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德育危机之研究——基于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伦理学

合集下载

第八章现代德育新

第八章现代德育新
情感就像酵母发酵一样,渗透于 我们的整个生存之中。舍弃情感, 仅靠理性推理而来的道德,在情感 派看来简直就是毫无意义的。
28
代表人物及观点
代表人物:休谟,居友 观点:认为德育的根本不在于认知,而在 情感。指导人们行为的是习惯、本能和情 感,德育应“服从最强烈的人性冲动”。
29
几点重要启示
认知派启示我们
20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或道德的 认知因素乃是道德及其发展的核心 因素。 德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道德判断、 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
21
2.行为派
观点
人的品德说到底是我 们所有的道德行为方 式的总和和各种行为 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
22
道德认识未必能导致道德行为,只有养 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才能指望出现 良好的品德。因此,行为派主张重视行 为方式的训练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6
本章重点难点
1.重点 现代德育观的再认识;现代德育 的内容;现代德育过程的特点; 现代德育的方法。
2.难点 现代德育观的几种界说;现代德 育观的再认识;现代德育过程 的本质
7
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现代德育的概念,了解德育的历史形态, 了解现代德育观中的几种界说,理解学生品 德结构的形成,理解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 道德行为教育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理解现代德育过程的本质,掌握现代德育活 动的基本环节和现代德育过程的特点; 了解和掌握现代德育的方法。
23
代表人物及观点
戴蒙(W.Damon)和考贝(A.Colby)认为: 人们基于道德判断的道德行为少之又少, 更多的道德行为则是基于多年生活经验 所形成的固定化的自动化的习惯。
24
班杜拉(A.Bandru)的观察学习理论
所谓观察学习,是人们在社 会交往中,通过观察、模仿 他人的行为进行的学习。这 种学习使人较易、较快地习 得某种社会行为。

