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城南旧事_中儿童视角叙事策略_邱兴宇

合集下载

儿童视角下的成长书写与精神返乡——论《城南旧事》的叙事视角及其意义

儿童视角下的成长书写与精神返乡——论《城南旧事》的叙事视角及其意义

儿童视角下的成长书写与精神返乡——论《城南旧事》的叙事视角及其意义儿童视角下的成长书写与精神返乡——论《城南旧事》的叙事视角及其意义《城南旧事》是当代著名作家林海音的自述小说,以儿童视角描绘了作者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并通过讲述自己与家庭、故乡的情感纽带,探讨了精神返乡的意义。

这部小说以儿童的视角书写成长和回忆,所带来的情感共鸣与对于家庭、故乡情感的思考使得《城南旧事》成为了深受读者喜爱的经典之作。

《城南旧事》通过儿童的视角与情感对家庭生活的描写,展现了童年时代的天真和无忧,同时也透露出一丝对成长的思考。

小说中,作者将自己作为一个敏感而聪明的女孩子,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了自己在城南的生活点滴,包括家庭、学校、邻居等,以及在这些场景中所经历的喜怒哀乐。

这种儿童视角的叙事使得读者能够重新感受到童年的情感,回味起那些懵懂而美好的时光。

在小说中,作者对于家庭与故乡有着深厚的感情。

通过对自己与父母、兄弟姐妹关系的叙述,读者可以感受到家庭在孩子心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亲情的力量。

作者深情描绘了父亲的艰辛劳动和母亲的操劳,使得读者对于家庭的关爱和珍惜倍增。

此外,小说还描绘了作者与同学、邻居之间的情感纽带,展示出了小社区之间的温暖与互助。

这种对于家庭、故乡情感的描绘,使得读者不禁思考自己与家庭、故乡的关系,感受到了与作者共鸣的力量。

精神返乡作为《城南旧事》的主题之一,也是作者从儿童视角中所带来的独特意义。

通过讲述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林海音通过内化成为她成长的一部分,以书写的方式进行了精神上的返乡。

小说中,作者通过回忆与书写,将故乡的城南再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可以跟随自己的感觉、感受到作者内心默默流淌的家乡情节。

这种精神返乡使得读者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更加深刻,通过读小说,读者也进一步明白了家乡与自己心灵之间的纽带。

《城南旧事》的儿童视角与精神返乡,使得这部小说在文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儿童视角带给了读者难以替代的情感共鸣,使得读者能够通过小说感受到自己纯真、美好的童年,重拾对于家庭、故乡的情感和思考。

儿童视角里的《城南旧事》叙事艺术分析

儿童视角里的《城南旧事》叙事艺术分析

界 的虚伪和谎 言。用 英子 的视 角去 观照 成人 世界 的片 段在
( t 南 旧事 》 a 中有很多 , 诸如让英子 的内心 世界增添 了许多说
不 出来秘密 的兰姨娘 , 沉疴染身却又不 失慈爱 的父亲 以及英
子那个被所有大人称为是 “ 贼子 ” 的“ 大朋友 ” 。《 城南 旧事》
中并没有任何道德批判性质 的语 言 , 只是借 由英子单 薄 的视 野褪去成人世界虚伪 的世故和 近乎冷酷 的理性 , 将偏 见掩埋
的 人 性 中的 美 好 与 真 实 重 新 展 现 出 来 , 那些被 大人们无 情摒
汤不要 出声 , 搴搴窄 的, 最不是女孩 儿家相 。舀汤 时 , 汤匙 也
不要把碗 碰得 当当当地 响” 的规矩 约束英子要像 一个有教 习
的女 人 一 样 , 而英子其实并没有想 那么多 , “ 只 想 赶 快 吃 了饭 去 到 门 口看 方 德 成 和 刘 平 踢 球 玩 , 所 以我就 喝汤 出 了声 , 舀 汤碰 了碗 , 菜来 先 下手 。 ” 成 人 世 界 的 规 矩 和 儿 童 世 界 的 本
俗 。《 城南 旧事 》 选取 的是一 个名 为英 子 的小 女孩 。英 子 以 儿童 的规则和思 维模式 懵懂 地打量 着成 人世 界 的规则 与现
实, 并 在成 人 与 儿 童 不 同思 维 方 式 的 碰 撞 下 , 透 视 了成 人 世
二、 《 城 南旧事》 儿童叙事艺术的特点
( 一) 叙 事视 角的双 向性 。《 城南 旧事》 的儿童 叙事艺 术 虽然是 以儿童视角为主视角 , 但是 这种视 角却具有 明显 的双 向性 特点 。双 向性 体现 在文本 以儿 童 视角 向外 呈现 成人 世 界 的同时也在 向内观照儿童世界 。例如 爸爸 以“ 讲 唔听 !喝

论《城南旧事》的儿童视角对主题表达的作用

论《城南旧事》的儿童视角对主题表达的作用

曾经拥有但 己淡忘了的熟悉的世界,用别样 的手法揭示层层 主题 。
回忆 童年—— 抒 写别样 的乡愁
又从上面掉下来,一惊疑就睁开 了眼睛,只听宋妈说: ‘ 了, 好 林海音 曾在 《 苦念北平》中深 情地 写道: “ 不能忘怀 的北平 !那 了一下 , 醒 了 !… 整个过程像讲故事 一般 ,把小孩子的 困惑 、吃惊展现 的淋 里我住 得太 久了,像 树生 了根一样 。童 年、少 女,而妇人 ,一生 的一 漓尽 致 。再 比 如 《 们 看 海 去 》 中学 校 选演 员参 加 毕 业 生 的 文 艺汇 演 , 我 半生命 都在那 里度过 。快 乐与悲哀 ,欢乐和哭泣 ,那个古城 曾倾泻我 “ ”在 人 群 中 显得 焦 躁 不 安 : “ 师 会 选 谁 昵 ?会 选 我 吗 ?我 心 跳 我 老 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 ,我是如何熟悉那 里的季节啊 !”
调 的叙 事 特 征 。
之 间的出与入 。 ‘ ’就是要重新进入童年 的存在方式 ,激活童年的 入
儿童世 界与成 人世界有诸 多不同,成人在经历 了种种磨难 ,看透 思 维 、心 理 、情 感 , 以至 语 言 ; ‘ ’即 是 在 童 年 生 活 的 再 现 中暗 示 出
了种种世态后 ,看事物 的眼光变得狭 隘、偏见 ,他们 的眼里 已然褪去 现 时成年人的身份,对童年视角的叙述形成一种干预。”
高旭东 . 跨文化的文学对话一一 中西比较文学与诗学新论 [q 北京 : v. 中华书局 ; 06 20.
而当兰姨娘离开的时候说英子述古老北平的风情与普通寻常的人然而随着童年记忆的逝去美好好好地念书可别像上回那么招你妈生气了上三年级可是大姑娘啦表层后的焦虑绝望无助接踵而至我们不得不被动接受失去和死亡时我想哭也想笑不知什么滋味对于童年我开始有不得不被动长大不得不离开城南的旧景走进成人的世界

