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原理部分知识点大汇总

合集下载

马原理知识点笔记大纲

马原理知识点笔记大纲

马原理知识点笔记大纲一、引言•马原理简介•历史背景介绍二、社会历史观与唯物史观•社会历史观的概念与特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与唯物史观三、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与目标•无产阶级革命的具体方式和途径四、社会发展与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社会革命与社会变革的关系五、人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人的全面发展的要素与条件•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六、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与党的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的基本原理•人民观与党的群众路线的相互关系•党的群众路线在中国的实践与意义七、科学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目标•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与实现条件•科学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实践对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九、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介绍•认识论的主要方法与应用•认识论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与作用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与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相互关系•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十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与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世界的意义与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方向与前景展望•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与启示以上为《马原理知识点笔记大纲》的基本框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补充完善,详细阐述各个知识点的内容和相关理论。

通过系统学习这些马原理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提高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考研马原理知识点笔记大纲

考研马原理知识点笔记大纲

考研马原理知识点笔记大纲一、马原理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与基本范畴•辩证法的发展规律•辩证法的运用方法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四、人的本质与人的发展•人的本质与存在•人的认识与人的实践•人的发展规律与人的自由五、社会的本质与社会发展规律•社会的本质与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发展变革•社会发展规律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六、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与历史发展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的作用与社会历史主义七、实践论•实践的本质与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的发展及其规律•实践与认识、实践与价值八、革命与暴力•革命的概念与基本特征•革命与暴力的辩证关系•革命与和平的辩证关系九、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关系•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革命性转变十、阶级与阶级斗争•阶级的形成与发展•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特点与发展方向十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全球化挑战以上为考研马原理知识点的笔记大纲,对于考生来说,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是取得理想成绩的关键。

希望考生能够认真学习,多做题,多总结,争取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加油!。

考研政治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知识点汇总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和特点2.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定义-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3.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内涵-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4. 社会发展规律-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趋势5. 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 阶级斗争的历史地位- 社会革命的理论与实践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政策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过程2.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实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意义3.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经验4.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挑战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2. 公民道德建设- 公民道德规范- 公民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3. 法律基础知识- 法律的概念和作用- 法律的基本原则和体系4. 法律与公民生活- 法律与公民权利- 法律与公民义务五、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1. 当代世界经济体系- 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体系的结构和特点2. 当代世界政治格局-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和影响3. 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 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 中国外交政策的原则和实践4. 全球问题与国际合作- 全球问题的类型和特点- 国际合作的机制和途径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大纲,具体的知识点需要根据最新的考试大纲和教材内容进行详细阐述和扩展。

考研政治马原理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原理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原理知识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体,要把握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

1.2 基本矛盾和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基本矛盾是事物内部统一体的两个对立面,通过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包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分,以及主要矛盾的转化为次要矛盾,新的主要矛盾的产生等。

1.3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改造的过程,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

•认识是人们对客观存在进行反映和理解的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2.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和国家理论2.1 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在社会领域的具体体现。

•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等。

2.2 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是由于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财富的分配而形成的,阶级之间存在矛盾和利益冲突。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通过阶级斗争,社会上层建筑得到改变,实现新的社会秩序。

2.3 国家的本质和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和机构,是一种阶级压迫的产物。

•国家具有保护阶级利益、维护社会秩序和管理社会事务等职能。

3.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1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包括社会公有制、按劳分配、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包括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高级阶段是实现共产主义的阶段。

3.2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济制度和运行机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运行机制包括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3.3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思想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等内容。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框架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框架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框架一、唯物主义世界观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和相互关系2. 物质是唯一的客观实在3.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4.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二、历史唯物主义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社会的发展3.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4. 社会形态的更替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三、辩证唯物主义1. 对立统一规律2. 质量互变规律3. 异同结合规律4. 运动规律四、哲学方法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3. 实践决定认识的发展和深化4.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五、实践和认识的关系1. 认识的来源和发展2. 认识的能动性和客观性3. 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关系4. 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的历史的和社会的条件六、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1. 意识形态是阶级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2. 意识形态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3. 阶级斗争对意识形态的影响4. 科学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的斗争七、历史唯心主义和唯物史观1. 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2. 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3. 唯物史观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斗争八、价值和价值规律1. 价值是商品的经济衡量2. 价值规律对商品生产和流通的指导作用3. 价值规律是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九、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规律1. 劳动价值论是价值规律的理论基础2. 价值规律对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影响3. 价值规律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限制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1. 经济基础是社会的物质基础2.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3.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十一、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1.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 社会基本矛盾对社会革命的推动作用3. 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规律十二、社会制度和社会历史1. 社会制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2. 社会制度的更替和社会发展的规律3. 社会历史的阶段性和透视性以上是马克思主义马原理的知识点总结框架,涵盖了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方法、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历史唯心主义和唯物史观、价值和价值规律、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社会制度和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内容。

