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 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生活是一个多棱镜, 总是以它变幻莫测的每一面, 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不必介意别人的观点不同, 不必担心自己的思维偏差, 坚信你自己的眼睛, 你用敏锐的视角去注视这个世界, 执著于你的感悟, 用善于感悟的心灵去体味这多彩的人生, 一定能获得丰富的答案。
1.学习课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
2.认真赏析本文语言, 体会设问的作用。
3.理解富有创造力的人与缺乏创造力的人之间的区别, 并领会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什么?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由此可见, 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 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 圈画文中生字词, 并解释词义。
汲取(jí): 吸取。
推敲: 比喻斟酌字句, 反复琢磨。
根深蒂(dì)固: 比喻根基深厚牢固, 不可动摇。
孜孜(zī)不倦: 勤奋努力, 不知疲倦。
锲(qiè)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锲, 雕刻。
不言而喻(yù): 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喻, 明白。
一事无成: 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不用费力。
2.了解有关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1)议论文: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进行分析、论证, 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和见解的文章。
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 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和主张。
论据: 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
论证: 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2)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道理论证: 使用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观点。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来对比, 在对比中证明观点。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13学习内容十九、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1课时)课型编写人审核人年级7学科语文学习目标1、识记相关常识和生字词。
2、掌握重要句子的含义。
3、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学习重难点1、掌握重要句子的含义。
2、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学习过程说明预习板块1、给黑体字注音:恭喜()根深蒂固()归根到底()渊博()孜孜不倦()汲取()持之以恒()推敲()锲而不舍()机械()2、议论文的三要素:()、()、()。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等。
探究板块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人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之后,也可能在6个月之后,6年之后。
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我对此完全赞同。
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
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
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形式。
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
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上打制器上加上葡萄村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组合就是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
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
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
”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第13课 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
《第13课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扎实掌握(汲取、锲而不舍等)字词并灵活运用。
2.通过合作探究,学会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全力以赴,激情参与。
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学习重点:学会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学法指导1.预习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并自读课文两遍。
2.思考课后习题,勾画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不少于3处)。
3、理清文章的思路,并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4.积累有关创造的格言:全民族创造性思维的自由发挥将决定着国家未来的繁荣昌盛。
—爱因斯坦人类若能发挥一半的大脑功能,他就能轻而易举地学会40种语言,背诵整本百科全书,拿21个博士学位。
—叶夫里莫夫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江泽民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陶行知预习案【资料链接】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
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
议论文的种类:立论文、驳论文。
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一)、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意思汲()取:根深蒂()固:锲()而不舍:孜孜()不倦:不言而喻():持之以恒():(二)、为了论证“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列举了两个事例:一是——————————————-;二是————————————————(三)、【我的疑问】学习建议:请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或疑惑写下来,准备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讨论解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这里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证?文章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简析。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的人。 【自主学习】 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和写法。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锲而不舍() 2、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不言而喻:锲而不舍:汲取:推敲: 3、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的? 【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作者由此得出什幺结论? 2、为什幺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是运用怎样 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事理的? 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这里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证?文 章还运用了什幺论证方法?请举例简析。 4、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主要依据是什幺? 5、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这里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证?文 章还运用了什幺论证方法?请举例简析。 【展示提升】 阅读课文中的“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一段至结尾四段,回答问题。 1、第一段中叙述了调查情况,调查者是(),调查对象是(),调查的结论是 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在于()。 2、第二段说认为自己不 具备创造 力和具备创造力的人,由于不同的态度和想法,产生了不同的表现,请分 别说说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 为什幺本文从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突破口”? 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 (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 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其杂文 有“匕首”,“投枪”之喻。既然为插入反动派胸膛里的“匕首”、“投枪”,力量从 何而来呢? 二、学生朗读课文,体味深意 1、讽刺的力量: ⑴找出文章中的几处“中国人”,分析内涵是否相同? ⑵哪些人可称是“中国的脊梁”?为什幺称为“中国的脊梁”?他们在那里,为 什幺? ⑶鲁迅为什幺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⑷“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幺? 2、逻辑的力量: ⑴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幺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 “事实”? ⑵这种在证明“敌论”指谬误时所采用的是哪种驳斥方法?说说这种方法的好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同步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层层论述的写作特点,理解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发散思维。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学习过程【新课导入】苏东坡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实,生活中就有许多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
