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1.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016-2017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1.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6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目标导航知识回顾请同学们回忆在初中地理课本中,我们学过的地球的两种运动方式是什么?它们各有什么基本特点?自主探究◆自主探究一:地球是如何自转的?自转速度有何特点?学习知识1.地球的自转方向思考:日常我们为什么看到的日月星辰是东升西落的?小结:以上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方向为的运动的结果。
自我演示: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然后请你分别从北极、南极上空俯视地球的运动方向。
小结: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方向为时针运动;在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方向为时针运动。
2.地球自转周期经科学测定,地球自转一周360°需要小时分秒。
3.地球的自转速度计算:(1)地球自转一周360°需要23小时56分4秒,那么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
(2)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那么在赤道上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大约是。
读教材P11图1-2-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观察分析:(1)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变化规律是:。
(2)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变化规律是:。
运用知识1.关于地球自转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绕地轴逆时针旋转B.地球自转360°,需时间23时56分4秒C.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均为15°/秒D.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为30千米/秒2.当地球自转时,地表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等于零的地点是( )A. 赤道B.极点C.回归线D.极圈3.下列城市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慢的是( )A.济南B.海口C.武汉D.北京◆自主探究二:自转的地理意义-产生昼夜交替学习知识1.昼夜是怎样产生的?问题讨论: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自身能够发光吗?;地球透明吗?。
那么,地球上的光亮主要是来自于。
被阳光照射到的一面是,背向太阳不能被阳光照射到的一面是。
这样就产生了昼和夜。
2.昼和夜是如何更替的?(1)读教材P12图1-2-3“昼半球和夜半球”,被太阳照亮的半个地球是,即半球;背着太阳的另一半球是,也就是半球。
1.1.2地球自转的意义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Ⅰ
1.利用模拟实验、视频等直观手段,让学生体验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式,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的手段,如地图、遥感图像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自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设置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模拟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球自转的过程。
3.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为导入,如航空、海运等,引发学生对地球自转的思考。
4.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地球上的生物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自转的意义。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地球自转的定义、周期、方向等基本知识,让学生明确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3.强调地球自转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
(五)作业小结
1.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2.要求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
4.鼓励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和评价能力。
五、案例亮点
1.创新的情景创设:本案例通过使用地球仪、模型等教具以及地球自转的模拟视频,成功地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直观、生动、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这种情景创设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了抽象的地球自转概念,提升了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2.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球自转的定义、周期、方向等基本知识,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和影响。这种教学策略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知识,提升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鲁教版必修一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引入在学习地理学科时,我们经常会提到地球自转这个概念。
那么,地球自转到底有什么重要意义呢?这就是本篇文档想要探讨的问题。
二、什么是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指的是地球围绕自己的中心轴线一周的运动。
按照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被分为东半球和西半球。
1天相当于地球自转了一圈,所以一天也被称为地球自转周期。
三、地球自转的重要意义1. 造成昼夜交替地球自转的最显著的影响就是造成昼夜交替。
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地球不断地向东自转,从而导致了太阳在不同的时刻出现在不同的地方。
当太阳照耀在我们所在的半球时,就是白天;当太阳离开我们所在的半球时,就是夜晚。
2. 形成自然风由于地球自转的存在,地球表面的各种气压带和经线会随着地球的旋转而不断地移动和变化,这就形成了不同方向和不同速度的气流。
这些气流就是自然风。
3. 形成地球球形地球自转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形成了地球的球形。
