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血管教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教案标题: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方式和机制。
2. 掌握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了解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 理解氧气和养分在体内的运输过程。
5.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重点:1. 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 氧气和养分在体内的运输过程。
教学难点:1. 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机制和调节。
2. 氧气和养分在体内的运输过程的细节和相关器官。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2. 模型或图表展示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结构。
3. 实验材料和设备,如显微镜、载玻片、染色剂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或展示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模型或图表,引起学生对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例如:“你知道人体内的血液是如何运输氧气和养分的吗?”Step 2: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或板书,讲解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重点强调氧气和养分在体内的运输过程。
Step 3:实验设计(10分钟)组织学生分组,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观察血液循环或淋巴循环的过程。
例如,观察显微镜下的血液样本或淋巴组织样本,并记录观察结果。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目的、步骤和结果预测。
Step 4:实验操作与观察(20分钟)学生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并使用显微镜观察样本。
教师可以逐个指导每个小组进行实验,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Step 5: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并进行小组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结果与预测的关系,以及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改进方法。
Step 6:知识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并强调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对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重要性。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如阅读相关教材或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或设计一个更复杂的实验来进一步研究血液循环或淋巴循环的机制。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教案标题: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方式和相关器官;2. 掌握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原理和重要性;3. 能够解释不同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过程。
教学重点:1. 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方式;2. 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 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运输过程。
教学准备:1. 教学投影仪或白板;2. 图片或动画展示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过程;3. 相关教学资料和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思考一下,人体内的物质是如何被运输到各个部位的?2. 引发学生兴趣:展示一张图片或动画,描述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过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人体内物质运输的方式: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
2. 详细讲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
3. 解释氧气和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过程,包括肺部的气体交换、心脏的泵血功能以及血管的分布和运输。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通过实例分析,解释不同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过程。
例如,氧气的运输从呼吸道到细胞,营养物质的运输从消化系统到细胞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对维持生命很重要?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重要性以及可能影响运输过程的因素。
2.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五、拓展练习(10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 鼓励学生思考更多与人体内物质运输相关的问题,并进行讨论。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点。
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鼓励他们继续深入学习相关内容。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人体内物质运输的模拟过程。
2. 带领学生参观医学院、生物实验室等相关机构,了解更多关于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实际应用和研究。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方式和相关器官,掌握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原理和重要性,并能够解释不同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过程。
doc文档七年级生物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 人教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节课是复习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人体内物质运输主要靠血液循环系统来完成的,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懂得一些病理知识和如何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和道德修养。
教材分别以血液、血管、心脏,来阐述人体内的物质是怎样运输的。
心脏和血管中流动着血液。
血管和心脏虽然都具有各自的结构和生理功能,但他们却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
学生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关于人体内物质运输的相关知识。
本节课把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把零散的知识点穿起来,有利于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关于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知识,知道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
但是血液、血管和心脏都具有各自的结构和生理功能,是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可它们却共同构成了整个血液循环系统,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所以,本节课就是把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把零散的知识点穿起来,通过复习让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相互合作交流能力,形成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等的观念是可以实现的教学目标。
三、设计思路(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2)掌握血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血液循环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2)通过教师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复习能力。
(3)通过实际问题的考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对课堂学习目标的共同探索,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2)联系实际,鼓励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鼓励学生勤思考,做到学以致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2)血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血管教案20
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生理功能
三种血管的关系
5.巩固测评
补充习题
四、教学反思:
从学生平时的生活导入,不仅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了血管对人体的重要,同时以巧妙地提问自然地引入到知识学习中;通过自主探究时,活跃学习气氛,使学生顺利了解了人体的三种血管;通过课件,由抽象的情境到形象,由浅入深,利于学生接受。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组织形式
1.前置研学
每天摄入的食物、吸入的氧气最终进入细胞,引入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血液循环系统:血管、心脏、血液。
2.合作交流
寻找身体上的血管、
感受血管的跳动、
合作测量脉搏。
血管名称
管壁特点
管内血流情况
功能
动脉
静脉
毛细血管
3.拓展提升
切脉瓣膜
三种血管的关系:
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如何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课题: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血管
上课时间: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8.9.4第五、六节
一、教学目标:
1.区别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
2.通过描述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培养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
3.通过收集和了解心血管疾病等知识来体验生命、关爱生命。
4.
