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年新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平均数(1)》学案(精品资料)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冀教新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冀教新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冀教新版四年级上册小学数学冀教版四年级上册八、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平均数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问题,经历了解“平均数”的过程。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做出解释。

3.体会“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平均数”的意义,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玩过篮球吗?谁有投中篮球的经验。

(学生畅所欲言,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你们看这些同学在做什么?(课件显示:一些孩子投球的情景)是的,这些同学正在举行一场激烈的投球比赛。

比赛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观察这张表示投球情况的统计表。

(课件显示:人数不同的投球情况统计表。

如下:某班一组、二组投球比赛,每人投10个(二)合作学习,自主构建1、提问:读图,你知道了什么?假设你是裁判,你认为哪组成绩好?是怎么判断的?2、教师说明:为了便于大家观察比较,老师将统计表中的数据制成了统计图。

3、学生活动:想一想,算一算,然后将自己的比较方法和比较结果在组内进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4、动手操作:理解用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比较两组成绩的好坏。

学生到前面移动磁力扣(磁力扣代表小球),表示出各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如图所示)设计说明: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移动“小球”,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表示出各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让学生直观感受第一组整体投球水平比第二组整体投球水平好,用平均每人投中个数比较哪组成绩好是公平的。

5.总结并揭示平均数概念总结方法:同学们看这位同学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投得多的给投得少的一些后,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7个,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6个。

从图上很容易看出第一组同学的整体投球水平比第二组好一些,所以第一组成绩好。

当两组人数不相同时,我们用“求总和”的方法是不公平的,用平均每人投中个数比较是公平合理的。

揭示概念:实际上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7就是8、7、6、7这组数的平均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 (1)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 (1)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求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第七册第八单元85页的内容。

它是新教材“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一部分。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算术平均数,用来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的公共媒体大量使用统计图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

基于此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运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上,放在根据数据做出必要推断上,另外,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平均数是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二、学情分析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多数孩子来自农村,因此我在教学是选材尽量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我在课堂中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学到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在这一理念下,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三、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思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求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第七册第八单元85页的内容。

它是新教材“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一部分。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算术平均数,用来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的公共媒体大量使用统计图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

基于此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运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上,放在根据数据做出必要推断上,另外,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平均数是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最新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 认识平均数》优课导学案_1

最新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  认识平均数》优课导学案_1

8.1 认识平均数一、教学背景: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平均数,一课时,用于课中新授课。

二、教学目标1、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积极参加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出示例1的笔筒图师:提出问题: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一样多,可以怎样做?每个笔筒放几支?生1:从第二个笔筒拿出一支放到第三个笔筒里,从第四个笔筒拿出2支放到第五个笔筒里,现在每个笔筒放三支铅笔。

生2:一共是15支铅笔,15除以5等于3,每个笔筒放3支铅笔。

师:每个笔筒平均放3支,这个3叫做平均数。

今天我们来认识平均数。

(二)讲授新课1、出示例2:四(一)班一、二组同学进行投球比赛,每人投10个。

(1)师:观察这两个表格,每个组有几人?每个人投中几个?生:一组参加的有4个人,各投进8个,7个,6个,7个。

二组参加的有5个人,各投进9个,8个,5个,3个,5个。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那么这两个组哪组的成绩好?生1:第二组,因为第二组总共投进30个球,第一组总共投进28个球。

生2:我的意见是第一组成绩更好。

第一组:(8+7+6+7)÷4 第二组:(9+8+5+3+5)÷5 =28÷4 =30÷5=7(个) =6(个)第一组平均每人投进7个球,第二组平均每人投进6个球,所以第一组成绩更好。

师:老师也认为第一组成绩更好,第一组人少,第一组人多,算总数有失公平,求平均每人投中几个球再进行比较更合理,因为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比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多,所以第一组的成绩更好!我们计算出的7个和6个就是平均数。

