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传播史梁启超的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传播史梁启超的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传播史梁启超的名词解释摘要:一、梁启超简介二、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1.民众报刊思想2.办报救国思想3.党性新闻思想三、梁启超对中国新闻传播史的贡献1.创办新型报纸2.推动新闻改革3.培养新闻人才四、梁启超的名词解释1.民众报刊2.办报救国3.党性新闻4.新闻启蒙正文:一、梁启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不仅是戊戌变法的主要领袖之一,而且在新闻传播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活动始于戊戌变法时期,他主张通过新闻媒体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推动社会进步。

二、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1.民众报刊思想梁启超认为,民众报刊是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载体。

他主张办报应以民众为中心,关注民众的利益和需求,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社会的作用。

在他的倡导下,民众报刊逐渐成为我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办报救国思想梁启超提出的办报救国思想,强调新闻媒体在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办报不仅是传播信息的手段,更是抵抗外敌、振兴民族的精神武器。

通过宣传民族优秀文化、倡导民主自由、推动教育改革等途径,办报救国思想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3.党性新闻思想梁启超主张新闻事业要有党性,即要坚持真理、公正无私。

他认为,新闻媒体应当成为党的事业的忠实代表,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这一思想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梁启超对中国新闻传播史的贡献1.创办新型报纸梁启超先后创办了《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新型报纸,推动了中国新闻事业的革新。

这些报纸以民众为中心,关注国家时事,倡导民主、科学、自由的新思想,深受读者喜爱。

2.推动新闻改革梁启超在新闻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新闻改革。

他主张新闻媒体要客观公正、真实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时事,提倡新闻评论的独立性,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及其对新闻业的影响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梁启超一生中从事办报活动27年,亲自创办、主持报刊17家,共撰述约1400万余言,被后人誉为“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的报刊活动开政治家办报之先河,这与早期的国人办报者知识分子的身份有着本质区别.他的报刊宣传不再只是代表个人意见,而是代表了他所在的整个阶级或阶层民众的意见.梁启超投身政治活动的一个特点就是主要从事办报宣传工作。

这个特点,使政治和报纸这两个词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戊戌变法时期:《万国公报》:(1895.8.17创)是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梁启超任主编之一,这也是梁启超最早与报刊接触.但是万国公报几乎每期都会刊登一篇他的论说文章,在当时的舆论界就初现锋芒.《时务报》:1896年8月9日,黄遵宪在上海创办《时务报》,由梁启超任总撰述.创刊初期梁启超一人担任全部编撰工作,每天除撰写4000多字的评论外,还要撰写修改20000多字的文稿.并发表的数十篇政论,其中以《变法通议》为著,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观点,成为晚清政坛上名声最大的宣传著作,是维新变法时期宣传改良思想的最高旗帜.从《时务报》创刊到1897年11月去湖南长沙担任时务学堂总教习,梁启超主持《时务报》笔政有一年零三个月时间.此时的梁启超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无所畏惧,为这份虽无维新派机关报之名,却有机关报之实的刊物倾注了极多的心血.梁启超为《时务报》所定的办报宗旨:一是“广译五洲近事”,即报道世界形势;二是“详录各省新政”,即报道全国各地实施的“新法”;三是“博搜交涉要案”,使读者“奋励新学,思洗前耻”;四是“旁载政治学艺要书”,使读者懂得学习的趋势、内容和方法.梁启超对《时务报》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梁作为总编辑、总主笔,要承担繁重的编务,当时梁启超年仅23岁,他以巨大的热情主编《时务报》,所有的译文稿他都要润色,所有的稿件他都要校对,因此梁启超在编辑这个刊物的时候,是不辞劳苦,无畏寒暑;第二个贡献,梁启超每期都要发表一篇政论文章,所以,梁启超把这个报纸办成了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重要讲台,《时务报》在群众中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梁启超的政论文章来完成的.第三个贡献,梁启超在这个刊物上面发表一篇重要的论述报馆作用,表达其新闻思想的文章,叫做《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在这篇文章里面他提出了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报刊思想,就是“耳目喉舌论”.可以说《时务报》因梁启超而风靡全国,梁启超因《时务报》而名动一时,“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除主编《时务报》外,梁启超还参与策划和积极支持澳门《知新报》,他不仅为该报拟定报名,还帮助草拟章程,筹措经费,并兼任该报撰稿人,先后在该报发表了《〈知新报〉叙例》、《说群》、《新学伪经考叙》、《保国会演说》等18篇文章。

从报馆有益于国事看梁启超的新闻观

从报馆有益于国事看梁启超的新闻观

·新闻名家·新闻知识(2∞7.12)‘I”张怀俊梁启超不仅是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活动家、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同时也是一个出色的报人和报刊政论家.被誉为“舆论之娇子”。

他从1895年创办《中外纪闻》开始其报刊牛涯,一生创办和领导的报刊近20种,撰写了大量的政论性及新闻学方面的文章,提出了一整套系统的办报学说,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但是,综观粱启超一生的办报活动及新闻思想,可以明显的看出他的一切报刊活动及舆论宣传都是围绕着其政治目的服务的。

