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合集下载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名词解释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名词解释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
指的是心脏血管中的冠状动脉受到梗塞,也就是血栓或脂肪瘤的损害,从而影响血液流通。

当冠状动脉被堵塞,它们供应给心脏的血液受到限制,而这可能会导致心脏组织坏死,从而引发心脏病发作。

CAD的症状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最常见的是胸痛,因为心脏组织缺乏氧气和营养成分而受损。

心绞痛也是一个典型的症状,这是一种发作性的疼痛,可能会影响胸部,上腹部,肩膀,手臂或颈部。

此外,呼吸困难,头晕,恶心,疲劳,颤抖等症状也可能会出现。

CAD的发病率普遍增加,主要是因为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特别是饮食结构的变化,这使得人
们更容易受到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例如,饮食中过多的饱和脂肪会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缺乏足够的运动则会导致血压升高,这也会增加患有CAD的风险。

CAD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降压药,抗血小板药,血糖控制药物,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等。

而手术治疗则包括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支架置入术(PCI)等。

CABG是指将一条活着的血管移植到被堵塞的冠状动脉上,以改善血液流通;而PCI则是
把支架置入被堵塞的冠状动脉,以支撑开血管,使血液能够流通。

CAD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它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应该尽早采取行动来预防。


该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加强身体锻炼,控制体重,合理搭配饮食,控制血压,戒烟限酒,以及定期做心血管系统的体检等,以便及早发现疾病,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保护心脏健康。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病情说明指导书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病情说明指导书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概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简称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也称缺血性心脏病。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有症状常表现为胸痛(心绞痛)、心悸、呼吸急促等,常由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吸烟等诱发。

病情严重者还可出现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休克、血栓栓塞等,甚至造成心脏结构破坏,发生心源性猝死,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英文名称: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可能会遗传发病部位:心脏常见症状:胸痛(心绞痛)、心悸、呼吸急促主要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检查项目:血压测量、心电图、血清心肌标志物检查、BNP 或 NT-pro-BNP 检查、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放射性核素检查、冠脉造影(CAG)、X 线、心脏负荷试验重要提醒:冠心病患者要遵医嘱积极治疗,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建议随身携带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急救治疗药物。

临床分类:1、根据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变化分类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曾将之分为五型:(1)隐匿型或无症状性冠心病:无症状,但在静息、动态或负荷心电图下显示心肌缺血改变,或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提示心肌灌注不足,无组织形态改变。

(2)心绞痛:发作性胸骨后疼痛,由一过性心肌供血不足引起。

(3)心肌梗死:缺血症状严重,为冠状动脉闭塞导致心肌急性缺血坏死。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健康宣教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健康宣教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健康宣教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atherosclerosis)是一种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病因。

冠状动脉是负责向心脏供血的主要血管,当冠状动脉内壁发生斑块形成,阻塞了心脏的血液供应,就会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

为了预防和控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我们需要进行健康宣教,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认识和了解,以下将从饮食、运动和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饮食是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建议采取以下饮食习惯:1.控制摄入高脂肪食物,限制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

可选择低脂肪的牛奶、酸奶、瘦肉和鱼类等食物,避免摄入过多的动物脂肪。

2.增加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谷类、蔬菜和水果等。

纤维能帮助降低胆固醇和血压水平,减少动脉壁上的沉积。

3.控制摄入盐的量,减少高盐食物的摄入。

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荷。

其次,适量的运动也是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重要手段。

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和抗氧化能力。

1.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至高强度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

适度的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心血管系统的代谢功能,增加心脏血液供应。

2.注意运动的方式和强度,避免过度劳累和突然剧烈运动。

运动时要有适当的间歇休息和水分补充。

再次,心理健康对于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也是至关重要的。

心理压力和焦虑会增加神经内分泌的激活,加速动脉硬化的发展。

1.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可以通过与家人和朋友交流、参加心理辅导等方式缓解压力。

2.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

睡眠不足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和心脏负荷增加。

此外,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也是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重要措施。

烟草中的尼古丁和其他化学物质会损害血管内皮,导致斑块形成。

酒精过量摄入会导致高血压和心脏负荷增加。

最后,定期体检和接受心脏专业医生的检查也是保持心脏健康的重要举措。

动脉粥样硬化名词解释

动脉粥样硬化名词解释

动脉粥样硬化名词解释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在动脉内形成斑块(粥样斑块),导致血管壁增厚和硬化,进而引发血液流动障碍和心血管疾病。

它是目前世界上主要的疾病之一,也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涉及心血管系统的多种组织和细胞,包括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以及T细胞等。

它的发生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脂质积聚:过多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脂质会在动脉壁内积聚。

