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汤显祖牡丹亭的比较张铁城发送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美学对比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美学对比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均是以悲剧结尾的文学瑰宝,两部剧目有着相似的背景和主题,但因中西文化差异,两者所体现出的悲剧美学也不同。
一、悲剧主角罗密欧与朱丽叶、牡丹亭的主角都是敢于突破封建思想的叛逆形象:两部剧目的主人翁都是出生于大富大贵之家,同样为了真挚的爱情,不惜与封建礼教作斗争,结果都是为爱情所牺牲。
但两者之间还是有一定差异存在的:和朱丽叶相比,杜丽娘对爱情的向往带有一丝妥协和梦幻,虽说两个主人公同样肯为了爱情牺牲,但由于中国儒家思想与宗教对古代女性的思想束缚,令其平时身处闺阁之中,几乎没有与男性单独接触的机会,以“三从四德”为人生准则,及时还魂,也想让父母承认其婚姻。
而朱丽叶则是生活在文艺复兴时代的新女性,为人善良,聪明活泼,在对爱情追求方面,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勇者,朱丽叶所处年代正值资产阶级强势之时,那时候的欧洲男女之间是有社交活动的,朱丽叶通过一场舞会爱上了罗密欧,后来谈婚论嫁。
在一次花园约会之后,爱情令其敢于突破传统,尽管两家有世仇,还是不能阻挡婚礼的举行。
罗密欧被放逐之后,朱丽叶对于父母的命令,表现出了莫大的勇气,她一面和父母说和,一面像神父求援。
为了罗密欧,她愿意在不知药物危险性的情况下服下药物,当其发现罗密欧已经去世,她义无反顾的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朱丽叶就是这种具有人文思想的新女性,和杜丽娘不同,朱丽叶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禁锢,她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代表者,朱丽叶更具有自己的思想,处事也更为果敢。
二、戏剧之间的冲突传奇《牡丹亭》的冲突是建立在“礼”和“情”之上的。
这种礼和情指的就是女主人公自身对爱情的追求和封建伦理道德之间的矛盾。
主要体现于:主人公是一位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大小姐,和中国历史上其他女性受到的禁锢相比,杜丽娘受到的禁锢更为严重,她对爱情的追求被传统思想紧紧束缚着,在她内心中,也有矛盾和冲突存在,因为从小受到《女则》《女训》的影响,令其认为封建思想是正确的,即便她有了意中人人,也认为这是一种有伤风化的行为,主人公在一种想爱却不能爱,想舍却不忍心的境界中痛苦挣扎,最终因此死亡。
两部中西爱情绝唱
[4]邹自振.丽娘何如朱丽叶,不让莎翁有故材——《牡
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福州大学学报,2005(4).
一8一
万方数据
主.我想她一定会绝对服从我的旨意。印何况他们还有不可
逾越的封建世仇这一巨大的鸿沟。但是为了爱情,朱丽叶冲 破这一桎梏.不顾一切地和心爱的人结合,在教堂秘密结 婚。她是一个视爱情为人生之最的痴情女子,为了所爱的 人.她可以背叛自己的家庭,放弃贵族的身份和地位,甚至 可以为之付出生命。在罗密欧被放逐,她遭到父亲的逼婚 时,她仍然忠贞不渝的坚守爱情诺言,抱着斗争到底、宁死 不屈的决心来反抗父亲的包办婚姻。最后,她和罗密欧双 双殉情而死。以此证明爱情和青春的崇高与美丽。他们的 死使两大家族幡然悔悟,化解世仇,握手言和。莎士比亚用
一一7一
万方数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人文主义爱战胜封建世仇,表达了资产阶级争取自由必胜 的信心;同时,通过爱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婚姻观念和封建 贵族礼法。 杜丽娘和朱丽叶都是追求自由的斗士,都是封建婚姻 的叛逆者和自由幸福的追求者。她们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 情生活道路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 笼、追求个性解放、向往婚姻自由的美好愿望。汤显祖和莎 士比亚给世界文学史创造了两个伟大的女性形象,为中外 文化艺术长廊增添了不朽的一笔。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主题思想都是反封 建、争自由,二者都反对封建婚姻观念。这是相同的,但是二 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首先,二者反抗的对象有所不同:《牡 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反抗的是封建伦理道德,是用“情”来 反抗“理”:而朱丽叶和罗密欧反抗的则是封建家族仇恨,用 人文主义爱情理想同家族仇恨相抗衡。其次,追求的途径不 同:《牡丹亭》是在梦幻的理想中反映现实,让虚构的杜丽娘 的鬼魂同封建礼教做斗争;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在现实 中追求理想。这些差异可以说反映了当时中西方不同的时 代背景和文化特色。 二、结局安排 《牡丹亭》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作为结局,而《罗
命运与爱情的对决——《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因素比较
039自古以来,命运与爱情就是世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许多文学大师也以此为主题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作品,《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其中的两部代表作。
《牡丹亭》里的开篇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让多少痴男怨女为之动容,而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罗密欧和朱丽叶在阳台互诉衷肠的告白又让多少青春男女心弦颤动,这背后离不开作者的精妙描写和巧妙安排。
