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客运专线沉降变形观测培训

合集下载

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

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

桥台观测标埋设位置示意图
预制梁徐变观测标埋设示意图
连续梁徐变观测标埋设示意图
ⅰ按三等垂直位移的技术要求进行观测,读数取位至0.1mm; ⅱ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ⅲ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基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⑸每个桥梁墩台应在承台施工完成后进行首次观测,以后根据高铁测量规范或 沉降观测细则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观测。
立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
3.观测期间应对变形监测网设施和观测装置采取有效的保护
措施,确保施工过程中不受扰动或破坏。
4.变形观测成果的所有原始观测记录应真实、可靠,具有可
追溯性,严格执行责任人签字制度,并应符合竣工文件编制和移
交的有关规定。
5.观测期内,墩台基础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 应及时会同建设、勘察设计等单位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 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 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6.观测期内,路基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 应及时会同建设、勘察设计等单位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 核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 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7.变形观测单位应有专门的路基变形观测组,观测资料应 齐全、详实、规范,符合设计要求,并应及时整理、汇总分析, 提供给相关单位。建设单位负责铺轨条件的评估工作,并组织 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咨询等单位实施。
⑷桥涵变形观测应满足下列要求: ①依据变形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变形观测点布点图(《关于发布沉降 观测测量标志技术要求的通知》沪昆浙工函〔取其平均值作为初始观测值。
③变形观测中应符合以下规定:
墩身、承台观测标埋 设示意图
长 沙

高速铁路重点地段基础变形沉降监测技术应用及数据分析

高速铁路重点地段基础变形沉降监测技术应用及数据分析

高速铁路重点地段基础变形沉降监测技术应用及数据分析一、介绍高速铁路为了确保线路的安全和稳定运行,需要进行基础变形沉降监测。

基础变形沉降监测是通过监测车辆或传感器等装置采集的数据,对铁路基础的变形及沉降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修复。

二、技术应用1.测量技术(1)全站仪测量:使用全站仪对基础进行水平、垂直测量,获取基础的变形和沉降数据。

(2)倾斜仪测量:使用倾斜仪对基础进行倾斜测量,获取基础的倾斜情况。

(3)浮动沉积仪测量:使用浮动沉积仪对土体进行测量,获取土体的沉积情况。

(4)测斜仪测量:使用测斜仪对土体的倾斜进行测量,获取土体的倾斜情况。

2.数据采集根据以上测量技术,通过车辆或传感器采集数据,并传输到监测中心进行分析和处理。

3.数据分析(1)基础变形分析:根据测量数据,对基础进行变形分析,分析基础的水平和垂直变形情况,判断是否超出允许范围。

(2)基础沉降分析:根据测量数据,对基础进行沉降分析,分析基础的沉降情况,判断是否超出允许范围。

(3)土体沉积分析:根据测量数据,对土体进行沉积分析,分析土体的沉积情况,判断是否超出允许范围。

(4)土体倾斜分析:根据测量数据,对土体进行倾斜分析,分析土体的倾斜情况,判断是否超出允许范围。

三、数据分析与修复1.数据分析结果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判断基础的变形和沉降情况是否超出允许范围,以及土体的沉积和倾斜是否超出允许范围。

2.调整和修复措施(1)调整铁路基础: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超出允许范围的基础进行调整,修正变形和沉降问题。

(2)修复土体: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超出允许范围的土体进行修复,保证土体的稳定性。

(3)加固铁路基础: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基础进行加固,提高铁路基础的承载能力和安全性。

四、总结高速铁路重点地段基础变形沉降监测技术的应用和数据分析对保证铁路的安全和稳定运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基础的变形和沉降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修复,保证铁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程

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程

不确定性
03
由于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高速铁路沉降变形存在一定
的不确定性,难以准确预测。
观测目的与要求
观测目的
通过对高速铁路沉降变形的观测,掌握其变形规律,评估其对高速铁路安全运 营的影响,为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观测要求
沉降变形观测应遵循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的原则,确保观测数据的真实可 靠;同时,观测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对高速铁路正常运营造成干扰。
Aபைடு நூலகம்CD
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采用更先进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提高预警的准确性 和时效性。
加强风险管理和应急响应能力
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应急响应机制,提高应对突 发事件的能力。
06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保障 措施
质量管理体系框架搭建
明确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职责和权限;
制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 件、作业指导书等;
组织人员和分工
组织专业的观测队伍,明确各 成员的职责和分工,确保观测
工作的顺利进行。
现场数据采集过程描述
设立观测点
根据观测方案,在高速铁路沿线设立沉降变形观测点,并做好标记 和记录。
进行现场观测
使用水准仪、全站仪等仪器,按照规定的观测方法和频次,对观测 点进行沉降变形观测,并记录观测数据。
数据校核和整理
等。
数据处理与分析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 出有用的信息,如变形量、变形速率 等。
预警信息发布
将生成的预警信息及时发布给相关部 门和人员,以便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优化建议和改进措施
加强监测设备维护和校准
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维护和校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 可靠性。

高速铁路工程沉降变形观测

高速铁路工程沉降变形观测
等参数。
成果表达
绘制沉降变形曲线图、等值线图等 图表,直观展示沉降变形情况。
报告编制
编写沉降变形观测报告,详细记录 观测过程、数据处理方法和成果表 达,为工程安全评估提供依据。
03 现场实施方案与流程
现场踏勘与选点布网设计
踏勘目的和内容
了解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确定沉降严重区段和重点观测断 面;收集相关设计文件和资料,
改进措施建议
技术措施
针对沉降变形观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的技术改 进措施,如优化观测方案、提高观测精度等。
管理措施
从管理层面出发,提出加强人员培训、完善管理制度等改进 措施,以确保沉降变形观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数据分析结果 的准确性。
05 质量控制与安全保障措施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执行情况回顾
精度要求
根据不同工程需求和规范 标准,确定相应的沉降变 形观测精度要求。
误差来源
分析观测过程中可能出现 的误差来源,如仪器误差、 人为误差、环境误差等。
误差控制
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误差, 如选用高精度仪器、加强 人员培训、优化观测环境 等。
数据处理与成果表达
数据处理
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和分 析,得到沉降变形量、变形速率
现代自动化监测技术应用
自动化水准测量系统
光纤光栅传感技术
采用自动安平水准仪、电子水准仪等 设备进行自动观测和数 的应变和温度等参数,进而推算沉降 变形量。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利用激光扫描仪对目标物体进行快速、 高精度的三维坐标测量,获取沉降变 形信息。
精度要求和误差分析
施工期、运营期等。
观测频率
02
在观测周期内,根据沉降变形速率和稳定性要求,确定各观测

