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经典易错题专训含答案解析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测试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测试 浙教版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一、选择题(本题有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肓人读肓文时,依靠皮肤中的感受器()A.冷觉 B.热觉 C.痛觉 D.触觉2﹒眼球中下列哪个结构含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A.视网膜 B.角膜 C.巩膜 D.脉络膜3﹒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在课堂上“大声”回答问题才能让老师和同学们都能听清楚。

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4﹒下列对光现象描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手影”形成的原因是光的直线传播 B.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C.人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D.在医院的手术室里常用紫外线来杀菌5﹒“火树银花不夜天”,在喜庆的盛大节日里,人们常常要燃放礼花爆竹,此时旁观者最好张口,或闭嘴、堵耳。

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A.保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B.防止听觉中枢受损伤C.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D.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6﹒关于同学们听到的考试铃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铃声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B.铃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铃声不能在教室墙壁上反射 D.铃声不能传递能量7﹒光的色散说明白光是一种复色光,棱镜对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其中对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对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

图中能正确表示白光通过三棱镜发生色散的是()A B C D8﹒某同学探究“视力的矫正”原理,如图所示.他实验观察到如下现象:小明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当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时,测得这个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

设该凸透镜的焦距为f,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f一定大于l B.f一定小于l C.f一定等于l D.f可能小于l9﹒我们生活中常常都提到像: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放大镜成像,④银幕上的像,⑤哈哈镜中的像,其中()A.属于实像的是①④ B.属于虚像的是①②③C.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像是①③④ D.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像是③④⑤10﹒关爱眼睛,远离近视。

浙教版7年级下册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解答题(解析版)

浙教版7年级下册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解答题(解析版)

浙教版7年级下册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解答题一、声音与听觉1.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6s 接收到来自海底的回波信号(海水中声速是1500m/s),则:(1)该处的海深为多少km?(2)超声波声呐能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为什么?【答案】(1)该处海深为:ℎ=12vt=12×1500m/s×6s=4500m=4.5km;(2)不能;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太空间没有介质,所以超声波不能在太空中传播【解析】【分析】(1)海深等于超声波传播路程的一半,那么超声波传播一半时间的路程就是海深;已知超声波在海水里的传播速度和时间根据ℎ=12vt计算海深即可;(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解答】(2)超声波声呐能不能用于太空测距,因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太空间没有介质,所以超声波不能在太空中传播。

故答案为:(1)4.5km;(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校运会上,100米决赛正在激烈进行中,问:(1)终点处的计时员应该在看见发令枪冒出的“烟”时开始计时,而不是在听到发令枪声时开始计时,这是为什么?(2)若计时员是听到发令枪声时才开始计时的,那么运动员的成绩将被提高多少?(已知常温下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答案】(1)解:声速远小于光速,使成绩测定误差较大(2)解:因为光传播100米的时间可忽略不计所以△T=S/v声=100m/340m/s=0.29s【解析】【分析】(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108m/s,从它们的速度对成绩测量误差的角度思考即可;(2)如果以发令枪的枪声为标准开始计时,那么当声音传播100m到达终点时终点计时员才开始计时,而这段时间就是运动员的成绩被提高的部分。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易错题分类练习--《对环境的察觉》(含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易错题分类练习--《对环境的察觉》(含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易错题分类练习--《对环境的察觉》易错点1:对乐音的三个特征区分不清,不了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影响因素1. 二胡是中国特有的乐器,在中国的很多古典音乐中都要用到。

琴师在使用前会对二胡进行调音,下列关于调音时采用的做法解释正确的是()A. 旋转琴轴,使弦拉得紧一些,是为了改变响度B. 旋转琴轴,使弦拉得紧一些,是为了改变音色C. 将琴枕上移一些,是为了改变音调D. 换一根更细一些的琴弦,是为了改变响度2. 两列声波在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如图甲、乙所示,则这两列声波()A.音调不同B.响度不同C.音色不同D.音调、响度和音色均不同3. 住宅小区内的楼道灯,晚上通常是人来灯亮,人走灯灭。

它的声控开关的工作状态主要是依赖楼道内声音的()A. 响度B. 音调C. 音色D. 声速4. 晚上就寝熄灯后,如果有同学讲话违反纪律,恰巧班主任站在门外面,那么班主任能立马辨别是谁违反纪律。

