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学案
边塞诗导学案
边塞诗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2. 学习边塞诗的代表作品及其主题;3. 掌握边塞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导学内容:一、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边塞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诞生于唐代盛世,兴盛于宋代,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边塞诗主要以描写边塞风情和塞上英雄豪杰为主题,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边塞诗的创作背景常常是中国北方边塞地区的军事防线,诗人们以自己亲身经历或者传闻为素材,写下了一批批骚气十足的佳作。
二、边塞诗的代表作品及其主题1. 《出塞》这是一首由千古传诵的边塞诗篇,作者为唐代大诗人王之涣。
诗中描绘了边塞壮丽壮美的景色,以及身临其境的英雄豪杰形象。
通过诗人的铿锵有力的笔触,读者能够感受到岁月沧桑,历史长河中的边塞英雄们为保卫国家而英勇战斗的壮丽画面。
2.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边塞诗篇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佳作,以古代原野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怀念之情。
通过描绘原野草木凋零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友人远行的愁绪,以及对友人在边塞地区艰苦环境中坚守的敬意。
3. 《望岳》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也是一首充满边塞情怀的诗篇。
诗人以望山为切入点,表达了对家乡边塞的思念之情。
诗中描绘了边塞地区壮丽的山川景色,并抒发了诗人内心对家乡及边塞英雄的敬仰之情。
三、边塞诗的艺术表现手法边塞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独具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启迪法:边塞诗多注重通过具体细节描写,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力,使人们能够形象地感受到边塞地区的风土人情。
2. 对比法:边塞诗多采用对比的手法,将边塞地区的荒凉和英雄豪杰的壮丽形象相对比,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
3. 豪放气魄:边塞诗的创作风格多以豪放、激昂为主,用豪放的笔墨描绘出边塞地区的特点和边塞英雄的豪情壮志。
4. 叙事性强:边塞诗多采用叙事的方式,通过一段段故事情节,将边塞地区的军事防线和英雄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导学小结:边塞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诗人们的笔墨描绘出了历史长河中边塞地区的壮丽风景和英雄豪杰的形象。
高考语文复习边塞征战诗学案
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2、边塞军旅诗景:人统治者:将士:友人:边塞诗(词)的艺术风格:①豪放旷达。
②雄奇壮美。
③豪壮悲慨。
④委婉清丽。
意境特点:雄健雄浑雄壮浑厚悲凉苍凉苍劲萧瑟奇寒奇丽辽阔壮阔【边练边悟1】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2015·全国卷Ⅰ) 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简要分析。
(5分)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边练边悟2】望蓟门祖咏〔唐代〕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蓟门:在今北京西南,盛唐时属范阳道所辖,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
投笔吏:指汉人班超,曾投笔从戎,终以功封侯。
请长缨:指汉代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写诗人登临燕台,却着一“惊”字,下句点明诗人是因为国家处于战乱之中而惊惧忧思。
B.诗人看见积雪闪着寒光,曙色中旌旗飘扬,这肃穆的景象暗写出军营气势的庄严、军容的严整。
C.颈联前句写前方烽火连天,表现出征战的激烈;后句写蓟城背山靠海,可见此地防守非常牢固。
D.全诗紧扣诗题中的“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与之类似的还有《观沧海》的“观”字。
4.本诗尾联借用典故抒发情感,下列诗句没有使用这种手法的是()A.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李白《将进酒》)B.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李贺《李凭箜篌引》)C.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D.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塞》教案(精选9篇)
《出塞》教案《出塞》教案(精选9篇)《出塞》教案篇1《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
第一首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字典及资料,了解诗意,并能有感情朗读;2、感悟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3、搜集写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
教学准备:xxx教学重难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xxx导入:谈话:自古以来,边疆的战争不断,不少诗人都曾经写过描述边塞军队生活的边塞诗,而边塞诗中最有代表性的压卷之作,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王昌龄的《出塞》。
出示幻灯片1(板书课题)齐读题目,解题:"塞"指什么(边关,关塞)。
"出塞"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到边关去守卫边疆。
这是唐代代诗人写边塞生活诗常用的题目)简介诗人王昌龄(出示幻灯片2)学习诗歌,理解诗意:下面,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千古传诵的佳作,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有板有眼;(自由读—指名读—示范读—齐读)(出示幻灯片3,4)小组讨论学习:再次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探讨不懂的字词,如:秦,汉,但使,不教等。
汇报,弄懂每句诗的意思:(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意思是: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从遥远的家乡来守边关的战士们还不能回到家乡。
)(出示幻灯片5)(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意思是:只要有李广这样的大将守卫边关,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和战马越过阴山南下入侵我们了。
