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岳麓必修2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检测(附答案) (1)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3小题每题3分共计39分)1.“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直接作用是()A. 促进了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B. 导致土地所有制发生重大变化C. 加快了新兴封建制度的确立过程D. 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答案】B【解析】“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实质上都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所以直接导致了土地私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选项B正确铁犁牛耕推广导致了赋税制度的变化选项A排除赋税制度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封建制度确立但是这不是赋税制度改革的直接作用排除C赋税制度改革不会直接促成奴隶主贵族世袭权力的废除排除D故选B2.《齐民要术》载“(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材料所指的农具()A. 方便除草培土保持土地肥力B. 用于开沟播种提高劳动效率C. 便于深耕碎土节省人力畜力D. 可以防旱排涝增加粮食产量【答案】B【解析】A.根据材料“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 并结合所学可知描述的是兼具耕作和播种的工具耧车而该项指的是除草技术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根据材料“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可知描述的农具是兼具耕作和播种功能结合所学可知耧车是兼具耕作和播种的工具耧车既可以平整土地也可以播种提高了劳动效率故B正确C.该项指的是耕作技术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D.该项指的是灌溉技术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故选B3.考古发现的元代印刷的商品包装纸——“裹贴” 上面写有“□□□家打造南无佛金诸般金箔”“见(现)住杭州泰和楼大街南”“坐西面东开铺”“不误主顾使用” “裹贴”的发现反映出()A. 佛教思想出现兴盛局面B. 商业经营注重宣传效应C. 活字印刷技术已经成熟D. 商品生产已有名牌意识【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了元代经营者注重诚信经营和广告宣传这有利于提高自己商品的知名度元代的商业经营注重宣传效应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元代经营者注重广告宣传没有涉及佛教思想出现兴盛局面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活字印刷技术已经成熟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元代商品注重广告宣传不能体现商品生产已有名牌意识排除D项故选B4.下图是战国水利工程图春秋战国时期孙叔敖治楚西门豹治邺颇有成效秦“渠就……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这一现象反映了()A. 水利兴修影响地方治理B. 区域位置决定经济水平C. 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D. 争霸战争促进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孙叔敖治楚西门豹治邺颇有成效”“渠就……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 它们都重视农业水利都出现了地方的善治说明水利影响地方的治理故A项正确“位置决定经济水平”表述绝对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战国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排除C项该图的主旨是“战国水利工程图” 与争霸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A5.读以下的“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 这可用来说明宋朝()A. 农业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B. 重农抑商的政策被政府彻底废除C. 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经济D. 商贸税收逐渐成为政府重要财源【答案】D【解析】6.下列关于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有()①商业产生——商朝②工商食官——周朝③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春秋战国④长安、洛阳、扬州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隋唐A. ②③④B. ②③C. ②④D. ①②③【答案】A【解析】①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了以物易物的现象最早的商业贸易出现故错误②西周时期官府垄断以青铜铸造业为代表的手工业因此出现工商食官的现象故正确③私商取代官商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故正确④隋唐时期长安、洛阳、扬州等城市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故正确故选A7.有学者说我国古代城市经历了城与市分离的原始城、城与市简单结合的城市以及城与市完全融合的城市三个阶段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城→城+市→城市这说明我国古代城市()A. 商品经济一直比较活跃B. 功能从单一向多元发展C. 商业受到政府严格控制D. 规模与数量在不断扩大【答案】B【解析】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城市) 其功能不尽相同发展趋势是由早期的军事护卫功能和政治功能向着军事、政治和商业功能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后来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功能向以经济和政治功能为突出特征的多元化方向发展故选B项A项中“一直比较活跃”的表述错误故排除宋代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控制故排除C项D项很难由材料得出故排除故选B8.明书《始丰稿·织工对》中写道“钱塘相安里一个富家有机杼四五具、佣工十数人”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朝()A. 商品经济高度发展B.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 民营手工业占主导D. 手工业生产力提高【答案】B【解析】据材料“钱塘相安里一个富家有机杼四五具、佣工十数人”可知雇佣关系的出现 B正确据材料可知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劳动力成为商品但与问题“本质”的关系来讲这只是现象 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哪种手工业形式占主导的问题 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生产水平 D错误故选B9.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 其“微澜”主要表现为()A. 手工工场兴起B. 城市商业经济繁荣C. 地域性的商人集团形成D. 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结合所学史实可知“微澜”应该是指区别于自然经济的新经济宋元时期经济发展的特征是商品经济活跃故B正确A在明朝中后期出现故排除CD是明清时期商业的特点故排除故选B10.唐代在两京及州县以上地方置“市” 设“市令”、“丞” 到宋代发展为在京城及地方路府州县镇市置“税务”来管理市场这些变化说明宋代政府()A. 通过征税直接监管市场B. 扩大税收解决财政困难C. 摒弃传统重农抑商政策D. 不再直接监管市场交易【答案】D【解析】本题通过官职的变化反映唐宋政府对市场管理模式的变化以税代管模式政府不再直接监管市场交易故D项正确 A项错误B项扩大税收以解决财政困难与材料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摒弃传统重农抑商政策说法错误排除故选D11.为农耕文明的简介配图恰当的是()A.B.C.D.【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依据图示可知 D项反映的是汉代耦犁属于农耕文明故D项正确A项涉及的是游牧经济排除B项涉及的是采集经济排除C项反映的是狩猎情景属于游牧经济排除12.西晋末年北方人口迁移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 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B. 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C. 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D. 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答案】D【解析】西晋末年北方人口迁移促进农业发展故排除A西晋末年北方人口迁移促进民族交往故排除B南宋时期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故排除C根据所学可知西晋末年中原人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和民族融合故D正确故选D13.明代中后期大部分图书采用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如《唐书志传》一书中“尔兄日前饮酒至酣” 编者对“饮酒至酣”做了注释“半醉也” 《详刑公案》一书中“事系无辜不究”编者对“辜”的读音做了注释“辜音孤” 这类现象反映出当时()A. 学术思想适应了时代转型B. 城市发展推动文化大众化C. 科举改革影响了书籍出版D. 商业发展冲击了学校教育【答案】B【解析】材料“大部分图书采用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有利于一般的市民进行理解和阅读为粗识文字的读者最大限度的扫除阅读障碍体现了文化发展呈现大众化趋势故B 正确图书采用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与学术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书籍出版适应了市民阶层壮大的需要与科举改革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学校教育故D项错误故选B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4.(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14.(2)材料二和三哪个更能真实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14.(3)综合上述材料依据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答案】(1)生产技术牛耕技术【解析】(1)抓住材料中“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即可得出答案【答案】(2)材料三其主要观点①农民长年累月劳累、生活困顿②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③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④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⑤生产生活条件艰苦【解析】(2)材料2反映了农民阶级的愿望材料3比较真实反映了农民生产生活情况根据材料三“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等信息概括出观点即可【答案】(3)条件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的兴修政府要减轻对农民的剥削优越的自然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解析】(3)概括以上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15.(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条件15.(2)材料二反映了宋代城市商业活动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答案】(1)基本特征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历史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渐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统治者采取重农政策【解析】(1)基本特征根据材料“男耕女织”“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信息可知古代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历史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渐普及推动了小农经济的产生根据所学知识战国时期经过各国变法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采取重农政策有助于小农经济确立【答案】(2)变化不禁“夜市” 打破了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可以沿街开设店铺突破了商业活动的空间限制【解析】(2)重大变化根据材料“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止”可知不禁“夜市” 打破了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根据材料“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皆是即无容虚之屋”可知宋代城市商业可以沿街开设店铺突破了商业活动的空间限制16.(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建立的主要政治经济制度并分析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16.