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

合集下载

乙肝是什么病,怎么引起的

乙肝是什么病,怎么引起的

乙肝是什么病,怎么引起的
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疾病。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性接触传播,同时也可通过母婴传播和污染的医疗器械等途径传播。

什么是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它主要通过入侵肝细胞来复制自身。

体内感染乙肝病毒后,免疫系统会发动攻击,导致肝脏炎症和损伤,最终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乙肝的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
血液传播是乙肝主要传播途径之一,例如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共用注射器及针头、血液制品传播等。

性接触传播
性接触传播也是一种常见的乙肝传播途径,特别是在不安全的性行为情况下,比如无保护的性行为及更换性伴侣等。

母婴传播
乙肝病毒还可以通过母婴传播,主要是在分娩过程中或母乳喂养的过程中,孕妇携带乙肝病毒时容易传给新生儿。

医疗器械污染
未经有效消毒的医疗器械也可能成为乙肝病毒传播的途径之一,因此在医疗过程中要注意医疗器械的消毒及无菌操作。

乙肝病毒的危害
乙肝病毒感染对人体的危害很大,长期感染可能导致以下后果:
1.急性乙肝炎
2.慢性乙肝炎
3.肝硬化
4.肝癌
因此,及时进行乙肝病毒的筛查、预防及治疗至关重要。

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避免与感染者共用注射器及针头,接种乙肝疫苗等都是预防乙肝的有效措施。

若怀疑感染乙肝病毒,应尽早就医进行治疗。

乙肝病毒对健康的威胁不容忽视,通过了解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及危害,我们
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乙肝病毒的传播,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乙肝知识2篇

乙肝知识2篇

乙肝知识2篇乙肝知识(上)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被认为是全球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

据统计,全球有大约2亿人感染了乙肝病毒,其中40万人患有乙肝相关肝病致死。

以下是关于乙肝的一些知识点:1. 传播途径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的传播途径感染,包括:- 性接触- 共用注射器、针头等器具- 从母体传播,即孕妇感染病毒后,在分娩时将病毒传给婴儿- 母乳喂养2. 症状乙肝的症状因感染的时候不同而有所不同,大部分感染者可能不会有任何症状,但是也有一部分感染者会出现以下症状:- 疲乏、乏力和全身不适- 黄疸(皮肤和白眼变黄)- 恶心、呕吐- 上腹痛和不适- 发热、头痛和肌肉酸痛3. 预防预防乙肝最重要的方法是接种乙肝疫苗。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避免性接触- 避免使用共用的注射器、针头等器具- 在使用器具前注意消毒- 食品卫生,避免吃生肉和食物污染4. 治疗乙肝的治疗取决于感染的时间和肝损伤的程度。

一般情况下,若在感染后早期(急性期)及时治疗,则可以预防肝硬化和肝癌等后遗症的发生。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肝移植等。

5. 注意事项如果患有乙肝,应注意以下事项:- 避免饮酒和吸烟- 避免乱用药- 饮食均衡,避免进食油腻、刺激性食物- 定期进行体检乙肝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大,因此在防治乙肝方面要时刻保持警觉,加强个人卫生,避免接触乙肝病毒。

乙肝知识(下)乙肝病毒是指一种乙型肝炎病毒,这种病毒具有高传染性,易感人群广泛,因此被认为是一种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以下是一些有关乙肝的知识点:1. 乙肝疫苗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重要的方法,接种乙肝疫苗可以帮助身体生成抗体来抵御乙肝病毒。

一般情况下,8周大的婴儿应接种乙肝疫苗,接种方式为皮下注射。

2. 乙肝检测乙肝的诊断需要做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

一般情况下,血清学检测包括HBsAg、HBsAb、HBcAb、HBeAg和HBeAb。

其中,HBsAg阴性是肝功能的基础。

病毒性肝炎防治科普知识——乙肝篇

病毒性肝炎防治科普知识——乙肝篇

病毒性肝炎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乙肝是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

为了帮助大家正确认识乙肝,增强防治意识,本文将介绍相关知识。

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目前已经被列为我国乙类传染病之一。

它通常具有3—6个月的疾病潜伏期。

超过6个月以上的乙肝病毒感染又被称作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母婴传播。

包括分娩时的垂直传播与生活中与宝宝密切接触引起的水平传播。

第二种,血液传播。

主要出现在医院医生、护士等暴露职业人群和使用了未严格消毒医疗器械的人群。

第三种,性传播。

常见于存在多个性伴侣与高危性行为的人群。

乙肝有哪些危害1.对患者自身的危害感染乙肝后,患者经常会感觉全身乏力,并伴有轻度低热。

同时逐渐出现食欲不佳、厌食油腻、肚子胀和恶心、消化功能不好以及呕吐等多种症状。

随着乙肝病情的延长与加重,患者的肝脏功能会严重受损,血液中的胆红素含量增加,出现肝掌、蜘蛛症和黄疸症状。

2.对他人的危害乙肝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会传染他人,损害他人健康。

还可能通过母婴传播与性接触传播,损害孩子与伴侣健康。

如何科学治疗乙肝确诊乙肝后,患者一定要及时进行正规治疗。

虽然目前尚未研究出能够彻底治愈乙肝的药物,但积极正规的治疗,能够最大限度消灭与抑制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有效延缓肝细胞纤维化,避免发展成肝硬化与肝癌,危及患者生命。

现阶段医学上对乙肝的治疗主要采用一些抗病毒措施,建议患者通过正规医院医生的科学评估,选择适宜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并定期复查与随诊。

