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统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青山不老》教案设计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第【1】篇〗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以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总目标,正确把握语文的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因此,本教学过程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来学习课文。
教学中我设计了“品读奇迹——感受环境——品析老人”三个层次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挖掘,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和绿色山林的视频课件。
学生准备:1.预习、自学课文。
2.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状况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看图质疑,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相机介绍: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
2.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对比引导学生反思这里的一些地方现在已经不同了,这回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茂密的山林,如诗如画的山林。
)3.引发质疑:这样的改变简直就是一个奇迹,看到这样的奇迹,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 4.导入: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梁衡走进晋西北,在课文《青山不老》中寻找答案。
(板书课文题目)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感受两幅不同的图画,旨在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问题的积极性。
二、自由读文,自主学习1.出示自学提示:(1)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2)谁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造的?(找出相关的段落用笔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自主读文,结合自学提示展开自学。
3.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一、教材分析《青山不老》是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阅读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的神话故事。
本篇文章的语言简洁生动,情节布局清晰,涉及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内涵。
教师可以通过该篇文章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品味经典故事,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修养。
二、教学目标语言知识技能1.学生掌握神话故事的基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2.学生能识别和理解篇章中的关键词汇及句子结构,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3.学生能在阅读和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自如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写出简单的议论文、情景交际等。
思维方法1.帮助学生培养敏锐的阅读和思考能力;2.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道德和思想;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和思考方式。
情感态度1.对文化传承保持敬仰心态,认为传统文化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2.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其人文素养;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解神话故事的基本情节,认识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道德意义;2.通过文本的语言、句式结构等教学,提高学生阅读与理解能力;3.引导学生运用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和思想,进行表达和交际。
教学难点1.神话故事情节复杂,学生对其理解方式不同,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关键点,挖掘文本中的文化内涵;2.通过阅读提升学生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3.学生的文化背景差异大,理解难度不同,教师应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共同学习。
四、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该文章及教材,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等学习工具。
1. 导入新课(5分钟)采用提问方式引发学生对于神话故事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了解学生对于中西文化的感性理解。
提问:1.你喜欢听神话故事吗?为什么?2.你曾经听过哪些神话故事?它们讲述的是什么?2. 阅读教材(3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先自行阅读该文章,了解文章情节和思想内涵,为后续的课堂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读生字词,能理解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过程和方法:1、通过认读、理解词语的意思;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围绕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读题。
3、提出阅读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积累词语。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2、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读——理解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三、自读自悟,读出自己。
(一)自读“自读提示”,明确要求: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2、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二)、以文入情,感受奇迹1、那我们先来解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下有关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可以学生自学或小组讨论。
2、学生交流: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板书:创造奇迹)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1)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一起用心来读这个奇迹。
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青山不老教案设计优秀教案【六篇】
3、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4、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2、学习生字词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 震撼? 2、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二 3、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4、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3、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理解文章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感悟老人对家乡的情感和伟大的精神,以及深化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沟 通和认同。
课件pocomaker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件导入 1、讨论:学生自由简单阐述对我国环境破坏的认识,进而推入对土地沙化的了解。3分钟。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以最大的空间,让学生……
二、感受奇迹
1、出示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弓I:有一个山野老汉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下,竟创造了这样一块绿洲。学生 齐读这两个自然段。
2、这两个自然段具体地介绍了这块绿洲。作者受到震撼把他称之为奇迹。出示句子:十五年啊……奇迹。老师 板书:奇迹
3、学生读句子,想想哪里体现了“了不起”?学生抓住数字,从老人“植树时间长”“绿化面积广”两个角度感受到了 老人绿化家园的决心大,成绩突出,认为这很了不起。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为学生展现现实、感性的土地沙化状况,从而挖掘文章创作的特殊的 社会背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5分钟。
师:看完这个短片,你们有什么可以一起来交流一下吗? 是的,风沙防治刻不容缓,社会各阶层也日益增加对沙化的关注,而那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更是值得 我们敬仰和学习。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晋西北,探望一位为环保事业无私奉献的老人。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⑶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过程与方法:⑴初读全文,探究“奇迹”是什么。
⑵再读课文,探究“奇迹”是怎样创造的。
⑶审读课题,探究“奇迹”的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位普通的山野老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
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培养植树造林等意识。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16课,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青山”是什么样的山“不老”一般指人,这里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呢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二、出示阅读问题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这位老农创造了什么“奇迹”3、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这“奇迹”4、老农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5、作者对他有什么看法6、为什么说“青山不老”7、你想对老农说什么三、学生自学四、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回答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2、在文中找出老农创造的“奇迹”。
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⑴学生读文,找出哪些地方具体地描写了这奇迹。
⑵多种形式的读,然后谈谈感受。
教师:在我国这样的绿洲随处可见,作者为什么单单把这块绿洲称为“奇迹”3、交流资料。
