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的“艺术人生”感受特级教师于永正

合集下载

读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艺术人生》有感

读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艺术人生》有感

读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艺术人生》有感作者:付丽丽来源:《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14年第03期近日,有幸读到了《名校长、名教师集体性个案研究》这本书,里面讲述了很多名校长和名教师的成长个案,例如洋思中学校长蔡林森,前黄中学的领跑人邹兴华,尝试成功教学的特级教师邱学华等。

其中让我感悟最深的是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他是首先步入了艺术的殿堂,而后才步入了教学的殿堂。

于永正老师,尽管已过花甲之年,仍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

他的“五重”教学和在全国独树一帜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的作文教学经验传遍了大江南北。

他曾谦虚地说“如果说,我对教材的理解比较深,教学设计比较新,教学的情感比较充沛,思维比较活跃,想象力比较丰富,那么说,这是得益于艺术对我的熏陶”。

以戏为伴——悟性和灵性至少有一半来自音乐于永正老师的故乡号称京剧之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父老乡亲对京剧懂得颇多,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这样的环境和氛围极大影响了于永正老师。

京剧艺术激发了于永正老师的灵感和创造力正如太阳哺育着花一样,艺术也为人生装饰上各种颜色。

于永正老师热爱艺术,爱好广泛,拉京胡、唱京戏、练书法、弄诗文,而且在各个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他在运用教学理论、方法、原则于具体教学活动之中的时候,能够充分发挥创造性,实现教学的科学性、生动性、多样性。

京剧艺术使于永正老师丰富了情感、陶冶了情操于永正老师说:“每学一段京剧唱腔,每唱一遍哪怕是很熟悉的唱段,都是一次感情上的洗礼,都会增加一次感情上的积淀。

京剧使我懂得了爱,懂得了恨。

京剧教会了我喜,教会了我怒,教会了我悲,教会了我乐。

总之,京剧使我懂了人世间最重要的一个字——情。

”他接受了京剧文化的熏陶,丰富了情感,他爱生活,爱音乐,爱美术,爱自然,爱孩子,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语文教学——“要努力使每一节语文课艺术化”于永正老师的“默”学京剧讲究一个“默”字。

默就是用脑筋去思索、揣摩。

课堂艺术人生:于永正

课堂艺术人生:于永正

教学艺术来自准确地把握教材,是处理教材的艺术,这是肯定的。

但是,课堂上常常会有这种情况: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往往不能顺利地实施,要么被淘气的学生搅乱——既搅乱了你的方案,又搅乱了你的心情;要么学生死不“配合”,使自鸣得意的设计“搁浅”。

不断的实践和思索使我渐渐明白,要使教学真正成为艺术,还得研究学生。

戏曲艺术是自我表现的艺术,而教学艺术则是由师生共同创造、共同完成的,而且,课堂教学的精彩常常不是(或者说基本上不是)因为老师的精彩而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的精彩而精彩。

好多情况下,掌声不是送给老师的,而是送给学生的。

我们面对的学生不是装知识的口袋,不是机器人,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

学生是活的。

他们不但需要知识,而且需要理解和尊重,需要肯定和激励。

具体到每个人又最需要什么,这就需要老师的观察和了解,需要和学生进行密切的接触和交流。

共性的东西是一致的,即人人需要理解和尊重。

只笼统地说“爱学生”是不够的,因为“爱”比较抽象。

对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需要理解,没有理解,便谈不上真正的爱,因为“爱是理解的别名”(泰戈尔语)。

一次,德高望重的斯霞老师执教《乌鸦喝水》。

课堂上,她请一位男生读课文,但没读好。

斯老师一边把他歪到脖子一边的红领巾戴正,一边说:“读错了没关系,再试试。

”那位小朋友不再紧张,而且有了自信,第二遍就读得正确、流利了。

这里的关爱就是来自于理解——面对着全班同学和那么多听课的老师,孩子紧张是正常的,红领巾歪到脖子后边也是正常的,因为他是才上一年级的孩子。

没有这样的理解,当然也就不会有斯老师那充满爱意的宽慰、鼓励和“戴正红领巾”的动作。

我教过一位叫张斌的学生,语文成绩不好。

一次默字,他居然全对!对他而言,简直是破天荒!于是我大大地表扬了他一番,从此他很注意写字。

他的作文水平更是一般。

读三年级时,有一次,他的作文不但没错一个字,而且没让老师动一个字,很通顺(虽然只写了三四行),于是我全篇画上了红色波浪线,并当众读了他的作文。

读于永正老师心得体会600字左右

读于永正老师心得体会600字左右

读于永正老师心得体会600字左右于永正老师在1999年12月14日教育部举办的“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上的发言中提出了“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五重教学法”。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读于永正老师心得体会,方便大家学习,快来看看吧!读于永正老师心得体会600字1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于永正老师的《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开卷有益,打开书时,就被吸引了,我边读边思考自己的教学,读到感动之处就写下读书心得。

当我读完时,真是收获颇多。

本书记录了于永正老师自己实实在在的教育经验,为我们这些年轻的老师指明了教育方向,传授了实践方法。

我总结了几点:一、一生做好一件事。

做一件事不难,难就难在一辈子就做一件事。

于永正老师这样说:“我的一生,正在不断努力地完成一个个‘小目标’,尔后完成了我的‘大目标’——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上好课,把课上的有意思。

