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合集下载

浅析《共产党宣言》中的自由观

浅析《共产党宣言》中的自由观

浅析《共产党宣言》中的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一、自由的观点是《共产党宣言》的重要内容之一自哲学萌芽之时起至今,自由一直是所有哲学家思考的问题之一。

从常识上说,自由包括意识自由和行为自由,它的内涵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进行自主选择的能力和可能性,它本质上反映了人的社会关系状态。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因此,自由可以看作是是人的本质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为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对自由有着独到的诠释,这些观点鲜明地体现在《共产党宣言》之中:(一)自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共产党宣言》反击了资产阶级对共产党的责难,其中包括双方在自由观上的分歧。

“但是,有人会说,宗教的、道德的、哲学的、政治的、法的观念等等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固然是不断改变的,而宗教、道德、哲学、政治和法在这种变化中却始终保存着。

……此外,还存在着一切社会状态所共有的永恒的真理,如自由、正义等等。

但是共产主义要废除永恒真理,它要废除宗教、道德,而不是加以革新,所以共产主义是同至今的全部历史发展进程相矛盾的。

”资产阶级声称自由是一种永恒真理,这不仅将绝对自由同相对自由混为一谈,同时也体现了资产阶级自由观的欺骗性。

与此相反,马克思主义绝不反对自由,它始终把争取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但反对毫无实际意义的绝对自由。

作为实践着的人的本质,自由也相应的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阶级,都有着不同的自由观念和自由要求。

《共产党宣言》对资产阶级的自由观做出了一针见血的剖析:“但是,你们既然用你们资产阶级关于自由、教育、法等等的观念来衡量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的主张,那就请你们不要同我们争论了。

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

”(二)资产阶级提出的自由是虚伪的、狭隘的《共产党宣言》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

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与平等观念

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与平等观念

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与平等观念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思想体系,其核心理念之一便是自由与平等观念。

在马克思主义中,自由与平等作为理论基础和社会目标,对于塑造社会形态和发展人类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探讨马克思主义自由与平等观念的内涵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的自由观念马克思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认为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

在马克思主义里,自由被理解为摆脱各种束缚和压迫,实现个人人格的全面发展。

这种自由观念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个人自由不同,后者更多强调经济和政治权利,而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念强调的是人的全面解放。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与私有制成为了束缚个人自由的根源。

因此,马克思主义主张消除私有制,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所有制,从而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实现自由,不再受到资本的压迫和剥削。

二、马克思主义中的平等观念平等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以实现社会各个成员的平等为目标,而不是只满足富裕阶层的利益。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财富和资源的不均衡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为了实现平等,马克思主义主张消除私有制和剥削制度。

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财富的公平分配是平等观念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追求人与人之间在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平等,促进社会各个成员的公平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自由与平等观念的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自由与平等观念的实践意义可从多个方面呈现。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与平等观念为人们提供了追求全面发展的机会。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阶层的不平等和贫富差距使得资源分配不均,限制了人们的个体发展。

而在马克思主义自由与平等观念的指导下,社会主义社会更加注重公平,鼓励个体的积极参与,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推动个人能力和才华得到更好的发挥。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与平等观念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马克思原理自由和规则的的认识

马克思原理自由和规则的的认识

马克思原理自由和规则的的认识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习惯将马克思自由观、马克思主义自由观、马克思的自由思想等同理解,但实际上,它们是有区别的。

马克思自由观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对不同时期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科学总结,是涉及自由的主体、内容、目的、实现的条件和手段等等方面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则以马克思自由观为基本内容,囊括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自由的诠释和阐发,是一个处在充实发展中的观念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提倡的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这一观念处在发展充实中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自由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马克思自由观的发展和演绎。

马克思的自由思想则是指马克思随着研究视角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对自由所做的相关论述。

马克思的自由思想在其早期有唯心主义的成分在里面,有不成熟性;在马克思唯物史观创立后,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科学成分被吸收到马克思自由观当中去了。

所以,马克思自由思想是马克思自由观的理论铺垫。

唯物史观使马克思自由思想体系化为马克思自由观,同时也是马克思自由观保持科学性的理论保障。

在此所述的“马克思自由观”以马克思本人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对自由的阐述为主,兼有同时期恩格斯对自由的相关论述。

马克思主义与自由

马克思主义与自由

马克思主义与自由自由一直是人类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与自由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之间的关系,并分析马克思主义对自由的理解和观点。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为基础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对自由有着独特的理解。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自由不是个体的绝对自由,而是一种社会关系和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体的自由必须建立在社会的基础上,只有在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中,个体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自由。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斗争,才能摆脱资本主义的束缚,实现人的全面解放。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体的自由将得到更好的保障和实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将建立起无阶级社会,个人将不再受到剥削和压迫,享有更多的自由和权利。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为阶级斗争是实现自由的手段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通过剥削无产阶级来获取财富和权力,而无产阶级则受到剥削和压迫。

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才能夺取政权,并建立起公平、平等的社会制度,实现人的自由。

然而,马克思主义对自由的理解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争议。

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过于强调社会的集体利益,忽略了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他们认为,只有在个体的自由得到保障的情况下,社会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对于个体的自由和权利的限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在实际的社会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与自由的关系也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具体情况和历史背景的影响。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应用也存在差异。

