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廷议制度
了解廷议、朝议、集议的基本形式,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下中央决策的方式。

了解廷议、朝议、集议的基本形式,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下中央决策的方式。
廷议、朝议、集议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下的中央决策方式,具有不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1.廷议:廷议是指君主与官员们在廷堂或宫廷举行具有公开
性质的会议,用于讨论国家大事和制定政策。
在廷议中,君主会听取官员的建议和意见,并最终做出决策。
廷议的参与者主要是高级官员和贵族,但对于一些重大事务,也可能邀请低级官员、学者和军事将领等作为咨询者,形成一种辩论和讨论的氛围。
2.朝议:朝议是指在皇帝主持下的会议,用于讨论和决策国
家重要事务。
朝议的参与者包括主要的高级官员、宿衞近侍、贵族等。
在朝议中,皇帝通常会首先发布政令、指示或问题,然后听取与会者的意见并做出决策。
3.集议:集议是指在皇帝主持下的集体讨论和决策会议,通
常由政府中的高级官员和重要决策机构成员参与。
集议的形式较为庄重,有时会在重要场所,如太和殿和紫宸殿等进行。
在集议中,与会者通常按照一定的次序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充分辩论后,皇帝最终做出决策。
这些决策方式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下中央决策的方式。
在这种体制下,君主通常是最终决策的权威,但也会积极听取高级官员、贵族等的建议和意见。
通过廷议、朝议和集议,君主
可以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充分考虑不同的观点和利益,为中央决策提供参考和决策基础。
这种方式既体现了君主的权威和决策权,又有利于各方面的参与和协商,以达到更加全面和公正的中央决策。
2024-2025学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9月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2024-2025学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9月联合考试历史试题1. 下图为考古学者在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的较为完整的环壕聚落结构。
这些聚落规模较大,在壕沟圈护的聚落内部功能分区明确,除聚落内部生活区规划整齐外,环壕外墓葬区也多经过有意识的规划,墓葬依序排列。
这说明这一时期该地区()A.已形成鲜明的社会等级B.聚落内外部规划有序C.部落内部社会分工显著D.建筑设计注重规模化2. 《孟子·告子上》中说道:“圣人与我同类者,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这体现出孟子()A.具有超越阶级差别的政治理念B.主张社会审美应该有统一标准C.反思西周礼乐文化中的等级性D.认为审美共识有助于社会和谐3. 秦朝统一后,对原属燕国的辽西走廊和辽东地区采取设置郡县、开辟交通等措施,这与其统治中原内地的措施并无不同,且是同时进行的,增修燕之北长城与修筑北方的长城也没有区别。
这些措施的施行意在A.强化国家文化认同B.建立大一统的国家C.消除地方割据隐患D.协调区域经济发展4. 汉武帝时期,一改少府(负责皇室财政)掌握盐铁等资源以及皇帝的赏赐从少府支取的做法,让本属于宰相管理的大司农直接上奏盐铁丞的奏章,并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盐铁等矿产资源。
汉武帝此举A.完善了中央官僚机构职能B.增强了皇帝对朝政的控制C.加快了盐铁官营政策出台D.旨在增加皇室的财政收入5. 魏晋时期,以曹植为首的魏晋名士开启了“任诞放达”之风,曹植在其《赠丁翼诗》中写道:“滔荡固大节,时俗多所拘。
君子通大道,无愿为世儒。
”该诗主要体现了()A.魏晋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没落B .魏晋士人对虚伪礼法名教的批判C .魏晋文学注重对现实的探寻D .儒学思想推动士人自我意识觉醒6. 关于隋朝的三省制中尚书省的地位问题,有学者认为隋炀帝忌惮尚书省长官的位高权重,长期不设左右仆射,参掌朝政的“五贵”无一是尚书省官员,这使得尚书省全面退出了参与机密、决策的环节。
大明律——精选推荐

明1、《大明律》《大明律》是明代的基本法典。
它草创于明太祖朱元璋吴元年,至洪武三十年制定完毕。
《大明律》分为《名例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七篇,共466条。
《名例律》是统帅以下六律的总纲,其余六律的主要内容分别是关于官吏公务方面、民事和经济方面、维护礼制方面、军事方面、诉讼和处罚、工程兴造和水利交通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大明律》历经三十年而制定成功,标志着明代法典的最后定型,是明代立法成就的集中体现。
它不仅直接影响了清代立法的格局,而且还对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2、明大诰《明大诰》是朱元璋亲自编纂的一部带有特别法性质的重刑法令,是律外之法,用以严惩臣民犯罪,弥补律文的不足。
《明大诰》采集官民过犯的典型案例,加上明太祖的例令,由《大诰一编》《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四个部分组成。
“明刑弼教”是其颁行《大诰》的重要指导思想。
《明大诰》巧立罪名,采用酷刑,刑罚苛重,在内容上,以严刑惩吏为重点。
《明大诰》不仅是明朝重典治国思想的具体体现,而且将这一思想推行至极端,因其刑酷法严,故在朱元璋死后,终被废止。
3、《大明会典》具有行政法规大全性质的《大明会典》,于明英宗正统年间开始编纂,至明孝宗弘治十五年初编完成,又经过明武宗正德年间的参校补正,正式颁行。
《明会典》规模浩大,内容详尽,汇集了有关行政律令典章的内容,现存有正德、万历年间会典。
其体例“以本朝官职制度为纲”,有关各职的历朝律令典籍规范和历代损益之事分载于后,使“官领其事,事归于职,以备一代之制”,对调整政权机关的行政活动有重要作用。
《明会典》是一部在《唐六典》基础上制定的更加完善的封建行政法典,对《清会典》的制定具有重大影响。
4、通政使司通政使司始设于太祖洪武十年,目的是为了“有喉舌之司,以通上下之情”。
通政使“掌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凡在外之题本、奏本,在京之奏本,一并受之,于早朝汇而进上。
明朝法律制度