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地球不断地受到来自太阳的引力。
如果地球是平面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地球会逐渐失去自转的能量,最终停止自转。
而地球球形的存在使得地球能够保持自转,同时也能够有效地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4. 结合公转形成季节变化地球自转的存在还与季节变化有关。
由于地球自转的存在,地球不断地向东自转,同时也不断地围绕太阳公转。
在这个过程中,地球不断地与太阳保持着一定的角度关系。
因此,在不同的季节里,地球的不同区域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也是不同的,从而形成了季节的变化。
四、总结综上所述,地球自转不仅造成了昼夜交替,形成了自然风,还形成了地球的球形,并且与季节变化有关。
这些重要的地理意义,让我们更加了解地球自转对于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和调节作用,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地理学科。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1.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精品教案
第一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学测要求】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3、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教学过程】基础梳理(学生板书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教师提问]如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它是作顺时针旋转,还是作逆时针旋转?如果从南极上空看,情况又是怎样呢?请你画出示意图。
[学生归纳]侧视:自西向东北极上空逆时针旋转俯视南极上空顺时针旋转[板图讲解]地球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承转过渡]地球自转速度分为线速度和角速度,所谓角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绕过的角度,根据角速度的定义,结合演示,请同学们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并归纳地球上任意点的角速度的规律,[学生活动]演示、思考、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º每小时。
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一样。
[分组讨论] 线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走过的弧长。
地球表面各点随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否相等?如何计算?如果不等,又有怎样的变化规律?[教师指导]从全球角度观察,让地球自转一周,地表各点的线速度即可算;引导学生回忆纬线的变化规律即可得出上题答案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变化规律是:随纬度增加而降低。
图1-2-2,纬度60º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
[提出问题]根据前面的计算,思考南北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是多少?[学生总结]南北两极点角速度、线速度都为0,即南北两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承转过渡]昼夜交替[模拟演示]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的平行光,演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自转运动。
[学生分组讨论]观察教师演示,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2、我们有时处在白天(昼半球),有时处在黑夜(夜半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3、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的界线——晨昏线,说出晨昏线的特点:(1)晨昏线的形状组成,与赤道的关系(2)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3)移动规律(4)如何判读晨昏线?(说明)对于晨昏线的判读是一个难点,要结合不同的图形进行练习,教师引导学生从中总结经验,如: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则为晨线逆着地球自转方向则为昏线4、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长,它有何意义?[教师总结]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4小时,它制约着人们的起居作息,被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这个周期不长不短,使整个地球表面增温和冷却不致过分剧烈,有利于地表液态水的存在,保证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优秀教案
高一地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目的1、理解昼夜的产生,理解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2、理解地方时与地球自转的必然联络,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3、记住地球自转对沿地表做程度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影响教学建议关于地方时的教学建议在教学中,老师首先要讲清地方时的概念和地方时的早晚,并强调经度上的微小差异,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为讲时区和区时的知识做好铺垫。
然后,由地方时给人类的消费和生活带来的费事,引出时区划分和区时计算的教学。
关于沿地表程度运动物体的偏移的教学建议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一个难点。
在教学中,可以从现象入手,运用课本?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讲明地表程度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作南北向程度运动的物体,其偏移原因可以从上下纬度间线速度不同加以解释;而对于作东西向程度运动的物体,其偏移原因较为复杂,应予以回避,待学生到物理课中去解决,重点放在地转偏向力作用规律的运用上。
关于昼夜交替的教学建议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运用地球仪讲解,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引出昼半球和夜半球、晨昏线等概念,并且要求学生在赤道投影和极投影地图上学会如何区分晨线和昏线。
接下来要说明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以及一天之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