是我毕生的追求。

”一生追求一个目标,做好一件事,能坚持一辈子,真是了不起。

想想自己能否一生就做好这一件事?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教书,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想我今后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在课堂中,我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今后要更多的关爱、关注学生。

让学生对这门课程对这个老师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亲其师信其道,相信在长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一定有所发展。

二、课堂需要智慧。

“真的不要太像老师,不要太像上课。

太像那么回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看似“随心所欲”,其实“不逾矩”。

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们学的开心,老师教的也轻松,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快乐的成长并有所收获。

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大概就是如此吧。

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三、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

在我很小的时候祖父就告诉我:“娃娃,做人一定要善良”,当老师之后我觉得做老师更要善良,自己快乐也要让孩子快乐。

掀起课堂教学高潮的艺术)

掀起课堂教学高潮的艺术)

掀起课堂教学高潮的艺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总是高潮迭起,气氛热烈,学生如坐春风,不仅在自主探究中进入了豁然开朗的境界,而且在精神上产生了愉悦、振奋甚至心旷神怡的感受。

潜心探讨于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高超的教学艺术,认真观摩、研读于老师大量的教学案例,发现了他的八字“真经”:新、活、实、疑、爱、情、趣、美。

他是以“爱”为立足点,以“情”为纽带,以“趣”为氛围,以“美”为手段,着眼教学的“新”“活”“实”,设“疑”启思,来组织一浪高过一浪的课堂教学高潮的。

下面特撷取几个精彩片断,以飨同人。

求“活”形成高潮凡是听过于老师上课的人都有一个强烈的感受:活泼、生动,充满魅力。

这是因为于老师能创造性地将教学理论、方法、原则灵活运用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之中,从而实现了教学的科学性、生动性、多样性,形成了教学的一个又一个高潮。

教学《狐假虎威》后半部分,为了帮助学生通过读了解狐狸如何借老虎的威风在百兽面前神气活现的样子,领会寓意,于老师独具慧眼,抓住“狐狸和老虎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这个很不起眼但极富启发性的问题,借助模拟表演这一形式,引导学生研读,学生如临其境,抽象的语言文字顿时“活”起来了,儿童的思维也“活”起来了:师:下面两节就是写他们到森林去的情景。

这两节写得非常精彩。

请仔细读一读,过一会儿,我请几个小朋友把这两节写的事表演一下。

要想演好,必须读好。

(学生认真读书。

之后,老师找了五位小朋友,一位戴上老虎头饰,一位戴上狐狸头饰,另外三位分别戴上小鹿、兔子、野猪头饰)师:其余同学都来当导演,导演更了不起。

各位导演看看狐狸和老虎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请读书,根据书上的要求指导。

生:狐狸在前面走,老虎跟在后面走。

因为书上说:“再往狐狸身后一看,一只大老虎生:图上画的狐狸在前,老虎在后。

师:这二位导演读书很认真……小兔啦,野猪啦,应在什么地方?生:他们在森林深处,要站得远一点。

师:(问“老虎”)你东张西望什么?“虎”:我看看动物们是不是怕狐狸。

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艺术人生一

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艺术人生一

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艺术人生一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艺术人生一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艺术人生一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中等个,头发花白,带着一副白边近视镜,他朴素、儒雅、谦恭,尽管已过花甲之年,仍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

他的足迹踏遍了我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他的“五重”教学和在全国独树一帜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的作文教学传遍了大江南北。

于永正,如同一幕充满儿童生活情趣的轻喜剧,一首清新雅致情景交融的儿童诗,一篇文笔洗练隽永耐人寻味的优美散文,一支由几个乐章组成的行云流水般的乐曲,他以他的人格魅力、艺术魅力征服了千万个听过他的课、欣赏过他的京剧的老师们。

于永正谦虚地说:“如果说,我对教材的理解比较深,教学设计比较新,教学的情感比较充沛,思维比较活跃,想象力比较丰富,那么,应该说,是得益于艺术对我的熏陶,尤其是音乐对我的熏陶,毫不夸张地说,我是首先步入了艺术的殿堂,而后才步入了教学艺术的殿堂,当然仅仅是‘步入’而已。

”一、以戏为伴——“我的悟性和灵性至少有一半来自音乐。

”于永正的家乡是“京剧之乡”胶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的父老乡亲都懂京剧,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这样的环境和氛围极大地影响了于永正,上小学三年级时,于永正师从张敬斋老师学习拉京胡,唱京戏,于永正天资聪颖,悟性好,嗓音清亮甜美,在张老师的栽培下,于永正学会了唱戏拉胡琴,小小年纪,居然在村里唱出了小名堂,村里人都称他是“小梅兰芳”。

上中学时,学校里有一批喜欢京剧的老师和同学,大家常聚在一起谈戏,唱戏,有时还到广播室里唱,于永正大嗓小嗓都有,这期间学了不少唱段。

半个多世纪以来,于永正以戏为伴,以琴为伴,京剧艺术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京剧艺术使于永正激发了灵感,培养了创造力。

正如太阳装饰着花一样,艺术也替人生彩饰上各种颜色。

于永正热爱艺术,爱好广泛,在课余时间喜欢拉京胡、唱京戏、练书法、研丹青、弄诗文,他在音乐、书法、绘画、戏剧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而于永正认为对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京剧艺术了。

