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_教案

合集下载

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

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解析和诗歌主题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生僻字词和深层次的意义,我会通过举例和图解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从军行》中的一个诗句,分析其艺术特色和表达的情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创作实践,尝试以《从军行》为灵感创作现代诗,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学习了《从军行》,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边塞风光和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和亮点。
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的方式,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英雄主义的主题非常感兴趣,他们能够迅速地被诗歌中的壮丽场景所吸引。这种兴趣成为了他们学习这首诗的强大动力。然而,我也注意到,对于一些生僻字词和诗句的理解,学生们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细致地讲解和解释,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
-诗句理解: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诗句背后的深层意义,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需要通过图解、情境再现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诗歌鉴赏:对于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意象的运用,学生可能缺乏鉴赏能力,教师需要提供多个示例,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创作难点:学生在创作现代诗时可能存在创意匮乏、表达不清晰等问题,需要教师提供创作框架、词汇库等资源,并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
-主题理解:深入阐述《从军行》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理解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敬佩和赞美。
-艺术特色:分析诗歌的对仗、用典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创作实践:指导学生尝试创作以《从军行》为灵感的现代诗,强调创意思维和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三首-从军行》的背景和作者2.学习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表达方式3.分析诗歌内容,掌握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4.启发学生对诗歌的思考和感悟,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热爱二、教学重点1.了解《古诗三首-从军行》的文字内容和意境2.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和内涵三、教学准备1.精心准备《古诗三首-从军行》的课文及相关资料2.准备PPT或黑板报,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重点3.准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4.教案草稿及备课笔记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介绍古诗《从军行》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正文(30分钟)1.阅读诗歌,逐句解读,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讨论诗歌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三、拓展(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自由发挥,写下对《古诗三首-从军行》的感悟和理解。

四、总结(5分钟)•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对诗歌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读诗歌,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让学生真正领悟诗歌的魅力和意义。

六、板书设计•《古诗三首-从军行》七、课后作业•完成《古诗三首-从军行》的课后习题,可以结合诗歌内容进行个性化创作。

八、参考资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从军行》原文及注释以上为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集体备课)的内容。

从军行王昌龄教案

从军行王昌龄教案

从军行王昌龄教案篇一:从军行教学设计《从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教学内容: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第六单元第27课古诗两首中的《从军行》。

教材与学情分析依据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边塞诗特有的悲壮苍凉,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渲染情境,真正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在读懂诗的基础上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诗中的“孤”、“遥”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

破敌之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1.直接揭题,介绍边塞诗。

告诉学生“边塞”指“边关”“边界”,而边塞诗就是描写边疆军事生活的诗。

诗中有的展示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争场面,有的表现了将士们英勇无畏,许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2.解释“从军行”“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

3.简介作者新课标第一网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白,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著称,被称为“七绝圣手”。

【设计意图】从介绍边塞诗入手导入新课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格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为了让学生真正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二、品诗句,明诗意1.初读,读准字音2.再读,整体感知(1)指名读,教师读,齐读。

(2)通过这几遍读,你们能不能感受到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3.研读,读懂诗意(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把诗读懂。

(2)指名谈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而把诗初步读懂是这一切的前提,此环节中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初步体会诗的情感。

并注重了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逐步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从军行》教案通用

《从军行》教案通用

《从军行》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从军行》。

教学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理解、赏析以及作者王昌龄的背景介绍。

具体章节内容为:1. 诗歌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

2. 诗歌理解:了解《从军行》的背景,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3. 诗歌赏析:分析《从军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表现手法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

2. 理解《从军行》的背景和主题思想,体会作者王昌龄的爱国情怀。

3. 掌握《从军行》的艺术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如韵律、意象、表现手法等。

2. 教学重点:朗读、理解、赏析《从军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电视剧《康熙王朝》主题曲《向天再借五百年》,让学生感受边塞风光,引入本课。

2. 朗读:学生自由朗读《从军行》,注意字音、停顿、语气等。

3.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王昌龄及其创作背景。

4. 理解: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把握诗歌主题。

5. 赏析:教师引导学生从韵律、意象、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从军行》的艺术特色。

