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整合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 精品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选择题1.(2015·江苏南京高三摸底·17)1987年,苏联通过了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正式提出了“加速战略”,规定经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
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经济“改造”的措施是()A.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B.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C.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D.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答案】A2.(2016·河南八市重点高中高三9月质量监测·23)1957年苏联撤销了25个联盟共和国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
这一做法()A.加速了工业化的完成B.促使企业获得自主地位C.冲击了原有经济秩序D.导致苏联经济陷入困境【答案】C3.(2016·河南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中·30)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执政后,承认物质利益对经济发展作用,国家对经济效益好、上交利润多的工矿企业给予奖励,允许企业对成绩好的工人给以奖赏,拉开企业和劳动者收人差距。
对赫鲁晓夫上述举措的正确认识是()A.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商品市场的作用B.与新经济政策有相通之处C.颠覆了斯大林模式的经济建设思想D.使企业获得了经营自主权【答案】B4.(2016·全国名校大联考高三第二次联考·21)阅读并分析下表,相关结论正确的是()A.苏联的官方统计数据无参考价值B.六十年代的苏联经济增长速度最快C.七八十年代苏联经济进入衰退期D.勃涅日列夫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答案】C5.(2015·北京西城高一第二学期期末·46)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B.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C.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D.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答案】D6.(2015·广东湛江高一第二学期期末·27)赫鲁晓夫在联合国大会脱鞋敲桌子被罚而成为笑谈,他鲁莽的经济举措是()A.恢复工业部门管理体制B.创办与国外合资的企业和家庭农场C.1963年苏联推广玉米种植D.扩大了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答案】C7.(2016·北京顺义高三尖子生综合素质展示·25)1958年和1959年,赫鲁晓夫两次访问中国,毛泽东向他宣称建成人民公社会使中国比苏联更快地进入共产主义,而赫鲁晓夫则认定毛泽东这一做法纯属罗曼蒂克(幻想)据此可知,之后中苏分歧之一在于()A.谁领导世界共产主义运动B.是坚持反帝还是和平共处C.如何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D.谁更先跨入共产主义社会【答案】C8.(2016·浙江金丽衢十二校一模·2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勃列日涅夫改革相继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A.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来的旧体制B.当时美国实力过于强大C.一开始就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D.改革的侧重点摇摆不定【答案】A9.(2016·江苏南京、盐城一模·18)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杜兰特夫妇在其著作《历史的教训》中认为:“现在俄国的社会主义,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以使得这个体制拥有更大的生产动力。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缺少宏观决策和配套措施
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滑坡,人民生活 水平下降
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情况下, 将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背离了社会主义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农业 取消义务交售制,提高收购价格 鼓励发展副业,扩大经营自主权 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玉米
工业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权利下放给地方 和企业 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 生产者的积极性
失败的原因
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 模式,但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 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 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 局面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 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 指标
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个体经济、私营经 济甚至外资经济出现 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建立 家庭农场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932年,苏联用四年多的时间提前完成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37年,苏联用十年多的时间走完了资本 主义国家50到100年走完的路程,实现工业 化
1991年,超级大国苏联消失了
赫鲁晓夫改革的原因 1917年-1953年,苏联工业在发展,农业 却停滞不前 苏联经济发展不健康的症结是什么?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 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低;片面发展重工业, 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 水平的提高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 侧重方向 工业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 的经营自主权 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 部门
人教版高中必修二历史课件 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2)局限性: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二、勃列日涅夫(1964~1982年执政)改革
1.内容
(1)企业管理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
导。
经营自主权
②扩大国营企业的________________。 ③运用经济手段,刺重激工企业业改进经营管理。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意在考查学 生调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由题 干中的时间“1952年到1964年”和内容可 知,材料反映的是赫鲁晓夫执政时对农业的 改革。斯大林逝世时,苏联的农业形势已经 非常严峻,针对当时粮食供应不足的现实, 赫鲁晓夫选择了以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改变了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削减农业 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刺激了人们的 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这与材料信
A.无法根本摆脱斯大林模式 B.人民与政府矛盾激化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统治集团对个人利益的追逐
【解析】 材料反映了苏联解体前“非法积 累大量物质财富”现象严重。A、C两项说 法与本材料无关联;B项人民与政府矛盾激 化一说材料中也未体现;作者认为统治集团 对个人利益的追逐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 因。
第21课 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ê Ý Ä · À Ã ¹ ú Õ Ë 1968 1054 1978 1054 1968 656 1978 656 1968 545 1978 432 1968 4300 1978 11000
Á ª 858 1400 121 1015 155 135 1300 4500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 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 占国民生产的40%
1983年时的苏联导弹