)((出示幻灯片6)过渡语:要理解诗局的意思并不难,但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一种何等的思想感情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体会诗人的情感:xxx学习第1,2句诗:(出示幻灯片7)齐读诗句,思考:这句诗提到了哪些景物你脑海里会浮现出怎样一幅画面(出示幻灯片8的图片)探讨:1、师:古代诗人在描写边塞生活的诗歌时,几乎都会写到明月和边关。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边塞诗鉴赏学案(完美整理版)
边塞诗鉴赏学案诗歌鉴赏指导0322 2039:边塞诗鉴赏学案转自学习目标: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学习重点:形象分析、感情把握、手法赏析。
一、总述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二、边塞诗特征(一)常用词语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乐曲: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安西、瀚海、长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战车、辕门、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箭飞马走(二)常见思想主题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1.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王昌龄)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2.表现战士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达对将士英勇威猛的赞美。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岑参)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岑参)3. 表现连年征战的残酷,表达对战士及其家属的同情。
誓扫凶奴不顾身,五千貂裘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高适)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李颀)4.批评边将无能、腐败,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部编版初中阶段边塞诗教案
部编版初中阶段边塞诗教案年级:七年级学科:语文教材版本:部编版教学内容: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边塞诗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欣赏边塞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边塞诗的豪迈气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1. 边塞诗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2. 边塞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难点:1. 边塞诗意境的理解。
2. 边塞诗情感的把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边塞诗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边塞诗的主题和情感。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边塞诗》的相关内容。
2. 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初步体会边塞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边塞诗的特点,如豪迈、壮丽、悲凉等。
2. 教师分析边塞诗的情感,如爱国情怀、豪情壮志等。
3. 教师举例分析边塞诗的意境,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中国边塞诗的理解和感悟。
2.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选择一首边塞诗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边塞诗的发展历程及其代表诗人。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边塞诗的欣赏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边塞诗预习学案一
边塞诗预习学案(一)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示例一:《从军行》(杨炯)一、作者简介杨炯(650—693?),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
初唐诗人,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擅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放,其边塞诗较著名。
二、背景探寻唐高宗永隆二年(681),突厥铁骑在甘肃一带大肆骚扰、劫掠,一时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西征,时任崇文馆学士的杨炯,面对此情此景,慷慨激昂、热血奔涌,愤然写下了《从军行》。
三、诗句试译: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反映军旅战争生活。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边疆燃起的战火已经照到了西京,壮士的心中波澜起伏,难以平静。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将帅手持兵符辞别京城长安,威武的将士紧紧地包围敌人的据点。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图画失色;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号鼓交织在一起。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我宁愿做一名下级军官保卫边疆驰骋沙场,也不愿做一个置身书斋皓首穷经的书生。
)四、文本探究1.分析“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的炼字艺术。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一联是从哪两个角度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的?有什么作用?3.尾联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五、意象品味——狼烟、烽火古代边塞要地设有烽火台,一旦有军事警报,就烧狼粪和柴火,冒起烽烟,以此传递边警信号。
狼烟、烽火表示军情紧急,战事吃紧。
如李颀《古从军行》中的“白日登山望烽火”,是写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杜甫《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则描绘了战火连绵不断的情景。
示例二:《燕歌行》(高适)一、作者简介高适(约700—765),渤海(今河北景县)人。
