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庭坚书法审美文化研究
浅谈黄庭坚书法
浅谈黄庭坚书法黄庭坚,字鲁直,号涪翁、山谷。
生于宋庆历五年六月十二日(公元1045年7月28日),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
幼年便聪颖过人,读书数遍就能背诵。
在中国浩荡的书法历史长河中,北宋书风虽然不如魏晋江左之风流,唐朝之鼎盛,但也是名家辈出,开启了”尚意”之风,其中以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家著称于世,史称”宋四家”。
黄庭坚是”宋四家”中最有创造性的一位,也是体现宋朝书法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
当时,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文人,苏轼的一生不遗余力,殷勤备至提携晚辈。
而黄庭坚实际上是苏轼的门生,受到苏轼的大力提拔,二人有着师生之谊。
因为苏轼与黄庭坚的友谊,苏轼一生坎坷,黄庭坚也跟着一生磕磕绊绊。
后来黄庭坚因为修订了《神宗实录》再兴文字狱,黄庭坚被贬去了亳州,从此黄庭坚很少再写诗,苏轼这个时候因为讥讽朝政也被贬,苏轼于是约黄庭坚在鄱阳湖相聚三日,此次一别就是永别。
由于党派之争,苏轼死后不久的崇宁,大观年间,蔡京禁止苏轼、黄庭坚的文词墨迹。
但此时宋朝“尚意”书风已经开始盛行。
大凡盛行一种风气,必定少不了众文人的推波助澜。
“尚意”即是如此。
除了苏轼,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作为“苏门四学士”之首的黄庭坚。
米芾评论宋四家书法时说::“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
”米芾讲的“勒”“排”“描”“画”“刷”,其实是从留在纸上的线条形貌和轨迹谈五位书法大家的笔法。
描就讲的是黄庭坚早期刻苦临摹,勾摹。
一、黄庭坚早、中期经历与书法宋治平四年,黄庭坚考中进士,任汝州叶县县尉。
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
由于印试的文章优秀,担任了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有才能,留他继续任教。
苏轼又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卓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
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
黄庭坚的书迹,现流传的只有行书和草书。
但就是他的行书和草书在中国书法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影响了世世代代的后人。
黄庭坚书法美学观浅探
黄庭坚书法美学观浅探黄庭坚(1101年1154年),号竹翁,汉族,宋代书法家,字伯行,号楚山,杭州彭城(今浙江嘉兴)人,为元人重视的字体派的代表人物,曾今书法在汉族文化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黄庭坚书法造型简练、流畅、有条不紊,为汉书的发展史上一支重要的力量,其书法在宋代无论是技艺还是影响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其书法美学观尤为突出。
一、书法的技艺特点黄庭坚的书法技艺创造了汉书书体的新样式,他的书体结构紧凑,笔划朴实厚重,注重字旁有意蕴,力求在凝练中蕴藉抒情情思。
他善于纵横、折曲,诗情画意,甚至在书体上加以演绎体现出书法的境界。
由于对汉字笔画赋予了蕴含无限变化的动态力量,所以被誉为“汉字力学大师”。
二、美学观的突出黄老的书法美学观突出,他以气势磅礴的笔划,凝重的构思,几乎把宣笔的柔美、锋利、坚定、Wen滑,浊浊清清、抒情、更加贴近自然,越过虚构,走向现代性,层出不穷,叙述出平淡而激情澎湃的美学观。
黄老书法把文字艺术融入书法,重视笔墨与诗文之间的交流,使书法更加有叙事性,也使书法充满了更深的文化内涵。
三、开创的新境界虽然黄庭坚的书法较多以竹简为主,但他其书中可见到对人物形象绘画的多才多艺,他书法融入了绘画的手法,也结合了国画的技法,用书法的方式描绘出细腻的人物形象,人物面部十分柔和,从而使书法更加渲染出一种深刻的意境,他的书法还可以说是其时最优美的文字绘画。
此外,他还用书法表现出流畅的音乐、动人的章句、芳华的绚烂,让书法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四、书法文化传播黄庭坚的书法还以其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在宋代深深影响着书写文化的发展,他的书法也是当时名人争相珍藏的绝世之佳作,更常被用于官方的典礼和教育活动中,以传播书法美学。
本文就以黄庭坚书法美学观为对象,对书法技艺的特点、美学观的突出以及开创的新境界、书法文化传播等方面进行了浅探,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从宋朝文化史来看,黄庭坚书法实属无可比拟,书法历史上绝无仅有,宋朝书法变迁的发展历史中,他无疑是一位具有时代意义的书法家。
黄庭坚书法美学思想之管窥
・ 美 术 与设 计 ・
黄庭坚书法美学思想之管窥
余 涛 ( 四川幼 儿师 范 高等 专科 学校 四川绵 阳 6 2 1 7 0 9)
摘要 :黄庭 坚的 书法美学思 想既丰 富又深刻。 它既 包含 了尚意 种 原则 。他 在 《 书赠 福 州陈 继 月》 中 明确 说 明学 习书 法必 须 时 时 时代 的特 色,又继承 了尚韵的历 史传统 ,同时还映射 出了自己鲜明的 临摹 ,可得 形似 。其 具体 方法 是 就是 “ 多取 古书 细看 ,令 入神 ,
关键词会 。 《 山谷 题跋 》记 载 : “ 山谷 在黔 中时字
多 随意 曲折 , 意到 笔不 到 。及来 焚道 ,舟 中观 长 年荡 浆 ,群 丁拔 黄 庭坚 虽 是北 宋著 名 书法批 评 家 ,但其 传世 著 作 中没有 专 门 棹 ,乃 觉少 进 ,意之 所 到 ,辄 能用笔 ”。黄庭 坚 亦 自称 “ 老 夫之 的书法 论 著 ,我们 所见 到 的关 于他 的书 论 都是 一些 零星 的 、片段 书 ,本 无法 也 ,但观 世 间万 缘 ,如蚊 蚋聚 散 ” ,此乃 师法 造 化 的 式 的文 字 ,散 见于 《 山谷 文集 》之 中 。从这 些 只言 片语 中我 们 不 过 程 。当我 们欣 赏黄 庭坚 书 法 时,我 们 不仅 可 以看 出其 书法 与传 难 发现 黄 庭坚 的书 法美 学 思想 深受 儒家 和禅 宗 的影 响 。就黄 庭坚 统 之 间的渊 源关 系 ,而 且更 能使 人仿 佛 感到 群丁 拔 棹那 种势 不 可 书 论 中所 折射 的美 学观 的丰富 性和 深刻 性来 讲 ,黄庭 坚 的 书法美 遏 的动 荡之 感 ,使人 意 不可 遏 。这些 美 的元 素 ,不 仅来 自于传 统 学 思想 为 北宋 的书 法批 评 注入 了新 的血 液 ,在 很大 程度 上 改变 了 的精 华 ,更是 师法 自然 的杰 作 。 北 宋书 坛 多年 寂寥 的现 状 。其 书法 美学 思想 主 要体 现在 以下 几 方