(二)犯罪与刑罚的特点
1、加强威胁中央集权罪的处罚,如“奸党”罪的设立。 2、刑罚适用上,“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即“事关贼盗 及帑项钱粮等事”加重重罪的处罚,表现在
第一,大大加重对于谋反、大逆之类严重危害君主专制统治罪名的刑罚。 第二,增设许多侵犯皇帝专制权力的罪名。 为,消除对皇权的威胁。 第三,加重对官吏贪污渎职罪的处罚。 第四,加重对侵害统治秩序的犯罪的处罚。 •
• 三、《问刑条例》与编例
1、例,是作为判案依据的典型判例,经过朝廷汇编 并经朝廷认可上升为法令。编例具有特别的性质。 2、例作为补充性法规一样成为司法审判的依据,比 律更灵活。 2、编例直到明孝宗弘治年间《问刑条例》时成为正 式法律。万历年间《大明律集解附例》,开启律 例合编先例,并影响清代。
• 四、《大明会典》
一、刑事立法
(一)刑罚制度
明朝是极端的君主专制制度,与之相适应,其刑罚残酷性也较突出, 添加了凌迟、充军刑、廷杖等。 凌迟 明律将中国古代最残酷的刑罚凌迟刑作为正式的死刑执行方式, 使之合法化,并对清朝的法律也产生了影响。 充军刑 所谓充军,就是强迫犯人在戍守地服军役。它是明朝除死刑外最 重的刑罚。充军按期限分为“终身”和”永远”两种。“终身” 者服役到本人死亡为止;“永远”者则要罚及子孙,直到“勾尽 补绝”,才能“开豁”。明代充军刑运用的十分广泛,流刑。 “常设而不用”,实际上是以充军刑取代了流刑。这也反映出刑 罚的加重。 廷杖 所谓廷杖,即在皇帝的决定与监督之下,在殿廷之上对违抗圣命 的大臣直接执行杖刑。
(三)“厂”“卫”特务司法机关 明朝在普通的审判机关之外,又设立了特务审 判机构直接行使审判权。明朝的特务组织简称 “厂卫”。厂即东厂、西厂、内行厂,是由宦官 一手掌管的。卫即锦衣卫,是由皇帝的亲军系统 发展起来的。 锦衣卫,皇帝禁卫军十二卫之一,原掌仪仗和 警卫事宜。其后,明太祖为了加强专制统治,赋 予锦衣卫兼管刑狱,巡察辑捕之权力。洪武十五 年,于锦衣卫下设南北镇抚司,北镇抚司“专理 诏狱”。有关妖言、人命、强盗及其他军民诉讼、 锦衣卫都有权管辖,并设有法庭和监狱。洪武后 期,为平息民愤,朱元璋曾下令焚毁锦衣卫所有 刑具,一切审判均归三法司。
明朝申明亭制度

明朝申明亭制度一、申明亭制度的背景1.1 明朝的政治体制1.2 为何需要申明亭制度二、申明亭制度的内容2.1 申明亭设立的目的2.2 申明亭的机构设置2.3 申明亭的职责和权限三、申明亭制度的实施情况3.1 申明亭的角色和地位3.2 申明亭在明朝各个朝代的发展情况3.3 申明亭对社会的影响四、申明亭制度的评价4.2 申明亭制度的不足之处4.3 申明亭制度的意义和价值五、明朝申明亭制度的影响与启示5.1 对后世制度的影响5.2 申明亭制度的启示和借鉴一、申明亭制度的背景1.1 明朝的政治体制在明朝时期,采取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皇帝是最高统治者,下辖各级官员。
为了加强政府的监督和反腐防贪,明朝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其中就包括了申明亭制度。
1.2 为何需要申明亭制度明朝初期,由于政府管理的腐败和官员贪污现象严重,致使社会秩序混乱,民不聊生。
为了整顿政府机构,杜绝腐败行为,明朝推出了申明亭制度。
二、申明亭制度的内容2.1 申明亭设立的目的申明亭是为了解决官员贪污腐败问题而设立的。
其目的是让百姓能够有一个渠道来检举官员的不法行为,同时也给予百姓维护自身权益的机会。
申明亭由明朝政府设立,按照地区进行划分,每个州县都设有申明亭,负责监督地方官员的行为。
2.3 申明亭的职责和权限申明亭的主要职责是接收和处理百姓对官员的举报,对于属实的举报进行调查,并进行相应的惩罚。
申明亭有权对官员进行问责,包括罢免、追责等措施。
三、申明亭制度的实施情况3.1 申明亭的角色和地位申明亭成为了明朝政府中一个重要的监督机构,对于整顿政府机构、打击贪污腐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它的设立让百姓有了一种维权途径,有效地保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
3.2 申明亭在明朝各个朝代的发展情况随着明朝的不断发展,申明亭制度也逐渐完善。
不同朝代对申明亭的设立和职责进行了调整和完善,使其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3.3 申明亭对社会的影响申明亭的设立缓解了明朝社会的矛盾,提高了社会秩序。
明朝申明亭制度

