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十三岁的际遇导学稿

合集下载

语文七年级上册《十三岁的际遇》第一课时 导学案

语文七年级上册《十三岁的际遇》第一课时 导学案

第15课时第8课十三岁的际遇【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学习做词语卡片或词语笔记。

2.学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

【课前预习】大声读课文三遍,将文中不能理解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画出来。

读完一段,大致了解一下这一段表达了什么内容,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作者对北大感情的语句。

理解题目中的“际遇”【学习过程】活动一初读课文,积累词语,感知内容。

〖合作学习〗小组长组织,交流识记字音字形,比比谁记得多记得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安恬.()惆怅..()撷.取()迸.溅()摒.弃()积攒.()樯橹.()骤.然()2.组内每位同学参与读课文,并说说文章主要内容是什么?组长确定最佳答案以备交流。

3.理解题目中的“际遇”。

〖展示交流〗老师以小组积分的形式组织交流,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鼓励学生选用更为精确的词语概括内容。

同时辨别“际遇”与“遭遇”。

活动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自主先学〗请同学速读课文,看看本文分几部分,为什么这样划分,各部分的段意是什么。

〖合作学习〗1.组织交流,明确: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总结方法:2.学习第一部分,讨论:(1)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请梳理。

(2)第一部分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的感受?【检测反馈】1. 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目不转睛白驹过隙弹指一瞬B茫然若失斤斤有味小心翼翼C一视同仁谈笑风声不折不扣D通幽曲径耳目一心无忧无虑2.抄写出课文中运用下列词语的例句,并用这些词语自己各造一个句子(不能跟课文的例句一样)。

⑴徜徉例句:造句:⑵白驹过隙例句:造句:3. 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

()(2)纷扬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冰冻的湖面上掷下一串雪团般四处进溅的清脆笑声。

()(3)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4)中文的、英语的,都在以互不相同的沉默的语言,向我发出低低的絮语和呼唤。

八、十三岁际遇导学案No.2

八、十三岁际遇导学案No.2

淮安市城北开明中学七年级**(学科)主备人:审核人:准印:八、十三岁际遇导学案No.2日期:______ 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__ 组别:______ 评价:_________ 【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汇。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后来居上、与众不同的个性及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

3、培养学生诵读欣赏能力。

【学习重点】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后来居上、与众不同的个性及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

【自主学习】1、此文是她多大年龄时写的?写了什么年龄的什么事情?2、重点写哪个年龄阶段的事情?3、找出文中的两节诗读一读,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课中交流】1、“我”是怎样评价北大的?请找出文中的语句读一读,试用一句话概括。

2、北大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高等学府,是莘莘学子向往的殿堂,北大的什么给“我”的影响最大?什么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找出文中相应的段落语句进行分析)▲3、“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

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

”这句话中“船客”、“舵手与船工”、“两岸风景变换”各指什么?为什么是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目标检测】乐学乐勤乐进1、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2、联想造句:①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的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了。

自从________________就不再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再是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②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我渴望渴望______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省高邮市车逻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8《十三岁的际遇》第一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

江苏省高邮市车逻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8《十三岁的际遇》第一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

某某省高邮市车逻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8《十三岁的际遇》第一课时导学案苏教版二、自主预学1.一读课文,依据书下注释或查词典完成下列各题。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呜咽..()安恬.()涉.足()凝.重()沉淀.()絮.语()犀.利()撷.取()徜徉..()迸溅..()..()穹窿..()惆怅积攒.()弹.指()怪癖.()抽屉.()(2)填字解词白()过隙:不()之舟:谈笑风():()然若失:一视同():(3)文学常识积累本文是少年大学生()为纪念大学建校()周年而写的一篇文章。

2.二读课文,思考。

(1)从文章的题目来看,其中“际遇”一词你是如何理解的?“十三岁的际遇”具体指什么内容?(2)对北大,作者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3.三读课文,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三、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部分的知识。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自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

(三)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1.概括这一部分的大意,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

2.找出作者从7岁初知北大到16岁回顾北大的感情变化,特别是作者进入北大两年来的思想感情变化。

3.指出这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四)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1. 概括这一部分的意思,看看它可以分几层。

