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群体性事件源头阻断机制研究
浅谈群体性事件的防范与治理
浅谈群体性事件的防范与治理
李成旭 河口采油厂物资配送站
摘 要】 一个国家 、 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 。 近年来 ,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经济社会的加速转型, 各种不安定因素日益 【 突出 。 本文从近年来社会上发生的几起恶性群体性事件入手 , 客观分析了群体 性 事 件 产 生 的 原 因 , 并从建立完善三个机制等方面对群体性事件的 防范与治理提出了拙见 。 【 关键词 】 群体性 防范 治理 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 型 时 期 , 复杂化 , 各种不安定因素日益突 出 。 特 别 是 因 人 民 内 部 矛 盾 引 发 的 化、 群体性事件 不 断 增 多 , 且具有组织性、 违法性、 对抗性等特点, 已严重影 响到社会政治和生活的稳定 。 因此 , 防范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建立 成 为 关 系 到 改 革、 发 展、 稳定 防范和治理群体性事件的 工 作 体 制 机 制 , 的全局性重大课题 。 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措施出台时 , 一定要充分了解民情民意, 预见群体 为各级领导正确决策提 性事件苗头 。 通过及时收 集 和 定 期 反 映 情 况 , 供科学依据 。 加强组织 领 导 , 建 立 矛 盾 纠 纷 调 解 的 防 范 网 络。 以 加 强 基层组织建设为基础 , 不断加强企业 党 组 织 建 设 ,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 式方法 , 加强主流观教育 , 切实 做 好 一 人 一 事 的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及时疏 通和化解困难职工的情 绪 。 建 立 和 完 善 责 任 明 确 、 一级为一级负责的 矛盾纠纷调节防范工作网络 。 同时要 加 强 对 各 级 领 导 干 部 的 教 育 和 培 训, 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 、 政策水平和化解矛盾的能力 。 二是加强沟通协调 , 建立快速高效 的 处 置 机 制 , 构筑多层次解决体 当 前 绝 大 多 数 群 体 性 事 件, 都是由于群体访处理不及 系 。 实践证明 , 时、 处理不好引起的 。 因此建立快速 高 效 的 处 置 机 制 , 及时妥善解决好 对于预防 群 体 性 事 件 的 发 生 具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意 义 。 要 针 群众的问题 , 对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 制定出 针 对 性 和 实 战 性 强 的 稳 定 工 作 预 案。在 处置群体性事件 时 , 要 按 照 教 育 疏 导、 依 法 处 理、 防 止 激 化 的 要 求, 依 法、 果断 、 稳妥地处置 。 一 时 无 法 解 决 或 群 众 要 求 过 高 无 法 满 足 的 , 有 关地区 、 部门和单位领导要继续做好 群 众 思 想 工 作 , 严密跟踪掌握组织 者、 挑头者 , 做好防范化 解 工 作 , 避 免 群 体 性 事 件 的 发 生。 必 须 牢 牢 地 把握群体访这道防线 , 切不能由群体访引发成群体性事件以后再去处 给工作带来 被 动 。 为 此 , 必须进一步加强重大矛盾纠纷的调处力 置, 度, 及时把群体性事件化解在萌芽 状 态 , 提高群体访的解决力度。要 坚 持重心下移 , 把防范化 解 的 重 点 放 在 基 层 。 建 立 定 期 排 查 调 处 重 大 矛 盾纠纷的工作制度 , 坚持 抓 早 、 抓 小 的 原 则, 把重点时期的防范化解工 做 到 重 点 时 期 重 点 抓, 平 常 时 期 经 常 抓, 对一 作延伸为经常性的工作 , 些倾向性的闹事苗头采取有力措施 , 防止矛盾的聚集和扩大 。 三是关注民生 , 完善社会宣泄机 制 , 构筑稳定和谐的社 会 环 境。在 陇南事件中 , 共烧毁市委机关办公房间 1 车辆 2 打伤武警6 1 0间、 2辆、 9 人、 公安民警 2 人 、 当地记者 3 名的 严 重 群 体 事 件 。 据 悉 当 地 警 方 刑 事 拘留 3 0 人 。 究其原因主 要 是 因 为 没 有 建 立 起 畅 通 的 宣 泄 机 制 。 一 般 群体性事件在其发 生 的 初 期 , 还 只 是 表 现 为 一 种 隐 性 的、 个别的 说来 , 状态 。 如果缺乏正常是宣 泄 的 渠 道 , 个别的不满情绪和不满行为就会 聚集 , 变成大量 的 、 集 中 的 社 会 不 稳 定 因 素, 从 而 危 及 到 社 会 的 稳 定。 因此 , 有必要建立和完善能够及时疏 通 群 众 中 的 不 满 情 绪 、 排放社会中 积累起来的各种冲突因素的机制 , 使正规的社会宣泄渠道越来越畅通。 通过经常的 、 小规模的发泄方式排放 出 来 , 不至于因不断聚集而酝酿成 较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 。 除 继 续 加 强 原 来 的 群 众 来 信 来 访 、 投诉电话 还可以适当开辟各种形式 的 社 会 协 商 对 话 渠 道 , 使社会宣泄 等渠道外 , 渠道更加多样 、 更加畅通 , 做 到 有 话 可 以 说, 有 冤 可 以 申, 有 气 可 以 出。 制定有关法规和办法 , 把宣泄行为纳 入 法 制 化 轨 道 , 通过合法的方式反 映问题 。 要关注民生 , 通过各种渠道 倾 听 职 工 呼 声 , 关注职工群众的需 求, 对于合理正 当 的 诉 求 , 要 积 极 协 调 有 关 部 门 予 以 解 决。 多 做 稳 人 心、 暖人心的事情 , 营造和谐氛围 。
构建转型期西部农村重大群体性事件源头阻断机制的思考——以陕西农村为例
而 乡村基层政府组织对农 民的行政控制严重弱化、 社会权威结构失衡是导致事件 多发的重要 原因 ; 部分农村基层 干部 官僚
主 义严 重 、 旨意 识 淡 漠 、 宗 责任 意识 不 强 , 事 件 发 生 的 关键 原 因 ; 警 机 制 不 全 , 终 导致 一 些 细 小 事情 酿 成 群 体 性 大 事 是 预 最 件 。 村 的群 体 性 事件 在 短 时 期 内难 以 真 正根 除 。 这 种 事 件 并非 必 然发 生 , 农 但 只要 强化 和构 建 农 村 重 大群 体 性 事件 的 内部 和
外部 源 头 阻 断机 制 , 会 防止 重大 事件 发 生。 降 低其 爆 发 强 度 。 就 或 [ 关键 词 ]转 型期 ; 西农 村; 大群 体 性 事 件 ; 头 阻 断机 制 陕 重 源 【 中图 分 类 号 ]C 1 94 [ 文献 标 识 码 】A [ 文章 编 号 】10 — 102 1 )3 0 8 — 5 0 1 54 (02 0 — 02 0
[ 者简介 ] 作 张全 省 (9o _ , , 16- )男 陕西 周 至 县人 , 教授 , 从事 当代 中 国社 会 政 治 问题 研 究 。
生, 从根本 上讲 社会快 速转 型引发 的多种 矛盾是 重要根 源 。
这 是 因为 社会 转型 发展 过程 中 , 快速 地 由传 统社 会走 向现 代社 会 , 由农 业社 会走 向工 业 乃至 信息 社
原 因。市 场经济体 制 的建 立 与完善 , 中国正 在从一个 意识 形态 型社会转 型成为利 益导 向型社会 , 民对利 农 益 有 了重新认 识 。农 民的利益观 是农村 社会 主体意 识 的反 映 , 是农 民群众 向往美好 富裕生 活 的表 现 , 是社
社会管理创新视阈下的重大群体件事件认知与阻断
