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 第44讲 化学探究实验题考题类型及解题策略优选学案
2024届高三化学高考备考一轮复习专题+化工流程题大题分析及备考建议课件
备考策略
以教材为本,以高考真题为激发点鼓励、引导多思多问多联系
(1)用好教材,对教材介绍的工艺进行深化考查。 (2)熟悉并记忆工业流程题的一般解题思路、方法,识别框图中的各种名 词、动词。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性质,熟记高频出现的杂质其除杂方式。 (3)积累素材,关注经典工艺流程、关注科学前沿,创设新情境,考查经 典内容。如金属元素中Fe、 Al的去除方法、非金属化合物 SiO2 的性质及去 除、反应条件的控制(如控制条件加快 反应速率、控制pH去除杂质离子等)、 陌生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关系式法计算含量或产率等。
用分析、溶度积的应用。 方程式书写、方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pH的 程式书写、试剂
计算
的选择、定量计
算
中等
较难
全国乙卷
27题 LiMn2O4的制备
Si、Fe、Al、Si
新课标卷
8题从铬钒渣中分 离提取铬和钒的流 程 Si、Fe、Al、P
原料处理、试剂选择和 作用分析、电极反应、 核心反应方程式书写、 溶度积应用、
一核四层四翼
1.培养接受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2.提高证据推理能力
一核四层四翼
建立化学知识体系,增强模型认知的能力
一核四层四翼
塑造可持续发展的人文情怀与绿色化学
历年工艺流程考什么? 物质制备型
年份
2022年
卷型
甲
乙
山东
甲
2021年 乙
山东
背景
菱锌矿 制备硫
酸锌
废旧电池回收 铅
以氟磷灰石 为原料生产 磷酸和石膏
物质判断、成分分 析、生产条件的选 择和优化、离子反 应方程式的书写
较难
中等
相似性 不同点
2024届高三化学高考备考一轮复习基于新高考的实验大题的复习策略++课件
如何证明WO3已被完全还原?
明原理,合理推测,描述实验现象
学习目标一:构建思维模型
(2)WO3完全还原后,进行的操作为:①冷却,停止通H2;②以干
燥的接收装置替换E;③在B处加装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④……;
⑤加热,通Cl2;⑥……碱石灰的作用是 防止水蒸气进入;吸收氯气;
操作④是通入N2,目的是
排除装置中的H2
学习目标一:构建思维模型
制备装置
净化装置
尾气吸收装置 冷却装置
收集装置
2023·山东卷
发生装置 制备装置 尾气吸收装置
2023·山东卷
问题5:有气体参与的物质制备 型实验装置的共性?
发生装置 净化装置 制备装置 尾气吸收装置
2022·新课标卷Ⅲ
实验大题思维模型:
发生装置 净化装置 制备(性质)装置 冷却装置 收集装置 尾气吸收装置
学习目标三:气体冷却装置
问题2:冷凝管还有哪些,有什么区别?
球形冷凝管 用H2O冷却
用空气冷却
2021·全国乙卷
硝基苯沸点210.9 ℃
归纳:辨识冷凝管,了解用途
直形冷凝管 球形冷凝管 环形冷凝管 空气冷凝管
蒸馏或冷凝回流 冷凝回流 低沸点有机物冷凝 蒸馏或冷凝回流
蒸气温度<140℃ 只能垂直使用只能垂直使用
学习目标二:气体发生装置
2021·山东卷
2020·新课标卷Ⅲ
问题2:气体发生装置的类型?
固+液 气 固+液 气
学习目标二:气体发生装置
问题3:选用合适装置或仪器,用于实验室制备CO2
归纳:启普发生器及类似反应器
物质性质:①块状不溶于水的固体与液体反应, ②不需要加热并且热效应不大, ③生成的气体难溶于水。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高考试题分析与备考策略化学实验综合题课件
操作目的
仪器识别
(1)检查装置气密性并加入WO3。先通N2,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加
热管式炉,改通H2,对B处逸出的H2进行后续处理。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_,证明
WO3已被完全还原的现象是_________。
实验现象
(2)WO3完全还原后,进行的操作为:①冷却,停止通H2;②以干燥的接收装置替换E;
2.冷却固体。
六、实 验 综 合 题 思 维 建 模(2)——装置作用
题目信息
易水解
决定
有杂质
决定
易氧化
控制条件
前后都加气体净化/ 干燥装置
增加防氧化装置
装置原理
苯
易分解
决定
易挥发
反应能 量变化
决定
溶解性
控制温度装置 调控洗涤剂(醇洗)
六、实 验 综 合 题 思 维 建 模(3)——装置缺陷
