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沉降变形处理方案(终稿)

合集下载

隧洞变形处理方案

隧洞变形处理方案

隧洞变形处理方案隧洞是现代交通建设中常见的工程结构,但由于地质条件、施工技术等因素的影响,隧洞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变形问题。

为了确保隧洞的安全运营,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案来解决隧洞变形问题。

一、问题分析隧洞变形问题主要包括地表沉降、隧道壁面开裂、隧道顶部下沉等情况。

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隧洞结构的破坏,甚至危及隧洞的使用安全。

二、处理方案1. 地表沉降处理方案地表沉降是隧洞变形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地表沉降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加固地基:通过加固地基的方式,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减少地表沉降的发生。

- 补充土方:在地表沉降的区域,补充适量的土方,填平沉降区域,恢复地表的平整度。

2. 隧道壁面开裂处理方案隧道壁面开裂是隧洞变形中较为常见的问题。

为了解决隧道壁面开裂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补强隧道壁面:对开裂的隧道壁面进行补强处理,使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进行加固,增强隧道壁面的承载能力。

- 注浆处理:通过注浆技术,将浆液注入开裂部位,填充裂缝,增强隧道壁面的整体稳定性。

3. 隧道顶部下沉处理方案隧道顶部下沉是隧洞变形中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隧道顶部下沉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加固隧道顶部结构:对下沉的隧道顶部进行加固处理,使用钢梁等材料进行加固,增强隧道顶部的承载能力。

- 排水处理:通过排水系统,及时排除隧道内部的积水,减少水压对隧道顶部的影响,防止进一步下沉。

三、处理效果评估在实施隧洞变形处理方案后,需要对处理效果进行评估。

评估的主要指标包括地表沉降情况、隧道壁面开裂情况、隧道顶部下沉情况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和分析,可以评估处理方案的有效性,并及时调整和改进处理措施。

四、结论隧洞变形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施工技术等多个因素。

通过科学合理的处理方案,可以有效解决隧洞变形问题,确保隧洞的安全运营。

在实施处理方案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操作,确保处理效果的可靠性和持久性。

隧道沉降变形处理方案(终稿)

隧道沉降变形处理方案(终稿)

隧道出口沉降变形处理方案一、设计情况1、 D65+100~ D65+450段原设计为Vc型复合衬砌,支护及衬砌参数:超前支护采用Ø89管棚,初期支护采用拱墙工22钢架,间距0.5m,拱部采用φ22组合中空注浆锚杆,边墙采用φ22砂浆锚杆,锚杆长3.0m,环纵向间距为1.2×1.2m,锁脚锚管长4.5m,每榀每侧2根,φ6钢筋网片间距20×20cm,C30喷射混凝土厚28cm,衬砌厚度为55cm,仰拱厚65cm。

2、设计地质情况:设计围岩为白垩纪下统磨石砬子组砂砾岩,拱顶为砂砾岩和弱风化砂砾土分界线,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有裂隙水。

二、施工及沉降变形情况目前掌子面施工至 D65+348,按三台阶法开挖,中台阶开挖至D65+360,左侧下台阶施工至D65+376,右侧下台阶施工至D65+372,仰拱及填充施工至 D65+382,二衬施工至 D65+406。

10月6日早7:00测得 D65+348~ D65+382段34米发生变形,10月8日测得拱顶最大累积沉降量69.1cm,初支出现不同程度变形及侵入二衬限界。

地表观测相对高差发现地表下层,沉降范围D65+348~ D65+376,最大下沉量达1.1m。

三、施工计划安排1、2012年10月15日至2012年11月20日对洞内沉降变形段进行加固和洞顶地表的封闭覆盖。

2、2013年4月1日至2013年8月31日对洞内沉降变形段进行换拱并施做二衬。

3、出口掌子面不再掘进,采取隧道进口掘进贯通。

四、处理方案(一)方案目标:1、控制沉降,安全过冬,确保冻融期安全;2、保证隧道贯通时掌子面和现已开挖变形支护段的安全。

(二)控制沉降变形措施1、施做衬砌对目前已施作仰拱及初支还没变形地段,加快二衬施工推进至D65+382处,避免初支变形范围进一步扩大。

2、 D65+382~ D65+348沉降段加固(1)加固原则:先洞内后地表,洞内由外向里进行,先用套拱加固后径向注浆。

隧道沉降处置方案

隧道沉降处置方案

隧道沉降处置方案1. 引言隧道是现代交通工程中常见的一种交通通道形式,其建设在城市交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各种地质、工程和环境因素的影响,隧道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沉降问题。

隧道沉降会对交通运行安全和城市的承载能力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对隧道沉降的及时处置方案非常重要。

本文将针对隧道沉降问题,介绍一种具体可行的处置方案,以确保隧道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与安全。

2. 隧道沉降原因分析在提出沉降处置方案之前,首先需要分析隧道沉降的原因。

常见的隧道沉降原因主要包括:1.地下水位变化:地下水位的变化会导致土层的饱和程度改变,从而引起土壤的重新压缩,进而导致地表和隧道沉降。

2.地下施工引起的土体变形: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地下挖掘和土体开挖会引起土体变形和重新压实,从而导致隧道沉降。

3.地下虚空区域:地下空洞、地下沉积物的溶解和回填不充分等原因会导致地下虚空区域的形成,进而引起地表和隧道的沉降。

4.地下管线破裂或泄漏:地下管线的破裂、泄漏和漏水等情况会导致土壤流失和土体变形,进而引发地表和隧道的沉降。

3. 隧道沉降处置方案为了有效应对隧道沉降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处置方案:3.1 地下水位控制与调节针对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沉降问题,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建立监测系统,实时监测隧道周边地下水位的变化,及时预警并采取措施进行调节。

•调整附近地下水抽排井的运行模式,以控制地下水位的上升或下降。

•加强对附近地下水文环境的研究,制定合理的地下水资源利用方案,以减轻地下水位变化对隧道的影响。

3.2 地下施工监控与加固针对地下施工引起的土体变形和沉降问题,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建立地下施工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施工过程中土体的变形和沉降情况。

•采用合理的支护结构和加固手段,如岩石锚杆、土钉墙等,来稳定土体并减少沉降现象的发生。

•严格控制地下施工工序,避免过度开挖和土体回填不当等问题。

3.3 地下空洞处理与填充针对地下空洞引起的沉降问题,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地质勘察和分析,及时发现地下空洞的存在并进行标记和记录。

