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看中国传统园林的隐逸观与自然观

合集下载

论中国传统园林中的自然观

论中国传统园林中的自然观
的 “ 天人合一” 与道家的 “ 天人合
真正融合的可持续发 展的景观环境提 供理论依据。 [ 关键词】 :景观设计;中国传统 园林;自然观;天人合一;风水 近年 来随 着景观热在 中国大
地上的不断升温 ,大量西方的设
的哲学思想 中最早提 出了 “ 天人 合一” 自然观 , 的 老庄哲学特 别强 调 人与 自然的和谐关 系 ,认为人 应 该是真率纯洁 、顺乎 自然的 。 老 子认为 “ ”是 宇宙的本 道 原, 亦是万物存在的根据 , 出: 指
致 了一 系列 人 们 始 料 未 及 的 问 题 :工业高速发展 中严 重的环境 破坏 ;现代工业社会高 度的物 质 文 明导致 的人们精神情感上 的空 虚 ;激 烈的社会竞争及对前途 缺
乏信心等等 ,这些都 引起 了人们
2O 年,第0 期, 48页。 O1 3 第8~7 ②吴隽宇. 艺著: 从中国传 肖 《 统文化观 看中国园十》 中国园林》杂志社, 木 ,《
看 中国 园林》,《 国同林》 杂志 社 , 中
之中 , 就是指在环境 的经营 中, 要 以 自然的生态 系统 为本 ,来构建 适 应 人们生 活 的人 工生 态 系统 。 在这 里 , 外在 自然的天 , 被赋予了 肯 定性的价值和意 义 ,并类比人
事 ,成为具有道德 意志 以至情感
的影 响。 其中 “ 天人合一” 的思想
儒家思想后 来在吸收 了道家 的这种 “ 道法 自然” 天人合一” 、“ 的思想基础 上 ,完善 了自己哲学 的思想体 系。儒学 不是把 自然看
作 与人对立 的异 己力量 ,而是主
代景观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
试通过对中国传统园 中的自 林 然观的
维普资讯
DE CD 布

从苏州园林看中国传统园林的隐逸观与自然观

从苏州园林看中国传统园林的隐逸观与自然观

从苏州园林看中国传统园林的隐逸观与自然观
摘要: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典型代表之一,具有虚伪矛盾的隐逸观和以假乱真的自然观,后世对其却是不质疑、不批判地推崇。本文从历史文化根源和生活美学观念两个方面辨析和批判了此类园林的虚假本质,否定了当今社会中肤浅的古为今用,提出只有挑战了缺乏否定和批评的学术环境,才能更好地理解传统,更坦然地面对现在,从而找到真正和谐的人地关系。
一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宗教色彩的隐逸。由于社会变革剧烈,士人们惶恐自己的力量渺小,于是以“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归根复命、清心寡欲”为理论基石的隐居避世盛极一时,庄子是最为有名的代表。他们不愿委身仕途,谋求富贵,
关键字:中国传统园林;隐逸观;自然观;审美;批判
苏州自六朝起就是全国富庶之区,水网密布,气候温和,文武能人层出不穷,地方富贾集聚一方,购田宅、设巨肆、建园林以娱乐之风因此绵延吹了上千年。如今,苏州园林保存之多、样式之完整居全国首位。苏州现存大小园林169处,其中典型代表如留园、拙政园、网师园等九处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占中国同列园林类世界文化遗产十三处(2004)中的绝大多数。可以说,苏州园林代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巅峰时代,代表了历代文人对诗意生活最为美好的构想。
悠游在苏州的大小园林庭院中,缓慢而内敛的情绪漫溢四周,朴野撩人的气息萦绕左右,建筑、植物、山石和水结集在这些体会之中,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艺术;然而,究其本体,这只是“从人生战场上败退下来以后精神上得以慰藉的避难所”;追其形式不讲实质,苏州园林只能是二维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三维实现,缺少真实可信的人与土地关系,是虚假而空洞的“桃花源”。我们在沾沾自喜地吹嘘国粹或是生硬地照抄符号时,应该首先探寻蕴藏在其中的历史文化根源和生活美学观念,辨认出真正值得继承的艺术,本文亦从这两方面出发分别论述了苏州园林的隐逸观和自然观,以揭露中国传统园林的本质缺陷。

庭院设计:传统庭院的自然观

庭院设计:传统庭院的自然观

庭院在中国的居住文化中的占有重要地位。

传统庭院的自然观中国传统庭院中的“自然观”是指在中国传统庭院设计中所体现的关于自然的理念和审美标准。

《皇帝宅经》曰:“宅者,人之本。

人宅相扶,感通天地。

” 这句话道破了住宅的重要性以及人与自然、天地的和谐统一。

中国的住宅建筑大多是以庭院为中心营造的,庭院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自然的热爱致使中国的住宅庭院营造出一种“移天缩地”的设想,利用山、石、草、木,甚至鸟鱼,将整个大自然缩影到一方庭院之中。

它反映出了一种对自然的高度崇拜与亲近,而不是掌控。

把“自然看成是一个和人类密不可分的超级生命体,人类是自然万物中最灵秀、最尊贵者,其贵在于善思能辨,能意识到自身的价值。

人类最伟大和尊贵不是表现为对天地万物、对自然界的征服,而是在于人类能自觉的为整个大自然着想,善于事天、补天,和大自然共发展共、共存亡。

传统庭院的“自然观”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在中国的古代文献中经常可以见到对自然的保护和热爱的记载,孟子说过:“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髻不入垮池,鱼鳖不可盛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这里明确表明人对自然的尊重、热爱、利用、保护的理念。

“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是传统庭院的根本特征,传统庭院的最高境界是“妙造自然”,这种自然观体现在有限的空间把建筑、山水、植物等有机的融为一体。