6. 例题讲解:分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中的意象。

7. 随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其他诗句的意象。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作者:王昌龄3. 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4. 理解:背景、主题5. 赏析:韵律、意象、表现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从军行》中的意象,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答案示例: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描绘了一幅边塞风光,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2. 课后拓展:查找其他边塞诗人及其作品,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赏析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效果。

2024年人教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案

2024年人教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案

2024年人教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2024年人教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从军行》。

全文共四句,描绘了边塞军人的艰苦生活和英勇形象。

具体内容包括:1. 熟读并背诵《从军行》。

2. 学习生字词:瀚、阑、凝、磅礴。

3. 理解诗句的意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生字词,能正确读写。

2. 理解诗句的意义,感受边塞军人的英勇形象。

3.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朗读与背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边塞风光,引导学生了解边塞的环境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程细节:教师出示边塞风光图片,学生观察并发表看法。

2. 新课导入:介绍诗人背景,带领学生朗读《从军行》。

过程细节:教师简要介绍王昌龄生平,学生跟读诗句。

3. 学习生字词: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加以解释。

过程细节: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生字词,教师解释并板书。

4. 理解诗句意义:引导学生逐句分析诗句,体会诗人情感。

过程细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共同讨论。

5. 朗读与背诵:分组朗读,比赛背诵。

过程细节:学生分组朗读,教师评价,评选最佳朗读者。

6. 随堂练习:根据诗句内容,设计填空题和简答题。

过程细节: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并讲解。

七、作业设计(1)填空题:将诗句补充完整。

(2)简答题:谈谈你对《从军行》的理解。

2. 答案:(1)填空题答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简答题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概括诗句意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进一步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导入过程中的图片展示和学生的观察发表。

古诗三首《从军行》

古诗三首《从军行》

《从军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并背诵全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汇,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1.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和艰苦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从军行》的诗意,感受诗中描绘的边疆风光和将士情怀。

•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2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诗人通过诗句所表达的爱国情感和英雄气概。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古代戍边将士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戍边是什么意思吗?你们知道戍边将士的生活是怎样的吗?3.2 朗读古诗•教师示范朗读《从军行》,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3.3 理解诗意•教师逐句讲解古诗,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结合图片或短视频,展示边疆的风光和将士的生活,帮助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

3.4 感悟情感•引导学生讨论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如豪情壮志、思乡之情等。

•通过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戍边将士的内心感受。

3.5 拓展延伸•介绍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引导学生搜集并欣赏其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进行比较学习。

3.6 课堂小结•总结《从军行》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强调古诗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感和英雄气概,鼓励学生学习并发扬这种精神。

四、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从军行》这首诗。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戍边将士生活的想象和感受。

•收集其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或故事,准备下节课的分享交流。

五、课堂总结本节课通过学习《从军行》,学生们不仅理解了诗意,还感受到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和艰苦生活。

通过朗读、理解和感悟等环节,学生们对古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作业布置也为学生们提供了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机会。

教案古诗从军行王昌龄赏析

教案古诗从军行王昌龄赏析

教案古诗《从军行》王昌龄赏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从军行》这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了解其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领会王昌龄的写作技巧和意境。

3. 通过古诗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边塞风光和战士们的英勇精神,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意义和背后的历史背景。

2. 王昌龄的写作技巧和意境。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古代用词和表达方式的理解。

2. 对王昌龄写作技巧和意境的深入领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文学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边塞诗的特点。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从军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讲解诗句:逐句解析诗句的意义,解释古代用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背后的历史背景。

4. 分析写作技巧:分析王昌龄在诗中的写作技巧,如比喻、象征等,引导学生领会其艺术魅力。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对诗句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挥。

七、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背诵《从军行》。

2. 写一篇关于《从军行》的读后感,内容包括对诗句的理解、对王昌龄写作技巧的感受等。

八、课程延伸:1.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王昌龄的边塞诗,进一步了解其写作风格和主题。

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址,增强对古代历史的了解和感受。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否合适等。

十、课后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包括对《从军行》的理解、对王昌龄写作技巧的领会,以及对边塞诗的兴趣和爱国情怀的培养等。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从军行》,诗人王昌龄以边塞军人为题材,描绘了壮丽的边塞风光和士兵们保家卫国的英勇形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诗中重点词汇,了解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 能力目标: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边塞风光和士兵们的英勇形象。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家卫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描绘的边塞风光和士兵们的英勇形象。

