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教学(下)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六章小学课堂教学(练习答案)
第六章小学课堂教学一、单项选择题1.在教学地理地图这一课时,挂上一幅世界地图帮忙学生明白得,这是()。
A.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的教学情境B.借助动作(活动)创设的教学情境C.借助语言创设的教学情境D.借助背景创设的教学情境2.课堂教学情境的特点要紧有()。
①基于生活②注重抽象性③表现学科特点④内含问题、融人情感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3.教学情境创设的大体原那么不包括()。
A.接近性原那么B.合作性原那么C.对照性原那么D.真实性原那么4.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必然要尽可能使情境真实或接近真实,通过对与真实情境相关问题的探讨,完成对问题的意义建构。
这表现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原那么。
A.层次性B.真实性C.合作性D.诱发性5.创设的情境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学习爱好,这表现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原那么。
A.接近性B.真实性C.合作性D.诱发性6.在教学《琥珀》一文时,课前教师展现实物琥珀,让学生对琥珀有个感性的熟悉。
这表现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的方式。
A.运用实物演示情境B.联系生活展现情境C.借助问题创设情境D.借助图画再现情境7.在教学中国地形时,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现中国地形图进行教学。
运用的教学情境创设方式是()。
A.借助问题创设情境B.借助图画再现情境C.运用实物演示情境D.联系生活展现情境8.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教师能够让学生分角色朗诵课文并排演讲义剧《皇帝的新装》。
这运用的教学情境方式是()。
A.借助问题创设情境B.借助图画再现情境C.播放音乐渲染情境D.扮演角色体会情境9.教学活动中师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
A.教学组织形式B.教学模式C.教学方式D.教学策略10.最先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讲课制,为班级讲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的高作是()。
A.《学记》B.《大教学论》C.《论演说家的教育》D.《爱弥儿》11.以下对班级讲课制的熟悉,不正确的选项是()。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课件(RJ) 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第一课时
黄帝陵
拓展延伸
黄土高原的名胜古迹 麦积山石窟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世界,被誉为东方雕 塑艺术陈列馆。 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 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体现了千余年来 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泥 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丰富了中国 古代文化史,为后世研究我国佛教文 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史实。
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富有特色的黄土文 明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黄土高原上深厚的黄土的成因,现在最认同的是 “风成说”。
作业布置
说一说富有特色的 黄土文化与当地的 自然环境有什么样 的关系?
试着说一说黄 土的成因。
板书设计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第1课时)
(一)文明的摇篮
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黄土具 有直立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干燥, 容易开挖,适宜开凿窑洞,作为居所。
窑洞与黄土特有的属性及当地的气候有密切关系
新课学习
信天游是一种富有地方民俗特色 的陕北民歌,其歌腔高亢而悠长, 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和极强 的艺术感染力,深受人们喜爱。
与高原环境及地形特点密切相关
课堂练习
1.下列不属于“黄土风情”的是(B ) A.安塞腰鼓 B.傣族竹楼 C.平遥古城 D.窑洞 2.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是(B ) A.地表崎岖,喀斯特地貌显著 B.千沟万壑,水土流失严重 C.地形平坦,一望无际 D.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课堂练习
3.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在( D ) A.塬 B.梁 C.峁 D.川 4.关于黄土高原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位于黄河下游,由黄河冲积物构成 B.北抵阴山与内蒙古高原相邻 C.位于太兴安岭-太行山脉一线以西地区 D.位于秦岭以北
小学教育学第六章练习与答案
小学教育学第六章练习与答案第六章教学(上)一、单项选择题1.教学从其本质上讲,是( )。
A.一种主体活动 B.一种实践活动C.一种认识活动 D.一种文化活动C2.教学是学校教育的( )。
A.唯一工作 B.中心工作C.必要工作 D.重要工作B3.教学认识的主要方式是( )。
A.直接经验 B.科学实验C.社会实践 D.间接经验D4.“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 ( ) 。
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能力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B5.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培养人的基本途径是( )。
A.政治思想品德教育 B.教学C.课外活动 D.学校管理6.取得教学成功的内因是( )。
A.教师的主导作用 B.学校的管理作用C.教材的媒体作用 D.学生的主体作用D7.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是( )。
A.卢梭B.洛克C.赫尔巴特D.斯宾塞B8.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 )。
A.发展智力 B.培养思想品德C.传授知识 D.发展个性C9.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
A.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C.培养品德和审美情趣D.关注学生个性发展A10.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其提出者是( )。
A.孔子B.昆体良C.杜威D.夸美纽斯A11.学生通过认识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这反映了下列教学过程特点中的( )。
A.引导性 B.间接性C.简捷性 D.交往性12.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昆体良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D13.教学过程阶段的中心环节是( )。
A.领会知识 B.巩固知识C.运用知识 D.检查知识A二、填空题1.在教和学的协同活动中,______是学习的主体,______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学生/教师2.学校工作(课程计划)必须坚持“ ______ 、全面安排”的原则。
以教学为主3.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 ______的统一过程。
教学论 第六章 教学内容
第六章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的基本含义?答:教学内容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认识和掌握的主要对象,表现为各门学科中的事实、观点、概念、原理和问题。
教学内容的载体庄要是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教学内容的主要形态是书本知识,是根据教育目的、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从人类千百年认识成果中精选的特殊的知识系统。
2、影响教学内容确定的因素?关于影响教学内容确定的主要因素,虽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但基本上人同三因素说,即社会、儿童、学科。
因此,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就必须对社会进行研究、对学生进行研究、对学科进行研究。
(一)社会生活社会历史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而那些对人类社会历史实践有基础意义的基础知识是教学内容的主体部分。
