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三种状态
读书三境界:“仁读”,“玩读”,“圣读”
读书三境界:“仁读”,“玩读”,“圣读”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读书大抵也有三种境界:知读境界,好读境界,乐读境界。
知读书者,是“克己复礼”式的读书,即读书非其心之所欲,只是心知读书合乎社会要求,包括家庭、单位或社团、国家或政府的要求,故为了适应或迎合这种要求,遂自我克制其私欲私情而将就于读书之事。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故知读境界也可称为“仁读境界”。
古之被称“儒林”的学者群体,其读书境界大抵属于“仁读境界”。
好读书者,是“好玩”式的读书,即读书是因其特定生活环境中所养成的情趣所致,其读书和业余爱好下棋者之下棋相似,只是因觉得好玩而将读书当作玩耍,以致痴迷于读书,犹如后者之痴迷于下棋。
因好读境界的读书只为“好玩”,故亦可称此境界为“玩读境界”。
古之被称“隐逸之士”如庄子之类的学者群体,其读书境界盖属于“玩读境界”。
乐读书者,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式的读书,即读书既是其情趣所致,而又适应于社会要求,因其个人情趣与社会要求毫无冲突地圆融于读书,故而乐之——其读书既是从心所欲,则自然乐也;其读书既合乎社会要求又适合其个人情趣,则何乐而不为也!鉴于孔子有“圣高于仁”之说,故乐读境界也或可称为“圣读境界”。
而孔子虽贤,然其生前素不敢自比于圣人,其“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话,也是他到了七十岁之后才说的,以此推想,即使贤若孔子者,其读书而能致圣境者,恐怕也是如“人生七十古来稀”般的“古来稀”了。
以上三境界中,乐读境界是知读与好读达到综合的最高境界,在此境界里,因其情欲得到满足,读书也就不再是将就之事,而是变得“好玩”而醉心于此了;然而,由于个人情趣和社会要求在这里达到了完满统一,故虽是因其个人情趣而醉心于此,以至于痴迷于读书,而令其痴迷的读书正适合于社会要求,故其读书愈是痴迷,便愈能满足社会要求。
只是此境虽好而“古来稀”也。
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胜过一代,“古来稀”未必“后来稀”。
潜心读书的四种境界
潜心读书的四种境界
第一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读书,要静心而读,守住心灵深处的宁静和纯真,耐住寂寞,甘于孤独,要潜心铸剑,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心无旁鹜。
在明媚的春光里,小桥流水,白云悠悠,在树荫下,就是一本书,一把椅子,一杯清茶,读起来,你感到是那样的清静,那样的优雅;
在寒冷的冬夜中,夜阑人静、万籁俱寂,在书房里,就是一本书,一个人,一盏孤灯,手不释卷,你又觉得是那样的幽静,那样的惬意。
这是一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读书境界。
第二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读书不仅要坐下来,还要能读进去。
书读进去了,就会沉醉其中,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真可谓时光现在最佳,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
阅遍人间春色,人与书就会融为一体。
这是一种“书人合一”的读书境界。
第三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古今中外多少事,一切都付书本中。
书籍犹如巍峨的高山,绵延不尽,读书到一定的程度,就会高屋建瓴,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更深更透,人的心胸就会无限宽阔,显示一种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魄,让我们的心灵在读书中升华自由之境。
第四境:“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人生有限,学海无涯,学无止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读书到最后,就深感到自己的渺小和知识的博大精深,要毕生践履,求精图新,倡导一种不断攀登、永远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读书的三种境界
读书的三种境界一曰“吞读”。
吞读乃生活吞剥、囫囵吞枣、如饥似渴地发愤读书。
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治学经验时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在此,王国维借用晏殊《蝶恋花》一词,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求知心切,如同久旱不雨的树木需要水的浇灌一样,“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时时刻刻都盼望得到知识。
吞读虽然因饥不择食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广收博采这个过程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必不可少的前提。
古今中外有许多文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的泛读博学而成名成家的。
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博学勤读是成才的基础。
郑板桥在教诲儿子郑鳞的书信中指出:“惟单读时文,无裨实益;宜加以看书功夫,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
”胡适提倡“多翻式”阅读法,一有机会见书便随手翻翻,这样,有助于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积土成山,登高望远。
