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养殖之贻贝养殖

合集下载

海水养殖贻贝养殖业务的风险与应对策略

海水养殖贻贝养殖业务的风险与应对策略

海水养殖贻贝养殖业务的风险与应对策略引言:在近几十年,随着人类对食物需求的不断增加和海洋资源日益减少,海水养殖贻贝养殖业务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贻贝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海产品,其独特的营养价值使其备受消费者的青睐。

然而,海水养殖贻贝养殖业务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如水质污染、疾病传播等。

本文将针对海水养殖贻贝养殖业务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水质污染风险与应对策略1.1 污染源水质污染是海水养殖贻贝养殖业务中最主要的风险之一。

污染源包括沿海城市的废水排放、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等。

1.2 应对策略为了应对水质污染的风险,养殖业务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建立养殖区域的保护区,控制污染源的排放。

2)加强水质监测和管理,随时掌握水质状况,及时采取措施净化水质。

3)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治理水质污染。

二、疾病传播风险与应对策略2.1 疾病传播贻贝养殖业务中,疾病传播是另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

病原体可以通过污染的水体、病死的贻贝等途径传播。

2.2 应对策略为了应对疾病传播的风险,养殖业务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加强对养殖贻贝的病害检测,及时发现并隔离患病贻贝,防止疾病传播。

2)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体清洁,降低病原体传播的风险。

3)加强养殖贻贝的健康管理,提高贻贝的抗病能力,减少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三、气候变化风险与应对策略3.1 气候变化对养殖业务的影响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海水温度的升高、海平面上升等现象,对贻贝的生长和生存环境造成影响。

3.2 应对策略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风险,养殖业务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加强对贻贝的生态环境研究,了解贻贝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

2)适应气候变化,进行合理的养殖方式调整,如调整养殖密度、改善污染物质的减排,以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3)加强与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气候变化对贻贝养殖业务的应对技术研究和推广。

四、市场风险与应对策略4.1 市场供求关系的不确定性市场供求关系的不确定性是养殖业务面临的常见风险。

海岛渔业基础之――贻贝养殖

海岛渔业基础之――贻贝养殖

贻贝养殖◆教学目标1.了解贻贝的经济、药用价值。

2.描述“浮吊”养殖技术要领。

3.尝试浮吊筏架的设计与制作。

◆教学内容一、外形特征贻贝在中国北方俗称海虹,它的干制品称做淡菜,是驰名中外的海产食品之一。

贻贝是贝类养殖事业中的重要种类,世界许多地区都有养殖,特别是北欧、北美以及澳大利亚等地区养殖贻贝很盛行,生产数量也很大。

中国出产的贻贝有贻贝、厚壳贻贝、翡翠贻贝等好几种。

它们的贝壳都呈三角形,表面有一层黑漆色发亮的外皮。

厚壳贻贝自日本沿海至中国的福建厦门沿岸都有分布,浙江沿岸产量较大。

二、营养成分◆蛋白质53.5%,脂肪6.9%,醣元17.6%,无机盐8.6%,多种维生素等。

◆贻贝营养成分的三个特点:①氨基酸种类多含量高,占干蛋白质的7%;含八种必须氨基酸:色、赖、亮、异亮、缬、苯丙、苏、蛋氨酸。

②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占鲜品的0.92%,主要有二十四碳四烯酸。

③B族维生素丰富,VB2(核黄素)、VB12(钴氨酸)具有很强的药用价值。

◆功用主治:补肝肾,益精血,消瘿瘤。

治虚劳羸瘦,眩晕,盗汗,阳痿,腰痛、崩漏,带下等。

三、贻贝的养殖1.我国主要养殖种类的分布2.贻贝有利于养殖的特性(1)对温度、盐度适应范围广,可塑性大――北苗南移养殖效果好。

(2)耐干露能力强――适合苗种运输。

(3)抗污力强――适应环境能力强。

(4)抗风浪力强――有坚韧的足丝附着。

(5)群聚习性――适合高密度养殖。

(6)生长快、产量高――亩产3000~5000㎏。

(7)繁殖力强――能满足苗种需求。

3.浮吊养殖技术的优点贻贝浮吊式养殖因悬浮在水中,养成器可随涨潮退潮而升降,不受退潮露空的影响,其生长期较长,生长速度也较Array快,清明前后采到的苗,精心养殖到年底就可收获上市。

这种养殖方式,虽然一次性投资费用较高,但具有产量高、易于管理和收获、养殖周期短等特点,因此,很受贻贝养殖户欢迎。

4.浮吊养殖技术的操作要点(1)海区选择:①海水比重:应选择在海水比重为1.010~1.030之间的海区。

海水养殖之贻贝养殖

海水养殖之贻贝养殖

贻贝的收获: 贻贝贻贝分苗后经半年或 1年即可收获。收获时将成串
的贻贝从养殖浮筏上解下,集中装运鲜销或加工。
贻贝的加工: 具体的产品形式可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口加工。 (1)干制品:干制品有两种,即“淡菜”和“蝴蝶干”。
前者是熟肉干制品,后者为鲜肉干制品。干燥方法有晒干 和烘干。
(2)冷冻品:将鲜肉洗净再去水分后装在纸盒里,盒外 包塑料薄膜,然后速冻即成。
③拆网时间视贝苗大小和水温 等情况而定,9月份一般2~3天可 拆网衣。
包苗过程
贻贝的养成阶段:
(3)养成方法: 一是深水浮筏养殖,选择上述海区,在低潮时架设浮筏、
浮排进行吊养。吊养区一般要求水质较肥,浮游生物丰富, 底质泥多沙少(便于打桩),敌害生物较少。用竹、木搭成 排(或筏),排(筏)四角用塑料桶作浮子,用缆绳和木桩 加以固定,于是把已有苗附着的缆绳移吊在浮筏或浮排下, 每个浮台(筏)间距为5~7米,力求规格整齐。
二是地播式养殖,每亩投放石块2000~5000块,每块为 3~5公斤,成行排列,适宜于沙质较多的硬底质海区,把个 体长2.5~3厘米的贝苗均匀地撒播在石块上,每亩可播苗20 万粒。
三是插水泥棒养殖,棒长1.2米,宽厚各6厘米,把贝苗 固着在棒上,每棒附着的贝苗控制在300粒左右,每亩可插 666支棒。
②海水盐度:在18~32‰的海区。 ③海水温度:变化在0~29℃之间。 ④灾敌危害:养殖海区要求敌害生物少,无大量 工业污染和没有污水注入。
贻贝的养成阶段:
(2)包苗技术: ①先铺上网片,从头到尾撒上
一行贝苗,再放上养殖绳,然后边 缝边搁苗。
②养殖绳在2米左右,贝苗在 0.5cm以下,包3~4斤即可;贝苗 在0.5cm以上,包7~8斤。
约经20个小时发育,便具有两片较硬而透明的小贝壳, 成为D形体开始变态有附着能力,那时壳长为380~400 微米,可以开始采苗。

