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分工若干理论.doc

合集下载

第三章国际技术转移的基本理论介绍

第三章国际技术转移的基本理论介绍

二、NR关系论 日本学者斋藤优1979年提出了阐述国际技 术转移的新理论“NR关系假说”。
一国发展经济及其经济活动,受该国国民 的需求(N: needs)和该国的资源(R: resources)关系的制约。
N与R之间关系的不适应是促进技术革新的动力, 也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原因;原来不相适应的NR 关系经过努力得以协调以后,又会产生新的瓶
邓宁把国际贸易(出口)、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 技术转移)、国际技术转移(指外部化转移)三者 视为有机联系的整体,认为进行外部化技术转移是 企业的一种权宜选择。他认为,企业之所以会选择 外部化国际技术转移,是因为企业内部市场还没达 到一定规模,在国外的区位优势又不十分明显,进 行单一的产品贸易既不利,进行直接投资又不宜, 只能选择外部化国际技术转移,以赚取最大利润。 相反,如果在国外区位优势明显、能够确保工业产 权的情况下,企业则选择直接投资。如果区位优势 吸引力不大,则倾向于选择出口贸易。
技术转移内部化理论无疑是主张技术转 移的非公开化。
二、技术转移选择论
技术转移选择论是从国际生产选择出发分析国际技 术转移的形成机制。
(一)曼斯菲尔德的观点
他认为在企业能获得足够的生产要素,出口又能获 最大利益的条件下,之后一般偏向于选择直接投资。 这种选择有利于控制其技术专有权,保持其在国际 上的技术优势。而技术转移(指外部转移)的选择 是企业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即国外市场容量过小, 无法实现最大投资利益,或者投资对方国家不具有 接受直接投资的条件。
潜在的用户接受到了新技术的存在,并 获得和积累了一定的信息和知识,然后 可能决定采用或拒绝该项新技术。
当代的通讯和信息基础设施,特别是 Internet技术,对于新技术的传播影响非 常广泛。

第二章 国际分工案例

第二章 国际分工案例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19 世纪中叶到二次大战)
在这一阶段中,形成了以一组国家为中心的
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品生产国和初级产 品生产国之间分工的国际分工体系。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出现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促 进机械、电报工业的迅速发展,石油、汽车、 电力等工业的建立,交通运输工具也获得长 足发展,特别是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的 建成,海底电缆的出现,都大大地促进了资 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在这个时期,垄断代替 了自由竞争。资本输出成为主要的经济特征 之一,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重要形式,即宗 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间的分工、工业产 品生产国家与初级产品(农产品、矿产品) 生产国之间的分工日益加深与强化,最终形 成了国际分工体系,在这个体系中:
二、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1、地理位置 2、气候 3、国土面积


三、资本国际化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关键
1、跨国公司通过国外直接投资,发挥各国 的比较优势。 2、跨国公司通过承包方式构筑世界性的生 产和营销体系。
四、上层建筑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 成和发展 上层建筑一般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 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对国 际分工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 1)建立超国家的经济组织,调节相互间 的经济贸易政策,促进国际分工的发展; (2)制定自由贸易政策、法令,推行自由 贸易,加快国际分工的步伐; (3)通过殖民统治,强迫殖民地建立符合 国际分工的经济结构; (4)发动商业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使 战败国接受自由贸易政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跨国公司的作用大大加强,公司内 部跨越国界的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重要 组成部分,公司内部贸易在战后国际贸 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关于国际分工的若干理论

关于国际分工的若干理论

关于国际分工的若干理论论文报告一、国际分工概述二、比较优势理论三、绝对优势理论四、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五、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一、国际分工概述国际分工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通过相互贸易和合作,在各自优势领域内进行生产协作、物贸交流,实现相互依赖并分工合作的经济行为。

国际分工的出现早期是基于绝对优势理论,后来又涌现出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等多种理论。

国际分工活动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然而,也会使得一些国家资源被过度依赖、制度失衡等问题产生。

二、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戴维·李嘉图提出的。

他认为,当两国生产同一种商品时,具有较低成本和更高的效率的国家会在这种商品的生产中占据优势地位。

因此,应该把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商品生产交给具有该项优势的国家,而把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的商品生产交给另一个国家去生产。

通过这种国际分工形式,两国都可以达到最优的利益水平。

三、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创立的。

他认为,当一国在某种生产领域内的生产效率远高于另一国时,就具有了绝对优势。

因此,该国应该专门生产自己的优势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赚取外汇,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同时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商品和服务。

四、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是由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

该模型又被称为产业结构模型,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有局限性,只适用于某些国家和产品。

该模型主要理论假设是“相似厂商”靠近,但商品必须因运输成本等因素而差异化,以在其他市场中获得优势。

五、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是由保罗·克鲁格曼提出的。

该理论的主要思想是,因为城市和地区具有特定的生产优势,所以一些区域或地区不断发展壮大,具有生产优势的产业聚集和迁移就被证明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现象。