黄庭坚书法美学观浅探
黄庭坚书法美学观浅探前言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始终是文化艺术领域的瑰宝。
在中国书法艺术的长河中,有很多流派与代表性人物,黄庭坚就是其中之一。
黄庭坚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诗人、文学家、书画鉴赏家。
他的书法作品,清晰、简洁、内敛而兼具气魄。
本文将对黄庭坚书法作品中的美学思想浅探。
黄庭坚的书法美学观点以意传形在黄庭坚的书法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作品笔力强劲、有力,但并不是为了展示笔力而写。
他在书法作品中注重“以意传形”的原则,通过笔画表达自己的感情和心境。
在他的书法作品中,用笔放韵,讲究“气”,强调所写之字的音、形、意与线条之美的融合,融合的效果使他的作品独具风格,既能表达内在积淀的文化内涵,又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以笔观神黄庭坚在书法中重视笔墨之神,通过书法表现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有的一笔就画出一条龙,有的笔画却直接表现人物的神态,这样的作品除了形似,更是神似,彰显出黄庭坚的艺术造诣。
每一笔都被他视如珍宝,每一次写作都是对神韵的追求,笔下之物震动人的心灵,深刻的表现出了神韵之美,大家从中可以感受到巨大的力量、奔放的情怀和深刻的思考。
规整苍劲黄庭坚的作品中融合了古风古韵,制笔有规矩,在融入笔画之美的同时,还呈现出些许文化内涵。
他的笔画清晰秀绝,字意呼之欲出。
黄庭坚的不同笔法、不同字体和线条的变化,都是重复、顶极草书、行书等造诣极高的书法家中独树一帜的。
他的汉字结构苍劲有力,端庄大方,尽显阳刚之美,但也不乏柔情蜜意、古雅清新之感。
他的字体规整苍劲,看起来尤其遒劲有力,更为出色的是,他的写字量非常大,但又不失书法的精致和美感。
结语从黄庭坚的书法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书法艺术水平高超,他的书法作品不仅是一个传乘工具,更多的是一种表现,表现他对生活的情感、对社会的思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精华和无穷魅力。
黄庭坚书法艺术的瑰宝带领我们重回那个严谨而激情澎湃的年代,感受大家曾经的豪迈,黄庭坚行草,特有技巧,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美学意义在书法艺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追捧,领先于他那个时代的风格和技巧,给我们留下了不可替代的文化艺术宝藏。
最新 黄庭坚书法的审美文化研究-精品
黄庭坚书法的审美文化研究一、师古与师心黄氏书风发展的第一个时期是从少年至元?v末年,此期黄氏上追晋唐学习二王笔意,取法《瘗鹤铭》、苏子美,稍得古人笔意。
黄庭坚学书首先是先临摹,做到对原作穷形尽相,继而要在神韵上接近原作,然后能够吸收精华,在原作的樊笼之外破茧而出,创作出自己的艺术语言。
从元?v末年到元符二年,黄氏参禅悟道,大悟笔法,书艺精进,这也就是师古而又不泥于古,达到“师心”,即为在经典艺术语言上的再创作,元符二年以后,黄氏书法走向成熟,并最终自成一家。
有明一代,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基础的丰厚,渐渐出现了以徐有贞、沈周、李应祯、吴宽为代表的吴门书派。
吴门书派在其书法传承上有着渊源的流脉,对待北宋书法极为重视和推崇,尤其是黄庭坚的书法。
作为吴门书派的先导,沈周纯学黄庭坚书法,《明史》有载:“字仿黄庭坚。
”沈周学黄庭坚书是从真迹入手的,并形成了天真烂漫的书风,将元人明初弃宋人尚意书风的传统恢复起来。
文徵明早年拜沈周门下,受其影响,晚年又复学黄书。
由此可见他们对北宋书法的肯定和在书法实践上对黄庭坚的肯定。
文徵明所写黄体基本都是大字。
由此其大字行书开始变得奔放豪迈,气势恢弘,虽突破有限,但以其醇和、清雅、纯正的品格,表现了文人士气和隐逸之风,因其适度把握,书法审美趣味由高雅转为平易近人,以适应当时市民审美情趣的需要。
在对黄庭坚的书法接受中,黄氏强调师古的重要性,对于众多的接受者来说,他们“师古”黄氏书学技法与理论的优秀成果,而又进入师心阶段,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经过一阶段的酝酿、消化,进入到了了然于胸,能融会贯通,随手变化的创造阶段。
此时已由有法而至无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
二、遵法与变态对于如何遵法,黄庭坚在《又跋兰亭》中这样表述:“《兰亭》虽是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以为准。
譬如周公孔子不能无小过,过而不害其聪明睿圣,所以为圣人。
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於一曲,今世学《兰亭》者多此。
唐宋八大家之黄庭坚书法艺术的独特风格与审美价值
唐宋八大家之黄庭坚书法艺术的独特风格与审美价值唐宋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阶段,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书法家。
其中,黄庭坚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书法风格独特,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本文将对黄庭坚的书法艺术进行探讨,介绍他的独特风格以及其在艺术领域中的审美价值。
一、黄庭坚的书法风格黄庭坚的书法风格可以概括为刚劲有力、内敛典雅。
他的每一笔墨都饱含着内在的力量和情感,笔势险峻而有力,给人以震撼之感。
同时,他的作品也兼具了典雅的艺术韵味,每一笔每一画都富有韵律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黄庭坚的书法作品中,最具特色的是他的“龙飞凤舞”之势。
他擅长运用跌宕起伏的笔势,以有力的线条勾勒出龙飞凤舞的形象,栩栩如生,富有张力和动感。