政治考研知识点总结归纳表

政治考研知识点总结归纳表

政治考研知识点总结归纳表政治考研知识点总结归纳表是帮助考生系统复习政治理论的重要工具。

以下是对政治考研知识点的总结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

3.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1. 商品的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2.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3. 剩余价值理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获取剩余价值。

科学社会主义1.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社会主义进入的阶段,需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发展市场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 中国梦: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3.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建设1.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领导核心。

2.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原则: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国际政治与经济1. 当代世界多极化趋势: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多元化发展。

2. 全球化:经济、文化、信息等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与融合。

3. 国际关系:国家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关系。

结束语政治考研知识点的总结归纳表为考生提供了一个全面复习的框架,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政治理论的精髓,为考研政治科目的高分打下坚实的基础。

考生应结合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复习,不断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以期在考研中取得优异成绩。

2023年考研政治马原真理大知识点

2023年考研政治马原真理大知识点

2023考研政治马原真理8大知识点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对的反映真理是客观的, 这是由于:(1)真理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的内容来源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2)检查真理的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重属性(同人的结识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相联系), 两者是对立统一关系(1)两者是有区别的。

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有三个方面的含义:①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对的反映, 都具有不依赖人类的客观内容, 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人的结识按其本性可以对的结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 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③从真理的发展来说, 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条件性。

表现为:①从结识的广度来看, 任何真理的结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对的反映, 有待于扩展。

②从结识的深度看, 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限度、一定层次的近似对的的反映, 有待于深化。

③从进程上看, 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对的结识, 有待于发展。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互相渗透、互相联结的①相对之中有绝对, 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另一方面, 绝对之中也有相对, 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②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任何真理性结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

(3)割裂两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 绝对主义真理观和相对主义真理观。

绝对主义真理观只讲真理的绝对性, 否认真理的相对性;相对主义真理观则只讲真理的相对性, 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易考分析题)(1)含义: 真理是对事物对的的结识, 谬误是对事物错误的结识。

(2)辩证关系: 对立统一①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结识, 它们是对立的。

②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 它们互相依存, 互相转化,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存在。

考研政治知识点总结之马原

考研政治知识点总结之马原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含义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①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8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

②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的。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唯物论)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1、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2个。

即何者第一性与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

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依据。

3、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①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包括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

②不可知论:主张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只有少数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多选)①辩证法是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②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是静止不变的。

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③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本身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

主观辩证法:亦称“思维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科学的实践观的确立是实现哲学变革的关键。

2023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考知识点

2023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考知识点

2023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考知识点1500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也是考研政治中必考的重要知识点。

以下是2023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考知识点的详细介绍: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产业,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革命性。

2.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立场是无产阶级立场,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立统一和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关注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4.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础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

5.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

6.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目的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的目的: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2.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是在对现实社会问题的科学研究基础上形成的,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3.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武器,是解释和改造世界的科学工具。

4. 马克思主义的立体结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等核心内容。

三、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1.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2. 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特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特点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制度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3. 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是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阶段,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中级阶段到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连续发展过程。

考研政治马原部分重要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原部分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考点1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可以从它的创作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它的阶级属性,它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等不同角度去理解。

(2)马克思主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地讲,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地讲,马克思主义还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三者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可分割。

考点2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1)客观条件: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条件和基础。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及其对科学理论指导的强烈需求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2)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考点3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1)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种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自身的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

(2)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考点4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1)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2)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①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③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考研政治马原原理总结

考研政治马原原理总结

考研政治马原原理总结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课程。

它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唯物史观、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

马原的学习对于进一步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马原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世界观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唯一的客观实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辩证法是研究事物内部矛盾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

马原通过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认识方法。

其次,马原介绍了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一个无止境的发展过程,矛盾和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

学习马原可以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变革的动力,增强对历史和社会的认识。

此外,马原还介绍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相互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是研究事物内部矛盾和发展规律的理论,历史唯物主义是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研究历史发展的理论。

学习马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联系,从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最后,马原还介绍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人民利益、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

通过马原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进一步理解和坚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仰和追求。

综上所述,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通过学习马原可以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对社会现象和历史发展的认识水平,增强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仰和追求。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进行的实际活动,包括生产、劳动、经济交往等。