在国际贸易中,这种现象又被称为空间分工,它是国际分工的一种新的形式。

五个案例一、中国劳动力在加快增长的同时,贫困的劳动力仍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

第三章__国际分工理论

第三章__国际分工理论

43
斯密认为,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 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
他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
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
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是
有利的。
44
假设:
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每种产品的生产只
需投入劳动一种生产要素。
45
结论
16

服务业国际分工逐渐形成。

发达国家仍是国际服务业的主体,在服务业
国际分工中居于主导地位。

在服务业的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在高技术
投入、高资本投入、高人力资源投入、管理 密集的服务行业占据控制地位,如金融、保 险、计算机信息、设计咨询等部门。发展中 国家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拥有优势,如建筑承
包、劳务输出服务项目。
一、开展国际贸易,必然使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从而刺激企业素质的提高,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开展国际贸易,有利于开拓新的市场、促进经济增长。 三、开展国际贸易,必然激发企业的创新机制,推动技术
进步。
四、开展国际贸易能加速资金积累。 五、开展国际贸易,有利于促进一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六、开展国际贸易,必然带来人员的交流、文化的传播和 思想的交换,从而对一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进步产生积 极影响。
绝对成本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为代表。
第二阶段,新古典贸易理论与扩展,以赫克歇尔、俄林
的要素秉赋论为基础,并由Samuelson、Stolper、
Rybczynski加以扩展。里昂惕夫对要素秉赋论进行实证 检验。
34
第三阶段,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围绕里昂 惕夫之谜和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出现的新现象, 如产业内贸易、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国家产业 领先地位转移等问题寻求理论上的解释,提出 许多观点,如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说、劳动熟 练说、人力资本说、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 期论、需求偏好相似说、产业内贸易说等。

马克思国际分工

马克思国际分工

第三章国际分工、世界市场与国际贸易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国际分工、世界市场与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并把握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诸因素,了解西方经济学家有关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理论和学说。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本节主要讲述三个问题: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国际贸易的关系。

二、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发展的各阶段及特征(四个阶段)。

三、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国际贸易的关系(一)分工与交换、市场的关系1、什么是分工:分工是劳动分工,即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社会分工是整个社会内部创造使用价值的各种有用劳动发展起来的多支分工体系。

分工包括三个层次,即一般分工,特殊分工,和个别分工。

一般分工,是指产业各部门之间,各个产业内部,城乡之间。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分工等等,最具代表性的是通常所说的产业部门之间的分工,即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等的分工。

特殊分工,是指产业内部的进一步分工(细分),如:工业内部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分工,重工业内部冶炼与机器制造业的分工等等,同样,轻工业内部纺织业与食品加工业的分工等等。

个别分工,是指工厂内部的分工,即车间与车间之间的分工,这是把整个生产过程分解为若干局部劳动,并使其独立化为不同劳动者的专门职能。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即各个国家(地区)对具有某种优势的物质生产部门实行专业化生产。

国际分工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向国外的延伸、扩大和继续。

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向纵深和广阔方面发展时就形成国际分工。

2、什么是交换所谓交换,就是生产和由生产所决定的分配为一方,消费为另一方的媒介要素。

3、什么是市场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和领域,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市场是商品经济中社会分工的表现。

有关技术转移的若干理论

有关技术转移的若干理论

有关技术转移的若干理论•小中大•打印复制网址•来源:科易网作者:科易网 2012-1-31 17:36:12科技兴国,理论先行。

技术转移在科技兴国战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解一些有关技术转移的理论,对我们做好技术转移工作很有帮助。

技术转移概念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至今方兴未艾,从早期的技术传播理论到现今技术转移理论、政策和战略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技术转移的丰富内涵,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随着国际技术转移的加速发展,国际上的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对国际技术转让的成因和机制提出了若干理论。

这些理论之间虽然缺乏有机联系,但具有构造国际技术转移独立体系的趋势。

目前,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仍处于初创发展阶段。

以下是有关技术转移的若干理论:一、技术差距论世界各国之间的技术差距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前提条件,世界各国技术差距存在二类情况:一类是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

另一类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

技术差距虽然包括上述两类,但主要是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

技术差距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一切差距的集中表现。

前者技术先进、资本密集,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有利地位。

后者技术落后,劳动、资源密集,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

技术差距论者不仅认为技术差距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前提,而且认为技术存在二元结构。

自从刘易斯提出世界经济存在二元结构以后,迈依耶认为技术存在二元结构。

发达国家是技术"中心",发展中国家是技术的"边缘"。

技术由"中心"向"边缘"转移。

二元技术结构形成的技术差距,成为国际技术转移的前提。

韩国学者金泳镐近年提出"边缘"技术双重差距理论,即"技术转移差距"与"技术积累差距"。

"技术转移差距"是指"中心"与"边缘"在技术发展阶段或技术体系方面存在的差距,表现为由"中心"转让的技术与"边缘"所需的技术不相适应。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

第二章国际贸易基本理论本章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国际分工的含义、作用及发展;·掌握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系统了解世界市场的形成与特征;·掌握决定国际市场价格的国际价值原理;·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和不等价交换的原因。

