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血清检测

合集下载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资料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资料
质激素可减轻症状
对症治疗
❖ 1、急性期应卧床休息,触诊脾脏时轻柔,以防 脾破裂;恢复期避免腹部受撞,排便忌用力,建 议临床症状消失后1月内应避免剧烈活动。若脾 破裂,应输血并及时切脾。
❖ 2、有黄疸者,按病毒性肝炎处理原则治疗,即 保证足够的休息及营养,辅以适当的保肝药物, 尽力避免损伤肝脏的药物。饮食宜清淡,但热量 要足够,可适当补充维生素B和C。
证治分类
❖ 3.热瘀肝胆 ❖ 证候 身热目黄,皮肤发黄,尿黄短赤,肝脾肿
大明显,胸胁胀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大便 不调,舌质红赤,舌苔黄腻,脉数有力。 ❖ 辨证 本证属肝炎型。以身热黄疸,肝脏肿痛, 肝功能异常为主症,临证分辨偏湿、偏热。 ❖ 治法 清热解毒,利湿行瘀。 ❖ 方药 茵陈蒿汤加减。
历史沿革
❖ 中国古代无“传单”之病名,根据该病特点属 “温病”、“温毒”、“痰毒”的范畴。
❖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天行病发黄候》: “四时之间,忽有非节之气伤人,谓之天行。大 体似伤寒,亦头痛壮热,其热入于脾胃,停滞则 发黄也。脾与胃合俱象土,其色黄,而候于肌肉, 热气蕴积,其色蒸发于外,故发黄也。”
热毒炽盛 热瘀肝胆
急 性

邪陷心肝
热入营血
痰热闭肺


正虚邪恋

病因病机
❖ 病因:感受温热时邪发病 热 毒 ❖ 病理产物:痰 瘀 ❖ 病位:由表及里,按卫气营血传变,可累及心、
肺、肝、肾

1、发热 2、咽峡炎

3、淋巴结肿大

4、肝脾肿大 5、皮疹

6、严重的上呼吸道梗阻
7、其他
发热
一般体温在38-40℃之间,热型不定,持续 时间可数日、数周至数月,大多热程2周左右 幼儿多无发热或仅低热。

血液学检验4.1.6.3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

血液学检验4.1.6.3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

(二)检验
1、血象 红细胞、血小板多正常。 白细胞
数量:正常或增多(10-30)×109/L。 分类:早期N增高,很快转为L增高,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发 病后4-5天开始出现,7-10天达高峰),往往>10%。 异型淋巴细胞分型:浆细胞型、单核细胞型、幼稚型。
2、骨髓象
骨髓象无特征性变化,部分病人可 出现淋巴细胞增高,和少量异型淋巴细 胞。
3、血清学试验 (1)抗EB病毒抗体检查:具有重要诊断的价值 (2)嗜异性凝集试验:病人血清中存在嗜异 性抗体,该抗体能使绵羊红细胞凝集。 吸收试验:该抗体可被牛红细胞完全吸收, 不被豚鼠肾吸收或轻度吸收。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是由EB病毒感染所引起机体淋巴细胞增生 的急性或亚急性传染病,又称腺热。
经口传播首先在咽部淋巴结内繁殖,侵入 血液引起病毒血症,继而累及淋巴组织。淋巴结肿大 • 肝脾肿大 • 皮疹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一种由EB病毒引起的病毒性感染疾病,主要 通过唾液传播。本演示将介绍IM的病因、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帮助您更 好地了解这一常见病症。
病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传播途径
1 EB病毒感染
EB病毒是IM的主要病原体,主要通过唾 液传播。
2 接触感染
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口腔分泌物、唾液等 感染源传播。
相关医学知识及预防
1 卫生习惯
2 保持免疫力
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 源、不共享个人物品等。
均衡饮食、适量运动、 保证充足的睡眠等。
3 病史了解
了解家族病史和患者是 否曾患过IM等。
治疗方法和药物
1 对症治疗
2 休息与营养
适当用药缓解症状,如退热药、止痛药等。
休息和营养补充有助于恢复身体健康。
3 药物治疗
非典型型
非典型型IM症状轻微,易被 误诊,需要注意区别。
复发型
IM复发率低,但某些患者可 能会出现间断性症状。
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
1 免疫反应
EB病毒感染激活免疫反应,导致淋巴细胞增多和炎症反应。
2 肝脾功能受损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肝脾功能异常,导致肝功能异常和贫血。
3 细胞改变
EB病毒感染可导致淋巴细胞异型增生和淋巴结肿大。
4 手术治疗
某些情况下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极少数严重病例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3 共享物品
4 空气飞沫
共用餐具、水杯等可增加感染传播的风险。
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可传播病毒至他人。
常见症状和体征
乏力
持续性乏力是IM的典型症状之一,常伴有头 痛和肌肉疼痛。
咽痛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疗常规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疗常规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疗常规本病是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所引起的多脏器受累的急性或亚急性全身性免疫异常疾病。

临床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单核样异性淋巴细胞、血清嗜异抗体及EBV抗体升高为特征。