变形监测复习

变形监测复习

沉降:沉降表达的是一个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表示建筑物的下沉或者上升; 不均匀沉降:建筑物上部荷载分布不均匀使得地基土所承受的荷载的不均匀,造成建筑物沉降量的不均匀就是不均匀沉降;工后沉降:从施工完毕到沉降稳定,铺轨工程完成后基础设施沉降量;1变形监测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准点和观测点,每一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首次观测应连续进行2次观测,并以平均值作为首期观测值;2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路基变形监测主要包括路基面沉降监测、路基基底沉降监测、路基本体沉降监测、水平位移监测几个方面;3基坑工程施工现场监测的内容分为水平位移监测、内力监测、沉降监测三大部分;5建筑物测量变形监测的项目有沉降监测、水平位移监测、倾斜监测、挠度检测和裂缝监测;6常用点位稳定性统计检验方法有三角测量法、三维三边测量、精密水准测量等方法;7建筑物的内部监测是安全监测的重要内容,其监测项目主要是内部位移监测、应力监测、地下水位及渗流监测、挠度检测、裂缝监测等;变形监测的发展趋势:由于变形监测的特殊要求,一般不允许检测系统中断监测,就要求检测系统能精确、安全、可靠长期而又实时的采集数据,而传统的设备难以满足要求,因此,科研人员在现有的自动化监测技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研发精度高、稳定性好的自动化监测仪器和设备;这方面成果有:自动化监测技术、光纤传感监测技术、CT技术的应用、GPS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激光技术的应用、测量机器人技术、渗流热监测技术和安全监测专家系统等;变形监测网与一般控制网的区别: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灵敏度,多种观测技术的综合应用,监测网着重于研究点位的变化,周期性重复观测1、变形监测是对被检测的对象或物体简称变形体进行测量以确定其空间位置及内部形态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变形监测又称变形测量或变形观测;2、变形监测的目的:1分析和评价建筑物的安全状态2验证设计参数3反馈设计施工质量4研究正常变形规律和预报变形的方法3、变形监测的意义具体表现在:1对于机械技术设备,则保证设备安全、可靠、高效的运行,为改善产品质量和新产品的设计提供技术数据2对于滑坡,通过监测其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可进一步研究引起滑坡的原因,预报大的滑坡灾害3通过对矿山由于开挖所引起的实际变形的观测,可以采用控制开挖量和加固等方法,避免危险性变形的发生,同时可以改进变形预报模型4在地壳构造运动监测方面,主要是大地测量学的任务,但对于近期地壳垂直和水平运动以及断裂带的应力积聚等地球动力学现象、大型特种精密工程如核电厂、粒子加速器以及铁路工程也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4、变形监测的特点:1周期性重复观测2精度要求高3多种观测技术的综合应用4监测网着重于研究点位的变化;5、变形的分类:通常情况下,变形可以分为静态变形和动态变形两大类;静态变形主要是指变形体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形,这种变形一般速度较慢,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被发觉;动态变形主要指变形体在外界荷载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形,这种变形的大小孩速度与荷载密切相关,在通常情况下,荷载的作用将使变形即刻发生;1根据变形体的变形特征,变形可以分为变形体自身的变形和变形体的刚体位移;变形体的自身变形包括伸缩、错动、弯曲和扭转;刚体的位移包括整体平移、整体转动、整体升降和整体倾斜;2变形按照其速度可以分为长周期变形、短周期变形、瞬时变形;长周期变形一般指在比较长的时间段内发生的循环变形过程;短周期变形是指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循环变形过程;瞬时变形是指在短时间荷载作用下发生的瞬间变形;3变形按其特点可以分为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当作用的荷载在构件的弹性范围内时,其发生的变形一般为弹性变形;当荷载作用在非弹性体或者荷载超过了构件的弹性限度,则会产生塑形变形;6、变形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现场巡视、环境量监测、位移监测、渗流监测、应力应变监测、周边监测;其中位移监测主要包括:沉降监测、水平位移监测、挠度监测、裂缝监测等沉降监测一般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进行,在精度要求不太高或者观测条件较差时,也可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对于监测点高差不大的场合,可以采用液体静力水准测量和压力传感器方法进行测量;沉降监测除了可以测量建筑物基础的整体沉降情况外,还可以测量基础的局部相对沉降量、基础倾斜、转动等;水平位移监测通常采用大地测量方法包括交会测量、三角网测量和导线测量、基准线测量包括视准线测量、引张线测量、激光准直测量、垂线测量以及其他一些专门的测量方法GPS测量、多点位移计测量、摄影测量、遥感测量、光纤测量等;7、变形监测精度的确定: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根据允许变形值的大小、变形速率、变形监测的目的来确定,要保证不掩盖变形、并能有效地发现变形;变形监测的目的大致分为安全监测、积累资料、为科学试验服务;当存在多个变形监测精度要求时,应根据其中最高精度选择相应的精度等级,当要求精度低于规范最低精度要求时,宜采用规范中规定的最低精度;8、变形监测周期的确定与精度一样变形监测的时间间隔称为观测周期,即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周期的测量工作;观测周期与工程的大小、测点所在位置的重要性、观测目的以及观测一天所需时间的长短有关;变形监测的周期应以能系统反映所测变形的变化过程且不遗漏其变化时刻为原则,根据单位时间内变形量的大小及外界影响因素确定;五定原则不同周期观测时,宜采用固定的仪器、固定的观测人员、固定的观测网形和观测方法、固定的观测时段、在基本相同的观测条件下观测;9、变形监测系统设计的原则1 针对性;要根据工程特点及关键部位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做到目的明确、实用性强、突出重点、兼顾全局;2完整性;对监测系统的设计要有整体方案,它是用各种不同的观测方法和手段,通过可靠性、连续性和整体性论证后,优化出来的最优设计方案;3先进性;设计所选用的监测方法、仪器和设备应满足精度和准确度的要求,并吸取国内外的经验,尽量采用先进技术;4可靠性;观测设备要具有可靠性,特别是监测建筑物安全的测点;5经济性;监测项目宜简化,测点要优选,施工安装要方便;10、变形监测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变形监测方案设计书主要内容1技术设计书;2有关建筑物自然条件和工艺生产过程的概述;3观测的原则方案;4控制点及监测点的布置方案;5测量的必要精度论证;6测量的方法及仪器;7成果的整理方法及其它要求或建议;8观测进度计划表;9观测人员的编制及预算;11、变形监测点的分类变形监测的测量点一般分为基准点、工作点、变形观测点三类;基准点:基准点是变形监测系统的基本控制点,是测定工作点和变形点的依据;基准点通常埋设在稳固的基岩上或变形区域以外,尽可能长期保存,稳定不动每个工程一般应建立3个基准点,以便相互校核,确保坐标系统一致;当确认基准点稳定可靠时,也可少于3个;基准点应进行定期观测,判断基准点的稳定性;工作点:工作点又称工作基点,它是基准点与变形观测点之间起联系的点;工作点埋设在被研究对象附近,要