自我-根源--读查尔斯.泰勒《自我-根源--现代认同-形成》

自我-根源--读查尔斯.泰勒《自我-根源--现代认同-形成》

自我-根源--读查尔斯.泰勒《自我-根源--现代认同-形成》查尔斯•泰勒在晚近西方专门是英美道德哲学中已成了首屈一指得思想家.他也是最多产得思想家之一,在世得闻名思想家中,也许只有他才能和哈贝马斯得著作量相抗衡.从70年代起开始,他稳步地推进自己得考虑.在波普和伯林那一代得英美自由主义思想家把黑格尔哲学当作纳粹主义得重要根源而大加挞伐得时候(这种对黑格尔哲学得敌视从20年代罗素、卡尔纳普就开始了),他发表了对黑格尔得闻名解读(《黑格尔》,1971),讲"和解"(reconciliation)是黑格尔得哲学理想,而这种理想不是正宗得自由主义又是什么呢?80年代以后他在与所谓原子主义得自由主义争论中,提出自己得带有社群主义倾向得道德理论(最重要得表现是1994年《承认得政治》).然而奠定他在西方思想界重要地位得,是1989年出版得《自我得根源》,从自我或主体概念得进展得角度对现代性做出得闻名得"解读"(用他自己得词),或者讲对现代性道德得重建.此后,他就与哈贝马斯、麦金太尔、瓦尔泽等人一道,成为最重要得反思现代性得思想家之一.这部译成中文约70万字得著作,用贝纳德•威廉斯得话来讲,是一部"名符事实上得巨著,这表现在部头上和它涵盖得范围上,更体现在它对人性得同情和思想得宽容与深度上.非常少有著作投入如此宏大得主题."全书共分五个部分,二十五章.第一部分批判了从穆尔开始直到现在仍然占主流地位得元伦理学,展开了他自己得对善与自我认同得理解.他认为现代性得道德不能从语言得逻辑分析中建构出来,而应该从道德直觉所体现得现代人得道德困境中建构出来.这种道德直觉指示得困境是什么?泰勒认为,现代人得最典型得道德困境是意义感得丧失,或者觉得生活没有意义,缺少方向感,没有确定性.从那个简单得事实,能够感受到"道德空间中得自我"(第4章)总是承认、寻找或认同于某种更高得东西,在自我内部、自我与世界得秩序中查找自己得位置;这种更高得、自我认同并寻寻得、并对自我具有某种权力得东西,也称之为道德得根源.如此一种认同、寻寻状态,如此一种向着道德根源得存在,是"无可逃脱得框架"(第1章).你可能或能够不认同某一种或某一类"构成性得善",如反对基督教得天意秩序,反对奥古斯丁式得"超善"或任何一种善对生命得操纵,然而你往往必须查找某种替代物.也确实是讲,你对作为道德根源得构成性得善可能有不同得理解,然而如此一种认同得、向着根源得状态或存在框架是逃脱不了得.我们得道德经验或道德困境、道德直觉中包含着"性质差不"(明显出自黑格尔哲学)、强势评估.这是这本书得简短得理论预备.接下来得第二至第五部分,构成全书得主体,在现代性得语境中追溯自我认同或道德根源得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从奥古斯丁开始经笛卡尔、蒙田直到当代得现象学对内在性或自我深度得体验与挖掘("我自己");第二个方面是从宗教改革基督教得理性化开始、经启蒙运动时期得道德情操理论、19世纪得基督教复兴运动中得天意秩序理论直到当代得对日常生活得确信;第三个方面则是对笛卡尔式得分解理性、对工具理性进行抗议得浪漫主义得表现主义运动以及它得20世纪得后继现代主义运动("表现性得满足或实现").在泰勒看来,现代性境遇中也作为现代性动力与组成部分得自我对善得追咨询与认同,要紧是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得:我是什么?日常生活在我得道德图式中有什么地位?我对现代世界中我得境遇得感受、见解、要求得表达,也确实是体现我对善得寻寻、在这种寻寻中所透露得不满与无望等等,在塑造现代性道德时起到什么作用?现代性过程中几乎所有哲学运动、宗教运动、道德运动与艺术运动,都与这些咨询题相关.围绕这些咨询题,形成了许许多多相互缠绕、相互冲突得思潮.对这些方面得(专门是它们得"未表达"出来得方面)得勾划,使泰勒涉猎了传统得神学、宗教、认识论、伦理学、美学与艺术史各个领域.专门是在第五部分,对后浪漫主义得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得研究(他把存在主义直至福科都放到现代主义得名下进行讨论),泰勒完全进入了传统得艺术领域.因此,在泰勒得理论中,现代得认同概念包含着"西方文化中全系列得对什么是人类主体得理解:内在感、自由、个性、被嵌入自然得存在.""在现代西方,它们确实是在家得感受.""认同得理想与禁令推动或形成我们得哲学思想、我们得认识论和我们得语言哲学."(p.x)自我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不断生长得、有巨大得可塑性、无限得可能性、无限得内在深度得过程.泰勒得现代得自我概念是一种最广义得人性概念.这也是哲学对要紧由心理学与艺术理论开拓得"自我"概念得"涮新",一种到目前为止最广泛得自我或认同概念.如此一种自我理论扩展了道德思维得空间,改变了道德思维得方向.语言分析哲学中得道德理论,也称作元伦理学,在泰勒看来,从规范理论退到道德推理,退到道德得词义得分析,使得道德思维在20世纪变得越来越狭隘;这种理论以中立、分析为宗旨,因此也是拒绝认同与委身得.70年代以后,对道德经验与思想史得兴趣逐渐压倒对道德推理、语言得兴趣.把现代性得整个历史经验纳入道德眼界之中,同时在现代人得道德困境中论证对善、意义得承诺得重要性.《自我得根源》是这种新得哲学观念得重要得组成部分,也是它得里程碑式得著作.沃尔夫讲,"对社会学家来讲,在当今世界,没有比查尔斯•泰勒得著作更重要得哲学著作了."阿登纳讲,"这是近几十年咨询世得最具有意义得道德哲学和思想史著作之一."泰勒得理论既是对现代性得理解,也是对现代性得独特得辩护.现代性想像得乐观得观点与悲观得观点,"都忽视了我们境遇中得极其重要得特点.""我们还没有抓住那些给我们现时代以特征得伟大与危险、崇高与悲惨得独一无二得结合点."所有乐观得看法,都容易患简单化得错误(在其中他认为甚至包括哈贝马斯),而所有极端得、偏颇得看法,所有对善与合作失去信心得看法,因此也带有尼采、陀斯妥耶夫情绪得人,却犯得是另一种错误(他认为当代思想家中福科确实是如此).由于对历史语境得无知,所有得现代性理论,"都相信过分简单得和近乎滑稽得这种或那种对现代性得解读.狭隘得分解理性得倡导者们指骂浪漫主义得非理性和反科学得方面,对之不屑一顾,而全然无视他们在寻求其情感与文化生活得实现与表现时,多么依靠于后浪漫主义对生命得阐释.另一方面,那些责备技术社会或政治原子主义中分解式理发成果得人,当他们把他们得对手看作是受支配自然动机推动或完全否认对他人得依靠得时候,这就事实上堵塞了现代自我理解中分解性质和自我负责得自由与个体权利之间得复杂关联,或工具理性与日常生活得确信间得关联,因而他们使得世界简单化了.那些炫耀对现代认同得选择方面进行最激进得否定和抛弃得人,一般讲来,接着依靠于他们所否定得东西得变体而生活." 因此,泰勒得著作,既提供所讲得关于自我或主体得概念地图,关于善得"道德地形图",又提供一种文化病理学或诊断学,在这方面,他追随得是弗洛伊德、后维特根斯坦和以赛亚•伯林.治疗得关键之处在于,让人们回到源始,追溯冲突得起源,产生一种根源性得、反思性得知识.这类似于一种双向得劝说:关于那些现代性得激烈得批判者,也是有神论者,传统得价值得信奉者,实际上是他所追溯得三种传统之一,他讲,我们如此深入地卷入现代性之中,卷入对我们得内在深度得体现与挖掘之中,卷入我们得罪感、自我享受、世俗化之中,人类得这种境遇本身,就表明它不可能是一种临时得状态.因此,必须承认原有意义上得"堕落"也是一种"在家得感受"同样,关于那些欢庆现代性、世俗化、欢呼上帝之死得人,他只是讲,在现代主义得寻求显现(顿悟)、象征,对意义得追咨询,甚至在夹带着无望得放纵中,我们也感受到一种对超越性得追求,一种巨大得存在之链得重建得努力,这种认同秩序、倾听呼声、向着超越得存在,是另一种"在家得感受"非常明显,泰勒坚决反对得,实际上是一种单线得道德进化论得图式.这种图式认为,随着科学得兴盛,信仰就会消逝;随着现代社会得到来,武士得荣誉道德也就会消逝.通过"透过时刻得岩层"对现代自我得考查,泰勒发觉,自我是叠加性得,那些声称要代替或毁灭往常得道德得思想运动,并没有取代先在得道德或善,而只是在人得本已复杂得自我岩层上加上另一层,结果就形成了自我得内在深度得永久得挖掘,形成日益复杂、愈加冲突得自我得形象.泰勒雄辩地讲,启蒙主义得自然主义与尼采对基督教道德得批判与毁灭并没有从人得道德要求中挖掉基督教,相反,被质咨询、批判本身也是基督教得存在方式.基督教并没有被毁灭,它提供得善接着是当代人最重要得道德根源.然而,反对基督教得思想也加入到根源得行列中来.现代得思想确实是如此进展,作为现代性尺度得自我得认同,自我身份得规定也确实是如此进展得.这是一种极端宽广得道德理论,一种理解一切、宽恕一切、确信一切得道德理论.在泰勒所勾勒得现代性得道德地形图中,就如尼采和福科得道德图像中一样,是没有恶(所以,尼采把西方传统思想得善恶颠倒过来了)位置得.理解确实是挽救,这是他得名言("正确地理解了现代性,确实是实施挽救活动").在基督教与尼采、笛卡尔与卢梭之间、孔多塞与艾略特之间,泰勒不是作出取舍,而是进行辩护.他们是不同得、相互冲突得善得发觉者,他们对现代得自我得规定与寻找都作出贡献.假如在组成现代人得道德眼界方面,基督教、启蒙得自然主义、尼采基本上重要得,它们都呼唤委身或承诺,许许多多善得理论仍以最高理想("超善")得名义实施操纵,并产生灾难,那么,道德得真理在哪里呢?泰勒坚决反对得,是对所有得善进行消解得理论,所谓元伦理学.他得立场是阿克顿传下来得英国式得自由主义.既然自我、善是个相互冲突得织体,我们天生就处于困境中,那么,最广义得、包含政治真理在内得道德得真理,在于平衡与审慎.平衡与审慎是人得悲剧性得冲突中出现出来得道德真理.对善或自我认同得研究只是是从另一方面提示人(也是现代性)得悲剧性而已,泰勒一再争辩,一种善(如尼采式得对生活、欲望得确信)并不因为它导致了毁灭与苦难得结果而不再为善."最高得精神理想和渴望也有给人类加上沉重得负担得危险.人类历史得伟大精神视野也是有毒得圣杯,是很多悲惨甚至暴行得缘故."(p.519)"不仅某些潜在性地导致毁灭得理想能引向真正得善,而且它们中得某些无疑确实是真正得善.柏拉图与斯多葛派伦理学不能仅仅当作虚幻而一笔勾消.甚至不信者假如并不排斥伦理,也会感受到福音书得强有力得呼吁"现代性对自我深度得挖掘、对日常生活得确信、对欲望得实现得确信是与现代性得灾难与毁灭同时进行得.灾难性得经验使人在行动中保持慎重,然而,这并不能阻挡人类对包含毁灭在内得内在深度得体验与挖掘.得确,"假如最高得理想潜在地是最具破坏性得,那么或许慎重得道路是最安全得,而且我们也不应无条件地为授权性得善得不加区不得复兴而欣喜.稍许明智得抑制也许构成部分得智慧."(p.520)"假如持久得慎重教导我们,要落低我们得盼望,限制我们得眼界.然而假如我们假装因此并没有否认任何人性,那么我们确实是在欺骗自己."。