二、教学重、难点:
描述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
三、教学过程: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血管》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1]
《人体内物资的运输──血管》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初中生物在义务教育新课标中的次要任务是培养先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根据,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三个领域构建先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并留意了三个领域的平衡和谐和。
加强对先生理论能力、探求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精简教学内容,减轻先生负担。
一切教学要有益于先生的自动学习和全面发展,有益于推进本质教育,有益于构建和谐校园师生关系为准绳。
根据我所教的班级先生特点进行预先分析,确定教学活动方案,有针对性地经过对教学活动的规划和组织实行,使教学活动的程序得到有序的安排,并达到进步先生获得知识、技能和爱好学习生物学的兴味。
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堂课是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材第十五章第一节,本章首先介绍了血管,然后再讲心脏与血液和人体的血液循环。
这样先生能从学习中了解到本章内容与消费、生活毫不相关,更有益于初二年级先生全面了解血液、心脏及血液循环零碎。
因而,理解和掌握本节内容就非常的重要,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是本章内容的基础,血管这一节内容,重在观察与实验,知识本身富有内容但也容易操作,先生的学习生物兴味,会在课堂演示实验的观察与老师的讲授中不断上升。
本节的教学重难点是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
2.学情分析八年级先生,之前学习过自然学科和一年的生物课,已具备了必然基础知识,课堂上学习了生物学探求的普通方法,初步具备了必然的思想、观察和分析成绩的能力,在上课的过程中能与老师积极合作。
先生对学习生物的热情较高,恪守纪律和尊重老师,爱好提出成绩并富于想象,反应快捷,动手动脑能力较强。
先生对人体进行生命活动时,必须不断的获得物资和能量有必然的认识和了解;对血液循环的作用,大致过程和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等概念也有必然的认识和生活体验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脉搏及“切脉”。
(2)掌握三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3)血液在这三种血管的流动特点。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的基本观点和重要性。
2. 掌握人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方式和机制。
3. 理解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与生命活动的干系。
二、导学内容1.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概述2. 血液循环系统3. 淋巴系统4. 呼吸系统三、导学重点1. 了解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的观点和重要性。
2. 掌握人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方式和机制。
3. 理解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与生命活动的干系。
四、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请同砚们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对我们的生命活动有着怎样的重要作用?第二步:进修1.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概述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是指将氧气、营养物质、废物等物质在人体内部进行输送和交换的过程。
它通过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来完成。
2. 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主要功能是将氧气、营养物质等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将代谢废物输送到肾脏和肝脏进行排泄。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的运动推动血液流动,血管则将血液输送到全身遍地。
3. 淋巴系统淋巴系统是由淋巴管、淋逢迎等组成的系统,主要功能是将组织间的液体和废物排出体外。
淋巴管通过收缩运动将淋巴液输送到淋逢迎,再经过淋巴管排出体外。
4. 呼吸系统呼吸系统通过肺部的呼吸作用将氧气吸入体内,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氧气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输送到各个组织和器官,二氧化碳则从组织和器官中排出,经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
第三步:总结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环节,它通过血液循环系统、淋巴系统和呼吸系统协同工作,确保人体遍地的组织和器官能够得到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五、教室练习1. 请简要描述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的观点和重要性。
2.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主要通过哪些系统来完成?3. 请说明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在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中的作用。
六、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的机制和调节。
2. 思考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与生命活动的干系,写一篇小结。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教学设计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教学设计以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为主题,以人体的循环系统为基础。
通过教学,学生能够理解人体内的物质运输过程,了解血液的运输作用和重要性,掌握与循环系统相关的概念、结构和功能等知识。
本教学设计适用于初中生物(七年级下)教学,建议使用《精品资源课程标准教材·人教版》。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基本概念,包括血液的运输作用和重要性。
(2)掌握相关的概念,如心脏、血管、血液等。
(3)理解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1)能够描述和解释人体内的物质运输过程,包括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目标:(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保护和维护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责任心。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血液循环的过程和作用。
(2)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教学难点:(1)对学生较为抽象的生理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描述。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设计1.情境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
例如:“你们觉得自己为什么会感到疲劳?”“运动前和运动后,你们的呼吸和心跳有什么变化?”等。
2.概念解释(15分钟)通过多媒体和图示等方式,讲解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心脏、血管、血液等。
并解释血液循环的过程,包括肺循环和体循环。
3.血液的运输作用(15分钟)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血液的运输作用。
例如,血液运输氧气和养分到各个组织细胞,清除代谢产物等。
同时,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作用对人体的重要性。
4.活动设计(30分钟)(1)观察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显微镜、载玻片和鲜血涂片,引导学生观察血涂片中的血细胞,理解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功能和形态特点。