(二)技能目标·能应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能系统地阐述国际分工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国际分工一、国际分工的含义和作用分工是指劳动分工,即社会成员在物质生产领域中从事各种不同的而又相互联系的活动。

当社会分工超出国界而形成国与国之间的分工就发展为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向国外的延伸和继续,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表现为生产的国际化和专业化。

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国际分工,把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扩大到国外,利用自己在科学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建立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剥削和掠夺经济落后国家;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又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国际分工打破了落后国家闭关自守的状态,消除了民族隔阂,把各个国家在经济上联合起来,促进了包括落后国家在内的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

就像资本主义的发展最终会导致社会主义革命那样,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促进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和各个国家在经济上的联合,也必然会使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最终占据主导地位。

因此,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又可以看做是一个进步的过程,它为社会主义的国际分工准备了物质前提。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世纪~18世纪中叶)在奴隶社会,地中海沿岸就已出现了邻国之间的分工,但由于当时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这种国家之间一定程度的分工和交换只是社会分工的局部延伸。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第三篇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第一章古典贸易理论——比较成本理论一、绝对成本论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一)主张自由放任(二)主张分工(三)主张国际分工1.国际分工的基础是各国商品之间存在绝对成本差异。

原因:先天的自然禀赋;后天的有利的生产条件2.例子(1)分工前的产量各为1单位如何分工?(2)分工后的产量(1)1:1交换后的数量二、比较成本论大卫李嘉图(一)适用的分工条件(二)分工原则——两优取重,两劣择轻两女士的例子(三)李嘉图的例子1.分工前的产量各为1单位如何分工?(2)分工后的产量增加了(2)1:1交换后的数量。

按比较成本的原理进行生产的国际分工,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产品产量,提高各自国内的消费水平,节约社会劳动。

该理论主张自由贸易,主张国际分工。

(四)比较成本论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五)该理论的缺陷1.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不完善之处劳动不是唯一的生产要素,也不是在所有产品上都有同样固定的比例;劳动不是同质的;劳动和资本可以在不同生产类型之间替代。

后发展为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2.假设较多(1)两国两商品;(2)劳动价值论;(3)成本不变;(4)没有运输费用;(5)生产要素都是充分就业的,在国内完全流动,在国际间则完全不能流动;(6)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7)收入分配没有变化;(8)物物交换;(9)完全国际分工;(10)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是一种静态分析。

3.忽视了国际分工中生产关系的作用第二章新古典贸易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及其验证和解释一、要素禀赋论资源赋予论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俄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一)理论基础以一般均衡论为基础。

货物的供应最终依赖于(1)生产要素的供给;(2)生产的物资条件(生产函数)—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比例关系。

生产要素的价格也是由供需相互决定的。

(二)H—O理论的分析思路1.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

国际分工中的模糊优势

国际分工中的模糊优势

口商 品的特 点 , 该 理 论 认 为 每 个 国 家 在 国 际分 工 和 国 际贸易 体 系 中生 产 和输 出相 对 丰富生 产诸 要 素的
商 品, 输入相对稀少 的生产诸要素 的商 品。区域 和
国际 贸易 的直 接原 因 是价格 的 差别 。
求属性 中A仍是本身。这是为杜绝 A不是 的谬
缺解 释 国际 分工及 国际 贸易产 生 的原 因和 一 国进 出
从而, 不 同商品是不能被相互替代 的。消费者存在 对商 品的辨别效用标准, 于是提出模糊优势。
2 . 1 模糊 优 势的基 本假 说
在市场上存在满足消费者需求 的商 品 A , 为
商品 中的满足 消费 者某 一需求 属 性 。 第一 : c A, 这被 称 为 自反 性 , 因为商 品 A中可 能 存在 多种 满足 消 费者 的需 求 属 性 , 但 在 不 同的需
论。
然而在本文中, 将试 图对上述理论提 出若 干疑 问。其一 、 作为 比较优势的一个基本特点所有成本
第二 : 4 c日 , B c , 则 A=B这被称为反对称
性。若商品 A所有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属性都是 B
的子集 , 同时 所有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属性都是 的子集 , 则 A与 日无差异。这是统一分类标准。 第三 : c B , B c c则 c c , 这被称为传递
2 模糊优势理论
对一种商品优势的描述 , 可 以从对消费者 的效
用来 说 明 。西 方经 济学 家早 就 意识 到效用 是一个 非 常模 糊 的概念 , 其 大小 是 无 法 具 体衡 量 的 。他 们 采
要的剩余产品 , 运回本 国需要 的东西。首先他指 出
劳 动分 工 的好处 能 提 高产 出数 , 然 后 主 张 世界 各 国 本 费用 绝 对 低 廉 的产 品 , 并 以此换 回 自己生产成 本 绝对 较高 的产 品 , 这 就 是绝 对优 势理 论 。斯 密提倡 没 有任 何妨 碍 的对