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一组数据中的所有数据之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数叫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冀教版
第一关:快速计算平均数。出示几个复杂数字,比比看谁算的快。
第二关:判别。
第三关:求出丫丫的数学效果。
五、全课小结
明天你有哪些收获?
普通说来,〝教员〞概念之构成阅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然后历代对教员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员。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员〞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员〞,由于〝教员〞必需要有明白的教授知识的对象和自身明白的职责。出示课件平均数的概念。
生:比拟每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师:那好,既然如此我们就来区分算一算这两个组平均每人投注多少个球。
3.全班分男女生求第一组和第二组平均每人投球的个数。指定两名先生下台板演。
4.让先生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用自己的言语描画每个组的平均效果,并依据两个组的平均效果说明哪个组的效果好。
师:在这道题中,问哪个组的效果好,由于这两个组的人数不一样,所以我们无法用两组投中的总数来直接比拟,那么我们想到了一个比拟公允的方法,就是比拟他们的平均数。用投中的总数除以人数,失掉了平均数。在第一组,我们用8、7、6、7这四个数的和除以人数4,求出的7就是第一组的平均数,它代表这组同窗投球的全体水平。第二组求出的6是第二组的平均数,它代表这组同窗投球的全体水平。你们明白了吗?
生:第一个笔筒里有3支铅笔,第二个笔筒里有4支铅笔,第三个笔筒里有2支铅笔,第四个笔筒里有5支铅笔,第五个笔筒里有1支铅笔。
师:大家说这五个笔筒里放的铅笔一样多吗?
生:不一样。
2.提出效果: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异样多,可以怎样做?
师:我们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异样多,可以怎样做?每个笔筒放几支?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 (1)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认识平均数冀教版 (1)

认识平均数教学内容:冀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85、86页。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教学重点:体会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在一组数据整体水平上的代表性。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师:今天老师来到我们北新街小学啊,感觉我们学校的校园环境特别好,学生们的精神面貌也很好,尤其是咱们班同学,虽然是下午第二节课了,但你们一个个看起来精神抖擞,特别好!我特别想认识认识你们,谁愿意介绍介绍自己?一、谈话引入师:刚才课前那几个自我介绍的同学表现得很落落大方,声音也很好听,老师想送你们点小礼物。

(随机给每人几支铅笔)告诉大家你得到了几支?生汇报师:你们有什么想法?(不公平)那大家觉得呢?怎么样才能让这5位同学获得的铅笔一样多呢? (这种方法就是把多的匀给少的,数学上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

)师:现在他们每人有3支铅笔,公平了吧。

这个3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均数。

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平均数。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生:喜欢。

师:我们学校的学生也非常喜欢,这是篮球社团的同学们正在举行一场激烈的投球比赛。

大家想知道他们的投球成绩吗?生:想!二、新知教学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大家仔细观察,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师:你认为哪组成绩好?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呢?(独立思考)2、尝试比较,交流方法师:谁来说说,哪个组的成绩好?生:我认为二组的成绩好。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二组的成绩加起来是30,一组的成绩加起来是28,所以二组的成绩好。

师:也就是比较每组投球的总数,大家同意吗?生:不同意。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一组有4个人,二组有5个人。

这样不公平。

师:人数不同,这样不公平,你们和他的想法一样吗?生:一样。

最新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 认识平均数》优课导学案_1

最新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  认识平均数》优课导学案_1

《认识平均数》课例研究【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85、86【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认识平均数,教材设置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为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就是一样多,设置了移动笔筒里的铅笔数量来理解“移多补少,达到同样多”这一数学活动。

活动二,教材通过“比较哪组同学进行投球比赛的成绩好”来学习平均数;活动三,通过“计算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来学习如何利用统计表计算平均数。

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鼓励学生理解“总数量”、“总份数”与“平均数”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会计算平均数。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数”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学习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设计思想】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认识平均数,教材设置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为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就是一样多,设置了移动笔筒里的铅笔数量来理解“移多补少,达到同样多”这一数学活动。

活动二,教材通过“比较哪组同学进行投球比赛的成绩好”来学习平均数;活动三,通过“计算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来学习如何利用统计表计算平均数。

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鼓励学生理解“总数量”、“总份数”与“平均数”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实录】《认识平均数》课堂教学实录执教:承德市桥东小学付芳媛一、创设情境师:光华小学4年1班一组和二组的同学进行紧张激烈的投球比赛。

大家想知道他们各自的成绩吗?(出示ppt)仔细观察,你了解了那些信息?师:你们发现了某个同学投中的个数,除了这些你还发现了什么?师:我们刚才比的是个人的成绩,咱们来看看小组的。

