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提问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认知水平进行思考和学习,进而形成独立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形成自主学习的态度,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语文是人们用来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这些都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兴趣,因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自己,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
学生如果对学习内容感到兴趣和热情,就会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同时也更容易形成对所学内容的深刻印象。
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和兴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应该创造出一个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文学品味和文学修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悟人生,感悟人文情怀,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在文学的陶冶中磨练学生的品格和情感。
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植入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感悟到生活的意义和社会的温暖,启迪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根本的问题,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堂提问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提问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促进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过去的教学模式往往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本文将探讨课堂提问如何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问应该具有启发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教师可以运用启发式问题,挑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例如,在教授数学知识时,可以给学生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作为开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决方法,从而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提供多元化的提问形式课堂提问不应只限于传统的“提问-回答”模式。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和形式进行提问,如开放性问题、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
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倾听学生的声音在提问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思考和回答问题。
同时,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引导。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四、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个性。
在提问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灵活调整提问方式。
有的学生喜欢直接回答问题,有的学生则更乐于通过图表、实物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给予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
五、鼓励学生提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学生也应该有提问的权利。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解答他们的疑惑。
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及时总结与反馈课堂提问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思考,更是让他们在反思中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应该及时总结和反馈学生的回答,帮助他们理清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教师还可以就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引导他们正确思考和表达。
总之,课堂提问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供多元化的提问形式、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鼓励学生提问以及及时总结与反馈,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环节。
而主体性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形成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模式。
在语文教学中,主体性的落实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本文将就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进行深入探讨。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是指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主体性的理念则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是指教师应该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面临知识单一、学习方式呆板等问题,导致学习的枯燥乏味,学习动力不足。
而主体性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通过创设情境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讨论、体验、实践等方式,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只有在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是指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个性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一刀切”,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而主体性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分组教学、个性化任务、不同课型设计等方式,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习的效果。
如何在语文课堂提问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如何在语文课堂提问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摘要: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作为教学主阵地,要充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提问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和解答问题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主体需要和现状,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关键词:课堂提问学生主体性在我国语文教育史上,课堂长期以来一直是属于教师一人的领地。
教师在这块领地里主宰一切·自由发挥,而学生只能惟命是从,学生的主体性受到严重的抑制。
对这一语文教育的弊端,历年来涌现出众多的改良主张,其目的都是为了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其中课堂提问教学为众多的教师接受。
这种教学方法的介入,有力地将人们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
课堂提问教学最大的优点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信息交流,而变成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并作出回答的双向信息交流。
