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第五章 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
公共政策学第五章第三节政策议程的阶段与类型剖析
一、公众议程与政府议程 1.公众议程
政策议程的建立
(1)公众议程也称系统化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公众和社 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这样一种政策议程。
(2)本质上,公众议程是一个众人参与的过程,是一个问题从与其具有
特殊联系的群体逐渐扩散到社会普通公众的变化过程。
定;一般而言,社会问题转变为政策问题先要经过公众议程,然后才能
进入政府议程;有时社会问题也有可能越过公众议程直接进入政府议程。
二、政策议程的类型 1.外在创始型议程 (1)外在创始型议程是指,政策诉求由政府系统以外的个人或团体提出, 经阐释和扩散进入公众议程,然后通过对政府施压使之进入政府议程。 (2)阐释是指对政策诉求进行解释和说明。 (3)扩散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政策诉求传递给相关群体。
公众。
D.问题的复杂程度
E.先例的明确程度
2.政府议程 (1)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 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 政策议程。 (2)从本质上讲,政府议程是政府部门按照特定程序行动的过程,政府 的制度性因素在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Βιβλιοθήκη (3)新旧项目对政府议程的影响
A.旧项目是指以常规形式出现的项目,如增加工资、财政拨款、社会保
障等。一般而言,政府对这类问题都较为熟悉,且处理方案在一定程度
上已经成型,所以它们往往会优先进入政府议程。
B.新项目是指因特定情况或事件引起的项目,如大规模罢工、外交方面
出现的危机等。新项目进入政府议程常会受到拖延。
3.传媒是连接公众与政府的桥梁,使得公众参与决策成为可能。
4.传媒能发挥政府决策系统外脑的作用,是政府决策系统了解和掌握社
宁骚《公共政策学》新解第五,第六章PPT
6 、专家人士及咨询机构; 7 、公民和社会团 体; 8、政策网络(美国国会、政府与利益 集团之间构成的“铁三角关系”;三大类网络: 利益型政策网络、意见型政策网络、混合型政策 网络;利益性政策网络通常由与某一政策有直接 或间接利益关系的相关机构及其代表人士构成, 它会收到利益集团的影响,但它本身又常常不是 固化的利益集团;意见性政策网络一般由对某一 政策没有相关利益但有相近观点的专业机构或人 士构成。)
所谓历史性,是指公共政策问题从它的成因来 看都不是突发的,而是经过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才会达到普遍化和严重化的程度,尤其新的公共 政策问题都可能是已有政策遗留、衍生的,也可 能是环境与事态的新变化所致。
所谓动态性是指一定的政策问题的性质及其严 重程度,是随着成因的变化而变化。
三 政策问题的分类:P253
二 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
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基本特征):P251
(一)关联性与公共性 关联性:任何一个政策问题都不是孤立的,而 是整个政策问题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会与其他 领域、地区或部门的政策问题有不同程度的相关 性,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例如,环境问题 与经济发展问题和科技问题等都有密切的相关性。
单选题
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关系是(A )
A 前者是属于后者的一种基本类型 B 后者是属于前者的一种基本类型 C 二者互不隶属 答案:A D 二者相互排斥
(04.4)单选题 公共政策问题不同于一般公共问题的关键在于(D A 前者影响范围更大 C 前者已被政府领导人所察觉 ) B 前者已被更多的人所认识 D 前者已被列入政策议程
从政策问题的结构角度:分为结构优良、 结构适度和结构不良三种类型
问题的结构 要 素
结构优良
决策者 备选方案 效用(价值) 结果 概率 一位或数位 有限 一致 确定型或风险 可计算
公共政策第5章第1讲
某一社会情况是社会问题 二、社会问题的类型 三、当前的热点社会问题
一、什么时候由谁来认定某一社会情况 是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是指一个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和一部分 有影响的人物认为某种社会状况不理想或不可取, 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并设法加以改变。
克隆羊多莉诞生引发争议
1997 年 2 月22日,应该一位科学家成功地克隆出了 一只羊“多莉”。它的诞生震惊全世界。克隆技术 的产生意味着克隆人成为可能。绝大多数人认为, 人类应该采取联合行动,避免“克隆人”的出现。
3、食品安全——不要事后诸葛亮
有人说,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从 大米里认识了石蜡;从火腿里认识了敌敌畏;从咸 鸭蛋、辣椒酱里认识了苏丹红;从火锅里认识了福 尔马林;从银耳、蜜枣里认识了硫磺;从木耳中认 识了硫酸铜 ……今年,三鹿、鸡蛋又让我们知道了 三聚氰胺的化学威力。
4、看病难——不敢进医院
(3)结构不良问题通常涉及不同的决策者,政策 目标之间相互冲突。备选方案及其结果可能是未知 的,也不能够确定其风险。
质量状态
优良
清晰可辨 少量可计算 少量 少量 有限 共识 可把握
适度
清晰可辨 大量可计算 少量 大量 有限 共识 不易把握
不良
模糊或有争议 不可计算 大量 大量 无限 冲突 无法把握
过失性社会问题产生于偏离社会正常生活和规 范的一些过失行为,如青少年失足和社会犯罪。社 会规范允许一定程度的行为偏差;“偏差”具有一 定的相对性。
结构性社会问题指由社会自身结构不合 理所导致的一些社会现象。结构性社会问题 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其中最突出的就 是各种各样的不平等现象。 由价值观变化引发的结构性社会问题也 不在少数。如家庭问题、劳动问题、人口问 题、环境问题。
宁骚《公共政策学》笔记
宁骚《公共政策学》笔记《公共政策学》宁骚(2010最新版)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第四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第八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第九章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第十章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①研究对象②概念体系③研究方法※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一)公共政策: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1、具体的个别政策;2、政策群和政策链:(1)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2)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3、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二)政策系统。
对政策系统的研究应予重视的四个突出问题: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有四种类型:①线性结构②职能结构③线性—参谋结构④矩阵结构(三)政策过程:决策行为是选定目标和选取最优化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