2.“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这一句话怎么理解呢?3.作者通过读北大的书和北大的人,形成了对北大的评价,试把这些精彩的语句和语段找出来。

(五)朗读课文第三部分1. 这一部分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2.作者说“我是不系之舟”,这个“不系之舟”在文章里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一只“不系之舟”?四、课堂练习(一)同步反馈训练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chóu chàng()安tián() xié()取bìng()弃积zǎn () qiáng()橹2.下列成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目不转睛白驹过隙弹指一瞬B.茫然若失津津有味小心翼翼C.一视某某谈笑风声不折不扣D.曲径通幽耳目一新无忧无虑3.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八课《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八课《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八课《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内容预览:十三岁的际遇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

2、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

3、体会知识的海洋,教育的启迪,能使人的心灵海阔天空,使人的智能充分提高,使人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边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的道理。

4、培养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学习重点:目标1、3、4学法指导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认真体会作者迸发出的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与众不同的个性。

2、在朗读中,要想一想有些话若是平平实实地说该怎么说,再看看作者又是怎么说的。

3、体会文章诗意盎然,文辞优美,字里行间透着灵气的特点。

第一学时学习过程:亲爱的同学,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如今我们已十三岁,成为了一名初中生。

十三岁,我们也许有时还想着向父母撒娇,而十三岁的田晓菲已是北京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了,她四岁就大量接触文学作品,初一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十三岁就被北大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相继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哈萨克佛大学博士学位,二十九岁时就走上了哈佛的讲台,这一连串闪光的足迹,令人惊叹,而当我们看了她在北大九十周年校庆时写的文章就能找到她辉煌经历的答案。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田晓菲,走进北大。

(一)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北大和田晓菲的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下列“冲关”练习。

1、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白驹()过隙迸()溅穹()隆积攒()呜咽()摒()弃xī 利()怪僻()安恬()xié取()惆怅()沉淀()骤然()xù()语2、解释下列词语莫名--白驹过隙--涉足--委于我心--不系之舟--安恬--惆怅--小立--3、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内订正,没有错别字的就在括号内画个“√”。

湖光塔影()漠然回首()盲然若失()津津有味()一视同人()谈笑风声()和蔼可亲()弹指一瞬()4、这篇文章诗意盎然,字里行间透着灵气,作者的心跃然纸上。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材简介《十三岁的际遇》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作文,全文描写了一个少年在逆境中成长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少年因受到家庭生活的重创而经历种种困苦和挑战,但他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和勇气,最终走出了困境,成为了一个独立、自信、勇敢的人。

本文拟通过该篇文章的教学,引导学生明确故事主题,掌握文章结构及语言运用。

二、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十三岁的际遇》的主题思想。

2、领会文章结构,熟练掌握语言表达及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1、主题思想与故事情节的关系。

2、掌握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简单的课堂活动和问题引导,让学生主动猜测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例如:出示少年成长图片,向学生提问:这里的少年遇到了什么问题?他该如何解决?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2、读原文让学生阅读原文,并简要介绍文章背景。

例如:“你们都应该知道,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我们依靠自己的勇气和毅力,最终走出困境。

”3、学习词汇教师在自然情形下收紧文章内容的核心词汇,例如:“际遇、沉默、万籁俱寂、走下坡路、借鉴、坚持、迎难而上”。

4、分析文章结构解析文章结构,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架构和主旨。

文章结构如下:开篇说明少年境遇- 描写少年生活的点滴- 描述少年挫折经历- 分析少年坚持的原因- 揭示少年逆境成长的主题- 结束语总结。

5、分析语言运用与修辞手法通过分析原文语言的构成及修辞手法,让学生熟悉文章语言表达的内涵。

例如:“沉默的家庭中,少年成长的点滴”(借纯净词语表达淡淡悲伤的描绘性语言),“想起当初走下坡路的那一天”(表面描写的存在感,更多体现了心理状态),“万籁俱寂,只有他战胜困难的声响”(修辞手法和音晕造句······)。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解读教材:十三岁便进入北京大学英语系的田晓菲,为了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而写这篇文章时,她已经是三年级的“老生”了。

