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合集下载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
(1)在企业管理方面: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 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2)在工业方面: 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2、改革的结果
8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1965 1970
复习: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
主要特征
(1)优先发展重工业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济,排斥市场 (3)单一的公有制
弊端
⑴农业、轻工业落后 ⑵为支持工业,不惜损 害农民利益,挫伤了农 民积极性; ⑶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 和企业的积极性。
第 21 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 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 曲折性。
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
内容 问 题

济 政 治
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 代替行政命令(实质: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 作用) 调整所有制结构
1.缺少宏观决策和 相应的配套措施 2.继续优先发展重 工业
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
(1) 从经济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转而进行政 治改革。 (2)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3)政治改革中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 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农业
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 提倡种植玉米(玉米运动)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工业
给予企业部分权利
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调动生产积极性。
3、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学习目标一、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1.背景:⑴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⑵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他在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开始调整政策,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⑶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P98历史纵横,了解)▲注意: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⑴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①② P98 第一段)⑵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内容:⑴农业——经济改革的重点主要内容:P98第二段①②③⑵工业:P99第一段①②③3.评价⑴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这是其改革的最大功绩)⑵但是改革成效甚微,基本失败。

4.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体制具体原因:⑴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如:玉米运动),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如:提出“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⑵具体做法上,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只对斯大林模式进行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重点在工业)1.内容:①②③见P99第3段④为了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与美国争霸(目的),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2.结果:①②③见P99第4段▲注意:⑴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以失败而告终,其根本原因是:都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⑵这两次改革的相同点:都取得一定成效;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原有体制;结果都失败。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2.首先进行经济改革(目的是为了缓解经济困难)⑴内容:P100第一段①②③(A、B、C)⑵结果: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

⑶原因(P100第二段)①②3.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⑴内容:(必修Ⅰ P121)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引起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提倡所谓的“民主化”和“公开性”,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

课件1: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件1: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材料三: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 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 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当年,斯 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 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 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 点,请说明理由。
失去了让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机会,导致苏联
的最终解体。
启示录
苏联的经济改革给我国的经济改革留下了什么启示?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 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走适合本国国情发展的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 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5、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 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改变改革 的方向。 6、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处理好其与政治 体制改革的关系,特别要保持政治的稳定。
没有明显突出他的名字。有人说他是“鲁莽的改革家”。
材料一: 赫鲁晓夫当政的1953~1964年,苏联工业年增 长率始终保持在9.1%~13.2%,普通人生活明显改善。赫 鲁晓夫大造廉价的五层楼房,当时圆了数千万人的住房梦。
材料二: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 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 区的饲料严重短缺,牲畜大量减少。他下令开展的垦荒运 动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成为荒 漠。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 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 建成共产主义。
小结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领导人
重点
结果

课件7: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件7: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A.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来的旧体制
B.当时美国实力过于强大
C.一开始就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D.改革的侧重点摇摆不定
主题三 戈尔巴乔夫改革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 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 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 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 光为止。”
【思考】上述评论针对的苏联领导人是谁? 提示:戈尔巴乔夫。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弊端仍然存在。 (2)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苏联,危机重重。 2.内容和问题:
内容
重点:用经济管理方
经济
法代替行政命令(实 质:承认市场对经济
的调节作用)
政治 作为改革的重点
问题
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 的配套措施; 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3.结果:苏联解体。
【思维点击】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根本上突破“斯大 林模式”了吗?表现在哪里?
3.(2018·全国Ⅲ·T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 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 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 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进行改革的?
(2)这些改革对苏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 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 巨性和曲折性。
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异同,戈 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主题一 赫鲁晓夫改革
他是改革的先驱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 程。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 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 一。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材料三: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显示: 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只占4%; 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7%; 认为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 而认为仅仅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 竟高达85%。
社会矛盾尖锐,人民对政府不满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一) 背 景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 (民族问题严重)、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 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一、赫鲁晓夫改革
(一) 背 景
(二) 内 容 (三) 评 价 (四) 结 局
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 联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 那一幕。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 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 竟至140幅。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 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 大的盲目性;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 这些造成混乱的局面。
项目 洲际导弹 坦克
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 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从30% 上升到80%以上,农业从55%上升到 85%。人均住房面积由1965年的10㎡ , 提高到1981年的16㎡。……
年份 1968 1978 1968 1978 美国 1054 1054 8500 10500 苏联 858 1400 32400 50000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程标准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 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 折性。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 兴的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 了!” “没有油啊。” “那就煮吧!” “没锅啊。” “那就烤吧!” “没柴啊。” 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 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 地高呼:“斯大林万岁!”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⑴赫鲁晓夫改革⑵戈尔巴乔夫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⑴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⑵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稳固自己地位后,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⑶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2.内容⑴农业:(重点)①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②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③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⑵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力。

