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的沁色
古玉鉴定实战技巧!高老师古玉鉴别解析三:沁色篇
古玉鉴定实战技巧!高老师古玉鉴别解析三:沁色篇前几天高老师已经和藏友分享了古玉的皮壳和形制,没看过的读者可以通过关注“高老师谈古玉”搜索阅读。
今天我们谈谈古玉的沁色鉴定技巧。
古玉基本都有沁色,个别特例我们就先不讲,只聊一下古玉常见沁色的原始状况及高老师自藏的盘玩变化。
沁色是指玉器埋于地下年久之后,玉器在墓葬中受到各种矿物质的侵染,所呈现出的不同颜色。
沁色有多种色彩及变化,一般常见的有石灰沁(白面黑底或红底)、水银沁(黑色沁,表面光泽发亮)、土沁(土黄色玉质如同泥土与玉器混合一般)、红沁及牛毛沁、根须沁等,出土玉器上的沁色,同埋藏时间的长短埋藏地区的土质有关。
出土后经盘玩沁色还会发生变化。
古玉沁色的形成原理今天我们就不讨论,下面我用自己的藏品来图文解析下,让藏友直观感受,比我单纯用文字描述更容易理解。
先看看红沁,也叫血沁。
这是几件文化期玉器残件,断裂处稍有钙化,几件玉器都有斑壮红沁。
我从不同角度拍出,藏友可以仔细观察。
正常角度阴线白灰下也是同样沁色侧光看,玉器表层斑驳有脱落红沁自然过度,仔细看色泽并不统一通过图片我们可以看到,玉器表面有细微的质地上的腐蚀瘢痕和土斑,有的瘢痕较大较深,但沁色是一致的,表面光气也是一致。
我们再看看黑沁,黑沁有的玉器通黑,有的是局部,黑沁的玉器表面都比较亮,这是黑沁的一个特征。
自然分散沁色拉近点看看水银沁的特点细心的藏友或上手过水银沁古玉的藏友应该会看到这一现象,黑沁的部位常可以看到银色金属壮斑点。
放大的那一张图片可以看到,有点闪光的斑。
这是水银沁的特征,仿品黑沁是看不到的。
这件是牛毛沁,根须沁及黑沁结合的一件玉勒,我把图片角度调整,藏友看看。
整体图片牛毛沁表层侧光看看根须沁我们看放大的图片,可以观察到沁色部分会夹杂深色的小点或是丝缕状,分布自然,有的还稍有泛红,仿品染色只有深浅变化,没有颜色变化过度。
下面我们看看土沁,表面看像钙化了表层并没有土,土和玉结合了藏友要记住一点,土沁并不是玉器表面粘着土,是土与玉结合的感觉。
古玉的色沁!!!
古玉的色沁古玉的色沁作者:子冈出土古玉的色沁除了大坑人工浇灌的水银沁和土中自然水银沁使玉器表面形成黑漆古外、还有土斑、石灰沁、地火沁、血沁(不一定红色)、铜锈沁等多种颜色。
在生坑时玉肌理的色沁很难看出,经过盘玩先看到玉表面的色沁。
一旦盘熟,把玉对着强光才能看到看清此玉肌理受什么色沁,受几种色沁,所以看色沁对出土古玉断理只能看出土古玉表面的色沁,如土斑、黑漆古、石灰沁和地火沁等。
本篇主要谈如何看黑漆古、石灰沁断代的一般规律。
三代(夏商周)古玉距今二三千年,如是大坑之王受水银浸泡的时间长,全身黑漆古,成片结块者多、黑漆古深入玉肌,颜色于老深暗如黑石,对着亮光不见质地。
盘熟后黑如漆、明如镜、清光大发。
三代古玉受石灰沁绝大部分通体一色,不管是白玉、黄玉还是青玉入士。
出土时表面颜色都如同石灰,质如泥土,对着亮光不见质地,盘熟后石灰色将逐渐变红,俗称孩儿脸。
秦汉古玉距今二千年左右,大坑水银沁者较逊于三代,黑漆古虽成片但薄,虽深暗但嫩,玉露质地,把玉对着亮光有可能看到玉的质地,有时还可看到玉器肌理的颜色和色沁。
秦汉古玉受石灰沁通体一色,但石灰沁已有深淡之分,白玉受石灰沁色如鸡骨,日鸡骨白,黄玉受石灰沁色如象牙,日象牙白。
青玉受石灰沁色如鱼骨,日鱼骨白,盘熟后各种白色都将变"孩儿脸"。
唐宋古玉距今只有一千年左右,受大坑水银浸泡时间短,水银沁吸人未久,玉器表面虽有黑漆古但只是局部薄片,而且是在盘玉过程中也易变色,唐宋古玉露质地,把玉对着亮光已能看见古玉中是否有其它色沁。
唐宋古玉受石灰沁虽也有通体一色,但颜色较淡较薄,已露玉器自然颜色,盘熟后色略变红。
明代古玉即使受大坑水银浸泡但由于时间短,黑漆古已不能侵入玉的肌埋,而且黑漆古在玉器的表面也难形成。
明代古玉受石灰沁,玉大部分露质地,易盘。
注意受微量大坑水银沁形成的微量黑漆古和受大量土中自然水银沁形成的黑漆古很难辨别,我们只能从玉器的生熟、刀工、雕法、器型、纹饰、玉皮等去全面衡量了。
玉得五色沁,胜过十万金!古玉的沁色识别~
玉得五色沁,胜过十万金!古玉的沁色识别~华豫之门线上鉴宝古玉的沁色有一定的规律,古书分为土沁(黄色沁)、水沁(白色沁)、血沁(红色沁)、铜沁(绿色沁)和水银沁(黑色沁)等许多种。
而古玉沁色后不仅颜色有了改变,其身价也得到了提高。
一般以血沁为贵,铜沁次之,土沁和水银沁再次。
如能得五色沁,则最为贵重,古人有“玉得五色沁,胜过十万金”的说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古玉的沁色”。
色质的印记新石器色质是玉的自然属性。
一块古玉,无论是“传世古”还是“出土古”,经过岁月的抚摸和水土的侵蚀,必然会留下种种色质的印记,从而为鉴别古玉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据。
这里所谓的“色质”,色即沁色,质指玉质,而沁色通常会成为一块古玉的重要鉴定标准。
十三彩玉器的鉴别需要注意玉的旧色、本色、墨色、染色和玉器风化后产生的玉皮色。
由于埋藏地域的土中所含物质不同,埋藏时间长短不同,所以使得玉器上的沁色也不尽相同,从而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颜色。
