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性颅内动脉硬化狭窄wingspan支架成形共66页文档
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血管狭窄
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血管狭窄【关键词】支架颅内血管狭窄0 引言脑血管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即卒中(stroke),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其中缺血性卒为80%~85%,而出血性卒仅为15%~20%,因此,缺血性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重要因素之一[1]. 缺血性卒中可以由很多疾病导致,如血液系统疾病和心源性疾病等原因引起的栓子,颈部血管闭塞或者斑块脱落,颅内血管病变形成栓塞或者,最终引起脑组织的血流的减少或者中断,使供应区域的脑组织发生了可逆或者不可逆的改变,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1-4]. 其中,颅内血管狭窄是常见的病因之一,根据人种的不同,发生率不同,中国人的比例比较高[4-6],大约1/3~1/2.1 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分型和造影分型[1-3]1.1 临床分型颅内血管引起临床症状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有:(1)血液灌注不足;(2)狭窄部位血栓形成;(3)外来栓子堵塞于狭窄部位;(4)狭窄部位小穿支血管闭塞. 对于因穿支血管闭塞引起的症状,血管成形术无法令其得到改善. 动脉狭窄的临床分型的主要临床意义是评估血管重建术的价值,但是目前尚无合适和简便的临床分型用于判断血管重建术后患者是否获益. (1)无症状性狭窄. (2)症状性狭窄:Ⅰ型狭窄,引起狭窄相应区域的缺血性临床表现;Ⅱ型狭窄,引起了侧支血管供血区域缺血症状. 各型又细分为三个亚型:A 型,相应区域无梗死灶,或有小梗死灶但无神经缺损后遗症,乙酰唑胺(diamox)激发试验异常,预计血管重建术后患者能获益. B型,相应区域小面积梗死,患者发生过小卒中,或合并远端血管串联性狭窄,或合并远端主干闭塞,但该支动脉尚参与其它狭窄血管的侧支血供,预计血管重建术后患者能部分获益. C型,相应区域大面积脑梗死,有大卒中后遗症,或合并远端主干慢性闭塞且该动脉未参与其它狭窄血管的侧支血供,预计血管重建术后患者不能获益甚至有害.1.2 影像分型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型最常用的是Mori(1998)的分型方法:A型:长度<5 mm,同心性或适度偏心性;B型:管形狭窄长度5~10 mm,重度偏心性或成角性(>45°)狭窄,或短于3 mo 的完全闭塞;C型:弥漫性病变长度>10 mm,成角性(>90°)及狭窄近端过度迂曲,或超过3 mo的完全闭塞. 姜卫剑根据病变部位、形态学和路径对大脑中动脉狭窄进行分型(classifications of location,morphology and access,LMA 分型),有助于预测颅内支架成形术的结果和制定个体化方案[6]. 其中的路径分型:Ⅰ型路径,适度的弯曲,路径光滑;Ⅱ型路径,较严重的迂曲或路径的动脉壁不光滑;III型路径,严重的迂曲. 我们认为可以综合二者对所有的颅内狭窄进行术前评估,预判治疗的难易程度、成功率的高低、治疗的风险以及治疗后转归的情况.2 颅内动脉狭窄2.1 药物治疗目前研究显示颅内血管狭窄患者的预后相对悲观[7-8]. Akins通过脑血管造影发现,大约40%的狭窄继续加重;1995年和2005年Wasid两项研究显示,即使服用阿司匹林或者华法林每年仍然具有10%的患者出现急性脑梗塞,而GESICA研究显示颈内动脉颅内狭窄患者2 a的缺血事件发病率为38.2%,严重狭窄患者发作率更是高达60.7%. 因此,目前虽然没有强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大量病例观察结果显示,单纯应用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治疗,包括球囊成形和支架成形. 但是药物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包括术前及术后的药物治疗,对于保证成形术的顺利安全实施和防止术后缺血性事件的发生是不可缺少[9-13].2.2 支架成形术最早对颅内血管狭窄进行干预是应用球囊成形术,但是由于球囊对血管损伤以及术后血管弹性回缩的缺点,应用受到限制[14-16]. 逐渐应用心脏球囊支架对颅内血管进行支架成形,安全性及术后效果可以接受,逐渐得到认可和推广. 随后出现专用于颅内血管狭窄,相对柔软的球囊支架Neurolink System和Apollo,进一步提高了治疗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2007年应用于临床的颅内自膨式支架Gateway-Wingspan系统,初步显示其安全性和短期结果均可以接受,但是和文献报道的球囊扩张支架相比并没有显示明显的优势,长期结果和后期再狭窄率目前仍然不确定,需要进一步的观察研究[17]. 无论怎样,对颅内严重狭窄的血管进行支架成形术已经得到普遍支持,具体哪种材料更好,值得探讨和研究.3 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cerebrovascular stenting,CVS)对医师要求3.1 具有特殊的知识和技能 CVS医师应熟练掌握相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并能合理地应用和安全地操作CVS. (1)能够客观评价CVS,外科手术和药物治疗的疗效. (2)掌握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的筛查方法以提高检出率和效价比,掌握TIA的病理生理分型和卒中的临床表现,特别是低血流性TIA和分水岭梗死;进行确当的问诊和查体如两侧桡动脉触诊、两侧上肢血压测量和颈、锁骨下和椎动脉听诊区的听诊;然后进行合理的影像学检查如: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谱勒超声、MRI / MRA和实验室检查(如血脂、血糖和同型半胱氨酸等). (3)全面掌握脑和脑血管解剖、血流动力学、生理和病理生理. 能够对狭窄所致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别是Willis环情况、侧支代偿和脑血流储备进行正确分析. 熟悉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好部位(颈内动脉起始部及虹吸部、大脑中动脉主干、基底动脉起始部、椎动脉起始部及入颅处). 