在溶液中这种激发态分子与溶剂分子发生碰撞,在溶液中这种激发态分子与溶剂分子发生碰撞,以以热的形式损失部分能量后,而回到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无辐射跃迁)。
然后再以辐射形式去活化跃迁到电子基态的任一振动能级,然后再以辐射形式去活化跃迁到电子基态的任一振动能级,便产生荧光。
便产生荧光。
由于无辐射跃迁的几率大,因此分子荧光波长常常比激发光长。
因此分子荧光波长常常比激发光长。
激发光源的波长通常是激发光源的波长通常是在紫外区,在紫外区,荧光也可能在紫外区,荧光也可能在紫外区,荧光也可能在紫外区,但更多是在可见区。
第七章-分子荧光法
第七章分子荧光分析法第一节概述物质的分子吸收一定的能量后,其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如果在返回基态的过程中伴随有光辐射,这种现象称为分子发光(molecular luminescence),以此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称为分子发光分析法。
物质因吸收光能激发而发光,称为光致发光(根据发光机理和过程的不同又可分为荧光和燐光);因吸收电能激发而发光,称为电致发光;因吸收化学反应或生物体释放的能量激发而发光,称为化学发光或生物发光。
根据分子受激发光的类型、机理和性质的不同,分子发光分析法通常分为荧光分析法,燐光分析法和化学发光分析法。
荧光分析法历史悠久。
早在16世纪西班牙内科医生和植物学家N.Monardes,就发现含有一种称为“Lignum Nephriticum”的木头切片的水溶液中,呈现出极为可爱的天蓝色,但未能解释这种荧光现象。
直到1852年Stokes在考察奎宁和叶绿素的荧光时,用分光计观察到它们能发射比入射光波长稍长的光,才判明这种现象是这些物质在吸收光能后重新发射的不同波长的光,从而导入了荧光是光发射的概念,并根据荧石发荧光的性质提出“荧光”这一术语,他还论述了Stokes 位移定律和荧光猝灭现象。
到19世纪末,人们已经知道了包括荧光素、曙红、多环芳烃等600多种荧光化合物。
近十几年来,由于激光、微处理机和电子学新成就等科学科术的引入,大大推动了荧光分析理论的进步,促进了诸如同步荧光测定、导数荧光测定、时间分辨荧光测定、相分辨荧光测定、荧光偏振测定、荧光免疫测定、低温荧光测定、固体表面荧光测定、荧光反应速率法、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和荧光光纤化学传感器等荧光分析方面的发展,加速了各种新型荧光分析仪器的问世,进一步提高了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和选择性,解决了生产和科研中的不少难题。
目前,分子发光分析法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环境科学以及农牧产品分析,卫生检验、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分子荧光光谱法(原理和方法)
概述
分子荧光光谱法(Molecular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又称
为荧光光谱法或荧光分析法.是以物质所发射的荧光强度 与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为依据进行的定量分析,以荧光光 谱的形状和荧光峰对应的波长进行行的定性分析.
荧光团杂化纳米二氧化硅微球
化合物
C6H5OH C6H5O— C6H5NH2
+ C6H5NH3
相对荧光 强度 18 10 20
0
荧光分光光度计
荧光分光光度计既可用于定量分析, 也可用于测绘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
。荧光分光光度计既可用于定 量分析,也可用于测绘激发光谱 和荧光光谱。第一单色器选择激 发光波长(>250nm的 紫外光)故称为激发单色器 第二单色器(荧光单色器) 与激发光入射方向垂直, 并选择荧光波长,可提高方法的选择性和准确度。
1. 激发
在室温下物质分子大部分处于基态的最低振动能级且电子自旋配对为单重
态.当吸收一定频率的电磁辐射发生能级跃迁时,可上升到不同激发态
的各振动能级,其中多数分子上升至第一激发单重态这一过程约需10-
15秒.