4、教师播放多媒体:展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的与青葱林海的画面,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教师:是啊,老农所处的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可是,他还是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天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我们对拉农仅只于惊叹吗请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第19课《青山不老》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青山不老》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去过一个地方,让你觉得无论何时都很美丽,仿佛不会变老?”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青山不老》的奥秘。
第19课《青山不老》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19课《青山不老》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以下内容:
1.熟读课文,理解并掌握生字词;
2.了解课文背景,感受作者对自然、家乡的热爱;
3.领略文章的抒情、描写手法,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4.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文章主旨;
4.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文章主旨,提升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5.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青山不老”的含义,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树立绿色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语理解:本节课的核心词汇,如“青山不老”、“绿意盎然”等,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些学生,采用更为生动、具体的教学方法,如引入更多生活中的实例,让他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此外,我还将在课堂上增加更多互动环节,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另外,实践活动中的小练笔环节,让我看到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他们在模仿文章描写手法时,有的能够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而有的则稍显生硬。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写作训练,如句子仿写、段落改写等,帮助学生逐步提升写作能力。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质说课稿精选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质说课稿(一)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国家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青山不老》。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几个部分进行谈一谈我对本课的构思。
一、说教材分析《青山不老》是国家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现实和过去互相比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决心。
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说教学目标鉴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从三维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1.知识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围绕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教学难点是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四、说教法学法《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中提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
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以读代讲,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法,放手让学生进行质疑、讨论、交流。
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9.青山不老(教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9*青山不老【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关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3.阅读课文,学习作者从不同方面进行环境描写,体会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教学重点】1.作者从不同方面进行环境描写,体会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2.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难点】1.|2.理解“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2.关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准备】课件(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板书设计老农陪同参观—一层层的树梯课后反思《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课后老师们与我交流了教学经验我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反思我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
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以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
青山不老-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学)教案
青山不老-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朗读和理解《青山不老》这篇古诗。
2.能够理解“青山不老,绿水长存”的含义。
3.能够感受到古诗蕴含的爱国情怀和崇尚自然的思想。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小短文表达对青山、绿水的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真实理解“青山不老,绿水长存”的含义。
2.感受这篇古诗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和崇尚自然的思想。
三、教学难点1.了解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
2.能够应用自己所掌握的语文知识,写出与古诗相关的篇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两分钟时间介绍古诗《青山不老》以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 深入理解古诗•讲解“青山不老,绿水长存”的含义。
•分段解释每一句话表达的意思。
•感受这篇古诗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和崇尚自然的思想。
3. 朗读练习•教师先进行一遍朗读,然后逐句、逐段让全班同学朗读。
•通过朗读,让学生更好地记忆古诗内容。
4. 听写练习•将古诗分段,逐句听写。
5. 创作练习•分组活动,让学生结合古诗内容,写一篇与青山、绿水相关的篇章。
•鼓励学生写得真实、有感情、有色彩。
6.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古诗内涵。
•鼓励学生日常生活中要多关注自然,多关注身边的青山绿水,懂得爱护自然环境。
五、教学评估•学生个人口头表达•学生小组作品评比•期中考试阶段,将会有一道有关本节课程内容的选择题。
六、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设计设计了多种方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多个方面都能够进入内容,在深入理解古诗的过程中,集合了朗读、听写和练习创作的多个环节,鼓励学生在课下也要多进行创作和思考,提升语文素养。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9 青山不老》【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9 *青山不老》【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教学计划:【知识与技能】1.朗读课文,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2.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朗读等方式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及坚持不懈的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重点: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难点:通过对比、朗读等方式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及坚持不懈的毅力。
教学过程:一、文字描述,激情导入描述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同学们,在我国的晋西北有这样一个山沟,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林间的波浪,此起彼伏,随风荡漾。
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着的追求。
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衷情。
同学们,想认识他吗?(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打开课本,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2.晋西北一位山野老人,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植树造林的活动中,用15 年时间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后代。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默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板书:创造奇迹)1.从数字理解奇迹: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你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2.从大环境理解奇迹:(1)这位老人是在怎样的大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默读第2 自然段,画一画有关语句。
(板书:大环境)出示第2 自然段有关语句。
(2)这些文字描述的环境,给你带来什么感觉?(板书:险恶)(3)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险恶?“肆虐”什么意思?(任意破。
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9课《青山不老》教案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批注感受。
2.小组交流。
3.小组展示,教师点拨。
(1)老人都创造了哪些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点拨: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小结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的青山中得到无限的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而坐在课堂中的我们呢,要更加珍惜我们现在青山绿水的生活环境,做一个爱护环境的好少年。
②“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点拨:一亩约六百六十七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六十平方米,那三千七百亩林网相当于多少个教室的面积?谈谈你的感受。(十五年如一日的执着,凭一己之力,绿化面积竟如此广阔!)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的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2、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出示绿意盎然的山林图,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幅山林图吗?