《城南旧事》中儿童视角叙事策略

《城南旧事》中儿童视角叙事策略

《城南旧事》中儿童视角叙事策略《城南旧事》是林海音著名小说之一,属于历史题材类小说,讲述了一个温暖的故事。

作者选择以儿童视角叙事,细腻地表现了那些珍贵的时光,把握住了20世纪中国历史风貌和人文景观。

本文将对作者如何运用儿童视角叙事策略进行研究和分析。

首先,《城南旧事》是以儿童视角第一人称叙事的。

从小说开头的第一句话“就在一个晴朗的朝阳里,我学会了去认识爸爸”可以看出作者将故事以小女孩一步步成长的过程叙述,这种以第一人称叙事可以让读者更加接近小女孩,理解她的思想、感受她的心情。

其次,作者也用了第三人称叙事。

小说以第一人称重新描绘小女孩的日常生活,然而在叙述抗日的历史和家族的变迁时,作者则换用了第三人称叙事,把叙述的焦点转移到社会整体。

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这能够给小说带来更多的历史感,使读者深知中国当时的复杂局势。

此外,作者还采用了主观叙事的手法。

从小说的结局可以看出,作者把叙事视角引入小女孩的内心世界,描述了她各种情绪的变化,而这正是作者用于诠释小女孩的内心世界的有效技巧。

同时,作者也采用了客观叙事的手法,在描绘家人与母亲的关系时,作者用客观的态度,把家人的传统价值描绘在小说中,这种客观叙事可以增加小说的深度。

最后,作者也采用了象征手法。

《城南旧事》中有许多象征。

小说中有小桥、小路,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羁绊;还有梧桐树和湖水,象征着家庭温暖和深情。

通过这些象征,作者把叙事聚集在一起,赋予了小说以沉浸式体验,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内涵。

总的来说,作者运用了儿童视角叙事策略,以故事的发展来表现小女孩成长的经历,而以小女孩的心理分析历史,从而使故事蕴含着更深刻的含义。

通过前面提到的叙事策略,作者把整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过程表达得淋漓尽致,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小女孩的成长历程及相关的历史背景。

儿童视角观照下《城南旧事》的美学特征

儿童视角观照下《城南旧事》的美学特征

儿童视角观照下《城南旧事》的美学特征
《城南旧事》以儿童视角观照其城市街角小家庭出城游玩的乐趣、激动、郁闷等故事,其美学特征有下面几点:
一、回忆美。

这部电影全程围绕着小主人公回忆童年旧事,给观众完美体现了梦回故土的思乡情怀。

影片中充满了怀旧的气息,大量的温暖与怀旧的往事,使观众仿佛置身于小时候的模样,让人们感受到整个家庭的温暖与幸福。

二、麻雀虽小,却也拥有着最美的锦缎,家人之间的小情小调,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瞬间,变的自然而轻松。

影片中表现了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家庭成员间的深厚温馨关系,让观众沉浸在最真切的生活场景,体会影片中情蕴隐隐的温柔。

三、这部电影细节上也表达了幸福的生活状态,像小主人公边学边玩,大家共享的一定的家庭乐趣小细节,一家人携手的缝衣、一气呵成的烤肉,以及身边尘埃灰蒙蒙的老舍式街,都映射出当代家庭生活中朴实安详感,恰到好处,给观众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纯真的儿童视角

纯真的儿童视角

纯真的儿童视角——论《城南旧事》独特叙述视角的魅力【关键词】儿童视角童真城南旧事【摘要】小说是叙事文学的一种,作家选择什么样的叙述方式进行创作对整部作品至关重要。

小说的叙述视角与人称和主旨的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根据作家主观意图所选择的主体。

《城南旧事》这部小说中,作者以第一人称儿童的叙述视角向我们叙述了儿童童真世界的人情世故,向我们展现出了儿童独特的审美情趣。

提及到视角也许我们会想到雷班的说法:“在整个复杂的小说写作技巧中,视角起着决定作用——所谓视角即叙述者与他讲的故事之间的关系。

”叙述视角是叙述者所处的位置及其观察的立场、态度、情绪等主观因素。

画家写生要善于选择最佳视角,而文学创作也是如此。

作家创作一部文学作品,视角的选择恰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部作品的成功与否。

只有选择最佳的叙述视角,才能让读者真正深切体会作品所带给我们文学独特的魅力。

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式、旁观式、有限式和特许式等。

它们各有其优点,同时又存在着不足。

全知式的叙述视角使得叙述者可以任意介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多角度的叙述,但这有使得其叙述的真实性受到一定的怀疑;旁观式的叙述视角往往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看到并且记录故事和人物的对话,但又不解释、不评论,不进入任何人的内心世界。

有限式的叙述视角只允许叙述者在某个特定的角度叙述,甚至叙述者比所有的人物叙述得都少,这样就加强了读者对叙述内容的信任度,使得叙述者能够更加集中精力投入到叙述中。

由此可见,叙述视角既和人称的选择密不可分,也与体现文章内容和构思逻辑的严密性息息相关。

叙述视角的多元化和开放性是当代文学创作的主流趋势,多视角的运用可以增加文章的表现力,而儿童视角就是有别于传统全知式、旁观式和有限式叙述视角之外的另一种叙述视角。

儿童视角是借助儿童的眼光或者他们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它通过儿童与成人的角色互换,以儿童的眼光去展现一个大人们无法透视的原生态的生命情境和情感世界。

