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高中地理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结合实际,会分析地球圈层结构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课前预习要求:认真自学并及时记录自己的问题或者是奇思妙想(记在右侧空白处),准备在课堂上提出进行重点解决。
知识点一:地震波1.请阅读教材P21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是地震波?(2)地震波分为哪两类?它们的性质各是怎样的?完成以下表格。
【探究活动】(1)体育课时地震突然发生,操场上的同学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还是左右晃动?后来呢?为什么?(2)如果在海里游泳时地震突然发生,你感觉上下震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知识点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阅读教材P22的图,思考以下问题。
1)图中有哪几种地震波?它们的传播速度分别随深度发生了什么变化?2)图中有哪几个界面?在界面附近,地震波波速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3)你能否据此将地球的内部结构进行分类?你会分为哪几层?理由是什么?根据课本完成地球内部圈层特点的表格:名称划分主要特点知识点三: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阅读教材P23,完成表格。
巩固训波是人们了解地震的重要手段,下图为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表示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同地震台站所需的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能穿过地核的波是()A.W1和W2皆可B.两者皆无法通过C.W1D.W22.若某地震观测台站测得纵波、横波到达时间差6分钟,则该台站的震中距最接近()A.3500km B.4000km C.4500kmD.5000km下图中甲地为我国某省会城市,等值线为我国某局部地区莫霍面等深线(单位:km)。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区域地壳厚度的总体特点是()A.东厚西薄B.北厚南薄C.南厚北薄D.西厚东薄4.沿34°N等深线向东凸出,反映了该纬度附近A.有东西向河流分布B.有南北向山脉分布C.有东西向山脉分布D.有南北向河流分布5.省会城市甲与图中地壳最薄处地壳厚度的最大差值为()A.4.5km B.4.8km C.4.6km D.5km材料一:“大连开拓者”号是世界上在建的最大深水钻井船,也是中国建造的首艘深井钻井船。
高一地理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一、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二、教材分析地球是由不同物质组成和不同状态的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构成的,《地球的圈层结构》这节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介绍地球圈层结构内容之前,教材安排了地震波内容,向我们介绍了地震波的概念、类型及其特点,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方法。
内外部圈层结构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地震波与内部圈层结构内容与之后第六章自然灾害内容息息相关;而外部圈层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并且外部圈层涉及的地理要素为后面四章自然环境不同要素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还处于简单的认识层面,缺乏对地球圈层的透彻理解。
在学习能力上,他们刚进入高中阶段还缺少自主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不强。
本课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图片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比较难掌握。
从心理上,他们自主性强,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渴望动手学习。
四、教学目标素养目标一: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形式分析地震波类型及特点、地球各圈层的特点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素养目标二:通过对不同圈层的认识,了解不同圈层结构的范围、组成物质及状态,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通过举例说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明确人类活动应与自然和谐统一,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岩石圈及软流层的范围。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七、教学过程3.结合课本P23“地球的外部圈层”内容,列表归纳地球外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探究归纳】1.图示景观(九寨沟)涉及了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四个圈层。
构成该景观主体要素的是水圈。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新教材高中地理学案: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的变化。
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具体对比如下:传播速度传播介质纵波较快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2.不连续面:是指地震波在一定深度波速突然发生变化的面。
有两个不连续面,如下图所示:以这两个界面为界,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各圈层的特点:(1)大气圈。
项目内容基本概念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氮气和氧气主要作用使地球的温度变化和缓;为生物提供必需的氧气;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息息相关(2)水圈。
项目内容概念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组成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作用在地表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3)生物圈项目内容概念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分布集中分布在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很薄的接触地带中作用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也在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各圈层的联系: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在图中合适位置填出地球内部圈层、不连续圈层的名称。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地壳是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厚度均匀。
(×)②海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
(√)③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
(√)④地核由铁和铜等金属组成。
(×)⑤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
(√)⑥三个内部圈层中占比最大的是地核。
(×)在图中横线处填出圈层名称。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氧气。
(×)②大气圈的存在使地球上气温变化和缓。
(√)③大气圈能提供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一高一上学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地球圈层结构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是本章节的教学重点,特别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地壳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2.学生对于地球圈层结构的空间分布和作用机理的理解是难点,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模型来帮助学生形象化理解。
3.针对以下问题,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形成一份研究报告:
-圈层结构对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地球圈层结构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水圈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要求:研究报告需包括问题背景、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分析结果和结论等部分,字数不少于1000字。
4.结合课堂所学,设计一项关于圈层结构的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并撰写一份活动总结。
4.通过问题导学、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Hale Waihona Puke 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
2.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热情。
3.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品质。
3.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分析能力是技能掌握的重点,学生需要学会如何使用GIS工具来处理和分析圈层结构数据。
(二)教学设想
1.对于教学重点的突破,我设想采用以下策略: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图表和3D模型,来直观展示地球圈层结构及其相互作用。
-设计互动讨论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圈层结构对地球环境的具体影响,从而加深理解。
1.展示地球的美丽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为什么能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星球?