(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为巩固大一统局面在奠定疆域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历史意义【答案】(1)政治经济制度最早确立皇帝制度突出皇帝独尊和皇权至上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官员由皇帝任命地方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以及修驰道、直道等深远影响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其所确立的政治制度被后世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解析】(1)根据材料一“秦国在统一六国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除此之外)秦始皇还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王朝的建立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结合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及其影响回答【答案】(2)措施统一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抗击沙俄入侵并签署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彻底击败噶尔丹、大小和卓等叛乱势力设立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的管辖册封达赖、班禅派遣驻藏大臣明确中央对西藏的管辖权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事务意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加强了对边疆有效管理促进了边疆的开发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以及经济文化往来有利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形成【解析】(2)根据材料二“清代前期的有效管辖范围除18行省(兼有台湾)外还包括有奉天、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六盟、喀尔喀蒙古各部、唐努乌梁海、新疆和西藏是一个幅员广阔、疆界明确的统一多民族帝国这些地区无论在历史发展、社会经济、民族民俗等方面均各具特色这就决定了清代边疆政策内涵的多样性”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7.(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17.(2)依据材料二、三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17.(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这些经济政策有何消极影响?【答案】(1)模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解析】(1)第一小问的模式依据材料一“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可以看出这是小农经济的特点第二小问的土地制度结合所学可知与小农经济相对应的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答案】(2)状况商帮出现工商业城镇兴起【解析】(2)本小问的状况依据材料二“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可以得出商帮出现依据材料三“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可以得出工商业城镇兴起【答案】(3)政策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消极影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解析】(3)第一小问的政策依据材料四“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可以得出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第二小问的消极影响结合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的影响概括即可。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 岳麓版必修2(1)
【成才之路】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综合测试岳麓版必修2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50分)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观察下列图片,图一到图三的变化反映出的最准确的信息是( )A.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B.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C.工具改良是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D.生产工具的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答案】 C【解析】图一、图二都不是铁农具,排除A、B两项。
由骨制到石制再到铁制,说明了生产工具的改变,选C项。
2.(2014·厦门)“耒”是传说中神农发明的农具,人们约定俗成地将“耒”作为与农具有关的字的部首。
常见的有“耕”(用犁松土)、“耘”(田地除草)、“耦”(两人或两牛并耕)、“耧”(播种工具)等等。
通过这些汉字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的( ) A.重农抑商政策B.农业生产技术C.土地私有制度D.农业管理方式【答案】 B【解析】据材料信息,“耒”作为与农具有关的字的部首,据此分析可知B项符合题意。
3.(2014·扬州)“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简,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这描述的是( )A.翻车B.曲辕犁C.水排D.筒车【答案】 D【解析】据“水车”“缚以竹简”等信息可知材料所述是出现在唐朝的灌溉工具筒车。
A项翻车是三国时期的灌溉工具,B项曲辕犁是唐朝时期的翻土工具,C项水排是汉代的鼓风冶铁工具。
4.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
”下列哪些言语反映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③“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A.①②③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 D【解析】这些言语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注意提高农业单位面积产量的优良传统。
5.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总分:100分时间:45分钟)(班别:姓名:学号: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75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1.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A.自给自足 B.精耕细作 C.男耕女织 D.家庭经营2.下列出现于隋唐时期的是A.二牛一人犁耕法B.骨耜C.翻车D.曲辕犁3.春秋时期,出现“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现象,此处的“田”属于A.国有土地B.君主私有土地C.地主私有土地D.自耕农私有土地4.唐朝诗人孟郊在《织妇辞》中曾有"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的诗句,而韦应物的《杂体五首》中有"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的句子。
对比这两句诗,可看出A.丝织业不够发达,产量较少 B.当时的丝织品主要供上层社会消费C.丝织品主要出口地中海等欧洲地区 D.丝织品为织者自己所用5.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镇设“御窑厂”,镇内有官窑五十八座,“昼间白烟掩盖天空,夜则红焰烧天”,生产规模宏大。
一般来说,历代由朝廷垄断专用的瓷窑均称“官窑”,由官员管理。
因为这样做主要是可以A.保证朝廷有丰厚的财政收入B.生产足够精美的产品C.显示朝廷的威严 D.保证技术的传承与创新6.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在18世纪珍妮纺纱机发明以前,“要想找出一个能够同时纺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并不比找一个双头人容易”。
而这一局面在中国被打破是在A.西汉 B.唐朝 C.元朝 D.明清时期7.下列哪一诗句描写了古代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A.“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B.“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C.“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D.“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8.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测试(岳麓版必修2)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测试(岳麓版必修2)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1.下图比较直观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经济状况,对下图的解读正确的有()①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方式②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③耕作方式主要是铁犁牛耕④农业是国家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解答本题一定要抓住题干要求,解读信息一定要来源于图片本身。
虽然农业是国家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图片本身并不能说明这一观点。
答案: A2.西汉时期,业主开垦荒地而获得土地,并无买卖交易发生,但业主也要模仿土地买卖文契,刻石立碑,说土地是由“东王公”、“西王母”、“山公”、“土公”等杜撰的神话人物手中买来。
上述现象表明西汉时期A.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确立B.鼓励土地买卖C.尊重业主对土地的所有权D.禁止开垦荒地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
结合所学可知,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确立,排除A项;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并无买卖交易发生”,排除B项;D项说法与题干中“开垦荒地而获得”的信息相矛盾,排除。
故选C。
答案: C3. 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农民形象:“‘普通’农民大概一半是自耕农,一半兼做佃农。
不管怎样,他和他的家人在相隔不远的三四块田地里劳动,带着锄头和镰刀来来回回,主要为他们自己的生存干活……还可以种点卖钱的作物。
”这反映了自耕农() A.在经济上实现了男耕女织B.依赖于商品经济而生存C.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自给,部分用于市场交换D.生活富裕祥和的真实情况解析:材料中“带着锄头和镰刀来来回回,主要为他们自己的生存干活”和“还可以种点卖钱的作物”说明C项准确。
答案: C4.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
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
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
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
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 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测试题(有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明清时期粮食生产呈现集中趋势,太湖流域、鄱阳湖地区、洞庭湖地区、江汉平原、北方的井灌地区、成都平原成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地区。
这一现象产生的客观影响是A.经济作物扩大种植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D.粮食生产的商品化2、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
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成商”。
该现象突出反映了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B.重农抑商政策提出,商人地位相对低下C.经世致用思想形成,商业理念以钱至上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生产关系技高一筹3、1567年,明朝隆庆皇帝朱载垕同时开放了“海禁”和“银禁”,诏令“朝野上下率用银”,从此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白银进口。
据统计,自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西班牙从美洲横越太平洋,经菲律宾运到中国的白银,占新大陆白银总产量的3/4。
由此可见,当时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中国和西班牙垄断了世界贸易C.中国的航运和对外贸易发达 D.中国是商品经济相对发达国家4、有学者研究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
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收成下降时优桖农民。
这表明A.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古代商业政策较为灵活C.商人地位逐步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D.宋以后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收5、王守仁说“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
”又说“四民异业而同道”。
与他的观念相吻合的时代现象是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朝廷强化“闭关锁国”政策C.徽商“贾而好儒”风气形成 D.明清学术彻底背离传统轨迹6、北宋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迅速贬值,到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白银的使用日益普遍,并最终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获得政府认可。
岳麓版必修二: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测试卷(含答案)