本病多见于年长儿及少年。

【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1.一般表现起病可急可缓。

主要症状为:①不规则发热,体温38-40℃,热程1-3周,虽有高热,但无中毒症状。

②咽痛,咽部充血,扁桃体上有白色分泌物,上腭及咽弓处有小出血点或红色斑点。

③颈后或全身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结直径很少超过3cm,有轻压痛。

④病后1周出现皮疹,如风疹样、麻疹样皮疹,或猩红热样、荨麻疹样,偶见出血性皮疹。

⑤肝脾肿大,尤以脾肿大常见。

⑥其他尚有鼻衄、血尿、关节酸痛等。

部分病儿疾病初起时可有眼眶周围浮肿。

2.特殊表现随受累器官不同而异。

(1)肝脏黄疸常为首发症状,一般程度较轻。

无黄疸者也可有肝大,肝功能异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2)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格林-巴利综合征、脑膜脑炎、或神经周围炎。

脑脊液单核细胞及蛋白质增多。

(3)心血管系统可出现心肌炎或心包炎症状,心电图PR间期延长,S-T段压低,T 波倒置等变化。

(4)呼吸系统咳嗽、胸片有斑片状浸润阴影。

3.婴幼儿症状不典型,轻型居多,有时仅表现为轻微上呼吸道感染。

(三)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计数大多增高,但也有正常或降低者,淋巴细胞增多,其中异常淋巴细胞占10-25%以上,超过20%即可诊断。

2.血清学检查(1)嗜异体凝集试验患者血液中含有凝集绵羊红细胞的抗体,称为嗜异性凝集素,其滴度在1∶64以上有诊断意义。

一般在起病后1周阳性,2-3周达高峰,3-6个月消失。

有时正常人血清、血清病、何杰金病、结核病患者也可呈阳性反应,为鉴别假阳性须同时作豚鼠肾吸附试验。

本病患者抗体仅部分地被豚鼠肾吸收,且吸收后其滴度不会降低到原来数值的1/4或滴度减少不超过1个或2个试管稀释度。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科普知识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科普知识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科普知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简称IM),俗称“腺病毒性咽炎”,是一种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简称EB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IM常见于10岁到30岁的青少年和成人,但儿童也有可能感染。

一、病因IM的病因主要是感染EB病毒所致。

EB病毒是属于人类疱疹病毒家族的成员之一,EBV的外壳由膜上衍生物、糖蛋白和受体结合蛋白三种主要成分构成,具有很强的致病能力。

EBV感染主要通过口腔黏膜及咽部淋巴组织进行,可引起多种疾病,其中包括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肝脾肿大综合征、恶性淋巴瘤、鼻咽癌等靶器官的疾病。

EB病毒通过声响喷射、呼吸、打喷嚏、咳嗽等方式从口腔和鼻腔分泌物中释放出来,然后通过飞沫传播、直接接触和生物体液体接触等方式进入人体。

EB病毒最初感染发生在口腔粘膜和口咽,随后侵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正常的EB病毒感染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和疾病,但当免疫力下降或感染其他病原菌时,EBV可再次激活并引起患者不同程度的疾病。

EB病毒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其中常见的包括:(1)直接接触:EB病毒感染的人直接与未感染的人接触,通过咳嗽、打喷嚏、交往等途径将病毒传染给健康人。

(2)飞沫传播:EBV病毒可随着粘膜分泌物喷出嘴巴或鼻腔传播,并在空气中形成病毒载体,从而被其他人吸入。

(3)物品感染:由于EBV的稳定性较高,如使用带有病毒的物品,如口腔器具、餐具、香水等间接感染机会也很大。

此外,由于感染EB病毒的症状与其他病毒或细菌引起的疾病相似,并非所有感染EBV的人都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因此会存在被忽视的潜在感染人群。