查尔斯·泰勒三个隐忧分析及反思

查尔斯·泰勒三个隐忧分析及反思

查尔斯·泰勒三个隐忧分析及反思作者:王秀君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08期摘要:查尔斯泰勒在《本真性的伦理》这本书中勾勒了现代社会中的三个顽疾:原子论的个人主义至上、工具理性宰制以及自由的丧失。

他认为现代性的隐忧问题只是在于现代文化常常采取了这一理想的堕落或低级形式:柔性相对主义和中立的自由主义,导致本真性理想沉寂。

本文试图简要分析泰勒的这三种隐忧以及最终我们如何走出隐忧实现自我的本真存在。

关键词:个人主义工具价值本真性对于泰勒指出的“现代性的三个隐忧”,它们分别是:其一,基于“生活的意义”上的个人主义,也就是意义的丧失和道德伦理的缺憾;其二,基于“人生的意义”层面的工具理性的宰制,也就是相应的由目的的晦涩而导致的人的狭隘化和平庸化;其三,基于“存在的意义”上的自由的丧失,在社会层面指工具理性的铁笼和政治层面的监护性权力的无用和丧失。

一、个人主义——意义的丧失泰勒从现代自由的产生入手分析了现代性的第一个隐忧:个人主义。

它导致了以自我主义为中心,以及人们面对的是更大的、自我之外的事物的封闭和漠然。

这种极端的个人主义实质上是一种社会衰退现象,也是目前造成道德无政府主义状态的根源所在。

对自我的过度使希腊时代的“荣誉”也失去了原有的面貌,人们“生命的英雄维度正在失落,人们不再有更高的目标感,不再感觉到有某种值得以死相趋的东西”;人们正在寻找一种“渺小的和粗鄙的快乐”,生命中不再有任何抱负,只有“可怜的舒适”。

托克维尔说,“民主的平等把个人拽向自身,导致个人将自己完全封闭在内心的孤独之中的危险”。

泰勒在《本真性伦理》这本著作中的后面篇章,说到了一个词:“自恋文化” 。

就是将自我实现作为生活的主要价值,并且似乎很少承认外部道德要求和对他人的严肃承诺。

自我实现的概念在这两个方面显得非常的以自我为中心,因此有“自恋主义”一说。

他提出,在这种文化下使本真性滑向了“相对主义”,“这一方面可用社会科学解释。

高校德育面对的现代性隐忧及其应对

高校德育面对的现代性隐忧及其应对

【 者简介 】 作 谢狂 飞(97 ) 男 , 大学社会科 学基 础部 思想政治教 育专业 20 级博 士生 , 究方向 : 17 一 , 复旦 09 研 道德教 育与公 民
教育。
查尔斯 ・ 泰勒 ( hr s al ) C a e yo 曾深刻地指 出现代性 存在 l T r 三 个隐忧 , 即个人 主义 、 界 的去 幻和 工具 主 义理性 (nt - 世 isu r met ao ) na r sn 的膨胀 及 由此 带 来 的价 值理 性 的式 微 。换 言 le 之, 第一个 隐忧 涉及意 义的丧 失 、 道德视 野 的褪 色 ; 第二 个隐 忧涉 及在工具理性 猖獗面 前德性 价值 的晦暗 ; 三个隐忧 涉 第 及 自由的丧失 。 …现代性范式 是我 国高校 德育所 置身 于其 中 的当然背景 , 代性范式 的烙 印毋庸 置疑 会凸显 于高校 德育 现 的各个向度 , 并因之而给 其带 来 了相 应 的挑战 。高校德 育如 何 应对 现代性隐忧所 带给 它 的挑 战 , 又如 何将这 种挑 战转化 为能 提升高校德 育信 心和重振德育雄心 的机 遇?这其中包含
着 丰富的理趣和基 于应然层面 的意 义。


重 建生命的意义链条
现 代人 , 正在面临 由个人主 义带 来的 生命意 义链条 濒临 断裂 的挑战 。现代社会存 在的一大伦理悖论就是 一方面是现 代社会 在实体层面 已经呈现 出 日益公 共化 的态势 , 一方面 另 又是公 众出现 的愈 加 明显 的离 心化 和对 公 共生 活疏 离 的趋 势 。传统 的消解和各 种文化共 同体在实然层面 的分崩离析 已 经使 个人成为了 无法 再诗意地栖居在大地 上甚至是 已经脱离 了大地 的无家可归 的精神 弃儿 。构建个体和人 类生命 意义 的 土壤和 根基 已然 不再坚固 , 代入失 去了 使 自己安身 立命 的 现 精神之根 。现 代化进程 的加 快和 由此 引发 的现 代性生活的碎 片化导致 了高校德育如麦 金泰尔所说 的残篇 断简化。挣脱了 传统甚 至是古老 的完整道 德图景的现代人 已无法再像过去那 样理所 当然地将 自己视为一个高于 自己的较 大道德秩序 的一 部分 。传统 的道德角色归 属感也让位给了形形 色色的道德怀 疑 和道德相 对主义 。殊 不知 , 些现 代人曾 经认 为的束缚 和 那 约 束他们道 德 自由的道德规范 和道德传统也在潜 流层给定了 让我们在 道德世界里心安理得 的确定感和归 属感 、 价值感 、 家 园感和意 义感。现代性对这 些道德权威及传统道德秩 序的消 解 乃至怀疑 、 构使 我们 脱 离了这 个 “ 大的存 在 之链 ” 成 解 伟 , 为在无序 的道德世界里 无所适从的道德幽 灵。 帮助 个体 重建生命意 义的完整链条是高 校德 育 目标 中的 应 有之义 。“ 大学之 道 , 明 明德 , 亲 民 , 止 于 至善 ” 重 在 在 在 , 建生 命 的意 义感意味 着重 塑生命 的超越 维度 。当前 , 诸如 像 《 蜗居 》 这样 的电视 剧鲜 明地 折 射出价 值相 对 主义在 校 园里 的泛 滥 。“ 这种个 人主 义 导致 以 自我 为 中心 , 以及随 之而 来 的对 那些更大 的 、 自我之 外的 问题和事物 的封闭和漠然 , 无论 这 些问题和事 物是宗 教 的、 政治 的 , 还是 历史 的。其 后果是 , 生 活被狭隘化 和平 庸化 。 这 种意 义 的丧 失导 致以 自我 实 ”

