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课后习题精简版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简答题全解
公共政策学简答题1、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本质属性与基本功能:(1)基本特征:阶级性、目标性、强制性、相对稳定性①阶级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一定的公共政策总是要为一定的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超阶级的公共政策是不存在的。
②目标性:在公共政策中,目标集中体现了社会成员的需要和利益追求。
③强制性:公共政策作为社会公共权威所选择或制定的一种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有其合法性基础并且具有权威性,因而它对于社会成员特别是目标团体具有约束力和强制力。
④相对稳定性:只有保持政策一定的稳定性,才能有利于特定社会问题的最终解决和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
但是其稳定性又是相对的,需要根据具体事实进行调整。
(2)本质属性:公共性是公共政策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判一切公共政策的基准性价值,成为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念和核心精神。
①阶级性和社会性:这两方面是紧密相联的,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②超前性③系统性:即公共政策往往不是孤立的,它们应是一个政策体系,这个政策体系是一个整体④合法性:这是极其重要的政治要求。
(3)基本功能:指公共政策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功效与作用。
从其对社会所起到的基本积极作用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分配社会资源;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
2、公共政策学产生的背景:公共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产生于美国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公共政策作为一门学科而出现,既是当代世界中社会、经济和政治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与战后美国特殊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虽然导致公共政策学科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更直接的原因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社会问题的压力;政府管理的需要;政治科学的发展;其他学科的发展。
4、经验决策模型的基本观点:政策制定的实际过程并非完全是一个理性过程,而是对以往政策行为不断补充和修正的过程。
政策制定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在现有的政策基础上实现渐进变迁。
决策者要依据现有方案,通过与以往政策的比较,考虑不断变化的环境需要,对以往政策进行局部的、小范围的调适,逐渐把一项旧的政策转变成一项新的政策。
公共政策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1、公共政策学科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是什么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党和国家在处理公共领域内的公用事物所制定的行为规范、准则或指南。
在我国包括一系列的命令、指示、通知、条例、规范等。
目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科发展和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
2、公共政策学发展的过程及其特点是什么1、公共政策学产生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
产生标志: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和勒纳合编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近发展》一书,奠定了政策科学诞生的基础.2、政策科学初步发展时期: 20世纪70年代1)、政策分析范式产生并迅速成长壮大.“政策分析”一词是美国的政治、经济学家、林德布罗姆首先提出的。
政策分析范式发展的原因是运筹学家、系统分析家和应用数学家的推动2)、加强了对政策过程的其他环节尤其是政策执行及评估的研究。
政策制定向政策执行的研究重心的转移,构成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新公共管理”范式出现的契机。
3)、政策科学的理论基础发生了显著变化.20世纪70年以前,政治科学的理论基础是政治学,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经济学途径在政策研究上逐渐居于主导地位,此外,也存在着一些不足:20世纪70年代政策科学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传统的政策研究范式仍占主导地位,忽视政策过程中其他环节的研究,而且政策科学的目标是要改善全人类的公共决策系统,端正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一方面目标过于宏伟,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它在回避各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与对立的条件下,抽象的谈改善政策制定系统,缺乏可行性,因而又被别人斥为“披着科学外衣的意识形态".3、公共政策学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20世纪80年代,政策科学研究的视角和主题进一步拓宽,体现在:A加强了对政策价值观或公共政策与伦理关系的研究。
B公共政策与行政管理日益融合,并最终导致新公共管理范式的出现C比较公共政策研究的发展D政策工具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E政策研究的视野进一步拓宽4)公共政策学发展新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A高度重视宏观分析,促使政府政策制定系统的改进.B加强规则政策研究,推动政府行政改革C政策绩效评估成为热点20世纪90年代政策科学的发展趋势,对于提高公共政策的质量,提高政府政策能力有积极意义。
公共政策习题和答案
一、试题1.理论综合(20分)试述公共政策的利益分析答:公共政策分析最本质的方面是利益分析,这是由公共政策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
利益分析:利益分析方法是从利益的角度,通过社会历史现象把握其本质和根源,透过各种社会主体的言论和行为把握其动因的方法。
2.政策问题构建(40分)选择一个特定的社会现象,按照相应的理论,构建一个恰当的政策问题。
必须满足以下要求:(1)问题必须明确;(2)必须根据所在领域的专门知识,形成合理的问题结构模型,以明确问题的构成;(3)必须根据所在领域的专门知识,明确问题形成的合理原因;(4)结合所掌握的公共管理专业知识,明确问题形成的可控原因社会现象:民以食为天,食以洁为先。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生活的最基本需求,是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然而我国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实在不容乐观。