当前形势下中国面临的国际分工问题

当前形势下中国面临的国际分工问题

当前形势下中国面临的国际分工问题中图分类号:f11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3)03-000-01摘要随着当前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一方面促使了少数发达国家与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分工地位中的差距日益明显,利益分配不平等问题逐步显现,另一方面也明确了产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在此新形势下,中国要认清所面临的国际分工问题,实施一系列有效的战略措施促进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稳步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本文对当前形势下中国面临的国际分工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参与国际分工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中国国际分工对外贸易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各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劳动联系,是国际贸易和各国经济联系的基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国际分工体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革。

一、当前形势下中国面临的国际分工问题(一)中国是世界贸易大国,但并非贸易强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量保持着持续稳步增长的态势,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 2012年的38667.6亿美元,极大地提升了国民经济运行效率,使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位于世界前列,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贸易大国。

然而,从对当前中国外贸易结构上看,中国仍以原材料和初级加工产品为主,即使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的比重大幅度提升,但是也难以改变中国对外贸易仍处于国际分工产业链低端的现状,加之中国正逐步成为了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基地,所以致使中国虽然是贸易大国,但并非是贸易强国。

(二)中国在利益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劳动力资源方面的优势日益突显,加之广阔的国内市场,使得越来越多的制造业跨国公司将部分产业以及一些产品的价值链环节转移到了中国,期望能够从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进了国内制造业的发展速度,按照有关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制造业的优势集中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大部分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加工、组装以及非核心零部件的生产上。

302第二章 国际分工

302第二章 国际分工

产业内部的分工沿着三个方向发展:
首先,国家之间产品的专业化.它是指不同国家对同一 种类不同规格和型号的产品的专业化生产. 其次,国家之间零部件的专业化.它是指不同国家对同 一产品的不同零部件进行专业化生产. 最后,国家之间工艺流程的专业化.它是指不同国家对 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
(二)国际分工的领域不断扩大,从一般的商品 生产扩展到了服务领域,并出现了相互结合,相 互渗透的趋势. (三)跨国公司的作用大大加强,公司内部跨越 国界的分工是国际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 内部贸易在战后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不断 提高.
2.2 国际贸易成因的综合分析
(一)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 决定性因素 1、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2、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其在国际分工的 地位 3、生产力的发展对国际分工的形式、 广度、深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生产力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 内容
(二)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人口、 (三)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制约着国际分工 的发展
自给自足
自给自足
产出
VS
自由贸易
自由贸易
产出 英国:0单位酒+2.5单位毛呢 葡萄牙: 2.222单位酒+0单位毛呢 产出 英国:1单位酒+1.5单位毛呢 葡萄牙:1.222单位酒+1单位毛呢
劳动分工:每个人只对生产活动的一部分负责 三次社会大分工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 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 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 的分工.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是分工与交换的相互关系。没有分工, 就没有交换,也就没有市场。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取决于分工 的发展水平。国际贸易是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如果 没有交换,分工后的生产商品的价值就无法实现,分工就不能生存和 发展。因此,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是互为条件、互相决定的两个方面。 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决定交换的基本原理,国际分工是更具有决定性 的方面,国际贸易发展从根本上说要受到国际分工的制约和影响。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理论浅析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理论浅析

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这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理论标志,其中分工理论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

在《形态》中,马克思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阐述了分工的发展、所引发的后果及“消灭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一、分工的发展:与生产力和所有制的联系(一)分工与生产力“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需要的增加以及作为二者基础的人口的增多,这种绵羊意识或部落意识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与此同时分工也发展起来了”。

[1]“一个民族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

”[1]由此可见,生产力水平对分工的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生产力的高低决定了分工的发展阶段,分工的不断发展反过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分工经历了:“机械式的分工”—“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分工”—现代分工;从局限于家庭内部的分工发展为涵盖整个社会的分工,分工的广度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下不断扩大。

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也表现出分工的不断细化。

综上可见,马克思提出“分工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又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的观点是正确的[2]。

(二)分工与所有制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分工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

”[1]部落所有制时期,生产力并不发达,分工处于家庭自然形成的状态。

之后,生产力逐渐发展,人们能够生产出超过维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部落间开始出现交换。

随着生产和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导致城乡的分离和对立,产生了城邦和国家,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便取代了原始的氏族制度。

在城市中,伴随着商业与工业的分离,贸易发展起来。

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阶段存在两种不同的形式:城市中的学徒制或帮工制度与农村中的农奴制度。