清代的陈原心在《玉纪》中,对玉器的沁色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诸色受沁之源难以深考,总名之曰十三彩”。
一般来说,我国的北方土壤多呈碱性,玉器沁色多为黄色土沁,南方土壤湿润呈酸性,玉器上的沁色则多为白色水沁。
入土古玉沁色的形成玉的旧色中最受鉴玉者重视的是玉器在土中埋藏时受到的土中所含其他元素的影响,会产生颜色变化,古文献中称其为沁色,其中较为常见的有铁锈色、铜绿色、暗黄色、黑色、白色。
人们常称其为铁锈沁、铜沁、土沁、水银沁、水沁。
这些色变中除了白色可使玉质硬度产生很大的变化而不太受欢迎外,其他带有色变的玉器,往往市场价格高于不带色变的玉器。
玉具有善于吸收其他物质的特性。
古玉器被埋入土中之后,一方面会将近邻的物质吸入自己体内,同时,其体内原有的物质也会起酸化作用。
特别是地中水银,会沁入玉质,同时相邻之松香、石灰及其他各种有色物质也皆随之浸淫到里面,所以凡出土古玉,都会沾染上某种颜色,这便是所谓的“沁色”。
古玉的沁色
古玉的沁色古玉的魅力,在于沁色的千变万化,看懂了古玉的沁,代表着对古玉的辨别也就登堂入室了。
从雅昌“小榔头”玉友处看到了这样一篇帖子,对古玉的沁色做了说明,也摘录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对应图片。
个人觉得颇有些可以学习的地方。
所以转帖出来。
也许关于沁色没有权威的定论,但可以借此学习一番,也是一种收获。
有不同见解的,希望可以讨论。
-------------------------------------------------------------一、渠沟黄:这里的“黄”字统指发生了变色的现象。
玉器变色先从渠沟之处变化,色泽变深、变旧。
要色变到这种程度,一般需要百年以上。
图表1渠沟黄二、包浆:传世玉器生成包浆很快,有二三十年变可显现。
入土生成包浆就很慢,最快也得百年以上,不少的玉器在地下永远也不出包浆。
玉生包浆,年代越久,包浆就越厚图表2包浆三、霜尘沁:玉的表面好像下了霜的大地,又是霜雪,又是灰尘,看似浮在表面,但是擦不下去。
要到这种程度,至少120年以上。
(个人理解有点像是灰皮)图表3霜尘沁四、绺莹沁:绺莹沁里面沁进一般色彩需七八十年,要沁入水银需200年以上。
图表4绺莹沁五、薄雾沁:(缺图)沁入之物刚刚进入玉皮,尚未进入玉的肌理,就像长了一层薄雾。
时间一般需要150年以上。
六、薄膜沁:(缺图)不一定布满整器,但已经大面积形成较厚的膜状,使玉器不再有原来的光泽。
这种膜多由石灰和污泥所沁。
时间大约需要200年以上。
七、斑块沁:(缺图)斑块色沁一般需要200年以上;斑块水沁需要400年;斑块土沁需要700年;斑块水银沁至少需要1300年。
八、花脸沁:花脸沁往往有多种沁蚀,比如色沁、土沁、水银沁、钙化等,至少需要600 年以上。
图表5花脸沁九、牛毛纹:牛毛纹一般由水银、铅锌等物质沁成,线状,顺着某一个方向排列。
时间需要800年以上。
图表6牛毛纹十、全皮色:某种单一皮色基本能布满整器,包括色沁、石灰沁、土沁、水沁、钙化、包浆等,但并未将玉器的肌理渗透。
古玉沁的种类
古玉沁的种类如下说的年份是沁形成的时间,至于古玉物件是何朝何代,光凭沁色无法准确断代,还要结合器型,纹饰等等,沁色只做古玉年代的推断。
常见的清最早是距今366年,明是距今600多年,剩下的您可以自己算算,对照着看。
古玉的沁色有一定的规律,古书分为土沁(黄色沁)、水沁(白色沁)、血沁(红色沁)、铜沁(绿色沁)和水银沁(黑色沁)等五种,并认为西北地区土燥,出土的古玉土沁较重,多为黄色;南方地区土湿,出土的古玉水沁较重,多为白色。
古玉沁色后不仅颜色有了改变,其身价也得到了提高。
一般以血沁为贵,铜沁次之,土沁和水银沁再次。
如能得五色沁,则最为贵重,古人有“玉得五色沁,胜得十万金”的说法。
但是沁种五花八门,古玉受沁的名称也很多,这里搜集了古玉中相对权威的34大沁种、特征、产生年代等,大体整理如下。
一、渠沟黄:这里的“黄”字统指发生了变色的现象。
玉器变色先从渠沟之处变化,色泽变深、变旧。
要色变到这种程度,一般需要百年以上。
下图尾和抓二、包浆:传世玉器生成包浆很快,有二三十年变可显现。
入土生成包浆就很慢,最快也得百年以上,不少的玉器在地下永远也不出包浆。
玉生包浆,年代越久,包浆就越厚。
三、霜尘沁:玉的表面好像下了霜的大地,又是霜雪,又是灰尘,看似浮在表面,但是擦不下去。
要到这种程度,至少120年以上。
四、薄雾沁:沁入之物刚刚进入玉皮,尚未进入玉的肌理,就像长了一层薄雾。
时间一般需要150年以上。
右图:五、绺沁:绺沁里面沁进一般色彩需七八十年,要水银沁需200年以上。
(坊间玩玉人常将古玉沁色中的黑色,称为水银沁,通体沁成黑色的,俗称之为“黑漆古”。
古玩界把古玉中黑色沁称为“水银沁”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
)六、薄膜沁:不一定布满整器,但已经大面积形成较厚的膜状,使玉器不再有原来的光泽。
这种膜多由石灰和污泥所沁。
时间大约需要200年以上。
七、斑块沁:斑块色沁一般需要200年以上;斑块水沁需要400年;斑块土沁需要700年;斑块水银沁至少需要1000年。
五种容易被错杀的特殊沁色——古玉沁色
五种容易被错杀的特殊沁色——古玉沁色一是妖娆之沁。
有些玉器的沁色十分鲜艳,但它却并不一定是假沁。
请看几件沁色妖娆的馆藏古玉。
为北京故宫藏鸡心佩这件鸡心佩的沁色真可谓娇颜如画、艳丽无比,但却是真古玉。