2.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边塞美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古诗,理解诗意,了解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 课堂讲解(1)解析诗中重点词汇,如“青海”、“雪山”、“孤城”等。

(2)分析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讲解诗中描绘的边塞风光和士兵们的英勇形象。

4. 实践情景引入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是边塞士兵,保卫家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5. 例题讲解(1)诗中描绘的边塞风光有哪些特点?(2)士兵们的英勇形象是如何表现的?6.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诗意的理解。

(2)仿写一首以边塞风光或士兵英勇形象为主题的古诗。

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重点词汇:青海、雪山、孤城、烽火、百战、黄金甲3. 板书内容: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雪山、孤城烽火、百战、黄金甲保家卫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仿写一首以边塞风光或士兵英勇形象为主题的古诗。

2. 答案示例:边塞风光风吹草地见牛羊,马上相逢无纸笔。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从军行》教案

《从军行》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解析心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从军行》中战士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理解和诗歌赏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从军行》相关的问题,如战士们的精神品质、诗歌的艺术特色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朗读和解析活动。这个活动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诗歌的韵律美和诗意。
(2)词语解析:掌握诗中的生僻字词,如“烽火”、“征程”等,并理解其在诗中的含义。
-举例:“烽火”一词在诗中的含义是战争,通过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的用法。
(3)诗歌赏析:分析《从军行》的修辞手法、意象等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举例:诗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运用了比喻和夸张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战士们的英勇形象。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从军行》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的学习充满了热情。他们在课堂上积极朗读、讨论,对诗句的含义和诗歌的艺术特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然而,我也注意到在一些方面,学生们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首先,对于诗歌背景的理解,尤其是边塞战争的场景,学生们相对陌生。在讲授过程中,我通过图片、故事等辅助手段,尽量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但反思起来,我觉得还可以在课前布置一些预习任务,让学生们提前了解相关历史背景,这样在课堂上他们能更快地进入状态。

第9课《从军行》教案

第9课《从军行》教案
举例说明:
-在讲解“青海长云暗雪山”时,教师可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边塞的自然风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意象。
-对于“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比喻,教师可以结合历史背景,讲述士兵们英勇战斗的事迹,让学生感受到诗句中的英雄气概。
-在朗读环节,教师可示范正确朗读,指出重音、停顿等关键点,让学生模仿并体会诗的韵律美。
然而,今天的课堂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在分析诗句时,仍然难以把握诗的意境。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诗文阅读的方法还不够熟悉。为此,我打算在下一节课中,着重讲解一些古诗文阅读的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勇敢坚强的品质,感受边塞将士为国家、民族奋斗的精神风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唐代边塞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尊重多元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理解与赏析:《从军行》中具体的诗句含义、修辞手法及表达的情感,如“青海长云暗雪山”中的意象和“黄沙百战穿金甲”中的比喻,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体会。
4.通过学习本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勇敢坚强的品质。
5.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从军行》,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景象,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从军行》,让学生掌握古诗文阅读的基本方法,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理解并运用诗歌手法表达情感。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课堂上,我尝试运用了情境创设和讨论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们更深入地感受诗中的情感。从教学效果来看,这种方法是比较成功的。学生们在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对诗句的理解也更加透彻。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对于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们仍然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引导他们,通过更多的实例分析,帮助他们掌握这些技巧。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1)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1)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古诗二首》中的《从军行》。

全文如下: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本节课将深入解析这首诗的意境、背景、用词和韵律,详细内容如下:1. 诗歌背景:介绍青海、雪山、玉门关等地理环境,以及楼兰古国的历史。

2. 诗意解析:分析诗中描绘的战争场景和壮志凌云的豪情。

3. 词语解析:讲解“穿金甲”、“楼兰”等词语的寓意。

4. 韵律分析:解析古诗的平仄、韵脚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从军行》的诗意、背景、用词和韵律,能正确朗读和背诵。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学会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保家卫国的信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把握诗歌的背景和意境。

2. 教学重点:掌握古诗的朗读和背诵技巧,学会分析古诗的表达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楼兰古国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意解析:教师逐句讲解诗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境。

4. 词语解析:讲解诗中的重要词语,如“穿金甲”、“楼兰”等。

5. 例题讲解:分析诗中的表达手法,如比喻、夸张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并进行互评。