熟悉不同部位狭窄所致的缺血性神经事件的病理生理机制(如颈内动脉狭窄所致的TIA多数为栓塞性,而其他部位的狭窄则多数为低血流量性). (4)具有丰富的临床和神经影像学经验:包括各部位狭窄的临床表现、自然病程、预后,正确分析CT,MRI/MRA,超声和有关的灌注检查资料,以及新的神经影像学进展如MR张力成像等. 能够正确评估患者(如孤立性后循环的基底动脉狭窄将会发生致命性后果)和正确评价手术,如手术干预的神经事件高于自然病程时,应当及时终止这类手术,积极探索原因. (5)能够进行效益风险评估,有能力识别相关病变,辨别它所致的是直接抑或间接(盗血)供血不足,从而预测手术干预的效益. (6)有防范并发症发生的能力. (7)掌握各种脑保护技能,包括:脑缺血保护技术,它需要进行的脑缺血耐受性评估,选择合理的麻醉方法,设计球囊成形术时间和进行药物脑保护;高灌注的预防和保护技术;栓子保护技术(血流反转保护技术和机械保护技术)等. (8)必需能够进行临床神经病学检查和处理围手术期的有关情况,及时识别有关并发症并进行初步的临床处理如:基础生命支持和处理心律失常和大的血压波动,能够对血管并发症及时地进行合理的血管内治疗. (9)掌握可能使用的各种药物及其监测,包括血脂、血糖、血压和心律失常的调控药物,抗血小板、抗凝和溶栓药物及其拮抗治疗,扩血管药物以及各种可能使用的抢救药物等. (10)要接受放射物理和安全培训,加强对患者、自己和他人的放射线防护;要接受严格的脑血管造影和CVS培训,获得可以接受的能力,并需要继续保持.3.2 CVS操作培训颈段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应参照CAS质量指南[12]. (1)脑血管造影培训:无导管经验者,在合格医师的监督下(至少半数以上作为主要术者)完成200例以上的脑血管造影;有外周血管造影和介入经验者,至少进行100例脑血管造影. (2)动脉支架经验:有25例非颈动脉支架经验者,需要参加CAS手工课程,在合格医师的监督下作为主要术者,成功地完成至少4例CAS,并且无并发症,此外,必需参加有关的国家级继续教育. 或在合格医师的监督下作为主要术者连续进行10例CAS,获得可以接受的成功率和并发症率. (3)资格认证(国内尚未全面实施). (4)有CAS资格者,必须继续保持能力. 需要有一定的CAS手术量以保持高成功率和低并发症,同时需要参加质量提高课程和参加有关CAS进展的继续教育课程.对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医师,必须具备CAS资格胜任者在掌握了神经微导管和微导丝技术(20例)后,或从事栓塞术的神经介入医师,在合格医师的监督下,作为主要术者进行10例颅内支架成形术,获得可以接受的成功率和并发症率,同时进行资格认证. 有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资格者,需要继续保持能力.4 展望颅内血管狭窄支架成形术已是神经介入比较成熟的技术,但风险性、复杂性和技术要求都远高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存在许多技术难点.首先是由颅内血管的解剖结构所决定,与人体其它部位的血管相比较,颅内血管肌层和弹力层结构薄弱,治疗过程中稍有不甚可导致血管破裂,发生致命大出血;其次是颅内血管异常迂曲,走行距离长,同时近心端骨性结构狭窄,往往使支架无法输送到位,而导致手术操作失败;再次,颅内血管管径普遍较小,支架选择需要相当的精确度,防止支架不贴壁和过渡扩张. 因此,具备娴熟的微导管技术是完成颅内血管成形术的必备条件;术前、术中正确的影像和临床评估,以及丰富的手术经验是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应对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5,18]. 随着科技的进步、颅内支架成形术的推广和神经介入医生经验技术的提高,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血管狭窄将会更趋安全和有效.【参考文献】[1] Hartmann M,Jansen O.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of intracranial stenosis[J].Curr Opin Neurol,2005,18(1):39-45.[2] Cross DT 3rd,Moran CJ,Derdeyn CP. Technique for intracranial balloon and stent-assisted angioplasty for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J]. Neuroimaging Clin N Am,2007,17(3):365-380.[3] Meyers PM,Schumacher HC,Higashida RT,et al. Use of stents to treat extracranial cerebrovascular disease[J]. Annu Rev Med,2006,57:437-454.[4] Lylyk P,Vila JF,Miranda C,et al. Endovascular reconstruction by means of stent placement in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J].Neurol Res, 2005,27(Suppl 1):S84-S88.[5]赵振伟,曲友直,秦怀洲,等.滤网式脑保护装置下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3):386-388.[6]姜卫剑,杜彬,王拥军,等.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造影分型与支架成形术[J].中华内科杂志,2003,42: 545-549.[7] 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 Collaborators. Beneficial effect of carotid endarterectomy in symptomatic patient with high-grade carotid stenosis[J]. N Engl J Med,1991,325: 445-508.[8] Executive Committee for the Asymptomatic CarotidAtherosclerosis Study. Endarterectomy for asymptomatic carotid artery stenosis[J]. JAMA,1995,273: 1421-1428.[9] Gebel JM,Brott TG,Howard VJ,et al. Brain injury as detected by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in CT scan in ACAS(abstr) [J]. Stoke,2003,34: 238.