海上牧场,枸杞岛最壮观的贻贝养殖场

海上牧场,枸杞岛最壮观的贻贝养殖场

海上牧场,枸杞岛最壮观的贻贝养殖场人们常说,居住在海边的人心怀大海,心胸宽阔。

刚走下渡轮,来到美丽的枸杞岛,波澜壮阔的蔚蓝大海上,撒满了白色的点点繁星,壮观的景象顿时让人豁然开朗,心情极好。

波澜壮阔的蔚蓝大海上,白色的点点“繁星”,就是著名的枸杞岛贻贝养殖场,人们把这些养殖场称为“海上牧场”,因此枸杞岛也被称为“海上牧岛”。

贻贝在北方俗称海虹,晒干后称做淡菜,是驰名中外的海产食品。

由于枸杞岛水域宽阔,水质洁净,水温适宜,饵料充沛,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渔业资源丰富,素有“天然鱼库”和“海上牧场”之称,是海产养殖、外海捕捞的重要基地。

枸杞岛的贻贝海上养殖业在全国都占有很高地位,这里是著名的“贻贝之乡”站在山坡之上远望大海中的养殖区域,蓝天丽日下,一片片白色的浮标在海面漂浮,犹如千万只海鸥在海面翩跹,甚是浩瀚壮观。

枸杞岛是中国最大的贻贝养殖场,岛上的渔民多以海上养殖贻贝为主。

海面上点点白色的泡沫浮标,在海上阳光的照耀下,和蓝天白云、海中渔舟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枸杞岛的贻贝养殖,是采用海湾自然海域浮吊式生态放养的。

众多圆形的泡沫浮标托起一根100多米长的大绳,大绳上垂直悬挂着150条约3米长的麻绳,在麻绳上附生着贻贝,这些贻贝从芝麻大到收割要在海上生长2年。

贻贝的繁殖是体外受精的,在海水中出生的贻贝苗,个头比芝麻还小,需要人工附着在麻绳上育苗,贻贝苗的足丝有很强的抓力,3米的绳子上可以附着1万颗小苗。

把苗绳放到海水中放养1年,才能出苗。

出苗后的贻贝只有海瓜子大小,一根绳上约有一万多个,这就需要人工将苗剥下来,按一条麻绳1000颗的配比,让贻贝重新附着到新的麻绳上,再用海水放养1年。

等到收获贻贝时,再将贻贝从海中打捞上岸进行采摘。

养殖贻贝要选择合适的水域,这就要求必须是低潮线以下,水深在五到二十米之间,水流通畅盐度适中,水质洁净没有污染,水底以泥沙为优,自然饵料多的水域。

另外,海上要浪小风平,以浅海内湾为佳。

海水养殖贻贝种苗培育技术与质量控制

海水养殖贻贝种苗培育技术与质量控制

海水养殖贻贝种苗培育技术与质量控制海水养殖贻贝种苗培育技术的发展对于贻贝养殖业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质量控制是保证贻贝种苗健康生长和高产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针对海水养殖贻贝种苗培育技术与质量控制进行详细介绍。

一、海水养殖贻贝种苗培育技术1. 优质基贝选取:选择具有生长健壮、外形饱满、无明显缺陷的基贝作为培育种苗的起始材料。

同时要注意基贝的大小和年龄的搭配,以保证充分的养分摄取和生长发育的均衡。

2. 种苗容器设计与管理:种苗容器的设计应注重通风、排水和保护功能。

常用的种苗培育容器包括贝壳网箱、圆形水槽、塑料网袋等。

种苗容器应定期清洗,排除底泥,以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

3. 合适的养殖水质条件:合理控制水质参数对贻贝种苗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养殖水温适宜范围一般为18-25摄氏度,饮用水氧含量应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

此外,氨氮浓度、pH值、盐度等指标也需要定期检测和调整。

4. 合理饲料供给:种苗的饲料供给应适应其生长发育的需求。

可以使用贻贝专用的饲料,也可利用自然环境中的藻类和底栖生物作为饲料。

饲料的投喂时间和量要根据贻贝的生长状态和水质情况进行科学调整。

5. 疾病防控:贻贝种苗在培育过程中容易遭受疾病的侵害,因此要加强疾病防控工作。

定期检查和清除种苗容器内的死贝和病贝,保持水质清洁。

同时,可以适度使用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药物,但要确保使用的药物安全、环保。

二、质量控制1. 种苗质量评价指标:种苗质量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生长速度、生长健壮性、体重增长率、壳长和壳宽等。

通过定期抽样检测和评估,以确保种苗的质量符合养殖要求。

2. 海水培育环境的控制与调整:要保持种苗养殖环境的稳定性和水质的清洁度。

定期监测水质指标,如温度、盐度、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及时调整环境参数以解决问题。

3. 疾病防控措施:加强疾病防控工作是保证养殖贻贝种苗质量的重要保障。

定期检测种苗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此外,培育环境的清洁卫生也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海水养殖贻贝的水质要求与养殖管理措施

海水养殖贻贝的水质要求与养殖管理措施

海水养殖贻贝的水质要求与养殖管理措施贻贝是一种重要的贝类养殖物种,其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然而,贻贝的养殖过程中,水质对于其生长和存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海水养殖贻贝的水质要求以及相关的养殖管理措施。