三聚氰胺还阴魂不散,瘦肉精又开始兴风作浪;面粉增白剂刚刚被禁止,端午的粽叶又被爆出浸过硫酸铜·食品安全警钟一再敲响,加强食品监督,严格把关食品生产已成为政府肩头重任。
2011年3月3日,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发布有关撤销面粉增白剂的公告,规定自2011年5月1日起,禁止在面粉生产中添加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钙,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不得生产、销售食品添加剂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钙;有关面粉中允许添加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钙的食品标准内容自行废止。
此前按照相关标准使用过氧化苯甲酰和过氧化钙的面粉及其制品,可以销售至保质期结束。
紧接着,2011年3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11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之后工信部迅速出台《2011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实施方案》。
2011年4月27日,卫生部发布《关于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食品生产企业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必须属于已经列入《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或卫生部公告的单一品种食品添加剂,食品生产企业应当于2011年7月1日前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提交书面及电子版材料,包括指定标准文本、编制说明及参考的国际组织或相关国家标准。
公共政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doc
第一章公共政策活动1.1复习笔记一、公共政策活动的实质1212部门发挥着主导作用。
3运用为依托。
指公共政策是对社会进行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方式。
45的正常发展已构成威胁的公共问题。
二、公共政策活动的基本功能11一定的行为准2对抗。
政府必须使用公共政策这一有效的工具来对各种利益群体的矛盾进行调控。
3①为追求效率而鼓励扩大差别的原则。
②为消灭差别而牺牲效率的原则。
③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原则。
212之间、社会层次之间、代与代之间在机会方面的公平、平等、公正。
3破旧的机构设置和旧的制度安排。
三、公共政策活动的历史演变1120世纪70策科学探索》、《政策科学构想》。
融于一体的特人意志决定论。
很难为人们理解。
对政策科学起的作用不大。
220世纪80角度去研究政策效率问题。
的问题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
③在政策学家与政治家关系的研究方面。
指认识到过去过分强调科学家与政治家各自拥有一套分离的价值标320世纪9020世纪90趋势是拓展新的研究方向。
21①形成了以民为本、事异备变的政策思想。
指古代中国的明智的统治者在制定政策与策略时坚持“世异则事②建立了恩威兼施、以柔克刚的施政原则。
③形成了重政策辩论、政策分析的传统。
指中国古代留下了许多政策辩论与政策分析的文献。
④形成了完整的国策谋略体系。
指《孙子兵法》中包含有大量的国策条目、谋略思想和管理策略。
2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无产阶级政治家留下的政策思想与政策实践。
②毛泽东关于政策策略的光辉理论与实践。
3120世纪80指从1979年至20世纪90上进行的成功的震惊世界的制度和政策创新的实践。
220世纪90②出版了一批公共政策教材。
③建立了全国性的公共政策科学研究会。
四、公共政策活动的主要领域1等多个学科的施、管理变迁有大社会公共问题为目标的知识领域。
2才能发展。
要就需要进行专门的科学研究和知识创造。
34人公共政策活动各种创新型、危机1.2课后习题详解一、关键概念1员或部分成员题链条与公共政策不同的情况区别对施企业、社会集团那些超越一个国家、政府之上的社会问题则需要制定和实施全球的政策来解决。
《公共政策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公共政策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 绝对多数规则(政策方案的择优情境)2. 公共政策客体3. 市场失灵4. 政策执行偏差二、简答题1. 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2. 公共政策与法的相异之处包括哪些方面?3. 基于中国经验的“上下来去”政策过程模型具有哪些特征?4. 政策系统的运行包括哪六个环节?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要反映“大多数”人的意愿,则需要对投赞成票的具体比例作出明确的规定,如要求达到1/2或2/3或3/4等多数票,也称“过半数规则”、“比例多数制”。
2.政策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指政策发挥作用时所指向的对象。
公共政策是针对特定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群体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3.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如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市场无法消除外部性、无法满足社会对公共物品的需求等,以及外部环境的限制,从而使资源配置达不到“帕累托最优”。
4.执行者在实施政策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作用,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二、简答题1.首先,公共政策的主体是公共权力机关。
其次,公共政策处理的问题是大多数民众的问题,是以民众问题为导向的,是和每个公民的利益密切相关的。
再次,公共政策是以谋求公共利益为目的的。
2.强调的重点不同;执行中的主动性不同;权利义务的统一性不同;条文与精神的侧重不同;强制性的程度不同;稳定性不同;调整和适用范围不同。
3.(1)哲学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政策运作的逻辑流程是“上”“下”互动的双向流程。
(3)“一切经过试验”对于政策的正常运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上下来去”模型明确地把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设定为社会集体行为(5)“上下来去”模型的根本诉求是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所以乐于容纳具有同样诉求的其他政策过程模型。
4.利益输入、利益综合、政策形成、政策发布、政策执行、政策反馈。
(严强主编)公共政策学课后习题作者整理
目录公共政策第一章公共政策活动第一编公共政策系统第二章公共政策主体第三章公共政策价值第四章公共政策工具第二编公共政策过程第五章公共政策议程第六章公共政策规划第七章公共政策决策第八章公共政策执行第九章公共政策评估第三编公共政策分析第十章公共政策分析的框架和任务第十一章公共政策的问题建构分析第十二章公共政策的前景预测分析第十三章公共政策的行动建议分析第四编公共政策管理第十四章公共政策结构管理第十五章创新型政策管理第十六章应急型政策管理公共政策学课后习题前言第一章公共政策活动第一节公共政策活动的实质【关键概念】社会问题链:由社会问题组成的一根“问题链”,一端是个人问题,另一端是社会问题。
政策连续谱:政策替代文化:拉斯维尔的公共政策观念:德洛尔的公共政策观念:建立一个能够将各种与公共政策有关的学科融于一体的特殊模型。