切入点:产品纯度,安全,产率 1. 未除杂或干燥 ,有副反应
通
入
归纳总结:反应中鼓入某气,目的是为了将反应中产生的气体,全部转入后续装
气
置并完全吸收。
体
1.鼓入“难溶”气体“稀释”溶解度较大的气体,防止吸收该气体时产生倒吸。
操
2.鼓入“某气”气体“稀释”浓度较大时易爆的气体(ClO2),防止产品爆炸。
作
归纳总结:反应后鼓入某气,目的是:
1.为了将反应中产生的有害气体或者有害反应物(如Br2、Cl2、SO2等),全部转 入尾气吸收装置完全吸收消, 除拆卸装置时可能造成的污染。
Ⅰ.取m g样品于锥形瓶中,加入稀H2SO4溶解,水浴加热至75℃。用 c mol﹒L-1的KMnO4溶液趁热滴定
2024届高三化学高考备考一轮复习:综合实验探究课件
③写出 NO 与碱性 Na2SO3 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从电极反应角度分析 NO 与碱性 Na2SO3 溶液的反应。 还原反应:2NO+2e-===N2O22- 氧化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Ⅳ:用排水法收集两瓶 NO,将其分别倒扣在饱和 Na2SO3 溶液 和加有 NaOH 的饱和 Na2SO3 溶液中,后者集气瓶中液面上升更快。 根据上述实验所得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环保角度设计与评价 防止污染的根本途径在于控制“三废”的排放,在对实验方案进行 评价时,不可忽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4.从“安全性”角度设计与评价 实验首先是安全第一,实验中安全往往有以下几个方面,如规范操 作、防止暴沸或爆炸、防止倒吸、防止污染等。
碳酸亚铁可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实验室里先制得硫酸亚铁,后将 硫酸亚铁与碳酸氢铵反应制得碳酸亚铁(Fe2++2HCO3-===FeCO3↓ +CO2↑+H2O)。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部分夹持仪器略去)。回答下列 问题:
[答案] (1)Ca(ClO)2 CaCO3 Ca(ClO)2 CaCO3 (2)
加入适量1 mol·L-1盐酸 ① 溶解后,再将产生的气体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向步骤①反应后的试管中 ② 滴入1~2滴品红溶液,振
荡(或另外取样操作)
若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则假设 1成立; 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假设2 或假设3成立 若品红溶液褪色,则假设3成立; 若品红溶液不褪色,则假设2成 立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化学教案(人教版):以性质为主的探究类综合实验
第71讲以性质为主的探究类综合实验[复习目标] 1.能根据不同情景、不同类型实验特点评价或设计解决问题的简单方案。
2.建立解答探究类综合实验的思维模型。
类型一物质性质的探究1.物质性质探究类实验的类型(1)根据物质性质设计实验方案(2)根据物质的结构(或官能团)设计实验方案2.探究实验中常见操作及原因操作目的或原因沉淀水洗除去××(可溶于水)杂质沉淀用乙醇洗涤a.减小固体的溶解度;b.除去固体表面吸附的杂质;c.乙醇挥发带走水分,使固体快速干燥冷凝回流防止××蒸气逸出脱离反应体系;提高××物质的转化率控制溶液pH 防止××离子水解;防止××离子沉淀;确保××离子沉淀完全;防止××溶解等“趁热过滤”后,有时先向滤液中加入少量水,加热至沸腾,然后再“冷却结晶”稀释溶液,防止降温过程中杂质析出,提高产品的纯度加过量A试剂使B物质反应完全(或提高B物质的转化率等)温度不高于××℃温度过高××物质分解(如H2O2、浓硝酸、NH4HCO3等)或××物质挥发(如浓硝酸、浓盐酸)或××物质氧化(如Na2SO3等)或促进××物质水解(如AlCl3等)减压蒸馏(减压蒸发) 减小压强,使液体沸点降低,防止××物质受热分解(如H2O2、浓硝酸、NH4HCO3等)蒸发、反应时的气体氛围抑制××离子的水解(如加热蒸发AlCl3溶液时需在HCl气流中进行,加热MgCl2·6H2O制MgCl2时需在HCl气流中进行等)配制某溶液前先煮沸水除去溶解在水中的氧气,防止××物质被氧化反应容器中用玻璃管和大气相通指示容器中压强大小,避免反应容器中压强过大1.某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和A中加热装置已略),以验证Fe3+、Cl2、SO2氧化性的强弱。
高考化学实验探究题分析及复习策略
6 相 关计 算 。
.