随着地球自转,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也就是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最后,联络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是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二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不长,使地球外表温度变化不致过分剧烈,保证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开展。
教学设计例如〖导入新课〗1.提问方式: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2.演示方式: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并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昼夜交替的教学〗1.演示: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2.讲解:昼半球和夜半球、晨线和昏线、太阳高度的概念,一日之内太阳高度的变化。
强调:①晨昏圈平面与太阳光线保持垂直的关系;②晨昏圈上太阳高度为0度;③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④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⑤地球上昼夜交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鲁教版必修一《1.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二)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知道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表现在几个方面。
2、 理解昼夜交替的形成和时差的形成。
3、 记住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并会在实际问题中做出判断。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昼夜现象和更替,让学生直观地理解。
2. 通过举出实例让学生练习时间的计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难点】1. 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 时区的划分和区时的计算,国际日界线的应用。
3. 地转偏向力的实际应用。
【预习导学】(一)地球自转与时差 产生原因:地球是 、 的球体。
昼夜分界线(圈): 线(圈)。
1.昼夜交替时间的确定:根据同一纬度地区各地看到太阳的迟早而定。
概念:因 而异的时刻。
经度相差15。
,地方时相差 小时。
经度与地方时的对应关系经度相差1。
,地方时相差 分钟。
划分的目的:避免世界各地使用地方时带来的不便。
时区的划分: 时区,每个时区跨 ,东西十二时区,2.时差 区时 各跨经度 合为一个时区。
计时方法:以 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
区时计算:相邻两个时区,区时相差 小时 ;较东的时区,区时较。
不同时区计时法,如美国。
各国实际使用的特别计时法使用首都所在时区的区时,如中国。
使用本国东部时区的区时,如朝鲜。
原则上指经线。
国际日界线向东过日界线天,向西过日界线天。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南半球,赤道,越靠近两极地转偏向力越。
【精讲点拨】1、晨昏线的特点和判断(1)特点:晨昏线上晨线、昏线各占一半;始终垂直于太阳光线;经过地心且平分赤道;只在春秋分时与经线重合,在二至日与极圈相切;晨线上各点为日出,昏线上各点为日落;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点。
(2)晨线和昏线的判断: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变为昼的为晨线,由昼变为夜的为昏线。
2022-2021学年鲁教版地理必修一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1.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5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课标导航】1.以河流、风、洋流为例,说明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产生的影响。
2.尝试从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发觉地理问题,培育探究地理问题的爱好。
【重·难点】地转偏向力对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及其表现【学问梳理】四、地转偏向力对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发生偏转1、偏转规律。
2、北半球河流岸侵蚀严峻【重难点解析】转偏向力对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发生偏转推断方法:顺物体运动方向看可运用手势帮助推断:伸开手掌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拇指的指向就是物体偏转的方向。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
【典型例题】例1:南北半球分别有一物体自西向东运动,下列有关其偏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向高纬偏转B.都向低纬偏转C.都向南偏转D.都向北偏转答案:B解析:由地转偏向规律可知,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偏。
这样北半球自西向东运动的物体会向低纬(即南方)偏转,南半球自西向东运动的物体会向低纬(即北方)偏转(如下图所示,虚线表示偏转后的方向)。
例2:下面两幅图分别是两条大河的河口图,图中小岛因泥沙不断积累而扩展,最终将与河的哪岸相连( ) ①甲岸②乙岸③丙岸④丁岸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C解析:考查地转偏向力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图中猎取信息:左图位于南半球,河流自西向东流,左岸即北岸冲刷严峻,图中小岛最终与甲岸相连;右图位于北半球,河流自北向南流,右岸即西岸冲刷严峻,小岛最终与丁岸相连。
【融会贯穿】1、关于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叙述,正确的是A.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很小,所以对气流、水流的影响不明显B.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长江北岸较南岸侵蚀严峻C.在极点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无任何偏移D.自赤道向两极运动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都向东偏转2、(2000上海地理)下列与地球自转运动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地球上不同地点自转线速度都相同B.地球上任何地点每24小时昼夜都更替一次C.受惯性离心力影响,地球成为两极稍鼓的旋转椭球体D.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长江自西向东流的河段,南岸受河水冲刷作用较强3、下列地点中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左偏转,且偏向最大的是A.上海 B.香港C.开普敦 D.长城站4、南北半球自西向东流的河流,在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河流两岸侵蚀较大的是:A.都在北岸 B.都在南岸 C.靠近低纬的河岸 D.靠近高纬的河岸5、一条河流沿北纬35度自西向东流,河中有一沙坝(图2),下列叙述及关联正确的是:A、南岸沉积作用猛烈B、北岸受冲刷严峻C、沙坝将与南岸相连图2D、沙坝将与北岸相连6.在160°E、31°N的地方沿经线向赤道上放射炮弹,炮弹射程150km,炮弹落在: A.东半球、中纬度B.东半球、低纬度C.西半球、中纬度D.西半球、低纬度答案:DDDCDB。