那么,语文课堂提问教学如何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特点,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掌握学生的主体需求掌握学生的主体需求,教师在提问时是要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只有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首先:提问要有目的。
在设计问题前,教师要考虑提什么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要提问这问题。
针对学生的语文课学习目的以及学生的总体特点,提问学生的目的应放在培养学生的五种能力上。
第一: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第二: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第三:培养学生对文章的分析,概括,综合能力;第四:培养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第五: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欣赏鉴别能力。
其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还要求教师必须主动寻找与学生相契合的思维切接点。
这不仅要视课堂的种种具体情况,如:当时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情绪等,还应该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层次,并在思维方式和思维层次上求得一致。
这是一个隐性问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长期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的。
语文教学应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语文教学应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语文教学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其核心要求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这里所说的“主体意识”,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更加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与能力,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语文教学应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的个性是多样的,他们的思维方式、思考角度、口才特点以及知识储备等各方面都不同。
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重视,让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要具有耐心和智慧,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让他们更加自信、自然地融入到课堂氛围中来。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认同感,进而变成真正的学习主体。
二、体验语言的魅力语言是一种生动的、丰富多彩的交流工具,具有独特的魅力和特点。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体验语言的魅力,引导他们去创造、去表达。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加主动地来发掘语言之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语言的作用和价值,更加热爱语文学科,从而成为语言的主人(主体),让语言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
学生参与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主动性的有力途径。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互动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结合自身情况实现自我表达,在此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这也是增强学生主体意识的有效方法。
只有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对话、互动等方式,让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思考和理解,才能更好地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进而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
四、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各种探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来认识新知识、形成新的思维模式。
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让学生在发现中体验快乐,在探究中深入思考,在成功中提高自身水平。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是指将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动的作用,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主体性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原则,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这门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将教学的主动权和控制权交给学生。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和学习需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案。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关注学生的意见和倾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学习活动中。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主动的学习作用。
通过开展独立的学习任务和课堂活动,学生可以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自主选择学习材料、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时间,从而实现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在语文教学中主动参与思考和讨论。
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通过集体智慧的碰撞和分享,学生能够积极思考、独立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语文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参与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语文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通过写作、演讲、朗诵、表演等活动,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做一些创新性的作品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可以在语文教学中主动评价和反思自己的学习。
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和参与课堂活动后,可以自我评价和互评,自觉总结和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教师可以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和发展。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摘要:在现代化素质教育理念之下,小学语文学科应重点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让学生在语文学科中能够更好的认清自身学习思维和学习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所以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尊重素质教育理念所带来的教学思想,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有效发挥自身闪光点,并激发自身学习潜力。