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评价⑴积极: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⑵局限: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

2.经济改革⑴重点(实质):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⑵措施:①减少指令性计划,代之以指导性计划;②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⑶局限: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⑷结果: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3.政治改革⑴思想: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

⑵措施: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⑶影响:导致国内局势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崩溃,冷战结束。

【思考】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是20世纪历史发展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⑴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⑵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在解决现代化建设和政治民主化方面不能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要真正站住脚是困难的。

⑶社会主义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才能走向成熟。

⑷资本主义多方面的敌视、围剿和遏制以及颠覆,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课件9: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件9: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倡导玉米运动的赫鲁晓夫
增加农民收入 集体农庄副业养猪场
鼓励发展家庭 副业,扩大农 庄和国营农场 自主权。
1956年,集体农庄副业的宣传画
2.内容
项目
内容
பைடு நூலகம்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
农业 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自主权
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苏联)农、轻工业的发 展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 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 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 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 21.9%,轻工业只有 14.1%,农业则为1.5%。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2)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并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增加农民收入 大规模开垦荒地, 提高粮食产量, 提倡种植玉米。
工业 给企业部分权利
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3.评价 (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2)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 这一模式,最终失败。
【易错探究】赫鲁晓夫改革≠废除斯大林模式 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斯大林模式发起的一次全 面冲击,但从总体上说,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对斯 大林经济模式中明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从 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 斯大林模式的修补者,而不是抛弃斯大林模式的革新者。
戈尔巴乔夫1985—1991 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
1.背景:苏联出现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
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八•一九事件
苏共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未能得到人民包括1000 多万苏共党员的积极响应, 军队也拒绝执行命令,甚 至发生倒戈。

苏教版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苏教版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 1.内容 • ①②③ • 2.重点 • 工业——重工业、军事工业。 • 目的 • 影响:对苏联、对美国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 1.背景 • 2.经济改革措施 • 重点: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 措施:①②③④ • 局限:①② • 结局:经济改革失败,政治改革失误,最终
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 管理体制:高度集中——下放权力,扩大 地方和企业自主权。
• 产业结构: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 发展滞后——重点在农业,大规模垦荒。
• 劳动态度: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 性低——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 收入分配:“大锅饭”、平均主义,收入 低——增加农民收入,一定程度上承认企 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等。
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
• 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 • 计划经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平均主义严重,
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阻碍经济可持续发 展。
•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 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 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
•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 核心: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 主要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特别是农业 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①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 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②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违背自然规律。
A
• (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4)1953年, 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 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 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 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 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人教版必修二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共42张PPT)