班主任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A. 音调B. 响度C. 音色D. 声速5. 小兰在观察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器的弦振动时突然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弦乐器的音调与那些因素有关呢?她认为:即使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高低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度,以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她想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下表是她在实验时选择的琴弦条件.编号琴弦的材料琴弦的长度/cm琴弦的横截面积mm2A钢200.3B钢200.7C尼龙丝300.5D钢400.5E尼龙丝400.5(1)、如果小兰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粗细的关系,你认为她应该选用表中编号为_____的琴弦(填字母代号)(2)、如果小兰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你认为她应该选用表中编号为_____的琴弦(填字母代号).(3)、上述探究过程采用的实验方法是_____ .易错点2:不了解物体呈现颜色的原理,误认为照什么光就呈现什么颜色6. 下列关于颜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能使各种色光全部反射的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白色的B. 能把各种色光都全部吸收的不透明体是黑色的C. 如果不透明体能使各种色光几乎全部反射,那么这个物体是黑色的D. 隔着蓝玻璃片看红布,红布是黑色的7. 小敏穿了一件白衬衫、蓝裤子和一双黑皮鞋,走进一间只亮着红灯的房子里,别人看到他所穿服装的颜色分别是()A. 红衬衫、黑裤子和黑皮鞋B. 红衬衫、蓝裤子和黑皮鞋C. 白衬衫、蓝裤子和黑皮鞋D. 白衬衫、红裤子和红皮鞋8. 在没有任何其他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光照在穿白上衣、红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A. 全身呈绿色B. 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红色C. 上衣呈白色D. 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黑色9. 摄影大师对黑白照片进行暗室加工时,所用温度计的液柱是蓝色而不是红色的,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暗室安全灯是红灯,因而温度计的红色液柱在这种环境中不易看清B. 温度计的蓝色液柱在红光照射下是黑色的C. 蓝色液柱在红光下看得更清楚D. 红色液柱在红灯照射下反射白光10. 受变色龙的启发,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具有变色效应的新材料,该材料处于拉伸状态时为蓝色,压缩状态时为红色。

七年级科学下册 基础知识篇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同步练测(含解析)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 基础知识篇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同步练测(含解析) 浙教版

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检测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 下列感受器中,对环境温度变化刺激最敏感的是()A.眼睛 B.皮肤 C.耳朵 D.鼻子2. 下列哪项不属于皮肤感受器()A.热觉感受器 B.冷觉感受器 C.痛觉感受器 D.味觉感受器3. 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包含着声学知识。

下列对其中声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A.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B.船上的人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C.钟声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D.船上的人根据音调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4.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到玻璃罩中,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逐渐减小直到消失;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声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说明()A.空气不能传声B.液体不能传声C.真空不能传声D.固体不能传声5. 下列关于光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A.物体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B.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C.光的色散就是将白光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的现象D.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见电影银幕上的画面,是因为光在银幕上发生了镜面反射6. 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如图1所示);②在A点处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入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③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线又变直。

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果,正确的是()A.光的传播需要介质B.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C.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A 图1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7. 许多照相机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是可调的。

某次拍摄前摄影师已经“调好焦”,使被摄者在胶片上形成了清晰的像。

如果在拍摄前被摄者和摄影者的距离变远了,为了使他在胶片上仍然成清晰的像,镜头与胶片间的距离应()A.变小B.变大C.先变小后变大D.先变大后变小8. 在清澈的湖面上空,小燕子正在向下俯冲捕食。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单元测试题: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含解答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单元测试题: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含解答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会聚光线经凸透镜后一定还是会聚光线B.发散光线经凸透镜后不一定成为会聚光线C.会聚光线经凹透镜后一定成为发散光线D.发散光线经凹透镜后一定成为发散光线2.户外旅行时,突遇电闪雷鸣的极端天气,人们会迅速寻找安全地点躲避。

其中,人体感知电闪雷鸣的感受器分别是( )A.虹膜、鼓膜 B.晶状体、半规管C.视网膜、耳蜗 D.瞳孔、听小骨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C.人耳听不到次声波,是因为其响度太小D.“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音调来辨别的4.将手表放在枕头下,人耳贴在枕头上能比在空气中更清晰地听到手表走时的“嘀嗒”声,这一现象说明( )A.只有固体才能传声 B.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C.固体能将声音放大 D.以上说法都正确5.我们能听到蚊子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但听不到蝴蝶飞行时发出的声音,其原因是( )A.蝴蝶飞行时声音响度小B.蝴蝶飞行时音色与蚊子不同C.蝴蝶飞行时振动频率小于20 HzD.上述原因都有可能6.许多照相机的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是可调的。

某次拍摄前摄影师已经“调好焦”,使被摄者在胶片上形成了清晰的像。

如果在拍摄前被摄者和摄影者的距离变大了,为了使被摄者在胶片上仍然成清晰的像,镜头与胶片间的距离应( )A.变小 B.变大C.先变小后变大 D.先变大后变小7.如图1所示,在暗室中用手电筒照射挂在白色墙上的小镜子,这时看到被照射部分( )图1A. 墙和镜子都是黑色的 B.墙和镜子都是白色的C.墙是黑色的,镜子是白色的 D.墙是白色的,镜子是黑色的8.下列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图29.下列现象,属于光的色散的是( )A.雨后天空的彩虹 B.凿壁借光C.水中“折枝” D.井底之蛙,所见甚小10.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1-4节)复习提纲-(有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1-4节)复习提纲-(有答案)