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与研究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科教学思想,以此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尊重素质教育理念之下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从而提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主体地位小学教育是开展素质全面发展教学的主要基础和关键地位,因此为了能够强化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在小学教育体系中便需要科学化设计素质教育内容,以此凸显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而对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而言,同样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职责,而小学语文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设计与优化中,积极引进学生主体性地位思想,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好的开展自主性学习,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之下凸显主体地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科学化创境激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开展素质教育理念之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以此在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引导方式让学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以此将其吸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多样化教学内容的设计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诱导学生在课堂之中开展主动性求知,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愿意在课堂中自觉地投入到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中。
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课堂中通过创设教学活动,来符合课堂教学主题内容,以此在丰富教学内容前提之下,能够有效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下来开发学习思维,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提升学生学习水平。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是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主体性是教学中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语文教学应该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师可以采用讨论、合作学习、小组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二、发扬学生的主体思维。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判断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主动思考、探索问题。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方式,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给予他们适当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和潜能。
可以通过项目式学习或选修课程,提供不同的学习途径和兴趣拓展,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四、鼓励学生的主体表达。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教师可以组织课堂演讲、小组讨论、写作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独特性。
五、重视学生的主体评价。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的机会,让他们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提供学习反馈和指导,让学生在评价中不断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位特级教师曾经这样说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是演员与观众的关系,而是导游与游客的关系。
教师只是引导,大好的风光还得由学生自己去看,自己去欣赏。
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给予足够的参与时间,促使学生主体积极参与,使学生一开始就能进入一种状态,整堂课能始终保持一种亢奋。
一、导入新课时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语文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问,就像浩瀚的海洋,蕴含了各种丰富有趣的知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对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对学习怀有浓厚的兴趣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去汲取知识。
首先要注重的是课程导入环节,在这一环节使用精彩的语言和有趣的活动,便能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比如一位教师借班执教观摩课,上《鸬鹚》第二课时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师: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听课,大家的心情有点紧张吧?老师带大家来做几次深呼吸,把这紧张的心情平静下来。
(带学生做深呼吸)怎么样,心情平静下来了吧?(学生点头)我们四年级同学的心理素质真不错!下面哪位同学把刚才自己心理变化的过程简单地说给老师听听?生:上课了,有很多老师坐在后面听课,我的心情很紧张。
后来,老师带我们做了几次深呼吸,我的心情才慢慢地平静下来。
师:谁能在最后一句中用上《鸬鹚》这一课中的一个词语?生:我的心情慢慢地恢复了平静。
师:(板书“恢复”)非常准确!你能说说“恢复”的意思吗?生:就是回到原来的样子。
师:能不能根据“恢复”的意思,说说你的心情刚才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生:上课前,我的心情是平静的,上课后我的心情变得不平静了,现在又变得平静了。
生:现在又恢复了平静。
师:说得很好!《鸬鹚》这一课最后一句说“湖面恢复了平静”,从这句话中你能不能推想一下刚才湖面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上述片断中,教师把导入新课与“课前预热”有机地结合起来,针对有很多老师听课,学生心情有点紧张这一特定情境,找到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言语交际训练”,并巧妙地抓住了“恢复”这一关键词,课始就营造了一个小小的教学高潮,为课堂教学创设了轻松的氛围,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是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动性,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兴趣为主线。
在语文教学中,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阅读名人传记、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等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愿意主动去学习。
二、知识由学生构建。
语文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究、主动思考,通过讨论、研究、实践等方式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思想上的独立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将得到培养。
三、任务导向。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任务,让学生尽可能主动地去完成任务,在实践中不断地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让学生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学习文学作品、欣赏优秀的文字和语言艺术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品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感。
五、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注重发掘和培养学生的潜能,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如讨论、观察、自评、互评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成就。