在一些国家,马克思主义被用作指导国家发展的思想和理论,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然而,在另一些国家,马克思主义的实施却导致了人的自由受到限制。

总之,马克思主义与自由并非完全对立。

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由的理解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条件下的自由,而非个体的绝对自由。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积极能动的社会实践的观点来说明人的自由的本质.诚然,人不能不顺应客体,不能不受到外在客观必然性的限制,但是,人不是外在必然性的奴隶,而是驾驭和利用外在必然性的主人.人能够运用自己的实践力量去打破外在的限制,这才是人的自由之所在.正如毛泽东所概括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对当代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它为人类社会指明了目标和方向,为社会改造和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蓝本,指导着公民意识和个人人格的确立与完善。

同时,它还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解决矛盾的方法和原则,让人的全面发展有了现实目标和途径,有助于我们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理论内涵在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论述过程中,他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贯穿于其中,因此有关自由的观点有着深刻的涵义。

具体来讲,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生产解放、社会解放、思想解放。

上述关于自由的这三个层面既有它们统一的外在表现,又有各自确定的内在界定。

从哲学角度讲,马克思从实践的基础上理解并准确剖析了自由与必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论述自由观的。

因此这种以实践来构建的基础是合理的、客观的,构建的过程也是科学的。

它不仅有各自确定的界定以及构成,而且又有其统一外在的表现,而人类解放就是这种统一的外在表现。

马克思、恩格斯把这种统一的外在表现准确地、非常科学地表述为共产主义社会。

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真正意义上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得到完全解放、成为真正的主人,实现完全的自由,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真正目的就在于此。

而人类要实现这样一种美好追求与目标,就必须在不断地实践活动中,始终把生产解放作为基础和前提,将社会解放作为重点,将思想解放作为先导,也即是以先进的理论把人自身培养成为求真务实、信念坚定、平等互助的人,这也是促进实现美好追求与人类解放目标的动力。

自由与非自由—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解读

自由与非自由—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解读

自由与非自由—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解读马克思主义对自由的理解是“自由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突出强调了人类的社会实践在通向自由的道路上的革命作用。

人是认识与实践的主体,自然和人类社会被极大地客体化为人类主体意识的物质形态。

本文试以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由的认识为中心,通过对什么是“自由”、是什么使人不得“自由”、如何实现“自由”等三个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中的政治思想作一大致梳理。

标签:自由;非自由;马克思主义;自由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1]。

因此,作为人所欲求的现实存在方式的“自由”,对它的考察和追求应该放到社会关系当中,而不应做纯粹抽象思辨的探讨。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正是从人所处于其中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去考察自由并提出自己的自由观以及实现自由的方案的。

而以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由的认识为中心则可以对马克思主义中的政治思想作一个大致的梳理。

一、什么是“自由”?人的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追求的最高理想。

但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自由和一般意义上的自由是不同的,其内涵是“联合体”中的自由。

在联合体中,“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却受到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

”[2]“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

”[3]这也就是说,人们与自己生活的世界实现了统一,外在世界不再是压迫人的力量,原先外在于人的自发积累的物质生活条件在联合体中由共同力量同时也由个人力量支配,个人在这种支配的基础上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美国思想家麦克米兰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对这种处于新的交往形式中的人有一段恰切的描述,他认为“他的意识由一个属于‘他的’世界塑造,他透过一个已经是他的世界为中介,自行形成他本身的意识。

”[4]总之,联合体中的自由就是人的自主,人成为自身的现实存在的主人。

而一般意义上的自由是一种消极自由,从形式上来说,它是一种封闭的自由,强调自身与外界的对立,从而要求避免外界的干涉;而从实质上来说,它由于脱离了对人的现实生活条件的考量而成为一种抽象的自由。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3 标志
(三)自由是一个逐步实现的历史过程
• 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和不断发展着的, 在实践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必 然与自由的关系,是不会一劳永逸解决 的。
•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 王国向自பைடு நூலகம்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 永远不会完结” ——毛泽东
两种不同意义的自由王国
• 一种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同 步发展的“自由王国”。
道德的限制
(一)阶级
• 在阶级社会里,自由 具有阶级性,是一定 阶级范围内的自由。
• 在阶级和阶级斗争存 在的社会里,自由都 要受到统治阶级的制 约,都不能超越统治 阶级所制定的法律制 度和规范
(二)经济(生产力)
• 一个人若没有自由的条件,便不可能享有自 由
•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 关于人们理想所规定和所容许的范围内,而 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内 取得自由。”
二、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内涵
1
自由是一种状态
2
自由是实践主客体的统一
3
自由是一个不断实现的历史过程
(一)自由是一种状态
• 人的自由是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 用必然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为、自 主的状态,自由活动就是自觉的、自 为的、自主的活动。
• 所谓自由,也可以理解为通过认识和 利用必然,主体在活动中有目的、有 能力、有权利做他应该做、能够做和 愿意做的事情,从而达到自觉、自为、 自主的状态。
(二)自由是实践主客体的统一
• 自由是主体和客体双方之间的一种关 系,只有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才能 证明主体的目的、能力和权利,才能 表现主体的自觉、自为和自主。就是 说,自由不是主体的随心所欲,为所 欲为,而是主体和客体统一,是权利 和义务的统一,自由和责任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