高中地理 1.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案一体化 鲁教版必修1
第一单元从宇宙中看地球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目的】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2掌握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重点、难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过程】一、地球的自转1、定义:,地轴始终指向2、基本特点:从侧面看:⑴方向:,从北极上空看:·N ·S从南极上空看:⑵自转周期:时分秒,即一个⑶自转速度:概念:①角速度:特点:概念:②线速度:特点:北纬60°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线速度的。
二、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1、产生昼夜交替⑴昼夜的原因:昼夜交替的原因⑵晨昏线:①定义:②组成:首先确定:③判断:顺着自转方向:④与太阳光线的的关系:⑤移动方向:⑶昼夜交替:①成因:②周期及意义:约小时,即一个2、产生时差:⑴成因:⑵地方时:①定义:同一条经线:②规律:不同经线:⑶区时:①时区的划分:从00经线开始,向东向西各为中时区,从中时区开始,向东向西每为一时区,全球共分为个时区,东西12区各度,合并为一个时区。
定义:②区时:同一时区规律:不同时区⑷北京时间:= 区时= 地方时关于地方时的计算:例1:东经116°E是9月5日6:25,计算75°W的地方时。
⑸国际日期变更线:3、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⑴原因:在北半球:⑵规律:在南半球:在赤道上:⑶影响:【课后练习】1、有关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自转一周(360。
)的时间为24小时,就是平时所说的一天B.南北纬60。
处的地球自转角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两倍C.地球上的物体作水平运动时,方向会发生偏转,在北半球向左偏,在南半球向右偏D.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且周期不长,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2、下列有关地球昼和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晨昏线与经线不可能重合B.如果没有地球自转就不会有昼和夜的产生C.地球上昼夜更替现象是一种自然现象,有利于人类的休养生息D.地球上任何地点一天中昼和夜的时间之和都是12小时3.行驶的帆船,线速度最大的地方是 ( )A.船的最前端 B.船的最末端 C.船的底部 D.桅杆的顶端4.下列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 )5.北京和香港两地的地球角速度和线速度相比较,正确的是 ( ) A.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相同 B.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北京小于香港 D.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北京大于香港6.关于北京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东八区的区时②120。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2 鲁教版必修1
1-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目标】1.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角速度、线速度的变化。
2.能运用地球仪或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自转运动,理解昼夜更替和时差产生的原因。
3.以河流、风、洋流为例,说明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产生的影响。
4.尝试从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培养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教具准备】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重点难点】地球自转的规律;时区的划分及区时、地方时的概念与计算。
【教学过程】Ⅰ预习先学——主要是尝试体验,找出问题。
课前教师设计好预习案,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让他们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得到学习的乐趣,真正发挥主体作用。
对目标的要求,先学的要求,包括引导得当,学的紧张,督查过细。
让学生先学,在课本上找到、并领会,在预习先学中要尽量运用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去主动地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上课时跟老师、同学一起学习讨论。
预习先学:P11自向;从北极上空看呈从南极上空看呈时针。
①P11恒星日:23时56分4秒,是真正周期;②P12太阳日:昼夜交替周期为是日常生活所用周期。
Ⅱ合作助学——主要是交流感悟,解决问题。
利用课堂这个平台,建立起师生间良好的合作关系,让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自由愉快地学习。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相互交流,相互补充,质疑问难。
合作包括生生合作(一对一、一对多)和师生合作(一对一、一对多、一对全班)。
根据“组内异质合作法”进行组内生生互助学习,“组间同质竞争法”进行组间学习竞赛。
合作的前提是合理分组,每小组选出自制力较强、组织能力较好的同学为小组长,负责小组的合作组织、检查监督、表扬批评等,让学生管理学生。
对小组长进行了“岗前培训”,使其清楚小组长的职责,带领小组进入角色,开展合作,增强小组竞争力,让小组成为学生的快乐家园。
合作助学:1.地球自转的方向以及角速度、线速度的变化。
讨论:①比较北京与南京、南京与南京紫金山的角速度、线速度;②空间题:如某人从赤道以北40公里处出发,依次向正南、正东、正北、正西各走100公里,最后他位于:A. 出发点 B. 出发点东北 C. 出发点以西 D. 出发点以东 (答案: D) 问题讨论: 依次向四个正方向走,能否回到原地? 依次向三个正方向走呢? 如若不考虑海陆、地形、冰雪等条件,有人从极点附近(含极点)某地出发,依次向正北走5千米,正东走5千米,正南走5千米,正好回到原地。
鲁教版地理必修一:1.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