[10] Perry JR,Szalai JP,Norris JW. Consensus agaist both endarterectomy and routine screening for asymptomatic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Canadian Stroke Consortium[J]. Arch Neurol,1996,54: 25-28.[11] Books WH,McClure RR,Jones MR,et al. 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versus carotid endarterectomy: randomized trial in a community hospital[J]. J Am Coll Cardiol,2001,38: 1589-1595.[12]Barr JD,Connors JJ,Sacks D,et al. Quality improvement guidelines for the performance of cervical 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 placement. Developed by a Collaborative Pane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and Therapeutic Neuroradiology,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uroradiology,the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J]. J Vasc Interv Radiol,2003,14: 1079-1093.[13] Kastrup A,Groschel K,Krapf H,et al. Early outcome of 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with and without cerebral protection devices: A systematic reviw of the literature[J]. Stroke,2003,34: 813-819.[14] Gomez CR,Orr SC.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for primary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J]. Arch Neurol,2000,58: 1687-1690.[15]Wong KS,Huang YN,Gao S,et al. Intracranial stenosi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J]. Neurology,1998,50: 812-813.[16] Chimowitz MI,Kokkinos J,Strong J,et al. The Warfarin-Aspirin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Disease (WASID) Study[J]. Neurology,1995,45: 1488-1493.[17] Failure of extracranial-intracranial artery bypass to reduce the risk of ischemic stroke. Results of aninternational randomized trial. The EC/IC Bypass Study Group [J]. N Engl J Med,1985,313: 1191-1200.[18]曲友直,赵振伟,高国栋.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7,12(6):324-326.11。
【全文】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专家共识
ICAS的治疗
③ 合并高血压的ICAS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降压治疗的启动时机及血压 目标值应个体化。如无特殊,长期血压控制目标宜<140/90 mmHg, 原则为逐步平稳降压(B-NR级证据,强推荐);选择降压药物应充分 考虑患者全身靶器官损害及对药物耐受性的情况,可优先考虑长效降 压药物(C-EO级证据,中等推荐)。
ICAS的治疗
▪ 推荐意见: ① 药物涂层支架治疗sICAS可能是解决sICAS再狭窄和卒中复发问题的新的治疗手
段。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变及路径特点选择(B-R级证据,中等推荐)。 ②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sICAS可能是解决sICAS再狭窄和卒中复发问题的新的治疗手
段。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变及路径特点选择,还需要更高级别证据证实(CEO级证据,弱推荐)。 ③ 对于症状性再狭窄患者,推荐优先选用颅内专用治疗sICAS的药物涂层支架 (C-EO级证据,弱推荐)。
低压、半顺应性球囊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C-LD级证据,中等推荐)。 ② 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技术操作上建议缓慢充盈和缓慢泄压,扩张后进行较长时间的
血流观察,出现限流性夹层或弹性回缩应进行补救性支架置入治疗。建议球囊选 择直径为责任血管参考直径的50%~80%(亚满意扩张)(C-EO级证据,弱推荐)。
ICAS的治疗
ICAS的治疗
▪ ICAS的治疗方法包括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和血管内治疗。外科治疗因为 有较高的并发症,迄今没有得到全球范围内指南的推荐,而内科治疗与 血管内治疗一直在被探索以求证ICAS的最佳治疗。目前的证据仍然支持 内科治疗是ICAS的一线治疗方式。
(一)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及危险因素管理 ▪ SAMMPRIS研究奠定了强化药物治疗在防治ICAS中的一线地位,包括
ICAS的治疗
症状性颅内动脉硬化狭窄wingspan支架成形
Best treatment for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 50 years of uncertainty.The wasid investigators. Neurology 2000;55:465–466. Combined extracranial and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 in Korean patients. Arch Neurol 2003,60(11):1561-–564.