他的报刊理论和新闻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他所说的“报馆有益于国事”。

一、他对报纸功能的认识《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是梁启超早期一篇比较系统的论述报刊功能的重要文章,原刊于1896年《时务报》第一册。

在该文中梁启超开篇就指出:“觇国之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

血脉不通则病,学术不通则漏。

道路不通,故秦越之视肥瘠,漠不相关;青语不通,故闽粤之与中原,邈若异域。

惟国亦然,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而舞文之吏,因缘为奸。

内外不通.故无知己知彼之能,而守旧之儒,乃鼓其舌。

中国受侮数十年,坐此焉耳。

”o’就是、蜕,一个国家的强盛与衰弱。

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是否上下相通,内外相通,通畅则强,闭塞则弱。

通上下即“宣德达情”,就是皇帝的恩德让老百姓知道,老百姓的情况让朝廷了解。

通内外即“知己知彼”,就是既要让国人了解外国的情况,也让外国了解中国。

而要达到上下内外相通,就要依靠报纸这一最有效的工具。

在该文中梁启超接着说:“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搬馆其导端也。

无耳目,无喉舌,是日废疾。

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齐州以内,犹同室也。

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

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o’。

报刊既是耳目,能帮人们了解中外世界;报刊也是喉舌,使上晰的措施能喻之于民,下面的苦患告之于君。

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及其对新闻学的贡献

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及其对新闻学的贡献

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及其对新闻学的贡献作者:杨小凤来源:《学理论·下》2015年第02期摘要:梁启超作为报刊活动家,提出了丰富的新闻思想。

他认为报馆有监督政府、引导国民的功能。

办报的原则是:要有一个明确的宗旨,要有正确的新思想,报刊内容要丰富、选材要恰当,新闻要有真实性和实效性,报刊要经济独立、言论自由。

健全的舆论要坚持常识、真诚、直到、公心、节制“五本”,新闻从业人员要具有忠告、向导、浸润、强聒、见大、主一、旁通、下逮等“八德”。

同时对新闻文体、文风大胆改革,勇于实践,提出了一系列观点,还对报刊版式编排积极改革。

关键词:梁启超;新闻思想;报馆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6-0146-02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报刊活动家。

他自投身维新变法起,便开始了办报活动,参与创办的第一份报纸是1895年协助康有为创办的《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闻》)。

戊戌变法失败后,他逃亡日本,在横滨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

之后,他以“挥汗执笔,日不遑食,夜不遑息”[1]的工作态度开始办报,这些报刊包括《改造》《时务报》《新小说》《政论》《庸言》《国风报》等,在当时是公认的最具影响力的宣传者、报刊家、舆论家。

梁启超积极为报刊事业奔走忙碌,短短几年中他还写出了新闻学专著,如《敬告我同业诸君》《中国各报馆始末》《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叙列》等,这些著作是对新闻及报刊思想的总结,对当时新闻界乃至对以后的新闻观念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从1895年开始办报到1922年脱离报界,27年中他的办报活动与政治活动、学术活动紧密联系。

这些活动,一方面对清末民初的社会风气和政治生态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为以后新闻工作者工作原则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其新闻思想对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形成、发展也有重大意义。

浅析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

浅析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

浅析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摘要:在中国近代传播思想史上,梁启超是一个异常响亮的名字,堪称“报界巨子”,为近代中国报业界第一人,执舆论界之牛耳。

本文将以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为研究课题,从其思想演变、思想内涵、时代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对其新闻传播思想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与评价。

关键词:梁启超;新闻;传播思想梁启超集政治家、学者、作家于一身,以激情澎湃、大开风气的文章,为转折时期的中国思想界带来了一股不可抵挡的洪流。

据统计,他留下共1400余万字著作,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史学、哲学、法学、社会经济学、新闻学等诸多领域的学术研究。

在新闻传播学方面,毫无疑问,梁启超是当时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与领军人物。

作为去塞求通、开风气的时代主角,梁启超为中国办报思想的推进、新闻传播思想的定调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梁启超新闻传播思想的演变笔者认为,人的思想必与其人生阅历、见闻息息相关,而且,思想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年龄、外界环境等改变而发生变化。

梁启超的思想亦是如此,他的新闻传播思想围绕着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为中心,以政治立场为风向,发生了一系列转变。

梁启超是第一个以政治家身份办报的人,是一位为国家复兴而奔走呼号、为民族振兴而鞠躬尽瘁的知识分子。

根据梁启超思想上的转变,可将其传播思想分为大致三个阶段:(一)萌芽期: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在幼年时期,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其父给他灌输了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及舍生忘死、顽强不屈的坚韧品格。

在师从康有为后,梁启超通过在万木草堂的学习,成为了康有为的左膀右臂,并称“康梁”,为改良主义摇旗呐喊,同时为一生的政治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万木草堂在当时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济国利民的人才,立大志,明辨是非黑白,这为梁启超今后的传播思想指明了方向。

(二)成熟期:戊戌变法失败至辛亥革命时期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革命的风暴已不可逆转。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登上历史舞台,近代中国出现第二次办报高潮。