求在观测期间保持点位稳定,其点位由基准点定期检测;工作基点位置与邻近建筑物的距离不得小于建筑物基础深度的倍~倍;变形观测点:变形观测点是直接埋设在变形体上的能反映建筑物变形特征的测量点,又称观测点,一般埋设在建筑物内部,并根据测定它们的变化来判断这些建筑物的沉陷与位移;变形观测点标石埋设后,应在其稳定后方可开始观测;稳定期一般不少于15天;12、沉降监测标志与选埋沉降监测常用的方法是精密水准测量;采用该方法进行沉降监测,沉降监测的测量点分为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监测点3种;工作点与基准点构成变形监测首级网,工作点与监测点构成次级网;埋设要求:1水准基点是沉降监测的基准点,一般3个~4个点构成一组,形成近似正三角形或正方形;为保证其稳固,应该埋在变形区以外的岩石上或深埋于原状土上,也可选,埋在稳固的建筑物上;2工作基点是用于直接测定监测点的起点或终点;为了便于观测和减少观测误差的传递,工作基点应布置在变形区附近相对稳定的地方,其高程尽可能接近监测点的高程;工作基点一般采用地表岩石标,当建筑物附近的覆盖层较深时,可采用浅埋标志,当新建建筑物附近有基础稳定的建筑物时,也可设置在该建筑物上;工作基点应经常与水准基点联测,判断其稳定情况,以保证监测结果的正确可靠;3监测点是沉降监测点的简称,布设在被监测建筑物上;布设时要使其位于建筑物的特征点导航,能充分反映建筑物的沉降变形情况;点位应当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和长期保护;标志应稳固,不影响建筑物的美观和使用;还要考虑建筑物基础地质、建筑结构、应力分布等,对重要和薄弱部位应该适当增加监测点数目;13、水平位移常用的观测方法:大地测量法、基准面法、专用测量法、GPS测量法;14、挠度监测测定建筑物受力后挠曲程度的工作称为挠度观测;建筑物在应力的作用下产生弯曲和扭曲,弯曲变形时横截面形心沿与轴线垂直方向的线位移称为挠度;挠度观测多用垂线观测正垂线、倒垂线15、自动化监测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自动化监测主要包括数据采集的自动化、数据传输的自动化、数据管理的自动化和数据分析的自动化等内容;16、自动化监测系统的设计原则有哪些1适应性:根据建筑物所处的环境条件、建筑结构和运行工况的不同,在设计监测自动化系统时应有较强的针对性;2经济性:系统建设的造价应经济、合理,采用性价比高的仪器设备;3准确性:系统的测量数据应准确,精度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在更换零部件时不影响数据的连续性;4可靠性:监测设备选型应优先考虑选用技术先进、成熟、通过多个现场环境长期考核、质量合格的产品;5开放性和通用性: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兼容性;6统一性:数据采集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应相互兼容,即使采用不同的数据采集子系统,也应能实现监测信息的统一管理;17、监测资料的分析:1定期分析:施工期资料分析、运营初期资料分析、运行期资料分析2不定期分析,在有特殊需要时才专门进行的分析称为不定期分析;变形分析内容:对建筑物变形进行几何分析,即对建筑物的空间变化给出几何描述,对建筑物的变形进行物理解释;18、资料分析的常用方法:作图分析、统计分析、对比分析、建模分析;1作图分析:通过绘制各观测物理量的过程线及特征原因量下的效应量过程线图,考察效应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和趋势;这种方法简便、直观,特别适用于初步分析阶段;2统计分析:对各观测物理量历年的最大和最小值含出现时间、变幅、周期、年平均值及年变化率等进行统计、分析,以考察各观测量之间在数量变化方面是否具有一致性、合理性,以及它们的重现性和稳定性等;这种方法具有定量的概念,使分析成果更具实用性;3对比分析:将监测成果与理论计算或模型试验成果相比较,观察其规律和趋势是否有一致性、合理性,并与工程的某些技术警戒值相比较,以判断工程的工作状态是否异常;4建模分析:采用系统识别方法处理观测资料,建立数学模型,用以分离影响因素,研究观测物理量变化规律,进行实测值预报和实现安全控制;这种方法能够定量分析,是长期观测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的主要方法;19、沉降预测当沉降监测进行到移动周期一般不少于6次监测,根据需要,利用已监测的沉降量和所记载的影响沉降的因子数据,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对沉降量与沉降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找出其函数关系;沉降预测的方法有回归分析一元、多元法、时序分析法、模糊数学法、灰色模型法等;20、建筑物倾斜监测:倾斜度的计算i=e/h21、基坑监测的主要对象基坑工程施工监测的对象主要为围护结构和周围环境两大部分,围护结构包括围护桩墙、水平支撑、围檩和圈梁、立柱、坑底土层和坑内地下水等;周围环境包括周围土层、地下管线、周围建筑和坑外地下水等;22、什么是基坑监测的预警值应如何制定预警值是一个定量指标,在其允许范围内可认为工程是安全的,否则认为工程处于不稳定状态,将对工程自身及其周围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确定预警值时应注意下列基本原则:1满足现行相关规范和规程的要求;2满足工程设计的要求;3考虑各主管部门对所辖保护对象的要求;4考虑工程质量、施工进度、技术措施和经济等因素;目前,预警值的确定主要参照现行规范和规程的规定值、设计预估值和经验类比值;一般取预警值为设计允许最大值的80%;23、盾构隧道监测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土体介质的监测:包括地表的沉降监测、土体分层沉降和深层位移监测、土体回弹测量、土体应力和孔隙水压力测量;2周围环境的监测:包括相邻房屋和重要结构物的变形监测、相邻地下管线的变形监测;3隧道变形的监测:包括隧道沉降和水平位移监测、隧道断面收敛位移监测、隧道应变和预制管片凹凸接缝处法向应力测量;24、高铁变形监测内容路基:路基面沉降观测,基底沉降观测,和路堤本体沉降观测;桥涵:应以墩台基础的沉降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变形为主,涵洞除应进行自身的沉降观测外,尚应进行洞顶填土的沉降观测;隧道:指隧道内线路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洞口仰拱、隧道一般地段和不良、复杂地质区段沉降观测;过渡段:路桥、路隧、路涵等过渡段应以路基面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观测为主;站场:按正线线下结构要求的相关内容观测;目的: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使路基、隧道、桥涵工程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砟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铺设质量及运营期间的平顺性;a、路基工程沉降评估判定标准①根据路基填筑完成或堆载预压后不少于3个月的实际观测数据做多种曲线的回归分析,确定沉降变形趋势;②无砟轨道路基工后沉降值不应大于15mm;③评估曲线生成的相关系数必须大于92%,完成比率大于75%;b、桥涵工程沉降评估判定标准①根据桥涵实际荷载情况及观测数据,应做多个阶段的回归分析及预测,综合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首次回归分析时,观测期不应小于主体工程施工完后3个月;②墩台工后沉降无砟轨道满足≤20mm,相邻墩台差异沉降≤5mm;③涵洞工后沉降无砟轨道满足≤15mm;④评估曲线生成的相关系数必须大于92%,完成比率大于75%;c、过渡段工程沉降评估判定标准过渡段不同结构物间的预测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预测沉降引起的线路方向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