所以,上手一块玉器需从玉质、工痕、神韵、熟旧感、沁色等多个方面综合分析,切实搞清看真的原因是什么、断假的依据在哪里、看真的原因和断假的理由是否站得住脚。
这种求是的精神是玩玉之人必备的品质。
实际上,沁色比较鲜艳的古玉并不少。
图为北京故宫藏汉代勾连云纹玉灯图为扬州博物馆藏汉代玉剑格图为北京故宫藏汉代玉盘这三件馆藏古玉都是白玉红沁,沁色也都十分鲜艳。
二是无门之沁。
常言道,沁色不入无门之玉。
这个观点绝对正确,容易理解错的是沁门这个概念,一些朋友常常简单地把沁门等同于绺裂、蚀斑、蚀孔,实际上沁门包括但并不限于绺裂、蚀斑、蚀孔,一块玉器的玉质疏松处、打磨较多处都可能成为沁门。
图为天津博物馆藏战国双人玉佩这块战国玉佩局部受沁,原因应该是受沁处玉质相对疏松。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藏汉代玉剑格这件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藏汉代螭纹玉剑格边缘一点受沁,可能原因是受沁处因雕刻时打磨较多或碰磕造成玉质疏松。
图为北京故宫藏玉貔貅这件玉貔貅角部受沁处并无绺裂、蚀孔,可能是该部位由于雕刻打磨或碰磕造成玉质疏松。
三是工断之沁。
工断沁的情况有可能是老玉新玉或者玉皮冒充沁色,但也非绝对,别忘了古玉受沁还有“接触处受沁”这一说,一些阴线槽较深的古玉,在接触色源较浅的环境中,可能只有玉表受沁,而较深的阴线槽里面受沁少或干脆不受沁。
图为台北故宫藏汉代玉辟邪图为台北故宫藏汉代玉辟邪这件玉辟邪比较明显的特点是玉表受沁较重,而深阴线里几乎没有沁。
可能的原因是,由于玉表沁重而深阴线里沁浅或者未沁,经盘玩后深阴线里沁浅玉质恢复快、玉表沁重玉质恢复慢,导致现在看起来似乎是工断沁。
四是斑斓之沁。
玉得三色沁,胜过十万金,多色沁相对少见,也正因为如此有的朋友一见多色沁就觉得不靠谱。
古玉沁色之血沁、奶白沁、云雾沁,你知多少?
古⽟沁⾊之⾎沁、奶⽩沁、云雾沁,你知多少?茫茫⼈海,为防⼤家⾛失,请⼤家点击上⽅'御府和⽥⽟' →点击右上⾓'...' →点选'设为星标 “★”经常接触或收藏和⽥⽟的朋友都知道和⽥⽟的品类中有⼀种特殊的种类叫沁料。
其实在古⽟收藏⾥,我们经常会看到⼀些古⽟上有这颜⾊各异的杂⾊,⽽这些杂⾊⼜不是⽟⽯本⾝⽣成的,那这些杂⾊⼜是从哪⾥来的呢?这些杂⾊学名也叫沁⾊,是指⽟器在环境中长期与⽔、⼟壤以及其他物质相接触,⾃然产⽣的⽔或矿物质风化侵蚀⽟体,铁、锰等氧化物缓慢地侵⼊⽟器使其部分或整体的颜⾊发⽣变化的⾃然现象。
古⽟的沁⾊是多姿多彩的,⽆定律可⾔,⼤概归类为以下⼏种。
云雾沁:也叫烟沁。
这是⼀个⾮常美丽的名字,⽽且还有些神秘,它来源于民间。
这种沁⾊是古⽟中最常见的沁⾊,也是被藏家最认可的、最美的沁⾊。
从感官上看,感觉沁⾊刚刚进⼊⽟⽪,尚未进⼊⽟的肌理,就像长了⼀层薄雾流云⼀样,飘荡在⽟表之上,具有⼀种流动的感觉。
在北⽅,由于⽓候⼲燥,形成这种沁⾊其实也是⾮常艰难的,⾄少需要⼏千年的时间。
奶⽩沁:这种沁⾊外表成乳⽩⾊,民间称它为“奶⽩浆”,这会让⼈很容易想到⽜奶那种丝滑、细腻、柔软之感觉,这种沁⾊看起来光洁温润,⾮常的洁净。
如果透过光能见到其原有的⽟⾊,奶⽩沁有时看起来是很厚的⼀层,其实它也是薄薄的⼀层。
像这种沁⾊的⽟质多为黄⾊⽟质⽣成,那是因为⽟质密度较⾼,坚硬,不易受沁,所以,经过地下⼏千年的沁蚀,⽩⾊的浆沁全部都附着在⽟表之上。
鸡⾻⽩:由于⽟在⼟中受⼟质、温度的影响,产⽣⼀种钙化的现象,似煮熟的鸡⾻,故起名“鸡⾻⽩”。
有些鸡⾻⽩的现象就是因为⽟器⼊⼟前被⽕烧过,造成⽟肌松软,这样会很容易在地下被侵蚀。
鸡⾻⽩⽟器表⾯有⼀层钙化的包浆,受沁的程度也有轻有重,轻者⾁眼可见⼤⼩不⼀的圆形斑点,⽤强光照射,此处可偶见透光。
重者已经彻底钙化,这是⽟⽯的⼀种质变现象,多由氧化和复分解过程⽽形成⽐较疏松的物质,所以较为松脆,怕磕碰。
古玉沁色
• 三看颜色,酸蚀后玉成土色,发黄松散; 四看光泽,浓酸腐蚀过的玉器,表面无光, 与真品的晶莹玲珑大相径庭。
沁色与料色的辨析
料色
• 玉器的料色指被加工成器前玉料本身具有 的颜色。和田玉矿的产出状态分山料、山 流水、籽料 。山料的颜色有白色、青色、 黄色、棕色和黑色,分别被命名为白玉、 青玉、黄玉、糖玉和墨玉。除上述单色玉 料外,和田玉还有由糖玉和 青玉、墨玉和 青玉组成的双色玉料。
十三彩
• 据清人陈性《玉纪》所载,就有:坩黄、 坩青、孩儿面、纯漆黑、枣皮红、鹦哥绿、 朱砂红、鸡血红、棕毛紫、茄皮紫、松花 绿、白果绿、秋葵黄、老酒黄、鱼肚白、 糟米白、虾子青、鼻涕青、雨过天青、澄 潭、水苍等等,总名之“十三彩”。还有 许多巧沁花色,如虾蟆皮、洒珠点、碎磁 纹、牛毛纹、唐烂斑等等不一而足,共计 有二十六种。
• 料色的形成在玉料被雕琢成器之前,而沁 色是在玉料成器之后因埋藏与周围介质发 生作用而在玉器上产生的后生色。显然, 玉器的料色一定会被玉器上的雕琢纹饰切 割,并与其它颜色部分被同等程度地抛 光。
和田籽玉
玉鸳鸯
• 左图为一件江西省南 城县明代墓葬出土的 玉鸳鸯。该玉器上的 褐色部分和黄色部分 并非沁色,因为这些 部位抛光程度与其它 部分的相同,且被阴 刻线切割,也就是说 它们是在玉器成器之 前即已存在的料色。
牛毛纹沁
• 牛毛纹沁,顾名思义,就是在玉肌里中出 现细如牛毛状的沁色。
• 古玉中的牛毛纹就是在玉料成器之前由于 地球应力的作用形成的细微“牛毛状”张 裂隙,成器后由于深埋地下,被周围铁质 氧化物渗入致色形成的,其形成在先,致 色在后。