儿童的叙述视角使我们见到的往往是一个活泼顽皮的儿童的天真烂漫的儿童世界。

儿童视角里的《城南旧事》叙事艺术分析

儿童视角里的《城南旧事》叙事艺术分析

儿童视角里的《城南旧事》叙事艺术分析儿童视角里的《城南旧事》叙事艺术分析《城南旧事》是许地山先生创作的一部以儿童视角叙述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一个七岁男孩小波的视角,描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上海城南某小镇上的人们的生存状态。

小说中的叙事艺术具有独特的魅力,其主要体现在角色塑造、时间叙事和语言运用三个方面。

首先,小说通过对角色的细腻塑造,展现出儿童视角中的真实感受和情感体验。

小波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他的纯真、天真以及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贯穿整个叙事过程,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儿童视角中的独特体验。

比如,在小波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孩子的眼睛,对人物形象进行了精细的塑造。

小波舅舅老连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但是他却沉迷于赌博,生活陷入困境,这对于小波来说是难以理解的。

“妈妈一次不屑地对我说,你舅舅是吃教育的”,作者通过小波的眼睛展示了一个成年人行为对于儿童的困惑和不解,通过小波的视角,生动地刻画出人物形象。

其次,小说巧妙地处理了时间叙事方式,将过去和现在进行了有机结合。

整个故事是在小波成年后回忆起自己儿时生活的过程中进行展开的。

这种"记忆叙事"的手法使得整个故事更具诗意和情感共鸣。

小波作为成年人的叙事者,通过自己对往昔的回忆,将儿时的情感与现实情境相交织,展示了儿童与成人的视角之间的对应关系。

全书通过主线故事与插叙结构相结合,以回溯的方式,使故事更加跌宕起伏,引起读者对于人生和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

最后,小说中的语言运用简洁明了,充满了善意和独特的幽默感,为整个故事增添了趣味性。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些幽默、夸张、对比的手法,展示了儿童视角的单纯与天真。

比如,在小波与小伙伴们在下雨天玩耍时,小波通过对自己伤痛的夸张形容,“我的鞋子变成了泡沫云”以及“我眼泪会打雷”等等,形象地描绘了儿童对于自然现象的独特理解与想象力。

综上所述,《城南旧事》的叙事艺术通过儿童视角的描写和对于角色形象的塑造,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诗意和幻想的世界,通过回忆和叙事的方式,展现了一个特定历史时刻的社会生活与人物百态。

儿童视角观照下《城南旧事》与《呼兰河传》的书写

儿童视角观照下《城南旧事》与《呼兰河传》的书写
儿童视角观照下《城南旧事》与《呼兰河传》的书写
◎刘秀珍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儿童视角书写是在现代文学发展的历程中才开始获得足够重视的,它所产生的特殊魅力使今天的作家仍然把它 当作重要叙事角度A.--.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城南1日事》和萧红的《呼兰河传》都选择了儿童视角作为叙事切入点, 倾诉她们的家固之思和人文关怀。同中存异.从视角探求书写的动因对于解读文本和作家心灵都是一个理想的视点. 关键词城南旧事呼兰河传儿童视角
慰。 三、复调叙述结构折射出的文本深层内涵
具悲剧性,在苍凉低沉的叙述基调里融入了作者的悲悯情怀。 当冯歪嘴的儿子吃力地抗着灵头幡为母送葬时,“我在大门外
成人小说的儿童视角叙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依据自己 的童年记忆来构造视角,写作经验源于儿时生活经历,即是形 成“回溯性叙述文本”,其中的儿童形象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自 我或经验自我,第二种则是假托儿童口吻叙事,内容与作者本 人经历无关,‘城南旧事》和《呼兰河传》显然属于第一种。但
看着,一直看着他走过了东大桥,几乎是看不见了,我还在那 里看着。”这简单的“看”里,分明有着凄凄的童心感受与成年 沧桑的复杂混合。
其次在对风俗民情的描绘中融入了成人叙述者的生命体 验和感受。《城南旧事》里,“它描绘的风土人情,很有地方色
不管是哪种,文中显然都有一个隐含的成人叙述者,叙事表面 彩,那北京的街道、胡同、城墙、会馆、骆驼、驴子、气候,乃至具 指向的是过去的儿童天地,本质上则指向现在,成人叙述者不 有北京风味的服饰、小吃,都被写得惟妙惟肖,活现了20年代
兰河城里居民麻木愚昧生存状态的描绘,悲悯讽喻的笔调,显 然是一个成年叙述者作出的文化审视,在后三章里才主要以 一个儿童叙事者形象出现。林海音的《城南旧事》“选材和叙 述有极高的契合”,帆始终保持了完整的叙述观点,才呈现了 纯粹的主观的客观,因此传神之笔,美不胜收”。。而探究“我” 背后现实作者的真实意图,会发现两部作品的异曲同工之处。

基于儿童叙事视角解读林海音《城南旧事》人性美

基于儿童叙事视角解读林海音《城南旧事》人性美

基于儿童叙事视角解读林海音《城南旧事》人性美摘要:儿童视角指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睛或语气来描述故事,故事的展现形式具有明显的儿童逻辑思维特征。

儿童叙事视角是一种特殊的话语表达策略,它侧重于叙事中感觉过程的心理特征,在特定的叙事文本中更多突显的是叙事学功能。

作家林海音的成名作《城南旧事》透过林英子纯洁童稚的眼睛透视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描绘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展现成人世界无法体会到的人性美。

全文饱含浓烈的怀旧基调,具有多层次情绪色彩。

本文从儿童叙事视角出发,对作者在小说中揭示的人性美进行了全方位诠释与解读。

关键词:儿童叙事视角《城南旧事》人性美引言《城南旧事》这部自传体小说对读者的感染力是深远持久的,小说由五大部分构成,分别为惠安馆,兰姨娘,我们看海去,驴打滚儿以及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这五部分描述了五个成人的故事,故事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整部小说都是以儿童英子为主要叙述者,通过英子即一个儿童的视角来领悟人生百态。

一、童眸中的悲惨世界视角原是美术绘画中透视学的术语,指画家在描画一个人物的时候必须选取一个合适的角度以便准确地捕捉人物的表情及风貌。

《城南旧事》这部小说正是借儿童视角这样一种特殊的叙事策略,通过林英子纯真无邪的童眸来审视万千世界,为读者勾画出一幅幅真实可见的成人世界图,揭示了我国二三十年代普通百姓的不幸遭遇。

