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阿Q正传 》教案设计范文

《阿Q正传 》教案设计范文

《阿Q正传》教案设计范文第一章:课程导入1.1 课程背景《阿Q正传》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作品通过阿Q这个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章节旨在引导学生了解《阿Q正传》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及作品创作背景。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阿Q这一形象的特点。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1.3 教学内容1.3.1 作品简介介绍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阐述《阿Q正传》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3.2 阿Q形象分析分析阿Q这一形象的性格特点、命运走向,以及作品对其的讽刺意义。

第二章:阿Q的性格特点2.1 教学目标2.1.1 知识与技能识别并描述阿Q的性格特点。

2.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析阿Q性格的形成原因。

2.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反思阿Q性格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自觉抵制不良风气。

2.2 教学内容2.2.1 阿Q性格概述总结阿Q的性格特点,如自卑、自大、健忘、侥幸等。

2.2.2 阿Q性格形成原因分析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等方面分析阿Q性格的形成原因。

第三章:阿Q的人生历程3.1 教学目标3.1.1 知识与技能概括阿Q的人生历程及其命运变化。

3.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节梳理,分析阿Q命运的原因。

3.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认识到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3.2.1 阿Q人生历程概述梳理阿Q的人生历程,包括童年、成年、死亡等阶段。

3.2.2 阿Q命运原因分析从个人品质、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阿Q命运的原因。

第四章:作品的现实意义4.1 教学目标4.1.1 知识与技能理解《阿Q正传》的现实意义。

4.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4.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责任感。

阿q正传教学设计(6篇)

阿q正传教学设计(6篇)

阿q正传教学设计(6篇)教案就是教师为上课或教学活动流程列的大纲,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总结等内容。

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小伙伴们带来的阿q正传教学设计(6篇),希望能够给您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帮助。

教材分析:课文第七章“革命”部分,生动地描绘了阿Q在革命波及未庄时的心理及行为,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教学目的:1、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主题思想。

2、欣赏人物形象,初步了解阿Q的性格特点,典型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喜剧外衣下的悲剧人物及社会内涵。

教学设想:1、加强预习指导,要求通读课文,记下第七章中的可笑之处,并试做练习一第一小题的前半部分。

2、将教学的主要环节分为“走近阿Q”、“寻找幽默”、“体会严肃”三个步骤,试图以“幽默”作为教学难点的突破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社会内涵。

3、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整篇课文的教学安排三课时,本课时为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文学作品寓教于乐。

鲁迅的小说也往往以喜剧外衣包涵悲剧的内核。

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注意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走近阿Q①简介的基本情况。

②问题引导:本章中,阿Q主要做了什么?在他出场之前,还写到了什么?③播放电影片断,引导回忆作品描绘的画面。

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情节:未庄风传革命;阿Q宣布革命;阿Q幻想革命;地主投机革命。

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环节把握课文的情节,整体感知阿Q这一人物。

寻找幽默问题引导:②这些幽默的地方,有的是“他人”的幽默,有的是我们的主人公阿Q的幽默。

“他人”又分为民众和地主阶级,阿Q的幽默又可分为两个阶段,你所找的幽默属于哪一类?指出自己找出的幽默之处,并说说它属于哪一类。

(“民众的幽默”如:认为辛亥革命是替崇祯皇帝报仇,并把“崇祯”误说成“崇正”;“地主阶级的幽默”如:假洋鬼子和赵秀才相约去尼姑庵革命,顺手拿走了宣德炉……)把“幽默”作为教学难点的突破口。

同时,寻找“幽默”的过程,其实就是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过程。

《阿q正传》教案设计

《阿q正传》教案设计
《阿q正传》教案设计
汇报人:
2024-01-09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过程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师自我反思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阿Q正传》的 文学背景和历史地位 。
了解鲁迅的创作风格 和文学思想。
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 节,了解阿Q的形象 特征。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 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导入
介绍作者
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文学成就 和社会地位,为学生理解作品背 景做铺垫。
背景介绍
阐述《阿Q正传》所反映的辛亥 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 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历史意义。
课文讲解
梳理情节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理解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分析人物
通过对阿Q、赵太爷等人物的性格特 点、行为方式的分析,探讨作品的主 题和思想内涵。
展示与小说相关的实物或模型,如当时的 服饰、建筑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小 说所描述的时代背景。
网络资源
课堂互动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资料 和评论,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思路。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 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质量和小组讨论 的表现,以此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详细描述
教师需要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多样,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 极性,是否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探究。
总结词
教学方法有效
详细描述
教师需要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点,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

《阿Q正传》(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阿Q正传》(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阿Q正传》(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阿Q正传》(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阿Q正传》是中国民间文学的杰作之一,由于其对中国现代文化和精神生活的深刻影响,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必修书籍。

本文将介绍《阿Q正传》的教案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后反思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展开。