凸显现 阶段社 会 管理 的滞后 , 并 对加 强和创 新社 会 管理 形成 了“ 倒逼 效 应 ” 。 需要 在 科 学 、 理性 认 知 能的基础上, 以社会管理理念的重塑为前提 , 以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变为 突破 口, 以社会管理制度 的创新为根本 , 不断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 构建更为长效的重大群体性事件源头
阻断机 制 。
关键词 : 社会管理创新 ; 重大群体性事件 ; 源头阻断机制
【 中图分类号 】 D 6 6 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1 6 7 1 — 7 2 8 7 ( 2 0 1 3 ) 0 4 — 0 1 2 0 — 0 7
界 定为政 府及 其社 会 组 织对 各 类 社 会 公 共 事 务 的 组织 、 协调 、 服务 、 监督 和控 制 过 程 , 这 一 界 定逐 步 得 到多数 学 者 的认 同。 社 会 管 理 , 说 到 底 是 对 人 的管理 和服 务 , 其 基 本 目标 在 于 “ 维护社会秩序 、
2 0 1 1 年, 胡 锦 涛 同志 在 省 部 级 主要 领 导 干 部
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 班开班式上指 出, 加
强 和创新 社会 管理 要 牢 牢把 握 最 大 限度 激 发 社 会 活力 、 最 大 限度 增加 和谐 因素 、 最 大 限度 减 少 不 和 谐 因素 的总 要 求 , 以解 决 影 响 社 会 和 谐 稳 定 突 出
促进社会和谐 、 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 为党和国家事
业 发展 营造 良好社 会 环 境 ” , 因而 它 必然 是 一项 涵 盖 协调社 会 关 系 、 规范社会 行为 、 解 决 社 会 问题 、 化 解社会 矛 盾 、 促进社会公 正、 应对社会 风险 、 保
重大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指挥机制实施方案
重大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指挥机制实施方案一、前言为有效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和指挥机制。
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具有突发性、紧迫性、破坏性、不确定性等特点,针对这些情况制定一个可靠的应急处置指挥机制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重大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指挥机制实施方案。
二、指挥机制建设的必要性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置需要进行一个完整的事前规划、事中协调和事后反馈。
在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自愿互助等多层级、多主体、多渠道参与的情况下,如何协调统一行动,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指挥机制的建立是衔接各类应急资源和救援力量,实现整体应急处置协同和高效运作的保证。
三、指挥机制的架构指挥机制的建设包括应急组织机构建设和办公系统建设两大方面。
应急组织机构建设包括政府应急部门、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及群众自愿组织等多个层级。
办公系统建设包括规范的应急管理流程、高效的指挥系统、快速的信息共享平台。
四、指挥机制的功能1.调动应急资源。
通过调动各类应急资源,及时采取行动,对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进行应急处置。
2.信息共享。
在事件发生后,必须及时收集、分析、处理和发布信息,以便于各方面对事件的评估和处理。
3.全面评估和决策。
制定详细的处置方案和决策流程,全面评估风险形势和影响,及时进行决策和调整。
4.应急组织和协调。
确定重要的应急组织和协调职责,保证各类资源和救援力量的有效协调。
五、指挥机制的流程1.紧急预警。
当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发生时,应急部门立即启动应急预警系统,通知各级应急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2.评估和决策。
针对不同类型事件,制定详细的处置方案,评估和决策处理方式、资源调度、人员安排和救援措施。
3.资源调配。
按照调度计划和处置方案,调动各类资源和救援力量参与到事件处置过程中。
4.指挥和协调。
各级应急组织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指挥和协调工作,保障各类资源和救援力量的合理调配和利用,及时与上下级、各行业、社会组织和群众自愿组织保持紧密联系。
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及治理机制探究
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及治理机制探究群体性事件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由影响多个个体或群体的事件,具有一定规模和社会影响力的事件。
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矛盾激化:社会矛盾长期积累,当矛盾达到一定程度,可能引发群众集体行动。
收入分配不公、就业机会缺乏、资源分配不平衡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可能催生群体性事件。
2. 不公平待遇:当群体感受到不公平待遇时,会形成集体情绪,并通过群体行动表达不满。
公职人员贪腐、企业不正当竞争、政府不公正行为等均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
3. 信息传播不对称:信息传播不对称可能导致群体误解和不合理行动。
当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存在偏差和失实,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虚假谣言和不实信息引发的群体恐慌。
对于治理机制,可采取以下措施:1. 预防控制机制:建立健全的社会管理体系,加强社会矛盾调处机构的建设,提前发现和解决社会矛盾,降低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 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强对涉及群体性事件的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行为的成本。
3. 加强信息传播管理:建立健全的信息传播监管机制,加强对网络谣言和不实信息的查证和处置,减少信息传播不对称的可能性。
4. 促进公平公正:加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减少社会矛盾的积累,提高社会公正感和满意度。
5. 加强舆论引导:加强对舆论的引导和管理,及时发布准确信息,回应公众关切,避免群体情绪的扩散和集体行动的发生。
6. 提升社会信任度: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提高社会信任度,减少恶意破坏和造谣行为的发生。
要减少和治理群体性事件,需要从源头着手,预防控制为主,加强社会矛盾调处和公平正义的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安全感,使社会更加稳定和谐。
治理群体性事件的制度机制研究