这些脂质主要来自于摄入的饮食中,尤其是高饱和脂肪和胆固醇含量的食物。

2. 斑块形成:积聚的脂质会刺激内皮细胞释放一系列细胞因子,进而吸引更多的白细胞、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聚集于血管壁。

脂质聚集和炎症细胞积聚形成粥样斑块,它主要由脂质、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和结缔组织组成。

3. 斑块破裂:斑块中的巨噬细胞可以分泌一些酶类物质,使斑块中的胶原纤维变薄和破坏。

当斑块破裂时,血液中的细胞和凝血因子会附着在斑块破裂的表面,形成血栓。

4. 血栓形成:斑块破裂后,血液中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等会聚集,形成血栓。

如果血栓堵塞了血管,就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如心肌梗死和中风等。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一些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包括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高肥胖等。

这些危险因素可以损伤内皮细胞和血管壁,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主要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改变可以包括戒烟、控制体重、均衡膳食和增加体力活动等。

药物治疗可以包括血压药物、胆固醇调节药物和抗凝血药物等。

此外,对于一些病情较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管成形术、介入手术或搭桥手术等治疗方法。

总之,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严重的代谢性疾病,会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

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治疗,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预防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的出现。

粥样动脉硬化用什么方法治疗正确

粥样动脉硬化用什么方法治疗正确

粥样动脉硬化用什么方法治疗正确
动脉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临床常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治疗:
1. 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降压药物等。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以减少血小板凝聚,防止血栓形成;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血脂水平,减少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降压药物可以控制血压,减轻动脉压力对血管壁的损害。

2. 改变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保持适当体重,定期进行有氧运动,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展,避免长时间久坐或站立。

3. 血管介入治疗:当严重的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明显症状时,可采用血管介入治疗,包括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等,以改善血液流通。

4. 外科手术治疗:当血管病变较严重或无法通过介入治疗改善时,可能需要进行血管旁路或血管重建手术。

需要注意的是,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因此在接受治疗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还需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检查、控制患有的慢性病,以减缓疾病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造成心脏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会从定义、发病原因、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定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内膜下脂质斑块逐渐增厚形成斑块,引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从而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一系列病变。

二、发病原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原因非常复杂,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等。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抽烟、肥胖、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此外,心理因素、遗传病变以及炎症反应等也可能对疾病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

三、病理变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病理变化主要体现在动脉内膜脂质沉积、纤维组织增生和动脉壁钙化等方面。

在脂质代谢紊乱的情况下,脂质在血管内膜下积聚形成斑块,称为粥样硬化斑块。

斑块逐渐增大,最终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从而妨碍了心肌的正常血液供应。

四、临床表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多样,轻者可能无任何症状,重者可能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胸闷、心悸、气促、乏力、晕厥等。

心绞痛的发作多与活动、情绪激动等因素相关,常表现为胸前或胸骨后憋闷、压榨样疼痛,放射至左肩臂或颈部。

五、诊断方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心电图、血液检查和心血管影像学等多种方法。

心电图是一种简单且常用的诊断工具,可用于评估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等情况。

血液检查可以检测血脂、血糖和心肌损伤标志物等,辅助判断病情和预后。

心血管影像学包括超声心动图、冠脉造影等,可直观地观察心脏结构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六、预防措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预防非常重要,包括控制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等。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动脉硬化
• 各种动脉硬化的共同特点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 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小动 脉硬化(arteriolosclerosis) 和动脉中层硬化 (Monckeberg arteriosclerosis)。小动脉硬化是小 型动脉弥漫性增生性病变,主要发生在高血压患 者。动脉中层硬化多累及中型动脉,常见于四肢 动脉,尤其是下肢动脉,在管壁中层有广泛钙沉 积,除非合并粥样硬化,多不产生明显症状,其 临床意义不大。
机制一 胆固醇沉积的 第一道防线 - 血管内皮
Nature 407,233-241
机制二:炎症-AS 发生的重要机制
机制三 胆固醇数量因素 影响其沉积与形成 AS
数量因素
机制四 血管内氧化 应激促进 AS 发生
1. 血胆固醇载体是LDL 5. 在ROS作用下,LDL表面不饱和脂肪酸双链 断裂,结合Apo B形成oxLDL
高血压防治
• 高血压防治的重点是早期防治,降压达标,尽可能维持血压在110/75mmHg 理想水平或者<120 /<80mmHg的正常水平;正常高值血压120-139/ 8089mmHg就应该早期防治,通过生活方式或者降压药物使得血压能维持理 想或正常水平,因为血压正常高值病人的死亡和心血管事件比理想水平就 高一倍。
1 ASCVD和ASCVD高危人群
1.确诊的ASCVD:
识别
急性冠脉综合征 心肌梗死病史 稳定/不稳定心绞痛 冠脉或其它血管重建手术 缺血性卒中/TIA 动脉粥样硬化证据(颈动脉/肾动脉)
治疗
中-高强度他汀 LDL-C目标值<70mg/dL
管理
疾病管理 患者教育
2.糖尿病:
识别
糖尿病+ASCVD 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1危险因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护理体会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护理体会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护理体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护理工作对于患者的康复和预防病情进一步恶化非常关键。