高适诗歌成就最高的是边塞诗,与岑参并称“高岑”。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边塞诗歌四首》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边塞诗歌四首》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掌握四首边塞诗歌的基本内容与主题。
1.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和修辞手法。
1.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2.2学会欣赏边塞诗歌的独特魅力,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3.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1掌握四首边塞诗歌的基本内容与主题。
1.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2.1深入挖掘诗歌内涵,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利用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边塞的独特魅力。
1.2介绍边塞诗歌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诗歌复习2.1《登鹳雀楼》2.1.1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1.2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句,理解诗歌主题。
2.1.3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感悟诗歌内涵。
2.2《塞下曲》2.2.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2.2体会诗人在边塞生活中的孤独与无奈。
2.2.3探讨诗歌中的边塞风情,感受诗歌魅力。
2.3《使至塞上》2.3.1学生自主解读,理解诗歌主题。
2.3.2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2.3.3探讨诗歌中的边塞风光,感受诗歌意境。
2.4《出塞》2.4.1学生合作探究,理解诗歌主题。
2.4.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美感。
2.4.3感受诗人在边塞生活中的坚定信念。
3.诗歌鉴赏3.1学生分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鉴赏。
3.2各组分享鉴赏成果,全班讨论。
4.课堂小结4.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
5.课后作业5.1熟读并背诵四首边塞诗歌。
5.2选择一首诗歌,写一篇鉴赏文章。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四首边塞诗歌,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高考诗歌鉴赏边塞诗导学案
高考诗歌鉴赏边塞诗导学案高考诗歌鉴赏边塞诗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边塞诗特点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一、高考真题体验1、(2015新课标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
(5分)【答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答案】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
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2、(2015年高考语文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纪怀[宋]陆游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
④(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注]①眀河:银河。
②太清:指天空。
③散关:即大散关。
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3分)答:__________(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3分)答:____________【答案】(1)(3分)[要点]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呼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2)(3分)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小学四年级语文《出塞》优质教案三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出塞》优质教案三篇《出塞》此诗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语文《出塞》优质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四年级语文《出塞》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2.体会语文学习的快乐,掌握感悟古诗的方法。
3.会写1个字。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建议(一)教学准备1.查找有关诗人王昌龄的资料。
2.收集和阅读其他的边塞诗。
(二)教学过程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并且通过课后的练习使学生掌握感悟古诗的几种方法,从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具体建议如下:1.朗读指导教师范读,学生体验诗的语感和情感。
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做到熟读成诵。
教师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指导其读出节奏和韵味。
2.理解感悟古诗。
古诗教学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去体会诗的意境。
可安排下列内容:(1)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体会诗意。
结合注释、查字典或利用其他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以及其在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
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不是专指秦汉时期的明月和山关,而是用来说明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争一直在无休止地发生。
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可见战争是无情的,带给人们无尽的苦难。
“但”是“只要”的意思。
“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由于他英勇善战,威震龙城,被匈奴称为“汉之飞将军”。
这里是化用典故,指扬威北方边关的名将。
后两句诗抒发了作者的心中的感慨和希望:如果有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飞将军驻守边关,绝对不会让敌骑越过阴山。