这种刚劲有力的书法风格不仅展现了黄庭坚的个人气质,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龙凤的崇尚和追求。
另外,黄庭坚的作品还表现出了他对于自然界的独特感悟。
他常常运用粗犷有力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以草木山石为题材,表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神韵。
他的作品多以墨为主,墨迹淋漓,富有变化和层次感,给人以真实感和自然感。
二、黄庭坚的书法审美价值黄庭坚的书法艺术不仅在其独特风格上有着引人注目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其所传递的审美情感和哲学意蕴。
他的作品不仅追求形式上的美感,更注重内涵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
首先,黄庭坚的作品体现了中国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之美的审美情感。
他在作品中常常运用自然景物为题材,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展现出自然之美的壮美和神秘感。
这种对自然的崇尚和追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念和审美理念。
其次,黄庭坚的作品通过个人情感的表达,传递了深远的人生智慧。
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通过对自然、历史、人生的思索,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感悟和领悟。
这种情感的抒发和思考的呈现,使得他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一种哲学的思考和智慧的传递。
最后,黄庭坚的书法作品也具有审美享受的价值。
他的书法作品以刚劲有力的线条和独特的构图,为观者提供了美的享受。
黄庭坚书法的审美文化
02
03
儒家思想
黄庭坚的书法体现了儒家 思想中的“中庸之道”, 注重平衡、和谐与秩序。
道家思想
黄庭坚的书法也受到道家 思想的影响,追求自然、 简约与空灵的美感。
禅宗思想
黄庭坚的书法还体现了禅 宗思想中的“静谧”、“ 空灵”与“超脱”的境界 。
审美价值
01
02
03
04
雄强豪放
黄庭坚的书法以雄强豪放为主 要特点,展现出独特的个人风
对当代书法的影响
创新与变革
黄庭坚的书法风格独特,具有创新精 神,对当代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书法作品在结构、笔法、章法等 方面都有独特的见解,为当代书法家 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传承与发展
黄庭坚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 ,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他的书 法作品被广泛传承和发扬,为当代书 法家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范本,促进 了书法的传承与发展。
黄庭坚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 幼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后成为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
艺术风格及特点
艺术风格:黄庭坚的书法风格独特,以 行书和草书见长,笔法苍劲有力,结构 严谨,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黄庭坚的书法作品气韵生动 ,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轻重等变化 ,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韵味。
结构严谨:黄庭坚的字形结构严谨,注 重字形的平衡和对称,展现出一种稳重 而又不失灵活的美感。
对当代文化的贡献
弘扬传统文化
黄庭坚的书法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他的书法作品被广泛传播和收 藏,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丰富文化内涵
黄庭坚的书法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他的书法作品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审美观念、文化精神等元素,为当代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文化的内涵 和外延。
浅谈黄庭坚书法审美文化研究
浅谈黄庭坚书法审美文化研究浅谈黄庭坚书法审美文化研究一、师古与师心黄氏书风发展的第一个时期是从少年至元佑末年,此期黄氏上追晋唐学习二王笔意,取法《瘗鹤铭》、苏子美,稍得古人笔意。
黄庭坚学书首先是先临摹,做到对原作穷形尽相,继而要在神韵上接近原作,然后能够吸收精华,在原作的樊笼之外破茧而出,创作出自己的艺术语言。
从元佑末年到元符二年,黄氏参禅悟道,大悟笔法,书艺精进,这也就是师古而又不泥于古,达到“师心”,即为在经典艺术语言上的再创作,元符二年以后,黄氏书法走向成熟,并最终自成一家。
有明一代,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基础的丰厚,渐渐出现了以徐有贞、沈周、李应祯、吴宽为代表的吴门书派。
吴门书派在其书法传承上有着渊源的流脉,对待北宋书法极为重视和推崇,尤其是黄庭坚的书法。
作为吴门书派的先导,沈周纯学黄庭坚书法,《明史》有载:“字仿黄庭坚。
”沈周学黄庭坚书是从真迹入手的,并形成了天真烂漫的书风,将元人明初弃宋人尚意书风的传统恢复起来。
文徵明早年拜沈周门下,受其影响,晚年又复学黄书。
由此可见他们对北宋书法的肯定和在书法实践上对黄庭坚的肯定。
文徵明所写黄体基本都是大字。
由此其大字行书开始变得奔放豪迈,气势恢弘,虽突破有限,但以其醇和、清雅、纯正的品格,表现了文人士气和隐逸之风,因其适度把握,书法审美趣味由高雅转为平易近人,以适应当时市民审美情趣的需要。
在对黄庭坚的书法接受中,黄氏强调师古的重要性,对于众多的接受者来说,他们“师古”黄氏书学技法与理论的优秀成果,而又进入师心阶段,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经过一阶段的酝酿、消化,进入到了了然于胸,能融会贯通,随手变化的创造阶段。