中国传统庭院从来就是一个将自然景物融进庭院一体的环境。

中国传统住宅中的重重庭院是房屋主人的一方私人天地。

唐代东、西两京城中流行的“山池院”或“山亭院”式住宅庭院,在庭院内,天光、水色、山石、树木、花草、丛竹,是房屋主人读书之余的体憩空间,也是与外界沟通的空间。

这种将自然景观融进庭院的理念一直影响到明清时期的北方四合院,以及南方带有私家园林的士大夫住宅。

可见,庭院对自然的渴望与追求是一如既往的。

衡量传统庭院“自然”的标准中国传统庭院的营造追求“自然”表现为“曲即自然”,“山水即自然”。

在自然界是没有直线的,万物统一在各种曲线与和谐环境的自然界之中。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观”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观”
[ 关键词 】自然观 中国古典 园林 造园艺术
古典 园林造园艺术原则之一 : 限空 间再现 自然 山水美 , 有 寓意 曲折含蓄 , 引人探求和 回味 , 避免全盘托出 , 一览无余 。 而要达到此效果 ,则可用分 区设景 的办法 。中国古典 园林私 家园林善于把有限的空间巧妙地组合成 千变万化的园林景色 , 利用咫尺 山林 、再现大 自然 的美景 。苏州 的沧浪亭 园外景色 因水而起 ,园门北 向而开 ,前有一道石桥 ,一 湾池水 由西 向 中国古 典 园林 中的 “ 自然 观 ’ 东环 园而去 。清晨夕暮 ,烟水弥 漫 ,极 富山岛水 乡诗意 。而 我国古典园林 之美 是大 自然之美 的概括 ,体现的是山林 园内布局 :入 门即见黄石为 主 ,土石相 间的假 山。山上古木 景色 的 自 然美 ,它 以追求 自然精神境 界为最终 和最 高 目的 , 新枝生机勃勃 ,翠竹摇影于其 间,藤蔓垂挂 于其上 , 自有一 从而达到 ‘ 由人作 ,宛 自天开”的审美 旨意 ,它深浸着 中 番 山林野趣 。 虽 2 .突出幽深曲折 的特色 国文化的内涵。这种 自然至上的理念在古典园林表现 内容及 园林景色好似一 幅逐步展开 的画卷 ,弯弯 曲曲的路径可 评价标准中都得 到了充分 的体现 。 让 同一景色获得面 面观 ,呈现不 同面貌而增加 园林深度 和层 中国古 典 园林 中所 表现 的 自然的 内容 次 。若在其 间配 以山水景致或是修竹 、花木 ,就会让人感觉 1 神话 中的 自 . 然 时而若穿越林 间,时而若入谷探 幽;若是登 山远眺 ,则更显 园林 的原 始形 式灵 台 、灵 沼即是 人们对 自然 、山川河流 峰 回壑转 、山重水 复的境界 。园林 的空 间感 也会就此增 大 , 的崇拜 、 摹仿的产物。 园林也是人们理想中的一种 神山仙境 。 而 自然景致则会 以迂 回曲折而非淋漓尽致 的方式体现 ,从造 秦汉时代帝王 的理想境地就是一种神仙境地。 秦始皇建的 “ 上 园手法上也可更彰显 自然。 林苑”就是引渭水为池 ,并筑土为蓬莱山 ,在园中建 阿房宫 , 3 .强调借景 这就是对蓬莱神话仙境 的一种摹仿。 造园实践 中可利用园林之外的 自然 景色来丰富观赏视野 , 2 .现实 中的 自然 使景色虚实相应 ,园内外融成一 片,形成 园外有 园,景外有 从汉代起 “ 囿”改称 ‘ ‘ 苑”或 ‘ 囿” 苑 。人们 已注意到对 景的效果 。如 :无锡 的寄畅 园位 于惠 山东麓 ,园外惠 山,锡 优美 自然景色的欣 赏 ,并追求一 种 “ 有若 自然” 的境界。魏 山,绿嶂等景色被纳入 园内,构成 园外有 园,景外有景 的效 晋南北朝 ,由于社会动 乱 ,文人 雅士为逃 避现实 ,纷纷投身 果 。又如沧浪亭园外有溪 ,园内却缺水景 。沧浪亭则在溪旁 自然 ,留恋 自然山水 。随佛 教的传入及盛 行 ,士大夫阶层追 堆砌假山 ,以曲栏复廊 的形式将 园外溪流借人 园内,既扩大 求精神解脱 ,陶醉于 山林 田园之 中。这 些人依 山凿水 而居 , 了园林景色 ,又弥补了缺水 之弊。 创造 了大批 的 自然 山水式园林。 4 .巧用 山石花木 3 .理想 化的 自然 心灵手巧的造园家参照 自然 山水 的真实风貌 ,将天南地 现实 中的 自然摹仿其实 只是 临摹般 照搬 自然山水 ,所以 北的造园精华浓缩在古典园林 的有限空间里 ,使人不 出园门 往往 表现得并非尽善尽美 。其实古典 园林 于建 造者来说 是寻 便可纵览天下美景 。要达到这样 的审美效果 ,就关系到 山石 求一处可行 、 可观 、 可居 , 能显示身份 、 地位或志趣 的象征 。 花木的巧妙运用。 山石 的构造一般是遵循山水画的审美理想 , 于是 造园过程 中 ,造 园者融现实 自然美 与个人 审美情趣 于一 能够体现 自然 山峦 的形态和神韵 。花木设置疏密错杂富有天 炉 。诗情 画意 。 然野趣 ,通过对花木的选择栽培使园林 四季常绿 ,不 同时令 中国古典 园林 艺术 对 “ 自然 ’的评 价标准 。 有不同的美色。如苏州个园厅堂前的玉兰与牡丹 , 重春景 ; 侧 1 .山水 自然化 拙政园与狮子林的荷花 ,主要供夏季观赏 ;留园的枫林 ,以 园林虽是人工所造 ,但 因其具有真 山真水 之妙 ,让人 身 及各园的桂花与菊花构成秋景 ;拙政 园的 山茶 以及各园小院 居闹市却能享受 自然 的天然野趣 。园林 中要求 的是再现 山水 内栽 植的天竹腊梅 ,则为冬景 。随着 园林艺术及造园理念的 自然美 ,无论是 皇家园林还是 私家 园林无 不遵循顺其 自然 、 发展 ,自然作为古典园林艺术的核心始终贯穿在园林景观的 因地制宜 、有 山靠 山有水靠水 ,充分借取 自然 景色之美 。即 设计 与欣赏中 。通过对 “ 观”的理解 、反悟 ,可 以便于 自然 便是造 山仿水也要力求体现 自然山水 的形 态和神韵 。 我们从更深层次上欣赏园林景观 ,更好地 了解 园林艺术精华 2 .花木表现 自然 及造园传 统 ,实现人 与 自然 的和谐发展 。 古典 园林对花木 的选择标准 :树冠 的形态 、树枝 的疏密 曲直 、树 叶的形状 ,总之整个树木花草 的造 型 ,都顺应 自然 参考文献 s 不加人工修饰 ;树叶 、 干 、花都要求有各种 自然 的色彩美 ; 树 [】 1魏士衡 中国 自然 美学思想探 索 中国城市 出版社 19 94 花木具有 自然长 出的香味 ,要求 自然淡雅 和清 幽。 【】 2江溶王德胜 中国园林艺术概论江 苏人民 出版社 18 97 3 .曲即 自然 [】 家骥 中国造 园论 山西人 民出版社 2 0 . 3张 03 自然界没有直线 ,比如说波 涛、山峦 、流 水等 ,自然的 [ 黄 艺龙旅游 美学湖 南教育 出版社 1 9 . 4 】 99 造型即是 “ 。中国古典园林的要素 以曲为主 ,单水而言 , 曲” 【 尹华光旅游文化 高等教育 出版社 20 . 5 】 03 古典 园林 有湖泊 、河流、水渠等 ,多为曲的形式。造园中 , 惯 [ 乔修业旅游 美学 南开大学 出版社 20 . 6 】 00 用建筑物或树木进行 曲折布置 , 给人 以蜿蜒曲折 的视觉印象 。 园林作为人 们的 “ 第二 居所” ,在人们 呼唤 回归 自然声 中,便成为现代人接近 自然 、感受 自然的捷径。要想将天下 美景浓缩在园林的有限空间则可从古典园林 “ 自然观”的视 角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 ,深入研究其意蕴 ,这样既可加强园 林审美意识 ,又能更好地理解和创新 园林建设 。