一、教学目标1、知道《阿Q正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2、掌握小说中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现代价值观的演变和碰撞过程;3、认识阿Q这一形象对中国人的影响和启示,能够对自身个性和社会角色进行反思和思考;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阅读和思考能力,加强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了解《阿Q正传》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感知小说中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2、深入阅读小说,分析阿Q形象的性格特点和社会意义;3、思考阿Q形象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价值观的启示和警示,对自身和社会进行反思;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课前预习在课前预习阶段,学生需要阅读小说并做好相关的笔记和讨论准备。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阅读小说,并理解文本中的语言、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事件描写等方面;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正确理解小说的历史和文化内涵;3、进行笔记和讨论准备,对于自己对小说中的某些情节、人物和价值观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和明确,为课堂讨论和思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课堂讲授在课堂讲授阶段,需要对《阿Q正传》这一经典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讲解。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小说的作者鲁迅和他的时代背景,明确小说中的历史和文化内涵;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进一步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3、引导学生通过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和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讨论,发挥个人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4、通过朗读、演讲、辩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

语文教案阿Q正传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阿Q正传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阿Q正传》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阿Q正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和命运悲剧的原因;(3)能够领悟鲁迅先生通过阿Q这个人物所表达的社会批判和人性思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小说内容;(2)通过分析阿Q的行为和语言,探讨其性格形成的社会背景;(3)通过写作练习,表达对阿Q命运的看法和思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反思人性问题;(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阿Q的性格特点和命运悲剧的原因;2. 鲁迅先生通过阿Q这个人物所表达的社会批判和人性思考。

三、教学难点1. 对阿Q性格形成的社会背景的理解;2. 对鲁迅先生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包括教材、参考资料等;2. 学生准备教材和笔记本,提前阅读《阿Q正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先生,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阿Q这个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阿Q正传》第一章,了解阿Q的性格特点和命运悲剧的原因。

3.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于阿Q的理解,探讨阿Q性格形成的社会背景。

4.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深入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和命运悲剧的原因,引导学生关注鲁迅先生通过阿Q这个人物所表达的社会批判和人性思考。

5. 写作练习6. 课堂展示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

7.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并提出拓展思考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8.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包括阅读后续章节,完成相关练习题。

9.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情况,进行教学反思,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语文教案阿Q正传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阿Q正传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阿Q正传》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阿Q正传》的背景知识。

(2)分析阿Q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及其所代表的社会现象。

(3)掌握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运用对比、分析等方法,剖析阿Q的性格特点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揭示社会现实的勇气和责任感。

(2)认识人性的复杂性,反思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3)培养热爱文学、关注人生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阿Q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分析。

2. 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和语言特点。

3.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及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1. 鲁迅先生独特的讽刺手法和语言风格。

2. 阿Q性格中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3. 从文本中挖掘现实意义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了解鲁迅及其作品《阿Q正传》的背景知识。

2. 合作探讨:课堂上分组讨论,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讽刺手法等。

3. 对比分析:通过对比不期、不同作品中的类似人物,深入剖析阿Q的特点。

4. 引导启发: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五、教学内容1. 鲁迅及其作品《阿Q正传》的背景知识介绍。

2. 阿Q人物形象的剖析:包括外貌、性格、言行举止等。

3. 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和语言特点分析。

4. 阿Q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代表的社会现象。

5. 作品现实意义探讨:如何看待人性、社会现实等问题。

六、教学进程1. 第一课时(1)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阿Q正传》的背景知识。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2. 第二课时(1)合作探讨: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讨论其性格特点及其所代表的社会现象。

(2)对比分析:对比不期、不同作品中的类似人物,深入剖析阿Q 的特点。

3. 第三课时(1)讽刺手法和语言特点分析: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讽刺手法和语言风格。

语文教案阿Q正传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阿Q正传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阿Q正传》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及其时代背景;2. 分析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及其所代表的意义;3. 掌握小说中的重要事件和情节,理解其象征意义;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批评思维。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小说内容;2.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 学会运用文学批评的方法,对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识鲁迅作为现代文学奠基人的地位,了解其文学成就;2. 感受鲁迅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3. 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鲁迅《阿Q正传》全文2.2 教学重点:1. 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2. 小说中的重要事件和情节的理解;3. 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背景及其意义。

2.3 教学难点:1. 对阿Q性格特点的深入理解;2. 对小说象征意义的解读;3. 对鲁迅批判精神的把握。

第三章:教学安排3.1 课时:2课时3.2 教学过程:1. 第一课时:阅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2. 第二课时:深入探讨小说的象征意义,理解鲁迅的批判精神。

第四章:教学方法4.1 讲授法:讲解鲁迅及其时代背景,分析阿Q的人物形象;4.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4.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小说的象征意义。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5.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以及对鲁迅批判精神的把握;5.3 课程总结:学生对《阿Q正传》的整体理解,以及对鲁迅文学成就的认识。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学资源:1. 鲁迅《阿Q正传》全文;2. 鲁迅生平介绍资料;3. 与《阿Q正传》相关的研究文章;4. 教学课件和教案。

《阿Q正传》优秀教案设计

《阿Q正传》优秀教案设计

《阿Q正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作品,理解《阿 Q 正传》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分析阿 Q 的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及形成原因。