小说中《惠安馆》中的秀贞本是一个可爱漂亮的姑娘,她爱上了穷学生思康并怀上了他的孩子,然而思康却没有承担一个男人应尽的责任,返乡之后杳无音信。

那个年代这份爱情被认为是伤风败俗,为世人所不齿,周围人不仅对她指指点点,还将其刚生下的女儿扔到城外,一向活泼可爱的秀贞在失夫离子的双重打击下变成了疯子。

[1]此后她分不清现实和幻境,整日沉溺于幻想中,还将年画中的小孩当做了自己的孩子。

后来故事在发展过程中安排了秀贞与女儿的相认,但同时又一幕悲剧上演了,她刚与女儿相认就不幸惨死于车轮之下,这样的故事情节让人不禁感到尤为残忍辛酸。

《城南旧事》儿童视角中的世界

《城南旧事》儿童视角中的世界

《城南旧事》儿童视角中的世界电影《城南旧事》改编于台湾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剧中的小英子,是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她聪明,厚道,充满正义感。

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喜欢用自己的思维去认识陌生的人与物。

影片从小英子模仿骆驼咀嚼草料的样子开始,一个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脱颖而出。

这才是孩子的童年该有的样子,如果放到现代可能有很多父母都会觉得孩子傻。

当今的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大多通过手机,电脑,电视等,这些平面的视角和真实的感官认知相比,不知要抹杀孩子多少想象力。

所以小英子可以说出“骆驼脖子上挂个铃铛是因为走远道闷得慌,挂个铃铛又好听,又热闹。

”这样的话。

(这是电影台词,感觉比原文更符合孩子的表达方式)。

趴在手机上的孩子是没有这样的想象力的。

影片中的小英子除了富有好奇心,还有对身边人的善良之心。

她用平等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在她那几乎不设防的纯真眼光下,每个人都成为了她的朋友。

佣人宋妈,疯女子秀贞,同龄的妞儿,甚至小偷,都能和她真诚的对话。

虽然他们的命运都很悲惨,但小英子却带给了他们生命中难得的快乐。

电影中小英子与小偷的对话“人太多,我分不清……我没见过海,我分不清海跟天,也分不清好人跟坏人”,(小偷家境贫寒,自己又找不到出路,还要供弟弟念书,维持在弟弟心目中好哥哥的形象)……茫茫人海,好人与坏人又怎样真正分得开。

小偷因为小英子不经意间送给暗探的小铜佛而被抓,但他并不抱怨小英子,而是给了小英子一个安慰的眼神。

因为他知道小英子又聪明,又厚道,不会出卖他。

聪明和厚道并不矛盾。

小英子的聪明和厚道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爸爸的家教,爸爸帮助进步学生,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人。

他告诉小英子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小偷,告诉小英子宋妈为什么说必要自己孩子时流泪。

他是小英子的人生导师,他对孩子是平等民主的,慈爱而有耐心,他鼓励孩子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从不打击孩子看似好笑的表达,而是会说“还是你的想法更美”,“英子长大了可以写小说了”(确实真的写了小说)。

叙事作文之《城南旧事》中叙事艺术的应用

叙事作文之《城南旧事》中叙事艺术的应用

《城南旧事》中叙事艺术的应用摘要:《城南旧事》是林海音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从作者童年的故事为出发点,讲述了自己童年中难忘的故事,反映出了作者对于自己童年的怀念。

《城南旧事》的叙事形式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模式,从多个层面为读者展示出了人物的性格,本文主要针对《城南旧事》中叙事艺术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城南旧事》;叙事艺术;应用《城南旧事》是台湾着名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是以作者幼时生活在北平的经历为题材创作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叫英子,所以作者在创作这部小说集的时候也给小说的主人公取了一个和自己一样的名字,借助这个小女孩的视角描写了小孩眼中的成人世界,以此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城南旧事》这部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尤其是叙事手法的应用,为后来女性小说的创作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城南旧事》的叙事方式打破了以往单一的叙事模式,通过多角度,多层面向读者展现出人物多面性的人物性格,使叙事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结构特征。

具体表现以下方面。

一、连续性的叙事方式连续性的叙事方式是指通过连续的思维,将不同的故事串联在一起表达相同的思想感情的叙事方式。

《城南旧事》虽然是五个故事构成的小说集,但是五个故事之间都是通过英子这个小姑娘的视角把它们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而不是五个互不关联的故事,其中天真活泼、善良可爱的小主人公的形象贯穿始终。

比如:英子一家从台湾搬到北平,除了英子的北京话比较地道外,其他人说“惠安馆”时都带有浓重的乡音,来自闽南的妈妈说成“灰娃馆”,爸爸说成“飞安馆”,来自顺义的宋妈称“惠难馆”,还有小英子帮着母亲纠正数数的发音等等,英子生活中这些小插曲给大家带来了欢乐,同时人小鬼大的英子也给惠安馆的秀贞带去了欢乐。

所以《城南旧事》的整体特点就是连续性的叙事方式,作者用这种叙事方式将北平的记忆通过英子这个小姑娘展现出来,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

二、由内到外的叙事方式三、回忆性的叙事方式回忆性叙事方式并不是对往事的重新再现,而是把作者的真实情感融入到故事情节中的叙事方式。

儿童视角下的成长描写和叙事——论《城南旧事》的三大主题

儿童视角下的成长描写和叙事——论《城南旧事》的三大主题

儿童视角下的成长描写和叙事——论《城南旧事》的三大主题林海音在台湾女作家当中具有非常高的威望,书写《城南旧事》的时候,林海音在台湾,然而这个作品却在台湾与大陆之间得到了非常广泛的传播。

小说从儿童的视角来观察北平人们的生活,整个作品分为五个部分,随着故事的演绎和描述,作者也渐渐地长大了。

这部作品体现出了林海音对童年的怀念,同时也实现了将情景和人物的完美结合,作品从始至终都围绕着乡愁、离别和成长三大主题进行描述,本文将从这三个角度对《城南旧事》进行分析,同时也试图探究《城南旧事》在那个年代的文学价值。

一、乡愁主题在品读《城南旧事》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其浓浓的乡愁意味——对故土怀念却无法得到抒发。