中 图分 类 法 : 3 . D0 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 号 : 0 8 6 6 ( 0 0 0 — 0 2 0 1 0 — 2 9 2 1 )4 0 9 — 2 描 述 到 本 质 特 征 概 括 ( 元 明 2 0 。三 是 对 敌 对 孙 0 5) 势 力 、 子 插 手 国 内群 体 性 事 件 保 持 一 定 警 惕 . 分 如
一
有 的论 文 涉 及 到 对 其 政 治 目 的 、 手 方 式 . 动 手 插 活 法 、 害 性 和 发 展 趋 势 的 分 析 。 出 处 理 群 体 性 突 危 提 发 事 件 要 与 反 腐 败 斗 争 相 结 合 ( 军 1把 思 想 政 刘 ; 治 工 作 同 解 决 群 体 性 事 件 参 与 者 生 产 和 生 活 中 机 制石 穷 碍
孙元明
( 重庆 社会 科 学院 , 庆 4 0 2 ) 重 0 0 0
摘 要 : 过 对 国 内群 体 性 事 件研 究 的 综 述 , 析 开 展 群 体 性 事 件 治 理 的 制 度 机 制 研 究意 义 : 为 建 立 必 通 分 认
呈
在 一 项 国 家 社 科 重 大 招 标 课 题 阶 段 性 成 果 中, 京 大 学 童星 教 授 提 出 的 “ 体 性 事 件 的 ‘ 南 群 应 对 ’ ‘ 理 ’ 待 于 上 升 为 ‘ 理 … 和 “ 体 性 事 和 管 有 治 群 件 治 理 并 非 静 态 。 是 动 态 ” 点 。 国 内群 体 性 而 观 为 事 件 研 究 开 拓 了 一 个 重 要 方 向 。 本 文 拟 在 对 国 内 群 体 性 事 件 研 究 综 述 的基 础 上 , 就 其 如 何 实 现 治 理 制 度 机 制 的 路 径 和 方 法 展 开 进 一 步 的探 讨 。 国 内 群 体 性 事 件 研 究 已 有 成 果 国 内 学 者 对 群 体 性 事 件 研 究 已 有 很 好 的 述 评 。“ 9 7年 至 今 , 内 的 群 体 性 事 件 研 究 , 有 各 18 国 既 类 社 会 科 学 规 划 课 题 的成 果 . 有 已 出 版 的部 分 学 又 术 著 作 和 发 表 的数 百 篇 论 文 。 有 大 量 的 内部 调 查 还 报告 和部分 政策 法规性 研 究成 果 。国家 和省 市社 科研究 项 目、 育 部人 文社 科研 究项 目 教 对 该 类 课 题 均 表 现 出 极 大 的兴 趣 , 持 力 度 很 大 。 据 不 完 全 支 统 计 , 国 家 哲 社 规 划 青 年 项 目《 型 期 群 体 性 事 有 转 件 研 究 》 赵 玉 芳 2 0 ) 《 会 转 型 时 期 “ 体 性 突 ( 0 5 ;社 群 发 事 件 ” 题 研 究 》 王 健 2 0 ) 重 庆 市 社 科 规 划 问 ( 05 ; 项 目 《 庆 群 体 性 突 发 公 共 事 件 的 处 置 与 应 对 研 重 究 》 孙 元 明 2 0 ; 京 市 社 科 规 划 项 目《 都 群 ( 0 5) 北 首 体 性 事 件 研 究 》 台 运 启 2 0 ) 对 此 均 有 涉 猎 。通 ( 0 5等 过 C NKI 台 检 索 , 体 性 事 件 方 面 的 论 文 有 数 百 平 群 篇 , 著 有 :社 会 转 型 期 群 体 性 事 件 预 防 处 置 工 作 论 《 方 略 》 中 国人 民 公 安 大 学 出 版 社 2 0 ( 0 8年 版 ) 《 ;群 体 性 突 发 事 件 与舆 情 》 陈月 生 2 0 ) 。 地 方 蓝 ( 0 5等 在 皮 书 系 列 中 以专 项 报 告 的 形 式 也 有 所 反 映 , 《 如 河 南 省 群 体 性 事 件 研 究 报 告 》 这 些 研 究 成 果 代 表 着 。 国 内群 体 性 学 术 观 点 发 展 的 主 在 方 向 。 相 关研 究成 果可作 如 下概括 : ( ) 出 了 若 干 基 础 概 念 和 理 论 观 点 国 内 一 提 学 者 对 已 经 发 生 的各 类 群 体 性 事 件 做 了 多 种 解 读 , 包 含 “ 员 结 构 变 量 ” “ 在 的参 与 者 ” “ 恨 变 动 、潜 和 怨 量 ” 的 集 体 行 动 模 型 ( 能 2 0 )集 体 抗 争 、 内 刘 0 4; 维 权 行 动 、 法 抗 争 新 阶 段 、 会 泄 愤 事 件 ( 建 嵘 依 社 于 2 0 0 8 ; 根 动 员 ( 星 2 0 ) 聚 众 政 治 ( 0 62 0 ) 草 应 06 ; 胡 联 合 胡 鞍 钢 2 0 ) 社 会 预 警 系 统 ( 文 元 2 0 ) 08; 牛 03 ; 社 会 稳 定 理 论 模 型 ( 耀 军 2 0 ) 阎 04。 ( ) 多方 面 的 创 新 。 一 是 全 面 论 述 了 群 体 二 有 性 事 件 的 方 方 面 面 。几 乎 涉 及 了 可 能 发 生 群 体 性 事 件 的 所 有 领 域 和 行 业 , 角 度 、 侧 面 分 析 了 国 多 多 内 群 体 性 研 究 的 现 状 和 问 题 。 二 是 对 群 体 性 事 件 的特 征 和 本 质 有 了更 深 刻 的认 识 , “ 因 的 诱 发 如 起 性 和 关 联 性 , 与 主 体 的 广 泛 性 和 规 模 的扩 大 化 , 参 实 质 的 经 济 利 益 性 ,形 式 的 多 样 性 和 行 为 方 式 的 复 杂 ” 这 反 映 了 国 内 学 者 对 群 体 性 事 件 从 现 象 的 ,
论构建重大群体性事件的源头阻断机制
论构建重大群体性事件的源头阻断机制2011-09-23 10:40:22黄顺康所谓冲突源头阻断,是指在重大群体性事件爆发之前,采取疏导积怨、缓和矛盾、化解冲突等方式,把重大群体性事件化解在萌芽状态,把冲突阻断在爆发之前。
所谓冲突源头阻断机制,是指能够把冲突化解在萌芽状态、阻断在爆发之前的应急管理体系,及其有效的运行机理。
一、重大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源头性因素分析大量案例研究证明,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都是由一个因素链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中,一系列偶然发生的单个因素,按照其内在的逻辑连接,组成一个完整的因素链,这一因素链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一个必然的结果,即爆发重大群体性事件。
我们认为,只要在这个完整的因素链中“删除”任何一个因素,整个事件的因素链就会发生断裂,其因果关系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重大群体性事件就可以避免。
(一)大量积怨很深的群众是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基础任何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过程,往往都有大量心怀怨恨的群众参与,只有当人们具有了一种强烈的怨气,而且只有当众人心中的强烈不满情绪指向同一个目标时,人们才会冒险去参加危险的冲突。
因此,大量积怨很深的群众是重大群体性事件发生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
1.大量的直接利益冲突未能有效解决形成积怨。
一个地方,为什么会有大量的积怨产生?为什么会有众多心怀不满的群众?从大量的现实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产生强烈怨气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原因,有的是因为自己或家人下岗、失业,生活水平下降;有的是因为对曾经遭遇的拆迁不满;有的是因为曾遭受贪官污吏的侵害,对腐败现象十分痛恨;有的是因为自己曾被野蛮执法;也有人是出于对贫富悬殊不满、对看不起病不满、对买不起房不满;[1]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是因为自己被关过、被罚过、被处分过,而心怀不满,但这些人只是极少数。