➢学习小说的写作手法,如讽刺、夸张等。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析阿 Q 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难点◆探讨阿 Q 性格的形成原因及社会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提问学生对鲁迅的了解,引出《阿Q正传》。

◆介绍小说的创作背景和社会影响。

2、作者简介◆鲁迅的生平、主要作品及文学成就。

◆鲁迅的思想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3、作品概述◆简述《阿 Q 正传》的故事情节。

◆分析小说的结构和叙事特点。

4、人物分析1)阿 Q 的形象特点◆卑怯:在强者面前胆小怯懦,如被赵太爷打后不敢反抗。

◆精神胜利法:自欺欺人,如被打后自我安慰是儿子打老子。

◆麻木:对自己的悲惨处境缺乏自觉,如对革命的盲目向往。

◆狡猾:善于投机取巧,如在赌钱时作弊。

2)探讨阿 Q 性格的形成原因◆社会环境:封建社会的压迫和剥削,使阿 Q 处于社会底层,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文化传统:封建礼教和旧思想的影响,使阿 Q 形成了自卑、自欺的性格。

◆个人经历:阿 Q 的贫困生活和多次失败的经历,使他逐渐失去了自信和勇气。

5、主题探讨◆批判国民性弱点:通过阿 Q 的形象,揭示了中国国民性中的卑怯、麻木、自欺等弱点。

◆反映社会现实: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状况,揭示了封建势力的顽固和革命的不彻底性。

◆呼唤人的觉醒:鲁迅希望通过小说唤起人们对自身命运的关注和思考,激发人们的反抗精神。

6、写作手法◆讽刺: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对社会现实和人物进行讽刺,如对阿 Q 的精神胜利法的描写。

◆夸张:通过夸张的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社会现象,如阿 Q 的癞头疮被夸张地描写。

◆白描:用简洁的语言描写人物和场景,如对未庄的描写。

阿q正传 教案

阿q正传 教案

阿q正传教案教案:《阿Q正传》教学目标:1.了解《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和作品的背景;2.理解作品的主题和人物形象;3.分析作品中的社会问题及思想理念;4.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作品的主题和人物形象;2.社会问题及思想理念。

教学难点:1.分析作品中的社会问题及思想理念;2.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和作品的背景,并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名字和出版时间。

然后询问学生对阿Q的印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阅读与讨论(15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阿Q正传》,并在阅读过程中提醒学生关注主题和人物形象。

2.学生阅读完毕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a)作品的主题是什么?通过哪些事件和人物形象来体现?b)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他有哪些特点和行为?c)阿Q的命运为什么会如此悲惨?d)作品中有哪些社会问题和思想理念?三、分析与总结(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社会问题和思想理念,并与讨论结果进行对比验证。

2.教师总结学生的分析结果,并提供鲁迅在作品中的思想理念,如反映社会问题、反抗旧文化传统、探索新人格等。

四、拓展活动(1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让学生选择一个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并呈现研究成果。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研究成果并进行讨论。

五、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和警示。

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课堂讨论和拓展活动的内容,撰写一篇关于《阿Q正传》的读后感,并附上对某个社会问题的思考和看法。

教学评价:1.参与讨论的活跃程度;2.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拓展活动的设计和表现;4.作业质量。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和作品的背景有了初步了解,对作品的主题和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作品中的社会问题和思想理念,并能在拓展活动中加深对某个社会问题的思考和看法。

《阿Q正传 》教案设计范文

《阿Q正传 》教案设计范文

《阿Q正传》教案设计范文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阿Q正传》的背景和意义。

1.2 引导学生关注《阿Q正传》中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物形象。

1.3 提出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对《阿Q正传》的阅读兴趣。

第二章:人物形象分析2.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阿Q这一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2.2 学生通过阅读,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等。

2.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阿Q形象的理解和看法。

第三章:情节梳理3.1 教师带领学生梳理《阿Q正传》的故事情节。

3.2 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转折。

3.3 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展现故事情节的脉络。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阿Q正传》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主题。

4.2 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探讨作品中的民族精神、人性弱点等主题。

第五章:创意表达5.1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解读《阿Q正传》。

5.2 学生通过绘画、表演、写作等形式,展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5.3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意表达作品,进行交流和评价。

第六章:文学技巧分析6.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阿Q正传》中的文学技巧。

6.2 学生通过阅读,分析作品中的象征、讽刺等文学手法。

6.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学技巧的理解和欣赏。

第七章:对比阅读7.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分析《阿Q正传》与其他作品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7.2 学生通过阅读其他相关作品,比较其与《阿Q正传》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的异同。

7.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比阅读的发现和思考。

第八章:文化背景探究8.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阿Q正传》创作时的文化背景。

8.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

第九章:综合实践活动9.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如组织辩论赛、角色扮演等。

9.2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主题和人物。

第十章:课程总结与反思10.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阿Q正传》教案

《阿Q正传》教案

《阿Q正传》经典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对《阿Q正传》的阅读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概述《阿Q正传》的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辅以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1.4 教学步骤:1.4.1 播放鲁迅生平介绍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鲁迅的文学地位。