在这篇诗意盎然的文章中作者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特别是在北大两年学习与生活的感受,表达了热爱北大、赞美北大以及为了北大而必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和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精神。

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发现、理解作者对北大的评价;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和富于变化的语言。

3、知识的海洋,教育的启迪,使人的心灵海阔天空,使人的智能充分提高,使人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边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4、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汇。

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一、初读课文,疏通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熟记字词书写:呜咽安恬涉足凝重尘缘校徽沉淀絮语犀利撷取徜徉惆怅穹窿白驹过隙迸溅积攒弹指怪癖抽屉不系之舟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1)际遇:(2)尘缘:(3)穹隆:(4)呜咽:(5)迷离:(6)涉足:(7)徜徉:(8)絮语:(9)犀利:(10)古朴:(11)凝重:(12)安恬:(13)撷取:(14)惆怅:(15)沉淀:(16)似曾相识:(17)白驹过隙:(18)茫然若失:(19)谈笑风生: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么时候?是怎样知道的?2、作者十岁时,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为什么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呢?3、北大图书馆对作者的最大影响是什么?4、“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作者对“北大的人”喜欢的是什么?5、从文章的题目来看,其中“际遇“一词你是怎么理解的?它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因素?“十三岁的际遇”具体指什么内容?6、从文中勾画出能表现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8、十三岁的际遇导学稿

8、十三岁的际遇导学稿




知识技能目标
掌握生字词,积累并运用文中出现的好词佳句。
过程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目标
感悟作者对北大的深情。
学习重点、
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和局部探究的能力,从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学习难点
体会小作者对北大真挚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点拨法。
3、两年的北大生活使作者对北大有了深刻而丰富的认识,你能说说北大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作者的成长的吗?
4、作者说:“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有人认为作者这样说有些狂妄,有人认为这是作者自信的表现,还有人认为这反映了作者入学之处的幼稚无知,你怎么看?
5、作者对北大的这种神情是出于对母亲的挚爱,但现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不少家长和考生也有北大、清华情节,甚者不惜复读,走后门拉关系也要挤进北大、清华,你对这种“名校情节”如何看待?
三、读通文意。
1、了解课文内容后填空。
(1)文章按照、、的顺序,抒发了对北大的之情以及渴望、渴望
的感情。
(2)课文题目“十三岁的际遇”中的“际遇”一词正确的理解应该是,能否改为“遭遇”?为什么?
(3)这篇文章运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是、、
(4)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是
2、概括文章主旨。(写在备注里)
3、文章用空行隔开为三个部分。概括每个部分的含义,每部分还可以分层并概括层意。
(4)“我开始思索,开始怀疑,开始摒弃,开始相信”这句话中加点的词语可不可以互换位置?为什么?
(5)、从记叙顺序来说,“在青岛过夏令营时发生的一件事情”采用的是什么顺序?作者写这件事的用意是什么?

八、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八、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八、十三岁的际遇目标定位:1、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深厚感情。

2、能从作者的经历中得到一定的启示。

3、品位文章优美的语言,能积累一定的词汇。

教学重点:学习分段和归纳段意。

学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理、意、味。

教法:创设情境启发点拨学法:自主讨论合作探究教学课型及课时教读课一课时课前学习:1.收集关于北大的文字材料及图片.2.利用工具书,熟读课文,做好批注,疏通文意。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田晓菲在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它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经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了“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十三岁时,她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中时,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考取了出国留学。

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写的。

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

13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

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学习了此文,我们就会有收获的。

二、速读测试。

1.本文题目是: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本文写作的时间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_。

3.作者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么时候?是怎样知道的?答:4.作者十岁时,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为什么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呢?答:5.北大图书馆对作者的最大影响是什么?答:6.“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作者对“北大的人”喜欢的是什么?答:7.文章共3段(以空行隔开为标志),第1段写的是什么内容?答:8.文章第2段写的是什么内容?答:9.文章第3段写的是什么内容?答:10.综观全文,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意?答:测试记录:阅读速度:_________字/每分钟理解率:_________%阅读效率:______字/每分钟三、整体感知《十三岁的际遇》一文在你们的报纸上刊登以后,引起了广大读者,特别是学生和家长的兴趣。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