隧道变形的技术处理方案

隧道变形的技术处理方案

— 203 —
原则, 爆破剥离已损毁的钢拱架, 减小爆破时对已注 浆固结围岩的扰动。
º 孔位结构: 沿隧道开挖断面方向钻孔时, 钻孔 深度宜大于初期支护喷层厚度的10~15 cm , 以达至 爆破破坏损毁工字钢及喷射混凝土厚度的最佳效 果; 对于Ⅱ、Ⅲ类围岩, 因围岩较为松软, 为避免造成
较大 超 挖, 不 宜 采用 深 孔爆 破, 一般 孔 眼间 距 为 30~40 cm, 钻孔方向宜垂直爆破面; 沿隧道开挖外 轮廓线方向( 即线路方向) 钻孔时, 孔眼相当于辅助 周 边眼, 孔深宜控制在开挖进尺长度的 1/ 2, 孔眼间 距宜为 30~40 cm, 以便达到光爆效果。见图 4。
表1
名称和规格型号
主要用途
L YS EC 液压潜孔钻机 英格索兰 VHP- 700 空气压缩机
HBW - 100 型高压注浆机 ZBX - 500 液压油泵
导管钻孔 供 风 注 浆
回油设备、辅助钻孔
º 施工工艺流程简介, 见图 2。 2. 2. 2 扩挖换拱施工技术处理
以新奥法“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弱爆破、强 支护、勤量测”为指导思想, 在合同工期内, 科学合理 地安排隧道总体施工进度计划。根据发达隧道的断 面型式及工程特点, 为确保隧道扩挖换拱质量, 制定
— 20 2 — 公 路 2005 年 第 10 期
图2
了以下施工方案。 2. 2. 2. 1 全断面( 局部) 扩挖换拱初期支护、二衬参
数的选择 ( 1) 初期支护措施。 隧 道初 期支护设置为 I20b 工字钢架, 间距为 50 cm / 榀, 纵向连接采用 <25 钢筋进行连接, 并采用 剪刀型形式, 环向间距为50 cm/ 根, 钢筋网采用双层
拱脚处宜加强药量, 各孔装药量宜控制在200~ 400 g 范围内, 并采用 5 或 7 段微差毫秒雷管进行引 爆; 拱部多钻孔, 少装药或不装药; 各炮孔装药后应

隧道坍塌处理方案

隧道坍塌处理方案

隧道坍塌处理方案目录一、前言 (2)1.1 编制目的 (2)1.2 编制依据 (3)二、隧道坍塌原因分析 (4)2.1 自然因素 (4)2.2 人为因素 (5)三、隧道坍塌预防措施 (6)3.1 加强地质勘探 (7)3.2 优化设计方案 (8)3.3 提高施工质量 (9)3.4 完善应急预案 (11)四、隧道坍塌应急处理流程 (12)4.1 应急响应 (13)4.2 现场处置 (13)4.3 救援与疏散 (14)4.4 事故调查与处理 (16)五、隧道坍塌处理技术 (17)5.1 堵塞物清除 (18)5.2 衬砌加固 (20)5.3 支护结构修复 (21)5.4 隧道排水 (22)六、案例分析 (23)七、总结与展望 (24)7.1 实践经验总结 (25)7.2 未来发展趋势 (26)一、前言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交通需求的日益增长,隧道工程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隧道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地质和环境问题,其中隧道坍塌事故尤为严重。

制定一套科学、合理且实用的隧道坍塌处理方案至关重要。

本处理方案旨在针对隧道坍塌事故,明确应急处理原则和目标,为救援人员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操作指南。

该方案还将对隧道坍塌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降低类似事故的发生概率。

在本处理方案中,我们将充分考虑隧道坍塌的各种可能因素,包括地质条件、施工工艺、材料质量等,并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技术,确保方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我们还将在方案中强调应急救援的重要性,提高应对隧道坍塌事故的整体能力。

本处理方案将为隧道坍塌事故的处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操作指导,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1.1 编制目的本处理方案的编制目的在于明确隧道坍塌事故的处理原则、步骤和措施,以确保在发生隧道坍塌事件时,能够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处置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损失。

通过制定详细的处理方案,为现场指挥人员提供指导,确保各项救援措施的有效实施,也为后续的事故调查分析和经验总结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探讨隧道沉降的补救措施

探讨隧道沉降的补救措施

探讨隧道沉降的补救措施1出现沉降的原因分析ﻭﻭﻭ据查勘,隧道出口左侧是一条深沟,这几天连续下雨,并且老百姓开挖的其他沟渠水量汇集至该深沟,地表水下渗导致洞内粉质粘土含水量加大,增大了土体自重、破坏土体稳定性。

加上土体本身松散,土压力大。

根据粉质粘土自身的特性,该段为含部分碎石性粘土,土体松散,自稳能力差,遇水后更差,极易出现局部压力大,造成土体变形,导致隧道下沉。

土体含水量大,使得粉质粘土粘聚力下降,甚至消失,产生巨大的变形力,支护抗力不足.根据开裂现在情形看,向偏压一侧变形,混凝土开裂,钢架变形,因此因隧道断面大、向一侧偏压,产生巨大的挤压力.隧道开挖断面大、跨度大,加上偏压,本隧道最大跨度约14。

7m,开挖过程中扰动对围岩影响大.ﻭ2整治方案ﻭﻭ地表处理发现下沉后,沿着开裂区域外施作梯形C25混凝土天沟,尺寸为1.6m×0。

6m,厚度0。

3m。

下沉影响范围内,查找裂缝,采用快硬水泥砂浆及时封堵,并且及时采用彩条布覆盖,防止雨水直接下渗。

并且按照间距3m,梅花形布置,采用42mm小导管进行注浆固结,长度4~6m。

严格记录钻孔数量、深度、导管安放和注浆量,并控制注浆压力和观测洞内外情况。

注浆处理完成后,对开裂区域挂网喷锚,钢筋采用8,网格为10×10cm,混凝土强度为C25,厚度为10cm.洞内处理洞内回填土出现下沉后,及时清理洞内施工工具,组织车辆、机械,从弃土场拉土到隧道内,填筑高度至少3m,挖机、自卸车、推土机相结合,分层填筑,并且实时采用推土机来回走动压实。

专人指挥,防止洞内施工时,看不清楚。

施打锁脚锚杆采用108mm导管施做,对变形大的,采用6根,长度6m,并且注浆固结,变形小的采用4根42mm的导管,长度4m,注浆固结,限制钢架底脚变形。

锁脚钢管数量和直径均比设计和加大.增设横向和竖向钢管支撑隧道拱脚部位采用200~250mm钢管从掌子面到洞口方向横向支撑初期支护拱架,间距1.2m;竖向采用200~250mm钢管支撑,间距1.2m,并且在管内灌注混凝土。

隧道塌方处置方案

隧道塌方处置方案

隧道塌方处置方案隧道建设在现代交通枢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复杂的地质环境和不可预知的因素,会发生塌方等意外情况。