二、病理生理学EB病毒通过口腔黏膜,进入口咽、咽癌周围区、鼻咽、淋巴节点等,引起以下的异常:1.咽部症状:EB病毒首先占领的地方是上呼吸道的淋巴组织,常引起咽喉疼痛、咽干、咳嗽等症状;2.发热:有热、有寒战,体温波动范围大,通常持续时间长达数日;3.淋巴节点炎:EB病毒感染后,可导致局部淋巴结炎症,很快局部淋巴组织会增大,最常见的是颈部淋巴结。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IgM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IgM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E V— C —g B V A IM阳性率( 1 %)明显高于对照组( 3 %)x 1 . P 00 )试验敏感度 。 9. , O 1 . (2 29 < .1 ; 6 _ - 8, 特异度和诊断价值分 别为 9 .%,63 1 0 8. %和 8 . 结论 90 %。
测 方 法 简单 , 得 推 广 。 值 关 键词 E V V A IM: B — C —g 传染 性 单 核 细 胞 增 多 症
so s h id x f ig o i M i a ue h s b EB —VC - g in T e n e o da n s s I n c t p ae y V A IM d tcin ee t meh d T e e stvt a d o to ; h s n i iy n i s cfct,d tc o to s smpe a d wot rmo n . e p i i i y ee t n meh i d i i l n rh po t i g Ke r s EBV—VC IM;Ifciu n n lo i ie s y wo d A—g ne t s mo o uce ssd sae o
(B —g )i E V IM n
) Meh d ig ezme l k d imu oo e tasy(US ) . to sUs ny -i e m nsrb n sa E A n n
d t tn I gop 5 ae,te cnrlgo p 4 css o B VC —g at oy eut h oiv eei M ru 6 css h ot ru ,4 ae fE V- A IM ni d .R sl T e pst e co o b s i rt fE V- C —g (1 %)i I ru ees n cn yhg rcnrlgop (36 ( = 29 ,P ae o B V A IM 9 . O n M gop w r i i at ib ot ru gf l i e o 1.%) x 1.8 <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三、 抗原
膜抗原(MA) 衣壳抗原(VCA) 核抗原(EBNA) 早期抗原(EA) 淋巴细胞检出的膜抗原(LYDMA)
以上抗原均产生相应的抗体 VCA-IgM是新近感染的标志
EB病毒感染所致疾病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青春期初次感染
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Burkitt瘤)
发病前重度EBV感染 血清学证据:患儿体内EBV-Ab水平高 瘤组织中EBV DNA和核心抗原(EBNA)
心肌炎等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吴燕 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
概述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是由Epstein-Barr病毒(EBV)引起的急性感染
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发热、咽峡炎、淋
巴结肿大——三联征,实验室特点为血液
中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变异淋巴细胞。
病原学
EB病毒
一、 科属:属于疱疹病毒群 二、 特性:双链D组织中EBV-DNA,EBNA 血清中EBV抗体增高 鼻咽癌治疗好转后,EBV抗体水平↓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病人、隐性感染者、携带者 二、传播途径 主要经口-口接触传播
可经输血、器官移植或骨髓移植感染
三、易感人群 年长儿及青少年多见,6岁以下可呈不显性感
染,卫生条件差的幼儿多见,卫生条件好的青少年多见。
治疗
一、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加强护理,避免并发症
二、对症治疗
为主要治疗措施
三、抗病毒治疗:首选更昔洛韦,或阿昔洛韦,7-10天,疗效不确切,据 报早期连续干扰素肌肉注射 5 天,辅以维生素 B1 , C 可缓解症状,缩短疗程
抗生素对本病无效,咽拭子培养阳性时可用,禁用氨苄青霉素,因 95% 发生
皮疹,可能和本病的免疫异常有关 四、肾上腺皮质激素 紫癜可延长至2周, 五、丙种球蛋白 或血浆 重症患者短程使用肾上腺皮质激

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是由EB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以发热、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咽峡炎等为特点。

(1)N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DC)检查:初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各种单核细胞(M)占50%~60%,其中异型淋巴细胞占10%~25%。

(2)嗜异性凝集试验(HAT):呈阳性有确诊意义。

(3)血清抗EB病毒-免疫球蛋白M(抗EBV-IgM)特异性抗体试验:呈阳性有确诊意义。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检查项:1、白细胞(WBC或LEU)2、白细胞分类(DC)3、嗜异性凝集试验(HAT)4、EB病毒抗体白细胞(WBC或LEU)(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单位】个/升(个/L)【正常值】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

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临床意义】(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白细胞分类(DC)(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单位】百分比(常用1.0表示100%)【正常值】(1)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40%~75%),儿童0.30~0.65(30%~65%)。

(2)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0.5%~5%)。

(3)嗜碱性粒细胞(B):0~0.01(0~1%)。

(4)淋巴细胞(L):成人0.20~0.45(20%~45%),儿童0.3~0.56(30%~56%)。

(5)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2%~6%),儿童0.02~0.08(2%~8%)。