工商业和农业的分离导致城乡分离,而封建时代的农奴制度和行会又加剧了城乡的对立。

论国际体系的若干问题

论国际体系的若干问题
国际体 系与 国际格局 的关 系是 “ 国际政 治 格局 寓 于国际政 治体 系 的母腹 之 中” 是 以充 当主 ④,
另外 的一部分 学者则是使 用“ 世界体 系” 概 念 。沃伦 斯 坦 (m aul l r e ) “ 界 I m n e Waes i 的 世 l tn 体 系” 理论 是对社 会 生产方 式 及 国际分 工 对世
史演进与 当代建构》 上海外国语 大学 20 年博士论文 , 2 , 09 第 6页。
第 5期
刘万文 等 : 国际体 系的若 干问题 论
的性质 和运转方 式 , 彼此相互 渗透 交织 , 但 因此
际关 系为纽带 , 以对 于 国际体 系 的定 义不 能 所
过 于笼统泛泛 。
国际政治 体 系就 是世 界 经济 体 系 的集 中表 现 。
角 的行 为体 间 的主要 国际政 治关 系 为 核心 , 相
互作用形成 的一 种结 构。而 国际秩 序 与国 际体 系 的关 系则 表现 为 “ 国际政 治 秩序 是 以 国际政 治体 系为依托 , 主角们 相 互政 治作 用 的运 行 是 机制 和规则 ” 国际机 制就是 国际秩 序 的依据 ②, 和纽带 。国际政 治秩序是 由一开始 就是 主角 的 国家 为了维护 自己 的霸主地位 和权 力 而塑造 和 制定有利 于 自己的一 种 主仆 协定 , 防止 其 他 国 家对 大国 的实力 构成 威胁 , 时 国际秩 序 也是 同 规定着各 国交往 和互动 的基本权 利和 义务 。国 际社会与 国际体 系的关 系是 : 国际社会 属于政 “ 治和法律 的范畴 , 是一 个总 系统 , 政治体 系格 是 局和秩序 、 经济体 系格 局和秩 序 、 事安全 体 系 军 格 局 和 秩 序 、 明 文 化 体 系 格 局 和 秩 序 的 总 文

国际分工及其理论

国际分工及其理论
分工前,葡:1.125酒=1毛呢,英:1酒= 1.2毛呢,分工后,处于之间, 1酒=1毛呢
葡萄牙以11个单位的酒和美国11个单位的毛呢 相交换,双方都可获得利益,两国的消费水平 提高了
葡萄牙分工前:酒10单位,毛呢10单位。后:酒 10 .25单位,毛呢11单位
美国分工前:酒10单位,毛呢10单位。后:酒11单 位,毛呢11单位。
表作:1817年《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 一、历史背景
实践背景。1815年,英,《谷物法》 粮价上涨,地租猛增 工资上涨,成本上升,利润减少 减少对工业品的购买 外国采取高关税,阻止英国工业品进口
理论背景:斯密模型的局限
2019/11/25
国际贸易理论
23
二、基本假设
两个国家,两种产品(2×2模型) 一种投入:劳动(L) 国内生产成本不变,规模报酬不变 不存在技术变化 坚持劳动价值论,即劳动时间决定价值 产品同质,劳动同质 要素在国内可自由流动,在两国间不可自由流动 完全信息 不存在运费、(自由贸易)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 贸易按物物交换方式进行
在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在一个 大国的行为中就很少是荒唐的了。如果外国能以比 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 用我们有优势的产业生产出来的物品的一部分向他 们购买。
——《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p424~425
2019/11/25
国际贸易理论
17
绝对利益
绝对优势:是指在某一商品的生产上,一 国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国,在 生产效率上占有绝对优势。
2019/11/25
国际贸易理论
26
举例说明
现有两个国家: 葡萄牙和英国,都生产两种产 品:葡萄酒和毛呢,为生产这两种产品投入的 劳动如下:

归纳总结国际分工理论

归纳总结国际分工理论

归纳总结国际分工理论国际分工理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旨在解释国际间劳动分工的现象和原因。

本文将对国际分工理论进行归纳总结,旨在深入理解并探讨其应用与实践。

一、亚当·斯密的比较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分工理论的首要基石。

该理论认为,国际间的劳动分工取决于各国在生产某种商品上的相对成本优势,任何国家都应专注于自身的比较优势领域,通过贸易实现效益最大化。

斯密的理论以细分劳动分工为核心,通过有效利用各国资源优势和各自的技术水平,实现国际贸易的互利互惠。

从而促进了劳动力和资本的高效配置,引导了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关系。

二、大卫·里卡多的相对成本理论大卫·里卡多在斯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国际分工理论,提出了相对成本理论。

里卡多指出,即使某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中都有绝对优势,也应考虑其在不同产品上相对的机会成本。

相对成本理论认为,贸易的益处来自参与贸易的双方都能在其他领域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通过专业化和分工,各国能够在不同领域形成竞争性的优势,取得贸易的多重收益。

三、海克斯-奥林斯模型海克斯-奥林斯模型是国际分工理论的重要扩展,提出了要素承继理论。

该模型考虑了不同国家之间劳动力和资本产业结构的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海克斯-奥林斯模型认为,封闭经济中,资本密集型国家产业更发达;而劳动力密集型国家则对劳动力需求更多。

开放经济中,对低成本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从而使资本密集型国家从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密集型国家则从事资本密集型产业,实现对外贸易的互补性。

四、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是国际分工理论的最新进展,强调了企业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对国际贸易的重要作用。

新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受到企业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的驱动。

企业规模经济指的是企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降低单位成本。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企业在多个国家布局,通过规模经济优势实现生产与销售的全球化。