浅谈中国园林中的自然观

浅谈中国园林中的自然观
子》“ 道法 自然”的真谛。阮籍 则认为 ,“ 自然”是包 家美学思想 , 艺术之美即在于合乎 含天地万物总体 的代名词 , 他说 , 天地生于 自然 , “ 万 自然 。
物生于天地 , 自然者无外 , 故天地 名焉。 天地者有 内, 32 儒家的自然观 _
故 万 物 生 焉 。当其 无 外 , 谓 异 乎 ? 当其 有 内 , 谓 谁 谁
法 圆 ,于 自然 无所 违 也 。自然 者 , 称 之 言 ,穷 极之 们 所 指 的 “ 无 自然 ” 道 “ ” “ ” 是 素 和 朴 辞 也 。 (庄 子 注 二十 五 章 ) 王 弼认 为 “ 自然 ” ” 。 法 , 的真 性 ,是 万 物 的 本然 属性 。以 自
就是效法事物的本然属性 , 自然” “ 也是道本身所具有 然为 中心的道家 自然观 , 申到艺 引 的真性 , 是万物变化的极本和始基 , 准确地领悟 了 庄 术领域就构成了以自然为中心的道
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 代 思 想 的 主 潮 。 弼 在 诠 释 老 子 “ 法 王 道
南方农业( 园林花卉版)
20 年1 月 第2 0 8 0 卷第 1 期 0
违 自然 ,乃得其性 。法 自然者 ,在方而法方 ,在圆而 其如何演变 , 都要推 崇 “ 自然” 他 ,

的判断之 中。
人们对 自然界的总的认识大体包括人们关于 自然界的本原 、 演化规
由此 可 见 , 自然 的 含 义 是很 广 律 、 结构 以及人与 自然的关 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 自然观是人们有不 同 世界认识的基础 , 因而任何一种 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 相适应的系统 的含义。 在西方,自从文艺复兴以 的 自然观 。
来, 园林 就 被 定义 为 “ 第三 自然 ” , 以区 别 于荒 野 的 “ 一 自然 ” 田 第 和

中国古典园林及其美学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及其美学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及其美学特征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将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园林形式。

它不仅包括了园中的建筑和植物,还囊括了对自然元素的认知和对景观布局的构思。

中国古典园林通常有假山、池塘、亭台楼阁等建筑,搭配树木和花草,营造出一种富有诗意和和谐美的氛围。

1.自然主义: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追求自然,强调地形地貌的自然美。

园林中的建筑和植物都力图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协调一致,使人们有一种置身大自然的感觉。

园林中的假山、池塘和花草都是根据自然山水的形态进行设计,让人们欣赏到自然的美。

2.隐逸心境:中国古典园林注重隐逸的情趣和禅意的境界。

园林中的建筑和景观往往隐藏在树木和花草之间,给人以一种离尘的感觉。

园林中常有曲径通幽、小桥流水的景致,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和放松的心境。

3.平衡对称: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对称和平衡的美感。

园林中的建筑和景观安排往往是对称和呼应的。

例如,建筑群落往往是左右对称的,花草的种植也是按对称模式进行的。

这种对称和平衡的美感给人一种庄重与稳定的感觉,反映了中国人的审美偏好。

4.抽象表现:中国古典园林善于用抽象的形式表现自然美。

它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而是通过抽象的手法来传达人们的情感和审美追求。

园林中的建筑往往是由木、石等材料堆砌而成的,通过巧妙的组合表现出山水、池塘等景观。

这种抽象表现方法让人们在欣赏园林时能够产生一种引发思考和想象的效果。

5.文化内涵: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园林中的建筑往往以历史故事、文学典故等文化元素为主题,通过建筑和装饰品的展示来传达文化信息。

园林中的书亭和石碑等也常常刻有诗词和书法作品,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艺术。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美学特征。

其自然主义、隐逸心境、平衡对称、抽象表现和文化内涵等特点,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理念和文化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和建造,不仅考虑了美的呈现,更注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既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

古代中国的园林建筑与自然观念研究

古代中国的园林建筑与自然观念研究

古代中国的园林建筑与自然观念研究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敬在他们的园林建筑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这些园林构建在山水之间,融合了传统的建筑美学和中国人独特的自然观念。

园林建筑的设计和布局,旨在创造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空间,同时使人们在其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和安宁。

园林建筑的设计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古代中国的园林经过精心的规划和布局,以实现最佳的景观效果。

在园林中,山石、水池、小桥、亭台楼阁等元素的摆放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山石被布置得像山丘一样,水池又像湖泊一样,在这种布局下,园林仿佛是从自然延伸出来,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

园林中的小桥、亭台楼阁则点缀其中,增加了观景的高度和层次感。

不仅如此,园林建筑中的花草树木也起到了重要的装饰与烘托作用。

古代中国人崇尚自然之美,园林中种植了各种各样的花卉植物。

春天,桃花、杏花盛开,夏天,荷花、牡丹绽放,秋季,菊花盛开,冬天,梅花纷飞。

这些花草的生长和开放季节相互补充,为园林带来了不同季节的美景。

在中国的园林里,花草不只是简单的花卉,它们被视为一种精神寄托和情感表达。

古代中国人的自然观念渗透到了园林建筑的每一个细节中。

他们相信山山有灵,石石有性。

因此,在园林的设计中,中国人通过选择独特的山石来表达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一块形状独特的石头,可以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比如福、财富、长寿等。

这些石头被巧妙地摆放在园林的不同位置,使整个园林充满着神秘和灵动的气息。

自然观念在中国园林建筑中的体现还表现出对方式的追求与尊重。

中国人认为水是生命之源,是自然的象征。

园林中经常可以看到水池或者人工湖泊的存在。

在这些水池中,人们可以欣赏到水面倒映的美景,同时也有助于调节园林的湿度和温度。

当人们在园林中散步时,可以听到水的流动声,感受到它带来的清凉和悠远。

园林中的水既是一种装饰元素,又是一种功能性的存在,为整个园林增添了许多魅力。

另外,自然观念也反映在对空间的处理上。

园林建筑中的空间布局被设计得宽敞而灵活,以尊重和适应自然的需要。

中 国传统园林艺术如何体现自然与人的和谐

中 国传统园林艺术如何体现自然与人的和谐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如何体现自然与人的和谐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这种和谐并非偶然形成,而是通过精心的设计、巧妙的布局以及对自然元素的深刻理解和运用得以实现。

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对自然景观的模仿和提炼是达到和谐的重要手段。

园林设计师们常常以大自然的山水为蓝本,将雄伟的山峦、蜿蜒的溪流、宁静的湖泊等元素微缩于园林之中。

例如,苏州的拙政园,其中的水池曲折有致,仿佛是自然江河的缩影;岸边的假山错落嶙峋,宛如真实山峦的一部分。

这种模仿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对自然神韵的捕捉和再现,让人们在有限的空间里感受到大自然的广袤与壮丽。

