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的有效途径及指导教师作用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教师指导策略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教师指导策略在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要保证这些指导策略的高质量、深度和广度兼具,需要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学知识,以及对幼儿认知特点的深刻理解。
1. 知识引导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幼儿接触和探索科学知识,激发其对科学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实验、讲解科学原理等方式,帮助幼儿建立科学基础知识,从而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2. 提问引导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应该善于提问,引导幼儿思考和探索。
通过提出开放式问题,教师可以激发幼儿的思维,培养其观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践引导幼儿园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追求实践性,而教师需要引导幼儿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和观察。
通过实践,幼儿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科学原理,提升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 讨论引导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鼓励幼儿进行讨论和交流。
通过小组讨论或者全班共享的方式,让幼儿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听取他人的看法,从而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5. 反思引导科学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对活动进行反思。
通过回顾整个活动过程,幼儿可以总结自己的经验和发现,对科学知识有着更深入的理解。
总结回顾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教师指导策略,需要综合运用知识引导、提问引导、实践引导、讨论引导和反思引导等多种策略。
教师的角色就是在这些活动中充当引导者和组织者,帮助幼儿建立科学知识框架,培养其科学素养,激发其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幼儿的引导者和启蒙者。
通过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可以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探究活动也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快乐体验中自主学习,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在我看来,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技巧
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技巧科学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让学生快速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本文将介绍几种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技巧,供教师和家长参考。
一、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
教师和家长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产生对科学问题的兴趣,并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如科学实验、科学杂志等。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二、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实践探究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组织实验、观察、调查等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
同时,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亲自操作,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提供适当的问题和挑战在科学探究中,提出适当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和家长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欲望。
同时,要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科学探究往往需要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对于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非常重要。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组织小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小组活动中,可以指导学生如何相互沟通、协作,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五、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能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和家长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自主探究机会,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进行独立的探究。
同时,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探究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六、关注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鼓励他们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探究方案。
同时,要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勇于尝试和接受失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
总之,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幼儿园教研活动: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幼儿园教研活动: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已经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幼儿园作为儿童科学探究的首要教育机构,扮演着引领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教研活动在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方面的有效途径。
首先,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开展幼儿园教研活动的基础。
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广泛的知识储备,能够准确理解幼儿的学习需求和心理特点。
只有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科学探究。
因此,幼儿园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如参加专业培训、交流学术经验等。
其次,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幼儿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幼儿园可以通过布置富有特色的环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例如,在角落中设置水池模型、花园或者小型实验室,以各种材料和玩具刺激幼儿的探索欲望。
同时,教师应以身作则,成为幼儿学习的模范。
在幼儿园教研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呈现精彩的科学实验、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和记录等方式,促使幼儿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中。