多年来,比较研究汤显祖(1550—1616)与莎士比亚(1564—1616)的文献数不胜数,有人比较两部剧中人物的不同,比如杜丽娘和朱丽叶;有人从修辞入手,探讨两剧中使用的隐喻;还有一些学者从悲剧美学的角度出发,解析两剧中悲剧的形成与消解。
本文亦从悲剧美学出发,系统地研究两剧中的悲剧因素,以期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寻找中西古典戏剧创作的异同及其规律。
一、背景(一)故事背景众所周知,如若要深入地了解一部作品,研究作品中故事发生的背景是至关重要的,研究《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名作也不例外。
首先,《牡丹亭》中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南宋时代,官宦家千金杜丽娘知书识礼、善于绘画,却内心苦涩、闷闷不乐,其因感春伤怀,生出心事,感慨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正是由此番感怀,故事才有了发展的契机。
而在莎剧中,故事的背景则是先介绍了两大家族——蒙太古与凯普莱特。
两大家族彼此仇视,水火不容,如开场诗中所言:“故事发生在维洛那名城,有两家门第相当的巨族,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鲜血把市民的白手污渎。
”两者相较,《牡丹亭》以情作为一段故事的背景,而莎剧则以家族现实做背景,体现了作者在安排故事时的不同,一个从重情的浪漫主义角度出发,另一个则从反映当下的现实主义角度入手,这也是两部作品悲剧起源的不同之处。
(二)创作背景除了作品中故事发生的背景,作品创作的时间以及作者本人的思想对作品也有很大影响。
论《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的结局悲喜
喜,反之为悲。《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男女主角的殉情是极富意 义的。从小的角度看,他们的死亡融化了两家世仇的冰山。从 大的角度看,他们对爱情的执著浪漫,他们表现出来的青春朝
气,犹如耀眼夺目的阳光,为无数被封建势力束缚而又渴望自
由爱情的青年们提供了反抗的勇气与力量。他们的死直指封
建制度的黑暗残酷及其对人性的束缚摧残.同时强烈反映了 新兴资产阶级对于建立新型社会关系的渴望.以及重塑新型 伦理思想的迫切心情。毫无疑问,两位主人公的为爱牺牲是意 义重大的。 然而,当我们从相同的层面判定《牡丹亭》结局的悲喜 时。则会遇到一些分歧。虽然杜丽娘因爱而亡.又因爱而生,
30)此外,他提出了悲剧理论的“过失说”。在他的定义中,行动 的摹仿即情节,是悲剧的各种成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情节
的推动下。悲剧不断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的情绪。而且,其 中的人物与普通人相似。既不会特别善良。又不会分外公正。 也可以说,他在道德伦理上应当不是恶人,之所以遭难,不是 由于他的妄作胡为.而是因为他犯了“过失”。他的悲剧过失是 意外的。并非有意为之。是良好愿望下发生的没有预料到的结 果。同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喜剧观:“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 的摹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 种是滑稽。滑稽的事物是某种错误或丑陋,不致引起痛苦或伤 害。”(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2005:28)
Tragedy,1978;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1981)的理论及 结局的影响与意义方面,解析《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
结局的悲、喜剧特质。 一、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喜观论结局悲喜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下了定义:“悲剧是对于一 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 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 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 种情感得到陶冶。”(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2005:
从悲剧的角度比较研究_罗密欧与朱丽叶_和_牡丹亭_
2. 颂歌中运用目录式笔法, 结束时将火车头称为 现代世界的象征:“现代的典型”
3. 呼 唤 火 车 头 在 诗 中 为 诗 人 服 务 :“来 服 务 于 缪 斯, 融合于诗中”
4. 自然环境里火车头的图画:“披着暴雨和一阵阵 猛袭的强风”
第二节 1. 宣布主题:“声势凌厉的美人” 2. 简短的目录式的笔法, 结束时将火车头作为有 机统一的象征:“你自身的那么完美的规律” 3. 插入语中以火车头为诗的模型:“但没有你自己 呜咽般的竖琴的甜美和钢琴的优雅轻灵” 4. 自然环境里火车头的图景:“飘荡在辽阔的大草 原 中 ”[2] 同以上列出的提纲比起来, 诗中的平行结构显得 更自由。它们由贯穿始终的音乐主题串联起来, 诗中有 许多表示节奏和音乐的词语: recitative, beat, metrical,
一、悲剧主题之异同 《罗 密 欧 与 朱 丽 叶 》和《牡 丹 亭 》这 两 部 爱 情 巨 著 都 讲述了男女主人公为了自由追求自己的爱情同封建势 力抗争的故事。然而,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两部作品 向我们展现了不同形式的爱。罗密欧和朱丽叶热情奔 放的爱, 和杜丽娘和柳梦梅含蓄保守的爱。 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是狂热的, 无所顾忌的。他们 的爱胜过了家庭, 胜过了朋友, 胜过了生命, 胜过了一 切。罗密欧和朱丽叶在舞会上一见钟情, 从此他们爱得 像一把火, 轰轰烈烈。为了追求自由的爱情, 他们不顾 家族的世仇, 在舞会结束不久就互诉心肠表达爱意, 并 私定终身秘密结婚; 为了争取自由的爱情, 朱丽叶誓死 不从父亲的婚姻安排, 毫不犹豫地吐下假死的药, 在得 知罗密欧已死的消息后, 立刻取匕首自刺身亡; 而罗密 欧为了和朱丽叶相见, 冒死从流放地回来, 并在发现朱 丽叶已死的情况下随后自尽。