中铁五局沪昆客专江西段站前工程沉降观测培训方案

中铁五局沪昆客专江西段站前工程沉降观测培训方案

中铁五局沪昆客专江西段站前工程沉降观测培训方案新建沪昆铁路在采用无砟轨道结构形式时,要求线下工程工后沉降必须满足铺设无砟轨道的需要,而沉降观测及其分析评估作为判定线下工程工后沉降是否达到设计预期值的唯一依据,是决定无砟轨道铺设时间的关键。

要做好线下工程工后沉降的预测,就必须对线下工程进行精确、系统的沉降变形观测,并对观测所取得的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

为了保证新建沪昆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的顺利完成,制定本培训及实施方案。

一、组织机构及人员设置成立沪昆铁路沉降变形观测室、各架子队沉降变形观测组两级组织机构。

项目部沉降变形观测室,作为一级观测机构,由经理部总工师牵头,设一名观测室主任,全面负责观测资料管理工作。

各架子队沉降变形观测组设在所在架子队技术室,由各队技术主管牵头,设组长1名,每组至少配4人(至少4名专职测量技术人员)。

每个架子队设一个组,主要人员应固定,直到本项目所有观测内容结束。

各级机构中主要人员应具备基本的电脑(Excel等软件)操作能力和数据统计分析能力。

二、职责划分(一)项目部沉降变形观测室职责1、项目部沉降变形观测室主要负责制订全标段的观测管理制度,完成观测方案设计,制订观测作业指导书,组织各架子队观测组编制观测计划,并对各队之间的接口进行协调;组织对管段内沉降观测人员进行培训。

2、观测室主任负责组织其他成员对观测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系统评价,并对最终结果负责。

(二)各架子队观测组职责1、各观测组具体负责编制其管段内的观测计划,完成所有测点的布置、埋设,并做好日常保护工作。

2、按照观测频率要求,完成所有观测项目的观测、数据采集、整理、初步分析,并将该数据上报该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和局经理部沉降变形观测负责人。

3、各观测组必须下辖一定数量的工人组建成专业工班,专门负责测点埋设和观测设备的巡守保护,确保变形观测点按时、准确埋设,观测设备保护完好、不丢失。

4、每个路基工点,在埋设智能数码传感观测元器件前,要修建牢固的房屋,对智能数码传感器的有线传输设备(如数据采集模块、无线传输模块等)进行集中安置、保护。

沉降评估培训材料课件

沉降评估培训材料课件
沉降评估培训材料
1.3 沉降观测评估培训
目的:通过培训,以使全线沉降观测工作统一规范化、标准 化,确保监测工作及时有效、监测成果真实客观为目标,为 工后沉降预估准备好基础数据资料 。
对象:沈丹铁路客运专线参建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有关测 量人员,侧重于技术管理、数据处理人员;根据需要,还需 分阶段定期对新进人员进行培训。培训人员经测试合格后方 能上岗 。
沉降观测基准网应定期复测。
沉降评估培训材料
3.2 基准网测量等级与精度
沉降变形监测基准网,按国家二等(高铁三等)水准要 求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表 3.1-1
m
等 级
仪器类型
视线长度
前后视距差
任一测站上前后 视距差累积
视线高度 (下丝读数)
DSZ05 DS05 二
DS1
≤50 ≤50
≤1.5
≤6.0
组织建立变形观测和评估数据库,组织阶段评估工 作,根据评估结论决策铺轨时机。
沉降评估培训材料
2.2 设计单位
提供沉降变形监测的断面设计、测点布置、 观测方法与精度要求、变形计算报告等设计 资料;
对沉降变形监测的设计要求进行技术交底; 参与、指导《沈丹铁路客远专线沉降变形观
测实施细则》的编写,对沉降变形监测进行 技术指导; 参与线下工程沉降评估实施工作; 对沉降评估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和目标提出意 见。
4 沉降观测点布设与观测
基本要求
1)观测点的布设位置、标志规格及型号、标志的数量 严格按设计要求执行;
2)当施工进展达到设计要求埋设监测标志的条件时, 应及时埋设观测标志;
3)观测标志的埋设要稳固,被破坏的标志要及时补埋, 保证监测数据的连续。
4)每个观测段落至少有2个工作基点,形成附合或闭 合水准路线。

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程

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程

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程引言:高速铁路是现代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运营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沉降变形问题一直是一个难题。

为了保证高速铁路的安全和稳定运营,需要对其沉降变形进行观测和评估。

本文将从观测和评估两个方面,介绍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技术规程。

一、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规程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是指对高速铁路沉降和变形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观测点的设置观测点的设置应根据高速铁路的设计和建设情况,确定合理的观测位置和数量。

观测点应覆盖高速铁路的主要结构和地质条件,以便全面了解高速铁路的沉降和变形情况。

2.观测仪器的选择和安装观测仪器的选择应根据高速铁路的特点和观测要求,选择合适的仪器和设备。

观测仪器的安装应符合相关规定和标准,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根据高速铁路的实际情况和观测要求,采用合适的方法和技术进行处理和分析。

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结果应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以便及时处理和解决问题。

二、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评估技术规程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评估是指对高速铁路沉降和变形情况进行定量评估和分析,以便判断高速铁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评估技术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评估指标的确定评估指标的确定应根据高速铁路的设计和建设情况,确定合理的评估指标和标准。

评估指标应包括高速铁路的沉降和变形情况,以及对高速铁路安全和稳定性的影响。

2.评估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评估方法的选择应根据高速铁路的实际情况和评估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技术进行评估。