第三,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幼儿园教研活动可以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图书、图片、实物等,以及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设备等,为幼儿创造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让幼儿亲自进行实验、观察、记录等方式,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观察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故事、游戏等形式,将科学知识融入其中,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思维发展。
另外,家园合作是促进幼儿园教研活动成效的重要因素。
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在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幼儿园可以通过家庭作业、亲子活动等形式,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科学探究。
在教研活动中,幼儿园可以邀请家长参观科学实验室、参与观察活动等,并提供相关的教育指导和培训,以促进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深度合作,共同关注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引言:科学研究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然而,学生在进行科学研究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因此,教师在科学研究中的引导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培养科学兴趣、教授科学方法、提供资源和支持以及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四个方面探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
一、培养科学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对科学的兴趣是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的动力源泉。
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首先,教师可以设计生动有趣的实验和活动,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科学的乐趣。
例如,组织实地考察、实验室观察等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
其次,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料、科学实验视频等辅助工具,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最后,教师可以与学生分享自己对科学的热爱和科学研究的经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科学问题。
二、教授科学方法科学研究不仅需要学生拥有科学知识,还需要他们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师应该向学生传授科学研究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文献阅读和科学报告撰写的基本技巧。
学生通过阅读科学文献可以了解前沿的研究进展,通过撰写科学报告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其次,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学生需要了解实验的设计方法,合理安排实验步骤和变量控制。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解读。
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科学讨论和学术交流。
通过与同学和教师的讨论,学生能够加深对科学问题的理解,丰富科学研究的思路。
三、提供资源和支持为了帮助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教师需要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实验设备、实验器材等实际物质支持。
学生在进行科学研究时需要实验设备和器材的支持,教师可以在这方面提供帮助。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获取科学文献和研究资料,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最后,教师还可以安排科学研究小组,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科学研究项目。
小学生科学探究指导方案
小学生科学探究指导方案科学探究是培养小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将提供一份小学生科学探究的指导方案,以帮助教师和家长引导孩子们进行科学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能力。
一、实践探究活动的目标与意义通过科学实验与观察,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提升科学学科的学习效果。
同时,实践探究活动还能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了解科学的工作方法和过程,培养科学家精神,为其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实践探究活动的安排与步骤1. 确定主题:根据小学生的年级和学习内容,在教学计划中确定一个科学实验或观察的主题,可以是与日常生活和环境密切相关的话题,如植物生长、天气变化等。
2. 材料准备:根据实验或观察主题,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和材料,确保安全和实用性。
3. 实施过程:引导学生按照既定步骤进行实验或观察。
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实验的目的和预期结果,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总结规律,并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解释。
4. 结果分析:帮助学生对实验或观察结果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引导他们发现规律和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5. 总结与展示:鼓励学生总结实验或观察的过程和结论,可以通过展示板、报告等形式进行成果展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师和家长的角色与方法1. 教师的角色:教师应充当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指导者和引导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资源支持。
教师要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2. 家长的角色:家长应与教师密切合作,为孩子提供家庭实践探究的机会和支持。
可以鼓励孩子在家中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实践能力。
同时,家长也可以与孩子讨论实验或观察的结果,并一起进行总结和反思。
四、注意事项与评估方式1. 安全第一:教师和家长要确保实践探究活动的安全性,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和材料,遵循实验安全规则。
教案中的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
教案中的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在教案中,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还可以培养其动手实践和探索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教案中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设计和组织这些活动。
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首先,这些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比于单一的理论讲解,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操作,探索问题的答案。
这种亲身参与的方式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其次,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
通过亲自参与实践,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学习化学中的酸碱中和反应时,通过进行实验,学生不仅能够看到化学方程式的具体反应过程,更能亲自验证酸碱反应的性质和特点。