首先,贻贝在海水环境中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水质条件。

对于贻贝养殖来说,适宜的水温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一般来说,贻贝的适宜生长温度范围约为15℃-25℃之间。

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都会影响贻贝的养殖效果。

此外,贻贝对于水质中的盐度也有一定要求,适宜的盐度范围为30‰-35‰。

最后,贻贝的生长还受到水质中的氧含量影响,充足的氧气对于贻贝呼吸和新陈代谢至关重要。

为了满足贻贝的水质要求,养殖管理措施至关重要。

首先,养殖池或养殖区域的选址非常重要。

应选择无污染、水流较好的海域作为贻贝的养殖区域。

其次,定期检查水质参数,包括水温、盐度、氧气含量等。

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水质监测设备以及常规的水质采样检测来保持水质的稳定。

如果发现水质参数异常,应尽早采取相应措施调整。

另外,保持适宜的养殖密度也是关键的管理措施之一。

过高的养殖密度会增加贻贝间的竞争,导致生长缓慢甚至死亡,同时也容易造成水质污染。

因此,根据贻贝的生长情况和养殖区域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养殖密度,以保证贻贝的正常生长和养殖环境的稳定。

除了水质要求和养殖管理措施外,贻贝养殖中还需要注意其他一些问题。

首先,要定期清理池底的杂物和积聚物,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

同时,要注意防治贻贝疾病和寄生虫的发生。

可以定期监测贻贝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和防控。

此外,贻贝也需要合理的饲料供给,养殖者可以选择适宜的饲料种类和喂养方式,以满足贻贝的营养需求。

最后,贻贝养殖也需要注重环保问题。

贻贝养殖区域要与周围环境隔离,避免养殖池漏网之鱼对周边水体的污染。

同时,要避免使用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养殖用品和药物。

在处理废水时,要遵守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合理处理污水,防止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

海水养殖贻贝种苗的选育和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海水养殖贻贝种苗的选育和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海水养殖贻贝种苗的选育和繁殖技术研究进展引言:海洋养殖业在满足人类对海鲜产品需求的同时,也承担着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责任。

贻贝作为珍贵的海洋养殖物种之一,其选育和繁殖技术的研究对于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海水养殖贻贝种苗的选育和繁殖技术的研究进展,希望能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1. 贻贝生物学特性研究贻贝是一种二枚贝类动物,其寿命长、营养丰富,对海洋环境的适应性强,因此成为养殖贻贝的理想对象。

研究贻贝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生长特性、繁殖特性、养殖环境要求等,对贻贝种苗选育和繁殖技术的研究至关重要。

通过对贻贝的生长周期、生理生化指标、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研究,可以为贻贝的选育和繁殖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2. 贻贝种苗选育技术研究贻贝种苗的选育是海水养殖贻贝产业发展的基础。

传统的贻贝种苗选育方法存在着效率低、生存率低等问题,因此,研究更为高效和稳定的种苗选育技术成为了迫切的需求。

目前,通过选育特定抗病性、快速生长、高产性等优良种质的贻贝,并采用人工授精和稚贝人工饲养等先进技术手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3. 贻贝繁殖技术研究繁殖是贻贝养殖的关键环节之一,对于提高海水养殖贻贝产量至关重要。

传统的贻贝繁殖方法主要依赖于自然繁殖和人工筛选培养,但存在着繁育季节有限和生产成本高的问题。

因此,开展贻贝繁殖技术研究,探索新的繁殖方法,对提高贻贝产业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常用的贻贝繁殖技术包括人工授精、智能温控孳生、精细饲养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贻贝繁殖更加便捷、高效。

4. 贻贝种苗健康管理技术贻贝种苗的健康管理是保证贻贝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贻贝养殖中常见的疾病包括贝衰竭综合症、感染性死亡贝病等,这些疾病的防控对于保证贻贝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贝类疾病防控方面,研究者们通过生物学方法和药物防治等手段,积极探索贝类疾病的防控策略,以保证贻贝种苗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5. 贻贝养殖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海水养殖贻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追求生态环保、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目标。

海水养殖贻贝的生长与育种研究进展

海水养殖贻贝的生长与育种研究进展

海水养殖贻贝的生长与育种研究进展贻贝是一种重要的海洋经济养殖物种,其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价值使之备受青睐。

为了提高贻贝的产量和质量,许多科研机构和养殖企业进行了大量的生长与育种研究。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在贻贝的生长研究方面,科学家们主要关注贻贝的生理生态特性和养殖环境的变化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研究发现,温度是贻贝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温度过高或过低会显著影响贻贝的生理代谢,进而影响其生长速度和产量。

因此,控制养殖环境的温度对于提高贻贝的生长效益至关重要。

除了温度,养殖贻贝所处的水质条件也对其生长发育产生重要影响。

养殖场通常会通过合理的定期排污、定期更换养殖水等方式来维护良好的水质环境。

此外,合理控制饲料的投喂量和投喂频次,也可以促进贻贝的生长发育。

在贻贝的育种研究方面,研究人员努力寻找优质品种,并通过人工选育和遗传改良手段来提高贻贝的生长速度、耐环境适应力等重要性状。

目前,许多研究重点关注的是育种速度快、抗逆性强和产量高的贻贝品种。

在人工选育方面,研究人员通过对大量贻贝个体的繁殖和选育,逐步培育出一些优质的贻贝品种。

这些品种生长迅速,对养殖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产量高,且呈现出优异的食用品质。

此外,遗传改良技术的应用也为贻贝的育种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遗传改良技术主要是通过识别和利用贻贝遗传基因中的有益变异,来获得更为优良的品种。

通过选择和复制有益基因,可以显著提高贻贝的生长速度、抗逆性、抗病性等与生产性能相关的遗传性状。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遗传改良技术在贻贝育种研究中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基因编辑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等。

此外,还有一些新兴的研究领域也在贻贝的生长与育种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关注。

比如利用微生物来提高贻贝的免疫力和饲料转化率。

微生物在贻贝健康和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因此,通过改善养殖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可以显著提高贻贝的生长效益。

此外,研究人员还通过研究贻贝的基因组和转录组来揭示其生长和育种的分子机制,为贻贝的生长与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培育高品质海水养殖贻贝种苗的繁殖策略与技术