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

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自由问题作了历史的、经济的和社会的考察和研究,批判地继承了欧洲近代资产阶级自由思想的合理因素,肯定了西方传统文化中的“政治自由”和“理性自由”等提法,并剔除了传统自由观和近代资产阶级自由观的糟粕,科学地揭示并阐明了自由的本质、来源及其历史发展等基本问题,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由观。

1.实践自由观所谓实践自由观,即认为人的自由源于人的劳动实践,是人依据对必然性的认识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人自身所取得的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由绝不是像近代自由主义人权论者所说的那样,是来自人的自然本性,而是来自人们的劳动实践创造。

没有人们劳动实践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人自身,就不会有什么自由。

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讲自由,这种自由就是虚构的,没有实际意义。

马克思反对亚当·斯密把自由、幸福理解为逃避和摆脱劳动,指出:“人不是自由逃避某种事物的消极力量,而是由于有表现本身的真正个性的积极力量才得到自由。

”“自由见之于活动恰恰就是劳动。

”2.历史自由观所谓历史自由观,即认为自由不是先天就有、自然存在的,而是历史的产物;自由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人的自由是和物质生产、社会进步相联系的。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自由“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

但是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从不自由到自由,从较少和较低级的自由到较多和较高级的自由的发展史,但同时,他们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清醒地看到了自由的社会历史性,看到了在以私有制、阶级对立为基础的社会中自由的阶级性,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此作了科学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客观世界的改造,而认识和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历史中进行的,都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那么,当然也就是一定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自由观透析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自由观透析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自由观透析马克思曾经说过:“自由不仅包括我靠什么什么生存,而且也包括我怎样生存,不仅包括我实现自由,而且也包括我在自由地实现自由。

”[1]77在马克思那里,作为人的本质的自由,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自由是一个被不断实践的过程,即是一种价值取向。

马克思把人理解为实践的存在,人类在实践上的历史进行就是对自由探求的过程。

自由没有终点,但是是有方向的,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宗旨是达到全人类的解放,并不是个人、集团或者某个阶级的解放。

自由的指向就是人类的全面发展。

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根基就是个体的自由。

马克思曾经提出“每个人的自由是全体人自由的前提”,“自由人的联合体”之类诸概念。

因此,脱离类的自由的存在主义的个体自由是不切实际的。

可以概括地说,马克思所谓的自由是人通过扬弃异化的力量对自己的外在支配达到的自律。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已经被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P460。

由此可见,马克思的自由是与行动、革命相结合的。

马克思认为,自由王国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而不是一种知识论的自由。

因为知识论的自由仅仅是认识了的必然,但“这个领域始终是个必然王国”[1]P927共产主义在马克思思想里,是一种具体的历史的理想,他要求解决人类最基本的问题,永恒的革新世界。

马克思的自由思想是一个内容复杂的实践过程,但也不缺乏形而上的价值维度,它拥有着人类最美好的憧憬。

达到全人类的解放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宗旨。

马克思的诸多著作,与其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不如说是政治斗争史。

人类只有获得解放,才能达到彼岸的自由。

马克思主义的自由思想中,一再阐明和发挥“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概念。

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明确规定了共产主义的社会政治理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P273。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自由的追求与定义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自由的追求与定义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自由的追求与定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和解放的理论体系,对人类自由的追求和定义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自由的追求以及对自由的定义展开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自由的追求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自由的追求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的。

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下,人类自由的追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经济自由: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消除剥削和压迫的经济体制下,人们才能真正获得经济自由。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私有制和利益私有化,剥夺了绝大多数人的经济自由。

因此,马克思主义追求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消除阶级差异,实现人人平等的经济自由。

2. 政治自由:在马克思主义中,政治自由不仅仅是选举和自由表达的权利,更重要的是人民对政治事务的参与和决策权。

只有人民能够真正掌握政权,才能实现真正的政治自由。

马克思主义关注人民的政治权利,强调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体制。

3. 文化自由: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领域中的自由与解放同样重要。

资本主义社会中,媒体、教育等文化领域被私人部门或者资本掌控,受到利益驱动的束缚。

因此,马克思主义倡导民主、自由和多元化的文化,使人们不受外部力量的操控,思想自由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对自由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对自由的定义立足于社会历史条件和阶级斗争的分析,对自由的理解与传统的自由观念有所不同。

1. 阶级斗争与自由: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不能脱离社会存在的阶级斗争来理解。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自由本质上是一种虚假的、表面的自由,只有在消灭剥削和阶级差异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由。

2. 社会化的自由:马克思主义强调自由不是个体的孤立行为,而是社会化的行为。

个体的自由依赖于社会的集体行动和社会条件的保障。

马克思主义中的自由强调集体的、社会的自由,强调个体在社会环境下的自由发展。

3. 解放与自由:马克思主义将自由与解放联系在一起,认为真正的自由离不开对压迫的解放。

浅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内涵

浅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内涵

浅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内涵摘要:自由是人的内在本质的具体体现,人类历史就是人实现自身自由而全面发展历史。