评价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情感体验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并且鼓励学生的不断进步和积极参与。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以情感为基础、以评价为支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教育文档资料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语文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教学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课堂学习中,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知识,才能激活语文课堂。
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样的课堂才是活的课堂,才能焕发生机,充满情趣。
这是现阶段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让学生从情感上喜欢课堂情感因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喜欢课堂,是课堂成功的基础。
要“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关键是要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比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时,笔者在活动准备环节中,组织学生拟写活动导入语,共同商定活动步骤,开展小调查,选择活动歌曲,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然后评选出最优方案。
在活动中,都是由学生主持,同时邀请了部分学生的母亲参与课堂。
学生们畅所欲言讲述母爱故事,表达对母亲的感激。
然后请母亲谈教子心得、对孩子的期望……,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整个课堂,学生认真聆听故事,踊跃发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的母亲也感动得眼泪直流。
二、动情导入,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学生的主体作用,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引导。
动情导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活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激活学生情绪,创设愉悦氛围,教师的导语很重要。
因此,教师的导入语要注入情感的血液,就像绿叶丛中点缀的红花,引人注目。
同时,还要选准导入语的突破口。
要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坎上,像磁铁,把学生吸引住。
如教学《邓稼先》一文时,笔者把科技强国的理念渗透在导语里,随着学生心弦的拔动,课堂气氛也就活跃起来了。
三、因势利导,提高课堂效益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技术活,是一门神奇巧妙的艺术。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捕捉时机,灵活而有分寸地因势利导学生,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教师在讲解《岳阳楼记》中“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渔歌互答,此乐何极”时,不妨让学生把场景画出来。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构建简约语文课堂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构建简约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是学生获取语言文字知识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关键阵地。
构建简约的语文课堂,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参与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角度,探讨构建简约语文课堂的相关问题。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尊重和发掘学生的个性特点,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情感经验和学习习惯,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机会展现自我。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二、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语文课堂应该是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重要平台。
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应该具备批判性思维,善于分析和思考,独立思考和表达观点。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具有思辨性和探究性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归纳总结,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建设简约语文课堂的建设需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建设。
学生是语文课堂中的重要参与者,他们对课堂中的各种教学活动和课程内容都有着直接的感受和意见。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建设中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小组活动、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建设,让他们在合作与竞争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充分展现个性。
四、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简约语文课堂的创建还需要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更容易打开心扉,提高学习积极性,更容易融入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使用一些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逐渐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
如何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呢?一、开放的教学空间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在这种环境里,学生的学习处于自由发展、生动活泼之中,学生少了约束,多了学习的自主权,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活动性是主体存在和发展的另一种方式。
学生主体性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不断积极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知识需通过亲身活动所获得的经历、体验、感受来完成。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运用各种方式、途径、策略引发和激励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还必须彻底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在开放性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有了更广阔的自主选择、吸收和处理信息的空间。
但许多教师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仍带有浓厚的旧教育观念的痕迹,他们忽视了学生处理教材的自主性,把教学中的“导”放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牵着学生的“牛鼻子”走,课堂提出的问题,多是由老师设计好的,继而画地为牢,把学生引向一个结果。
表面上,学生发言踊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引导得法,似乎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但本质上操纵学生的仍是教师那只无形的“手”,学生无论怎样翻转,都无法逃脱“如来佛”的掌心,最终教师的引导、分析、讲解还是取代了学生的感受。
真正的主体性体现,应强调学生自行阅读、识记、读懂;在此基础上,自己探求、质疑,然后讨论、自辩、自我解决问题。
课堂讨论和思辩不是教师凭主观想象自拟几个题目,让学生被动回答,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探索,这样学生的学习活动才会变得丰富多彩。
例如,我们在自读课教学设计中,采用了自我归纳学习目标——自我阅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自我解决问题——总结,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和规律——迁移巩固的模式,这个模式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教学思路,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得到最大的发挥,使学生彻底地成为课堂的主人。