吞读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路,但毕竟是读的初级阶段。
二曰“啃读”。
啃读乃咀嚼消化,进行吸收,获取钙质的精读。
这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
即王国维所说的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里,王国维借用柳永《蝶恋花》一词,意思是说要像思念恋人那样,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地刻苦攻读,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读书求知切不可半途而废,一定要锲而不舍,象追求恋人一般。
精读需要“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
眼到即对于书中文字要字字弄懂;口到即一句句朗读,特别是诗歌或精辟文章以熟读背诵为佳;心到即揣摩每字每句的意义,要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然后知不足”,精读是泛读基础上的知识性提高,是将死的知识活化为血肉的过程。
三曰“品读”。
品读即焚香淋浴,如饮醍醐,茅塞顿开的领悟。
即王国维所说的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里,王国维借用辛弃疾《青玉案》一词,意思是说经过追寻钻研,功夫精神用到,读书读到一定程度,过去那种不得而知的困惑以及百思不解的难题豁然开朗。
《读书的三种姿势》阅读理解及答案
《读书的三种姿势》阅读理解及答案《读书的三种姿势》(一)文章主旨课文把读书分为躺、坐、站三种象征性造型。
其实,这也是读者作为思考着的主体在场的不同姿态:休闲、静思、批判。
人之为人的第一次自我肯定,就是站立。
躺着读书是读闲书,坐着读书才算进入状态,站着读书是上佳之境——走近作者而又不迷失自我,惟此才能与书本权威作平等的对话和精神交流。
这种姿势的读,是互动式的,也是批判式的。
(二)文章思路课文从三方面写读书不同姿态:躺,是一种休闲的`在场姿态。
坐,是一种凝神静思的姿态。
跟躺相比,坐有一种强制自己心无旁骛的意味。
站,是一种自我确证的造型,人之为人的第一次自我肯定,就是站立。
躺着读书是读闲书,坐着读书才算进入状态,站着读书是上佳之境——走近作者而又不迷失自我,惟此才能与书本权威作平等的对话和精神交流。
“躺”,是一种休闲的在场姿态。
“坐”,是一种凝神静思的姿态。
“站”,是一个自我确证的象征性造型——人之为人的第一次自我肯定,就是站立。
(三)写作特点孙绍振散文话语的最大风格,自然是幽默。
在我看来,所谓“歪理歪推,将谬导谬,在荒谬中见深刻”,并非其幽默的突出艺术特色;虽然,他有着很强的理论自觉。
善于歪理歪推,追求“片面的深刻”的人,至少还有一位钱钟书。
孙绍振所关注的范畴似乎介于二者之间,“追求生活溶解在心灵中的秘密”,他仍然从现实的生活出发。
因而,世俗琐事每每触动他的情思,一有所感,他便诉诸笔端。
他的散文有许多篇章都是建立在个人经历的基础之上。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嗜好()譬如()抽屉()裁缝()泛览()无聊()二、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语句。
1. 释:放下;卷:指书籍。
书本不离手。
形容勤奋好学。
2. 喜好,特殊的爱好。
3. 广泛阅读。
4. 精神空虚,没有寄托。
三、揣测下面语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他在每一叶每一叶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
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智识的,但这些倒都不计及,一计及,便等于意在赢钱的博徒了,这在博徒之中,也算是下品。
读书的三重境界
读书三境界读书有三种境界,分为三个不同层次,表示三种阅读水平。
一种是耽于书中,沉湎于书中内容,被书中内容情节所吸引,为书中人物的前途命运而悲喜忧伤。
这是第一种境界,是阅读的最低层次,初级阅读水平。
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一境界就是阅读的“看热闹”的层次水平,属于大众阅读,也是小学生的阅读水平。
读者的情感思想受书中人物、情节的牵引,为书中内容所左右,人在书中,情感、思想也在书中,跳不出文章的圈圈儿,一般人读书多在此境界。
比如读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之类,不作那么多考虑,只是获取休闲或心理自娱。
这一境界又可以称作娱乐境界:人在文中,跳不出文章的圈圈儿。
第二种境界是能够跳出“看热闹”的圈圈,注意了看“门道”,能够透过生动的故事情节、人物的悲欢离合,去思考文章的内容,故事的意义,透过人物的命运了解作者的思想、意图,从作者的思想意图上去看文章的内容情节发展,人物命运的发展如何,设计、构思、表达是否合理、合适,由对文章的直接感受,上升到了理性思考。
阅读中有了自己对文章的认识理解,加入了自己的思考,这是阅读的第二境界,是阅读的中级水平,也是中学教学培养的阅读水平。
这一境界,阅读进入了高一级层次,已经超出了文章内容本身,不单单是读文,也去读写文的人、读作者了,读作者的思想感情,读作者的写作水平了,不是跟着文中人物的思想起伏,悲喜忧伤,而是去触摸作者的感情脉络,跟着作者的思想去思考,去感受文章的情节发展,遣词造句的优劣,表达的效果如何,对文章进行品评欣赏了。
这一境界也可称作欣赏境界。
阅读能够超脱文章,随作者意图去思考欣赏,但情感仍为作者所左右。
比如读李杜诗会为李白、杜甫才情胁迫,为之赞叹不已;读渊明之诗,会为其田园静谧的氛围、闲适的心情熏染,体验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真谛;读《岳阳楼记》,感仲淹人格高大,读鲁迅作品,赞鲁迅思想深刻,读“人间喜剧”,叹巴尔扎克笔法老道等等,虽阅读水平提高,仍未脱作者窝臼,只能属于中级阅读水平。
读书的三种境界及其来历