2016-2017年新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平均数(1)》(精品课件)

2016-2017年新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平均数(1)》(精品课件)

课堂练习
20 10
21 10
23 11
24 12
22 12
21 12
22 12
22 11
(10+10+11+12+12+12+12)÷7≈11度 (20+21+23+24+22+21+22)÷7≈22度
课堂练习
3辆卡车2次一共运送18吨货物,平均每辆卡车 运货多少吨? 3辆卡车平均每次运货多少吨? 18÷3=6(吨) 答:平均每辆卡车运货6吨。 18÷2=9(吨) 答:3辆卡车平均每次运货9吨。
课堂练习
小马高150厘米,河床最深处160厘米,最浅处 80厘米,平均水深130厘米。你们说说小马能过河 吗?
作业布置
同步测练本节内容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第八单元
第1课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平均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新课学习
新课学习
可以看出平均每人惧了13个。
新课学习
也就是相当于,把我们组收集的矿泉水 瓶平均分成4份。
(15+12+11+15)÷4 =52÷4 =13(个)
结论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要解 决吗?
结论总结
求几个数据的平均数,就相当于把这些 数据的总和平均分成几份。我们通常用除法 计算。
课堂练习
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级平均每班有多少 本图书? 班级 本数 三(1) 三(2) 三(3) 三(4) 428 434 568 406
(428+434+568+406)÷4=459(本) 答:三年级平均每班有459本图书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切实掌握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发争论1.师:圣诞节到了,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不倒翁可是你们觉得老师分的公平吗,为什么呢?2.(出示事物:5个同学分不倒翁)因为第一个同学分到了3个,第二同学分到了4个,第三个同学分到了5个,对于老师这样分,有什么想说的吗?生:不公平师:同学们也觉得不公平,那么同学们说说,怎样分就一样多了?生:从多的里面拿出一些补给少的。

3.小结: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刚才我们通过移一移的方法得出了一个同样的数3,这个数就叫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你们刚才运用的就是咱们数学上用来研究平均数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法。

(板书:移多补少。

)4.引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平均数,研究它的意义。

二、寻求方法,探索新知(一)出示例题2:男生组和女生组比赛情况。

1.说到平均数,通过观察,四(1)班同学们进行的篮球比赛,你们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即可。

2.提问:哪一组的成绩好些?可以怎样进行比较?说说看,多指名几个学生回答。

(可以比较总数,可以比较平均数,也可以用移多补少法)他们的说法你们赞同吗?谁的方法比较合理?3.小结:由于人数不同,不能比总投中个数,应该求两个组平均投球的个数,也就是它们各自投中的平均数比较合理。

2016-2017年新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平均数》(精品课件)

2016-2017年新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平均数》(精品课件)
(1+3+2+3+2+6+4)÷7=3(个)
总结启迪
在读统计表、交流信息、自主计算的数 学活动中,经历了进一步认识“平均数”意 义的过程;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了解了 “平均数”的意义,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单 问题;在用平均数描述具体事物的过程中, 体会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板书设计
平均数 第一组:(8+7+6+7)÷4=7(个)
第二组:(9+8+5+3+5)÷5=6(个)
活动探究 四(1)班一、二组同学进行投球,每人投10 个。
每组有几人?每个人投中几个球?
活动探究 四(1)班一、二组同学进行投球,每人投10 个。
活动探究 四(1)班一、二组同学进行投球,每人投10 个。
小组合作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看一看。
活动探究 四(1)班一、二组同学进行投球,每人投10 个。
运用巩固 2. “小小”的冷饮店一个星期售出饮料的情况如 下表:
(2)冷饮店每个星期进一次货,下星期“小 小”冷饮店准备多少箱饮料比较合适?
感悟延伸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对求平均数的意 义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了求简单数据 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在此基础上,进 一步认识了平均数,加深了对平均数意义的 理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打下了重 要的基础。
第一小组:
( 8+ 7+ 6+ 7) ÷ 4=7(个)
活动探究 四(1)班一、二组同学进行投球,每人投10 个。
第二小组: ( 9+ 8 + 5+ 3+ 5) ÷ 5=6(个)
活动探究
观察说一说哪一组的成绩好? 第一组的成绩好。
因为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比第二组平均 每人投中的个数多。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平均数|冀教版(1详细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平均数|冀教版(1详细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八章第一节课,主要讲解的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一、导入环节(1)通过举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时候需要计算一组数的平均值,平均值是什么呢?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各个数据的算数平均值,即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个数,比如说我们计算一周的体温值,数据依次为36.3℃、36.8℃、37.1℃、36.7℃、37.0℃,这5个数的平均值就是(36.3+36.8+37.1+36.7+37.0)÷5=36.98℃,这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通过小练习检测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程度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几个数字:18、22、24、17、20,让学生分别计算这组数字的平均数,看看谁最先算出结果并且答案正确。