1、一般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从一般政策到公共政策,突出的是公共政策活动中公共性的增强。
公共政策正是具有公共性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政策。
这里讲的公共性有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强调公共政策活动主要发生在社会公共领域;二是强调在公共政策活动中,执政党组织和政府部门需要运用公共权力;三是强调在公共政策活动中需要协调的是公共利益;最后强调在公共政策活动中应当遵循和坚持的是公共价值。
2、公共政策的定义(从中国转型社会的现实出发,可以做出如下的公共政策界定):公共政策是以执政党和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在一定的政治背景下,经论辩、竞争、合作的民主途径,以科学方法选择适合的工具,采取行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求得社会进步的活动过程。
3本书对公共政策的定义表明:(1)公共政策是执政党和政府做出的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宗旨的政治决定;(2)公共政策是执政党和政府立足于责任和能力范围,使社会达到善良治理的一种手段;(3)公共政策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满足多元利益需求的、事实和价值统一的能动活动;(4)公共政策是多个利益相关者通过论辩、竞争、合作的民主活动;(5)公共政策是强调使用方法、技术和程序的科学活动。
公共政策分析课后参考题及解答
公共政策分析课后参考题及解答1、公共政策和公共政策分析的含义公共政策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体现了有明确方向的活动过程,是政府对社会生活,按照统治阶级的意愿所作出的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选择的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
2、简要分析公共政策分析发展的历史过程学科发展的新阶段-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政治学界开始酝酿着一股对行为主义方法论反叛的情绪,并且立即波及公共政策学。
- 方法论的多元化:统计方法、公共选择、博弈论、个案研究等- 研究重点被转移到了政策过程的后期阶段即政策的执行、评估和终结上。
- 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
- 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近期发展- 研究问题选择的新取向伦理取向;管理取向;政府改革取向。
- 方法论的非科学趋向从过去主导公共政策学的寻求客观真理的研究方法,逐渐走向探讨决策者主观的思维方法或思维倾向,会成为一种基本的趋势。
- 公共政策分析的建制化在中国的发展。
3、简要评述公共政策分析的各类方法系统分析方法:政策系统的环境分析;政策系统的结构分析;政策系统的目标分析。
对于诸如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在决策过程中的非理性或超理性作用突出、必须在价值观和应用价值之间加以权衡等一类的政策问题,系统分析的定量分析模型和技术常常是无能为力的。
忽视超理性、文化、价值及意识形态等因素。
公共政策的历史分析方法:必须研究该政策产生的历史条件,随着政策的发展,还要研究政策实施的历史条件以及政策变动乃至终结的历史条件。
要研究前后政策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要对现行政策与过去的同类政策进行历史的比较,从中找出一些经验性的东西,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现行政策服务。
要深入研究该项政策或该政策的某个阶段的具体脉络,更多地以描述性的语言来记录政策的历史。
比较分析方法所谓比较,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之间有着某种联系的多个事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其间的相同与相异之处,由此对事物作出初步的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人们可以认知和把握不同事物的共同和相异的表象特征和本质特征,进而达到对特定事物的理解和解释。
公共政策概论(谢明)详细课后答案
第一章绪论1.公共政策:公共权威部门特别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
2.应该从哪些方面把握公共政策的含义?科学角度:分析公共政策的成因与结果,有助于增进和提高社会领域的知识,有助于了解社会与经济,政府与环境,问题与回应,政治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增进人们对政治行为和政府治理的理解,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专业角度:掌握公共政策的理论与方法能够使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政治角度:通过提供政治讨论素材,促使政治意识提高,完善政治制定过程,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3.全民公决:公共政策重要的表现形式。
指公民对重大问题投票作出决定。
优点: 基于平等原则,使每个公民都有参与政策制定的权利。
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和政治责任感。
缺点: 关注自身利益,忽略国家利益,不能使国家利益达到最大化。
简单多数通过办法,少数人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成本过高。
花费时间长,不适合迅速作出决定。
政府只执行结果,易推卸责任,造成决策失误。
4.公共政策的作用: 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管制功能。
5.公共职能:政治职能,对外保护国家安全,对内维持社会秩序。
经济职能,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管理。
文化职能,对文化事业实施的管理。
社会职能,出政治经济文化职能外政府必须承担的其他职能。
6.公共利益遵循的四项基本标准:公共、合理、正当、公平。
7.公共政策分类: 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分配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管制性政策和自我管制性政策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涉公政策和涉私政策8.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有何区别?物质性政策是将有形的资源和实质性的权利给予受益人;象征性政策对人们几乎没有什么真正的物质性影响。
9.政府收入主要有哪些形式?税收收入、债务收入、国有企业运行收入、国有财产收入、行政司法收入、其他收入。
10.政府失灵: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政治体制中得不到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作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
(完整版)公共政策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1、什么是公共政策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动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2、应从哪些方面把握公共政策的含义?答案:1 a 从政治角度理解公共政策:从政治概念的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讲,公共政策是解决冲突性要求并为合作提供激励的一种行动模式。