林海音在谈及自己在写作之前的动机的过程中,也表达了自己对北京城南那些景色和人们的怀念之情。

林海音想将过去的童年通过这种方式永远地保存下来,童年的那段日子,对林海音的一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她将过去的那段时光比喻成自己生涯中的金色年代。

《城南旧事》中,林海音也对北平的民俗特色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北京城南的胡同和四合院、儿时的所见所闻都给了林海音取之不竭的创作灵感。

通过对城南故事叙述情节中的理解及作者的自述可以看出,《城南旧事》中最突出的一个主题就是乡愁。

记忆中的椿树胡同、梁家园、父亲栽种的夹桃竹和石榴、北京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手艺人和卖唱者对林海音来说都是难以忘怀的风土人情,这些风土人情所具有的浓厚的地方特色为林海音日后作品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林海音虽然出生地不在北平,却在北平生活了多年,从真正意义上来讲,北平才算是林海音的故乡和成长之地。

通过对《城南旧事》中对于北平当时的特色描写,可以看出林海音对北平有着非常丰满的故乡情感,在品读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出这种情感的浓烈。

不仅是在《城南旧事》中体现出了林海音对北平生活的怀念之情,林海音的另一部作品《苦念北平》更加描述出了北平这一地方对林海音成长的重要性,林海音在离开了这一故土之后对它是多么的思念。

浅析林海音《城南旧事》叙事风格-童心之下的人间烟火

浅析林海音《城南旧事》叙事风格-童心之下的人间烟火

浅析林海音《城南旧事》叙事风格-童心之下的人间烟火第一篇:浅析林海音《城南旧事》叙事风格-童心之下的人间烟火童心之下的人间烟火——浅析林海音《城南旧事》叙事风格摘要:《城南旧事》是林海音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叙事性作品。

著名影评人凌梦说它满含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功利心,可谓深中其指。

学生早年略读,今日重观,历事与物,不禁心有戚戚然。

拙作愿以鄙见,俗谈童心之下的人间烟火,藉此管窥林海音的叙事风格。

关键词:童心质朴不落窠臼任性自然一、美有道《城南旧事》是台港文学之中一部比较有特色的作品。

我们说台港文学,是据今日社会意识形态而言的文学分区。

抛去意识形态的差异和政治偏见,这一个形态的文学其实质上代表了传统的中国文学走向,回归人性,追求崇高。

林海音自己曾说,在北京度过的25年可以说是她的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宫的琉璃瓦互映。

北京城南的胡同、四合院,西山脚下的毛驴,以及脖子上挂着铃铛的骆驼……这些都给了她不尽的创作灵感。

我们总说,作家的创作,来源于生活,但得益于作家自身的艰苦努力,辛勤耕耘,作品又远远地高于生活,显现出比生活茫然不知所措的无目的性更强的导向性,指引性。

《城南旧事》便是这应运而生的一部优美作品。

美,总要讲究个美在何处。

德国古典哲学大家康德在其著作《判断力批判》中提出审美批判,以此明确引出在人的内心的审美观念。

康德此说实质上是为了沟通自由与自然,并没有后世美学家穷途暮路般为其美学原理寻根溯源的歪曲解读。

的确如康德所说,美就在于,我们处之于安全的地带去仰望去敬畏,依靠自身的才华去展示,反观本心的欲求去体认美。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于无声处妙极得道,让读者们在早已不是童年的成年世界,怀着安全的心理去反观曾经的童年,自然给人的冲击和共鸣极大。

我忖度,这部作品的美在其要旨上大体如此吧。

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

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

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

《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策略探究

 《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策略探究

《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策略探究作者:田文秀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2020年第04期基于关注学生生命价值的理念,笔者在《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的指导中,带领学生探究相关阅读策略,读懂故事内容,读透人物内心,读实语文能力。

一、探究序言,开启趣味阅读之旅1.文题表现形式探寻序言文题用两个间隔符把三个词语连接在一起,这种表现形式小学生第一次见。

从题目表现形式入手,探寻背后丰富的文化意蕴,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调动探究的欲望。

猜一猜:三个看起来毫无关联的词语放在一起,是什么原因?想一想:文题使用两个间隔号把“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联系在一起,你能联想到一幅怎样的画面?读一读:连起来读一读,能否感受到如诗歌般的节奏感和美感?看一看:结合文本插图观察,光秃秃的树枝,城墙根上投射出来的衣服的光影,小小的女孩儿,高大的骆驼,忙碌的搬运工,着长衫和人讲价钱的父亲……用观感印证之前的猜想,引发阅讀的欲望。

用一用:宏大的话题,广阔的背景,印象中最为鲜明的事物,编织出最让人难以忘怀的纯真岁月。

这一独特的文题表现形式,拥有丰富的内涵。

写作命题的时候,也可以尝试,新鲜感、成功感自不待言。

2.儿童观察视角探幽文本闪耀着童趣的审美,一帧一帧特写的慢镜头,呈现出充满童趣的儿童世界;借儿童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目光纯真又美好。

读者只要敞开心扉,将自我角色代入,就能跟随作者进入一个个特定的情境,体验其独特的童年经历。

3.描写线索导图梳理使用思维导图梳理课文,能否发现有趣的现象?“学骆驼咀嚼、谈骆驼铃铛的妙处、想帮骆驼剪毛、追问骆驼的去向”,一幅幅特写镜头,都和“骆驼”相关,极易印证“以骆驼为线索”的写作手法,也是学生易梳理、易领悟的。

引导学生使用有形的思维导图,将无形的阅读过程、阅读体验转换成可视化的语言,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

4.故事激发阅读欲望四个串珠式的故事,从冬讲到春,从夏讲到秋,季节更替,时光轮回,作者独运的匠心也预示着光阴一年年地逝去,童年一去不回,从而引发作者“写一本《城南旧事》”的愿望。

叙事结构与电影赏析《城南旧事》

叙事结构与电影赏析《城南旧事》

叙事结构与电影赏析《城南旧事》第一篇:叙事结构与电影赏析《城南旧事》《叙事结构与电影赏析<城南旧事>》教学设计教学目的:一、了解作品创作的特色——散文美:了解《城南旧事》里“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二、理解作品的叙述视角与创作意图的关系。