一方面,科技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最终都会在教学内容上得到反映。
另一方面,学校课程形态、门类、结构及内容等必须反映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满足社会对教育的总体期望。
社会生活的变化既是教学内容发展的动力,也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
(二)学生教学要通过教学内容把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的精华有效地传递给年轻一代,就必须认真研究儿童的认识特点。
一方面,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其相应的接受能力和思维方式。
类似关于儿童心理特点尤其是认知心理特点的研究,都为选择和重组教学内容提供了依据。
另一方面,教学内容还必须能够提升和促进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接受水平,不能仅仅追随儿童的认识水平,还必须引领、促进其水平的不断发展。
(三)学科学科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这门学科本身的独特功能,二是这门学科所能起到的一般的教育功能。
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对这两个方面的功能都要考虑到,而不能强化一个弱化另一不。
在这三个因素之外,教学内容的确定还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精神气质以及民族情感相关。
但是,社会发展,尤其是物质生产实践的进步,要求教学内容要有相应的变化。
3、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含义是什么?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教学内容的载体主要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第六章 教学方法(
缺点 难以掌握指导合作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难以保证合作学习的效果 难以对合作学习作出准确的评价 学生较难掌握合作学习的技能和技巧 难以保证学生均衡地参加合作学习
掌握学习法
布鲁姆(布卢姆),Bloom 目的:发挥学生潜力和学习积极性
理论来源 具体 采取班级和个 别辅导相结合 的方式 注意 在普通班级进行
师生占用 时间的比 例大体应 为四比五
八字教学法
上海市育才中学首创
过程
注意 有重点的精讲 巡视指导 加强课外活动
读是基础 议是关键 练是关键 讲贯穿始终
尝试指导和效果回授教学法
• 上海市青浦县“顾泠沅教改实验小组”提出
过程
启疑 尝试活动 变式训练 归纳总结 效果调节
学议导教学法
又称为自学讨论引导教学模式,是江苏 特级教师李庚南提出,主要是进行数学 自学能力的理解和培养。
优缺点
优点 掌握牢固知识 调动学习积极性 缺点 教学环境的局限 教学时间的局限
掌握讨论技巧
教学管理的局限
学生人数的限制 形成开放的胸襟和民主的 态度 锻炼敏捷的思维能力 考试评价方法的局限 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的发言机会
读书指导法
特点 注意 明确读书目的 方法指导 阅读辅导 优点 培养学生阅读 习惯 拓展知识面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主要教学方法比较
教学方法 讲授法 适合的教师特点 使用范围 擅长语言方法 理论 事实 使用条件 时间限制 教学条件 学生有一定 的听课能力 课时安排表 和语言能力 可供演示 的教具, 实物或能 自制 有符合要 求的参观 对象 有必要的 操作设备 和材料 有足够的 物质条件
演示法
操作性强, 善于观察, 熟悉演示对象 能用直观 视觉型学生 形式表示 外向型 场独立型 地理,历 活跃型,视 需要时间较 史,艺术, 觉型学生 长 化学
第六章 教学:培养人的基本方式和途径
六、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 (三)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原则 1.注意科学性,遵循一定程序, 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 性认识 2.发挥语言直观的作用,适当运 用教具
六、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
(四)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相结合原则
1.教学要按知识的逻辑顺序进行 2.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 3.教学时要突出重点和难点
(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最成功的不是最聪明 的,为什么? 成功=20%的智商+80%的情商 个人成功值=EQ×专业技能值 成功的心理基础=智力(IQ)×情绪智力(EQ) ×行为能力(BQ) 智商160的人给智商100的人打工是常有的事。 西方企业界流行:“智商使你被录用,情商使 你被提升”。
第六章 教学:培养人 的基本方式和途径
一、什么是教学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学 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 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 的思想道德。——《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
教学的实质:教学即发展,教学即交往,教 学即过程。
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三)我国常用 的教学方法
语言法
直观法
技能训练法
讲授法
演示法
参观法
练习法
谈话法
实验法
讨论法
实习作业法
六、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 (八)启发性原则 1.深刻理解“启 发”的意义 2.善于控制和掌 握时机
七、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
(一)分组制 1.依据能力分组 (1)能力分组 (2)不分级制 2.依据学科上课时间分组 (1)特朗普制 (2)活动课时制 3.依据个别差异分组 (1)个别教学 (2)小队教学
七、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
第六章 历史教学法论(下)
注意:选材典型、层次分明、 线索清晰、情感鲜明、语气有起伏
对一些历史内容进行细致 的语言描绘。
特点:形象化,重在对细节的刻画
注意:用于重点内容,描述翔实, 不得夸大编造
对教学内容进行扼要的概 括讲述,以精炼的语言勾 勒出历史发展的面貌和基 本线索。 特点: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逻辑完整
注意:主要用课文的次要内容, 注重所讲内容与重要内容的衔接
三、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效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教学方法,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善于将各种教学方 法进行优化组合,有机地结合运用,以 使各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与协调,从而 发挥出教学方法的整体功效。
教师在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整 合与结合时,应主要考虑以下两个 问题:
一要将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结合起来, 既考虑到自己如何进行教学,也要考虑到学生 怎样进行学习,并将教学方法运用的指向定位 在学生的学习上,以使教与学的课堂行为达到 协调一致。 二是要将多种教学法结合使用,而不是 “单打一”,每节课都有多个教学环节,教 学的内容也是多样的,单纯使用某一教学方 法不见是单调的问题,而是针对性不强、效 果不佳的问题。
二、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
怎样选? (五)是否适用于教师本人的教学
在选择教学法时,教师应考虑到自 己掌握和运用方法的能力。如:采用图 示法,历史教师需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的 理解,能够从整体上驾驭教材,把握教 材的内在逻辑,教师还要具有在黑板上 书写、绘图、制表的教学技能。当然, 任何教学方法都是“死”,但教师要会 活用。
一、历史课堂讲授的基本方法
演 示 法
图 示 法 谈 话 法 讲 读 法 讲 解 法
讲述法是运用口头语言表述历史事实、 传授历史知识的方法,教学的基本方法 和教学功能的具体体现,具体细分为叙 述、描述和概述。
教育学 第六章 教学 (1、2、3节)
第六章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形成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有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
教学的三个特点:(1)教学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2)教学以学生的认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为目的。
(3)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教师要尽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