语文课堂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语文课堂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一.通过转变教师观念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
把课堂看作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地方,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
尊重他们的人格、情感、个性差异与智慧潜能,这样师生之间和谐相处,学生才能积极主动的思考提问,才能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教师只有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个性的发展才有实现的希望。
二、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体现学生主体性。
学生对某门学科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比如学习完老舍的《草原》老师发问:“孩子们,你们知道赞美草原的歌曲有哪些吗?诗呢?散文呢?想不想画一幅画呢?想不想多多了解大草原呢?那就自己去探讨吧.”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了。
他们课下收集了有关草原的歌曲《草原夜色美》《情恋草原》等,还收集了南北朝民歌《敕勒歌》,韩愈的古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有同学还画了有关草原主题的手抄报。
课上同学们自己交流心得和收获,孩子们的心早已飞向美丽的大草原。
三、通过小组合作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学习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
生动逼真的情境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的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教师用极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画面,促使学生自主体验角色,并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找到情感共鸣点,让他们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教学中应当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些生动形象的画面,引导学生在图声并茂的环境下得到合作、探究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王维的古诗《枫桥夜泊》的时候,让学生在家提前预习,通过看课文注解、查找资料,粗略明白诗意及单个词的意思(体现自主学习),然后课堂上设计问题:请你找出这首诗中作者所见、所闻、所感的景物,分别用三角、圆圈、椭圆形画出来并交流诗意。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改进课堂提问方法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改进课堂提问方法教师:姚兴文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采用先提问,然后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方式,这固然是一种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的方法。
但是此方法与现在教育观念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其弊端是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如果改进课堂提问的方法,打破单一模式,适度地变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问,应该既省事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从课题入手,启发学生提问。
课题犹如文章的眼睛,启发学生通过‚题眼‛去发现问题、引起悬念,使学生急于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这样阅读时才有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教《比尾巴》一课时,让学生说说看了课题后有什么想知道的,通过学生的提问,得到这样四个问题:⑴谁和谁比本领?⑵为什么要比本领?⑶比什么本领?⑷比的结果怎样?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包含了文章中心、结构、内容,按问题去阅读课文、解决问题,那么这篇课文学生也基本上学懂了。
二、从关键词句入手,启发学生提问。
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往往对理解课文中心有很大帮助,教师如能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层层推进,巧妙地将教学引向深入,使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通过这些词句,加强训练,使听、说、读、写水平得以提高。
例如,在教《两个朋友》一课时,学生按课题提出了:怎样的朋友不是好朋友?通过阅读,学生找出的句子是:在危急的时候,丢下同伴自己逃跑的人,不是好朋友,引导学生联想当时的情景,围绕‚危急‛,学生提出(1)为什么情况才是危急?(2)文中为什么说危急?(3)结果怎样?三、从课文疑点入手,启发学生提问。
课文的疑点往往是学生提问的突破口,是推进教学的突破口。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真正的勇敢》一课时,学生提出疑问:小勇虽然流了泪,可大家都说他勇敢,而小松捅了马蜂窝,可谁也不说他勇敢,这是为什么呢?根据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勇敢。
小勇虽然流了泪,但它是为了救兵兵才被马蜂蜇疼而流泪的。
为了别人的安全,敢于受伤,所以大家说他勇敢;而小松是为了一时的逞强,毫无意义,闯下了祸,捅了马蜂窝,所以没人说他勇敢。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构建简约语文课堂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构建简约语文课堂1. 引言1.1 概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构建简约语文课堂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学领域,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构建简约语文课堂已经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是指教育者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和能力,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参与课堂建构的权利。
构建简约语文课堂则是指简化语文教学环节和教材,突出语文教学重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这两者的结合使得教育变得更加高效、个性化。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其发展;而简约语文课堂可以让学生更快速地掌握语文知识,提升学习效率。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构建简约语文课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还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水平。
在当今社会,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构建简约语文课堂已成为促进教育改革和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
1.2 简要介绍本文内容本文将探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构建简约语文课堂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教育理念和实施方法。
我们将介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理念,探讨为什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对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
我们将探讨实施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方法,包括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挥创意。
接着,我们将讨论构建简约语文课堂的意义,探究简约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价值。
