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

合集下载

【新教材】人教版(2023)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案

【新教材】人教版(2023)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案

【新教材】人教版(2023)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案一、教材概述本教案是针对人教版(2023)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的教学安排和指导。

该教材是根据最新的地理教学理论和国家课程标准编写而成,内容丰富、结构合理,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高中地理知识,提高学习成绩。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知识;•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理环境的形成;•熟悉地球上各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和演变规律;•了解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进行地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表达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应用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地球和人类文明的关爱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地球与地理本单元主要介绍地球的概况、地球的运动与地球的内部结构。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认识地球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1. 学习内容•地球的外部形态与构造•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地球的内部结构与地壳运动2. 教学目标•掌握地球的外观特征和内部结构;•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理解地球的季节变化原理;•了解地球的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现象。

第二单元:自然地理环境本单元主要介绍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生将学习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资源分布和利用。

1. 学习内容•自然地理环境的分类与特征•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资源与资源的分类与分布规律2. 教学目标•熟悉自然地理环境的分类和特征;•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理解资源的概念和分类;•掌握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

第三单元:人文地理环境本单元主要介绍人文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生将学习到不同地域的人文环境差异和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人教版高一上册地理课本-教学文档

人教版高一上册地理课本-教学文档

人教版高一上册地理课本-教学文档本教学文档旨在对人教版高一上册地理课本进行全面介绍和指导,以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运用该教材。

以下是本文档的主要内容:1. 教材概述-地理课本名称:人教版高一上册地理课本-适用年级:高一-内容概述:本教材主要涵盖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地球与地理的知识内容。

2.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帮助学生掌握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地球与地理的基本知识。

-促进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的发展。

3. 教学内容3.1 世界地理-介绍世界地理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地理特征。

-研究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人口等相关知识。

-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3.2 中国地理-介绍中国地理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地理特征。

-研究中国各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人口等相关知识。

-了解中国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3.3 地球与地理-深入了解地球的结构和地理环境。

-研究地球的形成与演变、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内容。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整体认识和环境意识。

4. 教学方法-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和示范性教学。

-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展示地理景观、地图和数据。

-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地考察和实验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5. 教学评估-定期进行知识测试和考试,检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布置课后作业,提供研究反馈和个别辅导。

-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合作能力。

通过本教学文档,教师可以对人教版高一上册地理课本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材,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能力。

以上是对人教版高一上册地理课本的教学文档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第1册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第1册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第1册知识点归纳高中地理第一册是地理学科的基础教材,主要内容涵盖了地理学的概述、地球与地理环境、自然与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对该册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概述,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础知识。

一、地理学的概述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特征、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综合性科学。

它包括两个基本领域: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自然环境的空间、结构和运动规律,包括地质学、气象学、海洋学等。

而人文地理学则研究人类在地表上的分布、利用和改造地球表层现象及其规律,包括经济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人口学等。

二、地球与地理环境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由地壳、地幔、地核构成。

地球的表面分为陆地和海洋,它们分别占地球表面的29%和71%。

地球上存在着大气、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重要地理要素。

水圈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统称,对于维持地球上的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自然地理1. 大气和天气:大气是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而形成的气体包围物。

主要成分为氮气、氧气、氩气和二氧化碳等。

天气是大气状态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表现,它受到高空环流、水汽含量等影响。

2. 水文地理:涉及水资源、河流、湖泊、冰川和地下水等地理现象。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但由于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分布不均衡。

3. 地貌与地形: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地形则是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和。

常见的地貌有山地、平原、丘陵、高原等,它们的形成受到地质作用和风化、水力等因素的影响。

四、人文地理1. 人口与人口问题:人口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个地区的居民总数。

人口问题主要包括人口增长、人口结构、人口迁移等。

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差异很大,城市化也是当前人口问题的重要方面。

2. 经济地理:研究地球表面上各种自然资源的分布、规模和利用情况。

经济地理学关注产业分布、经济区位、交通运输等问题。

3.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人类对地表土地的各种利用方式和方式的总称。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第一章《行星地球》简介高中地理(必修)课程是高中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和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理念。

一本好的教科书,既要有利于教师教,又要有利于学生学。

从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智发展特点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三维目标出发,教科书编写应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及合作的能力。

本章我们尝试从突出其教学性入手,设计教学内容。

第一,增强课文内容的启发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及教学过程。

首先要让学生对课文有亲切感、有阅读兴趣,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尽量做到文字简洁、生动,图文并茂,呈现形式活泼多样。