7.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

六、板书设计1. 诗歌背景:青海、雪山、玉门关、楼兰古国2. 诗意解析:战争场景、豪情壮志3. 词语解析:穿金甲、楼兰4. 韵律分析:平仄、韵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并分析诗中的表达手法。

示例答案:《从军行》描绘了边塞战争的残酷景象,诗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形象地表现了战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

《从军行》小学语文教案范文

《从军行》小学语文教案范文

《从军行》小学语文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从军行》。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作者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认识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采用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运用想象和联想,让学生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情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和平、崇尚英雄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体验。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战争场面的理解。

2. 诗歌创作背景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图片、作者简介等。

2. 准备《从军行》的朗读录音。

3. 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战争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军旅生活吗?谁来说说军旅生活的特点。

2. 诗歌朗读(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内容,解释关键词语。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4. 战争画面想象(1)教师展示相关战争图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战争场面。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想象和感受。

5. 诗歌背诵(1)教师鼓励学生背诵诗歌,提醒注意事项。

(2)学生自由背诵,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军旅生活的小作文。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收集其他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如《长征》、《八一军旗》等,进行比较学习,分析不同诗歌的表达手法和情感。

古诗《从军行》教案:探究王昌龄的写作意图和诗歌艺术

古诗《从军行》教案:探究王昌龄的写作意图和诗歌艺术

古诗《从军行》教案:探究王昌龄的写作意图和诗歌艺术一、教学目的1.了解《从军行》的创作背景和主题,理解王昌龄的写作意图;2.探究诗歌艺术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3.分析古诗的现代意义,拓宽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从军行》的创作背景和主题;2.王昌龄的写作意图;3.诗歌艺术的特点;4.古诗的现代意义。

三、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古代征兵场面,让学生感受到当时战争的残酷和征兵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然后展示《从军行》的首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了解这首诗的创建背景,让学生聚焦于王昌龄在战争时期的心理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思考:1)作者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写的这首诗?2)该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2.了解《从军行》的创作背景和主题通过讲解唐朝时期的战争和征兵制度,让学生了解《从军行》的创作背景。

然后通过精读课文,帮助学生掌握该诗的主题:“从军行”,即描述征战边疆的艰辛。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内容和语言技巧,理解王昌龄写作的心路历程,体会王昌龄边疆生活的楚楚可怜和征战生活的悲惨。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什么样的人应该去从军?3.探究王昌龄的写作意图通过导入作者的生平和代表作,引导学生加深对王昌龄的认识和领略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

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课文解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探究王昌龄写作《从军行》的意图。

学生可以共享各自的分析结果,拼凑出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

4.诗歌艺术的特点通过分析《从军行》的诗歌艺术特点,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唐诗的韵律和表现力。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其他经典古诗的比较,探究唐诗的诗歌风格和审美标准,并让学生从自己的文化背景出发,思考唐诗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影响。

5.古诗的现代意义通过讨论古诗的现代意义,让学生认识到古诗作为文化瑰宝的价值和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古诗对于现代文化和社会的启示,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从军行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从军行人教部编版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古诗教学的魅力和挑战。通过学习《古诗三首》,我发现学生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程度超出了我的预期。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方面值得我反思。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环节,我尝试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去感受古诗中的情感。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种方法是有效的。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可以尝试更多元化的导入方式,如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更直观地感受古诗的意境。
本节课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使其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提升文学鉴赏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文化认同感。同时,引导学生从诗中汲取正能量,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从军行》、《登鹳雀楼》和《静夜思》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意境和情感。
-掌握古诗的韵律特点,如平仄、押韵等。
最后,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部分学生仍对某些知识点存在疑问。因此,我需要在课后及时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并通过个别辅导、布置相关作业等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安排了分组讨论和古诗创作练习。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古诗的创作技巧掌握不够熟练,导致创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难。为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增加一些关于古诗创作技巧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进行交流。这种形式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自信心不足。为了激发更多学生的参与热情,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尝试设置更多有趣、贴近生活的讨论主题,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

《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

《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军行》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

2、结合注释,借助课外资料和工具书,通过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铺垫渲染1、引入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两首诗。