贸易利益与分工理论

贸易利益与分工理论
产业转移与升级
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一些传统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同时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这 种产业转移和升级是分工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能够提高各地区的产业水平和经济效益。
03
贸易与分工的相互关系
贸易对分工的影响
贸易促进分工
贸易的发展使得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生产得以专业化,从而促进了分工的进一 步深化。例如,一个国家可能通过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其他国 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
贸易创造需求
贸易不仅增加了商品和服务的流通,还创造了新的需求。当一个国家从另一 个国家进口某种产品时,这种产品的生产可能会刺激该国相关产业的发展, 从而促进分工。
分工对贸易的影响
分工提高生产效率
随着分工的不断发展,生产变得更加专业 化,这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 本。高效率的生产使得一个国家可以更好 地出口产品,从而促进贸易的发展。
《贸易利益与分工理论》
2023-10-30
目录
• 贸易利益 • 分工理论 • 贸易与分工的相互关系 • 当代贸易与分工的新发展 • 贸易利益与分工理论的未来研究
展望
01
贸易利益
贸易利益的定义
贸易利益的定义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
• 市场规模扩大:贸易使得市场 规模扩大,单个国家可以专注 于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和 服务,提高专业化水平。
贸易利益是指通过商品和服务的 交换,实现国家间资源的有效配 置和生产力的提高。
• 资源利用:通过贸易,各国可 以更加有效地利用自己的资源 ,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出水平。
• 技术进步:通过贸易,各国可 以获得新的技术、信息和知识 ,促进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提高 。
贸易利益的形成机制

国际分工理论

国际分工理论
· 其他自然资源的不同
凡涅克认为,里昂惕夫的研究没有考虑到自然资源。 如果美国对于某些自然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进 口来满足,而这些资源的开发和提炼在美国时耗费 大量投资的,即属于高资本投入的产品,则美国的 进口替代品中的资本密集度必然上升,就会出现里 昂惕夫反论的现象。
· 技术差距说
该理论认为,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较强开发新产品 和新工艺的能力,形成和扩大了国际间的技术差距, 而又可能暂时享有生产和出口某类高技术产品的比 较优势。出口这类产品的国家也就是资本要素相对
1. 国家竞争优势的源泉 · 生产要素 · 国内需求 · 相关与辅助行业 · 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 2. 国家竞争优势的发展阶段 · 要素推动阶段 · 投资推动阶段 · 创新推动阶段 · 财富推动阶段
· (三)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 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在20世纪90年代提 出的,他认为,一国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能 否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形 成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 优势产业的建立来源于提高生产效率,提高 生产效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 因此,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 业的竞争优势,也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优势。
第二节 国际贸易理论 之国际分工学说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
1.1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 1.2重商主义的贸易思想
♦ 货币平衡论 早期的重商主义贸易思想
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并主张采取行政干预手段,控 制上品进口,禁止货币输出已积累货币财富。
♦ 贸易平衡论(托马斯·孟)晚期的重商主义贸易思想
局限:对二战以后的国际贸易的不能充分解释。
(四)里昂惕夫之谜
1、“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

国际贸易与标准化

国际贸易与标准化

第一章导论1.国际贸易概念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交换的活动,是各国之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共存。

2.国际贸易/对外贸易产生的条件①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②出现了政治实体—国家3.对外贸易的分类一、按交易内容区分:货物贸易(Goods Trade):指有形商品的国际交易。

服务贸易(Trade in Service):指无形商品的国际交易。

技术贸易(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de):是指技术跨越国界进行有偿转让的交易。

二、按商品的移动方向区分出口贸易(Export Trade)进口贸易(Import Trade)过境贸易:是指从甲国经过丙国国境向乙国运送的货物,而货物所有权不属于丙国居民,对丙国来说,作为过境贸易。

相关的其它概念:复出口:是指输入本国的外国货物未经加工再输出。

复进口:是指输出国外的本国货物未经加工再输入。

净出口:一国在某种货物贸易上,既有出口也有进口,如出口量和值大于进口量和值,称为净出口;反之,称为净进口。

三、按交易对象区分直接贸易:商品生产国和消费国直接买卖商品的行为间接贸易:商品生产国和消费国通过第三国买卖商品的行为转口贸易:商品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经由第三国贸易商分别签订进口合同和出口合同所进行的贸易,对于第三国而言,是转口贸易。

四、按运输方式区分陆运贸易、海运贸易、空运贸易、多式联运贸易、邮购贸易五、按交易者的多少划分:双边贸易、多边贸易六、按清偿工具划分:自由结汇贸易、易货贸易自由结汇贸易是指以货币作为清偿工具的国际贸易,又称现汇贸易,其中作为清偿工具的货币必须是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自由兑换的国际货币。

易货贸易是指在换货的基础上,把等值的出口货物和进口货物直接结合起来的贸易方式。

贸易过程中不涉及货币的支付。

七.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水平贸易、垂直贸易水平贸易(Horizontal Trade),是指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的国家之间开展的贸易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分工若干理论随着广西与越南经济的不断发展,双方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