明朝申明亭制度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其政治制度更是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在这个朝代中,申明亭制度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制度,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以下是我对申明亭制度的一些认识和了解。
首先,申明亭制度的出现背景和起源。
明朝初期,居民在生产、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一些矛盾和纠纷,而当时尚未建立完备的司法机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有识之士便自发地建立了一些申明亭。
这些亭子通常位于市中心或者繁华地段,每个申明亭设有一些维持秩序的官员,他们会根据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公正地做出裁定,解决纠纷。
其次,申明亭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申明亭制度是一种非常先进的司法制度,它弥补了明朝初期司法制度不足的问题。
申明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主和公正,解决了当时的一些社会矛盾和纷争,同时也增强了社会和谐。
此外,申明亭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司法机构的负担,使司法机构能够更好地处理更加严重的案件。
第三,申明亭制度的历史贡献。
申明亭制度的出现和发展对明朝的历史贡献是非常大的。
它不仅促进了当时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而且对我国更为完善的司法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发挥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申明亭制度也奠定了明朝后期法治的基础,为后来的清朝奠定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司法制度基础。
最后,申明亭制度的启示。
申明亭制度是一个非常好的制度思想和成功的实践经验,对我国现代司法制度和社会管理等都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司法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司法体系,保障公正和民主,维护国家法制和社会稳定。
综上所述,申明亭制度是明朝司法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它不仅为历史留下了宝贵的文明遗产,也为我们当今的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从明朝“廷杖”制度入手,来聊聊明朝是如何加强“君主专制”的

从明朝“廷杖”制度入手,来聊聊明朝是如何加强“君主专制”的序言:据《明史·卷九三·刑法一》中的记载,朱元璋在建立明朝政权之时,为了“惩元纵驰之后,刑用重典”。
意思就是以严酷的刑罚来治理当时“朝臣散漫”的政治局势,从而实现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而在明朝时期那种种严酷的“刑罚”中,又尤以“廷杖制度”最具代表意义。
即将被执行“廷杖”的明朝官员剧照插图先来说说什么是“廷杖”制度?所谓“廷杖”,顾名思义,是由皇帝亲自下令,用“杖”击打官员的脊背或臀部,继而达到警示以及惩罚的目的,乃是封建时期明朝惯用的一种“酷刑”。
说到这里,不由的就让笔者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由于性格比较顽皮的缘故,经常会犯一些很低级的错误,继而就会被老师用“教鞭”打屁股以示“惩戒”。
但对于老师而言,教鞭的作用也就仅限于“警示”罢了,并不会真的对笔者身体或心理造成什么严重的影响,该怎么皮还怎么皮,否则也就不会有现在的我了。
而封建时期明朝的“廷杖”制度则不同,在起到“警示”的作用之余,其对朝堂上那些曾挨过揍的臣子,在“心理”以及“生理”等多个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明朝官员被廷杖后的心情剧照据《历代刑法志·刑法分考·十四》中的记载:“凡杖者,以绳缚两腕,……逮赴午门外,至杖所,列校百人衣襞衣,执木棍林立。
意思就是在明朝时期,但凡是被判处“廷杖”的官员,都会被绳子绑缚住手脚或是限制住其行动,然后拉到“午门”外的“杖所”,届时,周围那手持“木杖”的上百个校尉,首先在气势上就已经让即将挨罚的官员胆战心惊了。
另外,“逮赴午门外”,即代表着除了要经历“游街示众”以外,还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当众行刑,对于朝堂之上那些平日养尊处优的“官员”来讲,这种被人指指点点的羞辱,对其“心理上”所造成的压力无疑是非常巨大的,保不准当场就心理崩溃,哭哭啼啼了。
就好比我们在看古装剧的时候,经常会看到一些囚犯在游街示众的时候,会被街边的百姓围观“喝骂”,甚至是扔砸一些“烂菜叶”、“臭鸡蛋”什么的,以此来侮辱囚犯。
明代的廷议制度

作者: 曹国庆
出版物刊名: 江西社会科学
页码: 37-40页
主题词: 廷议制度;廷臣;兵部尚书;嘉靖;吏部;内阁;中书省;御史;九卿;给事中
摘要: <正> 廷议亦称朝议、集议,它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专制集权的封建帝王,为求集思广义以便事理斟酌至当,为谋弘听广纳以防臣下专擅欺蔽,在对重大国事作出决定之前,先交部分大臣聚议的一种政治制度。
由于史料阙如,世人于此极少论述,弄清这一问题,对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和古代社会都不无裨益。
笔者试根据手头的部分材料,就明代廷议的形式、内容、特点及其对明代政治的影响略谈些粗浅的看法。
明朝政治体制