培育高品质海水养殖贻贝种苗的繁殖策略与技术

培育高品质海水养殖贻贝种苗的繁殖策略与技术摘要:海水养殖贻贝种苗的繁殖是保障养殖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本文主要研究培育高品质海水养殖贻贝种苗的繁殖策略与技术,包括选种、产苗、养殖环境和饲养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科学的选种和科学合理的繁殖技术,可以提高贻贝的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1. 简介贻贝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水产品,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富含氨基酸和矿物质等特点,备受市场青睐。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培育高品质的海水养殖贻贝种苗,成为了养殖业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培育高品质贻贝种苗的繁殖策略与技术,为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2. 选种选种是培育高品质海水养殖贻贝种苗的第一步。

应根据贻贝的生长速度、抗病能力、肉质品质等指标,选择品种优良、适应力强、抗逆性强的个体进行繁殖。

同时,还要考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适应性,避免引入外来物种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风险。

通过基因选择和配对繁殖等措施,可以提高品质和抗病能力。

3. 产苗产苗是培育高品质海水养殖贻贝种苗的关键环节。

在贻贝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采取适当的繁殖技术,可以提高产苗量和产苗质量。

常用的繁殖技术包括人工授精、稻草埋藏、人工孵化等方法。

通过合理控制水温、光照和饲料供给等因素,可以促进贻贝的幼体发育,提高产苗率。

4. 养殖环境良好的养殖环境是培育高品质海水养殖贻贝种苗的保障。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养殖水域,避免重金属、有毒物质等污染物的存在。

其次,要合理布局养殖区,避免密集养殖引起的竞争和疾病传播。

同时,要注意维持水质的稳定,保持适宜的温度、盐度和溶解氧等环境因素。

定期监测水质,及时调整养殖管理策略,保持养殖环境的稳定和清洁。

5. 饲养管理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是培育高品质海水养殖贻贝种苗的关键。

饲料是贻贝生长发育的重要保障,要根据贻贝的生态特点和饲料成分,选择合适的饲料类型和喂养频率。

同时,要定期检测饲料的质量,确保其营养成分的完整性和平衡性。

合理的饲养密度和适宜的养殖方式,可以提高贻贝的生长速度和肉质品质。

人工选育贻贝种质资源在海水养殖中的应用

人工选育贻贝种质资源在海水养殖中的应用

人工选育贻贝种质资源在海水养殖中的应用人工选育贻贝种质资源在海水养殖中的应用是指通过人工手段选育贻贝种群,利用其优异的遗传特性,在海水养殖中获得高产、高质量的贻贝产品。

这种应用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可以提高贻贝产业的发展效益,促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贻贝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贝类,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优点,受到人们的喜爱。

然而,在自然环境下,贻贝的生长速度、抗病能力、耐逆性等遗传特性存在很大的差异,限制了养殖业的发展。

因此,通过人工选育贻贝种质资源,有助于改良贻贝的遗传特性,进一步提高养殖业的效益。

首先,在人工选育贻贝种质资源中,可以选择品种优良的个体进行繁殖。

通过对贻贝个体的生长速度、体形特征、味道口感等进行评估,筛选出具有优秀经济性状的个体,作为繁殖种质。

这样可以遗传传递和积累有利的遗传基因,提高贻贝的生长速度和品质。

其次,利用人工选育贻贝种质资源,可以培育出对病害抵抗力强的品种。

贻贝养殖中的常见病害包括贻贝疫病、贻贝感染等,严重影响了贻贝的养殖效益。

通过人工选育,选择抵抗力强的个体进行繁殖,可逐步提高贻贝群体对病害抵抗的能力。

这可以降低养殖过程中的疫病发生概率,减少养殖损失,提高贻贝养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另外,人工选育也可以改善贻贝的适应能力,提高其耐逆性。

由于贻贝生活在海水环境中,存在诸多逆境因素,如水温变化、盐度变化、酸碱度变化等。

通过选育耐逆性强的个体,培育出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贻贝品种,可以提高其生存能力和耐受力,保障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人工选育贻贝种质资源的应用还可以促进养殖业的科学管理。

通过对贻贝种群的遗传背景进行全面了解,可以为贻贝的饲养、繁殖、疫病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可以利用遗传标记技术,对贻贝群体进行追踪和溯源,确保养殖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在贻贝养殖中,人工选育贻贝种质资源还可以促进养殖业的良性竞争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选育出高产的品种,可以提高贻贝产品的供给量,满足市场需求,降低产品价格。

海水养殖贻贝对养殖系统污染物的免疫防御机制

海水养殖贻贝对养殖系统污染物的免疫防御机制

海水养殖贻贝对养殖系统污染物的免疫防御机制海水养殖贻贝是海洋养殖业中重要的经济物种之一,其养殖对环境有着一定的影响。

养殖过程中,贻贝容易接触到各种污染物质,如有机废弃物、重金属、农药等。

然而,贻贝具有出色的免疫防御机制,可以有效抵御养殖系统中的污染物的影响。

首先,贻贝体内的免疫系统对抗污染物的能力是其免疫防御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贻贝的免疫系统包括非特异性和特异性两个层面的防御机制。

非特异性免疫是一种快速反应的防御机制,通过贻贝体内的细胞和分子进行免疫效应。

当贻贝暴露在污染物中时,非特异性免疫机制会立即启动,促使贻贝产生一系列免疫反应。

这些反应包括细胞吞噬作用、氧化爆发、产生抗菌肽和激活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等,以消除污染物对贻贝的影响。

其次,贻贝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对于免疫防御机制的有效发挥也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贻贝在养殖过程中容易受到氧化应激的影响,贻贝内部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可以帮助贻贝对抗污染物引起的氧化损伤。

贻贝体内的抗氧化物质,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等,在贻贝暴露在污染物环境中时能够迅速响应,清除自由基和其他有害氧化物质,从而降低污染物对贻贝免疫系统的损害。

此外,贻贝的免疫力还与其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平衡紧密相关。

贻贝的消化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共生菌群,这些微生物对贻贝的免疫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共生菌群能够通过竞争和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维持贻贝肠道的微生态平衡。