2 0 1 1 年一 3 3( 4 ) ; 2 0 1 2 年一 3 3 ( 4 )
一
2 . 常见 气体 的制备 、 净化 、 干 2 0 1 3 年一 3 3 ( 1 ) ①收 集 c l 2 的 燥、 收集方法等。 正 确装 置 。
2 0 1 1年 一 3 3 ( 3 ) 配制 2 5 0 mL
mo l / L B a ( OH) 的揉| 作步
。
2 0 1 1年 - 3 3 ( 1 ) B a ( 0H) , 的 性质。 2 0 1 2年 一 3 3 ( 2 ) 甲苯 的 性质。 氯 气与 水反 应 , 判 断 生
5 . 常见物质的性质。
( 1 ) B a ( 0H) 2 ・ 8 H2 O ( 1 )考查的 内容是 ( 1 )① 收 集 c l : 的 在空气中变质 的原 必 修 1第 一 章 P 7 正确装置。考查的
1 . 常见 物 质 分 离提 纯 的 方 法 : 2 0 1 2年 一 3 3 ( 1 ) 分液 、 蒸馏 ; 结 晶法、 蒸馏 法、 过 滤法 、 萃 ( 3 ) 结 晶法 : 迅速 降 温 , 冷 却 取、 分液等。 过滤。
探究题却是学生 最难得 分 的大题 之一 。因此 , 在 高考备 考 复 习中 , 如何 提高 学生 的分 析能力 、 设计 能力 和实验 能力 , 是 我们 教师共同探索的课题 。
点 。现象 : 熔点 为 1 2 2 . 4  ̄ C。结 论 : 苯 甲酸 。2 0 1 3年 一 3 3 ( 2 ) ③ 比较必修 2 与选修 4中两种 类型原 电池 的能量
2022届高考化学(人教版新课标)一轮复习配套资料:第九章 学案44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图象
学案44 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平衡图象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象类试题是化学试题中的一种特殊题型,其特点是:图象是题目的主要组成部分,把所要考查的化学学问寓于图中曲线上,具有简明、直观、形象的特点。
随着高考的不断改革以及对学科内力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这种数形结合的试题将频频消灭。
估计这将是考查考生学科内综合力量的一种方向,高考试题考查这种题型的力度将加大。
1.题型分类(1)分析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的影响;(2)由图象推断反应特征(确定反应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推断热效应或气体物质化学计量数的变化关系);(3)由反应和图象推断图象中坐标或曲线的物理意义; (4)由反应和图象推断符合图象变化的外界条件; (5)由反应推断图象正误等。
2.解题指导(1)看图象:一看轴,即纵、横坐标的意义;二看点,即起点、拐点、交点、终点;三看线,即线的走向和变化趋势;四看帮助线,即等温线、等压线、平衡线等;五看量的变化,如浓度变化、温度变化、转化率变化、物质的量的变化等。
(2)依据图象信息,利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可逆反应的特征:吸热还是放热,气体计量数增大、减小还是不变,有无固体或纯液体参与或生成等。
(3)先拐先平:在化学平衡图象中,先消灭拐点的反应先达到平衡,可能是该反应的温度高、浓度大、压强大或使用了催化剂。
(4)定一议二:勒夏特列原理只适用于一个条件的转变,所以图象中有三个变量时,先固定一个量,再争辩另外两个量的关系。
3.分类识图(1)速率—时间图 此类图象定性揭示了v 正、v 逆随时间(含条件转变对速率的影响)变化的规律,体现了平衡的“动、等、定、变”的基本特征,以及平衡移动的方向等。
如N 2+3H 22NH 3 ΔH <0,建立平衡后加热对速率的影响如图1。
试问:①从图1中怎样推断化学平衡有“动”、“变”的特征? ②图1中t 2~t 3段,化学反应向什么方向进行?(2)浓度—时间图 此类图象能说明平衡体系中各组分(或某一成分)在反应过程中的变化状况。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优质学案2:探究型实验题
第十章化学实验热点第1讲探究型实验题探究性学习具有问题特征、收集信息特征、假设特征、验证特征和评价反馈特征。
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针对发现的问题,在回忆总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基础上,作出大胆假设或猜想,并通过化学实验对提出的假设或猜想进行证实或证伪。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堂教学的改革正在扎实而有效地进行当中,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方式已逐步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模式的主流。
与之相应地,探究性试题也正在取代陈旧的命题套路,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题型。
一、设计实验对知识形成过程进行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基础,探究性实验既重视规律的验证、实验技能的培训,又强调让学生通过实验在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上获得感性体会和理性认识;从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实验探究和实验设计能力。
在设计探究性实验时,要注意以下几条原则:(1)科学性的原则,所设计的实验应该符合科学道理,不能凭空捏造。
(2)对照性的原则,要设计一个对照性的实验,要想这个实验更能够说明问题,一定要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实验。
(3)等量性的原则,所设计的实验中的平行反应,试剂的取用应该是等量的。
(4)单因子的变量原则,对某个实验的影响,会有很多的因素,实验正是要人为控制条件,使众多变量中,只能有一个因素是变量,其余几个是一样的。
例1.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的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边滴边振荡,直到红色褪去。