再者,植物的配置也是体现和谐的关键因素。

中国传统园林中种植着丰富多样的植物,从高大的乔木到低矮的灌木,从娇艳的花卉到翠绿的草坪,应有尽有。

这些植物的选择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根据季节、气候和园林的整体氛围精心搭配。

春天,桃花、杏花争奇斗艳;夏天,荷花在池塘中亭亭玉立;秋天,金黄的菊花满园飘香;冬天,梅花傲雪绽放。

四季的变化在园林中得以展现,人们可以在不同的时节领略到大自然的多彩与生机。

而且,植物的布局也讲究疏密有致,有的地方绿树成荫,有的地方则留出空地,让阳光洒落,形成光影交错的美妙景象。

园林中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更是和谐之美的集中体现。

传统园林中的亭台楼阁、轩榭廊舫,其造型和布局都充分考虑了周围的自然景观。

建筑的风格往往简约古朴,色彩淡雅,与自然景色相得益彰。

比如,亭子常常建在高处或水边,供人们休憩观景,既能融入周边的山水,又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长廊则蜿蜒曲折,连接着各个景点,人们在行走其间,一侧是如画的自然景致,一侧是精美的建筑装饰,仿佛置身于一个诗意的世界。

水元素的运用也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一大特色。

水是灵动的,它能为园林增添生机与活力。

池塘、溪流、瀑布等形式多样的水景,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能营造出宁静、清幽的氛围。

水的流动声、水滴的滴落声,与风吹树叶的沙沙声、鸟儿的鸣叫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曲美妙的自然交响乐。

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 沉浸在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 沉浸在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沉浸在自然的美丽与宁静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是一种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艺术形式,通过精心设计的布局和细致雕琢的建筑,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和谐生活的向往。

这些园林不仅仅是景观,更是人们沉浸在自然的美丽与宁静之中的场所。

在中国古代,园林作为一种表达美学理念的手段,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古人认为园林的设计应该借鉴山水、石材、植物等自然元素,并通过精心布置营造出一种与自然和谐一致的美感。

因此,中国古代的园林以自然为中心,力图创造出一种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的境界。

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追求“山水之造”、“水石之形”、“花木之景”,通过山、水、石、树、花等元素的巧妙组合,营造了一个独特的自然景观。

园林中常常有流水潺潺、石径曲折、翠竹掩映的小桥流水、假山叠嶂、花香四溢,在这些景观中,人们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园林设计中还重视空间的运用。

古人认为园林应该体现出“虚静寡尘”的原则,因此,园林中常常会有曲径通幽、海棠映雪、花落鱼池等布局,通过错落有致的景观,营造出一种宁静与空灵的氛围。

同时,园林中还注重色彩的运用,通过不同花卉的搭配和精心的种植,营造出四季如春的景观,让人们在每个季节都能感受到园林的美丽。

除了景观设计,中国古代园林还注重建筑的安排。

园林中的建筑多采用传统的木材结构,建筑风格常常是仿古的与周围景观相协调。

园林中的建筑多有亭台楼阁、回廊走廊等,这些建筑不仅仅为人们提供遮风挡雨的功能,更是人们欣赏园林景观的场所。

人们可以在这些建筑内静坐、品茶,欣赏园林的美景,享受生活的悠闲与宁静。

园林艺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不仅仅限于建筑和景观设计,它也对文人墨客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园林中的景色常常成为文人们触发灵感的源泉,他们通过观赏园林中的景色,品味自然之美,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使他们的作品更富有哲理、更具意境。

许多古代文人都留下了关于园林的诗词、散文,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古人对园林的赞美和热爱,也使园林艺术在文化传承中得以延续。

浅谈隐逸文化与中国园林

浅谈隐逸文化与中国园林

浅谈隐逸文化与中国园林隐逸文化是一种重视自然、人文价值观和个体精神世界的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人的内心修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隐逸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与中国园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园林起源于古代贵族、皇室的园林观赏活动。

早期的园林注重表现统治者的荣耀和权威,注重外在形式的繁复和华丽。

唐代后期,由于文人雅士在园林观赏中加入了自己的理念和审美,使得园林的设计逐渐加入了隐逸的元素。

宋代文人陆游在《钱塘湖春行》中写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深情还似是前缘。

”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和生活方式的向往。

随着时间的推移,隐逸成为了中国园林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

隐逸园林强调自然山水,托物言志,注重内心的静谧与舒适,创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氛围。

在隐逸园林里,有的园林采取了疏朗和清静的布局,代表作品有苏州留园;有的园林采用了异趣和奇妙的景致,代表作品有云南石林;有的园林通过木质结构、石块和水流的合理排列创造空间,传达出朴素、深沉的语境,代表作品有安徽西递古村落。

隐逸的园林中除了传递生活方式和审美理念,还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景观的自然流动和动态变化,良好的生态环境,都倡导着我们积极关注生态和环境保护。

同时,隐逸园林的景观设计中,并不是强制把观赏者引向某个特定的元素,而是提供了多样的环境,让每个观赏者根据自己的心情和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元素,体现了中国园林中人与自然互动的理念。

总之,中国园林中的隐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审美理念,又道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这种隐逸文化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何以园林——浅议中国传统园林的象与境

何以园林——浅议中国传统园林的象与境

中图分类号 TU985.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4)03-0142-05 收稿日期 2023-10-11摘 要 该文在时空两个维度论证中国传统园林“境生象外”的特质。

首先陈述“园以人存”的普遍现象,通过比较中西哲学,指出中国传统哲学以人生问题为主题,园林作为从传统文化中生发出来的艺术,实为生命的工具、人生价值的载体,与主人在儒家“三不朽”价值体系中共享永生,是时间维度的“境生象外”。

其次,园林设计遵循“天人合一”原则而不拘泥于固定形式,追求主客体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协调相处,是空间维度的“境生象外”。

最后总结了传统园林时空上的“象”虽变动,而其“境”的底层逻辑和价值标准却始终不变。

这一观点对于理解传统园林的流变、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下园林形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传统园林 物质存在 三不朽 境生象外 天人合一 生态文明Abstract "Jing" coming from exterior "Xiang"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s, which is divided into two dimensions: time and space. Firstly, the common phenomenon in the hist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s that "gardens are preserved by owners" is introduced. By comparing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ies, we point out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focuses on the issue of life. Gardens, as art originating from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hilosophy, are essentially tools of life and carriers of the owner's life value. They can share eternal life with the owner in the Confucian "three immortal deeds" value system. It is the "Jing" coming from exterior "Xiang" in the time dimension. Secondly, the logic of garden design is the concept of "union of heaven and man" in traditional philosophy, so it is not limited to fixed forms, but rather pursues the unity of subject and object, as well as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which is the "Jing" coming from exterior "Xiang" in the spatial dimension. Finally, we point out that although the "Xiang" in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s is constantly changing in time and space, the underlying logic and value standards of their "Jing" remain unchanged. This viewpoi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gardens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garden forms in the new era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s, Material existence, Three immortal deeds, "Jing" coming from exterior "Xiang", Union of heaven and m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何以园林——浅议中国传统园林的象与境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Xiang and J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s英国牛津大学艺术史系教授柯律格(Craig Clunas )在研究拙政园时提出一个问题:考虑到几个世纪以来持续的演变,“从某种意义上说,拙政园并不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物质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拙政园的名气不是来源于景致自身的不朽魅力,那拙政园何以成为‘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1]有趣的问题!略微梳理拙政园的历史变迁:拙政园第一任园主为御史王献臣(1469—?),正德四年(1509)因仕途不顺史文娟 | Shi Wenjuan罢官还乡初创该园。