如何有效预防乙肝乙肝的预防目前主要分成三级,各级具体预防措施如下:1.一级预防(1)接种乙肝疫苗。

这也是目前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

(2)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不与他人共用牙刷、指甲刀等私人物品。

尽量少接触公用生活用品。

(3)切断血源传播。

生活中尽可能避免接触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

2.二级预防家庭中存在乙肝患者、需要经常接触他人血液、免疫功能较差、出现疑似肝炎症状的乙肝易感人群,存在多个性伴侣、不洁性行为以及男同性恋等高风险人群,都需要主动去正规医院进行检查,以便及早发现,避免延误病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乙肝基础知识培训

乙肝基础知识培训
人群分布
乙肝可感染所有年龄段的人群,但以青少年和成 年人为主。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农村发病率高 于城市。
传播途径
乙肝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 。其中,血液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输 血、手术、注射、针刺等。
临床表现及分型
急性乙肝
病程在半年以内,临床表现为乏 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 胀、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
本次培训内容回顾
乙肝基础知识
详细介绍了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感染过程以及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乙肝疫苗接种
重点强调了乙肝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和接种程序,提醒广大人群积极 接种乙肝疫苗,以预防乙肝病毒感染。
乙肝患者管理
针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日常管理进行了详细讲解,包括定期 监测、规范治疗、生活调整等方面的内容。
疗方案。
病毒复制活跃程度
结合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结 果,判断病毒复制活跃程度, 以指导抗病毒治疗。
肝功能状况
根据患者肝功能状况,选择适 当的保肝药物,促进肝细胞修 复和再生。
个体差异
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 症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
方案。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肝硬化预防
积极控制乙肝病情,减少肝细胞损伤,以预防肝 硬化的发生。
肝组织活检
肝组织活检是诊断肝脏疾病的金标准,可以直观观察肝细胞病变程度和 纤维化进展,对于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抗病毒治疗策略及药物选择
干扰素治疗 干扰素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可用于慢性乙肝的治疗。根据病情和患者耐受情况,可选择普通干扰素或长 效干扰素进行治疗。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 核苷(酸)类似物是HBV复制的抑制剂,通过抑制病毒DNA聚合酶的活性来阻断病毒复制。常用的药物有拉米夫 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等。这些药物需要长期使用,并可能出现耐药性和不良反应等问题。 联合治疗 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耐药性发生率,有时需要采用联合治疗方案。例如,干扰素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核 苷(酸)类似物之间的联合等。

乙肝与HBV-DNA知识科普

乙肝与HBV-DNA知识科普

乙肝与HBV-DNA知识科普乙肝流行现状乙肝是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type B)的简称,由乙肝病毒(HBV)引起,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乏力、食欲减退,辅助检查可显示肝大及肝功能异常。

急性期可有发热和黄疸;随病程迁延多转为慢性,严重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有部分感染者为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即体内有乙肝病毒存在的证据,但没有任何临床表现或体征,建议乙肝携带者可每半年进行肝脏方面的体检乙肝病毒的传播方式有血液传播、体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等。

在我国,乙肝流行非常广泛,感染率很高。

80年代起国家开始对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由此乙肝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乙肝病毒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很小的病毒,它属于DNA病毒,可分为大球型颗粒(又称Dane颗粒)、小球型颗粒、管型颗粒等三种型态,其中大球型颗粒急性肝炎潜伏期后期为最高,在疾病起始后则迅速下降;小球型颗粒是HBV感染后血液中最多见的一种;管型颗粒是一串聚合在一起的小颗粒。

目前认为Dane颗粒即完整的HBV病毒颗粒乙肝病毒由外膜和核心两部分组成,外壳被称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核心颗粒,表面由核心抗原(HBcAg)组成,其深层包含有e抗原(HBeAg),内核中心为核酸,核酸含有病毒的全部遗传物质;乙型肝炎病毒侵入机体后,以复制的方式在肝细胞内进行繁殖,并将合成的核心颗粒通过出芽的形式释放出肝细胞;在此过程中,人体产生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根据病变程度及自身免疫调节功能的强弱,可表现为不同的症状和体征什么是HBV-DNA?HBV-DNA是乙肝基因,即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苷酸。

DNA中含有的遗传物质,可在一定条件下使病毒通过复制的方式合成新的有感染性的子病毒。

HBV-DNA是HBV感染最直接的指标,特异性强,灵敏度高;HBV-DNA阳性,提示HBV复制和有传染性;HBV-DNA值的高低决定了病毒的复制能力和传染性的强弱。

乙肝病毒介绍

乙肝病毒介绍
加强血液和体液的消毒和隔离,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
保护易感人群
对易感人群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力。
疫苗接种和社会预防
疫苗接种
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包括新生儿接种和成人接 种。
社会预防
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乙肝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THANKS
03
乙肝病毒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血液传播
1 2
输血及血制品传播
不洁的输血或使用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血制品 ,可导致乙肝病毒的传播。
注射、针刺传播
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头等医疗器械 ,可能传播乙肝病毒。
其他血液传播途径
3
如口腔科操作、纹身等,也可能导致乙肝病毒 的传播。
性传播和母婴传播
性传播
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发生无防护性接触,易感染乙肝病毒 。
抗病毒治疗
主要使用核苷类似物和干扰素,需长期治疗以抑 制病毒复制。
免疫调节治疗
通过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应答 水平,促进病毒清除。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的不同症状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如保 肝护肝、缓解疼痛等。
预防原则和措施
控制传染源
对患者和携带者进行积极治疗和管理,减少病毒传播。
切断传播途径
乙肝病毒介绍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乙肝病毒概述 • 乙肝病毒的特征和结构 • 乙肝病毒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 乙肝病毒感染的诊断和检测 • 乙肝病毒感染的治疗和预防
01
乙肝病毒概述
定义和分类
定义
乙肝病毒(HBV)是一种嗜肝DNA病毒,可引起毒属于黄病毒科,正痘病毒属,它有包膜,其形态为 直径约42nm的球形颗粒。