对于红色消失的原因,甲同学认为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和HClO中和了NaOH所致;乙同学认为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使红色酚酞变成了无色的物质。
设计实验证明甲或乙的正确性。
变式练习1、将H2O2溶液滴入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红色消失。
甲同学认为这是由于H2O2是二元弱酸(H2O2 H++HO2-),消耗了OH-,而使红色褪去,乙同学认为H2O2具有强氧化性,将酚酞氧化,红色消失。
请设计一个实验论证甲、乙两位同学的解释中谁正确。
例2.5℃时,0.1mol/LCH3COOH溶液的pH约为3,向其中加入少量CH3COONa晶体,待晶体溶解后,发现溶液pH增大。
高三一轮化学复习——实验大题的解题策略
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HCl+NaOH
;
。
FeCl3+3NaOH
Fe(OH)3↓+3NaCl
(写两个即可)
Cl2+2NaOH
NaCl+NaClO+H2O(任写两个)
(4)上述装置图中A、C反应器之间,需要增添一个U形管,其内置物质是
。
五氧化二磷(或氯化钙)
微专题10 实验大题的解题策略
沸点( ℃)
25.2
161
水
乙醇
乙醚
可溶
可溶
易溶
易溶
微溶
可溶(溶解
己二
酸
146
1.36
151
265
度随温度
降低而减
小)
微专题10 实验大题的解题策略
17
Ⅰ.己二酸粗产品的制备
操作步骤:装置C中加入50 mL中等浓度的硝酸(过量),投入沸石,并逐一安装
装置A、装置B和温度计,磁力搅拌,将溶液混合均匀,并加热到80 ℃。用装置
置应放在冷水中。Cl2可能未完全反应,用D装置吸收尾气,防止污染。(3)②ICl
不溶于水,溶于乙醇和乙酸,所以先将ICl溶于乙醇中配成溶液,再通入乙烯,ICl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红棕色,通过颜色褪去证明其与乙烯发生了加成反应。
微专题10 实验大题的解题策略
11
例2.氯苯是重要的有机化工产品,是染料、医药、有机合成的中间体,工业上常用
热维持反应温度在40~60 ℃,温度过高会生成二氯苯。
①对C加热的方法是
c
(填字母)。
a.酒精灯加热 b.油浴加热 c.水浴加热
江苏新高考选考化学一轮复习课件: 化学简答题的解题策略与答题模板 化学实验基础与综合探究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专题10 化学实验基础与综合探究
21
答案:(1)微热 A,E 中有气泡冒出,停止加热,冷却后,E 中长导管内形成一段稳定的 水柱,说明气密性良好 (2)分液漏斗 浓盐酸 (3)五氧化二磷(或其他合理答案) 盛有饱和食盐水的洗气瓶 (4)生成棕黄色的烟 安全瓶(防倒吸) (5)Cl2+SO2+2H2O+Ba2+===BaSO4↓+4H++2Cl-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专题10 化学实验基础与综合探究
4
3.实验操作的原因、目的、作用的答题要点 [答题要素] (1)明确实验目的:做什么? (2)明确操作目的:为什么这样做? (3)明确结论: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理由是什么? [得分点及关键词] (1)操作: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 (2)作用:需有明确的结论、判断、理由。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专题10 化学实验基础与综合探究
7
5.滴定终点的判断答题模板 当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溶液后,溶液变成……色,且半分钟内不再恢复原来的颜色。 说明:解答此类题目注意三个关键点: (1)最后一滴:必须说明是滴入“最后一滴”溶液。 (2)颜色变化:必须说明滴入“最后一滴”溶液后溶液“颜色的变化”。 (3)半分钟:必须说明溶液颜色变化后“半分钟内不再恢复原来的颜色”。
①用稀 H2SO4 证实沉淀中含有 Cu+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专题10 化学实验基础与综合探究
全国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第44讲化学探究实验题考题类型及解题策略考题集萃实战演练20180503271.doc
第十章第44讲1.(2017·北京卷)某小组在验证反应“Fe+2Ag+===Fe2++2Ag”的实验中检测到Fe3+,发现和探究过程如下。
向硝酸酸化的0.05 mol·L-1硝酸银溶液(pH≈2)中加入过量铁粉,搅拌后静置,烧杯底部有黑色固体,溶液呈黄色。
(1)检验产物①取出少量黑色固体,洗涤后,__加硝酸加热溶解固体,再滴加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__(填操作和现象),证明黑色固体中含有Ag。
②取上层清液,滴加K3[Fe(CN)6]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__Fe2+__。
(2)针对“溶液呈黄色”,甲认为溶液中有Fe3+,乙认为铁粉过量时不可能有Fe3+,乙依据的原理是__2Fe3++Fe===3Fe2+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针对两种观点继续实验:①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证实了甲的猜测。
同时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且溶液颜色深浅、沉淀量多少与取样时间有关,对比实验记录如下:②对Fe3+产生的原因作出如下假设:假设a:可能是铁粉表面有氧化层,能产生Fe3+;假设b:空气中存在O2,由于__4Fe2++O2+4H+===4Fe3++2H2O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可产生Fe3+;假设c:酸性溶液中的NO-3具有氧化性,可产生Fe3+;假设d:根据__加入KSCN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__现象,判断溶液中存在Ag+,可产生Fe3+。