由梁启超新闻思想观其新民文体之价值

由梁启超新闻思想观其新民文体之价值

由梁启超新闻思想观其“新民文体”之价值【内容提要】本文以梁启超办报历程为主线,以其新闻思想为核心。

通过阐述政论文的发展,简要介绍其新闻从业活动,从梁启超接触时务文体开始,到新民文体的诞生体现他办报思想的先进性及文章学的成就;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日本接触到更多西方文化,结合游历欧洲的生涯,使他更具体的触碰西方社会。

从维新变法到文界革命是梁启超穷其一生,追求“启民智、造新民”理想的奋斗经历。

文界革命展示了梁启超新文体在文学上划时代内涵与意义,展现出梁启超文风的真善美。

最后,简要分析新文体对中国近代文艺的影响与缺憾。

【关键词】梁启超、新闻思想、新民文体、文界革命、真善美一、近代报业活动与梁启超传播思想的诞生1. 近代中国的报业历程在我国,新闻传播活动古来有之。

19世纪初,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以不同方式来到东南亚。

1815年,作为文化传播先遣队的伦敦教会,看到马六甲海峡与中国内陆联系紧密,便以此为基地,创办了最早的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计考》。

从此,各种传播活动逐步扩大,经香港、入广州、过上海、到北京,再由一次全新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向全国。

早期的新闻期刊多是宗教宣传品,少有社论,鲜有消息。

但是这些流通的期刊报纸,让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与此同时,清政府倾力打造的儒家文化意识体系逐渐在外敌入侵与国民革命中失去其主导地位。

1895年,戊戌变法前夕。

康有为携弟子梁启超与麦孟华创办《万国公报》(后更名《中外纪闻》)暂定为强学会机关报。

介于此,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在戊戌变法的呼声中悄悄拉开了帷幕。

新知识、新名词的涌入,旧式文言文已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此时以王韬、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人士,为适应表述的完整而改革文言写作。

这是一种在新形式下为政治、思想斗争而出现的写作方法,因多言“时务”,又以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的文章为代表,故称“时务文体”。

它运用口语并夹杂外来语,无拘无束、平易畅达;逻辑严密、雅俗共赏;用一种饱含激情的语调煽动读者。

梁启超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

新闻活动
3. 参与创办《新民丛报》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在此期 间,他参与创办了《新民丛报》。该报成为 当时中国留日学生宣传政治主张的重要平台
PART 2
新闻思想
新闻思想
1. 重视新闻的宣传作用
梁启超非常重视新闻的宣传作用。他认为, 新闻应该以其特有的形式和特点来传达新思 想、新文化。在"公车上书"运动中,他运用 了各种形式来争取舆论支持,如游行示威、 联名上书等。这些活动不仅有效地传达了他 的主张,也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
新闻思想
2. 强调新闻的真实性
梁启超强调新闻的真实性。他认为,新闻应该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 他在办报过程中,注重实地采访,收集第一手资料。他要求新闻记者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报 道事实,避免主观臆断和虚假宣传。这种新闻理念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新闻思想
3. 倡导新文化运动
梁启超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他主张推广新文化,反对旧文化。在《新民丛 报》上,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这些文章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总结
总结
1
梁启超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倡导为推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提深入学习和研究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和活动,为中国当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
THANKS 感谢恩师
梁启超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
-
新闻活动 新闻思想
总结
梁启超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
他不仅是清朝光绪年间的举人, 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 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

试论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

试论梁启超的新闻传播思想
为 独 立 于 政 府 机 关 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论 机 关 , 同于 舆 等
能是代 表 国民公议 的机关 , 而不仅仅是 以 往的 “ 宣德达情 ”的工 具 , 的新 闻传 播 他 思想也 跃入 了资产 阶级思想体 系 。 某 以 “ 为报馆有两 大天职 , 日对 于政 府而为其 一 监督 者 ,二 日对 于 国民而 为其 向导 者是 也 。 9 2年 1 梁启超 于 《 ”10 0月 敬告 我 同

政 论是 主要 的 ; 在 新 闻报 道 中 , 是 多 即便 也
就总的变法宣传来说 ,梁启超充分利 用了近代报刊这样一种传播 的形式 ,通过
见政治意见的发表 , 常常寓评论于报道中。 梁启 超在戊 戌变法 失败 后被 迫流亡 日本 。 间他 仍将报刊作为利器 引领舆 论 期
引 领 潮 流 ,利 用 报 刊 活 动 来 开 展 救 国 运
NSOD媒介纵横 E R WW LI
, ^、 阜 _ 试 论 梁启 超 的新 闻传 播 木目
。桂 琪 玉
【 摘
要 】梁启超是近代 中国声名远播 的学者和政治 家, 同时也 是一位著名 的新 闻工作 者。 的政 治生涯和他的新 闻活动特 别是 他
报 刊活动紧密相 连。 他一生 的政治活动 中最 突出的特点是利用报刊进行舆论 宣传 , 宣传革命 主张的主要 途径便是报刊 , 办报 办刊 其 在 过程 中形成 了 自己独特 的新闻传播 思想 : 对报 刊功 能, 新闻 自由, 舆论 监督 , 刊业务 , 者意识 , 报 读 报刊 自律 以及报刊 言论 独立性都 有
启 超 认 为 报 刊 有 强 烈 的政 治 性 和党 派 性 , 是进 行 政 治 斗 争 的重 要 力 量 武 器 。 提 出 他

