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建筑的视角看待建筑与城市设计中历史文脉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建筑的视角看待建筑与城市设计中历史文脉的思考
——以亲历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摘要:以苏州博物馆设计为例,研究现代建筑“苏州博物馆”的文化价值,从历史、文化、环境的角度研究了“苏州博物馆”延续历史文脉的几种设计策略,从建筑学的角度探讨了在国际化时代背景下我们如何传承中国建筑的文脉,中国建筑如何实现自身的创新。
关键词:历史文脉; 地域性,创新;
Abstract: Using the design of Suzhou museum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studied the cultural value of architecture Suzhou museum and discussed several design strategies for the continuation of historical context form the aspects of history ,culture and environment . Meanwhile ,form the angle architecture ,it also discussed how to inherit Chinese architectural context and realize self-innovation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Keywords:historical context , Regional, Innovation
1概述
文脉(Context)一词,最早源于语言学范畴,意为文化上的脉络、文化的承启关系。文脉既是物质与空间的概念,又是运动与时间的概念。对文脉问题的认识可追溯到前工业时代甚至古希腊时期,文
脉思想真正被
正式提出是于
20世纪60年代
以后随着后现
代建筑的出现
而出现的。受
自然环境、经
济技术、文化
习俗等影响,
环境中一些的
符号和排列方
式,形成了城
市所特有的地
域文化和建筑式样。城市文脉是一个城市诞生和演进过程中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阶段留存下的历史印记,其最大载体是城市建筑。古代蒙古人打败西夏人后,毁灭了西夏人的所有建
筑,因而造成后代人研究西夏历史的极大困难,因为蒙古人所毁灭正是西夏人的“文脉”。生活要继续,文脉就需延续。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历史形成的街道、胡同、牌坊等城市形态作为完整表达建筑和城市意象的文脉,被成片、成街、成坊地拆除,
城市形态的相容性和延续性受到被毁灭的威胁。原属于城市的耐人寻味的生活场景只能在档案馆里发黄的老照片中寻觅曾经的记忆⋯.城市建设热衷于高楼大厦,摩天大楼成为了城市现代化的标志,现代城市建筑和城市规划在过分强调“现代”的进程中,忽视了建筑彼此之间的关联和脉络,逐渐丧失了对建筑文脉的理解,原有的根植在城市骨子里的建筑文脉被无情割断,“全球化风格”城市建筑超然于历史性和地方性,致使方盒子建筑遍布在城市的每寸土地上,建筑失去了与人情感和语言的交流,城市顷刻变得索然无味。恢复原有城市的秩序和精神,重拾城市结构和文化,是每个建筑设计师肩负的责任。
在城市建筑文脉中寻找现代建筑的设计切入点,将城市历史片段、传统语汇运用到现代建筑创作中,不做简单的复古,将传统精髓进行提炼与重构,从建筑语言的角度出发将建筑引入对城市记忆延续的思考,使建筑文脉的延续有效地参与当代城市建设的重构中。
苏州在城市建筑文脉中寻找现代建筑的设计切入点,将城市历史片段、传统语汇运用到现代建筑创作中,不做简单的复古,将传统精髓进行提炼与重构,从建筑语言的角度出发将建筑
引入对城市记忆延续的思考,使建筑文脉的延续有效地参与当代城市建设的重构中。苏州博物馆的落成是中国建筑对建筑文脉延续与创新的最好见证!苏州博物馆新馆地处苏州市传统古城
区平江城内齐门路与东北街交叉口处,东面紧邻忠王府,南面为河路并行的传统街道东北街及东北河街,西为苏州城市主干道齐门路,北面与拙政园西园一墙之隔,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在这种基地环境条件下,博物馆的设计对于地域性表达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
2宏观-整体布局
苏州古城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古城范围内,高层建筑的建设被加以严格限制,从而保证了苏州古民居不被淹没在钢筋混凝土的丛林里。鉴于此,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贝老遵循“不高不大,不突兀”的原则,将博物馆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m 以内,展厅尽可能的布置在地面一层和地下一层,局部设置二层,建筑总高度控制在16m 以内,遵循了“不高”的设计原则。在平面组织中,利用“庭院”进行空间的组织与围合,将展厅空间分散布置,保证了建筑群体“不
大”的整体外观形象。在总平面的布局上,贝老在近似
于方正形九宫格的基础上进行建筑空间的加减法处理,
不但使博物馆平面完美的锲入拙政园与忠王府的总体
布局中,更与苏州古城棋盘式的城市肌理融为一体,真
正做到“不突兀”。并将博物馆主入口设置在南面东
北街上,既不对城市主干道齐门路的肌理与交通造成
影响,又保证了整个建筑的格局与周边传统建筑营建
模式的统一性。色彩上,沿用了苏州古民居中常用的黑
白灰,进一步实现了建筑与整体环境的融合,彰显出苏
州古城的历史文化特色。拥有2500年悠久历史的苏州
古城,古街、古巷、古桥、古塔,星罗棋布,千百年
来苏州城始终保持着河路并行的格局,粉墙黛瓦水巷
纵横,显示出舒朗淡雅的水城风貌。新苏州博物馆选
址在老城东北街与齐门街交汇的东北角,总占地面积
约一万平方米,东面为太平天国忠王府,北面为拙政园,南面隔河相对狮子林,特殊的地理位置要求设计不但要满足博物馆的功能要求,还要接受建筑高度不高于24米的限制,更要保证古典与现代的融合,传承古典园林的精髓。为了尊重古城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的建筑采用地面一层,地下
一层的格式,高度未超过周边的古建筑。新馆分三大块:
中央部分为入口、前庭、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
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及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
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与东侧的博物馆旧馆忠
王府相互映衬,十分和谐。
3.1文脉为主线的苏州博物馆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