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品社第三课
三年级品社第三单元1.3垃圾的处理董家中心小学赵明惠
第三课时垃圾的处理
董家中心小学赵明惠
活动准备:故事(教参书)。
搜集的垃圾处理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情境激趣:听故事、想问题。
1、教师讲述故事《四个垃圾桶》。
边听故事边思考:从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
2、让学生说一说。
3、教师小结:垃圾的处理非常麻烦,首先要给垃圾分类,这样才
能找到合适的处理方法。
二、讨论分析:垃圾处理的方法。
1、小组内交流汇报,小组长作记录。
2、班内交流汇报。
小组长代表小组汇报。
教师小结:垃圾的处理要因地制宜,不同的地方处理的方式也不同。
学生自由阅读课本54、55、56、57页内容。
四、课堂小结:让我们共同努力,向人们宣传垃圾的危害和高额
的处理费用,人人都自觉减少垃圾的产生,使人们少受垃圾的危害。
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保护人类的健康。
五、课后拓展:自觉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总结免费(优选3篇)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总结免费(优选3篇)三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总结免费【第1篇】本人承担了三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对一学年来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在这一学年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
教学中论题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
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教学中把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
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总之,通过一学年的道法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节道法课就能解决的问题,为配合好道法教学有一定的强化规范训练,结合道法教学制定每周每月的规范目标,使课堂上的热情延伸到课外。
经常不断地进行课后导行、巩固,才能使学生把热情倾注到所接受教育的内容上,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促进儿童发展。
“因此,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 课标》)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对每一位学生都应倾注爱心,既要容纳学生对的,又要包容学生错的,这样可诱发学生的积极性。
根据道法课的学习评价,即“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具体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
”在考核时,要把(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核与道德与法治学习考核结合起来。
2017春鲁教版品社三下第三单元第3课环境好我快乐word教案1
3、环境好我快乐——山东人民出版社《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诸城文化路小学钟春梅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三年级2、学科:品德与社会3、课时:第一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1、调查学校及社区周围的其他环境问题,并填写好自己的调查记录。
2、百度搜索有关环保的资料和图片二、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2)、热爱大自然,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2、知识目标:(1)、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有关问题,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互相依存关系。
(2)、知道解决生活中环境问题有不同的方法。
3、能力目标:(1)、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的、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环境问题。
(3)、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并尝试运用一定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三单元最后一个活动主题。
第一个主题是垃圾污染,第二个主题是水污染。
本主题着重讲垃圾污染和水污染之外的环境问题,如噪音、河水污染、空气污染等,从而使学生全面了解家乡的生态环境问题,使学生真正树立起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体验到保护环境的快乐。
四、教学方法观察、讨论、交流、调查等活动形式进行探究体验学习五、活动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课件)1、展示美丽地球课件:师深情描述: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地球上,把学生带入美丽的仙境。
问:生活在这美丽的地球上,大家有什么感受呢?【百度搜索】美丽的地球图片-1&nc=1&tn=baiduimage&fr=ala1&pv=&word=%B5%D8%C7%F2%C9%CF%B5 %C4%C3%C0%C0%F6%B7%E7%B9%E2&istype=2&z=0&fm=rs72、播放有关社区街道、河水等处环境录像片段:看了这些,你想说点儿什么?心情怎么样?(环境美、快乐、开心)【百度搜索】诸城社区、街道优美环境图片-1&cl=2&fr=ala1&word=%D6%EE%B3%C7%C9%E7%C7%F8%D3%C5%C3%C0 %BD%D6%B5%C0%CD%BC%C6%AC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小结并板书课题:(3、环境好我快乐)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社区、街道入手,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环境好,我快乐。
2022年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022年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022年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一、班级情况分析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会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班共有学生48人,大部分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都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二、教材分析《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在成长。
在这一教育主题统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本册教材共设计了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这四个单元教育主题是:第一单元主要是有关邻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是学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单元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关系的教育;第四单元主要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我的成长与他人”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出发,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护上。
三、教材重点难点:“我的成长与他人”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出发,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护上。
四、教学目标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贯串始终的一条主线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二、品德与生活基本理念(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三)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四)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三、品德与生活设计思路(一)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位置(二)课程结构框架“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并据此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指标。