来源:古玉的沁色特征
风玉
• 风玉,一般是把玉石用浓灰水加乌梅水煮 之数日,趁热取出,置之风雪中一夜,使 玉纹冻裂。质坚者纹细如发,再加上提油 上色,看去以为是“牛毛纹”古玉。
浅谈“古玉的微观辨识——沁色
浅谈“古玉的微观辨识——沁色古玉沁色是指古玉上的沁色,是因为玉器长期埋在土中,通过本身微量元素与土中物质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颜色变化。
过渡金属离子所形成的沁色如果玉器久埋地下,受地土等侵蚀,部分透闪石分子发生蜕变,使其空隙增大,到一定程度,外界的显色杂质可以随地下水渐渐渗入玉质内部,于是出现了沁色。
其中一类显色因子便是过渡金属离子。
这些金属离子本身就有颜色。
Fe3+呈红色,Fe2+呈青绿色,Cu2+为蓝色等等。
其中土壤中含量最高的为Fe3+离子,少量的Fe3+离子渗入玉质内部时呈黄色(见图2-2-1标本春秋卷云纹虎头环),随Fe3+离子含量的增加,其颜色由黄转橙(见图2-2-2 标本汉代盘龙玉璧),最终可成为艳丽的红色,俗称铁锈红(见图2-2-3 标本汉代乳丁纹玉璧)。
图2-2-1图2-2-2图2-2-3古玩界历来把黑的沁色称为水银沁,然而黑的沁色与水银毫无瓜葛,主要是由有机质或过渡金属离子(如Fe3+ Fe2+)产生的黑色。
通常把那种周身浓黑、密不透光的沁色称为黑漆古,也叫老广东(见图2-2-4 标本汉代黑漆古玉辟邪)。
古玉中虽有沁色浓黑的样品可以见到,其边缘部位多少可以透些光,真正一点光线不透者十分罕见(见图2-2-5AB 标本汉代黑漆古玉辟邪)。
图2-2-4图2-2-5A图2-2-5B有一种很少见到的红沁色,其呈色鲜艳亮丽,颜色恰如熟透的樱桃一般,是红沁色中最美的一种,十分珍贵,古人称其为朱砂沁。
(见图2-2-6 标本汉代双龙玉佩)朱砂沁通常只在较小的区域内出现,不曾见到大片(或大范围)的朱砂沁存在,对其显色原因尚不清楚。
有机质形成的红色不可能如此娇艳,三价铁离子同样不会如此美妙。
姑且按古人的称呼,称其为朱砂沁。
图2-2-6古玉沁色的矿物学解释我们裸眼能看到的玉器土蚀沁斑,它是比周围玉质泛黄的、受到一定土蚀后失透的块状沁斑。
(参见标本2-3-1)标本2-3-1如果用偏光下观察时,泛黄土蚀沁斑的四周,会有好玉质一样的折光现象。
古玉的外来沁染——沁色
古玉的外来沁染——沁色“玉”虽然是一种硬度颇高的矿石,但其致密程度却并非无物可入。
当部分外来物质因某种原因渗入玉质内部时,就可能使原本的玉质呈色发生变化。
这种因外力或外物而改变玉质原有色泽的现象即被称为“外来沁染”,大致可分为沁色与染色两种。
“沁色”是指玉器被埋藏之后,受到周遭物质长期浸染而无意产生的颜色。
从现有考古数据来看,这种沁色最普遍,主要可分为自然沁、铜沁与铁沁三者。
一、自然沁自然沁是玉器入土后受到地下自然环境影响所产生的沁色。
例如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四号墓出土的红山文化玉猪龙,整体玉质青黄,但背脊与身体却有红褐色,颜色与铁锈相近。
其他发掘或收藏的红山玉器中也常见此类呈色,部分玉器表面还有若干褐色附着物。
类似的沁色也出现于良渚文化,所不同的是良渚文化玉器沁痕多为点状。
由于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迄今均未发现铁器生产遗迹,故而这一沁色的来源很难与铁器发生联系,但两文化遗址所处埋藏环境中均富含铁元素,因此这类沁色的成因,很可能是由土壤中天然铁元素沁入所致。
图1 红山文化玉猪龙(局部自然沁)二、铜沁商代以后随着铜器的出现,玉器开始被镶嵌在铜器之上,当其产生锈蚀,铜绿便会沿结构较为疏松的部位沁入玉质内部,形成绿色的铜沁。
河南省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一件玉援铜内戈,“援”由灰黄色玉料雕琢,“内”以铜制作,因“铜内”产生锈蚀,铜绿渗入“玉援”之中,从而使“援”与“内”相交部的玉质转变成绿色,这种现象即是铜沁。
除镶嵌之外,玉器也可能因与随葬铜器相邻放置而产生铜沁。
例如广州市西汉南越王墓一件由整块玉料琢制的玉角杯,即是由于与墓中铜质弩机等相邻放置,使得铜绿在附着于玉质表面同时沁入内部,产生绿色的铜沁。
图2 战国早期玉璧(局部铜沁)三、铁沁铁沁的产生与铜沁原理一致,所不同的是其所产生的沁痕多为红褐色。
例如广州市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多节玉带钩残器以铁条贯穿玉器,入埋后铁条由于氧化膨胀绽裂玉带钩,铁锈便沿裂隙渗入玉质内部形成红褐色铁沁,而部分结构坚硬致密的玉质,铁锈无法渗入,仅附着于表面。
鉴赏丨古玉的46种沁色之美
鉴赏丨古玉的46种沁色之美今晚《华豫之门》播出时间:21:15分沁色是玉器在长期与外部环境接触中,部分或整体的颜色发生变化的自然现象,是一块古玉的重要鉴定标准。
古玉的沁色是多姿多彩的,无定律可言。