人教版必修二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共42张PPT)
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 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 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 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
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 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 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 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 3%,对外贸易就下降6.9%……
──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什么经济 现象?(2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 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6分)
(2)材料三所述时期的苏联是哪位领导人执 政?(2分)根据材料三,归纳当时该国的经济状 况。(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发生剧变和 最终解体的内外原因。(6分)
理事会、跨国议会大会、协调协商委员会等。其中, 国家元首理事会是独联体的最高机构。独联体总部设 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
1991年独联体领导人在阿拉木图举行会晤
2004年9月,独联体国家首脑会议在阿 斯塔纳举行
历史
启迪
为什么中国和苏联的
改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苏联的解体给我们留下了
哪些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应不断通过改革来完善;
(1)苏联解体;
(2)由苏维埃联盟共和国转 变为各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 家;
(3)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争 霸的结束,世界两极格局的 结束,世界格局开始走向多 极化。
4.有人认为苏联解体责任主要在戈尔巴乔 夫,由于他的无能而导致苏共权力丧失, 国家易帜,因此苏联解体的悲剧是可以避 免的;而有人认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 寒”,苏联的解体早已经注定,是不可避 免。你是如何认为的?同时在你研究过程 中,能否给同样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中国改革提出些借鉴的经验教训呢?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苏联经济不断发展。1960年 的社会总产值为3040亿卢布,1975年增为8626亿卢布。 工业产量增长迅速。1965—1975年间,年发电量从 5070亿度增至10386亿度,石油产量从2.4亿吨增为4.9 亿吨,钢产量从9100万吨增为1.4134亿吨,汽车的年 产量从62万辆增为196万辆。 农畜产品的产量也逐步提高。1961—1965年间,谷 物的年平均产量为1.3亿吨,肉类为930万吨。第九个 五年计划期间(1971—1975)的年平均产量,谷物为 1.8亿吨,肉类为1400万吨。 工农业的发展使苏联同美国的经济差距缩小了。据苏 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 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 农业生产从55%升为85%。
苏共“二十大”现场
会后,苏联陆续为在个人崇拜时期遭受迫害的人平反。 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有助于 摆脱教条僵化思想的束缚和健全民主。但秘密报告把 个人崇拜归咎于斯大林个人的原因,缺乏历史唯物主 义的科学分析,引起了思想的混乱。
1.改革背景:
(1)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P89 (2)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稳固了 自己在苏联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地位之后,开 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3)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大会闭 幕后,赫鲁晓夫作了题为《关于个人迷信及其 后果》的秘密报告,这份报告在国内外引起了 极大反响。
2.改革内容:
项目 农业 ★ 内 容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 格,增加农民收入 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 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大规模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玉米运 动)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 共和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2. 主要内容
农业:用收购制代替义务交售
制;容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 的自留地和牲畜;开垦荒地,扩 大谷物生产,大种玉米等;
工业: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 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部 分权利;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3.结果
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 击了斯大林模式;
改革收效甚微,1964 年,随着赫鲁晓夫下台, 改革随之结束。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953—1964年 1964—1982年 1985—1991年
1953—1964年
1.历史背景 2.主要内容 3.结果 4.失败的原因
1.改革背景
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显现,尤 其以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明显;
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民主法制 遭破坏严重;
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 夫作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 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2.主要内容
恢大国营企业的经 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 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3.特点
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特别是与军事有关 的工业部门。
4.评价
使苏联军事实力达到与 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长期军备竞赛导致经济 负担沉重,1975年后经济 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结果:最终导致了苏联的 解体。
苏联解体的原因探讨?
苏联二战后经济改革的启示
1.历史背景 2.主要内容 1953—1964年
3.结果 4.失败的原因
1.背景 2.主要内容 1964—1982年 3.特点 4.评价
1.背景
1985—1991年
2.主要内容及结果
4.失败的原因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有的经 济模式; 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 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盲目性;
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 复无常,也阻碍了改革的进行。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共23页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共23页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经济改革的背景
1913年~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12倍,农业 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 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 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从上面的数据能得出什么信息?说明了什 么问题?有何危害?
——徐天新等著:《当代世界史(1945—1992)》。
材料反映该时期美苏经济什么趋势?
反映了苏美经济差距日趋缩小的变化趋势
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洲际导弹
1968
1054
858
1978
1054
1400
潜射导弹
1968
656
121
1978
656
1015
战略轰炸机
1968
545
155
1978
432
135
核弹头
左图反映苏联经济存 在什么问题?
军事工业畸形发展, 轻工业农业极其落 后,人民生活极其 困苦。苏联经济难 以持续发展。
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 的异同点是什么?
①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决--的弊端;“斯大林模式” ②内容,前者重于--,后者重于--; 农业 工业
③结果,都--;前者--,后者初期--,后期--;取得一定成效
农业效果明显 取得一些成果 停滞不前 ④失败原因,两者都没有-- 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 斯塔夫罗波尔附近,1985年至1991 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 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 的结束,为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 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一、都面临由农 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二、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高考要求】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知识梳理】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二战后,的弊端日益暴露。