广义的政策概念具有两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首先,政策是一种社会活动,而不是单一的或孤立的事件。
其次,政策产生于两种需要的其中一种,或者是协调冲突性要求,或者是为集体活动建立激励机制。
b 从市场角度理解公共政策。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角度)2 (1)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他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并且由行政人员(国家公务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2)美国政治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在创立政策学科时曾提出,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和策略的大型计划。
”(3)加拿大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分配。
(4)美国学者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决定不做的事都是公共政策。
综上所述,公共政策简单定义为: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为方案获行动准则。
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3、如何从“公共”概念理解公共政策?a公共空间----公共政策应该在公共空间发挥作用; b公共物品----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 c公共职能----建立在集体而不是个人基础上的; d公共问题----公共政策要处理的是公共问题而不是私人问题; e公共利益----有效解释国家存在的正当性,是界定公共政策必要性的主要界定,是把握公共政策目标性的主要依据; f 公共权力----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利,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利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g公共秩序----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共同确定。
(NEW)陈振明《公共政策学》课后习题详解
(NEW)陈振明《公共政策学》课后习题详解目录第1章绪论第2章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第3章问题界定第4章目标、指标和标准第5章备选方案第6章未来预测第7章方案比较与择优第8章政策执行与监测第9章结果评估第10章政策变迁第1章绪论1解释公共政策、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概念。
答:(1)公共政策的概念公共政策是指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可以从如下方面来把握“政策”的内涵:①公共政策由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政策体现了主体的意志,具有法定的权威性。
②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
政策不是无意识或偶然性的行为,总是要实现特定的目标,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同时,政策又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起作用,具有时效性。
③公共政策表现为由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行动过程,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以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过程。
④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政策总有具体的作用对象或客体,它规定对象应做什么和不应做什么;规定哪些行为受鼓励,哪些行为被禁止。
政策规定常带有强制性,它必须为政策对象所遵守。
(2)政策系统的概念政策系统是指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政策系统是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政策过程展开的基础。
现代化、科学化的公共决策系统(政策系统)是由信息、咨询(参谋)、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所构成的大系统。
政策过程及其各项功能活动是由这些子系统共同完成的,这些子系统各有分工、相互独立,又密切配合、协同一致,促使政策大系统的运行得以顺利地展开。
(3)政策过程的概念政策过程是指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使得政策系统呈现一个动态的运行过程。
伊斯顿提出的政治系统论观点认为,政策系统的运行表现为一个系统的不断输入、转换、输出的过程。
公共政策课后习题答案
1、什么是公共政策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动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2、应从哪些方面把握公共政策的含义?答案:1 a 从政治角度理解公共政策:从政治概念的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讲,公共政策是解决冲突性要求并为合作提供激励的一种行动模式。
广义的政策概念具有两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首先,政策是一种社会活动,而不是单一的或孤立的事件。
其次,政策产生于两种需要的其中一种,或者是协调冲突性要求,或者是为集体活动建立激励机制。
b 从市场角度理解公共政策。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角度)2 (1)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他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并且由行政人员(国家公务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2)美国政治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在创立政策学科时曾提出,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和策略的大型计划。
”(3)加拿大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分配。
(4)美国学者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决定不做的事都是公共政策。
综上所述,公共政策简单定义为: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为方案获行动准则。
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3、如何从“公共”概念理解公共政策?a公共空间----公共政策应该在公共空间发挥作用; b公共物品----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 c公共职能----建立在集体而不是个人基础上的; d公共问题----公共政策要处理的是公共问题而不是私人问题; e公共利益----有效解释国家存在的正当性,是界定公共政策必要性的主要界定,是把握公共政策目标性的主要依据; f 公共权力----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利,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利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g公共秩序----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共同确定。