尽管这样,我们的前辈还是总结了古玉沁色有“十三彩”“二十六色”等美誉之词,生动形象地将古玉沁色形容成:坩黄、坩青、孩儿面、纯漆黑、枣皮红、鹦哥绿、朱砂红、鸡血红、棕毛紫、茄皮紫、松石绿、白果绿、秋葵黄、老酒黄、鱼肚白、糟米白、虾子青、鼻涕青、雨过天青、澄潭、水苍,还有虾蟆皮、洒珠点、碎磁纹、牛毛纹、唐烂斑等下面就举些实例与藏友们分享:坩黄新石器时期玉玦天津博物馆藏栗子黄战国玉璜河北平山中山王陵出土秋葵黄商代玉璧伦敦苏富比藏战国玉璧湖北枣阳九连敦出土孩儿面战国玉璧湖北枣阳九连敦出土樱桃红战国玉剑饰杭州历史博物馆藏枣皮红战国玉剑璏杭州历史博物馆藏鹤顶红西汉玉剑饰扬州广陵王墓出土朱砂红汉代玉剑饰南越王墓出土血红(沁)商代有领玉璧(残)四川金沙遗址出土鸡血红西周玉鱼陕西宝鸡弓鱼国墓地出土铁锈红龙形玉佩沂水纪王崮春秋大墓出土老土大红战国玉勒天津博物馆藏商代虎头玉饰天津博物馆藏玫瑰红商代玉环四川金沙遗址出土澄潭战国玉珩陕西宝鸡出土鹦哥绿战国玉璜湖北荆州熊家冢出土白果绿新石器时期玉镯安徽凌家滩出土秋香绿春秋玉琥河南博物院藏松石绿战国S龙玉佩湖北望山陵出土苹果绿西周玉戚陕西宝鸡出土雨过天青战国玉璜湖北博物馆藏鼻涕青西周鸟纹玉饰陕西宝鸡出土玉环天津博物馆藏虾子青战国玉璧无锡鸿山越国出土海蓝良渚玉璧桐乡博物馆藏孔雀蓝商代有领玉璧四川金沙遗址出土坩青春秋玉饰湖北曾侯乙墓出土茄皮紫战国玉璧湖北荆州熊家冢出土棕毛紫战国玉璧湖北枣阳九连敦出土酱瓣紫战国玉璧湖北枣阳九连敦出土葡萄紫商代玉龙妇好墓出土黑漆古(水银沁)战国玉璜湖北荆州熊家冢出土战国玉璧湖北博物馆藏纯漆黑新石器时期玉琮天津博物馆藏鸡骨白良渚文化玉琮上海博物馆藏鱼肚白西汉玉献食人上海博物馆藏象牙白战国玉璜无锡鸿山越国墓出土瓷白战国双环谷纹璧上海博物馆藏五彩战国龙形玉佩湖北荆州熊家冢出土战国双龙玉璧湖北荆州熊家冢出土战国S龙玉佩湖北荆州熊家冢出土战国S龙玉佩湖北荆州熊家冢出土战国玉璧辽宁博物馆藏战国玉琥河北平山中山王陵出土西周玉佩陕西宝鸡出土看了这么多古玉的沁色,您觉得最神奇的是哪一种?最美丽的是哪一种呢?《华豫之门》所发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做出处理;传播传统文化,分享鉴藏知识,弘扬正能量,是我们的宗旨,我们崇尚分享。
古玉辨别之-通过沁色看年代上
古玉辨别之-通过沁色看年代上沁色是出土古玉的重要特征之一。
因古玉埋藏年代的不同,沁色表现出来的特征也不一样,从而为断代提代了重要的参考。
前阵子有位玉友拿着一个小玉件来到我的家里,让我看看是什么时期的。
我拿到手中仔细观看,器形很小,和田玉玉质,有包浆,比较有老相,但是没有纹饰,也没有什么沁色。
这是一个不容易断代的玉器,因为它上面反应出来的信息实在是太少了,不具备特定的历史特征,最多在一个相当宽范的范围内进行很模糊的断代。
最后对这件玉器的鉴定也没得出肯定的结果来。
哈库自己收藏的古玉--沁色--一块古玉到手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五彩斑斓的颜色。
但总的来说,可以分成二种去辨别:一是玉质本身的颜色。
二是玉器身上的沁色。
所谓沁色,就是玉器埋在土里之后,土壤里面的化学成分会对玉质慢慢的产生侵蚀,使得玉器的玉质发生色彩上的变化。
如青玉,在土里埋的时间很长的话,其表面会产生白色的颜色变化,我们称为“水沁”或“灰沁”。
还有一种常见的沁色叫铁锈沁,表现为玉质表面的颜色为铁锈色,也有人称为“血沁”,现在造假者常常仿制。
哈库自己收藏的古玉局部钙化因土壤环境不同,埋在地里的玉器所产生的颜色是有区别的,这就给我们鉴定提供了佐证――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出土的玉器,其沁色各不相同。
--玉器的四种色变--玉器被制作完成后发生的色变,主要有四种,这些不同的色变和具体存在的土壤,空气环境和人为附加因素有关。
战国青玉三股涡纹剑首水银沁石灰沁空气中的氧化玉质暴露在空气中会产生风化,氧化。
玉器在空气中被氧化而产生色变的过程非常缓慢,好的玉器在自然状态下放几百年,表面色泽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故宫存放的一些白玉为明代时期的作品,表面颜色已经发暗,局部呈灰黄色,这就是在空气中含氧气体对它们侵蚀所造成的。
由此可以判断,玉器在自然状态下放置五百年左右,就会产生微小的色变。
这主要是说传承有序的古玉。
明代镂雕荔枝嵌饰入土后的变化出土的玉器,颜色多会有所变化。
古玉沁色在紫光灯下的特征
古玉沁色在紫光灯下的特征
古玉是指古代的玉器,沁色是指古玉表面因为自然长期的均匀浸透而形成的一种颜色。
沁色分为不同的种类,包括古玉的沁色有白沁、灰沁、黑沁等。
紫光灯是一种特殊的光源,下面是古玉在紫光灯下显示的一些特征:
1.白沁表现:在紫光灯下,白沁在古玉的表面会产生白色或
淡黄色的荧光。
这种荧光呈现出柔和的亮度,使古玉的白沁部分更加突出。
2.灰沁表现:灰沁的古玉在紫光灯下呈现出较为均匀且柔和
的灰色蓝光。
这种光线会在古玉的表面略微扩散,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
3.黑沁表现:紫光灯下,黑沁的古玉会呈现出深褐色或深黑
色的荧光。
荧光可能会出现在古玉的沟槽、纹理或凹凸部分,突出了古玉的纹理和图案。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种类的紫光灯可能会对古玉的沁色呈现略有差异。
此外,古玉的成色、质地和处理状况也会对沁色在紫光灯下的呈现产生影响。
古玉鉴赏基础 2.4 沁色
清代
清代民国 清代民国
清初始创
乾隆始创
常见古玉作伪手法一览表(续)
名称 叩锈 伪石灰古 羊玉 狗玉 梅玉 风玉 角头古玉 方法