小结:这两幅图都来自中国的山西省,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不同呢?你们知道吗?这一片绿林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着的追求,是他为这一块块黄土披上绿衣,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认识这位老人吧!板书课题:青山不老,生齐读课题。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第【1】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语言背后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课题“青山不老”的含义,理解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引入。
导语:通过《只有一个地球》的学习,我们深深地领悟到:我们的地球太可爱了,同时也太容易破碎了。
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
巍巍青山,有多少默默守护的人。
今天,我们要随着作家梁衡去认识一位用自己的生命守护青山的山野老农。
1983年,梁衡采访这位老人后写下了这篇《青山不老》,当时老人已经81岁高龄了。
2、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朗读课题并质疑讨论。
质疑:青山是没有生命的,为什么说它“不老”?(带着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交流学习方法。
过渡:本文是这个单元的第一篇略读课文。
我们已经学过不少略读课文了,那么学习略读课文一般从哪里入手?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生交流:阅读课文导语;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预设:这里让学生说说自己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既是对学习方法的一次整理,也是提示大家在这节课中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去自学、自悟。
2、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1)圈画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2)带着问题去读: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造的?可以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还可以在课文的留白处做旁批。
3、检测预习情况,抽读词语。
肆虐盘踞险恶绿洲治理劲挺荡漾领悟宏伟归宿如臂如股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
2、说说课文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公开课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公开课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语言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关键句的深刻含义教学方法:点拨法、引导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初探课文,认识老人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在这里不仅孕育着中华灿烂的文化,还涌现出了许多人物事迹,他们有的慷慨激昂,有的缠绵悱恻,有的惊天地、泣鬼神,还有的平凡中透着伟大,今天这节语文课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一位81岁的平凡老人的不平凡的故事。
2、揭题,板书课题3、检查预习情况(1)认读词语,重点强调“宿”“劲”的读音。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总结课文主要内容方法:人物+事件+关键词)(3)默读课文,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老人确实老了,年岁大了?(4)全班交流。
二、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1、正是这样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课件)(1)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课件)a、点拨: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b、计算:一亩等于667平方米,普通教室大概有50平方米,那3700亩相当于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呢?(5万间)c、你觉得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老人?d、指导朗读。
(2)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课件)a、读完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b、你觉的这段话的画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c、这段话中两个“全”,你有什么感受?d、指导朗读这段话。
部编版六年级上第19课《青山不老》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6年级上第19课《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参天、肆虐、盘踞、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劲挺”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天气如此恶劣,唯有改变才能在此安居。
有一位老人他深知这一点,几十年来,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人类改造自然的奇迹——山野老农,这个故事的主人公。
今天让我们走近课文《青山不老》,感受这位老人的情怀。
出示课题:青山不老二、讲授新课(一)初读感知1.走近作者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其代表作品《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2.知识链接晋西北,位于山西,通常指的是保德、河曲、偏关三县,他们隶属于忻州市,隔黄河、长城与陕西、内蒙古相望。
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
3.多音字卷juàn 试卷juǎn 卷起一阵风吹来,桌子上的试卷(juàn )被风卷(juǎn )跑了。
4.朗读词语参天、肆虐、盘踞、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劲挺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参天:(树木等)高耸在天空中。
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起破坏作用。
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破坏和损失。
盘踞:非法占据。
文中指晋西北地区经常受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的侵害。
风雨同舟:比喻共同渡过难关。
三番五次:形容屡次,多次。
归宿:人或事物最终的着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19青山不老 详细教案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文章层次井然,内容清晰。
课文先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通过山沟的大环境(即自然条件)的恶劣险峻,来衬托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通过老农生活条件的简陋艰辛,突出老农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通过村干部的补充介绍、老农的陪同参观,展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绩;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从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二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作者介绍】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并用另一个读音组词。
记载.(zǎi zài)险恶.(wùè)归宿.(sù xiù)不禁.(jīn jìn)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青山不老》教案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青山不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如“肆虐”“盘踞”等。
-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例如“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 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描写老人植树造林的事迹,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 体会老人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精神,激发学生对老人的崇敬之情。
二、教学内容1.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展示一些被破坏的山林图片和绿化良好的山林图片,让学生对比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山林的变化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然后引出课题《青山不老》。
- 提出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如“青山为什么不会老?”“这篇文章会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2. 字词学习- 生字教学:通过PPT展示文中的生字,如“炕”“亩”“械”等,讲解生字的读音、字形和字义。
例如,“炕”字,读音为“kàng”,是北方用土坯或砖砌成的睡觉用的长方台,可以结合生活中炕的样子帮助学生记忆字形。