本文将介绍隧道塌方的处理方案,包括现场处置、清理和修复等方面。

一、现场处置1. 紧急处理当发生隧道塌方时,应及时组织救援人员赶赴现场,设置隔离带,并对受困人员进行营救和转移。

在疏散人员时,应根据现场情况确定疏散路线和口径,确保人员安全。

2. 数据收集在紧急处理的同时,应立即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

包括堆积深度、稳定情况、裂缝宽度、锚杆张力等数据的测定和分析。

据此初步判断塌方原因,为后续处置提供依据。

二、清理1. 移除土石当隧道塌方后,需要对堆积的土石进行清理。

但由于塌方带状宽度较大,且可能造成二次塌方,所以需要先行进行稳定措施,如设置支撑和加固设施。

2. 清理渗漏隧道塌方后,可能会导致地下水源渗漏,需要对渗漏处进行封堵。

同时,还需要对排水系统进行维修和检查,确保排水畅通。

3. 避免二次塌方在清理过程中,需要避免造成二次塌方。

可以采用松塌方式,即从上往下,从外往内进行逐层清理。

同时,加强对环境的监测,及时发现并防范二次塌方的发生。

三、修复1. 补充土石隧道塌方后,需要重新加固土石堆积,以恢复道路和隧道的使用状况。

在重新加固时,需要按照地质学原理进行设计,选用合适的土石材料,确保加固的牢固性和稳定性。

2. 修复设施隧道塌方后,还需要重新修复和检测设施,确保设施的安全和完好。

检测项目包括隧道环境检测、隧道照明设施检测、通风系统检测、安全标志等检测。

最后,隧道塌方的处理需要严格按照安全标准和地质学原理进行操作,避免造成二次灾害和人员伤亡。

同时,对于隧道建设和管理者来说,需要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以确保隧道的安全和可靠使用。

隧道坍塌处理方案

隧道坍塌处理方案

钟家山隧道出口左洞ZK91+651~ZK91+641段拱顶沉降处治方案一、工程概述:吉莲高速公路B5标钟家山隧道ZK91+651~ZK91+641段拱顶,于2013年9月6日~11日连续不断沉降。

截至2013年9月11日:K91+648累计沉降量-166.2mm、K91+644累计沉降量-176mm、 K91+642累计沉降量-169mm。

2013年9月12日K91+642断面沉降量为-124.1mm ,经断面检测ZK91+651~ZK91+641段初支均侵线,尝试开挖掌子面Zk91+641出现掉块严重,且本段上导见多处环向裂缝,为施工安全考虑,暂停洞内上导开挖施工。

地质情况:ZK91+651~ZK91+641段地质为强风化页岩(局部夹砂岩),黄色、黄褐色,泥质结构,片状构造,岩质软,易机械散体,遇水软化崩解,局部夹砂岩(一般2~4m内出现夹层),裂隙发育,内侧含微量渗水,岩层倾角主呈15~250。

开挖后岩层遇水层层剥离,拱顶逐渐掉块坍塌。

掉块呈泥质、遇水软化、十分破碎,围岩无自稳力。

该段突水情况:2013年9月16日19:24分掌子面上导内侧股狀出水,水量约7.5m3/h。

17日19:10分掌子面上导内侧水量猛增至175m3/h,该隧道为返坡隧道,5台功率为30m3/h水泵仍不能保证掌子面不积水,随调水泥罐车往洞外运水,一直持续至19日水量逐渐减少至35m3/h,掌子面上导内侧持续出水。

二、塌方处理情况1、2013年8月27日开挖到ZK91+652后,Zk91+652-649拱部形成塌腔,经四方同意采取:初支拱架采用I22b工字钢,纵向间距50cm,预埋回填管,加临时护拱,待稳定后泵送砼施工。

2、2013年09月04日上导施工至Zk91+641后,监控量测显示Zk91+651-641段护拱明显沉降,经四方讨论,采取:暂停上导施工;上导内侧两榀悬空拱架接至中导,护拱同样接至中导;该段护拱施作至掌子面;在该段拱部加两环5m长¢42mm注浆小导管,每排34根,注浆加固围岩施工。

隧道工程施工中的地面沉降处理

隧道工程施工中的地面沉降处理

隧道工程施工中的地面沉降处理隧道工程在城市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隧道的建设和运营,地面沉降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这不仅会给城市的交通和建筑物带来一定的影响,还可能对地下管线和地下水等下方设施造成损害。

因此,合理有效地处理地面沉降问题至关重要。

首先,地面沉降的成因需要得到准确的分析。

地面沉降主要分为自然沉降和人为沉降两种。

自然沉降是指地面在地质条件、降雨和地下水位等自然因素影响下出现的沉降现象,而人为沉降则是由于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地下开挖和土方移动等人为因素引起的。

因此,在处理地面沉降问题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定位,以确定适当的解决方案。

其次,合理的施工方法和技术是预防和控制地面沉降的关键。

在隧道工程施工中,采用合理的支护结构和地下开挖技术,能够有效地减小地面沉降的发生。

例如,使用先进的顶管等管道施工技术,可以降低地面沉降风险,减少对地下管线的影响。

此外,合理设计的水平定向钻孔等技术也能减少地面的振动和变形程度,从而降低地面沉降的影响。

此外,隧道施工后的监测和预测也是地面沉降处理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特定区域进行地面沉降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沉降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现代技术手段,如激光测距和遥感影像等,能够提供准确的地面沉降数据,并进行模拟和预测。

这样一来,工程管理者可以更好地掌握隧道施工对地面沉降的影响程度,并及时采取措施来保护周围的建筑物和地下设施。

最后,解决地面沉降问题还需要兼顾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

隧道工程施工对地面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沉降,还涉及噪音、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因此,在处理地面沉降问题时,需要同时考虑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

例如,在挖掘土方时,可以采取精确的土方预测和控制方法,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降低地面沉降的发生。

综上所述,隧道工程施工中的地面沉降处理不仅需要准确分析地面沉降的成因,还需要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法和技术,同时进行监测和预测。

此外,还应兼顾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确保地面沉降处理的可持续性。

隧道坍塌处置方案

隧道坍塌处置方案

隧道坍塌处置方案隧道坍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交通事故,一旦发生,将会对交通运输造成严重的影响。

隧道坍塌处置方案的制定需要考虑周全,应对灾害发生时能够快速、有效地处置。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隧道坍塌处置方案。

情况评估事故发生后需要第一时间进行现场情况评估。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包括:坍塌点、坍塌范围、信号系统状况、车辆及人员情况等,以便针对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处置方案。

疏导车辆和人员在实施处置方案时,需要对现场车辆和人员进行疏导。

疏导车辆要遵循“车上人下”的原则,避免造成交通拥堵。

一旦出现交通拥堵需要及时引导,及时抢通道路,保障市民出行。

营救被困人员和车辆在坍塌现场,可能会有车辆和人员被困,需要立即进行营救。

在进行营救时,需要了解现场情况,采取合适的救援措施。

根据不同情况,可以采用挖掘方案、开挖逃生通道方案、隧道拆除方案等进行营救。

为了保证救援质量和速度,救援人员要接受专业培训,熟悉救援操作流程,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明确责任在实施隧道坍塌处置方案时,需要明确责任,划分职责。

