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按摩配合隔姜灸对肝胃气滞型胃脘痛的效果观察
隔姜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效果探讨
隔姜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效果探讨摘要:目的:探讨隔姜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患有胃脘痛的20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每组10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隔姜灸治疗,观察治疗结果。
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8.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0.0%,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脾胃虚寒型胃脘痛采用隔姜灸治疗后疗效明显,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隔姜灸;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效果由于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方式的改变,加上社会生活的压力,胃脘痛患者的数量逐年上升,给患者的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胃脘痛中常见的类型是脾胃虚寒型,主要症状有持续性胃痛,空腹情况下疼痛加重,进食后有所缓解,呕吐、四肢冰冷、脘闷、不思饮食等,需要进行及时的治疗,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患者的疼痛,有利于患者的健康生活。
本文中主要是对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患有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200例患者进行研究,给其采用隔姜灸的治疗方法,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以下是本次研究报告。
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患有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男性42例,女性58例,年龄37-78岁,平均年龄(48.6±10.2)岁,病程3个月-3年,平均病程为(1.3±0.8)年,对照组男性38例,女性62例,年龄38-77岁,平均年龄(48.1±11.2)岁,病程5个月-3年,平均病程为(1.5±0.6)年。
所有患者均符合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诊断标准,排除患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有精神病史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护理干预的疗效
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护理干预的疗效缪月红(如东县中医院中医护理门诊,江苏南通 226400)【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
方法 于2018年11月--2019年03月本院门诊接受的50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予以分组探讨,其中一组行常规治疗、护理,作为常规组,另一组予以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治疗、护理干预,作为研究组。
两组各25例。
结果 研究组整体疗效显著高于常规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针对脾胃虚寒型的胃脘痛患者,予以中药穴位贴敷以及隔姜灸,能够进一步提高患者疗效,值得在临床大力推荐。
【关键词】中药穴位贴敷;隔姜灸;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6-2479.2019.37.102.02胃脘痛证型中,脾胃虚寒型比较常见,中医认为该病的发生是因为胃失和降、脾胃气虚所致,临床症状表现为胃脘疼痛不适、四肢畏寒、神色倦怠,脉搏沉细,舌苔白、薄。
临床治疗胃脘痛所采用的常规西医疗法,虽然可以帮助患者控制病情,但复发率较高,而长时间口服西药,极易损伤肝肾脏器功能[1]。
鉴于此,本文特此基于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实施了中药穴位贴敷以及隔姜灸治疗,效果满意,以供临床有效参考。
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文主要观察对象为50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均为本院门诊于2018年11月--2019年03月接收,经胃镜检查,根据《中医内科学》予以确定。
排除癌变、消化性溃疡、肝胆疾病、胰腺疾病、胃下垂的患者。
通过电脑随机法,予以分组探讨,包括常规组、研究组,各25例。
研究组包括13例男性和12例女性,年龄24-58岁,平均(46.8±7.7)岁;常规组包括14例男性和11例女性,年龄22-59岁,平均(46.9±7.8)岁。
胃疼怎么快速缓解穴位
胃疼怎么快速缓解穴位胃疼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症状之一。
不管是因为食物过多、不消化、胃溃疡、胃炎还是其他原因引起的胃疼,都对我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医院看医生,所以了解一些快速缓解胃疼的穴位,能够帮助我们在家就能够缓解疼痛,提高生活效率。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穴位,可以缓解胃疼。
1. 臊脾腹腰穴:位于胃脾经脉上,当肋缘下第七肋间凹陷处。
用手指轻柔地按摩或者用拇指的指腹用力按压该穴位,每次按揉约1-2分钟,有助于舒缓胃部不适和胃疼。
在按摩过程中,如果感觉到酸胀或者胃部舒展感加强,那就是说明按摩的穴位正确。
2. 大横穴:位于腹部正中线上,距离肚脐约四横指宽度。
使用拇指的指腹用力按压该穴位,每次按压约1-2分钟,有助于缓解消化不良引起的胃疼。
3.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上,相当于人体的胃部位置。
使用拇指的指腹用力按压该穴位,每次按压约1-2分钟,有助于缓解胃痛和胃酸倒流引起的不适。
4. 天突穴:位于胸骨正中央,两侧锁骨之间隆起的部位。
使用两手的拇指的指腹用力按压该穴位,每次按压约1-2分钟,有助于缓解胃部肿胀和疼痛。
5. 曲池穴:位于胸部正中线,第六肋间的外侧中点。
使用拇指的指腹用力按压该穴位,每次按压约1-2分钟,有助于缓解胃胀食积引起的疼痛。
6. 大陵穴:位于肩胛骨与颈椎之间的肩部凹陷处。
用手指轻柔地按摩或按压该穴位,每次按摩约1-2分钟,有助于舒缓胃部不适和胃疼痛。
在按摩这些穴位时,可以选择坐着或躺着的姿势,放松身体,配合深呼吸,帮助放松和舒缓身体。
按摩时可以用力适中,以不感到疼痛为宜。