【临床意义】(1)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2)嗜酸性粒细胞(E):①增多。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清TNF-α,IL-18水平的临床意义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清TNF-α,IL-18水平的临床意义
中 图 分 类号 : 3 1 1 R 3 .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6 1 0 ( 0 7 0 — 2 10 1 0 — 7 3 2 0 ) 40 2 - 2
Cln c lSi nii a c f S r m v l fTNF a i i a g fc n e o e u Le e s o -
Ab ta t T o x o e he ea i n hi be w e n e um c t ki e n i f c i us sr c : e pl r t r lto s p t e s r y o n a d n e to m o on l o i n uce ss
( M ), t e e e s e um TNF— a d L一 8 n a i nt wih nf c i us I h l v l of s r a n I 1 i p te s t i e to mon uce ss n on l o i a d he lh on r lwe e m e s r d by RI a d ELI a t y c t o r a u e A n SA e pe tv l tva i u i e po n f a t c r s c i e y a ro s tm i t o t a k
a d r s o a i t ge The r s t h w e h tt e e s o e u n e t r tov l fs r m TN F— nd I 1 n pa i nt a a I一 8 i te s
( 东滕 州市 中心 人 民 医 院检 验 科 , 山 山东 滕 州 2 7 0 ) 7 50
摘 要 : 讨 血 清 细 胞 因子 与 传 染 性 单 核 细 胞 增 多 症 (M ) 变 的关 系 。在 不 同 时 相 点 (M 发 病 期 , 复 期 ) 用 探 I 病 I 恢 采 R A 检 测 T _ , 用 E IA 检 测 I-8水 平 。结 果 是 I 患 者 血 清 T -,L 1 I NF a采 LS L1 M NFa I厂 8水 平 明显 高 于 对 照 组 ( P< 0 0 )发 病 期 I 患 者 血 清 T _ , -8水 平 高 于 恢 复 期 I 患 者 , 患 者 发 病期 间 血 清 T -,L 1 . 1, M NFa I 1 L M I M NFa I-8水平 升 高 程 度 与病 情 有 关 。血 清 TNFaI厂 8 平 变 化 是 判 断 传染 性 I 患 者 免 疫 状 态 , 估 预 后 的重 要 指 标 。 _,L1 水 M 评 关键 词 : 染 性单 核 细胞 增 多症 ; 肿 瘤 坏 死 因 子一 ; 白介 素一8 传 a 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更昔洛韦、阿昔洛韦、干扰素等。 抗菌药物仅用于咽或扁桃体继发链球菌感染时。 重型患者应用短疗程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明显减轻症状。 小儿重症患者可联合使用抗病毒制剂及丙种球蛋白。
整理ppt
38
【治疗】
一般对症治疗 注意休息、高热给予物理和药物降温 肝脾肿大明显者注意卧床休息,防止脾破 裂。
整理ppt
整理ppt
5
【病原学】 ——EB病毒
1964年Epstein和 Barr等首先从非洲儿童恶性 伯基特淋巴瘤组织体外培养 的淋巴瘤细胞系中发现的一 种新的人类疱疹病毒, 1968年确定为本病的病原 体。
噬淋巴细胞的DNA病毒
主要侵犯B淋巴细胞。
整理ppt
6
【病原学】 ——EB病毒
(一)形态
完整的病毒颗粒由类核、膜壳、壳微粒、包膜所组成。 电镜下呈球形,直径150~180nm,病毒核酸为170kb的双
39
【治疗】
抗病毒治疗 首选更昔洛韦 更昔洛韦:5mg/(kg.次)每12小时1次,7d后
改为5mg/(kg.次),每日1次,总疗程14 d。
整理ppt
40
【治疗】
抗病毒治疗 阿糖腺苷:
治疗疱疹病毒有效。<1岁: 5mg/(kg.次) ,qd; >1岁: 5-10mg/(kg.次),疗程1-2周。
临床意义
新近感染
不能区别既往或 新近感染
EA-IgG
发病后3~4周达高峰
持续3~6月
新近感染或EBV 活跃增殖的标志
EBNA-IgG LYDMA-IgG 发病后3~4周出现
MA-IgG
持续终身
整理ppt
既往感染的标志
13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传染源:病人和EBV携带者 贮存宿主: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血小板计数可减少,约半数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在 140×109/L 以下,但罕有引起紫癜者。极个别患者尚有粒细胞缺乏或淋巴 细胞减少,大多见于病程的第 1 个月内。
实验室检查
可能与异常免疫反应有关。嗜酸性粒细胞在整个病程中并不消 失,在恢复期常见增多。
2.骨髓象 缺乏诊断意义,但可除外其他疾病如血液病等。骨 髓中可见中性粒细胞核左移,网状细胞可能增生。并可有异常 淋巴细胞出现,但此现象亦有可能为外周血液稀释所致。在骨 髓偶可发现肉芽肿病变。
临床表现
潜伏期2~5周,儿童约10天。起病慢,大多数人先出现乏力、 头痛、发热、咽炎及淋巴结肿大等前驱症状并持续一至数周, 体温可达39~40℃,持续5~10天或更长。发病后出现咽峡炎, 特点为弥漫性膜性扁桃体炎,硬腭及软腭出现多数小出血点, 伴吞咽困难。出现全身性淋巴结肿大,以颈、腋下、腹股沟部 多见,多在热退后几周内消退,但有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情 况。一半患者有中度肝脾肿大。大约10%~15%病人在发病后 4~6天出现斑疹、斑丘疹,也有麻疹样、猩红样红斑,以躯干、 上肢前臂、小腿多见,也可发生于面部,皮疹多在几天内消退, 不留痕迹。
5.EB病毒的分离 自患者口咽冲洗液及血淋巴细胞中可培养到 EB病毒,但由于正常人和其他疾病患者亦可分离出病毒,故诊 断意义不大。
实验室检查
6.其他 应用牛红细胞溶血试验测定血清中溶血素的效价,如 滴度在1∶400以上对诊断本病有相当价值。在本病急性期尚可 测得多种自身抗体,约70%的患者有抗I冷凝集素,一般可持续6 周左右,大多数患者还可出现类风湿因子和抗核抗体阳性。
发病机制
外周血中的异常淋巴细胞主要是T细胞。
CD4 T细胞下降,CD8 T细胞增加。
在感染的控制中,细胞介导免疫可能较体液免疫发挥了更重 要的作用。在疾病早期,NK细胞、非特异的细胞毒T细胞(CTL) 对控制EB病毒感染的B淋巴细胞增生播撒十分重要;疾病后期, HLA限制的CTL可以特异性的破坏病毒感染的细胞。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应该做哪些检查,有什么常见的检查方法?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应该做哪些检查,有什么常见的检查方法?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应该做哪些检查,有什么常见的检查方法?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常见的检查方法嗜异性凝集试验、骨髓象分析、血常规、EB病毒抗体(EBV-Ab)、骨髓淋巴细胞系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一般都有哪些检查方法一、检查一、血象病初起时白细胞计数可以正常。