此时已由有法而至无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
二、遵法与变态对于如何遵法,黄庭坚在《又跋兰亭》中这样表述:“《兰亭》虽是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以为准。
譬如周公孔子不能无小过,过而不害其聪明睿圣,所以为圣人。
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於一曲,今世学《兰亭》者多此。
论黄庭坚书法美学思想对当代书坛的启示
论黄庭坚书法美学思想对当代书坛的启示以黄庭坚为代表的宋代书家在继承前人的前提下,敢于突破传统的规范,在创作中尽情地张扬个性,崇尚精神流露,开创了“尚意”书风。
其书法美学思想对当代尤有着重大的影响和启示作用。
一、宋代的书学特点唐代书法把法度美推上了顶峰,成为宋代书法难以回避和超越的背景。
面对唐代强大的“尚法”书风,必须另辟蹊径,再开时代之风。
宋人不甘心落后于唐楷,有识之士在努力地探索,最终在行书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宋代思想活跃而开放,文化艺术相当发达。
禅宗的思维方式逐渐渗入文人士大夫的艺术创作中,中国传统艺术越来越强调“意”,追求创作时的“得意忘形”。
经过宋代书家的努力探索,终于开创了一代新风——“尚意”书风。
相比唐代已取得的成就,宋代书法有其自身特点:(一)突破了唐代重“法”的束缚,以意代法,注重生命精神,张扬个性,实现自我。
宋代书家极力倡导注重主观情感表达,追求心态自由的“尚意”书风,与“尚法”书风迥然不同。
(二)有意将书法同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
以“宋四家”为代表的宋代书家非常强调个人品质、学养对书法的影响,从而使其书作满溢“书卷气”。
这种“文人化”倾向使得北宋书家的创作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试分析“宋四家”中以黄庭坚为代表的书学思想,以求能对今人有所启发。
二、黄庭坚的书法美学观不论是文学还是书法,黄庭坚都不甘居人后,力求创新。
黄庭坚尊苏轼为师,却有其独到的主张与鲜明的风格。
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另辟蹊径,走师法古人之路。
其书法美学观主要表现为三点:(一)学书必先打好基础,吸收前人精华。
其取法对象甚广,将各家之法集于笔下,一身兼具数家之长。
他的兼收并蓄不是简单的量的堆积,而是能取其所长,化为己用。
其《山谷题跋》云:“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
”“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人法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唯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
在他看来,学书要先钻进去探出古人之妙,而非盲目学。
《黄庭坚书法作品的风格特色与艺术价值评析》
黄庭坚书法作品的风格特色与艺术价值评析
1. 引言
•简要介绍黄庭坚,他是谁以及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提出研究黄庭坚书法作品风格特色与艺术价值的目的和意义。
2. 黄庭坚的生平和背景
•回顾黄庭坚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家族背景、教育经历和职业成就。
•探讨黄庭坚如何开始涉足书法,并对其后来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 黄庭坚书法作品概述
•对黄庭坚不同时期创作的书法作品进行分类介绍,包括行楷、隶书等各种字体。
•从形态、结构、笔画运用等方面描述其作品特点。
4. 黄庭坚书法艺术特色分析
•分析黄庭坚书法作品中独特的艺术元素,如笔墨功夫、格调风貌、境界感受等方面。
•探讨他对传统字画艺术认知与复兴所取得的突破与创新。
5. 黄庭坚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评析
•讨论黄庭坚的书法作品在艺术上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
•分析他对后世书法家的影响,并将其与其他名家相比较。
6. 结论
•综合以上内容,总结黄庭坚书法作品的风格特色和艺术价值。
•强调他对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性。
同时也可以指出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7. 参考文献
•在文档末尾列出所引用的相关文献、资料或网页链接,以方便读者进一步深入了解黄庭坚及其作品。
这份文档将详细介绍黄庭坚书法作品中体现出来的风格特色与艺术价值,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全面了解该名字家及其作品的资料。
同时,也会通过分析他对中国书法史上的贡献,彰显黄庭坚在书法领域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浅谈黄庭坚书法
浅谈黄庭坚书法刘承金政管系08级2班080802012摘要:文字是知识传递的载体,随着文字的诞生与发展,书法也就应运而生,并且随着文字的发展而发展,并进入了繁盛的阶段。
而当代书法也经历了低谷、发展、繁盛的发展路程,并且在繁荣中也呈现一种长江前浪推后浪的态势。
对于业余书法爱好者,要写好书法就必须了解中国古代书法,并同时临摹起一家书法,掌握书法要义与精髓并且吸收。
而在古代书法家中,黄庭坚的书法虽然没有二王书法的高境界造诣,但也能独自成为一家书法。
他的书体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关键字:黄庭坚书法鉴赏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黔安居人,晚号涪翁。
生于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卒于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北宋诗人、书法家。
诗学杜甫而自成一家。
苏轼喜欢他的文章,以为超轶绝世,游于苏轼门下,为苏门四学子之一,同时他又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兼善行、草书,初以周越为师,后取法颜真卿及怀素,受杨凝式的影响,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以侧险取,纵横其掘,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黄庭坚一生仕途坎坷,屡次被贬。