每天按摩几次,每次约1-2分钟,效果会更好。
此外,除了穴位按摩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其他方法缓解胃疼。
如:1. 饮用姜水:将生姜切片,用沸水冲泡,每天饮用一到两杯姜水,有助于舒缓胃部不适和胃疼痛。
2. 注意饮食:避免食用过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食用容易消化的食物,有助于缓解胃疼痛。
隔姜灸配合穴位注射法防治化疗恶心呕吐疗效观察
标本兼治之功效。临证加减用药 , 临床上普遍存在 ,这不但影 响了化 学意 义( 0.05),具有 可 比性 。所 用
有 的放矢 ,进一步 突出 了辨病施 疗患者的营养状况和体质 ,并且使 化疗方案 中均为顺铂 与其他 化疗
治 、辨证 用 药 的优 势 ,故取 良效 。 患者从 心理到机体上对化疗 产生 药 物联 合应 用 。排 除 有脑 转 移 、肠
广西 中医药 2013年 10月第 36卷第 5期
隔姜灸 ,连用3天。具体操作如下 : 炷再 灸 ,至皮肤红润为度 ,每次灸 体外系反应 ,还充分发挥了此穴在
①穴位注射法 :在患者足三里穴 5 ̄6壮 ,每天1次 ,连用3天。如果第 足阳明胃经中的要穴作用 ,两者相
(犊鼻穴下方 三寸左 右的位置 ,胫 一 灸患者感到烧灼疼痛不适 ,可将 互协同,止呕效果突出。
之 ”,故合用失笑散 (五灵脂 、蒲黄 ) 因 ,许 多肿瘤患者就诊时 已至中晚 26例 ,肺癌17例 ,胃癌9例 ,卵巢癌8
活血祛瘀止痛 ,旨在兼治其标实 ; 期 ,往往失 去了手术 机会 ,化疗为 例 。对照组58例 ,男45例 ,女 13例 ;
伍 以延 胡索 、厚 朴 、木香意在加强 常用的现代医学治疗手段之一 ,已 年龄 3O一65(50.2+2.13)岁 ;食 道癌
其发生有诸多因素 ,如饮食失节 、
情志失调 、思虑过度 、劳倦 内伤 、外
隔 姜灸 配合 穴 位 注 射 法 防治 邪侵袭 (包 括各 种理化 因子 的刺
激 )以及它脏病变 影响等 ,这些 因
素都能损伤脾 胃之气 ,导致脾 胃气 虚。脾 胃气虚则行血无力而致 胃络
化疗恶心 呕吐疗效 观察
畏惧感。当前 ,对化疗所致 恶心呕 梗阻或其他伴随疾病者。
中医治疗胃病 艾灸穴位治疗胃痛
中医治疗胃病艾灸穴位治疗胃痛胃病非常不好受,胃酸、胃胀气等症状,胃病一犯,饭也不能吃,全身不适,治疗胃病有很多方法,今天教大家一招,用艾灸就可以治疗胃痛,当时见效哦,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
★温灸中脘、神阙治胃病还有些上了岁数的人,由于年轻时有很多不好的习惯或者受生活条件所限,吃得不好,导致老了以后经常出现恶心、干呕、闹肚子等肠胃不适。
像这种睛况就需要长期调理了,一般要连续灸五六个疗程,10天一个疗程,每次灸20-30分钟,每个疗程之间可休息3天。
这时候,您就要用到隔姜灸,就是把姜片扎孔,搁在中脘穴和神阙穴上,然后对准姜片艾灸。
姜的辣气进入体内后能对付顽固性的消化不良。
我们在使用温灸治疗胃病的时候,如果再在足部的消化系统反射区按摩几分钟的话,效果会更加的好的哦。
★用耳朵治胃病对付胃病,您还可以找到耳朵上的胃、食道、贲门、幽门和十二指肠反射区,哪儿疼点哪儿,一会儿胃就“焐”得热乎了。
对于一般的胃病,在耳朵上找痛点,忍住痛,点按几分钟就会缓解。
一般说来,胃病越严重,点起来越疼。
您如果赶上出差在外、跟朋友聚会或者正在工作中急性胃疼犯了,手边又暂时没有醪糟、艾条,做脚上的胃反射区又不方便,就可以直接点耳朵上的胃区,找到最痛的地方直接点压。
有的时候,您自己觉得是胃疼,其实可能是贲门疼、幽门疼或者是十二指肠疼。
此时,自己光凭感觉没法儿辨别,那在耳朵上就能找得准了。
点按这几个地方,哪个点最疼,就是对应的哪个脏器出了毛病。
如果你实在自己不想下手,忍受不了疼的话,可以采用贴耳豆的方法,在上面给大家介绍的几个反射区贴王不留行籽。
您也可以把云南白药的保险子打成粉,包裹住王不留行籽再贴,或者直接把王不留行籽和云南白药都打成粉,加点水,制成小的膏药贴在耳朵上的胃区。
★治胃病具体方法1.艾灸中脘30分钟,或者每天用暖水袋焐中脘穴30~40分钟;经常肠胃不适者要长期调理,隔10天灸一次。
连续做5-6次;顽固性肠胃不适可隔姜灸。
2.按摩足部的消化系统反射区,每天按摩2分钟。
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护理效果
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护理效果杨惠生;周华红;危椠罡;黄秀治【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22(13)23【摘要】目的评价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护理的效果及有效率。
方法取2020年3月—2021年6月来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呼吸科就诊治疗的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为调查对象,按照标准统计出78例以电脑随机分配法分成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接受中药穴位贴敷+隔姜灸治疗及对症护理,每组各39例,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干预效果、胃脘痛积分、疼痛程度、中医症状评分以及胃功能指标。
结果观察组患者各方面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干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胃脘痛积分、疼痛评分、中医症状评分以及胃功能指标(胃泌素、胃蛋白酶原Ⅰ以及胃蛋白酶原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胃脘痛积分和VAS评分显著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中医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胃功能指标(胃泌素、胃蛋白酶原Ⅰ以及胃蛋白酶原Ⅱ)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实施中药穴位贴敷+隔姜灸辅助对症护理的干预效果好,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水平,缓解其胃痛症状,此干预方案值得临床推广采纳。
【总页数】6页(P149-154)【作者】杨惠生;周华红;危椠罡;黄秀治【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呼吸科;福清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54【相关文献】1.艾条灸联合穴位贴敷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效果分析2.姜辛固本贴联合隔姜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效果观察3.隔姜灸联合中药穴位贴敷辅助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效果及护理4.隔姜灸联合中药穴位贴敷辅助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效果及护理5.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辅助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观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隔姜灸联合中药穴位贴敷辅助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中的效果分析