教师一对一个性化教案、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听不到对方讲话的声音,这是由于c=3×105km/s,空气中的声速v=340m/s)。

15、一把米尺竖直立在操场上,晴天的某一时刻测得它的影子长35厘米,则此时操场上竖立的30米长的旗杆的影子多长呢?16、如图所示,S为光源,AB为遮光板,请在图上画出光线射不到的区域,并在该区域内打上斜线。

17、请通过门上的小孔看门外的景物,改变你的眼睛与小孔的距离,你所观察到的门外的范围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并通过作图说明你观察到的结果。

2、阳光穿过茂密的树叶,在地面上留下的光斑是____________形的,实际上它是太阳通过树叶间的小孔所成的缩小了的像,它是______像(填“实”或“虚”)。

3、小孔的形状______(填“会”或“不会”)影响像的形状。

4、某天文爱好者,用照相机拍摄的一张太阳照片如图所示。

这是一种____________现象,它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情况下,在树下留下的光斑是______形的(圆形、月芽形),它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一支削得很尖的铅笔,在一张硬纸片的中心部分扎一个小孔,孔的直径约为3mm左右。

设法让其直立在桌上,点亮一支蜡烛放在靠近小孔的一端,在小孔的另一面放置一张白纸。

(1)观察在白纸上得到的像是____________(填“正立”或“倒立”)的;(2)轻轻地往前吹动烛焰,观察到它的像往____________移动;(3)改变白纸与小孔的距离,能得到放大的、等大的和缩小的像。

要得到放大的像有什么条件?6、太阳光经三棱镜分解后的彩色光透过红玻璃,你在光屏上将看到的颜色是()A.白色B.红色C.黑色D.绿色7、舞台上有一身着黄色上衣和绿色裙子的姑娘在跳舞,当用黄光照射时,她的上衣的颜色是(),裙子的颜色将会是()A.黄色B.黑色C.绿色D.白色8、用蓝色光照在白纸上,你将观察到的颜色是()A.白色B.蓝色C.绿色D.黄色9、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可在光屏上看到一条彩色光带,彩色光带的颜色是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排列,这就是白光的____________现象。

初中科学练习: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章末练习(含答案)

初中科学练习: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章末练习(含答案)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章末练习一、选择题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我们能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根据它们发声的音色不同2、对下列几种光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湖光映彩霞”----光的反射现象B.“潭清凝水浅”----光的折射现象C.皮影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D.“风吹草低见牛羊”光的直线传播3、下列有关光的现象中,正确的说法是()A.阳光下,微风吹拂的河面,波光粼粼,这里蕴含着光的反射B.光与镜面成30°角射在平面镜上,则其反射角也是30°C.人在照镜子时,总是靠近镜子去看,其原因是靠近时像会变大D.老年人通过放大镜看书,看到的字的实像4.五一期间,小明和同学到泰山去游玩,当他为全体同学拍了一张合影后,又想为一位同学拍一张单身照,则他应()A 保持照相机与同学间的距离不变,拉长镜头B 减小照相机与同学间的距离,镜头不动C 增大照相机与同学间的距离,缩短镜头D 减小照相机与同学间的距离,拉长镜头5.某同学是近视眼,从戴上眼镜能看清书上的字迹,到摘下眼镜仍能看清书上的字迹,他应该()A.将书靠近眼睛,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B.将书靠近眼睛,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正立的C.将书远离眼睛;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D.将书远离眼睛,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正立的6、一只电铃放置在玻璃罩内,接通电路,电铃发出声音;当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去,使玻璃罩内成为真空,则()A、电铃的振动停止B、电铃继续振动,但听不到声音C、电铃的声音比原来更加响亮D、电铃停止振动,但能听到声音7、可以较全面反映光传播路径的是()8、一般的书都是白纸上印有黑字,每个都看得特别清楚。

我们之所以能看清楚这些字的主要原因是()A.白纸和黑字分别发出了不同颜色的光进入眼睛B.白光照到书上,白纸和黑字分别反射出白光和黑光进入眼睛C.白光照到书上,白纸反射出白光进入眼睛,而黑字不反射光D.黑字比白纸反射光的本领强9.随着支付宝和微信的普及,扫描二维码已经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测试(带答案解析)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测试(带答案解析)