二、教学的作用和意义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形成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教学的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在传承文化、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价值,教学在学校工作中居于主要地位,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作用和意义,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一)教学是传承人类文化,传递社会经验,延续人类文明,促进社会发展的最有效形式。
通过教学可以将人类积累的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社会经验转化为学生的个人精神财富,将人类的文化精华刻画在年轻一代身上,促进社会发展,延续人类文明。
(二)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学既传授给学生科技文化知识,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优秀的心理品质,形成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健康全面发展。
(三)教学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开发学生的潜能,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认知特点进行个性发展。
教学工作任务艰巨,教学工作意义重大,我们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应该在教学岗位上,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我,努力学习,踏实工作,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培养人的目标。
第六章教学
4.教学目标的确立与陈述
– 确定教学目 教学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 2007年3月
(一)教学概述
1.教学: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教学的内涵。
– 广义的“教学”就是一切时间、地点、场合下的传 授经验的活动,即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 的活动; – 狭义的教学是在学校中传授经验的活动,即是指在 学校教育活动中,以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和学生获 得知识、技能为基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联 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进一步说,就是教与学 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自学的关系
2.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二)教学目标及其分类
1.教学目标及其功能
•教学目标的功能主要有四:
– 导向功能。 – 控制功能。 – 激励作用。• – 评价功能。
2.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二)教学目标及其分类
3.教学目标分类
– 教学目标分类的意义 – 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教育学第六章教学
第六章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概念: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P426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创造者和主题,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教学不仅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4.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二、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自学的关系P104三、教学的本质和特点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
这是教学的本质。
特点如下: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目的;2.……由教与学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教学具有多种姿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四、教学的作用和意义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发展的有效手段;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环节;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教学的地位)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五、基本任务(主要目的)……简答题1.(首要任务)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发展学生的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5.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Ps:1.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类型包括:课堂教学活动&课外教学活动。
2.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是教学活动的两大基本任务,试分析两者关系:a.概念不同,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名词解释(教育学)
第一章:教学与教育学识记教育学的基本概念1.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
3.终身教育: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人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4.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小学教育识记小学教育、义务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是6-12岁的儿童。
小学教育也称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2.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
国家、社会、家庭、学校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3.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可以说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一种设计。
4.小学教育目的: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狭义――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识记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概念1.人的发展:指人体从生到死的变化过程。
2.人的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生理发展,包括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构造的变化,神经组织的变化等。
2-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意向的发展包括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的发展。
3.遗传素质:遗传是指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和理特点叫遗传,也叫遗传素质,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实数 教案教学设计