学年论文__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学年论文__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学生:施妍学号:2010221109120006专业:新闻学指导老师:杨翠芳【摘要】梁启超是近代中国声名远播的学者和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新闻工作者。

他的新闻传播思想主要是通过报刊传播,在办报过程中梁启超形成了他自己的报刊理论和新闻思想。

他提出了‚去塞求通‛的办报思想,认为报馆有两大天职:监督政府、向导国民。

且有办报的四原则,并提出强调舆论之母、舆论之仆与造舆论的重要。

最后还提出了党报的观念。

【关键词】去塞求通监督政府向导国民办报四原则舆论党报作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报人,梁启超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和影响,其新闻思想‚是半个世纪国人探索新闻传播规律的最高成就,因其标志着资产阶级报刊思想萌芽期的结束‛。

一、梁启超及其办报活动梁启超(公元1873~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别号饮冰、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人称‚梁任公‛。

广东新会县茶坑存人。

生于1873年2月23日,殁于1929年1月19日,终年57岁。

他从小熟读经、史,"八岁(1880)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梁启超《三十自述》,1902年)。

12岁考中秀才。

15岁进广州学海堂就学。

17岁考中举人。

次年入京会试,但未考中。

南归途中,经过上海,‚够得《瀛环志略》读之,始知有五大洲各国‛(见《三十自述》),并见到上海制造局译出的若干中西书。

梁启超接触西学自此始。

回到广州后,由同学陈通甫的介绍,得见康有为,并拜康氏为师。

对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当时的梁启超异常倾倒,他在《三十自述》中回忆说:‚先生乃以大海潮音,做狮子吼,取其所挟持之数百年无用旧书更端驳诘,悉举而摧陷廓清之。

自辰入见,及戌始退。

冷水浇背,当头一棒,一旦尽失其故垒,惘惘然不知所从事,且惊且喜,且怨且艾,且疑且惧,与通甫联床竟夕不能寐。

明日再谒,请为学方针。

先生乃教以陆王心学,而并及史学西学之梗概。

自是决然舍去旧学,自退出学海堂而间日请业南海之门。

解读梁启超前期的新闻思想

解读梁启超前期的新闻思想
解读梁启超前期的新闻思想
[大] [中] [小]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 发布日期:2011-08-23 15:28 共人浏览
对梁启超27年的办报生涯,新闻学界一般将1895年《中外纪闻》的创办到1898年底《清议报》的创办之初称为梁启超新闻活动的前期。而对于梁启超前期的新闻思想,大多认为“去塞求通”是其核心内容。将这种评说验之于梁启超新闻学说的实际,我们认为还不太全面和准确,用“去塞求通”难以概括梁启超前期新闻思想。
梁启超前期的新闻思想,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报章体例”的认识。
在新闻业务方面,梁启超前期论述得最多的是有关“报章体例”的问题。由于当时国人自办中文报纸还处于初创时期,“报章体例未善”。因此,梁启超主张同业诸君应尽力完善。梁启超所说的“报章体例”主要是指报纸内容上的要求。他认为,当时的报纸内容存在五种弊端:一是喜登闭门而造、信口以谈的奇闻异事,荒唐悠谬,徒伤风化;二是记载不实,臆造诡公正的立场,毁誉凭其恩怨,为个人的私利服务;四是言论缺乏依据和新意,蹈袭陈言,或缺乏才气,敷衍塞责,义无可取,言之无文;五是视界狭隘,局限于门派的小圈子,立言发论,断章取义,不伦不类。指出这五种弊端,实质上从反面表现了梁启超对报刊内容的认识和要求,即格调是否健康,记载是否真实,评价是否公正,言论是否创新,眼界是否宽阔。这正是西方国家对报馆有谗谤之律,有惩罚之条的原因。
2、求通达的作用
梁启超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开篇就指出:“觇国之强弱,则于其通塞而已。血脉不通则病,学术不通则漏。道路不通,故秦越之视肥瘠,漠不相关;言语不通,故闽粤之与中原,邈若异域。惟国亦然,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而舞文之吏,因缘为奸。内外不通,故无知己知彼之能,而守旧之儒,乃鼓其舌。中国受侮数十年,坐此焉耳。”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强盛与衰弱,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是否上下相通,内外相通,通畅则强,闭塞则弱。通上下就是“宣德达情”,皇帝的恩德让老百姓知道,老百姓的情况让朝廷了解。通内外就是知己知彼,既了解外国的情况,也让外国了解中国。而要达到上下内外相通,收到“宣德达情”、“知己知彼”之功效,靠什么?报纸是最有效的工具。梁启超说:“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齐州以内,犹同室也。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梁启超从了解世界各国情况和沟通朝廷与民众信息的必要性上,说明报馆在传播信息方面的特殊功能,这种认识是切合新闻之本质的。

简论梁启超的办报活动与新闻思想

简论梁启超的办报活动与新闻思想

简论梁启超的办报活动与新闻思想19实际90年代中期,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变法维新运动席卷全国。