2020/12/1
适应症:
• 病因:粥样硬化 • 症状性:(NISHH≥1) • 重度狭窄:狭窄率≥70% • 内科治疗症状反复:(WASID试验不支持)
• 高危因素:
– 近期发病:≦1年(WASID试验支持) – 女性患者:(WASID试验支持)
2020/12/1
腔内治疗
单纯球囊扩张
自膨式支架
球囊扩张支架成形
2020/12/1
单纯球囊扩张
• 1980年Sundt TM等报道了首例基底动脉球囊成形; • 技术成功率80%以上,30天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4%~40%,
年卒中发生率为4.4% ,病变血管责任区域为3.2%。
• 存在的问题:
– 动脉夹层 – 弹性回缩 – 急性闭塞 – 再狭窄率高(24%~40%)。
2020/12/1
自膨式支架成形
• Wingspan 支架是FDA唯一批准的 用于颅内动脉硬化狭窄成形的支架
• 78例狭窄率≥50%技术成功率96.1 %,残余狭窄7.2±16.7 % ,围手 术期症状性并发症发生率6.1%、 死亡率5.0%。
2023中国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介入治疗的现状与未来
2023申国颅内动脉粥样砸化性狭窄介入治疗的现状与未来摘要: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症状性ICAS有较高的卒中复发率,旦与高加索人群相比,中国人群症状性ICAS患病率更高。
中国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狭窄(CASSISS)研究改进了研究设计方案,基于中国人群重新评估了血管内治疗ICA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ICAS的治疗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该文从循证医学证据、适应证选择、介入治疗手段以及来来的临床研究前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 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真在缺血性卒中病因学中的构成比因人种和国别而不同,在欧洲和北美该比例为10%~16%,在巴西约为39%,在亚洲则高达65%1]。
近20余年来,虽然ICAS的药物治疗从冠状动脉领域借鉴了大量经验,但北美支架置入术治疗对比强化药物治疗预防颅内动脉狭窄卒中复发(stenting vs. aggressive medi c al management for preventing recurrent stroke in intracranial stenosis, SA MMPRIS)石ff 究的结果显示,即使进行了积极的强化药物治疗,仍高约10%的ICAS患者存在卒中复发[习。
此外,在真实世界条件下,ICAS相关卒中复发的风险也高达20%以上[3-4)。
如何在强化药物治疗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卒中复发风险?ICAS的介入治疗为此应运而生。
中国作为全球ICAS高发地区,号|领着全球ICAS临床研究的方向。
本文拟从循证医学证据、适应证选择、介入治疗手段以及未来的临床研究前景等方面进行i阐述。
1循证医学证据I CAS介入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主要来自S AMMPRIS研究、颅内球囊扩张支架用于缺血性卒中治疗(the Vitesse intracranial stent study for ischemic stroke therapy,V ISSIT)研究和中国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狭窄(C hina angiopla sty and stenting for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severe stenosis,CASSISS)研究[57。
Wingspan支架应用规范
球囊长度 (mm)
9, 15, 20
球囊材料 命名压力 爆破压
LEAP™/ SoftLEAP™ 半顺应性球囊材料
6 atm
12 atm 14 atm - 只适用于2.25-3.25mm球囊
Wingspan支架选择
直径 –以病变两端正常血管的最大直径(见表中)
长度 –病变近端和远端各多留3mm,支架长度至少应比病 变长6mm
Gateway球囊选择
长度: –与病变长度匹配
直径: –不大于病变血管直径的80%(近端或 远端较细的一侧) –球囊的充盈直径不能超过狭窄近端和 远端的动脉直径
Gateway 球囊导管
组件
规格
推送杆设置
Over-The-Wire (OTW) 双腔导管: 导丝口, 球囊扩张口
球囊直径 (mm)
1.5, 2.0, 2.25, 2.5, 2.75, 3.0, 3.25, 3.5, 3.75, 4.0(共10种)
Wingspan 支架:内管肝素湿化
Wingspan 支架:外管肝素湿化
Wingspan 支架:内外管持续滴注
Wingspan 支架:调整内管位置
Wingspan 支架:固定内管
Wingspan 支架:外管整体输送
Wingspan 支架:支架输送
Wingspan 支架:支架输送
Wingspan 支架:支架定位
Gateway PTA 球囊:PCI
Gateway PTA 球囊:PCI
Gateway PTA 球囊:PCI
Gateway PTA 球囊:撤除
Gateway PTA 球囊:PCI效果
Wingspan 支架:肝素湿化
Wingspan 支架:内管固定
Wingspan支架治疗有症状的大脑中动脉狭窄初步经验
o —D xL L作 为 一 种 重 要 的炎 症 因子 , 过 损 伤 血 通 管 内皮 , 触发炎 性 因子 的表 达∞ ] 增加 粥 样 斑 块 脂 质 , 含 量 等 多种机 制促进 斑 块的不 稳定 , 使斑 块易 于 破 裂 。而且 氧化修 饰后 的 L L生 物活性 发生 明显 改变 , D 具有很 强 的免疫 原 性 , 可刺 激 机 体产 生 自身 抗体 。在 A S病 损 区 发现 抗 原 抗 体 复 合 物 , 复 合 物 可 进 一 步 此 激 活补体 系统 , 引起 和加 强炎症 反应 , 促进 粥样 斑块 由 静止状态 向活动 状态 发展 直至 破裂 , 从而导 致 C AS等
用[ ] 由于 C - 在 前列 腺素 生物合 成 中起 重 要作 7。 OX 2 用 , 以调节前 列腺 素前 体 向不 同 的活性产 物转 化 , 可 因
此 , OX 2表达水 平 可 能 在 脑 血 管 疾 病 的 发 生 、 展 C _ 发
d c a e i i it r l t CD4 a d CD4 L x r s i n i u n u t s nh b t o s i mi 0 n 0 e p e so n h ma
近 年来 , 多 研 究[ 表 明 C _ 许 7 OX 2与动 脉 粥 样 硬
化 疾病关 系密切 , 报道 C - 与动脉 粥样 硬 化病 有 OX 2参
变的炎症 过程 , 花生 四烯 酸 的动 态 变化 在 急 性 脑缺 血
[ ] Sh n ekU, r e VaoN,ta 2 eo bc Ged sN, r e 1 .Oxdzdlw dn i p — ii -e s yl o e o t i
v sua el J. i uain,0 2 16(2 :88-8 3 ac l cl ] C r lt 2 0 ,0 r s[ c o 3) 2 8 29 . [] 刘 恒 方 , 晓 松 , 尊 敬 .颈 动 脉 狭 窄 动 物 模 型 的 研究 进 展 [ . 3 黄 刘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外血管狭窄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原因及病理改变,众多研究证实中国患者以颅内动脉狭窄为主。
最近我国大样本观察研究发现颅内动脉早期狭窄≥70%是卒中复发的高危因素,而且随着合并危险因素的增多,复发风险也明显增加。