网课公共政策课后题
1.1 公共政策导论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以下学科中,与公共政策无关的学科是()。
∙A、社会学∙B、哲学∙C、文学∙D、经济学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2【单选题】以下哪个学科不属于社会学的分支?()∙A、人口学∙B、民族学∙C、人类学∙D、经济学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3【单选题】2015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会议提出的重要观点不包括()。
∙A、要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B、应该减少社会投资∙C、要使传统产业和互联网结合∙D、稳增长需要向改革要动力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4【判断题】公共政策这门学科与哲学之间没有关联性。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1.2 公共政策的层次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对国家层面的政策特点描述不正确的是()。
∙A、具有跨区域性∙B、反映国家层面整体目标或意图∙C、资金来源由中央财政预算支持∙D、约束力较弱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2【单选题】按照政策的规模和地域范围,可粗略地将政策分为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和()。
∙A、个人政策∙B、微观政策∙C、基层社区政策∙D、集团政策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3【单选题】国家层面的政策资金投入,主要依靠()的支持。
∙A、银行借贷∙B、中央财政预算∙C、民间借贷∙D、地方拨款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4【判断题】地方层面的政策能够在区域外产生约束力。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1.3 公共政策的定义与性质已完成成绩:80.0分1【单选题】提出“到2017年,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推开”这一要求的文件是()。
∙A、《关于做好201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通知》∙B、《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C、《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D、《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2【单选题】提出制度是“约束人的行为规则”的人是()。
公共政策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1、公共政策学科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是什么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党和国家在处理公共领域内的公用事物所制定的行为规范、准则或指南。
在我国包括一系列的命令、指示、通知、条例、规范等。
目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科发展和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
2、公共政策学发展的过程及其特点是什么1、公共政策学产生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
产生标志: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和勒纳合编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近发展》一书,奠定了政策科学诞生的基础。
2、政策科学初步发展时期: 20世纪70年代1)、政策分析范式产生并迅速成长壮大。
“政策分析”一词是美国的政治、经济学家、林德布罗姆首先提出的。
政策分析范式发展的原因是运筹学家、系统分析家和应用数学家的推动2)、加强了对政策过程的其他环节尤其是政策执行及评估的研究。
政策制定向政策执行的研究重心的转移,构成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新公共管理”范式出现的契机。
3)、政策科学的理论基础发生了显著变化。
20世纪70年以前,政治科学的理论基础是政治学,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经济学途径在政策研究上逐渐居于主导地位,此外,也存在着一些不足:20世纪70年代政策科学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传统的政策研究范式仍占主导地位,忽视政策过程中其他环节的研究,而且政策科学的目标是要改善全人类的公共决策系统,端正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一方面目标过于宏伟,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它在回避各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与对立的条件下,抽象的谈改善政策制定系统,缺乏可行性,因而又被别人斥为“披着科学外衣的意识形态”。
3、公共政策学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20世纪80年代,政策科学研究的视角和主题进一步拓宽,体现在:A加强了对政策价值观或公共政策与伦理关系的研究。
B公共政策与行政管理日益融合,并最终导致新公共管理范式的出现C比较公共政策研究的发展D政策工具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E政策研究的视野进一步拓宽4)公共政策学发展新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A高度重视宏观分析,促使政府政策制定系统的改进。
《公共政策学》习题答案
1 1、公共政策环境的构成主要有经济环境、、以及国际环境。
2、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美国学者在1951年提出的。
3、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
4、公共政策基本特征有、、和程序性。
5、美国学者邓恩把公共政策评价的标准分为效益、效率、充足性和、、六类。
6、对策论作为政策分析的创造性方法之一,又被称作。
7、构建公共政策问题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多角度分析。