他们的爱不顾一切, 惊心 动魄。 与罗密欧和朱丽叶相比, 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得 爱就显得更加的含蓄和保守, 他们的爱只能通过梦境 而产生, 而表达。在《牡丹亭》中, 通过“梦而死”“梦而 生”的奇幻情节, 展现了一对痴情人对爱情的追求。当 然这与中国的封建时代分不开的, 在封建礼教的束缚 下许多中国文人在当时都运用了“梦”的手法, 以表达 对封建社会的抨击和反抗。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虽然 不是那么的轰轰烈烈, 但是强烈地也足以震撼整个封 建社会。 二、悲剧情节之异同 《罗 密 欧 与 朱 丽 叶 》和《牡 丹 亭 》这 两 部 作 品 在 情 节 结构都运用了用偶然事件来安排情节的手法。罗密欧 刚好爱上仇族之女朱丽叶; 又刚好在他们私下结婚的 当天与朱丽叶的表兄械斗杀人而遭放逐; 朱丽叶在服 了神父给她的安眠药后, 在墓中晚醒了那么几分钟, 而 神父给罗密欧的信又意外地没有送到, 加上神父又晚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作者:赵勇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0年第09期中国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牡丹亭》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两部经典的爱情,在许多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最具有比较价值。
第一,作者出生年代相似,均出生于16世纪,而且在同一年去世:汤显祖(1550-1616),莎士比亚(1564-1616)。
第二,两部作品在创作时间上只相差四年。
《牡丹亭》创作于1598年,是16世纪的东方经典;《罗密欧与朱丽叶》创作于1594年,是同一时期产生的西方经典。
第三,在作品的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上,两部作品也是一样的,都表达了追求爱情自由、颂扬尘世幸福的主题,表现了人性的复苏和欲望的觉醒。
第四,从情节结构上,两部作品亦有相似之处,都是由一见钟情到私订终身。
只是在结局上稍有分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为爱殉情,以悲剧落幕;《牡丹亭》是为爱重生,以大团圆收尾。
然而,从作品反映的思想意义而言,笔者认为《牡丹亭》更具有精神启蒙的价值,更具有现代主义的意味。
因为《牡丹亭》的构思更为巧妙,它通过“梦中情”,表现人性的本质,突出人的欲望的觉醒。
二者同是经典的爱情故事,同样具有深刻的思想启蒙价值,为什么《牡丹亭》却没有像《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在世界文学范围内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运兴衰的影响。
英国在16世纪末从海上战胜西班牙,成为新兴的霸权国家,之后,又相继打败了最强劲的对手荷兰和法国,夺取了两国的大片殖民地,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地位,成为西方的“日不落”帝国。
以后漫长的三个世纪(17-19世纪),正是英国的兴盛时期,英国在这三百年间对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
伴随着疯狂的殖民扩张,不仅英国的政治势力渗透到世界各地,其文化也随其殖民活动传播到世界各国,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非常强劲的传播导向。
莎士比亚戏剧作为英国经典文化的代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要影响。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创作之比较
在文艺 复兴时期 . 还 是 在 资 本 主 义 萌 芽 的前 夜 , 一 切 具
有 人 民 性 的作 家 ,通 过 剧 本 表 现 他 们 深 深 关 注 的 时 代
重 大 问 题 — — 自 由 恋 爱 同 封 建 专 制 势 力 之 间 矛 盾 冲 突
人文主义的爱情和仁爱精神定能战胜封建的包办婚姻和家族仇恨新道德必然战胜旧道德的历史趋势虽然剧末男女主人公双双悲惨地死去让读者或观众不免扼腕长叹但是全剧的气氛仍然是积乐观的向前看的是一曲热情颂扬自由爱情的壮丽赞歌牡丹亭中的古典美女形象她不但有沉鱼落雁羞花闭月之貌更兼娴雅深沉纤弱端庄的姿态由于生长在一个达官贵族家庭严格的封建教育从小就在杜丽娘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但是朦胧的自由意识使她不愿意像前辈妇女那样被三从四德贤妻良母等封建礼教所束缚笼罩在封建伦理道德阴影之下的贵族小姐生活使杜丽娘觉得压抑难耐叹青春韶华将要一去不返希冀自由幸福温馨快乐的婚姻生活早点来到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终于使她不顾一切在梦中与一青年男子共享巫山云雨千般爱惜万种温存的人生乐趣使杜丽娘对自由爱情更加渴望也希冀去大胆实践这是杜丽娘身上久被压抑的反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实现爱情自由的集中体现这同朱丽叶在爱情之夜对着月亮抒发自己对罗密欧的爱慕之举有着殊途同归之效为了达到爱情自由的目对于父亲的训斥和母亲的劝诫杜丽娘全然不顾依然去花园寻梦这一大胆的举动不啻是少女对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更是杜丽娘反抗性格的进一步升华可是残酷的现实是寻梦不得杜丽娘相思成病最终抱恨而死杜丽娘的为真正的爱情而死可以说是在封建社会被礼教扼杀青春幸福和生命的千百万妇女的血泪控诉剧作家为了进一步突出杜丽娘的大逆不道和对爱情理想的执着追求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奇妙的浪漫主义手法让杜丽娘的鬼魂主动大胆地和人后又要求柳生挖坟开棺使她复生剧作中杜丽娘的努力抗争对世俗道德的否定反抗使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女子和柳梦梅这个活生生的男子有情人喜结连理杜丽娘的生死过程是封建社会争取爱情自由的一线光明剧作家正是通过塑造的杜丽娘形象热烈地歌颂对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