在我的护理工作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做好教育和宣传工作非常重要。

许多患者并不了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原因和病情发展过程,因此他们对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很难有足够的认识。

作为护士,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发放宣传材料以及与患者进行一对一的交流等方式,向患者详细介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知识,告知他们应该采取的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治疗,以及定期检查和随访等。

其次,合理的生活方式改变对于疾病的控制和康复至关重要。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需要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制饮酒、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等。

在护理过程中,我们应该以身作则,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困难,逐渐改变生活习惯。

同时,我们可以提供相关的饮食指导和运动计划,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和运动计划,并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再次,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药物治疗。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和抗心绞痛药物等。

作为护士,我们需要详细了解每种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和注意事项,并向患者进行介绍和解释。

同时,我们应该关注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和药物依从性,及时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及时报告医生。

通过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药物治疗,可以控制病情的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最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提供优质护理的关键。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往往需要长期的康复护理,而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以增强患者对护理的信任和依赖,促进康复的进程。

我们应该与患者建立亲近的关系,倾听他们的需求和感受,并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及时解答患者的疑虑和困惑,给予他们充分的支持和鼓励。

动脉粥样硬化名词解释

动脉粥样硬化名词解释

动脉粥样硬化名词解释动脉粥样硬化(Arteriosclerosis)是一种常见的动脉硬化性疾病,也是一种高血压引起的心血管系统疾病。

它可以使动脉变硬、变窄,影响血液在动脉中正常流动,出现心血管病变,最终引起脑血管病、心肌梗死和腹主动脉瘤等心血管疾病,成为不可逆转的严重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病。

它指的是动脉内壁上膜形成松弛而松散、不稳定的粉状物,像淀粉一样,使动脉变硬、变窄,影响血液在动脉中正常流动,引起血液的供应紊乱和动脉痉挛。

临床上,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主要有冠状动脉病变、脑血管病变、心肌梗死、腹主动脉瘤等心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症状主要有缺血性病变、心绞痛和心前区不适等。

缺血性病变主要表现为手脚冰冷、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心绞痛表现为胸骨区突然剧烈疼痛,一般出现在运动后或饭后,伴有胸闷、胸骨区紧张等症状,心前区不适表现为心慌、心悸不安、心悸等,可伴有吞咽困难、憋气、头晕、胸闷、气短等症状。

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包括心电图、血压检查、超声心动图、血管超声检查、核磁共振等,以及微小分子物质原发性或受损性动脉粥样硬化标志物检查。

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主要为保养性治疗,主要包括控制血糖和血压,保持适当的体重,严格限制饱和脂肪酸及饮食,减少烟酒摄入,加强锻炼,补充维生素和植物性抗氧化物,合理使用药物治疗等。

另外,还可以考虑血管重塑术,血管内膜剥离术,动脉粥样硬化瘤切除术等。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没有救治,只能通过保养性治疗调节,在调节中可以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如果症状不明显,通过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如碳酸氢钠)、降低血脂、控制血糖和血压等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减少患者因心血管疾病引起的痛苦。

另外,应注重预防,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饮食要少油腻、多吃蔬菜水果,按时吃药,保持适度的体力活动,戒烟戒酒等都是健康的必备条件。

总之,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是每个人的义务,只有通过调节和保养性治疗,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的疾病发生。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标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标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标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一种日益普遍的心血管疾病,它是由冠状动脉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血供不足所导致的。

准确的诊断标准对于冠心病的预防、治疗和管理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冠心病的常见诊断标准。

冠心病的诊断可以通过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脏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等多种方法来得出。

首先,患者常常会出现胸痛、气短、乏力等症状,尤其是在体力活动时。

这些症状是冠心病的典型表现,但并不是必发症状。

因此,症状并不能单独用来判断是否患有冠心病。

心电图(ECG)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可以用来检测冠心病的存在。

在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上,常常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和QRS 波变宽等改变。

然而,ECG的检测结果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因此仅依靠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是不够准确的。

心脏超声是一种常用的无创检查方法,可以通过超声波来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冠心病患者的心脏超声检查可以显示心室肥厚、室壁运动异常、心腔扩大等改变。

虽然心脏超声能为冠心病的诊断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但它并不能直接观察到冠状动脉的病变情况。