研究发现,共生菌群的失衡不仅会降低贻贝的抵抗力,还可能导致贻贝免疫系统异常激活,进而影响贻贝的生长和存活率。

因此,保持贻贝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平衡对于维持贻贝的免疫防御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贻贝还具有一种独特的免疫防御机制,即非特异性免疫适应性反应。

研究表明,当贻贝养殖环境中出现污染物时,贻贝体内的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会启动一种适应性反应,增强对污染物的抵抗能力。

这种适应性反应包括改变贻贝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产生抗氧化物质和促进细胞免疫效应等。

贻贝的养殖技术

贻贝的养殖技术

贻贝的养殖技术
贻贝的养殖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养殖环境:贻贝的生存水温为-2-28度,生长适温为5-23度,最适合水温10~20℃。

贻贝系广盐种,生长适盐范围为18‰-32‰。

贻贝的抗污力强,在油浸污物较多的地方可较好地生长,在溶氧量低于4毫克/升、氨氮高于4毫克/升的环境中也可短期生活。

2.养殖方式:贻贝的养殖方式有贝、藻套养和贝、藻轮养。

其中,贝、藻套养有区间套养、筏间套养和绳间套养三种方法。

3.养殖周期:贻贝的养殖周期根据养殖方式和贻贝的生长期不同而有所变化。

例如,筏间套养和绳间套养时,需要顺流设筏平养海带,垂养贻贝,这种方法的抗风力较强,但易缠绳、磨损,管理不方便。

4.养殖管理:在贻贝的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苗种的选择和运输,保持适宜的水温和盐度,合理投喂饲料,及时清理死亡的贻贝和其他杂质,保持养殖环境的卫生和安全。

5.疾病防治:贻贝的抗病力较强,但在养殖过程中也可能会发生疾病。

因此,需要定期检查贻贝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

总之,贻贝的养殖技术需要综合考虑养殖环境、养殖方式、养殖周期、养殖管理和疾病防治等多个方面。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不断观察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养殖效果。

海水贻贝种苗对不同养殖水深的生长和代谢效率

海水贻贝种苗对不同养殖水深的生长和代谢效率

海水贻贝种苗对不同养殖水深的生长和代谢效率海水贻贝种苗养殖是一种重要的海产养殖方式,对于提高贻贝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养殖过程中,水深是一个影响海水贻贝生长和代谢效率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就海水贻贝种苗在不同养殖水深下的生长和代谢效率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海水贻贝种苗的生长特性。

贻贝属于硬体动物门、双壳纲、贻贝科,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贝类。

贻贝种苗的生长受到水温、养分、溶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贻贝的优化生长水温为20-25℃,而过高或过低的水温都会对其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养殖水深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因素,同样对贻贝的生长和代谢效率产生影响。

其次,我们需要分析海水贻贝种苗在不同水深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海水贻贝种苗在较浅的水深下更容易获取光照和养分,从而促进其生长。

一些实验研究发现,在浅水培养条件下,贻贝的体长、体重和生长速率均显著高于深水培养。

这是因为在浅水培养条件下,贻贝能更好地吸收光合产物和浮游生物,从而提高其代谢效率。

然而,过浅的水深也可能导致贻贝生长受限,因为水深过浅会导致温度过高、溶解氧含量降低等问题。

此外,不同品种的海水贻贝种苗对水深的适应性也有所差异。

一些研究发现,不同品种的贻贝对水深的适应性不同,有些品种在较深的水培养条件下生长更快,而有些品种则在较浅的水培养条件下生长更快。

这是因为不同品种的贻贝在形态、生理和生态习性上存在差异,从而对水深的适应性也有所差异。

此外,养殖水深对海水贻贝种苗的代谢效率也有影响。

贻贝的代谢效率可以通过测定其氧摄取率、二氧化碳排放率和能量分配等指标来评估。

一些实验研究发现,在较浅的水深条件下,贻贝的代谢效率显著提高。

这是因为在浅水培养条件下,贻贝可以更好地获取光照和养分,从而提高其光合作用和消化吸收效率。

然而,过浅或过深的水深都可能导致贻贝代谢失衡,影响其生长和存活。

最后,我们需要总结海水贻贝种苗对不同养殖水深的生长和代谢效率的影响。

海水养殖贻贝种苗对溶解氧浓度的生理适应性研究

海水养殖贻贝种苗对溶解氧浓度的生理适应性研究

海水养殖贻贝种苗对溶解氧浓度的生理适应性研究海水养殖贻贝是我国沿海地区重要的水产养殖产业之一,也是重要的食品资源。

为了提高贻贝的养殖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研究贻贝种苗在不同溶解氧浓度下的生理适应性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文将对海水养殖贻贝种苗对溶解氧浓度的生理适应性进行综述。

首先,溶解氧是水中最基本的生命要素之一,对于贻贝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贻贝在水中通过鳃器与水中的溶解氧进行气体交换,从而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不同种类的贻贝在溶解氧浓度适应性上各有差异,但一般来说,贻贝对低溶解氧浓度的适应能力较强。

实验研究表明,贻贝种苗在溶解氧浓度较低的环境下,有一定的生理适应能力。

当溶解氧浓度降低时,贻贝种苗通过一系列的生理调节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首先,贻贝种苗能够降低自身的代谢率和氧耗量,从而减少对溶解氧的需求量。

其次,贻贝种苗可以增加鳃器面积,提高气体交换的效率,增加对氧的吸收能力。

此外,贻贝种苗还可以增加血红蛋白含量,增强氧运输和供应能力。

然而,贻贝种苗对于过高的溶解氧浓度也存在一定的生理适应性。

当溶解氧浓度过高时,会导致贻贝种苗产生一系列的生理损伤和代谢紊乱。

过高的溶解氧浓度会引发氧中毒,导致贻贝种苗的鳃与黏附细胞受损,进而影响贻贝的呼吸功能。

此外,过高的溶解氧浓度还可能导致贻贝种苗产生氧自由基,损伤细胞结构和功能。

要提高贻贝的养殖效益,可以通过调整养殖水体的溶解氧浓度来提高贻贝种苗的适应性。

在夏季高温时期,养殖水体溶解氧浓度容易下降,此时可以采取增氧措施,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保证贻贝种苗的正常生长。