(板书课题:从军行)2、解诗题师: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

一起轻声读读题目,谁读懂了?(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3、铺垫渲染以往我们学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和学生接诗)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过渡:王昌龄在他的笔下,又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边塞风光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请大家把这两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生读)①谁来选一首读一读(师相机点评指导)换另一首读读②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

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图画、想象画面) 请同学们借助这样的方法,默读这两首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

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也可以边读边讨论。

2、析字词、明诗意小结过渡:两首诗表面的意思你们经过合作已弄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深入体会诗中深层的含义。

出示:(一)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三篇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课题,出示课题。

1、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猛打猛冲,屡立战功,频频荣升。

2、理解“从军”板书:从军3、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我们从刚学过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知道:戚家军和其他抗倭军队一起,终于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板书:行。

二、解诗题,知诗人。

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

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三篇)。

2、想去唐朝的边塞,领略一下当时的边塞风光,看看将士们作战的情况吗?现在,我们来学习——————3、说说你对王昌龄有多少了解?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

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诗要读得字正腔圆。

所以我们可以象刚才这位同学一样来读,一个字一个字读,里面有停顿。

我们也还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

4、教师范读,青——海长——云——暗雪——山——。

好,下面我不说了。

看看怎么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5、同学们刚才在王昌龄的引领下,到唐朝的边塞转了一圈,看见了哪些景物?(唐朝的首都是长安(西安),当时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画图出示以上地方。

6、看图读前两句,你有何感受?带上感情读一读。

(戍边将士艰苦、孤寂的生活,怀念家乡)7、过渡语:尽管环境这样恶劣,乡情这样深切,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8、齐读后两句。

2021年古诗从军行王昌龄教案(通用3篇)

2021年古诗从军行王昌龄教案(通用3篇)

2021年古诗从军行王昌龄教案(通用3篇)古诗从军行王昌龄教案1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尝试赏析诗歌。

学习过程: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1、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

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

2、《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

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

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3、王昌龄: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

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

(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2、理解诗意,感情朗读。

(根据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三、课堂探究(一)自主学习(先自主学习以下问题,疑难问题在题号上做出标记。

)1、找出诗中体现边塞风光的景物,思考:这些景物组成一幅怎样的画面?2、抓住“暗”“孤城”体会诗的前两句表现的戌边将士的思想情感。

讨论:这样的场面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3、面对如此残酷的战争,将士们的心情是怎样的?4、前两句的景物描写与后面有什么关系呢?(二)合作研讨(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赶快参加吧!)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从军行》唐 杨炯的古诗教案

《从军行》唐 杨炯的古诗教案

《从军行》古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从军行》这首诗,了解诗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诗的含义,掌握诗的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从军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诗的基本内容,掌握诗的艺术特色。

2. 难点:理解诗的深层含义,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讲述诗人的背景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2. 新课教学:教师讲解诗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含义。

然后,教师讲解诗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

3. 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歌,尝试理解诗的含义。

然后,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感受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含义和艺术特色。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诗的主题和
艺术特色。

四、作业布置:
1. 背诵《从军行》。

2. 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从军行》有了深入的理解,也感受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但是,对于诗的艺术特色,部分学生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 精选1篇

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 精选1篇

《从军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从军行》的作者、创作背景、内容及意义,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英雄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从军行》的内容及意义,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讲述古代战争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对古代英雄的敬仰之情。

(2)向学生介绍《从军行》这首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及内容。

2. 学习诗歌(1)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分析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意义。

(3)讲解诗歌中的生僻字和典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 深入理解诗歌(1)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2)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形式、内容、意境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4. 感悟诗歌(1)让学生谈谈自己在阅读诗歌过程中的感受。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 总结与反思(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从军行》的理解。

(2)反思教学过程,思考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

四、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及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古诗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从军行》诗歌及相关资料。

2. 古代战争的英勇事迹及英雄事迹介绍。

3. 古诗鉴赏的相关书籍及网站。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从军行》的内容及意义,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军行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结合注释,借助课外资料和工具书,通过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铺垫渲染。

(一)引入。

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两首诗。

(板书课题:从军行。


(二)解诗题。

师: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

一起轻声读读题目,谁读懂了?(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三)铺垫渲染。

以往我们学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和学生接诗)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
过渡:王昌龄在他的笔下,又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边塞风光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请大家把这两首边塞诗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生读。