可以说,重大群体性事件事件的参与者大都有过自己的利益被忽视,被慢待、被侵犯的经历,由于自己处于弱势地位,维权成本很高而只能忍气吞声。
群体性事件发展新动向及治理机制创新思考
群体性事件发展新动向及治理机制创新思考□ 陈群祥*摘要:突发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呈现出“触点多、燃点低、数量不少、总体可控”的态势。
这要求我们应从利益、观念、政府自身等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在预防、准备、应急处置等环节进行机制创新,以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科学处置群体性事件。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新动向治理机制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化、利益关系的调整以及群众维权意识的提高,突发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多,涉及面越来越广,处理起来越来越难,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要“构建对维护群众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要“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因此,及时研判当前群体性事*陈群祥,马鞍山市市委党校管理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安全与社会治理。
探索与思考件发展的新动向,创新治理群体性事件的新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笔者在对中部某省八个城市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判了当前群体性事件的总体态势和特点,分析了当前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诱因,提出了应对群体性事件机制创新方面的一些思考。
一、当前群体性事件的总体态势与特点群体性事件,是指因人民内部矛盾而引发的,为了满足某种共同利益或表达某种共同关心而临时聚合形成的人群,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地聚集在公共场所、冲击党政机关驻地、拦截交通工具制造社会影响的群体行为方式,表达诉求、主张或直接争取自身利益,从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的事件。
当前,群体性事件总体态势是“触点多、燃点低、数量不少、总体可控”,呈现出以下六个特点。
关于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机制的探索与研究—调研报告
关于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机制的探索与研究—调研报告随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改革逐步深入、法制日臻完善,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各种社会成份日趋复杂化,各种新问题、新情况不继涌现。
因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群众观念价值取向的变化,诸多领域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得不到及时妥善解决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日益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因城市建设、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环境污染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数量不断攀升、规模日益扩大、表现形式趋于激烈,已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由于群体性事件的突发性和复杂性,加之相应法律法规的匮乏,使处置工作异常艰难和棘手,一旦处置不当,不仅解决不了问题,甚至还会使矛盾升级,导致事件恶化。
因此,在新形势下,应构建起科学、完善的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机制,使其在未发生时能有效预防,刚萌生时能有效化解,发生后能快速有效、稳妥合法地处置,最大限度地降低群体性事件处置的成本和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小群体性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和负面影响,从而从源头得到预防、从源头得到消除、从源头得到控制。
一、群体性事件产生的主要诱因群体性事件是社会转型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积累、激化的反映,既有深层次原因,又有表层原因;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
只有客观分析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成因,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从全局的高度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寻求出正确预防和妥善处置的工作机制。
1、社会多元化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转型的升级,社会整体结构、社会资源结构、社会区域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及社会身份结构都在发生着重大转变,人们的文化关怀、物质需要、精神诉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不断趋于多元化,直接影响着人们行为方式的改变。
社会各阶层、群体和组织进一步分化,各种利益关系重新调整,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利益意识在不断被唤醒和强化,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竞争和冲突,且日趋激烈,从而诱发出许多社会问题和矛盾。
群体性事件解决机制研究
Junl fC ogi n es fSi c n eho g(oi i csE i n N .l2 1 ora o hnq g U i rt o c nead Tcnl ySc l e e di ) n v i e y o aS n c t o o 1 0 l
祥 在潘 岳 副局 长 的授 意 下 召见 了提案 代 表 . 达 了莫 表 大认 同和 理解 . 但无 能 为力 。 因为项 目投 产 是 国家 发 改委 批 的 . 国家 环保 总 局在项 目“ 迁址 ” 问题上 根本 没 有 权 力 可见 . 即使 有 专家 背景 的人 大代 表也 无 从 改
的 社 会
市 20 0 7年 社会 维稳 支 出 4 4亿元 . 比社会 保 障就 业 资
金 3 . 元多 出许 多 由此 . 可 见政 府对 于 “ 稳 ” 52亿 也 维 T作 的重视 过 去 十几 年 中 . 于不 稳定 因素和 造成 对
的危机 估计 过 于严 重 . 成 了一 种 “ 定 压倒 一切 ” 形 稳 的 思 维模 式 这 种僵 硬 的“ 定思 维 ” 式 . 稳 模 自然造 成 政
的观念 进 行一 定 的修正 .