③下述实验Ⅰ可证实假设a、b、c不是产生Fe3+的主要原因。
实验Ⅱ可证实假设d成立。
实验Ⅰ:向硝酸酸化的__0.05_mol·L-1__NaNO3__溶液(pH≈2)中加入过量铁粉,搅拌后静置,不同时间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
3 min时溶液呈浅红色,30 min后溶液几乎无色。
实验Ⅱ:装置如图,其中甲溶液是__FeSO4溶液__,操作及现象是__分别取电池工作前与工作一段时间后左侧烧杯中溶液,同时滴加KSCN溶液,后者红色更深__。
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 第44讲 化学探究实验题考题类型及
第44讲化学探究实验题考题类型及解题策略题型特点考情分析命题趋势化学实验探究题是新课标高考的热点题型,具有情境新颖、取材广泛、考查灵活的特点。
试题集探究性与开放性于一体,以探究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组成等为主线,具有较好的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及化学素养的功能。
2017,北京卷,28T2016,全国卷甲,28T2016,北京卷,28T2016,浙江卷,27T探究实验题近几年逐渐成为一种热门的实验题型,预计2019年高考会加大对探究实验题的考查力度。
分值:4~10分1.化学反应原理的实验探究题主要利用对比、归纳、分析等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常可以通过对比实验,即设置几组平行实验来对照、比较,从而研究和揭示某种规律,解释某种现象形成的原因或证明某种反应原理。
解题策略(1)变量探究实验题的解题策略解答变量探究类试题关键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只改变一个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规律。
注意:选择数据要有效,且变量统一,否则无法作出正确判断。
(2)规律探究实验题的解题策略物质性质递变规律的探究也是中学化学实验探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研究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物质的氧化还原反应(如置换反应)规律,物质的酸(碱)性强弱规律,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规律等,都是开展有关规律探究的重要素材,也是高考命题的经典情境。
2.物质组成的实验探究题通过化学反应原理猜测可能生成哪些物质→作出合理的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应用化学反应原理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定量测定数据的方法(1)沉淀法:先将某种成分转化为沉淀,然后称量纯净、干燥的沉淀的质量,再进行相关计算。
(2)测气体体积法:对于产生气体的反应,可以通过测定气体体积的方法测定样品纯度。
(3)测气体质量法:将生成的气体通入足量的吸收剂中,通过称量实验前后吸收剂的质量,求得所吸收气体的质量,然后进行相关计算。
(4)滴定法:即利用滴定操作原理,通过酸碱中和滴定、沉淀滴定和氧化还原反应滴定等获得相应数据后再进行相关计算。
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 第44讲 化学探究实验题考题类型及解题策略课时达标
课时达标第44讲1.(2016·天津卷)水中溶氧量(DO)是衡量水体自净能力的一个指标,通常用每升水中溶解氧分子的质量表示,单位:mg·L-1。
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生活饮用水源的DO不能低于5 mg·L-1。
某化学小组同学设计了下列装置(夹持装置略),测定某河水的DO。
Ⅰ.测定原理:碱性条件下,O2将Mn2+氧化为MnO(OH)2:①2Mn2++O2+4OH-===2MnO(OH)2↓酸性条件下,MnO(OH)2将I-氧化为I2:②MnO(OH)2+I-+H+―→Mn2++I2+H2O(未配平)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生成的I2:③2S2O2-3+I2===S4O2-6+2I-Ⅱ.测定步骤:a.安装装置,检验气密性。
充N2排尽空气后,停止充N2。
b.向烧瓶中加入200 mL水样。
c.向烧瓶中依次迅速加入1 mL MnSO4无氧溶液(过量)、2 mL碱性KI无氧溶液(过量),开启搅拌器,至反应①完全。
d.搅拌并向烧瓶中加入2 mL H2SO4无氧溶液,至反应②完全,溶液为中性或弱酸性。
e.从烧瓶中取出40.00 mL溶液,以淀粉作指示剂,用0.0100 mol·L-1Na2S2O3溶液进行滴定,记录数据。
f.……g.处理数据(忽略氧气从水样中的逸出量和加入试剂后水样体积的变化)。
回答下列问题:(1)配制以上无氧溶液时,除去所用溶剂水中氧的简单操作为__将溶剂水煮沸后冷却__。
(2)在橡胶塞处加入水样及有关试剂应选择的仪器是__②__。
①滴定管②注射器③量筒(3)搅拌的作用是__使溶液混合均匀,快速完成反应__。
(4)配平反应②的方程式,其化学计量数依次为__1,2,4,1,1,3__。
(5)步骤f为__重复步骤e的操作2~3次__。
(6)步骤e中达到滴定终点的标志为__溶液蓝色褪去(半分钟内不变色)__。
若某次滴定消耗Na 2S 2O 3溶液4.50 mL ,水样的DO =__9.0__mg·L -1(保留一位小数)。
高三化学专题复习探究性实验试题解答策略
高三化学专题复习 <探究性实验试题解答策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知识和技能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高考探究性实验试题的类型。
(2)学生学会解答各类探究式实验题的策略。
(3)帮助学生了解探究式实验题的命题角度(科学做猜想、合理设计实验方案、收集处理分析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解决问题等)。
(4)通过例题分析,重温及训练学生的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化学实验相关基础知识、实验技能。