元符元年(公元1098)黄庭坚的外兄张向奏请朝廷为僻亲嫌,应迁黄庭坚于戎州安置。
黄庭坚三月离开贵州,顺乌江抵涪陵,再溯江西行,六月至戎州。
戎州便是今天四川省宜宾市地区,这是的他把自己比作一个“身如槁木,心如死灰的老和尚”这与他的屡受贬嘀深受打击,环境恶劣的原因有关。
在戎州(今宜宾)这段时间里,他游遍山水,在戎州地区留下不少的石刻,其中以流杯池为最。
那里所存的石刻是宜宾地区最多,较为完整的石刻积聚地。
这样一段文字描述宜宾流杯池:“宜宾市郊之北,有崔科山(也名天柱山)横亘之际。
山下,一巨石中开,形成天然峡谷,谷深20余米,谷底有清泉缓缓流出,绕谷底没入石中,为一天然奇观。
北宋元符元年,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居戎州时,仿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流觞曲水”意境,于此凿石饮水为池,曰‘流杯池’。
”这就是宜宾流杯池。
自宋以来,后人为纪念黄庭坚,相继在流杯池周围修建了“涪翁亭”、“涪翁楼”、“山谷祠”、“吊黄楼”等建筑。
黄庭坚的书法艺术观
黄庭坚的书法艺术观黄庭坚的书法艺术观黄庭坚是我国著名诗人,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对于中国诗歌、艺术、文化的贡献都是非常大的。
通过对黄庭坚书法艺术观的研究,能够发现作家更深层的心灵世界,发现其精神意韵在文学、艺术中展现的脉络,对全面研究山谷是大有益处的。
一、内外兼修,“韵”、“笔”并重黄庭坚论书,既注重内在精神的展现,又注重点画结构,做到内外兼修。
他分别用“韵”和“笔”来概括书法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追求二者的和谐统一。
(一)、重“韵”的思想黄庭坚品评书法,常常提及“韵”字,将字是否有“韵”作为品评的一个重要条件。
如他评价苏轼的字:“虽有笔不到处,亦韵胜也。
(《题东坡小字两轴卷尾》)”[1]那么何为“韵”呢?他在《跋周子发帖》中指出:“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
”从中可以看出这里所说的“韵”是指书家内在的学识、修养等,而非点画等外在的介质。
山谷认为每个人字的“工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以“韵胜”(《论书》)。
他所追求的“韵”,是指通过点画等外在媒介传达出来的书家内在的修养、精神。
“韵”是含蓄的,是看不到但能感受到的,同苏轼所倡导的“意”是基本相同的。
黄庭坚重“韵”的思想,在评论书、画、文学时都是一致的,如他在《题摹〈燕郭尚父图〉》中云:“凡书画当观韵。
”山谷以是否能达到“引而不发”的境界,是否具有内在的回味作为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
这样就赋予了文学、艺术以立体的感觉,而不是平面化的。
(二)、“笔”的重要性黄庭坚对内在的“韵”推崇备至,但他并不排斥外在的点画,多次强调书法中“笔”的重要性:“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题李西台书》)”;“盖字中无笔,如禅句中无眼,非深解宗理者,未易及此(《论写字法》)”。
曹宝麟先生指出:“'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这是他'深解宗趣’即深刻理解禅宗旨趣之后最觉得意的一句话,几乎成了他的口头禅,不止一次地翻用。
……从黄庭坚自抑元祐年间书法的评价中,我们终于弄懂了他用'眼’比喻的'笔’,实际上即是指'禽(擒)纵’和'起倒’。
黄庭坚书法美学观浅探
黄庭坚书法美学观浅探
黄庭坚(1845-1915),清代江苏省苏州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在书法教育上他精湛的技艺和艺术魅力,使他被认为是清朝继祖荫之后的书法家,他的书法终于发展成了一种独特的书法美学观,被称为“黄庭坚书法美学观”。
黄庭坚在艺术方面特别重视“气质”,他把气质定义为“心由而发”,“心在而表含”。
书法,把心中的东西表达出来,并不仅仅是一种纯技术,而是一种精神表现。
黄庭坚认为,书法承载着人文精神之美,它可以表现出一种古代美德,自然之美,以及意境的象征。
他倡导“书法之体以宽为大,写法以丰为先”,认为书法的“宽”便是其中的核心,是展示书法的自然美的最有效方式。
书法的“宽”,是指笔势宽大,笔法游刃有余,滑和、宽大有力,表现了书法气势及美感。
黄庭坚还强调必须坚持“使用楷书”,认为书法必须以楷书表达,因为它是象征古代文化的领先形式。
他也是把“书法之精以细为善”,关注书法字迹的细节,将书法字体运用到极致,精致而有灵性。
黄庭坚关注书法的礼仪,他倡导书法的“端庄”,书法的“端庄”是指字体的简洁大气,不张扬,不疾烈,字节适当,自然舒展,字迹流畅,书写清秀大方,给人以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感受。
最后,黄庭坚强调人文精神的象征性,认为书法应当追求一种以古典文学为主题的深度,表现出精神境界来抒发情感,丰富内容,表达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总之,黄庭坚的书法美学观强调了书法的自然美和宽大气魄,丰
厚的情感,以及古典文学气质的追求,他把书法运用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他的书法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将心融入艺术的方式,把书法融入生活,将人文精神发挥到极致。
谈黄庭坚的书法特点
谈黄庭坚的书法特点谈黄庭坚的书法特点黄庭坚在草书上取得的成就是宋代最高的。
但是其行书的风格明显且面貌多样,尤其是大字行书作品在宋代也是独一无二的。
黄庭坚的书法特点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黄庭坚的书法特点,欢迎大家分享。
1.学古创新由于宋代“尚意”书风盛行,尚意支配下的个人抒情为主产生下的个性、人品对书法作品影响很大,对书法创作的影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黄庭坚极具个性的书法创新在北宋书法独树一帜。
黄的老师苏东坡不仅重人品而且在书法创作上提出“不践古人”曾云:“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作为苏门四士之一的黄庭坚对苏东坡的这个口号加以阐发,在实际创作上更出新意,创出比其老师苏东坡更具新意的书法作品。