第五章 公共政策的制定 公共政策 教学课件
进一步理解方案规划
方案规划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既定的公共政策问题 方案规划的基本内容是方案设计和方案择优
方案规划既是一种研究活动,又是一种政治行为
二、方案规划的程序
问题 界定
目标 确立
方案 设计
方案 评估
方案 抉择
1、问题界定
问题症结分析 问题察觉
•问题情境 •问题实质 •问题危害
问题原因 分析
重庆公租房建设目标 2010年2月,重庆正式公布的公租房建设方案是: 未来10年建设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前三年,主城区 和郊县各建成1000万平方米,其余2000万平方米再 择机建成。 6月底闭幕的重庆市委三届七中全会,将这个目 标调整为,前三年在主城区建成2000万平方米,全市 建成3000万平方米公租房。 今年9月,主城区公租房开工量已达到990万平方 米,加上中心城市和卫星城市开工的面积,全市公租 房开工面积已达到1200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市委、市 政府今年的目标任务。
公共政策方案抉择的标准 公共政策方案抉择的依据在于元政策的要求和价 值标准。具体说来,有以下一些标准: 有利于元政策的实现。公共政策方案本身体现基 本国策的精神,符合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目标。
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政策目标。这是进行方案 抉择时最主要最基本的标准。
尽可能少地消耗公共政策资源。 实现政策目标的风险程度尽可能的小。 在政策方案实施中产生的副作用尽可能小。
对公共政策方案后果的预测实际上属于公共政策 评估的范畴,这种预测发生在公共政策付诸实施以前, 属于评估中的事前评估。 决策者可以利用其所掌握的各种信息,比较每一 个方案,对方案实施的成本和收益、实施中可能碰到 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可能性与程度、可靠性等因素进行 评估,在此基础上列出各方案的优点与缺陷,并以此 作为最终对方案进行取舍的依据。
公共政策学 5
第一节 公共问题概述
一、公共问题的概念 公共问题具有二个基本特征:
第一,公共问题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第二,公共问题具有影响的非排他不可分性。 公共问题的概念: 公共问题是指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 影响,具有影响的非排他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 切相关那些公共性社会问题。
二、 公共问题的类型
(一)政策合法化的途径 1.公众参与 2.建立听证制度 3.建立行政程序制度 4.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 5.建立协商谈判制度 6.建立民意调查制度
(二)政策合法化的类型 1.政策合法化类型的通常划分方法 2.政策合法化按其主体划分
第五节 中国公共政策的制定
一、“有组织无政府”的理性模式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中 国公共政策的制定模式为“有组织无政府”的理性模 式。表现在: 1.政策制定以政治理想主义为价值取向。 2.政策制定的主体不仅只是官方的政策制定主体。 3.决策权力的结构除了集权制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 自身的独特之处。 4.改革开放前,公共政策制定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政治 领袖的言论。
在博弈论中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策略”。它所对 应的是这样一种理性决策的情境,即在考虑了对手所有的可 能性选择之后,设计—组行动并使之达到最优的结果。博弈 论者借用了这样一个词“最小最大化”来阐述理性策略的实 质性内涵,对博弈的参与其而言,无论对手怎样去做,自己 的选择都将使自己最大的损失最小化或最小的收益最大化。
四、 系统决策
系统决策模式借助了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般系统论思想。美国学者戴 维·伊斯顿1957年提出、阐述和完善了政治系统分析理论。这一分析 理论适用于全部政治生活,当它被应用于公共政策学时就被称作决策 的政治系统模式(Political System Model)。
《公共政策学》讲义
《公共政策学》串讲讲义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本章重点: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本章难点: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典型例题: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本质和属性,属于公共政策层次中的()A.政策主体系统B.政策过程C.政策一般D.政策系统【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属于本章重点知识。
另外,在这一章中,涉及到公共政策学的几个概念及相关的提出者,需要对每个人物的主要学术贡献及观点扎实掌握住,这是历年考试的重要考点。
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主具本章重点:本章重点:公共政策的定义及其内涵,政策本质的定义及其内涵,政策工具的定义及其内涵;公共政策的类型划分;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政策工具的分类。
本章难点:公共政策、政策本质、政策功能、政策工具等基本概念,掌握公共政策、政策工具的类型划分典型例题:当代中国的行政决策的形式主要有()A.行政法规B.基本法律C.人大决定D.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E.部门规章【答案】ADE【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公共政策的类型划分,属于本章重点知识。
从历年考试的情况来看,关于公共政策的类型划分知识点是每年必考,因此特别提醒大家注意。
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本章重点:公共决策体制,公共政策主体与主体系统本章难点:政府能力、治理能力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典型例题:保证政策系统的良性运行和政策目标的实现,减少决策失误,避免政策执行中发生变形的政策支持系统的子系统是()A.信息传播系统B.政策咨询系统C.政策评估系统D.政策监控系统【答案】D【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公共政策系统,属于本章重点知识。
具体从本题来看,分类或类型的内容都是考试的常考知识点,要特别引起注意。
另外从历年考试的情况来看,公共决策体制知识点是每年必考,因此特别提醒大家注意。
第四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本章重点:政策过程理论模型的含义及其认识论意义;理性主义模型;渐进主义模型;规范最适模型与混合扫描模型;政治系统模型;机构一制度模型;集团模型;精英模型;“上下来去”政策过程模型的构建;公共决策过程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公共政策学(严强)第5—9章复习知识点
公共政策学(严强)第5—9章复习知识点选择(第五章)1.政策议程的相关问题:政策议程的分类问题,相关因素问题、设置的机制、设置的途径。
2.政策议程的作用拉雷.N.格斯顿说过“公共议程:政治决策的焦点。
”原因在于:一方面是政策议程是政策过程的首要环节;另一方面是政策议程是政府在社会价值进行权威配置的基础。
3.政策议程类型:(1)拉雷.N.格斯顿:实质性议程与象征性议程,公开的议程与隐蔽的议程(2)琼斯(3)系统性议程(公众议程),制度性议程(正式议程)4.象征性议程具有“安全阀”的功能5.象征性议程与实质性议程在政策过程中形成了某种互补关系,即政策行动主体会对实质性议题采取象征性回应(具体情况参考书127页)6.实质性议程与象征性议程,公众议程与政府议程都属于公开的议程。