青剑湖学校七年级语文自主学习导学案《十三岁的际遇》一、字音字形抽屉莫名固执尘缘迸溅穹窿悄立积攒骤然呜咽咽喉咽下校徽迷离涉足徜徉书垛城垛絮语安详摒弃屏气摈弃束缚争辩分辨气氛肖像犀利和蔼怪僻雾霭流淌舵手衡量浸透安恬撷取俯首帆桅抱负报复包袱惆怅激励砥砺再接再厉目不转睛似曾相识莫名其妙稚气十足白驹过隙蓦然回首悄悄沉淀茫然若失一掠而过浮光掠影伏案读书永不厌倦谈笑风生耳目一新曲径通幽古朴凝重一视同仁不系之舟二、解词莫名:无法用言语表达。

尘缘:与尘世的因缘。

迸溅:向四外溅。

呜咽:低声哭泣。

积攒:一点一点地聚集。

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涉足: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蓦然回首:猛然间、不经意间回头。

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亲疏厚薄。

不系之舟:自由行驶的小船。

谈笑风生: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

絮语:连续不断的话。

委于我心:储积在我心中。

安恬:安然恬静。

惆怅:伤感、失意。

小立:暂时立住。

稚气:孩子气。

弹指:弹动指头,比喻时间极其短暂。

犀利:(武器、语言等)锋利、锐利。

撷取:摘下、取下、摘取。

凝重:①端庄、庄重(神态、举止)②浑厚(声音等)③浓重(云层等物)穹窿:指天空中间高四周下垂的样子,也泛指高起成拱形的。

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像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一闪而过。

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

曲径通幽: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静幽深的地方。

三、课文分析第一部分:介绍写作本文的缘起。

1——3段:写作者幼年时与北大的一段奇妙的尘缘。

4——5段:写进北大两年来自己年龄、感情的变化。

第二部分:北大为每个学子展示了动人的新世界。

6——9段:写北大图书馆给“我”的巨大影响。

10——11段:写北大的人:同学和老师。

12段:总结概括了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在北大两年难以用“得失”二字来衡量这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

第三部分:写我是不系之舟。

13——15段:写没有什么使我停留。

16——17段:写我是不系之舟。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稿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稿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稿二窎中学“学的课堂:五步问题式”初一语文导学稿之八十三岁的际遇班级姓名本文作者田晓菲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的诗和其它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了“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

十三岁时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又出国留学。

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大学三年级时,为纪念北大建校90周年写的。

我们好多同学十三岁刚刚进入初中,田晓菲十三岁时竟跨入了“北大”这所名校的大门。

,十三岁怎么能上大学,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学习了此文,我们就会从中找到答案。

一、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渴望创造、渴望自由飞翔的精神。

2、学习文章叙述、议论、抒情有机结合的特点。

3、记忆精彩段落、丰富自己的积累。

二、自主学习,尝试解决问题1、会读会写下列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迸溅穹窿沉淀骤然呜咽摒弃犀利撷取絮语安恬惆怅 2、阅读课文,将文中不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画出来,读完一段,大致的理解这一段表达了什么内容,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3、想一想,课文若分为三部分该怎么分,为什么?写在下面。

三、小组合作,基本解决问题1、文章分为独立的三部分,用空行空开,那么第一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2、第二部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了那些感受?3、第三部分是从哪些方面去写北大的?4、朗读第8、9段,哪些词语写出了作者对本地图书馆的感觉,有什么样的感受呢?5、作者对北大老师的感情是怎样的?6、“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的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有未来的船客,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