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艺术人生一

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艺术人生一

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艺术人生一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艺术人生一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中等个,头发花白,带着一副白边近视镜,他朴素、儒雅、谦恭,尽管已过花甲之年,仍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

他的足迹踏遍了我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他的“五重”教学和在全国独树一帜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的作文教学传遍了大江南北。

于永正,如同一幕充满儿童生活情趣的轻喜剧,一首清新雅致情景交融的儿童诗,一篇文笔洗练隽永耐人寻味的优美散文,一支由几个乐章组成的行云流水般的乐曲,他以他的人格魅力、艺术魅力征服了千万个听过他的课、欣赏过他的京剧的老师们。

于永正谦虚地说:“如果说,我对教材的理解比较深,教学设计比较新,教学的情感比较充沛,思维比较活跃,想象力比较丰富,那么,应该说,是得益于艺术对我的熏陶,尤其是音乐对我的熏陶,毫不夸张地说,我是首先步入了艺术的殿堂,而后才步入了教学艺术的殿堂,当然仅仅是‘步入’而已。

”一、以戏为伴——“我的悟性和灵性至少有一半来自音乐。

”于永正的家乡是“京剧之乡”胶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的父老乡亲都懂京剧,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这样的环境和氛围极大地影响了于永正,上小学三年级时,于永正师从张敬斋老师学习拉京胡,唱京戏,于永正天资聪颖,悟性好,嗓音清亮甜美,在张老师的栽培下,于永正学会了唱戏拉胡琴,小小年纪,居然在村里唱出了小名堂,村里人都称他是“小梅兰芳”。

上中学时,学校里有一批喜欢京剧的老师和同学,大家常聚在一起谈戏,唱戏,有时还到广播室里唱,于永正大嗓小嗓都有,这期间学了不少唱段。

半个多世纪以来,于永正以戏为伴,以琴为伴,京剧艺术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京剧艺术使于永正激发了灵感,培养了创造力。

正如太阳装饰着花一样,艺术也替人生彩饰上各种颜色。

于永正热爱艺术,爱好广泛,在课余时间喜欢拉京胡、唱京戏、练书法、研丹青、弄诗文,他在音乐、书法、绘画、戏剧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而于永正认为对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京剧艺术了。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

读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读完这本阅读教学实录,我感触很深,于永正老师在课堂上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工匠精神深深感染了我。

同时也对照了自己平时的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下面,我就结合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触来谈谈我的收获与反思。

一、欢笑,在课堂中荡漾于老师的课堂总是给人一种轻松、惬意之感,你会在不经意间走进学习语文的教学情境之中。

为了让孩子们学得有兴趣,于老师可真是使用了十八般武艺--为了让孩子们明白一个词语的意思,于老师只需寥寥数笔孩子们就能从形象的画面中找到答案;为了让孩子们体会文本更深刻,于老师可以一人出演多角,可以是“耳背”的老奶奶,也可以是狡猾骗肉的“狐狸”;为了让孩子们学习兴趣更加浓烈,于老师可以用他那独有的嗓音唱上一小段京剧……真所谓于老师的教学风格是“唱、念、做、打”自成一体。

于老师的课堂总是充满欢声笑语,但却没有丝毫的花拳绣腿。

他的阅读课就是要学生读,并且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自读自悟。

我们评价一堂课,往往是看教师对教材挖的够不够深,却忽略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的表现。

很多的公开课上,老师在学生不能准确回答问题时,我们常常以步步引导甚至换人回答的方式使得自己的教学流程得以顺畅地发展。

于老师的做法不同,每到这时,他总是鼓励学生再读读那一自然段,完善自己的答案或者通过引导,让学生再读、反复读、有感情的读,从而让学生的思考更深入一些。

他不会轻易地让别的同学去帮忙,更不会由老师来说出答案,这是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个人阅读体验的尊重。

二、激励,在航程中扬帆于老师说:“如果说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那么它的第二个名字便叫‘激励’。

”在课堂上他对孩子们激励性的评价,一节课中很难得有重复的,他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好!”“棒!”正如于老师自己所言,激励有五大原则:针对性原则、引领性原则、实指性原则、鼓动性原则、及时与重复性原则。

周弘先生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所谓“针对性原则”,就是说激励要有的放矢。

于永正老师教学心得范文

于永正老师教学心得范文

于永正老师教学心得范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是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他丰富的教学经验、高超的教学艺术让人望其项背、赞叹不已。

下面就是带来的于永正老师教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于永正老师教学心得1近日读他的著作《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中的《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卷》,其中收录了11篇口语交际课堂实录。

一篇篇读来,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一位头发花白的长者在笑眯眯地望着面前的小朋友,我的耳边似乎能聆听到孩子们爽朗欢快的笑声。

一节节口语交际课不仅妙趣横生,让人感觉好玩开心,而且还能启发思维,培养学生言语表达的能力。

平时在课堂上,对于语文课本中出现的口语交际,我也能够认真地带领学生去完成,我比较注重课堂交际环境的轻松及交际双方的互动,还曾经被王庆华老师亲点参加课堂展示活动,但是对于交际环节的设计与交际情境的创设,则过于简单了,所以,在口语交际课上,时常会有现场失控、学生表达不够满意的感觉。

在阅读了于永正老师的一节节精彩的课例后,使我对口语交际课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教师要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