7.隐蔽议程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政府的合法性与效能性产生负面影响8.政策议程激发机制类型:理性模式的激发机制,政治模式的激发机制,多源流模式的激发机制9.政治模式的激发机制涉及以下因素:行动者,动力,信念,资源,地点10.多源流模式的激发机制的核心是试图解释为什么某些议程受到决策者的注意,而另外一些却被忽略了。
它是以政策之窗的形式揭示了政策议程设立的激发机制。
在该议程中存在三种源流:问题,政策与政治11.政治源流包括三个因素:国民情绪,压力集团的争夺行动,行政或立法上的换届12.政策议程激发机制构建的行为基础在于正确的理解和确立导致人的行为的前提,即人的本质或人性13.突破西方机制隐藏在背后的人性假设的途径是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本质理论14.五种对政策议程建立形成触发效应的因素:需要或利益,认识或文化,规则或制度,影响力或权力,情境或环境15.重大事件形成触发机制,从而使政策之窗打开。
16.作为公共政策议程设立的催化剂,重大事件成为触发机制的条件来自于三个因素:范围,强度和时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激荡。
17.重大事件可分为内部事件(国内,自然灾害,技术突破,生态破坏和社会演变)和外部事件(国际:战争行动,间接冲突,经济对抗和军备增长)18. 政策议程设立的影响因素1、政策行动主体的特性;2、政策行动主体的态度(三种基本倾向:积极参与、被动参与、冷漠)19.利益集团资源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一成员数量上有大有小;二有没有包括相似利益的集团高峰联盟;三一些集团资金充裕20. 西方政策议程设立的主要途径:1、外部推动模式;2、社会动员模式;3、内部推动模式;4、联盟替代模式。
2011年四月自考 最新版公共政策学简答论述 自己整理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简答题:1.(P93)简述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2)决策科学的形成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2.(P71)简述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作为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的公共权力机关,就在这些组织里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个人而言,经常成为某项公共政策的对象系统中的一分子。
鉴于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资源配置和价值分配方案,这种主体系统于对象系统的相对性是需要研究这给予特别关注的。
另外,公共权力机关以及供职其内的所有公务人员所拥有的直接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全部权力,在法理上都是都是人民委托他们行使的权利,而人民在民主制度健全的政治体制中能够通过政治参与而成为公共政策的间接主体;但是在民主制度不健全的体制中以及在人民对政治参与保持冷漠态度的情况下,他们就仅仅是政策的对象或客体。
人民一方面是国家主权的拥有者,另一方面又是公共政策的对象或客体,这一对矛盾只有在公共政策体现和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正确的解决。
3.(P71)简述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公共权力机关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确定无疑的,但是科学决策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增加政策咨询、政策评估、政策预测等环节,而在这些环节中政策研究组织和政策分析者的主体地位也是不容置疑的,尽管在整个政策系统中后者处于辅助决策的地位。
在对重大决策的研究中,探究二者在决策过程中的互动是很有意义的。
美国学者埃齐奥尼指出,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握有权利,而政策研究组织和政策研究者创造知识,“这两种社会职能——两种专业、两种精英人物的群体,具有互动性”。
因此,应当重视“权力在知识的创造者和政策制定者之间互动所起的作用”,而“二者的结合是在知识和决策之间架设桥梁的最佳途径”。
4.(P73)简述研究设计的程序。
00318公共政策自考知识点汇总
00318公共政策-目录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1.公共政策学2.政策系统与政策过程3.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4.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的概念5.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6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7.古代中国政策研究8.公共政策学在西方国家产生的条件、标志和过程9.公共政策学的引进10.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进程和发展方向11.学习公共政策学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12.公共政策的概念涵13.公共政策的类型划分14.公共政策的功能15.公共政策的产生与发展16.公共政策与法的异同17.公共政策的认识论本质、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18.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9.政策工具20.政策工具的类型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21.公共政策的主体与主体系统22.政策系统与政策客体和环境的关系23.政策系统的运行及步骤24.政策支持系统25.政策反馈系统26.政策系统的一般环境27.政策系统的工作环境28.政府能力29.公共决策体制30.政府权力、政府职能与公共政策的关系31.国家结构与公共政策的关系32.政府能力、治理能力与公共政策的关系33.公共利益34.作为政策客体和主体的公民35.非政府政策行为者与公共政策的关系36.公共决策权力及其归属37.决策权力的配置38.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39.非政府行为者与公共政策的关系40.公共决策的规则第四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41.政策过程模型的认识论意义42.政策过程模型的必备条件43.公共政策分析需要借助于模型的原因44.理性主义模型的含义45.渐进主义模型的含义46.规范最适模型(德洛尔)47.混合扫描模型(埃齐奥尼)48.政治系统模型49.机构 -制度模型50.集团模型51.精英模型52.规范最适模型与混合扫描模型的具体运用53.揭示认识论本质的政策过程模型有54.揭示社会本质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有55.“上来下去”政策过程模型的含义56.构建中国特色的政策过程模型的原因57.“上来下去”政策过程模型的特征是容纳性和开放性58.决策过程理性化的含义59.决策过程专业化的含义60.政策过程科学化的含义61.政策过程的民主化的含义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62.政策问题的概念63.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64.政策问题的分类65.公共问题和政策问题之间的关联66.常见的公共问题提出主体67.政策网络的含义68.问题认定的含义69.问题认定的方法70.