职责分工明确,责任清晰,能够保证整个处置过程顺利进行。

责任明确对整个营救行动至关重要,避免人云亦云、相互推诿等不负责任的态度和处置方法,更好的协调和提高处置效率。

安全措施隧道坍塌所带来的影响常常超出人们的想象。

因此,在进行坍塌处置的过程中,安全措施尤为重要。

一方面,要保障救援人员的安全;另一方面,要防止二次灾害发生。

应加强监管,规范处置行为,设立安全条线,提高安全防护水平。

综上所述,隧道坍塌处置方案的制定涉及面广,操作复杂。

在设计方案时,需要考虑方案的针对性、可行性、灵活性等因素。

制定好处置方案,建立科学的应急预案,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

隧道区间地表沉降施工方案

隧道区间地表沉降施工方案

隧道区间地表沉降施工方案1. 引言在城市地下隧道工程建设中,地表沉降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地表沉降会给周围环境、建筑物和地下设施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隧道区间地表沉降施工时,需要制定合理的方案来减小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隧道区间地表沉降的施工方案。

2. 施工前的调查和设计在开始施工前,需要进行充分的调查和设计,以了解施工区域的地质和地下情况,并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

2.1 地质调查通过地质调查,了解施工区域的地质特征,包括土质、岩性、地下水位等情况。

这些信息将有助于确定施工方案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2.2 隧道结构设计根据地质调查结果,确定合理的隧道结构设计,包括隧道的几何形状、材质选择等。

同时,需要考虑隧道施工对地表沉降的影响,以减小地表沉降的风险。

3. 施工方案基于前期的调查和设计,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是减小地表沉降的关键。

3.1 地表沉降监测在施工期间,需要对地表沉降进行实时监测。

可以采用测量仪器自动记录地表沉降的变化,并及时预警。

这样可以及时调整施工措施,以减小地表沉降的影响。

3.2 地下水位控制地下水位是影响地表沉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措施进行地下水位的控制。

可以通过排水井和注水井的设置,调节地下水位,减小地表沉降的风险。

3.3 施工方法选择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对减小地表沉降至关重要。

常见的施工方法包括盾构法、开挖法等。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施工方法,并在施工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小地表沉降的影响。

3.4 地表保护措施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地表保护措施,以减小地表沉降对周围环境和建筑物的影响。

这些措施包括设置挡土墙、固定邻近结构物等。

4. 安全措施在施工过程中,要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以保障工人和周围环境的安全。

4.1 工人防护对施工人员要进行相关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并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帽、防护眼镜等。

4.2 周边环境保护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周围环境,避免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减少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

隧道变形处理施工方案

隧道变形处理施工方案

隧道变形处理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与背景本次隧道变形处理工程涉及某一重要交通隧道的维护,旨在解决隧道结构出现的变形问题,保障交通安全和隧道的正常使用。

隧道全长XX公里,采用XX结构设计,自投入使用以来,受地质条件、交通流量、自然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形。

为确保隧道的安全性和通行效率,制定此施工方案进行变形处理。

二、变形监测与分析在施工前,需对隧道进行全面变形监测,通过布设测点、采用精密仪器进行测量,收集隧道变形的准确数据。

同时,结合地质勘察资料和历史变形监测数据,对隧道变形进行分析,确定变形类型、变形速率和变形趋势,为后续施工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三、原因调查与评估针对隧道变形,需开展原因调查与评估工作。

通过现场勘察、材料检测、专家论证等手段,分析隧道变形的主要原因,如地质条件变化、施工质量问题、外力作用等。

同时,评估变形对隧道结构的影响程度,为制定加固与修复方案提供依据。

四、应急安全措施为确保施工期间隧道安全,需制定应急安全措施。

包括设置安全警示标志、限制交通流量、配备应急救援设备、制定应急预案等。

在发生突发情况时,能迅速响应、有效处理,确保人员和设施安全。

五、加固与修复方案根据变形监测与分析结果,制定加固与修复方案。

针对不同类型的变形,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如注浆加固、锚杆加固、钢支撑等。

同时,对受损部位进行修复,恢复隧道结构的完整性。

方案应明确加固与修复的范围、方法、材料和技术要求。

六、施工方法与步骤为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需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法与步骤。

包括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控制、施工后的验收与养护等。

明确各道工序的具体操作、人员配置、设备使用等,确保施工有序进行。

七、质量与进度控制在施工过程中,需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和进度。

制定详细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进度计划,明确各道工序的质量控制标准和验收要求。

通过定期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监控,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满足要求。

东山隧道DK217+820~+865初期支护变形及山体沉降开裂处理方案1

东山隧道DK217+820~+865初期支护变形及山体沉降开裂处理方案1

东山隧道DK217+820~+865初期支护变形及山体沉降开裂处理方案1第一篇:东山隧道DK217+820~+865初期支护变形及山体沉降开裂处理方案1东山隧道DK217+820~+865段初期支护变形及地表开裂应急处理会商纪要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由京福铁路客运专线安徽有限公司主持,中铁四院京福客运专线建设指挥部、中铁诚业监理公司联合体HFJL-5标项目部、中铁六局HFZQ-6标项目经理部参加,对东山隧道DK217+820~+865段初期支护变形及地表开裂进行了现场勘察,经会商,形成纪要如下:一、DK217+836~+851段洞顶地表沉降开裂及DK217+820~+865段洞内初期支护变形情况东山隧道此段围岩设计为全风化花岗闪长岩,砂土状。

围岩级别为Ⅴ级,衬砌类型为Ⅴb,超前预支护为双层小导管。

洞内初支变形侵限情况:东山隧道DK217+820~+865段初期支护存在侵限情况,主要分布在拱部中线偏左6m~中线偏右4m范围,侵限5~21cm。

DK217+835~+850右侧边墙侵限。

在DK217+840~+855处初期支护两侧墙纵向开裂及拱部局部拱架连接处,有不规则开裂现象,裂缝宽度约1~2mm。

地表开裂情况:洞顶地表共发现3道裂缝:(1)第1道裂缝长度约6.5m,宽度约3cm,裂缝起点里程DK217+836.9,位于隧道中线偏左19.37m,埋深24m;终点里程DK217+843.4,位于隧道中线偏左18.62m,埋深24.5m。

(2)第2道裂缝长度约2.9m,宽度约2cm,裂缝起点里程DK217+844.636,位于隧道中线偏左17.4m,埋深24.1m;终点里程DK217+846.9,位于隧道中线偏左17.5m,埋深23m。