勃列日涅夫无视70年代 末,世界兴起的新技术革命, 坚持计划经济理论与实践, 他被暂时的繁华表象所迷惑, 改革半途而废了。有人这样 描述苏联的窘境:“苏联的 火箭可以以惊人的准确性找 到哈雷彗星并飞上火星,其 宇宙飞船可以遨游太空,但 其汽车却缺乏足够动力,故 障频出并且耗油惊人;许多 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 爆炸事件经常发生,以至于 苏联人开玩笑说本国生产的 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
种植玉米的面积从1954 年的430万顷扩大到1962年 的3700万顷。扩种玉米对畜 牧业有促进作用。但是,由 于许多地方的气候不宜种玉 米,产量很低。也有些地区因日照量不够, 玉米结不了穗。还有些地区因扩种玉米影响 了小麦生产。扩种玉米的计划最终失败了。
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1、背景
(1)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粮食缺乏、农 民生产积极性低、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2)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联的最高领导地位。
他曾经被中国毛泽东政府斥责为“苏联修正主义 叛徒集团”的首脑。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思考: 勃列日涅夫是如何改革的,结果怎样?
1.内容 (重点: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集中领导; (2)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 (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1. 背景: 2.措施: 改革重点是农业
3.评价: (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2)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无法从 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最终失败。 4.失败原因: (1)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的局部调整,没 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2)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 (3)改革忽视客观规律。
【思维点击】这反映出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 原因是什么?
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
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 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提示:勃列日涅夫改革未改变原有体制,只 是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
【思维点击】材料中苏联人民讥讽勃列日涅夫“有 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 勃列日涅夫由于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 ,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 正是在胸前挂满勋章的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号称 “世界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如一个病入 膏肓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跨进了80年代。 提示:原因:勃列日涅夫的保守导致改革的停滞,苏 联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初全面滑坡,作为领导人的勃 列日涅夫却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因此被苏联 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
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 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 巨性和曲折性。 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异同,戈 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主题一
赫鲁晓夫改革
他是改革的先驱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 进程。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 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 条件之一。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050人教PPT课件
1
赫 鲁 晓 夫
勃 列
21、二战后苏
日
涅 夫
联的经济改革
戈 尔 巴 乔 夫
辉煌与隐患——个跛足的巨人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 穷国,留下的是一个拥有
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连他的对手也 发出惊恐的叹息!
3
辉煌的背后
伤农供食业了需匮生农矛乏农产民盾,业长的日集消期生趋体费停产尖化短滞锐积严缺不,极重。前性粮挫,。宁卢的外格价的布—勒格海,—国生也参那计家产是崴么计划的仍71划经卢0一然0力济布公粒 是争的,里钮1精“卢而外扣确怪布万莫售,现里。斯价在象之科1列”
苏联领导人坐火车旅行。铁轨到了尽头时,火车停下 。列宁号召:“立即发动无产者搞星期六义务劳动,修 铁路,直通共产主义!”斯大林抽着烟斗,严肃地下令 :“给我调100万劳改犯来,修不通铁路,统统枪毙。 ”赫鲁晓夫敲着皮鞋喊:“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 火车继续开!”勃列日涅夫挥舞着双手说:“坐在座位 上自己摇动身体,做出列车还在前进的样子。”最后, 戈尔巴乔夫沉思道:“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 拼装起来。”于是苏联解体了。
8
1964年,赫鲁晓 夫在混乱中黯然 下台,继任的勃 列日涅夫又将何 去何从呢……
9
探索与僵持——三次艰难的尝试
斯大林经济模式特点(1)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
(2)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3)产业结构:片面发展重工业
(4)分配方式:平均分配
企业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集中领导
措 管理 ②扩大国企自主权 ③经济手段刺激企业管理
②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有 农场自主权 ③开荒扩产,种植玉米运动。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 Word版含解析
【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学会整体把握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
2.让学生明白背离社会主义道路的改革是必然失败的。
【教学重难点】1.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
2.战后苏联的改革的不足之处及经验教训。
【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理论性较强,首先要教会学生正确分析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及其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的原因,然后要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背离社会主义道路的改革是必然失败的。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主观上都希望突破“斯大林模式”,革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但他们对“斯大林模式”均缺乏科学认识,对改革的科学性认识不足,使得他们的改革成效不大,尤其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造成了更严重的后果——苏联解体。
二、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归纳为“三、二、一”三、苏俄(苏联)经济体制的探索与调整四、全面认识赫鲁晓夫改革1.失败原因(1)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2.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1)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2)局限性: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1.从经济改革入手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转而进行政治改革;2.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3.政治改革中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六、二战后苏联的改革的不足之处及经验教训(1)缺失: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
2016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推行农业改革〔材料一〕苏共中央全会指出,对社会主义大农业的巨大潜力仍然利用得很差。
许多集体农庄和许多区的谷物、米粮、亚麻、甜菜、油料及其他作物的产量仍然不高。