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乙型肝炎概述 • 乙型肝炎的流行情况 • 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控制 • 乙型肝炎的治疗和管理 • 乙型肝炎对社会的影响
01 乙型肝炎概述
乙型肝炎的定义
01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病毒性肝炎 。
02
它是一种慢性疾病,可以引起肝脏炎症、纤维化、肝硬 化和肝癌等疾病。
但仍有一些高发地区,如西南、华南等地区的乙肝病毒感染率较高。

乙型肝炎的高危人群
家族中有慢性乙肝患者的人群。
01
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
02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
03
06
医护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等职业暴露 风险较高的人群。
05
吸毒者。
04
男同性恋者。
03 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控制
乙型肝炎的预防措施
母婴传播预防
乙型肝炎的康复措施
合理饮食
保持均衡饮食,摄入足够 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 质,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 。
适当锻炼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 散步、游泳等,增强体质 和免疫力。
保持良好的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 。
乙型肝炎的长期管理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病毒载量 检测等,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1.谢谢聆 听
乙型肝炎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传染性
乙型肝炎是一种传染性疾病,感染者对家庭和社会构成潜在 威胁。
医疗负担
乙型肝炎患者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 的医疗和经济负担。
乙型肝炎的社会和经济负担
公共卫生问题
乙型肝炎病毒传播不受年龄、性别、种族和地域限制,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 题。

乙型肝炎病毒性状

乙型肝炎病毒性状

乙型肝炎病毒性状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被认为是人类病毒学中最复杂的一种病毒。

HBV是经血液、体液和母婴传播,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病原体之一。

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2亿人受到了HBV感染。

它可以引起轻度到严重的急性和慢性肝炎,甚至可以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在此文档中,我们将讨论HBV的一些基本性状。

1. 乙肝病毒的形态与结构HBV的直径为42纳米,由外到内分别包括表面蛋白、核壳蛋白、病毒RNA、DNA聚合酶等四种主要组成成分,形态呈球形。

表面蛋白通常被称为HBsAg,核壳蛋白则被称为HBcAg。

2. 乙肝病毒的基因组HBV的基因组是一条长度为3200余个碱基对的圆形DNA分子,其中包含4个超大的重叠开放阅读框(ORFs)。

这些ORFs 编码表面蛋白、核壳蛋白、病毒的DNA聚合酶,以及一些与宿主交互的蛋白。

3. 乙肝病毒的感染过程HBV主要通过针头传播、母婴传播、血液和体液传播等途径传播。

感染HBV的人类常为HBV携带者或有HBV感染史的人,尤其在乙肝高流行区或医疗场所容易感染。

HBV经过血液循环进入肝脏,其中表面蛋白有能力与肝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进入细胞内。

被包裹在病毒内的DNA 聚合酶和HBV DNA在肝脏细胞内复制,从而形成大量的HBV DNA。

复制过程中,肝脏细胞会对HBV产生炎性反应,并有可能将部分病毒释放到血液中。

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数月到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4. 乙肝病毒的诊断和治疗目前诊断HBV感染的主要方法包括HBV表面抗原(HBsAg)、抗体和核心抗原的检测。

在诊断早期或慢性感染时,这些检测都是非常关键的。

检测结果应该由临床医生做出确诊,以帮助制定治疗方案。

目前治疗HBV的主要方法包括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剂和对症治疗,其中以抗病毒治疗为主。

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包括阿德福韦、恩替卡韦等。

在治疗过程中,应该遵循医嘱,认真治疗。

总结:尽管我们对HBV的性状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我们依然需要对这种病毒进行更多的研究。

为什么会传染乙肝病毒

为什么会传染乙肝病毒

为什么会传染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是一种通过接触感染者的体液,特别是血液、精液、乳汁等传播的病毒。

那么为什么会传染乙肝病毒呢?这主要涉及到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等因素。

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精液等体液传播。

这种接触可能发生在注射毒品时共用注射器、输血或血制品时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器械、进行性生活时不使用安全套等行为。

垂直传播
乙肝病毒还可以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即怀孕妇女将病毒传给胎儿或新生儿时传染病毒。

这种传播方式多发生在母亲携带乙肝病毒且未采取预防措施的情况下。

水平传播
另外,乙肝病毒还可以通过家庭或其他密切接触的人之间的密切接触传播,比如共用剃须刀、牙刷、耳钉等日常用品,从而引起传播。

易感人群
乙肝病毒并不是每个人都容易感染的。

以下是一些易感人群:
未接种疫苗的人群
对乙肝病毒未接种相关疫苗的人群,尤其是幼儿和有关注人群。

与感染者接触的人
被感染者的家庭成员、性伴侣以及共用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人,因接触患者体液的機率增高。

工作人员
医务人员、卫生工作者等在工作中有可能接触感染者血液等体液,因此容易受到乙肝病毒感染。

结语
总的来说,乙肝病毒的传播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垂直传播以及水平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包括未接种疫苗的人群、与感染者接触的人以及工作人员。

为了降低感染风险,大家需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注意卫生习惯,及时接种乙肝疫苗,预防疾病的传播。

乙肝科普知识

乙肝科普知识

乙肝科普知识什么是乙肝?乙肝,全称为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乙肝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包括性传播、母婴传播、血液接触等途径。

乙肝是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感染人数众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乙肝的传播途径1.血液接触:与感染者共用注射器、针头、刺青用具等;2.性接触:与感染者发生不安全性行为;3.母婴传播:孕妇携带HBV时,通过分娩或哺乳将病毒传给新生儿;4.医疗操作:手术、血液透析等医疗操作中可能存在血液污染;5.日常生活:个人卫生不良、使用未经消毒的美容工具等。