而在冬季低温时期,水体溶解氧浓度可能会上升,此时可以通过增加水体的循环流动,降低溶解氧浓度,减少对贻贝种苗的不利影响。

此外,还可以通过优选适应性强的贻贝种苗,培育出在高温、低氧条件下生长能力强的优良品种。

通过遗传改良和选育工作,选出对溶解氧浓度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抗逆能力强的品系,以提高贻贝养殖的效益。

生长速率对海水养殖贻贝产出与品质的影响

生长速率对海水养殖贻贝产出与品质的影响

生长速率对海水养殖贻贝产出与品质的影响贻贝是一种常见的海水养殖物种,其产量和品质对于贻贝养殖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而贻贝的生长速率是影响其产出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生长速率对海水养殖贻贝产出与品质的影响,以期为贻贝养殖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首先,生长速率对贻贝产出量的影响不可忽视。

贻贝的生长速度决定了其到达出售或收获的标准尺寸所需的时间。

较快的生长速率将使贻贝更早达到可收获的尺寸,从而提高贻贝的产出量。

此外,生长速率较快的贻贝也意味着短期内可以进行更多次的养殖周期。

这将有效地提高养殖场的贻贝产量,满足市场需求。

其次,生长速率对贻贝品质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贻贝的生长速度与其肉质质量有密切关系。

根据研究表明,生长速率较快的贻贝通常具有更加肥美的肉质,口感更为细腻。

这是因为较快的生长速度意味着贻贝对食物的摄取和消耗更加高效,能够积累更多的养分,从而使其肌肉得到更好的发育。

因此,具有快速生长速率的贻贝在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

然而,生长速率过快可能会对贻贝品质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过快的生长可能导致贻贝细胞增殖过程中的异常,并可能导致内部器官的不协调发育。

这可能会影响贻贝的整体健康状况和质量。

因此,贻贝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生长速率,避免过度摄食和过度投喂。

适当的管理和饲养方式可以实现生长速率与质量的平衡,确保贻贝的健康成长。

此外,生长速率对贻贝的产卵能力和繁殖成功率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较快的生长速率对贝类的性成熟和繁殖具有积极的影响。

由于贻贝的生长速度快,性成熟的时间也会提前,从而扩大了繁殖的时间窗口。

此外,快速生长的贻贝往往具有更多的生殖细胞,提高了繁殖的成功概率。

因此,生长速率对贻贝的繁殖能力和繁殖水平也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优化贻贝的生长速率和品质,贻贝养殖业在实践中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合理配制饲料,确保贻贝获得充足的营养。

贻贝的生长需要适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必需微量元素。

其次,维持适宜的水质条件,保证养殖环境的清洁和稳定。

贻贝养殖加工技艺

贻贝养殖加工技艺

贻贝养殖加工技艺
贻贝养殖加工技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养殖环境准备:贻贝适合生长在富含营养物质并且有足够光照的海域中。

在养殖前需要选择合适的水域,并进行水质监测和处理,保证水质符合贻贝生长的要求。

2. 种贝选育:在贻贝养殖中,选育适应力强、生长快和抗病性好的贻贝种贝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人工授精、选育和配对等方式进行种贝选育。

3. 饲料管理:在贻贝养殖过程中,合理的饲料管理是保证贻贝健康生长的重要因素。

常用的饲料包括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和有机泥等。

4. 养殖管理:贻贝的养殖需要控制养殖密度、水温、水质等因素,以促进贻贝的生长和养殖效益的最大化。

此外,还需要定期检查贻贝的健康状况,预防和治疗疾病。

5. 收获和加工:贻贝的收获通常在贻贝生长到一定尺寸后进行,一般为壳长4-6厘米。

收获后,需要对贻贝进行清洗、分级、
包装等加工处理,以保证贻贝的质量和食品安全。

6. 贻贝产品的加工:贻贝可以进行多种加工,如贝肉的熟制、腌制、干制、冷冻等,也可以进行贻贝壳的加工,制作贝壳工艺品等。

这些加工可以增加贻贝产品的附加值和销售渠道。

以上是贻贝养殖加工技艺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具体实施还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养殖环境和需求进行调整。

海水混养对贻贝生长与产出的影响研究

海水混养对贻贝生长与产出的影响研究

海水混养对贻贝生长与产出的影响研究海水混养是一种在水产品养殖中广泛应用的方式。

它指的是将不同种类的水生动植物放置在同一水体中共同生长和繁殖。

在这个过程中,水生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能会对贻贝的生长和产出产生影响。

因此,本文将研究海水混养对贻贝生长与产出的影响,以了解其对养殖业的潜在价值和可行性。

首先,海水混养可以提供贻贝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贻贝是一种滤食动物,通过滤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物来获取营养。

在海水混养中,水生植物如海藻和浮游植物可以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为贻贝提供更多的食物资源。

这样一来,贻贝的生长速度可能会加快,产量也有望增加。

而且,海水混养还可以改善水质环境。

水生植物会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和氨氮等废物物质,同时释放出氧气,从而改善水体的氧含量和净化水质。

这对贻贝的生长是非常有利的,因为贻贝对水质的要求非常高。

通过海水混养,水体中的废物物质和有害物质得到有效去除,可以提供一个更加清洁和适宜的生长环境,有助于贻贝的健康生长和增加产出。

另外,海水混养还可以提供贻贝生长所需的生物群落。

贻贝生长的环境中需要多种不同的微生物,它们与贻贝形成共生关系,为贻贝提供营养和保护。

而这些微生物可能通过混养中的其他生物进入贻贝的生活环境。

例如,螃蟹、海星等海洋生物可能为贻贝提供所需的微生物,促进贻贝的生长和健康。

通过与其他生物的混养,贻贝的生长环境将更加丰富和多样化,有助于贻贝的生长与产出。

除了上述的正面影响,海水混养也可能对贻贝养殖产生一些挑战。

首先,不同种类的水生动植物在共同生长的过程中,可能会竞争有限的食物和空间资源。

如果某一种生物过度生长,可能会对其他生物造成不利影响,导致贻贝的生长受阻。

因此,在海水混养养殖中,需要仔细控制每个物种的数量和生长速度,以保持一个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