发病后10~12天白细胞总数常有升高,高者可达3万~6万/mm3,第3周恢复正常。

在发病的第1~21天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10%~20%或更多),依其细胞形态可分为泡沫型、不规则型、幼稚型等三型。

这种异常细胞可能起源于T细胞,亦可见于其他病毒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水痘、腮腺炎等,但其百分比一般低于10%。

血小板计数可减少,极个别患者有粒细胞缺乏或淋巴细胞减少,可能与人体异常免疫反应有关。

二、骨髓象缺乏诊断意义,但可除外其他疾病如血液病等。

可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有认为可能为周围血液稀释所致)。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网状细胞可能增生。

三、嗜异性凝集试验嗜异性凝集试验的阳性率达80%~90%,其原理是病人血清中常含有属于IgM啫异性抗体,可和绵羊红细胞或马红细胞凝集。

抗体在体内持续的时间平均为2~5个月。

较晚出现啫异性抗体者常常恢复较慢。

少数病例(约10%)的嗜异性凝集试验始终阴性,大多属轻型,尤以儿童患者为多。

正常人、血清病患者以及少数患淋巴网状细胞瘤、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等患者,其嗜异性凝集试验也可呈阳性结果(除血清病外,抗体效价均较低),但可用豚鼠肾和牛红细胞吸收试验加以鉴别。

正常人和上述各种患者(血清病患者除外),血中嗜异性抗体可被豚鼠肾完全吸收或被牛红细胞部分吸收,而本病患者血中嗜异性抗体可被豚鼠肾部分吸收和牛红细胞完全吸收,而血清病患者血中抗体可被两者完全吸收。

嗜异性凝集素效价从1∶50~1∶224均具有临床价值,一般认为其效价在1∶80以上具诊断价值。

若逐周测定效价上升4倍以上,则意义更大。

近年来采用玻片凝集法,用马红细胞代替绵羊红细胞,出结果较试管法快,比较灵敏。

EB病毒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

EB病毒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

EB病毒检测的临床意义
EB病毒(EBV)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与鼻咽癌有关。

由于该病毒普遍存在,其几乎感染全世界95%的成年人。

EBV传染的主要途径是口腔接触,它在咽的上皮细胞中复制,从被感染的B淋巴细胞中释放出来,随之流入唾液中。

临床意义:
EB 病毒属于人疱疹病毒,EB病毒初次感染年龄在发展中国家以2~6岁以下低年龄段为主,发达国家感染年龄延迟,以青少年时期为主。EB病毒感染可导致免疫功能紊乱,发生与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相关的多种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瘤、鼻咽癌及类风湿关节炎等。EB 病毒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与咽炎和淋巴结病有关的发热性疾病,并且还经常伴有肝脾肿大,但很少有出疹。
EB病毒共有6种抗原成分:壳抗原EBV-CA、早期抗原EBV-EA、核抗原EBV-NA、膜抗原EBV-MA、补体结合抗原(即可溶性抗原S)、淋巴细胞检查的膜抗原LYDMA,前五种均有相应抗体,LYDMA尚未检测到相应抗体。
“EB病毒抗体四项”定性检测人血清中抗 EBV-CA (IgG + IgM)、EBV-EA 和EBV-NA抗体,其主要临床意义见附表。

EB病毒相关疾病抗体谱
EB病毒相关疾病抗体谱
注:鼻咽癌的病因学检测应同时进行EBV-VCAIgA、EBV-EAIgA的检测。

血涂片复检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意义

血涂片复检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意义

血涂片复检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意义【摘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咽喉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血涂片复检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方法,通过观察患者血液中的单核细胞数量和形态特征来确定是否感染了单纯疱疹病毒。

血涂片复检在诊断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快速、简便的特点使其成为临床上不可或缺的工具。

与其他检查方法相比,血涂片复检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血涂片复检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对样本质量要求较高等问题。

血涂片复检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该方法,提高其诊断效率和准确性。

【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涂片复检、临床意义、诊断、比较、局限性、发展方向。

1. 引言1.1 概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原体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该病是由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常见于青少年和青年人群。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程一般较短,多数患者症状可在数周内缓解,但个别患者病程可延续数月。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易在集体生活场所如学校、军营等传播。