第六章实数6.1 平方根 (1)课时1 算术平方根 (1)课时2 用计算器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 (5)课时3 平方根 (8)6.2 立方根 (12)6.3 实数 (16)课时1 实数及其分类 (16)课时2 实数的运算 (19)6.1 平方根课时1 算术平方根【教学目标】1. 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了解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2. 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或计算器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3. 通过对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是紧密联系着的,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教学重点】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教学难点】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正确求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新课导入】教师出示下列问题1,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1由学生直接给出结果.问题1 求出下列各数的平方.1,0,(-1),-1/3,3,1/2.问题2下列各数分别是某实数的平方,请求出某实数.25,0,4,4/25,1/144,-1/4,1.69.对学生进行提问,针对学生可能会得出的一个值,由学生互相交流指正,再由教师指明正确的考虑方式.由于52=25,(-5)2=25,故平方为25的数为5或-5.02=0,故平方为0的数为0.22=4,(-2)=4,故平方为4的数为2或-2.问题3 学校要举行美术比赛,小壮想裁一块面积为25dm2的正方形画布画一幅画,这块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分析:本题实质是要求一个平方后得25的数,由上面的讨论可知这个数为±5,但考虑正方形的边长不能为负数,所以正方形边长应取5dm.【教学过程】教师归纳出新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记作a,读作“根号a”,a叫作被开方数.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例1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分析: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是正数,零的算术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教学说明】(1)算术平方根是非负数,要注意不要弄错算术平方根的符号.如:不要把23-)(=3写成23-)(=-3;(2)要审清题意,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如求81的算术平方根,错误地理解为求81的算术平方根81.探究:当a 为负数时,a 2有没有算术平方根?其算术平方根与a 有什么关系?举例说明所得结论.【教学指导】当a 为负数时,a 2为正数,故a 2有算术平方根,如a=-5时,a 2=(-5)2=25,252 a =5,5是-5的相反数,故a<0时,a 2的算术平方根与a 互为相反数,表示为-a.当a 2为正数时,a 的算术平方根表示为2a ,其值为a,即2a =a.当a=0时,2a =0.【教学说明】应用上述结论解题时,可如例题的解答写出过程,熟练后再直接写出结果.对2a 结果的讨论,可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算术平方根的含义.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可由学生间交流讨论.教师向学生介绍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的方法,并由学生实际运用,体会方法.【例题展示】【教学说明】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予以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新知.【答案】1.A 2.A 3.D【课堂小结】本节课应掌握:1.读一读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说出平方根与平方的关系.2.算术平方根的意义是什么样的?3.怎样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课后作业】从教材“习题6.1”中选取.课时2 用计算器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教学目标】1. 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了解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2. 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或计算器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3. 通过对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是紧密联系着的,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教学重点】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教学难点】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正确求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新课导入】教师出示下列问题1,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1由学生直接给出结果.问题1 求出下列各数的平方.1,0,(-1),-1/3,3,1/2.问题2下列各数分别是某实数的平方,请求出某实数.25,0,4,4/25,1/144,-1/4,1.69.对学生进行提问,针对学生可能会得出的一个值,由学生互相交流指正,再由教师指明正确的考虑方式.由于52=25,(-5)2=25,故平方为25的数为5或-5.02=0,故平方为0的数为0.22=4,(-2)=4,故平方为4的数为2或-2.问题3 学校要举行美术比赛,小壮想裁一块面积为25dm 2的正方形画布画一幅画,这块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分析:本题实质是要求一个平方后得25的数,由上面的讨论可知这个数为±5,但考虑正方形的边长不能为负数,所以正方形边长应取5dm.【教学过程】 教师归纳出新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 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 叫做a 的算术平方根,记作a ,读作“根号a”,a 叫作被开方数.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 例1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分析: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是正数,零的算术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教学说明】(1)算术平方根是非负数,要注意不要弄错算术平方根的符号.如:不要把23-)(=3写成23-)(=-3;(2)要审清题意,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如求81的算术平方根,错误地理解为求81的算术平方根81.探究:当a 为负数时,a 2有没有算术平方根?其算术平方根与a 有什么关系?举例说明所得结论.【教学指导】当a 为负数时,a 2为正数,故a 2有算术平方根,如a=-5时,a 2=(-5)2=25,252 a =5,5是-5的相反数,故a<0时,a 2的算术平方根与a 互为相反数,表示为-a.当a 2为正数时,a 的算术平方根表示为2a ,其值为a,即2a =a.当a=0时,2a=0.【教学说明】应用上述结论解题时,可如例题的解答写出过程,熟练后再直接写出结果.对2a结果的讨论,可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算术平方根的含义.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可由学生间交流讨论.教师向学生介绍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的方法,并由学生实际运用,体会方法.【例题展示】【教学说明】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予以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新知.【答案】1.A 2.A 3.D【课堂小结】本节课应掌握:1.读一读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说出平方根与平方的关系.2.算术平方根的意义是什么样的?3.怎样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课后作业】从教材“习题6.1”中选取.课时3 平方根【教学目标】1. 掌握平方根的概念,明确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2. 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理解开平方运算和乘方运算之间的互逆关系.3. 通过对平方根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意识,养成全面分析问题的习惯.【教学重点】平方根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平方根.【教学难点】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联系与区别.【新课导入】问题已知一个数的平方等于16,这个数是多少?如何表示这个数呢?【教学分析】由于42=16,(-4)2=16,故平方等于16的数有两个:4和-4,把4和-4叫做16的平方根,记为4=16,则-4=-16,把4和-4称为16的平方根.提出平方根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即若x 2=a ,则x 为a 的平方根,记为x=±a .【教学过程】把求一个数a 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而平方运算与开平方运算互为逆运算,根据这种关系,可以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例1 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分析: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且互为相反数,其中正的平方根为算术平方根.可根据平方与开平方的互逆关系,通过平方运算求一个数的平方根.