单元检测(一)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06年1月1日,我国正式取消农业税,河北灵寿农民自己出钱铸青铜鼎(右图),记录“告别田赋”这一亘古未有的大事。
我国最早向个体农户征收“农业税”出现在( )A.西周B.春秋C.战国D.西汉2.据王祯《农书》记载,有一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和一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
”据此判断这一农具应是( ) A.犁具B.灌溉工具C.播种工具D.除草工具3.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与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 ) A.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B.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性C.以法律形式废除了井田制D.实际上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4.“井田废,田非耕者之所有,而有田者不耕也。
耕者之田资于富民,富民之家地大业广……是以田者日累其半,以至于富强;耕者日食其半,以至于穷饿而无告。
”苏轼认为废井田( ) A.促使土地数量增加B.有效遏制土地兼并C.有利于社会合理分工D.加大社会贫富悬殊5.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
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经济重心已经向中部移动B.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C.太湖流域经济开始大衰退D.江浙地区不再是经济重心6.“绢帛绫绸叠满箱,将来裁剪做衣裳。
公婆身上齐完备,剩下方才做与郎。
”明邝璠的《剪制》诗句反映其产品用途是( )A.出售B.自我消费C.向政府交纳赋税D.捐赠礼品7.《吕氏春秋》载“故丈夫不织而衣,夫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
”《汉书·食货志》载“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有关这两段话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这两段话是矛盾的②它们说明男耕女织相辅相成③家庭手工业在小农家庭中占有重要地位④封建剥削造成一些人不劳而获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8.“来啊,观赏这件……,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它来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美的艺术。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检测(一)岳麓版必修2-岳麓版高一必修2历史试题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检测(一)(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7·某某某某一中月考)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某某某某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某某某某解析据题干材料信息,铁农具出土于秦魏等国故地,A、C说法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故A、C错误;题干仅阐述了铁农具的出土,没有涉及到最早的铁农具问题,故单纯从题干材料信息不能得出D项结论。
从题干某某某某魏墓出土的农具来看,成套的农具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答案 B2.(2017·某某某某期末)史载:明代江南某某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
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资本主义的萌芽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解析古文描述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耕织结合不一定非得男耕女织,故A项正确。
判断资本主义萌芽必须有商品交换和雇佣关系两个条件,材料未涉及,故B项错误。
材料中男女都要耕田织布,未体现男尊女卑,故C项错误。
农家的织布属于家庭手工业而不是官营手工业,故D项错误。
3.(2017·某某某某一中月考)“井田废,田非耕者之所有,而有田者不耕也。
耕者之田资于富民,富民之家地大业广……是以田者日累其半,以至于富强;耕者日食其半,以至于穷饿而无告。
”苏轼认为废井田( )A.促使土地数量增加B.有效遏制土地兼并C.有利于社会合理分工D.加大社会贫富悬殊解析本题关键词是“井田废(即废井田)”,根据有田者(土地所有者)以至于富强,耕者(贫民)以至于穷饿而无告判断,苏轼强调的是废井田加大了社会的贫富悬殊。
【附答案解析】岳麓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检测《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资料精讲
【附答案解析】岳麓历史必修⼆第⼀单元检测《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资料精讲第⼀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检测⼀、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下⾯的汉代画像⽯拓⽚和民间剪纸作品,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A.乡村⽣活的祥和富⾜ B.⾼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男耕⼥织的⾃然经济 D.封闭的地主庄园经济2、《新全球史》记载,公元前6世纪,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和铁耙在乡村⾥成为⽇常⽤具。
与这⼀现象直接相关的史料是()A.“庶⼈⾷⼒,⼯商⾷官”B.“除井⽥,民得卖买”C.“⼀⼈治之,⼗⼈⾷之”D.“富者⽥连阡陌,贫者⽆⽴锥之地”3、下列是从古诗“⼆⽉卖新丝,五⽉粜新⾕。
医得眼前疮,剜却⼼头⾁”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A.农民⽣活艰⾟ B.农副产品进⼊流通领域C.农民被迫弃农经商 D.⽣产模式体现耕织结合的特点4、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地之神,“稷”指主管五⾕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国之本C.农业与⼟地的关系D.⼩农经济的突出特点5、欧洲中世纪⾕物的收获量通常是播种量的三⾄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
从云梦⽵简的材料来看,早在秦汉时期中国⾕物的收获量就⾄少为播种量的⼗倍或⼗⼏倍。
古代中国农业相对发达的主要原因是()A.⼟地私有制度的确⽴ B.基于⼩农经济的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的使⽤与推⼴ D.黄河、长江流域适宜农业发展6、⼀位学者认为唐朝时期江南曾经实施了稻麦轮种制,并欲引⽤⽩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去年到郡⽇,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稻花⽩霏霏”来证明⾃⼰的说法。
关于这位学者的看法,以下哪⼀种说明更为合理()A.诗⾥提到麦作、稻作,⾜以作为稻麦轮种的佐证B.诗中指出稻、麦产于不同季节,⾜以清楚说明轮种制C.诗中并未指明稻、麦产⾃同⼀块⼟地,不⾜为据D.诗⼈的描述多不精确,不适合运⽤在历史的讨论7、北⽅⼀些地区曾流⾏“⼈⽣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的俗语,它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民习惯于简朴安逸的⽣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C.以家庭为单位的⼩农经济特征 D.我国古代农业⽣产⼒落后8、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农经济⾃给⾃⾜特点的是( )A.庄稼⼀枝花,全靠肥当家B.黄⽜过河各顾各C.苗⼉出得齐,丰收不⽤提D.⼩满芝⿇芒种⾕9、商鞅变法后“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亡⽴锥之地。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单元检测(含答案)
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单元检测(一)一、选择题1.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A.我国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牛耕完善了精耕细作生产模式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2.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种光荣礼节而已”。
下列符合这认识的经济活动是()A.汉朝的丝绸之路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C.明物的朝贡贸易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3.观察右边图片,图1至图3的变化反映出的最准确信息是()A.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B.人类已经进人到石器时代C.铁农具已经取代了石器D.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4. 《国语.晋语》载:“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因,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通过该记载我们可以确信春秋时期()A.农民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B.牛耕开始使用C.各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D.社会秩序混乱5.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内则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遂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A.王官监管的夜市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C. 物流通畅的草市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6.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长安诸陵,四方辐辏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
这反映了这些地区( )A.开始出现商业活动B.发展成为商业中心C.发展成为政治中心D.建筑特色十分突出7.下列选项中能够反映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形成的历史现象是()A.农业广泛使用铁制工具B.出现初步繁荣的封建城市C.逃亡者“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D.地方上实行郡县制8.右边的的两幅图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A.手工业技术的进步B.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C.商业结构的调整D.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9某小组在探究“唐代城市商业发展课题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素材,你认为量有说服力的是A.史籍《旧唐书》B.用明“开无通宝”等实物C.唐朝传奇作品D.电视剧《唐明皇》10.有学者提出:大体面言,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单元测试试题含答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是出土于甘肃省嘉峪关地区魏晋墓葬中的两幅壁画。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农业生产动力有了重大突破B.犁耕技术已在西北地区出现C.北魏均田制推动了农民垦荒D.魏晋时期曲辕犁还没有出现2.《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3.范成大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
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
缲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
今年那暇织绢著,明日西门卖丝去。
”诗中反映了( )A.手工产品质量低下B.农业生产规模庞大C.农民家庭生活闲适D.农户经营方式多样4.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
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资本主义的萌芽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5.据统计,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国家控制的人口是1 699万人,其中纳税人口只有237万人。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业人口猛增,农税锐减B.土地兼并加剧,依附关系松弛C.税收制度混乱,官吏腐败D.经济重心南移,人口大量南迁6.顾炎武曾说: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表明( )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小农经济遭遇危机C.土地兼并得到认可D.农民生活艰难困苦7.“入宋以后……不论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唐宋八大家中的宋朝文坛领军人物,大都是南方的面孔了。
高中历史岳麓版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单元检测 含解析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检测一、单选题(共20题;共80分)1、据唐《通典》载:“东至宋(今商丘)、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
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材料体现出唐代()A、交通便利促进商业发展B、对外经济交流十分繁盛C、坊市制度已经名存实亡D、区域贸易促进城市繁荣2、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三》中提出自己的构想:”以实在田土均之,人户一千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每户授田五十亩……则天下之田自无不足,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纷纷.”这里他针对的社会问题是( )A、均田制破坏B、土地兼并C、赋税沉重D、重农抑商3、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