以生皆非情之至也真挚爱情的勇敢追求借以抨击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和婚姻制度对人性的禁锢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是足堪与崔莺莺媲美的典型形象广大深锁金闺渴望自由的少女们的传神写照剧本34一问世就在男女青年中间哄传起来了有史书记载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16世纪末,东西方两位最杰出的戏剧大师——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分别完成了世界文学史上讴歌爱情、追求自由的不朽名剧——昆曲经典《牡丹亭》与爱情诗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两剧创作时间相差只有三年,且各自代表着东西方戏剧文化的光辉成就。
两部戏剧无论是在人物形象塑造,抑或主题思想,还是美学形态、表演方式上均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独有魅力。
四百多年来,这两部巨著经久不衰,至今仍在舞台上盛演,早已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为中西文化艺术标志性符号之一。
两部戏剧作品的女主角形象之比杜丽娘:毫无疑问,《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是杜丽娘。
杜丽娘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古典美女,作为名门宦族的小姐,她长于深闺,从小接受严格的封建教育,不能稍有越礼出格。
在“闺塾” 一场中,她“嫩脸娇羞,老成尊重",矜持温顺的性格展现无遗。
然而沉重的思想枷锁慢慢地使这个花季少女越来越苦闷,引发了她对周遭一切的怀疑和不满。
及至游园,那暗暗生长的情思终于变得明晰。
春天的妩媚的景色激发了她要求身心自由的觉悟。
情欲已然苏醒,等待着一次爆发。
终于,“惊梦"中她获得了爱情,并在梦中完成与柳梦梅的爱欲交融。
苏醒后她更加深了要把梦境变成现实的冲动,“寻梦”正是她反抗性格的进一步的发展。
然而梦中幻景,现实难寻。
正因梦境不可得,理想不能遂,杜丽娘甘愿选择自我结束这“如花美眷” 般的生命,将自己的一片深情永远留在这梦中的春光里。
但杜丽娘的死只是她抗争之路的另一个开始。
杜丽娘她的游魂居然与柳梦梅再续前缘。
为情人而死去,也为情人而再生;为理想而牺牲,也为理想而复活。
回到现实阳界的她,又要面对父亲对她爱情的百般阻挠。
最终杜丽娘在朝堂之上慷慨陈词,感动了皇帝“敕赐团圆”,与柳梦梅成婚。
这正是社会、观众对生死至情与人欲合理的肯定与褒扬。
朱丽叶:朱丽叶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所理想的新女性形象:美丽纯洁,善良温和,忠贞不屈。
她的择偶标准是既要自己喜欢,又要符合父母的心意。
中西悲剧审美差异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比较研究
中西悲剧审美差异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比较研究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生活在人类历史的同一时代,都是十六世纪最伟大的戏剧家。
汤显祖的代表作品《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罗米欧与朱丽叶》被称为中西方戏剧史上最绚丽的两朵奇葩,绽放在几百年的艺术舞台上。
两部巨著描述的都是一对青年男女为追求自己的爱情而做的一系列抗争。
两部诞生在不同历史土壤和文化土壤中的作品,在许多方面有着众多相似之处,诠释着人类共同美好情感;同时也存在着差异,折射出中西文化在诸多方面的不同。
在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研究《牡丹亭》和《罗米欧与朱丽叶》的学者众多,在这些学者和专家当中,更多人仅单独就某一作品进行研究,做二者比较研究者相对较少。
做比较研究者多侧重爱情故事、哲学思想、艺术形式或舞台技巧等不同角度。
从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和审美心理差异角度研究者和作品明显不足。
笔者力图通过研究两部巨著,透视和折射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和审美心理差异。
这一研究对我们理解和研究中西方戏剧文化,进行中西方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法从三个方面探讨两部作品中反映出的中西方不同的审美文化。
一方面,通过比较得出东西方具有审美价值取向差异。
西方追求人性至上,而东方则崇尚礼理至上;在悲剧人物的选择方面,西方悲剧侧重于高贵的英雄人物,突出主人公昂扬的斗志,东方悲剧侧重于地位低下的善良弱小的人物尤其是女性作为悲剧的主人公;在对美的基本观念上,西方人求真务实,他们认为悲剧的本质是美和真的体现,而东方人则追求美和善。
第二方面,通过研究得出东西方审美心理差异,表现在审美意象上,同样是表达爱情悲剧,西方人常用阳台或雷、电、光等自然界中较为剧烈的意象。
东方则采用后花园、优美的亭台楼阁、牡丹、柳枝等较为温和之物作为审美意象;在对悲剧结局的期待方面,西方人追求一悲到底。
而东方人则喜欢大团圆的结局,即使是悲剧也要加上一条欢乐的尾巴。
西方的爱情悲剧受骑士精神的影响,主人公充满阳刚之气,而中国的爱情悲剧中男主人公通常是文弱书生,即才子佳人的爱情模式;在爱情表达方式上,东方爱情表达含蓄、委婉,西方则热情、奔放。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异同的探析
四、《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 中的语言特色比较
两剧都运用了诗化的语言,似乎应证了优秀的戏 剧家首先应该是出色的诗人这一定律。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剧中,莎士比亚运用了 押运(对句双韵、四行诗隔韵、八行连韵、十四 行诗韵)、华丽的彼脱拉克比喻和双关谐语等多 种修辞手段。 《牡丹亭》的戏剧语言,既继承了元杂剧本色语 言的优良传统,又融合有六朝辞赋、五代词作的 绮丽文采,自出机杼,别具风格,所以才“又视 元人别一蹊径”。