然后,我们将介绍如何实践构建简约语文课堂,包括简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我们将探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构建简约语文课堂的互补关系,以及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够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构建简约语文课堂的重要性的重视,并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 正文2.1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情感体验,在教育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参与权,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_语文课堂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_语文课堂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推行课程改革,实施素养教育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是语文教学实现可持续开展的必由之路。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更新教学理念,当务之急是正确处理“导”与“学”的关系,切实抓好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推行课程改革的开展。
经过探究、探究、实践,笔者认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做到“六要”“六忌”。
一、要擅长设疑,忌干脆灌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堂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就要擅长设疑,把教学内容问题化,细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去思索、去解决,反对目中无人,干脆灌输。
擅长设疑,可以说是优秀语文课的共同点。
比方,在教学《七根火柴》时,在指导学生读课文前,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假设有一座红军博物馆,你就是讲解员,在你负责的展台上有六根火柴,请你用讲解员的口吻和身份,依据课文的内容,介绍六根火柴的来历。
”学生钻研教材的踊跃性立刻被调动起来。
在教学目标根本完成后,为了协助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文章内容,这位老师又提出一个问题:“无名战士为什么无名呢?”这问题提得有点怪,学生的爱好特别深厚,绽开了剧烈的争辩,有的说:“这是历史故事,年头长远,作者忘了战士姓名。
”有的说:“这是小说,是虚构的,因而不须要什么人物的真实姓名。
”在老师进一步引导下,一位学生很快站起来答复说:“战士无名说明他很平凡,只是平凡战士中的一个,他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就有典型意义,这样文章的主题就更有深度和广度。
”精彩的答复赢得了学生和听课老师的热情掌声。
当然教学内容问题化,要幸免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能把“满堂灌”变成“满堂问”,问题的设计要精确、奇妙、难易适当,有启发性、实效性,而且要把握好发问的时机。
二、要形式多样,忌刻板单调有的老师对学生活动的理解过于狭隘,翻来覆去就是让学生读读课文、说说段意,刻板单调,缺少新意,难怪学生参加的踊跃性不高。
其实,学生活动的形式应当是不拘一格、敏捷多样的,学生可以说、可以读、可以写、可以背、可以辩,甚至可以演、可以唱。
语文课堂提问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语文课堂提问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组织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表达能力的基本方法,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
提问恰当,可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之积极性,启发学生心智。
而要让课堂提问成功,我觉得要尊重学生在提问过程中的主体性。
就此我想谈以下几点。
首先,要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提问氛围《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的第一条就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要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相对比较难了。
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教师在知识、阅历、能力上与学生实实在在存在着不平等,这种优势往往容易滋生优越与自负,认为学生与我们不是平等的。
于是在提问中教师总觉得是我在出题目让你回答,我早已是“成竹在胸”,就等你说出我早已明了的答案了。
学生往往被看作是要进行适应的和被调整的人。
这样学生在教师面前也往往有一种威压感。
在这种不平等的、不民主的氛围中提问是不能很好进行的。
其实,我们老师应该认识到,一个学生,无论其知识多或少,也无论与教师相比有多大的差距,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在思考、回答一个问题的时候,他会有他自己的体验所在,总有自己的感悟所在,也总有自己的情感相伴随。
就这些而言,师生双方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
甚至是在与学生的提问交流中教师自己也可能得到提高。
教师有了这种心态,就能尊重每一位学生,赞美每一位学生,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才敢说,能说,说好。
其次,在问题的设计上要面对学生提问设计必须要目的明确。
一般来说,课堂提问有检查性提问、巩固性提问、总结性提问、提示性提问和暗示性提问等几个方面,教师应根据不同目标设计相应问题。
语文课堂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
语文课堂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语文教学越来越强调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不能再把学生看作是简单的认知体,要把他们看成是有完整生命的人,教师只是学生的疏导者和助学者。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刻理解、正确实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个新的学生观。
在教学中,将自己看成是与学生平等共同讨论问题的伙伴。
不仅要深入地研究,还要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信心,让学生敢于表现自己,敢于质疑问难,从被动地接受中走出来,把自身当作认识的对象,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从而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科优势,激励学生的成才志趣,搞好创新教育,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一、端正学生观念实践证明,端正学生观是发展学生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的关键性因素。
回顾旧课程的弊病,是把学生看作“塑造”的对象,不仅无视学生的鲜活生命,不顾学生的人格尊严,还用种种预先设置的程序来束缚他们的手足,排斥其思想情感的参与。
学生的这种被动处境,使一切教学改革黯然失色,最终使这个本来应该引领学生更好地学语言、学文化、学做人的教育,蜕变为语文应试教育。
而新课标的确立,意味着,新教育的本质就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
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只能以是否有利于学生为适应社会需求而主动“学习和发展”为唯一标准。
由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因而,新课标规定,“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由于“语文素养”是一个具有丰厚内涵和宽广外延的概念,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内化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使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文化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进人一个新的境界的综合体现,既包含以语感为中心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能力,又囊括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和个性人格等人文素质;就广度看,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从深度看,是“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新课程的这个定位既深刻揭示了语文教育的功用和意义,又恰当反映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求。