将毛坯玉器拌入铁屑中,再淬以热醋,放置湿地十余日, 埋之通衢。数月后取出,玉被铁屑所蚀,遍体呈橘皮纹 状,纹中铁锈做深红色,并有土斑 用炭火煨玉,趁灰未冷时用水泼之,取出后玉色变白, 犹若鸡骨色,以仿冒出土古玉中的鸡骨白 将一活羊腿皮割开,把玉器纳入其中,用线缝固。数年 后取出,则玉上带有血纹,仿冒传世古玉。 杀一狗(以纯黑色为佳),不使出血,趁热将玉器置于 其腹内,缝固后埋于通衢大道。数年后取出,则玉上已 有土花血斑,仿冒出土古玉。 用质地酥松之玉材制成古器,然后以浓重乌梅水煮上一 昼夜,玉质松处被滚水搜空,宛若水激之痕,再以提油 法染色,仿冒古玉受水浸蚀者。 将玉器放入浓灰水(稍加乌梅)中煮之竟日,趁热提出, 然后在风雪中置一夜,玉之纹理受到冻裂,坚者纹细如 发,再以提油法上色,来仿冒牛毛纹。 用古代遗留下来的玉角琢成器物,属旧玉新雕。
7、花沁(花脸沁 ):指受沁物质共同作用而产生, 一般古玉沁色不止一种,常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 如蛤蟆皮、洒珠点、碎瓷纹、唐烂斑、金带围等。 花沁常以吉祥寓意或形象比喻: 天玄地黄(两种色沁)、 三元及第(三种色沁)、 福禄寿喜(四种色沁)、 五福呈祥(五种色沁)等。
出土古玉除沁色外,在玉质上的差异取决于: 地质环境,分地气干寒、酸化弱与温湿,酸化强 干湿程度,干坑则多蛀孔,水坑玉多霉菌。
用窑炉或烤箱,柴烟、油烟均可,熏时可长可短。熏完将浮尘拭掉, 留于裂隙和花纹中的烟油杂质与表面的浅黄使之有旧玉的效果。
现代
烟熏
现代
泥糊
其他
用泥土和成泥水状,糊于玉上,干后用布或刷子把表面浮泥拂去,剩 余的留于缝隙里,如同古玉作伪方法有: 1、伪造黄土锈法 2、伪造血沁法 3、叩锈法
古玉各种沁色讲解
古玉各种沁色讲解
古玉是一种极受欢迎和被传承下来的艺术品,其独特的色泽往往代表着人们对美好事
物的向往,尤其是各种古玉沁色,更是众多古玉收藏家们自豪的收藏和珍爱的象征。
古玉沁色的构成有所不同,但最普遍的是沁色属性分为两类:特殊沁色、以及组合沁色。
特殊古玉沁色指那些比较独特又比较罕见,而组合古玉沁色又分为正常和特殊两种,
正常组合古玉沁色是指搭配了几种特色的沁色,而特殊玉沁色又分为两种,红沁色和碧玉
沁色。
红沁色是以红色质地土沁开发而成的,经过磨砂和雕琢以后的红沁玉产出的状态,质
地较粗糙,表面上有许多模糊的棕色小斑点。
红沁色看起来有点殷红,总体不是太白,会
随着古玉经过沐浴、熏烧而变得透亮亮,有一种润泽的感觉。
使用这种因土沁而形成的红
沁色时,搭配整颗玉质地较柔软,更多的是表示柔美和温暖。
碧玉沁色则是以碧玉为主,搭配几种特殊沁色而为之生成了新的一种色彩。
其最大的
特征是无暇度,表面清晰而富有自然的优美光泽,搭配的沁色可以是浅绿、淡黄、淡灰、
淡绿等,给人以一种清新而郁郁葱葱的自然美。
古玉沁色的种类繁多,象征的不仅仅是特定的色彩,更代表着特定的审美价值和追求。
熟练掌握每种古玉沁色的本质,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识别和鉴赏古玉,也是收藏古玉所必备
的基础知识。
20种古玉沁色鉴定高古玉的年代
20种古玉沁色鉴定高古玉的年代高古玉的年代鉴定主要看沁色纹痕等。
1、斑块水银沁,这种古玉至少有一千三百年历史;2、铁红沁,这类古玉会有棕红色的斑块,年代有一千年年了;3、血沁,此等古玉有枣红色或绛紫色的斑,应该在七百年年以上;4、朱砂沁,如果古玉的肌理都被沁成淡棕红色,那至少得有一千八百年历史;5、饭糁,像粥的物体黏在上面,这类古玉饭糁疏松的有六百年,致密的则有两千年;6、玉萎缩,六百年以上才会形成,严重的有几千年;7、钉金沁,常伴有线状的凹陷,有一千五百年历史;8、黑漆古,有凹陷的这类古玉至少在一千六百年以上;9、土沁,由红色的或黄色的土沁成的,所以是土黄色或土红色,有出现土咬古玉有一千年历史;10、黄香沁,有像香薰或者烤炙的黄色,应该有一千五百年历史;11、开窗,已经被沁满了但是还能看见古玉原来的面貌,这类古玉有一千八百年;12、芝麻点,古玉身上有点状的像芝麻的点,全部被沁则至少有一千五百年;13、冰裂纹,俗称“开片”,像冰裂开一样,年代至少有一千九百年;14、牛毛纹,向某一个方向排列的牛毛,至少有八百年历史;15、全皮色,外皮被沁,内部还没完全被沁,此类古玉有一千三百年历史;16、石灰沁,受沁严重的话古玉内部会变成红棕色,这种古玉有一千年以上历史,如果达到骨头的那种白色,那就有一千五百年以上;17、水银沁,一千年内不会很黑,两千年内不会很亮,两千年以上的则又黑又厚又亮;18、凹陷,这类古玉至少有六百年以上历史,而且年代越久,凹陷的程度就越深,有时候未被沁色的部位也会有凹陷;19、全色沁,有枣色红或者老土红,此等古玉至少在一千五百年以上;20、须根沁,这类古玉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如果玉器上有以上的一两点特征,那基本上可判定为古玉。
文章'20种古玉沁色鉴定高古玉的年代'由玉轩吟|中国玉石门户网提供,希望对各位玉友有所帮助;欢迎分享,转载务必保留此信息。
鉴赏:高古玉各种沁色
鉴赏:高古玉各种沁色
古玉久埋地下会出现种种变化。
古书分为土沁(黄色沁)、水沁(白色沁)、血沁(红色沁)、铜沁(绿色沁)和水银沁(黑色沁)等五种。
并认为西北地区土燥,出土的古玉土沁较重,多为黄色;
南方地区土湿,出土的古玉水沁较重,多为白色。
红山文化玉鸮
古玉沁色后不仅颜色有了改变,其身价也得到了提高。
一般以血沁为贵,铜沁次之,土沁和水银沁再次。