(2)体会意境。
在学生理解了诗意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本诗的深远意境。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
但在这两个词之前加了“秦”和“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
了解边塞诗教案
了解边塞诗教案教案标题:了解边塞诗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边塞诗,学生将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2. 学生将能够分析和解释边塞诗的主题、特点和艺术手法。
3. 学生将能够欣赏和赏析边塞诗的优秀作品。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文学的不同流派,包括边塞诗。
2. 引发学生对边塞诗的兴趣,例如通过展示一些边塞诗的名句或介绍边塞诗的背景。
知识讲解:1. 介绍边塞诗的定义和起源,解释边塞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2. 解释边塞诗的主题和特点,如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对边塞生活的歌颂以及对战争和边塞守卫的表达。
3. 分析边塞诗的艺术手法,如运用比喻、夸张和对仗等修辞手法。
实践活动:1. 分发一些边塞诗的诗句或整首诗给学生,让他们小组合作阅读和解释诗句的意义。
2. 学生选择一首边塞诗,独立阅读并写下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3. 学生展示自己选择的边塞诗,分享他们的理解和感受。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边塞诗创作活动,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写一首边塞诗。
2. 分享学生的边塞诗创作,让其他同学欣赏和评价。
总结活动:1. 回顾学生在本节课中所学到的关于边塞诗的知识和理解。
2. 鼓励学生表达他们对边塞诗的兴趣和欣赏之处。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对边塞诗的理解能力。
2. 评价学生的边塞诗创作,包括创意、表达和对边塞诗特点的运用。
教案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边塞诗作品,扩展他们对边塞诗的了解和欣赏。
2. 组织学生进行边塞诗的朗诵或戏剧表演,增强他们对边塞诗的情感体验。
教案资源:1. 边塞诗的诗选或诗集。
2. 边塞诗的相关资料和背景介绍。
3. 学生的边塞诗作品展示材料。
《出塞》导学案
《出塞》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2、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歌的意境。
3、背诵并默写《出塞》。
4、学习诗歌的修辞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和对和平的渴望。
2、难点(1)理解诗歌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所运用的典故及深层含义。
(2)感受诗歌的意境,领悟诗人的写作手法。
三、学习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赏析法:对诗歌的语言、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和欣赏。
3、探究法:深入探讨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我国古代,有许多描写战争和边塞生活的诗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出塞》,感受诗人笔下的边塞风光和战士们的情怀。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王昌龄(698—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2、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唐朝边境战事频繁,战士们长期戍守边疆,不能归家。
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和平的向往。
(三)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四)诗歌解读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互文)(2)“明月”和“关”这两个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明月象征着思念,关象征着边塞的战争和戍守)(3)这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描绘了边疆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戍边战士的同情和对战争的无奈)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龙城飞将”指的是谁?(龙城飞将指的是西汉名将李广)(2)这句诗运用了什么典故?(飞将军李广抗击匈奴的典故)(3)诗人借“龙城飞将”表达了怎样的愿望?(希望朝廷能任用良将,抵御外敌入侵,让百姓过上和平的生活)(五)诗歌意境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边塞诗初中教案
边塞诗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边塞诗的背景特点,能够分析边塞诗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边塞诗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边塞诗的背景特点和主题思想。
2. 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2. 边塞诗的艺术价值的评价。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边塞诗的相关资料,如边塞诗的定义、发展历程、代表诗人等。
2. 学生预习《凉州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边塞诗,如《出塞》、《塞下曲》等,总结边塞诗的特点。
2. 提问:什么是边塞诗?边塞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凉州词》,理解诗歌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凉州词》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诗歌解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边塞诗的背景出发,深入理解《凉州词》的主题思想。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黄河”、“长城”、“烽火”等,理解其象征意义。
3. 探讨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的豪情壮志和对祖国的热爱。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分享自己的感悟。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编写一篇关于《凉州词》的鉴赏文章,不少于300字。