1、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除了公共性、公正性、合法性外,还有一个是【】A.利益性B. 可行性C. 程序性D. 现实性2、美国学者邓恩认为政策分析基本上要解决的三类问题是【】A. 事实、价值、规范 B. 分配、调解、评估C. 事实、价值、评估 D. 描述、解释、规范3、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是【】 A.政策问题的认定 B.政策目标的认定 C.政策方案的认定D.社会问题的认定4、政策议程建立的意义是【】 A.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B.政策方案选择的关键一步C.政策执行的关键一步D.政策制定的关键一步5、在政策评估中,考察政策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是评估【】A.政策效率B.政策效能C.政策效果D.政策效益6、公共政策经合法化过程确定并公布之后,即进入了【】A.政策议程B.执行阶段 C.政府议程 D.评估阶段7、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 A.伊斯顿B. 林德布洛姆 C. 拉斯韦尔 D. 阿尔蒙德8、政策规划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政府B.公民C.利益集团D.传媒9、价值分析法属于公共政策分析方法中的【】A.系统分析方法 B.定性方法 C.定量方法 D.类别分析法2 10、对策论作为政策分析的创造性方法之一,又被称作【】 A.脚本写作 B.头脑风暴法 C.博弃论D.个人判断法1、“阿罗不可能定理”有什么意义?答:这是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阿罗所提出的。
(2分)它说明了我们在集体行动中无论采取何种加总个体意见的方式都是存在缺陷的。
(4分)作为该缺陷的一个结果,所有民主方式中的投票过程都潜在具有被操作的可能性。
公共政策概论课后练习(答案)
1、公共政策是( A.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
2、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 B.惩罚性)措施相联系,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
3、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 D.倾斜性),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4、“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 C.拉斯韦尔)最早提出的5、( C.政府主体)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6、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 D.伙伴)。
7、决策权力角的核心问题是( A.权力),因为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8、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 B.个人负责制)两种具体形式。
9、决策中的各种智慧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 D.外脑)。
10、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在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 C.行政)权力的分化,以及行政部门的分化。
11、决策过程中的第一步是诊断问题所在,确定决策( A.目标)。
12、决策过程中的第二步是探索和( A.似定)各种可能的备择方案。
13、西蒙把决策过程分为三步,分别称为情报活动、( A.设计活动)和抉择活动。
14、西蒙认为,决策的基本程序中应包括审查活动,即决策过程中的( )。
15、在政策方案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不同的政策方案之间的互相( D.排坼)。
16、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的参与者对它的( C.共识)。
17、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偶然失效是指执行过程进入( C.正常状态)的失效。
18、( B.史密斯)提出了着名的政策执行模型。
19、人们把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失效现象所描述的曲线称为( C.浴盆模型)。
20、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中有( A.四)个基本要素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21、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 D.内化)。
22、政策效果评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 C.价值)判断。
23、在任何决策过程中,( B.理性)因素和超理性因素总是混合在一起的。
24、政策评估是对政策( A.效果)所做的判断。
公共政策课后习题精简版
公共政策课后习题精简版1、什么是公共政策?它具有哪些特征?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景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为准则。
政治性、多样性、层次性、阶段性、功能的复杂性、合法性、权威性:指政策对公众的约束力. 、普遍性:、稳定性2解释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的概念。
政策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政策客体:政策问题和目标群体政策环境:就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凡是影响政策的存在、发展及其变化的因素皆构成政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3、公共政策主体的构成要素有哪些?1、官方决策者(1)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体制下的公共政策主体:①国会立法;②总统决策;③政府机构决策;④司法决策(2)中国议行合一体制下的公共政策制定: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②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③国家行政机关的决策2、非官方参与者利益集团;政党;公民个人;大众传媒;思想库4什么是社会问题?什么是政策问题?二者有何区别?社会问题是指实际条件与应有条件之间的偏差,或者是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状态之间的差距,而这种偏差或差距往往会导致社会的紧张状态,它超越了个人稳定的环境和范畴,牵涉到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政策问题是指能够得到政府的真正重视,进入政府议程的社会问题5结合我国具体情况阐述社会问题的基本特征。
①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条件②社会问题是一种主观定义③人的价值判断影响社会问题④社会问题是一种关系到大多数人的问题⑤社会问题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⑥社会问题往往是系统性的问题6、政策目标群体的含义是什么?其接受和服从某项政策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目标群体——受到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①政治社会化的影响;②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③对政策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看法④对成本收益的权衡;⑤对大局或整体的考虑;⑥避免受到惩罚;⑦环境条件的变化。
7、举例说明公共政策与环境的关系。
谢明公共政策概论1-4课后题
谢明公共政策概论1-4课后题公共政策课后题13年真题课后题模糊处出考点:双线已考,单线注意。