最新人教版选修一高中地理1.4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案(人教版必修1)[习目标] 1了解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地震波和不连续面。
2概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外部圈层的主要特点及结构特征。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1)分类:图中A表示①横波,B表示②纵波。
(2)特性错误!未定义书签。
(3)波速变化在地下33千米处(大陆部分):传播速度都明显⑦增加。
在地下2 900千米D处:A波⑧完全消失,B波传播速度⑨突然下降。
2.圈层划分(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⑩传播速度的变化。
(2)界面:图中为⑪莫霍界面,D为⑫古登堡界面。
(3)圈层:由内向外E+F为⑬地核,G为⑭地幔,H为地壳。
3.岩石圈:包括地壳和⑮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⑯岩石组成。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由⑰气体和⑱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其主要成分为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水圈:由地表水体构成的⑲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始终处于⑳循环运动之中。
3.生物圈:是地表生物及其错误!未定义书签。
生存环境的总称。
其范围是指错误!未定义书签。
大气圈底部、错误!未定义书签。
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错误!未定义书签。
上部。
我的疑惑1.。
2.。
3.。
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探究材料教材P21图125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P22图126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2010年4月14日,海地首都太子港附近发生了73级大地震,在太子港城中街道上的行人和附近海洋中行船上的人震动感觉是否一样?为什么?2.根据图125判断:地壳、地幔、外核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3.列表分析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以及各圈层的特征。
4.岩石圈是否就是我们所说的地壳?【探究归纳】1.地震发生时,处于震中附近城市街道上的行人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然后感到前后左右摇晃。
因为陆地上纵波、横波都能通过,且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
海洋中行船上的人只感到上下颠簸,因为横波不能通过液体传播。
2.地壳、地幔纵波、横波都能通过,物质状态为固态。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精品学案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学习目标二、知识梳理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①的传播速度。
2.纵波:能在②中传播,速度③。
横波:只能在④中传播,速度⑤。
3.结构(1)地壳a.厚度不均,海拔越高,地壳越厚。
b.分界:⑥。
(2)地幔a.⑦:其中的⑧一般被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b.下地幔。
c.分界:⑨。
(3)地核外核:横波不能在其中传播,说明其物质的状态为液态或熔融态。
内核:一般认为呈固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与地壳或岩石圈共同组成地球的生态系统1.大气圈(1)地球生命生存的根底条件之一。
(2)大气圈主要成分是⑩和氧气。
2.水圈a.。
b.陆地水3.生物圈(1)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
(2)是地球上最活泼的圈层。
【答案】①地震波②固体、液体、气体③快④固体⑤慢⑥莫霍界面⑦上地幔⑧软流层⑨古登堡界面⑩氮气海洋水三、夯实稳固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开展的自然环境。
读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答复1~2题。
1.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④地球上非常活泼的特殊圈层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按距离地球表层由远到近,地球圈层可分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其中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即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
结合图示a、b、c及与大气圈的位置,可判断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
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那么的圈层。
生物圈是生命存在的主要场所,故可称之为地球上最为活泼的特殊圈层。
【答案】3.以下图是我国某校地理学习小组的一位同学在学习完本节课后,根据他家乡某地区的状况画的一幅图。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地理: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新人教必修1)◆学习目标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4、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情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课前预习地球呈现圈层结构,可以划分为和。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什么是地震波? 它有怎样的特点?2.为什么可以利用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知识?3. 阅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学生观察。
(1)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提示:从组成要素、地球内部地震波变化两方面回答)(2)在地球内部存在着哪几个不连续面呢?请找出界面的名称以及它们所处的位置。
(3)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附近,地震波的波速发生突然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4)你能对地球内部进行分层吗?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
4.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1)图中地震波E是 F是判断理由(2)图中分界面A是 B是(3)在界面A上地震波波速变化情况在界面B上波速变化:横波、纵波。
(4)图中圈层C是 D是 H是 ;(5)物质状态:D层 H层(6)岩浆主要发源于层,岩石圈是指层以上(或由和组成)的圈层。
◆难点突破(1)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及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2)横波如何通过软流层?误区:软流层给人“液体”印象,但为什么能通过横波?解析:软流层所在深度温度、压力极大,强大的压力下,岩面处于一种潜在融熔态,就像烧红的玻璃,既不是液态,又有可塑性,以岩浆形式喷出时,由于压力减小,这种可塑性岩石转化成液态。
(3) 内核为何是固体?误区:外核是液体,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从课本图中也没有见到横波通过,为何是固体?解析:①纵波在地下5 000千米深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说明可能由液态转为固态;②图上未表现出,横波在5 000千米以下由纵波转化而成,比较微弱,进一步证明内核为固态。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4.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激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探索地理学科的奥秘。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内容,绘制一份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思维导图,要求涵盖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基本概念、相互关系及作用。通过思维导图的制作,帮助同学们梳理知识体系,加深对圈层结构整体观念的理解。
b.选择题:关于圈层结构特பைடு நூலகம்和应用的问题。
c.填空题: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强调圈层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以及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提醒学生关注地球圈层结构的相关问题,如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如风、雨、河流等,都是地球圈层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