社会意识则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和认识,包括社会观念、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是人类劳动能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能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生产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三、社会形态及其演变社会形态是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的历史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

每个社会形态都有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且在阶级斗争的推动下发生着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四、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是由于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拥有的不同财产状况而产生的社会分化现象。

阶级斗争是不同阶级之间为了利益争夺而进行的斗争。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人类历史的主要矛盾。

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是社会的物质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则是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法律、政治、文化等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六、意识形态与政治权力的关系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包括宗教、哲学、科学等思想体系。

政治权力是人们在社会中所掌握的统治权力。

意识形态和政治权力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意识形态对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和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而政治权力则通过掌握意识形态来巩固和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七、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物质生活是人们在社会中所进行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包括物质财富的获取和利用。

考研政治马原必背知识点

考研政治马原必背知识点

考研政治马原必背知识点考研政治马原必背知识点(一)一、内容和形式原理:(1)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2)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3)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也都有一定的内容,没有无内容的空洞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纯粹的内容。

事物的内容是无限丰富的,事物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4)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在把握内容和形式这对范畴时,既要重视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利用和创造必要的形式,适时地抛弃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形式。

二、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及其关系原理:(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2)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本身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中的辩证法,即认识和思维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亦称为概念辩证法。

(3)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方法论:第一,唯物辩证法为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

第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同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到思维和工作中就成了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其中,矛盾分析方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分析方法。

考研政治马原必背知识点(二)一、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原理:(一)主体和客体是反映被反映、改造被改造相互作用的关系。

主体是反映者、改造者,客体是被反映者、被改造者。

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即主体作用于客体;同时客体也作用于主体,即主体在改造客体时能动地反映客体。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精心整理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精心整理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精心整理一、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a)社会根源b)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在反抗资本阶级的斗争中c)思想:法、英、德的三大工人运动●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d)有关著作●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神圣家族》●奠定了思想基础《德法年鉴》●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标注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共产党宣言》●”工人阶级的圣经”——《资本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反杜林论》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当代价值a)科学性b)革命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二、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a)物质与意识何为第一性●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b)意识能否正确认识物质●可知论●不可知论:不彻底的唯心主义2.物质a)定义: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概念从这些总和中抽象出来●共性与个性、具体与抽象、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b)共同特性(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不以人的意识而改变,人类无法改变其客观性c)存在方式(根本属性):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什么都没有●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时空●时间的特点:一维性(不可逆)●空间特性:三维性、伸张性d)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物质是什么●意识是什么●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从本质来看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e)规律●定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实践●规律——能动(目的)●必然——偶然●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社会历史趋向性——人的主体选择f)人工智能:不能真正具有人的意识g)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两大贡献●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h)马克思在理论上的两大贡献●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学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i)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在于它的物质性,基础是物质●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理论意义●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必考知识点总结考点1: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选择题)运动观: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2、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4、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标准。

5、静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开始。

时空观: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2、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考点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考点3:联系的内涵和特点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①联系具有客观性。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考研政治知识点背诵

考研政治知识点背诵

考研政治知识点背诵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哲学-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3. 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二、毛中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 毛泽东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持久战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 -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三、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的决策和实施3.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 思想道德修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公民道德建设- 个人品德修养2. 法律基础- 宪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法律的一般原理-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五、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1. 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国际经济组织和区域经济合作- 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2. 世界政治- 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 国际安全与合作3. 中国与世界- 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合作附录:重要时间节点和历史事件- 1919年:五四运动-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2012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后记本文档旨在为考研学生提供一个关于政治知识点的复习框架。

马原理知识点笔记大纲考研

马原理知识点笔记大纲考研

马原理知识点笔记大纲考研
一、马原理的概述
1.马原理的定义和涵义
2.马原理的基本原则
3.马原理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二、马原理的历史渊源
1.马原理的起源和发展
2.马原理的主要思想家和代表人物
3.马原理在国内外的影响和传播
三、马原理的基本原理和观点
1.马原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马原理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3.马原理的阶级斗争观点
4.马原理的剩余价值观点
5.马原理的社会主义观点
四、马原理的科学方法论
1.马原理的辩证法观点
2.马原理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
3.马原理的实践观点和实证方法
五、马原理与社会主义建设
1.马原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2.马原理对当前社会主义实践的启示
3.马原理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
六、马原理的现实意义和应用
1.马原理的现实意义和应用
2.马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3.马原理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七、马原理的批判与发展
1.马原理的批判与修正
2.马原理的发展和创新
3.马原理的局限性和争议
八、马原理的深化与拓展
1.马原理与其他学科的关联
2.马原理在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3.马原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以上是《马原理知识点笔记大纲考研》的内容概要,涵盖了马原理的基本概述、历史渊源、基本原理和观点、科学方法论、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现实意义和应用、批判与发展,以及深化与拓展等方面的知识点。