及以往的教科书比较,本章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

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图幅数量增多(本章共有31幅图),甚至许多地方采取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加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课文编写遵循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方法,以逐步探究代替传统的叙述,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探究问题的过程,获取技能和方法的过程,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培养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师生互动,倡导学生积极参及,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活动”中,专门设计了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内容。

动手:引导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解释地球运动规律;画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计算两地的时差等。

动口:引导学生说明生命出现应具备的条件;分析归纳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的规律;分析判断太阳黑子的活动规律等。

新课标人教高中地理必修1教材分析

新课标人教高中地理必修1教材分析
• 太阳辐射的影响和太阳活动的影响 P8为 –对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不必 地球提 供能量 详加分析甚至不涉及 P10太 –明确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主要 阳活动 影响地 特征和基本规律 球 • “影响” –用举例的方式说明 –有利的、不利的
36
1-3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 理解规律和成因
–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 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 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五带等 –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P13 一般性;P15特殊性出发) –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 –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 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同是讲“气压中心”,写法不同
旧教材P38 1. 提出论题 2. 分析高低气压 中心的形成原因 和过程(叙述) 3. 结论
31
新教材P37用一段很短的 文字介绍原因和结果 新教材P37用“活动”的 方式分析和印证结果: 1. 利用热力环流理论解 释冬夏大陆气压状况 (复习) 2. 引导学生边画边想, 带状的气压带被分割 成高低压中心,由此 形成认识
出现 出现 异常 异常
气候
特征 特征 综合 综合
全球气候变化对 人类活动的影响
16
三、必修1教材的内 容呈现分析
17
(一)必修1内容组织分析
《必修I》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包括地球的 宇宙环境、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形 的塑造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等传统内容, 但又不拘泥于纯自然地理结构,紧扣“人地关 系”的核心论题 《必修I》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主要 介绍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 律和基本过程,并运用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 理来探究地理过程、地理事物现象发展变化的 成因 18
问题研究

2019版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师用书

2019版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师用书

2019版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师用书一、地球科学导论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了解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掌握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地球的运动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和特征。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了解地球运动的特征和意义,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为后续学习自然地理要素和地理环境提供基础。

三、地球的构造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掌握地球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的基本特征,为后续学习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提供基础。

四、自然地理要素本章节主要介绍了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了解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和作用,为后续学习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提供基础。

五、自然地理环境本章节主要介绍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过程,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分类和基本特征,为后续学习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提供基础。

六、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本章节主要介绍了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掌握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为后续学习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提供基础。

七、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掌握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为后续学习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提供基础。

八、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和特点,掌握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方式和作用机制,为后续学习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提供基础。

(完整)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

(完整)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稿件来源:《试教通讯》(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简介课程教材研究所韦志榕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至今,高中地理课程逐步从恢复走向了正常的发展道路。

地理教材也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

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地理课程和教材的重建,确立了在地理教材中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讲授人与地理环境的内容;第二次是90年代中后期,编写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高中地理教材。

教材的主旨不变,只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加强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

进入新世纪,我们又在进行新一轮的高中地理课程和教材改革。

作为对现代公民素质培养有重要意义的基础课程,地理课程讲述人地关系的主旨没有变,素质教育的方向性没有变,但是我们的脚步不能仅停留于此,而是要加深与扩大其内涵和外延,以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中地理教材有继承、发展和创新的需求和过程。

目前,人教版《地理1》《地理2》和《地理3》等3本必修教材和《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等2本选修教材已经通过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初审。

回过头来,我们从教材的知识维度、思想文化内涵维度、教学维度,以及教材特色维度,对新教材作一次“盘点”,将有利于在编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一、教材的知识维度1.教材内容要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课标》)的要求相符合。

《高中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编写要全面体现《高中课标》的要求。

分析本套教材与《高中课标》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教材与《高中课标》是相符合的。

当然,教材在有些内容上做了适当的扩展,以为实现《高中课标》的要求做知识上的铺垫。

2.教材内容要反映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结构和发展方向。

地理作为高中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对现代公民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成为《高中课标》的一条基本理念。

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首先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基本地理观念。

高一必修第一册地理知识点

高一必修第一册地理知识点

高一必修第一册地理知识点地理作为一门学科,是研究地球及其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活动的科学。

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必修第一册中,我们将学习到许多与地球相关的知识点,下面将就其中几个重要的知识点展开论述。