激发
2 去活化过程
激发态分子的失活: 激发态分子不稳定,它要以辐射 或无辐射跃迁的方式回到基态
对于很稀的溶液,投射到样品溶液上的被吸收的激发光不到2%时, 即εbc<=0.05时,上式的第二项后的各项可以忽略不计。则
F = φI0[1-(1-2.303 εbc)]=2.303 φ I0 εbc
当I0一定时 并且浓度C很小时,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浓度成正比
F = K·C
(K = 2.303 φ I0 εb)
分子荧光分析法
能发射荧光物质条件: ①物质分子在紫外-可见光区有较强吸收的特定结构。 ②分子必须有较高的荧光效率。 ③Фf=发射荧光的量子数/吸收激发光的量子数
第五章 分子荧光分析法
2.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 (1)共轭双键结构:芳环杂环化合物,含共轭双键
脂肪烃π-π激 (2)分子的刚性平面:效应增加,可使荧光效率增
标作图E荧-λ激 (2)荧光光谱:固定入激以λ荧为横坐标,E荧纵坐
标作图E荧-λ荧
第五章 分子荧光分析法
4.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的关系: (1)荧光发射光谱不随激发波长而改变。只强度改
变。因此荧光光谱只有一个谱带。 (2)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呈现镜像对称关系。
第五章 分子荧光分析法
二、分子结构与荧光关系
第五章 分子荧光分析法
2.荧光的产生:分子跃迁到较高能级后,以无辐射 跃迁的形式下降到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 能级,以光的形式放出所吸收的能量,由第一 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各振动能 级,这种光称为荧光。
3.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是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 (1)激发光谱:固定入荧以λ激为横坐标,E荧纵坐
第五章 分子荧光分析法
第一节 基本原理
一、分子荧光的发生过程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分子的激发态 (1)去活化过程:当分子吸收一定能量后,处于激
发态的分子不稳定,其电子以辐射跃迁或无辐射 跃迁释放出多余的能量回到基态,这个过程为分 子去活化过程。 (2)单线态:分子受辐射激发时,电子从最高占有 轨道跃迁到较高空轨道,受激电子自旋仍保持方 向相反,称激发单线态。 (3)三线态:受激电子自旋方向反转,电子自旋为 平行时是激发三线态。
构造:激发光源——单色器——样品池——单色 器——检测器等四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了吸收光能使分子受激发而发光,根据 起始激发形成的方式,可以将荧光同其它的 发光类型(例如:生物发光、热发光、化学 发光和摩擦发光)区别开来。
通过化学反应使分子受激而发光称为“化 学发光”。利用化学发光进行分析工作叫 “化学发光分析”。
化学发光分析、荧光分析和磷光分析统称 为“分子发光分析(molecular luminescence)”。
第三章
Hale Waihona Puke 荧光分光光度法( Fluorescence Spectrophotometry )
前言:
1852年,斯托克斯(Stokes)发现了萤石 在暗处受到光的照射时,会发出一种蓝白 色的光,他把这种光命名为“萤光”。 1868年 ,Goppelstroeder 发表了利用Al-桑 色素的绿色荧光来分析微量Al的分析方法, 可见荧光分析法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分析方 法。
b. 工作曲线法 先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分 别测定其荧光值,然后将减去试剂空白荧光 值的标准溶液荧光值与其相应浓度作图,即 得其工作曲线。 根据试液及试液空白荧光值,在此曲线 上即可找到试液的浓度。同时根据工作曲线 的线性情况,可以确定试液测定的最高浓度。
•
位置 • 邻、对位取代,荧光增强;
•
间位取代,荧光减弱。