而在实践活动的层面上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更需要我们在哲学思想上的探索和创新。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内涵的阐述,力图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一个全新的理论质点和思想观念。

关键词:自由观;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在哲学历史发展中是一个伟大的变革,具有划时代意义。

但马克思并没因此回避以往的哲学问题,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哲学立场上对它们作了非常科学的解答。

自由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于马克思历史观的最高视角是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社会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因此,实事求是的展现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内涵,就显的尤为必要。

一、两种哲学观的对立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自由与束缚是相对立的。

只有摆脱外在力量对自身的束缚,人才会感到不受约束,自由自在。

所以,自由其实就是摆脱外在束缚。

对自由的这种通俗解释,哲学界是没有异议的。

但是,在怎样理解束缚自由的外在力量以及如何消解这种外在力量方面却存在很大分歧,而这种分歧直接体现着两种哲学思维方式之间的根本对立。

在哲学史上,传统的唯物论(旧唯物论)从主体(精神)从属客体(自然界),即主体通过服从客体进而摆脱外在力量的控制出发,把自由定义成人对必然的认知与服从。

他们认为,因果必然性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之中,人时时刻刻都在这种因果必然性的制约下从事着生产活动。

但是人不是被动的接受必然的约束,为了消除必然对人的外在限制,人往往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去认识必然,获得自由。

这种自由观虽然认识到必然对人的客观制约性,也明确了认识必然对于获取自身自由的意义,但却没有抓住自由的实质,还没有意识到真正的自由不仅体现在认识必然上,更在于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去支配和驾驭必然。

而只有把对必然的理解纳入到为主体的需要服务的轨道上来,使其成为行动自由的前提条件时,它才能成为自由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马克思对自由的理解

马克思对自由的理解

马克思对自由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自由”,源出拉丁文,原意是从被束缚中解放出来。

在政治上,自由是指在社会关系中受到保障或得到认可的按照自己意志进行活动的权利。

政治上的自由是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和明确的。

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认为,自由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内容。

不同的阶级对自由的理解和要求也各不相同。

自从阶级产生以来,自由是有阶级性的。

古罗马奴隶起义提出的自由,是要求从残酷的奴隶主的剥削和压迫下解放出来。

在封建社会末期,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提出了自由的政治口号,要求“个性自由”、“政治自由”、“贸易自由”等,目的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阶级对立的社会,剥削阶级占有生产资料,掌握国家政权,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广大劳动群众则处于被剥削、被统治的地位,因而在他们之间没有共同的自由可言。

有剥削阶级的自由,就没有被剥削阶级不受剥削的自由。

剥削阶级的自由,是建立在被剥削阶级不自由的基础之上的。

资产阶级的自由观念,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又有很大的局限性。

它表面上要求一切人都有自由,但实际上要求的不过是资产阶级的自由。

对于无产阶级来说,它无非是要求“自由地”出卖劳动力。

只有在消灭了剥削制度的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广大群众当家作主,共同享有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支配权,并在这个基础上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才可能获得广泛的、真实的自由。

在我国,公民享有人身、言论、通讯、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和宗教信仰等自由,并得到法律和物质的保障。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还认为,自由是相对的,没有不受任何限制的绝对的自由。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自由和纪律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是不可分割的。

人民享受着广泛的自由,同时又必须用社会主义纪律约束自己。

自由不仅是政治学范畴,也是哲学范畴。

在哲学上,自由体现着客观必然性和人的主观活动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主张,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
21 年 1 01 2月 第3 0卷第 1 2期
黑龙江教育 学院学报
Ju a o el gagCl g f dct n or l f i nj n oeeo uai n H o i l E o
De . 01 c2 1
V0. O No 1 13 . 2
di1 .9 9ji n 10 — 8 62 1 .2 0 3 o:0 3 6/.s .0 1 7 3 .0 1 .0 s 1
19 . 9 5
上述 自由与必然的辩证统一Hale Waihona Puke 系 , 又是建立在人 的社 会
实践基础之上 的。换言之 , 造客 观世 界 的实 践 , 由必 然 改 是
[] 4 马克思. 德意志意识形 态 [ . M] 北京 : 民出版 社 ,9 1 人 16 :
3 . 31
转化为 自由的桥梁 。总之 , 马克 思看来 , 有脱 离必然 的 在 没
样 的。这两类规律我们最多 只能在 观念 中而 不能在 现实 中
得现实的 自由。马克 思在谈 到康德哲学 时指 出, 德“ 康 只谈 善 良意志 , 哪怕这个善 良意志毫无 效果他 也心安理得 , 他把
这个善 良意志的实现以及它 与个人 的需要 和欲 望之间 的协 调都推到彼岸世 界” ] - 3 D2 2 。他 又批评青 年黑格 尔派是把 n 1
浅 谈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自 由 观
金 秋 池
( 渤海大学 , 辽宁 锦州 1 10 ) 20 0