他曾言:“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这是他在诗学、书学上的典型的创新精神。
他强调创意,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博古创新,《宋史?本传》称:“山谷善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2.高古自然黄庭坚书法追求高古的同时,将个人的性格、感情、才气等主观的要素都化为客观的表现,使客观境界代替主观达到物我融合的境界,即所谓“天人合一,一一自然”。
他的书法常以“韵”来体现其纯朴平淡的“自然”,代表其“超逸绝世”的境界。
他学古而不泥古,崇古而出古,依靠自己对书法上不同常人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个人性格、才气、感情等特性,“学古而创新”,最后自成一家,将“自成一家”的“创新”化为“自然”,达到书法境界最为高尚的一种理想程度。
草书作品黄庭坚于草书用功尤勤,取法亦广。
先从小草入手,钟繇、王羲之、张芝、智永无不涉足。
后他又倾心狂草,黄庭坚于草书是竭力反对“弄笔左右残绕”(《山谷提跋》)的造作之态,他同样追求自然,但他所追求的自然,既包含作书时的自然状态,又包含从生活、自然界的自然之理中获得的用笔之意。
黄庭坚草书十分强调节奏韵律,注重笔法腕法,绫条沉着老辣,极富振荡感、立体感;在结字和章法上也有重大突破,形成独特风格――苍老跌宕。
总结评价黄庭坚的书法艺术
黄庭坚是一位极富创新精神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在宋代乃至整个中国书法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作品以刚劲、奇崛、个性鲜明为特点,深得后人推崇。
首先,黄庭坚的书法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他的书法风格独特,与传统的“二王”书风大相径庭。
他强调“笔墨当随时代”,提倡“新意”,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和个性的展现。
这种创新精神使得他的作品在书法史上独树一帜,成为一代宗师。
其次,黄庭坚的书法艺术有着卓越的笔墨技巧。
他的书法以行书和草书为主,线条粗犷、饱满、刚劲有力,笔墨淋漓,气势恢宏。
同时,他的书法作品中还融入了篆、隶、章草等多种书体的元素,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黄庭坚的运笔方式也独具特色,他采用“长舒大展”的笔法,使得作品呈现出宽博、大气的风格。
第三,黄庭坚的书法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他的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更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他的书法作品中常常蕴含着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慨和思考,表现出他对天地万物的感悟和探索。
这种文化内涵的深度和广度,也是黄庭坚的书法艺术深受后人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黄庭坚的书法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创新精神启
发了后世书法家们不断探索、尝试新的风格和表现方式。
他的书法作品也成为后来许多艺术家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同时,黄庭坚的书法艺术也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综上所述,黄庭坚的书法艺术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其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卓越的笔墨技巧、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影响力。
他对书法艺术的贡献和影响将永载史册。
黄庭坚书法的审美文化
02
推广和传承
加大对黄庭坚书法艺术的推广和传承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其独
特的艺术魅力,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03
与世界文化交流
通过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与对话,汲取各民族优秀文化之长处,进一
步丰富和发展黄庭坚书法的审美文化内涵,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布局特点
气势连贯
黄庭坚的书法布局讲究气势连 贯,字与字之间过渡自然,形
成一种流动的美感。
对比强烈
在布局中,他善于运用对比手法, 如大小、粗细、疏密的对比,使整 个作品更具层次感。
留白巧妙
黄庭坚的书法作品中留白巧妙,给 人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
意境特点
情感丰富
黄庭坚的书法作品蕴含着丰富的 情感,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
01
黄庭坚书法在当代的价值 与意义
艺术价值
书法艺术创新
黄庭坚的书法风格独特,其作品展现了深厚的传统功底和创 新的书法艺术,对当代书法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灵感。
艺术传承
黄庭坚是宋代著名书法家,其书法艺术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 的精髓,传承和发扬黄庭坚的书法艺术,有助于维护和弘扬 中华文化的特色。
文化意义
对后世书法的影响
1 2 3
深远影响后世
黄庭坚的书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 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之一,其作品被广泛收藏和 研究。
启发后世创作
他的书法作品为后世书家提供了创作的启示和灵 感,许多人都从他的作品中汲取营养,从而形成 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代表中国文化的精髓