【教学说明】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不要丢掉其中负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是其中的一个正平方根,不要弄错了符号.求平方根时一定要把所求的数化成x 2的形式,同时注意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例2计算下列各题.分析:(1)484就是求484的算术平方根;(2)是求4112的平方根,可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4)应先求出被开方数的大小.【教学说明】提醒学生注意分清每个算式的符号(包括性质符号).例3 求下列各式的值.分析:先要弄清每个符号表示的意义,并注意运算顺序.【教学说明】(1)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算开平方,再乘除,后加减,同一级运算按先后顺序进行.(2)初学时可根据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和表示方2(a>0)来解.法来解,熟练后直接根据aa例4 求下列各式中的x.(1)x2-361=0;(2)(x+1)2=289;(3)9(3x+2)2-64=0.分析:表面上本题是求方程的解,但实质上可理解为求平方根,用开平方求出x值;(2)中(x+1)、(3)中(3x+2)看作一个整体,求出它们后,再求x.例5 某建筑工地,用一根钢筋围成一个面积是25m2的正方形后还剩下7m,你能求出这根钢筋的长度吗?分析:先求出面积是25m2的正方形需用的钢筋长度,然后再求出这根钢筋的总长度.解:正方形的边长为5m,钢筋的长度为27m.【教学说明】在实际问题中要注意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关系即一个正数与它的算术平方根的关系.【例题展示】【教学说明】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课堂小结】根据下列问题梳理所学知识,学生交流.问题:1.什么叫一个数的平方根?2.正数,0,负数的平方根有什么规律?3.怎样求出一个数的平方根?数a的平方根怎样表示?【课后作业】从教材“习题6.1”中选取.6.2 立方根【教学目标】1. 了解立方根的概念,初步学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2. 了解立方与开立方互为逆运算,会用立方运算或计算器求某数的立方根.3. 能用类比平方根的方法学习立方根及开立方运算.【教学重点】立方根的概念及求法.【教学难点】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区别.【新课导入】问题填写,并探求交流立方值与平方值的不同.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表述各自总结的结论.【教学说明】求立方运算时,当底数互为相反数,其立方值也互为相反数,这与平方运算不同,平方运算的底数为相反数时,平方值相等.故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值,但一个正数的立方根只有一个值.引出立方根定义:若x 3=a,则x 为a 的立方根,记为3a . 根据上述定义,请学生口述下列问题的结果,并推广到一般规律.【教学总结】由教师汇总得出下列结论:1.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0的立方根是0.2.33a a -=-. 【教学过程】例1 求下列各数的立方根.分析:依据立方根的定义,先写出这四个数分别是由哪个数的立方得到的,从而求出立方根.【教学说明】被开方数是带分数时,先将其化成假分数. 例2 求下列各式的值.分析:先要分清符号的实际意义,如3512表示求-512的立方根,而-3512表示求512的立方根的相反数.解:(1)-8;(2)29;(3)-0.2;(4)6.【教学说明】以上两例中可总结得到:(1)任何数的立方根只有一个,而且被开方数的符号与立方根的符号相同;(2)被开方数是算式,可先算出结果.例3 求下列各式中的x.分析:可根据立方根的定义求得x 的大小.(2)(3)(4)中分别把(x+2),(x-1),(2x+3)看作一个整体.【教学说明】本题实质是解关于x 的三次方程,两边同时开立方是解题的基本思路.例 4 在做浮力实验时,小华用一根细线将一正方体铁块拴住,完全浸入盛满水的圆柱烧杯中,并用一量筒量得被铁块排开的水的体积为40.5cm 3,小华又将铁块从水中提起,量得水杯中的水位下降了0.62cm,请问烧杯内部的底面半径和铁块的棱长各是多少?(用计算器求结果,结果精确到0.1cm).分析:铁块排出的40.5cm 3的水的体积,是铁块的体积,也是高为0.62cm 烧杯的体积.【答案】烧杯内部的底面半径约是4.6cm,铁块的棱长约是3.4cm.【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完成上述问题后,指导学生用计算器求立方根,并用实际训练形成应用能力.【例题展示】例1.计算下列各题例2.某金属冶炼厂将27个大小相同的立方体钢铁在炉火中熔化后浇铸成一个长方体钢铁,此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160cm,80cm和40cm,求原来立方体钢铁的边长.例3.有一边长为6cm的正方体的容器中盛满水,将这些水倒入另一正方体容器时,还需再加水127cm3才满,求另一正方体容器的棱长.例4.若3x+16的立方根是4,求2x+4的平方根.【教学说明】通过上述几道题目的练习,可进一步巩固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领悟.【课堂小结】按下列问题顺序让学生表达,并补充完善.1.立方和开立方的意义.2.正数、0、负数的立方根的特征.3.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异同.【课后作业】从教材“习题6.2”中选取.6.3 实数课时1 实数及其分类【教学目标】1. 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会将实数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2. 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3. 从分类、集合的思想中领悟数学的内涵,激发兴趣.【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实数的概念.【教学难点】对“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关系”的理解.【新课导入】问题请学生回忆有理数的分类,及与有理数相关的概念等.教师引导得出下列结论: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如等.引导学生反向探讨:任何一个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都能化成分数吗?【教学说明】任何一个有限小数和一个无限循环小数都可以化成分数,所以任何一个有限小数和一个无限循环小数都是有理数.【教学过程】例1 (1)试着写出几个无理数.(2)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有理数?哪些是无理数?由学生共同完成上述问题后,要求学生思考:1.如何把实数分类?2.用根号形式表示的数一定是无理数吗?出示实数分类表:【教学说明】指导学生认识两种分类方式的异同,并特别强调“0”在表中的位置,考虑问题时不能忘记特殊数——0.例2 将例1(2)中各数填入相应括号内.整数集合{ ……}正数集合{ ……}有理数集合{ ……}负数集合{ ……}无理数集合{ ……}由学生完成填空后探究:每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无理数是否也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呢?例3 如图所示,直径为1个单位长度的圆从原点沿数轴向右滚动一周,圆上的一点由原点到达点O′,点O′表示的数是什么?由这个图示你能想到什么?解:由图可知,OO′的长是这个圆的周长π,所以O′点表示的数是π,由此可知,数轴上的点可以表示无理数.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找到数轴上表示2,3,…等的点.【教学说明】每一个无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表示出来,数轴上的点有些表示有理数,有些表示无理数.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例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16的平方根是±2B.2是无理数是有理数C.327D.22是分数 分析:16的平方根即4的平方根±2, 327-=-3是有理数,而22是无理数,不属于有理数范围,故其不可能是分数.故选D.【教学说明】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无理数,不能只看最初形式,而要看化简后的最后结果.【例题展示】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4是一个无理数 B.在1-x 中x≥1 C.8的立方根是±2D.若点P (2,a )和点Q (b,-3)关于y 轴对称,则a+b 的值是5 例2.下列各数中,不是无理数的是( )例3.下列各数中:其中无理数有 . 有理数有 . 例4.判断正误.(1)有理数包括整数、分数和零. (2)不带根号的数是有理数. (3)带根号的数是无理数. (4)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 (5)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教学说明】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答案】1.B 2.D【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你还有哪些问题,与同伴交流.【课后作业】从教材“习题6.3”中选取.课时2 实数的运算【教学目标】1. 了解实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一个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2. 学会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3. 