乙肝的症状和并发症1.急性期:多数人在感染后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恶心等。

少数人可能出现黄疸、尿色加深等症状。

2.慢性期:乙肝感染者中约10%会发展为慢性乙肝,长期持续感染HBV。

慢性乙肝患者可能无任何自觉症状,但长期潜伏的HBV会导致肝脏损害,并可能演变为肝硬化和肝癌。

3.肝硬化:长期慢性乙肝引起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表现为肝脏纤维化和结构改变,引起肝功能不全。

4.肝癌:长期慢性乙肝感染是引起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乙肝的预防和控制1.疫苗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接种后能有效产生免疫力,提供持久保护。

中国已将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建议所有新生儿进行接种。

2.避免血液和体液接触:避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针头等,避免不安全性行为,注意个人卫生,使用消毒的美容工具。

3.母婴传播阻断:孕妇在怀孕期间进行乙肝病毒筛查,如果携带HBV,则需要采取相应措施降低传播风险。

新生儿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

4.定期体检和监测:对于已感染乙肝病毒的人群,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和HBVDNA检测,以及其他相关检查。

乙肝的治疗方法1.抗病毒治疗:对于慢性乙肝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干扰素、核苷类似物等。

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乙型肝炎,病毒性肝炎,HBV)

(乙型肝炎,病毒性肝炎,HBV)

一.HBsAg及抗HBs HBsAg 血清中HBsAg阳性是HBV感染的标志。本身具 有抗原性,无传染性。但由于HBsAg常与HBV同时存 在,故认为是传染性标志之一。但须注意,HBVDNA可自X基因区终点起逆向与肝细胞发生整合,整 合后的S基因表达较强,不断产生HBsAg,整合的 HBcAg基因组被抑制,不表达HBsAg、HBsAg,在这 种情况下,即使HBV已从体内清除,而HBsAg仍可持 续阳性,从理论上讲,这种HBsAg阳性血液并无传 染性。急性HBV感染后,血清中首先出现HBsAg,整 个急性期均可阳性,至恢复期可滴度下降或转阴。 如HBsAg持续阳性半年以上,称为慢性HBsAg携带者 (无症状HBsAg携带者),可持续阳性达数年。
HBV突变株研究 由于HBV复制方式有其特殊性,即mRNA中间体 进行逆转录过程中,由于缺乏校对酶(Proofreading Engymes)易 发生HBV-DNA序列内变异。①S区基因突变导致HBsAg亚型改变 及血清HBsAg阻性、HBV-DNA阳性乙型肝炎,使临床诊断困难。 一些人接种乙型疫苗后产生抗-HBs,但仍可被HBV的S区基因突 变株感染,而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②前C基因区突变与HBV感 染后免疫及重型肝炎发病有关。一般认为乙型肝炎患者HBeAg 转阴,抗-HBe转阳,表示HBV复制活跃程度减弱,临床症状好 转。然而,一些患者当HBeAg转阴后,仍有病毒复制及病情进 行性发展,其血清中除检出HBsAg和抗-HBe外,还可检出HBVDNA、抗-HBcIgM,肝内HBcAg阳性,排除其他致肝损害的原因, 提示病情变化与HBV有关。其特点为不易自然缓解,常发展为 肝硬化,抗病毒治疗反应差。经研究表明,此类患者系感染了 前C基因突变HBV突变株。③P区基因突变可致HBV复制减弱或停 止。④X区基因突变可使HBxAg合成障碍。

乙肝健康教育PPT课件

乙肝健康教育PPT课件

乙肝的病因和传播途径
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径包括血液传播 、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乙肝病毒可以通过血液接触、共用注射 器等途径传播。
乙肝的病因和传播途径
性行为中未使用安全套也是乙 肝传播的一种常见途径。 母婴传播是指孕妇将乙肝病毒 传给胎儿或新生儿。
乙肝的预防和 控制
乙肝的预防和控制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 之一。 关注个人卫生,避免与感染乙肝的人共 用个人物品。
乙肝的症状和诊断
对于已经被感染的患者,应进 行相关的医学观察和治疗。
乙肝的治疗和 管理
乙肝的治疗和管理
对于慢性乙肝患者,早期干预和治疗可 以有效控制疾病进展。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 的治疗方案。
乙肝的治疗和管理
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 管理,遵循用药规定,定期复 查。结论 结论乙肝的预防和控制
不随意共用注射器,特别要拒 绝非法药物注射。 乙肝病毒阳性的孕妇应在医生 的指导下进行妊娠管理和产前 干预措施。
乙肝的症状和 诊断
乙肝的症状和诊断
乙肝患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随着 疾病的发展,可出现疲劳、食欲不振、 黄疸等症状。
乙肝病毒感染可以通过血液检测蛋白和 抗体来进行诊断。
乙肝健康教育PPT课件
目录 引言 乙肝的病因和传播途径 乙肝的预防和控制 乙肝的症状和诊断 乙肝的治疗和管理 结论
引言
引言
乙肝是一种传染性疾病,由乙 肝病毒引起,对健康造成严重 威胁。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 触和母婴传播,提高公众对乙 肝的认识和预防意识至关重要 。
乙肝的病因和 传播途径
乙肝是一种危害健康的疾病,但通过加 强健康教育和预防措施,我们可以减少 乙肝的传播和发病率。