(3)第3道裂缝长度约8.4m,宽度约2cm,裂缝起点里程DK217+843.5,位于隧道中线偏左14.04m,埋深23.5m;终点里程DK217+851.9,位于隧道中线偏左12.4m,埋深21m。

隧道坍塌处理方案

隧道坍塌处理方案

引言隧道是现代交通运输领域的重要设施,但由于各种原因,隧道坍塌事故时有发生。

隧道坍塌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对交通和社会经济活动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制定一套有效的隧道坍塌处理方案对于事故发生后的紧急救援和预防类似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隧道坍塌处理的一般原则、关键步骤以及应急预案的制定。

一、隧道坍塌处理的一般原则在处理隧道坍塌事故时,需要遵循以下一般原则:1.保障人员安全是首要任务。

在进行救援行动前,必须确保救援人员的安全。

对于有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地方,应采取措施防止进一步的伤害。

2.救援行动要由专业人员组织和实施。

坍塌事故的处理需要复杂的设备和专业知识,应由专业救援队伍负责组织和实施,确保行动高效、安全。

3.快速有效地进行事故现场勘查。

及时了解坍塌的范围和状况,有助于快速制定救援计划和采取相应措施。

4.高效的通信系统是必不可少的。

在坍塌事故中,保持与被困人员和救援队伍之间的通信畅通,以便及时了解救援进展和调整救援计划。

二、隧道坍塌处理的关键步骤1. 警示和报警一旦发生隧道坍塌事故,第一步是向相关部门和群众发出警示,并迅速报警。

警示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媒体广播等方式进行,报警要向消防、交通、医疗等部门报案。

2. 现场勘查和救援计划制定在坍塌事故现场,需要由专业救援人员进行现场勘查,了解坍塌范围、被困人员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的次生灾害风险。

基于现场勘查结果,制定详细的救援计划。

3. 紧急救援紧急救援是最关键的环节,救援人员需要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迅速进入坍塌区域进行人员搜救和伤员救治。

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方法,采取适当的措施,例如使用搜救犬、救生器材等。

4. 次生灾害防范坍塌事故后,常常伴随有次生灾害的风险,如火灾、瓦斯泄漏等。

救援人员需要及时掌握次生灾害的风险,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保障救援行动的安全。

5. 现场清理和恢复工作当坍塌区域的人员搜救和伤员救治工作完成后,需要进行现场清理和恢复工作。

隧道沉降处置方案模板

隧道沉降处置方案模板

隧道沉降处置方案模板1. 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交通运输建设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建设地下隧道以缓解道路交通压力,提高城市交通效率。

然而,在隧道建设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施工技术、设计计划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隧道沉降等问题。

因此,为保证隧道的安全及运营能力,需要制定适当的隧道沉降处置方案。

2. 隧道沉降处置方案制定流程2.1 阶段一:问题发现及报告首先,需要进行隧道沉降问题的发现和报告。

对于已经通车的隧道,可以通过长期巡查和常规检测等方式发现沉降问题。

对于正在建设的隧道,需要在施工中进行实时监测以及结构安全评估等工作,及时报告沉降问题。

2.2 阶段二:沉降问题诊断在收到沉降问题报告后,需要对隧道沉降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

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因素导致的沉降:地质因素、设计因素、施工因素、物理因素等。

需要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具体原因。

2.3 阶段三:处置方案制定根据沉降问题的具体原因,制定出相应的处置方案。

常用的处置方案包括:地面加固、隧道压岁、地下加固、岩层加固、支撑结构加固等。

2.4 阶段四:方案执行根据制定的隧道沉降处置方案进行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处置措施并形成相关的技术文件以备以后参考。

3. 隧道沉降处置方案模板3.1 问题发现及报告在此处列出发现隧道沉降问题的时间、地点等基本信息。

3.2 沉降问题诊断在此处分析隧道沉降问题的具体原因,并进行诊断。

3.3 处置方案制定在此处制定隧道沉降处置方案。

包括处置措施、施工计划、技术指标要求等。

3.4 方案执行在此处记录隧道沉降处置方案的实施情况。

包括监测数据、实施措施、效果评估等。

4. 隧道沉降处置方案示例4.1 问题发现及报告时间:2021年5月1日地点:某城市某隧道4.2 沉降问题诊断通过现场实地勘察和沉降监测数据分析,诊断出该隧道沉降问题主要由地质因素引起,存在地层层理倾斜及地下水抽降等因素。

4.3 处置方案制定根据诊断结果,综合确定下列处置措施:1.加固地面,利用预应力锚杆、优质混凝土等方式加固地面,提升地面整体承载力。

隧道浅埋段初支沉降整改方案

隧道浅埋段初支沉降整改方案

隧道出口初期支护下沉变形开裂处理方案一、隧道出口变形沉降情况4月24日隧道架子队发现洞内拱顶出现环向裂纹,里程K126+22X,环向裂纹长15m,宽约0.5cm。

4月28日到4月29日大雨后发现洞内新增裂纹5条:里程K12X+21X处,环向裂纹长10m,宽约1cm;里程K126+21X.8处,环向裂纹长15m,宽约1cm;里程K12X+21X处,环向裂纹长8m,宽约1cm;里程K12X+21X.5处,环向裂纹长12m,宽约1cm;里程K12X+21X处,环向裂纹长10m,宽约1cm。

同时发现地表K12X+21X处出现横向沉降裂缝,长度约10m,裂缝宽最大处有5cm。

初支变形测量情况附表如下:里程拱顶日下沉速度(mm/d)累计收敛值(mm) 侵入二衬数量(mm)4月28日4月29日K126+23X 2.0 5.9 24.7 0K126+22X 0 142.6 162.1 119K126+22X 0 140.0 156.4 108K126+21X 0 143.6 161.8 122K126+21X 0.9 155.3 170.6 112DK126+209 0.5 156.9 165.1 124DK126+207 2.6 132.7 139.3 73二、现场处理措施发现问题后,工区架子队立即停止施工,回填掌子面后要求作业人员撤出洞外,在洞内和地表有裂纹处设置警告线对危险区域进行圈挡,并安排测量人员加强监控测量,同时向工区、项目部及监理分站汇报现场情况。

4月29日下午,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三方在二工区第二架子队会议室,召开了关于隧道出口初期支护下沉变形开裂处理方案的会议,讨论处理方案。

三、处理方案1、防排水及观测工作。

用秸秆将洞顶中间部位较低处垫高,用彩条布将洞顶DK126+197至DK126+230段地表覆盖,横向覆盖宽度为20m,形成中间高周围低的散水坡以利于排水,在彩条布覆盖范围外设置截水沟,避免雨水再次侵入。