口语交际课,怎样让学生愿意说?于老师善于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择交际的材料,这些材料是学生熟悉的、了解的、喜闻乐见的,因此,不仅极易引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也有话说,所以,交际课堂上学生愿意说、积极地表达、主动地参与。

例如《说说,画画,写写》一课,学生说的是自己同班熟悉的同学,画的是自己想画的人物,自然课堂就充满了灵动。

《听广播,打电话,写紧急通知》一课,教师就从学生明天要举行的爬山比赛引入,自然就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有为而作。

很多老师把口语交际做为可有可无的内容,而对于作文指导又一筹莫展,只好拼命让学生背范文,以求在考试中取得高分。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眼中关注的都仅仅是分数而已,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没有具备语言表达的能力,仅靠背几篇范文侥幸取胜的学生不是真正的高素质学生。

于永正:课堂上的“艺术人生”

于永正:课堂上的“艺术人生”
语 言 文 字 顿 时 “ ” 来 了 , 童 的 欲 而 不 逾 矩 ” “ 心 所 欲 ” 赞 的 正 活 起 儿 。 从 , 是 上 面 提 及 的 于 永 正 课 堂 教 学 的
师 : 下 面 两 节 就 是 写 他 们 到 森 “ ” 出神 入 化 , 发 由心 ; “ ” 活 : 收 但 活
维普资讯
旦J ,
于永正专版本主 /国 版持师俊
担 毒篱 接
. J
幽默 的语 言—— 课 堂 的“ 料” 佐
3要 相 信 自 己 , 有 信 心 。 . 要
4说 得 真 好 ! 大 家 看 , 笑 了 , . 她
5妙 不 可 言 。 不 是 ? . 是
魅力。
体会 。
领 略于老 师作 为 “ 默语 言 大师 ” 幽 的 细 读 读 这 一 节 , 由 你 们 自 己去 体 会 面走 。 因 为 书 上 说 : 再 往 狐 狸 身后 “

《 假 虎威 》 断 : 狐 片
( 师 边 说 , 用 双 手 做 了个 “ ” 老 边 拉 的 动作 。 ) 生 : 拉 的 意思 。 是
经 历 联 系 起 来 , 这 样 就 会 理 解 得 比 “ 兔 ” 小 鹿 ” 一 见 “ 虎 ” “ ” 小 “ 等 老 ,呀
较 透 彻 。— — 第 二 节 写 得 很 关 , 大 地 一 声 , 腿 就 跑 。 ) 撒
家读 读 , 读 出感 情 来 。 要
师 : 问 “ 鹿 ” 你 为 什 么跑 ? ( 小 ) 害
( 生 朗读 第 二 节 ) 学 生 轻 松 掌握 了知 识 , 而且 还 一 点 点
于 老 师 的 “ 堂 幽 默 ” 仅 让 学 思 维 也 “ ” 来 了 : 课 不 活 起

于永正讲座心得体会

于永正讲座心得体会

于永正讲座心得体会6月18日,全国著名的特级语文教师于永正应邀来青州旗城学校,为我们全市的小学语文教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

给我们在场的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深的是于老师讲课求真、务实,不用课件,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朴实无华,授课生动有趣。

他70多岁还依然幽默风趣,课堂气氛也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活跃。

当于老师讲到“蔓”时,纠正了读音,讲解了字义。

他亲切地询问学生们知道什么是植物的“蔓”吗?同学们也大胆回答,这是让我值得学习的,在我的课堂上就缺乏这种气氛。

于老师教学注重朗读教学,范读领读,指名读,对学生表扬鼓励。

指导学生默读理解句子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课后于老师给我们做了报告。

他一再强调,学语文要让学生“读好书,写好字,作好文。

”讲他的两节课中,这几个字都体现出来。

尤其是强调读好书,记住并应用。

听了于老师的范读课文,真正感受到冯骥才先生爱鸟之情,听课学生老师都对文章的情感不觉油然而生。

再反思我们的读,和于老师比起来,只能算是把课文读通顺了。

还有就是我们的学生根本就不会读课文,没有感情,看来今后在课堂上要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优美的句段,提高学生理解写作能力。

还有他的多才多艺让我钦佩,于先生的京剧唱的是一流,让在场的老师听得如痴如醉,他的精神不仅让我感动,并且让我明白了人生要活的有意义还要有精彩。

要想学好语文,教好语文,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点一滴的积累,扎扎实实的做好基础。

返璞归真的课堂教学,才能让我们教好语文,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扩展阅读篇】主持词由主持人于节目进行过程中串联节目的串联词。

如今的各种演出活动和集会中,主持人往往成了主角,而主持人在台上所表演的主持词,则是集会的灵魂之所在。

因此,主持词写作的成功与否,已经成为集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所以,每当举办演出活动或者集会时,主办者总是请人为演出或集会撰写主持词,由此可见主持词写作的重要性。

学习于永正心得体会

学习于永正心得体会

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的大师——《于永正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小记第一天感受大师从火车启动的那一刻,我才真切感受到徐州之行的开始,看着身边的专家周爱明老师,青年骨干张玉老师、王永平老师。