《乙肝防治指南新》课件

《乙肝防治指南新》课件

性传播
乙肝病毒可通过性接触传播。
血液传播
通过输入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 或血液制品,以及共用注射器 、针头等医疗器械,可传播乙 肝病毒。
其他途径
如唾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 体液中也可能含有乙肝病毒,
但传播几率相对较低。
乙肝病毒对人体的影响
急性感染
乙肝病毒进入人体后,部分人可能出现急性肝炎症状,如 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约90%的急性感染者可以自愈 ,其余10%可能转为慢性感染。
互动性
加入了互动环节,鼓励医生在 实践中不断反馈和更新指南内
容。
新版指南的实施与推广
培训计划
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确保医生能够全面理 解和掌握新版指南。
在线平台
建立在线平台,方便医生随时查阅和交流。
宣传材料
制作宣传材料,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和推 广。
监测与评估
对新版指南的实施进行监测和评估,不断优 化和改进。
2023-2026
ONE
KEEP VIEW
《乙肝防治指南新》 PPT课件
REPORTING
CATALOGUE
目 录
• 乙肝基础知识 • 乙肝的诊断与治疗 • 乙肝患者的日常护理 • 乙肝防治的社会支持 • 新版乙肝防治指南的更新与亮点
PART 01
乙肝基础知识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
乙肝病毒可通过胎盘、分娩过 程和哺乳等途径传播给新生儿
媒体宣传
利用媒体资源广泛宣传乙肝防治知识 ,增强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PART 05
新版乙肝防治指南的更新 与亮点
新版指南的主要更新内容
疾病定义与分类
更新了乙肝的疾病定义 与分类,使其更符合临

乙肝的科普知识

乙肝的科普知识

乙肝的传播途径
乙肝的传播途径
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有血液传播、性接 触传播和母婴传播。 另外,共用打针器、采血器等医疗器械 、注射毒品、切割器等容易带血的工具 也可能传播乙肝病毒。
乙肝的传播途径
正确使用避孕套等防护用具、如实告知 医生自身感染乙肝病毒情况,可以有效 预防乙肝的传播。
乙的症状
乙肝的症状
乙肝病毒患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但 在病毒潜伏期(一般为30-180天)之后 ,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恶 心呕吐等症状。
乙肝的症状
随后可能出现黄疸、尿液变色、腹部肝 区疼痛等明显症状,甚至导致肝功能衰 竭和其他严重后果。
乙肝病毒携带者,可能长期无症状,但 也有发生肝癌等并发症的风险,因此建 议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如何预防乙肝
如何预防乙肝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最经 济的方法。建议人群包括新生儿、儿童 、医护人员等高危人群。 正确使用防护用具,避免血液和体液接 触,如不必要不共用难消毒的个人用品 。
如何预防乙肝
建立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 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定时换洗衣服 等。
乙肝的治疗
乙肝的治疗
如果发现乙肝病毒携带者或者感染乙肝 病毒,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 。 目前,治疗乙肝的方法主要有抗病毒治 疗、免疫调节治疗、肝保护治疗等。
乙肝的治疗
不同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药物 治疗、手术治疗等。在治疗期间,患者 亦应该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并保持积极 、乐观的心态。
谢谢您的观赏 聆听
乙肝的科普知识
目录 什么是乙肝 乙肝的传播途径 乙肝的症状 如何预防乙肝 乙肝的治疗
什么是乙肝
什么是乙肝
乙肝是一种病毒性肝炎,由乙型肝炎病 毒感染引起,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乙肝可引起肝细胞坏死和组织瘤,导致 严重的肝炎、肝硬化、肝癌等后果。

乙肝病毒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乙肝病毒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样本保存
血液样本应保存在干燥、清洁、 密封的试管中,防止污染和溶血。 同时,样本应尽快送检,避免长 时间放置导致病毒失活或降解。
实验室操作规范及安全防护
实验室环境
实验室应符合生物安全二级或以 上标准,具备独立的实验区域和
排风系统。
操作规范
实验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 免交叉污染和实验误差。同时,应 定期对实验仪器进行校准和维护。
加强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的紧密合作,共同推动 HBV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和标准化。
跨学科研究团队
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整合不同学科优势,共同 攻克HBV诊疗难题。
3
学术交流与培训
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组织专业培训,提 高医务人员的HBV诊疗水平。
公共卫生宣传普及工作
大众科普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科普讲座等形式,普及HBV感染防治知识,提 高公众认知水平和自我防护能力。
乙肝病毒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录
• 乙肝病毒简介 • 乙肝病毒检测方法 • 乙肝病毒检测临床意义 • 乙肝病毒检测注意事项 • 乙肝病毒检测挑战与展望
01 乙肝病毒简介
乙肝病毒定义与特点
乙肝病毒(HBV)是一种嗜肝 DNA病毒,属于肝炎病毒家族
中的一员。
乙肝病毒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和传 染性,能在干燥、低温、紫外线
高灵敏度检测技术
01
研发更灵敏、特异的HBV检测技术,提高低病毒载量患者的检
出率。
自动化与智能化检测
02
应用自动化设备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HBV检测的快速、准确
和智能化。
多参数联合检测
03
整合多种检测技术,实现多参数联合检测,提高HBV感染的诊
断准确性。
多学科合作提高诊疗水平