暗挖隧道穿路路面沉降专项应对方案

暗挖隧道穿路路面沉降专项应对方案

暗挖隧道穿路路面沉降专项应对方案暗挖隧道穿路路面沉降是指在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地下水位的改变或施工挖掘引起的地下水脱空现象,导致地表路面发生下沉的情况。

这种情况会给交通运输和城市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危害。

因此,必须制定专项对策来应对暗挖隧道穿路路面沉降问题。

1.预防措施:隧道施工前应进行充分的地质勘察和水文地质调查,以了解地下水位和地层情况,预测可能出现的暗挖隧道穿路路面沉降风险。

根据调查结果,采取适当的防控措施,包括:-构筑临时马蹄槽或围堰,防止地下水流失和回灌;-使用泥浆平衡盾构机进行掘进,保持地下水位相对稳定;-采用张拉预应力或喷射注浆技术,加固地下岩土和路面。

2.监测与预警系统:建立全面的监测与预警系统,对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地下水位、地表沉降等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该系统应包括:-地下水位监测系统:安装水位测量仪器,实时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地表沉降监测系统:采用测量仪器对地表沉降进行定期和实时监测;-数据分析与处理系统: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及时发出预警信号。

3.施工控制:对隧道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地下水位变化和地表沉降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包括:-合理安排挖掘顺序和施工进度,避免过度挖掘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或地表沉降;-采用适当的降水井、抽水泵等设备,控制地下水位的变化;-在地表沉降较大的区域,加大支护措施,如加固地基、搭建临时桥梁等。

4.应急预案: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对可能发生的暗挖隧道穿路路面沉降问题进行应急处理-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和评估,判定沉降情况的严重程度;-采取紧急措施保护周边建筑物和交通设施的安全;-进行彻底的修复和恢复工作,尽快恢复交通运输和城市发展的正常秩序。

总之,针对暗挖隧道穿路路面沉降问题,应制定预防、监测、施工控制和应急预案等方案,旨在保障交通运输和城市发展的顺利进行,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地表路面不发生下沉现象,最大限度地减少潜在的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

隧道变形评估资料--沉降变形监测(终稿)

隧道变形评估资料--沉降变形监测(终稿)

太中银铁路无碴轨道线下构筑物变形评估资料—横山隧道沉降变形监测SJS-Ⅳ标中交太中银工程指挥部二〇〇九年七月编写:复核:审核:审定:目录一、工程概述 (1二、一般规定 (1三、沉降观测的内容 (2四、沉降观测点的布置 (2五、观测精度 (3六、沉降观测频度 (3七、评估分析依据及方法 (3八、隧道基础沉降观测数据整理 (4九、沉降预测分析 (33十、沉降预测结论及需要说明的其它问题 (48十一、附件 (49附表1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准备工作检查记录表 (49附表2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结果评估验收记录表 (50附图:隧道围岩级别里程划分及隧道基础变形测量点布置图 (51测量仪器设备鉴定证书,专业观测人员资质证书附件 (54一、工程概述工程名称:新建铁路太原至中卫(银川线横山隧道横山隧道位于山西省柳林县西部,线路呈“Z”字形,大体上由东向西延伸。

线路设计为桥隧相连,故连接山西和陕西的黄河特大桥也包括在测区之内。

测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区,地形起伏较大,冲沟发育,山峦重叠,沟壑纵横,植被较少,多为红枣、土豆等作物,地形崎岖复杂,海拔640~ 990米之间,相对高差约350米,山势陡峭,大面积覆盖黄土。

横山隧道所处地区为暖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受季风环流控制,寒暑分明,夏短冬长;空气含湿量处于湿润与干燥之间,夏热湿润,冬寒晴燥。

降水少,风沙大。

季风气候特别明显,四季干湿冷热分明,主要气象资料如表1-1。

气象资料要素表隧道基本概况:横山隧道是太中银铁路工程中的长大隧道之一,隧道设计为双线单洞隧道,横山隧道起止里程为DK208+367~DK216+004.5,全长7637.5m;进口在柳林县穆村镇新庄村,出口在军渡镇,与黄河特大桥相连。

横山隧道左线进口(DK208+367至DK209+436.82、DK213+240.33至DK213+487.28和DK215+899.76至出口(DK215+998为直线,DK209+436.82至DK213+240.33、DK213+487.28至DK215+899.76为半径2800m的曲线(JD60、JD61;线路直线段左右线线间距为4.4m。

隧道坍方应急预案

隧道坍方应急预案

隧道坍方应急预案1、隧道坍方引起的直接后果是地面沉陷,造成道路破坏,危急行人和交通安全,造成恶略的社会影响。

2、预防措施1)采用人工配风镐开挖施工,减少对土体的扰动。

2)洞内配备足够的装土草袋,木料、型钢,一旦发现掌子面塌陷,立即封堵支顶,并喷射混凝土封闭掌子面,插打压浆管压浆防止塌陷和减少地面下沉。

3)开挖过程中,为防止拱顶和边墙处土体塌陷,采用插板封堵。

4)开挖过程中,对掌子面喷射混凝土封闭。

5)开挖支护力求快速,开挖进尺控制在0.5米,初期支护快速成环,尽早封闭。

6)加强塌方的预测。

采用探孔对地质情况或水文情况进行探察,坚持经常观察洞内围岩受力及变形状态,及时发现塌方的可能性及征兆。

7)加强初期支护,控制塌方。

开挖出工作面后,及时进行初期支护,防止局部坍塌,提高暗挖断围岩整体稳定。

8)沿暗挖通道位置,在现况路面上通铺12mm钢板。

3、处理措施1)局部坍方只是部分开挖面土层剥落,施工时及时处理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一般是停止开挖,迅速向坍方面挂钢筋网片,及时喷射混凝土,也可用木板、编织袋等封住掌子面,用方木支撑,然后再进行处理。

处理前一般封闭掌子面,注浆加固土层,再重新开挖。

2)掌子面失稳掌子面失稳一般引起的坍方后果都较为严重,施工中必须避免。

如施工中发现掌子面失稳引起坍方,按应急方案处理,立即用编织袋、木板、方木等支撑掌子面,同时立即向掌子面喷射混凝土并预埋注浆管。

掌子面失稳立即处理,避免坍方扩大。

3)坍方引起地面沉陷,立即联系商品砼拌合站紧急调用早强速凝商品砼灌注在坍陷部位,同时在坍陷部位设置交通导向标志,夜间设置指示灯,并由派出所人员维持交通秩序。

隧道坍塌处理方案

隧道坍塌处理方案

隧道坍塌处理方案1. 引言隧道坍塌是指隧道内部或周边的土层或岩层失稳,导致隧道结构部分或全部发生坍塌现象。

隧道坍塌不仅给工程施工和交通运输带来重大风险,还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制定有效的隧道坍塌处理方案对于确保施工和交通运输的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有效的隧道坍塌处理方案,包括坍塌事故应急响应、坍塌原因分析、坍塌区域清理、修复和加固措施等内容。