A. 那天晚上的月相是满月 C. 太阳光在这区发生的是镜面反射
B. 暗区是月球表面的高地 D. “超级月亮”是由于那天月球体积变大
16.下列关于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光不能在水中传播
B. 近视眼可用凸透镜矫正
C.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 3×108m/s
D. 路灯下的人影是光的反射造成的
17.若右图中猫的头部位置保持不变,把镜子沿 MN 截成两半,并分别向两侧平移一段距离,
则猫的头部通过左、右两半面镜子( )
A. 都不能成像 C. 都成完整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D. 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
18.如图所示,正确的平面镜成像图是( )
A.
B.
C.
D.
19.下图的四幅图,分别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的是 ( )
A. ② ① ④
4.人潜入水中后看到岸边的一棵树,其实是 ( ) A. 变高了的树的虚像 B. 变低了的树的虚像 C. 变高了的树的实像 D. 变低了的树的实像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舌的不同部位对甜、酸、苦、成的敏感性不同 B. 冷、热、触、痛觉感受器全分布在皮肤中 C. 味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舌的上表面和两侧 D. 嗅觉感受器分布在鼻腔上部的嗅黏膜内
3.如图所示,水槽的右壁竖直放着一面平面镜.无水时,射灯从S 点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左壁上会出现一个光点P。往水槽内 加水,当水面处于a,b,c,d四个位置时,左壁上分别出现Pa, Pb,Pc,Pd四个光点(不考虑水面对光的反射)。则四个光点在 左壁上的排列从下往上依次为( )
A. Pa,Pb,Pc,Pd B. Pd,Pc,Pb,Pa C. Pc,Pd,Pa,Pb D. Pb,Pa,Pd,Pc

浙教版七下科学第2章对环境的感觉(第4—5节)包含答案

浙教版七下科学第2章对环境的感觉(第4—5节)包含答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测试卷(七)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第4~5节)班级姓名学号得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50分)1.下列四个词语所描述的对象属于光源的是()A.金光闪闪B.红光满面C.火光冲天D.波光粼粼2.有关光的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光在任何介质中每秒钟都传播3×108米B.光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在固体中传播最快C.光在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D.日食、月食的形成都可以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3.晚上一个人经过路灯时,地面上出现的人影长短变化情况是()A.变长B.变短C.不变D.先变短后变长4.黑暗的房间里有两盏电灯,只有一盏灯点亮,但人能看到未点亮的灯泡。

以下对于“看到未点亮灯泡”所画的光路图,正确的是()5.当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折射角大于入射角B.折射角小于入射角C.折射角等于入射角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6.如图现象由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是()A.水中的鸡B.鸟的“倒影”C.水中的鱼看D.墙壁上出蛋变“大”起来变“浅”现手影7.如图表示一条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三棱镜并射出的情形,其中正确的是()8.在太阳光下我们能看到鲜艳的黄色的花是因为()A.花能发出黄色的光B.花能反射太阳光中的黄色光C.花能发出白色的光D.花能吸收太阳光中的黄色光9.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自动水龙头和自动烘手机,我们只需把手伸到水龙头或烘手机的下方,水龙头或烘手机就启动工作。

它们都是利用人体能辐射出哪种光波的特征()A.紫外线B.红光C.红外线D.紫光10.在5米深的水面上空5千米处有一架飞机飞过,该飞机在水中的像到水面的距离是()A.2千米B.3千米C.5千米D.5米11.如图,小强在水中练习潜水则能正确反映岸上教练看到水下小强的光路图是()12.美丽的河堤公园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在下列公园里的现象说法中,正确的是()A.凉亭在水中的倒影是实像B.杨柳成荫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C.射灯发出的红色光柱是红外线D.从不同的方向能看到荷花是镜面反射现象13.小科根据实验记录(如图所示)总结出下列几条结论,其中错误的是()A.光发生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B.光从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C.光从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D.光从玻璃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14.如图1所示,枯井中的青蛙位于井底O点“坐井观天”,则图2中青蛙通过井口观察范围正确的是()1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平静的水面映出的周围景物是倒立的,因此这一现象不属于平面镜成像B.医生检查患者耳道时戴一个凹面镜,是为了使观察的范围较大些C.在探照灯里,要将光源放在凹面镜的焦点处D.在太阳灶中,要将被加热的物体放在凸面镜的焦点处16.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其实验探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使用光屏是为了验证平面镜所成像的虚实B.将蜡烛靠近玻璃板的同时像将远离玻璃板C.做多次实验获得多组数据是为了减小误差D.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17.在雨后晴朗的夜晚行走时,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迎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B.迎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水C.迎着月光或背着月光走,都应是地上发亮处是水D.迎着月光或背着月光走,都应是地上暗处是水18.小明在课外用易拉罐做成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易拉罐底部有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A.蜡烛的正立像B.蜡烛的倒立像C.三角形光斑D.圆形光斑19.人在水面上看到水中的一条鱼P如图所示的四条光路中,正确的是()A.PO1QB.PO2QC.PO3QD.PO4Q20.下列哪种物质对太阳能吸收能力最强的是()A.沥青B.红瓦C.铝板D.干木材21.如图是晚上汽车在干燥的沥青路面和潮湿的沥青路面上行驶时大灯部分光路简图,在晚上开车时()A.潮湿的路面更容易发生光的漫反射B.千燥的路面发生光的折射C.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潮湿的路面更暗D.照射到干燥路面上的光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22.有一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仪器,它是通过光束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打到光屏将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进行处理)上来显示液面高度的。