农业产量的增长,畜牧业的发展,土豆、蔬菜、长纤维亚麻、饲料谷物及其他饲料作物的生产都不能适应国民经济的要求。
这些部门及其他许多重要农业部门的落后状态,妨碍了满足居民迫切需要的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并成为增加集体农庄和集体农庄庄员收入的严重障碍……但是许多重要的农业部门之所以落后还有其他的原因,还有来自我们工作中的缺点、来自我们对农业的领导不力的原因,即由我们自己造成的原因。
这些原因之一,首先是在农业中违反了使工作人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生产发展、关心增加生产收入的原则,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的根本原则之一。
──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材料二〕鉴于许多重要农业部门的情况不佳,苏共中央全会认为必须刻不容缓地采取一系列重大的措施,把落后的农业部门、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和地区提高到先进的水平,以保证整个社会主义农业的蓬勃发展。
我们的任务是在最近两三年内充分地满足我国居民对各种食品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并保证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原料供应。
──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解读】上述材料选自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于1953年9月7日发表的《关于进一步发展苏联农业的措施的决议》中部分内容,该决议是根据赫鲁晓夫所作报告内容制定的。
材料一说明:1.赫鲁晓夫等苏联领导人认为,当时苏联的农业存在许多不足,如“对社会主义大农业的巨大潜力仍然利用得很差”,“产量仍然不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的要求”。
“妨碍了满足居民迫切需要的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并成为增加集体农庄和集体农庄庄员收入的严重障碍。
”2.赫鲁晓夫等苏联领导人认为,苏联农业发展不足的原因,“来自我们工作中的缺点、来自我们对农业的领导不力的原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优质课教案_5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师:好,我们一起来总结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
(2)斯大林去世,为改革提供了契机,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的领导地位。
3.教材分析
教学定位分析: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和21课是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综述。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上接20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第21课主要是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苏联走向解体的历程,也是斯大林模式的终点。本课与第三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相呼应,相比之下,中国的改革在经过抛弃斯大林模式、成功走向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坚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苏联改革也可与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对比,探讨计划与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而不是区分社会制度的依据。美国,苏联,中国三国改革遥相呼应,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所以本课在必修二中非常重要,另外高考还有《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模块,因此学好本课意义重大。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国民素质;苏联成为世界强国。
(2)积极: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 了“斯大林模式”。不足: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 林模式”;与美国争霸,影响了经济建设。
(3)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上没有取得预期成果;在政治改
革上,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改
4.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的最 主要原因是( )
A.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 B.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 C.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 D.片面发展重工业 【答案】D
5.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改革都
(
)
A.没有突破僵化的“斯大林模式” B.没有彻底改变苏联的经济状况 C.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 D.直接导致苏联走向解体 【答案】B
2003 年3月4 日,亚历山大· 季诺维耶夫(俄罗斯哲学家、
社会学家和作家)在《苏维埃俄罗斯报》发文说,“考虑到具体
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
案行动的。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他称斯大林 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材料二 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 世纪祖国史》中对赫 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 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材料三 历史学家尤· 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 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
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
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
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
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二、非选择题 6.苏联解体十余年来,在俄罗斯社会和广大历史学家的意 识中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 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吴恩远在《俄罗斯最新历史教科书关于苏联历史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1 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说课讲稿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1 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说课)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我会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和设计: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课隶属于第八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本单元的重点之一。
本课再现了斯大林之后苏联的三位领导人经济改革的情况,以及在改革中逐渐走向解体的过程,展现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本课既承接着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又和它一起构成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改革的完整过程;同时它也开启了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苏联解体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而经济格局的全球化也日益地明显。
而且本课还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同时也考虑到高中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内容;②能力:通过对三次改革失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②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联系中国的实际,认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不能偏离社会主义向。