- 生词教学:讲解文中的生词,像“肆虐”,原句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让学生根据语境理解其“任意残杀或迫害;起破坏作用”的意思;再如“盘踞”,文中“这条山沟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可以让学生体会这个词表达出的牢固占据的意思。
3. 文章解读-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引导学生概括出:一位老人,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了后代。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9青山不老精品教学设计两篇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9青山不老】公开课精品教学设计(两篇)【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说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能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
【教学重点】说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教学设计(一)一【教学思路说明】教学设计一侧重于根据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展开学习活动,按照“走近老人一感受奇迹一感悟品格一发现表达”的思路进行教学。
根据阅读提示,紧紧围绕“老人”设计教学过程,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从最初的信息表初识老人,到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再到想象老人与绿波荡漾的山沟融为一体的画面,触摸心灵世界,塑造人物形象,感受宝贵品格。
【教学过程】一、聚焦“老人”,走进故事1.揭示课题,梳理学疑。
(1)鲤课题,启发思考:看到课题,你的脑海出现了怎样的画面?(2)质疑课题,梳理学疑:为什么说青山不老?2.初读课文,概括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提取有关老人的信息。
(2)学生借助信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巧借一张人物卡片,初步建立对老人的形象认知。
既为走进老 人的生活作铺垫,又训练学生提取信息、整体感知的阅读能力,形式新颖,一举 两得。
】二、聚焦“奇迹”,感受伟大1 .学生默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2 .学生在文中画出老人创造的奇迹。
(1)交流反馈,出示句子:◊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 么了不起的奇迹。
(2)抓“三千七百亩”“十五年”等数字,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其 面积之大、时间之长。
3 .学生思考:这个奇迹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创造的呢?(1)关注大环境,体会创造奇迹之难。
①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结合图片及资料,了解晋西北大环境的恶劣。
②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通过画面对比,发现大环境变化之大。
(2)关注小环境,体会创造奇迹之难。
①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利用关键词罗列老人“每天”的生活作息。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19 青山不老 教学设计
19.*青山不老【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知道很多人在为保护家园而默默地奉献着。
【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造福子孙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理解课题“青山不老”含义。
【教学课时】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2.同学们,瞧,参天的杨柳,劲挺在山洼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
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的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着的追求。
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
同学们,你们想认识他吗?3.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并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2.课件出示重点词,指名读、齐读。
肆虐盘踞淤泥劲挺荡漾绿洲风雨同舟三番五次不紧不慢如臂如股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创造了一片绿洲,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子孙后代。
三、再读课文,感受奇迹。
1.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老人,走进这不老的青山。
2.了解奇迹。
青山为证,绿树为凭。
老人绿化造林,执着地坚守着大山。
从他的事迹中,用一个词语概括你受到的震撼。
(奇迹)3.感受“奇迹”。
课件出示: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1)请大家说说“奇迹”是什么意思?(2)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了不起”?(3)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这几个数字:十五年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4)小结: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许多个日日夜夜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漫山遍野的“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4.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学生之间交流相关内容。
最新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19.《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授课时间】202年月日【授课内容】第6单元第19课:《青山不老》【授课教师】【教材分析】作者用清新的笔触,叙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
义无反顾地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感人故事,由衷地赞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
文章层次井然,内容清晰,语言简练而生动。
作者不仅将山沟里的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还把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展现得清清楚楚,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老农的勇敢和他所创造的巨大的生态价值。
【学情分析】大多数同学没有去过晋西北。
因此,对课文的环境背景不容易理解,对文中老人的崇高精神也就难以感悟。
教师可以补充相关的影像资料或图片,使他们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对理解课文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本篇是一篇略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读懂阅读提示,在此基础上,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还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
【教学重难点】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在我们祖国的晋西北,有一位老人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珍爱着他生活的那方水土。
这节课我们跟随记者梁衡,去走访一位晋西北的农民,在课文《青山不老》中了解他的故事。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4.梳理问题:为什么说“青山不老”?我们带着问题来阅读课文。
【设计意图】教师以谈话的形式设置悬念,导入课题,引发阅读期待。
接着又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并梳理核心问题引导阅读,体现以疑促学、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
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19.青山不老(教案)
19*青山不老【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关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3.阅读课文,学习作者从不同方面进行环境描写,体会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教学重点】1.作者从不同方面进行环境描写,体会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2.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难点】1.理解“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2.关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准备】课件(朗读音视频)【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板书设计课后反思《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课后老师们与我交流了教学经验我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反思我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