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维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模式,就会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它将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预习导学】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模.式(mú) 恭.喜(gōng) 不言而喻.(yù) 持之以恒B.关键.(jiàn) 渊.博(yuān) 锲.而不舍(qiè) 同仇敌忾C.汲.取(xí) 推敲.(qiāo) 根深蒂.固(dì) 山清水秀D.素.材(sù) 创.意(chuàng) 孜.孜不倦(zhī) 日新月异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市交警大队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
B.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安全自我保护。
C.完善食品安全法规,规范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了。
D.学生能够熟练而规范地书写正楷字,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对汉字书写的要求。
3.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很难说莎士比亚和牛顿谁需要的想象力更多一点。
”这就是说,文学和科学绝不是没有联系的,莎士比亚塑造人物固然需要想象力,______________A.牛顿进行科学研究更需要想象力。
B.牛顿进行科学研究同样也需要想象力。
C.牛顿进行科学研究不一定就不需要想象力。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13篇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13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1课题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能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了解作者观点,学会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
2、理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3、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情感态度方面1、肯定学生不同答案,教学中鼓励成绩差的学生回答问题。
2、培养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索的精神。
能力方面1、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如何及时处理文中传递出的现有信息。
重点难点分析自读程序分三步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
划分本文结构可以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战演习”。
本文中心论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适时适度点拨。
课后练习一、二应指导学生主要从文中找答案,应鼓励学生多开辟回答途径。
迁移训练旨在让学生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一、由苏轼《题西林壁》导入:(学生集体背诵苏轼《题西林壁》)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什么?(生: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师: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八课《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板书)(也可由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中的刘墉断皇帝为一歌*打死地痞一案导入)二、初读课文。
(学习字词,找出观点)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和含义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一事无成持之以恒推敲不言而喻轻而易举锲而不舍2、师:请同学们对照注释默读课文。
同时用笔在书上划出作者总括性的语句。
(学生默读)师:作者在本文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这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观点?(生答:“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导学案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第四单元十三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学习目标】1、识记“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等词语。
2、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能够准确地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体验学习】朗读交流一、自由阅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中心句,梳理文章脉络。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模.式( ) 模.样( ) 根深蒂.固( ) 取缔.( ) 真谛.( ) 汲.取( ) 孜.孜不倦( ) 三、根据注释写词语。
1、比喻根基很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 )2、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 )3、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 )4、吸取。
( )5、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
( )6、面对任何事情恒心对待,长久坚持下去。
( )新知探究探究一:文章基本结构。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思路非常明晰,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证很缜密,请同学按第一部分(一至三自然段)第二部分(四至八自然段):第三部分(九至十二自然段):第四部分(十三自然段):探究二:本文的标题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吗?若不可以,那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探究三:这篇文章开头引用四个图形有何作用?综合提升从教材第106页四种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
①对于上面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B ,那就恭喜你答对了。
因为图形B 是惟一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②不过,也许有人会选择图形C 。
因为非对称性图形只有C 一个,所以会被认为其他图形不同。
确实如此,这也是正确答案。
答A 也是可以的。
因为A 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所以A 也是正确答案。
那么,D 又怎么样呢?这是惟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因此D 也是正确答案。
换句话说,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部正确的。
③“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
麻烦的是,生活中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主备:付新明审核:班级:学生姓名: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论述思路。
2、体会对比论证的作用、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3、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任务:疏通字词;理清论证层次。
一、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完成下面两题。
(1)字音字形汲.取()模.式()对称.()根深dì()固 zīzī()()不倦(2)词语积累(1):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2):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3):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4)锲而不舍:(5)持之以恒:(6)轻而易举:2、我还有哪些字词不会读、不懂含义,查工具书解决,并在小组内分享。
3、小组内互查互纠,进行字词检测。
二、合作探究1、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开头有什么作用?2、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为了证明这些要素,作者举了哪些事例?3、从全文看,本文论述的是一个什么问题?那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三、展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合作探究”第1—3题。
四、点评小结文章开头从一道数学题的解法说起,提出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
接着提出并分析“创造性思维”的要素问题,最后作结“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五、达标检测1、罗迦·费·因格是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著作有《》《》等。
他的名言是:2、议论文结构的一般形式是:————第二课时学习任务:对比论证方法及作用、设问表达效果一、自主学习1、在文中划出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的句子。
2、在文中划出运用设问修辞手法的句子。
二、合作探究1、结合《阳光课堂》第39页“链接中考”中的“策略点睛”进行对比论证方法的判断以及使用答题模式回答论证方法的作用。
例:“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它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神木五中导学案
1.学习作者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学习作者由一个问题的答案入手,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逻辑性强的写作方法
课前预习案
1.加拼音并解释词语。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锲而不舍:
不言而喻:
汲取:推敲:
2.回忆议论文文体知识。
3.反复读课文。
划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并体会其含义,做出批注。
课堂探究案
一.导入:看文章插图回答问题
从文中四种图形中,找出一个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并简要说说理由。
探究一:浏览课文1——3段
文章开头从分析一个问题答案入笔,否定了哪一种思维模式?倡导哪一种思维模式?作者用这样的方式开头有何作用?