2. 坍塌事故应急响应一旦隧道发生坍塌事故,及时的应急响应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应急响应的步骤:1.立即通知相关的应急救援机构,包括消防部门、警察和救护人员。

同时进行紧急疏散,确保人员安全撤离坍塌区域。

2.封锁隧道入口和周边道路,避免其他车辆和行人进入坍塌区域,以减少次生事故和伤亡。

3.开展坍塌原因初步调查,确定坍塌的具体原因和范围。

这将为后续的清理和修复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

3. 坍塌原因分析在处理隧道坍塌之前,需要进行坍塌原因的详细分析。

这可以帮助确定合适的处理方案,并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坍塌原因分析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层或岩层的不稳定性分析:对隧道周边的土层或岩层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探和测试,确定其物理特性和稳定性。

分析是否存在强烈的岩层断裂、土层液化等问题。

2.隧道结构设计和施工质量分析:对隧道的结构设计和施工质量进行评估,包括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和材料的质量。

分析是否存在设计和施工缺陷。

3.外部因素分析:考虑自然环境和人为活动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包括降雨、地震、过量荷载等。

分析是否存在外部因素导致坍塌。

以上分析的结果将为后续的坍塌处理提供指导和依据。

4. 坍塌区域清理清理坍塌区域是隧道坍塌处理的重要步骤。

以下是清理坍塌区域的关键点:1.清理地面杂物和碎石:将坍塌物清除,使隧道入口和周边道路恢复通行能力。

2.移除残余结构物:对于仍然存在的坍塌隐患,必须进行进一步的拆除和清理工作,确保隧道结构的稳定和安全。

3.处理有害物质:如果坍塌导致有害物质的泄漏,必须使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处理和清除,以防止环境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隧道出口沉降变形处理方案一、设计情况1、 D65+100~ D65+450段原设计为Vc型复合衬砌,支护及衬砌参数:超前支护采用Ø89管棚,初期支护采用拱墙工22钢架,间距0.5m,拱部采用φ22组合中空注浆锚杆,边墙采用φ22砂浆锚杆,锚杆长3.0m,环纵向间距为1.2×1.2m,锁脚锚管长4.5m,每榀每侧2根,φ6钢筋网片间距20×20cm,C30喷射混凝土厚28cm,衬砌厚度为55cm,仰拱厚65cm。

2、设计地质情况:设计围岩为白垩纪下统磨石砬子组砂砾岩,拱顶为砂砾岩和弱风化砂砾土分界线,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有裂隙水。

二、施工及沉降变形情况目前掌子面施工至 D65+348,按三台阶法开挖,中台阶开挖至D65+360,左侧下台阶施工至D65+376,右侧下台阶施工至D65+372,仰拱及填充施工至 D65+382,二衬施工至 D65+406。

10月6日早7:00测得 D65+348~ D65+382段34米发生变形,10月8日测得拱顶最大累积沉降量69.1cm,初支出现不同程度变形及侵入二衬限界。

地表观测相对高差发现地表下层,沉降范围D65+348~ D65+376,最大下沉量达1.1m。

三、施工计划安排1、2012年10月15日至2012年11月20日对洞内沉降变形段进行加固和洞顶地表的封闭覆盖。

2、2013年4月1日至2013年8月31日对洞内沉降变形段进行换拱并施做二衬。

3、出口掌子面不再掘进,采取隧道进口掘进贯通。

四、处理方案(一)方案目标:1、控制沉降,安全过冬,确保冻融期安全;2、保证隧道贯通时掌子面和现已开挖变形支护段的安全。

(二)控制沉降变形措施1、施做衬砌对目前已施作仰拱及初支还没变形地段,加快二衬施工推进至D65+382处,避免初支变形范围进一步扩大。

2、 D65+382~ D65+348沉降段加固(1)加固原则:先洞内后地表,洞内由外向里进行,先用套拱加固后径向注浆。

(2)待 D65+382~ D65+406段二衬完成, D65+376~D65+348段监测稳定后,先在 D65+379~ D65+377段施做套拱,套拱采用I22a工字钢架,间距0.5m,共支立5榀,套拱工字钢采用14槽钢进行纵向连接,环向间距2m。

套拱与原初支间喷射C30砼封闭,保护层厚度不小于3cm。

套拱下部采用I22a工字钢架横向支撑,喷射C25砼设临时仰拱。

套拱底面标高在现有原状土基础上施做,底面稍作开挖,套拱基础必须牢固,松软土体注浆加固,提高承载力。

套拱定位后及时施做锁脚锚管,左侧拱脚的锁脚锚管每榀设置三排即6根,长度4~5m,角度5~10度,管内注浆对软弱基础进行固结,以提高承载力,同时插入直径32mm的螺纹钢增加锚管的刚度和抗剪度。

每榀套拱施做前先由测量队对 D65+379~ D65+377段已变形断面测量,套拱工字钢比照变形初支内断面稍小加工,安装时尽可能密贴已变形初支,工字钢外侧与原初支间空隙采用混凝土喷射密实。

(3)在变形地段每间隔2m施作一处套拱。

按以上方法施做D65+375~D65+373、D65+371~D65+369、D65+367~D65+365、D65+363~D65+361、D65+359~D65+357、D65+355~ D65+353、 D65+351~ D65+348段套拱及临时仰拱。

(5)套拱加固施工完毕后开始进行径向注浆,注浆里程为D65+348~ D65+380,注浆环向范围为:上台阶和左右侧中台阶以及左侧部分下台阶范围;注浆孔梅花型布置,孔深5m ,直径50mm导管长度4.5m,间距1m(视注浆效果可适当调整)梅花型布置,浆液水灰比1:1,注浆压力0.5-1.0Mpa。

注浆量视注浆压力而定,当压力不再上升或上升缓慢时换孔,下一个孔的注浆量参照上一个孔的注浆量适当调整。

3、洞内加固完成后开始对地表进行处理。

处理方法为:一是对地表裂缝进行水泥砂浆灌注回填封闭;二是对地表凹陷区用原状土进行回填成拱形,表层铺填粘性土后用防水油布覆盖,将地表水引入周边挖好的截水沟。

(三) D65+382~ D65+348沉降段处理1、处理原则:从外向里进行,采用套拱先加固后逐榀拆除初支换拱处理,仰拱和二衬及时跟进。

2、处理方法和顺序第1步:对 D65+382~ D65+379段原初期支护逐榀拆除换拱,只对初支侵线部分逐榀拆换,采用人工配合“啄木鸟”进行拆除。

拆除原变形拱架将托换的钢架安装至设计位置并喷护完成之后方可拆换下一榀钢架。

钢架落底至下台阶墙脚,初支预留沉降量加大为35cm。

换拱采用工22钢架,间距0.5m,锁脚锚管每环每侧为三排即6根,长度5m,向下倾斜约10度,并注水泥浆。

第2步:对 D65+377~ D65+375段原初期支护逐榀拆除换拱。

方法同第1步。

第3步:拆除 D65+379~ D65+377段套拱和临时支撑,再对该段原已变形初支钢架逐榀拆除换拱,换拱采用工22钢架,间距0.5m,锁脚锚管每环每侧为三排即6根,长度5m,向下倾斜约10度,并注水泥浆。