第一 . 由原 来 的 “ 刚性稳 定 ” 为“ 性稳 定 ” 原 变 韧
来的“ 刚性 稳定 ” 识 . 认 要求 将一 切不 稳 定 的 因素 消 灭
在 萌芽状 态 在越 来越 多 的群体 性事 件 都是 利益 争 现
夺 问题 在现 在这 个利 益 主体 多元 化 的时 代 , 些 都 这
学 者俞 可 平 的说 法 .静 态稳 定 ” 就 是强 行 禁 止 做 什 “
么. 比如 老百 姓 有不 满 , 止 他 表 达 , 以堵 为 主 : 禁 是 而
突发群体性事件预防及应急处置机制研究
突发群体性事件预防及应急处置机制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突发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给公共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
为了有效避免突发事件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预防及应急处置机制必不可少。
本文将介绍一些突发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及应急处置机制研究,以期对此类事件的处理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突发群体性事件概述突发群体性事件是指一种突发性、非正常的、规模较大、涉及面最广的群体性事件,其发展过程通常是突然、快速地扩散和演变。
这类事件具有爆发突然、影响面广阔、损失惨重等特点。
如火灾、爆炸、暴力冲突、传染病等突发事件都属于突发群体性事件的范畴。
二、突发群体性事件的预防1.完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是制定应急处置机制的前提和基础,对于突发事件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预案可以指导救助工作的组织、指挥和协调,提高救助效率和质量。
2.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加强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自我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是突发事件预防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该加强突发事件发生前的预警和宣传,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进行安全宣传和教育。
3.建立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安全监管机制能够将企业和个人的安全风险降至最低程度。
政府应加强对各大场所、企业和重要基础设施的监管,对重点领域和行业进行强化监管,确保安全环境的质量。
三、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置1.预案执行突发群体性事件发生后,疏散、搜救和救援是最紧急的任务,应急预案是预防措施的指导,也是应急处理的基础。
2.建立联合指挥机制在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处理中,建立联合指挥机制可以有效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力量,加强沟通和协调,提高处置效率和质量。
3.加强协作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处理需要各部门之间互相配合,通过协作和合作来解决问题。
加强协作能够缩短处置时间、提高处置质量,使现场的处置更有力度和效果。
四、结论突发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及应急处置机制既关系到公共安全,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
因此,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应该认识到其重要性并积极开展相关工作。
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探析——基于政府的视角思考
2 0 0 7年上 升到 八 万 余起 。” 0 1 0年 以来 , 我 国群 体 性 事件 的
发 生 情 况 也不 容 乐 观 , 其 数 量 出现 激 增 之 势 , 在参与人数 、 规 模 与 抗 争 方式 上均 有 不 同 程 度 的 提 升 , 对 我 国 的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设 事业 构 成 了 严 峻 挑 战 。 群 体 性 事 件 是 可 以预 防 预 警 预 控 的 , 而 且 加 强 预 防 预 警
2 0 1 4年 1月
湖北 经济 学 院 学 报 ( 人 文社 会 科 学 版 )
J a n . 2 0 1 4
V0 1 . 1 1 N o . 1
第 1 1 卷 第 1 期
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探析
— —
基 于政 府 的视 角思 考
张淑凤
( 南 京 大学 政 府 管 理 学 院 , 江苏 南京 2 1 0 0 2 3 )
摘 要: 2 1 世 纪 以来 , 我 国进 入 了社会 转 型 的加 速 期 , 伴 随 着社 会 结 构 的调 整和 社 会 利 益 格 局 的剧 烈 变动 , 各 种
社会 矛盾 积 聚起 来 . 其 中某 些迅 速 尖锐 化 并诱 导 了群体 性 事 件 的 发 生 。 群 体 性 事件 的 不 断爆 发 严 重 冲 击 了我 国 的社
八大报告提 出了“ 建设 职能科学 、 结 构优化 、 廉 洁高效 、 人 民
满 意 的服 务型 政府 ” 的任务 , 要“ 推 动 政 府 职能 向创造 良好 发 展
会公 共 秩 序 . 造 成 了恶 劣 的社 会 影 响及 生命 财 产 损 失 。 建 立 和 完善 群 体 性 事件 的 预 防机 制 已经 成 为我 国全 面建成 小
重大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指挥机制实施方案
建立健全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联合指挥机制的实施方案香泉镇中庄村香泉镇中庄村建立健全重大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指挥机制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中共定西市安定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印发香泉镇建立健全重大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指挥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我村的应急管理工作,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预防和处置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能力,现就建立健全重大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指挥机制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跨越发展、富民强区目标,坚持“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方针,以提升预警和处置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应急保障能力为依托,加大创新力度,强化资源整合,夯实基层基础,完善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的科学化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全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二、工作目标1、建立指挥统一、结构合理、反应灵敏、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重大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处置指挥机制。
2、加强和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应急管理机制、基层应急队伍和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3、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妥善处置重大突发性和群体性事件。
三、有关要求1、推进重大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处置指挥机制建设完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健全区、乡镇(街道)、村(居)三级应急管理体系,我村明确应急管理的领导机构和配备应急工作人员,强化应急值守、信息报告、综合协调职能。
2、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强化各专项指挥机构职能,充分发挥其在相关领域应对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的作用;加强应急预案动态管理,按照事件的不同类型,根据形势需要,及时制定、修订各类应急预案,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
XXXX年县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可编辑).doc