浙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光和颜色 易错题 专题训练(含解析)

浙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光和颜色 易错题  专题训练(含解析)

专题训练:光和颜色一、选择题1.我们用遥控器来调节电视机播放节目,如图所示,遥控器能控制电视是利用()A.紫外线B.红外线C.声波D.可见光2.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A.钻石B.幕布C.月亮D.太阳3.测量天体之间的距离时,通常采用下列那个单位()A.光年B.米C.千米D.厘米4.少先队员们正在湖边进行篝火晚会以庆贺自己的节日,在一片银白色的月光照耀下,燃起了一堆篝火。

少先队员们的目光中流露出莫大的喜悦。

以下能称得上光源的是()A.少先队员喜悦的目光B.在湖边燃烧的篝火C.湖面上映出的篝火D.一片银白色的月光5.下列科学现象中,属于光的色散的是A.霓虹灯的灯光五颜六色B.彩色电视机的画面五彩缤纷C.色彩丰富的水彩画D.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6.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中提出:紫外线可灭活病毒。

有关红外线和紫外线相关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太阳的热主要是通过红外线的形式传送到地球上的B.红外线制导导弹可以对任何温度的目标进行追踪C.我们肉眼看不见紫外线和红外线D.臭氧层吸收了大部分来自太阳的紫外线7.阳光给我们送来了光和热,阳光是地球上万物生长之源,没有阳光,地球上也就没有生命。

下列关于阳光的说法错误的是()A.阳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组成B.如图所示,紫外线主要集中在白屏的下端C.红外线最主要的作用是热作用,可以加热物体D.紫外线可用于识别伪钞8.红五月朗诵比赛时,表演的同学身着白色上衣,蓝色裙子(或裤子),当没有其他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黄光照到他们身上时,观众们将看到表演的同学()A.上衣呈白色,裙子(或裤子)呈黑色B.上衣呈黑色,裙子(或裤子)呈蓝色C.上衣呈黄色,裙子(或裤子)呈蓝色D.上衣呈黄色,裙子(或裤子)呈黑色9.茶花是我市的市花,如图是茶花的一种——状元红,阳光下花瓣呈鲜艳的红色。

其原因是()A.花瓣发出了红色光B.花瓣反射了红色光C.花瓣吸收了红色光D.花瓣透过了红色光10.中国古代对光的色散现象的认识最早起源于对自然色散现象——虹的认识。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经典易错题专训-含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经典易错题专训-含答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1.如图2-2-2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声音。

这个实验说明了(B)图2-2-2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C.声波在玻璃罩中发生了反射D.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少【解析】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是因为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

当往钟罩外抽气时,钟罩内由于缺少传播声音的介质而使我们听到的声音逐渐变小。

2.在较长的一段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如果另一个人耳朵贴在水管另一端能听到先后三次敲击声,则传来这三次响声的介质依次是(A)A.铁管、水、空气B.水、空气、铁管C.空气、水、铁管D.水、铁管、空气【解析】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固体中最快。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填“相同”或“不同”)的,在气温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如果看到闪电后,3s才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处距人约1__020m。

4.图2-3-1是人耳的结构图,请读图填空:图2-3-1(1)①是鼓膜;④是听小骨;⑤是鼓室。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耳。

(2)⑦内有位觉感受器⑧内有听觉感受器。

这两类感受器神经纤维合在一起组成了听神经。

(3)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经听小骨传到内耳。

(4)当飞机下降时乘客常要咀嚼糖果并不断吞咽,其目的是使咽鼓管开放,使空气由咽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5.图2-3-2表示人耳和脑的联系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看电视文艺节目时,你能听到演员优美动听的歌声。

那么,图中接受声波信息的感受器位于⑤内;听觉产生的部位是①。

(填数字代号)(2)如果某人标号④所示部分受损,则不能(填“能”或“不能”)产生听觉。

(3)乘坐飞机时,乘务员往往要求乘客在飞机降落中咀嚼食物,其目的是为了使⑥(填数字代号)张开,保持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

(4)跳水运动员参加比赛时,动作协调、姿态优美。

浙教版7年级下册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解析版)

浙教版7年级下册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解析版)

浙教版7年级下册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一、声音和听觉1.某班学探究小组就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听声音建立了如下猜想:①用两只耳朵听到的声音响度大,可以听得更清楚;①用两只耳朵听声音可以辨别声源的方向。