患者体内的EB病毒可通过口腔、鼻腔和呼吸道分泌物传播给他人,感染后潜伏期为4-6周。

在潜伏期结束后,患者出现似流感的症状,如高热、疲乏和咽痛等,同时伴有淋巴结肿大,这些症状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主要临床表现。

在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血涂片复检是一项重要的检查手段,可以通过观察患者血涂片中单核细胞数量的增多来辅助诊断该病。

随着病情的进展,单核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呈现出典型的异形淋巴细胞,这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特征之一。

血涂片复检在诊断该病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2 血涂片复检的重要性血涂片复检在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急性传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化,容易与其他病毒感染混淆。

2023年检验类之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题库及精品答案

2023年检验类之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题库及精品答案

2023年检验类之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题库及精品答案单选题(共30题)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清中的嗜异性抗体出现高峰和持续时间是()A.出现于发病后1周内,高峰2周内,持续时间1~3个月B.出现于发病后1~2周内,高峰为2~3周内,持续时间3~6个月C.出现于发病后2~3周内,高峰为3~4周内,持续时间6~9个月D.出现于发病后3~4周内,高峰为4~5周内,持续时间9~12个月E.以上都不是【答案】 B2、下列血脂项目中生物学变异最大的是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B.甘油三酯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D.总胆固醇E.脂蛋白(a)【答案】 B3、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为A.Ⅰ、Ⅴ、Ⅷ、XⅢB.Ⅱ、Ⅶ、Ⅸ、ⅩC.Ⅰ、Ⅱ、Ⅷ、XⅢD.Ⅺ、Ⅻ、PK、HMWKE.Ⅲ、Ⅴ、Ⅸ、Ⅹ【答案】 B4、患者尿液用80%饱和硫酸铵沉淀后,取上清液进行隐血试验为阳性,诊断最可能为A.肌红蛋白尿B.血尿C.血红蛋白尿D.卟啉尿E.氨基酸尿【答案】 A5、关于前列腺酸性磷酸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酶活性测定反应pH在10.0B.作为前列腺癌的辅助诊断和疗效观察指标C.作为前列腺癌的确诊指标D.酶活性对酒石酸不敏感E.很稳定【答案】 B6、关于Ⅳ高脂血症的描述错误的是A.LDL↑B.血清外观浑浊C.电泳深前β带D.常见原因为VLDL合成亢进E.VLDL处理速率变慢【答案】 A7、患者女,50岁。

发高烧。

腰痛1天到医院就诊。

查体:体温39.5℃,血压110/79mmHg,脊肋角及输尿管压痛阳性。

实验室;WBC137×109/L,NE92.9‰尿蛋白(-),尿白细胞酯酶(++++),尿隐血(+)。

临床诊断该患者为急性肾盂肾炎。

该患者的尿液中可见典型的何种细胞?()A.红细胞B.闪光细胞C.鳞状上皮细胞D.颗粒管型E.吞噬细胞【答案】 B8、受者肾移植1年后出现排尿逐渐减少现象,免疫抑制剂治疗没有改善,此为A.宿主抗移植物反应B.移植物抗宿主反应C.慢性排斥反应D.超急性排斥反应E.急性排斥反应【答案】 C9、患者男,28岁。

血清ADA、LDH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联合检测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价值

血清ADA、LDH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联合检测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价值

作者简介:张 莉,女,1991年生,硕士,主管技师,主要从事临床生化与免疫学研究。

通信作者:沈东华,联系电话:*************。

血清ADA 、LDH 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联合检测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价值张 莉, 朱红胜, 马 钧, 金 一, 沈东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检验科,江苏 苏州 215001)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腺苷脱氨酶(ADA )、乳酸脱氢酶(LDH )、外周血CD4+/CD8+比值和CD19+B 淋巴细胞百分比联合检测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 )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78例IM 患儿(实验组),以同期体检的80名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88例支气管肺炎或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疾病对照组。

采集实验组和疾病对照组初诊时的血样本。

分别采用过氧化物酶法和速率法检测血清ADA 和LDH 的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8+比值和CD19+B 淋巴细胞百分比。

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法分析实验组血清ADA 与LDH 水平的相关性和外周血CD4+/CD8+比值与CD19+B 淋巴细胞百分比的相关性。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 )曲线评估各指标单独和联合检测诊断IM 的效能。

结果 实验组血清ADA 和LDH 均高于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P <0.01),且二者呈正相关(r =0.445,P <0.01)。

实验组CD4+/CD8+比值和CD19+B 淋巴细胞百分比均低于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P <0.01),且二者呈正相关(r =0.681,P <0.01)。

血清ADA 、LDH 、外周血CD4+/CD8+比值和CD19+B 淋巴细胞百分比诊断IM 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3、0.911、0.992和0.986。

各指标联合检测诊断IM 的AUC 为0.998。

结论 血清ADA 、LDH 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联合诊断IM 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较高,有利于IM 的早期诊断。

嗜异性凝集试验

 嗜异性凝集试验

嗜异性凝集试验
嗜异性凝集试验介绍:
嗜异性凝集试验:用于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试验。