课堂提问贵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提问贵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作者:陈萍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2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40-01课堂提问是教学常用的方法,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桥梁,是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起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激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提问的时机、对象和“度”,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现自我,成为学习的主人。
那么,怎样优化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主体参与课堂学习,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一、切合学生实际适时提问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活动的适当环节出现,要在学生有所准备的基础上,有计划的展开,切忌随意。
牛津英语7B Unit1的第一课时,一位教师在教dream这个单词时,从发音到词性,再到所构成的词组讲了一大推,突然提问:What?蒺s your dream? 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 被问的学生一头雾水,也许这个学生的梦想羞于齿口,也许这个学生的梦想他没有能力用英语表达,学生很尴尬。
这样的问题既没有给学生带来好奇,也没起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反而显得生硬,唐突,与教学效率的提高形成背离。
故课堂提问需充分了解学情,贴近学生实际,适时而作,方可达到提问目的。
二、激发有效思维启发提问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思维,所以教师所提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富有启发性。
教师课堂上的语言不够精炼,提问不明确,造成学生的无序思维、无效思维,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一些英语教师经常采用的是一些肤浅的提问或直接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如Yes or No? True or false? What? When? Where? How? 等,而这些问题大多缺少科学性和可研究性,学生对此类提问会感到单调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提问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组织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表达能力的基本方法,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
提问恰当,可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之积极性,启发学生心智。
而要让课堂提问成功,我觉得要尊重学生在提问过程中的主体性。
就此我想谈以下几点。
首先,要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提问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的第一条就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要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相对比较难了。
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教师在知识、阅历、能力上与学生实实在在存在着不平等,这种优势往往容易滋生优越与自负,认为学生与我们不是平等的。
于是在提问中教师总觉得是我在出题目让你回答,我早已是“成竹在胸”,就等你说出我早已明了的答案了。
学生往往被看作是要进行适应的和被调整的人。
这样学生在教师面前也往往有一种威压感。
在这种不平等的、不民主的氛围中提问是不能很好进行的。
其实,我们老师应该认识到,一个学生,无
论其知识多或少,也无论与教师相比有多大的差距,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在思考、回答一个问题的时候,他会有他自己的体验所在,总有自己的感悟所在,也总有自己的情感相伴随。
就这些而言,师生双方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
甚至是在与学生的提问交流中教师自己也可能得到提高。
教师有了这种心态,就能尊重每一位学生,赞美每一位学生,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才敢说,能说,说好。
其次,在问题的设计上要面对学生
提问设计必须要目的明确。
一般来说,课堂提问有检查性提问、巩固性提问、总结性提问、提示性提问和暗示性提问等几个方面,教师应根据不同目标设计相应问题。
所提问题应该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每一次提问都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对旧知识的回顾,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提问如想问得有“价值”,也必须精心设计、合理规划。
要认真研习教材,探明课文的“关键处”或可疑处、蕴疑处,了解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据此而设疑提问,方能问到点子上,真正起到开启疑窦的作用。
教师提问应从当前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或学习状况出发,所提问题应是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推导能够回答的问题,而不是超出学生实际水平的刁、难、怪题。
问题过难,学生就容易产生消极畏难情绪,就无法回答,从而使提问变成是教师自编自导自演的展示自己“才情”的丑剧,这样的提问不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不能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会
离间师生之间的距离。
要循序渐进提问,“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学记》)。
教师提问宜如攻伐坚木一样,由易而入难,由浅而及深,一定要有一个坡度。
这样学生才不至于“出枪便卡壳”,听“问”而却步,未答而必先惊。
我们提问必须做到孔子所说的“不躐等”(要循序渐进)、“不凌节而施”(要按深浅次第进行教育),让学生在回答中“节节胜利”,这样学生才会积极思考,倍添学习劲头。
课堂提问还应当不断满足学生新的需求。
思维发展心理认为:新的需要和原有水平或主观内部状态的对立统一,构成儿童、青少年思维发展的内部矛盾,成为思维发展的动力,课堂提问应当符合这种需要。
要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内部动机作用,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发表创新见解。
第三,提问对象的选择上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别
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必然存在的,设疑提问时就要区别不同的个体对象。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以容,然后尽其声。
”对于语文能力较低者,应“叩之以小”,问的问题应以容易回答为佳;而对于语文能力较强者,则不妨“叩之以大”,问的问题宜难点。
这样“大锤小锤分别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均能得以激发,均能有所悟,也各有所得。
需要强调的是,对象的选择不能只局限于少数优秀生,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平等机会。
第四,在提问的展开过程中要注意激励与引导相结合
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回答错误或不会回答的学生,要耐心引导和启发,不可严加批评和指责,对于积极回答的同学要给予鼓励,也就是先激励后更正,使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在融洽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以达到预期效果。
当然,提问要从属于课堂目的,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设置的,它不同于平常的闲扯拉呱。
提问要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能敏锐地捕捉和及时纠正学生答复中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以及思
想方法上的缺陷。
善于采用归纳、小结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答案,要采用试探、引导的方法帮助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得出正确的或是更深一步的答案。
我觉得,只要我们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提问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意味着提问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