”这句话中“船客”“舵手与船工”“两岸风景变换”各指什么?为什么是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7、朗读最后一部分,这一部分表达作者对北大的什么感情?为什么“我是不系之舟”?系怎么读?是什么意思?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四、共同探究,全面解决问题1、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2、文章用了大量地文字介绍了北大的图书馆,还介绍了北大的老师、北大的同学,北大在作者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是如何评价的?3、在文中作者交替使用了三种人称,这有什么表达效果?4、作者说“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9)一、学习目标《十三岁的际遇》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深入阅读,理解作者在十三岁这一关键年龄阶段所经历的际遇,体会其成长过程中的感悟与思考;其次,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学习作者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内心世界,提升个人的文学鉴赏能力;最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在成长的道路上面对挑战与机遇,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文学的魅力,更能够在心灵深处得到启迪和成长。

二、学习重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十三岁时的独特际遇,以及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这需要我们通过仔细阅读文本,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作者的成长与变化,把握其情感的起伏与转折。

关注课文中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作者用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十三岁少年的独特视角和感悟。

我们需要学习并借鉴这些表达手法,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思考课文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成长启示。

通过作者的际遇,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学会面对挑战和困难,积极拥抱生活,不断成长和进步。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十三岁的际遇》的作者是_______,文章主要讲述了她十三岁时在_______(学校名)的经历与感悟。

2.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她对_______(学校名)的深厚情感,不仅为这所学校感到骄傲,也希望能让这所学校为她感到自豪。

3. 文章通过描绘_______(季节)的景色,烘托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

二、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是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A. 对学校的热爱与自豪B. 对青春的迷茫与不安C. 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D. 对过去的怀念与遗憾2.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这句话主要用来形容什么?A. 时间的流逝之快B. 学校的美丽景色C. 作者的心情变化D. 学习的艰辛过程三、简答题1. 请简述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到的“际遇”是什么?它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影响?2. 作者在文章中是如何表达自己对学校的情感的?请举例说明。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

——————————-崇文博学 诚信尚德————————————————————敬业创新 笃行慎思——————————【明确目标】1.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语汇。

2.在朗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及思想感情的线索。

3.让学生领悟人生要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教学重、难点】1. 感情和领会文章的字里行间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的感情。

2.诵读体味文章诗意盎然的语言,积累丰富自己的词汇。

【前置自学】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尘缘( ) 涉足( ) 徜徉( ) 犀利( ) 安恬( )撷取( ) 沉淀( )2.解释下列词语。

绅士风度: 茫然若失: 白驹过隙(Xì):3.整体把握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试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并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展示交流】1. 本文结构自由,内容纷杂,主旨含蓄,众多内容是靠什么统领于一体的?(找到文中相应的句子)2. 第二部分中哪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后来作者分别赞美了哪些人以及他们的特点?3.十岁时的小事表现什么含义?文中哪一句话提示了答案?【合作探究】1.理解“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

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和船工”这个句子的内涵。

2.在第三部分课文中作者把自己比喻为“不系之舟”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情感?(仔细体味)【达标拓展】1. 第四段中“她”指谁?这里人称变换有什么好处?(巧妙的写法)2. 文以“我将不顾头上苍苍的白发,再次像个十六岁的小女孩那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作结,有什么作用?3. 本文作者有那种“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你有什么渴望?请你模仿这个排比句,写出自己的渴望。

【教(学)后记】。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 十三岁的际遇导学案 苏教版

8.十三岁的际遇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和富于变化的语言。

3.培养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重点: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

预习导学1.作者简介。

田晓菲,1971年生,天津人。

她13岁从天津十三中学直接升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

1998年6月,田晓菲从哈佛毕业,并获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她应聘到柯盖德大学东亚系担任客座助理教授,一年后,凭着浓厚的文化功底,她跳槽到了名气更大的康奈尔大学,任中国古典文学助理教授。

出版作品有《爱之歌》等。

2.给加点字注音。

呜咽.(yè) 絮.语(xù) 安恬.(tián) 惆怅..(chóu)(chàng)犀.(xī)利撷.(xié)取涉.(shè)足白驹.(jū)过隙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那份稚气十足的自信,似乎预示了一段奇妙的尘缘..。