评估方法的应用应符合相关规定和标准,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评估结果的分析和判断评估结果的分析和判断应根据高速铁路的实际情况和评估要求,采用合适的方法和技术进行分析和判断。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与变形观测控制技术研究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与变形观测控制技术研究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与变形观测控制技术研究高速铁路的稳定运行离不开路基的稳定性,而路基的沉降和变形是影响其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高速铁路路基的沉降和变形进行观测和控制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高速铁路路基沉降和变形观测控制技术进行研究。

一、路基沉降观测技术路基的沉降是指路基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铁轨及列车的荷载作用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路基的高度下降。

路基的沉降观测是为了实时监测路基的沉降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

1.测量设备路基的沉降观测需要使用测量设备进行实时监测。

常用的测量设备有:(1)水准仪:用于测量路基高度的变化,通过在路基上设置水准点,使用水准仪进行测量。

(2)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通过使用全球定位系统接收机,实时获取路基的位置信息,从而获得沉降量。

(3)测站:在路基上设置测站,使用全站仪进行测量,可以获取路基的实时变形情况。

2.观测方法路基沉降观测可以采用周期观测和连续观测相结合的方法。

(1)周期观测:定期使用测量设备进行观测,如每月或每季度观测一次,以了解一段时间内路基的沉降情况。

3.数据处理与分析对于路基沉降观测所得的数据,需要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以获取路基沉降的情况。

数据处理与分析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数据采集:将测量设备所得的数据进行记录,并进行日期和时间标记。

(2)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数据的清理、筛选和排序。

(3)数据分析: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求取平均值、方差、标准差等。

路基的变形是指路基在荷载作用下发生的变形情况,包括挠度、扭曲和倾斜等。

路基的变形观测可以及时发现路基的变形情况,为路基的维护和修复提供依据。

路基的沉降和变形会对高速铁路的运行安全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

1.检测与监测对于路基的沉降和变形情况,需要进行定期的检测与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修复。

2.加固与修复对于出现沉降和变形问题的路基,需要进行加固与修复,以恢复其稳定性。

高铁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

高铁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

1.沉降观测与评估的意义与原则
沉降评估的依据
《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 铁道部2006年158号文)》关规定:为满足对无碴轨 道线下基础变形评估的需要,确定铺设无碴轨道的 铺设时机,应对客专本线桥梁、路基、隧道等线下 工程进行变形监测。
1.沉降观测与评估的意义与原则
沉降评估涉及的规范与规定
沉降评估的总体原则
总体原则:重点路基,兼顾桥隧,过程监控,信息 化监测,快速传递数据,成果可控。
观测实施的重点:“数据精确、准确、可靠、及时 、连续、按频次”,规范元器件的埋设和保护,执 行“三固定”原则。
加强管理、规范管理、多方协调。
2.沉降观测与评估的流程与职责
总体工作流程
设计单位沉降观测与评估技术交底 咨询评估单位制定相应实施细则 施工单位的细则学习与沉降数据管理软件培训 施工单位的沉降观测实施、监理单位全称监督检查
沉降评估方法与流程
对线路不同下部基础结构物之间以及不同地基条件 或不同地基处理方法之间形成的各种过渡段,应重 点分析评估其差异沉降;
通过单点的沉降预测分析,最终将合蚌全线不同线 下工程的沉降反应到线路纵断面上,完成区段沉降 评估工作。
2.沉降观测与评估的流程与职责
2.沉降观测与评估的流程与职责
1.沉降观测与评估的意义与原则
沉降评估的重要性
服务施工建设 铺轨时机的确定 轨道平顺性的保证
高铁安全性、舒适性的必然要求
运营的需要
长期、高效、稳定
1.沉降观测与评估的意义与原则
沉降评估不到位的实际问题
不能正常按工期进行铺轨 建设期的轨道底座板开裂 运营期的轨道底座板开裂
舒适性、安全性降低
、咨询评估单位与设计单位的技术辅助服务 咨询评估单位出具线下工程评估意见

客运专线沉降观测与评估数据管理培训

客运专线沉降观测与评估数据管理培训
▪ 格式为: 外业点号,内业点号,施工阶段,状态(Enter)
LOGO 可整理ppt
客运专线沉降观测 与评估数据管理
西南交大铁路发展有限公司
1
LOGO
主要内容:
1
规范管理数据的意义
2
沉降评估数据管理流程
3
外业数据质量要求
4
文件管理与数据格式要求
5
数据管理系统的使用
2
可整理ppt
LOGO
规范管理数据的意义
按照规范细致合理的组织和管理测 量数据是客运专线沉降评估工作顺利进 行的必要条件。
LOGO
文件管理与数据格式要求
原始数据命名说明:
❖例如:1标段2工区3作业队2009年9月23 日观测工作基点BM1与BM2测段之间的 测点的数据命名为:
1-2-3-BM1&BM2-2009-9-23.dat
如果同一天对同一测点进行多次观测则 命名如下:
1-2-3-BM1&BM2(1)-2009-9-23.dat
数据库
评估分析数据
测量数据
原始观测数据 高程成果
沉降观测成果表
7
可整理ppt
LOGO
文件管理与数据格式要求
观测点点号命名说明:
❖观测点的编号是观测点的标识,简洁明 了的反映该观测点所在里程、观测点的 类型、观测点位置,格式如下:
里程
测点类型编码
测点位置编号
里程采用7位阿拉伯数字,前4位为公里
标,后3位为百米标(取整);测点类型
❖观测时,一般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 对于有变换奇偶站功能的电子水准仪, 按以下顺序进行:
(1)往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 偶数站为前—后—后—前