三、理解电影通过视像——造型语言表现人物的特点。

活动安排:一、赏析影片《城南旧事》:①英子的眼睛对于影片有什么重要作用?讨论问题:电影中小英子在外形上有什么特点?(形式:学生交流。

)明确:英子在外形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双大眼睛。

导演曾经这样评价她的扮演者沈洁:“(她)有一双非常贴合那个时代孩童的、会说话的眼睛……”。

追问:英子的眼睛对于影片有什么重要作用?影片就叙事视点来看,正是透过小女孩“英子”一对童稚的眼睛看世界,从头至尾,由英子的第一人称观点循序发展,她既是懵懂的孩子——一个好奇的旁观者,又是叙述主体,体验着复杂的成人世界,并随之逐步成长。

从这个角度,它也可以是一部主角经历人生磨难成长的小说。

②叙述视角与创作意图的关系?讨论问题:大家知道,电影是一门视觉艺术,它主要通过场景(人物变化或者地点转移)来展开故事。

请大家回想电影,将电影划分为几个场景?(形式:学生交流)教师明确:所有的场景都有英子参加,英子是故事的主人公。

部分之间好像不太连贯,是两条线索(妞儿与秀贞)的交错,至结尾才合而为一。

同时,还有一些情节似乎与整体联系不多,比如看“出红差”和爸爸教英子写大字。

③串珠式的结构方式的作用?讨论问题:有人说《城南旧事》的结构是串珠式的,你觉得该如何理解?教师明确:首先,“串糖葫芦”反映了电影结构上表层的分块特点,似乎各个部分连接不紧密,像糖葫芦上一个个的果子;然而,《城南旧事》又不完全是一个个散果,糖葫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有一根签子,把所有的散果连缀起来,对于《城南旧事》而言,这个“签子”就是叙述者,也就是英子。

她使各个部分到结尾成为有机整体,读完之后回过头看,看似无联系的部分之间实际上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城南旧事》整本书主题阅读策略

《城南旧事》整本书主题阅读策略

《城南旧事》整本书主题阅读策略作者:苟晓琰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2019年第10期苟晓琰《城南旧事》是作家林海音于1960年出版的以其7岁到13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

作品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睦的一家,透过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

故事里的角色从秀贞到妞儿、厚嘴唇的男人、宋妈,似乎人物命运都是那样悲惨,但因为作者从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故事,原本悲惨的故事也抹去了哀伤的色调。

这种童真的眼睛还原了那个时代的大背景,真实展现了下层普通人家的生活。

作者林海音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法将怀旧的基调和多层次的情绪色彩表现出来。

随着文字的阅读,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孩童读到了英子的童真,少年读到了作者满怀的深情,看似不刻意表达什么的《城南旧事》,却从一幅场景一幅场景的描绘中展现了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

关于这本书,怎么指导学生阅读呢?我谈谈自己的几个策略。

策略一:读的内容选择基于这样一本经典的作品,我们可以带着五年级学生通过以下活动选择内容去读。

活动1:聊聊我读的《城南旧事》。

活动2:话题交流。

对于《惠安馆》这一内容交流:1.秀贞是疯子吗?英子怎样看待?你怎样看待?2.妞儿是不是小桂子?对于《我们看海去》这一内容交流:1.《我们看海去》这首诗在这个章节出现过几次?为什么要反复出现?2.厚嘴唇的男人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英子怎么看待?你怎么看待?对于《兰姨娘》这一内容交流:1.从这个故事中你读懂了什么?2.你对英子有新的看法吗?对于《驴打滚儿》这一内容交流:1.这一章为什么用“驴打滚儿”作为题目?2.比较前四个章节的故事,你有什么发现?对于《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一内容交流:1.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感受?2.你能从文中找到还有象征意义的句段吗?活动3:重聊这本书。

儿童视角下的成长描写和叙事——论《城南旧事》的主题特色

儿童视角下的成长描写和叙事——论《城南旧事》的主题特色

儿童视角下的成长描写和叙事——论《城南旧事》的主题特色作为一名台湾女作家,林海音所著的代表作《城南旧事》所描写的却是老北京人的生活,该书在出版之后,引起了无数大陆人的情感共鸣,每一个读者都好似在作品中看到了属于自己的童年。

小说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给人们展示了一幅北平人生活的画卷,该书共有5个部分,随着故事的不断推进,作者与书中的主人公都渐渐长大了。

这部作品是作者离开大陆多年之后所著,由于特殊的人地关系影响,因此在书中可以看到乡愁、离别以及成长的主题是贯穿始终的。

本文尝试结合自身的理解和认识,从乡愁、离别、成长三个角度,分析《城南旧事》的写作特色以及艺术价值。

一、乡愁主题——《城南旧事》的基调林海音五岁到三十岁的时光是在北京度过的,25年的光影给林海音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而在其1948年到达台湾之后,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其与熟悉的北平阔别了数十年之久,在时间的堆积下,乡愁变得愈加浓烈,这也是台湾容易诞生乡愁作家的重要原因。

不同于乡愁诗人余光中一次次反复讴歌故乡的美好,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在林海音的笔下乡愁好似淡淡的,阅读《城南旧事》一书时,如果不仔细体味,乡愁就好似一阵青烟一般一下就散去了。

但实际上,乡愁却贯穿于《城南旧事》一书的始终,不同于其他作家反复将现在的生活与家乡生活进行对比,林海音在书写乡愁时,则是尝试想要将自己永远无法回去的童年用手中的笔书写下来,永远地保存下去。

林海音的童年时光是动荡不安的,但是显然对于一个儿童来说,其虽然能够敏锐地感觉到周围世界的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好似是“无伤大雅”的,在父母的呵护之下,童年依旧是充满了快乐、无忧无虑的。

《城南旧事》中,林海音对北平的民俗特色进行了全面地描述,北京城南的胡同和四合院,儿时所见的人和物,这一切的一切给了她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创作灵感,而对童年生活的追忆,何尝不是乡愁的一种外化。

对于林海音来说,虽然北平并非是自己的出生地,但却是林海音童年、少年以及青年的成长之地,她在北平生活多年,经历了大大小小人生中难以忘怀的事情,因此,从真正意义上来说,北平可以算得上是林海音的故乡以及成长之地。

荏苒时光间出的情愁

荏苒时光间出的情愁

荏苒童年间的淡淡情愁——《城南旧事》的儿童视角读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六岁的林英子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历了童年到少年的过程。