1.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目标】1.认识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分析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的成因,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2.能运用地球仪或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自转现象和解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结合生活实际事例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3.通过合作学习、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并通过认识地球运动,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重点难点】地球自转的规律;时区的划分及区时、地方时的概念与计算。
【教学过程】通过本节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板书课题](自评:用实际问题和自然现象创设情景导入,激发求知的兴趣)一、地球的自转合作学习,动手动脑4人,每组两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完成以下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每组推选一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补充。
(自评: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与人合作能力及团队精神)①地球围绕着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注意观察从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旋转的方向。
这里有一个大地球仪,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来给大家正确地演示地球的自转。
(自评: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能力)(自转轴称为地轴,过地心,是人们假想的轴;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方向应自西向东,且地轴北端指向始终不变) [多媒体课件展示正确的转动]②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是太阳在绕着地球转吗?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地球的自转;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③阅读教材,回答自转一周的时间和角速度及线速度的意义、大小及分布规律。
(地球自转角速度为单位时间里转过的角度,除极点外均为15°/小时,而线速度为单位时间里转过的弧长,它随纬度增加而降低,因纬线圈的长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点无论角速度、线速度均为0)④地球在一刻不停的转动,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它的转动?(自转速度均匀,地球大,地心强大的吸引力及无明显对比的参照物等)(自评: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讨论和归纳问题的答案)[展示课件]:小结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速度。
鲁教版必修一《1.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一)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一一、学习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
2、学会比较不同地点、不同纬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
3、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区时计算、地球自转的速度比较。
难点:区时计算。
三、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模拟演示四、教学准备课件、导学案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导入】之前给大家发下了导学提纲,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导学案,核对课前预习部分。
提问同学回答各个问题,核对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内容。
同时整理本节复习课的知识结构。
同学公布答案,教师板书。
板书:地球自转一、地球自转的基本信息方向、周期、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二、地方时东方的日出早----东加西减每隔15度相差1小时区时的划分、北京时间大约15分钟-18分钟整理基础知识。
归纳、概括以前学习的要点。
【知识应用】结合导学案上的练习,让知识学以致用。
用练习来带动复习节奏。
精讲知识点的应用。
一、地球自转的方向1.关于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A.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逆时针方向 B.除南、北极点外的地表各地线速度相同C.赤道地区角速度最大 D.极点的角速度大于赤道答案A2.下图中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答案D 并把错误的选项改正。
总结地球自转的方向,不只是要求记忆,还要求能在图片上识别和判断。
二、地球自转的周期1.某天文台观察某一颗恒星,于2010年3月21日21时将天文望远镜对准该恒星,若望远镜不作任何变动,则3月22日再次观测到该星的时间是()A.21时 B.20时56分4秒C.21时3分56秒 D.20时3分56秒【解析】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答案C三、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比较1.关于地球自转速度,叙述正确的是()A.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角速度越大 B.赤道上的线速度、角速度都超过其他地区C.南北极点的线速度与角速度为0 D.地球上各处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一样答案C2.与“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最相吻合的地点是()A.(0°、20°W)B.(23°26′N、30°E)C.(60°S、70°W)D.北极点答案A3.读下图,下列关于A、B、C、D四点自转线速度的比较,正确的是()A.A=C<B<DB.A=C>B>DC.A=D<B<CD.A=D>B>C答案B4.合作探究: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处于同一纬度,其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大小情况?结论:海拔高的地方,线速度比较快;海拔低的地方,线速度比较慢。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2)》教案
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学会运用时区和区时、日界线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①结合日常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区别地方时、时区、区时等概念的含义,并通过练习锻炼和培养解决地方时、区时等时间计算问题的能力。