中国传统园林人与自然关系的特点

中国传统园林人与自然关系的特点

中国传统园林人与自然关系的特点
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之处在于体现了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具体而言,中国传统园林人与自然关系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为自然:中国传统园林注重模拟自然景观,以人为自然的目的进行设计。

园林中的湖泊、山石、花草树木等元素都力求在形式上与自然相似,但又带有人为营造的痕迹。

这种人为自然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望。

2. 自然与人工结合:中国传统园林的布局和景观设计融合了人工和自然元素,
形成了一种自然与人工结合的完美平衡。

园林中的建筑、走廊、亭台楼阁等人工设施与湖泊、山川、植物等自然景观相互呼应,相互衬托,形成了独特的美感。

3. 注重微缩自然:中国传统园林往往是一个微缩的自然世界,通过有限的空间
展现丰富的自然景观。

园内的山水、花草树木、小桥流水等元素构成了一个小世界,给人以恍如置身于大自然之中的感觉。

这种注重微缩自然的设计理念反映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完美的态度。

4. 强调景观的意境:中国传统园林追求的不仅是自然景观本身的美感,更强调
景观背后的意境和内涵。

园林中的山水、建筑等元素都富有诗意和哲理,通过巧妙的布局和构造,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和氛围。

这种强调景观意境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对内心情感的表达。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园林人与自然关系的特点是人为自然、自然与人工结合、
注重微缩自然和强调景观意境。

这些特点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望,也彰显了中国传统园林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自然美及美育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自然美及美育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自然美及美育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自然美及美育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自然美为基础,以美育思想为指导,创造出种类繁多的艺术精品。

它从一开始就融合了中国的自然美、审美美学、哲学思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美为基础,以景物的组合、色彩的变化、空间的营造等手法,来表达对审美的理解和追求,展现出自然美的完美无瑕。

园林中的景物经过特殊的构思,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使游客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园林设计者的心思。

此外,中国古典园林中还融入了美育思想,这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大特色。

美育思想强调以自然为灵感,以美学理论为指导,以和谐为核心,以自然为基础,以艺术为手段,以景物为载体,以空间为表达,以抒发情感为最终目的。

美育思想的传播,使得中国古典园林更加贴近自然,更加具有艺术性,也更加富有意义。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美为基础,以美育思想为指导,创造出种类繁多的艺术精品。

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而且也把自然美与美育思想完美结合,使得中国古典园林更加贴近自然,更加具有艺术性,也更加富有意义。

古典园林隐逸文化生态漫谈

古典园林隐逸文化生态漫谈

古典园林隐逸文化生态漫谈摘要:古典园林是文人寄情山水的产物,是隐逸文化的载体。

隐逸文化促进了古典园林的发展,文人的隐逸思想深深地植入了古典园林的营造之中,主要渗透在古典园林的造园立意、意境营造、空间布局等方面,体现。

本文就苏州为例对古典园林隐逸文化生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了隐逸的思想情怀和文化精神,园林和隐逸两者息息相关。

关键词:古典园林;隐逸文化;生态一、古典园林的隐逸文化背景1、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苏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

园林在本质上是一个栖息地,自古以来就与中国的自然生态意识紧密相连。

苏州古典私家园林最早的记载是东晋时期的创江园林。

顾是东晋人。

相传,他有一种高贵的气质,建在家中的花园里,有一座山池,人称第一吴。

因此,当时的学者和学者都去拜访。

在《晋书·王先传》和《世说新语》等书中,记得有两个有趣的故事:太子尝武功,看到书斋里很好的竹子。

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扫施设,在厅事坐相待。

王肩舆径造竹下,讽啸良久。

主已失望,犹冀还当通。

遂直欲出门。

主人大不堪,便令左右闭门不听出。

王更以此赏主人,乃留坐尽欢而去。

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

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

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旁若无人。

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人,伧耳!”便驱其左右出门。

王独坐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著门外,怡然不屑。

王徽之(子猷)和王献之(子敬)同是一家人。

这里记载的两件事,情节大同小异,都是为了急于游园,行动有点冒失。

只是结果稍有不同,一个尽欢而散,一个被赶出园外,读来令人发笑。

但却也证明了当时的辟疆园,确为一座有名的江南名园,优美的园林山水景观雅致而不俗,带有一种文人崇尚自然的精神追求。

2、苏州古典园林的隐逸文化背景老庄的道家思想精髓是“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提倡“见素抱朴”“粗茶淡饭”“知足常乐”“无为而治”,其基本含义:一是因任自然,二是不恣意妄为。

中国传统园林理解

中国传统园林理解

中国传统园林理解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充斥着越来越多的人工制品,“自然”离我们越来越远。

但是,人是从自然中走出来的,人离不开自然,于是人们开始呼唤回归自然,而园林作为人们的“第二居所”,也就责无旁贷地成为现代人接近自然、感受自然的捷径。

中国传统园林中的“自然观”与当前的人类发展和城市发展中生态学、美学、园林工程学的应用有着某种不谋而合的趋同,所以重新全面地反悟中国传统园林的“自然观”,会对中国现代园林的建设有所启示,对于正确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关于自然的认识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界的许多事物都怀着敬畏的心理,把一切自然物和自然现象视为神灵的化身,从而形成了自然崇拜,认为自然就是神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具有丰富的内涵。

对于“什么是自然”,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从不同的方面去回答,都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

在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发展过程中,“自然”一词的表现特征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1 中国汉字文化方面蒋锡昌说:“《广雅释话》:然,成也。

自然指自成而言。

”简单地说“自然”就是自己如此。

详细地说:“自然”的“然”,是助词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以助语意;其引申义有肯定的含义。

“自”一义与“由”、“从”为相似义;另有躬、亲、自己的含义,与“他或它”相对,“自”者“非他(它)”也。

更进一步地说,“自”是:“不借助他者的力量,但凭自身内在动力”。

“自然”因此也就可以说成:“不借助他者的力量,但凭自己内在动力,而成为如此。

”这是原义,“自然”一词有很多引申义。

《辞海》中对自然给出了六种解释:①天然,非人为的。

②不造作,非勉强的。

③犹当然。

④无意识,无目的,无为无造。

⑤道。

⑥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情感。

“自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一个经常使用的词,其含义主要有:①名词:自然界、大自然。