乙肝病毒的鉴定与筛查

乙肝病毒的鉴定与筛查

筛查。
性伴侣为乙肝病毒感染者的人群
03
与乙肝病毒感染者发生性接触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应接受筛
查。
普通人群筛查
01
02
03
新生儿筛查
新生儿在出生时即应进行 乙肝病毒筛查,以便及时 发现并干预。
疫苗接种后筛查
接种乙肝疫苗后,应定期 进行抗体检测以评估免疫 效果。
常规体检中的筛查
在常规体检中加入乙肝病 毒筛查项目,以便早期发 现感染者。
乙肝病毒的鉴定与筛查
汇报人:XX 2024-01-27
目录
• 引言 • 乙肝病毒鉴定方法 • 乙肝病毒筛查策略 • 鉴定与筛查技术应用 • 存在问题与挑战 •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01
鉴定和筛查乙肝病毒对于预防和 控制乙肝病毒的传播具有重要意 义。
02
通过对乙肝病毒的鉴定和筛查, 可以及早发现感染者,避免病情 恶化,同时也可以及时隔离和治 疗,减少病毒的传播。
筛查方法与流程
血清学检测
通过检测血清中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抗体(抗-HBs)来判断感染情况。常 用的检测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化学发光法等。
核酸检测
利用PCR等技术检测乙肝病毒DNA或RNA,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适用于早期感 染、低病毒载量和抗病毒治疗监测等场景。
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检测
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其阳性表示机体对乙肝病毒具有免疫力。通过检测抗-HBs 可以了解机体对乙肝病毒的免疫状态。
乙肝e抗原(HBeAg)和乙肝e抗体(抗-HBe)检测
HBeAg阳性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抗-HBe阳性则表示病毒复制受到抑制, 传染性降低。

乙肝病毒的知识点总结

乙肝病毒的知识点总结

乙肝病毒的知识点总结一、乙肝病毒的结构和特点乙肝病毒属于乙肝病毒科,是一种圆形DNA病毒。

病毒颗粒由外壳蛋白(HBsAg)包裹着病毒核心颗粒,内含病毒RNA和DNA。

乙肝病毒的遗传物质包括病毒DNA和RNA,具有高度的变异性。

病毒的基因组包括四个基因,分别编码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原(HBcAg)、e抗原(HBeAg)和DNA聚合酶。

乙肝病毒的结构和遗传特点决定了其感染性和变异性。

二、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包括性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医疗器械传播。

性传播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之一,特别是在高危行为人群中。

母婴传播是婴儿成为慢性乙肝患者的主要途径,在怀孕和分娩过程中,母体乙肝病毒会通过血液、乳汁或分娩道分泌物传给胎儿。

血液传播主要包括输血、注射毒品、医疗器械污染等方式。

医疗器械传播也是一种重要的感染途径,一些医疗器械的不洁使用或共用可能会导致乙肝病毒的传播。

了解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助于预防感染。

三、乙肝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乙肝病毒感染可以表现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

急性感染通常在感染后数周至数月内出现,表现为疲乏、食欲减退、黄疸、肝大等症状。

大部分急性乙肝感染可自愈,但少数患者会发展为慢性感染。

慢性感染在起病时往往无明显症状,但长期感染会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了解乙肝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

四、乙肝病毒感染的诊断乙肝病毒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验。

常规实验室检验包括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HBsAg、HBsAb、HBcAb、HBeAg和HBV-DNA等)、肝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对于怀疑感染的患者,可进行乙肝病毒核酸检测和肝组织活检等进一步检查。

了解乙肝病毒感染的诊断方法,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感染。

五、乙肝病毒感染的预防与控制预防和控制乙肝病毒感染的措施主要包括疫苗接种、艾滋病毒检测、母婴防护、安全性行为、无菌操作和个人防护等。

乙肝的危害

乙肝的危害

乙肝的危害第一,乙肝病毒是一种微生物,具有传染性,且难于控制。

第二,携带乙肝病毒的人数很多,更多的是隐性感染,更难于控制其传染性。

母婴传播是常见的传染途径之一。

第三,对从事某些工作有一定的影响。

第四,乙肝很容易慢性化,治疗时间长,需要休息,影响学业及事业,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

第五,部分病人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而死亡。

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如果身体抵抗力强,免疫功能正常,而且治疗及时,那么乙肝病毒会很快被清除,乙肝在急性期就能治愈。

但一旦乙肝病毒没能及时清除,乙肝会转为慢性,病毒会长期携带,检查表现为乙肝抗原阳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乙肝病毒携带者。

如果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活动,复制繁殖,那么可以出现临床症状,常见症状有:感觉肝区不适、隐隐作痛、全身倦怠、乏力,食欲减退、感到恶心、厌油、腹泻。

病人有时会有低热,严重的病人可能出现黄疸,这时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延误治疗,少数病人会发展成为重症肝炎,表现为肝功能损害急剧加重,直到衰竭,同时伴有肾功能衰竭等多脏器功能损害,病人会出现持续加重的黄疸,少尿、无尿、腹水、意识模糊、谵妄、昏迷。

慢性乙肝患病日久,会沿着“乙肝-肝硬化-肝癌”的方向演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乙肝三部曲”,所以患乙肝后应采取治疗措施,并定期检查身体。

肝病患者的饮食应注意以下几点:1.乙型肝炎患者应保证充足的维生素提供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带喝牛奶,多吃蛋黄,动物肝脏,胡萝卜,韭菜,空心菜,金针菜,菠菜,青蒜,小白菜等;多吃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如全麦,豆芽,豌豆,花生,新鲜蔬菜,水果等;含维生素B2的食物有小米,大豆,豆瓣酱,蛋,乳类等;含维生素B6的有动物肝脏,腰子,瘦肉等;含维生素C 的食物有柿子椒,蒜苗,油菜,野苋菜,山楂等;由于患肝病时胆汗分泌受到障碍,对维生素K的吸收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K1,K2),故应多供给菠菜,圆白菜,菜花,花生油等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

2.乙型肝炎患者不宜大量吃糖及高热量的食物这是因为高糖可在肝内合成低密度脂类物质,使血中甘油三脂等脂类物质增多;体内甘油三酯增高能使血流减慢,血粘稠度增加,微血管中红细胞和血小板发生聚集和阻塞现象;另外,肝炎患者休息较多,体力活动少,高糖,高热量的饮食造成营养过剩,促使体内脂类物质增多而易发生高血脂与脂肪肝,从而加重肝炎病变,使之迁延不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型肝炎病毒第一组组员:王盼刘兵田茂琴石砫周野1.乙型肝炎病毒简史乙型病毒性肝炎(HB)的病原体是乙型肝炎病毒。