(1)为了验证其猜想①的正确与否,同学们设计并做了如下实验: 在离同一声源同样远近的条件下,同一人用两只耳听声音,然后再用一只耳听声音(另一只耳用耳塞塞住)。

若猜测①是正确的,则实验结果应该是________,实验中同学们应用了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方法。

(2)为了验证其猜测①的正确与否,同学们又做了实验且实验结果如下: 让一同学蒙上眼睛,用两只耳朵听某一声源发出的声音,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正确,然后改用一只耳听(声源换了方位),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错误。

根据以上实验的结果,可以判断猜测①是________的。

【答案】(1)用两只耳听比一只耳听更清楚;对照法;控制变量法(2)正确【解析】【分析】本题为探究实验题,通过分析实验,可以得出答案。

在实验设置中,要遵循控制变量原则。

【解答】(1)在离同一声源同样远近的条件下,同一人用两只耳听声音,然后再用一只耳听声音(另一只耳用耳塞塞住)。

若猜测①是正确的,则实验结果应该是用两只耳听比一只耳听更清楚,实验中同学们应用了科学探究中的对照法和控制变量法。

(2)为了验证其猜测①的正确与否,让一同学蒙上眼睛,用两只耳朵听某一声源发出的声音,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正确,然后改用一只耳听(声源换了方位),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错误。

根据以上实验的结果,可以判断猜测①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1)用两只耳听比一只耳听更清楚;对照法;控制变量法;(2)正确2.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发声时振动的频率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选择了四根钢丝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具体数据如下页表。

(1)用同样的力拨动钢丝甲和乙,发现拨动________钢丝时的音调高,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弦的松紧程度、长度相同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________有关。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课时练习题及章末测验 含答案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课时练习题及章末测验 含答案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第1节感觉世界 (1)第2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4)第3节耳和听觉 (7)第4节光和颜色 (10)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13)章末测验 (24)第1节感觉世界一、选择题1.人体皮肤感觉外界刺激的感觉神经末梢分布于( )A.角质层B.生发层C.真皮D.皮下组织2.人体皮肤最薄处是( )A.面部B.手掌C.大腿内侧D.眼皮3.甲、乙、丙三个脸盆依次装有热水、温水和冷水。