2、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典型例题的思维过程分析,培养学生能将题干信息进行转化、迁移、重组、类比、对比、整合等知识的加工方法。
(2)培养学生解答高考探究性实验试题解答能力,让学生学会获取题干关键信息的基本方法(尝试与整和)。
(3)通过对典型例题解答过程的讨论和共鸣,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创性、严密性、敏捷性。
3、情感、价态和价值观(1)感悟化学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感悟解答探究式实验试题的思维过程,享受解答探究式实验试题的思维快乐(2)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大胆猜想、科学设计实验,合理解释实验现象等在解决化学问题中价值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认识和懂得解决化学探究式实验题的基本策略:转化(类比)、迁移(对比)、重组(整合),会使用这种思维加工法解决各类化学实验探究试题。
●三、教学流程设计1、引入:(1)科学史上化学实验对化学发展的贡献,引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科学实验的兴趣和热爱;(2)生活中化学问题的探究(竹节中有什么?),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高考考查化学探究的一般设问角度。
2、过渡:典型高考题的尝试和分析,引出高考考查化学探究实验题的解答过程。
3、教学重点和难点:两类高考探究式实验题(物质性质探究,化学反应原理探究)的解答尝试,梳理出解决各类高考探究题的主要策略,即转化、迁移、重组。
4、教学高潮:以Cu和浓盐酸反应为例,巩固探究式实验题解决策略。
5、小结:6、作业:物质性质探究,化学反应原理探究各一道试题。
备战高考一轮复习化学大题答题策略
备战高考一轮复习化学大题答题策略口,一般从物质特殊的颜色、特殊性质或结构、特殊反应、特殊转化关系、特殊反应条件等角度思考。
突破口不易寻找时,也可从常见的物质中进行大胆猜测,然后代入验证即可,尽量避免从不太熟悉的物质或教材上没有出现过的物质角度考虑,盲目验证。
2.化学反应原理类试题该类题主要把热化学、电化学、化学反应速率及三大平衡知识融合在一起命题,有时有图像或图表形式,重点考查热化学(或离子、电极)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反应速率大小、平衡常数及转化率的计算、电化学装置、平衡曲线的识别与绘制等。
设问较多,考查的内容也就较多,导致思维转换角度较大。
试题的难度较大,对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
【答题策略】该类题尽管设问较多,考查内容较多,但都是《考试大纲》要求的内容,不会出现偏、怪、难的问题,因此要充满信心,分析时要冷静,不能急于求成。
这类试题考查的内容很基础,陌生度也不大,所以复习时一定要重视盖斯定律的应用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技巧及注意事项;有关各类平衡移动的判断、常数的表达式、影响因素及相关计算;影响速率的因素及有关计算的关系式;电化学中两极的判断、离子移动方向、离子放电先后顺序、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及有关利用电子守恒的计算;电离程度、水解程度的强弱判断及离子浓度大小比较技巧等基础知识,都是平时复习时应特别注意的重点。
在理解这些原理或实质时,也可以借用图表来直观理解,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自己分析图表的能力与技巧。
总结思维的技巧和方法,答题时注意规范细致。
再者是该类题的问题设计一般没有递进性,故答题时可跳跃式解答,千万不能放弃。
化学大题答题策略已经呈现在各位考生面前,望各位考生能够努力奋斗,更多精彩尽在查字典化学网高考频道!2019年高考第一轮复习备考专题已经新鲜出炉了,专题包含高考各科第一轮复习要点、复习方法、复习计划、复习试题,大家来一起看看吧~。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优质学案1:探究型实验题
第十章化学实验热点第1讲探究型实验题『高考展望』探究型实验题主要考查学生实验的综合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实验中的数据、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经常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考查学生分析处理图表的能力,要求学生能提出合理的假设,针对假设,设计出严密的实验方案来验证,并进行正确的推理,得出科学的结论。
探究性实验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考查了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获取化学知识的能力,它以其创新、灵活的特点也正在取代陈旧的命题套路,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题型。
『方法点拨』一、探究型实验的基本流程:课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1、课题:即实验研究主题(实验目的);2、假设与预测:对研究课题提出一种可以检测的解释及在检验假设之前先提出实验的预期结果;3、步骤:根据实验目的和提出的假设来具体设计实验的步骤和方法。
一般要设计对比实验;4、观察与记录:在实验过程中设计观察的内容和次数,并按要求将观察的现象及数据记录下来;5、分析与评价: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收集的数据进行推理论证,得出结论。
并用文字、图表等形式将结果表示出来。
二、探究实验题题的解题策略1、细心审题:明确实验目的、把握实验原理。
2、科学论证:由于探究型实验注重考查学生探索未知事物的科学猜想思维,突出猜想思维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基本过程。
因此,在进行物质性质探究实验方案设计时,必须采用猜想论证法,首先要加工、分析课题给出的信息,搞清实验目的;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尽可能多的合理的假设。