隔姜灸联合中药穴位贴敷辅助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中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究隔姜灸联合中药穴位贴敷辅助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中的效果。
方法:将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入选的76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隔姜灸联合中药穴位贴敷辅助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症状积分。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97.37%高于对照组78.65%,P<0.05,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胃脘隐痛、食后胀满、纳呆少食、倦怠无力积分分别为(0.85±0.16)分、(0.75±0.18)分、(0.81±0.16)分、(1.02±0.14)分,均低于对照组(1.46±0.21)分、(1.40±0.52)分、(1.27±0.52)分、(1.76±0.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隔姜灸联合中药穴位贴敷辅助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中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推广。
【关键词】隔姜灸;中药穴位贴敷;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中胃脘痛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主要是因为气血不畅、胃气瘀滞所导致,该病与消化性溃疡胃炎有一定的相似性,患者主要表现为腹部疼痛不适、精神萎靡不振、舌苔薄白[1]。
临床中,对于胃脘痛常采用西药方法进行治疗,但是患者停药后容易复发,而且长时间采用西药治疗,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本研究对76例患者采用隔姜灸联合中药穴位贴敷辅助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对照组男20例,女18例。
年龄23-59岁,平均年龄(42.05±1.36)岁。
观察组男21例,女17例。
年龄24-60岁,平均年龄(43.26±1.74)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将40毫克奥美拉唑注射液药物溶于100毫升氯化钠注射液中进行注射,每天一次。
隔姜灸联合穴位按摩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的疗效观察和护理
隔姜灸联合穴位按摩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的疗效观察和护理摘要:目的评价隔姜灸联合穴位按摩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隔姜灸联合穴位按摩,对比两组患者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II症状评分、近端胃敏感性和适应性功能、护理满意度变化。
结果观察组患者罗马III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胃初始阈值和最大饱足感阈值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4.87%高于对照组7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隔姜灸联合穴位按摩能有效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功能,提升患者满意度,加速恢复。
关键词:隔姜灸;穴位按摩;功能性消化不良;护理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高度流行的疾病,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饱胀感、胀气等。
目前认为胃肠动力障碍时脑-肠功能调节紊乱所致,而大肠菌群增殖增加导致碳水化合物异常发酵,易感宿主的管腔扩张,肠道通透性增加和免疫反应持续存在,继发于感染性胃肠炎发作[1]。
FD复发率高,当前治疗FD的方法主要采取抑酸剂、促胃肠动力药、根除幽门螺杆菌药、消化酶制剂、抗焦虑抑郁药配合等。
中医认为FD属于“胃脘痛”“胃痞”范畴,因外感邪气、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导致,可分为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寒热错杂证。
meta分析发现中医外治FD方法包括推拿、耳穴贴压、隔药饼灸、热敏灸、针刺、埋线、俞募指针等均有较好疗效[4]。
由于发病机制未明确,临床尚未出台规范治疗标准,该研究旨在探索隔姜灸联合穴位按摩对FD患者胃动力和感觉的影响,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普陀区中医医院2021年1月-12月收治的78例FD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男20例,女19例,平均年龄43.2±9.6岁,平均病程4.3±1.1年;观察组男21例,女18例,平均年龄42.9±9.7岁,平均病程4.1±1.6年。
穴位按摩治疗肝胃气滞型胃脘痛疗效观察
穴位按摩治疗肝胃气滞型胃脘痛疗效观察摘要】目的:对肝胃气滞型胃脘痛进行穴位按摩,观察治疗效果。
方法:对我科在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胃脘痛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肝胃气滞证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行传统的胃脘痛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在行传统胃脘痛治疗方案基础上加之穴位按摩,观察1周治疗后疗效。
结果:对照组:临床控制患者2例,显效4例;观察组:临床控制患者6例,显效16例。
治疗后疼痛评分总和,对照组141分;观察组45分。
两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存在差异,有实际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胃脘痛患者采用传统胃脘痛治疗方案基础上再实施穴位按摩进行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穴位按摩肝胃气滞胃脘痛【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8-0350-02胃脘痛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肝胃气滞证又是其中非常多见的一种[1]。