此外,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通过设计小组合作活动,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解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了有效地设计和组织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活动的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够适应他们的能力水平。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来设置合适的活动内容和难度,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其次,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虽然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但教师的引导与指导同样重要。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或提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和改进。
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活动的整合和评价。
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不应该孤立存在,而是应该与课程中的其他内容相结合,形成有机的整体。
教师可以将实践活动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同时,教师还应该通过适当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帮助他们发现不足并改进。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与实践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探究与实践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与实践,帮助他们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并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本文将探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与实践的策略和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与实践的第一步。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科学故事、实验演示和趣味性的科学小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此外,教师还可以定期开展科学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提供科学资源和实践机会为了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与实践,教师应该提供丰富的科学资源和实践机会。
这包括图书馆的科学书籍、实验室的实验设备以及外出实践的机会等。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科学展览、科技交流会和实地考察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三、指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科学探究与实践需要学生具备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习科学方法,包括观察、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和得出结论等。
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与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并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科学探究与实践常常需要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
教师应该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和集体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与实践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并鼓励他们分享实践经验和交流成果。
五、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创新科学探究与实践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创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科学研究的主题,鼓励学生进行科学论文的撰写和科技作品的制作。
同时,教师还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创新空间和自主权,让他们能够自由地进行科学探究与实践。
六、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实践成果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与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实践成果。
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指导作用
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指导作用一、引言科学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科学探究活动日益受到重视。
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成果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指导作用,以期为相关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二、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角色1.策划者和组织者在科学探究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全面考虑活动的目的、内容、形式、时间、地点等要素,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
此外,教师还需要组织协调各种资源,为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保障。
2.引导者和支持者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或小组探索,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并得出结论。
同时,教师还需要为参与者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如提供实验器材、解答疑问等。
3.评估者和总结者在科学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需要对参与者的探究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估。
他们需要关注学生的探究方法、实验技能、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反馈和建议。
此外,教师还需要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提炼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活动提供改进方向。
三、教师在探究活动前的准备工作1.制定活动计划和方案教师需要明确活动目标、参与人员、时间安排、地点选择等方面,确保活动有充足的准备时间和合理的安排。
2.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验器材、参考资料等资源,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同时,他们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解答疑问、指导实验等。
四、教师在探究活动中的引导与支持策略1.提问与启发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并提出假设。
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启发的方式帮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收集数据并得出结论。
2.示范与演示在某些实验中,教师需要为学生示范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此外,他们还可以通过演示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
3.鼓励与支持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尝试。
幼儿园老师如何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幼儿园老师如何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科学探究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作为幼儿园老师,我们需要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科学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老师如何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方法和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科学探究依赖于良好的学习环境。