HBV 是一种小DNA病毒,即Dane颗粒;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抗-DNA的表面抗原,即小球形颗粒、管状颗粒/丝状颗粒/柱状颗粒;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表示HBV的HBsAg的抗体,即抗-HBs;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表示HBV的核心抗原;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表示HBV的HBcAg的抗体,即抗-HBc;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表示HBV的E抗原;乙型肝炎E抗体(HBeAb),表示HBV 的HBeAg的抗体,即-HBe。

2.乙型肝炎病毒的形态、结构1)小球形颗粒:大小形态不一,平均直径22nm。

2)管状颗粒:长短与形状不一,平均直径22nm,长度100~1000nm。

小球形颗粒与管状颗粒,均与HBV包膜有相同的脂蛋白(即HBsAg)组成,不含核酸。

3)大球形颗粒:即Dane颗粒,是HBV的完整病毒体。

大小较为一致,直径42nm,分为外壳和核心两部分,脂蛋白外壳厚7nm,用去污剂将外壳剥落后暴露核心。

核心为20面体的对称结构,符合病毒构型。

核心直径为28nm,核壳厚2nm。

内含核心蛋白,部分环状双链HBV-DNA和HBV-DNA多聚酶。

3.HBsAg与HBV的相关性和差异性HBsAg即使以HBV脂蛋白包膜的形式与HBV共存;有时源于HBV复制过程中的共价闭合环状DNA在RNA 转录酶作用下由2.4kbRNA\2.1kbRNA转录成大量的HBsAg除供给组装HBV外膜需要外,还有多余的HBsAg存在于肝脏、血液及其他组织和体液之内。

表明HBV复制过程中HBsAg与HBV密切相关。

因HBsAg不仅是HBV感染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传染性标志物之一。

在HBV复制过程中,HBsAg复制的数量多,造成组装HBV后,有HBsAg的过多剩余。

HBsAg与HBV存在非伴随现象。

在临床也常见到,AHB康复后,或CHB 经有效HBV治疗后,无肝病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正常,血清及肝组织内HBsAg可能不与HBV相伴随。

HBsAg:HBsAg只是HBV的表面抗原,其本身不含核酸,不能自行复制,也无传染性,但有免疫性,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HBsAb。

HBsAg是HBV 感染后的标志之一,当HBsAg伴随HBV存在或复制时才是具有传染性的间接指标之一。

HBV:HBV是完整的病毒颗粒,含有核酸,能够复制,有传染性,并能引起机体免疫应答反应,造成肝细胞或机体组织的病理损伤。

经肝组织学检查证实,慢性HBV携带者90%肝内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病变,并有部分已呈现早期肝硬化(肝硬化代偿期)。

4.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乙型肝炎病毒是目前已知人类最小的双链DNA4病毒。

基因组结构紧密,功能齐全,以最小的容量发挥高效功能。

其独特的基因结构为小环装状、部分双股HBV-DNA,即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

HBV-DNA较长的一链为负链,全长约3.2kb个核苷酸,较短的一链为正链,双链长度不对称,正链不完全封闭。

负链核苷序列的4个开放独架为:S基因区、C基因区、P基因区和X基因区,分别编码外膜蛋白(HBsAg)、DNA聚合酶、核壳蛋白和HBxAg。

1)HBsAg(-)/HBV-DNA(+)李欣华[1]等报道,乙性肝炎标志物常为阴性的人群中,仍有4.3%的HBV-DNA (+),虽其含量呈低水平,但仍不容忽视。

侯金林[2]等报道,中国是HBV感染高发地区,用PCR技术,已发现30%—40%HBsAg(-),所谓隐原性肝硬化、非甲非乙型慢性肝炎患者仍为慢性HBV感染者。

2)HBsAb(+)/HBV-DAN(-) 李欣华等报道,在275份HBsAb(+)血清标本中有12例HBV-DNA(+)(4.4%)。

吕娇健[3]等报道,临床上少数HBsAB(+),肝功能反复异常者,经血清HBV-DNA和肝穿活检免疫组化检测证实,其中39.7%患者系HBV感染。

黄利华[4]等报道,在“套式PCR检测HBsAb(+)者血清HBV-DNA 及序列分析”试验中检测结果表明,64例血清标本用常规PCR法检测HBV-DNA阴性率为29.7%,套式PCR法检测阳性率为84.4%,有显著性差异。

本研究发现HBsAb与HBV-DNA同时存在,HBsAg未能起到中和HBV的作用。

Van Nunen[5]报道,慢性肝炎患者HBsAB 对HBsAg的中和作用不如预想的那么有效。

因此,联合使用抗病毒药物、接受了HBVac注射后产生的HBsAb有时能误导我们认为产生了免疫力,而实际上仍存在HBV慢性感染。

3)HBsAg的临床意义HBsAg是HBV感染的重要标志,也是最早出现的标志。

HBsAg由酯类多肽组成,不具有传染性,具有免疫性,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作用和相应抗体。

由于完整的病毒颗粒具有HBsAg组成的外壳,故HBsAg是HBV感染的指标之一。

5.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HBV进入人体后其包膜蛋白,即HBsAg吸附至易感者肝细胞受体,入胞后脱壳,进入肝细胞核内。

HBV-DNA 正链在自身DDDP的作用下,先延伸将正链缺口封闭,而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以此为模板,在宿主肝细胞转移录酶,即DNA指导的聚合酶的作用下转录成复制中间体—前基因组RNA,在以此为模板在病毒RDDP作用下饭转录成子代负链DNA。