①农业集体化使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造成。

②片面发展重工业,不利于人民的提高。

(2)领导地位巩固,力图改革。

(3)1956年,苏共“”召开,人心思变,革故鼎新。

2、内容:(1)农业:①取消农产品的制,实行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

②鼓励发展,扩大和国营农场的。

③大规模,提高粮食产量,提倡。

(2)工业:①将部分中央企业的下放给。

②给企业。

③一定程度上承认和个人的,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评价:(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取得一定成效。

(★批判个人崇拜,具有开创性)(2)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最终失败。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1)政策调整: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②在坚持集中管理的前提下,扩大的经营自主权。

③运用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军备竞赛: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2、结果: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时期。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速度和人民下降。

2、内容:(1)用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实际承认的调节作用。

(2)减少计划指标,代之以计划指标。

(3)调整苏联的结构。

(4)对企业实行和,并出现合资企业。

(5)部分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或建立。

3、特点:(1)是用的方法代替原来的;(2)承认对的调节作用。

4、结果:经济改革未取得预期成果,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5、原因:(1)改革缺少和相应的。

(2)坚持做法,优先发展。

【疑难分析】1、如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的意义?(1)从背景来看,改革是大势所趋,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

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 显示: 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只占4%; 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7%; 认为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 而认为仅仅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 关工作人员的,竟高达85%。
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 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 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 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 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
1978
1968 1978
4500
360
4600
320
172 《世界现代史》 240 ——
改革后期经济逐渐停滞: 70年代为维持超级大国地位,注重发展 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 部门。但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 改革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进入僵化状态, 苏联社会陷入困境。
后期
但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保守、僵化与停止 改革趋势日益明显,后来实际上取消了改革。 其一:1967年11月,勃列日涅夫第一次宣布,苏 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所谓发达社会主义, 其基本含义为:一是苏联已是一种新的社会,即 社会主义到了成熟的阶段;二是全部社会关系的 改造处于即将完成的阶段;三是已具备了向共产 主义过渡的条件
根据这一观点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俄罗斯国旗升起19911991年月年月1212月月2525日日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改革的重点改革的重点成果后果成果后果问题问题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农业农业一度促进一度促进农业发展农业发展对原有经济体对原有经济体制的修补制的修补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重工业重工业国防工业国防工业成为超级大国成为超级大国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经济领域经济领域转转政治领域政治领域苏联剧变并最苏联剧变并最终解体终解体放弃了马克思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主义社会主义苏共领导义苏共领导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异同点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材料三 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认为苏共代表工人 的占4%;认为苏共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 占11%;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人员的占85%。 材料四 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 衡。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 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民族问题日益暴露,地方民 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