明朝政治体制
明朝政治体制是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巅峰,其政治权利运行架构稳定且高度成熟。
明朝废除丞相后,替代丞相的是内阁制,内阁有5人,由首辅最终负责,权利多极化,进一步防止了权利的绝对核心。
为了对抗外朝,明朝设置了内廷与之制衡,内廷主要由宦官机构和厂卫制度组成。
宦官集团的二十四衙门对内阁交于皇帝的政策有审核权,用于制衡和监督内阁,厂卫制度是皇帝真正的耳目,对百官和国家政策拥有监督权。
明朝政治结构由皇权、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包括锦衣卫)三驾马车组成,除了太祖和成祖依靠开国和靖难,政治威望极高,皇权一家独大,其他时期都是三者相互制衡,皇权被篡的可能性很小。
为了防止外戚干政,朱元璋吸取前代教训,从制度上防止了外戚干政的可能性,明朝皇后一般都出生在小文官或者平民阶级,外戚很难进入政治权利运行系统。
明朝-宫廷典制(10)

明朝-宫廷典制(10)【大学士】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后,大权独揽,每天要亲自处理大量的政事。
然而,皇帝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因此,必须建立一种新的辅政体制。
洪武十三年九月,朱元璋首先尝试设置四辅官,以年老耆儒及致仕退休官吏充之。
四辅官对皇帝的辅弼效果并不明显,无法满足朱元璋对辅政的要求。
洪武十五年(1382年)七月,朱元璋下令废除四辅官。
同年十一月,朱元璋仿宋制设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为翰林院官,仁宗时增设谨身殿大学士,这些大学士统称“殿阁大学士”。
洪武时期的殿阁大学士主要任务为侍于皇帝左右,以备顾问。
这时殿阁大学士的地位与作用尚不及翰林院学士。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廷重定官品,殿阁大学士与翰林院学士均为正五品,但大学士排在了翰林院学士之后。
明成祖继位后,又在殿阁大学士的基础上设立内阁,选亲信大臣入值文渊阁,参预政务,因文渊阁在内廷,故曰“内阁”。
至此,内阁制度最终形成,内阁也就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关。
但是,明初的内阁尚非独立的机关,它既无官属,也不能直接统辖各部事务,对于朝政国事没有独立裁决的大权,而是奉诏办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阁权一代代的积累,逐渐突破了原先的规范,向宰相化的道路发展。
仁宗至英宗时期,开始以六部尚书、侍郎兼任内阁大学士,并有了官属和相应的办事机构。
当时,所谓“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官居内阁,执掌大政,始有“三杨用事,政归内阁”之说。
仁宗继位初,以杨士奇为华盖殿大学士、黄淮为武英殿大学士、杨荣兼谨身殿大学士,从名称上恢复了洪武时期的殿阁大学士制度。
不过,这时殿阁大学士之权远重于洪武时期。
宣德时期,内阁之下设立了诰敕房和制敕房,两房负责官员诰敕和皇帝圣旨等机密文书的誊录和底稿保管。
当时,尚书蹇义、夏原吉与三杨(杨士奇等)一同“参与机务”,蹇、夏二人也取得了和内阁大学士相同的议行章奏等权力。
正统以后,参与机务大臣一般为内阁大学士。
八议名词解释

八议名词解释八议名词解释:名词解释:①明代八项最重要的政治改革措施,其中对官僚队伍起到很大整顿作用的是“廷杖”制度,即针对官员违法乱纪问题,不分高低贵贱都要给予处罚,直至砍头。
②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史称“洪武之治”,也就是说明初几十年政局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国力日益强盛。
这个时期的历史特点是开国皇帝顺应民心,因势利导,使得社会和谐,政治清明。
③明朝建立以后,逐步确立君主专制统治。
在地方上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进一步削弱相权;在中央,设立内阁、司礼监等机构,分割相权。
明太祖以后的明朝君主,在国家政治中的角色大致有两种类型:首先,在其所在的王朝中,他往往充当着主要角色,如永乐大帝,清圣祖康熙等。
其次,明朝君主扮演着不很重要的配角,或者是次要角色,如土木堡事变后的明英宗,明熹宗等。
明英宗虽然没有改变明朝国策,但是他没有自己独立决断政务的能力,实际上已经被架空了,并且在当时形成了党争的风气,阻碍了改革的进行,给明朝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明朝最著名的皇帝莫过于崇祯帝,明朝的灭亡,多少和崇祯帝的执政方针有关系。
这一时期出现的文学家和科学家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中以小说家的影响为大。
明朝的政治制度相比前朝发生了重大变化,吏治腐败,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且吏治腐败主要表现为皇帝的宠信宦官,甚至发展到东厂和西厂这样的特务组织,它们的出现加剧了吏治的腐败,使得人们对吏治丧失信心。
但是,明朝又存在很多值得肯定的优点,例如重视科技,而且还涌现出像徐光启,李时珍等著名科学家。
这些科学家在各自领域里取得很多成就,但是科学家的地位低下,却是事实。
明朝从开始的强盛走向衰落,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是,我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宦官和后宫妃子的干政,以及不合理的赋税制度和吏治腐败。
而且明朝宦官掌握着军政大权,兵部尚书往往被宦官或亲信取代,即使没有宦官专权,明朝[gPARAGRAPH3]年的衰落趋势依然难以避免。
明代廷议制度的特点和评价