沉降观测培训资料

沉降观测培训资料

5 沉降变形测量
• 5.1 一般要求 5.1.1 沉降观测采用一等水准测量,观测精度不 低于±1mm,读数精度0.1mm,沉降观测点采用 不低于DS1型仪器观测,观测方法按国家一等水 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 5.1.2 观测工作基点(观测基桩)作为控制观测点 的基准桩,必须埋设在不受施工干扰的稳定地基 内,并进行定期复核、校正。各种测量记录、计 算成果和图表应书写清晰,不得造假、不得涂改, 签署完善,并要妥善保存。
• 1.6 拟合曲线的推导一般以三个月为周期反复进 行以不断逼近路基的真实变形状况。具体的说, 在路堤完成填筑、安装沉降观测桩后,按规定的 周期测定三个月后可根据三个月测定的沉降观测 结果推导第一个拟合曲线S1(t)。 根据沉降拟合曲 线可外推(预测)六个月后的沉降S1(t=6个月) 然后继续观测三个月,并检查第一次预测结果是 否合理。然后根据总共六个月观测的结果推导第 二个更接近时间的沉降拟合曲线S2 (t),以这种方 式不断逼近真实的路基变形发展。应当指出,在 推导沉降拟合曲线时后期的沉降测定结果特别重 要,应重点考虑,通常采用的沉降拟合曲线有以 下两种:
2009年沉降观测培训
2009年12月10日
2009年沉降观测培训
一、沉降观测培训的目的 为了快捷高效的开展沉降观测工作,为来年 沉降评估奠定基础进行本次沉降观测培训。 二、沉降观测培训依据 • 《无砟轨道铺设条件技术指南》 • 《沉降观测实施细则》哈大客运专线88#文 • 《哈大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评估基本程序》 (哈大客专95号文) • 监理、设计、业主及中铁一局哈大铁路客运专线 等单位的来文沉降观测培训的目的

5.1.3 各种原始测量记录应真实、可靠,并有 可追溯性;计算成果和图表清晰、签署齐全,并 妥善保存。 5.1.4 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 5.1.5 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 进行检查并作出详细记录;每次测量应采用同一 仪器,固定观测人员,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 测方法,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 5.1.6 我项目部使用天宝DiNi0.3型仪器观测, 该仪器有内置安平补偿仪,每秒补偿上万次,故 在使用时仪器的温度与当时的环境温度基本一致 时开始工作,一般情况静置20~30分钟,移动水 准仪时仪器应垂直且必须关机,再次整平后开机 使用 。

铁路工程沉降变形检测信息化系统培训PPT

铁路工程沉降变形检测信息化系统培训PPT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合理配置系 统参数,以满足沉降变形检测的 需求。
数据采集与处理
数据采集
使用传感器、测量仪器等工具,采集 铁路工程的沉降变形数据。
数据处理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预处理、滤波、去 噪等操作,提高数据质量。
数据分析与结果展示
数据分析
运用专业软件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识别沉降变形的趋势和规律。
监测目的
实时监测路基的稳定性,预防因路基 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导致的安全事故。
监测方法
监测结果
根据系统分析,发现路基在施工过程 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采取措施进 行加固处理。
采用沉降板和位移桩进行数据采集, 通过信息化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05
系统维护与升级
系统日常维护
定期检查硬件设备
对系统中的硬件设备进行定期检 查,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无损坏
预警功能
报表生成
根据数据处理结果,系统能够及时发现沉 降变形的异常情况,并通过预警机制通知 相关人员采取措施。
系统能够根据数据处理结果生成各种报表 ,包括沉降变形曲线图、数据统计表等, 方便用户查看和分析。
系统优势
高精度监测
自动化程度高
可靠性高
可扩展性强
系统采用高精度传感器 和数据采集设备,能够 实现高精度的实时监测。
智能化发展
未来铁路工程沉降变形检测信息化系统将会更加智能化,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 应用,实现自动化检测、智能分析和预警等功能,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THANKS
感谢观看
和效果。
02
培训效果
通过本次培训,参训人员对铁路工程沉降变形检测信息化系统有了更深
入的了解,掌握了系统的基本操作和实际应用技巧,提高了在实际工作

第四讲之一高速铁路沉降变形控制资料

第四讲之一高速铁路沉降变形控制资料
随着应用现代化的实验技术施加各种外荷载 和量测各种物理参量,离心模拟实验已应用于研究 土石坝的边坡稳定和变形、砂土液化、地基承载力、 地基变形,以及各种类型的土与结构物的相互作用, 乃至模拟爆炸、地震和大地构造等。它的应用范围 正在不断扩大。
土工离心试验的误差
1、离心力场和重力场有差别 2、模型的应力误差
型重度的 N 倍。
固结比例尺推导
太沙基固结方程:
u
1
e
4
Tv
如果几何条件边界条件相同, β不变,要使固结状态相同: Tvp Tvm
即:
Cvpt p
H
2 p
Cvmtm
H
2 m
Cvp Cvm
tm
H m2 t p
H
2 p
tp N2
物理 量
线 尺 度
原型
1
模型
1 N
物理 应


面 体质 加 速
积 积量 度
H e1
lg
p2 p
p1 p p2 lg '
地基最终沉降量分层总和法
1、基本假定和基本原理 (a)基底压力为线性分布 (b)附加应力用弹性理论计算 (c)只发生单向沉降:侧限应力状态 (d)只计算固结沉降,不计瞬时沉降和次固结沉降 (e)将地基分成若干层,认为整个地基的最终沉降量为 各层沉降量之和:
高速铁路工后沉降控制
1. 工后沉降控制的意义 2 沉降计算方法 3. 沉降观测仪器比选 4. 沉降测试方法 5. 观测数据处理及工后沉降预测 6. 沉降控制动态设计 7. 沉降观测具体要求(案例)
1.工后沉降控制的意义
路基沉降变形按空间分包括四个方面: 列车行驶中路基面产生的弹性变形; 长期行车引起的基床累积下沉; 路基本体填土压缩量; 地基的压缩下沉。

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技术讲课文档

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技术讲课文档
类型、处理措施、填土高度、施工周期等 因素有关。对于一般地基而言,其工后沉 降有限,都能满足要求,但对于软土地基 来说,由于压缩性大、渗透系数小、强度 低等特点,路基建成后的沉降量大且延续 时间较长才能完成。路基工后沉降主要是 由地基沉降而引起的。
3 沉降观测目的及相关指标值
➢ 3.1路基沉降观测目的: 一是用来指导现场路基施工填筑速率; 二是用来推算路基工后沉降。
在铺轨工程完成以后,基础设施产生的 沉降量。
1 路基沉降变形相关基本概念
➢ 1.4 差异沉降定义(无砟轨道) 在铺轨工程完成以后,路桥或路隧等
连接处产生的沉降差。 ➢ 1.5 折角的定义(无砟轨道)
在铺轨工程完成以后,路基与桥梁或 隧道间由于过渡段沉降造成的弯折角度。
2 路基沉降的组成
路基总沉降是由不同阶段的沉降组成,与铁路运营直 接相关的是路基的工后沉降,要注意有砟轨道和无砟 轨道对工后沉降计算的起点是不一样的。
路堤施工中必须严格控制填土速率,过快的填土速率会破坏地基土 的结构,加大沉降总量,以往铁路路基的施工对填土速率的控制主要是 从路基的稳定着眼的,以减少沉降为目的的控制施工速率的做法是从高 速公路的建设开始的,秦沈铁路客运专线采用了相同的控制标准。实践 证明对于沉降总量比较大的软土地基,应采用这个标准。
《时速300-350公里新建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 行规定》要求: “软土及松软土地基上填筑路堤时,应在 边坡坡脚外设置边桩进行水平位移观测,在路 堤基底地面设置沉降观测设备进行沉降观测。 在路堤填筑过程中,必须控制填土速率。控制 标准应为:路堤中心地面沉降速率≤1.0cm/每 昼夜,坡脚水平位移速率≤0.5cm/每昼夜。应 根据沉降观测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推算地基 的最终沉降量,并及时调整工艺、工法使地基 处理达到预定的控制要求,同时应作为验交时 控制工后沉降量的依据。”