首先,我们来聊聊地球的结构和大地构造。

地球由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内核是地球的最深处,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外核由铁、镍和硫组成;地幔由硅酸盐矿物组成;地壳主要由硅酸盐矿物和氧化物组成。

地球的大地构造包括板块构造、地震带和火山带等。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岩石地壳并非整体,而是由许多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层上相对运动。

而地震带和火山带则是板块构造引起的地震和火山活动集中的地区。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

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大气、水和陆地三大要素。

大气是地球上的气体包层,主要由氮、氧和水蒸气等组成。

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包括海洋、江河湖泊、冰川和地下水等。

陆地是地球表面不被水覆盖的部分,由各种地貌和地域性植被组成。

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我们还要了解气候、生态系统、环境保护等课题。

其次,我们来讨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城市化、工业化、农业活动等。

城市化带来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功能的集中和城市群的形成。

工业化导致了能源消耗增加、环境污染等问题。

农业活动则涉及到耕地利用、农业生产、农业区位等课题。

此外,人类活动还涉及到资源开发利用、环境破坏与保护、人口迁移等方面的问题。

最后,我们来探讨地理学的意义和应用。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帮助我们了解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和规律,增加我们的地理知识和见识。

地理学的应用包括城市规划、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灾害预防等。

地理学也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学习,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地球上的各种现象。

综上所述,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中的知识点涵盖了地球结构、大地构造、自然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以及地理学的意义和应用等方面。

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说课稿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说课稿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说课稿一、自我介绍各位师兄师姐、老师、领导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课型是新授课,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方法分析以及教学过程分析等几个环节来说课。

首先我们来进行课程标准要求解读。

二、说课标: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并说明对生产生活的联系。

学科核心素养:1.区域认知:了解低层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认识大气垂直分层。

2.综合思维:综合分析不同大气层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3.人地协调观:充分利用各种大气成分与大气层,发挥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积极影响。

4.地理实践力:个人参与减缓全球变暖和臭氧层破坏的生活实践。

三、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1)地位:本节课是出自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一部分,它既联系了第一章学习的地球外部圈层中的大气圈,也是本单元教学的前奏和基础,它与后面的大气受热状况、大气运动状况以及许多天气、气候气象知识都有直接联系,如:臭氧对紫外线的吸收,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等。

考虑到本校学生起点较高和需要开发较多的思维能力和地理分析能力,既顾及了知识的整体性,又考虑了知识的层次性,为了让学生下一步了解和学习大气打下基础,要在原有课文的知识基础上适当延伸知识和联系实际,本节课教学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后面几节课的教学。

(2)内容:本节课分为2部分内容,分别是:1)第一部分是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包括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等,其中干洁空气包含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了解各低层大气组成成分的作用。

2)第二部分是大气的垂直分层,根据大气的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分别从大气厚度、大气组成、大气运动特点以及对人类活动的联系来学习。

四、说学情:高一的学生已经能够围绕问题自主思考,已经具备一定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大部分学生求知欲强,乐于探究,对大气现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缺乏较科学的地理思维能力。

高中地理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1 2.3常见天气系统课件(共20张PPT)

高中地理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1  2.3常见天气系统课件(共20张PPT)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第 1 课时 锋与天气
课程标准
具体解读 1.知道气团和锋面的概念
运用简易天气图, 简要分析锋面天气
2.结合示意图认识不同类型 锋面的天气特征
系统的特点
3.运用简易天气图或天气系
统结构图,简要分析锋面
天气系统的天气特点
一、锋
1、什么叫气团?
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 均一的大范围空气,叫做气团。
冷气团
市区
过境前: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
过境时:冷气团与暖气团相遇,出现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上升,气压下降,晴朗。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冷锋
暖锋
单一暖气团控制,高温 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
低压,天气晴朗
高压,天气晴朗
降温、大风、阴雨等 连续性降水
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 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
下降,气压上升,天气 上升,气压下降,天气
转晴
转晴
概念 气团势力 移动方向 示意图
冷锋
暖锋
冷气团主动向 暖气团方向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 冷气团方向移动
冷气团强,暖气团弱 暖气团强,冷气团弱
与冷气团的移动 方向一致
与暖气团的移动 方向一致
符号
比较项目 锋面前后
冷锋
暖气团一侧为锋前; 冷气团一侧为锋后
暖锋
2、冷、暖气团的划分与性质
10℃
暖气团
15℃
冷气团
地面5℃
地面20℃
3、锋的形成 两个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
之间出的一锋。
暖气团总在锋面的上面,冷气团总在锋面之下
密度小,轻
暖气团