幼儿园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探究区域,为幼儿提供专门的科学实验桌和观察器材,使他们能够自由地触摸、操作和观察。
另外,老师还可以引入一些科学实验道具,比如放大镜、显微镜等,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
二、设计富有趣味性的科学探究活动幼儿的学习具有很强的游戏性和趣味性,因此设计富有趣味性的科学探究活动非常重要。
老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一些适合的科学实验和观察活动。
例如,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比较不同物体的浮沉特性等。
在活动中,老师可以提出问题,启发幼儿思考,并给予必要的引导。
三、倡导探索和发现科学探究活动的关键是让幼儿主动探索和发现。
老师可以引导幼儿提出问题,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实验,通过实践来验证和解决问题。
在此过程中,老师要给予幼儿适度的帮助和鼓励,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坚持探索。
同时,老师也要允许幼儿犯错误,帮助他们从错误中学习和改进。
四、引导幼儿总结和归纳科学探究活动结束后,老师要引导幼儿总结和归纳所得的结果和经验。
幼儿可以通过绘画、口头表达等方式,将自己的认识和体验表达出来,进一步促进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与家长合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学习的两个重要场所,为了更好地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幼儿园老师和家长需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老师可以定期与家长交流幼儿的科学探究情况,分享幼儿的成果和经验,鼓励家长在家庭中给予幼儿更多的科学学习机会,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六、持续提供科学学习机会科学探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不断地提供机会和支持。
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方法
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方法科学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现实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普遍较低。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以下几种方法值得尝试。
1. 建立具体问题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是提出具体问题。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并设立明确的科学问题。
2. 培养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是科学探究的核心。
教师应该通过教学引导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如观察、分类、推理、归纳和假设等。
3. 提供实践机会实践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实验、观察或调查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 培养合作精神科学探究往往需要合作完成,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和合作,分享实验成果,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5. 引导反思反思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及时总结实验结果,回顾自己的实验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6. 加强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探究需要良好的科学知识基础。
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知识讲解,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科学基础。
7. 鼓励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学生可以通过绘画、写作、口头表达等多种方式将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呈现。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尽可能多样化地表达,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8. 提供资源支持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科学探究资源,如图书、电子资料或实验器材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
9. 设计挑战性任务挑战性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难度和挑战性的科学任务,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和探索。
10. 提供反馈和指导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在学生迷茫时给以及时的帮助。
总结起来,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方法包括建立具体问题、培养科学思维、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合作精神、引导反思、加强科学知识的掌握、鼓励多样化的表达方式、提供资源支持、设计挑战性任务以及提供反馈和指导。
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教师科学探究活动方案
教师科学探究活动方案一、引言教师科学探究活动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开展自主研究和创新实践,提升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本文将从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探讨教师科学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
二、目标设定教师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是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提升教师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和理解,培养教师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增强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评价能力。
三、内容设计教师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应包括科学知识、实践经验和教学案例三个方面。
通过参与科学实验、科研项目和教育教学研究,教师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科学知识,积累实践经验,发现和解决教学问题。
四、方法选择教师科学探究活动的方法可以包括实践观察、问题探究、案例分析、团队合作等方式。
教师可以组织教学实验,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研究教学案例,从中获得启发和借鉴,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
五、激励机制为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可以设置一定的激励机制。
例如,组织教师进行研究成果展示和交流,并通过评比、奖励等方式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同时,还可以在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增加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加分权重。
六、资源支持教师科学探究活动需要一定的资源支持。
学校可以提供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研究经费等支持,鼓励教师申报科研项目和参与教学改革研究。
此外,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学术会议等活动,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
七、培训与指导教师科学探究活动需要有专业的培训和指导。
学校可以邀请教育专家、科研人员等为教师提供培训讲座,介绍科学探究的理论和方法。
同时,可以组织教师团队,建立导师制度,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八、评价与反馈教师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个体层面和成果层面。
在个体层面上,可以通过观察、访谈、问卷等方式评价教师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情况和态度。
在成果层面上,可以评价教师的研究成果、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水平。