问题认定的步骤71.政策议程的含义与类型72.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与障碍73.政策议程确立过程的模型74.三源流模型的含义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75.政策目标76.政策目标特征77.公共政策目标的分类与基本目标78.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79.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80.政策规划的含义81.政策设计的含义82.政策规划的主体83.公共政策的抉择主体84.公共政策抉择的原则85.常规决策与危机决策86.预测性评估87.可行性评估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88.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特点、作用89.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执行“上来下去”模型90.基于西方经验的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91.政策执行机关的特性92.下级执行人员执行行为的地位及作用93.提升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方法94.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概念95.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因素96.政策本身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97.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概念98.政策主体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99.政策对象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100.政策环境对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101.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概念102.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含义103.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104.执行偏差产生的主观原因105.执行偏差产生的客观原因106.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107.政策失灵的概念108.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原则109.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机制110.政策无效执行的概念111.政策无效执行的具体表现第八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112.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113.公共政策评估的目的114.政策评估的主体115.公共政策评估的作用116.公共政策评估的类型117.公共政策评估的内容118.政策评估的过程119.公共政策评估的事实标准、技术标准、价值标准的含义120.公共政策评估事实标准的内容121.公共政策评估技术标准的内容122.公共政策评估价值标准的内容123.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124.政策指标的含义125.一元线性回归分析126.实验法评估127.政策指标体系的价值取向128.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政策评估的程序129.公共政策监控的含义130.公共政策监控的类型131.公共政策监控的内容132.公共政策监控机制133.公共政策监控的功能134.内部政策监控机制135.外部政策监控机制136.公共政策监控的过程第九章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137.公共政策稳定的内涵138.政策变动的含义139.公共政策创新的内涵140.影响公共政策稳定的动力因素141.政策稳定的意义142.公共政策变动的原因143.公共政策变动的类型144.公共政策创新的动力145.公共政策调整的含义146.公共政策接续的含义147.公共政策调整的形式和程序148.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因149.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则150.公共政策调整的作用151.公共政策终结的含义152.公共政策终结的对象153.公共政策终结的原因154.公共政策终结的作用155.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156.公共政策终结的策略第十章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157.知识的含义和特征158.政策学知识的应用159.政策分析的含义、要素、原则和过程160.政策分析的注意事项161.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的含义163.政策分析师的角色定位164.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的作用165.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与政策分析师的职业伦理166.政策分析师的素质要求167.政策学习的含义及类型168.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变成国家意志的法定程序169.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类型170.大众传播对公共政策评估和调整的影响171.政策探究和政策对话17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公共决策制度的特点。
公共政策学-第五章政策形成
(二)结构性社会问题 由社会自身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一些社会现象。 由于符合社会规范,而不容易被察觉。
3
三、社会问题的比喻(自学)
◆ 急性病 ◆ 慢性病 ◆ 自愈性疾病 ◆ 晚期疾病 ◆ 先天性疾病 ◆ 传染性疾病 ◆ 不治之症 ◆ 医源性疾病 ◆ 食源性疾病
第五章 政策形成
第一节 社会问题
1. 社会问题的产生 2. 社会问题的类型 3. 社会问题的比喻 4. 定义问题的基本步骤
第二节 政策议程
1. 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 2. 政策议程的类型 3. 政策议程建立的条件 4. 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 5. 政策议程与突发事件
第一节 社会问题
一、社会问题的产生 只有当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和一部分有影响的人物认为某
种社会状况是社会问题时,它才是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的主观认定经常存在很大分歧。(随时间,随 个体而不同。)
请思考: 随时间?有哪些问题一度被人们认为是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而后又被人们认为不那么严重或者不是社会问题?反之亦然 随个体?有哪些问题有些人认为很严重,有些人认为不是社 会问题。
二、社会问题的类型
(4)新式武器与力量失衡
五、政策议程与危机突发事件
你所了解到的中国以及世界的危 机事件有哪些?