这样可以检测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程度。

二、教学过程(1)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举一些需要计算平均数的例子,例如:一组数据中有5个数,分别为35、40、45、50、55,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怎么计算呢?答案就是(35+40+45+50+55)÷5=45,也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45。

再给同学们一些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例如:丽丽用7天的时间分别买了5元、6元、7元、8元、5元、9元、6元的东西,这7天里,她平均每天花了多少钱?解:(5+6+7+8+5+9+6)÷7=6元,丽丽平均每天花了6元。

(2)平均数的应用让学生思考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学校的班级里要举行运动会,为了保证公平,需要计算出每个人的体育成绩平均值,才能判断谁是优胜者。

如果班里有30个学生,他们的体育成绩分别是80分、85分、90分、92分、85分、90分、95分、100分、85分、80分、75分、85分、90分、88分、90分、95分、96分、93分、91分、85分、80分、75分、85分、90分、92分、88分、90分、95分、96分、93分,每个人的平均成绩怎么计算呢?解:把所有30个学生的成绩加起来,得到总成绩:80+85+90+92+85+90+95+100+85+80+75+85+90+88+90+95+96+93+91+85+ 80+75+85+90+92+88+90+95+96+93=2664。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平均数|冀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平均数|冀教版

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 平均数|冀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含义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以及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练习本、尺子、圆规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统计知识,如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

2.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如何表示数据的多少,那么你们知道表示数据平均多少的方法吗?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介绍平均数的含义,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 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求法掌握情况。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评价。

四、应用拓展(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如何计算平均价格等。

2.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找到的实际应用例子。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板书设计:平均数1. 含义:表示数据平均多少的数。

2. 求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作业设计:1. 练习求几个数的平均数,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2.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平均数的应用,如计算家庭成员的平均身高等。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精品教案 第8单元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精品教案 第8单元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

第8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第1课时认识平均数【教学内容】教材第85~86页例1、例2、例3及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教学重点】体会学习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导入新课操作中体验“同样多”,引出平均数。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5页例1)师: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一样多,可以怎样做?每个笔筒放几支?学生充分表达不同的想法,最后形成一致意见。

师:每个笔筒平均放3支,这样每个笔筒里的铅笔就同样多了,这个数量3在数学上我们叫做平均数。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平均数。

(板书课题:认识平均数)二、探究新知1.认识平均数。

师:四(1)班一、二组同学进行投球比赛,每人投10个,投篮结果如下:(PPT课件出示)师:你能读出哪组的成绩好吗?你是怎样知道的?全班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能出现比总数情况,这样不公平,教师要引导学生考虑怎样比较才“公平”。

师生总结得出: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来比较最公平。

(学生自己尝试计算。

)学生交流计算的方法和结果,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并根据两个组的平均成绩说明哪个组的成绩好。

师:通过上面的计算,你知道平均数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吗?师生总结得出: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2.求平均数。