铁路工程沉降变形检测信息化系统培训

铁路工程沉降变形检测信息化系统培训
自动测量界面
铁路工程沉降变形监测系统汇报
自动测量界面 1、天宝水准仪设置:限差/测试-第2页限差:改为单次测量
水准路线前后总视距差:改为比规 范小的
重测时需人为测量一条超限的数据, 再重测本站 原因:连接蓝牙后重测按钮消失 3、进入测量界面后,首先匹配蓝牙与 水准仪。再进入测量。 4、点击测点可改名(最好在测量完毕 后改名)
5.对沉降量超限的情况,进行监管。
10
Contents
1系统总体介绍
11
项次
应用前
数据记录 人工选点,每个测站需要花费不少时间
铁路应工用程后沉降变形监测系统 自动按顺序测量,很少去选点
数据真实性 可能伪造数据
真实原始数据
数据录入 将数据录入到excel再进行内业处理,每天约需1-2小时 现场自动计算闭合差和平差,不满足直接返工
6
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平台-沉降观测子系统
铁路工程沉降变形监测系统
标段系统管理员
1.创建沉降观测相应账号
标段应用管理员
1.赋予沉降观测相关权限
信息化操作
测量人员
1.平台:对测点、基点、水准 路线等基础信息的操作
2.手持端:通过沉降观测手持 终端操作水准仪进行路线测量
7
铁路工程建设信息化平台-系统和标段管理员操作
铁路工程沉降变形检测信息化系统培训
前言
铁路工程沉降变形监测系统汇报
目前,铁路工程建设面临建设规模大、技术标准高、建设速度快等挑战,通过引入先进的管 理理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完成各类建设管理信息的高效集成、无损传递、信息共享,最 终实现对工程质量、安全、进度等实施有效控制。
受总公司工管中心委托,铁科院电子所担任铁路工程管理平台的研发工作,引入云计算、 大数据、物联网、BIM及3D GIS等技术理念,实现铁路工程建设中进度、质量、安全 等有效控制。沉降观测信息系统是铁路工程管理平台的一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铁客运专线沉降变形观测培训教材讲座内容⏹一、沉降变形观测的必要性二沉降变形观测内容及监测元件⏹二、沉降变形观测内容及监测元件的设置变术⏹三、沉降变形测量技术要求⏹四、沉降变形观测系统实施要求2一、沉降变形观测的必要性沉降变形观测的要性⏹1.1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应建立线下构筑物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应建立线下构筑物变形监测网,对线下构筑物进行变形观测。

⏹客运专线高速行车,要求轨道具有高平稳性和安全性,沉降观测是预防和控制沉降最有力的手段之一。

⏹无碴轨道铺设后线下构筑物发生不均匀沉降,将导致线路维修成本的增加当线下构筑物发生不均匀沉降线路维修成本的增加;当线下构筑物发生不均匀沉降超出无碴轨道扣件可调范围内,而无法通过扣件进行调整时,将导致不得不对线下构筑物进行维修增加施工的成本。

⏹线下构筑物不均匀沉降还会导致轨道板开裂,将引起轨道构件的更换或维修轨道构件的更换或维修。

⏹因此,客运专线无碴轨道必须严格控制线下构筑物的沉降特别是不均匀沉降3沉降,特别是不均匀沉降。

一、沉降变形观测的必要性1.2客运专线无碴轨道对路基、桥涵、等线下基础工程的残余变形(工后沉降)要求严格、标准高:⏹路基、涵洞、隧道基础的工后沉降量≤15mm;⏹桥墩、台工后沉降量≤20mm,相邻桥墩、台沉降之差≤5mm;路桥、路隧等过渡段,路基与结构物间的差异沉降不大于⏹5mm,过渡段沉降造成的路基与桥梁或隧道的折角不大于1‰。

⏹影响沉降的因素较多,特别地基在荷载的作用下沉降随时间发展,其沉降变化一般通过土体固结原理进行分析计算,但沉降计算的精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其结果只能是一个估算值,因此设计阶段沉降变形计算的精度不足以控制无碴轨道工后沉降,所以至今国内外均通过系统的沉降观测的实测资料来分析、预测较准确的沉降值。

一、沉降变形观测的必要性沉降变形观测的必要性1.3通过施工期间系统的沉降变形动态观测,对实测沉降观13测数据的分析、评估,评价地基最终沉降稳定完成时间,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使线下基础工程达到预定的沉降变形控制要求,推算出较准确的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

工后沉降满足上述(1.2)中的要求后,才能铺设无碴轨道。

12)中的要求后才能铺设无碴轨道1.4路基变形,包括三个部分:列车动荷载作用下路基面弹性变形、列车动荷载作用下路基基床产生的累计变形、地基及路堤工后压密沉降。

地基及路堤工后压密沉降,受地基岩土性质及相应地基处理措施、填料性质及压实标准影响较大,不确定因素较多,是工程建设管理控制的重点。

一、沉降变形观测的必要性1.3 事故案例131、2008年11月15日15时20分左右,浙江杭州市风情大道地铁一号线施工现场突然发生路面大面积坍塌事故风情大道塌号线施工现场突然发生路面大面积坍塌事故。

风情大道塌陷长度达100多米,塌陷深度20米左右,导致河水倒灌,正在路面行驶的多辆车陷入深坑,多数地铁施工人员被困在坍塌的坑道中。

到19日,遇难人数增加到8人,另有13人失踪,还有11名伤员在医院接受治疗。

有关专家称,这起地铁塌陷事故是中国地铁修建史上最大事故。

事故是中国地铁修建史上最大事故原因:路面小幅沉降施工单位未重视!6、沉降变形观测的必要性一沉降变形观测的必要性1.3 、事故案例13事故案例2、2009年7月7日至8日,石太客专高速铁路沿线普降暴雨,部分地段路基严重下沉,运行列车晃车严重,其中部分地段路基严重下沉运行列车晃车严重其中Dk178+910、Dk158+300、Dk106+300三处路基下沉病害严重,最大下沉分别达到64.2cm、16cm、9.7cm,造成列车限速运行,严重影响铁路正常运输秩序、危及行车安全。