明代廷议制度的特点和评价1. 哎呀,说到明代的廷议制度,那可真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啊!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听起来高大上,其实挺接地气的制度。
想象一下,在那个朱元璋刚建立大明王朝的年代,朝廷里可热闹了!2. 廷议制度,说白了就是皇帝和大臣们一起开会讨论国家大事。
这不就像是现在的公司开会嘛,只不过参加的都是些穿着华丽长袍的大佬们。
你们可别小看这个制度,它可是明朝政治生活中的一大特色!3. 说到特点,那可就多了去了。
第一个就是"不拘一格"。
皇帝想找谁商量,就叫谁来,不管你是不是朝廷重臣。
这就像是老板随意叫员工开会,今天叫小王,明天叫小李,谁也不知道下次轮到谁。
4. 第二个特点是"随叫随到"。
皇帝一声令下,大臣们就得赶紧跑到金銮殿来。
这可不像现在开会还能找借口迟到,在古代,迟到可是要掉脑袋的!想象一下,大臣们听到皇帝召集,肯定是撒丫子就跑,生怕慢了一步。
5. 再来说说第三个特点,那就是"直言不讳"。
在廷议上,大臣们可以畅所欲言,说自己的想法。
这听起来挺不错的,对吧?但是别高兴得太早,要是说错了话,那可是要吃不了兜着走的。
6. 第四个特点是"灵活多变"。
廷议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都不固定。
这就像是一个即兴的表演,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7.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起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据说有一次,明成祖朱棣在廷议上问大臣们:"你们觉得我这个皇帝当得怎么样?"大臣们都战战兢兢的,不敢说话。
这时候,有个叫杨士奇的大臣站出来说:"陛下英明神武,但是有时候脾气太大了。
"朱棣听了哈哈大笑,说:"说得好!朕以后一定注意。
"你看,这就是廷议的魅力所在,敢说敢听!8. 那么,这个制度到底好不好呢?这就像是问"火锅到底香不香"一样,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
有人说它好,因为可以集思广益,让皇帝听到不同的声音。
明朝的法律制度

2、《大明律》之《洪武七年律》 第二阶段,更定于洪武六年(1373年),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以后,命令儒臣4人会 同刑部官员每天给他讲解唐律20条,为修订明律作为 参考。洪武六年冬,朱元璋命令刑部尚书刘惟谦等草 拟《大明律》,至洪武七年二月成书,编目仍依据于 唐律,共十二篇,但名例律放在律尾,而且律文条目 繁多,共计606条,这是《大明律》的正式制定。
明朝的廷杖制是朱元璋创立的,他曾将永嘉侯朱亮 祖父子鞭死于朝堂,工部尚书薛祥也死于杖下。 武宗正德年间,一批朝臣谏止皇帝南巡,结果一次 廷杖竟有146人,杖死11人。 世宗嘉靖年间,群臣争大礼仪,又有134人被廷杖, 死于杖下16人。
5、罪名的变化
1)奸党罪:交结朋党 曾立铁牌于宫中:‚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严禁内臣外戚擅权。
明朝的中枢机构设置
一弊:据吴晗先生统计,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九月十四日至 二十一日,八日之内,内外诸司呈送皇帝的奏章,就有1666件, 总计说了3391件事。 二弊:设立内阁作为皇帝的秘书处,协助皇帝处理大量的公文章 奏。在制度上内阁不能领导六部,但后来内阁大学士却是事实上 的宰相,入阁就是拜相。 三弊:内阁既不能领导六部,而皇帝又管不了那么多事,于是必 然政出多门,朝政焉得不乱!
四、明朝司法制度的变化
(公元1368年——1644年)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了明朝, 定都南京,后迁都至北京。朱元璋即明太祖, 又称洪武(年号)皇帝。
废丞相制。 六部尚书与通政使、左都御史、大理卿合称‚九卿‛。 内阁制。 ‚一条鞭法‛。
明朝疆域
一、明初立法指导思想
1、“刑乱国用重典” “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 国用重典” 。 2、法贵简、严。 3、礼法结合,明刑弼教。
明代的法律制度