(2)小组讨论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回答以下问题: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血液中红细胞的作用是什么?血液中白细胞的作用是什么?学生能够通过讨论加深对血液的理解。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教案标题: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目标:1. 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方式和机制。
2. 掌握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路径和相关器官。
3. 能够解释不同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过程。
教学资源:1. 教科书:包含有关人体内物质运输的章节。
2. 图片或模型:展示人体内物质运输的相关器官和路径。
3. 视频或动画:演示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过程。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人体内的物质是如何运输的吗?”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对本课题的兴趣。
知识讲解:1. 通过教科书或演示图片,向学生介绍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方式和机制,包括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
2. 解释血液循环的基本原理,包括心脏的作用、动脉和静脉的区别以及血液中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运输。
3. 介绍淋巴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包括淋巴液的形成和运输、淋巴结的过滤作用等。
示范实验:1.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展示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的运作过程。
例如,使用水和染料模拟血液和淋巴液,在一个模型中演示它们的流动路径和运输过程。
2. 解释实验结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过程。
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不同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过程。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质(如氧气、营养物质、废物等),研究它在人体内的运输路径和相关器官。
3.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概念澄清:1. 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困惑或误解,进行概念澄清和解答。
2. 强调不同物质在人体内的运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个器官和系统的协同工作。
总结和评估: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2.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研究和了解人体内物质运输的相关知识。
3. 进行简单的评估,如选择题或填空题,检查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人体内物质运输的相关疾病和治疗方法。
2. 组织参观医院或实验室,让学生亲身体验人体内物质运输的实际应用和研究工作。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使学生掌握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3. 培养学生对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认识,提高健康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血液的成分及功能,血液循环的意义。
2. 教学难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使用多媒体展示,直观地展示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PPT。
2. 准备血液循环系统的模型或图解。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内物质是如何运输的,引出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性。
2. 讲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讲解心脏、血管、血液三者的关系,以及血液循环的途径。
3. 讲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讲解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和作用。
4. 讲解血液循环的意义:讲解血液循环对人体的作用和重要性。
5.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讨论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的认识。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血液循环系统的图解,加深对血液循环系统的理解。
六、教学内容与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使学生掌握心脏跳动的过程和意义。
3. 培养学生对心脏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心脏的结构,心脏跳动的过程,心脏健康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心脏的瓣膜作用,心脏跳动的协调机制。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心脏病的危害。
2. 使用多媒体展示,直观地展示心脏的结构和跳动过程。
3.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九、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教学PPT。
2. 准备心脏模型或图解。
济南初中生物7下--《3第3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教案 (2)
3.3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血管教案教学目标:理解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教学方法:讲授与观察教学准备:三种血管的挂图教学过程:一、新课的引入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主要是由血液来完成的。
血液在人体哪些部位流动?怎样流动?流动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血液只能向一个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那呢?(血液是在心脏和血管构成的封闭的管道中流动的。
流动的动力来自心脏的搏动。
)二、新课讲解1、简介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
血液循环系统由血管、心脏和血液组成,主要是运输人体内的各种营养物质和废物的排出。
2、血管从粗到细,就像城市的自来水管道一样,人体内的全部血管连接起来全长可达10万公里。
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血管的跳动。
(1)师:请同学们对照书上第3页图,摸一摸自己的头部、腕部、足部有跳动感的部位,跳动的器官是什么?有什么规律?(学生摸后回答。
)(注意:颈部的血管不能重压,也不能长时间压迫)(2)师:再看手背上的“青筋”,它是什么?(生:观察后回答。
)(3)师:你摸到跳动的部位是动脉,手背上的“青筋”是静脉,连接动脉和静脉的是毛细血管。
动脉血管的这种跳动称脉搏。
(脉搏的形成)心脏收缩时,左心室的血液射入主动脉,使得动脉血管壁先向外扩张,然后再收缩。
动脉血液随着这种一张一缩的搏动,像波浪一样沿着血管壁向远处传播就形成了脉搏。
下面一起来测一下自己的脉搏。
(4)统计男、女生脉搏的次数,并结合小资料的内容讨论:男女生的脉搏有什么不同?体质的强弱与脉搏有关系吗?3、观察三种血管的插图,并结合书本讨论以下问题:(a)三种血管的分布和功能怎样?(b)从图上分析比较三种血管管壁的厚度、管腔的大小有何不同?(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并发言后,老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回答的内容予以补充和修正。
)(1)老师出示投影片,让学生将三种血管进行比较并思考:动脉、静脉管壁弹性大小不同与血流方向有什么关系?动脉、静脉的分布。
生物课优质教案 课题名称:人体内的物质的运输