2. 推荐一首自己喜欢的边塞诗,并简要说明理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诗歌解析,使学生对边塞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爱国情怀,使他们在欣赏边塞诗的同时,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和自豪。
边塞诗《从军行》教案设计
边塞诗《从军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从军行》的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领悟边塞诗的特点。
学会通过朗读、背诵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通过讨论、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2.教学难点:诗歌意象的解读。
诗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边塞诗的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边塞诗,如《凉州词》等。
2.作者简介(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昌龄。
(2)引导学生了解王昌龄的生平事迹及其在边塞诗创作中的地位。
3.诗歌解析(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从军行》。
(2)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
(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青海长云”、“孤城遥望”等。
4.诗歌朗读(1)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
(2)学生分组练习朗读,互相交流心得。
(3)全班展示朗读,评选最佳朗读者。
5.诗歌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
(2)学生自主练习背诵。
(3)全班检查背诵情况。
6.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探讨边塞诗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边塞诗。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四、课后作业1.背诵《从军行》。
2.收集其他边塞诗,进行比较阅读。
3.结合本节课所学,写一篇关于边塞诗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导入、作者简介、诗歌解析、朗读、背诵等环节,让学生全面了解《从军行》这首边塞诗。
2.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在诗歌解析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语,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境。
4.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 边塞诗教案
初中边塞诗教案1. 理解边塞诗的定义、特点和主题,感受边塞诗的雄浑、豪放、悲壮等情感。
2. 分析边塞诗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深入理解边塞诗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4. 能够运用边塞诗的知识,独立欣赏和评价边塞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边塞诗的定义、特点、主题和表现手法。
2. 难点:边塞诗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民族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中国古代边塞地图和一首边塞诗《凉州词》为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边塞诗的背景和情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关于边塞诗的介绍,了解边塞诗的定义、特点和主题。
3. 课堂讲解:a. 讲解边塞诗的定义: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以边疆地区和边塞生活为题材,反映了边疆风光、战争、民族团结等内容。
b. 分析边塞诗的特点:边塞诗具有雄浑、豪放、悲壮等情感,意象丰富,意境开阔,表现手法多样。
c. 讲解边塞诗的主题:边塞诗主题丰富,包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民族精神、边疆风光等。
d. 分析边塞诗的表现手法:边塞诗的表现手法有描写、抒情、议论等,其中描写手法包括意象、意境、夸张等。
4. 实例分析:以一首边塞诗《出塞》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边塞诗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边塞诗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民族精神,分享自己的感悟。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边塞诗的特点、主题和表现手法。
7. 课后作业:让学生选取一首边塞诗进行鉴赏,分析其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并撰写一篇短文。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爱国情怀。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边塞诗的热爱,使学生在欣赏边塞诗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团结、勇敢和坚强。
边塞诗鉴赏导学案
边塞诗鉴赏导学案
导学目标:
1. 了解边塞诗的定义、特点和起源;
2. 掌握边塞诗常用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段;
3. 通过赏析经典边塞诗作品,提升对边塞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导学内容:
一、边塞诗的定义与特点
边塞诗是指古代中国在边疆地区的歌咏之作,它以描写边塞风光、表达边疆情怀为主题,反映了军民在边塞地区的艰辛生活和困境。
边塞诗的特点包括:
1. 火热激昂:边塞诗通常充满激情和豪情,以歌颂边塞的英勇和英雄气概。
2. 蔚为壮丽:边塞诗以其雄壮、磅礴的景象塑造和描绘边塞的风光和气势。
3. 苦难与希望:边塞诗揭示了边塞地区人民的辛酸和苦难,同时也寄托了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希望。
二、边塞诗的起源
边塞诗起源于古代中国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军民民间歌谣和诗歌创作,受到了兵荒马乱、边疆军事要地的影响,因此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独特之处。
最早的边塞诗作品可以追溯到唐代,如《塞下曲》、《凉州词》等都是边塞诗的代表作。
三、边塞诗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段
1. 空旷广阔的景象描写:边塞诗作品通常以大漠、边塞、边关为背景,通过描绘辽阔的草原、浩渺的沙漠和奔腾的黄河等自然景观来体现壮丽和边疆的气势。
2. 英勇豪迈的英雄歌颂:边塞诗用以表现边塞地区的军民英雄主义,歌颂边塞将士的勇敢和英雄气概,以及他们舍生忘死、守护家园的精神。