当童年的骆驼队,可爱率真的妞儿和“疯”女人秀贞,憨厚可亲的贼人,讨人喜欢的兰姨娘,最亲近的宋妈,以及英子最爱的爸爸分别成为《城南旧事》每个小故事中的主角,走马灯似的在英子的生命中倏忽明灭,最后一一离开,我们能够看到英子在这些时光卷起的洪流中,无可奈何却勇敢地长大了。

我之所以想写这本书,是因为我在看小英子成长的过程中回忆起了自己曾经最为天真的一面,最为美好的回忆。

但是在这些童年回忆中却又体味到了自己成长的酸涩感,这也是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从儿童的视角写出了大人世界的情感,映射出了二三十年代社会的现实。

书中一举手一投足中都是鲜明的老北京风情,抬手落笔间却是满怀诗意的忧伤。

前人多以作者的童年和女性意识的视角来评《城南旧事》,也有人通过存在主义来解读这本书。

对于这两种说法,我都是比较认同的。

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文章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

本书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

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

这便是将儿童视角作为了一种叙事策略。

但是缠绕在文章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令人触目和深省。

文章满含着怀旧的基调,表面似是要复原作者童年,温馨的家庭古老的北京淳朴哀愁的人们是最堪人品味的旧时光;但是这一切却好像被命运裹挟着滑向不可拯救的方向,几乎所有重要的人都在离开,离别和死亡成了故事最后的结局。