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研究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发展情况时,不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A、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墓葬中发现的商代玉蚕B、甲骨文中有“蚕”、“桑”、“丝”等文字C、《诗经·卫风·氓》写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D、刘克祥《简明中国经济史》记载:“商周时期的蚕桑生产和纺织手工业已相当发达。
"4、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有关材料的表述正确的是()A、景德镇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B、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C、景德镇历史悠久D、景德镇窑器工艺技术不断发展5、天宝二年(713)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若广陵君(杨州市)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江苏镇江)船,即京口绫衫缎;晋陵郡(江苏常州)船……;会计郡(浙江绍兴)船……;南海郡(广州)船,……”(《旧唐书·韦坚传》)。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2小题,每题3分,共计36分)1.西汉文景时期,朝廷以田地产量的三十分之一向自耕农征收赋税,然而佃农向地主缴纳的地租往往超过田地产量的二分之一。
这一状况导致当时()A. 中央政府财政入不敷出B. 重农抑商政策的颁行C. 朝廷严惩豪强兼并行为D.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答案】D【解析】材料只是说明中央政府收取农民较少税收,不能反映出中央政府全部财政收入和支出情况,不能得出财政入不敷出的结论,也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对商业的叙述,只是说了土地兼并,地主剥削农民的现象,不能体现重农抑商政策,且也不是土地兼并导致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故B项错误;虽然土地兼并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当时西汉政府默许土地兼并,故C项错误;土地兼并使自耕农的小块土地成为封建地主的补充,加重了自耕农的贫困,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故D项正确。
故选D。
2.乾隆时期,清廷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正式章程。
清廷颁布这些章程的根本目的是()A. 提升中国综合国力B. 阻止西方殖民入侵C. 杜绝国内技艺外流D. 维护专制皇权统治【答案】D【解析】材料“清廷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说明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通过制定章程来限制对外的接触,巩固统治,故D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闭关锁国政策一定程度上能抵制外国的侵略,但不能阻止外国侵略,故B不符合题意;C项不是制定这些章程的根本目的,排除。
故选D。
3.考古学家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雇工“无资充佃而佣力自活”,“计岁而受直者曰长工计时而受直者曰短工计日而受直者曰忙工” 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只单纯出卖劳动力这一现象表明()A. 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B. 农村中雇佣关系普遍存在C.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D. 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答案】C【解析】材料讲的是清朝的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且雇工与田主之间没有主仆卑幼名分这说明雇工与田主的关系较为松弛故C选项符合题意正确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但经营方式仍然是铁犁牛耕的小农经济经营方式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A选项错误材料只讲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无法体现“普遍存在”雇佣关系排除B选项材料没有南北方农业情况的对比故D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C2.有学者认为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禹时就已有“九州”各地的土地调查在西周青铜器彝器铭文中便有土田的数字可稽春秋中叶以后鲁、楚、郑三国先后进行过田赋和土地调查唐中叶尤其是宋代以后私有土地日益发达地籍逐渐取得与户籍平行的地位明代中叶以后进行了全国统一的土地彻底清丈鱼鳞图册成为征派赋役和地籍管理的主要依据这反映了()A. 奴隶制土地制度向封建土地制度转变的趋势B. 国家加强对土地兼并问题的解决C. 国家对土地精细化管理制度的持续创新D. 国家注意调整解决社会财富不均的问题【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可知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重视对土地的管理特别是对土地数量的清查且逐步精细化故C项正确AB与题意无关排除解决社会财富不均的问题与题干所给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C项3.学者史建群在《井田与井田制度》一文中指出《孟子》《周礼》所述按“一夫百亩”标准分配土地的制度并非殷商、西周之制而是春秋时期各国普遍推行的授田制这是因为春秋时期()A. 农业人口的大量增加B. 铁器和牛耕技术的使用C. 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D. 水利工程的大规模修建【答案】B【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经济制度的变革“一夫百亩”的授田制反映了战国时期个体小农经济的经营模式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进步导致故选B项材料所述与农业人口的大量增加、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及水利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无关排除ACD三项故选B4.我国古代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已经掌握开沟排水、锄草、培肥、灭蝗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出现唐代曲辕犁的发明推广……这些史实说明()A. 我国古代生产力发展缓慢B. 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C. 古代农业的重要地位D. 古代农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答案】B【解析】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它是一套综合体系材料列举了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精耕细作的表现 B正确精耕细作的发展是生产力进步的表现排除A材料不涉及农业地位也无法判断农民生活水平高低排除C、D故选B5.如图所示水利工程的功绩被史书记载为“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 这一水利工程是()A. 白渠B. 漕渠C. 坎儿井D. 都江堰【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蜀沃野千里”可知这一水利工程建在秦国蜀郡即现在的四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水利工程是著名的都江堰故D项正确A、B是在关中地区 C是在新疆地区与材料中的地域均不符合故排除6.《汉书》中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已贫贱矣”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汉代商人已经纷纷加入了统治者的行列B. 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经无法推行C. 商业能够比农业获取更大的利益D.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答案】C【解析】7.《秦律》规定同一家庭中的适龄男子不能同时征发兵役县啬夫、尉及士吏征发戍役时如果违反这一规定要罚二甲这一规定折射出秦代()A. 统一后社会环境较宽松B. 对地方官吏的考核严密C. 法律文化具有专制色彩D. 小农家庭的社会主体地位【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同一家庭中的适龄男子不能同时征发兵役”等信息可知秦朝重视保证发展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力表明秦朝注重农业经济也反映出小农家庭的主体地位故答案为D项秦统一全国之后实行严刑峻法 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信息与官员考核无关排除B项单凭材料中对农民征发兵役的规定无法得出秦国法律文化具有专制色彩排除C项故选D8.《诗经》中记载耕种用的“钱”(剪)和“镈”(博)(即青铜铲和青铜锄)在交换中被当作等价物以致演变为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这反映出当时()A. 已广泛使用青铜农具B. 农用技术有显著提高C. 青铜器具被普遍接受D. 商品经济有质的飞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耕种用的‘钱’(剪)和‘镈’(博)(即青铜铲和青铜锄)……以致演变为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可知青铜铲和青铜锄逐渐演变为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普遍接受青铜器具 C正确ABD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故选C9.如表为某时期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A. 全国田赋总额越来越少B. 政府提高了关税税率C. 民族工商业发展受到政府极大阻碍D. 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答案】D【解析】“厘金”指国内贸易税收“关税”指对外贸易的税收“田赋”指传统的赋税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厘金和关税的比例之和逐渐超过田赋开始占据政府收入的主体这反映了当时我国商品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甚至开始影响到清政府的经济政策因此D项正确A B C项说法由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可以排除故选D10.唐朝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高低控制耕土深浅的农业生产工具它是()A. 耦犁B. 曲柄锄C. 翻车D. 曲辕犁【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耕犁的深浅故D正确耦犁在西汉出现没有题干涉及的功能故排除A曲柄锄在汉代已出现故排除B翻车是灌溉工具故排除C故选D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秦汉以来凭借着“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高密度小农经济中国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灿烂文化并在很长时间内都遥遥领先于西方世界小农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和经济组织构成中国古代、近代的基本社会经济单位它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很低的运作成本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产物但是小农经济又不是孤立于中国“大生态环境”之外的事物它不得不受到外在自然及社会环境的根本制约——摘编自林刚《中国近代工业与小农经济》等材料二基于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及个体小农在人口数量上的空前增长突破一亿大关宋代的商品经济达到了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第二高峰宋代个体小农除了继续从事传统的粮食生产外还大量种植经济作物进行家庭养殖以及季节性地从事兼业活动陆九渊《与张元鼎书》分析金溪农民在农闲时从事制陶业后总结说“今时农民多困穷农业利薄其来久矣当藉他业以相补助者殆不止此”当时农户一遇农闲他们便进入市场为工、为匠、为刀镊、为负贩只要有条件有机会他们无不为之——摘编自穆向丽、巩前文《小农经济形成、发展与演变》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小农经济发展到宋代出现的新趋向并对其作简要评价【答案】新趋向由男耕女织到小农经济、小工、小商一体化趋势评价宋朝的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趋势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推动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农多样经营方式的选择拓宽了小农营生途径同时对缓解宋朝人多地少的压力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利于打破四民界限冲击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解析】关于新趋向依据材料“宋代个体小农除了继续从事传统的粮食生产外还大量种植经济作物进行家庭养殖以及季节性地从事兼业活动”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由男耕女织到小农经济、小工、小商一体化趋势关于评价开放性试题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宋朝的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趋势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推动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农多样经营方式的选择拓宽了小农营生途径同时对缓解宋朝人多地少的压力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利于打破四民界限冲击了人们的思想观念12.