与尘世的姻缘。

(2)蓦然..回首,我仿佛认出了两年前的自己。

不经心地,猛然。

(3)北大,那你委于我心....的实在太多。

储积在我心中。

(4)是的,我是一叶不系之舟....。

自由行驶的小船。

4.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把“我”对北大的眷恋作为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

这条线索很明晰,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合作探究问题一:作者从7岁到16岁,与北大有着怎样一个相识、相知的过程?作者对北大的心情有一个什么样的变化过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7岁:初知北大——从泛黄的照片中知道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北大”。

心情:内心升起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

10岁:初见北大——过北大校门而不顾。

心情:固执地扭过头不看北大,希望保持对北大的新鲜感,坚信自己会成为北大的学生。

13岁:进入北大——被北大破格录取,从此在北大成长。

心情:没想到这么快就实现了童年的愿望;“一脑子浪漫念头”,“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

《十三岁的际遇》初一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十三岁的际遇》初一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涟水县黄营中学初一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课题:《十三岁的际遇》2课时编写:黄培兵审核:严汉如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朗读全文,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2.学生反复诵读、用心感悟文章的优美词句,初步体会作者北大的情感。

【复习回顾】北大,中国的著名学府,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它,是智慧的结晶;它,是文化的殿堂。

同学们了解北大吗?(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北大风景的相关图片。

)同学交流:我眼中的北大同学们,青春时节,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青春时节,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是挖掘生命潜能、开发人生智慧的关键时期。

十三、四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你准备怎样度过这一段青春时光?是的,只有知识才能让我们的青春焕发绚丽的光彩,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辉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少年大学生田晓菲的一篇文章《十三岁的际遇》。

【自学自悟】1.作者简历田晓菲,天津人。

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的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

1985年,十三岁时,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中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之后她又出国留学。

26岁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现在哈佛大学任教。

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 周年写的。

2.检查预习(1)指名学生上黑板写生字和拼音,重点注意下列加点字。

蓦.然积攒.絮.语迸溅..惆...白驹.过隙.樯橹怅.摒.弃不系.之舟穹隆..撷.取犀.利安恬.徜.徉.(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像白色少壮的马在缝隙前飞快地越过。

驹:少壮的马。

似曾相识:好象曾经见过。

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茫然若失:形容精神不集中,恍惚,若有所失的样子。

茫然:失意的样子;通幽曲径:通向幽深去处的曲折小路。

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互学互评】1.你怎样理解课题《十三岁的际遇》。

“际遇”即“遭遇”之意,不过多指好的。

(初一语文教案)8、十三岁的际遇-教学教案

(初一语文教案)8、十三岁的际遇-教学教案

8、十三岁的际遇-教学教案教学目的1.连续学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

2.连续学习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3.体会并学习“宠爱读北大的书,更宠爱读北大的人〞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分段和归纳段意。

2.难点:学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指导1.自读课文,生疏内容。

2.查工具书,把握以下词语,并抄录在本子上。

际遇:患病〔多指好的〕。

尘缘〔yu3n〕:尘世的缘分。

佛教徒或道教徒指现社会界人与人才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时机。

穹窿〔qi%ngl%ng〕:指中间高、四周低拱形。

迷离;模糊而难以辨别清楚。

涉足〔Sh7〕: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徜徉〔ch1ngy1ng〕:安闲拘束地步行。

絮语〔xu〕:絮絮叨叨地说。

犀利〔x9〕:〔武器、言语等〕锋利;锋利。

古朴:朴实而有古代的风格。

凝重〔n!ng〕:凝固而又沉重。

安恬〔ti1n〕:安详舒适。

撷取(xi5〕:摘下,取下。

惆怅〔Ch%u Ch4ng〕:伤感,失意。

沉淀〔di4n):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课文指很多话积累在心底。

哽咽〔y5〕:低声哭泣。

似曾相识:好像曾经生疏它。

绅士风度:指有教养的奇特的举止姿势。

茫然假设失: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

白驹过隙〔Xi4〕:白驹,原指骏马,后比方日影。

隙,空隙。

比方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速地越过一样。

通幽曲径:通向幽深去处的曲折小路。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本文田晓非写作此文时,是北高校生。