分子所处的环境 如:溶剂、温度、pH等都可能会影响 分子的结构或立体构象,当然也就会影响 分子能否产生荧光。
(2)无机化合物的荧光 除过渡元素的顺磁性原子会发生线状荧 光光谱外,大多数无机盐类金属离子,在溶 液中只能发生无辐射跃迁,因而不能产生荧 光。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金属螯合物却能 产生很强的荧光,并可用于痕量金属离子的 测定。
根据光的吸收定律,得:I=I0×10-cl 则: I a =I0-I=I0-I0×10-cl= I0(1- e-2.303cl) ……(3-1)
因为溶液的荧光发射强度F和它吸收的光 能I a成正比,并且与荧光物质的荧光效率有关。 所以: F= I a= I0(1-e-2.303cl) (3-2) 式中: 为荧光效率,而其中e-2.303cl展开得
a. 激发光谱:选择并固定发射波长EM和狭 缝宽度S,让激发单色器进行波长扫描,记 录荧光强度(F)随激发波长的变化而变化 的关系曲线,叫激发光谱。
b. 发射光谱:选择并固定激发波长EX和狭 缝宽度S,让发射单色器进行波长扫描,记 录荧光强度(F)随发射波长的变化而变化 的关系曲线,叫发射光谱。
磷光与荧光的区别主要为: (1) 产生磷光的过程稍长,约在10-5~0.1 秒, 有时长达1 秒以上; (2) 在辐射停止几秒或更长一段时间后,仍 能检测到磷光;而上述荧光现象在照射光一 旦停止照射,荧光便立即消失。
3. 迟滞荧光(延迟荧光) 某些分子在跃迁至三重线态之后,通过 热激活作用,可以再回升至第一电子激发态 的各振动能级上,然后再由第一电子激发态 的最低振动能级(v=0)降落至基态的各个不 同振动能级而发出荧光,这种光叫做迟滞荧 光(或延迟荧光)。
(3)荧光总量 荧光发射谱的面积积分,称为荧光总量。
(4)峰值波长和谱带宽度 a. 峰值波长—在谱图(包括:激发谱和发射 谱)中具有最大荧光强度所对应的波长, 称为峰值波长。
b. 谱带宽度—常用“半宽”来表示,即荧光 峰强度值的一半时所对应的波长宽度。
或:荧光谱的半高宽称为谱带宽度。
(5)量子产率(或称:荧光效率)
(7)荧光寿命 它是研究分子结构时要求的参数。 定义:荧光强度衰减到1/e所需的时间, 用表示。
任意时间(t)的荧光强度 If =If0e-t/=If0e-kt
式中:If —移去激发光源后任一时间t时 的荧光强度; If0—激发时最大的荧光强度; k —仪器衰减常数; —激发态的平均寿命。
4. 分子吸收光谱与分子荧光光谱的关系 分子吸收光谱和分子荧光光谱都是分子 内部振动能级结构的反映,但是分子吸收光 谱是反映电子激发态中各个振动能级结构情 况。 在大多数分子中,由于电子激发态和电 子基态的各个振动能级结构相似,因此吸收 光谱和荧光光谱往往呈现大致的镜像对称关 系。
3.2 荧光与物质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1. 物质产生荧光的两个必须条件 (1)物质分子必须具有能吸收一定频率光 的特征结构; (2)物质分子在吸收了特征频率的辐射能 之后,必须具有高的荧光率,即具有较高的 荧光效率(fluorescence efficiency)。 荧光效率(又称:量子产率,记为) = 发射荧光的量子数/吸收激发光的量子数
在定性分析时,一般是在一定实验条件 下,用荧光分光光度计作试样和标样的激发 光谱和荧光光谱,然后比较它们的光谱图, 即可鉴定试样物质。 有时需改变溶剂后再比较它们的光谱 图,如二者一致,即为同一物质。
(2)定量方法 目前,荧光分析多数用于荧光物质的定 量分析。常用的定量方法有直接比较法、工 作曲线法和内标法。
b. 分子的几何排布 物质的分子为平面型,且具有一定的刚 性结构,这样的分子荧光强烈。
对于顺反异构体,顺式分子的两个基团 在同一侧,由于位阻原因不能共平面,而没 有荧光。
c. 芳环上取代基的类型和位置 类型 • 有些取代基可增强荧光。如:-OH、-OR、 -NH2、-NHR、-NR2等;
•
有些取代基可减弱荧光。如:-COOH、 -C=O、-NO2、-Cl、-Br、-I等; 有些取代基影响不明显。如:-F、-SH、 -SO3H等。
(8)荧光分析的灵敏度 —对整个发射光谱而言; /H —对部分发射光谱而言,即对所 测到的不是整个荧光光谱,只是靠近荧光 峰的一个狭窄的谱带(H:为荧光峰的半 高宽/谱带宽度)。
2. 荧光分析方法 (1)定性方法 不同分子结构的各种荧光物质,具有不 同的激发光谱(即: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 这是分子荧光分析的定性依据。