如:在卡普蒙特家的假面舞会上,作为此幕 开场的罗密欧与茂丘西奥的对话中,罗密欧为推 辞跳舞说: Not I, believe me. You have dancing shoes, with nimble soles; I have a soul of lead. So stakes me to the ground I cannot move. 我实在不能跳。你们都有轻快的舞鞋。我只 有一个铅一样的重的灵魂,把我的身体紧紧地钉 在地上,使我的脚步不能移动。(朱生豪译) 在此短短的三行里,两种修辞:双关谐语; 对照。
莎士比亚
汤显祖
• 生于1550年,死于1616年 • 明代戏曲作家。字义仍,号海若, 又号若士,晚年自号茧翁,自署 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出生在 读书世家,承袭了四代袭文的家 风,5岁就能属对联句,10岁学 古文词,14岁补为诸生,在县学 里名列前茅。21岁时中了举人。 由于为人正直,不受别人的拉拢, 因此在官场上也一直屈沉下僚, 于万历二十六年毅然辞官,归隐 于临川玉茗堂中,与百感交集中 创作了“临川四梦”,对后世产 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作品时代背景的比较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一个人物:劳伦斯 神父。此处将这一人物的身份设定为神父,是有特殊 含义的。莎士比亚似在通过这个细节传递出这样一个 意思: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接受了上帝的帮助而步入婚 姻,且在上帝的帮助下试图冲破封建家族的束缚,追 求幸福。似乎上帝自始至终在支持着俩人的爱情,使 得这种爱情得到一种升华,显得很美好而崇高。 • 在这里,莎士比亚将神性或者说是宗教当作一个 有力的武器,来对抗当时行将衰落的腐朽封建文化, 表达对自由、真爱的向往。虽然最后男女主人公双双 殉情,从这一点来看,结局是一个悲剧,但若按照基 督教的观点来看,善良的人死后是升入天堂的,罗密 欧与朱丽叶无疑是社会价值所认同的善良的人,自当 升入天堂。所以,看似人世间的凄惨,实际倒成全了 天堂的美满。结合当时英国的宗教社会背景,对此剧 作这般解读,也很是耐人寻味的。
比较文学
汤显祖的《牡丹亭》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类型学思潮流派相似比较汤显祖的《牡丹亭》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思潮流派上分属东西方戏剧艺术的繁荣时期。
在思潮流派上相似的是都分别代表了这一时期东西方戏剧艺术的伟大成就,并进一步推动戏剧艺术思潮的发展;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是东西方处于同一历史发展阶段中交相辉映的两位戏剧大师,这两部作品都产生于十六世纪九十年代,相差也仅仅只有三年,并且在中西戏剧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人公都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是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光辉形象,二者表达了相同的思想主题——歌颂爱情,反对封建。
这也是二者在类型学上思潮流派的最大相似之处。
然而两个爱情故事的爱情主题存在一些异调,究其原因,是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个人思想及中西方在价值取向、审美追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中国古典戏剧中特有的求仕情节,反映在剧中就体现在故事结局、人物性格和人物生活环境及其斗争方式的不同。
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背景不同。
汤显祖写作《牡丹亭》是在明万历年间,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封建社会面临转折的前期,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地区显露出来,在思想意识领域也出现了批判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提倡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潮。
《牡丹亭》正是这种社会现实的反映。
在那个时代,“门当户对”等封建传统婚姻道德严重摧残着青年男女的正常人性,葬送了他们的自由爱情和幸福婚姻,特别是所谓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严重摧残女性的纲常礼教,以其更大的欺骗性和残忍性毒害着中国广大妇女的灵魂,使她们麻木愚昧地成为封建政治体制和婚姻制度的牺牲品,这样的一个大的社会背景反映在剧中就成了杜丽娘的生活环境。
《罗密欧和朱丽叶》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打着恢复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在欧洲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它的思想武器是人文主义,在这个时期,人文主义文学应运而生,其主旨精神是以人为中心,赞美人性的美好,着力描写现实生活,肯定人的权力,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愚昧。
《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美学特征之比较
较 ,揭示 中西 方悲剧精 神及 审美 观念 的 巨大
差 异。
I
二 、戏刷冲 突 戏 剧 冲 突 是 戏 剧 艺 术 的 基 本特 征 和 灵
杜丽 娘 的爱情追 求带 有浓厚 的幻 想色彩
悲尉主 人公 与妥协 色彩。 尽管杜 丽娘 对爱情 的渴 望不 亚 于 朱丽 叶 ,但 由于 宗法势 力 的禁锢 ,孔孟 礼 教 的束 缚 ,使 她连 接触 男子 的机会都 没有 。 因此 ,杜 丽娘 的爱 情追 求 ,只 能停 留梦 中与 冥 界 :杜 丽娘 追求 的爱情 自由,要时 时顾 及 “ 父母 之命 、媒妁 之言 ” ,一 旦还魂 复生 、 回到人 间 ,便 想要 父母承 认他们 的婚 姻 ,言 之凿凿地 大谈 “ 夕鬼也 ,今 夕人也 。鬼 可 前 虚 情 ,人 须 实礼 ”。 另外 ,杜丽 娘并 没有摆
对 美好爱情 的 向往。偷 游后花 园 之后 ,大 自
然 的勃勃生 机 引发 了她 内 心青 春 的萌动和 随 之而来 的、难 以排遣 的烦 恼。 眼前 的 “ 紫 姹 嫣红 ”、 “ 良辰 美景 ” ,和 自己的大好青 春 ,