②从识图、分析课文到联系实例中,认识、理解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巨大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志趣,用科学知识批评伪科学、反科学的观点。
【本课时教材解读】[重难点突破二]时区和区时[易错点提醒]生活中如使用地方时,将带来诸多不便,因为经度只要有差异,地方时就会有不同。
所以为了统一起见,国际上采取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将一定范围内的地方时统一为相同的区时,为生活和计算带来方面。
时区和区时的划分如下(如右图):⑴地球上以经度15°范围作为1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
⑵以0°经线为中央经线,从西经7.5°至东经7.5°划分为中时区,在中时区以东,每隔15°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中时区以西,每隔15°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7.5个经度,合为一个时区,称东西十二区。
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区时。
如东八区以120°E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该时区的区时,相邻时两个区间区时相差1小时。
⑷东西十二区之间的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日界线西侧的东十二区在任何时刻总比在日界线东侧的西十二区提早一天。
⑸某个时区的中央经线随地球自转到太阳直射该经线上某点位置时,该时区的区时为12点;如其中央经线处在背着太阳的位置时,该时区的区时为0点,即开始新的一天。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鲁教版必修一教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鲁教版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和过程;2.理解地球自转对日出日落、昼夜交替、地球磁场等方面的影响;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地球自转对日出日落、昼夜交替、地球磁场等方面的影响。
难点: 理解地球自转的过程和原理。
四、教学过程1. 自我启发导入1.提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与地球自转相关的现象?2.让学生进行思考并列举出自己所知道的与地球自转相关的日常现象,如日出日落、昼夜交替等。
2. 呈现探究过程1.让学生观察太阳的运动,观察发现太阳是每天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的;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的现象,在讨论中引出地球自转的概念;3.讲解地球自转的过程和原理,并让学生进行模拟自转过程;4.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对日出日落、昼夜交替等方面的影响;5.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对地球磁场产生的影响,了解地球磁场的作用。
3. 总结归纳1.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总结归纳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2.小结并概括地球自转的概念和作用,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提出问题:在地球表面,在什么地点,太阳每天都在正上方?请解释原因。
2.调查家乡的日出时间和日落时间,并计算昼长;3.调查地球自转对地球磁场的影响并写出调查报告。
六、教学评价1.在学生的回答中是否能够充分表达地球自转对日出日落、昼夜交替、地球磁场等方面的影响;2.学生模拟自转过程的准确性及对地球自转的理解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上节课内容)略。
(导入新课)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昼夜在不断地交替,太阳高度也在不断地变化,那么,各地的时间也显然是不一样的。
(板书)2.地方时
(1)地方时的产生
(教师演示地球仪,按照以下思路、线索边板书边讲解)地球自转自西向东→太阳东升西落→时间东早西晚→各地时刻不同→地方时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
课题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弄清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等基本概念。
2.理解地方时与经度的关系;时区的划分与区时的简单计算;
重点
不同经度的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难点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教法及教具
综合分析、归纳推导地球仪板图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有的同学可能知道:在我国新疆和西藏的学生,为什么上午10点才去上学?(让学生稍作思考后再解答)这是由于我国的领土东西跨经度较广,从东到西跨越5个时区,为了便于全国不同地区的联系和协调,目前我国统一采用首都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经线上的地方时,这就是“北京时间”,是我国使用的标准时间。新疆和西藏的大部分位于东六区,那里的时间一般要比北京晚2个小时,所以在当地就出现了上午10点才上学的现象。
(补充)因天空只有一个太阳,某一瞬间地球上各地的时刻是不一样的,即各地有各地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
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根据以上的分析、推导可得出:东边总比西边的时刻要早。那么,因经度不同,时间会相差多少呢?下面我们来换算一下:
地理经度(度、分、秒)地方时(时、分、秒)
15°1小时
15′1分钟
注意“±号的选用”:东加西减,即所求地在已知地东边用加,否则用减。
3.国际日期变更线
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日期的变化
日界线并不完全在180度经线上,越过日界线向东日期要减一天,向西日期要加一天。
(4)各国实际使用的时间(板书)
世界很大,各国有各国的具体情况,一些国家根据实际需要使用某个区的区时为标准时间,也有采用半区时,本国东部时区的时间。
15″1秒钟
(承转)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使用起来很不方便,特别是给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带来许多麻烦,所以国际上在1884年决定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
(板书)(2)时区和区时
区时的计算法则:
(1)时区差(或区时差)的计算
两地同在东(西)时区,时区号相减(大减小);两地分别在东、西时区,时区号相加。
(2)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的时区差(或区时差)
(教师强调)北京时间并非北京的地方时。北京时间是120°的地方时;北京地方时是116°的地方时。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即昼夜交替和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本节的重点、难点是晨昏线的判断,不同经度地方时的计算和区时的计算。重点难点较多,望同学们课后认真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