生物课优质教案课题名称:人体内的物质的运输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原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血液循环的过程和原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注心血管健康的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内容1. 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心脏、血管、血液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2. 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原理: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和原理,以及血液在循环中的变化。
3. 血液的成分和功能:血液的组成成分及其功能。
4.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介绍一些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及其预防和治疗方法。
5. 实验探究血液循环的过程和原理:通过实验观察血液循环的过程和原理。
三、教学策略1.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实验与观察:布置适当的实验任务,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血液循环的过程和原理,从而加深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5. 互动问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通过互动问答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6. 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7. 课堂小结和反思:通过课堂小结和反思,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能力。
8.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观察小动物的心脏跳动、测量脉搏等,增强学生对血液循环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听讲情况、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2. 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通过批改作业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 测验或考试:定期进行测验或考试,评估学生对人体血液循环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RJ下册教案 第4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2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本节教学主要讲述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知识点和难点较多,本节教学通过对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探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通过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明确健康的生活方式对血管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这节内容为学习“心脏和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好奇心较重,对自己血液在血管中如何流动十分感兴趣,探究欲望浓厚,喜欢合作学习,能够较为熟练地使用显微镜。
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不易观察,学生只能观察到表面的现象且七年级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薄弱。
学生已有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基础知识,并具有初步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能力,但用怎样的方法才能在显微镜下看得更清楚、更全面?怎样筛选视野中获取的信息,把看到的知识说得更明白?特别是本节中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生命活体还是第一次,应该怎样处理观察材料才能保证活动的成功?怎样珍爱生命?解决以上问题,学生不仅能形象直观地观察到三种血管,还能归纳感悟出观察的方法。
这样既能使学生获取知识,又能形成多种能力。
教学重点:动脉、静脉与毛细血管的特点与功能。
教学难点: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区分动脉与静脉;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和视频,实验材料用具(尾鳍色素少的小鱼、显微镜、培养皿)。
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人体因创伤出血时,有时血液只是少量地渗出,有时是缓慢地流出暗红色的血液,最为严重的则是喷射出鲜红色的血液。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出血情况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有关血管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探究一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教师过渡:不同的创伤,伤及的血管不同,出血状况也不同。
这与不同血管中血流状况不同有关。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实验,观察不同的血管及其中血流的状况。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56-57“实验”,了解实验步骤,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要求。
5.2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血液循环优秀教学案例京改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2.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引导学生关注血液循环与健康的关系,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精神,鼓励学生质疑和探究血液循环的知识和现象。
4.培养学生对自我和他人负责的态度,通过血液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关心他人的健康状况,提供帮助和支持。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意义和基本组成,能够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和特点。
2.掌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能够解释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3.了解血管的类型和功能,能够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4.掌握血液循环的调节机制,能够解释血压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5.能够运用血液循环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血液循环障碍的症状和原因。
2.进行形成性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作业,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展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心得,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自信心的同时,也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张血液循环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血液循环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血液循环模型和图示,培养学生直观观察和理解血液循环的能力。
2.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探究血液循环的兴趣和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分析生活实例和案例,培养学生运用血液循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观
2.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血液循环是什么吗?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第二节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教案新部编本2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二节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教案(一)血液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3、能够简单分析血液常规指标,提高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二、教学重点: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三、教学难点: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四、教学准备:课件辅助教学,显微镜,收集有关血液的资料。