前基因组RNA 模板即被病毒RNA酶H降解。

然后在病毒RDDP作用下以子代负链DNA为模板合成正链DNA。

该双链DNA 环化,即完成HBV基因组的复制。

HBV复制时,HBV-DNA可出现在肝细胞和血清中。

其中游离4型HBV-DNA是HBV复制和传染性强的指标。

为保证cccDNA在肝细胞核内稳定的储存数量,cccDNA必须不断扩增,每日更新率为48%,以保持肝细胞内感染。

6.HBV基因型与HBV复制的关系周建良、吴诗品[6]报道,通过检测CHB患者血清HBV基因型和病毒定量,发现不同基因型HBV复制水平有显著差异。

C型、混合型HBV-DNA水平高于B型、C型与混合型无显著性差异。

提示C型HBV复制能力强。

CHB病情严重程度和活动性与病情复制水平呈正相关。

C型HBV水平明显高于B型,与B型比较,C型患者易慢性化,病情严重,易发展成为肝硬化或HCC,且对IFN抗病毒应答率低,预后差。

HBV基因型是影响HBV复制和感染后临床表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7.HBV基因型与致病性及治疗的关系 HBV 不同基因型有致病性差异Lindh[7]等研究显示,基因C型与B型相比,前者与A1989突变率及第1762-1764位TGA高突变有关。

另外,C型携带者多为HBsAg(+),且浅C区人为野生型。

Kao[8]等报道,B型、C型为我国台湾地区的主要流株,其中50岁以上的肝硬化和HCC患者于同年龄组的AsC比较,基因型C在前者中占主要地位;而50岁以下的HCC与AsC比较,B型在前者占主要地位,而在35岁以下的HCC患者中差异更显著(90%为B 型)。

1998年范金水等对我国8个城市HBsAg 阳性和阴性HB患者的病毒亚型和基因型用测序法进行分析,HBsAg阳性和阴性HB的HBV基因型均以C型为主,其次为D型、B型,未发现基因E、F或新的基因型。

8.乙型肝炎病毒的变异1)HBV变异的发生 HBV较易发生变异是由于:a HBV的复制由RNA中间体饭转录成负链DNA,反转录是利用病毒本身的DNAP进行的。

DNAP缺乏校对酶活性,发生核苷酸替代变异难以修正,造成复制过程中反转录失真。

b HBV的ORF有重叠、调节因子也与基因序列重叠,同一核苷酸的错误,可使不同编码蛋白变异。

2)HBV变异类型a点突变b缺失c重复d插入e重组f重排3)体内HBV变异的分布不同毒株在体内分布大体相同,血清与肝内的病毒对比,在近90%的病人中较一致;血清和单个核细胞中的HBV感染可相互独立。

4)HBV变异毒株的传播病毒的传播依赖其外膜蛋白对细胞附着和侵入,稳定的HBV变异株,经体外感染和猩猩实验感染表明仍能复制;但一般变异毒株的病毒蛋白分泌较少在细胞积聚,故一般变异株传染性较弱。

5)HBV变异与临床关系邱望龙[9]等报道,HBsAg (-)的HBV变异株感染。

张景遥[10]等报道拉米夫定(LMV)治疗的患者中,已检出基因变异的HBV毒株,这些HBV变异株在其编码HBV聚合酶的基因中发生了变异,并在体外对LMV不敏感。

Lai[11]等报道,发生变异后,部分患者表现为HBV-DNA升高伴肝转氨酶升高,但其升高水平低于治疗前水平。

肝组织学与变异前相比未出现恶化。

9.1)免疫损伤机制尽管有人认为HBV及其HBsAg或HBcAg在纤维淤胆性肝炎可能具有直接致肝细胞病变作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HBV在肝细胞内复制并不引起细胞损伤;HBV抗原诱导的细胞免疫反应是导致肝细胞损伤的决定因素,同时也是病毒被清除的主要途径。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功能来自同一细胞-CD8T细胞,当病毒抗原多肽被组织相容抗原(MHC-1,即MLA-A,-B,-C)类抗原限制的CD8T细胞识别后,CD8T即获得了通过非致细胞病变性、细胞因子介导的抑制病毒复制而使HBV受染细胞恢复正常能力,又获得了通过穿孔素—Fas配体(FasL)和IFN-a介导的致死途径而破坏HBV受染细胞的能力。

另外,还有自然杀伤细胞(NK)的直接杀伤作用以及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作用(ADCC)也可造成肝细胞损伤。

在急性自限性HBV感染者中,针对HBV各种抗原(HBsAg、HBeAg、HBcAg及聚合酶蛋白)表位的Th和CTL反应的典型特征是多克隆、多特异性,且活性强烈。

这种反应与血清ALT峰值相一致,且先于HBsAg和HBeAg的清除及HBsAb的产生。

相反,尽管个别的、HBV特异性的T细胞克隆从肝活检标本分离出并得,,到扩增,但慢性感染者HBV特异性免疫反应弱或检不出。

目前的推测是,在慢性持续性HBV感染者中,HBV特异免疫反应太弱,不足以清除所有受感染肝细胞中病毒,但足以持续破坏受染肝细胞,并引起肝脏慢性炎症。

2)免疫清除机制在急性HBV感染中多种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反应被激活,并协同发挥作用以便达到病毒清除的目的。

在急性HBV感染过程中,伴随ALT的升高,产生许多HBV蛋白特异性抗体,其中最关键的是HBsAb;同时出现HBcAg、HBeAg和HBsAg 多重表位的强烈的CD4T细胞反应。

MHC-I类抗原限制的针对HBcAg的强烈CD4T细胞反应可以暂时性从血清中清除HBV,而且通过集中途径可能对最终控制病毒血症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HBV特异性CD4T 细胞,尤其是HBcAg特异性CD4T辅助HBsAg特异性B细胞产生HBsA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