即用豚鼠肾脏吸附待测血清,清除其中抗嗜异性抗原的抗体,通过观察羊红细胞凝集程度而测定血清中嗜异性抗体滴度。

主要用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辅助诊断。

嗜异性凝集试验正常值:
阴性或羊红细胞直接凝集试验<1:160
嗜异性凝集试验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感染所致,患者发病早期血清中出现一种lgM型抗体,能非特异性地凝集绵羊红细胞,称为“嗜异性抗体”,这种抗体在发病5天后就可呈阳性反应,3―4周内达高峰,在恢复期迅速下降。

如一次检查呈阳性反应,且追踪检查凝集价上升4倍以上者有诊断价值。

但本试验为非特异性反应,应结合临床才可确诊。

需要检查的人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阳性率为80%-90%,因此此患者要做此试验以做病情的发展和医疗的依据。

嗜异性凝集试验注意事项:
不合宜人群:作为传单的传统指标,但不敏感,成人假阴性15%,儿童>50%,有时感染18个月仍可阳性,给鉴别诊断带来困难; 血清病患者和某些正常人的血中可以含有少量的嗜异性抗体。

检查前禁忌:采血时间要在9点之前,所以要空腹抽血,禁忌暴饮暴食。

检查时要求:抽取到的血清要保证不被污染,而且要按时进行试验。

嗜异性凝集试验检查过程:
采集怀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液,采样后应及时分离血清送检,采用明胶凝集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l,:f=jnij
~~ o ~M%mWBJ.:J~~~M . &PJ~M~~~
1-2T1tMJJX:R~!~~ o
7 .i8'
ll{ii~
--€':-~1:~
பைடு நூலகம்
ll!JLM8<:1 EBV t~* JM
itWTt~ I1-E:
(I)
:!JE:JR~~3~ : R~, ~~~,~#f~AAA,M
tffi, Y
1m lJ. &:i:~::f:@:E\JG~~:Ji!: IM ~~ £i¥1ff.Jti~:!JE~o ri!Zil~ , ~~;fll j;ff f::l. ~ ftrp:J\: ,f~ fiX, 7 IM ff.Jt i~ 1*1LE i¥1
A~ ~ ~~o §~ JID m:Jl, ~* ~ ~~ , mBJ<m
-l5Dt~x1fit I EUROIMMUN Express EBV~~
:f=J :fiT ~i ·ti ~ ~
cM~::: 6 1- J~ ) , # 1-'H~ffl!l ~H:Vl%
o )
o
EBV CEpstein-Barr Virus , EBV ) :Ji!: ~ g: m~ y _llf N r~t - ~~ 'J Iit9 A~~ ~ 1¥11-ft ~ ~ 11'1. mti'J: o 1964 if:, ~:lz:1R¥¥-i#ff::l.1il (Burkitt' s lymphoma, BL) ~IIIJID-*J§ Epstein , Achong .fll Barr R" 5'G :tE ~t ~1! T n- <'loJTI ~ 1u1¥1 ~ 1~ m -t¥ fl-lj}j t\1: (1 J • • apfrJJ4S:tJ EB m& o EBV ;J'D;i't't:;;ffi!g:(rg:Jl - ,f¥PJ
i't
,L,, m JJJl, ~ ~ RJiii :JW ~III~~~~~ 1fL M ttL JJJl,
:;;J-
~~~m*~*M o ~~.rn v 5~m#lfilM
*-'fL ,
r:j=t ttL CA ;fn EA ttL 1,;$: lt NA ttL 1,;$: ~ ,±jlfL o iffi 'if-;~ 1~~ EBV ttL CA, EA & NA t!L1,;$:~~~·ti lgM ;fiJ lgG m 1,;$:, l'iJ ~ 1i'& tl:\ EBV ~~ ~ l:t'Hffrt:JJ i~ ~ o m ~iffii~~~i~ CA B'J IgM ;fDIgG m1,;$:, :5t!JJUtl:\fJA\~~--t1:J!A;fiJ'tij( • - :r~-tffi~¥9l~ ~a*~ ~~1Wl JE ' Ui'* ®*a1, ffii ~Wl o - %(:-JA79 , ffE~tl:\fJA\ B~-, l'iJ~tl:\mCA ­ iJ I A~t~1'ffimf,;$:~!l:k~~¥9l~ o ~:79 EBV 5~Wl lgM m1,;$: o JJt~-m CA-IgM m~¥WffltB*:ili~r01 ~~m~ tr:~ I:J<JM~ ~~~ . ~ m~m~~~~ m1**~~ 4-8 )j!iJ rJ-J~Jfr~~1J;12H~Y~:k o :W:tr'1~£l~ey:f}i'::1K~I6JB''1 5~ BH§ o ~ B~-~ 1~~ EBV tftt~~s>t~~g~tl:\ IgM m~. ~rm JJt m1*~~ffi ~~~m CA-JgM/lgG, mNA-IgG, ey:j'}i':i\tGi~~ ~eyl[*J'Ilf-l~WrJJJl/i:Ui EBV 5~ 0 mCA-IgG ~:&tt rnv 5~~e5tt o ~m~~~~~m m~~Jti:J<J~:J+ ,±JfJA\1± IM ~iE~:rmf:l~ JJt J§~ !A , #r:j=t Es v 5~~lfilm~a:W:mi¥!f~ , ~DOO 2o