12
(二)风险社会
◆ 风险
Risk源于Risque(意大利语),最早出现于16世纪航海贸易与保险业 中。风险的最初含义为某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 传统社会(阶级社会) 风险社会
13
(三)传统社会与风险社会
4
四、定义问题的基本步骤(自学)
一、问题察觉 二、问题界定 三、问题描述
公共政策导论(第四版)第5章
公共政策导论(第四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社会问题的基本类型 政策问题确认的基本内容
政策议程的类型及其触发机制
政策规划过程中的相关内容
公共政策导论(第四版)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5.1 社会问题的产生
5.1.1 什么时候由谁来认定某一社会情况是社会问题
只有当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和一部分有影响的人物认为某 种社会状况是社会问题时,它才是社会问题,其中权力因素 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社会上一些有影响的人物对某一社会 情况的关注程度及其看法态度,有时候能够把某一社会情况 直接推上社会问题的舞台。
时间
时间是指触发 机制产生的时 间。
触发机制影响
的人员数量和 地区规模。
公共政策导论(第四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触发机制的 类型
内在触发机制: • 自然灾害; • 经济灾难; • 技术突破; • 生态变迁; • 社会变迁。
外在触发机制: • 战争行动; • 地区与国际冲突; • 经济对抗; • 新式武器与力量失衡。
公共政策导论(第四版) 新编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5.1.2 社会问题的类型 社会问题 的类型
过失性社会问题: 这类社会问题产生 于偏离社会正常生 活和规范的一些过 失行为。
结构性社会问题: 结构性社会问题 是指由社会自身 结构不合理所导 致的一些社会现 象。
公共政策导论(第四版)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5.5 心理效应与决策质量
光环效应(晕轮效应)
反衬效应
首因效应(先头效应)
乐队效应
近因效应(新因效应)
心理效应 与 决策质量
黄灯效应
从众效应
新闻效应
定型效应
颂歌效应
第5章--社会问题与政策议程教学教材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版)
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6、社会分层理论
分层本来是一个地质学的概念,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
社会学家借用这一概念来分析社会的纵向结构,提出了社会阶层 的概念,用以指称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 在社会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阶层是因为社会的 等级分化而形成的具有连续性的等级序列。
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版)
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5.1.3 社会问题理论
1、社会冲突理论
社会冲突理论以科塞(L·A·Coser)和达伦多夫(Ralf G·Dahrendorf) 为代表,重点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及影响。科 塞在1956年出版的《社会冲突的功能》一书中最早使用了“冲突 理论”这一术语。
标签理论注重对异常行为过程的研究,其基本观点是:在人们变 成异常行为者的过程中,社会给贴上异常行为者的标签是一个关 键因素;当社会通过创造新的准则而把异常行为的标签加在初发 性异常行为者身上后,这个人就可能成为复发性异常行为者。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版)
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5、手段—目标论
这是美国的社会学家默顿在杜尔凯姆(Emile Durkheim )社会失范 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理论。
《公共政策的病理》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版)
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5.1.6 社会问题的阶段性分析方法
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富勒(Richard C·Fuller)和理查德·迈尔斯 (Richard R. Myers)最早为社会问题研究提供了一个粗略的分析框架, 探讨了社会问题发展的三个阶段,即察觉(awareness)、决策(policy determination)、改革(reform),提出了社会问题的自然史观。
公共政策讲义:第4、5、6、7、8、9章
第四章政策制定(复习参考教材4、6、11章)⏹对政策制定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
我们在此是指狭义的政策制定。
⏹一般的,政策制定环节包括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政策议程、政策方案的设计与抉择、政策合法化等主要阶段。
第一节公共政策问题⏹政策始于问题。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第一个基本环节,就是发现问题和判断问题。
⏹按照Herbert A.Simon的决策理论,无论是领导、管理,还是政策的制定都是一种“解题”(problem-solving)活动。
⏹美国政策学家邓恩特别强调政策问题构建在整个政策分析过程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问题找准了,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
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常常犯第三类错误:解决了错误的问题。
一、公共政策问题的含义问题(problem):通常泛指实际状态与期望之间的差距。
问题从性质上可以区分为:私人问题(个人问题、少数人的问题)和社会问题(公共问题)。
例如汽油短缺、贫困等。
社会问题(公共问题):是指社会现状(实际现象)与社会期望(应有现象)之间的差距。
问题超出了个人、少数人的界限,呈现出社会性的特征。
毫无疑问,公共政策问题应当是社会问题(公共问题)。
另外,从抽象意义上,问题可以区分为“初始问题”和“政策问题”。
公共政策问题的含义对于公共政策问题的含义,有着多种界定:安德森:能引起社会上某一部分人的需要或不满足,因而寻求援助和补偿的某种条件或环境。
张金马:社会问题只有当通过个体与集团的行动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并且该问题属于该部门权限,政府又试图采取干预的手段去解决时,才会把它们列入政府议程,此时的问题就成为了政策问题。
邓恩:是还没有实现的,通过公共行动可能追求得到的需要、价值和改进的机会。
公共政策问题的含义⏹公共政策问题是指统治集团和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冲突和矛盾,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到政策议程中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