在假设的基础上,合理应用知识与技能制定探究计划,开展研究并科学合理地进行观察和记录,最终得出结论。
3、规范表达:实验题失分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答题语言不规范、不严密、不简洁、不科学,出现错别字,每年高考在这方面失分的考生不在少数。
如“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表述为“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无明显现象”答成“无现象”,“滴入几滴溶液”写成“加入少量溶液”或没有体现量的多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4讲化学探究实验题考题类型及解题策略1.化学反应原理的实验探究题主要利用对比、归纳、分析等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常可以通过对比实验,即设置几组平行实验来对照、比较,从而研究和揭示某种规律,解释某种现象形成的原因或证明某种反应原理。
解题策略(1)变量探究实验题的解题策略解答变量探究类试题关键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只改变一个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规律。
注意:选择数据要有效,且变量统一,否则无法作出正确判断。
(2)规律探究实验题的解题策略物质性质递变规律的探究也是中学化学实验探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研究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物质的氧化还原反应(如置换反应)规律,物质的酸(碱)性强弱规律,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规律等,都是开展有关规律探究的重要素材,也是高考命题的经典情境。
2.物质组成的实验探究题通过化学反应原理猜测可能生成哪些物质→作出合理的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应用化学反应原理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定量测定数据的方法(1)沉淀法:先将某种成分转化为沉淀,然后称量纯净、干燥的沉淀的质量,再进行相关计算。
(2)测气体体积法:对于产生气体的反应,可以通过测定气体体积的方法测定样品纯度。
(3)测气体质量法:将生成的气体通入足量的吸收剂中,通过称量实验前后吸收剂的质量,求得所吸收气体的质量,然后进行相关计算。
(4)滴定法:即利用滴定操作原理,通过酸碱中和滴定、沉淀滴定和氧化还原反应滴定等获得相应数据后再进行相关计算。
(5)热重法:只要物质受热时发生质量变化,都可以用热重法来研究物质的组成,是在控制温度的条件下,测量物质的质量与温度关系的方法。
通过分析热重曲线,我们可以知道样品及其可能产生的中间产物的组成、热稳定性、热分解情况及生成产物等与质量相联系的信息。
3.物质性质的实验探究题基本思路和方法根据物质的组成(或成分)→提出各物质(或离子)性质的假设→根据这些性质找到可能存在的反应→确定检验的试剂和仪器→确定实验的顺序→叙述实验的操作和预期的现象,得出结论。
[例1](2016·北京卷)以Na 2SO 3溶液和不同金属的硫酸盐溶液作为实验对象,探究盐的性质和盐溶液间反应的多样性。
23__2Ag +SO 2-3===Ag 2SO 3↓__。
(2)经检验,现象Ⅱ的棕黄色沉淀中不含SO 2-4,含有Cu +、Cu 2+和SO 2-3。
已知:Cu +――→稀H 2SO 4Cu +Cu 2+,Cu 2+――→I -CuI↓(白色)+I 2。
①用稀H 2SO 4证实沉淀中含有Cu +的实验现象是__析出红色固体__。
②通过下列实验证实,沉淀中含有Cu 2+和SO 2-3。
a .白色沉淀A 是BaSO 4,试剂1是__HCl 和BaCl 2溶液__。
b .证实沉淀中含有Cu 2+和SO 2-3的理由是__在I -的作用下,Cu 2+转化为白色沉淀CuI ,SO 2-3转化为SO 2-4__。
(3)已知:Al2(SO3)3在水溶液中不存在。
经检验,现象Ⅲ的白色沉淀中无SO2-4,该白色沉淀既能溶于强酸,又能溶于强碱,还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①推测沉淀中含有亚硫酸根和__Al3+、OH-__。
②对于沉淀中亚硫酸根的存在形式提出两种假设:ⅰ.被Al(OH)3所吸附;ⅱ.存在于铝的碱式盐中。
对假设ⅱ设计了对比试验,证实了假设ⅱ成立。
a.将对比实验方案补充完整。
步骤一:步骤二:____(按如图形式呈现)。
b.假设ⅱ成立的实验证据是__V1明显大于V2__。
(4)根据实验,亚硫酸盐的性质有__还原性、水解呈碱性__。
盐溶液间反应的多样性与__两种盐溶液中阴阳离子的性质和反应条件__有关。
解析(1)饱和溶液中的Ag+与Na2SO3反应会生成更难溶的Ag2SO3。
(2)①根据现象Ⅱ和已知信息知,取少量洗涤干净的棕黄色沉淀,滴加稀硫酸,若有红色固体析出,则证明有Cu+。
②a.根据沉淀A是BaSO4,知加入的试剂1含Ba2+,可以选用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
b.由白色沉淀A为BaSO4可知原沉淀中的SO2-3被氧化为SO2-4,则加入KI时反应生成了I2,说明原沉淀中有Cu2+,即加入KI时Cu2+与I-反应生成白色沉淀CuI和I2,I2又与SO2-3反应生成SO2-4与I-,所以加入淀粉无明显现象。
(3)①根据题意知,现象Ⅲ的白色沉淀中无SO2-4,该白色沉淀既能溶于强酸,又能溶于强碱,还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推测沉淀中含有亚硫酸根、Al3+和OH-。
②与Al(OH)3相比,铝的碱式盐中每个铝离子所对应的氢氧根离子不足3个,因此可设计定量实验,记录数据V1,设计对比实验,记录数据V2,对比V1与V2即可得出结论。
(4)I2被还原,酸性KMnO4溶液褪色,均显示了亚硫酸盐的还原性,亚硫酸盐与Al3+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铝,证明了亚硫酸盐在水溶液中水解而显碱性,根据实验流程及现象可知,盐溶液间反应的多样性和盐的性质及反应条件有关。
1.(2017·北京卷)某小组在验证反应“Fe+2Ag+===Fe2++2Ag”的实验中检测到Fe3+,发现和探究过程如下。