师:亮亮把自己家一个星期丢弃塑料袋的情况作了统计,你能计算出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吗?(PPT课件出示统计表)学生自己计算,然后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师:“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了解求出的3个“不是实际每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而是算出的一个平均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 平均数|冀教版 (1)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 平均数|冀教版 (1)
●童话世界销量好,从五天卖得总数看,比百科全书卖得多。
教后感
教学程序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学生可能提出的关于平均数的问题有三个:
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都有一定的道理,有没有更科学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呢?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提问题并解答,看谁提出的问题多
。3.练一练第2题,
师:请同学们读第2题,然后自己解答。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计算出了每个队队员的平均升高。现在有两个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
出示教材第98页议一议的内容。
师:谁能就这两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师:刚才我们求出了两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那么两个队队员的平均体重又是多少呢?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交流中,教师给予启发交谈。
教学内容
平均数
共பைடு நூலகம்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新授
课时目标
1.在读统计表、交流信息、自主计算的教学活动中,经历进一步认识“平均数的”过程。
2 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单问题。
3.在用平均数描述具体事物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单问题。
教师进行巡视,关注学生的计算过程是否正确。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角度发现信息,除了教材上的信息,学生可能还会说出:
●两队人数相等,每队都是9人;
●除李斌外,体重都在50千克左右;
●谁最高,谁最矮……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估计思路和答案。如:
● 银河小学有一个队员身高超过170厘米,这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可能会高一些。
●红星小队的队员平均身高要高一些,体重也重一些;

小学数学冀教新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1)》学案

小学数学冀教新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1)》学案

小学数学冀教新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1)》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重点: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单问题,会求平均数。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三、导学问题1.复习(1)以前学习过什么样的统计图?2.使用统计图有什么好处?2.自主探究新知自学教材第85、86页(1)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赛比较公平?(2)动脑想一想,我会列式算一算,平均每组投球多少个?(3)对“平均每组投球()个”,你是怎么理解的?小小组说一说。

温馨提示:像这样求出一组数据的()除以这组数据的()所得的商叫平均数。

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

例如:中国10岁男童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期末考试的平均分数是96分等。

3.达标练习(1)小明所在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小刚所在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2厘米,由此判断小明一定比小刚矮。

(2)河水的平均水深是110厘米,东东的身高是130厘米,他不会游泳,那东东去河里玩儿有危险吗?(3)《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显示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约是71岁。

一位老人看后却高兴不起来?你能用所学的知识去劝劝老人吗?4.总结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我在方面表现不够好。

以后要注意。

四、参考资料谁买的米合算?张大爷、李大爷二人两次赶集买米。

第一次,张大爷买了100千克大米,李大爷买了100元钱的大米;第二次,米价变了,张大爷还是买了100千克大米,李大爷也还是买了100元钱的大米。

在回家的路上,两位大爷争了起来,都说自己买的米合算。

他们的谈话被小明听到了,小明说:“你们要分别算出两次买米的平均价格,比一比,就知道谁买的米合算了。

”两位大爷看到小明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就故意说:“小明,你来帮我们算一下,可是我们不小心把两次买米的米价给忘了,你有办法计算吗?”小明说:“当然有办法,我们可以假设第一次的米价为每千克2元,第二次的米价为每千克2.5元。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8.1平均数(一) 教案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8.1平均数(一) 教案

八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第1节平均数(一)【教学内容】教材第85~86页。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平均数的产生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探究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做出解释。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平均数”。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一、情境导入师:今天上课前我想考考大家。

一次数学测验中,班级平均分是90分,你猜猜这个班的马莉莉同学可能会得多少分?为什么?(小组学生讨论,全班交流)师:班级平均分是马莉莉的实际分数吗?如果不是,你知道“班级平均分是90分”是什么意思吗?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播放例子)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板书:平均数)二、探究新知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师:全班同学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每组各派4名代表,限时30秒,每人有10次机会,两队同时进行。

请2名学生在黑板上分别记数。

师:比赛完毕,哪一组投得准呢?你是怎么想的?生:男生组投得准!男生组4名队员一共投中的球比女生组多。

师:比总数,同学们同意吗?生:同意!师:男生组,获胜!师:女生组不要灰心,老师加入你们组好不好?老师现场投球。

师:同学们快算算,这回我们女生组投球的总数是多少?师:女生组获胜!生:女生组有5个人,而我们男生组只有4个人,这样不公平!师: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队投球水平高,这可怎么办呢?生1:去掉多的一个人。

生2:男生队再添一个人。

生3:每队选投中数最多的一个人比。

生4:可以算出每队平均每人投了多少个球。

讨论总结:计算“每队平均每人投中了多少个球”最合理。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感受平均数产生的价值。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平均每人投中了多少个球呢?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汇报。