1.4.2 教师讲解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强调《阿Q正传》的历史背景。

1.4.3 简要介绍《阿Q正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1.4.4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阿Q正传》第一章。

第二章:《阿Q正传》第一章阅读指导2.1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理解《阿Q正传》第一章的主要内容,分析阿Q的形象特点。

2.2 教学内容:《阿Q正传》第一章的故事情节,阿Q的形象特点。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2.4 教学步骤:2.4.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一章的故事情节,总结阿Q的主要经历。

2.4.2 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如自卑、自大、狭隘、自私等。

2.4.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阿Q形象的理解和看法。

2.4.4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三章:《阿Q正传》第二章至第四章阅读指导3.1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理解《阿Q正传》第二章至第四章的主要内容,分析阿Q形象的发展变化。

3.2 教学内容:《阿Q正传》第二章至第四章的故事情节,阿Q形象的发展变化。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3.4 教学步骤:3.4.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二章至第四章的故事情节,总结阿Q的形象变化。

3.4.2 分析阿Q在第二章至第四章中表现出的性格特点,如趋炎附势、麻木不仁等。

3.4.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阿Q形象发展的理解和看法。

3.4.4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四章:《阿Q正传》第五章至第七章阅读指导4.1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理解《阿Q正传》第五章至第七章的主要内容,分析阿Q形象的变化及其社会意义。

阿Q正传教案优秀3篇

阿Q正传教案优秀3篇

阿Q正传教案优秀3篇《阿Q正传》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初步掌握阅读欣赏小说的方法——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生活的环境,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2.正确理解阿Q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认识辛亥**的不彻底性。

3.培养学生朗读小说的能力。

教学设想1.《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作品,是*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长廊中的一件珍品,作为*的高中生应当阅读《阿Q正传》的全文。

可在上课前两三周安排在阅读课上阅读。

不开设阅读课的学校,可提早布置让学生在课外自学。

即使这样,可能仍有一些学生未读全文,所以在上一课时时,还需教师把选文前后几章的故事梗概作点间要复述。

2.现在的学生对产生阿Q的那个时代比较陌生,鲁迅先生的文笔又比较迂回含蓄,为了更好地了解阿Q这个独特的形象,在教学中介绍一点时代背景是必要的。

3.课文内容深邃,语言幽默,句式多变,还有不少新词典故,如果仅让学生自学,由老师重点分析几个问题,那就会失去许多精彩的地方。

为此,我们安排四课时,采用串讲的形式,在师生边阅读(主要是朗读)、边欣赏、边训练、边总结等共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审美情趣,完成教学任务。

4.为了使讲课和学生的思路跟上文章的思路,我们理出作者在这两章中的文章思路,归纳成三条线索:①未庄在**中的变化,②阿Q“投降***”的过程,③假洋**等投机**的行径。

而②和③又组成了一对矛盾,故事情节就在这矛盾**中开展。

5.上课前后有条件的地方可**学生观看电影《阿Q正传》(请电影公司调拨)。

6.参照话剧《阿Q正传》,**师生演出其中的片断。

一课时教学要点1.激发学生学习《阿Q正传》的兴趣。

2.介绍《阿Q正传》全文的故事梗概。

3.讲读课文开头至“穿着崇正**的素”。

4.初步了解阿Q所处的环境。

教学过程一、启发性讲话。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成功地塑造出阿Q这个世界画廊中的著名形象。

2024年《阿Q正传 》教案设计2

2024年《阿Q正传 》教案设计2

2024年《阿Q正传》精品教案设计2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阿Q正传》的背景和意义。

1.2 引导学生关注《阿Q正传》中描绘的社会现象和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

1.3 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安排。

第二章:《阿Q正传》情节梳理2.1 教师带领学生梳理《阿Q正传》的基本情节,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

第三章:分析阿Q的性格特征3.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阿Q的性格特征,如自卑、自大、狭隘、自私等。

3.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阿Q性格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第四章:探讨《阿Q正传》的主题意蕴4.1 教师引导学生从阿Q的形象出发,探讨小说的主题意蕴。

第五章:创意写作练习5.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创作一篇短篇小说或散文。

5.2 学生通过创作,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思考。

5.3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阿Q正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评估学生在创意写作练习中的表现,检验学生对小说主题思想的把握和表达能力。

3. 收集学生的作品,对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思维水平进行综合评估。

第六章:阿Q性格的普遍性探讨6.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阿Q性格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遍性,如何体现在不同人群和情境中。

6.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生活中类似阿Q性格的案例,分析其普遍性原因。

第七章:《阿Q正传》中的社会批判7.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阿Q正传》中的社会批判元素,如封建主义、人性弱点等。

7.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社会批判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和影响。

第八章:比较阅读8.1 教师布置比较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选取另一部与《阿Q正传》主题相似的小说进行阅读。

8.2 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比较两部小说的异同,探讨不同作者对相似主题的处理方式。

9.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回顾整个课程的学习内容和体会。

2024年《阿Q正传 》教案设计2

2024年《阿Q正传 》教案设计2

《阿Q正传》精品教案设计2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通过讨论、思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社会现实。