黄庭坚的书法作品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 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和 推崇。
试论黄庭坚“观韵”的美学追求及意义
试论黄庭坚“观韵”的美学追求及意义在中国书法美学史上,宋代是以“尚意’,强调书法艺术的情感意趣、表现内含为其基本特征的。
但作为“尚意”思想的代表⼈物,苏(轼)、黄(庭坚)、⽶(带)、蔡(襄)并⾮都异⼝同声地喊着“尚意”的⼝号,蔡襄“取神”,苏轼“尚意”,黄庭坚“观韵”,⽶芾“重趣”,每⼀位书法家的美学思想既是“尚意’⼣内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尚意”思想的逻辑展开和深化。
因此,要较为全⾯地认识宋代书法美学思想的“尚意”特征,更深刻地把握其丰富的美学内含和意义,必须对苏、黄、⽶、蔡等⼈的美学思想特点,加以细致⽽系统的研究。
本⽂意在对黄庭坚“观韵”的美学追求及其意义作些探讨。
“观韵”的美学理想在黄庭坚⼤量的书论、题跋中,“观韵”的思想是极为突出的。
他在《题摹燕尚⽗图》中说:“凡书画当观其韵。
”《题绛本法帖》⼜说:“论⼈物要是韵胜,为尤难得。
蓄书者能以韵观之,当得仿佛。
”然⽽,“韵”作为⼀个艺术美学范畴,并⾮始于黄庭坚。
因⽽要认识黄庭坚“观韵”的思想特质,有必要对“韵”的内在含义的流动和发展,作必要的追叙和阐释。
从现有的⽂献史料来看,曹植《⽩鹤赋》中的“聆雅琴之清韵”之语,或为今⽇可以见到以“韵’论艺之始。
这⾥“韵”字的内含,是指在时间中流动的⾳乐的节奏和韵律,是⼀种与⼼理情感相联系的对⾳乐形式美的品味和感受。
其后,在魏晋期间,舍声⽽⾔韵,“韵”被⽤在⼈物品鉴⽅⾯,如“拔俗之韵”风韵迈达”等等,意在说明⼈物⽓质、精神等内在品格在外在形体上所显⽰出来的独特风度和状态。
南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将“韵’⽤在绘画⽅⾯,并把“⽓韵⽣动”列为绘画“六法”之⾸。
“韵”的含义,是指由⼼理因素参予,物象形体所呈现的⼀种审美状态,即指艺术造形的⽣动、传神。
就书法艺术⽽⾔,书法美学史上虽有“晋尚韵”之说,但这只不过是后⼈对!晋代⼈物品鉴风尚和⽅法的借⽤和依附,晋⼈的书论中很少有“韵”字。
传为王羲之《笔势论⼗⼆章》中的“悉令合韵”⼀语,也只是要求书法创作,要讲究法度、技巧,以空间的建构,显出时间的运动,要有⾳乐的节奏与韵律,⽽不是书法创造主体内在精神和意趣的表现,因⽽它不可能成为对这⼀时代书法审美风尚的概括。
浅论黄庭坚草书艺术
浅论黄庭坚草书艺术摘要书法中最能抒发情感的就是草书,唐有“颠张醉素”,到了宋代出现了以为继张旭和怀素之后的又一位著名的草书大家黄庭坚。
北宋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又一个历史巅峰。
魏晋时期注重韵律,唐代注重法度,到了宋代人们则注重意趣。
不同时期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的风格也不同,黄庭坚作为草书大家,那么他的草书风格是怎样形成的以及他的草书风格是什么,值得我们探究。
本文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通过探究黄庭坚的学书背景来了解黄庭坚的学书经历;二是通过研究黄庭坚的草书来探究其风格特点。
关键词:黄庭坚;草书;风格;特征AbstractCursive script is one of the most can express emotions in calligraphy art, tang has "dian zhang drunk the element"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thought after zhang xu and huai su, a famous cursive, huang tingjian.During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re was another historical peak in Chinese history.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paid attention to the rhythm, the tang emphasized the law, and in the song dynasty people paid attention to the interest. Different period due to differ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present art style is different, the cursive script huang tingjian everyone, how his cursive style is formed and what's his cursive style, is worth us to explore.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one is through the study of huang tingjian's book background to learn the history of huang tingjian's book experience; The second is to explore the style of huang tingjian's cursive script.Keywords: huang tingjian; Cursive script. Style; Characteristics of the目录TOC \o "1-3" \h \z \u 摘要IAbstract II前言1一、黄庭坚生平简介2二、黄庭坚草书作品生成背景2(一)历史文化背景2(二)黄庭坚的学书经历3三、黄庭坚草书艺术形成分期及特点5(一)黄庭坚草书的萌芽期5(三)黄庭坚草书成熟期7(四)黄庭坚草书特点8四、黄庭坚草书的影响9结语11参考文献12谢辞13前言现代书法大家于右任曾说:“草书文字,是中华民族自强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黄庭坚书法审美文化研究 一、师古与师心 黄氏书风发展的第一个时期是从少年至元佑末年,此期黄氏上追晋唐学习二 王笔意,取法《瘗鹤铭》、苏子美,稍得古人笔意。
黄庭坚学书首先是先临摹,做 到对原作穷形尽相,继而要在神韵上接近原作,然后能够吸收精华,在原作的樊笼 之外破茧而出,创作出自己的艺术语言。
从元佑末年到元符二年,黄氏参禅悟道, 大悟笔法,书艺精进,这也就是师古而又不泥于古 ,达到“师心”,即为在经典艺 术语言上的再创作,元符二年以后,黄氏书法走向成熟,并最终自成一家。