生1:把多的移给少的。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16冀教版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平均数16冀教版

认识平均数教学目标:1、在读统计表、交流信息、自主计算的数学活动中,经历进一步认识“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单问题。

3、在用平均数描述具体事物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1、在读统计表、交流信息、自主计算的数学活动中,经历进一步认识“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练习】炫我两分钟口算练习840÷4= 240÷4= 369÷3= 150÷3= 786÷6=624÷2= 729÷9= 520÷4= 705÷5= 933÷3=【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导入】尝试小研究(一)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四(一)班投球比赛计录如下:1组成绩姓名投中个数杨智杰8裴英硕7蔡卓雅 6杨双庆72组成绩姓名投中个数杨佳炜9杨荣悦8郭易萌 5郭欣然 3杨宗辉怎么算才能更公平呢?如果一组中每个同学的成绩都相同,是不是就好比较了呢?可以借助下面的图形通过平移的办法或者通过算数的方法使每个同学的成绩都相同。

法1:通过移补的方法使每组同学的投球数相等。

法2:计算的方法:自主探究求平均数的算术方法:平均数=【设计意图:整个小研究的设计体现了低起点、多层次、深思考、求精炼的原则,尝试小研究(一)的设计意在通过移多补少法感知平均数的意义,从学生旧有知识,且与本课密切相关的逐渐渡到新知的尝试研究,充分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解决尝试新知铺路搭桥。

】【讲授】尝试小研究(二)尝试小研究(二)亮亮把自己家一个星期丢弃塑料袋的情况做了统计。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2 平均数|冀教版 (1)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2 平均数|冀教版 (1)

自主学习阶段(一)情境导入,了解意义1、举行夹球比赛,分男女两队进行,每队选3名代表参加比赛,在规定时间内夹球,看哪队夹球的总数多就获胜,再派一名选手参加到其中一队比赛,看哪队获胜,为什么不公平,提出建议,应该比什么?2、揭示课题:平均数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叙述合作交流阶段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预设:(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2)怎样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出示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动手操作学具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小结2: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14+12+11+15)÷4=13(个)。

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教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预设:(1)本周平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

(2)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平均每人捐10本图书。

(4)李莉同学平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数(1)》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单问题,会求平均数。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三、导学问题
1.复习
(1)以前学习过什么样的统计图?
2.使用统计图有什么好处?
2.自主探究新知
自学教材第85、86页
(1)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赛比较公平?
(2)动脑想一想,我会列式算一算,平均每组投球多少个?
(3)对“平均每组投球()个”,你是怎么理解的?小小组说一说。

温馨提示:像这样求出一组数据的()除以这组数据的()所得的商叫平均数。

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

例如:中国10岁男童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期末考试的平均分数是96分等。

3.达标练习
(1)小明所在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小刚所在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2厘米,由此判断小明一定比小刚矮。

(2)河水的平均水深是110厘米,东东的身高是130厘米,他不会游泳,那东东去河里玩儿有危险吗?
(3)《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显示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约是71岁。

一位老人看后却高兴不起来?你能用所学的知识去劝劝老人吗?
4.总结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我在方面表现不够好。

以后要注意。

四、参考资料
谁买的米合算?
张大爷、李大爷二人两次赶集买米。

第一次,张大爷买了100千克大米,李大爷买了100元钱的大米;第二次,米价变了,张大爷还是买了100千克大米,李大爷也还是买了100元钱的大米。

在回家的路上,两位大爷争了起来,都说自己买的米合算。

他们的谈话被小明听到了,小明说:“你们要分别算出两次买米的平均价格,比一比,就知道谁买的米合算了。


两位大爷看到小明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就故意说:“小明,你来帮我们算一下,可是我们不小心把两次买米的米价给忘了,你有办法计算吗?”
小明说:“当然有办法,我们可以假设第一次的米价为每千克2元,第二次的米价为每千克2.5元。

张大爷买米的平均价格为:(2×100+2.5×100)÷(100+100)=2.25(元),李大爷买米的平均价格为:(100+100)÷(100÷2+100÷2.5)=2.2(元),因为2.25(元)>2.2(元),所以李大爷买的米合算。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