公共政策学第五章第三节政策议程的阶段与类型模板
2.强度
(1)强度是指公众对某社会问题的态度或反应程度。 (2)如果公众对某社会问题的反应平淡,则不会引发相关的政策议程; 反之,如果引起公众的担心和愤怒,导致舆论哗然,那就会使得政策制 定者予以高度重视。
3.时间 (1)时间是指触发机制产生的时间。 (2)瞬间机制(很短时间内就能够广为人知的事件),如地震、爆炸、
3.传媒是连接公众与政府的桥梁,使得公众参与决策成为可能。
4.传媒能发挥政府决策系统外脑的作用,是政府决策系统了解和掌握社
会信息的重要工具。
(六)问题本身
1.社会问题的明朗化程度对政策议程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般而言,明朗化的社会问题最容易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和政策决策系
统的反应。 2.如果只有问题明朗化后才能导致政策议程的建立,则政策决策系统只 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且问题往往在明朗化时已经非常严重了, 因此决策系统应该立足现在,预测未来,及时洞察潜在的问题。
公众。
D.问题的复杂程度
E.先例的明确程度
2.政府议程 (1)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 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 政策议程。 (2)从本质上讲,政府议程是政府部门按照特定程序行动的过程,政府 的制度性因素在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三)政治体系的封闭
如果政府体系保守,决策过程封闭,民选代表不能代表选举人的利益,
那么公众与政府联系的渠道就会出现障碍,公众的呼声和愿望就很难为
决策者所知,人们不仅无法与决策者进行必要的沟通,而且不能通过问 题讨论等形式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公众认定的社会问 题很难进入政策议程。
(四)承受能力的超重
定;一般而言,社会问题转变为政策问题先要经过公众议程,然后才能
公共政策第5章第3讲
在转型中国,大众传媒渐成为政策系统中各 种利益表达与聚合的公共平台,是影响公共政策的 重要变量。但是对媒体行为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官 方态度,中国媒体要担当“社会公器”的角色还有 很长的路要走。 贾西津:《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媒体给予了很高的期望。 那么,媒体是否必然的是“净土”、“天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媒体追求发行量、 收视率、用户量、广告量最大化的现象已不再陌生。 有人说:“广告对报纸的支持是一种复杂的恩 赐。报纸对广告的依赖可能使报纸出版者偏袒及企 业商人的道德准则和利益”。
小轿车最后被一位武警战士强行拦下。 而这时轿车后面已留下一条长达 1500 米的血 路。骑车人被拉出后,几乎体无完肤,多根 肋骨骨折,左耳外轮脱落,双脚后跟白骨绽 出。 8月25日,当地《大河报》率先报道了这 一惊人血案。 8月27日,肇事者被刑拘后,身份被披露: 张金柱,曾任郑州市公安局二七分局局长、 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公安分局政委。
10月13日,《焦点访谈》披露了这一血案。 10 月 17 日,郑州市公安局公布了对张金柱开
除党籍、开除公职、取消警衔的决定。 12月3日,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 消息传出,近万人自发来到郑州中院门口。 1998年1月12日,郑州中院公开宣判:张金柱 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 身。
3、政治领袖的作用 4、政府体制的作用 5、大众传媒的作用 第一,传播政策问题; 第二,制造舆论压力; 第三,连接公众与政府的桥梁; 第四,政府决策系统的外脑。
焦点访谈,表扬先进,批评落后,伸张正义。 李鹏1997年12月29日
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 朱镕基 1998年10月17日
公共政策学重点第五章
(二)公共政策客体
公共政策客体是指政策发挥作用时所指向 的对象,或者说,政策主体就哪些问题、针对 哪些人制定政策。 可以从“事”(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公共 问题)和“人”(政策发生作用的对象,即社 会成员)两个角度来认识公共政策的客体。
1.公共政策问题 从“事”的角度看,公共政策客体就是公 共政策问题。 所谓社会问题,就是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 出现的偏差,或者说,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状 态之间的差距。这种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 紧张状态,涉及到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从而 具有了公共的性质。 并非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必须通过公共政策 来解决 ,只有那些被列入政府议事日程、涉及 到相当多社会成员利益的社会问题,才能成为 公共政策的客体。
一、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
公共政策是人类通过自身的活动解决社会 公共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政策主体为应对来自 环境的挑战以及自身维持、存续和发展的需要, 借助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通过一定的方式作 用于政策客体的过程。
(一)公共政策主体
公共政策主体就是那些在特定政策环境中 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实施、评 估、监控的行为者。这里的“行为者”,既 包括个人,也包括团体或组织。 尽管世界各国的政策环境不尽相同,但公 共政策主体在构成上并无根本性区别,差异 主要在于这些主体在政策系统过程中所处的 地位、作用的方式以及影响的程度。
二、政策系统的构成
政策系统是一个由政策主体系统、政策支 持系统、政策反馈系统三个子系统构成的政策 巨系统。 政策过程及其各项功能活动是由这些子系 统共同完成的:一方面,它们按照各自的分工, 相对自主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它们又紧密 配合、协同一致,使公共政策系统得以正常运 转。
(一)政策主体系统
(二)政策系统的工作环境
公共政策学_第五章
《公共政策学》主讲老师:姜抒妤1、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选择】公共问题的形成或认定及其被纳入政府的政策议程是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也是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美国学者邓恩就特别强调问题,建构在整个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极端重要性。
1、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选择】公共政策过程的起点是()A:大众传媒的报导B:公共政策的制定C:公共政策的监控D: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1、私人问题,公共问题与政策问题的含义【选择】私人问题一般来说,仅仅涉及某一个人的期望与实际状态之间的差距,问题无疑具有个人性。