二、教学内容1. 精讲《阿Q正传》第一至第五章,分析阿Q的形象特点。

2. 分析阿Q所处的社会环境,理解阿Q的行为动机。

3. 探讨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社会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阿Q的形象意义。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作品中的关键情节。

3.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阿Q正传》。

2. 参考资料:有关《阿Q正传》的研究论文、评论等。

3. 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阿Q正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精讲第一至第五章,分析阿Q的形象特点。

1) 阿Q的名字由来及其性格特点。

2) 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及其思想观念。

3) 阿Q与吴妈的感情纠葛。

3. 分析阿Q所处的社会环境,理解阿Q的行为动机。

1) 封建社会的压迫与束缚。

2) 阿Q的自卑与自尊。

3) 阿Q的逃避现实与自我安慰。

4. 探讨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社会意义。

1) 讽刺手法的运用:对比、夸张等。

2) 作品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封建思想、人性的丑恶等。

3) 作品对现实的启示:自我反省、敢于面对现实等。

5.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1)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阿Q的形象。

2)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阿Q形象的意义和作品的价值。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对作品的分析能力。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收集学生的读后感,评估他们对作品主题的感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鲁迅的作品,如《狂人日记》、《祝福》等,以加深对鲁迅文学风格和思想的理解。

2024年《阿Q正传 》教案设计2

2024年《阿Q正传 》教案设计2

2024年《阿Q正传》精品教案设计2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了解《阿Q正传》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激发学生对《阿Q正传》的阅读兴趣。

1.2 教学内容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简介。

《阿Q正传》的背景介绍。

《阿Q正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介绍。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阿Q正传》的简介。

组织学生讨论对《阿Q正传》的初步印象。

分配阅读任务,让学生开始阅读《阿Q正传》。

第二章:人物分析2.1 教学目标分析《阿Q正传》中的主要人物阿Q的性格特点。

分析其他重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他们在故事中的作用。

2.2 教学内容阿Q的性格特点分析。

其他重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作用分析。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章节,注意人物描写。

组织学生讨论阿Q和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

让学生写一篇短文,分析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作用。

第三章:情节分析3.1 教学目标分析《阿Q正传》中的主要情节。

理解情节发展对展示阿Q性格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主要情节的梳理和分析。

情节发展对阿Q性格的展示作用。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章节,注意情节的发展。

组织学生讨论情节对阿Q性格的展示作用。

让学生写一篇短文,分析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情节对阿Q性格的展示作用。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教学目标探讨《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

理解阿Q形象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4.2 教学内容《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探讨。

阿Q形象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章节,思考作品的主题思想。

组织学生讨论阿Q形象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他们对《阿Q正传》主题思想的理解和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总结学生在本次学习中的收获。

反思学生在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方法和策略。

5.2 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收获的总结。

学生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和策略的反思。

5.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学习收获。

《阿Q正传》教案1

《阿Q正传》教案1

《阿Q正传》教案1阿Q,正传教学目标:通过阅读《阿Q正传》,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文学特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讨论小说中的主题和内涵,启发学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阅读、理解和分析小说《阿Q正传》。

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结合学生讨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用简单的语言引入鲁迅的思想和文学创作背景。

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深刻揭示了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扭曲。

二、阅读(30分钟)学生开始阅读《阿Q正传》。

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用标注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一些思考和疑问。

三、分析人物形象(15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标注,将小说中出现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通过对阿Q、阿母、孔乙己等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了解鲁迅的文学手法和对人物形象的刻画。

四、讨论(20分钟)学生将自己的分析结果分享给同桌,并展开讨论。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如阿Q的人格缺陷、阿母的悲剧命运等。

同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五、主题和内涵(10分钟)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小说的主题和内涵。

让学生思考《阿Q正传》想要传达的信息和启示。

六、思考与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重新思考《阿Q正传》中的一些场景和人物形象,同时拓宽思维,思考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七、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进行总结,概括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收获。

让学生进行反思,回答自己在本节课中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需要进一步思考。

八、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500字的读后感。

同时,鼓励学生继续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学创作。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阅读《阿Q正传》,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文学特点。

同时,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深入思考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扭曲。

教师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阿Q正传 》教案设计范文

《阿Q正传 》教案设计范文

《阿Q正传》教案设计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阿Q正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社会背景。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1. 介绍《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2. 概述《阿Q正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

3. 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如夸张、对比、象征等。

第二章:作品分析与解读2.1 作品分析1. 分析阿Q这一人物的象征意义。

2. 探讨作品中的社会背景与主题思想。

3. 分析作品中的幽默与讽刺效果。

2.2 解读作品1.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作品,如社会、文化、心理等。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理解。

3.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阿Q形象分析1. 分析阿Q的性格特点,如自卑、自大、逃避现实等。