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诊断冠心病最可靠的方法之一。

通过插入导管并注入造影剂,可以直接观察到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和形态。

根据动脉狭窄的程度,可以判断冠心病的严重程度。

然而,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有创的操作,患者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此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群。

除了上述的诊断方法外,还可以通过测量血清中的生物标志物来辅助冠心病的诊断。

例如,心肌肌钙蛋白和肌钙蛋白等标记物在冠心病发作后会升高。

然而,生物标志物的升高并不能直接证明患者患有冠心病,还需要综合其他的检查结果来进行判断。

总的来说,冠心病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和生物标志物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单一的检查结果往往很难确诊冠心病,必须综合考量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因此,在诊断冠心病时,患者应该配合医生进行全面的检查,以便能够得到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标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标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标准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标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内的壁结构受到粥样硬化的影响而引起的心血管疾病。

它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诊断主要基于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以及诊断性血液检查等综合因素。

(一)临床表现1. 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2. 心脏瓣膜病变:充血性心包炎、心瓣膜痉挛静止性疾病等;3. 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房性早搏等;4. 气血道梗阻:发绀、痉挛等。

(二)影像学检查1. 心电图:可以检查患者的心脏是否有缺血性变化或心律失常;2. 超声心动图:可以检查患者心脏内部结构是否正常,以及心瓣是否有受损;3. 胸部X线片:可以检查患者心脏大小和形态是否正常;4. 心脏CT:可以检查患者冠状动脉是否出现粥样硬化,以及冠状动脉内的血流是否受阻。

(三)诊断性血液检查1. 尿酸:可用于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尿酸水平高伴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几率增加;2. 血脂:可以检测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是否高于正常水平;3. 心肌酶检测:可以检查血清中不正常的心肌酶,例如肌酐酶、乳酸脱氢酶等;4. 全血细胞计数:可以检查血液中的白细胞、血小板数量。

(四)其他检查通过血液检查可以进一步明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以排除其他与症状相似的疾病。

具体包括门诊情况调查、全身体格检查、心电图及其它影像学检查、功能性测试、肾脏病理分析等。

总之,关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应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血液检查以及其他并发症来判断,以确定是否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可能。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 研究进展和未来展望
01
动脉粥样硬化概述
定义和病理学特征
定义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涉及多种细胞和分子机制,导致 动脉血管壁的增厚、硬化和斑块形成。
病理学特征
AS的特征包括脂质沉积、内皮细胞损伤、炎症细胞浸润、平滑肌细胞增殖、纤 维帽形成和斑块钙化等。
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见原因和危险因素
降脂药物
如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等,降 低血脂水平,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 块。
其他药物
如降压药、降糖药等,控制血压和 血糖,预防心血管事件。
非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
血管内超声检查
使用高频超声探头检查血管内部 情况,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
性质和稳定性。
血管重建术
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经皮冠 状动脉介入治疗等,改善心肌供
密切监测病情
定期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如血脂、血压、血糖 等,以及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以及进行其他必要的治疗措施。
06
研究进展和未来展望
当前研究的主要方向和挑战
发病机制
深入探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明确其危险因素和病理生理过程。
早期诊断
血和心脏功能。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对于严重心动过缓或心脏传导阻 滞的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可以 提高心率和改善心脏泵血功能。
05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 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 心脏病的风险评估和 管理
风险评估工具和方法
血脂检测
C-reactive prot…
血压和心率监测
家族史和遗传因素评估
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评 估血脂水平和心血管疾病风险。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总体风险评估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总体风险评估
·吸烟
a危险因素危险因素包括吸烟、低HDL-C及男性≥45岁或女性≥55岁。
ASCVD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PAD为周围动脉疾病,TC为总胆固醇,LDL-C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BMI为体重指数。1mmHg=0.133kPa。
参考文献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总体风险评估
符合下列任意条件者,可直接列为高危或极高危人群,无需进行ASCVD危险评估:
极高危:ASCVD患者(包括有症状的PAD患者)
高危:(1)糖尿病患者(年龄≥40岁)
(2)单个危险因素水平极高者,包括:①LDL-C≥4.9mmol/L(190mg/dl)或TC≥7.2mmol/L(280mg/dl);②3级高血压;③重度吸烟(吸烟≥30支/d)
↓ASCVD 10年发病危险为中危且年龄<55岁者,评估余生危险
具有以下任意2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定义为ASCVD高危人群
·收缩压≥160mmHg或舒张压≥100mmHg
·非-HDL-C≥5.2mmol/L(200mg/dl)
·HDL-C<1.0mmol/L(40mg/dl)
·BMI≥28kg/m2
2
低危(<5%)
低危(<5%)
中危(5%~9%)
3
低危(<5%)
中危(5%~9%)
中危(5%~9%)
有高血压
0
低危(<5%)
低危(<5%)
低危(<5%)
1
低危(<5%)
中危(5%~9%)
中危(5%~9%)
2
中危(5%~9%)
高危(≥10%)
高危(≥10%)
3
高危(≥10%)
高危(≥10%)
高危(≥10%)