所以,目前的问题是:如何准确评估风险?如何更好的管理血压、血脂和血糖等危险因素?如何给予抗栓治疗方案?支架治疗和药物治疗该如何选择以及效果如何?为此,《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组织专家对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血管狭窄血管内治疗最新进展进行回顾,力求针对目前临床治疗方面较为混乱的认识提出一些思路和建议,供国内同行参考。
美国10%缺血性卒中患者是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所致,在中国这一比例超过30%。
研究显示对于狭窄≥70%的患者,症状性狭窄的动脉供应区1年卒中复发率高达23%。
近期一项关于中国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研究(CICAS)显示中国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为46.6%(其中19.6%患者合并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研究同时显示伴随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入院时病情较重且住院时间更长,且1年卒中复发率伴随狭窄程度增加而升高(无狭窄患者为3.34%,50%——69%狭窄患者为3.82%,70%——99%狭窄患者为5.16%,完全闭塞患者为7.40%)。
因此探索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治疗方法及对该人群实施有效的二级预防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药物治疗关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药物治疗一直存在争议,WASID研究显示应用华法林及阿司匹林治疗后患者狭窄血管供应区1年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分别为11%及12%,显示了单纯药物治疗对疾病控制效果并不理想。
研究同时发现华法林治疗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即针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二级预防抗凝治疗并无优势,因此药物治疗的焦点指向了抗血小板治疗。
Wingspan支架治疗36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围术期护理体会
Wingspan支架治疗36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围术期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采用wingspan支架进行血管成形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护理要点。
方法:对2007年5月—2010年9月我院3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wingspan支架成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产生并发症原因已从中发现护理要点。
结果:治疗成功率为97.4%。
4例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择期手术置入支架32例,有2例发生并发症,急诊支架置入4例,有2例发生并发症。
择期手术穿支动脉闭塞1例,导丝穿破大脑中动脉破裂出血1例;急诊手术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2例,1例在介入术中发生,1例在支架置入后24小时发生。
并发症发生率为11.1%。
结论:术前全面了解患者情况,与主管医生一起讨论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严格控制血压,密切观察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规范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是防止过度灌注损伤以及支架内血栓形成、再狭窄等并发症的关键。
关键词: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65-02采用wingspan支架进行血管成形是近年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主要方法之一[1]。
由于该治疗方法可能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除对医师要求较高外,护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故我们对我院3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置入wingspan支架的护理进行了总结,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7年5月—2010年9月,应用wingspan支架行血管成形术治疗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36例,其中男29例,女7例;年龄为39~82岁,平均60.8岁。
患者术前均有脑缺血症状,2例为tia,均为发作性肢体无力;28例为急性脑梗死,发病时表现为肢体乏力7例、言语不利6例、走路不稳1例、嗜睡3例、肢体乏力伴言语不利9例,5例为头晕。
无创血管评价及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超、椎动脉彩超、经多普勒检查、头颅mra等无创血管评价,并行头颅ct平扫或头颅mr平扫、弥散检查。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成形术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成形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又称ICAS)是指大脑供血动脉中存在明显的狭窄或阻塞导致脑血供不足的一种病理现象。
这种情况常常会引发一系列的症状,例如头痛、眩晕、视力模糊、偏瘫以及言语障碍等。
针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有很多,而最有效的一种方法便是血管内成形术(Intracranial Angioplasty)。
血管内成形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导管经血管进入颅内,利用特殊的血管成形器械扩张狭窄的动脉,以恢复血流通畅度。
手术的具体步骤包括导管引导、气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等步骤。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将导管沿着血管路径插入狭窄的动脉段,并将气囊传送到狭窄的位置。
通过充气扩张气囊,可以达到扩张血管的目的。
随后,医生可以选择性地植入支架来进一步维持血管的通畅。
整个手术过程监测和评估也是非常重要的,以确保手术结果和患者的安全。
血管内成形术是一种介入治疗方法,相比于传统的开颅手术,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微创性。
它不仅可以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还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此外,该手术对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效果也是显著的。