另外,海水混养也可能引入新的疾病和害虫。

不同种类的生物之间可能存在传染病的传播风险,某些害虫也可能对贻贝造成损害。

因此,在进行海水混养时应加强监测和管理,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

海水养殖贻贝种苗对温度和盐度变化的生理响应

海水养殖贻贝种苗对温度和盐度变化的生理响应

海水养殖贻贝种苗对温度和盐度变化的生理响应海水养殖是一种重要的渔业养殖方式,贻贝作为养殖海产品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意义。

贻贝种苗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温度和盐度是两个重要的环境因素。

本文将从贻贝种苗的生理响应角度,探讨温度和盐度变化对贻贝种苗的影响。

首先,温度是影响贻贝种苗生理响应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水温对贻贝种苗的生长和发育具有显著影响。

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贻贝种苗能够保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和发育速度,达到最佳生长状态。

然而,当水温过高或过低时,贻贝种苗的生命活动将受到明显的影响。

高温对贻贝种苗的生理响应主要表现为代谢加快,生长加快,但超过一定温度范围后,贻贝种苗会出现应激反应,如出汗、蜷缩等,这是为了防止机体过热而采取的自我保护措施。

超过贻贝种苗所能适应的最高温度阈值后,会引发热休克和生理损伤,严重影响生长发育。

低温对贻贝种苗的生理响应主要表现为代谢速度下降、生长减慢。

在极端低温环境下,贻贝种苗的新陈代谢活动受限,生长受阻,有可能导致死亡。

贻贝种苗对低温适应能力较强,但也存在一定的温度适应范围,过低的温度将对贻贝种苗的存活和生长产生明显不利影响。

其次,盐度是另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也是影响贻贝种苗生理响应的关键因素之一。

贻贝种苗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宽,但过高或过低的盐度会导致水分平衡失调,从而影响生理过程。

高盐度对贻贝种苗的生理响应主要表现为体内水分丧失,细胞脱水。

当贻贝种苗处于高盐环境中时,由于外界盐分浓度高于体内盐分浓度,会导致贻贝体内水分通过渗透压差转移至高盐环境中,引起细胞脱水。

大量的水分丧失对贻贝种苗的生理机能造成损害,使贻贝种苗的生长减缓,并可能导致死亡。

低盐度对贻贝种苗的生理响应主要表现为细胞内外液体平衡的失调,导致细胞功能异常。

低盐环境下,贻贝种苗体内外盐分浓度的差异减小,导致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受到限制,细胞功能受损。

这将直接影响贻贝种苗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使其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贻贝的养殖

贻贝的养殖

贻贝的养殖 9—13
二、苗种运输
(一)耐于能力 贻贝在温度较低、湿度较大的环境中,耐干能力较强。在 气温30℃~32℃时,贻贝苗离水4小时,再放入水后很快附着; 离水8小时后呈现麻痹状态,重新放入水中需经2天以上的恢复 才能附着;离水28小时后则全部死亡。在18℃一22.5℃的气温 条件下,离水24小时后的死亡率为2.4%,2天后为3.8%,3天 后为76.9%,4天后为85.0%,5天后为100%。在3.5℃~ 7.0℃的气温中,离水4天时无死亡出现;8天后则全部死亡。 目前,贝苗的运输多在8~9月进行。此时,气温达20℃~30℃, 运输时不宜离水时间过长。 (二)运输方法 一般采用冷藏车干运,多在夜间运苗。贝苗运回后,先打 开冷藏车的车门,将车内温度逐渐自然提升到自然气温,再进 行分苗或下海暂养。 贻贝的养殖 9—14
பைடு நூலகம்贻贝的养殖 9—7
第二节 贻贝的半人工采苗
贻贝的筏式半人工采苗,具有方法简便、大众化、产量大、效益高 等优点。目前,仍然是贻贝苗种的主要来源。同样,这种方法普遍实用于 翡翠贻贝和厚壳贻贝。 一、采苗场地的选择 (一)亲贝资源充足 充足的亲贝资源是选择采苗海区的首要条件。 (二)海况良好 海区形状以半圆形的海湾为佳;同时,要求其外海有岛屿缓冲风浪,湾 内有通畅的往返流。在较为开放的海区,如具有旋转流或基本相等的往复 流,也可选作采苗场。 (三)稳定的水质条件 附近无太多的淡水注入,雨季盐度不低于18,夏季水温不高于29℃,无 水温和盐度的突然变化,水清流畅,无污染。 (四)底质良好 底质硬度适中,既易于打橛又要保证橛的牢固。岩礁和沙砾底应采用石 砣固定筏身。 (五)饵料丰富,敌害生物较少。
第一节 贻贝的生物学
一、主要种类的形态
(1)贻贝(Mytilus edulis Linnaeus):壳呈楔形,前端尖细, 壳顶靠近壳的最前端。壳长不及壳高的两倍。壳腹缘直,背缘 成弧形,后缘圆而高。壳皮发达,壳表黑褐色或紫褐色,生长 纹细而明显。 (2)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 Linnaeus) :贝壳较大,长度约 为高度的两倍,壳顶喙状,位于贝壳的最前端。腹缘直或略弯。 壳顶前端具有隆起肋。壳表翠绿色,前半部常呈绿褐色。 (3)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 Gould):贝壳大,长为高的 两倍,为宽的三倍左右。壳呈楔形,壳质厚。壳顶位于壳的最 前端,稍向腹面弯曲,常磨损呈白色。贝壳表面由壳顶向后腹 部分极凸,形成隆起面。左右两壳的腹面部分突出形成一个棱 状面。壳皮后,黑褐色,边缘向内卷曲成一镶边。壳内面紫褐 色或灰白色,具珍珠光泽。