探究二:轻声读4——8段
作者认为产生创新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探究三:默读6——8段
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事例?请概括。
探究四:听读9——12段
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各自的心态如何?他们各自是怎样做的?
探究五:齐声读13段
作者告诉我们“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思维拓展:
回形针除了夹纸,还有哪些妙用?(请运用创新思维)。
九年级语文上册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
1.查字典,查准字音;2、反复朗读,了解内容;3、上网查阅资料。
一、自主学习(一)识记议论文阅读的有关知识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二)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对具体议论文而言,其论述结构(1)有“总论——分论——总论”式,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2)有“总论——分论”式,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证。
(3)有“分论——总论”式,对所要论述的总是分几个方面剖析,然后综合归纳出结论。
(三)议论文的论证方式议论文论证观点所采用的基本方式,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1)立论。
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正面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2)驳论。
就是通过反驳错误或反动观点,从而树立起自己的正确论点,反驳的方法主要有:直接反驳对方论点;通过反驳对方论据来驳倒对方论点;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过程来驳倒对方论点。
总之,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中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词语。
二、读一读1、给划线字注音根深蒂.固(dì)孜.孜不倦(zī)汲.取(jí)锲.而不舍(qiè)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三、议一议1、“正确答案只有一种”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病?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2、“不满足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为什么?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3、“寻求第二种答案,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什么?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4、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
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2议论文定义:议论文是用逻辑、推理和证明,阐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作者的主张、看法、观点。
(正确、鲜明)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
(真实可信)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论证:用论据证明观点的过程和方法。
(举例、比喻、道理、对比、引用、类比论证)议论的方式:议论有两种基本方式,即立论和驳论。
立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从正面证明自己提出来的论点。
驳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反驳某一错误的论点或相关的论据、论证。
议论文的结构: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本论——主体部分,分析问题(分析问题)结论——结尾部分(解决问题)议论文语言特征:准确性、严密性、逻辑性、生动性。
感知背景:许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容易形成思维定式,知识学得比较死,不善于活用。
另外,在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认为搞发明创造都是天才人物的事,与自己无缘,不相信自己有发明创造的能力,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这种能力。
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
一、本文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分(1—3段):提出问题,引出观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第二部分(4—12段):论证探求新事物有赖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及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的根据。
第三部分(13段):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二、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三、本文论述了哪几个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3)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4-8)是否人人都有创造力( 9-12)怎样成为有创造性的人(13)阅读开头部分四、本文怎样开头?这种开头方法有什么好处?画出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
用问题引出论点,结合问题讲道理。
好处:新颖别致,使抽象的议论显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五、从这四个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并说明理由。