2.提问:“地球上的这些自然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地球的圈层结构。
3.简要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如地球的基本构造、气候现象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考虑到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实际问题导入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圈层结构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针对学生在知识掌握程度上的差异,采取分层次教学策略,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组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加深对地球圈层结构的认识。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导学案设计:1.4地球圈层结构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一学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地震波的概念,地震波的分类,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二.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1.阅读课本:理解、识记---地震、地震波、不连续面、岩石圈等概念。
2.阅读图1—25 图1—26了解地震波的特点及地球内部结构。
三、知识链接阅读材料:世界深井美国的勃尔兹·罗杰斯一号井,1972年1月25日开钻至1974年5月完钻,井深9.583千米。
前苏联(今俄罗斯境内)的科拉3井,位于北极圈北250公里的科拉半岛扎波利亚内城西北部附近。
该深井地处69。
N以北的永冻土带,地层为坚实的结晶岩层,设计井深1.5万米,设计于1966年,1970年开钻,至1992年7月,井深12.260千米,是世界上目前最深的井。
2001年8月4日在我国连云港东海县毛北开钻的钻井,深度超过5千米,投资2.68亿元,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科研超深井。
材料:关于软流层软流层所在深度温度、压力极大,强大的压力下,岩面处于一种潜在融熔态,就像烧红的玻璃,既不是液态,又有可塑性,以岩浆形式喷出时,由于压力减小,这种可塑性岩石转化成液态。
科学家们推测,此层变软的原因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聚集衰变产热。
我们都知道豆子在热时变软,岩石也一样。
软流层经最新的测量,被认为仍是固体。
但在热量集中的地方,可能有局部熔融,被认为是岩浆的源地。
有人曾根据岩石的导热性推测软流层的温度,结果发现在100km深度上温度可达1300℃左右,这个温度与从火山口流出的熔岩的温度十分接近,这似乎证明:火山熔岩就来自于软流层,换句话说软流层似乎就是岩浆的发源地。
四、自测试题(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完成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科学家通过对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三圈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是、。
人教版必修1 地理: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案设计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目标】1.记住地球内部圈层(由内到外:地核、地幔与地壳),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2.说明地震波(纵波和横波)通过物质、传播速度方面的差异点。
3.区别地壳、地幔、岩石圈于软流层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1.利用地震波探矿,如找石油、天然气。
2.结合板块构造学说,考查板块的边界类型及特点。
3.结合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等外部圈层知识来组织知识要点。
【学习过程】一、课标解读: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和自然环境的组成。
二、主干知识点的梳理:1.地球的内部圈层:2.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3.地球的外部圈层三、典题解析1.岩石圈位于()A.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
B.地面以下,软流层以上。
C.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D.莫霍界面以下,软流层以上。
解析:做本题关键在于掌握软流层的位置,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是由岩石组成的,它和地壳共同组成岩石圈。
2.有关地震波的正确叙述是()A.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纵波传到古登堡界面时完全消失。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小。
D.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解析: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强烈冲击。
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地震波是弹性波而不是无线电波。
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介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态介质。
横波传到古登堡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有显著减少。
纵波和横波传到莫霍面都明显增加而不是减小。
由于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传播速度快,故先从震源传播到地面。
【达标检测】一、课堂练习1.地球内部由外向里的分层依次是()A.地幔、地壳、地核B.地核、地幔、地壳C.地壳、地幔、地核D.地壳、地核、地幔2.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为()A.6千米B.17千米 C.33千米 D.60—70千米3.岩石圈是指()A.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岩石外壳。
B.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大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兴趣,激发其探索地球奥秘的热情。
2.通过学习地球圈层结构,使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培养其环境保护意识。
3.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在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增强其国家自豪感。
2.利用GIS软件,分析给定数据,探讨地球圈层结构之间的相互联系。要求撰写一份不少于500字的分析报告,内容包括数据分析过程、结果及结论。
-提示:可以从地形起伏、气候变化、生物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圈层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3.阅读拓展资料,了解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后感。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如地球的基本构造、板块构造理论等。但在地球圈层结构方面,大部分学生的认识尚处于表面,对圈层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理理解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
针对这一情况,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强化基础知识,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构建地球圈层结构的整体认识。
2.地球内部圈层与地表形态、气候变化、生物分布等方面的关联性。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如何利用GIS软件分析圈层结构数据,探讨圈层间的相互联系。
(二)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难点,采用以下策略:
a.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地球圈层结构模型、动画等,直观展示圈层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帮助学生理解。
b.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亲身体验圈层结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阶段,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高一地理同步(人教版必修一)