读书三种境界及其来历一、读书三境界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古往今来,凡是能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无不经过读书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二、简述:“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是求学的第一步,是说必须站得高,看得远。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这一境界是说一个人在认定自己的奋斗目标之后,就必须刻苦读书学习,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拼搏,即使衣带宽了,人渐瘦了,也始终不后悔。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意为在千百次地寻求知识之后,回过头来一看,忽然发现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就在眼前了,成功正在向你微笑呢!读书的三重境界,符合古学的小学,大学的通义。
古人治学讲究“厚积薄发”,所以第一阶段,重点在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看,要博览;其次的阶段就是要思考,论语中讲“学而不思则罔”。
看了那么多东西,就会互相比较,和自己的经历比较,就有所得,就外显“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然而,最终的成就要返璞归真,也是大学中说的“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也是老子中的“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学习的最后是体悟自然的规律,顺应于这个规律“随心所欲不逾矩”。
初能望文生义,死记硬背,可小成。
进能变通运用,巧舌如簧,有一得。
终能深入浅出,知行合一,方大就。
三、出处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词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
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这首词写离恨相思之苦,情景交融,细致入微,感人至深。
“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
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望尽”,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
读书3种状态
读书的三种状态 读书的状态大致分为三种 :一是为别人而读 ,二是为 实用而读 ,三是为兴趣而读。
Three groups of readers • Group1:Reading generall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tes: first, read for others; second, read for utility;third, read for interest.
• 评析:Group2第二句应改成“...have an aim of improving ...”,同时丰富知识用“enrich”比“gain”更适合。
第三种是为兴趣而读书。不为有用,只因喜欢。这些读者把读 书当做生存的基本需要,读书已和吃饭睡觉一样必不可少。三 日不读书,心理就空虚失落。 • Group1:The third group is reading for interest instead of application.They regard reading as a basic desire for life.Reading is no more dispensable than sleep and eat.Three days without reading,empty loss in the heart. • Group2:Third group is read for fun. They purely like reading not because books practical. These readers regard the reading as basic requirement. Reading is no less necessary than eating and sleeping. If they live without reading for a few days, they will feel vanity. • 评析:“基本需求”中“需求”Group2译为“requirement” 比Group1中“desire”更为确切。末句,“三日”不需确切 数字,“few days”更为合适 。
学生阅读的三种状态
学生阅读的三种状态阅读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不同的状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本文将介绍学生阅读的三种状态,包括集中状态、被动状态和主动状态,并分析这些状态带来的影响和应对方法。
一、集中状态集中状态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专注于阅读内容的状态。
在集中状态下,学生能够全神贯注地读懂文章的意思,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式。
在集中状态下,学生能够有效地管理自己的阅读时间,并且能够深入思考文章的内容。
他们能够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和分析文章,能够迅速捕捉到文章的重点和要点。
集中状态的达成却并不容易。
因为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同,对于不同难度的文章,所需的集中程度也不同。
而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干扰,如噪音、手机等,影响集中状态的达成。
要达到集中状态,学生需要具备自律能力,能够抵御各种干扰,将注意力集中到阅读上。
二、被动状态被动状态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够主动,只是机械地识字和理解文字表面意思的状态。
在被动状态下,学生只关注文字本身,而忽略了文字背后的意义和作者的观点。