2. 探讨阿Q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

3. 引导学生思考阿Q形象的意义和启示。

3.2 其他人物形象分析1. 分析作品中其他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和作用。

2. 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

3. 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中领悟人性的复杂性。

第四章:讽刺手法分析4.1 讽刺手法的类型1. 介绍常见的讽刺手法,如夸张、对比、象征等。

2. 分析作品中的具体例子。

4.2 讽刺手法的效果1. 探讨讽刺手法在作品中的作用和效果。

2. 引导学生思考讽刺手法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第五章:教学活动设计5.1 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就作品中的某个问题进行讨论。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5.2 写作练习1. 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如读后感、人物分析等。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讽刺手法进行写作。

第六章:文学背景与历史语境6.1 文学背景介绍1. 分析《阿Q正传》发表的时代背景,即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

2. 探讨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动机和目的。

6.2 历史语境考察1. 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2. 分析历史语境对作品主题和人物塑造的影响。

《阿Q正传》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阿Q正传》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阿Q正传》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阿Q正传》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目标和要求:1、学会研读欣赏文学作品2、分析阿Q的个性特点以及未庄文化3、理解国民的劣根性4、理解中国封建文化和阿Q的精神胜利法5、把握小说的独特风格教时设置:5教时教学方法:研读、品味、分析、总结第一教时要点:整体了解,重点研读1、2章过程:一、整体了解在中国现代小说的人物画廊里,阿Q可谓大名鼎鼎。

自从1921年亮相以来,人们的目光便一直聚焦于他,几代读者对这部作品的兴趣不减,呈现出人人竟相议论阿Q的文化奇观。

《阿Q正传》对国民劣根性的揭示,至今仍然振聋发聩;作者所概括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话题。

小说以其巨大的思想价值,穿越时空,激荡着读者的心灵。

二、研读第1章1、学习方法指导朗读、品味语言和风格、思考分析(1)上文中“不幸”应为“有幸”或者“侥幸”,用“不幸”有什么特殊含义?(说明阿Q赌钱多输不赢,赌摊和赌客的欺诈卑劣,突出阿Q的悲惨命运)(2)阿Q自打耳光和心满意足表现了他的什么特点?(自轻自贱,转败为胜)(3)“睡着了”在本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意味?(阿Q 用睡觉的方法来实施他的忘却和精神胜利)第2教时要点:继续品味精彩描写片段,赏析语言和人物个性过程:一、研读第3章1、自读“有一年的春天……小觑了他么”2、问题讨论交流:(1)阿Q和王胡比赛捉虱子并且打架说明了什么?(美不过,就比丑)“阿Q以为他要逃了,抢进去就是一拳”“君子动口不动手!阿Q歪着头说”两处细节描写表现了阿Q的什么特点?(欺负弱者,狡诈无赖)(2)最后的心理描写表现了阿Q怎样的心态?(既蔑视权贵,又依附权贵)3、自读“远远的走来了一个人……早已有些高兴了”4、问题讨论交流:(1)阿Q为什么要深恶痛绝假洋鬼子的那条假辫子?(浓厚的封建正统观念)(2)阿Q知道要挨打,为什么还要“等候”着?(屈服于权贵的奴性)5、自读“但对面走来了……飘飘然的似乎要飞了”6、问题讨论交流:(1)阿Q欺侮小尼姑的事说明了什么?(转嫁痛苦于更弱者)(2)酒店里的人的大笑和阿Q的得意,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民众的趣味低下和麻木不仁)二、研读第4章1、自读“阿Q的耳朵里又听到这句话……假正经的”2、问题讨论交流:(1)欣赏文中两处反语,说说含义(嘲讽中国男人对女性的歧视)(2)阿Q有怎样的女性观?(对女性的邪恶之见和歧视的态度)(3)阿Q在女性问题上的矛盾透现了他特点?(虚伪、道貌岸然)3、自读“如是云云的教训了一通……鞋底”4、问题讨论交流:(1)联系前后文说说你对吴妈的看法(小事大闹,爱占便宜,作者也以嘲讽的笔调描写这个人物)(2)联系前后文说说地保是个怎样的形象(敲诈勒索,乘人之危,为虎作伥)(3)赵府条约和后来的行为刻画了赵太爷怎样的嘴脸?(奸诈虚伪,贪婪凶恶)第3教时要点:继续品味精彩描写片段,赏析语言和人物个性过程:一、研读第5章1、读“阿Q愈觉得稀奇了……小D也回过头来说”2、问题讨论交流:(1)“大约是解劝的”为什么用“大约”?(有否定意味)(2)“不知道是解劝,是颂扬,还是煽动”看得出吗,究竟是什么?(煽动,看笑话)(3)场龙虎斗说明了什么?(阿Q的狭隘和窝里斗)3、自读“阿Q仿佛文童落第似的……老尼姑念着佛”4、问题讨论交流:这一段的描写说明了什么?(阿Q生活的凄凉和他的无赖)二、研读第6章1、自读“这一件新闻……大约也没有什么语病了”2、问题讨论交流:(1)“叹息”和“快意”有什么含义?这两个词可以互换位置吗?(叹息——没有轮到自己,阿Q也离开了;快意——好事不应该轮到阿Q的,终于离开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Q正传》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目标和要求:1、学会研读欣赏文学作品2、分析阿Q的个性特点以及未庄文化3、理解国民的劣根性4、理解中国封建文化和阿Q的精神胜利法5、把握小说的独特风格教时设置:5教时教学方法:研读、品味、分析、总结第一教时要点:整体了解,重点研读1、2章过程:一、整体了解在中国现代小说的人物画廊里,阿Q可谓大名鼎鼎。