3、教学重、难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了以下重难点:教学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处理方法: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材料,引导学生讨论、总结教学难点:探讨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曲折性处理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后总结的办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高中历史_第七单元_第21课_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_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解析能力。“这 种状况”指苏联解体,其根本原因是“斯大林 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故选C项。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 决定东部大开发,以党的名义号召全国青年向 荒地进军,一哄而上,掀起了苏联历史上有名 的“开垦处女地运动”。由于选择优先发展农 业不符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环境,结果不 仅粮食产量上不去,脆弱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严 重破坏。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苏共承认这个 时期农业政策有错误,开垦运动得以停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赫鲁晓 夫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面 积,最终颗粒无收,符合“蛮干”的形象,A、 C、D三项均与“蛮干”没有联系。 答案:B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曾经推行“新 经济体制”,其最重要的成果是( ) A.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B.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C.增强了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 D.遏止了苏联的衰败趋势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新 经济体制”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措施,增强了 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 答案:C
2.内容 (1)农业改革(改革重增加农民收入。 ②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 自主权 营农场的________。 玉米 ③大规模垦荒,扩种________,提高粮食 产量。 管理权 (2)工业改革 ①将部分中央企业________下放。 ②给企业部分权利。
重工业
②扩大国营企业的____________。 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工业方面:注重发展________,特别是 军事工业。
三、戈尔巴乔夫(1985~1991年执政)改革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经济增 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动荡。 2.内容 行政命令 (1)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 ___________,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 指令性计划 调节作用。 所有制 (2)减少了_____________指标,代之以指 导性计划指标。 (3)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________的结构, 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3)前两次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 体制进行修修补补,但后者冒然进行根本性的 变革,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
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 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 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 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 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消极: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 1975年以后,苏联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 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是324亿美元, 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
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
同: ①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结果:都在短期内取得一些成果;但国民经 济比例失调的问题没有解决。 ③失败主要原因: 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异:改革重点有所不同, 前者的重点在农业, 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
①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 ②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影响
(2)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的领 导地位确立。
2、内容及评价:
项目
农业 (改革 重点) 工业
内
容
评价
①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②扩大集体农 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③开垦荒地,提倡种 植玉米. 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 放;②给企业部分权利;③一定程度承认企业 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①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 式,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②局限: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 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 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009人教PPT课件
农业则为1.5%……1949年……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1. 赫 (1)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鲁 _斯__大__林__模__式__的__弊端___日益显露。
晓
夫 (2)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并稳固
③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固定模式,需要在实践中探索、 改革,在社会主义改革中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④任何经济制度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都应该随着生产 力的发展而不断改革适应,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 的发展水平。 …… ……
课堂小结
如果没有“斯大林模式”,如果赫 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深入一点,如 果戈尔巴乔夫改革更慎重一点,苏联可 能不会在69年后走向坟墓,然而历史没 有假设。苏联盛极而亡的历史,令人扼 腕痛惜,也留给后人无尽的启迪,尤其 是对正在致力于改革、努力构建和谐社 会的中国更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计划方法,中央集权仍然是苏联经济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
问题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 探究 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怎么看?
失败 3.赫 原因
鲁晓 夫改 革的
认识 评价
①违背自然规律,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②目标脱离实际,缺乏实事求是精神; ③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的科学认识。
①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 得了一定的成效。 ②局限性: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 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材料 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至居世 九 界十八位。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质量低劣。工
业生产中浪费惊人,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不断下降, 农业生产长期落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