想着即将见到的大师于永正老师,内心一种羡慕,激动、震撼感油然而生。

经历了5个小时的旅程,终于来到了目的地——厚重、大气的徐州城。

顾不得疲劳,匆匆赶到中山饭店办理手续,领取材料。

回到房间,稍作休息,大家便在周爱明老师带领下认真学习会议的安排材料,虚心拜读于永正老师的著作。

第二天与大师面对面8:30会议正式开始。

主席台上就座的专家有于永正、朱家珑、张庆等,放眼台下,坐满了来自省内外的于老师的“粉丝”。

“于老师来了,大师来了”,全场掌声雷动。

头发花白的于老师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主席台。

看着于老师,我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一个想法:于老师就是小学语文的符号。

开幕式简短而精致,几位领导高度概括了于老师的教学生涯。

尤其是江苏省教科院的杨九俊院长就于老师的教学风格、五重教学法的教育教学思想作了精彩的点评,并给予了高度的赞誉。

接下来的环节是观看专题片《教育行者——于永正》专题片从教海探航,声明鹊起、五重教学、以艺化人、桃李天下五个方面对于老师五十年从教生涯作了介绍。

于老师第二次登台,与主持人的对话幽默、风趣,不愧为语文艺术的大师。

第四个环节是专家论坛。

参与专家就“普通教师如何学习于永正”,“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学习于老师”等问题展开讨论。

俗语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真是受益匪浅啊!下午于老师正式开课,长达10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于老师围绕“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这一主题展开教学。

在这节课上,我学到了许多东西。

首先是于老师的精神,72岁高龄仍然和学生、课堂、语文在一起。

其次是语文课就应该学语言、用语言,通过识字、写字、读书等方式体现。

同时语文课堂要创设一种和谐的气氛。

在对话中体现教师的首席作用。

第三天放大的大师效应第三天的日程安排很紧很实在。

和谐的乐章——看于永正老师教《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和谐的乐章——看于永正老师教《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和谐的乐章——看于永正老师教《圆明园的毁灭》有感和谐的乐章——看于永正老师教《圆明园的毁灭》有感江苏省盐城师范学校夏如湘十月十七日上午,我们学校语文新课程国家研修班学员,来到巴蜀学校,看了全国闻名特级老师于永正的讨论阅读课《圆明园的毁灭》。

大家看了于老师这两节课,耳目一新,感受颇多,对新课程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对这两节课的感受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和同学应当是一个什么关系?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同学是学习的仆人,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角,老师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

也就是说,老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组织同学学习,引导同学学习,关心同学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促进同学不断进展提高,不断生成制造,老师的教是为同学的学服务的。

因而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应当是公平的、民主的、和谐的合作关系。

这些新的理念,我们很多老师都熟悉理解,但很难在教学实践中得到真正落实。

于永正老师这两节课,对新课程中的师生关系进行了形象的诠释。

他把自己当作学校生的大伴侣,信任同学、敬重同学、公平地对待同学,特殊是公平对待班级中的所谓差生。

课堂上他眼中看到的是同学,教学中他心中想的是同学。

课前谈话,目的是活跃气氛,缓解同学的紧急心情,更重要的是用他的语言和行动,来宣扬师生公平的民主思想。

他自嘲自己,和同学开着善意的玩笑,让同学直接喊他的名字,都是为了营造一种轻松、自由、和谐的民主氛围,和同学建立起公平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于老师仔细倾听每一位同学的朗读、发言,鼓舞同学乐观思索、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同学学习的每一点成果都加以确定表扬。

我们发觉于老师对同学的每一次赞扬都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其它公开课上看到的形式上的,让人肉麻的夸奖。

他摸摸同学的头,拍拍同学的肩,对同学做一个欣赏的表情,让同学感到于老师是那么亲切和气、可敬可亲,是那样让人信任、可以接近。

课堂上他总是替同学着想:“看得见吗?”“听得清吗?”对同学提出要求,也是用商议建议的口吻:“能不能读得更洪亮一些?”“我建议把这一段背下来。

课堂上的艺术人生感受特级教师于永正

课堂上的艺术人生感受特级教师于永正

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于老师的魅力,那种挥之不去的教益给我自身的教学以诸多启示。

当脑中不断再现于老师讲授<全神贯注)的精彩片断时,我决定就我的视角、我的体会试着走近于老师,走进他那精彩课堂……一、尊重赢得尊重纵观于老师的课,不难发现,他始终将学生摆在课堂的主体位置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对学生的答案,即使是有误的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用他特有的“于式引导法”进行恰当引导,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导向正确的一面。

从语文教学上看,学生在于老师的帮助下,找到了正确答案;但就一个学生的发展来看,于老师为学生赢得的是对自身的肯定。

所以说,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再思考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二、幽默的语言——课堂的“佐料”如果将一堂语文课比作一碗方便面,那么幽默的语言就如方便面的“佐料”,给整堂语文课加入了无穷的滋味。

我们不妨从一个课堂片段中来领略于老师作为“幽默语言大师”的魅力。

《狐假虎威》片断:师:是的。

“扯着嗓子说”的“扯”懂吗?(老师边说,边用双手做了个“拉”的动作。

)生:是拉的意思。

师:不错,“扯着嗓子”中的“扯”是拉什么呢?生:拉嗓子。

(笑声)师:把嗓子拉长?(说着,双手做了个拉喉咙的动作。

)这能受得了吗?(众笑)想一想,是把什么拉长?读一读就知道了。

(学生朗读第二节)于老师的“课堂幽默”不仅让学生轻松掌握了知识,而且还一点点地形成了一种内在的东西——一种从于老师身上感染到的幽默气质。

三、讲台——另一种“舞台”于老师将“三尺讲台”变成“舞台”,将课文中难以理解的抽象的内容演化为一种“表演”,使老师和学生扮演课堂特定剧本中的演员,从而在表演中获取更直接、更深刻的知识。