1.谁来选一首读一读(师随机点评指导。

)换另一首读读。

2.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

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图画、想象画面。


请同学们借助这样的方法,默读这两首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
想这句的意思。

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也可以边读边讨论。

(二)析字词、明诗意。

小结过渡:两首诗表面的意思你们经过合作已弄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深入体会诗中深层的含义。

1.出示: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自己轻声读一读,你从中看到了边塞的什么?(青海湖、长云铺天盖地,很长很长、雪山、一座孤城,还看到了玉门关。


(2)追问:什么样的雪山?(出示雪山图),这
里的雪山,是指祁连山,海拔4000—5000米,终年
积雪,雪光闪耀,异常壮丽。

祁连山因它的雪白而
壮丽,如今怎么就暗了下来呢?(漫天的黄沙,四
起的硝烟,让雪山变暗了,边塞变暗了。


(3)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这两句。

(4)人有时会因心情的不同而对周围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就如杜甫国破家亡时“看到盛开的繁花溅泪,听到鸟的叫声亦惊心。

”再读读这句,对“暗”还有不同的理解吗?(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心情也是暗淡的。

)指导感情朗读(你不仅走进了边塞,也走进了征人的心啊!)
(5)在你积累的诗句中有和玉门关有关的吗?背给大家听。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6)联想到这些诗句,再读这句诗,哪个字撞击着你的心扉?(孤独,对故土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把你的感受融在诗句中,再读。

2.出示: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齐读,谁愿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在黄沙满天的战场上,征人的金甲都被磨破了,他们表示不破楼兰就不回来。


(2)师:“穿”是“穿上金甲”吗?(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


金属制作的盔甲会磨破!不可思议呀!你认为可能吗?
边塞将士是怎样把金甲磨破的?(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

)磨破的是金甲,磨不破的呢?
(3)指导感情朗读: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将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所有的豪情、气势都融在了这两句诗里。

(刀光剑影、生死拼搏里横刀立马的身影,流露着马革裹尸的豪情。


豪壮的语言中,你感受到了将士们一颗怎样的心?(决心,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的决心,一颗热爱祖国的决心。


(三)感悟诗情。

“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铿锵有力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将士们的万丈豪情,难道他们就不思念家乡的亲人,真的不想还吗?
家乡的亲人也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们啊!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
也许两鬓斑白的双亲拄着拐杖一次次在村头翘首以盼;也许一双年幼的儿女在一次次的呼唤父亲回家;也许留守家园的妻子因思念而过早的让黑发染霜。

请你们代替边关的将士们给家乡的亲人写一封信,告诉他你为什么“终不还”。

学生练笔、交流。

(结合学生交流,板书:忠心报国。


(四)练习背诵。

过渡:短短的二十八个字,让我们感受到了戍边将士的豪迈情怀,第二首诗又将为我们展示了边塞将士们怎样的生活呢?
出示: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轻声慢慢地读,细细地品味,诗中的哪个字、哪个词、哪句话深深触动了你,就把它画下来,再读、再品。

2.着重引导学生欣赏品味“昏”,“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风沙遮天蔽日。

一个“昏”字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出征的军队卷尘挟风,气势逼人。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让我们想象到了前锋部队的英勇,也想象到了前方的仗打得艰苦、出色。

3.师小结: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处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我们去体会,去遐想。

这就是王昌龄的高明,不怪人们称他为“七绝圣手”。

4.感情朗读、背诵。

三、总结全诗,升华悟情。

(一)不是每场战斗都能像这次这样取得胜利,“一将功成万骨枯”战斗的胜利是用许多将士“白骨掩蓬蒿”的壮烈牺牲换来的,战火无情,“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由来征战地,能得几人还。

师:“能得几人还?即使人未还?可守边的战士们却——(引导读:“黄沙百战穿金
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二)在这两首诗里,我们看到了塞外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感受到了守边战士戍边的凄苦孤独与悲凉,更感受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决心以及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这凄美、悲壮,向上的画卷就是唐朝的边塞诗。

四、拓展延伸。

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共七首,七首诗七幅不同的画面,我们今天学的是其四、其五,还有另外五首大家课后选自己喜欢的读一读。

感兴趣的同学回家之后可以再收集一下其他诗人的边塞诗读一读,感受盛唐边塞诗的悲壮,豪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