如“回归自然”。

②形容词:不造作,非勉强的。

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美

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美

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美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美、空间美、意境美摘要: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成熟的园林体系,以其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特点闻名于世。

并且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美与自然美相融糅。

关键字:美学自然美诗情画意意境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中国古典园林是人类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的境界独到、风范高雅的工艺造物,以其沉静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的美学风范,成为世界造园艺术宝库中一朵魅力永恒的奇葩。

中国的造园艺术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蕴,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造就的艺术珍品,代表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品格。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成熟的园林体系,若与世界上的其他园林体系相比较的话,他的个性是鲜明的。

它的主要特点是:一、本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相结合;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含蕴。

这四大特点所衍生的四大美学范畴——园林的自然美、建筑美、诗画美、意境美,乃是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主要标志。

从根本上来说,这与中国传统的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以及重整体观照、重直觉感知、重综合推衍的思维方式的启导也有直接的关系。

二、从留园看中国古典园林的美1.留园的自然美留园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

池西假山上的闻木樨香轩,则为俯视全园景色最佳处,并有长廊与各处相同。

建筑物将园划分为几部分,各建筑物设有多种门窗,可沟通各部景色,使人在室内观看室外景物时,能将以山水花木构成的各种画面一览无余,视野空间大为拓宽。

留园全园分为四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见长,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东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胜,园的东部有著名的佳晴喜雨快雪之厅、林泉耆硕之馆、还我读书处、冠云台、冠云楼等十数处斋、轩,院内池后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为名石冠云峰,两旁为瑞云,岫云两峰;北部具农村风光,并有新辟盆景园;西区则是全园最高处,有野趣,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

中国传统园林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传统园林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传统园林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传统园林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园林景观建设不仅是哲学思想对它的反射,溯其源泉,中国人造景的自然观也源自中国人生存的自然观,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中国民族独特的文化和对自然的深切感悟。

在中国历史上,文人、士大夫们一方面表现着积极的入世情结可另一方面从内心深入又崇尚隐于山林的乐趣,他们愿意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寄情山水,在现实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种种的不顺心,每当此时,文人们都借以歌咏山水寄托情感,这样的一种心理情结深深的影响了园林设计者的灵感。

他们按照本于自然、建筑融于自然的原则,追求一种意境,在真实的山水画中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人处处体现了“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情感指向,如孟子的“上下与天坁同流”;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老子《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都是天人合一的思想的代表。

古代很多思想家都把自然(包括人化的自然)、万物和人联系起来,中国历代的文人雅士也都探求自然,亲近自然,从而启发人们去寄情于自然,寄情于山、水、景,既可明心见性,抒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宁静淡泊桃源情怀,又可直抒胸怀写意“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的梦想画卷,还可借“留得残荷听雨声”来排谴“欲黄昏,雨打芭蕉深闭门,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人生无奈憾想。

甚至连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也在长安城上林苑中昆明湖内,离池堆山三座,象征着传说中海上蓬莱、方丈、瀛台三座仙山,藉此体现征服四海的气度。

可见,中国人造景的自然观是从哲学思辩的理发演绎,落实为饱含人格魅力的文化意蕴和审美趣旨的阐释。

中国人的自然观对中国人造园理念和审美观产生了直接影响,无论是小巧精制的江南文人园林,还是气势恢宏的北方皇家园林,无论是传统的深宅大院或是神圣的洞天禅林,凡成功的作品在创作中注重的都是意境、是趣味、是别具一格、是物质世界中的精神世界,在园林审美中注重的也是情绪,是寄托,是人与自然的交融,是在有限物质世界中无限心灵体验,也是对自然世界的心灵依偎,故常以意境格调为上,景物优美仅居其次。

浅谈中国传统造园思想

浅谈中国传统造园思想
四、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造园的影响
如果我们说儒家和禅宗思想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总体布局和营建目的的话,那么道家哲学则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造园的技法。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没有规整的行道,树,没有绿篱、花坛,没有修剪精致的草坪,取而代之的是自然的原始的植被分布方式。种植的花木,三五成丛、散聚自由、野趣横生、景色苍润。在设计种植上完全是树无行次、石无定位的自然布局,山有朝揖之势、水有萦绕之情,体现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自然风光。甚至在园林中的建筑物,也是按山水走势,高低曲折、参差错落、点染着自然山水的艺术情趣。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风格,之所以不同于西方规则几何式的园林,原因就在于:中国传统造园思想是由道家思想决定的。“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核心,道家的思想方法和对世界本质的理解,正是建立在“道法自然”这一观念之上。古典园林设计的目标,就是将个人的情感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享受自然之美。这一审美方式反映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即对世界万物给予应有的尊重。
浅谈中国传统造园思想
中国传统造园思想的形成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对世界园林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它的许多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值得我们认真分析研究,并从新的、树木、花卉、游鱼、飞禽、走兽等自然景物,皆可组成园景,大自然是一首充满着各种形体、色彩、质感和音调的既丰富而又和谐的交响曲,人类本身也是大自然中的成员,对大自然有着本能的眷恋和热爱。因而园林艺术创作就必然充满自然情趣和诗情画意。中国人的自然环境观,概括起来有两大方面,一是系统化的自然环境,二是人情化的自然环境。
三、禅宗思想对中国传统造园思想的影响
禅宗思想,遵守佛教中“空”的理念,奉劝人们要达到一种完全平静安祥的精神境界,只因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和虚幻的,在这种境界下。人的行为方式将变得单纯和简单。为解决现实与信仰的矛盾,他们或游山玩水、或种花造园,通过感受自然来抵达生活的真谛。古典园林为他们提供了寻求寂静冥思的场所。而古典园林中“有声更觉静”的氛围,也恰好表达了佛教的虚空和静寂,给园林渲染了禅的气氛,引起人的禅思。因此在这样的古典园林中生活,既能获得心灵上的平静,又有助于接近“空”的境界。这样生活在园林中的禅宗信仰者,既求得了精神的解放,又达到了归依佛教之目的。园林为园主依托佛教对人生意义的问题提供了反思场所。可见。这种古典园林生活为佛教信仰与适宜的生活方式的结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如:颐和园中的佛香阁和智慧海,就表达了封建统治者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认同。

虚假的本质:从苏州园林看中国传统园林的隐逸观与自然观的开题报告

虚假的本质:从苏州园林看中国传统园林的隐逸观与自然观的开题报告

虚假的本质:从苏州园林看中国传统园林的隐逸观与自然观的开题报告题目:虚假的本质:从苏州园林看中国传统园林的隐逸观与自然观摘要:中国传统园林是一种高度精致、仿佛天然的艺术,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然而,在传统园林的美丽之中,也蕴藏着一个重要的问题:虚假。

本文将以苏州园林为例,探讨中国传统园林中隐逸观和自然观的本质,进一步探讨虚假在园林美学和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园林;虚假;隐逸观;自然观一、引言中国传统园林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以其精致的艺术和复杂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和学者。