这类问题发生后只影响某个人或少数个人,他不属于政府机关要管辖和解决的范围,而是应当由当事者私人自行解决的问题,这就是私人问题。
1、私人问题,公共问题与政策问题的含义【选择】公共问题是指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情况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情况存在显著差距,因而通过各种方式将其缩小差距的要求公之于众,以争取社会的同情与支持,并谋求引起政府关注和予以解决的一种情境。
1、私人问题,公共问题与政策问题的含义【选择】政策问题是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或公共问题。
2、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案例分析】【简答】【多项选择】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应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客观的事实或问题情境。
第二,问题的察觉。
第三,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
第四,团体或组织活动。
第五,政府或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
1、关联性与公共性【选择】公共权力机构对政策问题的解决表现为法律,法规,行政命令或指示等形式的公共政策,对其所针对的所有人员都具有权威性和普遍性的效力。
2、客观性与主观性【选择】任何政策问题都基于一定的客观社会现实而得以成立。
不同国家的社会和政治制度,历史文化等,也可能造成国家间对问题的不同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一、单项选择题1.问题通常泛指实际状态与下列哪种情况之间的差距A.期望B.价值C.需要D.供求【解析】A2.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些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问题称为A.个人问题B.政策问题C.组织问题D.群体问题【解析】B3.通常由与某一政策有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相关机构及其代表人士构成,会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但本身又常常不是固化的利益集团,这一类型的政策网络被称为A.利益型政策网络B.意见型政策网络C.议题网络D.混合型政策网络【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利益型政策网络的定义。
政策网络主要可以分为利益型政策网络、意见型政策网络以及混合型政策网络三大类。
其中,利益型政策网络通常由与某一政策有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相关机构及其代表人士构成,它会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但它本身又常常不是固化的利益集团。
4.公共问题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提出主体是A.民意代表B.政府部门C.政党组织D.政治人物【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公共问题的提出主体。
常见的公共问题的提出主体有政府部门、政治人物、政党组织、利益集团、大众传媒、专家人士及咨询机构、公民和社会团体、政策网络等,其中,政府部门是公共问题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提出主体。
5.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公共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办法的分析方法是A.层次分析B.类别分析C.多角度分析D.假设分析【解析】C6.将公共问题的原因划分为可能原因、合理原因和可诉原因的一种问题认定的方法是A.类别分析B.假设分析C.层次分析D.多角度分析【解析】C7.头脑风暴法的核心机理并不依赖于逻辑上的一致性或过程的合理性,而是靠脑力激荡团体成员间的A.共识程度B.意见产出C.意见评估D.专业水平【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头脑风暴法的核心机理。
头脑风暴法是指由一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一些专家学者或利益相关者,从各个角度共同讨论有关的公共问题,并因而激发大量新构想的一种分析过程和方法。
头脑风基法的核心机理并不依赖于逻辑上的一致性或过程的合理性,而是靠脑力激荡团体成员间的共识程度。
8.政策议程通常可分为A.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B.系统议程和公众议程C.政府议程和国会议程D.政府议程和非政府组织议程【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政策议程的类型。
政策议程通常是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应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通常将政策议程分为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两大类。
但国外也有学者将公共政策议程按政策问题的重要性程度分为实质性议程和象征性议程两大类。
9.认定那些影响深远和潜在意义重大的政策问题的议程是A.实质性议程B.象征性议程C.系统议程D.政府议程【解析】A10.象征性议程的问题多集中于A.经济领域B.价值领域C.学术领域D.政治领域【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象征性议程的问题的集中领域。
通常情况下,实性议程的问题大多来源于经济领域,而象征性议程的问题多集中于价值领域。
11.在民主和平等的社会中,比较常见的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是A.外在创始模型B.动员模型C.内在创始模型D.史密斯模型【解析】A12.科珀等学者认为,动员模型通常出现在A.财富和权力高度集中的社会B.不太民主的社会C.民主和平等的社会D.财富和权力高度分散的社会【解析】B二、多项选择题13.下列属于科珀等学者确立的政策议程构建模型的是A.外在创始模型B.动员模型C.自发创始模型D.内在创始模型E.外压创始模型【解析】ABD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科珀等学者的政策议程创建模型理论。
科珀等学者根据政府在议程建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即直接提出或间接提出政策问题)以及创始者扩散问题的程度和方向,提出三种模型:外在创始模型、动员模型和内在创始模型。
14.公共问题的提出主体主要有A.政治人物B.政党组织和利益集团C.大众传媒D.专家人士及咨询机构E.政府部门【解析】ABCDE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公共问题的提出主体。
常见的公共问题的提出主体有:政府部门、政治人物、政党组织、利益集团、大众传媒、专家人士及咨询机构,公民和社会团体以及政策网络。
15.政府议程的类型按照其建立过程中各项功能活动的先后次序,可分为下列哪些阶段性类型A.界定议程B.规划议程C.磋商议程D.循环议程E.反馈议程【解析】ABCD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政府议程的分类。