四、粉笔——描绘五彩课堂”有人说,语文教师不是演员,但应该有演员的素养;语文教师不是诗人,但应该有诗人的气质。

于老师不仅有演员的素养、诗人的气质,还具有画家娴熟的绘画技巧和创造力。

如在教学《壁虎》和这《翠鸟》时,根据书中的描述一步一步用粉笔勾勒壁虎和翠鸟的外形,这就比指着挂图一部分一部分地介绍更形象,也比多媒体来得亲切,因为学生感受到的是于老师的整个创作过程,而且这种过程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活生生的。

听于永正老师讲课心得体会1

听于永正老师讲课心得体会1

听于永正老师讲课心得体会
民族小学蔡瑞华
12月20日,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应邀来莘县实验小学,为我们全县的小学语文教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于老师的课求真、务实,不用任何课件,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朴实无华,生动有趣。

当于老师讲到“嗔怪”时,他亲切地询问学生们课前查字典了吗?全班同学无人回应。

这不禁也让我想到我自己,想到了我的学生们。

我平时要求同学们有查字典的习惯吗?现在同学们的课桌上有字典吗?曾记得有一次上课时,我让同学查一个字的读音,全班同学竟然没有一个带字典的。

虽然我有时也强调,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要多查字典,但没落实到行动,这一点我要学习于老师严谨认真地教学态度。

接着于老师给我们做了报告。

他一再强调,学语文要让学生“读好书,写好字,作好文。

"在他的两节课中,这几个字都体现出来。

尤其是读好书。

听了于老师的范读课文,听完感觉余音袅袅,对文章的情感不觉油然而生。

再反思我们的读,和于老师比起来,只能算是把课文读通顺了。

看来今后在课堂上要舍得花时间用在朗读课文上,对自己和学生都提高要求,真正的做到能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要想学好语文,教好语文,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点一滴的积累,扎扎实实的做好基础。

返璞归真的课堂教学,才能让我们教好语文,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郁玉荣--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

郁玉荣--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

观于永正老师《荷花》教学课堂实录有感四小郁玉荣这次教研活动我们观看了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学的《荷花》一课,教学中体现的深刻的教学思想,精湛的教学艺术给我们的阅读教学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一、重基础,“写字教学”贯穿始终目前阅读教学追求“个性”“创新”成了一股时髦的风,“写字教学”常常被人们忽视,平时的教学中尚能在课尾提一提并布置学抄写默写,但在“课改”研讨课之类的阅读教学中越来越成了麟毛凤角了,生怕学生的“创新”的热情,弘扬的个性受到它的破坏。

在于老师的课上“写字教学”不仅受到了重视,而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二、读书要读出“味”来以前的阅读教学往往以“讲解”为主,而剥夺了学生“品读”“体味”的权利,现在的一些阅读教学则因追求“创新”和“个性”而剥夺了学生“品读”“体味”的机会。

《荷花》的教学为“呼唤回归阅读权”的阅读教学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三、适当的“创新”适当的“创新”或说“创新”要适当。

“创新”是好事,是课改倡导的核心,但在一些课堂上,常常一“创”不可收拾,沾边的不沾边,恰当不恰当的统统称之为“张扬的个性”,有“创新”。

归究其原因,这是没有在扎实的基础上追求“创新”,没围绕文章或字、词句、段的中心意思去“创新”。

前面叙述中我们已经感觉到了在于老师教学中,学生通过“熟读”“品读”“美读”课文,与“文本”进行了扎实充分的对话,创新思维非常活跃,产生的创新成果也与“文本”相贴切。

以上三点是我观看课堂实录后油然而生的自我反思,于老师的课展示了教学艺术的无穷的魅力,表达他对阅读教学的深邃的思想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究体会。

观于永正老师《梅兰芳学艺》教学课堂实录有感四小郁玉荣这次教研活动我们观看了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学的《梅兰芳学艺》一课,在于老师的课堂实录中,我再一次被于老师精彩的课堂而感动。

下面是我自己一点粗浅的体会。

1、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常言道:“不动笔墨不读书。

”于老师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动笔习惯。

特级教师于永正博客 [感受特级教师于永正]

特级教师于永正博客 [感受特级教师于永正]