赫鲁晓夫为何要改革?
材料一、1913~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了12倍,农业只提高40%, 1953年全苏联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 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材料二、(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 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 速度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
项目 洲际导弹 潜射导弹 战略轰炸机 核弹头
年份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美国 1054 1054 656 656 545 432 4300 11000
苏联 858 1400 121 1015 155 135 1300 4500
现役武装部队 1968 350 340 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
2、评价
(1)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 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
(2)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增加了苏联的经济负担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苏联的轻工业和 新兴产业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些都严重阻碍 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戈尔巴乔夫改革前的危机
材料一 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的方式进行军 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大到国民收入的1/4。仅1979年入侵阿富汗, 每年要花掉几十亿卢布,还使苏联的国际形象大大受损。 材料二 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 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 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至居世界十八位。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 质量低劣。工业生产中浪费惊人,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不断下降, 农业生产长期落后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据材料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 败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赫鲁晓夫)改革后的苏联经 济管理体制也保留了中央集权的基本特 征;配置资源的基本方法依旧是计划经 济和计划方法,中央集权仍然是苏联经 济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 ——以上材料节选自《苏联兴亡史论》
据材料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 败原因有哪些?
①违背自然规律,带有很大的盲 目性 ②目标脱离实际,缺乏实事求是 精神 ③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认 识
背景: ②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 在苏联的最高领导地位。
1956.2.苏共“十大” 召开, 批判斯大林,破除对斯大林崇拜 赫鲁晓夫
苏共“二十大”现场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
①废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 ②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 (重点) 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扩种玉米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1964—1982)
1964年,赫鲁晓 夫在混乱中黯然下台, 继任的勃列日涅夫又 该如何诊治已经病入 膏肓的苏联呢?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小修小补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1)在企业管理方面: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 ②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2)在工业方面 (重点) 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政治、经济)
政治: 民族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 经济: 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 下降
2.开始:1985年
3.内容和问题:经济和政治领域 内容
重点:用经济管理方 经 法代替行政命令(实质: 济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 作用)