表现为:胃脘部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嗳气反酸,可能伴有胸闷、食少、大便不畅[2],舌苔薄白,脉弦。
在临床上一般会采用质子泵抑制剂抑酸护胃、胃粘膜保护剂等药物进行治疗,配合理气和胃中药制剂,护理上予病人情志疏导。
中医常说“不通则痛”,我科采取穴位按摩外治法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辅助治疗肝郁气滞证;穴位按摩还有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等效果,帮助患者调节情志,疏肝解郁[3]。
在我科使用穴位按摩法治疗胃脘痛等各种疾病的患者中肝郁气滞症胃脘痛患者疗效显著,本文随机选取60例肝胃气滞症胃脘痛患者观察1周治疗后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1.1对我科在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肝胃气滞型胃脘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
对照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20~61岁,平均40岁左右;观察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22~60岁,平均40岁左右,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
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疼痛有无规律性及饮食的关系。
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史。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寒邪客胃证,饮食停滞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瘀血停胃证,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寒证。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2病情观察,做好记录(1)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关系。
(2)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
(3)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脾胃虚寒者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4饮食护理(1)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2)戒烟酒,浓茶,咖啡。
忌辛辣,肥甘之品。
5情志护理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6临证(症)施护(1)食滞胃痛着,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食或半流食。
(2)胃痛发作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3)虚寒性胃痛着,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痛,或艾灸,或中药膏贴敷。
(4)呕血,黑便者按血证护理常规进行。
7 健康指导(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
(2)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3)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及时就医。
(4)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
呕吐的中医护理常规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
以胃内容物从口吐出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隔姜灸实验报告
隔姜灸实验报告
隔姜灸是把生姜切成一块钱厚度的姜片,在姜片上用针插几个孔,放在腹部或者任何平整的区域,在上面点燃艾条或者艾绒都可以,是隔姜进行艾灸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隔姜灸肚脐的最佳时间为午时十一点到一点,这时候是人体精气神最旺盛的时间。
生姜有辛温、发散的功效,有调和营卫、解表散寒、通经活络的作用。
应用时与艾草结合可以更好的起到温阳辛散、调和营卫、激发胃气、疏通经络的作用。
隔姜灸适应的病证非常广泛,可以适用外寒表证,也可以适合虚寒性疾病,比如感冒、风湿痹证。
而且姜本身是入脾、胃经的,所以可以治疗很多消化系统疾病,比如呕吐、泄泻。
还可以治疗反复疼痛、痛经、遗精、阳痿、早泄,或者有时会用在面部以治疗面瘫,都有非常好的治疗作用。
还能够促进胃肠道蠕动,增加肠道排气,增强人体免疫力,治疗胃痛、痛经、月经不调等症状。
巧用隔姜灸,温补强身体
30快乐养生 2020.05栏目编辑:邱婷婷****************⊙文 芳背部是一个人健康的晴雨表,是人体坚实的保护屏障。
关注背部,正确保养背部,就等于为健康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膀胱经在后背有许多腧穴,位于脊椎旁开1.5寸。
所谓“腧”,就是通道的意思,为传输、输注之穴,对保养脏腑有着重要作用。
可以说,脊背是全身气血运行的大枢纽。
只有背部经络畅通,百病才能消退。
所以,保养背部就成了养生很重要的一点。
下面介绍一些保养背部的方法。
按摩 按摩背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精神压力,消除疲劳,紧实肌肤,改善睡眠。
特别适合肩颈僵硬、腰酸背痛、失眠等人群。
刮痧、拔罐 刮痧擅长治疗清浅之患,是治疗疾病初起的首选方法,对感寒、中暑、受风、颈椎病、肩背痛、突发肠胃病都有较好疗效。
拔罐的作用是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这是由于拔罐能使血管扩张,加速局部血液循环,将身体里的湿气、寒气通过皮背部健康很重要⊙黄志群/余 挺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不少人平时容易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
广州越秀区中医院内科钟洁民介绍,可以尝试在家里做一做隔姜灸,它不仅可以扶正祛邪、温通调补,还能提高免疫力。
隔姜灸的主要功效有——温:以火攻邪,祛寒,散滞,化淤,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流速度,强化脏腑机能,促进组织、细胞再生。
通:开通全身经络,双向调节以通为用,改善心脑供巧用隔姜灸,温补强身体血,促进末梢血液循环,提高淋巴排毒功能。
调:平衡脏腑气机,调节神经机能。
补:扶正祛邪,补益强身,能提高免疫系统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强内通外,增强机体应激能力。