在被动状态下,学生的阅读效果较差。
他们往往只记住了一些表面的词汇和句子,而对于文章的主旨和要点却没有理解。
他们的思维停留在表面层次,无法深入思考文章的深层意义和内涵。
被动状态的形成往往是因为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能力不足。
他们可能对生词陌生,对句子结构不了解,或者缺乏相关知识和经验。
要解决被动状态,学生需要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增加自己的词汇量和阅读量,并且多加强对于语法和句子结构的学习。
主动状态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思考和交流的状态。
在主动状态下,学生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融入到阅读中,通过思考和提问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
在主动状态下,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发表评论,与作者进行对话,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思维。
他们能够通过和他人的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从而获得更多的思维碰撞和启发。
要达到主动状态,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读书的三个层次和四种形式
读书的三个层次和四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跟风随流,蜻蜓点水过”。
读时无意,读后无迹。
徒具形式,没有价值。
这属于第一个层次。
第二种形式,“以趣为媒,跟着感觉走”。
既无意识,又少章法。
但读后有感觉,可以常玩味。
第三种形式,“以学为导,学练相结合”。
章法可循,欠缺主动。
但读前有任务,可以寻踪迹。
以上两种,属于第二个层次。
前者虽无章法,但读时有趣儿,读后有味儿,会有一定的收获。
后者虽有章法,但拘泥古板,缺少情趣,效果必大打折扣。
二者互有优劣,如能取长补短,变为“以趣为媒,以学为导”,效果会越来越显著。
第四种形式,“以用为基,神交境界新”。
知书为好友,愈读愈有味。
欲罢已不能,心神常激荡。
“无利终有力,无型终有形。
”不怀功利心,能够不断提升自我;不拘泥形式,有形有用的东西常会不期而遇。
这属于第三个层次。
读书至乐几人寻?醉在其中蝶化身。
蜻蜓点水了无痕,我行我素味可珍。
死守章法虽留迹,无趣无情势难频。
心心共振神交久,古为今用涤凡尘。
2020/1/8。
学生阅读的三种状态
学生阅读的三种状态学生阅读是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以及个人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
但是在学生阅读中,有时候会出现不同的阅读状态,影响了阅读效果和效率。
本文将介绍学生阅读的三种状态,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帮助学生有效提升阅读能力。
一、浏览式阅读浏览式阅读指学生缺乏针对性的阅读,只是匆匆地浏览文章,不注重理解内容。
这种阅读方式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或者没有明确的阅读目的。
浏览式阅读的结果是,学生不能真正理解文章,没有积累新知识和技能,甚至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解决方法:1.明确阅读目的。
在阅读前要明确目的,比如获得新知识,加深理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等。
有了明确的目的,学生就会有针对性地阅读,更加关注文章内容。
2.提高阅读兴趣。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或文章,培养阅读习惯,增加阅读的乐趣。
也可以尝试不同的阅读方式,比如听书或听故事,看图书或漫画等。
3.加强阅读训练。
逐渐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需进行训练,练习阅读时要注意记录下自己的疑问,思考问题,并尝试回答问题。
二、自闭式阅读自闭式阅读是指学生在阅读时不和他人交流,不主动思考、提问和探索问题,只是按照一定的流程和规律进行阅读,不关心文章内容的内涵和深层次的问题。
这种阅读方式主要是因为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理解力缺乏自信,害怕在阅读中犯错。
1.学会提问。
提问是阅读的核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深入挖掘文章内容,不断提问、探索问题。
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提高表达能力。
2.组队交流。
应鼓励学生在阅读后和同学讨论,尝试减少沉默,获得更多的反馈和支持,更好地跟进问题。
组队交流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和合作能力,促进团队合作和良好沟通。
3.扩展阅读领域。
学生可以选择跨学科的阅读内容,开阔视野,增加对世界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全面提高阅读能力,对自己的学科素养有较大的提升。
三、负面态度阅读负面态度阅读是指学生抱有消极的情绪和态度,不想进行阅读,不愿意尝试阅读,甚至拒绝参与阅读。
读书的三种状态
• “第三种是为兴趣而读书。不为有用,只因喜欢。这些读 者把读书当做生存的基本需要,读书已和吃饭睡觉一样必 不可少。三日不读书,心理就空虚失落。”
译文一:It’s the most miserable to state in the first situation, we don’t want to read, but we have to read because of the outside pressure. Many pupils state in this situation. To them, reading is really miserable.