2.重视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结合新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
3.针对学生在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方面的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4.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研究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2.使学生认识到地球圈层结构对生物圈、大气圈、水圈等环境要素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内部结构与地球表面现象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和系统思维。
4.通过地球圈层结构的学习,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通过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图,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教育技术,展示地球圈层结构的立体图像,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解释莫霍面、古登堡面的概念及作用。
-列举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
-运用地震波传播知识,分析地球内部结构。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圈层结构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2.指出地震波传播速度图在地球内部结构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强化学生对地震波知识的掌握。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高一地理同步(人教版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目标】1. 说出地震波的类型及传播特征。
2. 能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其划分依据,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3. 通过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归纳出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新课预习】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 . 划分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 地震波分为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波和只能通过______的_____波两种类型。
根据其传播速度的变化,看到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界面依次称为_________ 和_________ 将地球内部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主要圈层。
3 . 画一幅地球圈层结构简图。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 . 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是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______系统,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________ 。
2 . 水圈: 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的__________圈层。
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地表水、_____ 水、___ 水和_____水等。
这些水体都处于不间断的________之中。
3 . 生物圈:是广泛分布于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的生物世界,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课堂导学】【探究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探究材料】当地时间9 月8 号,尼加拉瓜最高火山——圣克里斯托瓦尔火山发生喷发,火山灰和烟雾形成的烟柱高达3000 多米。
估计有500 个当地家庭数千附近居民被迫撤离。
当地民防工作人员表示,有关部门已经派出300 名士兵协助撤离并照顾附近的村民。
火山喷发释放出的大量气体、火山灰对航空运输、气候和人体健康均产生长期影响。
1.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于地球的哪个圈层,它到达地表时穿越了地球的哪些内部圈层?2. 通过下图探究地壳和岩石圈的区别和联系。
2017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1.4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Word版含解析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组成;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的密切关系及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内部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明确地壳与岩石圈的范围、软流层的位置;运用比较法学习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及地球外部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通过地震波的应用认识到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1、运用图表说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两个不连续面及地壳、地幔、地核的特征。
2、用图归纳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三、教学难点1、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四、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引导辅助法、小组竞赛形式五、设计思路本节从微观角度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此部分除了地震波等涉及物理知识迁移稍有难度外,其余知识较为直观简单,因此以分小组竞赛形式穿插,以活跃课堂、重点分析疑难点,这些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有限知识探索无限的未知世界。
六、课时安排。
1课时七、教具设计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或多媒体、图片)。
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
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
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问题讨论探究:1、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2、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分为几类?它们各有哪些特性?3、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4、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又是不透明的,所以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讨论】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学生回答】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 1.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
2.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1)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①__________,并以②____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即为地震波。
(2)特点: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3)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组成:大气圈、水圈、⑦________。
2.相互关系:各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⑧____________。
基础达标练