XXXX年县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可编辑)县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自我市建市以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县群体性事件屡有发生且在人数、手段、方式等要素上有逐渐极端化的倾向给我县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年未发生群体性事件**年起**年起**年起**年起**年起**年起**年起**年起**年月份已经发生起。
其中规模较大影响较深的如**年丁家沟事件**年初因泗中新校区建设引发的众兴镇前进事件等。
纵观历次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态势可以直观地看出其发展趋势形成要素及其规律特点。
从时间上看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转型的不断加快而呈上升趋势从每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来看在表面上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如果深究下去则是长期矛盾聚集的结果从群体性事件爆发的情况看其特点也很明显:一是人数较多二是有组织、有预谋三是有明确的要求和目标四是情绪比较激动手段也较为极端五是处理难度大六是故意扩大影响给政府施加的压力。
分析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经济快速发展中有些问题没有及时得到处理。
由于近几年农村征地、城镇拆迁、企事业改革、区域调整、规划建设等面广量大力度增强有的时间跨度比较长有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政策不够完善、不够配套缺乏统一性、连续性的问题基层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存在工作不能及时做到位的问题等。
、社会综合管理能力还不够。
企事业单位转改制或破产倒闭以前这些单位基本上都有“主管部门”群众反映信访问题可以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转企事业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出面协调、处理和解决。
企事业单位转改制或破产倒闭后主管部门消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信访部门遇到这些问题时常常是无口可归或有口难归。
、少数单位和部门对处理信访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
少数单位和部门对群体集体访、越级访还缺乏敏感性和责任心对信访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宣传政策不耐心思想工作不得法掌握时机不恰当工作作风不扎实。
重大群体性事件:基于公共安全“风险一危机”视角的解读
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而来 的各种更为 复杂、 棘 手 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安全威胁 的来源更 为多样
【 收稿日 作者简介】 期】 2 向良云( 0 1 2 — 1 2 1 9 — 8 2 0 1
【 基金项
一
同领 域 、 不 同问题 上 所 获得 的 保 障 或 所 受 到 的威
胁, 解决 问题 不能 ‘ 国家 至上 ’ 或‘ 有权 者优先 ’ ,
化, 往 往更具 有 不确 定 性 、 隐蔽 性 、 突发 性 、 扩 散 性 等 特征 , 乔治 ・ 费达斯 曾指 出 : “ 冷 战 时代 是 ‘ 有 威 胁 者 的威 胁 ’ , 而 后 冷 战 时代 的威 胁 是 ‘ 没 有 威 胁
一
、
重大群体 性事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我 国非传 统公 共安全的重要 内容
第 1 2卷
第 1期
2 0 1 3年 3月
南 京工业 大 学学报 ( 社 会科 学版 )
重 大群 体 性 事 件 : 基 于 公 共 安全 “ 风 险一 危机 " 视 角 的解 读
向 良云
( 南 京工 业大 学 法律 与行政 学院 , 江 苏 南京
摘
2 1 1 8 1 6 )
要: 公共 安全 理论 关 注的 焦点 经历 了 由传 统安 全 向非传 统安 全 的嬗 变 , 当前 我 国频 繁 发 生 的各
类群体性事件 , 尤其是重大群体性事件 已成为非传统公共安全管理难以回避的现 实课题。基 于公共安全 “ 风险一危机 ” 的视角, 分析相关群案例可以发现 , 重大群体性事件的一般演化过程 包括潜伏阶段 、 酝酿阶
段、 激化 阶段 、 全 面爆 发 阶段 和恢 复 阶段 , 并呈 现直 线链 式 、 阶段 反 复 式 、 并行 式、 循 环 式等 多种 演化路 径 ,
群体性事件中的冲突升级及遏制机制研究
2 1 O1 .1
本 期 聚 焦
群 性 件中 突 级 遏 机 研究 体 事 的中 升 及 制 制
许 尧 刘 亚 丽 ,
( .南 开 大 学 ,天津 3 0 7 ;2 1 0 0 1 .河 北 行 政 学 院 ,河 北 石 家 庄 0 0 3 ) 5 0 1
[ 摘
要 ] 成 功 应 对 群 体 性 事件 的 核 心 在 于 阻止 其 中 的 冲 突升 级 。 群 体 性 事件 中的 冲 突 升 级 可 以 区
的幌子。二是,不实言论往往通过重复强化来获得人
[ 键 词 ] 群 体 性 事 件 ; 冲 突 升级 ;冲 突化 解 关
[ 图分类号 ]D 3 中 6 [ 献标识码 ]A 文 [ 文章 编 号 ] 1 0 0 8—9 1 ( 0 1 1 0 1 3 4 2 1 )0 — 0 7—0 5
要成功地处置好群体性事件,关键是要探究导致
冲突升级 的相关 机 制 ,寻找 和验 证 其 中的 主要 致 因 ,
为什么会加入进来的问题 ,群体规模的膨胀对于冲突 的走向和最后的结果都起着非常关键 的作用。因此, 群体性事件中的冲突升级机制 可以区分为四种,分别
为 :信息变异机制 、规模膨 胀机 制 、情 绪激下,对该事项保持高度 关心。二是紧张和不安,有些冲突的发生或扩散对其
・
1 ・ 7
国 家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2 1 01 .1
术 期 聚 焦
度上, 与人们对冲突相关方行为逻辑的判断具有一致
性。或者说 ,除极个 别人 处 于特定 目的捏 造谣 言外 ,
的民众 既是 冲突升级 的表现 ,也 是导致 冲突再 升级的 主力军 。群体性事件 中 民众规模 的膨 胀 ,可 以突破 日
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预防与处置
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预防与处置第一篇: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预防与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预防与处置摘要:高校校园安全稳定是高校发展,乃至社会稳定的基石。
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对维护高校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探讨了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和特点,并从加强改进思想教育、提高认识、以人为本及时化解矛盾、加强信息管理、活跃校园文化等方面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预防进行了分析。
同时,就如何妥善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提出了对策。
近些年来,高等学校出现了改革不断深化和持续稳定的政治局面。
但是一些影响高校稳定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影响各异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不仅干扰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科研秩序,而且对社会的安定造成一定的影响。
校园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动摇了建设和谐平安校园的基石,危害和谐社会的建立。
因此,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有效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保持高校稳定已成为新形势下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和特点1.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利用其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青少年在认识上产生偏差。
高等教育改革开放,不但形成了人、财、物的大量流动,而且使高校真正成为了各种信息的集散地。
境内外敌对势力把我国的高校作为他们推行“西化”、“分化”的重要目标,他们利用公开或秘密手段推销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侵袭。
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时兴过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面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却觉得没有意思;喜爱美国大片,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缺乏了解。