具体操作时,把老姜切成片,每片厚度0.3~0.6厘米,每片姜中心刺上几个小孔;把姜片放在穴位上,再把艾绒捏成小小的圆锥形放在姜片上,艾绒堆状约是蚕豆或枣核大小,点燃艾绒施灸,温度以耐受为准。
艾绒燃尽后,再放置艾绒反复施灸,姜片也可视情况更换。
每穴灸3~9壮(每完1艾绒为1壮),每次约10~30分钟。
穴位贴敷结合隔姜灸在胃脘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穴位贴敷结合隔姜灸在胃脘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穴位贴敷结合隔姜灸在胃脘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接收的胃脘痛患者70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5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穴位贴敷结合隔姜灸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28%(33/35)明显高于对照组71.43%(25/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穴位贴敷结合隔姜灸能够提高胃脘痛患者的治愈率,有良好的的护理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胃脘痛;穴位贴敷;隔姜灸;护理胃脘痛是指上腹部胃脘处疼痛为主的症状,俗称“胃痛”,目前临床多以制酸药物抑制剂和规范患者饮食达到缓解胃脘痛症状,虽能有一定疗效,但复发率高、预后效果差。
穴位贴敷疗是传统中医治疗的一种方法,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某些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刺激穴位,并通过透皮吸收,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具有独特的临床实用价值;隔姜灸即在特定穴位实行隔姜灸疗法,该疗法临床应用广泛,可治疗多种疾病。
基于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穴位贴敷结合隔姜灸在胃脘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胃脘痛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5例。
对照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20-70岁,平均(39.94±3.20)岁;病程1-5个月,平均(3.53±0.62)个月。
观察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22-69岁,平均(38.69±1.34)岁;病程1-5个月,平均(3.67±0.32)个月。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患者均签知情同意书。
1.2方法1.2.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①遵医嘱用药;②对患者生活、行为、饮食等方面加强指导。
隔姜灸的功效和作用
隔姜灸的功效和作用2篇隔姜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理疗方法,其历史可追溯到古代,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和治疗各种疾病的过程中。
隔姜灸通过燃烧生姜,使其产生的热量和药性有效渗透到人体,从而起到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祛寒散寒等作用。
本文将会从隔姜灸的功效和作用两个方面展开详细阐述。
隔姜灸的功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隔姜灸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隔姜灸的操作方法是将生姜烧制后放于特定的部位进行熏灸,生姜中的有效成分会随着烟气进入人体,通过热量的作用,可以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增加组织和器官的氧气和营养供应,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如头痛、肌肉酸痛等。
其次,隔姜灸可以缓解疼痛。
疼痛是人们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隔姜灸通过燃烧生姜产生的热能刺激人体的经络和穴位,激活人体的生理反应,促使血液循环流畅,释放出胶质、内源性鸦片肽等镇痛物质,从而减轻疼痛感。
此外,隔姜灸还可以通过热力传导刺激皮肤,达到消散痛感的效果,例如对于关节炎、肌肉拉伤等慢性疼痛的缓解作用。
第三,隔姜灸可以祛寒散寒。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所患疾病大都与体内寒湿有关,如果寒湿停留在体内,容易引发各种病理症状。
而隔姜灸就是利用生姜的性温热作用将寒湿驱散。
生姜的辛温味道能够提高体表温度,促进体内寒湿的排除,通过热能的传导和药性的作用,有效改善体质偏寒的人体状况,加速体内湿气的排出,达到祛寒散寒的功效。
最后,隔姜灸还具有温养五脏六腑的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生姜有温中散寒、理气和胃的功效,对于脾胃虚寒、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通过隔姜灸可以刺激人体的胃肠道,增加胃液的分泌和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进而提高人体对营养的吸收利用,达到温养五脏六腑的效果。
隔姜灸的作用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隔姜灸可以促进新陈代谢。
隔姜灸通过产生热量刺激人体,可以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加快脂肪的分解和燃烧,有助于减少体内脂肪堆积,达到减肥的效果。
同时,隔姜灸还可以促进排汗,排除体内废物和毒素,有助于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调节体内酸碱平衡,改善皮肤质量。
隔姜艾灸联合穴位按摩缓解结直肠肿瘤病人化疗期间胃肠道反应的效果研究
隔姜艾灸联合穴位按摩缓解结直肠肿瘤病人化疗期间胃肠道反应的效果研究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邮编:530021摘要:随着人们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是人类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
化疗是结直肠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但同时会产生多种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隔姜艾灸疗法用于肿瘤临床是近年来新兴的治疗方法之一,具有通经活络、祛湿散寒、升提阳气的作用,穴位按摩可调动经络能动性增强其运行能力,缓解呕吐等不良反应,减轻肿瘤患者疼痛感受,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隔姜艾灸;穴位按摩;结直肠肿瘤;化疗;胃肠道反应结直肠癌是大肠癌的一种,属于临床中常见的恶性肿瘤,患者五年生存率仅为50-60%。