为 了忠实 于爱情 ,她 冒死吞 下药 物 ,接 受吉 凶未 卜 的考验 。 当发 现罗 密欧死 在身边 ,她 又拒绝 神 父的救 助 ,在 爱人 身边拔 剑 自刎 ,
一
11 6 6)在 同一 年 离 开 人 世 。两 位 大 师是 同 时代 出现在东 西 方的两颗 最耀 眼的艺 术 明
方面 冷静与 父母 周旋 ,一方面 向神 父求救。
星 ,他 们 的剧作 各 自代 表着 东西 方戏剧 文化 的光辉成 就 ,至今 在舞 台上盛 演不衰 。 汤显祖 的代 表作 《 丹亭 》和 莎士 比亚 牡 的名剧 《 密欧与朱 丽 叶 》都是 描 写爱情 的 罗 典范 之作 ,都 出现在 十 六世纪 九十 年代 ,相 差只有 三年 。两剧在 追 求爱情 自由、要求 个
_牡丹亭_罗密欧与朱丽叶_悲剧美学特征之比较
《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 悲剧美学特征之比较[摘要]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是中国著名剧作家汤显祖、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杰出的古典悲剧作品。
两位作者生活年代接近,时间跨度接近,表达了同样的反封建的爱情主题,但却在戏剧冲突、结构、人物以及结局方面各显异调,表现了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追求。
[关键词] 《牡丹亭》 《罗密欧与朱丽叶》 悲剧美学 比较东西方两位最杰出的戏剧大师——汤显祖(1550——1616)与莎士比亚(1564——1616)在同一年离开人世。
两位大师是同一时代出现在东西方的两颗最耀眼的艺术明星,他们的剧作各自代表着东西方戏剧文化的光辉成就,至今在舞台上盛演不衰。
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描写爱情的典范之作,都出现在十六世纪九十年代,相差只有三年。
两剧在追求爱情自由、要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伦理等方面,有着相似的主题特征。
但由于中西方历史背景与文化形态的差异,所产生的悲剧精神也不尽相同,反映在悲剧作品中的美学特征也各有千秋。
本文通过对两剧主人公、冲突体现、戏剧结构以及悲剧结局几个方面的美学特征进行比较,揭示中西方悲剧精神及审美观念的巨大差异。
一、悲剧主人公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些情绪得到净化。
”[1]悲剧往往以悲剧人物的毁灭为突出特征,每到此时,观众心里不仅泛起对悲剧人物的同情与怜悯,随之而来的还有担心自己遭遇同样不幸的恐惧感。
而悲剧主人公,作为在全剧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悲剧人物,其语言、行动、事件深刻影响全局,甚至决定悲剧的属性。
英国戏剧家批评家德莱登说:“怜悯和恐怖之感必须主要地,即使不是全部地,建筑在这个人物身上(指悲剧主人公)。
这个法则是极端需要的,因为恐怖和怜悯之情一经分散到许多人物身上,它们就只能起微小的作用。
_牡丹亭_和_罗密欧与朱丽叶_的比较之我见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之我见邢树娜(临沂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摘要:《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几乎是在同一时间产生的,它们都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一定的反映,二者存在着共性。
但是,由于它们诞生在不同的国家,并且分别是中西爱情剧的代表作品,所以它们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差异。
关键词:戏剧;爱情;悲剧;共性;差异一、引言《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是中国和西方戏剧史上的爱情剧杰作。
它们都产生于16世纪末,并且在中西戏剧史上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对推动当时和以后戏剧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从对这两部作品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窥探出中西戏剧的一些共性,同时我们也能领略中西戏剧的个性。
现在本人欲通过对两者的细致比较,进而分析它们的异同,以此帮助各位读者及文学爱好者加深对这两部戏剧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二、两部作品的共性(一)取材《牡丹亭》的故事取材于明代拟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
尽管《牡丹亭》传奇的情节有所依据,但传奇的思想深度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却大大超过了话本小说,具有创新的意义。
《罗密欧与朱丽叶》取材于班德洛(1485-1561)的《短篇小说集》第二卷“故事九”,把九个月的故事变成四天的故事,大大加强了巴里斯的戏,结尾添加巴里斯与罗密欧的决斗,为小说所无。
虽然莎士比亚不是第一个采用这个题材的人,但是他是第一个根据这个题材写出杰出作品的人。
(二)悲剧气氛《牡丹亭》写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
他们真心相爱,却遭到了封建礼教的种种压制和阻挠。
杜丽娘由梦生情,由情生病,由病而死,死后与情人结合,并又还魂重生。
虽然喜得团圆,但这种不可能的事件又使人喜中含悲,由于封建压力的巨大和个人斗争的艰苦,全剧笼罩着一股悲剧的气氛。
《罗密欧与朱丽叶》写主人公罗密欧与朱丽叶热烈相爱,在第一幕第一场两个封建家族刀光剑影的武斗就预示了男女主人公的悲剧结局,他们终于无法结合,最后殉情而死。
整部作品是一部充满浓郁诗意的爱情悲剧。
震撼心灵的爱情_牡丹亭_与_罗密欧与朱丽叶_的艰难爱情之比较