新课标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册教材解读〖水循环内容要点〗

新课标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册教材解读〖水循环内容要点〗

《水循环》内容要点说明情境设计1中国古代有许多学者对水循环现象进行描述和推测。

情境设计所引用的内容来自何承天在公元442年所著的《论混天象体》一文,该文收录在《宋书天文志》中。

教材选择这部分内容,一是因为原文比较浅显易懂;二是因为这种解释将海洋与陆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呈现朴素的水量平衡的思想。

为了减少学生阅读古文的难度,情境设计对原文进行了简要解释。

2本节的情境设计围绕“海水稳定性”展开。

古人认为海水既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的原因是海水蒸发的消耗与河流汇入海水的补给相互抵消,保持了海水的平衡。

值得肯定的是,古人注意到蒸发、地表径流等现象,提出水循环的动力是太阳加热;但古人的解释没有考虑降水、水汽输送等现象,没有解释海水蒸发后去往何处,也没有用数据证实自己的猜想。

3情境设计最后设问“蒸发的海水去哪儿了”。

教材通过水循环示意图进行回应。

在海陆间循环与海上内循环中,蒸发的海水去往的空间、所经环节均有不同。

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1教材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将水循环分为三类。

也有专家根据发生的空间尺度将水循环分为两类。

海陆间循环是全球尺度的水循环,也是规模最大、空间范围最广的水循环,因此海陆间循环被称为“大循环”或“外循环”。

与之相对应,较小尺度、发生在局部范围内的水循环被称为“小循环”或“内循环”。

2海陆间循环作为大循环,包括了许多小循环。

教材中所讲的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就是其中两个小循环。

小循环互相交织,不停地运转。

虽然小循环的规模不如大循环,但小循环也可以十分活跃。

例如,如果一个内陆地区河湖密布,地下水丰富,蒸发比较强烈,还有从海洋吹来的含有丰富水汽的风,那么这个地区的小循环就会比较活跃。

3只有海陆间循环是封闭系统,其他水循环都是开放系统。

由于地球与宇宙空间每年交换的水量非常有限,所以,海陆间循环可近似看作一个既无输出、也无输入的封闭系统。

它由无数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小循环组成。

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既有水分输出也有水分输入,是一个开放系统。

新课标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册教材解读〖宇宙中的地球教材结构分析〗

新课标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册教材解读〖宇宙中的地球教材结构分析〗

《宇宙中的地球》教材结构分析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它不断地和周围环境进行能量、物质等的交换与传输,从而推动各种自然地理过程的发生发展,这是自然环境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因此,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是认识自然环境的基础。

高中地理教材将与此相关的内容安排在第一章,以“宇宙中的地球”为章名,引导学生以宏观的视角来认识地球。

为落实《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1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一内容,本章安排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两节内容。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帮助学生明确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层级,认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在了解地球是围绕太阳公转的行星后,学生能够认识太阳是宇宙中对地球影响最明显、最直接的天体。

教材的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可以看作一则案例,用以进一步阐释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地球从诞生之初的一片荒芜到如今的生机盎然,自然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了解地球在这数十亿年中所经历的发展和演化,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地球及其现在的自然环境。

因此,本章第三节“地球的历史”重点落实课程标准中“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这一内容。

地球演化成为生命的摇篮,不仅与它所处的宇宙环境息息相关,还与地球的结构特点密不可分。

地球结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物质组成呈圈层分布,因此针对课程标准中“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这一内容,第四节以“地球的圈层结构”为名,强调地球这一结构特点。

本节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从地球圈层尤其是外部圈层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这一宏观视角,认识自然环境的范围和结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特点等奠定基础。

在这四节内容后,本章设置了题为“火星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的问题研究,将火星自然条件与地球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同为太阳系的行星,地球和其他行星存在差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球上适合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尤其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对人类的意义。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分为必修和选择性必修两部分。

必修教材分为第一册、第二册共2册,选择性必修教材分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共3册,由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2019审核通过。

一般来讲,高二是学习地理必修一二的阶段,参加水平考试后就不用学了。

如果选地理方向,高三会继续学习选修一二三。

每个学校的教学计划不同,学习的顺序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从2022年开始,所有公立学校的新生都将使用新教材。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详细信息,建议查阅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剖析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剖析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稿件来源:《试教通讯》(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简介课程教材研究所韦志榕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至今,高中地理课程逐步从恢复走向了正常的发展道路。