(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汉到清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变化12.(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手工业仍有较大进步的原因【答案】(1)变化生产领域扩大由盐铁扩展到纺织制瓷、矿冶等领域生产形势不断进步由家庭小作坊式到手工工场生产技术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地位不断提高由从属于官营手工业到超过官营手工业而占据主导地位一些私营手工业部门出现新型生产关系【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汉代私营手工业主要集中于盐铁业”“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治等行业中”可知体现的是生产领域扩大由盐铁扩展到纺织制瓷、矿冶等领域根据材料“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江西景德镇的民窑达到二三百座”可知体现的是生产形势不断进步由家庭小作坊式到手工工场和生产技术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材料“江南出现许多工商业市镇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体现的是一些私营手工业部门出现新型生产关系【答案】(2)原因明清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发展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技术的不断革新人口的快速增长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国内外市场的扩大为手工业的进步提供了动力工匠制度的变革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迅速发展【解析】(2)关于明清时期中国手工业仍有较大的进步的原因需要从社会环境稳定、技术革新、人口增长、国内外市场扩大及工匠制度变革等方面进行分析13.(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前期小农与市场联系密切的原因13.(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19世纪末出现的农业问题并分析其影响13.(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业发展的认识【答案】(1)原因政府税收政策的调整商品经济的繁荣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影响农民迫于生计所需【解析】(1)原因考生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清代政府税收政策、商业发展、农业影响等角度概括小农与市场联系密切的原因【答案】(2)问题农业严重歉收粮食严重依赖进口粮价居高不下影响导致种植业衰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进一步下降使农业结构被迫进行调整加强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解析】(2)问题根据材料二可找到英国19世纪末出现的农业问题农业歉收、依赖进口、农耕比例缩小、粮价太高等影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对农业结构、农村劳动力转移等角度分析影响【答案】(3)认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农业发展关系到民众生活和社会的稳定必须重视农业问题的解决必须关注农业市场的稳定注意改善农民的生活【解析】(3)认识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从农业的地位、农业与民生、农业与社会稳定等角度作答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唐朝后期南北户口升降比较表——据王育民《论唐代南北户口分布比重的消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中的数据变化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从趋势、原因、影响等角度阐释史实运用正确逻辑体系严密)【答案】变化趋势南北户数都大幅度下降但北方下降幅度高于南方变化原因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带来政治动荡、经济破坏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变化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等【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天宝元年至元和年间南北方户数均呈下降趋势但北方幅度高于南方可从战乱及藩镇割据对政局的影响经济破坏及北方人口南迁等角度分析其因素并从推动江南开发、经济重心南移及增强南方的社会影响力阐述其影响。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亲耕籍田是周初一项隆重的国家典礼每年立春开耕之日天子带领百官和庶民亲临籍田在盛大礼节仪式下天子翻土一下公三下卿九下大夫二十七下最后由“庶民终于千亩” 亲耕籍田制度()A. 是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肇始B. 是统治者在用行政手段发展农业生产C. 是西周时期重农思想的集中体现D. 是统治者向民众展示个人勤劳的美德【答案】C【解析】2.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江南道乃其中之一玄宗时析为江南东、西两道宪宗元和年间(806~820 年)析为浙西、浙东、宣歙、福建四道外部边界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这在本质上反映了()A. 帝国行政监察力度的不断强化B. 政局变动影响行政区划的设置C. 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有效努力D. 江南地区经济地位的不断上升【答案】D【解析】材料中江南地区由“唐太宗贞观元年”“十道监察区”“其中之一”到“玄宗时”“两道”再到“宪宗元和年间”“四道”而“外部边界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可知随着江南地区的不断开发北方人口向南转移使人口增加管理难度增大故而设“道”的数量增多占全国监察区的比重增大反衬出江南地区经济地位不断上升故答案为D项道的数量的增多是现实管理难度增大的需求不能说明监察力度强化故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江南道的变化不是政局变化的结果故排除B项仅从材料中道的数量的增多不能判断唐太宗至唐宪宗时加强中央集权是否有效故排除C项故选D3.巨大的司母戊鼎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A. 原始农耕文明出现B. 农业和畜牧业发达C. 青铜工艺水平高超D. 铁器已经开始使用【答案】C【解析】青铜器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夏朝时种类逐渐增多商朝是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当时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有了进步如生产规模大技艺水平高分工细致种类繁多不仅有实用的功能还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巨大的司母戊鼎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青铜工艺水平高超故选C4.下图处是中国古代某项水利设施该水利设施是()A. 灵渠B. 都江堰C. 郑国渠D. 坎儿井【答案】A【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这项水利设施沟通了漓江和湘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项水利设施是灵渠将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故A项正确都江堰使四川盆地变为天府之国故B项排除郑国渠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西引泾水东注洛水故C项排除D项是新疆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设施故排除故选A5.下面图一到图二两则史料的工具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A. 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B. 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C. 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D. 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答案】B【解析】图一显示的是早期的生产工具骨耜图二显示的是铁犁牛耕据此可知B正确ACD项不合题干主旨排除故选B6.有学者研究指出汉代骆驼文物寥寥无几且形象非常稚拙或粗糙唐代则出现大量骆驼文物骆驼两侧挂有袋囊、长颈瓶、毡毯等非常写实骆驼形象的变化表明()A. 汉代骆驼尚未进入中原B. 唐代丝路贸易日趋繁荣C. 三彩制作技艺日趋成熟D. 汉唐经济格局变化明显【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骆驼的原产地是北非、阿拉伯和中亚细亚“汉代骆驼文物寥寥无几且形象非常稚拙或粗糙” 这说明汉代丝绸之路已经开通但贸易不太繁荣唐代则出现大量骆驼文物“骆驼两侧挂有袋囊、长颈瓶、毡毯等非常写实” 这说明唐代丝路贸易日趋繁荣故B正确由材料推知汉代骆驼已经进入中原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唐三彩制作技艺故C错误材料和汉唐经济格局变化无关故D错误故选B7.“帝王们也是‘经济人’ 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A. “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B. “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C.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政策D. “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答案】D【解析】“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可知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选项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的说法过于绝对 A选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社会的发展 B选项排除C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8.据《邦计部•河渠二》记载唐代宗“大历初李栖筠为工部侍郎时关中沃野千里旧资郑、白二渠为豪家贵戚雍隔上流置私碾(磨面)百余所以收末利农夫所得十夺六、七” 这说明当时()A. 农田水利工程严重失修B. 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明显C. 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D. 家庭手工业的规模扩大【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置私碾(磨面)百余所以收末利农夫所得十夺六、七” 体现出当时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明显故B项正确水利失修、土地兼并以及家庭手工业均未在材料中体现故排除ACD故选B9.“物勒工名(将工匠的名字刻在所生产的器物上)”本是官营手工业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宋代以后有些匠人或私营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将自己的名字或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这反映了()A. 民营手工产品大多假冒官营产品B. 民营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争夺市场激烈C. 民营手工业注重提高自身知名度D. 官营手工业已落后于民营手工业【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文字“物勒工名”、“本是官营手工业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可知“有些匠人或私营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 在产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或将“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是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而并非假冒官营产品故A项错误 C 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民营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的争夺故B项错误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而材料的时间是“宋代” 故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选C10.秦法规定“布袤八尺福(幅)广二尺五寸布恶其广表不如式者不行”汉法也规定“贩卖缯布不盈二尺二寸者没入之能捕告者以畀(给予)之”材料反映出秦汉时期()A. 注重立法规范市场秩序B. 商品市场秩序比较混乱C. 通过立法确保产品质量D. 政府鼓励发展商品经济【答案】A【解析】“布袤八尺、福(幅)广二尺五寸布恶其广袤不如式者不行”“贩卖缯布不盈二尺二寸者没入之”表明秦汉用法律来规范布匹的长宽尺寸反映了其注重立法规范市场秩序故A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商品市场秩序比较混乱排除B材料表明秦汉政府统一产品标准无法体现通过立法确保产品质量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政府鼓励发展商品经济的信息排除D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依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市场发展的因素11.(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恩格斯和列宁对“计划”和“市场”的认识11.