综合认定石太客专k178+910质量事故为铁路建设工程质量大事故,k158+300、k106+300质量事故为铁路建设工程质量事事建一般事故。

7二、沉降变形观测内容及监测元件的设置21沉降变形观测内容⏹2.1沉降变形观测内容⏹ 2.1.1路基:(1)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2)路基基底沉降观测(3)路堤本体的沉降观测。

212桥各墩台基础沉降(2)预应力混凝⏹ 2.1.2桥涵(1)桥各墩、台基础沉降;(2)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上拱变形;(3)涵洞沉降观测。

⏹ 2.1.3过渡段:路桥、路涵、堤堑过渡段沉降观测。

22.2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2212.2.1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原则(1)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

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应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降变形观测断面应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测点的设置位置应满足设计要求,同时还应针对施工掌握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还应针对施工掌握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2) 路基面和地基沉降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

(3)路基面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般不大于50m, 地势路基面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 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观测断面。

()测点及元器件的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标设准确、(4)测点及元器件的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标设准确、埋设稳定。

222.2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2.2.2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元件布设观测断面的设置及观测断面的观测内容、元件的布设观测断面的设置及观测断面的观测内容元件的布设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压缩层厚度、路堤高度、地基处理方法、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预测方法和工期要求具体确定。

分以下几种布设形式。

工期要求具体确定分以下几种布设形式2.2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222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元件布设2.2.2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元件布设2.2.2.1路堤填高<3m,且地基压缩层厚度<5m地段2.2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2222.2.2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元件布设2.2.2.1路堤填高<3m,且地基压缩层厚<5m地段布设要求表序号观测内容观测元件观测点数量断面间距附注1路基面沉观测桩3个/断面50m 地势平坦、地基条件良降观测好地段可100m基底沉降根据工点工2观测沉降板1个/断面200m根据点期等具体情况适当增设2.2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2.2.2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元件布设2.2.2.2路堤下地基压缩层厚度≥5m地段及路堤填高≥3.0m、地基压缩层厚<5m 地段序号观测内容观测元件观测点数量断面间距附注路基面地势平坦、地基条件良1沉降观测观测桩3~5个/断面50m 平条件好地段、高度小于5m 路堤地段可100m路堤基底1~2~地基面横坡大于1:5时,2沉降观测沉降板个/断面50100m每个断面埋设2个路堤基底剖面一般地段和各类过渡段路基25%的剖面埋设剖面沉降管作校核剖面3全断面沉降观测沉降管1个/断面面沉降管作校核剖面,校核剖面基底同时布置沉降板与剖面沉降管2.22.2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2.2.2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元件布设2.2.2.2路堤下地基压缩层厚≥5m地段及路堤填高≥3.0、地基压缩层厚<5m地段22.2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2.2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元件布设2.2.2路堤下地基压缩层厚≥5m地段及路堤填高≥3.0、地基压缩层厚<5m地段2.2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2.2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元件布设2.2.3路堤加载预压地段:在基床底层表面两侧设观测桩,223在路基面中间设沉降板;待预压卸除基床表层填筑后,在路基面两侧及线路中心设置沉降观测桩。

222.2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2.2.2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元件布设2.2.2.4土质路堑地段:一般地段只设路基面沉降观测桩2~3个/断面,断面间距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良好地段间距100m。

2.2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2.2.3观测元件的选取、埋设2.2.3.1观测元件的选取:应满足工后沉降的评估需要以及精度要求。

路基面采用观测桩观测,地基面采用沉降板、剖面沉降管和单点沉降观测桩观测地基面采用沉降板剖面沉降管计电测元件相结合进行观测。

2.2.3.2 观测元件的埋设:2232观测元件除沉降观测桩外,均应在地基加固完成后路堤填筑施工前埋设。

2.2.3.2.1 沉降观测桩(两种)(1)路基填筑至基床表层顶面,加载预压路堤填筑到基床底层顶面后,按设计的要求埋设沉降观测桩;路基面两床底层顶面后按设计的要求埋设沉降观测桩路基面两侧观测桩一般设在距左右线路中心3.2 m处(由于部分桩位会与接触网立柱基础、通信、信号电缆槽有接触干扰,可会与接触网立柱基础通信信号电缆槽有接触干扰可按现场情况埋设)。

埋设规格见附图2.2.3.2.1。

2.2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2.2.3 观测元件的选取、埋设⏹2.2.3.2.1 观测桩的埋设:观测点钢筋头为半球形,高出埋设表面5mm,表面做防锈处理。

路基面沉降观测点设置参考图(单位:mm)1922 2.2路基沉降变形观测⏹2.2.3.2 观测元件的埋设⏹2.2.3.2.1 沉降观测桩:(2)设计要求填筑至基沉降观测桩()设计要求填筑至基床表层顶面埋设观测桩,若施工方在级配碎石供应困难,架梁工期紧等情况下,也可在基床供应困难架梁期紧等情况下可在基床表层填筑20cm后,埋设路面观测桩,但要在沉降观测满足评估要求后才能填筑表层顶面级配碎石。

这种处理方式可能造成接触网立柱基础、电缆槽施工工期紧张。

缆槽施期紧张202.2路基沉降变形观测现场路面观测桩设置资料图212.2路基沉降变形观测⏹2.2.3 .2 观测元件的选取、埋设22322由钢底板金属测杆(φ40镀⏹ 2.2.3.2.2 沉降板:由钢底板、金属测杆(φ40mm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直径不小于φ75mm、壁厚不小于4mm的硬PVC管)组成,钢底板尺寸为50cm×50cm,厚焊接组装厚1cm;焊接组装。

沉降板应埋入褥垫层顶部嵌入不少于10cm,埋设时保证底板的水平位置,及测杆与地面的垂直角度。

放好沉降板后,采用中粗砂回填密实,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杆口加封盖,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后,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读数,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的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05m为宜,接长前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0.5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

金属测杆用内接头连接,保护套管用PVC管外接头连接。

接长套管时应确保垂直做好防护避免机械施工等因素导致套管22确保垂直,做好防护,避免机械施工等因素导致套管倾斜。

222.2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沉降板图示232.2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元器件现场沉降板保护套管连接图示242.2路基沉降变形观测元器件现场沉降板观测件25对称夯实,确保测试元器件竖直;夯实前后进行标高的测量、确定沉降量是施工扰动引起还是路基沉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