2019《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精品教育.doc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小编寄语】“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现代教学中。
为了更好的将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查字典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的这篇关于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导学案,方便大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学习目标:1、默写汲取、孜孜不倦、根深蒂固、不言而喻、轻而易举、锲而不舍等词并说出这些词的意思。
2、默读课文,准确找出本文的论点。
3、浏览课文,善于寻找问题答案,口述文章主要内容。
4、说出本文的论证方式,辨析论证方法,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5、学习设问修辞并能结合例子说出其作用。
6、不拘泥于固有模式,学会进行创造性思维,富有创新的精神。
学习重点:1、默读课文,准确找出本文的论点。
2、浏览课文,善于寻找问题答案,口述文章主要内容。
3、说出本文的论证方式,辨析论证方法,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不拘泥于固有模式,学会进行创造性思维,富有创新的精神。
学习方法:通过默读、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说出作者观点及论述思路,学会创造性思维。
学习过程:自主预习一、导入。
头脑转转转。
请同学们计算下面两道题。
1(月) + 2(月) =1季度 ? 8小时 +16小时 =1天?还可以举例。
如3天+4天=1周等。
回忆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可以说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罗迦 · 费 · 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预习检测。
1、默写词语,并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根深蒂固( ) 孜孜不倦( ) 锲而不舍( ) 汲取( )不言而喻( ) 持之以恒( )2、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汲(jí)取:吸取。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dì)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zīzī)不倦:勤勉的样子。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原创导学案
“体验型讲堂”学习方案语文(九年级上册)班级姓名学号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编写者:韩高平审查者:韩高平第一课时【学习导言】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变化多端,即即是同一个事物,角度不一样,答案也无量。
而追求其余答案,有赖于创建性思想。
读课文,理解作者的看法,划分文章看法与资料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课前试试:读读课文、查查写写、读读资料、想想写写、评改校正【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全文共有()小节。
【查查写写】1.读一读,查一查,写一写(每词写两遍),并给加点字注音。
吸取()持之以恒()根深蒂固()废寝忘食()持之以恒不言....而喻易如反掌一事无成2.本文作者是,(国籍)实业家。
【读读资料】读读课文115 页《谈论文的阅读(之一)》,认识什么是谈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想想写写】本文作者提出的看法是什么?【评改校正】自己检查、评改、校正。
(或同桌相互检查、评改)课内对话:读读划划、想想谈谈、想想理理、谈谈议议【读读划划】我一边读课文,一边在书上圈点勾勒一些需要累积的词语或引起思虑的警语、文章的重点句及设问句等。
【想想谈谈】课文主要阐述什么问题?我的见解是:想想,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裕创建性的人?我能够在课本中划出若干因素。
【想想理理】谈论文的一般构造分三个部分:提出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
和同学谈论后,我试着归纳三部分内容。
提出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剖析问题解决问题【谈谈议议】1.开头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我来谈谈这类开头方法的利处。
2.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何不只一个?我再举个实例来证明这个看法。
原因:实例:3.“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类思想模式,在我们脑筋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这篇课文却提出相反看法,要求我们不知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究,这一点为何“特别重要” ? 我来谈谈自己的见解。
作者是如何论证的?我在文中找出来并加以归纳。
课前试试:达成作业、评改校正1.达成《语文作业本》 P61— 63 第 1、 2、3 小题。
第13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导学案1
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第一方面:教材。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它在教材中属于“关注科学”单元。
我觉得我们的语文教材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它要求我们带领学生去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科学。
我想本来语文和科学就是相通的。
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思维方式本身就十分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它要求我们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第二方面:学法。