这些都足以说明西方文化在逐渐占领大学生的头脑。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各种观点之间的摩擦、思潮的冲突、信息的交汇,青年学生极易受到影响。
近些年来,也有一些学生在如何过“圣诞节”等问题上与学校产生分歧,一些学生往往拿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作比对,以“民主”、“自由”作为同学校管理对抗的理由。
2.由于国际国内形式的发展变化,涉及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等国际问题易于引发群体性事件。
构建群体事件的源头阻断机制 片段材料
1.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新的历史阶段,社会转型的过程也是社会利益关系不断调整和利益格局不断变化的过程。
中国已经进入了利益博弈的时代,但权利的失衡导致社会中一些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在利益博弈中明显处于劣势,社会阶层日益分化,社会利益失衡,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在此背景下,社会结构张力产生,社会“仇富、仇官、仇不公”心态凸显,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且日趋激烈,为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埋下了深厚土壤。
近年来,因各种原因引发的突发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
突发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反映了民众权利意识的觉醒而理性诉求的缺失,也反映了一些民众权益受到侵害而得不到救济的现实。
贵州瓮安“6·28”事件便是当地民众权益长期受到权力与资本的侵害而得不到救济,导致各种矛盾不断积累、升级的必然结果。
突发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必须弄清引发突发群体性事件的深层矛盾以及引起矛盾的深层次原因,才能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阻断突发群体性事件。
首先,文章对突发群体性事件相关知识进行了概述与界定。
从利益视角对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内涵进行分析,认为突发群体性事件是由直接或间接利益冲突引发,以经济利益为主要内容或原因的;接着对冲突源头阻断机制的内涵进...2.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和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关键指标。
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实质是处于相对弱势的民众对社会不公、官员腐败等现象不满的外在表现和维权。
建立健全一套应对各种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法治防范和控制机制是确保社会平稳运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
3. 中国当前正处在体制快速转轨、社会快速转型的急剧变迁和发展时期,随着经济成分、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重大变化,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差异的效能累加正成为转型时期逐渐显现和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冲突和群体事件的触发根源。
直面和解决中国快速转型时期严重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群体性社会冲突已成为当前中国政治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
预防和处置特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研究的开题报告
预防和处置特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特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在当今社会日益频繁,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处置这些事件,是社会管理和应急管理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特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策略,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特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定义、类型、特点和影响。
(2)特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策略,包括预防措施、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
(3)特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处置策略,包括应急响应、组织指挥、资源调度和信息共享等方面。
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调研、案例分析和专家访谈等方法进行研究。
具体方法如下:(1)文献调研:对国内外关于特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和分析。
(2)案例分析:选取近年来在国内发生的特大规模群体性事件进行分析,探讨其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3)专家访谈: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其对特大规模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处置策略的看法和建议。
三、预期成果和应用价值1. 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对特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定义、类型、特点和影响进行系统全面的介绍和分析。
(2)提出特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预防和处置策略,为应急管理和社会管理提供参考。
2. 应用价值本研究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关于特大规模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处置的参考,有助于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2)为社会公众提供关于特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了解,提高公众应对此类事件的能力。
(3)为相关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大群体性事件源头阻断机制研究
[摘要]中国当前已经处在转型阶段,社会结构也出现很大变化,社会处在新旧交替期,各个社会群体之间由于利益方面的冲突,引发了社会震荡,出现了大量的群体性事件,成为当前社会不和谐的因素之一。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成为当前的重大社会课题。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冲突;源头阻断机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进入到了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在向现代化建设推进的过程中,保持稳定与发展,成为当前的重大社会课题。
针对近年来出现的重大群体性事件,构建切实有效的源头阻断机制,从根本上确保社会和谐发展。
一、源头阻断机制的内涵
源头阻断指的是在群体性事件发生之前,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疏导、缓和以及化解等多种有效方式,使得群体性事件在源头阶段就能得到有效化解。
而源头阻断机制则是将群体性事件有效遏制在萌芽状态的应急管理体制。
[1]
二、重大群体性事件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出现,是由于因素链而发生综合作用的结果。
某些偶然性的单个因素,按照其内在的逻辑性,构建完整的因素链,当该链条形成的时候,势必会出现重大群体性事件。
从深层次来挖掘导致因素链出现的真正原因,打破因素链中的相关因素,重大群体性事件就能够得到有效遏制。
(一)收入分配差距加大
重大群体性事件绝大部分是由于直接或者是相关的经济利益矛盾所引发的,其中有很少一部分是因个人名誉、宗教信仰以及民主权益等相关因素所引起的。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转型,社会内的成分逐渐趋向复杂,各个阶层的价值理念出现交叉,社会分配方式也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不同社会阶层加以分化,其利益意识逐渐得以加强,经济利益逐渐分化,多元化利益群体竞争与冲突是难免的。
按照国际标准,基尼系数在大于0.4以上,就表明社会分配已经绝对不公平。
我国贫富地区之间的分化、同一地区内的不同阶层分化也出现也比较严重。
收入分配两极分化有相对剥夺感,是弱势群体基本心理特点。