爱情, 这个不朽的文学主题, 被历来的作家、 艺术家所喜 爱。在十六世纪, 中西方的戏剧史上产生了两位交相辉映的 戏剧大师——汤显祖和威廉・莎士比亚。他们的爱情戏剧 《牡丹亭》 《罗密欧与朱丽叶》 与 是中西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 艺术瑰宝, 虽然是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 但他们描写的都是一 对互相挚爱的青年为了自己的爱情, 与自己的亲人和社会进 行坚决抗争的故事, 其中杜丽娘与朱丽叶这两位女性的抗争 人物塑造、 结局安排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相异之处。 一、 悲剧情节之异同 《牡丹亭》 《罗密欧与朱丽叶》 与 这两部作品中的情节冲突 正体现了中国俗语所说的 “无巧不成书” 《牡丹亭》 杜丽 。 中, 娘少女心初动, 《诗经・关雎》 她由 章而感怀春色, 从花园回来 后在梦中与一书生相会, 而这个梦中的书生恰是以后和她相 爱的柳梦梅; 在杜丽娘死去三年后, 柳梦梅路过南安时, 失足 落水, 又恰被杜家救起; 柳梦梅在杜家后花园散步时, 拾得杜 丽娘生前的自画像, 而这个女子恰恰是自己梦中之人。作者 正是通过这一环接一环的巧妙偶然, 推动着故事情节的不断 发展。在 《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未受邀请而参加了凯 中, 普莱特家的假面舞会, 却被朱丽叶的堂兄提尔伯特认出, 他要 将罗密欧逐出舞会, 但是受到了劝阻, 使得罗密欧与朱丽叶第 一次相见, 之后二人陷入了爱河; 但是刚好在他们结婚的当 天, 罗密欧杀死了提尔伯特, 遭到放逐; 朱丽叶被逼婚, 服了神 父给她的假死药, 在墓中晚醒了几分钟, 而神父要交给罗密欧 的信又意外的没有送到, 加上神父又晚到了几分钟, 因而悲剧 就发生了。 但是相比之下, 牡丹亭》 《 的发展节奏缓慢, 罗密欧与朱 《 丽叶》 的发展节奏紧凑。从杜丽娘到后花园游园到做梦与柳 梦梅产生爱情, 然后因情而死, 死后还魂回; 到柳梦梅三年后 赶考路过此地, 拾画, 然后挖掘杜丽娘坟墓, 到其高中状元, 最 终与杜丽娘结合, 整个故事的发展长达数年之久。 《罗密欧 而 与朱丽叶》 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舞会上相识, 中, 当天晚上在 花园互诉衷肠; 到第二天就结婚, 当天罗密欧因杀死了提尔伯 特而遭到大公的放逐; 到第三天清晨罗密欧和朱丽叶诀别, 朱 丽叶拒绝父亲的逼嫁而吞服假死药; 星期四晚上就在墓地发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阅读
一、引言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分别是东西方杰出的 戏剧家,他们于同一年离开人世,他们的名 作《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代 表着东西方戏剧文化的巨大成就,而这两部 作品的创作仅相差四年左右,由于当时条件 的限制,中英两国的交流很少,汤显祖与莎 士比亚不太可能有什么交集,却在 16 世纪 末的相近时期,写出了具有很多共通之处的 作品,即《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二、相似点 (一)主题较为相似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 描写爱情的著作,主人公杜丽娘与朱丽叶都 生于名门,都对自由平等的爱情十分向往, 追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伦理的压迫,敢于 为爱殉情。 (二)都善于设置巧合 在《牡丹亭》中,由于巧合,春香发现 了花园,由此引出杜丽娘来到花园游玩,从 而思春。 进京赶考的柳梦梅因失足落水被杜丽娘 的老师陈最良救助,才拾得了杜丽娘的画像。 同 时 在《 罗 密 欧 与 朱 丽 叶 》 中, 若 朱 丽 叶 早醒来几分钟,劳伦斯早赶到墓地几分钟, 故事将被改写,就达不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效 果了。 (三)都来源于历史题材 《牡丹亭》的故事脱胎于明代《燕居笔 记》中的拟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 且《牡丹亭》中的一些情节可以在元杂剧中 觅得踪迹,汤显祖将原本不到三千字的话本 扩充成长达五十五出的鸿篇巨制《牡丹亭》, 对故事做了大量创新,根据剧情需要,增加 了一些配角人物,并加上了明清戏曲舞台常 见的热闹场景,如武戏。 《罗密欧与朱丽叶》取材于意大利班德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孔雀东南飞》之比较阅读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孔雀东南飞》之比较阅读《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孔雀东南飞》之比较阅读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剧作《罗密欧与朱丽叶》(新教材高语第四册),与我国汉代的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新教材高语第三册),都是享誉世界文苑的奇葩,对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不仅可以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比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培养。
两部作品虽然时隔千年,地阻万里,但却存在着诸多相同之处。
一、内容性质相同,都是爱情悲剧。
《罗》剧叙述了一对青年恋人罗密欧和朱丽叶在舞会上一见钟情,私自完婚,然而却因两家是世仇而无法结合,最终为追求自由爱情而双双殉情。
《孔》诗叙述了汉庐江府小吏焦仲卿与其妻刘兰芝恩爱相处,却被焦母活活拆散,最后在刘兄的逼迫下一同走上了绝路。
因此,它们都是爱情悲剧的代表作。
二、故事结局相同,都以青年恋人双双殉情为代价换来两家的悔悟与和好。
《罗》剧中面对悲惨的场面,两家世仇在亲王的训导下双双悔悟,罗密欧的父亲蒙太古说:“我要用纯金替她铸一座像,只要维洛那一天不改变它的名称,任何一尊都不会比忠贞的朱丽叶那一座更为卓越。
”朱丽叶的父亲凯普莱特也说:“罗密欧也要有一座同样富丽的金像卧在他二、悲剧过程不同。
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虽然都双双殉情而死,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是因误会而产生的,因此其命运是偶然的而不是悲剧性的;而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死则是必然的,在强大的封建势力压迫下,他们的自由爱情没有存在的可能性,因此,《孔》诗更具有悲剧性。