通过血管内成形术可以成功扩张狭窄的血管,恢复脑血供,缓解症状,并且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血管内成形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限制。
首先,手术本身可能带来一些并发症,例如血管损伤、出血、血栓形成等。
其次,手术的效果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一些狭窄的血管可能会再次闭塞。
此外,对于一些严重的病例,血管内成形术的效果可能不够理想,需要进一步的治疗手段,甚至是开颅手术。
总的来说,血管内成形术是一种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它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恢复脑血供。
然而,在决定是否进行该手术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手术的风险和效果,并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共识。
此外,术后的护理和恢复也是非常重要的,患者应遵守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复查,以保持良好的疗效。
Wingspan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 关键 词】 颅 内动脉硬化 ; 架 ; 支 支架 内再狭窄
l t a r n a n i p a t wih n r c a ila go lsy t W i g p n s e t o s m p o a i a e o ce o i a t r s n s n s a tns f r y tm t c t r s l r tc r e y 1 o i h s
张磊 黄清海 刘 建 民
【 摘要 】 颅 内动脉粥样 硬化是缺血性卒 中的主要 病因 , nsa 膨 胀式支架 作为治 疗症 状性 Wi pn自 g
颅 内动脉狭窄 的一种措 施越来越引起人们 的兴趣 。随着 其广泛 应用 , 手术 的有效 性及 安全性 受 到人 们 的关 注 。文章就 近年来研 究进展作一综 述。
it ca i i ae WA I ) 验 提 示 , 于颅 内 症 nr rna ds s , SD 试 a l e 对
P A ) 为治 疗症 状 性颅 内动脉 狭 窄 的 一 种措 施 越 TS作
来 越 引起 人 们 的兴 趣 。其 中 Wigp n支 架 作 为 专 n sa
中华脑 血 管 病 杂 志 ( 电子 版 )21 0 2年 2月 第 6卷 第 1 C i C mb  ̄eDs( l tncE io )l2 1 , o6, o1 期 hnJ e wv i Ee r i dtn , o2 V l N . co i
颅内自膨式支架Wingspan治疗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研究进展
18.1)%,支架置入后残余狭窄率为(27.2± 16.7)%;围手术期死亡率和致残率为6.1%。并发 症的原因,分别是微导丝穿破血管、球囊扩张后血管 破裂、再灌注出血、多发梗死和不明原因对侧腑梗死 各l例;38例患者在术后72 h内进行DWI检查,结 果显示13例(34.2%)出现新发梗死灶,其中10例 无症状。另一份报告则重点分析了Wingspan治疗 后的长期疗效¨引。作者随访了78例患者的84个 病变,平均随访期为5.9个月。结果显示,25例 (29.7%)出现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Warfarin—Aspirin
Study
Symptomatic
Group,WASID)申[矧,
ICAD患者在严格抗栓治疗下,1年和2年的卒中发 生率分别为11%和14%,狭窄率在70%以上者, 1年卒中的发生率可高达23%;而在症状性颅内动 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前瞻性研究中,症状性ICAD 患者在接受严格药物抗栓治疗期间,2年的卒中发 生率仍为38.2%,而卒中复发的平均间隔时间仅为 2个月071。普遍认为,即便在积极的抗栓治疗下,依 然无法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以及狭窄动脉内的 血栓形成哺]。在此背景下,许多医师开始寻求更为 积极有效的方法以治疗ICAD。介人治疗开展也已
31
exemption,HDE)的批准,从而在更大的范
围内得以应用。近两年来,美国多家医学中心针对 ICAD的患者开始采用Wingspan支架治疗,并组织 了数次上市后的多中心的注册研究。由Buffalo大 学、Cleveland医学中心、Barrow神经病学研究所、威 斯康辛大学和德克萨斯西南大学等5家医学中心, 共同组织了一个前瞻性的、多中心注册研究。其中 期报告显示¨11,纳入的82例患者中,8l例为支架一 期置入成功,球囊扩张后支架无法到位的l例患者 存在残余狭窄,后复发卒中,支架二期置入成功。所 有病变平均狭窄率为(74.6 4-13.9)%,其中54例超 过70%,球囊扩张后狭窄率降低至(43.5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及疗效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及疗效目的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及疗效。
方法将72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按照随机和患者意愿相结合的方式分为支架组37例和对照组35例。
支架组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或CT血管造影(CTA)术检查后,择期采用全身麻醉,进行颅内支架置入;内科组采用联合阿司匹林200mg/d和氯吡格雷75mg/d治疗3个月,3个月后采用阿司匹林100mg/d长期服用。
观察两组治疗后1年的终点事件发生率和神经功能评分。
结果支架组和內科组1年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41%和22.8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80,P<0.05)。
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可能优于单纯内科药物治疗,且可能对治疗后神经恢复和认知功能的有保护,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标签: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药物治疗;疗效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因素,研究[1]显示,我国接近40%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大于50%的短暂性脑缺血(TIA)的发病因素是因为颅内动脉狭窄。
临床既往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内科药物治疗,但效果较差,治疗后1年内的卒中率仍可高达20%[2]。
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有效预防颅内动脉狭窄引发的脑卒中,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重要方法[3]。
但对颅内动脉狭窄选择支架形还是内科治疗目前的意见还不尽一致,本研究通过对颅内狭窄患者不同治疗方法的研究,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72例进行研究,根据随机和患者意愿相结合的方式分为支架组(n=37例)和内科组(n=35例)。