(3)材料三中“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1)因素交通、国家政策、商品种类数量、货币变化等【解析】(1)根据材料“远途贩运”“国家专控”“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白银在正统以后取代纸钞和铜钱成为主币”可得出影响市场发展的因素有交通、国家政策、商品种类数量、货币变化等【答案】(2)恩格斯当生产资料全部被社会占有时将不存在商品生产计划将会取代市场列宁商品货币关系是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手段【解析】(2)根据材料二可知恩格斯的认识是当生产资料全部被社会占有时将不存在商品生产计划将会取代市场列宁的认识是商品货币关系是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手段【答案】(3)主要原因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实施【解析】(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实施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历代人口数量统计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的特点并选择其中一个人口增长时期分析其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答案】特点人口数量周期性大起大落总体呈上升趋势示例一两宋时期原因国家局部统一政治相对稳定商品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和农作物品种增加宗法观念影响示例二清朝乾隆年间原因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农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的推广极大地增加了粮食产量人头税的废除刺激了人口的增加人口基数大政府鼓励“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观念的影响医学的发展【解析】第一问根据表格从西周、春秋中后期的2000万到清乾隆年间的20000万不难得出特点一总体呈上升趋势根据表格比如从唐朝安史之乱前的8000万到五代十国时期的3000万再到两宋时期的10000万再到元朝的6000万不难得出特点二人口数量周期性大起大落第二问根据表格可知人口增长最明显的时期是两宋时期、清朝乾隆年间原因可以从政治(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政府政策)、经济(农业、商业的发展情况)、思想(宗法观念)等角度进行作答13.(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时期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13.(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采取这一对外政策的原因?并分析其政策的消极影响【答案】(1)原因唐朝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海上交通的发达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陆上贸易受到西部少数民族的威胁【解析】(1)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其富甲天下吸引着远近各国商人纷至沓来”、“海上交通空前发达”、“历代政府高度重视海外贸易”、“受到西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和控制”等信息概括即可【答案】(2)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了防范外敌维护封建统治(或清初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台湾反清势力联系西方殖民者在沿海的侵扰)消极影响妨碍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荫芽的滋长不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不利于中国走向近代化【解析】(2)第一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二“面对美国等国殖民者在沿海的非法活动”、“对外通商只限定在广州一处”可以得出政策是闭关锁国政策结合闭关锁国政策实行的原因解答即可第二小问的消极影响结合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解答即可14.(1)以上材料提及的人物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哪几种?14.(2)这几种经济活动对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14.(3)顾炎武认为徽商发财致富的原因有哪些?你认为他还忽略了徽商致富的哪些历史原因?14.(4)哪一种经济活动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流?产生这种情况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经营商业活动从事封建地租剥削兴办手工工场【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地主”、“贩售”、“购织机”、“商品折租”可知答案【答案】(2)经营商业和兴办手工工场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投资田产从事封建地租剥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解析】(2)根据所学知识作答即可【答案】(3)致富原因勤俭谦虚和朴实忽略他忽视了徽商利用政府给予的有利时机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拓宽经营领域和范围甚至足迹遍布海内外同时讲求诚信诚实的商业理念【解析】(3)根据材料可知得出徽商勤俭、劳苦、学识、回馈社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徽商致富还有国家稳定等原因【答案】(4)主流投资田产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流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解析】(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下投资田产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流。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单元测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测试一、单选题(共25题;共50分)1.从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你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A. 原始畜牧业出现B. 原始农业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C. 农业生产在春秋时期已经成熟D. 我国主要农作物在春秋时期品种基本具备2.中国古代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出现于A. 秦汉时期B. 隋唐时期C. 两宋时期D. 明清时期3.《周书》载:“神农(炎帝)耕而作陶。
”该传说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 半坡氏族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B. 大汶口墓葬中有大量陶器作随葬品C. 原始农业发展促使手工业产生D.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出现贫富分化4.中国古代朝廷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但仍常有资本雄厚的大商人出现,商业经济仍然得到发展,这是因为()A. 商人对朝廷抑商政策暗中反抗B. 抑商政策只是一纸空文没有实现C. 整个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D. 从商易于致富5.唐诗“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反映了当时的问题有①商人众多②商业繁荣③农村破败,田地荒芜④商业政策相对宽松()A. ①②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②③④6.钧窑瓷器被人们称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
该瓷窑最有可能属于()A. 民营手工业B. 家庭手工业C. 官营手工业D. 工场手工业7.中国古代文献中常出现“关东”一词。
秦汉时期的“关东”指函谷关(今陕西境内)以东地区,明清时期的“关东”则指山海关以东地区,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农耕技术的推广B. 主要经济政策C. 政治中心的迁移D. 社会制度的变革8.从汉武帝时代起,政府在产盐地区设置盐官,实行统一生产。
这说明煮盐业是一种()A. 家庭手工业B. 田庄手工业C. 私营手工业D. 官营手工业9.北魏实施均田令,不仅把国有土地按桑田、露田名目请受登记,原有的私地在不变动所有权前提下,也按均田令规定进行了登记,充抵应受额。
高中历史必修二(岳麓版)单元检测卷: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高中历史必修二(岳麓版)单元检测卷: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B.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C.耕作方法不断进步D.农业治理阅历比较丰裕剖析:C 剖析表格可知,商朝与夏朝相比、西周与商朝相比,整地工具和中耕工具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种类增多,效用也越来越细化,故C项正确。
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A项错误;“耒”“析”等农具表明当时仍使用木制农具,B项错误;表格中不涉及农业治理信息,D项错误。
2.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布局如图所示:这反应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谋划更趋市场化B.减少犁耕依赖C.生产日趋专业化D.注重精耕细作剖析:D 明朝末期的江南地区,农副业谋划仍然是小农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故A项错误;明末农村耕作方法依然是铁犁牛耕,并未减少对犁耕的依赖,故B项错误;质料反应不出“专业化”,故C项错误;质料说明家庭农业包括播种、灌溉、施肥等多个环节,高投入追求高产出,是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
3.魏国李悝曾对当时的粮食产量预计说,一亩地(约当今三分之一亩)在通常年景,可以产粟一石半……通常年景一家种地百亩所产粮食,够百口一年半食用。
战国时期农业的成长( )A.促进了个别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产业和商业的成长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剖析:A 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进步,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别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
农业的成长促进手产业和商业的成长,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促进农业的成长,C项因果颠倒;土地兼并是大土地所有制形成的主要途径,农业成长,小农经济形成无法阻止土地兼并,D项消除。
4.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和睦。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明清时期浙江湖州在养蚕、缫丝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技术优势因而湖丝的质量闻名天下世界上多数丝织业发达的国家都向中国进口湖州生丝即使在中国生丝市场也被湖丝垄断据此可知()A. 湖丝垄断国内市场不利于丝织业的发展B. 手工业技术先进有利于提升市场竞争力C. 中国的丝织业在世界市场占有主要份额线D. 海外贸易发展促进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浙江湖州在养蚕、缫丝等方面技术先进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强大故B正确A项说法片面且与材料内容主旨不符故A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D错误故选B2.中国古代的租佃制不断发展变化从地租这一角度来看就经历了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分成租向定额租的转变这一转变反映了()A. 佃农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扩大B. 土地兼并现象的日益严重C. 租佃关系日趋占据主导地位D. 劳动力商品化的进程加快【答案】A【解析】材料“就经历了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分成租向定额租的转变”显示封建依附关系有所松弛佃农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扩大故A正确B与材料无关排除CD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故选A3.丧葬是高于普通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的礼仪制度隋唐时期在西北、中原乃至长江流域墓葬中普遍出现骏马、骆驼和胡人等塑像这一现象在隋唐以前不多见宋以后则几乎绝迹这反映出隋唐时期()A. 丧葬礼仪风俗的根本改变B. 丝绸之路商业贸易的繁盛C. 社会治理有浓厚夷狄之风D. 胡化成为生活方式的主流4.《唐律》规定校对商贾所使用的度量衡按照关市令每年8月到太府寺平校不在京都长安的商贾到所在州县官府平校并打“印署” 然后“听用” 这反映当时唐朝()A. 严格抑制商业的发展B. 实现了市场经济法制化C. 强化了对市场的管理D. 并未实现度量衡的统一【答案】C【解析】根据“按照关市令”“印署” 可知唐朝对商业市场管理的加强 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对商业的管理并非严格抑制商业的发展排除AB夸大了唐朝市场管理的作用排除根据“校对商贾所使用的度量衡” 说明唐朝统一了度量衡 D错误故选C5.明正德、嘉靖年间松江府人陆揖针对政府当局的“禁奢”政策写文为奢侈辩护道“先富而后奢先贫而后俭” 而“奢则其民必易为生” 陆揖的理论()A. 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 反映了经济发展影响思想观念C. 代表了晚明社会的思想主流D. 反映了君主专制统治受到冲击【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社会风气冲击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陆揖针对政府当局的“禁奢”政策写文为奢侈辩护说明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了思想观念的变化故B正确AD材料未体现排除晚明社会的思想主流是儒家思想故C错误故选B6.表明清时期南方市镇的发展情况A. 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B. 传统经济政策已经摒弃C. 全国手工工场广泛建立D. 