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生理学基础

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生理学基础

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生理学基础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血管内膜受到损伤后,引起炎症反应和脂质代谢紊乱,而导致的一种慢性缓慢进展的动脉疾病。

这种疾病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和因此导致的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了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而本文主要旨在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生理学基础。

1.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壁由三个层次组成,分别是内膜,中膜和外膜。

其中内膜是血管壁中最重要的层次,也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部位。

内膜的主要成分是内皮细胞和基底膜,这些细胞通过紧密连接和细胞外基底膜相互连接。

血管内皮细胞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分泌NO等物质,调节血管张力和维持血流动力学平衡。

内皮细胞在面对各种刺激时会发生损伤和炎症反应。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和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损伤的内皮细胞可以释放出促炎症和促凝血的物质,进一步导致血管炎症和促进血液凝固。

其次,由于损伤的内皮细胞影响了血管通透性,导致血管管壁的透过性增加,允许更多的脂质和白细胞进入血管壁,形成脂质沉积。

此外,容易受到损伤的内皮细胞也可以激活炎症细胞,导致内膜层中出现炎症细胞。

2.脂质沉积脂质沉积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关键步骤。

它代表着脂质出现在血管内壁和血管中的数量明显高于正常的水平。

它通常开始于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周围的一小片区域。

由于其特殊的位置和损伤的情况,该区域容易吸引和储存多余脂质,并且放大纤维蛋白含量,形成类似于泡沫细胞的细胞,将其称为“脂质泡沫细胞”(foam cells)。

这些沉积物向外延伸,并最终形成称为“斑块”的沉积区。

斑块在形状和大小上各异,大多数都有一个中央部分,即“核心”,由脂质和其他沉积物混合而成,包围着由细胞和其他细胞组织形成的外围区域。

在发展的过程中,斑块可能导致内膜层损伤和脆弱,有时甚至可以穿透中膜,形成主干动脉瘤和动脉瘤。

3.炎症反应炎症反应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过程密切相关。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引起炎症反应的根本原因之一。

新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新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以新发生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加重为最突出
症状
1. 疼痛: 程度重、时间长、休息或含化硝酸甘油无效 2. 全身症状: 发烧、心动过速 3. 胃肠道症状: 恶心、呕吐、上腹胀痛 4. 心律失常: 最多见,尤其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 5. 低血压和休克: 在疼痛期间未必是休克。休克约20%,主要
为心肌广泛坏死>40%,心排血量急剧下降所致 6. 心力衰竭: 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32%~48%。严重者可发
稳定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外膜
内皮细胞
纤维帽
(平滑肌细胞和基质)
内膜平滑肌细胞
(修复型)
脂核
外膜
中层平滑肌细胞
(收缩型)
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外膜
斑块破裂、血栓形成 并扩展进入管腔
lipi脂d c核ore

外膜
血栓
动脉粥样硬化旳进程
泡沫 脂质 细胞 条纹
中间阶 段损伤
纤维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复合病变破裂
心电图变化。3个“1”—ST段下移1mm,连续时间 1min,间隔时间1min
辅助检验
放射性核素检验:201TI-和99mTc-MIBI心肌 灌注显像、血池扫描
胸片:一般正常,无特异性 UCG:UCG不足室壁运动异常提醒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诊疗和治疗——“金原则”
右冠状动脉近端95%狭窄
β-B:HR↓、BP↓,心肌收缩力↓→心肌氧耗↓—劳 力型心绞痛首选
钙通道阻滞剂:克制心肌收缩力,扩张血管降低 心脏前后负荷→心肌氧耗↓;扩张冠状A→增长心 肌血供;变异型心绞痛首选
克制血小板汇集:aspirin 抗凝治疗:改善微循环,预防血栓形成 调 脂 治 疗 : 降 低 LDL 、 TC 、 TG , 升 高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预防斑块与血栓,谁更重要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预防斑块与血栓,谁更重要

中华高血压杂志2021 年1月第29 卷第1期Chin J Hypertens,January 2021,Vol. 29 No. 1•学术争鸣•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预防斑块与血栓,谁更重要?林海龙大连市友谊医院心内科,辽宁大连116033王树芳(柘城县人民医院高血压专科,河南柘城476200)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顾名 思义是 由动脉粥样硬 化为基础而引发的一系列心脑血管及外周血管疾病,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脑卒中、急 性主动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穿透性主动脉溃疡、壁 内血肿)、外周动脉(下肢动脉、颈动脉、肾动脉、肠系膜 动脉)疾病。