收入分配差距加大,往往会导致弱势群体心理上的失衡,不满情绪在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往往能导致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2]
(二)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
利益表达机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分别是个人利益表达机制与公共利益表达机制。
利益表达属于公民的法定权利,是其有效实现自身利益的重要前提。
在表达机制不畅通的情况下,就容易导致社会不和谐。
个人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主要是因为当群众之间利益出现纠纷时,某些群众会误以为聚众滋事能够对领导施加压力,快速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原本能够通过法律程序解决的矛盾逐渐转变成重大群体性事件。
甚至还有的群众有“法不责众”的心理,认为某一群体共担责任的话,是不可能的,因此其作为群体中的某一个体,是不会承担责任的。
这一观念的形成集体心理,遵纪守法的个性逐渐消逝,便无所顾忌参与到重大群体性事件当中。
当前社会公共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的原因主要有:首先,政府中的某些条条块块构成特殊利益主体,往往追求利益最大化;其次,社会舆论监督不健全,体制外的监督显得明显薄弱;最后,某些地方
存在特殊利益集团,构成钱权联盟,严重损害了社会公众的利益表达。
三、构建重大群体性事件源头阻断机制的具体措施
(一)创新政府社会管理,构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整体预防机制
对政府的常态社会管理机制进一步优化,1.公共决策的制定要做到科学化民主化。
政府出台公共政策要把握好时机和节奏,坚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充分考虑新政策会使不同群体的利益格局发生的变化,增强预见性,加强统筹协调,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结合起来。
2.公共政策的执行要透明化、稳妥化。
执行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各方面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不能用简单、粗暴、压制的方法对待所有的群众。
对于可能出现的社会震动尽量采取“小步、分解”执行的方式,适时调整,稳步推进,不能追求轰动效应和政绩效应。
3.健全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责任追究机制和考核机制。
一方面要加大对群体性事件的责任追究力度,凡导致较大负面影响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无论直接间接,当地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都必须承担领导责任,一律引咎辞职或撤职;要加大对地方隐瞒不报尤其发现苗头坐视不管行为的查处和责任追究力度,必须要让领导干部承担由此带来的后果和责任,大大增加其机会成本。
另一方面要突出对地方主要领导在群体性事件预防预警方面的考核,尤其要增加对县(市)和乡(镇)群体性事件发生率和重复上访率等方面的考核,引导地方政府官员从仅仅重视应急处理到更重视预防预警,以有效减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升级扩大。
(二)构建重大群体事件信息搜集监测和快速调处机制
这是有效防范社会性问题的先导,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
要对产生群体事件的各项指标进行深入的研究,从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确定与社会稳定有着重大联系的指标,界定社会运转所处的实际状态。
尤其是对涉及到群众实际利益的社会热点问题,应展开多层次宽领域的超前性研究,组织相关人员对社会中的某些群众反映比较强的问题展开民意调查,切实体现其对相关政策、措施等所表现出来的承受力。
特别是政府在推出重大改革措施时,需要充分了解民情,来真实反映出社会整体情绪。
因此,构建重大群体事件信息搜集监测和快速调处机制,就需要加强情报信息方面的意识,扩大情报信息的搜集面和快速调处,为有效遏制群体性事件奠定基础。
可以采取如下措施:1.健全信息情报网络,立足于及早发现和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全覆盖的信息员队伍,要在基层单位普遍建立维稳信息情报队伍,实现社区(村)——街道(乡镇)——县(市)——地(市)——省六级联通的维稳信息共享。
2.建立媒体舆情分析机制,在相关部门加强“新闻监督反馈服务”职能,及时收集研判对本地的负面报道信息,及时发现存在的各种隐患和风险。
3.建立高效、快速、多管齐下的矛盾调处机制。
获知“苗头”信息后,各级党委、政府应快速及时调查和化解,把群体性突发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
(三)构建收入分配共享机制出现收入分配差距加大,有其客观方面的原因,但是也有社会分配不公方面的原因,这是导致社会矛盾的根源。
所以,有效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不只是有效解决公平分配的途径,也是保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在社会中存在多种利益矛盾,只有将收入分配方面的问题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程度之内,经济与社会才能安全运行。
假如收入分配问题产生的负面影响超出一定限度的话,便会出现社会冲突,进而出现重大性的群体事件。
针对当前收入分配差距的事实,其负面影响也逐渐呈现出扩大的态势,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情况,就需要从权利保障方面彻底改变社会弱势群体的地位,彻底去除制度化劫贫济富的缺陷,构建
公平分配的法律保障机制。
构建收入分配的法律保障机制,首先是要建立起点公平上的法律制度,彻底消除由于身份上的限制障碍;其次,建立保证机会公平的法律制度,彻底改变土地利益、环境利益以及劳动就业利益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
最后,建立结果公平的法律制度,在社保法律制度等方面消除对弱势群体中存在的不利规定,使得公民基本权利与条件得以保障。
[3]
(四)建立矛盾化解机制
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化解矛盾相关领导机构。
构建和矛盾化解相关的调解机制:一是依托当地的信访部门,建立纠纷调解中心,成立联合接访大厅,将公安、城管、劳动等各个部门进行有机整合,成立接访机构。
对于收到的信件投诉的,应该进行及时归类与办理,构建信件、电话、网络以及来访的四位一体调解格局。
二是,充分利用法院的优势,成立诉讼调解接待工作中心,强化对诉讼和非诉讼相互连接的矛盾纠纷、指导制度,确保其在矛盾化解以及社会和谐等多个方面能够起到好的效果。
三是,充分依托当地的信访办公室,成立社区综合治理中心,设立接访谈心室等厅室,将基层群众的矛盾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化解。
[4] (五)创新培训方法,全面加强各级干部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警预控能力要突出加强对各级干部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能力的训练,应主要采取案例教学、集体研讨、现场教学、模拟演练等方式;培训内容要以能力提升为核心,重点围绕领导干部在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管理中的审时度势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与媒体合作能力等组织培训内容。
引导领导干部树立及时、有效回应利益受损群体合理诉求,及早发现和及时解决相关问题,从而防止群体性突发事件爆发的意识。
切实提高地方领导干部风险预测、矛盾排查和预警预报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总之,重大群体性事件出现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收入分配差距加大、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针对这两个方面,采取建立群体事件信息搜集监测和快速调处机制、构建收入分配共享机制、建立矛盾化解机制、加强各级干部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警预控能力等多重举措,构建完善的重大群体性事件的源头阻断机制,有效化解群体性事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切实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为小康社会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顺康.论构建重大群体性事件的源头阻断机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3).
[2]阎耀军.对社会稳定实施前馈控制的可能性探索[J].学术研究,2006(9).
[3]陈月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构成要素、特征和类型的舆情视角[J].理论月刊,2006(2).
[4]王昭耀.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政治稳定[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