贻贝幼体培育方法及日常管理要求

贻贝幼体培育方法及日常管理要求

贻贝幼体培育方法及日常管理要求
适宜密度:一般受精卵阶段500—800个/毫升,壳顶幼体阶段10—20个/毫升。

添水与换水:幼体刚入池时,水深应保持在30—40厘米,以后每天添加10厘米,直至满池后才改用换水方法,每天换出总水量的l/3一l/2。

饵料:在d形幼体前是自身营养,在水温为18—19.512条件下,受精后48小时发育到壳长100微米的d形幼体时,便开始摄食。

选用饵料以小新月菱形藻、三角褐指藻、微球藻或全藻等。

当幼体进入壳顶幼体阶段后,因摄食量大,可投喂个体较大的扁藻和盐藻。

如投喂小型硅藻时,早期要求每毫升池水中达7—8千个,随幼体的增长逐渐增加到1—2万个;如投喂扁藻时,初期每毫升池水3—5千个,晚期7—8千个。

幼体附着后,可增至每毫升池水1—2万个。

如果活饵料不足,还可用酵母粉(磨碎),每升池水投入0.5一l克,或用豆粉,每升池水投入2.5克左右,先将豆粉煮熟,再过滤沉淀,取上层液体投喂。

投喂时间一般在每天换水后进行。

氧气:为保证幼体发育正常,必须保证充足氧气,可用增氧机向池内充氧,或用长柄木耙经常缓慢搅动,促进气体交换。

光照:在培育过程中,应避免强光和不均匀的光照,室内培育池表面的光照强度,一般可控制在500勒克司以下。

过强光照强度,使幼贝沉底集聚死亡。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贻贝——海中鸡蛋
三、贻贝人工养殖
贻贝苗的采集:贻贝苗种来源有人工诱导孵化和海区自 然采苗两种。由于各海区幼体资源比较丰富,因此以自 然采苗为主。
贻贝苗及其采集
贻贝苗的采集: 贻贝有雌雄异体,也有雌雄同体,属卵生型贝类。 每年5~6月和10~11月为其两个繁殖盛期,前者 所产生贝苗被称为夏苗,后者所产生贝苗被称为秋苗。 成熟的亲贝将精卵排出体外,行体外受精,其胚胎 约经20个小时发育,便具有两片较硬而透明的小贝壳, 成为D形体开始变态有附着能力,那时壳长为380~400 微米,可以开始采苗。 采苗时先选择几个点,用浮游生物绢网定点捕捞幼 体,分析该海区贝苗的平面和垂直分布的密度。
贻贝的收获: 贻贝贻贝分苗后经半年或 1年即可收获。收获时将成串 的贻贝从养殖浮筏上解下,集中装运鲜销或加工。
贻贝的加工: 具体的产品形式可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口加工。 (1)干制品:干制品有两种,即“淡菜”和“蝴蝶干”。 前者是熟肉干制品,后者为鲜肉干制品。干燥方法有晒干 和烘干。 (2)冷冻品:将鲜肉洗净再去水分后装在纸盒里,盒外 包塑料薄膜,然后速冻即成。 (3)贻贝罐头:有豉油贻贝罐头、原汁贻贝罐头、油浸 熏制贻贝罐头等品种。 (4)汤汁加工:贻贝蒸煮过程中 流出的汤汁,含有大量的可溶性蛋 白,可作加工原料。 (5)壳的加工利用:贻贝壳加工 成壳粉可做肥料。
贻贝的养成阶段:
(1)海区选择: ①海洋状况:贻贝养殖场最好选择在避风、潮流 通畅的内湾,水深5~20米,有利于打桩的泥砾底,流 速15~25米/分,尽量避免流向不定的强转流和二节流。 ②海水盐度:在18~32‰的海区。 ③海水温度:变化在0~29℃之间。 ④灾敌危害:养殖海区要求敌害生物少,无大量 工业污染和没有污水注入。
厚壳贻贝
贻贝的足丝
二、贻贝营养价值
贻贝富含维生素B族,磷、铁和锌的含量也较为丰 富。每100克生贻贝中,含蛋白质12克、脂肪2克,能提 供360千焦的热量。 贻贝还具有补肝益肾、调经活血的功效。 鲜活贻贝是大众化的海鲜品,可蒸、煮食之,也可 剥壳后和其他青菜混炒,味均鲜美。 其煮熟后加工成干品称为淡菜。淡菜的营养价值很 高,并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淡菜蛋白质含量高达59%, 其中含有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脂肪含量为7%,且大 多是不饱和脂肪酸。
贻贝的养成阶段:
(2)包苗技术: ①先铺上网片,从头到尾撒上 一行贝苗,再放上养殖绳,然后边 缝边搁苗。 ②养殖绳在2米左右,贝苗在 0.5cm以下,包3~4斤即可;贝苗 在0.5cm以上,包7~8斤。 ③拆网时间视贝苗大小和水温 等情况而定,9月份一般2~3天可 拆法: 一是深水浮筏养殖,选择上述海区,在低潮时架设浮筏、 浮排进行吊养。吊养区一般要求水质较肥,浮游生物丰富, 底质泥多沙少(便于打桩),敌害生物较少。用竹、木搭成 排(或筏),排(筏)四角用塑料桶作浮子,用缆绳和木桩 加以固定,于是把已有苗附着的缆绳移吊在浮筏或浮排下, 每个浮台(筏)间距为5~7米,力求规格整齐。 二是地播式养殖,每亩投放石块2000~5000块,每块为 3~5公斤,成行排列,适宜于沙质较多的硬底质海区,把个 体长2.5~3厘米的贝苗均匀地撒播在石块上,每亩可播苗20 万粒。 三是插水泥棒养殖,棒长1.2米,宽厚各6厘米,把贝苗 固着在棒上,每棒附着的贝苗控制在300粒左右,每亩可插 666支棒。
海洋渔业常识
岱山中学生物组
贻贝养殖
一、贻贝生物学特性
贻贝属软体动物,壳黑褐色,生 活在海滨岩石上。 贻贝适宜生长的水温为20~30℃, 海水比重为1.01~1.025之间,通过足 分泌的足丝营附着生活,有群居习性, 可牢固地附着在竹、木、水泥柱、岩 礁等处,尤以阴暗面和孔隙处最多。 贻贝的摄食则被动地从通过它身体内 部的水流中获得,主要以硅藻和有机 碎屑为饵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