社会转型因素潜滋暗长【答案】D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此基础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为社会转型准备了一定的经济和阶级条件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君主专制的强化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故B项错误就全国而言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故选D7.清朝前中期经常出现商人与工匠并坐于茶楼听说书人讲述武侠或浪漫故事的场景同时商人子弟通过科举考取功名的现象也很常见这些现象表明当时()A. 商业发展打破等级秩序B. 商人价值取向的多元化C. 士大夫放弃官本位思想D. 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经常出现商人与工匠并坐于茶楼听说书人讲述武侠或浪漫故事的场景商人子弟通过科举考取功名的现象也很常见”并结合所学知识商人的价值取向走向多元化“商业发展打破等级秩序”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只提及了商人群体不涉及士大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动不在清朝8.雍正二年(1724年)皇帝谕令“于每乡中择一二老农之勤劳作苦者优其奖赏以示鼓励如此则农民知勤者劝而惰者可化为勤矣”此后举老农成为各地一项经常性的制度这反映出当时()A. 重农为皇帝勤政第一要务B. 农民的社会地位大为提高C. 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D. 政府注重农业榜样带动作用【答案】D【解析】由材料“于每乡中择一二老农之勤劳作苦者优其奖赏以示鼓励如此则农民知勤者劝而惰者可化为勤矣”可看出当时政府注重农业榜样带动作用 D项符合题意第一要务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看出农民的社会地位大为提高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抑商 C项排除故选D9.人口变化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下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B. 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C.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 三个时期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答案】D【解析】表格中人口的变化能够反映出社会发展的情况从西汉到宋代南方人口迅速增加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反映了南方经济社会得到很快的发展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北方人口相对于南方占据的全国的份额迅速减少反映了北方社会的动荡不安经济衰退故ABC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三个时期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10.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与彩绘的装饰宋瓷则追求纹饰低调、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孤芳的排外心理唐宋瓷器的不同特点折射出()A. 唐宋政治体制的变革B. 国际市场范围的扩大C. 中国文化心态的变化D. 中国制瓷工艺的进步【答案】C【解析】唐宋时期瓷器的不同体现了唐代的文化兼容并蓄而宋代孤芳排外表现了中国文化心态的变化 C正确唐宋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未发生变革 A错误唐宋瓷器的变化与国际市场范围的扩大无关 B错误材料只体现了唐宋瓷器风格不同未体现技术的变化 D错误故选C11.下列古代生产工具中功用明显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A.B.C.D.【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图片A是南阳玉铲 D是曲辕犁 ABD均可犁地、翻地东汉初年南阳太守杜诗经过实际考察发明了一种利用水力鼓动风箱的工具即水排即图片C12.《隋书·食货志》载“晋自过江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券率钱一万输估四百入官卖者三百买者一百无文券者随物所堪亦百分收四名为散估历宋、齐、梁、陈如此以为常”据材料可以得知()A. 财产税是政府重要财源B. 政府强化重农抑商政策C. 东晋南朝商品经济发达D. 政府政策因应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材料说的是经济政策变化问题没有说财源问题故A项错误市场上贸易得到发展说明政府对商业的管理有所宽泛重农抑商政策较宽松故B项错误东晋和南朝时期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但由于战乱不能说商品经济发达故C项错误从材料“有文券率钱一万……无文券……亦百分收四”可知政府的政策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政府随经济发展调整了税收制度故D项正确故选D13.表 18世纪中晚期广州出口欧洲的货物表A. 严格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B. 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C. 保持了与世界市场的联系D. 对外贸易出现较大的入超【答案】C【解析】材料中广州对欧洲出口数量多故不能反映出中国严格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A 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当时与世界市场保持联系向外大量输出商品故C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中国对外出口不能说明中国处于入超地位且根据所学可知当时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故D项错误故选C14.下表是某历史兴趣小组为开展某主题研究性学习而搜集材料整理制作的图表读表后你认为该兴趣小组研究的主题是()A. 人口大量南迁B. 宋朝社会生活C. 经济重心南移D. 苏杭生活富足【答案】C【解析】图表中“北宋初年北方人口100多万户南方人口230多万户”“北宋时北方贡献财政收入20% 南方贡献财政收入80%”“苏湖熟天下足”分别反映了南方人口超过北方南方贡献的财政收入超过了北方南方太湖流域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说明全国的经济重心南移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15.观察下图关于中国古代君臣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 秦朝行郡县制削弱相权加强君权B. 唐朝的节度使分散相权加强皇权C. 宋朝设计相分割宰相的财政权D. 明朝设内阁使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答案】C【解析】宋朝设参知政事、平章知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长官计相)掌握财政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奏朝推广郡县制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削弱相权排除 B项唐朝的节度使是管理地方的不能分散相权排除 D项明朝内阁是在废除宰相制度后设立的另外清代军机处的设立才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排除16.永佃权在我国宋代出现明代发展清代盛行它是指佃农在按租佃契约交纳地租的条件下可以无限期地耕作所租土地并世代相承即使土地所有权发生变化佃农的耕作权一般仍不受影响永佃权制度的推行()A. 改变了封建土地所有制B. 促进了自然经济解体C. 增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D. 提高了佃农的政治地位【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中“它是指佃农在按租佃契约交纳地租的条件下可以无限期地耕作所租土地并世代相承即使土地所有权发生变化佃农的耕作权一般仍不受影响”并结合所学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可知永佃权制度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增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C正确ABD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7.(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17.(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17.(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答案】(1)概况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因素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解析】(1)第一小问的概况依据材料一“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可以得出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第二小问的因素依据材料“玉米、甘薯种植推广” 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答案】(2)原因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表现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解析】(2)第一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二“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结合小农经济的特点分析即可第二小问的表现结合宋朝经济重心南移解答即可【答案】(3)两面性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原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解析】(3)第一小问的两面性依据材料三“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可以得出两面性是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第二小问的原因注意限定信息“经济角度” 结合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解答即可18.(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唐定都长安的原因简要分析其影响18.(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关中地区产生的社会影响18.(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环境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答案】(1)原因西安山环水绕战略地位(地理条件)优越关中地区交通方便经济发达对内控制关东和江南有效制服割据势力对外抵御西北强敌反击少数民族进入中原汉唐初期明君贤臣的高远识见影响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加强了对关中地区乃至黄土高原的开发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但过度开发关中地区破坏了生态环境为古代中国经济格局的变化埋下伏笔【解析】(1)第一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从地理位置、交通、经济状况、民族关系以及汉唐君主的见识分析即可第二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影响分析即可【答案】(2)导致耕地荒弃人口锐减给经济带来巨大破坏导致关中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动以土地为典押的赁贷方式在灾区普遍流行土地兼并严重激化社会阶级矛盾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冲击了传统的大家庭制度和宗法观念有利于思想解放【解析】(2)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二“使得关中地区的流亡人口占到灾前50%左右总耕地面积荒弃了2/3 经济结构也随着生态环境的巨变而发生重大改变灾荒使农民变得一无所有贫困家庭都廉价变卖产业以苟延性命以土地为典押的赁货方式在灾区普遍流行”、“整个农村阶级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地主和农民围绕着土地展开激烈的斗争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剥夺地主多余的土地……析产分居而形成的小家庭制在关中开始盛行起来到1937年关中地区平均每一农户家庭人数比1927年要少1.16人这种小家庭制又冲击传统的宗法社会和集体村社的限制” 结合所学分析即可【答案】(3)环境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解析】(3)本小问的认识属于开放性题依据两则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环境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19.(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初年政府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19.(2)根据材料一二回答汉朝商业政策制定的目的19.(3)材料三和材料四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新经济因素发展产生什么影响?【答案】(1)限制商人的生活方式征收较重的租税贬低社会地位不许为官等【解析】(1)根据材料“天下已平高祖(刘邦)乃命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政府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是限制商人的生活方式征收较重的租税贬低社会地位不许【答案】(2)限制土地兼并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解析】(2)根据材料“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功充盈都邑”“治本(务农)者少游食者众”“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本末何足能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商业政策制定的目的是限制土地兼并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答案】(3)现象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苛征重税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影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解析】(3)根据材料“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以至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可知揭示的现象是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苛征重税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产生的影响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0.