译文二:The first group is painful, indeed, we don’t want to read but for the pressure from outside enforce us to do. So we have no choice. A lo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re in this case. Reading is really miserable for them.
译文一
There are three groups of readers: to read for others, to read for practice and to read for interests. It’s the most miserable to state in the first situation, we don’t want to read, but we have to read because of the outside pressure. Many pupils state in this situation. To them, reading is really miserable. The second group is to read for utility, state in this situation, reading is for destination, for improving their professional skills, or for enriching their knowledge. They read computer books for studying computers, read novels for literature, read economic books for doing business and so on. They read for getting som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cquiring some basic skills for raising family. The last group is to read for interests. They read because they love it not because it’s useful. These readers regard reading as their basic needs. Reading just like meals and sleep is indispensable for life. Without reading for three days, they may feel empty and depressed.
一本书读三遍:三种阅读状态
一本书读三遍:三种阅读状态
先说一种现象:看书要有感觉。
若没有感觉,读书就会如同嚼蜡。
俗称看不进去。
有时候我看书会去找感觉。
有感觉时,我与作者同频。
作者的思想会透过文字影响我,或唤起我的记忆,或唤醒我的知识,或促进我思考…
反之,若没有感觉,我就会觉得这本书白读了。
与之不同的是另一种阅读状态,我知道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可能是为了查找某个知识,可能是为了研究某个事物,可能是为了打发时间,可能是为了拆书…
总之,这样的阅读,目的明确目标清晰。
除了上述两种阅读状态,还有一种阅读状态。
那就是在全然无我的状态下阅读。
此时的阅读,我并不知道我会收获什么。
但我在阅读时,会清空自己的念头与成见,会去聆听作者透过文字所传递出来的信息,会全面地去感受和理解作者的话里话外音。
在这种阅读状态下,无论我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举例或推理,我都只会安静地聆听作者讲述他的本义,而不会去认同、否定,反驳、批判。
与之相对应,我会建议一本书至少看三遍。
第一遍凭感觉看,找触点。
第二遍看道理,看逻辑,看结构。
总之是带着目的去阅读。
第三遍,清空之前对这本书的所有认识与成见,重新与作者平等对话。
一本书看三遍对应的是三种阅读状态:感受式阅读,目的式的阅读,积累式阅读。
书只是一面镜子。
作者通过书把他所看到的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
而我们能通过书看到什么,则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
学生阅读的三种状态
学生阅读的三种状态学生阅读的三种状态可以分为主动状态、被动状态和中间状态。
首先是主动阅读状态。
主动阅读是指学生在阅读时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主动地寻找、理解和运用阅读材料中的信息。
在主动阅读状态下,学生会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并且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他们会提前制定阅读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搜索和阅读活动。
他们能够灵活运用各种阅读策略,如预测、推理、总结等,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消化阅读材料。
在主动阅读状态下,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地与阅读材料进行对话和思想碰撞。
其次是被动阅读状态。
被动阅读是指学生在阅读时缺乏主动性,只是被动地接受阅读材料所呈现的信息,缺乏对材料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在被动阅读状态下,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目的和意义缺乏清晰的认识,只是泛泛地浏览材料,对其中的细节和信息缺乏关注和思考。
他们没有制定明确的阅读目标,也没有运用阅读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被动阅读状态下的学生容易出现分心和走神的情况,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效果较差。
最后是中间状态。
中间状态是指介于主动状态和被动状态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
在中间状态下,学生的阅读动力和能力存在一定程度的起伏。
他们可能在某些时候对阅读材料保持较高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并能够自主地进行深入理解和思考。
但在其他时候,他们却缺乏兴趣和动力,阅读过程较为被动,仅仅是对材料的表面理解和记忆。
在中间状态下,学生需要不断调整和激励自己,保持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的阅读状态会对其阅读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通过培养和促进学生的主动阅读状态,学生能够更好地获取、理解和运用阅读材料中的信息,提高阅读能力和学习成效。
学生阅读的三种状态
学生阅读的三种状态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够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增强我们的认知能力,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我们的综合素质。
而在学生阅读中,由于个体特点和个人习惯的不同,学生表现的阅读状态也不尽相同。
笔者认为学生阅读大致有以下三种状态:单纯的阅读、深入的阅读和批判的阅读。
一、单纯的阅读单纯的阅读状态较为简单,属于被动性的阅读方式。