特别是近几年,广西与越南的经济合作进入了更深的层次,其中,双方经贸合作的主要领域是在商品贸易、服务贸易、相互投资、区域开发和科技合作等方面。

从地理位置上看,广西与越南陆海相连,是中国与东盟开展经济合作的前沿;从经济上看,自《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订后,双边贸易呈现持续快速增长;从资源结构、产业结构、市场需求、科学技术等方面看,广西与越南均具有互补性,可以说,这些都已成为桂越双方相互开展国际分工的基础条件。

本文将联系相关的国际分工理论,从桂越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双方在CAFTA 框架下的国际分工做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一、国际分工的理论与现实依据1、CAFTA框架下广西与越南国际分工的理论依据(1)传统国际分工理论。

第一,绝对优势论。

由亚当·斯密提出,绝对优势论是最早的分工理论。

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各国之间商品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国际贸易可以实现国际分工,各国在分工中分别生产具有成本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进行国际贸易,参加贸易的国家都可以从中获得利益。

这一理论建立的基础是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其核心是提倡自由贸易。

第二,相对优势论。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中指出:即使一国劳动生产率处于绝对劣势,而另一国处于绝对优势,只要某国生产的一种产品与另一种产品相比有相对优势,就可以利用这种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两国仍可以进行国际贸易,并从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

第三,要素禀赋论。

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每个区域或国家利用它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从事商品生产,产品成本就会降低,生产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利用它相对稀少的生产要素从事生产,生产就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由于要素丰裕度造成的产品价格差别,因此,为实现根据生产要素禀赋进行国际分工的利益就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2)新国际分工理论。

第一,克鲁格曼的战略贸易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是强调政府通过干预对外贸易而扶持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是一国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获得资源优化配置的最佳选择。

他认为,相当一部分国际贸易,特别是经济特征相似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其产生原因主要是规模报酬递增形成的国际分工,而不是国与国之间在资源禀赋上存在的差别。

而这种规模报酬的递增,要么是全球生产或产业的良好整合,要么是政府实行保护政策,而政府在适当的时候实行保护政策是最佳的选择。

第二,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由美国的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提出来。

他认为一个国家竞争优势的强弱从根本上决定了该国的兴衰,而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也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即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竞争优势,包括六个因素:生产要素、国内需求、相关支撑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环境、政府的作用与机遇等。

上述六个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动态的激励创新的竞争环境,由此构成了一个国家国际竞争优势的源泉。

在此基础上,波特构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

2、CAFTA框架下广西与越南国际分工的现实依据(1)广西—越南双方发展阶段的相似性是加强广西与越南国际分工的一个现实依据。

然而,广西—越南双方发展阶段的相似性不利于双边贸易发展并阻碍着互补性分工形成的相互投资。

根据统计,2005年广西人均GDP为1080美元,2007年越南人均GDP为1024美元,两地同属世界中等偏下的发展中地区和国家。

广西—越南双方仍缺乏大规模对外投资的能力,短期内无法通过市场的引导,将资金有效配置到各自产业发展上。

同时,要在这种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区域实现经济腾飞,将面临着促进工业化发展和赶超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双重任务,因此必须加强双方之间的产业分工协作,合理地对产业进行布局,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效率最高的产业中,实现经济的起飞并保持稳定增长。

(2)广西—越南两地经济结构、生产要素需求具有相似性,其产品均同属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互补性差,贸易增加难度大,难以通过贸易有效带动投资的增长。

经济结构和产品构成的相近,往往使双方在产业的选择上发生重叠乃至冲突,如双方均选择资源型产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这种产业的选择重复势必加剧以价格为主要手段的竞争,其结果通常是两败俱伤,既不利于区域合作的双赢,也无法共同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

因此,双方应携手加强产业协作,合理布局主导产业。

二、广西与越南的国际分工现状1、广西与越南双边贸易现状广西与越南边境贸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政府高度重视。

越南政府为了发展对外贸易和投资,积极鼓励企业增加进出口,积极改革政策法规,为广西与越南贸易发展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

二是进出口产品结构具有互补性。

越南出口广西的主要商品是农、林、水产品、矿产品,一些工业原料、椰子油、橡胶、新鲜水果、手工业消费品等。

与此同时,越南从广西进口的主要商品是碾米机、粉碎机、磅称、小型水电设备、柴油机、化肥、农药、水稻种子、建筑材料、工业消费品、各种化工原料、运输车、家庭生活用品等。

三是边境贸易实行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经营。

广西与越南在进行边贸的过程中,交通便利的优势促使双方可以采用很多渠道进行贸易,双方的贸易层次也很明显。

据南宁海关消息,2008年,广西与越南进出口贸易额达31.24亿美元,越南已连续9年成为广西在东盟国家中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2、广西与越南双边投资合作现状在贸易得到发展的同时,双边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也得到了相当大的进步。

近20年来,广西与越南在农业种植和加工、农机制造、电力、糖业等各个领域开展积极合作,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