课堂教学中,我积极尝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帮助他们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并投入自己的情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小组合作,互相支持配合,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并在教学中创设研究情景,鼓励他们动手动脑,尝试独立创作,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三方面:教法。
在这堂课中,我充分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地位。
我帮助学生制定了学习目标,引导他们选择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同时与他们一起朗读,一起讨论,一起创作。
师生互动,形成一种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目的1.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4. 帮助学生确立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端正态度,积极投身到创新的洪流中去。
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 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活跃一下气氛,从而为课堂教学打下情感基础。
课堂:由课前的歌曲提问: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有什么?进而提问:在同学们的眼睛里春天是什么?在老人的眼睛里春天是什么?师:有3个学生回答了不同的答案。
看来生活中事物的标准答案不止一个。
真如苏东坡的诗句所云: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以说: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准确把握字词;读懂课文,明确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及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体会围绕中心讲道理,摆事实,逐层深入展开论述的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学习重难点】: 明确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及论证方法。
【学法指导】:朗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设问导学】:(阅读课文,完成问题)一、基础达标(自主完成,二人互检)1.文学常识。
罗迦·费·因格,国,家,,。
他的名言:。
(写一句)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根深dì固( ) jí取( )zīzī不倦()yuān博()压榨.()锲.而不舍()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并选择其中3个组成一段话。
(1)锲而不舍:(2)孜孜不倦:(3)不言而喻:(4)根深蒂固:造句:4.文体知识回顾。
(1)议论文是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的一种文体。
(2)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3)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4)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
(5)议论的基本方式:、。
(6)议论文的特点:内容具有;结构具有;语言具有。
(7)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是:抽象性、概括性、严密性。
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文,完成问题)(一)整体感知1.本文论述了哪几个问题?(方法指导:提取每段的中心或用核心词概括中心内容)2. 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作者为什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二)问题探究1.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2.创造性地位有那些必须的要素?3.文中用来哪两个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
4.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于什么?三、自我检测(课内语段阅读,重点突破)①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②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③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
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④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⑤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
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第①段在选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3.选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4.仔细揣摩下面两段文句的内容和写法,再仿写一段。
假如牛顿不惊奇,他也许就把那个包裹着真理的金苹果,吃到自己的肚子里面了。
人类与伟大的万有引力相逢,也许还要迟滞许多年。
5.积累关于“创新”的名言:四、巩固练习(课外链接额,直击中考)阅读下面短文,完成问题(1)生活里常可见到这样的场面——(2)两个年轻的妈妈在聊天。
甲乙都说我的孩子怎么怎么样。
她们的心里都充满希望对方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渴望,但忘了自己也该去欣赏对方的孩子。
(3)一场演出刚完,全体演员拉着手排着队出来谢幕,但观众却已走了一半。
剩下的也拥挤着往外走,掌声稀稀落落。
其实演出成功,观众也满意,但就是不鼓掌。
真为演员们难过,他们所要求观众的,不就是稍慢一点走,鼓一下掌吗?观众为什么就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表示一下对他们演出的欣赏呢?(4)人们总是很吝啬对别人的欣赏。
(5)其实欣赏别人有什么不好呢?几下掌声,几句赞誉,或者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也可以。
但别人却会从你的欣赏里,得到了对自我的肯定,得到了鼓励、欢乐、信心和力量。
(6)欣赏的力量是神奇的。