15
;fD:5t -T ~~~~~~rnfi}Ji~WT o
EUROIMMUN Express I f5(:;;t::3(¥JiE
1,;$:, mlfL:J!Jj.jJt~ (Early Antigen, EA) m1,;$:, mi't ,L,, tfL ~ (EB Nuclear Antigen, EBNA) m o EBV 1,;$:
m~~~~~~&~~~A~~ rnv 5~~~ m&@~~ . ~$~~m•~~. ~~m~~&
1!11
CA( IgG)
m {Ill:
J3f_
BJ( EBV 5~ ~ 'tliF5L
5~~JH)={~j~)j!ijlfilr:j=t~19liJ I±\
i1*i
EBNA(IgG)
EBV
~ DNA ~
~~~tt~~~mo~m~*~~~~~~~~.
ey~~1fl.M~~~§~ o ffim~ l4 *ff~~~
,f.JUniw r:j=t EA'&ifJ1~~ fU EBV i't}f 161 o EBV i't~ 1'~ 19W f!H§ x1 ~ :l5t 1fr
o
-
.5
0
jff:ti(:fJJP~
5
(m})
10
5
( )-J )
10
10
t
~~fi~~ . ~~~mmm&xt~~w ~ ~ o
*
EBV !~~(I~J~~~~~·~~fi
EBV fll)~ lM
'(-~ ~ 't~l:
'll ,ff< ~UJ ~ i~ _$ :llE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M ) :Ji!: - ;fr~fli'ii-'*~ffii':- 1iE , !;~ --'=3 ~~ ~#f ~m ~ ~$c~ ~~ ~ ~ ) ~ EBV (I<J J.m~i@~T~I * o ~ili'ii-'*:IJEtU~ 1r;i_l:t'0 IM m ~:fA~#*~~~ . ~;!'t£~~#ff::l.~ ~ :it i~ 17~ rr', 90% !2U ::. ii!: d3 EBV iJ Iitfl o ![l!?~ EBV 1¥1 B 30o/o o lJ, Jl]{rg}§ 7- ! 0 7(.~$Jli!,, :f(-~j;ff~~f[!Jjffi #H:'.~III Jlli! :fJHit EBV 4 I ;KI, #~JA ,f~ @ttN! , W $:t7 T ~~o~~ m e:.~~M~~m ~ ~-'f~~ U ~5 td%'ti T ~ ~:t~ m, ill mFi Iit9 :i: ~ #f E:I. ra J :A IM ili'ii-'*~l)ll,f~1r;i_n"J §~UJJID{rgif~~~~9€m ~1J , W "& I),J JV!f*F.m~ o IM .:t!J~~-T JL !ltnwd>if: , flfi !J ~!FlU i~ WT 90% IJ{] JJX: A 1'£) L 111 :1m '~ :f=J 7C 1iE ~ ~ ~ , 40 57 ' !l 21 ffiv JJR~~~m~~~4~m~•m:JJRI¥1~ l2U::. [r0M~~p i)(~'1 10% xt EBV ~~ [ o 1M ~J¥;· :Ji!:- 1'r § ~lHi#t E:I. ~! JID±~~ 'ti*m , - Jll9::f.J~3J'i 3-6 •tltt~ . J3:®tt#PJ--'=3~$~~tt~~ ~ tlt~
.m 1 mjtJ:Jr8J A<:l7fi9 A 'P :tJ 25%.
n lt];Jffi.fD#f E:I. ~:A~:!JE~to ~ 1iE , il~'i -'*J::.!J1i ~ --'=3 EBV T~ * IM ~ J:ltj i~ WT o :i~di IM m A BI.J UitJ$PJ;fft1JW iiJ ~ ?K -'f i¥1 EB (rg:Jl
~~~~~m*MM~aA~#fe:.m~~ . *~ ~mm o ~m~~m~~*T~. -~~ffi v
CEBV
.~~ - Jll9:mtwF1L ~J§~L
a tJt ~ , IM o"J Y} bt i j=: &1 jg $: ~ i1tr Jt!J Lill IM BI.J:IJE~tD~1iE$,f¥ . 1 I{Ii-'*~lJJUr0~~$1i& ~ , IB llJ fi~ # ::f #ll: ~ o 113' ~ jt J - IN 4- I5 7:. , 1i J _I::. Q P ~:IJE i¥1fltr ~jg:!JE;JR 131 o - Jll9:R R 'ti § llRm -'f R.J!! f.~ , Y•tJ!f15L TllJiJI itfl%1't'i'l-#:IJE, YII JJ$Mi~, j'i; JJ9Hiil$ ~ , _i::. nsyn&J!! IlEl~, lJ.& fri '~-*~1E:ll b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