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措施
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措施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科学探究能力作为科学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其未来在科学领域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呢?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措施。
一、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去探索和研究。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科学实验、讲述科学史上的奇闻轶事、介绍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讲解物理知识时,可以展示一些神奇的电磁现象,如电磁悬浮、静电放电等;在讲解化学知识时,可以进行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如“法老之蛇”“大象牙膏”等。
这些生动有趣的展示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让他们意识到科学就在身边。
比如,为什么冬天窗户上会结霜?为什么铁会生锈?为什么彩虹是七彩的?通过对这些常见现象的思考和探究,学生能够逐渐养成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的习惯,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二、提供丰富的科学探究资源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科学探究,学校和教师需要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探究资源。
这包括实验室设备、图书资料、网络资源等。
首先,学校应该配备完善的实验室设施,为学生提供进行实验探究的场所和器材。
实验室中的仪器设备要齐全、先进,能够满足学生进行各种科学实验的需求。
同时,实验室的管理要规范,确保学生能够安全、有序地进行实验操作。
其次,学校的图书馆要购置大量的科普读物、科学期刊、科学史书籍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料。
这些书籍能够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此外,网络也是一个重要的科学探究资源。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方法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方法科学探究能力是指学生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践,具备观察、实验、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的重要一环。
下面将介绍几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方法。
一、提供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途径之一。
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比如实验课、科技竞赛、科学观察等。
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实验技能。
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学校可以积极与社区、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科学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二、引导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需要引导学生培养问题意识。
教师可以利用日常教学中的案例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欲望。
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三、开展科学项目开展科学项目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手段。
学校可以制定科学项目,鼓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深入研究。
在项目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资料收集、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学校可以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指导,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科学项目,并在展示和交流中分享自己的成果。
四、加强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必不可少的一环。
学校应该加强实验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教学,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自己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五、注重科学素养培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包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科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以及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比如讲座、读书活动、科普展览等,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认识,培养他们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幼儿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有效指导的策略
幼儿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有效指导的策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过程中“探究”应该是核心点,它既是幼儿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幼儿科学学习的方法,其重点是要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以及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素养。
《指南》中幼儿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大致分为:提出问题、进行猜想、验证猜想、记录信息、交流表达等五个环节与步骤。
在幼儿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的行为指令,语言表达等方面是直接导致幼儿探究过程是否有效的核心。
因此,教师在科学活动中引导的有效性策略有哪些呢?一、教师应给予幼儿足够时间,让其进行充分探索在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活动时,作为教师,总会不自觉地进行讲解、示范,从而限制了幼儿的主动探索的意愿,削弱了幼儿自主学习的欲望。
在幼儿对某一内容产生疑问或思考时,教师切忌急于告之答案,或道出自己的观点,而应是先仔细观察幼儿对此内容的兴趣,再给予适当的支持,让幼儿自己主动提出问题。
比如:在《瓶子与水》活动中,教师可以先将瓶子分发给幼儿,给幼儿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进行观察,再请幼儿将瓶子放在水里数次。
经过观察和思考后,幼儿向老师提出问题“水为什么会冒泡”。
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看到了“水冒泡”的现象,很容易就提出“水为什么会冒泡”这个问题。
二、教师应尽量让幼儿进行大胆猜测,深度猜想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会在对某一现象产生疑问时,依据已有经验,心中产生对此现象的主观认识。
教师此时应在幼儿的原有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将幼儿的简单猜测引向深入猜想。
例如:在“种植大蒜”活动中,通过观察以及原有经验,幼儿已经知道:蒜宝宝种在土里面,会长得又高又快。
此时,教师应该向幼儿抛出“为什么种在土里面,会长得又高又快”之类的问题。
让幼儿再进一步的思考,进入深度猜想状态,幼儿可能会猜想:因为土里面有养分,又或者因为土里面有肥料等等。
也许幼儿对猜测的结果不一定把握准确,但重要的是其猜测的过程,深入猜想过后,再让幼儿带着问号进行实验,来验证之前的种种猜想。
学习科学探究《指南》关注教师有效指导
幼 儿教 学研 l 宄
暖翟蕊圜
—
—
动过程 中幼 儿不断 自然生成 的新的学习需求并有意识地 南 》 科学探究领域 目 标3 指 出“ 在探究 中认识周围事物和
开发和整合 , 给予幼儿及时 的支持和鼓励 , 是有效推进科 现 象” 与原有《 纲要》 相 比, 《 指南 》 更 强调幼 儿科 学探究与 学探究的关键 。幼儿参 与科学探究时, 也必然会产生更深 社会大环境的融合与渗透 ,更注重运用幼儿 已有的知识 刻的印象 , 激发更强烈 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 经验, 引导幼儿在探究 中思考 , 推理 、 分析 、 了解事物之 间的