A S C V D的根本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

首 先看一下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6个阶段:①首先 是泡沫细胞沉积于内膜下形成脂质点,此阶段是动脉 粥样硬化开始的标志;②第二阶段泡沫细胞不断堆积致脂质点不断扩大.在内膜下形成脂质条纹;③第三阶 段,病变进一步发展,脂核形成,即进人斑块前期;④第 四阶段,脂质池形成,中膜平滑肌细胞迁移对脂质池进 行包裹.即形成粥样斑块;⑤第五阶段,弹力纤维、胶原 纤维迁移覆盖于脂质池外层形成纤维帽,发展成典型 的动脉粥样硬化,在此阶段斑块突出于血管腔形成血管狭窄;⑥第六阶段,在应激原的作用下,一旦斑块破 裂.就易发生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而出现各种急性A SC VD。

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最早期,即第一、二 阶段.通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改 善血管 内皮细 胞功能 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的逆运转,脂质点和脂质条纹有可能 完全消失。

动脉粥样硬化血脂控制标准

动脉粥样硬化血脂控制标准

动脉粥样硬化血脂控制标准
动脉粥样硬化血脂控制标准需要根据个体情况来制定。

对于还没有明确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个体,其血脂目标通常建议控制在高危水平,即低密度脂蛋白低于毫摩尔/升。

而如果已出现明确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意外史、间隙性跛行的下肢血管病变等,则需将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毫摩尔/升以下,以减少其在动脉内膜沉着堆积且稳定动脉斑块的目的。

血脂标准也要根据个体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区别对待。

如果个体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那么血脂控制标准应该更加严格。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血脂控制标准还需要根据个体情况由医生制定。

如果个体已经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应该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和指导。

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Adapted from Champe PC, Harvey RA. In Biochemistry. 2nd ed.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Raven, 1994; Ginsberg HN, Goldberg IJ. In 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 14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1998:2138–2149; Shepherd J Eur Heart J Suppl 2001;3(suppl E):E2–E5; Hopfer U. In Textbook of Biochemistry with Clinical Correlations. 5th ed. New York: Wiley-Liss, 2002:1082–1150; Davis JP et al Genomics 2000;65:137–145.
优化ASCVD 危险分层,寻找超高危ASCVD患者,推荐相应的降脂治疗方案。
超高危ASCVD定义
基于亚洲及中国人群的临床血脂管理经验,同时参考2018年AHA/ACC胆固醇管理指南,建议中 国超高危ASCVD患者的风险分层采用严重事件+高风险因素模式,定义为发生过≥2次严重的 ASCVD事件或发生过1次严重的ASCVD事件合并≥2个高风险因素的患者为超高危ASCVD患者。
降低6%
8倍剂量
进一步降低约 18%的LDL-C 降低6%
8倍剂量
LDL-C降低 (%)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Knopp RH.N Engl J Med. 1999;341(7):498-511. Stein E. Am J Cardiol. 2002;89(5A):50C-57C同位素标记的 依折麦布局限 在小肠刷状缘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发病风险评估流程图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发病风险评估流程图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发病风险评估流程图一、前言ASCVD是一种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严重心血管疾病。

在庞大的患者群体中,如何鉴别高危人群并早期防治已经成为医学研究的焦点。

本文将详细介绍ASCVD发病风险评估的流程图范本,以供相关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参考。

二、基本信息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吸烟史、糖尿病史、血压、血脂、家族史等。

这些信息将成为后续评估过程的基础。

三、评估指标ASCVD发病风险的评估指标主要包括年龄、性别、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收缩压、糖尿病、吸烟、以及既往是否已经有了ASCVD的发作。

四、评估方法ASCVD风险评估主要采用美国心脏协会/ 美国心脏病学院(AHA / ACC)推荐的POOLED算法。

该算法基于大规模研究数据,精准评估患者的ASCVD风险。

五、ASCVD风险计算器根据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和评估指标,将变量代入ASCVD风险计算器中进行计算,可以得到受访者的10年ASCVD发病风险预测值。

根据所得结果,可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分类管理。

六、ASCVD风险分类根据10年ASCVD发病风险预测值,可将受访者分为低风险(<5%)、中风险(5%~7.4%)、中高风险(7.5%~19.9%)和高风险(≥20%)四个等级。

不同等级的患者有不同的治疗方案。

七、管理策略对于不同风险等级的患者,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低风险患者可实施生活方式干预,中高风险患者应采用药物治疗,高风险患者需要紧急治疗并有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八、总结ASCVD风险评估是临床医生进行预防性干预的重要依据。