要: 追求人与社会的 自由全 面发展 ,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 高宗 旨。 自由在马克 思主义哲学中既是人的主
体性存在 的集中体现 , 也是人类 实践 活动 的最 高价值 目的。马克 思主 义哲 学的 自由范畴在 于强调人 的主体 性的物 化 、 象化 , 对 即人 的 自我 实现 , 这是从 最根本 、 最始源的意义上对 自由范畴 的界定 。只有进入 到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 自

试析马克思自由观及当代意义

试析马克思自由观及当代意义

试析马克思自由观及当代意义【摘要】自由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目标,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本文简要介绍了自由的起源、资本主义的自由观。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立足于客观必然之上,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又反过来指导实践。

马克思第一次从历史、唯物和实践的角度分析自由,因此,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科学的自由观,也是人类争取自由的伟大旗帜和科学指南。

【关键词】马克思;自由观;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自由思想产生自由这一概念是随奴隶制的产生而产生的,到了近代西方,笛卡尔的意志自由论,他认为意志自由是意志高度的完美性质。

培根,发现形式就可在思想上得到真理,在行动上得到自由。

到了霍布斯那里,自由首先以自然权利而存在,自由就是外界障碍不存在的状态。

自由思想在斯宾诺莎那里得到很大发展,他是第一个把自由和必然联系起来的哲学家。

莱布尼茨认为愈是理性愈是自由。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肯定自由和必然的同时存在,但他没能解决自由和必然的统一问题。

其次是费希特主张意志绝对自由,人们如实意识到的心灵活动即是自由。

谢林“自由的行动直接产生于人的理智性东西”。

再者,黑格尔自由观在唯心主义外壳里却包含着极其深刻、极其合理的内核,充满着辩证法的精神,对马克思自由观的产生有着极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感性活动与自由之间关系的认识对马克思自由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批判与建构马克思的自由观是现实的实践自由观。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自由思想启蒙的标志,他提出“精神的本质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天性和最高理想。

”这一时期,马克思已经开始了对于自由问题的思考,是马克思自由观的萌芽时期。

《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革命实现的政治解放还不是人的解放的最后形式,资产阶级国家(政治共同体)并不能保障自由,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自由的障碍。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开始系统地阐述他的自由观。

自由不是思想家纯粹理性的反思,也不是只在精神领域中存在的现象,而是实践活动的产物,人的实践是自由实现的必要条件。

浅谈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及其现实意义

人 类 历 史 的 进 步 是 人 类 追 求 自由并 一 步 步 实 现 这 种 追 求 的过 程 。 2 马 克 思 主 义 自 由观 的 现 实 意 义 : 和 谐 社 会 提 供 价 值 共 识 为 自由 问题 与 人 自身 的生 存 发 展 、 社 会 经 济 进 步 和 制 度 安 排 有 着 最 为 和 价 值 目标 与 直 接 和最 为 密 切 的关 系 。 马 克 思 主 义 是 关 于 人 类 彻 底 解 放 的 科 学 学 当 前 , 国正 处 于 社 会 主义 改 革 开 放 , 力 发 展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我 大 说。 马克 思 学 说 的 理 论 视 角 在 于 人 类 社 会 历 史如 何 由必 然 王 国 向 自 由 努 党 坚 王 国迈 进 , 于 人 的 自 由问 题 的 深 切关 注 贯 穿 于 马 克 思 主 义 形 成 发 展 济 , 力 构 建 和谐 社 会 的 关 键 时 期 , 的 十 七 大 提 出 . 持 科 学 发 展 对 全 促 这 的 全 过 程 。 因此 , 克 思 主 义 的 自 由观 在 整 个 马 克 思 主义 理 论 体 系 中 观 , 面 实 现小 康 社 会 , 进 人 的全 面 发 展 , 是 实 践 马克 思 主 义 自由 马 占有 极 为 重 要 的 地 位 。
在本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过程 中。 如何使 人的 自由个性与社 会 政 治 、 济 、 化 乃 至 道 德 的进 步协 调 一 致 共 同发 展 . 成 了 中 国特 问题 。在 这 样 一个 背 景 下 。 对 马 克 思 主 义 自由 观 进行 深 入 学 习 和研 究 具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现 实 意 义 。
立 的消 失 , 劳动 异 化 被 积 极 扬 弃 , 人 终 将 获 得 自 由而 全 面 的发 展 , 个 而

马克思的自由观内涵浅析

马克思的自由观内涵浅析

马克思的自由观内涵浅析自由赋予生命以价值,是人的本质的规定,是人类的理想社会价值目标。

马克思的自由观是对以往自由观的超越对自由进行了新的阐述。

主要从认识论以及实践的角度分析了马克思自由观的基本内涵包括客观、历史和实践三个主要方面,即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立足于客观必然之上,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又反过来指导实践。

标签:马克思;自由观;历史;必然实践自由,一个人们永恒谈论的主题,在岁月的长河中亘古常新。

著名诗人歌德曾经说过:“自由这个字眼是如此的美妙动听,即使它带来的是错误,我们也离不开它”。

人人谈论自由,人人追求自由。

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自由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裴多菲曾在诗中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帕特里克·亨利也说过:“我不知道别人走什么样的道路,但对我来说,不自由,毋宁死!”那么自由到底是什么?究竟如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马克思的自由观为我们追求自由实现人生价值树立了伟大的旗帜。