《特级教师于永正博客 [感受特级教师于永正]》摘要:课堂上艺术人生感受特级教师永正身临其境地感受了老师魅力那种挥不教益给我身教学以诸多启示,任何事情都是相尊重学生教师也会赢得学生尊重所以学生们都打心里喜欢老师喜欢他课喜欢他独特教学方式,老师用他人格魅力、独特教学方式向他学生、向广教育工作者展示了他作特级教师艺术人生课堂上艺术人生感受特级教师永正身临其境地感受了老师魅力那种挥不教益给我身教学以诸多启示当脑不断再现老师讲授全神贯)精彩片断我定就我视角、我体会试着走近老师走进他那精彩课堂、尊重赢得尊重纵观老师课不难发现他始终将学生摆课堂主体位置上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对学生答案即使是有误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用他特有式引导法进行恰当引导将学生思维步步导向正确面从语教学上看学生老师助下到了正确答案;但就学生发展看老师学生赢得是对身肯定所以说教师尊重学生不仅培养了学生再思考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信心任何事情都是相尊重学生教师也会赢得学生尊重所以学生们都打心里喜欢老师喜欢他课喜欢他独特教学方式这种尊重也使得永正老师成了广教育工作者尊重长者二、幽默语言课堂佐如将堂语课比作碗方便面那么幽默语言就如方便面佐给整堂语课加入了无穷滋味我们不妨从课堂片段领略老师作幽默语言师魅力《狐假虎威》片断师是扯着嗓子说扯懂吗?(老师边说边用双手做了拉动作)生是拉思师不错扯着嗓子扯是拉什么呢?生拉嗓子(笑声)师把嗓子拉长?(说着双手做了拉喉咙动作)这能受得了吗?(众笑)想想是把什么拉长?就知道了(学生朗二节)老师课堂幽默不仅让学生轻松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地形成了种东西种从老师身上感染到幽默气质三、讲台另种舞台老师将三尺讲台变成舞台将课难以理抽象容演化种表演使老师和学生扮演课堂特定剧演员从而表演获取更直接、更深刻知识《草》是白居易名作赞美了草顽强生命力学课了检学生学习情况老师又设计了检环节用戏剧语言形容话即幕老师扮演某学生妈妈主要检学生背诵情况;二幕老师扮演某学生哥哥以哥哥记错作者李白检学生对作者了;三幕有趣老师扮演某学生奶奶并事先提醒学生奶奶没化耳朵有聋由这样奶奶提出那么多花儿不写干嘛写草呢?和岁窟窿误从而检学生对诗歌诗句和主题理并以奶奶像你这么候哪有钱上学呀感慨形成今昔对比四、粉笔描绘五彩课堂有人说语教师不是演员但应该有演员素养;语教师不是诗人但应该有诗人气质老师不仅有演员素养、诗人气质还具有画娴熟绘画技巧和创造力如教学《壁虎》和这《翠鸟》根据描述步步用粉笔勾勒壁虎和翠鸟外形这就比指着挂图部分部分地介绍更形象也比多媒体得亲切因学生感受到是老师整创作程而且这种程是看得见、摸得着是活生生传统语课上学生只是守位置上听老师传授知识而老师课上却能常置身精心设计戏剧表演这样直观形象课不仅可以让深奥知识浅显化而且还能让这些知识学生头脑留下更深刻、更难忘印象老师用他人格魅力、独特教学方式向他学生、向广教育工作者展示了他作特级教师艺术人生。

听于永正老师对话作文课有感

听于永正老师对话作文课有感

听于永正老师对话作文课有感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瓶颈,“作文难教,作文难写”,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师的最大烦恼。

为了教好作文,语文老师可称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境地。

前不久,我听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一堂对话作文观摩课,真是受益匪浅,“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阑珊处”。

于老师将自己的人品、智慧、艺术修养融进作文教学中,使他的作文教学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一、创设宽松的情景,走近学生心灵于老师走进课堂,和学生的几句对话,平易近人,谦虚随和。

于老师高兴地走进课堂说:“大家好!欢迎老师吗?对我有了解吗?老师对你们说我什么了啊?喜欢老师的理由是什么啊?”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创设和谐的氛围。

杨再隋教授曾这样评价于永正老师:“贯穿其间的是一个爱字,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的爱。

”是的,正因为于老师爱学生,所以他善于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

一上课他就鼓励学生想说话就直接站起来说,有问题就直接站起来提。

在他的鼓励下,孩子们不再拘谨,平等交流,相互尊重。

他们一古脑儿提了许多问题,于老师都逐一认真解答。

老师的亲切、随和一下子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然后于老师要求把对话写下来,正是这样贴近生活的言语交际活动,使孩子们想说,要说,会说,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渐渐消除了对作文的恐惧。

二、提供想像的情境,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小学生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为学生提供想像的情境,让学生多一些来自内心想像的东西,写出真实的內心世界,符合孩子们习作的心理需要。

于老师懂得孩子们的这种需要。

他让孩子们课堂展示自己的作文,让学生一边听,一边点评。

孩子们认真地听着,指出作文的问题,相互指正,合作探究。

特别是对话中的提示语,有的想到了神态描写,于老师是高兴地走进教室,有的想到了动作提示,写到小猴子摆摆手说……充满个性的想像带来的是充满个性的表达。

当老师要求孩子们把想到的写下来时,我们看到孩子们急于一吐为快的自豪感和成功感。

关于于永正老师作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关于于永正老师作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拜读了报刊、专著上特级教师于永正的精彩纷呈、出神入化的作文课堂教学实录,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于老师高超的作文教学技巧、精湛的作文教学艺术,那挥之不去的教益给我很多很多的启示。

当脑中不断再现于老师教学的精彩片断时,我决定从我的视角、观点,试着走近他,走近他那艺术的课堂一、幽默课堂的调味剂如果将一堂课比作一包方便面,那么幽默就是方便面中的调味剂。