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次国人办报的高潮。

其中,尤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挥了主力作用。

对于梁启超,人们常了解的大多是他的变法维新思想,殊不知,梁启超也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笔名有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40余个。

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也是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政论家之一。

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自小熟读经史,17岁中举人,18岁晋京会试,落榜而归,遂于1890年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学习今文经学,并大量阅读西方书籍和传教士在中国所办报刊。

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

于1985年和康有为一起晋京会试,其间参与了“公车上书”,之后主编《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开始在舆论界初露锋芒。

后《中外纪闻》被迫停刊,他的衣服、用具、书籍均被没收,“流浪于萧寺中数月”而“办报之心益切”。

不久,受黄遵宪之邀南下上海主持《时务报》笔政。

1897年10月,又接受湖南时务学堂的邀请,赴湖南长沙就认时务学堂总教习,并参与《湘报》的筹办事宜。

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积极参与各项新政活动。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海外,先后在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政论》、《国风报》,后又在檀香山创办《新中国报》,大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鼓吹保皇立宪,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国,先后主编过《庸言》、《大中华》、《改造》等杂志。

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并任北京图书馆馆长。

1929年病逝北京。

回顾梁启超的一生,其办报生涯自1895年在北京主编《万国公报》起至1922年脱离报界,前后共有27年,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家,撰写各类文字1400万言,其办报实践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新闻思想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亦有深远影响。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浅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2007101030707 周福灿梁启超作为近代历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其名声和功绩为后人所熟知。

但他作为近代报业的先驱者的重要身份,却常被人们所忽略。

对于梁启超,我了解他更多的是通过历史书上的戊戌变法。

在当时国家封建统治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他勇于做那个为救国家于危难,不顾自身安危而向皇帝提出变法的仕人。

他的所作所为,我无疑是钦佩的。

在这次的研究中,我不仅看到了他在政治上的勇于创新,也看到他为中国的新闻事业而奋斗终身的锲而不舍。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

广东新会人。

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

1890年,他十七岁时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学习今文经学,并大量阅读西方书籍和传教士在中国所办报刊。

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

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是个绕不过去的人。

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他的言论思想影响之大,几乎无人可以比拟。

包括陈独秀、胡适这些五四的巨人在内的民族精英又有谁没有受过梁启超思想的滋润。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同时也是中国新闻史上一位代表性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他的新闻思想与政治思想密切联系,其变化也与当时政治形势的变化紧密联系。

梁启超作为100年前的改良派的主将,在政治上可以说是失败的,但在中国新闻史上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对报纸的作用认识是深刻的,他的新闻实践是成功的,在他的带动下,出现了中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一改外报独占中国报坛的局面,促进了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摘要〕梁启超作为近代历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其名声和功绩为后人所熟知。

但他作为近代报业的先驱者的重要身份,却常被人们所忽略。

对于梁启超,我了解他更多的是通过历史书上的戊戌变法。

在当时国家封建统治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他勇于做那个为救国家于危难,不顾自身安危而向皇帝提出变法的仕人。

他的所作所为,我无疑是钦佩的。

在这次的研究中,我不仅看到了他在政治上的勇于创新,也看到他为中国的新闻事业而奋斗终身的锲而不舍。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

广东新会人。

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

1890年,他十七岁时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学习今文经学,并大量阅读西方书籍和传教士在中国所办报刊。

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

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是个绕不过去的人。

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他的言论思想影响之大,几乎无人可以比拟。

包括陈独秀、胡适这些五四的巨人在内的民族精英又有谁没有受过梁启超思想的滋润。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同时也是中国新闻史上一位代表性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他的新闻思想与政治思想密切联系,其变化也与当时政治形势的变化紧密联系。

梁启超作为100年前的改良派的主将,在政治上可以说是失败的,但在中国新闻史上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对报纸的作用认识是深刻的,他的新闻实践是成功的,在他的带动下,出现了中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一改外报独占中国报坛的局面,促进了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他独具魅力的报刊文字令人倾倒,他新颖而深刻的新闻思想影响了整整一代新闻人,他是“中国近代新闻业的开山之祖”。

梁启超简介及新闻思想

梁启超简介及新闻思想

梁启超新闻思想的三个阶段
• 第一时期为戊戌变法时期。其思想主要集中在1896年梁启
超在《时务报》第一册上发表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 文中。在文中,他把报刊比作耳目喉舌,指出其功能是 “去塞求通”。梁启超认为一个国家的强与弱,取决于国 情的通与塞。所谓“通”包括通上下和通中外两个方面。 他指出,“中国受辱数十年”,就是因为上下不通,内外 不通。要改变这种状况,开设报馆是最好的方法。同时, 梁启超对怎样才能发挥“去塞求通”的作用,还提出四条 要求,即:“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 搜交涉要案”和“旁载政治学艺要书”。只有这样,国家 才能“风气渐开,百废渐举,国体渐立,人才渐出”。梁 启超早期的办报主张,表达了维新派要求学习借鉴西方、 从政治经济各个方面迅速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爱国热情。
• 第四个阶段是从1918年到1929年。1918年
底至1920年春,梁启超到欧洲游历,了解 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 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 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 界”。在这之后他到清华大学研究院从事 学术研究,并兼任南开大学教授。1929年1 月19日梁启超先生在北京病逝。
• 作为教育家、学者,梁启超倾心于教育事业,曾
先后几次到清华大学任教,其所讲的课程《五千 年史事鸟瞰》、《中国学术史》等课程非常受学 生的欢迎,他博学多才,倡导学以致用,服力于 社会。 • 作为一个政治活动家,他曾积极投身革命,与康 有为等鼓吹变法,倡导建立君主立宪制,并进行 保国运动,借助报纸的影响力传达新思想。
• 第二个时期为1899年到1911年。变法运动
失败后,康、梁等流亡海外,接触了更多 的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新闻理 论,梁启超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办报经验的 基础上,汲取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 形成了以下比较系统的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著作_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著作_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著作_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梁启超一生著作建树诸多,说他是一代名流,绝无异议,梁启超也是第一者创办报刊的人。