五、新课第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繁忙的运输线,穿梭的陆路运输,航运、航空运输,保障了人们往来的需求,同时也为不同地区货物的往来提供了便利。
也许同学们感觉不到,在你的身体里有一条条繁忙的运输线,它们将来自消化道的营养物质、来自肺部的氧气,迅速运往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同时将细胞生活中产生的废物及时运走。
这些运输线就是遍布全身的的大大小小的血管,血管里流动着血液。
血液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对血液是那么熟悉,因为我们几乎都经历过流血和验血,经常从报纸、电视等渠道获得许多有关血液方面的信息。
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血液到底含有哪些成分吗?每一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吗?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在人体内物质运输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血液。
2、板书课题:流动的组织——血液。
(二)学习新知1、为什么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为什么通过化验血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检查健康的状况或诊断疾病?你们想知道鲜红的血液里面有什么?血液对人有什么作用。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血液的组成。
2、资料分析(1)观察分层的血样,结合化验单的项目,了解血液的成分及各组分所处的层次。
(2)学生各组派代表介绍你们的认识。
(3)观察书上血液分层的现象:含有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或者静置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的现象?分成了几层?阅读血液常规化验单:综合上面的资料,你认为血液可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分别应在什么层位?为什么把血液称做“流动的组织”?(4)分析、归纳血液的组成:血液中含有不同的组成物,它们的质量不一样,所以含有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就会分为三层。
15.1.1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血管教案
第15章维持生物体内的平衡
第1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血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说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了解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感受血管的跳动,了解脉搏与身体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人体血管的类型,描述人体三种血管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
2.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人体血管的类型,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感受血管的跳动,与同学合作完成脉搏测定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分析讨论脉搏次数与体质强弱的关系,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保健意识。
二、教学重点
观察人体血管的类型,描述出人体三种血管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生理功能。
三、教学难点
通过对人体三种血管的观察,描述出人体三种血管的形态结构特征和功能。
四、教学过程
人体的组织细胞每时每刻都
需要氧气和营养物质,并不断产生
二氧化碳、尿素等废物。
这些物质
在人体内的运输主要依靠哪种系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由血管、心脏和血液组成。
你见过家庭住宅中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道吗?自来水通过管
§15-1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一)
血管
1.类型: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2.结构特点:
3.功能:
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静脉——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送回心脏
毛细血管——血液和细胞间物质交换的场所 4.保健常识:坚持体育锻炼、合理膳食、不吸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学具教具
导学稿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学法指导
备注
自学指导:阅读本节课内容,了解测量脉搏的方法,并进行测量。
自主学习:
1.简介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血液循环系统由、和组成,主要是运输人体内的各种和废物的排出。
2.血管的类型人体有3种血管:、和。
3.二千年前,我国最早用“切脉”诊病的医学家是。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血管的有关知识:了解血管的类型;三种血管的功能、分布、结构
课后作业
见导学稿
板书设计
第一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血管
1、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血管、心脏、血液&运输各种物质
2、脉搏:动脉的“跳动”
3、血管的类型: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4、三种血管的功能、分布、结构
课后反思
同桌两相互合作,测试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测量3次并记录数据,算出平均值,填入表格.并感受动脉的跳动.
学生讨论并交流,作出总结。
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并填表
就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功能、分布范围及管内的血流速度的比较作一进一步总结
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
连线:三种血管的功能各是什么?
设问:人体内能够出现脉搏现象的血管只有动脉,那么人体内的血管除动脉以外,还有哪些类型?它们各具有哪些特点?
2、仔细观察三种血管,并结合动画和书本内容,完成下表:
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种类
功能
分布
管壁
管腔
血流速度
动脉
静脉
毛细血管
阅读课本p.3—p.5所示内容,完成导学稿自主学习。
学生感受身体其他部位血管是否跳动。先组内讨论交流再小组代表作汇报。
合作探究:
1.感受血管跳动⑴找一找:自己的脉搏
①对照图15-1,在自己身体上寻找血管跳动的部位。
②动脉血管的这种跳动称。
③再看手背上的“青筋”,它是什么?,它能跳动吗?
⑵测量脉搏
①同桌同学配合测量,并将结果记录在下表
脉搏(次/min)
你本人
你的同桌
(注:测量3次,取平均值)
②统计男、女生脉搏的次数,并结合小资料的内容讨论:男女生的脉搏有什么不同?体质的强弱与脉搏有什么关系?
红彦中学教学设计
总第课时
年级
八
科目
生物
主备
胡海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从备
刘琴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课题
第一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血管(1)
学习目标
1.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2.知道人体内血管的分布。
3.描述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
学习重点
区别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生理。
学习难点
各类血管的结构特点与生理功能相适应。
①动脉A.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到心脏
②静脉B.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
③毛细血管C.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某人创伤旨起出血,根据受伤后血流和血液情况,判断受伤血管:
受伤后血流和血液情况
受伤的血管
1血液少量渗出,不久即自行凝固
2血液喷射而出,颜色鲜红
3血液产断缓慢流出,血液暗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