明代的法律制度明代的法律制度特点:高度专制主义1、立法思想明刑弼教注重礼法结合对社会治理的重要作用。
坚持重典治世的同时,也对礼的教化作用给于高度重视。
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
(朱元璋《御制大明律序》)刑乱世用重典刑乱国用重典是明初立法指导思想的核心,强化了法律的镇压作用,重典治世的主要内容是重典治吏。
法贵简当使人知晓,语言简明。
例:法条简要,《大明律》,语言通俗易懂,《明大诰》。
2、《大明律》基本法典,经30年几次修改而成。
朱元璋于在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颁行天下。
一改唐律体例,更为名例、吏、户、礼、兵、刑、工等七篇的格局。
强化六部,取消宰相制度。
律文简于唐律,其精神严于宋律。
终明之世通行不改的封建大法,其体例和条文被清律所继承。
3、《明大诰》朱元璋在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至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间,亲手订立《御制大诰》、《御制大诰续编》、《御制大诰三编》、《御制大诰武臣》等四编《大诰》。
效力:具有同《大明律》相同的法律效力。
内容:采辑惩治臣民过犯的案例,及朱元璋发布的训令等。
内容80%以上针对官吏。
主要目的:法制宣传教育,树立善恶标准,趋吉避凶,预防减少犯罪,比大明律加重量刑。
4、榜文教民榜文,效力高于律典其内容是皇帝谕旨或经皇帝批准的官府告示、法令或案例,悬挂于各级官府和各地的申明亭中,主要出现于明太祖、成祖时期。
5、条例由典型判例发展而成为单行成例,例经过汇编后成为通行法律。
律为正文,例为附注,合编为《大明律集解附例》,创律例合编先例,并影响清代。
6、《大明会典》明英宗正统年间开始编纂《大明会典》孝宗弘治十五年(公元1587年)成书,但未及颁行武宗、世宗、神宗重加校刊增补,相继编有《正德会典》、《嘉靖续纂会典》、《万历会典》等《大明会典》基本仿照《唐六典》7、刑法一、刑法原则1轻其轻罪,重其重罪(重其所重,轻其所轻)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唐律均较明律为重;贼、盗及有关帑项、钱粮等事,明律则又较唐律为重。
明朝议会制度

明朝议会制度
明朝(1368年-1644年)的议会制度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朝廷内的决策机构,包括皇帝与官员的协商与决策过程;二是地方性的议会制度,即府、州、县级别的官员会议。
以下是对明朝议会制度的简要概述:
1.皇帝与官员协商:
•东厂与西厂:在明初,设有东厂和西厂,其职能主要是监察官员,并为皇帝提供情报。
虽然它们并非议会制度的
核心,但在一些政策的制定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内阁制度:在明中期,明太祖朱元璋创建了内阁,由宦官和文官组成。
内阁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朝政事务,但并非
完全代表议会制度。
2.地方议会制度:
•巡抚制度:明朝推行巡抚制度,巡抚是对一定区域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地方行政和军事事务。
巡抚常与地方官
员、军事将领等开会商议地方政务。
•经略使制度:一些边疆地区设有经略使,类似于巡抚,但更专注于边疆安全和军事事务。
经略使也与地方官员、
将领等协商决策。
总体来说,明朝的议会制度并非像后来的欧洲议会那样具有代议制度的特征。
明代的决策更多地依赖于皇帝与官员之间的协商和官僚
体制的运作。
而到了清朝,清代则在一些方面有了更为明显的儒家传统和封建制度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更具代议制特征的机构。
明代朝廷制度

明代朝廷制度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其朝廷制度不仅对于当时的政治运行起着重要作用,也为后世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代朝廷制度包括了君权制度、官员选拔制度、法律制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
首先,明代朝廷实行了君权制度,尊崇皇帝为天子,将君权与皇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明代皇帝具备了极大的权力,包括朝政决策、军事指挥、授官任职等等。
然而,与前朝相比,明代君权受到一定制约,如设立内阁、大臣会议等机构以协助皇帝执政,使得君权在制度上得到规范和限制。
其次,明代朝廷制度还体现在官员选拔制度上。
明代实行了科举制度,即通过举行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科举制度的规范性和公正性使得人才有机会进入政府任职,并且促进了社会流动性,使得社会地位的取得不再局限于家世。
此外,明代还设立了监察制度,旨在监督和约束官员的任职行为,防止腐败和滥权的发生。
另外,明代朝廷制度中的法律制度也占据了重要地位。
明朝实行了一些重要的法律制度,如《大明律》,它对于罪刑的规定相对完善,刑罚的执行相对公正。
明代还重视地方自治,设立了各级法院,使得司法体系得以建立和健全。
此外,明代还注重温文尔雅的法治理念,将文化与法治相结合,推动社会风气向善。
明代朝廷制度的特点之一是官员任官考核制度的完善。
明代设立了六部、三公九卿等中央行政机构,辖区细分清晰,使得官员分工明确。
同时,还对官员任官进行了一系列的考核和晋升制度,包括修书、悬榜、考试等等。
这些考核制度的引入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推动政府机构的高效运作。
此外,明代的朝廷制度也注重君臣依制相互制衡。
明代朝廷设立了内阁和大学士等机构,使得皇帝在一些重要政务上需要征询他们的意见,以便作出决策。
这种机构设置使得朝廷高层各有职责,能够形成一种合理的权力分配,从而实现君臣相互制衡,避免过度的集权和专制。
然而,明代朝廷制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在人才选拔上尽管科举制度开创了一种新的途径,但考试内容狭窄、重视程度不够科学和全面。
明代廷议的运作研究——以俺答封贡为例的开题报告