那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梁启超的著作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梁启超的著作一句“少年强则强,少年富则富”的呐喊,无疑是敲响了清末时期警示国人建设中国的警钟,梁启超的一生经历了晚晴和民初两个时期,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活动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文章著作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当中,一直都是半耕半读。

但是梁启超从小就十分的聪明,并且十分好学,年仅十七岁,便跟着康有为学习,因此他的文章在文学上有较大建树。

1896年《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撰写了六十多篇文章,一时风靡全国。

梁启超一生著作宏定,总序达一千四百万字之多,而最为著名的有《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强,少年富则富”的感慨号召即出自此文。

此文影响颇大,在文中他以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立场将封建社会下的中国与其心中理想的少年中国进行对比,鼓励青少年努力学习,承担起救亡图存的重任。

在《饮冰室合集》中,收集了梁启超几乎完备的著作,主要分为《文集》、《专集》两部分。

而《文集》中就包括700余篇文章诗词300余首。

《专集》包括《戊戌政变记》、《新民说》等104种其关于政治思想观的文章。

梁启超一生著作建树诸多,说他是一代名流,绝无异议,如今他的文集作为研究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学术的重要参考材料,同时也被广大文学爱好者广泛传阅。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清朝末期,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就是梁启超。

梁启超年仅十六岁,便已经成为了广东乡试的举人,随后跟随当时极富盛名的大学者,也是伟大的政治家康有为学习。

梁启超在之后创办的各种新闻社所传播的思想,有很多都是从康有为身上学来的。

自1895年开始,到1922年截至,梁启超在新闻传播的事业上,一共奋斗了二十七年。

他亲力亲为和主版报纸杂志,而这些报纸杂志上的文字更是达到了一千四百多万字,每天呕心沥血,执笔亲写近三千字,是名副其实的“高产”作家。

梁启超传的经典好段梁启超新闻思想中的精英意识

梁启超传的经典好段梁启超新闻思想中的精英意识

梁启超传的经典好段梁启超新闻思想中的精英意识梁启超是中国近代闻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和学者,也是一位杰出的报刊活动家和政论家。

从1895年开头参与《中外纪闻》的办报工作到1922年《改造》停刊,梁启超的办报活动长达27年。

在这27年间,由他亲自创办和主持的报刊有11种,得到他支持和指导的报刊有6种,此外还有很多报刊常常请他撰稿。

除了发表过大量关于时政国家的政论性文章外,梁启超还发表了许多文章阐述他的办报思想和新闻思想,如报纸和舆论的作用、宣扬方法、报刊文体等,对当时的报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这些论述新闻思想的文章中,梁启超表现出一种深厚的精英意识,他始终站在一个启蒙学问分子的角度来阐述报刊的种种,如认为报刊的功能是“去塞求通”、“新民”,报刊的主持人应是“怀才抱德”之士,办报的最高宗旨是“122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等。

可以说,这种精英报刊思想在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精英意识在梁启超新闻思想中的详细表现1901年,梁启超曾为他的老师康有为著《南海康先生传》。

在文章的第一章,梁启超论述了英雄与时势的关系,他认为:英雄人物有两种,即应时之人物、先时之人物。

应时之人物即时势所造之英雄,而先时之人物乃造时势之英雄。

梁启超认为“今日中国所相需最殷者,惟先时之人物而已……凡先时人物所最不行缺之德性有三端:一日抱负,二曰热诚,三日胆气……其精神专注于前途”。

在梁启超的心目中,当时中国缺的不是时势所造之英雄,而是能开中国之新局面的造时势之英雄,而符合这个要求的人物,古有孔子,现只有他的老师康有为而已。

梁启超概念中的英雄与我们今日所说的英雄在含义上好像稍有不同。

他更强调人物精神层面的东西,恰似今日所说的“精英”。

假如依据他所下的定义来推断,梁启超本人无疑也是属于英雄即精英行列的。

作为当时最早觉醒的国人,他盼望用包括他在内的学问分子的力气来转变中国闭塞愚昧的状态,从而使中国步入世界强国之列。

这种剧烈的精英意识不仅体现在他的政治思想中,也体现在他的新闻思想中。

梁启超“开民智”新闻思想的演变轨迹

梁启超“开民智”新闻思想的演变轨迹

眼看世界”的新型国民,从而振奋民气,维
儒,乃鼓其舌。中国受辱数十年,坐此焉
马礼逊、米怜等外国传教士先后进入中国
新救国。
耳。”② 于是 1896 年,梁启超在《时务报》第
办报传教,宣扬西方先进的科技与开明民
《中外纪闻》是梁启超新闻生涯的开
一期发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提
主的社会观念,康有为、梁启超等先进知
2015 年第 10 期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117
NEWS WORLD
媒 介 纵 横
认为报馆是独立于政府权力的第四种势
早期的“开风气”、
“教愚民”以为封建王朝
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梁启超认为报纸
力;是传播文明的三利器(学校、报纸、演
“教愚民”转变为戊戌变法后的
是梁启超此时“开民智”新闻思想的主要
践。
“拥西学”