你把左手浸入甲盆,右手浸入丙盆,过一会儿同时放进乙盆,这时双手的感觉是( )A.两手都感觉温B.左手感觉热、右手感觉冷C.左手感觉冷、右手感觉热D.两手都感觉冷4.俗话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室久而不闻其臭”从生理学观点来看,这种现象说明( )A.人的嗅觉中枢不发达B.人的嗅觉中枢易适应C.人的嗅觉中枢易疲劳D.人的嗅觉中枢易破坏5.“孔子闻韶音三月不知肉味”中的“闻韶音”和“知肉味”分别属于人的( )A.嗅觉和听觉B.听觉和视觉C.听觉和味觉D.触觉和味觉6.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失去了听觉和视觉,但她通过“阅读”盲文学习了大量的知识,她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是( )A.触觉B.味觉C.嗅觉D.心灵感应7.公安部门通常使用警犬缉毒,这是利用了狗( )A.目光敏锐B.动作敏捷C.味觉发达D.嗅觉发达8.当肌体受到损伤性刺激时,具有报警作用的感受器是( )A.触觉感受器B.冷觉感受器C.痛觉感受器D.热觉感受器9.形成感觉的部位是( )A.脊髓灰质B.大脑皮层C.感觉器官D.感受器10.下列哪项除外,都属于皮肤感受器( )A.热觉感受器B.冷觉感受器C.痛觉感受器D.味觉感受器11.下列感觉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 )A.冷觉B.嗅觉C.触觉D.痛觉12.俗话说:“入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室久而不闻其嗅”从生理学观点来看,这种现象说明( )A.人的嗅觉器官不发达B.人的嗅觉器官易适应C.人的嗅觉器官易疲劳D.人的嗅觉器官易破坏13.实施局部麻醉后的手术过程中,病人的感觉状况为( )A.痛觉和触觉完全消失B.痛觉存在,触觉消失C.触觉存在,痛觉消失D.痛觉与触觉都存在二、填空题1.皮肤的外层是__________:内层是__________ 。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测试(带答案解析)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测试(带答案解析)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测试(带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在用液体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蜡烛、光屏和液体透镜的位置如图所示,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像,若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移到光具座10cm刻度时,则烛焰经凸透镜所成的像是()A.放大、倒立的实像 B.放大、正立的虚像 C.缩小、倒立的实像 D.缩小、正立的实像2.实验室备有甲、乙、丙三个凸透镜,三个实验小组分别用这三个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都为12cm时,甲、乙、丙三透镜分别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虚像、放大的实像,则这三个透镜的焦距f甲、f乙、f丙的大小关系为()A.f甲>f乙>f丙B.f乙>f丙>f甲C.f乙>f甲>f丙D.f丙>f乙>f甲3.如图所示,水槽的右壁竖直放着一面平面镜.无水时,射灯从S点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左壁上会出现一个光点P.往水槽内加水,当水面处于a,b,c,d四个位置时,左壁上分别出现P a,P b,P c,P d四个光点(不考虑水面对光的反射).则四个光点在左壁上的排列从下往上依次为( )A.P a,P b,P c,P d B.P d,P c,P b,P aC.P c,P d,P a,P b D.P b,P a,P d,P c4.人潜入水中后看到岸边的一棵树,其实是()A.变高了的树的虚像B.变低了的树的虚像C.变高了的树的实像D.变低了的树的实像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舌的不同部位对甜、酸、苦、咸的敏感性不同 B.冷、热、触、痛觉感受器全分布在皮肤中C.味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舌的上表面和两侧D.嗅觉感受器分布在鼻腔上部的嗅黏膜内6.如图,平面XOY上,平面镜M两端坐标分别为(-1,3)和(0,3),人眼位于坐标(2,0)点处,当一发光点S从坐标原点沿-x方向运动过程中,经过以下哪个区域,人眼可从平面镜中观察到S的像()A.0到-1区域B.-1到-2区域C.0到-∞区域D.-2到-4区域7.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光。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经典易错题专训含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经典易错题专训含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经典易错题专训含答案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能用来探究决定音调高低因素的是()
A.手指蘸水摩擦杯口发声,同时增加杯中的水量
B.响铃时,不断抽出瓶内的空气
C.室内收音机播音时,导致喇叭前方的烛焰摇晃
D.敲鼓时,用大小不同的力
2.如图所示,粗细均匀的圆柱体AB放置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P为2倍焦距点,圆柱体所成像的形状和位置应是()
A.两头细中间粗,像到镜距离都大于焦距
B.A端细,B端粗,B端的像到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
C.两头粗中部细,像到镜的距离都大于2倍焦距
D.A端粗,B端细,A端的像到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
3.如图所示,画中人出现了错误判断.以下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原因的是()
4.一凸透镜的焦距为20cm,高为10cm的物体发出的光由该透镜在另一侧的光屏上成一个高为7cm的像,则物体到透镜的距离一定是()
A.小于20cm B.大于20cm而小于40cm
C.等于40cm D.大于40cm
5.
“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的实验中,在白纸上放好玻璃砖,aa ′和bb′分别是玻璃砖与空气的两个界面,如图所示,在玻璃砖的一侧插上两枚大头针P1和P2,用“+”表示大头针的位置,然后在另一侧透过玻璃砖观察,并依次插上大头针P3和P4.在插P3和P4时,应使()
A.P3只挡住P1的像B.P4只挡住P2的像
C.P3同时挡住P1、P2的像D.以上做法均不完备
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看起来没
那么深啊!
水深
危险
F
P F P
A B
第1 页,共7 页。

浙教版7年级下册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选择题(解析版)

浙教版7年级下册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选择题(解析版)

浙教版7年级下册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选择题一、感觉世界1.吃完糖以后马上吃橘子,可能会觉得只有酸味而没有甜味,下列解释较合理的是()A.吃糖后各种味觉的灵敏度降低B.吃了糖后对甜味的灵敏度降低了C.橘子汁不能碰到舌头上感受甜味的区域D.橘子汁本来就没有甜味【答案】B【解析】【分析】舌的表面布满了许多小凸点,小凸点里有许多味蕾,味蕾里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当食物进入口腔内,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刺激味觉细胞,味觉信息通过神经传到大脑而产生味觉。

味觉主要可以分为酸味、甜味、咸味、苦味、鲜味等。

舌能够感受这些味觉。

【解答】糖比橘子甜,当吃了糖之后味觉细胞对甜味的敏感程度降低,所以吃完糖以后马上吃橘子,可能会觉得只有酸味而没有甜味,故B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2.2019年3月30日18时许,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发生森林火灾,火灾发生后某特勤大队带领十多只搜救犬展开救援行动,搜救出多名幸存者。

用搜救犬搜救是因为搜救犬有灵敏的()A.触觉B.嗅觉C.视觉D.味觉【答案】B【解析】【分析】各种器官的功能:耳——听觉;皮肤——感觉、触觉;鼻——嗅觉;舌——味觉;眼——视觉.【解答】在中国国际救援队里的搜救犬在营救生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主要利用了狗具有比人更灵敏的嗅觉。

故答案为:B3.常吃大蒜对健康有益。

一个正常人吃大蒜时,旁边的人会闻到一股“蒜”味,但是他自己却闻不到这股气味。

这是因为()A.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B.不同的人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C.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D.嗅觉细胞接收到的信息无法传到大脑【答案】C【解析】【分析】嗅觉是在大脑形成的。