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 的配套措施 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3、没打开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戈尔巴乔夫
1985.3-1991.12.25
斯大林逝世后,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 夫先后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但是由于积重难返,改革步履艰难,最终一个曾在 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超级大国消失了。 前苏联的改革为何如此艰难? 我们的改革从中应该 吸取哪些教训?
第21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 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 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知新整合:
中苏两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一、都面临 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二、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1)中苏两国工业化方针各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其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有哪些相似性?
方针提出: 中国是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苏联是1925年的联共十四大。 相似性: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实施五年计划③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积 ①一定程度冲击斯模 评 极 局 ②未根本突破斯模, 最终失败。 价 限 原因
没从根本上破除斯模
①军事实力与美匹敌 ② 75后经济发展停滞
经济未取得预期成果, 转向政治领域, 导致苏联解体。
①缺少宏观决策和配套措施; 优展重工业致使经济滑坡 ②放弃社会主义和苏共领导
启示
①社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 ②改革应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③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义指导 ④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
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 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答案 D
3、(2010福建文综)《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 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 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 “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 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 点不一”。由此推断,该时期是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
答案C
4.(2008年高考江苏卷)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 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 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 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 (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 极影响。 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 苏联: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 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铁轨到了尽头,火车无法继续前进…… 把后面的铁路接 到前面去,火车 继续开!
问题1、此话一定程度上反映 了赫鲁晓夫改革存在什么弊 端?体现在哪些措施?结果 如何? ②脱离实际、盲目性大 ④没有结合国情
㈠弊端: ①没有突破旧体制 ③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㈡措施: 赫鲁晓夫 ㈢结果:
①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②政治上全面批判斯大林。 1964年赫鲁晓夫黯然下台,改革没有成功。
(背离社会主义路线,苏联解体)
同 失败 点 原因
取得一定成效,最后失败 未改变原有体制, 对斯模修修补补。
1986年在苏联流行一则笑话:领导人坐火车旅 行,铁轨到了尽头,火车无法继续前进……每个领 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
号召:“立即 发动无产者搞 星期六义务劳 动,修铁路直 通共产主义”
抽着烟斗严 肃下令“给 我调100万劳 改犯修不通 统统枪毙”
种植玉米的面积从1954年 的430万顷扩大到1962年的 3700万顷。扩种玉米对畜牧 业有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许 多地方的气候不宜种玉米,产 量很低。也有些地区因日照量 不够,玉米结不了穗。还有些 地区因扩种玉米影响了小麦生 产。扩种玉米的计划最终失败 了。
玉米运动
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限制 具体原因: 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没有结合国情
勃列日涅夫
1991年月12月25日
“前面没有铁轨了, 前面没有铁轨了!” “把火车拆了,到 有铁轨的地方再拼 装起来” !
苏联国旗从克 里姆林宫降下
俄罗斯国旗升 起
戈尔巴乔夫
5、结合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史实指出苏联解体的 原因。 (1)历史: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现实(主要):戈尔巴乔夫改革; (3)外部:西方的和平演变。
国民经济比 例
1978 4500 4600 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 40% 水面战舰 1968 1978
——172 《世界现代史》 240
360
320
合作探究: 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异同点是什么? 同:
1)背景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苏联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匹敌
项目 洲际导弹 潜射导弹 战略轰炸机 核弹头 年份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美国 1054 1054 656 656 545 432 4300 11000 苏联 858 1400 121 1015 155 135 1300 4500
复习回顾: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有哪些? 2、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主要表 现有哪些? 4、应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的历史 作用?
斯大林模式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不容忽 视的弊端
赫鲁晓夫
1953.9-1964.10
勃列日涅夫
1964.10-1982.11
课堂小结
赫鲁晓夫改革 社 会 主 义 生 产 关 系 的 调 整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点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相 目的 同 内容 点
结果 侧重 点 不 结果
都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都在工农业方面进行调整 改革脱离苏联实际,最终失败 农业 重工业 前期是经济领域, 后期是政治领域 改革失败 ,苏联解体 虽进行了根本性改革 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苏 联 的 伟 人
1917-1924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1
1924-1953
斯大林模式
(计划经济) 1928开始1936形成1985瓦解
新经济政策 1921-1928
1953-1964
1964-1982
1985-1991
改革侧重农业
(玉米运动)
改革侧重工业
(军备竞赛)
先经济后政治的加速发展战略
1.某日苏联举行国庆游行,沿着大街开始开来了炮兵、机
械化步兵、坦克、自行火炮、战术导弹、战略核导弹,
破坏力一个比一个大;队列末尾却是两个带公文包的矮 子。在看台上的勃列日涅夫惊讶地说:“这两个人破坏
力比核导弹还大!他们是什么人?”苏联总理说:“他们
是国家计委的……”该笑话暗示的是 A.苏联的武器种类多 C.苏联的综合国力强 ( 答案: B )
现役武装部队 1968 350 340 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 1978 210 440 不利的地位,加大军费开支。 70 年代军费开支都 坦克 1968 8500 32400 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 1978 20%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 10500 50000 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 战术飞机 1968 5100 4000
2)目的
3)结果 4)原因
都在短期内取得一些成效,但国民经济比例 失调问题未得到解决,最终失败。
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只是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的局部调整。
异:
内容 前者的重点在农业,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在职时期 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 为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 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 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B.计划经济使苏联的经济一塌糊涂 D.勃列日涅夫的精明
解析:本题通过材料主要考查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 运用知识的能力。“国家计委的”、“破坏力比核导弹还大”,并 结合苏联当时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说明计划经济对 当时苏联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2、(2010北京文综)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苏联改革的结果
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搞“乱”了;
勃列日涅夫改革把苏联搞“死”了;
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搞“垮”了。
改革 背景



64模弊端日显 ②53赫上台,试图改革 ③56苏共二十大,思变
80s中期社会动荡,经济 发展和生活水平下降
农 ①废义务交售制-行收购制 ②发展家庭副业-扩自主权 措 业 ③垦荒-倡植玉米
墓碑上半白半黑的对比,“其中包含 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 反动因素之间的斗争。……在彼此斗 争中相互咬合”
——墓碑的设计者 涅伊兹维斯特
“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 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1971、9、11,78岁的 赫鲁晓夫与世长辞。
掘墓人: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守墓人: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方式: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病,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 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 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 原因: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表现: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 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相同: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启示:经济发展模式须因时而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