第4 步: D65+382~ D65+375段换拱完成后,每3m一段开挖仰拱,仰拱开挖采用无爆破机械开挖,并及时施工仰拱初支及仰拱、填充混凝土,封闭成环。

第5 步:施工 D65+382~ D65+375段二衬混凝土。

第6步:对 D65+373~ D65+371段已变形初支钢架逐榀拆除换拱,换拱采用工22钢架,间距0.5m,锁脚锚管每环每侧为三排即6根,长度5m,向下倾斜约10度,并注水泥浆,保证中台阶拱脚土体固结。

第7步:拆除 D65+375~ D65+373段套拱和临时支撑,再对该段原已变形初支钢架逐榀拆除换拱,换拱采用工22钢架,间距0.5m,锁脚锚管每环每侧为三排即6根,长度5m,向下倾斜约10度,并注水泥浆保证中台阶拱脚土体固结。

第8步:对 D65+369~ D65+367段已变形初支钢架逐榀拆除换拱,换拱采用工22钢架,间距0.5m,锁脚锚管每环每侧为三排即6根,长度5m,向下倾斜约10度,并注水泥浆,保证中台阶拱脚土体固结。

第9步:开挖 D65+375~ D65+371段下台阶,单侧落底,每循环1榀钢架。

第10步:开挖 D65+375~ D65+372段仰拱、填充混凝土,封闭成环。

第11步:拆除 D65+371~ D65+369段套拱和临时支撑,再对该段原已变形初支钢架逐榀拆除换拱,换拱采用工22钢架,间距0.5m,锁脚锚管每环每侧为三排即6根,长度5m,向下倾斜约10度,并注水泥浆保证中台阶拱脚土体固结。

第12步:对 D65+365~ D65+363段已变形初支钢架逐榀拆除换拱,换拱采用工22钢架,间距0.5m,锁脚锚管每环每侧为三排即6根,长度5m,向下倾斜约10度,并注水泥浆,保证中台阶拱脚土体固结。

第13步:开挖 D65+371~ D65+367段下台阶,单侧落底,每循环1榀钢架。

第14步:分段开挖 D65+372~ D65+369段仰拱、填充混凝土,封闭成环。

第15步:施工 D65+375~ D65+369段二衬混凝土。

第16步:对 D65+361~ D65+359段已变形初支钢架逐榀拆除换拱,换拱采用工22钢架,间距0.5m,锁脚锚管每环每侧为三排即6根,长度5m,向下倾斜,向下倾斜约10度,保证上台阶拱脚土体固结。

第17步:拆除 D65+367~ D65+365段套拱和临时支撑,再对该段原已变形初支钢架逐榀拆除换拱,换拱采用工22钢架,间距0.5m,锁脚锚管每环每侧为三排即6根,长度5m,向下倾斜约10度,并注水泥浆保证中台阶拱脚土体固结。

第18步:开挖 D65+367~ D65+363段下台阶,单侧落底,每循环1榀钢架。

第19步:开挖 D65+369~ D65+365段仰拱、填充混凝土,封闭成环。

第20步:拆除 D65+363~ D65+361段套拱和临时支撑,再对该段原已变形初支钢架逐榀拆除换拱,换拱采用工22钢架,间距0.5m,锁脚锚管每环每侧为三排即6根,长度5m,向下倾斜约10度,并注水泥浆保证中台阶拱脚土体固结。

第21步:对 D65+357~ D65+355段已变形初支钢架逐榀拆除换拱,换拱采用工22钢架,间距0.5m,锁脚锚管每环每侧为三排即6根,长度5m,向下倾斜约10度,并注水泥浆,保证中上阶拱脚土体固结。

第22步:拆除 D65+359~ D65+357段套拱和临时支撑,再对该段原已变形初支钢架逐榀拆除换拱,换拱采用工22钢架,间距0.5m,锁脚锚管每环每侧为三排即6根,长度5m,向下倾斜约10度,并注水泥浆保证上台阶拱脚土体固结。

第23步:开挖 D65+361~ D65+359段中台阶,单侧落底,每第24步:对 D65+353~ D65+351段已变形初支钢架逐榀拆除换拱,换拱采用工22钢架,间距0.5m,锁脚锚管每环每侧为三排即6根,长度5m,向下倾斜约10度,并注水泥浆,保证上台阶拱脚土体固结。

第25步:开挖 D65+359~ D65+357段中台阶,单侧落底,每循环1榀钢架。

第26步:开挖 D65+363~ D65+359段下台阶,单侧落底,每循环1榀钢架。

第27步:开挖 D65+365~ D65+361段仰拱、填充混凝土,封闭成环。

第28步:施工 D65+369~ D65+363段二衬混凝土。

第29步:对 D65+355~ D65+353段套拱和临时支撑,再对该段原已变形初支钢架逐榀拆除换拱,换拱采用工22钢架,间距0.5m,锁脚锚管每环每侧为三排即6根,长度5m,向下倾斜约10度,并注水泥浆保证上台阶拱脚土体固结。

第30步:开挖 D65+357~ D65+353段中台阶,单侧落底,每循环1榀钢架。

第31步:对 D65+351~ D65+348段套拱和临时支撑,再对该段原已变形初支钢架逐榀拆除换拱,换拱采用工22钢架,间距0.5m,锁脚锚管每环每侧为三排即6根,长度5m,向下倾斜约10度,并注水泥浆保证上台阶拱脚土体固结。

第32步:开挖 D65+353~ D65+348段中台阶,单侧落底,每第33步:开挖 D65+359~ D65+355段下台阶,单侧落底,每循环1榀钢架。

第34步:开挖 D65+361~ D65+357段仰拱、填充混凝土,封闭成环。

第35步:施工 D65+363~ D65+357段二衬混凝土。

第36步:开挖 D65+355~ D65+348段下台阶,单侧落底,每循环1榀钢架。

第37步:分段开挖 D65+357~ D65+348段仰拱、填充混凝土,封闭成环。

第38步:施工 D65+357~ D65+348段二衬混凝土。

3、为保证安全以上施工采用单工序施工,严格在监控量测指导下进行,发现有异常变化立即撤出施工人员,经分析后再采取下步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