第一章1、什么是公共政策?2、从哪些方面把握公共政策的含义?3、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4、公共政策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5、如何从“公共”概念理解公共政策?6、怎样区分公共问题与私人问题?7、什么是公共利益?8、公共政策如何分类?9、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有何区别?10、管制性政策有哪些形式?第二章1、什么是政策分析?2、政策分析有哪些特征?3、政策分析和政策倡议有何区别?(P43)4、什么是政策分析涉及的五种类型信息?5、政策分析有哪些类型?6、政策分析有哪些局限?7、如何进行政策分析?8、政策分析有哪些基本步骤?9、思想库有什么作用?10、思想库有哪些类型?第三章1、什么是公共政策理念?如何在政策实践中贯彻这些理念?2、公共政策如何体现社会公平?①普遍性:公共政策最重要的目的在于维护社会公平,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个税政策的调整,还是分配政策的实施都必须维护社会公平。
②必要性:社会公平作为现代公共行政的基本价值目标,要求公共政策行为体现公平的结果,才能使其具有内容上的合法性和可接受性。
如果公共政策不维护社会公平,社会成员就会抑制它,公共政策也会失去权威之源,社会就不可能实现整体进步和社会发展。
③实现途径:实现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公民参与范围,强化弱势群体的诉求机制及完善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对称平衡都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途径。
3、如何划分政策主体?4、官方决策者包括哪些机构?5、非官方参与者是谁?6、大众传媒有什么特点?7、思想库如何影响政府决策?(P57)8、公民参与政策过程有哪些途径?9、举例说明公共政策与环境的关系?10、哪些环境因素会对公共政策构成影响?第四章1、具体模型和抽象模型有何不同?2、模型有哪些作用?3、传统理性(纯粹理性)需要具备哪些条件?4、传统理性有哪些实际障碍?5、解释“有限理性”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课后习题精简版1、什么是公共政策?它具有哪些特征?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景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为准则。
政治性、多样性、层次性、阶段性、功能的复杂性、合法性、权威性:指政策对公众的约束力.、普遍性:、稳定性2解释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的概念。
政策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政策客体:政策问题和目标群体政策环境:就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凡是影响政策的存在、发展及其变化的因素皆构成政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3、公共政策主体的构成要素有哪些?1、官方决策者(1)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体制下的公共政策主体:①国会立法;②总统决策;③政府机构决策;④司法决策(2)中国议行合一体制下的公共政策制定: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②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③国家行政机关的决策2、非官方参与者利益集团;政党;公民个人;大众传媒;思想库4什么是社会问题?什么是政策问题?二者有何区别?社会问题是指实际条件与应有条件之间的偏差,或者是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状态之间的差距,而这种偏差或差距往往会导致社会的紧张状态,它超越了个人稳定的环境和范畴,牵涉到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政策问题是指能够得到政府的真正重视,进入政府议程的社会问题5结合我国具体情况阐述社会问题的基本特征。
①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条件②社会问题是一种主观定义③人的价值判断影响社会问题④社会问题是一种关系到大多数人的问题⑤社会问题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⑥社会问题往往是系统性的问题6、政策目标群体的含义是什么?其接受和服从某项政策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目标群体——受到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①政治社会化的影响;②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③对政策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看法④对成本收益的权衡;⑤对大局或整体的考虑;⑥避免受到惩罚;⑦环境条件的变化7、举例说明公共政策与环境的关系。
公共政策是政策环境的产物,环境决定和制约政策,起主导作用;政策则改善和塑造环境,具有反作用。
(另外需要举例)8公共政策具有哪些功能?1、导向功能:引导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方向。
2、制约功能:对作用对象的行为与事物发展失范进行控制和约束。
3、调控功能: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特别是物质利益关系。
4、分配功能: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
9、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一、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其对公众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既包括行为的引导也包括观念的引导二、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具有两种作用方式,一是直接引导,二是间接引导。
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从作用结果看,既有正向功能也有负向功能。
第二章思考题1、如何理解模型的作用?1、排列并简化现实2、认定重要层面3、符合社会现实4、提供有意义的沟通5、指导调查与研究6、提出一定的解释2传统理性模型在政策实践中会遇到哪些障碍?一、决策目标不是单一,明确和绝对的,而是多元、模糊和相对的。
二、人是情感动物,存在理性缺陷,其行为往往受到个人偏好、性格特征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三、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人对信息的感知能力有限;人的记忆能力有限)四、决策所面临的情况往往是价值冲突而非价值一致五、决策总要受制于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条件的限制3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概念指的是什么?西蒙认为,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无论是个人决策还是群体决策,大多数都是发现和选择满意方案的过程;只有在非常例外的情况下,才是发现和选择最优方案的过程。
4林德布洛姆提出的“渐进主义”具有哪些特征?(1)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
(2)注重研究现行政策的缺陷。
(3)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
第三章思考题1、什么是公共问题公共问题如何对政策产生压力一个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和一部分有影响的人物认为某种社会状况不理想或不可取,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并设法加以改变。