《伦理学研究》2020年总目录

《伦理学研究》2020年总目录

《伦理学研究》2020年总目录《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研究专栏《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鲜明特征…………………………………吴潜涛(1·1)以道德模范引领新时代中国道德风尚…………………………………李建华(1·8)何以载德——公民道德的实践载体………曹刚(1·11)爱国主义研究论作为公民义务的爱国主义…………………………王泽应,杨笑沛(2·1)论近现代“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肖群忠,霍艳云(2·10)作为一种理性选择的爱国情怀………朱承(2·17)麦金太尔论自我与共同体的联结——兼论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美德何以可能…………………………………詹莹莹(2·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论发展模式的正义之维……………何建华(3·1)“精准扶贫”的伦理基础及其限度…刘松青(3·7)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正义理论在西方的发展脉络及其理论贡献……………………袁超(3·13)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研究“人民至上”与“生命至上”的文化底蕴和价值意蕴………………………江畅(4·8)新中国70年榜样文化建构的演进图式及其启示…………………………柳礼泉,刘佳(4·16)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实现的伦理机理与路径………………………………李长泰(4·22)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重动力及其实现逻辑…………吴增礼,黄春凤(5·1)社会主义道德运行机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曲蓉(5·6)伦理学基础理论道德要求转化为法律规范的基本条件论析……………………………吴俊,王璇(1·44)无知与道德责任………………………虞法(1·50)论“同意”的个体性及其辩证转换…………………………吕耀怀,曹志(1·59)伦理环境的原始发生及其归责问题……………………………………晏辉(3·19)技术侵入:道德自由的传统与超越…………………………………陈万球(3·27)经典与阐释:论独立性道德知识何以可能…………………………………傅鹤鸣(3·33)论道德叙事…………………………文贤庆(3·38)新时代我国企业共享利益的公正实施机制……………………………郝云,贺然(4·28)公有制合理性的伦理论证…………………………李风华,谢华(4·36)论伦理理解…………………………庞俊来(4·44)从个人诚信到社会信任:价值观内在伦理秩序的建构………………宇文利(6·1)论公共服务精神的三重伦理维度及统一…………………………卫建国,高宇航(6·7)中国伦理思想荀子“礼”教的伦理秩序向度及其逻辑…………………………李萍,吴之声(1·69)传统家训的道德意蕴及其创新发展——以宋代《袁氏世范》为主要对象…………………………………杨峻岭(1·75)探求心觉之路:儒家心学伦理精神研究…………………………………周德义(2·53)儒家伦理的价值及局限的现代诠释…………………………………马杏苗(2·59)安乐哲的“儒家角色伦理学”及其得失——一个由过程思维切入的思考…………………………………王计然(2·66)周礼的丰富内涵、深远影响和文化反思…………………………………孔润年(3·46)刘宗周道德本体与工夫合一的慎独说…………………………………陈睿瑜(3·52)从《尚书》到《论语》——儒家“君子”范畴的转变与固定…………………………………邓田田(4·73)《白虎通》“血缘情感”道德价值论证及其反思…………………………………冷兰兰(4·79)闻道反己:郭店儒简的修身论……谭忠诚(5·30)老子自然无为之道的伦理意蕴………………………张怀承,管亚苹(5·36)138孔子如何以君子变成圣人…………刘立夫(6·12)孔子“中庸”思想的道德指向………黄星星(6·21)北方王门对阳明学的义理辩进……阮春晖(6·28)王闿运《论语训》修养论探析………………………唐苇熠,王向清(6·35)外国伦理思想俄罗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存在主义人类学转向……………………武卉昕(1·79)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的德福之辩………周慧(1·86)论勒维纳斯的伦理意向性…………陈攀文(1·93)论“愤怒”的道德地位…………………陶涛(2·73)卢卡奇、赫勒、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鲁芳(2·79)柏拉图论美德………………………盛传捷(2·85)信念、欲望与信欲:斯洛特与王阳明道德动机论之比较……………黄勇著,段素革译(3·58)生命伦理学语境中康德尊严观的重新阐释…………………………………李亚明(3·69)第欧根尼的“无耻”之辨正…………于江霞(3·77)论巴特勒政治伦理中的“可生存性”概念……………………………………肖巍(4·88)“关心自己”的主体——福柯晚期伦理思想及其女性主义应用…………………………………戴蓓芬(4·95)康德的自然权利说……………………龚群(5·41)康德与美德统一性问题……………董滨宇(5·48)忘恩必然负义吗——基于塞涅卡的分析………刘海娟(5·57)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对社会秩序整合的意义及其限度……………夏明月,华梦莲(6·41)罗蒂人类团结思想探析……………黄泰柯(6·49)重思家庭正义观——从罗尔斯谈起……………王智平(6·57)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二十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焦点问题…………………………………曲红梅(1·16)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道德规范性重构…………………………………高广旭(1·2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伦理维度——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张霄(1·29)马克思与皮凯蒂经济平等观的比较研究…………………………………钟锡进(1·36)“塔克—伍德命题”的后半段——对“非道德的善”概念的批评与改进………………………李义天,谢延玉(4·51)马克思道德理论∶非功利主义目的论及其限度…………………………张彦,李家祥(4·58)马克思的平等主义立场——对马克思平等观念质疑的回应…………………………………晏扩明(4·65)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价值理路………………………高国希,叶方兴(5·13)劳动道德价值赋义生发历史的伦理逻辑…………………………………田方林(5·22)共享伦理空间的共享性与空间伦理………………………向玉乔,邓世瑜(2·30)消解社会偏见和话语权的共享……周谨平(2·39)我国公益慈善伦理研究的梳理、反思与展望…………………………彭柏林,易璐(2·45)经济、政治伦理经济伦理与美好生活——基于经济运行基本过程的探讨…………………………龚天平,饶婷(2·94)中国共产党早期乡村制度建设与伦理秩序重建…………………………………张燕(2·102)财富创造中的道德与创新问题研究…………乔治·恩德勒(Georges Enderle)著张琳,陆晓禾译(3·98)论以自然为根的绿色发展伦理…………………………龙静云,吴涛(3·108)论团结问题………………左高山,段外宾(3·85)社会冲突中政治妥协的伦理审视…………………………刘勇,黄杨森(3·91)论中国制度优势的政治伦理基础…………………………彭定光,陈新(4·102)中国乡村治理的三个阶段及其伦理特征…………………………………刘昂(4·109)现代性政治伦理的四重镜像与中西王霸之争…………………………………靳凤林(5·65)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居住幸福的伦理精神和智慧………………陈丛兰(5·75)包容性治理的伦理意蕴……………邓集文(6·94)“政治认同”的哲学诠释……………余露(6·103)139全球正义观的伦理转向:从本体论思维到价值论思维………………张轶瑶(6·111)科技伦理机体哲学视域下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反思…………………………王前,刘洪佐(2·108)辅助技术的社会伦理挑战及应对…………………………陈四海,魏姗(2·114)儒释道的知识观与生命伦理学研究…………………………………邵龙宝(5·83)论数据空间中虚拟人的道德任性问题…………………………………陈亚慧(5·90)人工智能伦理何以可能——基于道德主体和道德接受者的视角…………………………………戴益斌(5·96)乡村伦理伦理情感内生之呼唤——基于对云南省建水县祭孔仪式的考察………………………………蒋颖荣(3·115)追寻乡土美德——以乡约为叙事线索的考察………………………………韩玉胜(3·122)伦理与生活公共健康制度伦理的可能性及基本框架…………………………………朱海林(6·62)论实践式美好生活的构建…………李双套(6·68)美好生活视域下体育产业供给侧的改革与善化研究……………………黄文宾(6·75)论立德树人的内涵…………………虞花荣(6·82)乡村振兴战略的伦理意蕴…………………………梁满艳,曾平(6·88)青年学者论坛女性主义的平等观及其证成进路变迁…………………………………周冏(1·122)音乐的经验性、审美性和伦理性……………………………………郑琬馨(1·128)乡村振兴视阈下民俗产品开发的伦理导向研究………………………………王乐琼(1·136)公益性社会组织的道德自律机制研究…………………………………蒋玉(3·128)社会全面转型中的伦理秩序构建…………………………………李妍(3·125)温和的被遗忘权主张——基于权利的信息伦理视角………………………………胡晓萌(5·127)反全球平等主义理论的四个误区及其批评………………………………王莹莹(5·134)探索与争鸣试析道德绑架现象中的情感与逻辑……………………………………郁乐(1·99)意义的空虚感——查尔斯·泰勒论“现代性隐忧”及其效应………………………………张瑞臣(1·106)论潜规则文化的道德治理…………李彬(1·114)走向精神哲学:当代伦理学研究的形上期待——樊浩教授《“道德形而上学”三部曲》评析………………………………蒋艳艳(2·121)代际公正是个伪议题……………韩东屏(2·127)论中华传统居宅伦理的幸福生活追求………………………………敬晓庆(2·134)新时代老龄健康权利的平等性、优先性、发展性………………………………刘喜珍(4·114)争锋与反思∶近代中国军国民体育及其价值的再读………………………陈日升,刘斌(4·122)当代服饰审美的伦理批判与反思………………………………蒋建辉(4·128)伦理学视域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舆情问题…………………………………姜珂(4·135)道德有限性的道德分析…………唐代兴(5·103)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的程序伦理价值体系论纲…………………………左秋明,任丑(5·113)“全面二孩”政策的社会性别伦理探析………………………………李桂梅(5·121)寻找基因编辑技术的道德边界…………………………陈化,马永慧(6·117)道德绑架的“善”幻想本质揭示…赵静波(6·125)康德“根本恶”与孔孟思想的比较:兼与邓晓芒教授商榷…………张智(6·131)平等如何可能——辛迪《有限与超越——人的二重限制及其平等》序……………………万俊人(4·1)140。