她是个有抱负、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同学。

13岁就进了高校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

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学习了此文,我们就会有收获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怎样理解“我是不系之舟”与“我的誓言”之间的关系?
(3)说北大“是师长”是因为
“是朋友”是因为
“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是因为
(4)最后一节既是对北大表达自己美好的,也是对北大倾诉自己永远的。先探究后展示能Fra bibliotek提升板



5、作者笔下的北大,不但知名,而且有着“精神和魅力”。联系全文,说说北大的“精神和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6、文章结尾写到:“我将不顾头上苍苍的白发,再次像个16岁的女孩那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这句话与文中的哪一句话相照应?这样写有何作用?
7、作者田晓菲在这篇文章中抒发了她对北大的深厚感情。文中哪些内容或语句具体表达了这种思想感情。找出来写在下面。
田晓菲:
概括主旨:




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教师适时地点拨、指导。




1、“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作者是怎样评价自己与北大朝夕相处的整整两年的时光的?你同意这个评价吗?为什么?
2、“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没有什么使我停留。。。。。。我是不系之舟”你对“风景”“河”“船客”“舵手与船工”“不系之舟”是怎样理解的?
3、两年的北大生活使作者对北大有了深刻而丰富的认识,你能说说北大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作者的成长的吗?
4、作者说:“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有人认为作者这样说有些狂妄,有人认为这是作者自信的表现,还有人认为这反映了作者入学之处的幼稚无知,你怎么看?
5、作者对北大的这种神情是出于对母亲的挚爱,但现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不少家长和考生也有北大、清华情节,甚者不惜复读,走后门拉关系也要挤进北大、清华,你对这种“名校情节”如何看待?




知识技能目标
掌握生字词,积累并运用文中出现的好词佳句。
过程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目标
感悟作者对北大的深情。
学习重点、
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和局部探究的能力,从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学习难点
体会小作者对北大真挚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点拨法。
超等蒙古族乡学校“三环十步”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年班: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_备课时间:______使用时间:________
学科:__语文__编制人:_白玉丹_审核人:______执行教师:_七年组教师__
课题
8、十三岁的际遇
课型
教材
版本苏教版
七年级上第章第节/课第课时总第课时
三、读通文意。
1、了解课文内容后填空。
(1)文章按照、、的顺序,抒发了对北大的之情以及渴望、渴望
的感情。
(2)课文题目“十三岁的际遇”中的“际遇”一词正确的理解应该是,能否改为“遭遇”?为什么?
(3)这篇文章运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是、、
(4)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是
2、概括文章主旨。(写在备注里)
3、文章用空行隔开为三个部分。概括每个部分的含义,每部分还可以分层并概括层意。
学习过程
内容
备注




一、初读课文,学习下面字词。
1、给下面字词注音,并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记牢词义。(小组长组织互考)
际遇莫名白驹过隙迸溅积攒呜咽
絮语涉足安恬惆怅不系之舟迷离小立
下列词语课本上没有注释,请你借助工具书做出解释。
稚气:穹隆:
弹指:撷取:
凝重:犀利:
二、二读课文,查阅有关北京大学以及作者田晓菲的资料。
(4)“我开始思索,开始怀疑,开始摒弃,开始相信”这句话中加点的词语可不可以互换位置?为什么?
(5)、从记叙顺序来说,“在青岛过夏令营时发生的一件事情”采用的是什么顺序?作者写这件事的用意是什么?
二、阅读第三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不系之舟”是什么意思?小诗为什么要将自己比喻成“不系之舟”?“玫瑰”“绿阴”“宁静的港湾”又喻指什么?
探究5:




重点段落阅读:
一、阅读第二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1)“我为北大感到骄傲”是因为
“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是因为
(2)“雄壮的誓言”为什么会“在图书馆大楼的映衬下骤然显得苍白无力”“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后来又感觉“沉静、愉悦、安详”?
(3)如何理解“我觉得自己就像是童话里的小女孩,怀着激动不安的心情启开了闪闪发光的仙宫大门”这句话的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