如能得五色沁,则最为贵重,古人有“玉得五色沁,胜得十万金”的说法。
以下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古玉的各种沁色变化:
西周至商玉璧
西周至商兽面纹玉钺
西周玉琮
西周至商玉璧
东汉玉辟邪
战国晚期兽形玉佩
战国晚期-西汉早期,同心圆龙凤镂空雕玉璧
元春水帽顶
清红皮瓜瓞绵绵佩
西汉玉剑饰一组
龙山文化玉琮
明镶金螭龙玉带饰
清府上有龙佩
汉白玉双凤镂空壁
明双螭玉壁
西汉高浮雕玉螭龙剑璏
宋玉鸠车
红山文化猪首玉琮
汉白玉圆雕鸟形佩
春秋黄玉系壁
春秋玉璜一对
战国龙佩,蓝沁
(图文源。
(6)图解古玉器的沁色(之二)
(6)图解古玉器的沁色(之二)自然的渗透状。
下面是沁痕在古玉受沁时的各种表现形式:沁痕良渚文化·玉梳背沁痕呈水流状,这是玉质软硬部分界限分明,软的部分受沁,硬的部分保持原样的现象。
14、沁痕战国·龙形器受沁部分沁色很重,其他地方保持了良好的玉质。
15、沁痕齐家文化·玉璧从器物上看沁色似乎是从左往右沁入的,有裂缝处沁色明显。
同时使人感到沁色最重的地方应该是左面边缘的白色部分。
16、沁痕西周·柄形器从中可以看出沁痕顺着裂缝往两边渗透的现象。
17、沁痕西汉·卮沁痕不仅有渗透现象,还有沁色的变化。
18、沁痕商·龙形佩沁痕渗透形成的飘絮状貌19、沁痕战国·玉带钩沁痕参差不齐的器表过渡及絮状的内部过渡。
20、沁痕战国·龙形佩从中可见沁色的渐变及各个部位的不同变化。
21、饭糁商·玉□玉内有一粒粒的圆点,如饭粒状。
22、饭糁西周·玉鱼玉内泛出深浅不等、大小不一的白色斑块。
从鱼背的白色沁中能大致了解饭糁的成因。
23、水沁商·兽形□水沁的特征是白色,并且异常干结。
24、水沁宋·绶带鸟蜻蜓佩同样是水沁,南北二地表现不同,宋代的玉器能沁出这种样子,充分反映了“东土”玉器受沁的特点。
25、土沁商·柄形器土沁的特征是浅黄色,并有深浅不等的过渡,部分土沁玉器有小孔,称之为“土咬”。
26、水银沁(深)战国·玉璧“水银沁”的成因及名称,引来的讨论很多,但约定俗成,我们还是将黑色、棕黑色的沁色称之为水银沁。
这块玉璧水银沁颜色较深,沁痕也十分明显。
27、水银沁(浅)西周·玉佩这块玉佩的水银沁就较浅,仅在右角有一小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玉的沁色
古玉的魅力,在于沁色的千变万化,看懂了古玉的沁,代表着对古玉的辨别也就登堂入室了。
从雅昌“小榔头”玉友处看到了这样一篇帖子,对古玉的沁色做了说明,也摘录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对应图片。
个人觉得颇有些可以学习的地方。
所以转帖出来。
也许关于沁色没有权威的定论,但可以借此学习一番,也是一种收获。
有不同见解的,希望可以讨论。
-------------------------------------------------------------
一、渠沟黄:
这里的“黄”字统指发生了变色的现象。
玉器变色先从渠沟之处变化,色泽变深、变旧。
要色变到这种程度,一般需要百年以上。
图表1渠沟黄
二、包浆:
传世玉器生成包浆很快,有二三十年变可显现。
入土生成包浆就很慢,最快也得百年以上,不少的玉器在地下永远也不出包浆。
玉生包浆,年代越久,包浆就越厚
图表2包浆
三、霜尘沁:
玉的表面好像下了霜的大地,又是霜雪,又是灰尘,看似浮在表面,但是擦不下去。
要到这种程度,至少120年以上。
(个人理解有点像是灰皮)
图表3霜尘沁
四、绺莹沁:
绺莹沁里面沁进一般色彩需七八十年,要沁入水银需200年以上。
图表4绺莹沁
五、薄雾沁:(缺图)
沁入之物刚刚进入玉皮,尚未进入玉的肌理,就像长了一层薄雾。
时间一般需要150年以上。
六、薄膜沁:(缺图)
不一定布满整器,但已经大面积形成较厚的膜状,使玉器不再有原来的光泽。
这种膜多由石灰和污泥所沁。
时间大约需要200年以上。
七、斑块沁:(缺图)
斑块色沁一般需要200年以上;斑块水沁需要400年;斑块土沁需要700年;斑块水银沁至少需要1300年。
八、花脸沁:
花脸沁往往有多种沁蚀,比如色沁、土沁、水银沁、钙化等,至少需要600 年以上。
图表5花脸沁
九、牛毛纹:
牛毛纹一般由水银、铅锌等物质沁成,线状,顺着某一个方向排列。
时间需要800年以
上。
图表6牛毛纹
十、全皮色:
某种单一皮色基本能布满整器,包括色沁、石灰沁、土沁、水沁、钙化、包浆等,但并未将玉器的肌理渗透。
时间需要1300年以上。
十一、铁红沁:
受铁或都土沁所致。
受沁的程度有重有轻,重的地方还带有棕红或黑红的块状物。
沁成这种程度需要千年以上的时间。
图表7铁红沁图表8绿沁
十二、石灰沁:
石灰沁轻者在玉器的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灰白色或青灰色膜,需要四五百年时间。
石灰沁重者,玉内开始变得发红,像小孩子的脸色,称为“孩儿面”需要千年以上时间。
沁蚀的更重者,形成一层不透明的皮壳,有薄有厚,称为“鸡骨白”,需要1500年以上的时间。
沁得最重者,状如朽骨,时间要在
3000 年以上。
图表9石灰沁
十三、血沁:
又称血古。
古人认为血古为血所沁。
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血液时间一长就不再是红色。
这种色是由尸骨、色液、颜料、石灰、红漆、木料、土壤等东西共同沁成的,可将玉器沁成猩红色、枣皮红、酱紫斑等色。