自由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一直在探寻着自由的问题。

马克思批判和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成果,并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前人关于自由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独具建树的自由观。

马克思将自由与能动的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第一次真正地把自由建立在了现实的基础之上,给自由以科学全面真实的解释,从而实现自由观上的革命与变革,在哲学史上确立了科学的自由观。

马克思的自由观之所以能够超越以往一切自由观,实现自由观的历史性转变的根本,其原因就在于马克思的自由观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石,把人的现实生活作为考察对象,从现实的社会生活结构中探究人的自由,唯物辩证地肯定了人类对自由的本体论追问和价值论追求,科学地论证了自由从价值理想、理论形态转变为现实存在、生活事实的历史过程性及其内在的逻辑性,揭示了自由的社会生活的规定性。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基本内涵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自由观。

浅析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及其现实意义

和工 农 民众 相 结 合 真 正 的革 命 者 必 定 是 愿 意 并 且 实 行 和 工 农 运 用 马 克 思 主 义 关 于 阶 级 斗 争 和 无 产 阶级 专 政 的学 说 .主 张 对 民众 相 结 合 的 . 同样 . 推 进 了马 克 思 主义 的大 众 化 。 也 中国 社会 进 行 根 本 改 造 。1 2 9 0年 1 . 大钊 发 表 了《 月 李 由经 济 上 三 、 在创 进 步 报 刊 与 多 种 宣传 形 式 的 结 合 中 推 进 马克 思 解 释 中 国 近 代 思 想 变 动 的 原 因 》 用 唯 物 史 观 分 析 了 五 四 新 文 化 , 主 义 大 众化 运 动 产 生 的 根 源 , 出 :新 思 想 是 应 经 济 的 新 状 态 、 会 的 新 耍 指 “ 社 伟 大 的 五 四爱 国运 动 , 志 着 中 国革 命 进 入 了 一个 新 阶 段 。 求 发 牛 的 不是 几 个 青 年 凭 空造 作 出 的 。”问题 与 主 义 的 争论 . 标 是 五 四 运 动 之后 . 国青 年 运 动 也 出现 了一 个 全 新 的局 面 . 国青 社 会 革 命 论 与 社 会 改 良主 义 的 争 论 争 论 的意 义在 于 它 揭 示 了 中 中 年 要 求 改造 社 会 的 呼声 响 彻 祖 国大 地 。 从 五 四 运 动爆 发 到 1 2 中 国社 会 改 造 的一 个 重 要 规 律 . 90 即必 须 由马 克 思 主 义 为 指 导 . 进
年 5月 . 年 之 中 . 地 出 版 的 刊 物 骤 增 四百 余 种 。说 起 五 四运 一 各 动 时期 重 要 的报 刊 , 们 首 先 想 到 的就 是 《 青 年 》 人 新 。在 《 青 年 》 新 杂志创刊 9 O年 时 . 有个 纪念 活动 叫 “ 本 杂 志 和一 个 时 代 ” 《 一 ,新 青年》 的确 是 一 本 开 启 了 中 国新 时代 的杂 志 。 11 9 5年 , 独 秀 在 陈 上 海 创 办 了一 本 叫 《 年 杂 志 》 月 刊 ,9 7年 陈 独 秀 受 北 京 大 青 的 11 学 校 长蔡 元培 先 生 之 邀 , 北 京 大学 文 科 学 长 。 《 任 新青 年》 志也 杂 随 陈 独 秀 由上 海 来 到 了北 京 。《 青 年 》 志落 脚 北 京 后 , 的 影 新 杂 它 响 更 大 了 . 辑 队 伍 也 日益 壮 大 。当 时颇 具 影 响 的李 大 钊 、 迅 、 编 鲁 钱 玄 同 、 半 农 、 适 、 尹 默 、 一 涵 、 作 人 等 , 曾是 《 青 刘 胡 沈 高 周 都 新 年 》 主要 撰 稿 人 或 参 与编 辑 工 作 。文学 革 命 的 旗手 胡 适 尚在 美 的 同 时 就 与 陈 独 秀有 书 信 往 来 , 开 始 向 《 青 年 》 志 投 稿 。 在 并 新 杂 《 青 年 》 志 上 胡 适 陆 续 发 表 了一 系列 倡 导 文 学革 命 的 文 章 和 新 杂 书 信 , 了《 青年 》 具影 响 的撰 稿 人 之 一 。十 月革 命 后 ,新 青 成 新 颇 《 年 》 为 五 四运 动 的 号 角 , 为 宣 传 马 列 主义 、 传 反 帝 反 封 建 成 成 宣 思 想 的 阵 地 。从 1 1 9 9年 下 半 年 到 中 国 共 产 党 成 立 之 前 ,新 青 《 年》 登的关于马克思主义、 刊 十月 革 命 和 中 国 工 人 运 动 的 文 章 达

马克思的自由观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的自由观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的自由观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的自由观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革命理论的重要思想之一是关于自由的思考。