起讨论交流 , 关注恐龙时代的种种趣 闻 , 我们便依此 生成 恐龙世界》 科学探究活动。发放调查问卷, 将幼儿知道 《 指南》 中科学领域的基本理念明确 的提 出“ 幼J L I  ̄ t - 学 了《
以图表 、 照片的形式呈现, 相互 交流中, 幼儿认 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 , 培养探究 能力 。成人要善于 的恐龙知识, ‘ 不同种类 的恐龙 。 教师在幼儿积累的恐龙已有 的经验 发现和保护幼儿 的好奇心 ,充分利用 自然和实际生活机 识 了 会, 引导幼儿通过观察 、 比较 、 操作 、 实验 等方法 , 学会发现 上 , 设计 实施 _ 『 《 食 肉龙 与食草龙》 《 恐 龙的灭绝》 《 恐龙大 问题 、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 帮助幼儿不断的积 累经验 , 并 世 界》 等系列 的科学探究 活动, 教师及时敏锐 的铺捉 孩子 又依据幼儿兴趣 , 不断调整设计动态 的 、 有挑战 运用新的学 习活动 , 形成受益终生 的学 习方法和能力。 ” 从 的兴趣点 , 让孩子在科学探究 中获得新 的经 中, 我们 可以了解 到 : 幼儿园的科 学探究 中, 很多教师对 自 性的活动 内容予 以跟进 , 身认识不足, 职责理解不透 , 指导幼儿参与科学探究 , 仅仅 验 , 不断激发孩 子在科学探究中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又 在 日常生活中, 我们发现幼儿非常喜欢照镜子 , 不仅能 停 留在价值层 面上 , 缺乏实际落实的方法策略。 我认 为, 一 如 :
有效引导学生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
有效引导学生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在当今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使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究。
以下是一些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引导学生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1. 激发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是引导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关键。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实验、现象或问题,以及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例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点燃他们对科学的热情。
2. 提出开放性问题在引导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该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提出假设。
这样能够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寻找答案的能力,并进一步促进他们深入探索背后的原理和机制。
3. 实践性体验与传统纯理论课程相比,实践性体验对于学生的科学探索非常重要。
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验,学生可以直接亲身体验科学原理。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小型实验或课堂活动来使学生在真实且具有趣味性的情境中进行科学探究。
4. 小组合作与交流小组合作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和互动,对于发展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任务,让学生共同合作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展示、分享和讨论他们的研究成果。
5. 提供资源和指导在引导学生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该提供适当的资源和指导。
这包括提供相关文献资料、引导他们使用正确的科学方法和实验技巧,以及在需要时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引导。
6. 反馈与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是有效引导他们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检查他们的实验报告、观察他们在小组合作中表现等方式来评价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改善和进一步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使用以上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这些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并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教师如何开展科学探究教学
教师如何开展科学探究教学科学探究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解释来发现和探索科学知识的教学模式。
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准备工作、教学设计、实施过程和评价反思等方面,探讨如何开展科学探究教学。
一、准备工作为了顺利开展科学探究教学,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教师需要熟悉教材内容、科学探究的基本原理和探究实践的方法。
其次,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以便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
此外,教师还需要准备相关的教具、实验器材和资料,确保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教学设计科学探究教学设计是教师实施科学探究教学的核心。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来设计科学探究教学:1. 提出问题和假设:通过向学生提出关于现象、问题或猜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设计实验来验证猜想。
2. 设计实验: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设计实验,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条件,明确实验步骤和操作要求。
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实验,提高实验技能和科学观察能力。
3. 数据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测量到的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和图像表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科学工具和方法,从收集的数据中总结规律,并通过图表等形式展示结果。
4. 思考和讨论: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应对实验结果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背后的原因和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实施过程科学探究教学的实施过程需要教师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程,适时进行指导和支持。
同时,教师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实验室或小组讨论区域,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和教具,营造积极、探究的学习氛围。
幼儿科学探究促进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学技巧
幼儿科学探究促进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学技巧科学探究是培养幼儿科学思维和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培养幼儿的观察、提问、实验和总结的能力,可以帮助他们主动探索世界,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几种促进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学技巧。
一、充满趣味的实验活动实验是幼儿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活动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例如,可以利用平凡的材料进行简单的实验,例如用水、油和食盐做实验,观察它们之间的变化。
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分析实验结果,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记录和展示来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