新时期德育面临的挑战冲突及其对策

新时期德育面临的挑战冲突及其对策

新时期德育面临的挑战冲突及其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时期德育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冲突。

传统的德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下社会的需求,学校德育工作在新时期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新时期德育面临的挑战和冲突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挑战和冲突1. 社会发展与道德观念落后的矛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在某些地区和群体中,传统的道德观念却依然存在,并且对当下社会的一些习惯和潮流持负面态度。

这种落后的道德观念与社会的发展形成了矛盾,使得德育工作面临了很大的挑战。

2. 信息时代下的道德风险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信息时代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主题。

但是互联网上的信息却是五花八门的,很多不良信息也随之而来。

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在这样一个信息充斥的环境中很容易被影响,甚至受到伤害。

网络暴力、色情诱惑等问题已经成为了青少年德育工作中的一大挑战。

3.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矛盾在当今社会,许多家庭教育缺失,父母忙于工作和社交活动,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

这就使得孩子的道德观念在萌芽期就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这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矛盾也给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4. 教师德育水平和意识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学校的教师德育水平和意识并不是很高。

有的教师甚至对德育工作不太重视,只是简单地按照规定来执行,并没有深入思考和研究。

这样的情况下,德育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的推进和实施。

5. 德育教育形式的单一目前,德育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大多数学校德育教育仍然停留在传统的道德训诫、道德说教的层面上。

这种单一的德育形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难以达到德育教育的真正目的。

二、对策1. 科技与德育相结合在现代社会,科技已经成为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德育工作也应当与科技相结合,利用科技手段进行德育教育。

例如可以开设网络安全课程、利用多媒体进行道德教育等等,使得学生在科技的帮助下更好地接受道德教育。

新时期德育面临的挑战冲突及其对策

新时期德育面临的挑战冲突及其对策

新时期德育面临的挑战冲突及其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时期德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冲突。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价值观念也日益多元化,这给德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找到有效的对策,成为当前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挑战和冲突1.家庭教育的不足现代社会中,很多家庭都存在着教育观念的混乱和家庭教育的不足。

父母忙于工作,缺乏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导致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道德指导,导致一些不良行为的出现。

2.新媒体的影响新媒体的普及和风靡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信息,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网络暴力、低俗内容等不良信息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得一些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出现了偏差。

3.学校德育工作的薄弱一些学校在德育工作上存在着薄弱的现象。

德育课程安排不合理,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导致德育工作的效果不佳,学生的道德观念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

4.学生道德观念的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道德观念也越来越多元化。

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学生在道德观念上存在差异,如何有效地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成为了一个挑战。

二、对策学校需要与家长合作,加强家庭教育工作。

鼓励家长多花时间和孩子进行沟通,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教育孩子尊重和理解他人,培养孩子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2.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学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在课堂上加强对网络伦理和道德的教育,培养学生对不良信息的鉴别能力,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优势,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改革德育课程学校需要不断改革德育课程,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注重道德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4.促进跨文化交流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学校需要积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了解,鼓励学生尊重他人,接纳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包容性和尊重他人的能力,让学生能够面对多元文化的挑战。

查尔斯·泰勒超越“现代自我认同危机”之可能性思想探析

查尔斯·泰勒超越“现代自我认同危机”之可能性思想探析

2020年11月第45卷第6期武陵学刊Journal of WulingNov.2020Vol.45No.6查尔斯•泰勒超“现代自我认同危机之可能性思想探析刘力红(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4)摘要:加拿大伦理学家查尔斯•泰勒指出,要超越西方个人主义的认同危机,需要在道德空间中把握自我,以确立自我认同的基本框架;需要自觉地参与对话网络,以充分利用自我认同的超验条件;需要在追求善的叙事中实现自我认同。

泰勒的上述道德哲学思想,无异为现代人打破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积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也为以超越资本主义个人主义统治为使命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进一步发挥自身的理论潜能,提供了重要的可供借鉴的理论视野。

关键词:查尔斯•泰勒;自我认同;认同危机;道德空间中图分类号:B8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014(2020)06-0031-07D0I:10.16514/43-1506/c.2020.06.005引言马克思反对追求抽象的普遍性的道德主义,但是,他的哲学在本质上并不反对道德,相反,他以自己的方式全面呈现了具有现代基因的道德诉求,这种道德诉求为现代人走出个人主义的道德困境提供了可能。

无独有偶,现代著名哲学家查尔斯•泰勒也从伦理学角度阐述了这种诉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泰勒的相关思想对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的伦理思想,以现代性语境超越由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文化所造成的现代性危机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