政府议程的类型主要有两种分法:(1)按照议程项目的新旧状况,分为旧项目和新项目;(2)按照其建立过程中各项功能活动的先后次序,可分为界定或认定议程、规划议程、磋商议程和循环议程四种阶段性类型。
16.假设分析法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A.弄清分析人员、决策者、利益相关者各自对问题所做的基本假设B.比较和评估对问题所做的基本假设C.检视假设以及假设推论的分共问题在逻辑上的推演性D.组建合理的团队E.评估政策的合理性【解析】ABC17.政策问题的认定方法主要有A.边界分析B.多角度分析C.类别分析D.假设分析E.头脑风暴法【解析】ABCDE 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政策问题的认定方法。
政策问题的认定方法主要有边界分析、多角度分析、类别分析、层次分析、头脑风暴法和假设分析等。
三、简答题18.简述假设分析法的重要特征。
【解析】(1)该方法是从问题的可能方案入手,而并非从问题的假定出发,原因是利益相关者对解决问题的方案往往有所了解,而对问题的假设则并不知晓。
(2)该方法运作过程中始终运用同一种资料,因为公共问题上冲突常常并不在于事实资料本身,而在于人们对同一资料的不同解释。
(3)该方法能对各种冲突性的意见和方案做有效的、创造性的处理,从而精确地认定一个公共问题。
19.简述问题认定的步骤。
【解析】邓恩把问题认定分为问题搜索、问题决定、问题详述和问题感知四个相互衔接的步骤。
帕顿和沙维奇把问题认定划分为以下七个步骤:(1)对拟认定的问题进行初步观察。
(2)勾勒出该问题的边界的轮廓。
(3)搜寻事实依据。
(4)列举目的和目标。
(5)明确政策封套。
(6)匡算政策相关者潜在的成本和收益。
(7)再次审视对该问题的表述。
20.简述公共问题认定的出角度分析方法。
【解析】多角度分析是一种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公共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办法的分析方法。
(1)从个人角度看,许多政策抉择往往与决策者个人的感知、感情和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公共问题的分析必须重视决策者或相关人员的个人感情、感知和利益需求等对问题的影响。
(2)从组织角度看,公共问题的分析必须重视分析组织的组成形态、自我利益、价值取向等因素对有关问题的影响。
(3)从技术角度看,从最优化模型出发分析有关问题,具体使用的技术手段包括概率统计、成本—利益分析、计量经济学以及系统分析等。
21.头脑风暴法在问题分析中通常包含哪些阶段?【解析】头脑风暴法在问题分析中通常包含如下一些阶段:(1)组建团体。
脑力激荡团体成员的选择应依据要研究和讨论的问题性质和特点而定。
一般说来,他们应是了解该问题的专家学者,或与该问题密切相关的利益相关者。
(2)意见产出。
要严格区分公共问题意见的产出与评估,在公共问题意见产出时不进行过早的批评和辩论,以免抑制团体激烈的讨论,讨论气氛应尽可能地保持开放和随意,应尽量激发出很多意见,还应鼓励和容忍一些看似离谱的看法。
(3)意见评估。
所有的问题在意见产出后方才进行评估。
(4)意见排序。
公共问题意见评估结束后,应对所提出的问题意见进行排序,同时编制有关问题定性和解决方面的计划方案。
四、论述题22.试述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
【解析】(1)关联性与公共性。
任何一个政策问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个政策问题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会与其他领域、地区或部门的政策问题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政策问题的公共性表现在政策问题发生在社会公共领域,一般都影响到国家或某一地区的大多数人,与多数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它必须通过公共权力机构来加以解决。
(2)客观性与主观性。
任何政策问题都基于一定的客观社会现实而得以成立,所以其具有客观性;同时它们又都是基于人们的主观价值判断、切身感受以及分析研究和其他主动行为才得以上升到政策问题的高度,因而必然更具有主观性。
(3)历史性与动态性。
所谓历史性,是指政策问题从它的成因来看都不是突发的,而是要经过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才会达到普遍化和严重化的程度。
所谓动态性是指一定的政策问题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是随着成因的变化而变化的。
五、案例分析题23.A市著名的风景区燕湖原本风景秀美,近年来由于游客太多,管理混乱,湖水已严重污染,加之附近有一棉纺厂,该棉纺厂设有污水排放管道,途经燕潮向远郊的河里排放污水。
经过燕湖的管道闸门因年久失修已有泄漏,造成了泄漏排放染色废水事故。
使湖水污染更加严重,经市环保局现场勘察,采集有关水样检验、监测,证实燕湖的水质已远远低于国家规定标准,附近的居民和游客对此很有意见,纷纷呼吁政府机构着手治理燕潮。
你认为燕湖水质治理问题能否进入政策议程呢?为什么?【解析】一项公共问题要进入政策议程,应具备下列一些条件:(1)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
(2)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
(3)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与过程。
燕湖水质污染问题已经非常严重,甚至引起了居民和游客的强烈不满;市环保局也对此问题进行检测。
证实水质确实不符合要求,该市政府应该对此严重明朗化的问题有适当的反映。
而且燕湖是风景区,保护区内的水污染问题更易引起政府的重视。
因此,燕湖水质治理问题应该能进入政策议程。
24.城市里的流动人口越来越多,他们的子女入学难成为近年来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如果这些孩子成为新文盲,将造成新的社会问题,仅在XX市,这些孩子的数量就将近20万人,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早就引起了中央政府的关注。
1998年原国家教委和公安部提出“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具体承担流出地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管理职责”。
但由于我国义务教育的人头经费按户籍划拔,外来工所在的城市财政体制在义务教育支出中并没有包含外来务工者子女的教育经费,所以XX市这些流动学龄儿童就学仍然面临很大的困难。
绝大部分外来务工者子女只能到打工者自己创办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
这一问题也得到媒体的关注。
不少记者深入到XX市外来人口聚居地采访。
向社会反映打工子弟学校普遍存在着办学条件简陋、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和未通过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等具体问题。
不少专家学者也纷纷指出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并提出政策建议,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一位副所长说:“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应该以进入公立中小学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