二、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具材料教具材料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和原理。
为了促进幼儿科学的探索能力,教师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具材料。
例如,让幼儿观察显微镜下的物体,利用天平测量物体的重量,通过拼图游戏学习生命周期等。
提供多种材料,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三、倡导幼儿积极思考和提问幼儿在科学探究中应该被鼓励积极思考和提问。
教师应该问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幼儿思考思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在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回答,鼓励幼儿多角度思考。
同时,教师也应该提供一定的指导,帮助幼儿理解和解决问题。
四、情景模拟与案例讲解情景模拟和案例讲解是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方法。
通过模拟真实情境,幼儿可以深入了解科学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例如,教师可以模拟一个小工厂的环境,让幼儿观察和分析物品的生产过程。
此外,教师还可以讲解一些实际案例,使幼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五、鼓励团队合作和分享科学探究需要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和分享精神。
在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组织幼儿分组合作,互相帮助和交流。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和策划一些科学展示活动,让幼儿有机会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发现。
六、提供反馈和评价在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后,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
鼓励幼儿通过实验记录、口头陈述等方式,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科学探究是一种主动参与、探索与发现的学习方式,通过提问、实验、观察和分析等手段,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起到指导学生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设计探究性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课程内容,设计具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是实际问题,也可以是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问题。
通过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之前,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知识背景,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这有助于学生理解问题,并为他们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提供指导。
3. 提供实验材料和实践机会科学探究活动离不开实验。
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验材料,并指导他们进行实验操作。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4. 引导学生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应引导他们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学生可以通过绘制图表、对比数据等方式,得出结论并进一步讨论和思考。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扩展思考。
5. 鼓励学生表达和分享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同伴分享。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展示实验结果等方式,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和互动。
这有助于学生进行思维碰撞和知识交流,进一步加深对科学的理解。
6. 总结和评估学生完成科学探究活动后,教师应引导他们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估。
学生可以回顾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困惑,并提出进一步的思考问题。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为他们提供反馈和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探究的有效途径及指导教师作用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思考学生在课堂(理论课或实验课)环境下进行科学探究的有效途径及指导老师的作用:在物理课堂中,精心设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发掘这些过程中的创造性成分,合理选择、精心设计并适当组合一些课堂实验,将物理现象的展示、物理模型的建立、物理现象的探究、物理结论的交流等活动及时恰当地有序开展,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探索意识和参与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体验—内化—外延”的活动中,主动摄取知识,凸显创造能力,提升实践能力。
一、引导学生有效参与1、注重学生思维的调控。
对于初中生而言,奇妙的实验现象,极易唤起他们的兴趣,但若直接将实验现象呈现给学生,因缺少思维,学生仅仅停留在“看热闹”的层面。
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获取信息,揭示事实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之间的矛盾,有效地激发认知冲突,启动学生思维,激发创新愿望。
如在研究固体“熔化”特点的实验中,可以采取与教材编排不同的处理方法:先进行非晶体熔化的实验,然后再研究晶体熔化时的特点。
这样设计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实验比较容易操控,成功率高,更主要的是实验的结果与他们先前的认识一致,让学生体验“成功”。
学习中还有什么比自己的想法得以实现能让人更兴奋的呢?为了获得熔化的普遍规律,在加热另一些物质(如冰、海波等)时,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发现还有一种未曾知晓的熔化特点,虽然出乎意料,但更能引起大家的好奇与强烈关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而参与,其行为就不再是机械地读读数据、死板地记记规律了。
2、引导学生合理的猜想。
物理教材中特意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过程的心理感受,提高探究能力。
其中重要的一环是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放手让学生猜想,可能会遇到两种尴尬的局面,一是学生提不出猜想,二是学生的猜想漫无边际,从而大大降低实验效果。
如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教学中,学生联想到浮力可能与温度、物质密度、体积、液体密度等因素有关,如何证实这一假设学生比较困难。
如果老师这时不加任何点拨,看似学生思维动起来了,实际上却是为了猜想而猜想,意义不大。
教学中教师还不如“顺水推舟”,在猜想环节给学生指点迷津,提供猜测的依据,从而降低探究的难度、明确探究的方向。
比如称重法测浮力实验,让学生观察测力计示数变化的同时,再让学生说出除此之外实验中的其他现象。
因为绝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一定是在物体或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上,很少有学生会将注意力放到物体还会排开水这个现象中。
所以,在学生冥思苦想的过程中,再将物体放在盛满水的容器中做同样的实验,学生就会注意到物体浸没的同时,水被物体排出来了。
而且物体浸入越多,被排开的水就越多,猜想就越有目标。
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要比较排开水的重力和所受浮力的关系时,方向就明确,实验思路和方法也就明朗:即先用称重法测出浮力,再将物体排开的水收集起来,称出其重力。
与此同时,教师出示“溢水杯”,学生也不只是对它觉得好玩,而且会更有效地进行探索。
3、提供学生表演的机会。
学生观察实验,自然会产生动手的欲望。
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多动手做实验的机会,不仅满足学生动手操作的愿望,实现从观众到演员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不断体会到“发现”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兴趣、增加信心、增强学习的欲望,进而转化为一种热爱科学的素质和志向。
如将水收集起来,放入有刻度的杯子中。
师:看到过身边有刻度的容器吗?生:电饭锅内胆、奶瓶、烧杯、药水瓶……如果将它们的分度分得小一些,就可以测出溢出的任意多水的体积了。