正是因为看到了泰勒相关研究的重要价值,有学者对他的现代自我认同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其中,何怀宏从现代认同与承认政治关系的维度揭示了泰勒现代自我认同思想的本质内涵[1],张容南从泰勒与福柯、哈贝马斯论争的角度全面呈现了泰勒的现代自我认同思想的独特性[2],邵晓光、刘岩具体分析了现代认同中的共同体认同的结构耳有学者则系统研究了泰勒的本真性伦理思想,其中,韩升从根本性存在的角度探讨了泰勒的本真性伦理思想[4],孟芳系统总结了泰勒本真性理想的三重内涵[5]。

意义的空虚感--查尔斯·泰勒论“现代性隐忧”及其效应

意义的空虚感--查尔斯·泰勒论“现代性隐忧”及其效应

[基金项目]云南大学民族学一流学科建设规划项目(2019s y 002);上海市委党校委托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哲学基础研究”(2019121802)一、自我转型与意义的缺失在《世俗时代》一书中,查尔斯·泰勒考察了现代自我的形成,而现代自我的形成的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就是从可渗透自我(P o r o u ss e l f )到缓冲自我(B u f f e r e ds e l f )的转型,正是在这个转型的基础上,现代的个体性自我才得以最终形成。

但是,泰勒同时指出,伴随着缓冲自我而来的是意义(这里的意义指的主要是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的缺失,并引申出其对现代性隐忧的论述。

下面,我们来具体考察一下,从可渗透自我到缓冲自我的转型意味着什么,为何到了缓冲自我那里,意义的缺失成为了一种“隐忧”。

首先,我们需要指出的是,在泰勒看来,意义的缺失是现代性的产物。

因此,只有缓冲自我才可能有意义缺失的问题。

对于可渗透的自我来说,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说有问题的话,那也只能是意义泛滥的问题而非意义缺失的问题,“对于生活在前现代的人来说,他们从来都没有意义的问题或者去思考对于一个人之生活目的的问题”[1](P 211)。

“可渗透”意味着内在的心灵与外在的世界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界限,它们之间是可渗透的;而“缓冲”则意味着内在与外在之间的界限的不可渗透性。

可渗透的自我与迷魅的世界相对应,缓冲的自我则与祛魅的世界相对应,两种自我的世界图景与自我认同有着根本性的差异。

对于可渗透的自我来说,世界之中充满了神灵、鬼魅,它们都拥有神奇的魔力,而自我则时刻处在这种“影响力”当中。

在这些神奇的力量面前,自我无法抵抗其影响,影响力可以渗透进自我之内。

对于可渗透的自我来说,尚不存在心灵与世界之间的明确的界限,现代人所理解的心灵的内在性、世界的外在性对于他们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的。

可渗透的自我深深地嵌入到世界之中,自我即世界的一部分而无法从中独立开来。

现代性的隐忧:需要被挽救的本真理想

现代性的隐忧:需要被挽救的本真理想

现代人小丛书
作者介绍
查尔斯·泰勒:加拿大哲学家,是晚近西方特别是英美道德哲学中首屈一指的思想家、社群主义的主将。曾 任牛津大学齐切里哲学与伦理学讲座教授,现任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哲学与政治科学教授。20世纪70年代以来,泰 勒以其对黑格尔哲学的再解读、对原子主义式的消极自由的批评、对社群价值的强调、对西方文化中自我认同观 念发展的梳理、对承认的政治的研究以及对文化多元论的论证,强烈地影响着西方思想界。
现代性的隐忧:需要被挽救的本真理 想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理想
理想
工具理性
主观主义
中文版
窘境
需求
隐忧
社会
道德 现代人
导言
现代性
丛书
视野
语言
隐忧
碧西娅
争论
内容摘要
查尔斯·泰勒在本书中探讨了当代文化和社会的三个重要特点:个人主义、工具理性的统治,以及人们在当 代政治生活中的无助感。他指出在这些问题背后有一个真正值得挽救的道德理想——本真性(authenticity)。 泰勒认为,在面临当代社会的窘境时,全盘否定这个道德理想和完全沉湎于这个理想的低级实现形式都是错误的, 人们并非无能为力。
谢谢观看
目录分析
“现代人小丛书”策 划人言
给碧西娅(Bisia)
中文版导言 第一章三个隐忧
第二章口齿不清的争 论
第三章本真性之源
第四章不可逃避的视 野
第五章对承认的需求
01
第六章滑向 主观主义

查尔斯·泰勒语言建构伦理思想

查尔斯·泰勒语言建构伦理思想
查尔斯·泰勒语 言建构伦理思想
汇报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语言建构伦理思想概述 • 语言建构的道德维度 • 语言建构的伦理规范 • 语言建构伦理思想的应用 • 语言建构伦理思想的未来发展
01
CATALOGUE
语言建构伦理思想概述
语言与伦理的关系
01
语言是表达和传递伦理观念的主要工具,伦理观念通过语言表 达和传播。
清晰明确
语言建构应简洁明了,避免含糊不清或歧义, 确保信息的明确性。
尊重隐私
在语言建构中,应尊重他人的隐私权,不泄露他人的个人信息或机密信息。
语言建构的道德实践
媒体责任
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应承担语言建构的道德责 任,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01
教育引导
教育机构应加强语言建构的道德教育, 培养公民具备正确的信息素养和道德意 识。
关注学生情感需求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需求,鼓 励他们建立自信心,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
媒体语言中的伦理问题
真实性和客观性
媒体在报道事实时,应遵循真 实性和客观性的原则,避免误
导受众或制造社会恐慌。
尊重个人隐私
媒体在报道中应尊重个人隐私 权,避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媒体责任与道德底线
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载体 ,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坚守道 德底线,避免传播不良信息或
05
CATALOGUE
语言建构伦理思想的未来发展
语言建构伦理思想的理论前景
理论深化
随着语言学、哲学、伦理学等学科的发展,语言建构伦理思 想的理论基础将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对道德语言和道德思维 的理解将更加深入。
跨学科融合

多元论下的本真性理想——查尔斯·泰勒现代性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多元论下的本真性理想——查尔斯·泰勒现代性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多元论下的本真性理想——查尔斯·泰勒现代性思想研究
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是现代性的辉煌时期,而在当代世界中,全球化、后现代、后殖民主义、多元性等新思潮涌起,这些新思潮进一步引发了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反思。

查尔斯·泰勒
是著名的现代性思想家,他提出了“多元论”,探索了多元性与统一性的关系,提出
了建立在多元性之上的本真性理想。

因此,对他的现代性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对于理
解当代世界的思想潮流、反思现代性、探索新社会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问题
1.泰勒的“多元论”与“本真性理想”理念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是什么?
2.泰勒的现代性思想如何帮助我们批判和反思现代性?
3.多元性与统一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影响了现代性的传承和发展?
4.在当代世界中,如何在多元性之下建立本真性理想,创造新的社会建构?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
本研究从泰勒的著作和学术论文入手,围绕研究问题展开,首先梳理泰勒的多元论和本真性理想的思想内涵,然后探讨其与现代性的关系,对泰勒所提出的现代性问
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反思,探讨泰勒现代性思想所表达的批判、反思和建构意义。