地理教材也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

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地理课程和教材的重建,确立了在地理教材中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讲授人与地理环境的内容;第二次是90年代中后期,编写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高中地理教材。

教材的主旨不变,只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加强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

进入新世纪,我们又在进行新一轮的高中地理课程和教材改革。

作为对现代公民素质培养有重要意义的基础课程,地理课程讲述人地关系的主旨没有变,素质教育的方向性没有变,但是我们的脚步不能仅停留于此,而是要加深与扩大其内涵和外延,以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中地理教材有继承、发展和创新的需求和过程。

目前,人教版《地理1》《地理2》和《地理3》等3本必修教材和《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等2本选修教材已经通过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初审。

回过头来,我们从教材的知识维度、思想文化内涵维度、教学维度,以及教材特色维度,对新教材作一次“盘点”,将有利于在编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一、教材的知识维度1.教材内容要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课标》)的要求相符合。

《高中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编写要全面体现《高中课标》的要求。

分析本套教材与《高中课标》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教材与《高中课标》是相符合的。

当然,教材在有些内容上做了适当的扩展,以为实现《高中课标》的要求做知识上的铺垫。

2.教材内容要反映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结构和发展方向。

地理作为高中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对现代公民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成为《高中课标》的一条基本理念。

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首先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基本地理观念。

(完整版)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1-必修第一册(共119张PPT)

(完整版)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1-必修第一册(共119张PPT)
•德 •智 •体 •美 •劳

• 人地和谐
• 第6章 P99-121 • 爱惜土壤 P92-95 • 保护大气 P29、33、42-44

• 健康体魄
• 大气氧量和运动 P30 • 海滨浴场水温 P52F3.11

• 自然景观欣赏
– 地貌之美,植被之美,土壤之美
• 第4章 地貌景观 P65-80 • 第5章 植被土壤 P81-98
– 地图 – 照片 – 表格 – 示意图 – 统计图
系统地理与区域认知
• 世界 • 中国
51 世界 中国 75
80 74
70 60 50 40 30 20 10
0 亚洲
7 非洲
11 欧洲
2 澳洲
10 北美
4 南美
2 极地
9 2 10
42
6
亚洲
非洲
欧洲
澳洲
北美
南美
67
极地
小结 立德树人 五育并举
继承的栏目
• 章首页 • 章首页继承了原教材的设计,但是对内容和呈现作
了一定的改进。章首页的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 分叙述文字,要求超脱具体内容介绍本章内容在全 书或地理体系中的地位及重要意义;第二部分是针 对具体的“内容要求”并用问句的形式呈现,这是 本章的学习目标。章首页的设计要求突出内容,改 变以前过分注重美工设计的状况。
• 说明
– 能够解释清楚(辐射、活动)怎样影响(地理环境、人类活动)
地球上根本的能量来源
• 光、热
•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 6页9图
• 为地球提供能量 • 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 5页6图
1.3 地球的演化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1_必修第一册(共119张PPT)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1_必修第一册(共119张PPT)
《地理必修第一册》 解读
• 课标有哪些内容要求 • 教材是如何落实课标 • 修订教材有哪些特点 • 教材章节的主要内容
课标要求
• 12条内容标准 • 5大要素
– 大气1.5-1.6 – 水1.7-1.8 – 地貌1.4 – 植被1.10 – 土壤1.9
• 地球本体1.1-1.3 • 自然灾害1.11 • GITs 1.12
• 说明
– 能够解释清楚(辐射、 活动)怎样影响(地理 环境、人类活动)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1.1 运用资料,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重点
– 不是辐射和活动本身 – 而是它们对地球的影响
• 铺垫知识 • 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与传递 • 太阳的内部结构和大气结构 • 各种太阳活动及其产生的原因
继承的栏目
• 章首页 • 章首页继承了原教材的设计,但是对内容和呈现作
了一定的改进。章首页的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 分叙述文字,要求超脱具体内容介绍本章内容在全 书或地理体系中的地位及重要意义;第二部分是针 对具体的“内容要求”并用问句的形式呈现,这是 本章的学习目标。章首页的设计要求突出内容,改 变以前过分注重美工设计的状况。
• 说明
– 能够解释清楚(辐射、活动)怎样影响(地理环境、人类活动)
地球上根本的能量来源
• 光、热
•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 6页9图
• 为地球提供能量 • 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 5页6图
1.3 地球的演化
• 1.3 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 “描述”:会用文字或言语说出
“广义的情境即个体存在于其中的日常生活、社会和文化。”
——摘选自杨向东在高中课标修订大会上的发言