了解在有理数范围内的运算及运算法则\,运算性质等在实数范围内仍然成立,能熟练地进行实数运算.【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和运算.【教学难点】带有绝对值的有理数的运算.【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在七年级的时候学习了有理数相反数,绝对值的概念,那么,这一法则能否推广到实数呢?答案是肯定的,数a的相反数是-a(a表示任意一个实数,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教师讲解课本例1【教学说明】教师可让同学们先计算-6,5.8,2111 有理数的绝对值与相反数,从而导出实数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法则.【教学过程】【教学导语】在数拓展到实数后,有理数范围内的法则、规律、公式仍然适用于实数范围,请同学们共同回忆,归纳在实数范围内适用的公式,法则.1.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大.2.两个正实数,绝对值较大的值也大;两个负实数,绝对值大的值反而小;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3.运算律:(1)加法交换律: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3)乘法交换律:ab=ba. (4)乘法结合律:(ab)c=a(bc). (5)分配律:a(b+c)=ab+ac. 例1比较下列各实数的大小:【教学说明】实数比较大小常用以下方法:(1)两个负数比较,绝对值大的反而小;(2)被开方数大,它的算术平方根也大;(3)立方数大原数也大.例2计算下列各题:分析:先逐个化简后,再按照计算法则计算.【教学说明】实数的运算同有理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运算顺序一样.【教学说明】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得到下列结论:(1)非负数的和等于零的条件是当且仅当每个非负数的值都等于0.(2)任何实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任何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也是一个非负数.【例题展示】例1.(1)绝对值等于3的实数是 ,绝对值是22的实数是 . (2)257 的相反数是 ,绝对值是 . 例2.比较2010-1与1949+1的大小.例3.由于水资源缺乏,B,C 两地不得不从河上的抽水站A 处引水,这就需要在A,B,C 之间铺设地下管道.有人设计了三种方案:如图甲,图中实线表示管道铺设线路,在图乙中,AD ⊥BC 于D,在图丙中,OA=OB=OC,为减少渗漏\,节约水资源,并降低工程造价,铺设线路尽量缩短.已知△ABC 是一个边长为a 的等边三角形,请你通过计算.判断哪个铺设方案好.【教学说明】第1题较易,2、3题稍难,教师可引导学生完成.【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知识,思考整个学习过程,看看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 【课后作业】从教材“习题6.3”中选取.。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教案-2021-2022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学期人教版
《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沁县第三中学校贾艳萍【课标要求】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教材分析】《位置和范围》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同时为后续学习区域地理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
这一节主要从亚洲的位置和范围入手,学习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本节内容包括“雄踞东方的大洲”和“世界第一大洲”两部分,让学生准确把握亚洲的位置与范围。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1.运用地图等资料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
2.运用数据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按照地理方位说出亚洲的地理分区。
拓展性目标:1.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三方面总结亚洲地理位置的特点。
2.认识亚洲各地理分区的地域差异,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挑战性目标:能够掌握描述某一地理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
【教学重点】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三方面来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了解亚洲不同地区的地域差异,并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问题导学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自主学习一、雄踞东方的大洲读图6.1“亚洲在世界的位置”与6.2“亚洲的范围”,完成下列问题。
1.回忆半球的划分界线,结合图6.1,说出亚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2.读图6.2,找出亚洲濒临的大洋和相邻的大洲,估算亚洲所跨经纬度,总结亚洲的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
二、世界第一大洲阅读课本P4-5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亚洲被称为“世界第一大洲”,谈谈你的理解。
2.亚洲有哪些地理分区?中国位于哪个地理分区?1.回顾旧知,判断亚洲的半球位置。
2.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对亚洲有一定的区域认知。
合作探究探究一:北美洲的地理位置读图6.1与6.3,分析北美洲的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公开课)
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东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了解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描述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2)在地图上找出东北地区主要的地形区,并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形的特征。
(3)通过读东北地区的地形剖面图,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势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体会区域之间的差异性,掌握运用地图认识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
【教学重点】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教学难点】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教学方法】读图归纳、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展示图片:漠河风光、哈尔滨冰雕、长白山天池提问:你知道下列图片描述的景观吗?它们位于我国哪个地区?(学生回答)明确:漠河风光、哈尔滨冰雕、长白山天池,它们都位于我国的东北地区。
今天,我们就走近东北地区,首先来看看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二、新课学习(一)地理位置提问:东北地区包括哪些省?(学生回答)明确: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简称“东北三省”。
东北地区面积78.8万平方千米,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8.2%。
1.说出东北地区在中国的大致方位,找出其邻国、临省(区)和濒临的海洋。
2. 东北地区大约跨越多少经纬度?主要位于哪一个温度带?(学生读图讨论回答)3.认识地理事物或现象的位置,就是回答“它在哪里”的问题。
地理位置一般分为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相对于其他地理事物的位置,如海陆位置等)。
读图,判断下面哪一幅图表示的是绝对位置,哪一幅表示的是相对位置。
明确:1.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东北部,东、北两面与朝鲜和俄罗斯为邻;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南连河北省;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濒临的海洋有渤海和黄海。
2.东北地区经度位置大约位于1180E至1350E之间,东西大约跨越17个经度;纬度位置大约位于380N至530N之间,南北大约跨越15个纬度,主要位于北温带(从北向南依次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实数教学课件
• 思维方法: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运算和开平方求 一个正数的二次幂运算互为逆运算.