明代廷议的运作研究——以俺答封贡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特殊的价值,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廷议是明代官僚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机制为明代政治决策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因此,对明代廷议的运作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明代官僚政治的特点和运行机制,而且对于探究明代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俺答封贡是明代朝廷与外蒙古的重要外交交往方式之一,代表着明朝政治地位的稳固和民族融合良好的局面。
受地理、民族、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明代与外蒙古的关系复杂多样,尤其是在呼伦贝尔地区,灵活应对成为交往的关键,而廷议便提供了政治决策的重要桥梁。
因此,通过研究明代廷议与俺答封贡的关系,可以深入探讨明代政治、外交和族群关系的变化和发展,为了解中外关系的历史演变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视角。
二、研究现状和问题目前,对于明代廷议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这些研究主要从形式、内容、作用等角度出发,对明代廷议进行了深入探讨,发现廷议在明代官僚政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对明代廷议与俺答封贡关系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现存文献中对俺答封贡的记载有限而广泛不精,缺乏历史概括和较系统的解析。
此外,目前的研究也尚未对明代廷议的运作机制进行深入分析。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将放在探讨明代廷议与俺答封贡的关系,从明代政治、外交和族群关系等多个维度出发,对两者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同时,也将探讨明代廷议的运作机制,剖析其在政治决策中的作用和特点。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明代廷议的组成和运作机制,了解廷议在明朝官僚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2)俺答封贡的历史背景,明代与外蒙古的贸易、外交和族群关系等方面的探讨。
(3)明代廷议与俺答封贡的关系和联系,分析廷议在俺答封贡议事中的作用。
(4)考察明代廷议与俺答封贡交往中的实际操作,探究具体案例和过程中的政治决策机制。
中国法制史(第二版)PPT 第九章 第二节 明代法律内容的发展及其特点