必修一地理人教版4.3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必修一地理人教版4.3河流地貌的发育说课稿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如地形、气候等,但对于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可能较为陌生。可能具备的前置知识或技能包括:
1.对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了解;
2.掌握一定的地图阅读和解析能力;
3.具备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
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包括:
1.对河流地貌专业术语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3)河流地貌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分布和作用。
2.教学难点:
(1)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的内在联系;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河流地貌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分布和作用;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设计研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针对某一河流地貌问题进行探究,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具体做法如下: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疑问;
2.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指出他们的进步和不足;
(2)运用地图、模型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河流地貌的特点;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提高他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2)使学生认识到河流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3)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发现问题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首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河流地貌的短视频,展示河流地貌的美丽和壮观,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提出一个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问题,如“你们家乡有哪些著名的河流地貌?”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这种方式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河流地貌的欲望。

高中地理新课程《地理1》4个版本教科书内容及其特点分析

高中地理新课程《地理1》4个版本教科书内容及其特点分析

高中地理新课程《地理1》4个版本教科书内容及其特点分析丁尧清; 许少星【期刊名称】《《地理教学》》【年(卷),期】2019(000)016【总页数】3页(P32-34)【关键词】高中地理课标; 课本; 地球系统科学教育【作者】丁尧清; 许少星【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北京 100037;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030【正文语种】中文一、建构地球科学基础新体系2013年3月,地学部多名院士提出“将地球科学基础纳入中学课程”建议。

2013年4月,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就此邀请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教授(第一届教育部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牵头进行可行性论证。

最终决定由地理学科承担,以“融入”的方式落实建议[1],体现在2017年版高中地理课程必修1中,但没有相应的课时。

在高中“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模块结构中,“地理1”的定位是地球科学基础知识、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这三部分的综合。

增加或恢复地球演化过程、土壤、植被、地貌、海洋等内容,首次覆盖自然地理五大要素(图1),为学生提供一个系统考察地球的视角,在具象的情境中获得对地球家园的感知、感情,并形成正确的自然观。

图1 “地理1”的内容结构(数字是内容要求条数)必修课程面向全体高中生,“地理1”在编排时遵循宽而浅的原则。

宽即尽量涵盖地球科学基础知识,内容或要素较为全面;浅是相对选必1“自然地理基础”而言,它为选必1打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上升和拓展。

这种知识量上的“偏少”“偏低”是为了给学生参与地理实践活动留出空间,让他们到生活生产环境中观察和体验,培养地方感和空间感。

二、4个版本教科书的内容结构“地理1”包括地球本体、自然要素、自然灾害、地理信息技术4个部分,分别涉及3条、7条、1条、1条内容要求。

在课本内容编排上(表1),人教版、鲁教版、中图版保持原有风格,湘教版[2-5]有所调整。

其中人教版和湘教版选择按照自然要素来铺陈学习内容,鲁教版仍基于一定的视角“从…看…”来组织内容,中图版仍遵循课标结构来组织内容。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册教学计划(新教材)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册教学计划(新教材)
第二章节“大气”主要让学生了解“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和“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让学生能利用地理原理联系生产生活,并提高大气环境保护意识,培养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第三章节“地球上的水”主要让学生利用图表资料,运用地理方法分析说明水循环的过程,阐述水循环的意义,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四章节设置“常见地貌类型”与“地貌的观察”,来落实课程标准中“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特点”这一内容要求。同时,教材还对课程标准的做了适当拓展,以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2
21
期末复习及考试







三、教学目标
1、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新教材,重构教材知识体系,落实“内容要求”。
2、注意内容纵向分工和衔接,既要注意与初中地理内容的衔接,也要注意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在内容安排上的分工和递进。
3、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应按照水平要求和地理知识基础,通过生动现象(案例),使学生从表象认知出发,通过辨识、理解,逐渐形成相关观念。必修一应结合实际问题的训练,以研究型学习的形式,分析地理要素相互关系和时空变化,培养学生综合思维。
教学进度表
周次
课程顺序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备注
1
介绍高中地理学习的内容及学习方法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2
2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
3
1.3地球的历史
2
4
1.4地球的圈层结构
2
5
国庆
6
章节测试及试题讲评
2
7
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2
8
2.1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新教材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