目前,结直肠肿瘤的治疗主要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化疗是其中最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之一[1]。
但是化疗药物在抑制、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对肌体也会产生一系列毒副反应。
其中,胃肠道反应是化疗后引起的最严重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约有70%-80%的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反应,因此,减轻患者的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是十分重要的[2]。
穴位艾灸和按摩是祖国医学传统的护理方法,通过刺激穴位,达到通经活络、驱邪扶正的目的,从而缓解患者不良反应,稳定患者情绪。
《黄帝内经》[3]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药王孙思邈在《千金翼方》[4]中提出针、灸、药三者并用,“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尤非良医也,知针知药,固是良医”。
灸法治疗历史悠久,疗效显著,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强壮保健以及消肿散结等功效。
隔姜艾灸主要作用有温补阳气,温散寒凝等,隔姜灸可以增加“温”的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不通则痛”,指气血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产生郁滞、冲逆和瘀结等病变,因而形成脏腑经络等局部疼痛。
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可调动经络系统本身的能动性,增强气血在经络中的运行能力,最终开通闭塞,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临床观察
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临床观察王晓华;崔耀辉;王静华;侯云霞;韩琼;曹建忠【摘要】目的探讨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疗效,为临床推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9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每组47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复发情况、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74%、76.59%,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及病情复发情况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疗效更佳,且不良作用小、复发率低.【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8(033)023【总页数】3页(P3537-3539)【关键词】穴位贴敷;隔姜灸;脾胃虚寒;慢性胃炎【作者】王晓华;崔耀辉;王静华;侯云霞;韩琼;曹建忠【作者单位】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中医科山西长治 046000;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中医科山西长治 046000;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中医科山西长治046000;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中医科山西长治 046000;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中医科山西长治 046000;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中医科山西长治046000【正文语种】中文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以上腹胃脘部反复发作性疼痛、胀满不适、反酸、嗳气为主要症状,病程较长,缠绵难愈,且易于反复发作,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应该给予积极、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1]。
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胃痛”“痞满”“嘈杂”“吞酸”的范畴,西医能有效控制病情,但慢性胃炎容易因天气变化、饮食不慎等因素反复发作,也易损伤肝肾等内脏器官[2]。
本研究着力于探讨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6月—2017年12月长治市和平医院中医针灸门诊、中医门诊及中医科病房94例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法将9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7例,男30例,女17例;年龄20~78岁,平均年龄(50±16.06)岁;病程3~26年,平均为(14.6±6.92)年。
腹部穴位按摩及隔姜灸护理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效果研究
腹部穴位按摩及隔姜灸护理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效果研究【摘要】目的:分析腹部穴位按摩与隔姜灸护理用于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价值。
方法:2020年7月-2022年6月本科接诊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病人62名,随机均分2组。
试验组采取腹部穴位按摩和隔姜灸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对比满意度等指标。
结果:关于总有效率,试验组的数据96.77%,和对照组77.42%相比更高(P<0.05)。
关于满意度,试验组的数据100.0%,和对照组80.65%相比更高(P<0.05)。
结论: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用腹部穴位按摩与隔姜灸护理,效果显著,满意度提升也更加明显。
【关键词】胃脘痛;腹部穴位按摩;脾胃虚寒型;隔姜灸医院消化系统疾病中,胃脘痛十分常见,以反酸、上腹部胀痛与嗳气等为主症,具有难治愈和易复发等特点[1]。
祖国医学认为,肝气犯胃、饮食不节和寒邪入侵等都是胃脘痛的常见病因,若不积极干预,将会引起严重后果。