“倡民权”

内容。
“ 开风气”主要是指革除因循守旧、
一、
“ 开风气”、
“ 教愚民”——戊戌变
法前梁启超“开民智”
新闻思想探析
另外,梁启超认为清王朝之所以国力
不思进取的旧风气,开启爱国救亡、维新
衰弱是因为上下言路不通而导致统治者
提出了报馆的两大功能。
“ 某以为报馆有
新闻思想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其政治
“广学识”、
“开风气”、
“教愚民”,使民众能
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
思想的转变。
够认同维新变法,革除弊政,改良与巩固
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文中
戊戌变法前,梁启超受康有为维新变
现有政权,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在国难危

清末新闻思想及业务发展

清末新闻思想及业务发展

公开承认报刊的党派性 党报要重视舆论制造和指导 党报重视民意
新闻业务的改进
版面设计更现代化
开版双面印刷 新闻、评论、副刊与广告全面出现于报纸上
பைடு நூலகம்
报刊内容更专业化
新闻:标题、新闻分类、摄影图片、号外; 评论:短评、按语出现 副刊:《中国日报》的《鼓吹录》;《申报》的 《自由谈》等
维新派——集大成者:梁启超 维新派
辛亥革命之后(1911-1921) 幻想在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王朝之后,中国走 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他在报业理论 上强调“言论独立”。
革命派
强调报纸的宣传作用, 强调报纸的宣传作用,主张为革命而办报
郑贯公:“不必匕首,不必流血,笔枪可矣,流墨可 矣。咄,此何物?咄,此何事?曰报纸也。” 孙中山:“革命成功,全仰仗报界鼓吹之力”“革命 成功极快的方法,宣传要用九成,武力只可用一 成。”
清末 新闻思想与新 闻业务发展
维新派——集大成者:梁启超 维新派
戊戌变法时期(1895-1899)
强调“去塞求通”“耳目喉舌”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维新派——集大成者:梁启超 维新派
变法失败,海外逃亡(1899-1911) 报纸的两大天职: 监督政府 向导国民 办好报纸的四条原则: 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 确而速 健全舆论主张 五本: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 办刊宣传的两种办法 浸润 煽动 新闻采写 论说要“公、要、周、适” 采集写作要“博速确直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黪徐新平 覃 林
启超 (83 99 17—12)是影响近代 国救亡 、 变法维新 的新风气 。 事实上 , 之善为教者 , 教小学急于教大学 , 教愚 时务报 的创办及其登载 的震撼人心 民急于教士夫 。 意思 是说成人 和士大 ”
/l 中国历史命运 的关键人物之一 。 他不仅是著名的政 治家、 思想家 , 而且 的文章 ,的确收到了开一代社会风气 夫都是由少年和愚昧状态进化而来的, 是著名的宣传家和学者 。作 为著名的 的功效 。 如他 写的 《 变法通议 》 《 、 古议 教幼童 、 教愚 民尤为迫切 。 这种人性平 报人 ,他从 19 年 《 85 中外纪闻》的创 院考 论 中国积弱 由于防弊 等文 等和后天 教育学 习对人起决定作用 的 、 在 辛亥革命 思想 , 是唯物的、 正确的 。 梁启超说 他 办到 l 9 8年戊戌变 法失败逃亡海 外 , 章 , 当时有 洛阳纸贵之誉 。 8 在 3年多的时 间里 ,他 与维新志士一 志士 吴玉章曾说 :“ 当我读 到康 梁( 特 创办 《 时务报 ,哀号疾呼 , 是为 了 就 道 ,以 《 时务报》 知新报 等维新 报 别 是梁启超) 、 的痛快淋漓 的议论 以后 , 让 国人 明白这个道理 。当时 时务报 刊为 阵地 ,掀起 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 我很 陕就 成了他们的信徒 ,一心要做 针对 中国因循 守 旧的恶习 ,大 力宣传 的热潮。 与此同时 , 他对报刊理论也进 变法维新 的志士 ,对于习八股 、考功 新思想 , 介绍新学说 , 的确 起到了教愚 行 了深入 的探讨 ,特别是在报刊功 能 名 ,便没有多大 的兴趣了 。 ”可见 《 时 民、 开民智 的作 用 , 造就了一批新型的 和“ 报章体例 ” 方面 , 出了 自己独 到 务 报》在 变革社会风气方面对读者 的 知识分子 ,其贡献是空前的 。 提