最后,在当代世界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在多元性之下建立本真性理想,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相
应的建议和措施。

四、研究意义
泰勒的现代性思想在当代世界中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认知价值,通过对其思想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批判和反思现代性,对于建立在多元性之上的本真性理想具有启示
性和借鉴意义,既可以推动社会现代化,又可以推动人类社会的和谐共生。

论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之根源——本真性道德的自我与自由

论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之根源——本真性道德的自我与自由

/㈣必目录摘要…………………………………………………………………………………………………………………I文献综述……………………………………………………………...…………………l一、国外对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思想研究概况………………………1二、国内对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思想研究概况………………………2第一章绪论……………………………………………………………………….:……5第二章自我认同之源………………………………………………………………….72.1处境化的个人主义……………:………………………………………………。

72.2现代性的三个隐忧…………………………………………………………….82.2.1意义之失落……………………………………………………………。

82.2.2目的之遮蔽……………………………………………………………。

lO2.2.3自由之式微………………………………………………………………11第三章实现的自由…………………………………………:………………………….133.1两种自由概念的划分………………………………………………………。

133.2实践的概念…………o………………………………………………………l53.2.1自在之自由………………………………………………………………………………。

163.2.2自为之自由…………………………………………………………….173.2.3自在自为之自由…………………………………………………………………………19第四章本真性道德理想……………………………:………………………………….214.1求德性之原……………………………………………………………………。

214.2道德理想之困境………………………………………………………………224.2.1沉默…………………………………………………………………………………………234.2.2悬置……………………………………………………………………244.2.3断裂…………………………。

价值多元背景下的现代人何以安身立命?

价值多元背景下的现代人何以安身立命?

加拿大哲学家查尔斯·泰勒在其著作《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中深刻地指出:“关于什么是人类的主体性的理解:这就是内在感、自由、个性和被嵌入本性的存在,在现代西方,它们就是在家的感觉。

”〔1〕然而,拥有这种在家感觉的现代西方人却难逃意义危机的宿命。

这是因为,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道德哲学倾向把注意力集中到怎么做是正确的而不是怎么样生存是善的,集中到界定责任的内容而不是善良生活的本性上;它没有为作为我们所爱或忠诚的对象,或像默多克在其著作中所描绘的,作为注意力和意志特别关注的善的术语留有概念上的空间。

……不仅职业哲学家是这样,更广泛的公众亦是如此”。

〔2〕然而,在泰勒看来,“自我性和善,或换言之自我性和道德,原来是难解难分地纠缠在一起的主题”。

〔3〕因此,人们只有在强调自由、个性等现代主体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与尊重他人的生命和完整性的道德直觉联系起来。

正确评价善在我们的道德观点和生活中的地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思想政治教育生命价值论研究”(项目编号:L19BSZ035)、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经费项目“新时代我国青少年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项目编号:WJC201912)、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时代新人’的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项目编号:JG18DB44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力红,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哲学博士。

摘要:加拿大哲学家查尔斯·泰勒指出,主体的内在感、自由、个性给予现代西方人以在家的感觉。

然而,因为现代西方道德哲学仅仅关注怎么做是正确的,而不再关注怎么生存是善的,因此,拥有在家感觉的现代人却难逃意义危机的宿命。

要摆脱这种意义危机,人们需要尊重他人的生命和完整性,尤其是尊重处于日常生活之中的道德自律的人,澄明能够赋予处于日常生活之中道德自律的人以意义感的强势评估框架。

唯其如此,在失去了共同太阳的现代社会,人们才能找到各自的安身立命于世的光源。

自我的根源——读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的论文

自我的根源——读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的论文

自我的根源——读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的论文查尔斯•泰勒在晚近西方特别是英美道德哲学中已成了首屈一指的思想家。

他也是最多产的思想家之一,在世的著名思想家中,也许只有他才能和哈贝马斯的著作量相抗衡。

从70年代起开始,他稳步地推进自己的思考。

在波普和伯林那一代的英美自由主义思想家把黑格尔哲学当作纳粹主义的重要根源而大加挞伐的时候(这种对黑格尔哲学的敌视从20年代罗素、卡尔纳普就开始了),他发表了对黑格尔的著名解读(《黑格尔》,1971),说”和解”(reconciliation)是黑格尔的哲学理想,而这种理想不是正宗的自由主义又是什么呢?80年代以后他在与所谓原子主义的自由主义争论中,提出自己的带有社群主义倾向的道德理论(最重要的表现是1994年《承认的政治》)。

但是奠定他在西方思想界重要地位的,是1989年出版的《自我的根源》,从自我或主体概念的发展的角度对现代性做出的著名的”解读”(用他自己的词),或者说对现代性道德的重建。

此后,他就与哈贝马斯、麦金太尔、瓦尔泽等人一道,成为最重要的反思现代性的思想家之一。

这部译成中文约70万字的著作,用贝纳德•威廉斯的话来说,是一部”名符其实的巨著,这表现在部头上和它涵盖的范围上,更体现在它对人性的同情和思想的宽容与深度上。

很少有著作投入如此宏大的主题。

”全书共分五个部分,二十五章。

第一部分批评了从穆尔开始直到现在仍然占主流地位的元伦理学,展开了他自己的对善与自我认同的理解。

他认为现代性的道德不能从语言的逻辑分析中建构出来,而应该从道德直觉所体现的现代人的道德困境中建构出来。

这种道德直觉指示的困境是什么?泰勒认为,现代人的最典型的道德困境是意义感的丧失,或者觉得生活没有意义,缺少方向感,没有确定性。

从这个简单的事实,可以感受到”道德空间中的自我”(第4章)总是承认、追寻或认同于某种更高的东西,在自我内部、自我与世界的秩序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这种更高的、自我认同并找寻的、并对自我具有某种权力的东西,也称之为道德的根源。

现代性的三个隐忧

现代性的三个隐忧

现代性的三个隐忧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加拿大哲学家,其最著名的作品是《自我的来源》。

2015年荣获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布的“约翰·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选自查尔斯·泰勒著《本真性的伦理》程炼译三辉图书上海三联书店 2012年2月我在此想谈谈现代性的某些隐忧。

我说的隐忧指的是我们当代文化和社会的一些特点,尽管我们的文明在“发展”,人们仍视这些特点为一种失败或衰落。

有时人们觉得,严重的衰落发生在刚过去的岁月或年代里——例如,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或50年代以降。