介入组37例,其中男28例,女9例;年龄41~73岁,平均年龄(53.82±4.37)岁;伴随糖尿病25例,高血压23例,高血脂18例,吸烟患者21例。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symp鄄tomaticintracranialatheroscleroticstenosis,sICAS)是指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内动脉狭窄,并在狭窄动脉供血区域发生过缺血性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
sICAS是全球范围内脑卒中的重要病因[1-2],尤其在中国和亚洲人群中更为突出[3-7]。
1流行病学在中国,33%~50%脑卒中和50%以上的TIA存在sICAS[3-4]。
其他亚洲国家如泰国、韩国和新加坡的脑卒中病例中,sICAS的比例也分别高达47%、28%~60%和48%[3,5-7]。
而美国每年脑卒中或TIA病例中,仅10%由sICAS所致[8]。
美国非洲裔、亚裔和西班牙裔也是sICAS的高危人群。
由于亚裔、非洲裔和西班牙裔占世界人口的大部分,sICAS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血管病变,而颅外血管闭塞性病变在白种人中较为多见[3]。
香港、台湾和中国大陆的尸解资料均显示,颅内动脉硬化严重程度明显高于颅外血管病变,颅内大动脉病变还累及血管远端[9-1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stractionangiography,DSA)研究显示中国脑梗死和TIA患者中43%~50.9%有颅内动脉狭窄,而在白人患者仅占14%[12-14]。
在中国、韩国、日本和新加坡人群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鄄nialdopplere,TCD)、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res鄄onanceangiography,MRA)研究均发现,sICAS比率高于颅外动脉狭窄,其中以大脑中动脉狭窄(middlecerebralartery,MCA)为最常见[4,15-18]。
2危险因素由于评估颅内脑动脉的血管影像学技术的局限性,有关sICAS危险因素的研究比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研究少得多。
近年来,直接、无创性评价颅内血管系统状态的影像学技术,包括TCD、MRA和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rtomo鄄graphicangiography,CTA)等的不断发展,促成了越来越多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
球扩式支架与自膨式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对比
球扩式支架与自膨式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对比柳文科;范雪娟;杨霄鹏【摘要】目的:探讨球扩式支架与自膨式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因颅内动脉狭窄接受支架成形治疗的1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使用支架不同分为球扩式支架组(76例)及自膨式支架组(59例),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
结果135例患者围手术期30 d 内10例(7.4%)出现卒中,其中严重卒中3例(2.2%);球扩式支架组(7.9%)与自膨式支架组(6.8%)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000);与自膨式支架比较,球扩式支架更多的应用于短病变(P =0.024)、椎动脉(P =0.018)及简单的Ⅰ型路径上(P =0.003),残余狭窄更低(P =0.000)。
结论颅内支架的并发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球扩式支架更适合于简单病变而自膨式支架更适合于复杂病变,球扩式支架残余狭窄较自膨式支架更低。
【期刊名称】《河南医学研究》【年(卷),期】2016(025)005【总页数】2页(P856-857)【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支架;并发症;卒中【作者】柳文科;范雪娟;杨霄鹏【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五四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河南信阳 464000;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五四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河南信阳 464000;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河南郑州 4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ICAS)是国人中引起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1],支架成形术作为ICAS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许多研究的证实[2-4],但近期的支架成形与单纯强化药物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随机对照研究(SAMMPRIS研究)[5]中,支架组却因较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14.7%)而受到广泛质疑。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35例颅内支架成形术的病例资料,探讨颅内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及支架选择的策略。
Wingspan支架 ppt课件
Wingspan HDE Study: 结果概述
主要结果
多中心 12个中心
50%再前循环 路径 9例M1段
操作成功率 = 97.7%(43/44) 安全性 无夹层及血管破裂
30天 同侧卒中及死亡 = 4.4% (2/45) 临床结果 半年 同侧卒中及死亡 = 7.0% (3/43)
半年症状性狭窄 0% (0/40)
低穿越剖面
减少手术时间 与6F导引导管相匹配
PSST IC 2219
10
Copyright 2005 Boston Scientific Corporation.
Gateway™ PTA Balloon Catheter
技术指标
直径(mm) 长度(mm)
材料 标记带 最小剖面
球囊剖面(ex. 3.0x15mm)
输送杆
产品特征
设计内容
设计目的
Bioslide™ 亲水涂层
锥形渐变 2.4F 远端导管
表明光滑 低穿越剖面
专为在神经血管中行进设计 穿越病变能力卓越
可调柔韧度 PushCoil™
调节已适应阶段输送杆的支撑和远端 输送杆的柔软度
近端与远端输送杆平滑过渡
近端导管标记
低剖面 3.2F 近端导管
显示球囊头端进入 90cm and 100cm 导引导管头端
Feature
专利激光粘合 TrakTip™ 头端
Design Intent
.017” 低剖面 球囊与头端过渡光滑
Design Goal
穿越病变能力卓越 适应神经血管的通路
Photographs taken by Boston Scientific.