在传统园林手工精细的园林景观中,隐逸观和自然观自古以来就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些观念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然而,我们不能忽略它背后似乎存在的一个问题:园林所呈现出的美丽和自然,到底是否真实存在?本文将以苏州园林为例,探讨中国传统园林中隐逸观和自然观的本质,进一步探讨虚假在园林美学和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中国传统园林之隐逸观中国传统园林中的隐逸观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隐士的隐逸就是他们为了避世而生活在自然条件艰苦的地方。

他们在这样的地方修建房屋,并在房屋周围种植树木、灌木和花卉,利用自然景观和建筑物的结合来创造出一种美丽和舒适的居住环境。

后来,这种风格也在城市中的园林中得到了延伸和发展。

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中最为著名的代表之一,其中蕴藏着丰富的隐逸观念。

苏州园林在设计上追求一种“远离人世”的感觉,尽可能地融入自然景观。

园林内的曲径通幽、古树参天、石桥卧波,全部是为了营造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这种隐逸观中包含了多种层面,既有身体上的远离喧嚣和机械的城市生活的意味,也有精神上的超越和自由的意味。

此外,园林的隐逸观还与中国传统的宗教和哲学相联系,它强调“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互相融合”的思想。

然而,隐逸观中的自然并非完全真实的自然。

尽管园林内的湖泊、河流、树木和花卉都是真实存在的,但它们所呈现出来的景象并非全部是自然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苏州园林看中国传统园林的隐逸观与自然观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典型代表之一,具有虚伪矛盾的隐逸观和以假乱真的自然观,后世对其却是不质疑、不批判地推崇。

本文从历史文化根源和生活美学观念两个方面辨析和批判了此类园林的虚假本质,否定了当今社会中肤浅的古为今用,提出只有挑战了缺乏否定和批评的学术环境,才能更好地理解传统,更坦然地面对现在,从而找到真正和谐的人地关系。

关键字:中国传统园林;隐逸观;自然观;审美;批判苏州自六朝起就是全国富庶之区,水网密布,气候温和,文武能人层出不穷,地方富贾集聚一方,购田宅、设巨肆、建园林以娱乐之风因此绵延吹了上千年。

如今,苏州园林保存之多、样式之完整居全国首位。

苏州现存大小园林169处,其中典型代表如留园、拙政园、网师园等九处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占中国同列园林类世界文化遗产十三处(2004)中的绝大多数。

可以说,苏州园林代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巅峰时代,代表了历代文人对诗意生活最为美好的构想。

悠游在苏州的大小园林庭院中,缓慢而内敛的情绪漫溢四周,朴野撩人的气息萦绕左右,建筑、植物、山石和水结集在这些体会之中,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艺术;然而,究其本体,这只是“从人生战场上败退下来以后精神上得以慰藉的避难所”;追其形式不讲实质,苏州园林只能是二维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三维实现,缺少真实可信的人与土地关系,是虚假而空洞的“桃花源”。

我们在沾沾自喜地吹嘘国粹或是生硬地照抄符号时,应该首先探寻蕴藏在其中的历史文化根源和生活美学观念,辨认出真正值得继承的艺术,本文亦从这两方面出发分别论述了苏州园林的隐逸观和自然观,以揭露中国传统园林的本质缺陷。

1、隐逸观—隐而非逸1.1、隐逸观的分类中国上千年的封建历史中,有不计其数的士大夫文人因为政.治生活的困顿而选择隐居逃避,同样也有向往自然生活的富贵达人折中选择郊居玩乐,复杂的动因和悠久的传统造就了园林文化中独特的隐逸观。

园主人在隐逸文化包围下完成了其人格的精神构造和此类私家园林的灵魂艺术主旨的建立。

中国隐逸文化可以按照审美角度和价值取向的评价标准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宗教色彩的隐逸。

由于社会变革剧烈,士人们惶恐自己的力量渺小,于是以“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归根复命、清心寡欲”为理论基石的隐居避世盛极一时,庄子是最为有名的代表。

他们不愿委身仕途,谋求富贵,虔诚地坚信自我意志的力量,枯守寂泊,永远不在心灵上与现实沟通契合。

这类避世隐居发展至后世,便以出家的方式来完成其理论的建构,或道或释,不断加以传承和演绎。

二是功利类型的隐逸。

这类隐士以隐为手段,以“待贾”、“求沽”为目标,以退为进,曲线求仕,潜心等待时机,隐逸只是权宜之举,甚至只是引起当权者注意的手段之一。

儒家是这一类型隐逸的支持者,孔子曾说“隐居以求其志”(孔子·论语),然而正是这一类型的隐逸之士最为复杂。

首先,为世人称道的如商周姜太公、秦末黄石公、南朝陶弘景以及三国诸葛亮等是其中一类的代表人物,他们因身怀济世之才,愿意为赏识他的明君而等候,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自信满满的闲适之情和深不可测的高度智慧,也正是这种不屈自威的生活状态引来了艳羡和古往今来众多追随者的模仿,隐士的社会地位也因此显拔和令人尊敬。

然而,掺杂其中的也有不少草包、滥竽充数之人,他们既无旷达高尚的志节,也无济世救国的才能,只假借清高掩饰无能,沽名钓誉,这是复杂的第二类人群。

除此之外,由于达人隐士的崇高声望,使得许多本来尽心效命于政统并且不具备隐逸人格精神的豪门望族也竞相仿效,这既满足自己竞富比豪的心理欲求,又具备欣赏和亲近大自然的闲情逸致,在如此完美述求的驱动之下,园林营建之风蔚然兴起,他们也成为中国古代私家园林兴建的重要推动力。

宋时出现的以率真、唯美为倾向的隐逸精神是第三种类型,这是一种收敛、超脱,对人生沉浮、世态炎凉更细致体会的隐逸。

仕官显赫本不是士大夫文人们的理想追求,在经过并不算坎坷的官场沉浮后,他们更多地把理想放在了精神乐园的建构和对山林之趣的追求之中。

这种类型的隐逸与魏晋南北朝时相比较,更多的是具备日常生活和平凡生涯的入微体味,而不是绮丽、古怪、猖狂的个性标志;与唐时功利性质较浓的隐逸相比,这种类型侧重于纯粹物质性的欣赏和把玩,功利的观念很轻,如宋金时期学者赵明诚、李清照夫妇。

除了这三种类型,还有很多隐逸精神是相互交叉、重叠展现的,比如有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称谓的陶渊明,他五次出仕,最后又不为五斗米折腰,欣然归隐,可以说是在体验功利性的隐逸之后,蜕变成为了宗教和率真融和隐逸精神的实践者。

以中隐著名的白居易以栖心佛道寻求精神庇护和解脱,同时又从实际生活利益考量,放弃了大隐入朝的危险和小隐入山的艰辛,选择了宗教和功利性隐逸的结合,在贵与贱、喧嚣与冷落、忧患与冻馁之间找到平衡点。

1.2、隐逸观的解析在梳理中国特有的隐逸文化后,反思苏州园林,更多的是偏向于以唯美为旨的第三类隐逸观。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躲进蜗居的小筑,休问外物琐事,品香茗,看清流碧潭、亭台楼阁之胜,享曲径通幽、奇石怪岩、柳暗花明之趣—这就是苏州园林生活的基本写照。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