• 探究策略: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是发现 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第六章 实 数
6.1 平方根
第2课时 平方根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当堂练习
课堂小结
学习目标
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
典例精析 例1 分别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1)100, (2)1265, (3) 0.49 .
解:(1)由于102=100,
因此 100 10;
(2)由于
4 5
2=1265
,
因此
16 4 ;
25 5
(3)由于0.72=0.49,
不难看出:被 开方数越大, 对应的算术平 方根也越大.这 个结论对所有 正数都成立.
解:由于一个正数的两个平方根是2a+1和a-4, 则有2a+1+a-4=0,即3a-3=0,解得a=1.所 以这个数为(2a+1)2=(2+1)2=9.
方法归纳: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 相反数
回顾平方的概念
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平方的运算,叫作平方运算.
平方
+1
-1
1
+2
-2
4
+3
-3
9
二、开平方的概念 反之,已知一个数的平方,求这个数的运算是什么?
(3)0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都是0.
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区别: (1)定义不同: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
数x叫做 a的平方根,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 即x2 =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2)个数不同: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而一个正
第六章-非战争军事行动教学教材
维护社会稳定行动的基本内涵
维护社会稳定行动的特点
第四节 抢险救灾行动
• 军人参加抢险救灾行动的特点 • 军队参加抢险救灾行动的主要样式 • 军人参加抢险救灾行动的地位及作用
军人参加抢险救灾行动的特点
军队参加抢险救灾行动的主要样式
军人参加抢险救灾行动的地位及作用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第六章-非战争军事行动
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概念
非战争军事行动登上历史舞台的动因
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点
抓住关键环节,增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动本领
第二节 反恐怖行动
• 反恐怖行动的内涵 • 反恐怖行动的特征 • 反恐怖行动的样式
反恐怖行动的内涵
反恐怖行动的特征
反恐怖行动的样式
第三节 维护社会稳定行动
• 维护社会稳定行动的基本内涵 • 维护社会稳定行动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定班级,固定课表,统一进度,集体教学 特点: 同时面对全班,内容 、进度一致; 讲授为主,辅以多种方法; 师生直接交流;同时存在生生多向交流; 说一说:班级授课制有那些优点与局限?
(二)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主要优势: 它有利于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提高教学效率;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地传授系统 的科学文化知识; 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的 比照、观摩。 主要劣势: 整齐划一,难以适应学生在学习速度、方式等 方面的个别差异。学生自主活动机会较少。
开放课堂(开放教学)
教师:不再系统地分科授课,而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 • 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在教室或其它场合自由学习
• 评析:
– 褒——符合现代“非正规教育”趋势,成人不应预先 决定儿童的价值选择,而应让学生成长为自己向往的 角色;使儿童成为有创造力和善于发现的人。 – 贬——儿童中心主义,一味听任学生的自由发展,意 味着放弃教育的作用。
课的类型
单一 课
综合课
单 一 课
单一 课
讲授课
巩固课
技能课
复习课
检查课
综 合 课
讲授新课 复习检查 作业练习 巩固知识
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
1.
教学的基本组形式
1.3 课的结构
课 的
以组织教学为内容的 开始部分
以完成主要教学任务 为内容的中心部分 以巩固知识为内容的 结束部分
结
构
几种主要的教学策略及其应用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1.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
3.教学策略
(三)教学目标设计 1.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 (1)分析课程内容
(2)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 认知目标
情感目标 (3)确定教学目标分类 动作技能目 (4)陈述教学目标 标
2.教学目标的叙写
示例1: “小学数学两位数加法运算的教学目标” 传统写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 掌握两位数加法的运算步骤,初步了解进位
(四)教学内容设计
针对不同知识类型进行设计
知识类型 1、陈述性知识(“是什么”的知识)
2、程序性知识(“怎么办”的知识)
3、策略性知识(调控自身认知活动的 知识)
(一)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重点 1、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 2、恰当引入教学媒体
(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设计重点
充分的变式练习设计 (三)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重点
(2)小队教学
教师小队
二、 教学组织的基本形式—班级授课制
(一)班级授课制的概念 1、产生与发展 第一阶段(夸美纽斯)
第二阶段(赫尔巴特) 第三阶段(凯洛夫)
2、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 定义:它以固定班级为组织,将年龄、程度相近的学 生编成一个班级,由教师按固定的课表和统一的进 度,以分科的方式向全班学生集体授课。 形式:
文纳特卡制 出发点:使教学真正适应儿童的个别差异