我们呼吁广大医生关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terheart研究结果
• 未来心肌梗死的发病危险90%可由已知的9种危险因素预测:1-高血压、 2高胆固醇、 3-吸烟、 4-糖尿病、 5-腹型肥胖、 6-缺乏运动、 7-饮食缺少 蔬菜水果、8-精神紧张、9-大量饮酒。(中国专家共识 2009)因此,可以 认为ASCVD防治的重中之重是高血压的防治。
糖尿病
ACC/AHA指南:ASCVD他汀治疗方案推荐

年龄≤ 75岁启动高强度他汀
IA
临床确诊ASCVD


年龄>75岁或不适合高强度他汀
启动中强度他汀
IA

LDL-C ≥190mg/dl

启动高强度他汀
IB
活 方
一旦确诊A否SCVD,年龄≤ 75岁即可立即启动高强度他汀式调
DM 40-75岁


ASCVD对临床的意义
对各临床科室:ASCVD统一动粥疾病的名称 和概念,有利于疾病总体风险管理
对临床医生:ASCVD能提供更为简化和优 化的治疗方案
对患者:ASCVD能加强患者对动粥疾病的 认识,提高依从性
直击 ASCVD“三部曲”
识别
• ASCVD患者:知 晓与认识ASCVD; 了解哪些患者属 于ASCVD
危险分层 标准
治疗目标
考虑药物治疗
非HDL-C(LDL-C)mg/dL
低风险
● 0-1个ASCVD主要风险因素 ● 考虑已知的其他风险指标
<130(<100) ≥190(≥160)
● 2个ASCVD主要风险因素
<130(<100) ≥160(≥130)
中等风险
● 建议定量风险评分
● 考虑其他风险指标
缺血性心脏事件*降低(%)
第1年 0
-10
11%
第2年 第3-5年 第6年及以后
-20
24%
-30
33%
36%
-40
58项他汀随机对照研究的荟萃分析,LDL-C下降1mmol/L,在这些研究的随访年发生缺血性心脏事件风险的降低 *缺血性心脏病死亡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
Law MR. BMJ, 2003;326:1423
• 肾动脉粥样硬化 • 继发于动脉粥样硬化的主动脉瘤 • 颈动脉斑块
• 影像学研究中的动脉粥样硬化证据
• 冠状动脉或CT血管造影 • 负荷超声心动图或核医学成像 • 冠状动脉钙化评分≥300单位,
或考虑年龄、性别和种族时≥第75百分位数
2014 NLA指南(草案)
https:///patient-centered Stone NJ, et al. JACC. 2013, doi:10.1016/j.jacc.2013.11.002
ASCVD最新挑战
• LDL-C干预是否需要从儿童开始? • AS是否为老年退行性疾病? • LDL-C是否存在最低下限? • HDL-C是否为AS保护性脂蛋白? • TG,Lp(a)是否为AS的危险因素? • 非他汀调脂药物能否降低心血管事件?
中国成年人ASCVD10年心血管病风险评 估
• 男性30岁女性40岁以后,年龄每5岁风险增加1分; 血压(SBpmmHg/积分) <110 / -2分, 110-119 / 0分, 120-139/ 2分, 140-159 / 4分, 160-179/ 6分, 180-199/ 8分, > 200/ 10分; 吸烟0-2分; 高胆固醇0-1分; 糖尿病0-1分; 表明 收缩期血压理想水平(SBp <110mmHg)为负2分,正常为0分,正常高值 为2分,1级高血压为4分,2级为6分,3级为8分,SBp 超过200mmHg为10 分。
• 将ASCVD作为一个疾病整体,综合管理、规范治疗,是临 床工作的一个进步,推动了临床心脑血管防治规范化的进 程。
ASCVD危险因素
• 包括1-年龄、2-性别、3-血脂异常、4-高血压、5-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6吸烟、7-肥胖、活动少、高热量和高脂饮食、8-CHD家族史等,其他如精神 压力、紧张、性格急躁;同型半胱氨酸、胰岛素抵抗、纤维蛋白原、病毒 和衣原体感染等。
•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 是增龄性 慢性炎症性疾病,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
和动脉血管内膜下粥样斑块形成或破裂,管腔狭
窄或闭塞,导致动脉供血功能降低,并形成动脉 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A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SCVD)是2013年提出的 一 个新概念,是AS导致的缺血性或内皮功能障碍-
动脉粥样硬化——应尽早关注
泡沫细胞 脂纹
中期损伤 粥样硬化 纤维斑块 复合性病变/破裂
内皮功能失调
10岁开始
30岁开始
40岁开始
脂质沉积为主
平滑肌细胞迁 移,胶原增生
血栓出血
Pepine CJ. Am J Cardiol. 1998;82(suppl 10A):23S-27S.
ASCVD最新挑战
启动中强度他汀