有时候,人们在更为长远的历史区段里感受到这种失败:从17世纪至今的整个近代屡屡被视为衰落的时间段。

即使时间跨度变化很大,衰落的主题仍有某些重合。

这些主题总是围绕几个主旋律的变奏。

这里我想挑出两个此类核心主题,然后添上第三个大可从前两个推导出的主题。

这三个主题决没有穷尽我们的话题,但它们确实触及到让我们对现代社会感到困扰和迷惑的大部分问题。

我将要谈论的忧虑是耳熟能详的。

不必向任何人提醒这些忧虑的存在;它们一直在各种媒体中被讨论、被惋惜、被挑战、被辩驳。

这似乎是用不着进一步谈论它们的一个理由。

但是,我相信熟悉掩盖了混乱,我相信我们并未真正理解使我们忧虑的那些变迁,我相信围绕它们的常见争论事实上错误地表达了它们——因此使我们错误地相信我们能对它们做些什么。

给予现代性明确含义的那些变迁既是众所周知的,也是非常复杂的,这就是为什么它们值得更多地加以讨论的原因。

个人主义忧虑的第一个来源是个人主义。

当然,个人主义也被许多人冠以现代文明的最高成就之名。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中,人们有权利为自己选择各自的生活样式,有权利以良知决定各自采纳哪些信仰,有权利以一种他们的先辈不可能控制的一整套方式确定自己生活的形态。

这些权利普遍地由我们的法律体系保卫着。

原则上,人们不再受害于超越他们之上的所谓神圣秩序的要求。

没有什么人想要背叛这项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4
文_
学术探讨
摘要:本研究试以查尔斯.泰勒的现代性伦理学为基础,分析道德教育本身所蕴含的危机,针对这些危机探索其应对策略。

关键词:查尔斯·泰勒;现代性德育危机;应对策略
关于现代性伦理的发展,多数理论以工业化、科技进步与教育普及等观点加以说明或是从知识论进步之立场论证上帝存在的可疑之处,泰勒则认为道德观的改变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道德观的改变意味着道德主体可以意识到相当多元的道德根源的存在。

本研究试以查尔斯.泰勒的现代性伦理学作为基础,批判的分析现代道德教育可能蕴含的危机,探讨可能的道德教育策略。

现代性是自西方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社会文化变迁的结果,它表示出与传统社会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泰勒认为,其中最明显的即是从传统社群向现代社群的转化。

前者是基于情感、习惯、记忆、地缘与血缘所形成的社会有机体,后者是基于主体的主观意识与利益所形成的个体化社会。

在传统社群取向为主的道德教育里,师生之间有着长久深厚的伦理关系,相互认同,具有同质性的教育力量。

泰勒认为可以将现代性看成是理性的增长、科学意识的成长、世俗世界观的发展、工具理性的兴起,甚至是事实与价值截然对立的主张。

现代性的力量之所以强大,是因为收到社会科学与自然主义的影响,也就是说现代性让整个社会气氛朝向以演进的科学作为评价的标准。

此种情况下,现代性下的个体就越来越朝向科学意识,而不是诉诸于道德意识。

于是任何的文化都受到科学意识的增长所影响,任何的终极目的都受到工具理性的挑战,任何的理性假设也都要进行事实与价值的区分,现代性的社会变迁使得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从泰勒所说的社群的植根转向社会的离根。

而在现代性社会取向为主的道德教育里,师生间的互动主要取决于个体自我的道德自律,欠缺道德规范的约束。

此时,道德教育也面临新的问题。

首先是学习者的道德评价被工具化。

在教学过程里,学习者道德评价的问题成为一种道德效益考量的问题或是一种道德技术化与去人性化的问题,以道德人格为核心的道德的教学模式,逐渐被个体性格为核心的道德的教学模式所取代,也就是说,道德自我全是、道德自我理解与道德自我探索的教学模式被自然合目的性所建立的工具化道德教学模式所取代。

再者是学习者的道德语言问题。

语言不仅是一种自我与他者互动的方式,也能让这个世界向自我呈现。

现代性扬弃主体性先于互为主体性的先验意识的预设,是一种学习者自我叙事的道德教育过程,因此,学习者建构道德自我以及学习者认识伦
理他者之间具有内在关联性,此中关联性即是透过学校教育的语言课程去进行。

而在现代性下,如何透过学校语言课程,让学习者去连结自我与他者之间的道德意义以及如何透过语言的自我叙事,让学习者可以通过此培养促进道德之倾向,皆为现代道德教育的重要课题。

第三是有关学习者道德认同混乱化。

在现代性的发展过程中,学习者的自我道德认同有着连续性但又呈现断裂混乱的倾向。

这种现象反映于学习者在现代性多元的善之中,不知道如何去对某个道德善进行持续性的认同。

在现代道德教育之中,学习者的自我道德认同并不是某种给定或天生的道德特质,而是建立在学习者其主体之欲望需要及其客体的历史社会之文化规范之上某种不断被更新和当时维持的事物。

第四是学习者的道德能动性的问题。

道德能动性表现道德自我的内在反思能力和道德自我的外在文化评价能力。

在现代性的历史脉络下,学习者的道德能动性的作用不同于传统教育那般强调学习者必须再制严格控制的集体秩序结构。

现代性伦理教育所重视的是,学习者如何从自我给予型转移到自我定位型,前者的道德能动性的意义是一种既定秩序下伦理上的解放与安置,而后者的道德能动性的意义却不再是存在的伦理秩序之链的产物,而是道德自我在实际的现代文化中,成为一种道德自我的界定与超越的道德实践。

道德教育的实践方式,从传统社群的教育走向现代社会的教育,不仅使学校教育目标及课程与教学策略发生变化,且使得学校教育步向多元价值教育的境况,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学校教育陷入某种缺乏道德共识的困境。

道德判断的个体化使传统社群的同质性道德瓦解,如同泰勒所言,没有任何道德框架为所有人所共有,或能被同意当作唯一最重要的道德框架。

由于道德教育中失去了统一的道德框架,许多的道德价值成了不可估量,而道德共识的丧失也导致价值多元的现象,与此同时带来现代的道德相对主义与情绪主义,道德不再是对所有个体的共同约束,而是一种个体偏好的道德选择。

为了克服工具主义所来的道德庸俗化,道德
教育可以分两种方式进行,第一种是道德语言路径的教学策略,另一种是道德美学路径的教学策略。

前者成为文化-语言的道德教学,这种道德教学强调道德的文化性或语言性,因为它制约着个体关于自我与世界的道德经验与认识。

后者成为经验-表现的道德教学,这种道德教学强调道德的表现性与独特性,它要求寻找不局限于理性的内在心灵空间,催促个体找回对于道德的真是感受与表达能力。

可以采取多样的道德教育课程,例如浪漫的道德教育课程,给予个体以其自我的方式发展道德意识的自由;文化传递的道德课程模式,重视个体外在的经验,经验构成某个道德视野,使得在同一文化传递的道德课程内的个体有能力可以发言、发现、表达与沟通。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晓明,《查尔斯.泰勒论自我与现代认同》,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2]韩升,《查尔斯.泰勒:面向根源存在的本真性伦理》,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3]李茹,《从查尔斯.泰勒的“自我-社群”思想论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外语界,2015年第2期
现代德育危机之研究——基于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伦理学
张震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