不过,要形成枣皮红和酱紫斑得需要700年以上的时间。
图表10血沁
十四、朱砂沁:
主要受殓葬的朱砂所沁。
朱砂沁入玉里的速度很慢,大都附在玉器的纹饰处、镂空等凹陷和粗糙处,将附近的玉皮染红。
若将白玉的玉肌沁成淡棕红色,得要1800年左右的时间。
图表11朱砂沁
十五、水银沁:
水银沁的水银既来自殓葬水银,也来自土壤中的水银。
一般来讲,土壤中的水争不能把玉器沁成半截黑或全黑,所以人们习惯将沁成半截黑或全黑的叫做黑沁古,将沁成线状的或小斑点的叫做水银沁。
千年以内的水银
沁一般不太黑,2000年以内的水银沁不亮,2000年以上的水银沁又黑又厚又亮。
图表12水银沁
土沁一般由红土和黄土沁成,呈浇黄至土红色,中间似乎有一个小核,核周围呈现放射性云块形斑痕状,好似用黄色炸药的鞭炮崩的痕迹。
过千年的土沁,其核的部位会出现疙瘩或小坑,或变为土咬或蛀蚀。
净水能使玉器晶莹、滑润,几百年之内的,呈玻璃质的蓝绿萤光,被称为“澄潭水”;几百年以上表面就长一层水锈。
大部分的水沁是污浊之水,玉器被染上污浊之气,或被水中矿物质所沁,300年开始长水锈,1000年可使玉表面不透光,1500年以上使水锈变得十分干老。
图表13水沁
十八、钉金沁:
钉金沁的沁占呈钉子眼儿状,带色,抽坑,有棕色、紫色、灰色、黑色等,大都伴有线状凹陷。
呈灰黑色或黑色的叫钉金水银沁。
形成钉金沁至少需要1500年以上。
图表14钉金沁
十九、凹陷:
开成凹陷之沁,原因之一是沁进的物质与玉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挥发、流失一部分;原因之二是重金属沁入。
时间分情况而异,一般在六七百年以上就会开始显现,时间越长,凹陷越重。
二十、饭糁:
是指在玉的里面生成的点状、颗粒状的带色物质,就像玉的里面有大米饭粒、小米饭粒、玉米糁,有的还伴有粥状物。
沁成这种情况,玉质疏松的600年即可,致密的需要2000年以上。
图表15饭糁
二十一、黄香沁:
是一种酷似香薰的或烤炙的黄色,非常美丽。
其沁源可能有木材、松香、铁质、土壤等物。
时间在1500年以上。
二十二、钙化:
这是玉石一种变质现象,多由氧化和复分解过程而形成比较疏松的物质,所以较为松脆,怕磕碰。
这种钙化层就越厚。
图表16钙化
图表17钙化
也称坩色沁。
这种沁的特征是,大面积的乃至整个玉器,从外到内沁成某一主色调。
名称有坩黄、坩青、虾籽青、皮蛋青、秋葵黄、枣皮红、老土红、冰糖色、玫瑰紫等几十种。
沁成这类颜色至少要用1500年以上。
图表18全色沁
玻璃光一般在潮湿和密闭的环境中容易形成,颗粒细、密度大的玉质容易形成,盘过的比没有盘地的容易形成。
玻璃光泽,又似由内发,其色蓝盈盈的,还能反射其他物品的影子。
沁成时间在1200年以上。
图表19玻璃光
选造成缝隙处萎缩,再形成线状萎缩,再导致边缘等处的大面积萎缩。
用几百年至几千年不等。
图表20玉萎缩
二十六、芝麻点:
芝麻点沁分布在玉器的里面,星星点点的,常在全色沁的基础上形成,形成点缀的效果美。
时间约在1500年以上。
图表21芝麻点
二十七、黑漆古:
多由墓坑中的水银所沁,有凹陷现象或闪现银星。
时间在1600年以上。
图表22黑漆古
二十八、须根沁:
这种沁呈现根状,好像在玉器的表面长上了植物的水根。
在那些硬度大而透明度差的玉器上容易形成。
时间要在2000年以上。
二十九、开窗:
古玉受沁最慢的地方是表面最光洁和距离
边缘远的地方,的以,在到了满沁或者快到满沁的状态时,往往会留有一小块尚未受到沁染而显露原来玉器底子的地方,这片地方就称为“开窗“,从开窗的地方能清楚地看到玉器原来的本来面目。
沁到这样的程度,需要1800年以上。
图表23开窗
三十、流泪:
在古玉的表面形成由高浓度的色水流淌过
的痕迹,其中又分两面种情况。
一种是浑水状的泪痕,其边缘色浓,中间色淡,形成这种情况需要800年以上。
一种是乳状或蜂蜡状的,流淌过的地方留有一层干奶酷或蜂蜡状的东西,形成这种情况需要2100年以上。
三十一、玉浆:
生坑的古玉,往往会在雕痕内、绺裂处、伤痕中生城一种黄白色或灰白色的浆状物。
用开水能将其煮出。
沁成这种程度需要2000年以上。
三十二、冰裂纹:
冰裂纹又称“开片”。
是玉石的自然老化(例如受热胀冷缩和水、空气作用,以及弱酸、弱硷的腐蚀)现象,以及沁进之物的催化作用的结果,需要的时间要在1900年以上。
三十三、松软:
因沁进的东西都是物质,都要占用一定的空间,沁进物质多了,自然就会使玉器膨胀起来,从而降低了玉质的紧密程度,使玉器变
得松软。
时间要在2000年以上。
三十四、变形:
松软的玉器,遇到外力,就可能扭曲变形。
刚出土的松软古玉,在初盘时期,不要过于用力,以免损伤玉器。
经后之后,就会变得坚硬起来。
图表24变形
以上沁蚀状态生成时间,是相对于中等的土壤、气候条件而言的。
我们习惯将古玉存放环境为分干、中、湿以及热、温、寒等若干类土壤气候类型。
若在干性和高寒地区环境内,沁蚀的速度就慢得多;在密闭及腐蚀物少的环境里,沁蚀的速度就会更慢一些;在湿热性环境内,沁蚀的速度就会快得多;在强酸、强碱或海滩盐地区的环境中,沁蚀和腐蚀的速度就更快。
古玉所处的小环境还分水坑、火坑和干坑。
一般讲,水坑之玉多斑点,形如虫蛀;火坑之主多裂纹,形同石灰;干坑之玉皆带有枯槁之色、土锈之痕。
三者如无变质或蚀缺,盘之日久,皆可复原,但水坑不如火坑,火坑不如干坑,火坑之玉是最难恢复原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