适当的诙谐和幽默是让学生放松又能集中注意力的绝好手段。

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时地闪现幽默的语言。

请看《于老师印象记》(教学片段选自《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

下同。

)教学片段:生:老师,请问您贵姓?生:请问您尊姓大名?师:(非常高兴地)大连的同学真会说话!文绉绉的,多么有教养!(众笑)师:我上课的时候,最喜欢发言发错的同学!谁说错一次,记特等功一次,他们是有功之臣!别忘了,要实事求是,大胆地说,说于老师老,于老师不难过。

(笑声)师:我给你记一等功,给刚才两位发言错的同学记特等功!(众笑)再看看于老师的身材怎样?看看够不够当模特的料儿。

(笑声)师:再看看于老师的长相,这是重点(边说边用手指指自己的面部,众笑)先从脸型说起。

这才是真正的观察!她不光观察了,而且想了!想得那么深,那么远。

请往下进行(指指鼻子和嘴。

众笑。

)师:回家后,如果家长问于老师多大年纪,长的什么模样,会不会说?谁到前边来试一试?(一名女生来到讲台前。

)我妈在家叫你什么?生:媛媛。

师:媛媛,今天上午给你们上课的于老师多大年纪?是什么样的?一定与众不同吧?于老师的课上得怎样?对同学好吗?于老师还真不愧是个特级教师,俺媛媛说得真好!(众笑)其实,于老师课堂幽默的方法很多:有时一本正经,有时假装糊涂,有时自我嘲弄,有时信手拈来于老师之所以运用得如此纯熟,是他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的表现,更是他融融的爱心、博大的胸怀、乐观的情绪的绽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上的“艺术人生”——感受特级教师于
永正
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于老师的魅力,那种挥之不去的教益给我自身的教学以诸多启示。

当脑中不断再现于老师讲授<全神贯注)的精彩片断时,我决定就我的视角、我的体会试着走近于老师,走进他那精彩课堂……
一、尊重赢得尊重
纵观于老师的课,不难发现,他始终将学生摆在课堂的主体位置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对学生的答案,即使是有误的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用他特有的“于式引导法”进行恰当引导,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导向正确的一面。

从语文教学上看,学生在于老师的帮助下,找到了正确答案;但就一个学生的发展来看,于老师为学生赢得的是对自身的肯定。

所以说,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再思考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任何事情都是相互的,尊重学生的教师同时也会赢得学生的尊重,所以学生们都打心里喜欢于老师,喜欢他的课,喜欢他独特的教学方式。

这种“尊重”也使得于永正老师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尊重”的长者。

二、幽默的语言——课堂的“佐料”
如果将一堂语文课比作一碗方便面,那么幽默的语言就如方
便面的“佐料”,给整堂语文课加入了无穷的滋味。

我们不妨从一个课堂片段中来领略于老师作为“幽默语言大师”的魅力。

《狐假虎威》片断:
师:是的。

“扯着嗓子说”的“扯”懂吗?(老师边说,边用双手做了个“拉”的动作。

)
生:是拉的意思。

师:不错,“扯着嗓子”中的“扯”是拉什么呢?
生:拉嗓子。

(笑声)
师:把嗓子拉长?(说着,双手做了个拉喉咙的动作。

)这能受得了吗?(众笑)
想一想,是把什么拉长?读一读就知道了。

(学生朗读第二节)
于老师的“课堂幽默”不仅让学生轻松掌握了知识,而且还一点点地形成了一种内在的东西——一种从于老师身上感染到的幽默气质。

三、讲台——另一种“舞台”
于老师将“三尺讲台”变成“舞台”,将课文中难以理解的抽象的内容演化为一种“表演”,使老师和学生扮演课堂特定剧本中的演员,从而在表演中获取更直接、更深刻的知识。

《草》是白居易的名作之一,赞美了草的顽强的生命力。

学过课文之后,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于老师又设计了一
个经典的检查环节。

用戏剧语言形容的话,即第一幕“于老师扮演某学生的妈妈”,主要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第二幕“于老师扮演某学生的哥哥”,以“哥哥”记错作者为“李白”,来检查学生对作者的了解;第三幕最有趣,“于老师扮演某学生的奶奶”,并事先提醒学生”奶奶没文化,耳朵有点聋”,由这样的奶奶提出“那么多的花儿不写,干嘛写草呢?”和“一岁一窟窿”的误解,从而检查学生对诗歌诗句和主题的理解。

并在最后以“奶奶像你这么大时候,哪有钱上学呀”的感慨形成今昔对比。

四、粉笔——描绘五彩课堂”
有人说,语文教师不是演员,但应该有演员的素养;语文教师不是诗人,但应该有诗人的气质。

于老师不仅有演员的素养、诗人的气质,还具有画家娴熟的绘画技巧和创造力。

如在教学<壁虎)和<翠鸟)时,根据书中的描述一步一步用粉笔勾勒壁虎和翠鸟的外形,这就比指着挂图一部分一部分地介绍更形象,也比多媒体来得亲切,因为学生感受到的是于老师的整个创作过程,而且这种过程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活生生的。

传统的语文课上,学生只是“守”在位置上听老师传授知识。

而在于老师的课上,却能经常置身于精心设计的戏剧表演,这样直观形象的课不仅可以让深奥的知识浅显化,而且还能让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更深刻、更难忘的印象。

于老师用他的人格魅力、独特的教学方式向他的学生、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展示了他作为特级教师的”艺术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