向硝酸酸化的0.05 mol·L-1硝酸银溶液(pH≈2)中加入过量铁粉,搅拌后静置,烧杯底部有黑色固体,溶液呈黄色。
(1)检验产物①取出少量黑色固体,洗涤后,__加硝酸加热溶解固体,再滴加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__(填操作和现象),证明黑色固体中含有Ag 。
②取上层清液,滴加K 3[Fe(CN)6]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__Fe 2+__。
(2)针对“溶液呈黄色”,甲认为溶液中有Fe 3+,乙认为铁粉过量时不可能有Fe 3+,乙依据的原理是__2Fe 3++Fe===3Fe 2+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针对两种观点继续实验:①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 溶液,溶液变红,证实了甲的猜测。
同时发现有白色沉淀产生,且溶液颜色深浅、沉淀量多少与取样时间有关,对比实验记录如下:②对Fe 3+产生的原因作出如下假设:假设a :可能是铁粉表面有氧化层,能产生Fe 3+;假设b :空气中存在O 2,由于__4Fe 2++O 2+4H +===4Fe 3++2H 2O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可产生Fe 3+;假设c :酸性溶液中的NO -3具有氧化性,可产生Fe 3+;假设d :根据__加入KSCN 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__现象,判断溶液中存在Ag +,可产生Fe 3+。
③下述实验Ⅰ可证实假设a 、b 、c 不是产生Fe 3+的主要原因。
实验Ⅱ可证实假设d 成立。
实验Ⅰ:向硝酸酸化的__0.05_mol·L -1__NaNO 3__溶液(pH≈2)中加入过量铁粉,搅拌后静置,不同时间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 溶液。
3 min 时溶液呈浅红色,30 min 后溶液几乎无色。
实验Ⅱ:装置如图,其中甲溶液是__FeSO 4溶液__,操作及现象是__分别取电池工作前与工作一段时间后左侧烧杯中溶液,同时滴加KSCN 溶液,后者红色更深__。
(3)根据实验现象,结合方程式推测实验ⅰ~ⅲ中Fe 3+浓度变化的原因: 溶液中存在反应:①2Ag ++Fe===Fe 2++2Ag ,②Ag ++Fe 2+===Fe 3++Ag ,③Fe+2Fe 3+===3Fe 2+。
反应开始时,c(Ag+)大,以反应①②为主,c(Fe3+)增大。
约30 min后,c(Ag+)小,以反应③为主,c(Fe3+)减小。
解析(1)①黑色固体溶于热的硝酸溶液后,向其中加入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可证明黑色固体中含有Ag。
②可利用K3[ Fe(CN)6]检验Fe2+的存在。
(2)过量的铁粉会与Fe3+反应。
②空气中的O2会与Fe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Fe3+;加入KSCN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存在Ag+,Ag+可与Fe2+反应产生Fe3+。
③实验Ⅰ可证实假设a、b、c不是产生Fe3+的主要原因,只要将原实验反应体系中的Ag+替换,其他微粒的种类及浓度保持不变,做对比实验即可,所以可选用0.05 mol·L-1 NaNO3溶液(pH≈2);实验Ⅱ利用原电池装置证明反应Ag++Fe2+===Ag+Fe3+能发生,所以甲溶液是FeSO4溶液。
操作和现象:分别取电池工作前与工作一段时间后左侧烧杯中溶液,同时滴加KSCN溶液,后者红色更深。
2.为探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与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联系,某同学通过改变浓度研究“2Fe3++2I-2Fe2++I2”反应中Fe3+和Fe2+的相互转化。
实验如下:(1)待实验Ⅰ溶液颜色不再改变时,再进行实验Ⅱ,目的是使实验Ⅰ的反应达到__化学平衡状态__。
(2)ⅲ是ⅱ的对比实验,目的是排除ⅱ中__溶液稀释对颜色变化__造成的影响。
(3)ⅰ和ⅱ的颜色变化表明平衡逆向移动,Fe2+向Fe3+转化。
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原因:加入Ag+发生反应:Ag++I-===AgI↓,c(I-)降低,或增大c(Fe2+),平衡均逆向移动。
(4)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该同学推测ⅰ中Fe2+向Fe3+转化的原因:外加Ag+使c(I -)降低,导致I-的还原性弱于Fe2+。
用下图装置(a、b均为石墨电极)进行实验验证。
①K闭合时,指针向右偏转,b作__正__极。
②当指针归零(反应达到平衡)后,向U形管左管中滴加0.01 mol·L-1AgNO3溶液。
产生的现象证实了其推测。
该现象是__左管产生黄色沉淀,指针向左偏转__。
(5)按照(4)的原理,该同学用上图装置进行实验,证实了ⅱ中Fe2+向Fe3+转化的原因。
①转化原因是__Fe2+随浓度增大,还原性增强,使Fe2+的还原性强于I-__。
②与(4)实验对比,不同的操作是__向U形管右管中加入1_mol·L-1_FeSO4溶液__。
(6)实验Ⅰ中,还原性:I->Fe2+;而实验Ⅱ中,还原性:Fe2+>I-。
将(3)和(4)、(5)作对比,得出的结论是__该反应为可逆氧化还原反应,在平衡时,通过改变物质的浓度,可以改变物质的氧化、还原能力,并影响平衡移动方向__。
解析(1)实验Ⅰ溶液颜色不再改变,则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2)ⅲ为空白对照实验,目的是排除ⅱ中溶液被稀释,c(Fe2+)降低造成溶液颜色变化的影响。
(3)ⅰ中加入AgNO3,c(I-)降低,平衡2Fe3++2I-2Fe2++I2逆向移动;ⅱ中加入FeSO4,c(Fe2+)增大,平衡2Fe3++2I-2Fe2++I2逆向移动。
(4)①K闭合时,指针向右偏转,Fe3+得到电子,b为正极。
②向U形管左管滴加0.01 mol/L AgNO3溶液,左侧有黄色沉淀生成,同时平衡2Fe3++2I-2Fe2++Ic(Fe2+)增大,Fe2+的还原性强于I-,2逆向移动,a为正极,电流计指针向左偏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