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一种反抗社会上所有不公正分配,处处弥漫的欺凌和仇视的政治行为。

对于马克思来说,自由不仅是理论上的思想,更是一种现实社会实践中处处可见的行动,是改变社会局面、创造新社会的重要武器和核心价值。

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出发,社会的特征在于竞争、不平等的“类”社会结构,而自由是反对不公正分配、处处弥漫的欺凌和仇视的一种形式,是社会改革和解放的必要准备。

换句话说,从马克思理论来看,自由是创造新社会的关键要素,是必须打破封建、资本主义社会结构才能建立更加公正、民主的新社会的必要之路。

进入21世纪,自由恪守着其历史责任,一如既往地指引着人类发展的道路。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加快推进经济全面开放的同时,也不断拓宽社会保障体系,推动人人享有适当的自由。

各种自由都有所体现,比如实践自由、表达自由、参政议政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教育自由等等。

改革开放以来,体现自由的领域不断拓宽,中国社会的日常生活多了不少自由化的色彩,社会秩序也变得更加良好,社会秩序自下而上的自我约束能力增强。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的自由观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社会发展壮大的基础是自由。

自由是推动创新、富有激情的伟大动力,也是保护人身及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自由的丰富格局可以让人们实现自身价值并把自由保护起来,更有利于社会稳定及形成共同的和谐家园。

其次,自由可以帮助人们走出定式的思维框架,克服局限,拥抱变化,提高创造力。

只有有自由,才能产生普遍利益,建立多元文化和谐社会,让大家在文化上携手前行,携手创造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与幸福。

最后,自由可以让每一个人意识到自身的尊严,追求无拘无束的生活,学会尊重他人的尊严,互相尊重,以致进入完全自由、民主的政治体制,在新的社会秩序中寻求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每个人。

综上所述,马克思关于自由观和其当代意义,一如其历史责任,依然指引着当今民族发展的重要方向——建设公正、尊重自由、绝不退让的新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积极能动的社会实践的观点来说明人的自由的本质.诚然,人不能不顺应客体,不能不受到外在客观必然性的限制,但是,人不是外在必然性的奴隶,而是驾驭和利用外在必然性的主人.人能够运用自己的实践力量去打破外在的限制,这才是人的自由之所在.正如毛泽东所概括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对当代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它为人类社会指明了目标和方向,为社会改造和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蓝本,指导着公民意识和个人人格的确立与完善。

同时,它还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解决矛盾的方法和原则,让人的全面发展有了现实目标和途径,有助于我们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理论内涵在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论述过程中,他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贯穿于其中,因此有关自由的观点有着深刻的涵义。

具体来讲,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生产解放、社会解放、思想解放。

上述关于自由的这三个层面既有它们统一的外在表现,又有各自确定的内在界定。

从哲学角度讲,马克思从实践的基础上理解并准确剖析了自由与必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论述自由观的。

因此这种以实践来构建的基础是合理的、客观的,构建的过程也是科学的。

它不仅有各自确定的界定以及构成,而且又有其统一外在的表现,而人类解放就是这种统一的外在表现。

马克思、恩格斯把这种统一的外在表现准确地、非常科学地表述为共产主义社会。

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真正意义上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得到完全解放、成为真正的主人,实现完全的自由,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真正目的就在于此。

而人类要实现这样一种美好追求与目标,就必须在不断地实践活动中,始终把生产解放作为基础和前提,将社会解放作为重点,将思想解放作为先导,也即是以先进的理论把人自身培养成为求真务实、信念坚定、平等互助的人,这也是促进实现美好追求与人类解放目标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理论意义。

一、从理论上为人类社会指明了追求目标和发展方向。

马克思从实践的高度对自由观进行了深刻论述。

他科学、客观地分析了人类的需要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辩证关系,并指出这种具体社会形态在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好的诠释。

我们一贯追求的目标是全面实现人类的解放,即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实现,人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得到彻底的解放、实现完全自由,成为真正的主人,“把人的关系和人的世界还给人自己”①。

这就从理论上确立了人的追求目标和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而使人的活动更加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

二、让我们能够对共产主义实践的理论内涵有深入地理解。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既是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也是一种合理的社会制度,更是一种实践运动,也就是共产主义实践。

“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

”②当然在这一实践运动过程中,肯定存在着诸多矛盾,对于这些矛盾的认识和问题的解决,需要用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来指导,在共产主义实践中不断加以分析、研究,这样才能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三、为社会改造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诞生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了人类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方向,并对社会结构的设计、改造有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逻辑基础。

通过这种理论建立起来的社会应是一个理性的社会、自由的社会,也就是说这个理性的、自由的社会是以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为指导而建立起来的合理的、符合人需要的、充分体现人个性解放的社会。

当然理论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在实现的过程中又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地域差异性,因此在当今世界一体化的过程中,多极化的出现和存在从理论上是可以完全理解和认识的。

四、为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设置了理论蓝本。

政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重要内容,政治民主化是实现自由的基本条件,而政治民主化的基本要求就是权力分配。

为此,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提出了个人权力最大化和社会权力公平化,保证每个人对社会事务的参与都有合理、平等的机会。