学生在这种状态下只是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文章,表面上依照作者写的内容进行阅读,并没有对文章的真正含义有所思考和深入分析。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会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也不会尝试和作者和主题进行对话。
这种阅读状态,学生的理解也限于提取字面意思的粗浅层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归纳总结,缺乏对阅读文章的主题、观点等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也不具备批判性思维。
因此,这种阅读状态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思辨能力。
二、深入的阅读深入的阅读状态是一种主动性的阅读方式,学生在这种状态下会对文章的语言、结构、意义和意图进行细致分析和深度理解。
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对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进行探究,思考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和自己的经验和常识进行对比和验证,以求更准确的阅读标准和理解深度。
同时,学生还会自我评估,形成自我思维的习惯,能准确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和亮点,强化思维能力,提高学术水平。
三、批判的阅读在批判的阅读状态中,学生通过深入阅读,能够在文章中寻找出各种潜在的、可能的、隐约的意图和目的。
学生不仅要注意到文章的表面意思,更应该注重文章内部的逻辑关系、修辞手法、意义和意图。
同时,学生还需要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挑战和对立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理论和见解。
这种状态下的阅读,学生具备了思考全面,能够自主地分析、质疑、评价文章的能力,展现出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因此,单纯的阅读状态对于学生来说,只是表面上的阅读,不能帮助学生建立深刻的思想体系,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深入及批判的阅读则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发展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自我探险、全面发展的全面性人才。
毛主席:读书的三种境界
毛主席:读书的三种境界1、毛主席:读书,一要读,二要怀疑,三是提出不同的意见。
不读不行,不读你不知道呀。
凡是人都是学而知之,谁也不是生而知之啊。
但光读不行,读了书而不敢怀疑,不敢提出不同看法,这本书算是白读了。
2、夫知者信之先,有一种之知识,即建为一种之信仰,即建一种信仰,即发为一种之行为。
知也,信也,行也,为吾人精神活动之三步骤。
凡知识必建为信仰,当其知识之时,即心以为然,此以为然之状态,即信仰也。
所以,读书的第一层境界——读而知之。
在这个境界里,用的是记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会还回去,这当然是白读了,那段读书的时间,99%就是浪费掉了。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可能会记忆错乱了,留下了错误的记忆,这个时候可能一半有害,一半无害,总之结果是不确定的,然而不能有大的收益是确实的。
所以,读书必须进到第二层境界——知而信仰。
怎么进到第二层境界呢?用的是质疑,由质疑的过程而建立起信仰,这是辩证法的客观规律。
这个时候的信仰就是一种动力。
如果没有质疑而信,那么这个不能称之为信仰,仍然是第一层境界,过了段时间之后,就会忘记,甚至记忆错乱。
这种信,往往是由周围人的相信而带动的,所谓的众口铄金、所谓的随大流。
这种信,是一种束缚,而起不到动力的作用。
在怀疑的基础之上,能提出不同的意见了,就说明这个阶段即将完成,质疑+提出不同意见=独立思考。
这就发生了自己“思想流程”的重组——往往表现为增加、或减少了一些个环节。
增加使自己完整、减少使自己高效。
提出不同意见有两种,一种是读到的因与自己的实践发生矛盾和出入,所以能提出不同意见,有时候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情况,有时候是书中的内容是种特殊环境下、特定前置条件下的特殊化情况,并不能移入现代环境中。
这两种情况,都会带来自己的进步——拓宽了自己认知的边界、清晰了自己的认知边界。
一种是读到的因与自己的认知发生矛盾和出入,这不是基于实践的,这个时候,在提出不同意见的过程中,就有可能打破自己的认知、重组自己的认知,这种情况下,也会带来自己的进步——认知变得更活泼了、更灵动了。
学生阅读的三种状态
学生阅读的三种状态阅读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通过阅读可以丰富一个人的知识,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然而,并不是所有学生在阅读时都能保持良好的状态。
下面将介绍学生阅读时的三种状态,并针对不同的状态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状态一:被动式阅读被动式阅读指的是学生被迫阅读,他们可能无法理解文章的内容,也没有兴趣去了解文章的主题。
这种状态下,学生会感到疲惫和无聊,阅读也很快就会中断。
针对这种状态,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年龄和能力水平的阅读材料,这样他们更有可能理解文章的内容。
2.在阅读前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这样他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3.鼓励学生阅读所感兴趣的内容,这样他们更有动力去阅读。
流畅式阅读指的是学生可以读懂文章的内容,但并不深入思考或理解文章的含义。
这种状态下,学生可能只是单纯地阅读了文章的表面意思,忽略了文章的深层含义。
1.鼓励学生在阅读时提出问题,深入思考文本的含义。
2.让学生进行词汇学习,增强其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3.组织讨论或写作活动,促使学生分析文本,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
理解式阅读指的是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将文章的表层和深层含义融为一体,对文章的主旨和背景有深入理解。
这种状态下,学生阅读起来不仅流畅,而且有深度,能够真正从阅读中收获到知识。
维持这种状态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技巧和理解能力。
而这些能力是通过不断阅读、练习和思考获得的。
总之,阅读是学生学习的必备技能之一。
只有掌握了良好的阅读能力,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扩展思维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的状态大致分为三种:一是为别人而读,二是为有用而读,三是为兴趣而读。
处在第一种状态是最痛苦的,自己本不想读,但迫于外界压力却不得不读。
好多中小学生就属于这种情形。
在这样的状态下,读书真是苦不堪言。
有不少学生曾咬牙切齿地发誓:毕业考试一结束,一定把××书杀掉。
一些为了拿文凭、评职称而读书的亦在此列,对于他们而言,读书实在是件苦差事。
第二种是为有用而读书。
处在此列的人已知书中自有黄金屋和颜如玉,已经能从烟波浩渺的书海中有所取舍,读书很有目的性。