新教材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

新教材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
第一章自然地理
- 地球和地图
- 地球的形状、结构和运动
- 地图的类型、制图方法和使用
- 气候与天气
- 气候要素和类型
- 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
- 植被与土壤
- 中国的森林资源和保护
- 土壤的形成、类型和肥力
- 水资源
- 世界水资源、用水和管理
- 中国的水资源、用水和保护
- 生物圈与生物多样性
- 生物圈的组成和结构
-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
第二章人文地理
- 人口与城市
- 人口变化和人口问题
- 城市发展和规划
- 区域可持续发展
- 区域的概念和类型
-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对策
- 旅游与文化
- 旅游资源和类型
-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发展
- 全球化的特征和趋势
- 区域发展的对策和机遇
- 自然灾害与防治
- 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特征
- 自然灾害的防治和减灾
该教材详细介绍了地理学知识点,旨在让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了解自然、人文地理,以增强地球环境和地球人文之间的联系。

通过学生阅读此教材,他们将了解到自己所在的环境,学会保护和关爱它,保障人类的未来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稿件来源:《试教通讯》(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简介课程教材研究所韦志榕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至今,高中地理课程逐步从恢复走向了正常的发展道路。

地理教材也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

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地理课程和教材的重建,确立了在地理教材中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讲授人与地理环境的内容;第二次是90年代中后期,编写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高中地理教材。

教材的主旨不变,只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加强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

进入新世纪,我们又在进行新一轮的高中地理课程和教材改革。

作为对现代公民素质培养有重要意义的基础课程,地理课程讲述人地关系的主旨没有变,素质教育的方向性没有变,但是我们的脚步不能仅停留于此,而是要加深与扩大其内涵和外延,以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中地理教材有继承、发展和创新的需求和过程。

目前,人教版《地理1》《地理2》和《地理3》等3本必修教材和《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等2本选修教材已经通过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初审。

回过头来,我们从教材的知识维度、思想文化内涵维度、教学维度,以及教材特色维度,对新教材作一次“盘点”,将有利于在编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一、教材的知识维度1.教材内容要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课标》)的要求相符合。

《高中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编写要全面体现《高中课标》的要求。

分析本套教材与《高中课标》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教材与《高中课标》是相符合的。

当然,教材在有些内容上做了适当的扩展,以为实现《高中课标》的要求做知识上的铺垫。

2.教材内容要反映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结构和发展方向。

地理作为高中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对现代公民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成为《高中课标》的一条基本理念。

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首先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基本地理观念。

为此,高中地理教材需重点阐明以下基本的地理思想。

∙自然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础,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人类从事各种活动,都应协调好与环境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讲求环境伦理道德。

∙地理环境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人类的生产活动应因地制宜。

∙区域之间是有联系的,一个区域内地理因素发生变化,会对其他区域产生影响。

地理学科的这些基本思想,蕴涵在地理学的不同领域之中。

地理学按照其研究的对象,一般可以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等不同的学科领域。

为体现地理学科的基本结构,高中地理教材必修的三个“模块”,分别单独成册,反映这三个学科领域的基本内容。

它们既有各自的学科背景、内容结构、价值追求,相互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

(见图1)图 13.教材内容要有比较清晰的逻辑结构。

教材编写始终把落实“双基”作为重要任务来完成。

教材力求适度地呈现地理学科的逻辑结构,精当地分析基本的地理过程和规律。

于是,在教材编写的时候,首先要按照《高中课标》的要求,提炼和梳理不同章节所要呈现的核心概念以及基本的地理过程,然后把它们结构化,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条理的、有层次的,才是便于迁移的。

例1 《地理1》中的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主要围绕大气运动来组织教学内容,因此大气、大气运动、天气系统等成为本章的核心概念,大气环流和天气过程成为本章要阐述的基本地理过程。

本章知识的逻辑联系见图2。

图 2例2《地理2》中的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主要围绕城市及其发展来组织教学内容,因此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的服务功能、城市化等成为本章的核心概念,城市化成为本章要阐述的基本地理过程。

本章知识的逻辑联系见图3。

图 3例3《地理3》中的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主要围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问题,以区域案例分析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内容。

因此,干旱、荒漠化、热带雨林等为本章的核心概念,荒漠化过程等成为本章要阐述的基本地理过程。

本章知识的逻辑联系见图4。

图 4教材中的每个章节,都可以像上述例子所示的那样,有比较清晰的逻辑结构。

实际上,清晰的逻辑结构,反映着分析地理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这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用的。