本文选取62名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病人(2020年7月-2022年6月),着重分析腹部穴位按摩与隔姜灸护理用于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价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20年7月-2022年6月本科接诊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病人62名,随机均分2组。
试验组女性14人,男性17人,年纪范围23-69岁,均值达到(45.29±5.36)岁;病程范围0.4-8年,均值达到(4.12±0.85)年。
对照组女性15人,男性16人,年纪范围23-68岁,均值达到(45.01±5.82)岁;病程范围0.5-8年,均值达到(4.46±0.92)年。
病人意识清楚,依从性良好,无精神或心理病史。
2组病程等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2组常规护理:心理疏导、用药干预、检查协助与注意事项告知等。
试验组配合腹部穴位按摩与隔姜灸护理,内容如下:(1)嘱病人按摩前2h尽量不进食,并在按摩前排空膀胱。
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隔姜灸治疗胃脘痛(气滞型)有效性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隔姜灸治疗胃脘痛(气滞型)有效性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王井清;王杰【期刊名称】《陕西中医》【年(卷),期】2021(42)S01【摘要】目的:探究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隔姜灸治疗胃脘痛(气滞型)的有效性及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方法:将80例胃脘痛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单双号分组:序号为单数者纳入A组,采用泮托拉唑肠溶片治疗,序号为双数者纳入B组,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隔姜灸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血液流变学、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
结果:B组(95.00%)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80.00%),差异显著(P<0.05);经治疗,B组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入组(P<0.05);治疗后,B组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等指标均高于A组,纤维蛋白原指标低于A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胃脘痛(气滞型)患者中合理应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联合隔姜灸治疗,可改善其生活质量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临床治疗效果良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总页数】2页(P7-8)【作者】王井清;王杰【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医院中医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3【相关文献】1.姜辛固本贴联合隔姜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效果观察2.姜辛固本贴联合隔姜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效果观察3.隔姜灸联合中药穴位贴敷辅助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效果及护理4.隔姜灸联合中药穴位贴敷辅助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效果及护理5.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辅助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观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隔盐隔姜灸神阙穴配合针刺治疗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隔盐隔姜灸神阙穴配合针刺治疗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蒋丽华
【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18(031)001
【摘要】目的:观察隔盐隔姜灸神阙穴配合针刺对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虚寒型胃脘痛”诊断患者74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隔盐隔姜灸神阙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单纯针刺治疗,10d为1个疗程,观察3个疗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59%,对照组为75.68%,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隔盐隔姜灸神阙穴配合针刺治疗虚寒型胃脘痛较单纯针刺法的疗效更佳.
【总页数】3页(P54-56)
【作者】蒋丽华
【作者单位】厦门中医院推拿科,福建省厦门市 361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3
【相关文献】
1.电针配合神阙穴隔盐隔姜灸治疗产后尿潴留48例 [J], 招柏明
2.隔姜灸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护理研究 [J], 汤万好;韦贞决;陈燕群
3.隔姜灸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疗效观察 [J], 魏亚茹;熊琪;杨百京
4.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隔姜灸辅助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观察 [J], 刘永芳;邵
惠敏