或为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或为丰富知识,学电脑的看电脑书籍,学文学的看小说,当老师的读教育心理,做生意的看经济,搞行政的读政治、管理······为获得某方面的知识而读书,以具备养家糊口的基本技能,凭真才实学立足于社会。
第三种是为兴趣而读书。
这是读书的自觉状态,而是一种境界。
不为有用,只因喜欢。
这些读者把读书当作生存的基本需要,读书已和吃饭睡觉一样必不可少。
三日不读书,则自觉面目可憎,心里就空虚、失落、不踏实。
(李娇,《读书的三种状态》,原载《河南商报》2001年4月第10版)
译文一:
Readers fall roughly into three groups. One group reads for others, another for use, and still another for interest.
The first group of readers feels sad, because they are forced to read while they don’t like to. Many of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belong to this group. Their reading is really a suffering. A great number of students swear bitterly the burning of some kind of books after they pass the graduation examination. It is also true of those who read for diploma or titles. They are indeed doing a hard job.
The second group reads for use. These people know that they can benefit a lot from books and that they can benefit a lot from books and that they are well aware what they should read. They have clear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ir professional ability or widening their knowledge. For instance, computer people read computer books, literary people read novels, teachers rea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businessmen read
economics and administrators read politics and management. They read for obtaining some knowledge so that they can make a living and do something constructive.
The third group reads for interest. They are on their own initiative and in a realm of doing something not for use but for pleasure. These readers take reading as their basic requirements for living, which is as necessary as eating and sleeping. They cannot do without reading and if they do not read for some time they will feel shame, meaningless and uneasy.
(Three Groups of Readers, 马秉义译,载《上海科技翻译》2003(1),pp.63-64)
译文二:
Reading can be done for roughly three purposes: for others, for use and for pleasure.
Reading for others is the most painful. Readers with this purpose are compelled to read because they just hate reading. Many of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re in such a state of mind. To them, reading is utterly suffering. That is why quite a large number of students often swear bitterly that they will burn the damned books the moment they have had the graduation examinations. Those who read for diplomas or for titles of technical posts also feel the same. To them, reading means drudgery.
Reading for use is the most practical. Readers with this purpose know very well that reading enables them to gain success and fortunes, and that they are able to make their own choices according to their needs. To acquire more expertise or to enrich their knowledge, computer people read computer books, literary people read novels, teachers rea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businessmen read economics, and administrators read politics and management…Thus they read in order to acquire knowledge of a certain field so that they can obtain the basic skills to earn the family’s living and to survive in the society with their own their own genuine ability and learning.
Reading for pleasure is consciousness-driven. Or rather, it is the acme of the same of mind. Reading in this way is not for practical use but merely for enjoyment. Readers of this sort simply take reading as their basic needs for a living, and it is considered as indispensable as eating and sleeping in daily life. If they do not read for a single day, they would have a sense of shame, of loss, of emptiness and uneasiness.
( Three Purposes for Reading, 李明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