早在2001年,广西企业和越南企业就签订了85项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协议,协议金额达7300万美元,到位资金4200万美元。

广西在越南投资建立了四家独资企业,注册资金4700万美元,到位资金1020万美元。

2002年,双边企业已履行经济技术合作资金203万美元。

2004年广西企业在越南已有了一些项目,如在同奈、平顺的糖业生产、在芒街建立的商业中心、在广宁的煤炭投资合作项目等。

截至2007年底,广西在越南投资项目达85个,越南在广西投资项目19个。

三、广西与越南产业优劣势比较1、农业方面农业是广西和越南的主要产业,但由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比较落后或正在起步,农业的商品化程度还不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不高,双方在国际分工中能处于优势的均只有部分农产品。

其中,广西从越南进口的品种主要有龙眼、西瓜、香蕉、火龙果、芒果、橡胶、海产品、大米、木薯干等;广西向越南出口的品种主要有大蒜、中草药、绿豆、柑橘、苹果、梨等。

此外,越南还在某些自然资源上同样具有禀赋优势,如木材、原油、煤炭、锡、铁等。

2、工业方面越南在电子、通讯产业、手工艺产品上都更具产业优势;而广西则在机器制造、化工原料生产、五金制品、建筑材料等方面具有优势。

同时,由于广西又与越南在产业结构上具有相似性、经济发展处于相似阶段,在广西与越南的边境贸易中,广西的出口工业商品多集中于自行车、轻型运输车、纺织品、鞋类、啤酒及家用电器等低附加值的产品。

即使是机械产品,如广西向越南出口手扶拖拉机、摩托车、中小型货车等,技术含量也不算高。

但随着广西工业的发展,机电产品的出口在广西和越南的贸易额中的比例正大幅上升。

3、服务业方面较之发达国家,越南服务业起步较晚,且遭受长期战争破坏,交通、通讯、旅游、卫生、教育、银行、保险等服务行业曾一度落后,并制约着越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服务业就已有较快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30%,90年代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接近10%,高于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近几年来,广西服务业的发展就更加平稳且迅速。

2007年,广西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285.9亿元,增长14.2%,增速比全国高2.8%,同比加快2.0%,创1994年以来最高水平。

显然,广西在金融、运输、旅游、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较越南更具有产业优势。

四、广西与越南国际分工的路径选择1、农、林、牧、渔方面广西和越南同属工业化发展初级阶段,农业在各自构成的GDP 中占相当大的份量,广西和越南两地仍必须将农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

同时要加强两地农业科技的合作,扩大优质高产粮食品种的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在林业方面,越南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其中天然林占86.5%。

利用越南在森林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林业加工,特别是高档原木家具等,以广西市场为突破口,辐射到中国内地及东南沿海市场,将有较强的区域竞争优势。

同时,广西在林化产业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在利用自身森林资源的同时还应积极吸纳越南北部山区林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产业。

越南有3260公里的海岸线和众多江河湖泊,水产业目前仍是越南整个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份,在出口中也占相当大的比重。

而广西同属沿海地区,水产业特别是水产品加工业则更具优势。

广西可以在沿海城市北海、防城港等地建立海产品保鲜、加工产业,提高海产业的深加工和附加值。

2、工业方面广西在机械设备制造业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而越南随着其经济改革的不断进行,对机械设备尤其是运输车辆、工程机械、农用机械等的需求量将不断上升。

而在非金属制品业(主要是水泥)上,越南与广西的比较优势相当,越南正处于经济快步发展阶段,未来对水泥需求十分巨大,越南应加强非金属矿制品业的发展。

广西则可以借助自身资金、技术的优势,加强对越南的投资,以解决广西水泥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

对于轻工业,尤其是食品、纺织、服装、制革业,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加上受东南沿海和珠江三角洲的挤压,广西在食品、纺织、服装、制革四大劳动密集型行业与越南相比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劣势,尤其是服装和制革。

以上四个行业应在越南发展,或由广西企业在越南投资加工生产,广西则应把上述产业的上游或下游产业做强做大,如人造纤维、精细化工等。

3、服务业方面广西越南双方应该凭借各自的资源比较优势,深化贸易投资、旅游、交通运输这三大领域的合作,特别是强化与越南在跨境旅游、交通运输、物流对接、医疗卫生、高等教育等方面的衔接合作。

在旅游业方面,2006年,广西接待越南旅游者近20万人次,目前,越南已经成为广西第一大外国旅游市场。

2008年4月,广西与越南高平、谅山等省签署了《关于建立边境磋商合作机制问题的会谈备忘录》。

《备忘录》中的磋商机制的第三点内容是:就边境地区的旅游业合作、共同开发旅游线路、建设和维护旅游景点、游客过境及安全等事项进行磋商。

广西与越南海陆相连,双方应该凭借有利的地理条件,积极促进双方服务业的合作与发展。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加快、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并连续成功举办、中越“两廊一圈”的构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实施等,都更加拉近了广西与越南的距离,使双方在服务业合作等方面日益密切,友好往来更加频繁,交流合作更加深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