傲然自足,抱朴含真”(陶渊明。

劝农),陶渊明的诗也许最能暗合园主士大夫们因政.治生活失意而产生的归隐心态。

于是,才会出现在逼逼仄仄的城市小巷深处,寻见“网师园”,体现出“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周易。

蛊)的避世态度。

这类的园主人是以半宦半民、半俗半禅的士大夫文人群体为主体。

沿历史的轴线,苏州园林多盛于明清,在褪去了开放自信的社会风气之后,以隐求仕的述求渐渐的陷于疲软,剩下的只有孤单者的孤单游戏,这从园林题名可见一斑:—沧浪亭:宋苏舜钦在遭诬陷削职后,取屈原《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所筑;—拙政园:明王献臣因弹.劾失职官员,解官归里,取晋潘岳《闲居赋。

序》“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遂名“拙政”;—网师园:清宋宗元改万卷堂旧址所筑,“网师”为渔翁,含隐于渔钓之意;—退思园:清任兰生遭弹.劾革职,筑园取《左传》“退思补过”命名;此外,苏州自宋以来,以“隐”、“逸”为名的,就有:隐圃、桃源小隐、洽隐园、静逸园、逸我园、乐隐园、招隐堂、道隐园和壶隐园等。

然而,托隐逸之名退避世事的园主人处处体现的是虚伪矛盾的心理,也就是这样的一种悲观颓废的隐逸观被世人不加分辨地大力宣扬。

他们既贪恋城市生活,又不愿放弃自然体验,向往山林野趣,逃避现实,充满矛盾。

他们原本想标榜自己超脱俗尘之心,却哪想迂回旮旯、事无巨细地完美追求证明了他们必是心思缜密、谨细内倾之人,否则无法创造出这常人难以承受的浩繁的感官冲击。

园主心思若是这般的沉甸敏感,又怎能轻易摆脱尘世的喧嚣繁华,行游之处的精致美景不过是一张画皮,撕扯下来、暴露在阳光下的,只能是不堪一击的虚弱、苍白的病态和絮絮叨叨的虚伪鬼魅。

同时,文人园主结合技艺工匠巧思之人,置高墙、设曲径,用种种高超的布局技巧来渲染自己鱼与熊掌兼得的自私野心,却只能让寻常百姓遥望高高的房壁,在同一舞台上表演着命运截然相反的悲苦人生。

这改良社会的责任本应该由这些隐匿的文人们勇敢而坚强地承担,但他们却畏难逃避,躲进温柔蜜园,靠洞窗天籁的虚实美景麻痹神经,空空浪费了一身才能,正是“在小巧中优游,在闲适中沉溺,用个人的片刻自由来淡化个人对民族文化创新的宏大追求”。

有人说,这是对个性的尊重和解放,是个体价值的升值,可是知识传承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贡献社会、造福于民,而不是化解在“躲进园林成一统,只问春夏与秋冬”的个人自私享受中。

以客观的历史观来看,这种逃避的选择或多或少是出于被.迫,根源在彼朝彼代的社会体制,将责任悉数推向古人,是唯心、不科学的。

然而,这懦弱、酗景的毛病像毒瘾一样感染了一批又一批郁郁不得志转而自甘低落的后人,依靠着园林美景的集体幻象饮醉了整整数代,后世对他们却是洋洋得意地推崇而不加以批判和质疑,这样只会将软弱自私的生活态度根深蒂固地遗传下去,贻害无穷。

2、自然观—以“假”换“真”苏州园林的自然观在本篇中的含义是“城市山林”的营造观念,不同于宫苑体系的尺度是出自画家之手,作画时的经营位置、空间构图同时也决定着造园构图。

所以,图画中为了整体构图和谐却悖于常理的手法也被用于造园,比如,假山丛中,小亭二楼永远不可登临,台阶也总是狭小崎岖易滑,不知道有着三寸金莲的小姐们是怎么游戏其中,大概只能是观瞻。

在园主看来,所有的元素组合都是服务于“意境”的营造,再加上对古代山水画顶礼膜拜般的景仰,自然元素就只能成为园主嗜景的工具,表面上塑造了“天人合一”的居所,实际上只是脱离了现实生活的臆想“天堂”幻境。

2.1、植物之“美”在苏州园林的园圃内,往往会看见许多精修齐剪、造型奇优的盆景小品和遒劲古朴的残枝老树,这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取向,利用了材料的非常态或曰“病态”,并通过对这种病态的欣赏把玩铺叙营造者自身的人格抒怀(图2)。

这种从人的伦理道德观点去看待自然现象,将其看作是人的某种精神品质的对应物,属于同形同构的审美欣赏,来源于先秦理性主义,但是,这些植物景物的原始功用往往另有其他。

靠盆钵微土供养的盆景文化本是起源于夹缝中求生存的平常生活,古代南方的住宅以院落天井组合而成,楼廊或墙垣围绕,空间狭小,阳光较少,住家栽种在庭院的植物,往往见天不见日,就算是有阳光划过,都是一瞬即逝,没有足够的日照,自然显得寸花尺树。

这样的植物生长是环境适应的结果,后人却发现其美的潜力,模仿开来,应用于园林之中,特别是在苏州园林,盆景连同山石和象征类植物,形成了苏州园林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审美取向—以“小、奇、静、瘦、雅”为美的盆景,以“枯、老、病、曲”为上的植物景观,以及和出发点,这一概念意味的是对条件优越的城市生活的保留,以及对喧嚣污染的城市环境的舍弃,两者的结合就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第二自然。

在生态日趋恶化的今天,苏州园林被视为天人合一的生态艺术典范而大肆推广。

但是,这起初以艺术价值闻名于世的文化遗产改头换面成为生存典范,似乎有点强扭之嫌。

这种“诗情画意”的人地关系根本不具备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本质意义,有的只是对中国古代山水画中理想生活不切实际的模仿。

我国最重要的造园理论著作《园冶》和《长物志》都对病梅、残荷的病态的欣赏把玩。

与“陋、病、愚、拙、丑、瘦、枯”病态审美情结息息相关的是文人园主自身的生活体验。

拉、拔、挤、压成形的造物们象征的是设计者自幼被桎梏至深的性格,他们是在诗书礼道、家法宗规的强压之下成长,以追求功名利禄的强烈愿望驱动生命,长年累月地幻想着登科中魁时的耀楣明祖和官亨发达时的趾高气昂。

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他们,当看到扭曲变形的人“造”植物时,会感到如在镜中欣赏自己的快乐,自恋的感觉无限膨胀,丧失了对自由成长的最后一丝眷念,同时,也以造物主的姿态剥夺了其他生灵纯洁的生长天性,令其变成包裹华服的可怜尤物,凄然地立于庭中,僵硬地维持残喘的生命,而这仅仅只为满足文人士大夫们的移情需要,生生创造出了聊以慰藉的影子,不得不令人心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