4.教材内容要能够体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决定了这是一门能够密切联系实际,可以学以致用的学科。

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目标就是培育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包括公民不可或缺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并最终形成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能力。

为此,高中地理教材应很好地反映地理的实用价值,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学的思维和方法对科学认知的贡献。

∙地理学对决策的贡献。

∙地理学对解决社会问题的贡献。

∙地理学对提高公民社会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的贡献。

体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首先要使教材的取材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关注社会问题,富有时代感。

表1以必修教材为例,说明教材部分内容中涉及的现实地理事实。

表1 教材中涉及的现实地理事实(举例)从高中地理课程来说,地理学的实用价值还体现在培养学生的思维价值上。

必修教材在每章后有一个“板块”,是本套教材的创新点。

这个“板块”就是“问题研究”。

围绕相应章节的重点内容或核心思想设计研究主题,选择的研究主题要求一是学生感兴趣的,二是有一定的思维价值的,三是有一定的操作性的。

(见表2)表2 教材中的问题研究一览三本必修教材的16个研究主题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畅想式问题。

它们并非在现实中已经存在,例如“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

对这类问题的分析,一方面要求学生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会体验到如何有逻辑地、缜密地分析问题。

第二类,热点或焦点问题,例如“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如何看待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

通过研讨这类问题,体会地理学对分析社会问题的作用。

第三类,国家层面上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南水北调怎么调”。

分析这类问题,让学生尝试从地理的角度思考这些国家大事,体会地理学对决策的贡献。

二、教材的思想文化内涵维度高中地理教材要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包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体现在高中地理教材上就是应提供观察和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

∙综合地看待问题: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把环境—社会系统或自然与人文现象联系起来;∙动态地观察世界:注重地方间的相互依赖,或区域尺度间(包括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的相互依赖性;∙多样的空间表述:应用图像的、语言的、数学的和数字的方法表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联系。

从这些独特的视角出发,我们来认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认识人类自身的发展,可以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提升。

例4建立正确的人口观《地理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人口的基本过程之后(动态地分析问题),用一节的篇幅阐述了“人口的合理容量”,重点说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这是建立正确的人口观的基点。

教材设计了这样两个内容:第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提出了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并说明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有很大影响(综合地看待问题);第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提出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个“活动”,内容如下。

活动:阅读下面的文章,结合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现实,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199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发表了《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报告,该报告认为,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应该控制在16亿左右。

2003年,我国大陆人口已经达到13亿。

虽然尚未超过学者们估计的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界限,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国人口与环境,特别是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已经十分突出,尤为突出的是淡水资源短缺。

课文中虽然没有直接阐述我国的人口政策,但是通过思考和分析,会加深学生对我国的人口政策的理解,并且逐渐变为一种价值判断的依据。

例5建立正确的资源观《高中课标》关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内容,在本教材中是由《地理1》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来完成的。

如何正确地认识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建立正确的资源观的基础,因而也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见图5)图 5例6把握分析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地理学家认为,观察和分析地理事物的时间和空间尺度非常重要,确定了研究对象的时间和空间尺度,才可能科学地了解地理现象的发生原因和过程。

地理学视角关注的时间尺度包括从地质历史时期到每时每刻;空间尺度包括从全球尺度到局部的地方性尺度。

转换分析的时间和空间尺度,能够更宏观或更微观地了解地理过程和现象,以及这些过程在不同尺度上是如何相互联系的。

本套教材特别关注分析问题的时空尺度,力求增强科学性。

《地理1》第二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在介绍“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时,引入了时间尺度。

教材用图表说明“大尺度的气候变化是小尺度气候变化的背景和分析依据,而小尺度气候变化则反映了大尺度气候变化中的细节。

”由此表明,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是相互依存的。

《地理1》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在介绍地域分异规律时,引入了空间尺度。

“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比全球性地域分异的尺度小。

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

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时间和空间尺度的运用,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它带给人们一种地理思想,即辩证地、动态地、联系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思维品质,这是最有价值的东西。

三、教材的教学维度为促进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高中地理教材编写注意改变过于注重地理知识传承以及导致学生机械学习、死记硬背地理知识的状况,转向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地理再学习的能力。

为此,高中地理教材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1.重视动手实验。

例如,《地理1》中涉及了如下地理小实验,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做”中理解概念,感悟道理。

表 3 《地理1》中的小实验2.突出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地理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广大师生所喜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