自从1921年亮相以来,人们的目光便一直聚焦于他,几代读者对这部作品的兴趣不减,呈现出人人竟相议论阿Q的文化奇观。

《阿Q正传》对国民劣根性的揭示,至今仍然振聋发聩;作者所概括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话题。

小说以其巨大的思想价值,穿越时空,激荡着读者的心灵。

二、研读第1章1、学习方法指导朗读、品味语言和风格、思考分析2、自读“第二,列传的通例……阿Q究竟什么姓”3、问题讨论交流:(1)注意赵太爷动作、表情、语言,看看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凶恶、嚣张)(2)姓氏的介绍可以看出阿Q的什么信息?(阿Q的身份地位非常低下以及受人欺侮的处境)三、研读第2章1、自读“阿Q又很自尊……他们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2、问题讨论交流:这个片段的描写反映了阿Q的什么个性特点?(蔑视他人,盲目自大,自以为是)3、自读“谁知道阿Q采用怒目主义之后……你算是什么东西呢”4、问题讨论交流:(1)“你还不配……” 反映了阿Q的什么心理特点?(以缺陷为荣,精神胜利)(2)“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反映了阿Q的什么心理特点?也反映了怎样的现实情况?(未庄闲人欺侮弱者的可恶,阿Q经常无端遭受欺凌的悲惨状况,阿Q精神沾便宜自欺欺人的特点)5、自读“他不知道谁和谁为什么打起架来了……他谁着了”6、问题讨论交流:(1)上文中“不幸”应为“有幸”或者“侥幸”,用“不幸”有什么特殊含义?(说明阿Q赌钱多输不赢,赌摊和赌客的欺诈卑劣,突出阿Q的悲惨命运)(2)阿Q自打耳光和心满意足表现了他的什么特点?(自轻自贱,转败为胜)(3)“睡着了”在本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意味?(阿Q 用睡觉的方法来实施他的忘却和精神胜利)第2教时要点:继续品味精彩描写片段,赏析语言和人物个性过程:一、研读第3章1、自读“有一年的春天……小觑了他么”2、问题讨论交流:(1)阿Q和王胡比赛捉虱子并且打架说明了什么?(美不过,就比丑)“阿Q以为他要逃了,抢进去就是一拳”“君子动口不动手!阿Q歪着头说”两处细节描写表现了阿Q的什么特点?(欺负弱者,狡诈无赖)(2)最后的心理描写表现了阿Q怎样的心态?(既蔑视权贵,又依附权贵)3、自读“远远的走来了一个人……早已有些高兴了”4、问题讨论交流:(1)阿Q为什么要深恶痛绝假洋鬼子的那条假辫子?(浓厚的封建正统观念)(2)阿Q知道要挨打,为什么还要“等候”着?(屈服于权贵的奴性)5、自读“但对面走来了……飘飘然的似乎要飞了”6、问题讨论交流:(1)阿Q欺侮小尼姑的事说明了什么?(转嫁痛苦于更弱者)(2)酒店里的人的大笑和阿Q的得意,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民众的趣味低下和麻木不仁)二、研读第4章1、自读“阿Q的耳朵里又听到这句话……假正经的”2、问题讨论交流:(1)欣赏文中两处反语,说说含义(嘲讽中国男人对女性的歧视)(2)阿Q有怎样的女性观?(对女性的邪恶之见和歧视的态度)(3)阿Q在女性问题上的矛盾透现了他特点?(虚伪、道貌岸然)3、自读“如是云云的教训了一通……鞋底”4、问题讨论交流:(1)联系前后文说说你对吴妈的看法(小事大闹,爱占便宜,作者也以嘲讽的笔调描写这个人物)(2)联系前后文说说地保是个怎样的形象(敲诈勒索,乘人之危,为虎作伥)(3)赵府条约和后来的行为刻画了赵太爷怎样的嘴脸?(奸诈虚伪,贪婪凶恶)第3教时要点:继续品味精彩描写片段,赏析语言和人物个性过程:一、研读第5章1、读“阿Q愈觉得稀奇了……小D也回过头来说”2、问题讨论交流:(1)“大约是解劝的”为什么用“大约”?(有否定意味)(2)“不知道是解劝,是颂扬,还是煽动”看得出吗,究竟是什么?(煽动,看笑话)(3)场龙虎斗说明了什么?(阿Q的狭隘和窝里斗)3、自读“阿Q仿佛文童落第似的……老尼姑念着佛”4、问题讨论交流:这一段的描写说明了什么?(阿Q生活的凄凉和他的无赖)二、研读第6章1、自读“这一件新闻……大约也没有什么语病了”2、问题讨论交流:(1)“叹息”和“快意”有什么含义?这两个词可以互换位置吗?(叹息——没有轮到自己,阿Q也离开了;快意——好事不应该轮到阿Q的,终于离开了。