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合新闻之本质的。 5 教 愚 民” 振 民气”的作用 .“ 、“
真正 了解报刊 的作用 ,是戊戌变法 时 期, 尤其是 以 时务报》 《 、 国闻报 《 、 湘
“ 开风 气”的作 用
梁启超认为 : 报馆之议论既漫渍 “
l9 年 , 87 梁启超在 《 蒙学报 ) ( < 、 演 报 》为 代表 的一批资产阶级维新派报
于人心 ,则风气之 成不远 矣” 。这是 梁 义报 ) 合叙》 一文 中, 中阐述 了报纸 刊在全 国各地 涌现之后。从这个意义 集 启超 2 岁时参与创办 强学 会时对 报纸 教愚 民的功 能。他说 ; 人莫不 由少而 上 说,梁启超 的报刊功能观对于 国人 3 “ 作 用的认识 。 他所说 的开 “ 风气” 主要 壮 , 由愚 而知 。 壮岁者 , 童孺之积进也 ・ 在新 闻学方 面起到 了思想启蒙 的巨大 我 是指革 除因循守旧的 旧风气 ,开启爱 士夫者 , 愚民之积进 也。 远古及 泰西 作用。著名新闻学家戈公振 曾说 ,“ 故
维普资讯
纸的灵魂 和旗 帜 , 但在 比例上 , 新闻应 性 ,富于感情 ,而志 不懈 于向上 ” 。一 是主要的。 个 富于感情 的人 ,常常将 自己的喜怒 梁启超所说 的 “ 报章体例” ,除了 哀 乐尽情地 诉 诸于 自己的文字 之 中。 主要 指报刊 内容之 外 ,还包括报章 的 这种文章往往最富有 鼓动性和感染力 。 梁 至 文风 。 他在 《 报馆 有益于国事)中指 吴其 昌评价说 : 启超 的文章 当时 “ 论 ) 于雷鸣怒吼 , 姿睢淋漓 , 叱咤风云 , 震 出, 当时报刊 存在 的 问题之一便是 “ 文
面对当时报业未振人们鄙薄报章的情况梁启超怀着一腔爱国热情从民族振兴国家强大的愿望出发利用各种机会大谈报刊之益以提高人们对报纸作用与功能的理解并围绕报馆有益于国事的主题从多方面阐述了自己对报刊功能的认识
维普资讯
戊 戌 变 法 时 期 梁 启 超 的 新 闻 思 想
理解 , 围绕 “ 并 报馆 有益于 国事” 的主 从 了解世界各 国情 况和 沟通朝廷与民 人有几分相似之处。 但是 , 梁启超 比他 题 ,从多方面阐述 了 自己对 报刊功能 众信息 的必要性上 ,说 明报馆在传播 们论述得 更为集 中和深入 ,尤其是 比 的认识。 他认为报刊对国家的作用 , 主 信息方面 的特殊功 能 ,这 种认识是切 他 们的影响 更加广泛和 巨大 。中国人
既了解外 国的情况 ,也让 外国了解中 文章 中,多角度 多侧面地 论述 了报刊 爱国热情 , 从民族振 兴、 国家强大的愿 国。 而要达到上下 内外相通 , 收到 “ 宣 对国家和 民众 的作用与好处 ,尽管他 望出发 ,利用各种机会 ,大谈报刊 之 德达情” 知 己知彼” 之功效 ,靠什 的 “ 开风气”“ 求通达 …‘ 教愚 民”的新 、“ 益 ,以提高人们对报纸作 用与功 能的 么?报纸是最有效 的工具 。梁启超还 闻思事》 一 论 “ 有助于多识 ” 。粱启超举例 说 :西 文中,开篇就指 出:“ 觇国之强弱 , 则 方国家有大报 , 有小报 , 有综合报 , 有 “ 于其通塞而 已。 ”他认为 ,一个国家的 专业 报 , 有一学 即有一报,其某学得 强盛与衰弱 ,重要原 因之一就在于是

新义 ,即某报 多一新 闻” 朝登一 ,“
否上 下相通 ,内外相通, 畅则强 , 通 闭 纸 , 夕布万邦。 是故任事者无阂隔蒙昧
塞 则弱。通 上下就是 “ 宣德达情” ,皇 之忧 , 言学者得 观善濯磨之益。 因此, ” “ 其人愈 帝 的恩德让老百姓知道 ,老百姓 的情 他得 出结论说 : 阅报愈多者 , 况让朝廷了解。 内外就 是知己知彼 , 智。 通 ”可见 , 梁启超在其早期的新 闻学
的见解 。

影响。
梁启 超认为 ,报纸之所 以能够 医 愚开 智 ,主要是 因为报上 的消 息和言

对报刊功 能的认识
2 求通达 的作 用 .
众所周知 , 维新 运动 时期 , 中国的 报业还处在非常落后的阶段。 当时 , 从 官绅到民众都普遍看不到报刊的作用 。 尤其 是腐 朽的清政府对于 中国人 自己 创办 报刊封 禁打压 ,“ 报馆 为蝥贼 , 视 目报章为妖言” 使得 中国幼稚 的新 闻 , 事业举步维艰 。 面对 当时报业未振 、 人 们鄙薄报章的情况 ,梁启超怀着一 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