有明一 代,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基础的丰厚,渐渐出现了以徐有贞、沈周、李应祯、吴 宽为代表的吴门书派。
吴门书派在其书法传承上有着渊源的流脉,对待北宋书法 极为重视和推崇,尤其是黄庭坚的书法。
作为吴门书派的先导,沈周纯学黄庭坚书法, 《明史》 有载:“字仿黄庭坚。
” 沈周学黄庭坚书是从真迹入手的,并形成了天真烂漫的书风 ,将元人明初弃宋人 尚意书风的传统恢复起来。
文徵明早年拜沈周门下,受其影响,晚年又复学黄书。
由此可见他们对北宋书法的肯定和在书法实践上对黄庭坚的肯定。
文徵明所写黄 体基本都是大字。
由此其大字行书开始变得奔放豪迈,气势恢弘,虽突破有限,但 以其醇和、清雅、纯正的品格,表现了文人士气和隐逸之风,因其适度把握,书法 审美趣味由高雅转为平易近人,以适应当时市民审美情趣的需要。
在对黄庭坚的 书法接受中,黄氏强调师古的重要性,对于众多的接受者来说,他们“师古”黄氏 书学技法与理论的优秀成果,而又进入师心阶段,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经过 一阶段的酝酿、消化,进入到了了然于胸,能融会贯通,随手变化的创造阶段。
此 时已由有法而至无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
二、遵法与变态 对于如何遵法,黄庭坚在《又跋兰亭》中这样表述:“《兰亭》虽是真行书 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以为准。
譬如周公孔子不能无小过,过而不害其聪明睿圣, 所以为圣人。
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於一曲,今世学《兰亭》者多 此。
”③黄庭坚倡导万事皆当师古而遵法,他的这一观点来自自己的学书体会 , 黄庭坚云:“少时喜作草书,初不师承古人,但管中窥豹,稍稍推类为之。
方事急时, 便以意成,久之或不自识也。
比来更自知所作韵俗,下笔不浏离,如禅家黏皮带骨 语。
因此不复作。
今观钟离寿州小字千字,妩媚而有精神,熟视皆有绳墨,因知万 事皆当师古。
”黄庭坚师古不泥古、 遵法不拘于法的目的在于“变态”而自成一 家。
黄庭坚在元符年间数次被贬,在辗转流离的过程中,黄氏参禅悟道,对人生和 艺术的真谛理解得更为深刻。
黄庭坚书法熔铸百家之长,贯之以浩然正气,加之参
禅悟道养成的平和心态,形成了黄氏书法的独特风格。
一方面,他对笔画提按顿挫 的强调和夸张,形成了奇崛生涩的风格面貌。
另一方面,其书中宫紧缩,四缘扩张, 用移位的方法来突破字与字之间的界限,用夸张有力而涵养深厚的长笔 ,创造出 苍老而富有豪气的韵味,形成了纵横奇崛、波澜老成的独特风格。
黄庭坚推崇“无法之法”,即为书之“变态”,书法创作本是兴之所至,不用 恪守什么技法;正如禅家参禅一样,虽各异其词,但都从自然中获得,而真能向本 性自然中求得墨韵,又处于言语道断、心行路绝的尴尬境界之中。
这种澄净虚空 的要求,到黄庭坚那里即成了“心不知手,手不知心”,心手合一的境界。
“无法 之法”并不是没有法,而是入法之后的不拘泥于法。
其实,黄庭坚也很讲究技法的 学习与锻炼。
他认为 , 学书之时要知“法”,不知法则不可学 ; 下笔之际要忘 “法”,不忘法则无以为书。
若一味地考虑技巧 ,则会失于技巧;一味规摹古人, 则会失于古人。
书法家不是不用技法,而是要灵活应用,“无法之法”才是书法创 作最好的方法。
吴门书派杰出代表文徵明取法黄庭坚,做到了遵法与变态。
文徵 明反对泥古而缺乏自我创造,主张笃守法度绳墨,同时又不被绳墨拘牵,于是一再 强调书法要富于意趣,寄个性于法度之中,达到“变态”,他主张要严格遵循法度, 而不能自我作古,但他又不是一味狞古,惟古是务。
纵观书法史,大抵就是法度形 成、 发展与替代的过程;所谓成功的书法家,无不经历从“法中之法”到“法外之 法”,再到“无法之法”。
三、渐修与顿悟 以禅入书,可以说是黄庭坚的一大特色。
禅宗所提倡的渐修顿悟,直接被黄庭 坚用之于书法艺术的学习与创新。
他说“学书端正,则窘于法度;侧笔取妍,往往 工左病右。
古人作《兰亭叙》《孔子庙堂碑》皆作一淡墨本,盖见古人用笔、回 腕余势。
若深墨本,但得笔中意耳。
今人但见深墨本收束锋芒,故以旧笔临仿,不 知前辈书初亦有锋锷,此不传之妙也”。
⑤他说“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
“草书妙处,须学者自得,然学久乃当知之。
墨池笔冢,非传者妄也”。
⑥正是基 于这种认识,直到晚年他都一直在不停地学习前人的书法 ,这种“渐修”的工夫 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书法创作上,他又有过明显的“顿悟”。
他在《书 自作草后》说:“绍圣甲戌在黄龙山中,忽得草书三昧。
觉前所作太露芒角,若得 明窗净几,笔墨调利,可作数千字不倦”。
⑦有此“顿悟”其书法艺术也步入佳境, 呈现出他自己的特点。
他创造了一种中宫紧结,长笔四展,俊挺爽利的新书体。
晚明时期,反帖学思潮和复古主义思潮形成了严重对峙 ,这种对峙不仅表现 在思想观念上,而且也表现在艺术观念上 ,自此形成了晚明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 的分野。
明代中晚期以来,由于赵派书法对书坛的笼罩,帖学的萎靡之势已全面暴 露,由此探索帖学的发展道路成为了一种首要的观念选择 ,大家都为帖学寻找一 条合理的发展道路而反帖学,而赵派书法则成为反帖学的突破口。
董其昌反赵派 书风目的就是为了建立“淡意”的书法风格,董氏将苏、 黄引为同调,并道出自己 的书法得力于宋人。
他以北宋“淡意”的审美模式开始了对明代帖学的改造,在
审美视野上他还上溯到北宋“逸”的精神,追求一种淡薄萧散的风格图像。
从观 念立场上看,董其昌的书法美学思想主要受到了禅宗的影响 ,首先他认为“书家 妙在能和,神在能离”,“妙在能合”即是禅宗所谓“不为法脱”,“神在能离” 即禅宗所讲“不为法缚”,入“三昧”之境,得“无法之法”的妙道,这都体现了 一种尚神的风貌,并成了书法家与禅僧们毕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再者董氏的禅宗 书论还体现在对书法顿悟境界的追寻上。
禅宗重悟入,分为渐、 顿两派,也即渐修 和顿悟。
对于书法来说,渐修就是指长期的对基本技法的修炼和学习,也只有如此, 才能达到心手两忘、 出神入化的顿悟境界,其实这种境界也不神秘,就像董氏所言 “非一朝夕”,“不经苦心悬念,未必契真”,这是他长期学习古法 ,博采众长而 后通达的结果。
明代书坛,初期书法与文人晋身仕途紧密相连,朝野上下趋时贵书,此时的书 法表现出强烈的功利性,因此黄书被渐渐淡忘。
及至中期,吴门书派对黄氏书风的 取法是因人及书,黄氏高尚的品格,丰富的表现力得到了完美的发扬,其接受的审 美文化语境是以人为重并强调经世致用,另外也受到了国家政策法令的变化以及 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