这些内容将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和掌握马原理的核心思想和主要观点,对于马原理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考研政治马原理部分知识点大汇总

考研政治马原理部分知识点大汇总

考研政治马原理部分知识点大汇总一、唯物论(2 个核心、2 大原理)2 个核心:物质、意识2 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 个核心、3 大规律、4 对范畴)2 个核心:联系、发展3 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 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 个核心、3 大规律)3 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 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 个核心、2 大规律)2 个核心:社会、人2 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一、唯物论(2 个核心、2 大原理)2 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 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3 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政治马原理部分知识点大汇总一、唯物论(2 个核心、2 大原理)2 个核心:物质、意识2 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 个核心、3 大规律、4 对范畴)2 个核心:联系、发展3 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 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 个核心、3 大规律)3 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 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 个核心、2 大规律)2 个核心:社会、人2 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一、唯物论(2 个核心、2 大原理)2 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 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 3 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 个核心、3 大规律、4 对范畴)2 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

3、(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4、(多样性)联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

PS: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物质世界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

引申概念:系统(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a、(整体性)系统具有其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整体特性;b、(结构性)系统的性质不仅取决于构成系统的各要素的性质,更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组成方式即结构。

发展(永恒性、普遍性)1、(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本质)是创新。

2、(永恒性、普遍性)过程论 5 要点:a、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b、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c、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d、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e、因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具体事物的集合体。

3 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质变量变律(区别与联系-转化与渗透)1、质、量、度a、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

质和事物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b、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量和事物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c、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要掌握适度原则。

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a、区别: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连续性的中断(即非连续性)。

量变一般不显著,速度缓慢,质变则变化显著、迅速;事物变化是否超越量变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具有相对性。

b、联系: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相互转化:量变向质变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相互渗透:量变中渗透质变,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部分质变;质变中渗透量变,即在质变中包含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

否定之否定(辩证否定观、否定之否定)1、辩证否定观a、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b、肯定和否定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客观的自我否定:它是发展和联系环节的辩证统一,即扬弃。

2、否定之否定辩证的否定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 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对立统一律(矛盾规律)(同一与斗争、内因与外因、普遍与特殊、两点与重点)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2、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b、区别:普遍(一般)只大致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被包括在一般之中;c、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

普遍和特殊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原理a、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b、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c、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4 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辩证关系) 现象与本质1、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2、区别与对立:a、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b、现象中有真象和假象。

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不能把它同标志主观反映范畴的错觉混为一谈。

c、现象和本质的区别与对立具体表现为:其一,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

本质是同类现象的共性。

其二,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其三,现象表现于外,是表面的,可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内,是深刻的,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其四,现象是丰富多样的,本质是单纯的。

3、辩证统一: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决定现象,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总是表现着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一切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

必然与偶然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2、区别与对立:a、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b、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决定的;c、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它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3、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a、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b、偶然性一定与必然性相互联系而存在,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c、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原因与结果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

2、关系特点:因果联系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并非任何前后相继现象存在因果关系。

3、辨证关系: (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a、相互依存: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没有无因之果和无果之因;b、相互作用: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使结果转化为原因,原因则转化为结果。

c、相互转化: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在特定的因果链条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不能例因为果或倒果为因。

在不断发展的因果链条中,两者的区分又是不确定的,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也就是“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4、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普遍性和复杂性。

PS:否认因果关系的客观性-非决定论-唯心主义可能与现实1、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2、相互对立:a、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

b、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各种趋势。

3、可能性的复杂性及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依存和转化a、把握可能性这一范畴,要注意区分:可能和现实;可能和不可能;现实的可能和抽象的可能即非现实的可能(看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前是后非);多种可能性(特别是两种相反的可能);性的量,即概率的大小。

b、立足现实,认识可能性的复杂性,创造条件使事物的可能性成为现实。

三、认识论(3 个核心、3 大规律)3 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实践(物质性、直接现实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1、(主观见之于客观)实践是人类特有的“ 主观见之于客观” 的一切活动,特别是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2、基本特征:a、(物质性)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心主义实践观的区别;b、(直接现实性)实践与认识的区别;c、(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与生物消极适应活动的区别;d、(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

3、基本形式:物质生产;社会关系;科学实验及精神生产实践。

认识(反映论、能动性、创造性)1、(能动的反映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