三、塑造的人物性格不同。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新思想的代表,处处充满了青春和活力,为了追求自由爱情,他们敢于不顾家族的世仇,敢于大胆违抗父命私自结合,虽然因偶然的失误而走向死亡,但他们身上始终洋溢着新时代热烈的理想气息。
刘兰芝和焦仲卿身上虽然也有反抗精神,但这种反抗是消极的,带给读者的除了渺茫的希望外,更多是悲愤和痛惜。
四、反映的社会背景不同。
《罗》剧的故事发生在欧洲文艺复兴前夕的维洛那,那时,新兴资产阶级已经崛起,但封建势力仍然固守着统治地位,罗密欧与朱丽叶为追求个人的自由爱情与封建家族发生的冲突,即反映了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
《罗密欧与朱丽叶》比《牡丹亭》的知名度高;此乃翻译之殇。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实体恋爱,为爱而亡。
《牡丹亭》说的是梦中之爱,杜丽娘因爱而亡,竟敢在阴间向判官伸冤,柳梦梅与杜丽娘阴阳两隔,不惧国法--杀头之罪,掘开坟墓,给她的尸身按摩、做人工呼吸,令死者还阳,毫发无伤。
这对情侣公然在皇帝老子面前义正辞严地为爱情辩护,终于实现世人不敢想象的“有情人终成美眷”的梦幻。
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
与汤显祖《牡丹亭》的比较
张铁城2016、1、19发送
请看下面一段论文摘要:
A Comparative Study of Romeo and Juliet and The Peony Pavilion Abstract:
William Shakespeare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writers in Britain. His famous play Romeo and Juliet was written in 16th century, portraying a classical love story. The protagonists are from hostile families, but hoping to gain the love and happiness through their struggle, they devoted to it, died for it. William Shakespeare presents us an innovative spirit in fighting against feudalism and pursuing for pure love.
At the same time, “Chinese Shakespeare”
----Tang Xian-zu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dramatists in China and he wrote The Peony Pavilion in the same century.
Shakespeare’s Romeo and Juliet and Tang
Xian-zu’s The Peony Pavilion share many similarities, though each has some different Aesthetic value. This paper is dedicated to study the cultural and artistic manifestations in these two plays by analyzing their background and theme, plot and conflict, and Aesthetic value to depict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respectively.
【译文】摘要:
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最杰出的剧作家。
他的著名剧作《罗密欧与朱丽叶》著于16世纪,作品描写了一个经典的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的家庭是世仇,但他们希望通过其斗争获得真爱和幸福。
威廉·莎士比亚给我们呈现了一次反封建主义,追求真爱的革命。
与此同时,“中国的莎士比亚”----汤显祖,是中国最杰出的戏剧作家之一,他也于16世纪写下了《牡丹亭》。
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汤显祖的剧作《牡丹亭》同为经典爱情故事,二者同于十六世纪写成;同为戏剧经典,二者之间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却也有着根本的差异,具有不尽相同的审美价值。
本文从故事背景、主题、情节、戏剧冲突、审美观念等对两部剧作进行分析,探讨相同时代跨国界的文学著作蕴涵的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在作品中体现两部著名爱情剧作在文学上不可思议的共通之处,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各自的特色。
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原著尽是古老的英语,但是我们可以阅读莎士比亚故事集,或者看电视或电影。
汤显祖的《牡丹亭》年代与之相同,我们可以看懂《青春版牡丹亭》。
2010年2月在新加坡一所中学听了一节英语课,课时只有30分钟;其间,学生集体背诵《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一句台词:"O Romeo, Romeo, wherefore art thou Romeo?"都是古老的英语,十分难懂,如:art的意思相当于are ,thou 的意思相当于you,……虽然,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汤显祖的《牡丹亭》有不少共同之处,但毕竟不可能找到完全相同的。
朱丽叶的上述台词,令人想起《牡丹亭》中杜丽娘在后花园《寻梦》(一场戏中),想要找到她的梦中情人,但是,
“寻来寻去,都不见了。
I searched all over, everything has disappeared.”只得像朱丽叶那样呼喊:“秀才,秀才Scholar, where are you?”这句英语译文朱丽叶的那句话wherefore art thou Romeo?(为什么是你?)只是类似,字面意思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