嗅觉特点具有适应性、差异性、受到年龄的影响。

【解答】由题意:“一个正常人吃大蒜时,旁边的人会闻到一股“蒜”味,但是他自己却闻不到这股气味。

”可知,蒜”味还在,只是自己久闻后感觉不出了,根据嗅觉特点可知,这是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下册 对环境的察觉(2

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下册   对环境的察觉(2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对环境的察觉(2.1--2.3)一、单选题(共20题;共40分)1.小张某一天陪北方客人到火锅城大吃了一顿,觉得味道很好,可接下来的几天,吃其他饭菜都觉得没有味道,这其中的原因是( )A.其他饭菜没有火锅的辣B.吃了火锅后的余味还没有散去C.吃了火锅后烫伤了味蕾D.其他饭菜的味没有火锅的浓2.如图所示四个声现象中,哪两个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A.甲和乙B.乙和丙C.丙和丁D.甲和丁3.一种新型锁-----声纹锁。

只要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就能把锁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

这种声纹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A.音调B.响度C.音色D.声速4.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人站在桥洞里说话时,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 )A.桥洞两端开口,不反射声音B.桥洞窄小,使反射的回声跟原声混在一起分不出来C.桥洞反射的声音都从洞口跑掉了D.桥洞两侧反射回来的声音正好抵消6.人体拥有各种不同的感觉,下列关于人体感觉的说法正确的是( )A.“时间长了,腥臭味闻不出来”是因为这时已经不能形成嗅觉B.麻、辣、酸、甜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C.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触觉D.皮肤各个部位中,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7.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不同的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则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和乙声音的音调相同B.甲和丙声音的响度相同C.丙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D.甲和丁声音的音色相同8.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表述正确的是( )A.琴声婉转悠扬,我们是通过响度来判断乐器种类的B.在室内讲话比在旷野里响亮是因为音调的不同C.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零件是根据声波传递能量的性质D.会场内把手机调到静音状态是通过阻断噪声传播来控制噪声的9.以下各项中属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是( )①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降临的大雨;②声呐捕鱼;③超声波碎石;④B超探病;⑤用声波来清洗眼镜片;⑥用听诊器了解病人心、肺的情况A.①⑤⑥B.②③④C.③⑤D.①②④⑥10.小明的妈妈在生二胎时,采取的是局部麻醉的剖腹产,妈妈说手术过程中感受不到疼痛,但能感到手术刀与人体的接触,这说明( )A.病人的痛觉消失B.病人的痛觉和触觉均消失C.痛觉和触觉相互独立又能相互影响D.大脑皮层被麻醉,所以感受不到疼痛11.当你自己在嚼饼干时,会感到声音大得惊人,但是在你身边的人却感觉不到多大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 )A.自己嚼饼干的位置离耳朵近B.旁边的人离你太远了C.嚼饼干的声音是通过骨传导的D.饼干太干了12.下列有关现象和分析正确的是()A.拉小提琴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弦,是为了改变响度B.将闹钟放在密闭钟罩内,抽出钟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钟的声音变小,说明发声体在振动C.道路两旁设置隔音墙,是为了防止道路上的汽车发出噪声D.发声的音叉靠近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13.小梅听到打雷,迅速将手机关掉,从雷声进入外耳道到形成听觉的正确顺序是( )A.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神经中枢B.外耳道→鼓室→鼓膜→耳蜗C.外耳道→中耳→内耳D.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14.在听觉的形成过程中,振动刺激产生兴奋的部位和听觉形成的部位分别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经典易错题专训含答案解析版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能用来探究决定音调高低因素的是()
A.手指蘸水摩擦杯口发声,同时增加杯中的水量
B.响铃时,不断抽出瓶内的空气
C.室内收音机播音时,导致喇叭前方的烛焰摇晃
D.敲鼓时,用大小不同的力
【答案】A
【解析】解:A图改变水量,能改变空气柱的长度,能改变频率,改变音调,故A正确;B图探究了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B错误;
C图探究了声音传递能量,故C错误;
D图可探究振幅与响度的关系,故D错误;
故选:A。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3)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此题考综合考查了声学的知识,对于这类题目,要结合相关的声学概念进行分析处理。

2.如图所示,粗细均匀的圆柱体AB放置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P为2倍焦距点,圆柱体所成像的形状和位置应是()
A.两头细中间粗,像到镜距离都大于焦距
B.A端细,B端粗,B端的像到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
C.两头粗中部细,像到镜的距离都大于2倍焦距
D.A端粗,B端细,A端的像到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
【答案】B
3.如图所示,画中人出现了错误判断.以下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原因的是()
【答案】D
4.一凸透镜的焦距为20cm,高为10cm的物体发出的光由该透镜在另一侧的光屏上成一个高为7cm的像,则物体到透镜的距离一定是()
看起来没
那么深啊!
水深
危险
F
P F P
A B
第1 页,共10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