边塞诗歌教案
边塞诗歌教案篇1:边塞诗歌教案边塞诗歌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体会诗歌主题;2、进一步了解边塞诗,包括诗歌意象、主旨等;3、运用所学知识解题。
教学重难点:掌握边塞诗歌主旨,能运用所学知识鉴赏诗歌。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歌曲《出塞曲》导入二、《从军行(其一)》鉴赏(一)回顾所学边塞诗(二)王昌龄简介“七绝圣手”、“诗家夫子王江宁”(三)学生朗读诗歌评价学生朗读(四)找感情基调“愁”(五)如何写“愁”“黄昏”、“独”、“秋”、“羌笛”、“关山月”(六)曲笔表现征人思乡怀人的感情,不直接写出,而是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反映出来。
用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融在一起,就全篇而言,这一句画龙点睛,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
(七)主旨表现征人思乡怀人三、总结边塞诗1、意象:明确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通过典型意象的开拓,体察这些特定的景物描绘出的特定的地域特征和反映出的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
比如借“大漠”、“长河”、“落日”等描绘塞外景象的雄奇壮美,借“金鼓”、“旌旗”、“烽烟”等展现边关战事的壮怀激烈,借“大雪”、“秋月”、“黄草”等抒写戍守将士的悲凉愁苦。
常见意象还有: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2、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
(1)。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既表现出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也赞扬了他们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2)。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既表达了对良将及早出现的渴望,也表现出对边疆和平的向往;(3)。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4)。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既表现出从军将士的洒脱,也抒发了他们心中的无奈;(5)。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既表现出戍边将士深深的乡思之情,也抒发了思妇无尽的思念与惆怅。
3、边塞诗歌意境边塞诗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有的豪迈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豪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
高中边塞诗晨读学案(三)
边塞诗晨读学案(周五)一、边塞诗常见乐曲简介:《折杨柳》词牌名,传说汉代张骞从西域传入《德摩诃兜勒曲》,李延年因之作新声二十八解,以为武乐。
魏晋时古辞亡失。
晋太康末,京洛有《折杨柳》歌,辞多言兵事劳苦。
后人多为伤春惜别之辞,而怀念征人之作尤多。
折杨柳李白垂杨拂绿水,摇艳东风年。
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
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
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
《关山月》为汉乐府之曲,作者不详,原为横吹之曲,后移植而成琴曲,其曲为伤别之意,亦感慨戍边将士,征战疆场而鲜有人还之怆。
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梅花落》属乐府横吹曲调,传为西汉李延年所作。
别名《落梅》、《落梅花》、《大梅花》、《小梅花》等。
“横吹”属古乐府中的鼓吹部,《梅花落》就是鼓吹部中的“横吹曲”。
“横吹”不仅是横吹曲的简称,也是乐器的称谓,其形类于笛子。
《梅花落》是汉横吹曲《摩诃兜勒》二十八解中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历唐宋元明清几代一直流传的曲调之一,和《折杨柳》一起成为笛曲的代表。
梅花落鲍照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风飚,徒有霜华无霜质。
二、高考真题赏析:(2015新课标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
(5分)(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2015年高考语文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①唐军将士。②敌人发动侵略,烽 烟滚滚,来势凶猛,唐军将士满怀 胜利的信念,顽强的向前挺进,表 现了唐军将士豪迈坚强、威武高大 的精神风貌。
巩固训练 (1)诗中有金河、黄河、青冢、玉关、 黑山等边塞名地,写了征人的戍边生 活。 (2)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 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 景色单调。
合作探究: 1. 汉军奋力迎敌,与敌人短兵相接、 浴血奋战的形象;将帅生活腐化、 盲目轻敌、不恤士卒;歌颂了从征 战士英勇报国的行为,谴责皇帝鼓 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 造成战争失败的事实。 2.①《燕歌行》中使用对比:出师时 的铺张扬厉与战败后的困苦凄凉; 士兵效命死节与汉将怙宠贪功。② 景物烘托;③借古讽今。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3.“茫茫”暗写狂风卷着飞沙的迷蒙景象;“黄 入天”写大漠风沙的颜色,写风沙直入天际的 情景,这是白天的风。“轮台九月风夜吼,一 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对风由暗 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 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像发疯的野兽, 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像地显示了风猛 风大。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 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 更表现出风的狂暴。这几句把环境的险恶生动 的勾勒出来。
《使至塞上》 征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 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 排挤而孤独、寂寞感伤的心情以及在大 漠雄浑的景色中,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 显露出一种英雄本色,反映了边塞生活, 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胡天、白草、瀚海、胡琴、 琵琶、羌笛。诗人以摇曳生姿的笔触, 描绘了瑰丽奇寒的塞外雪景,表达了 对友人的诚挚浓厚的送别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