师:身边还有标了体积的容器吗?生:饮料瓶、易拉罐……如果用尺量出它们的长度,就可以标出分度了,也可以做成测体积的工具了。
有了这样的想法,量筒、量杯就在瞬间制造出来了。
课堂实验教学中,正是有了教师的适度指导,向学生展现了物理研究的思路,学生的学习步伐才能迈得更大、更快,实验教学的过程也更丰满、精彩。
二、创设物理问题情境好奇心、兴趣、求知欲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激发密切相关.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是引发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动力和源泉.而实验能使物理现象在课堂中生动地呈现出来,让学生感到惊奇、有趣,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去探究和深思,在置疑释疑的过程中,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如在讲授牛顿第一定律时,由于学生推理能力不强,给他们在头脑中形成物理规律带来困难,而精心设计的演示实验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是使学生理解这一定律关键一环。
在让学生先观察下面的实验: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自由滚到表面粗糙程度不同的平面上,观察小车停下来的距离.第一次滚到粗糙的毛巾上,第二次滚到教室的地面上,第三次滚到表面光滑的木板上。
学生观察到小车一次比一次滚动的距离远,并最终静止下来。
此时可不失时机的提问:小车为什么会停下来?为什么停下来的距离又有所不同呢?经过前一章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到这是摩擦力的缘故,这时又进一步提出问题:假如小车滚到一个没有摩擦力的平面上,小车以后的运动情况将会怎样呢?经过充分的考虑和热烈的讨论,学生最终认识到小车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摩擦力,如果没有摩擦力,下车就没有停下来的理由,它就会永远保持滑下斜面时的速度运动下去。
此时再描述牛顿第一定律,学生的理解就会深刻的多,教师对学生的探索给予肯定和鼓励,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愉悦,更加激起了他们潜在的想象意识,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可又抓住时机,让学生就日常生活中一些熟悉的现象举例证明物体惯性的存在,学生会广开思路,充分想象,有的说汽车刹车时乘客上身的前倾;有的说用脚踢球时,球就飞出去,而在空中时保持向前飞行;还有的说高速行驶的列车不能在短时间内停止等等,这些都证明牛顿第一定律的正确性,课堂气氛相当热烈。
教师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质疑,置学生于新旧知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个人经验与科学概念的矛盾冲突的旋涡中,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调动质疑意识,产生创新思维定势。
如在沸点与大气压关系的教学中,运用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液体沸腾的条件是什么?不少学生会立即回答: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此时拿出一个烧瓶,里面装适量水烧开,停止加热后用瓶塞堵住,然后问:现在水还能沸腾吗?这时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回答:不会。
再问:泼冷水呢?学生大笑:怎么可能?我泼冷水后,烧瓶中水又重新沸腾,学生愕然,可抓住这个时机分析实验,说明水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同时提出问题:有什么关系呢?当学生积极思考的时候,及时点拨学生联系上一节课的知识,泼冷水后,烧瓶内大量热水蒸气遇冷液化,里面的气压降低,说明水的沸点与大气压有一定的关系,顺着这条思路,启发学生思考大气压降低水的沸点也降低。
通过上述课堂实验教学实践,可以看出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一般的推理方法,要在物理课程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展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适时的质疑、引导和点拨,进行积极的思维探索,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三、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对于实验现象,只有多观察会观察才能加深印象,抓住本质,悟出规律,有所启发。
为此,教师应注意适当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观察的程序和方法,学会观察的技能。
1、次序观察法。
我们观察任何一个器件,任何一个实验都应该遵循一定的顺序,这个顺序可以是时间顺序,可以是空间顺序,可以是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也可以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
如我们在观察水沸腾实验时,可以遵循时间的顺序和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我们在观察验电器的主要构造时,可以遵循从上到下的顺序,从里到外的空间顺序。
2、对比观察法。
“有对比,才有鉴别”“比较见真知”都说明了对比是入门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的一种常用方法。
在对比观察法中,常采用条件对比,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
比如在研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实验中,我们采用的是先保持受力面积相同的条件下,观察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再保持压力大小相同的条件下,观察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最后总结出结论。
采用条件对比观察的实验很多,比如:欧姆定律的得出,比热容概念的得出等等。
晶体熔化前、熔化过程中、熔化后的各自特点,可采用纵向对比的观察方法。
在做磁极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时,可以跟电荷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进行横向对比。
3、推断观察法。
就是指在观察中进行思考和推理的方法。
比如观察到秋天树叶落地,则推断出树叶是由于受到了地球的吸引。
再比如,在研究物体不受力作用怎样运动的,实验中观察到摩擦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越远,于是推断出:假如没有摩擦,小车将在水平轨道上一直运动下去。
四、归纳提炼实验目的物理探究实验成功与否,不能仅满足于得出实验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所以实验后的归纳与提炼尤为重要。
这样做的目的是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再经过一个思考实践、探索的过程,学生对实验的原理和方法的掌握更加牢固,理解更为深刻。
如“大气压”这部分内容与学生生活非常贴近,因此上课过程中教师总会采用许多实验来吸引学生的参与。
可是课堂实验做下来,学生被调动起来,不停地随着教师的指令动手操作,但学生并不清楚为什么要进行这些操作活动,他们犹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一般,仅仅知道了“大气压”的存在,而并不能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地解决更多实际的问题。
实际上,归纳“大气压强”中众多实验与现象,可以发现它们都是紧紧围绕这样的主线而展开的——通过各种途径、办法使物体内部的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不同。
如通过抽气、吸气使物体内部空气减少,密度减小,使气压降低(抽水机、吸管吸饮料等的原理);通过加快空气流动速度,使压强降低(如分不开的纸、掉不下的球等),通过使物体内部空气加热升温,密度变小,最终使气压降低等等。
课堂实验探究中,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实验过程,得出个性、共性间的区别与联系,即使以后遇到陌生的问题,学生也能触类旁通、迎刃而解。
在课堂实验探究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物理实验,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终生探索的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尽快地步入自主学习的轨道。
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方法从课程标准的理念上来看,就是我们课程标准的理念是,其中有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那么我们从生活走向物理,就是一个物理概念的形成,或者说一个知识的情况,之前他应该有一个生活的来源,也就是我们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讲,他已经有了十几年的生活经历,也有这么多的人生阅历,那么他还是感受到很多他生活当中与物理相关的这些生活体验,那么事实上,这些生活体验,就是我们作为新的物理概念教学的一个新起点,应该也可以说,是学生一个新的知识的生长点,应该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