PSST IC 2219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熊家锐;王玉斌;王本瀚【摘要】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疗效及其治疗经验.方法 66 例患者计 69 处颅内动脉狭窄(前循环41处、后循环28处) 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前平均狭窄(80.3+7.92)%,平均狭窄长度(5.89±1.82)mm.结果 69处动脉狭窄均成功支架置入,狭窄降至(4.68+9.53)%,无颅内出血、支架内急性闭塞手术并发症.短期随访(5~24个月)脑缺血症状均未再发作;脑血管造影随访 55 例,1 例见支架内内膜增生但无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期刊名称】《实用医药杂志》【年(卷),期】2012(029)006【总页数】3页(P493-495)【关键词】支架;脑缺血;狭窄;血管成形术【作者】熊家锐;王玉斌;王本瀚【作者单位】450042,河南郑州,153医院神经外科,全军脑血管病微创治疗中心;450042,河南郑州,153医院神经外科,全军脑血管病微创治疗中心;450042,河南郑州,153医院神经外科,全军脑血管病微创治疗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1:R815笔者所在医院2006-01~2010-08采用球囊扩张型支架及颅内自膨式专用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68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66例患者共69处颅内动脉狭窄。
其中男42例,女24例;年龄23~70岁,平均57岁。
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入院62例,急性缺血性中风入院4例。
有高血压病史63例,糖尿病史5例,有长期烟酒嗜好者5例。
狭窄位于前循环者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乏力、失语、智能减退、视力障碍、一侧霍纳综合征伴对侧感觉运动障碍、中枢性面瘫舌下瘫等;狭窄位于后循环者主要表现为眩晕、共济失调、视力障碍、构音障碍等。
1.2 影像学检查 66例患者术前均行CT、MR检查,发现脑干梗塞灶13例、小脑区多发梗塞灶1例,双侧枕叶区有小梗塞灶1例,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灶45例。
《颅内动脉支架》PPT课件
完整版ppt
38
谢谢
完整版ppt
39
A 69-yr-old man had chronic transient ischemia attacks due to severe stenosis of the intracranial portion of the right carotid artery. After failure of both antiplatelet and anticoagulant therapy, treatment was successful with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a coronary Palmaz-Schatz stent. Use of the stent led to a better angiographic result than angioplasty alone. The patient is asymptomatic 4 mo later.
Pelz D, Advances in 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 2005. Stroke. 2006;37:309-311.)
完整版ppt
15治疗Βιβλιοθήκη • 手术适应症 – TIAs or stroke attributed to intracranial stenoses of ≥ 50% diameter reduction – Evidences of atherosclerotic risk factors or dissection – Evidences of decreased perfusion distal to the stenosis
完整版ppt
椎动脉颅内段支架成形术后穿支动脉闭塞的临床研究
椎动脉颅内段支架成形术后穿支动脉闭塞的临床研究郑立建;刘洁;佟小光【摘要】目的:探索减少椎动脉颅内段支架术后发生穿支动脉闭塞的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应用Gateway-Wingspan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术后狭窄改善程度及灌注改善情况,分析发生穿支动脉闭塞的原因。
结果32例患者共置入33枚Wingspan支架,1枚Apollo支架,手术成功率100%。
术后患者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率由(76.6±6.1)%降至(27.9±5.2)%。
术后3个月复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或头CT血管成像,均未出现支架内再狭窄。
术后24 h内2例患者发生延髓穿支动脉闭塞,考虑其原因可能为狭窄处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下降,术中球囊与支架的机械作用下导致斑块位移,进而堵塞延髓动脉;经过药物及康复治疗后,症状改善明显。
结论椎动脉颅内段支架术后穿支动脉的闭塞可通过术前严格的评估与准备、术中对球囊及支架的正确选择等措施来预防,但仍需大样本数据的论证。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thods to reduce the occlusion of perforating arteries after intracranial stenting of the vertebral artery.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32 cases of Gateway-Wingspan stent implantation for intracranial branch of vertebral artery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postoperative stricture and perfusion improvement situation were evaluated, the reason of perforating artery occlusion was analyzed. Results Thirty-two patients were implanted with 33 pieces of Wingspan stent and 1 piece of Apollo bracket. The operation success rate were 100%, and the stenosis rate reduced from (76.6±6.1)%to (27.9±5.2)%. Af ter three months, the 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 (TCD) and CT angiography were checked, showing no in-stentrestenosis in all patients. Two patients occurred the perforating artery occlusion within 24 hours after operation. The possible reason was the change of stability of atherosclerotic plaque at the stenosis and the plaque displacement caused by the mechanical action of the balloon or stent, which may lead to medulla oblongata artery block. After drug and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the symptoms in patients we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Conclusion The perforating artery occlusion after stent implantation in intracranial branch of vertebral artery can be prevented by strict evaluation and preoperative preparation, the right selection of intraoperative balloon and stent, which still needs larger sample data to prove.【期刊名称】《天津医药》【年(卷),期】2016(044)012【总页数】4页(P1476-1479)【关键词】动脉闭塞性疾病;血管成形术;延髓外侧综合征;穿支动脉闭塞;椎动脉颅内段;支架成形术【作者】郑立建;刘洁;佟小光【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研究生院邮编300070;天津医科大学研究生院邮编300070;天津市环湖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2椎动脉颅内段狭窄是引起后循环缺血的重要原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