10年ASCVD风险≥7.5%, 启动高强度他汀
IA


IIaB 基 础
10年风险≥7.5% 和40-75岁

启动中或高强度他汀
IA
Stone NJ, et al. JACC. 2013, doi:10.1016/j.jacc.2013.11.002.
荟萃研究:他汀治疗时间越长,发生心梗和猝死的 风险越低
•糖尿病+ASCVD •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 +≥1 危险因素
ASCVD
高危
糖尿病
三类ASCVD人群的他汀优化管理
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 伴有多个危险因素
确诊的
ASCVD
•冠心病
•ACS •缺血性卒中/TIA •……
•糖尿病+ASCVD •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 +≥1 危险因素
ASCVD
高危/极高危
● ≥3个ASCVD主要风险因素
<130(<100) ≥130(≥100)
高风险
● 1型或2型糖尿病* ✓ 伴0-1个其他ASCVD主要风险因素; ✓ 同时无终末靶器官损伤证据
● 3期或4期慢性肾病
● LDL-C≥190 mg/dL
● 10年内发生CHD事件的风险≥10%
● 确诊ASCVD
<100(<70)
ASCVD发病机制
• 脂质浸润、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内皮损伤反应、氧化应激和慢性炎症学 说
ASCVD:危险因素综合管理新时代
Question
发生机制上的进一步融合
动脉粥样硬化特点:慢性、进行性疾病
脂点
(泡沫细胞)
脂纹
斑块 前期
粥样 斑块
纤维 斑块
复合病变 / 破裂
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Adapted from Stary HC et al. Circulation 1995;92:1355-1374.
2. LDL与LDL-受 体结合, 是负反 馈调节
LDL-R
3. 溶酶体吞噬LDL 并水解
oxLDL
SR-A
6. 巨噬细胞快速积累oxLDL变为泡 沫细胞
4. 释放游离胆固醇参与细 胞膜合成
7. 泡沫细胞积聚在内膜下形成动 脉粥样硬化斑块
Daniel S, et al. Nature Medicine. 2002 Nov; 8(11):1211-7
炎症性的各种临床疾病;包括危害人类最严重的 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颈动脉-主动脉-肾动 脉-四肢动脉等各种常见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 管疾病。
ASCVD的意义
• ASCVD提出最大意义是把动脉硬化性疾病作为一类疾病, 这类疾病包括冠心病、脑卒中、外周血管疾病及腹主动脉 瘤等存在共同病理生理机制的疾病,将其归纳在一起使我 们的治疗冲破了现存科室专业化带来的“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的局部治疗框架,使治疗关重患者的整体管理。这种疾病 归类提升了我们对疾病认识和管理的意识,使治疗更有针 对性。
ASCVD治疗的基本原则和药物
• 抗栓、他汀、RAS抑制剂和抗交感的倍他受体阻断剂
指南对确诊ASCVD的定义
2013 ACC/AHA指南
• 心肌梗死病史 • 稳定或不稳定性心绞痛 • 急性冠脉综合征 • 冠脉或其它血管重建手术 • 缺血性卒中/TIA • 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 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 ASCVD高危人群: 评估ASCVD风险
治疗
• 强调在高危患者 中,立即启动适 当强度的他汀治 疗
• LDL-c水平用于 评估患者依从性
管理
• 患者教育:提高 ASCVD关注,提 升治疗意愿与依 从性
• 疾病管理:以降 低ASCVD风险为 最终目标
1,识别:聚焦ASCVD极高风险/高风险
--NLA指南(草案)对ASCVD的危险分层
1 ASCVD和ASCVD高危人群
1.确诊的ASCVD:
识别
治疗
急性冠脉综合征 心肌梗死病史 稳定/不稳定心绞痛 冠脉或其它血管重建手术 缺血性卒中/TIA 动脉粥样硬化证据(颈动脉/肾动脉)
中-高强度他汀 LDL-C目标值<70mg/dL
2.糖尿病:
识别
治疗
糖尿病+ASCVD 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1危险因素
• 胆固醇学说不能解释所有AS发生 • LDL-C致AS机制未完全清楚:能够沉淀到血管 内膜下的LDL-C数量可能是引起其脂质氧化的重 要因素。尽管血液中LDL-C数量很多,若其不沉 淀到血管内膜下也很难发生脂质氧化,氧化应激 很重要。LDL-C的氧化修饰是AS形成的关键启 动因素。
• LDL-C是反应胆固醇学说与AS关系的最好指标 吗?LDL-P而非LDL-C才是致AS的主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