=发出的光量子数/吸收的光量子数
(6)荧光偏振 在研究分子的结构变化时用。用来研究 荧光的各向异性(荧光的偏振性)。它是在 激发和发射光路中引入两个偏正器。它可用 偏振度(P)表示: P=(FII -F)/(FII +F)
式中:FII表示与激发光振动方向平行振 动的偏光成分;F表示与激发光振动方向垂 直振动的偏光成分。
e-2.303cl=1-2.303cl+(-2.303cl)2/2!+ (-2.303cl)3/3!+…
(3-3)
若溶液浓度c很低, 、l都是定值,则cl 的值很小,当A=cl<0.05时,上面级数展开 式中第二项以后的各项可以忽略不计,因此:
e -cl = 1-2.303cl (3-4) 将(3-4)代入(3-2)得 : F= 2.303 I0cl (3-5) 当入射光强度I0一定时, F= Kc (3-6)
a. 直接比较法 设CX、CS分别为试样和标样溶液的浓度, FX、FS和FX0、FS0分别为试样、标样的荧光 值和试样、标样的本底荧光值,因为 FX - FX0=KCX、 FS - FS0=KCS, 所以: Cx/Cs=( FX - FX0)/( FS - FS0) 或 Cx =Cs( FX - FX0)/( FS - FS0) 直接比较法简单快速,它要求被测样品 浓度与其相应的荧光值必须处于线性范围内。
注意:上述记录的激发和发射光谱均为 “表观光谱”。 它受仪器的光源特性、单色器的特性 和检测器的特性等因素影响。
对于同一个试样,用不同的荧光仪记录 的“表观光谱”需进行校正;经过校正的光 谱称为“真实荧光光谱”又叫“校正光谱”。 现代化的仪器都具有自动记录校正光谱 的功能。
(2)荧光强度 荧光物质吸收辐射能后才会发射荧光, 因此,溶液的荧光强度和该溶液的吸光程度 以及溶液中荧光物质的荧光效率有关。 设I0和I分别为照射在待测溶液上的入射 光和透过光强度,c和l分别为待测溶液浓度 和液层厚度,则被测溶液吸收的光强度为: I a= I 0-I
不少有机化合物虽然具有共轭双键,但 由于不是刚性结构,分子处于非同一平面, 因而不发生荧光。
若这些有机化合物和金属离子形成螯合 物后,伴随着分子的刚性增强,平面结构增 大,常会发出荧光。
例如:8-羟基喹啉本身有很弱的荧光, 但其金属螯合物具有很强的荧光。这是由于 刚性和其平面性增加所致。
一般来说,能产生这类荧光的金属离子 具有硬酸型结构,如:Be2+、Mg2+、Al3+等。
荧光效率愈大,荧光的发射强度愈大, 无辐射跃迁的几率就愈小。 当荧光效率等于零时就意味着不能发射 荧光。因此,荧光物质必须具有较大的荧光 效率。
2. 物质产生荧光与其分子结构的关系 (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分子荧光的关系 a. 碳原子骨架 一般含有共扼体系的分子可产生荧光。 共扼度越大,则离域电子愈易被激发,愈 易产生荧光。 所以绝大多数荧光物质含有芳香环或杂 环。
时至今日,荧光分析在方法上取得了极 大的进展。 促进了诸如:时间分辨、相分辨、荧光 偏振、荧光免疫和同步荧光等荧光分析新方 法的发展,同时促使各种各样新型荧光分析 仪器的出现。
在仪器方面,微机控制的全自动荧光分 析仪具有灵敏度高(比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高2 - 3个数量级)、选择性好、工作曲线线 性范围宽且能提供激发光谱、发射光谱、发 光强度、发光寿命、量子产率、偏振和各向 异性诸多信息等优点,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痕 量分析技术。
需要注意的是: (1)整个过程是在单线态之间进行的;
(2)产生荧光的过程极快,约在10-8 秒左 右 内完成; (3)荧光的产生是从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 低振动能级开始,而与荧光物质分子被激发 至哪一个能级无关。 因此,荧光光谱的形状和激发光的波长 无关。
2. 磷光(Phosphorescence) 当某些物质分子被激发到较高的能级, 并通过无辐射跃迁降落至第一电子激发态的 最低振动能级之后,尚不能继续直接降落至 基态,而是通过另一次无辐射跃迁降至一个 中间的亚稳态能级—三重线态上,这些分子 在三重线态上经短暂停留后,再降落至基态 的各个不同的振动能级上,同时发出辐射光, 称这种发出的辐射光为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