不能互换,因为强调的是快意)(2)阿Q的地位说明了什么?(未庄人的市侩和善变)三、研读第7章1、自读“阿Q的耳朵里……也要投降革命党了”2、问题讨论交流:(1)阿Q为什么开始深恶痛绝而后又神往?(自己不幸的遭遇,他对权贵的痛恨,对欺侮他的人的不满)(2)为什么用“投降”而不用“加入”“投靠”?(因为是把革命党当着敌对方,所以用“投降”,反映阿Q的正统性)3、自读“阿Q飘飘然地飞了一通……脚太大”4、问题讨论交流:(1)这一个片段可以看出阿Q革命的什么目的?(杀人呈威,抢夺财物,占有女人)(2)这又说明了阿Q什么的个性特点?(狭隘,报复,不理解革命)四、研读第8章1、自读“小D也将辫子……没有别的道路了”2、问题讨论交流:(1)阿Q为什么不许小D盘辫子?(浓厚的等级观念,狭隘的心理意识)(2)阿Q找假洋鬼子投身革命,说明了什么?(他的糊涂,分不清楚革命的对象和革命的同志)3、自读“这一夜没有月……嚓”4、问题讨论交流:(1)连用几个“抬出了”反映阿Q什么心情?(眼红,心急)(2)阿Q要告状的心理说明了什么?(我得不到的你也不能得到,也是他的精神报复而已,他是不会真有行动的)第4教时要点:继续品味精彩描写片段,赏析语言和人物个性过程:一、研读第9章1、自读“他下半天……他们没有来叫我”2、问题讨论交流:(1)阿Q的下跪什么了什么?(奴性和习惯)(2)老头子的“和气”以及“招了可以放你”刻画出了什么?(诱供,这是法律所不允许的语言;和气,表现的是伪善和狡诈)(3)审讯的双方语言上怎么出现双关歧义的?(阿Q的“投降”,判官的“投案自首”;“为什么不来?”又出现歧义理解;“他们没有来叫我。

他们自己搬走了”;“他们没有来叫我”)3、自读“然而老头子使了一个眼色……于是他睡着了”4、问题讨论交流:(1)画圈的细节表现了阿Q什么性格?(虚荣)(2)阿Q知道不知道画押意味着什么?(并不清楚)(3)从审讯到定罪,看看是否合法?(不合法,没有事实,也可以说没有口供,更没有证据)5、自读“阿Q被抬上了一辆没有蓬的车……永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6、问题讨论交流:(1)这里写看客有三处:“两边是张着嘴的看客”,“便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

理解这三处,说说作者的态度。

(描绘丑态,表现他们的无聊、麻木和残忍。

作者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2)找出这里阿Q自嘲自解的一句名言。

(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3)下文中有“从这一天以来,他们便渐渐的发生了遗老的气味”,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是说未庄更加封建守旧了)第5教时要点: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理解,本文的语言风格过程:一、思考讨论1、阿Q有哪些名言?有哪些个性特点?(名言: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什么东西。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我手执钢鞭将你打。

妈妈的。

这是你的?你能叫得它答应你吗?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

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要……)(喜欢装阔,要在人上;蔑视他人,妄自尊大;好占便宜,精神胜利;自欺欺人,自轻自贱;害怕强者,欺负弱者;封建正统,保守落后;蔑视权贵,庸俗市侩;狭隘自私,喜欢报复;盲目排外,自以为是;个性冲动,狡诈无赖;自尊虚荣,面子第一;凡事忍让,奴性十足)2、说说阿Q个性的代表性及其根源。

(阿Q的个性是中国农民个性的缩影,根源是长期封建统治和封建文化的大一统以及封建闭塞的未庄文化)3、作者对阿Q持何态度?你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又有什么评论?(1)阿Q为什么要搞精神胜利?(悲惨命运,受人凌辱,无力反抗)(2)他有哪些做法?(痛苦——转移——淡化——忘却。

假想法,自贵法,自贱法,转嫁法,睡觉法)(3)阿Q的精神胜利造成了什么影响?(奴性——麻木——更奴性——更麻木)4、有人说,现代社会阿Q的精神胜利仍然大有市场,你怎么理解?(第一种理解:我们今天的社会并不比阿Q时代先进到什么地步,阿Q的处境还在相当弱势群体身上表现,中国人的劣根性依然浓厚,很多人还在进行,或者变式地进行着精神胜利,所以改造国民的劣根性,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增加人文关怀依然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第二种理解:社会的复杂性、人生的坎坷性,会让我们常常置身于不得志、不公正的境遇中,发扬光大阿Q的精神胜利,无不是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精神安慰剂。

)5、你可以看出作者对阿Q的态度吗?你对阿Q的态度又怎样?(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批判、悲哀、同情)二、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1、请你举例谈谈本文幽默嘲讽的风格。

(1、描写人物滑稽的语言和对话,2、描写人物滑稽的举动细节,3、交代让人感到滑稽的事件,4、对比人物前后的表现,5、叙述语言的幽默嘲讽,6、词语修辞:“仿词”“借用”等)三、练习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