知识点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人民网2009年2月12日电: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9年2月12日1时34分,在印度尼西亚塔劳群岛(北纬3.9度,东经126.6度)发生7.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0千米,震中100千米范围内无较大城市。
据此回答1~2题。
1.地震波横波(S 波)和纵波(P 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
A .S 波、P 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B .S 波完全消失,P 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核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壳
知识点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3.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 )
①地表水②地下水③大气水④生物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四大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 )
A.大气圈 B.岩石圈 C.生物圈 D.水圈
读“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回答5~6题。
5.图示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6.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
A.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 D.地壳
方法技巧练
等值线图的判读
读“我国东部部分地区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所示地区地壳厚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M、N两地的地壳厚度分别约为________、________千米,它们的地形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山地 B.盆地 C.平原 D.湖泊
方法技巧两条等值线之间的闭合等值线,具有这样的特点:“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其变化范围为一个等高距。
也就是说:如果闭合的这个等值线的数值和相邻的大的等值线数值相等,其内部值比大的更大,反之,就更小。
一、选择题
1.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对以下四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地点是( )
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
火山灰蔓延导致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
图示为火山喷发图片。
回答第3题。
3.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4.下列现象与对应圈层不正确的是( )
A.极光——大气层 B.流星现象——大气层
C.印度洋地震——岩石圈 D.赤潮——水圈
2006年11月3日备受国际地质科学界关注的世界第一口白垩纪大陆科学钻井“松科1井”完成科学钻井,深度5 000米。
其是研究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项目的重要研究内容。
完成5~6题。
5.此科研井的深度在什么层(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6.根据材料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各圈层之间没有联系
B.只有大气圈和岩石圈有联系
C.研究地球内部圈层只有通过地质钻探
D.地球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7.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B.包括大气圈的上部、水圈全部、岩石圈上部
C.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D.包括大气圈全部、水圈及岩石圈上部
8.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
B.位于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C.位于地面以下,上地幔以上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
(1)在左上图中填上地震波代号。
P:纵波S:横波。
(2)无论纵波还是横波在经过a界面时,速度都明显加快,a为________界面,其以上部分A为________;横波经过b界面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减慢,b为________界面,其以下部分C为________,其以上部分B为________。
10.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在图上标出地壳、大气圈、水圈等圈层名称。
(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_________。
(3)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和________;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____________之中;生物圈占有________圈的底部、________圈的全部和______圈的上部。
这些圈层之间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4)请据图分析地壳厚度的特点。
答案
知识清单
①弹性震动②波③固体④加快⑤下降⑥软流层⑦生物圈⑧自然环境
基础达标练
1.A [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纵波、横波在这个不连续界面处,其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
]
2.B [塔劳群岛地震的震源深度为30千米,据此判断此次地震震源位于上地幔。
] 3.D [水圈包括地球表层所有的水体类型。
]
4.A [地球外部圈层中大气圈厚度最大。
]
5.C 6.B [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属于水圈。
]
方法技巧练
(1)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2)40<M<42 38<N<40 B A
解析解答本题时,注意看标题的内容和等值线的名称。
由图中等值线数据可知,由东向西地壳逐渐增厚。
综合提升
1.A [横波传播速度比纵波慢,且横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故A正确。
]
2.A [A点地壳厚度最大,它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
]
3.A [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积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下来,进入岩石圈。
]
4.D [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后,与大气摩擦生热而燃烧发光,形成流星现象;来自大气外的高能粒子(电子和质子)撞击高层大气中的原子生成美丽的极光;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
突然发生断裂,发生地震;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
由此可见,赤潮发生在水圈和生物圈。
]
5.A 6.D [地壳的厚度平均是17千米,“松科1井”深度只有5 000米,所以在地壳。
通过研究地球的内部圈层来研究温室气候变化,说明地球各圈层是相互联系的。
] 7.C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
8.D [地壳与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都由岩石构成,被称为岩石圈。
]
9.(1)图略,左侧虚线处填S,右侧实线处填P。
(2)莫霍地壳古登堡地核地幔
解析此题考查了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虚线表示地震波传播速度慢,应该是横波;实线代表纵波。
从深度上和内部圈层的划分图上可以看出:a是莫霍界面,A是地壳,b是古登堡界面, C是地核,B为地幔。
10.(1)图略(2)大气圈水圈生物圈(3)氮氧循环运动大气水岩石渗透影响(4)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解析从地球圈层的分布可知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的分布。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从图中可知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教材P21读图思考
1、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速度的突然变化说明了物质组成的突然变化。
2.从莫霍界面向下,纵波和横波都可以传播且速度增大,可以推断地幔仍为固态,但物质成分发生了变化。
从古登堡界面向下,纵波速度减小而横波消失,可以推断地核的外层可能为液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