5.神阙穴隔盐艾灸结合中药汤剂辨证施护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J], 蓝玉萍;刘显洁;黄冬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饮食指导 此类疾病的发生多与饮食不当或情绪不畅等原因所致,加强饮食调养,可促进脾胃功能恢复。饮食要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以易消化,质软,少渣,清淡,营养为主,疼痛较严重者,给予半流质饮食。少饮酒、忌浓茶、咖啡,暴食,生冷不洁之物,忌肥甘厚腻之品。进餐前后要保持情绪平稳,郁怒悲伤时忌进食,以免气食交阻,加重症状。此类患者应进食疏肝理气,易消化的食物,多食行气解郁之品,如山药、萝卜、山楂、柑橘等。忌食红豆、南瓜等壅阻气机的食物。食疗方:金针粉丝排骨汤、怀菊山药红枣汤、桔山药粟米粥等。可用佛手10g或明市中医医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诊断为肝胃气滞型胃脘痛的住院患者110例,所有患者都符合肝胃气滞型胃脘痛的诊断。按完全随机原则,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为55例,男33例,女22例;年龄在47~72岁之间;病程3月~6年。另外对照组55例中,男31例,女24例;年龄在45~70岁之间;病程3月~ 8年。两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相同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隔姜灸的治疗,治疗组则采用穴位按摩配合隔姜灸治疗。两组常规治疗相同,连续治疗两个疗程以后,再经对照评定患者经治疗后疗效。两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了解其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愿配合此项研究。
2.1.2 隔姜灸 取生姜一块,选新鲜老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成0.1cm厚的姜片,根据所灸的位置和艾柱的大小选取生姜的大小,中间用三棱针扎一些小孔,再将艾条切成2cm的 艾段,取出艾段中的艾绒放在姜片上,然后取穴:神阙、中脘、下脘、建里、天枢等。将姜片上的艾绒点燃后放到选定的穴位上,病人感到胃脘部温热感为适。隔姜灸治疗直到艾绒燃完后即可每次大约10至20分钟,每天治疗1次,7天为一个疗程。
3.1.2 隔姜灸 注意室内宜安静、舒适、温湿度适宜,空气流通,避免刺激性气体及异味;取合适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方便操作的同时须注意保暖和保护隐私;隔姜灸应选取新鲜老姜,现切现用;应根据施灸的部位来定姜片的厚薄,比如面部比较敏感的部位应选择稍厚的姜片;选穴宜少而精,在艾灸过程中应不时询问患者有无不舒适感,随时注意调整距离,防止艾灰掉落,烫伤皮肤;严格控制施灸时间;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微热,属于正常现象;在施灸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不要烫伤患者皮肤,严格控制时间与距离,若不慎烫伤,应立即进行处理;操作完毕后,协助患者整理衣物,做好人文关怀。
【摘要】目的 观察运用穴位按摩配合隔姜灸对肝胃气滞型胃脘痛的效果观察。方法 选择昆明市中医医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诊断为肝胃气滞型胃脘痛的住院患者11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肝胃气滞型胃脘痛的诊断。按完全随机原则,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为55例,男33例,女22例;年龄在47~72岁之间;病程为3月~6年。另外对照组55例中,男31例,女24例;年龄在45~70岁之间;病程3月~ 8年。两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相同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隔姜灸的治疗,治疗组则采用穴位按摩配合隔姜灸治疗。两组常规治疗相同,连续治疗两个疗程以后,再经对照评定患者经治疗后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两个疗程的不间断治疗,病情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对照组与治疗组差异较为显著(P<0.05)。结论 穴位按摩配合隔姜灸对肝胃气滞型胃脘痛的患者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借鉴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穴位按摩;艾条灸;肝胃气滞;胃脘痛
肝胃气滞型胃脘痛俗称为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常表现为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痛连两肋,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得嗳气、矢气则痛舒,遇烦恼郁怒则痛作或痛甚,大便不畅,苔薄白,脉弦[1]。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疾病之一。由于肝胃气滞型胃脘痛病情疾病比较容易复发,病程较长,患者整体生活质量不高。笔者采用穴位按摩配合隔姜灸治疗肝胃气滞型胃脘痛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3 排除标准 哺乳期及怀孕的妇女;年龄>75岁或者<18岁的患者;合并有严重全身性疾病患者;对隔姜灸及穴位按摩不能耐受的患者;患有严重的精神系统疾病无法与其进行交流的患者。
1、治疗方法
2.1治疗组给予患者每天先进行穴位按摩治疗后间隔1小时后行隔姜灸治疗。
2.1.1 穴位按摩 取穴为:中脘、气海、天枢、手三里、内关、合谷、期门、章门等穴。具体操作方法:①患者取仰卧位,操作者做于患者右侧,先用轻快的一指禅推法、摩发在腹部进行操作,热量渗透于腹部,然后按揉中脘、气海、天枢等穴;②操作者利于患者右侧,沿背部脊柱两侧膀胱经,由上而下推至三焦俞,反复推至4-5次;③患者取坐位,用拇指在患者的手三里、内关、合谷等穴做较强烈的按揉刺激,然后搓肩臂部至皮肤微发红;④患者取俯卧位,在患者的背部压痛点施于点揉法,以得气为度,按揉两侧的气门,章门穴等,时间为3分钟;⑤配以任脉胸段捋顺法及分推两胁,反复5至10遍;可用全掌对腹部做顺时针方向的摩腹运动,每日约8至10分钟。
2.2 对照组 只采用隔姜灸,治疗方法及时间、疗程同治疗组不施以穴位按 摩。
2、护理
3.1 病情观察 穴位按摩配合艾条灸治疗每天一次,穴位按摩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患者的面部表情,随时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按摩所选取的穴位宜少而精,按摩的力度应均匀有力。隔姜灸法每次10~20分钟,皮肤发红、温热为度。两种治疗过程中应注意:
3.1.1 穴位按摩 按摩时应首先清楚按摩对象的身体状况,评估患者皮肤;按摩前应修剪指甲,预热自己的双手,去除身上有碍操作者的饰品,以防损伤患者皮肤;按摩时应态度和蔼,跟患者取得同意方可实施;应使患者取屈膝仰卧位,保证患者舒适,同时也方便操作;操作时须用力均匀、柔和,必须保证患者的舒适,随时观察面部表情与病情变化;按摩时间应在饭后两小时,充分暴露患者的皮肤,同时要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和保暖;操作完毕后,记录按摩穴位、手法、按摩时间及患者相应的感受等。按摩的时间应控制在15至30min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