(7)有一个中学生高考失败,万念俱灰,于是,带上所有储蓄出去旅游,预备花光钱就自尽。
半路遇上两个小孩子儿溺水,他奋勇救助,观者无不为他的勇气和出色的泳技鼓掌。
小孩子父母更是拉他到家中,感谢之余,赞叹不已。
他不禁热泪盈眶,从别人的赞赏中,重新认识了自我,觉得生活还是值得留恋的,于是轻松地踏上了归途。
(8)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常常捧着我那只能“发表”在本子上的习作欣赏,一番点评之后,是一句“这里有黄金”,包含了所有的期待和鼓励,使我战胜自卑,练笔不止。
(9)社会是一个大舞台,也是一个竞技场。
人生是表演,也是奋斗。
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关注、喝彩和鼓掌,就像需要批评一样。
如果只有沉默,那生活就一定会索然无味。
(10)欣赏不同于阿谀,它是出于真诚,它是对别人人生意义的肯定,它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修养。
(11)伟大的发明、杰出的成就固然值得欣赏,但普普通通的一个巧思、一个小小的创见,甚至一件漂亮的衣服、几句机智的玩笑,都同样值得欣赏。
只要我们敞开胸襟,我们就一定会发现,周围竟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欣赏。
(12)我们欣赏别人,别人也会欣赏我们。
生活会因为有了欣赏而变得更加美丽。
1.本文针对日常生活中(用文中语句回答)这一现象,阐述了中心论点(用自己语言概括)。
2.第(7)(8)两段运用_ _的论证方法,从_ 这一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第(11)段告诉我们生活中_ ,阐明了欣赏别人要_ 的道理,从而进一步论述了中心论点。
3.第(9)段中加粗的“沉默”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4.第(10)段中说“欣赏不同于阿谀”,请简答“欣赏”与“阿谀”有什么不同。
【2016·山东省青岛卷】(二)现代文阅读【本题满分6分】微阅读时代更需阅读经典杨福成①而今,“微阅读时代”已经来临。
与正襟危坐捧一本经典厚书来比,微阅读的趣味性是大大增强了,鼠标一动、手机一点,浏览便捷、直观,内容简单、轻松。
②微阅读时代我们还需要阅读经典吗?③不难发现,当今社会具有这么几个特征:人心浮、轻文化、重娱乐。
这与这个社会疏远了经典,疏远了那些能够让心灵沉静下来的书籍不无关系。
④曾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演绎了早上四五点钟就去新华书店排队买书的风景,而现在,我们演绎了什么呢?错字病句连篇的网络小说点击率超万上亿,娱乐八卦、吃泥鳅治病的“养生秘笈”稳坐排行榜……现代人的阅读已经从精神的云端跌落到低谷。
微阅读正在消解崇高,远离理想,放置经典名著的书架已经成了博古架。
⑤多么浅薄的阅读时代啊!⑥与微阅读缺乏深度、容易导致人的精神平庸化甚至低级化相比,经典则不一样,它叫人领悟的是以德润身,以智化身,以神塑身,以“大我”行事处世。
因而,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经典阅读。
⑦近年来一直在倡导全民阅读的教育家朱永新先生说:“我们的精神高度由阅读高度决定,我们的价值观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⑧当经典被束之高阁的时候,人们的思想也就荒芜了,这个社会也就浮躁了。
⑨因此,在微阅读时代,我们更需要阅读经典。
1.从全文看,阅读经典有哪些好处?(2分)2.解释“荒芜”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2分)当经典被束之高阁的时候,人们的思想也就荒芜了,这个社会也就浮躁了。
3.第④自然段画线句子举了七八十年代大学生排队买书的例子,有什么作用?(2分)参考答案:一、基础达标1.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
2.蒂、汲、孜孜、渊,zhà、qiė3.(1) 锲:镂刻;舍:停止。
不断地镂刻。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2) 勤奋努力,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3) 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形容道理很明显。
喻:懂得;明白。
(4)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蒂:瓜、果和茎、枝相连的部分;固:牢固。
4. (1)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2)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3)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4)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5)立论、驳论(6)内容具有理论性;结构具有逻辑性;语言具有概括性。
(7)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是:抽象性、概括性、严密性。
二、设问导读(一)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4);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5-9)坚信人人都有创造力(10-13);怎样成为有创造性的人(14)论述层层深入2.论述怎么样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是主要论述的问题。
因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问题很具体、生动形象,又富有针对性,极易引起读者的兴趣。
(二)略三、自我检测(课内语段阅读,重点突破)1.引起下文。
2.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3.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4.假如哥白尼不怀疑,太阳中心说就连昙花一现的资格也没有了。
人们也因此得继续在黑暗的中世纪,供奉着地球中心说喘息多少年。
如:假如瓦特不惊奇,水壶盖扑扑响着,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就蒸发到厨房的空气中了。
我们的蒸汽火车头,也许还要在牛车漫长的辙道里蹒跚亿万公里。
假如人类没有发明任何东西,也许那个天天用石器捕杀猎物的世界,还会,没有改变.人类的现代城市的到来,也许还是遐想.四、巩固练习(课外链接额,直击中考)(一)1.人们总是很吝啬对别人的欣赏要欣赏别人2.举例欣赏的力量是神奇的许多东西值得欣赏敞开胸襟3.冷漠4.欣赏是真诚的,阿谀是虚伪的。
(二)1. 培养崇高的精神,提升个人素养,实现远大理想。
2. “荒芜”是指当人们远离经典,只做缺乏深度的阅读,造成人文精神的平庸化甚至低级化。
3.3.运用举例论证,具体详细有力地论证了曾经人们是热衷于阅读经典的,与现代人浅薄的阅读形成对比,突出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