– 课程分类: • 培养儿童将来生活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的课程 – 明确的学习目标 具体的学习内容 小步子 自学教材 – 学生按单元自学 教师随时个别指导 – 测验诊断 合格者学习新内容 • 培养儿童的个人能力与社会意识 – 儿童自行设计与开展学习 – 教师个别指导
6、程序步骤 (1) 介绍讲述纲要
7、 运用的基本要求
科学性
思想性
系统性
启发性
艺术性 语言要求:清晰准确、简练
二、对话策略(提问策略) 1、基本形式 提问——回答 孔子的谈话法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2、适用范围
传授新知识
各科教学 巩固新知识 检查新知识
4、 优点与局限 (1) 性。 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主动
现代
• 班外分组教学
– 根据学生能力或成绩差异,班级间分组 (快班、慢班) – 同年级中编成快慢班重点班普通班等 (重点学校、一般学校、薄弱学校)
• • • •
5、个别化教学 道尔顿制 文纳特卡制 开放课堂等
道尔顿制
– 背景:解决班级授课制无法适应个别差异问题 – 特点: • 自学辅导为主。教师将教学内容分成月作业任 务,学生按自己的情况与教师订立学习“工 约”,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学习,考试合格后订 立下一“工约” • 改传统教室为各科作业室,可自学、讨论或请 教老师 • 师生分别记录学习进度表,进度快者可提早完 成学业
• 2、现场教学与个别辅导——班级授课制的辅 助形式。 • 现场教学。将两个心理承受能力一样强的人放在两
个不同的场合中,一个亲眼看见一起车祸的发生,另一 个由第三者告诉他车祸事件,反应却大不相同,前一个 吓得几乎晕倒,后一个只是以较为惊讶的口气询问事 情的结果。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现场”对 人刺激的力量是非常大的
• 班内分组教学 • 班内个别教学 • 班外分组教学
班内分组教学
• 根据教学与学习需要,将全班分为小组,根据各组 特点分别教学或布置学习任务。小组中学生进行自 主性共同学习,进行生生信息交换。 • 特点(根据教学任务划分)
– 建立在全班教学基础上; – 小组结构、规模人员具变化性(依据任务和活动的目的 性质、班级学生情况等)
原理。
现代写法:1.掌握两位数加法的运算步
骤,能独立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运算。
1.行为主体
2.行为动词
教师——学生
含糊的、不可测量的
具体的、可观察、可测量的
3.表现水平和标准 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水准。 笼统、无 有、具体 4.情境与条件
示例2:力的图示
1.能说出力的三要素。
2.能用力的三要素来分析实例中力 的作用效果。 3.对提供的实例,能用力的图示法 作出正确的图示。
模块形的座位排列
第二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 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考核与评定
一、备课 钻研教 做三件事 了解学生 材 研究教
法
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写三个计 划
课题计划(单元计划)
课时计划(教案)
二、备课的重点——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
(2)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 (4) (5) 有利于因材施教 。 独立探究,费时较多。
5、 提问的种类: a、判别性的(是不是、对不对) b、叙述性的(是什么) c、述理性的(为什么) d、发散性的(除此之外还有什么 想法或方法) 6、提问的环节
a、发问
b、候答
7、提问策略及运用
马蹄形的座位排列:
• 教师位于“U”形开口 处 • 兼有秧田形和圆形排 列的某些特点, • 既有助于充分增进师 生之间的交流,又有 助于问题讨论和实验 演示,还可以突出教 师对课堂的控制,发 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马蹄形的座位排列
圆形座位排列:
• 圆形的座位排列适合 于课堂讨论,它可以 大大地增加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的言语和非 言语交流,促进学生 间的社会交往活动。
一、讲授策略
1、含义
2、适用范围 传授新知识
各科教学
巩固新知识
讲述:描绘,叙述 3、 方式 讲解:解释,论证 讲读:讲解,阅读
讲演:描述,分析,
论证
4、 特点
适合于 传授---接受性的教 学模式。
5、 优点与局限 (1) (2) (3) 堂灌。 (4) 缺少学习情况的反馈。 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短时间获得较多的知识,信息量大。 较难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易成满
班内个别教学
• 在课堂情境中进行符合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通过个人 与适当的教学材料相互作用+师生个体间的直接互动实 现要素优化配置。 • 特点
– 因人而异布置任务进度(借助精心设计的学习材料) – 教师任务:自学与探究的指导与监督(必要时介入并中断个 别教学,进行集体指导)
• 优势与问题
– 优势-实现自我教育(独立)/知识能力牢固掌握(多次反复) – 问题-生生交流/教师压力与工作量
• (三)班级授课制的其他形式
• 1、欧洲的导生制(Monitorial system贝尔-兰卡斯特制) – 背景: • 大量的学生,普及教育 • 师资缺乏,经费不足 – 形式: • 教师- -导生- -学生 • 导生:教学、检查、考试
• 中国:陶行知的“小先生制”。
• 2、复式教学——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 • 把两个以上的年级编在一个教室里,由同一个 教师在一节课中分别交替进行教学(直接教学 与自学作业交替)。 • 马安健《复式教学实验与研究》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4年版
1、个别教学
– 互动方式- -教师对学生个体, 直接互动。 – 时空安排- -因人而异,没有固定的开学结业时间, 随时入学退学。 – 要素组合- -学生水平与年龄参差不齐,内容进度 方法不一。
– 个别教学的优点:较好地适应学生个别差异。 – 个别教学的缺点:办学规模小,效率低。
2、群体教学
– 互动方式 • 教师面向学生群体,直接互动。 – 时空安排 • 年龄水平进度修业年限不同,无固定班级。 • 学校有修业计划和教学安排,但无规范的教学制度、 学籍制度。 • 入学毕业肄业不固定。 – 要素组合 • 数名老师分工负责(主讲与辅助)。 • 教师讲授与指导外,学生群体也共同进行朗读讨论等。 • 群体 Vs. 集体
• 6、综合教学形式 • 特朗普制 • 小队教学
(1)特朗普制
大班授课40%
– 教师采用现代教学手段 几个平行班统一上课
• 小组讨论20%
– 15-20人小组 学习和研究大班上课的内容
• 个人独立学习40%
– 自学 研习 作业 评析: 三形式结合,灵活的教学时间代替固定的 课时,兼顾三种教学的优点,值得在中学高年 级和大学推广。
圆形的座位排列
• 马蹄形和圆形的座位排列,一般要求班级 规模不超过20-25名学生。 • 如果学生人数超过25名,可以考虑采取同 心圆形和双马蹄形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