只有在理论上对权力分配有了正确的认识与理解,才能在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起操作性强、形式各异的具体方案。

世界历史在经济上的突出表现就是经济全球化。

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以及每个人的生产、生活需要,必须通过加入到全球性的经济组织中去,在世界市场中得到满足。

因此,经济全球化为人类解放,即最终共同进入自由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为此,马克思、恩格斯非常关注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他们说:“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要死灰复燃”③。

在文化上,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为我们提供了设置文化多元化格局的理论依据。

一方面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不排斥、否定文化多元化的存在。

每一种文化都相对集中地反映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特殊性,也组成了世界文化的丰富性。

所以在文化上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另一方面人的需要是多样的,在文化上每个人的需要更不相同。

因此,各种不同的文化的存在才能满足各种不同的人的需要,也才能体现出人在文化上的自由。

五、为公民意识和个人人格的确立与完善提供了理论指导。

公民意识是人追求自由过程中的现实体现,是“构成现代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法制柱石,也是其重要的内在推动力量”④。

公民意识的确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二元化进程中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必然结果。

这种公民意识的确立,需要以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来指导。

马克思说:社会“必然实现法律的、伦理的、政治的自由,同时,个别公民服从国家的法律也就是服从自己本身的理性的即人类理性的自然规律”⑤。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民主政治的建立,制度的健全,道德的弘扬都是公民意识确立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作。

要确立起公民意识除了这些外在因素(社会因素)外,还需要有来自于人本身的内在因素(个人因素)。

在外在因素相同的情况下,个人人格的完善程度越高,越有助于公民意识的确立。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现实意义。

一、为我们认识、研究和处理现实矛盾提供了科学的认识方法和解决原则。

人类发展到今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虽然这些值得骄傲,但是人类也存在着悲哀。

在这些骄傲与悲哀的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冲突和矛盾。

当人类进人商品经济社会以后,这些矛盾与冲突更加突出。

特别是当一些人的私欲较为强烈且凌驾于社会和自然之上,并不顾以自然的毁坏和社会秩序的混乱作为代价来实现个人的欲望时,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显得更加尖锐。

因此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认识和反思,让社会、自然、个人三者之间达到和谐统一。

二、为人的全面发展和培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现实目标和途径。

人类解放即共产主义社会是否能够实现,最终取决于实现它的人的公民意识的确立,个人人格的完善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为实现自由社会,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十分明确的现实培养目标,这就是用先进的理论将我们培养成为一个求真务实、信念坚定、平等互助、世界观科学的人;拥有与时俱进、思想解放的人生品质的人;拥有现代公民意识、积极守法精神的人。

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自觉正确处理各种矛盾与冲突,自觉地协调、平衡和摆正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成为现代社会的公民,并为人类的自由进步作出贡献。

而这样的人也就是在共产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培养和造就出来的。

三、让我们更加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

共产主义其实并不是一种空想或幻想,而是人类最高追求目标和历史发展的必然的统一,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基础最完美结合的结果。

当然,在实践共产主义的过程中充满着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它需要我们更多人的共同努力。

尽管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共产主义,但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理想都是人类共同理想的一份子,我们每一代人的实践都是向人类最高目标的一次接近,我们每一个人每一次的自由实践又都是完美人生和超越自我的深切体验。

这些体验小到个人理念的建立,大到社会改造的完成,都要以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为指导。

如我们现在正进行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其中每一项成就的取得都与广大劳动者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的坚定分不开。

四、有助于我们制定出科学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既立足于现实,又超越了现实,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时,必须依据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既要从客观现实出发,但又不能拘泥于现实。

在遵守和执行路线、方针和政策时,必须要让人们体验到获得自由的真实感和满足感,也必须要让人们认识到只有遵守和执行科学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能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要将如此众多的人通过制定科学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引向自由而全面发展之路实属不易。

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通过科教兴国、人才强国、自主创新等战略,努力推进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①②③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43、40、39、129页。

④袁祖社:《权力与自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36l页。

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理解摘要:自由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目标,自由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本文简要介绍了自由的起源、资本主义的自由观。

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缺陷导致其自由观也是不科学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应运而生,马克思从认识论以及实践的角度分析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立足于客观必然之上,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又反过来指导实践。

马克思第一次从历史、唯物和实践的角度分析自由,因此,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科学的自由观,也是人类争取自由的伟大旗帜和科学指南。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历史必然实践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按其内在本质不可能给人们带来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资产阶级对于自由的要求和认识,从一开始就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它作为有组织的生产企业的主人,对于自己的工厂、生产资料和劳动者,有绝对的支配权。

因而资产阶级便乘机把自己装扮成人类自由的化身;另一方面,资产阶级从发展自身的阶级本质出发,又必然要求对一种新的奴役的肯定。

它把被压迫的劳动者从一种奴役中解救出来,但又毫不犹豫的将他们丢进了资本奴役的深渊。

所以劳动者的自由,只不过是在资本统治下的自由。

因此,资产阶级的自由观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资产阶级也不可能使人类的自由问题得到科学的理论解决。

所以这个任务便历史地落到了无产阶级的身上。

三、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产生恩格斯曾指出:“德国的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