这就是存在主义在书中体现的,生活的荒谬感以及个人生活的无助感,忍无可奈何的境遇选择,等等。

前人以儿童视角来解《城南旧事》的方式对我影响深刻,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在书中张弛有度,既“向外”刻画了社会风貌,又“向内”描写了个人的情感心理,颇有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意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1
2011.11
语 文 学 刊
作家作品Biblioteka 《城南旧事》中儿童视角叙事策略
○邱兴宇
(河南科技学院 人文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摘 要]《城南旧事》采用回溯性儿童视角,以儿童的眼光去看世界,用英子澄清、纯真的双眸定格那遥远的
故都的记忆,描绘了一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老北京的风情画,揭示成人世界所难以体察的生存景观,用孩子纯真
的童眸发现人性美,通过童年往事的追忆表现作者对故乡家园的追寻。
里的孩子当作小桂子,令人同情,最后又与刚刚相认的女儿 惨死于车轮下,更令人心酸。《我们看海去》中英子认识了一 位自认为可以相交的嘴唇厚厚的大朋友,但他却连窝头都吃 不上,为了供弟弟上学、养活瞎眼老娘不得已做起了贼,最后 被警察抓走,被世人唾骂。一个淳朴、实在的人被黑暗的社会 现实逼得做起了小偷。兰姨娘 3 岁时为给哥哥看病被亲妈卖 掉,16 岁堕入烟花巷,20 岁做了 63 岁阔老头的姨太太,备受 凌辱和伤害后被赶了出来。兰姨娘凄惨的身世让我们看到了 旧社会女性的悲惨命运。《驴打滚儿》中的宋妈因为家里穷, 为了养家糊口,在生下了第二个孩子后就到英子家做奶妈, 自己的孩子却因无人照顾儿子被淹死,女儿被送人。《爸爸的 花儿落了》中北京大学的高材生叔叔却被日本人害死,爸爸 也因此吐血住进医院最终不治身亡。五个故事,最终都以悲 剧收场,作者在单纯的笔调中写出了人生的艰难曲折,写出 了命运的多灾多难。
给擦?我们都离不开她呀!”[2]当宋妈失去了自己的一双儿女
托多罗夫曾说“:视点问题具有头等重要性确是事实。在
要回老家时却在牵挂着英子弟妹们,临走前的一番交代让我 文学方面,我们所要研究的从来不是原始的事实或事件,而
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宋妈那颗淳朴、善良的心,那无私的母爱。 是以某种方式被描写出来的事实或事件。从两个不同的视点
苦难的童年;透过父亲接济革命青年看到了父亲的正直和爱 [1]林海音.城南旧事自序:文字生涯半世纪[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憎。小说从这些司空见惯的人和事中,发掘出人性的美。
[2]林海音.城南旧事[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三、寻觅心灵的家园
[3]汤锐.儿童文学本体论[M].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 995 [4]杨义.中国叙事学[M].人民出版社,1 997.
二、童眸中的人性美
儿童的眼光是“去蔽”的,较少受人类文明或世俗积习的 浸染,以儿童的视界去透视世界,人类的生存世相将会脱离 成人传统的、功利性的理解方式,呈现出别样的意义。《城南 旧事》中以英子天真无邪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用一颗纯 净的心感受到秀贞、小偷、宋妈等人身上被遮蔽的人性光芒, 看到平凡人身上的人性美。《惠安馆》中的秀贞,在人们的眼
“童年快乐的终结使童年情绪成为成年人最发自内心的 [5]林海音.林海音作品精编[M].漓江出版社,2004.
宗教情绪,追忆童梦则成为成年人寻找精神家园的基本内容 [6]董学文,张永刚.文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
之一。”[3]童年是成人梦中的乌托邦,是人类精神的后花园,守 [7]张寅德.叙述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89.
我分不清这些,就像我分不清海跟天一样,但是他的嘴唇厚 求学、结婚、生子,对北平有着深厚的感情。她曾写道:“不能
厚敦敦的”。“他的厚嘴唇使我想起了会看相的李伯伯说过的 忘怀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童年、少
话‘:嘴唇厚厚敦敦的,是个老实人相。’”[2]在英子眼里这是一 女,而妇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过。快乐与悲哀,欢
成人在受到传统观念、社会习俗的影响后,往往用功利 观察同一个事实就会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事实。”[7]儿童视角
的眼光看待世界,无法看到潜藏在表象下被遮蔽的人性。而 所展现出来的别样世界确实是成人视角无法体悟的。《城南
儿童的世界是纯净的,他们用天真无邪的眼光来观察世界, 旧事》中作者以儿童视角叙述文本,追寻童年往事,并不单纯
她不顾传统礼教的束缚跟了穷学生思康,虽遭遗弃但她对再 乡土经验、个体成长等带有作家更多的生命经历与情感记
也不露面的思康依然是深情款款:把他留下的衣物反复整 忆,积淀了作家真实的情感。“叙事作品不仅蕴含着文化密
理、清洗、晾晒;说话尽量压低声音,生怕影响到思康休息;吃 码,而且蕴含着作家个人心灵的密码。”因而“,依据文本及其
《城南旧事》 中作者运用儿童视角来映照成人世界的哀 伤和悲苦,借童稚的眼睛,揭示旧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 命运。英子看到了小世界后悲惨的大世界,她对人生有了初 步认识,社会的复杂给她上了人生艰难的一课。每一段结尾 主角都离英子而去:善良痴情的秀贞死了,有着厚嘴唇的 “贼”被抓了,勤劳能干的宋妈最后一无所有也孤单地离开 了,威严而不失慈爱的爸爸也病故了,革命青年也被残酷镇 压了,这悲凉的结局让人感到了当时社会的混乱、下层人民 生活的悲惨。
她的思康和小桂子。年幼的英子不知道什么是疯,也没有视 素材童年资源的丰富性,而且暗示了童年作为心灵故乡对作
秀贞的“疯”为疯,反而认为她很可怜很可爱,真诚地和她交 家的永远诱惑。对童年乌托邦的想象、对家园的渴慕永远是
起了朋友,倾听她的喜怒哀乐,帮她母女相认,并偷出妈妈的 作家难以释怀的情结。
金镯子送给秀贞当盘缠让她们母女去找远去的思康。
没有回过家看看自己的儿女。她虽然深深思念着自己的骨 对于故乡这种深切的怀念,对于家园这种建构与回归的渴
肉,但对主人家的孩子却倾注了无私的母爱。她为英子梳头、 望,几乎是所有作家共有的一种情结。《城南旧事》不仅是作
帮弟弟洗脚、做杂务、说新闻,整天忙忙碌碌。宋妈成了英子 者对于童年生活和老北京生活的回忆,更是她对于城南旧事
住大人们非常解恨,围观着、评论着,英子却非常难过。当妈 的风俗画:打糖锣的老头走街串巷;富连成科班去上夜戏;出
妈让她长大了写写这个故事时,小英子毅然说:“不,我将来 红差的场景;七月十五的西瓜灯……北京的街道、胡同、会
长大了是要写一本书的,但绝不是像妈妈说的这么写。我要 馆、骆驼及至北京的风味小吃,老北京的风情借助小英子的
个可以相交的朋友,所以跟他聊天,听他讲心事,知道了他是 乐和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我是如
为供弟弟读书、养活老娘不得已而为之。小英子同情、怜悯、 何熟悉那里的季节啊!”[5]所以她以深挚的情感描写了二三十
敬佩这位大朋友,他们相约将来一块去看海。当他被警察抓 年代北京城南的旧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富有北平地方特色
家最得力的帮手,“我简直想不出宋妈要是真的回她老家去, 所代表的故乡文化的乡愁,一种因海峡两岸的距离而产生的
我们家会成了什么样儿?老早起来谁给我梳辫子上学去?谁 乡愁。这种乡愁,像小说里反复提到的骊歌般深沉浑厚,悠远
喂燕燕吃饭?弟弟挨爸爸打的时候谁来护着?珠珠拉了屎谁 绵长—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一、童眸中悲惨的大世界
林海音在《< 城南旧事 > 自序:文字生涯半世纪》中写道: “我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几乎同时来到这世间,我看到了在那 个新旧交替时代的人生悲剧,尤其是中国女性的悲剧。”[1]林 海音在《城南旧事》中通过英子纯真的童眸来观察和审视发 生在她身边的人和事,为我们勾勒了儿童视角中的成人世 界,呈现出中国二三十年代下层人民的不幸遭遇和悲剧命 运。《惠安馆》中的秀贞原本是个纯真活泼的姑娘,她爱上了 穷学生思康并私订终身怀上了孩子,但思康却始乱终弃,返 乡后一去不回。她这份纯洁的爱情被封建礼教认为是伤风败 俗的,被社会所不容,周围人对她指指点点,刚出生的女儿又 被扔到了城外。善良痴情的她无法忍受这双重的打击,变成 了疯子。她分不清幻想与现实,整天沉溺在虚幻之中,把年画
[关键词] 林海音; 《城南旧事》;儿童视角;人性
中图分类号:I 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8610(2011)11- 0070- 02
随着“儿童本位”现代儿童观的提出,儿童获得了独立人 格的尊重,具有与成人同等的地位,获得了与成人同等的话 语权。与此同时,作家们也试图以纯洁的童心来净化人们早 已变得粗糙的心灵,于是对不可复返的童年的追忆构成了成 人作家们寻找精神家园的最基本内容之一,他们重新使自己 “回到”童年,以儿童的眼光、态度、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组织 素材打量世界,去重新诠释和描绘外在的世界。透过儿童纯 真的眼光还原生活的本真状态。20 世纪初,随着被誉为“中国 第一篇现代意义上的儿童视角小说”鲁迅《怀旧》的出现,萧 红、凌叔华等一批作家开始了儿童视角小说的创作。他们以 儿童视角铺写文本,呈现的依然是成人的故事,观照的是成 人世界的沧桑苦难。林海音带有自传性质的回忆性小说《城 南旧事》,就是用英子澄清、纯真的双眸定格那遥远的故都的 记忆。小说由五个相对独立的短篇 《惠安馆》《我们去看海》 《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连缀而成,采用回溯 性叙事的儿童视角展开了一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老北京生 活的风情画,呈现出普通人的生活境遇,透过淡淡的离别哀 伤诉说着人生的悲欢离合。
林海音曾说:“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平城南的那些
《我们看海去》 中小英子在偶然的情况下结识了一个大 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
朋友,虽然小英子隐约感到他可能是个小偷,“但是我觉得这 过去,心灵的童年保留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 《城南旧
样一个大朋友,可以交一交,我不知道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事》。”[2]林海音五岁随父母迁居,三十岁返回台湾,她在北平
饭时总是给他端来一碗。她沉浸在往事甜蜜的回忆中,她期 叙事视角,进行逆向思维,揣摩出作者心灵深处的光斑、情结
待着有朝一日她朝思暮想的思康能回来。她为了那个生下来 和疤痕,乃是进入作品生命本体的重要途径”。[4]托尔斯泰说,
就被扔掉的女儿精心准备了一套又一套衣服,她一心只想着 作家写来写去都要回到自己的童年,这不仅指出了作为写作
2011.11
70 [作者简介]邱兴宇,河南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