1.社会问题的不断发展会使问题不断膨胀,促使社会问题向政策问题转化,进入政策过程,从而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前提。
政策形成的几个阶段:问题—社会问题—政策问题—方案的出台2.社会问题为政策执行提供现实的直接压力,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和控制有赖于政策的执行。
2什么是政策议程政策议程建立的条件有哪些政策议程是将政策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
建立条件1.公民个人的作用;专家学者。
2.利益集团。
3.政治领袖的作用。
4.政府体制的作用。
5.大众传媒的作用。
6.问题自身的作用(危机和突发事件等触发机制)。
3什么是政策合法化影响政策合法化的因素有哪些政策合法化就是政策合法化的直接主体(包括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等)为使政策规划的方案获得被认可和承认的合法地位,依据一定的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政治行为,它是政策制定的必要环节和政策执行的前提。
1.什么是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政策执行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它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2政策执行的原则是什么⒈严肃性与变通性相结合⒉建立有效的制度安排⒊利用各种执行手段(1)行政手段;(2)经济手段;(3)法律手段;(4)思想教育手段⒋重视成本--效益分析3出现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是什么?矫正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1.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主观原因(1)执行者的认知缺陷。
(2)执行者的利益驱动。
(3)执行机构的管理缺陷。
(4)执行准备不充分。
2.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客观原因(1)政策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2)政策质量低劣。
(3)政策环境的变化。
(4)利益集团的压力。
(5)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矫正的途径以既定政策为参考对象,执行偏差矫正的途径主要有:(1)政策修正。
(2)政策增删。
(3)政策更新。
矫正的方法(1)完善管理体制。
(2)提高执行人员素质。
(3)科学诊断问题。
(4)及时跟踪评估。
(5)强化监督控制。
(6)加强舆论宣传。
(7)采取相应强制措施。
第五章思考题1.什么是政策评估政策评估有哪些功能所谓政策评估,就是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和事实标准,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对政策实施中的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利用这些政策相关信息,对政策结果和政策未来走向作出基本的判断。
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变化、政策终结的基础依据。
1、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2、决定政策未来走向的重要依据3、合理配置政策资源的基础工作4、有利于促进政策的科学化进程5、缓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2如何看待评估标准评估标准是指对公共政策进行分析评价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则。
评估标准的选择与确立是政策评估的逻辑起点和前提基础。
政策评估既要建立事实标准,也要建立价值标准:1、效益;2、效率;3、充足性;4、公正性;5、回应性;6、适宜性3.政策评估的过程包括哪些阶段?一、计划与准备阶段1.了解政策基本内容及相关背景。
2.确定评估对象:选择所要评估的政策。
3.制定评估方案。
评估方案必须说明以下内容:(1)阐述评估对象。
(2)明确评估目的。
(3)确定评估标准(4)选择评估方法。
4.建立评估机构。
5.落实评估条件。
6.挑选和培训人员。
7.撰写评估方案。
二、组织与实施阶段2.分析评估信息: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整理、分类、统计、综合和分析。
3.初步结论。
在综合统计分析评估信息之后,运用直接比较法、综合比较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前后对比分析法或统计抽样分析法等具体的方法,给出一个初步的评估结论。
三、总结与报告阶段1.撰写评估报告。
撰写评估报告是出成果的阶段,为此要注意三点:一是对初步结论要再作一次简明扼要、提纲挚领的分析总结,然后,给出一个正式的评估结论;二是在评估报告中,除了要写好价值判断部分外,还必须写好政策建设部分及整个评估工作的说明。
三是要正确看待决策者对评估报告的价值的不同观点。
2.总结评估工作。
4政策评估有哪些基本模式目标达成模式、附带效果模式、无目标模式、综合模式、顾客导向模式、相关利益人模式、经济模式、职业化模式第六章思考题1.什么是政策终结的含义政策终结是指经过由政府组织或社会自发的政策评估之后,政策决策者或制定者采取一定措施,将过时的、无效的或多余的政策、计划、功能或组织予以终止或结束。
2.简述政策终结的分类。
(一)根据政策层次的分类P.德利翁把政策终结分类为功能、组织、政策、项目等不同政策层次上的终结。
1.政府功能的终结。
2.政府组织的终结。
3.狭义上的政策终结。
4.项目(计划)的终结。
(二)巴尔达茨根据政策终结所需要的时间将政策终结划分为爆发型、渐减型、混合型等三种类型。
1.爆发型:指特定的政策在短时间内终结的类型。
2.渐减型:是通过长时期的缩减政策所需预算等方法而逐渐终结的类型。
3.混合型:上述两种终结类型的混合状态,是在短时间内分阶段终结政策的类型3.简述政策终结的策略。
一、休克策略指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明确、彻底地终结一个公共政策以及由此政策衍生的所有内涵和外延的策略选择。
二、缓冲策略指在公众终结政策意愿比较强烈的情况下,采用明确的时间表,分阶段、有步骤地终结公共政策的策略选择。
三、桥梁策略指当政策终结过程遭遇来自公众的阻力,但是政策本身确实有终结的必要时,保留政策的名称而终结其内涵与外延的一种政策终结策略。
五、逆动策略逆动策略,即推动旧政策运行,使其危害在短时间内进一步显现,从而积聚起足以终结该政策的推动力量。
4政策终结可能遇到哪些障碍1、组织具有自身利益每个组织要生存,都要寻求一定的资源并掌握一定的资源,而这种资源在组织中就物化为组织的利益。
组织机构具有以下三个特性,这三个特性在某种程度上都成了政策终结的障碍。
首先,组织机构具有持久性。
其次,是组织机构的适应性。
再次,是机构的惯性。
2、组织利益上的障碍组织利益上的障碍,主要是现有政策受益者的阻碍。
(1)各项公共政策的最终执行者都是人,而人都是有自身的利益追求和行为倾向的,因此难以做到政策执行中的绝对的“价值中立”。
(2)公共政策本身的弹性空间成了一些政策执行主体谋取自身利益的广阔天地。
(3)公共政策的实质就是对于利益和资源的划分,因而,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在执行政策时必然进行成本收益预期。
5.结合实际,试述政策终结的必要性任何政策都有时间性,即政策周期。
政策终结是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1.有利于节约政策资源。
2.有利于提高政策效率。
3.有利于政策过程的优化和政策质量的提高。
第七章思考题1.什么是政策分析政策分析的意义有哪些政策分析是以政策信息的搜集、整理为重点,以现代技术、方法的运用为特征,以服务于决策者为目的的这样一种分析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