(三)土地所有权的变更
1.限制土地兼并 2.贫民投献 3.土地占有的集中 4.科田法
(四)婚姻家庭继承方面的法律规定
1.结婚的条件 2.妻妾制度 3.夫妻家庭关系的规 4.新增加的婚姻条款 5.嫡长子继承制
第二节 明代法律内容的发展及其 特点
一、明代行政立法
(一)皇权专制的内阁与六部 1.内阁及其权限 2.六部机构设置
(二)通政使司和廷议制度 1.通政使司 2.廷议制度
(三)地方省、府、州、县制度 1.省 2.府 3.县
(四)官吏的管理 1.科举与选官 2.考核与致仕
二、明代刑事立法的发展
(一)加重对危害封建国家犯罪行为的惩罚 在“重典治国”原则指导下,对“事关典礼及风
俗教化”一类非直接侵犯君主政权的犯罪,明律量刑 轻于唐律;但对“贼盗”及“帑项钱粮”之类直接危 及专制统治的重大犯罪量刑则重于唐律 。 (二)严法整饬吏治
1.重惩贪官污吏 2.严禁臣下结党内外官交结 (三)刑罚制度的变化 1.廷杖制度化 2.刑罚手段异常残酷 (四)加强文化思想专制的“文字狱”
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化对经济的法律调控
(一)颁行《茶法》、《盐法》等单行特别法 (二)严行《钞法》禁私铸钱 (三)严格控制市场加重商税
上述这些法律一方面增加了王朝的财 力储备,维护了主权;另一方面,因政 治腐败,借律衍生的苛捐杂税日益增加。
四、民事法规的发展
(一)土地所有权的形成——鱼鳞图册与垦荒 1.鱼鳞图册与土地所有权——增加赋税的手段之一 2.募民垦荒与土地所有权——增加赋税的手段之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欲
,
雄 皆得 议 之
韩塞 款
十八人
, ,
不 似 以卑亢 尊
,
如 盐 铁 议 是也 朱博得罪
.
呼
去之
下廷议,廷 弼 来自甚抗琉极辨,,
且求罢
,
卒 用 郎 中候 应 之 策 王 嘉得 罪
.
.
,
议者 五
"
.
朝 议允 廷 弼 去
.
" .
议者 六 十 人
,
故 日 汉 集 议有
二弊
明 代 宦 官也 往 往 利 用 廷 议 专权 明代 几 度 出现 宦 宫专权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
干政
此其
,
公 天下之 心
今 制亦 议
统 龄 一 二 尊 官而 已
,
干 政 的局 面
.
而
,
⑩不仅 如 此 果
,
,
为 一 二尊官 意 见 所 左 右 的 廷 议 结 在 内 阁又 要被 打个 折
》
,
·
廷 议便 是 他 们 利 用 的 一 个 重 要 方 面
比 麓 了 思任 发 请 罪
,
正统四 年
,
在 呈 给 天子御 览之 前
,
可
·
山 于 明 代 的 廷 议往 往 统 于 一 二 尊 官 出 于 一人 之见
"
,
" ,
卒
以 不断地下 廷 臣 集 议或留 中
只 到 满 意为 止
,
,
甚
加 之 皇 帝对 不 合 自己心 意 的 廷
,
或 弃廷 议
行事
.
,
票拟 不 予理采
,
,
而 我行我 素
以 中旨
议结果
,
可 以否 决 甚 至 弃 而 不 顾
.
便失
顺 义 王 自是 不 用 兵 者 二十 余 年 裔 的影 响 极
.
但是
,
明代 的
去 了 自己 的 力 量 的压 力 下
劳无益
"
,
.
中国 的专 制主 义 下转
,
在 祸 患无 穷
,
廷 议 更多 的 是 起 了 一 些 消 极 的 作 用
产生 了 不 少
虽 然 曾愿 意给 自 己 带 上 锁链
但都 徒
议上
.
,
不省
.
夏言
,
前 引 明初
,
"
朝 堂 议政
,
,
故君 臣 之 情
廷 议 外戚 之
,
帝 令 言 拟 旨优 奖 者 再
已 而 帝 意 中变
" .
,
铣 条上 方 略
廷
通 即为一例
又 如 嘉靖八 年十 月
.
"
严 篙 极 言 河 套必 不
.
封 不 当世 及
明朝 外 戚 遂 由 是 永 绝 世 封
从客 王崇
,
可 决哉
有 不 可 引经而 断
,
或 不 可 越职 而言
,
.
甲
御 史彭 泽
言
.
廷 臣 集议
琼盛 气 以待
,
众 不 敢 发
,
以 为 可 乙 亦 从 而可
此 以 为 否 彼亦 从 而 否
"
,
是则
给事 中石 天 柱 与 同 官 王 扩 力 明泽 无 罪
" .
乃得
名虽 集议 未决
,
而卒 出 于 一人 之 见 而 已
此其三弊
,
前 引童 轩 所 言
,
甲
以为可乙亦从 而可
此 以 为否彼 亦从 而 否
, ,
是则
,
四
毋 庸 讳言
积极 作 用
,
, ,
名虽 集 议
密 荐铣
,
" .
嘉 靖 二 十六 年
,
曾铣 建 言 收 复 河 套
"
廷 议 对 明 代 的 政 治 也 曾起 过 一 些
,
"
命 诸 边 臣 议之
议一如 铣 言
.
俱 以 为难
'
群 臣 皆 唯 唯署 议
,
.
正德 五 年
.
都
此
,
明 代 的 统治 者 对 明 代 的 廷 议形 为 群 臣 集 议
"
"
实视 卒 出 于 一 人 之 见
以计较
,
统 于 一 二尊官 并 不 加
,
督神 英 二部 持 之
.
贿 刘瑾
.
乞叙录
,
.
"
特 诏予伯爵
" .
吏兵
"
下廷议
遂封径 阳伯
"
只 要 廷 议 结 果 或 内阁 票 拟 不 称 心 意
⑩
页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
⑩正 德 时
,
罢为民
⑩万 历 四 十 七 年
,
,
"
杨镐 既 败
,
廷议 以
阁 臣王鳌亦 认
为 汉 置大 夫
,
专掌 议论
事 苟疑
.
熊 廷 弼 尝按 辽
熟 边事
,
命 代镐 为 经 略
, ,
.
泰 昌元
,
合 中朝 之 士 杂 议 之
.
自两 府 大 臣 至 议 博 士
,
年
,
给 事 中姚 宗 文 低 廷 弼
,
鼓 其同 类攻击
�
廷 议 制 度 只 能 是 越来 越徒 具 形 式
,
地位和作
"
林聪
,
御 史 陈英 以为 不 可
.
太 监 兴 安历 声 勿署 名
,
用 不 断 下降
统 治 者 注 重 的更 多 的 只 是
,
循习旧 也正 因
,
此事 不 客 已
.
即 以 为 不 可者
"
,
毋得
,
例
,
,
而并非追求 集思广义
" ,
'
弘广听纳
.
首持 两端
可复
,
廷 臣 亦 尽反 前说
"
⑩如 此 廷 议 岂 不 悲 乎
观上讲 减 少 了 一 些 寄 生 虫
再如 隆庆 五 年
,
,
孟 德斯鸿 说 过 义并行
,
人 们 曾 想使 法 律 和 专 制 主
,
古 上 疏言 俺 答 封 贡 事
"
,
诏下 廷 臣 议
" .
结 果 封 俺答
,
但 任 何东 西 和 专 制 主 义联 系 起 来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事往 往 下 廷 臣 会 议
但廷 臣循习 旧 制
,
,
将 以 集 众 见 而 广 聪 明也
一
.
明代不 少 达 官 贵臣往往 利 用 廷 议进行 尖 锐激
放 阀 左 门下 立 议 法 时
,
遂定 其
.
烈 的 权利 斗 争
,
相互攻评
"
,
或 官报 私 仇
,
此其 一
论
.
顾 政 有大 小
.
,
事有难 易
, ,
,
大 而 难者 岂 两 言 之
弊
.
正德 二年
.
,
兵 部尚书王 琼 欲 因哈密事 杀 都
.
廷议
力主用兵
.
遂 细廷议
,
,
于 是麓 川 之 役
,
制 度 创 建 者 们 的 本 意 已 被 完 全 丧失 殆 尽
起
.
"
⑩景 泰 三 年
"
景 泰帝 欲 易 太 子
,
令礼部 尚
质 言之
化
,
,
随 着专制 主 义 中 央 集 权 的 不 断 强
,
书 集群 臣 会 议
李侃
日
'
,
众 相 顾 莫 敢 发言
.
惟都 给事 中
《
,
英 宗采 用 杨 士
,
意见
降救 许
,
扣
宜
,
明史
职官
·
内阁
"
大政 事
,
,
大
赦其 罪
知其意
.
侍 郎 何文 渊 亦 请罢兵
,
命下廷 臣议
,
皆
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