(1)以上材料提及的人物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哪几种?20.(2)这几种经济活动对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20.(3)顾炎武认为徽商发财致富的原因有哪些?你认为他还忽略了徽商致富的哪些历史原因?20.(4)哪一种经济活动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流?产生这种情况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经营商业活动从事封建地租剥削兴办手工工场【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地主”、“贩售”、“购织机”、“商品折租”可知答案【答案】(2)经营商业和兴办手工工场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投资田产从事封建地租剥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解析】(2)根据所学知识作答即可【答案】(3)致富原因勤俭谦虚和朴实忽略他忽视了徽商利用政府给予的有利时机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拓宽经营领域和范围甚至足迹遍布海内外同时讲求诚信诚实的商业理念【解析】(3)根据材料可知得出徽商勤俭、劳苦、学识、回馈社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徽商致富还有国家稳定等原因【答案】(4)主流投资田产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流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解析】(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下投资田产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岳麓必修2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检测(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佛教的广泛传播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2.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为4~5倍,据13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A.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B.科学技术领先世界C.水利灌溉技术先进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3.马戛尔尼在《英使谒见乾隆纪实》日记中说,中国人“一切思想概念都出不去本国的范围……他们的书上很少提到亚洲以外的地区”。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儒家思想的保守性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C.交通、通讯工具的落后D.政府禁绝海外贸易4.西欧中世纪的农户如法国的农户每份地是13公顷,折195市亩;而秦汉时期中国自耕农的理想份地是“百亩之田”,相当于31市亩。
由此分析错误的是()A.说明中国是小农经济,生产规模小B.是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方式的表现C.导致铁犁牛耕的使用D.说明中国耕地承受的人口压力大5.《诗经·齐风·甫田》记载:井田由于“民不肯尽力”,到处是“维莠骄骄”“维莠桀桀”的丛生茂草,一幅“公田不治”的景象。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A.周王室的衰微B.私田的大量开垦C.兼并战争频繁D.土地转让的停滞6.“井田废,田非耕者之所有,而有田者不耕也。
耕者之田资于富民,富民之家地大业广……是以田者日累其半,以至于富强;耕者日食其半,以至于穷饿而无告。
”苏轼认为废井田()A.促使土地数量增加B.有效遏制土地兼并C.有利社会合理分工D.加大社会贫富差距7.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三》中提出自己的构想:“以实在田土均之,人户一千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每户授田五十亩……则天下之田自无不足,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纷纷。
”这里他针对的社会问题是()A.均田制破坏B.土地兼并C.赋税沉重D.重农抑商8.《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鲁人善织屦(麻等织成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①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人手工业②材料中的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③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④手工业者受到歧视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9.唐诗“如何织纨素,自着蓝缕衣”;“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反映的社会现实是()A.手工业者地位低下B.丝织业规模扩大C.小农经济自给自足D.官府垄断丝织业10.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
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经济重心已经向中部移动B.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C.太湖流域经济开始大衰退D.江浙地区不再是经济重心11.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
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
半拟偿私债,半拟输官赋。
”下列描述与材料不符的是()A.农户植棉日益普遍B.农民负担沉重的债务和赋税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D.家庭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12.(2013·天津文综)“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13.唐朝前期的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下列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A.天子至尊,皇权至上B.“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张”D.“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14.宋仁宗景祐年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
熙宁年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
材料说明()A.推行工商皆本的政策B.“重农抑商”政策被停止了C.城市的职能发生了变化D.商人的身份地位提高了15.明朝李鼎在《李长卿集》中描述:“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
”这主要反映了明代()A.工商业市镇的兴起B.货币经济占据主导C.国内物资交流频繁D.形成区域商人群体16.元稹诗云:“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此诗主要反映了()A.西汉商业贸易发展盛况B.区域性商人群体的兴起C.唐代各地经济联系加强D.唐朝百姓生活富裕安康17.(2013·课标全国Ⅱ)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18.以下选项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史话”时引用的内容。
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A.汉朝以后,铁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B.唐制瓷业技术高超,已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C.宋代“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形成街市D.明清两朝推行“海禁”政策,禁止海外贸易19.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20.乾隆时期来华的马戛尔尼曾说:“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因为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间没有沉没。
”导致中华帝国“破败不堪”的最主要原因是()A.封建制度衰落,落后于世界潮流B.清朝政治腐败,军备废弛C.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D.自然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21.中国是世界上农业发源地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先民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人说,如果不懂得小农经济,也就不可能深刻理解中国历史。
小农经济在古代诗作中有充分的反映。
例如: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材料二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史载,16~18世纪出现了中国瓷器外销欧洲的高峰,当时欧洲的皇室、贵族和富有人家竞相购买中国瓷器。
对此,一位西方收藏家评论道:“有着数千年传统的中国瓷器,对整个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18世纪末中国瓷器外销却走向衰落。
这固然和欧洲制瓷业的兴起、竞争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当时中国政府实行的政策有关。
这一政策不仅限制了中国瓷器外销,更严重制约了中国制瓷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状况,并分析中国古代农业发达的原因。
(5分)(2)据材料二分析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
(6分)(3)西方收藏家称中国瓷器“有着数千年传统”,其根据何在?请用史实印证。
(注意:举出1例即可)根据材料三分析,18世纪末中国瓷器外销走向衰落的国内因素是什么?(5分)(4)综合上述材料,应如何认识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4分)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醒世恒言》叙述:明朝浙江淳安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漆油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成为大地主。
又有苏州王宪,出生于大地主家庭,经营了一个玉器店铺,更富裕了。
材料二新都(新安)勤俭甲天下……青衿士子在家闲,走长途而赴京试,则短褐至玕,芒鞋淅足,以一伞自携,而吝舆马之费。
问之则皆千万金家也。
徽人四民咸朴茂,其起家以资雄闾里,非数十百万不称富也,有自来矣。
——顾炎武《肇域志·徽州府》材料三《郑氏规范》介绍,大地主郑氏家族的条规规定:“佃人用货币折租。
”材料四《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瀚的祖先在成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请回答:(1)以上材料提及的人物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哪几种?(3分)(2)这几种经济活动对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3)材料二中,顾炎武认为徽商发财致富的原因有哪些?徽商发财致富反映了明清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5分)(4)哪一种经济活动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流?产生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参考答案1答案:D2答案:A解析:依材料数据可知中国古代粮食的收益率高出古罗马,这主要得益于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优势,依靠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的不断提高,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所以选A项。
3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中中国人“一切思想概念都出不去本国的范围”等,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封闭性与保守性,这正是小农经济的影响。
4答案:C解析:铁犁牛耕的使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故C项分析错误。
其余各项均符合史实。
5答案:D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出现,土地买卖也出现了;由于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由此井田制逐渐瓦解,公田渐趋荒芜。
由此可知A、B、C三项的表述均是题干材料表述的现象出现的原因。
6答案:D解析:本题关键词是“井田废(即废井田)”,有田者(土地所有者)“以至于富强”,耕者(贫民)“以至于穷饿而无告”判断,苏轼强调的是废井田加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7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以实在田土均之……自无不足,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纷纷”来判断黄宗羲是针对土地兼并问题而提出这一构想的。
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发展概况,材料反映了鲁人夫妻从事纺织业,意欲前往越地经营,据此判断,①②③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