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以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青山不老》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以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总目标,正确把握语文的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因此,本教学过程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来学习课文。
教学中我设计了“品读奇迹——感受环境——品析老人”三个层次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挖掘,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和绿色山林的视频课件。
学生准备:1.预习、自学课文。
2.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状况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质疑,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图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相机介绍: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
2.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片,对比引导学生反思这里的一些地方现在已经不同了,这回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茂密的山林,如诗如画的山林。
)
3.引发质疑:这样的改变简直就是一个奇迹,看到这样的奇迹,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
4.导入: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梁衡走进晋西北,在课文《青山不老》中寻找答案。
(板书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感受两幅不同的图画,旨在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
问题,提出问题,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问题的积极性。
二、自由读文,自主学习
1.出示自学提示:
(1)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2)谁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造的?(找出相关的段落用笔画出相关语句。
)
2.学生自主读文,结合自学提示展开自学。
3.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检测自学,突破字词
1.抽生读词语:
肆虐盘踞险恶绿洲治理劲挺荡漾领悟宏伟归宿如臂如股风雨同舟三番五次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用重点词语概括。
2.引导学生联系上面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交流学习生词和文章的主要内容,为深入解析课文奠定基础。
四、以文入情,品读“奇迹”
1.过渡:青山为证,绿树为凭。
老人绿化造林,执着地坚守着大山。
那么,这位老人究竟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指名学生汇报:
(1)出示: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①引导学生想象:一亩约六百六十七平方米,一间教室五十平方米,三千七百亩相当于几个我们教室那么大?四万九千多个。
可见有多大啊!从老人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的感受?
②这么浩大的工程,老人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为改造山沟所
作出的巨大贡献,多么令人敬佩啊!带着这种“了不起”的感情,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的这一奇迹呢?
①出示: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②这景色美吗?这个比喻句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③指导朗读: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情读此段?(赞美、欣喜)齐读。
④出示句子: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山洪的凶猛。
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⑤是啊,这是一片美丽、充满生机、绿意盎然的青山。
这还是一片怎样的青山?(坚强、勇敢、生命力顽强。
)
⑥齐读,读出勇敢、坚强的语气。
⑦小结:是啊,这不仅是一片美丽的青山,更是守住这方水土的青山,守住人们生存希望的青山!
设计意图:充分让学生来感悟文本,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特别注意在学生感悟后的悟读深化,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交流。
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让学生感受“奇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感悟、朗读能力,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五、再读课文,感受“环境”
过渡: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
1.了解大环境。
(1)让学生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课件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让学生想象:如果当时你在这情景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这真是让人感到恐惧。
)
(4)这位瘦小的老人,在如此险恶的地方,竟创造了这块绿洲,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啊!
2.学习第3自然段,了解小环境。
(1)院子里的小环境是怎样的?
(2)尽管老人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这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是什么支撑老人在这里植树造林、守候一生呢?
(3)出示:“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引
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大小两个环境,对比绿意盎然的山林景观,促使学生在头脑中深刻地感受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对奇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六、课文回顾,品析老人
1.作者对老人有什么看法呢?从文中找出来,齐读课文第6、7自然段。
2.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
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生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
3.“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人创造的这片绿洲,实际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
4.“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5.人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全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呢?是啊,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是老人执着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
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6.“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还有什么是不会老的?
7.同学们,这位老人十五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造福后代,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学到这里,相信大家又有很多的话想对这位老爷爷说吧,赶快拿起笔来写写吧!
课件出示:我想( )地对这位老爷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大声地告诉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设计意图:学生积蓄了一节课的情感在这里喷薄而出,深深的敬意、信誓旦旦的承诺……相信会源源不断地涌出。
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七、拓展总结,升华感受
引导学生反思: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老人的生命与青山同在,青山是他的丰碑;老人的精神与日月同辉,日月是他的奖章,有这样的精神,青山还会老吗?(不会。
)齐读最后一句话:青山是不会老的。
设计意图:在深入理解老人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信念,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话,起到升华情感的作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青山不老”的含义是什么?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
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2.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上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的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3.重视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理解概括,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