三条轴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了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
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分目标(一)情感与态度◆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自信、诚实、求上进。
(二)行为与习惯◆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三)知识与技能◆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
(四)过程与方法◆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三、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是本课程的总目标。
三年级品社下册第二单元备课
三年级下册品社第二单元备课【课程标准陈述】目标标准:1、初步了解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了解本地各种各样的商业场所,调查、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学习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
开始具有独立购买简单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能力。
具备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课程标准陈述】内容标准新课程标准在《我的家乡》第五条指出应该让学生具备学习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开始具有独立的购买简单生活和学习用品的能力,具备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4、多种多样的购物场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各种各样的商业场所,知道选购什么东西应该去什么商业场所。
【教学活动方案】1、谈话导课、揭示主题:(1) 教师板书、解释“购物场所”。
先出示课本图片认识,再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购物场所的照片图画,说出这是在哪里。
(2)补充板书多种多样的(使板书齐全)2、情况调查:了解购买能力。
教师举出几种商品名称,让学生回答出就近的哪个购物场所能买到。
三、情境创设、开展活动。
教师谈话:家有人来做客,需购买以下物品:盐、烟、酒、肉、蔬菜、水果、拖鞋......1、替小明说出到哪里购买,说明理由!(活动中把要买物品制成卡片,每人一张,假如你就是小明,分别到哪里采购,把名称写在反面,并想好理由)。
2、学生交流。
3、调查:哪些商品需要到较远的购物场所购买!你建议在你家附近设置哪些商业场所,做个小小设计师,设置你家附近的购物场所!四、布置生活实践作业。
1、把卡片带回家,到你写的购物场所中,看能否买到这些商品。
2、记录家庭购物表。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调查、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知道商品的价格变化。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素质与能力。
【教学活动方案】 (一)展示作品:让学生拿出自己的购物记录表,全班展示 。
(二)观察、了解:选出几种相同的东西,看它们的购物场所是否一样,看它们的价格有什么差异。
小学品社教研活动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方式不科学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质量,本课题旨在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策略。
二、课题研究目标1. 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和特点,明确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目标。
2. 分析当前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3. 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4. 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题研究内容1. 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特点(1)核心素养的内涵: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终身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2)核心素养的特点: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可塑性。
2. 当前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3)评价方式不科学,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
(4)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认识不足,教学目标不明确。
3. 基于核心素养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策略(1)丰富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4)强化教师核心素养,提升教学水平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三年级品社教案第五单元第三课时
任务修改课属性...
1、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深深感受到家乡的风土人情。2、培养学 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了解更多的家乡故事。
任务修改课属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深深感受到家乡的风土人情。难点: 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2、让学生主动地了解更多的家乡故 事。
任务编辑教学过程... 网友评论(我来说两句)
(5)指名说一说,其余同学可以相互补充。 (6)你感兴趣的地名还有哪些呢?我们也想办法来了解他的来历吧! (7)老师小结。 (8)把你课前了解到的地名来历写下来。然后互相交流。 2.再现生活,体验规则 (1)许多的历史名人、革命前辈都曾在家乡的土地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还有 许多土生土长的家乡人,他们的事迹一直让我们为之骄傲。我们来看看吧! (2)出示课件三:郯城名人、前辈走过的一些地方,留下的一些故事。 郯子、孝妇冢。 (3) 通过你们的课前准备,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名人的故事,在家乡的什么地方 留下他们的足迹呢? (4) 同桌相互说一说。 ( 5) 指名说一说,其余同学可以相互补充。 (6) 把你课前了解到的写下来。然后互相交流。 (7) 为什么人们说我们家乡“人杰地灵”呢? 8、 老师小结。 3.拓展提升,内化规则 (1)我们家乡还留有古老的房子,课前你们找到了吗?在哪儿找到的?我们来 边说边看吧! (2)出示课件四:家乡的老房子。 (3) 老师小结。 三、课后践行 发挥聪明才智,为家乡的人们设计未来的房子。 最后,让我们一起欣赏邓丽君演唱的一首歌吧,歌曲的名字叫《小城故事多》。
任务修改课改课属性...
多媒体课件
任务修改课属性...
教学过程
一、课前体验: (1) 了解家乡感兴趣的地名来历。 (2) 在家乡寻找历史名人、革命前辈的足迹,了解他们的一些故事。 (3) 在家乡寻找年岁已久的房子,留心观察。 (4) 向父母、爷爷、奶奶询问家乡的民俗风情,有机会参加一些风俗活动。 (5) 通过你们的课前准备,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名人的故事,在家乡的什么地方 留下他们的足迹呢? (6) 同桌相互说一说。 ( 7) 指名说一说,其余同学可以相互补充。 (8) 把你课前了解到的写下来。然后互相交流。 (9) 为什么人们说我们家乡“人杰地灵”呢? 二、课中感悟: 1.创设情境,引入规则 A.激情导入: (1)我们家乡虽然地方小,但是是一个好地方。 在这里,有许许多多的故事。 (2)出示课件一:今天我们来学习——小城故事多。齐读课题。 B.地名的来历: (1)在我们胜利镇的东边,有一条沂河。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 (2)出示课件二:一位老爷爷讲沂河的来历。 (3)那为什么我们城里有一座桥叫“双石桥”呢?有谁知道吗?那我们怎么才 能了解到“双石桥”名字的来历呢? (4)同桌相互说一说。
六年级品社第一单元第三课《与世界同行》教学设计
《与世界同行》教学设计单位:开发区小学备课人:陈薇课题与世界同行年级六下教材版本山东人民版教材分析本课围绕“与世界同行”组织内容,安排了两个活动单元,分别是“走出国门”和“走近国际组织”,分别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说明中国与世界的紧密联系。
本主题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讨论中国与世界在经济、政治方面的联系,感受到中国与世界的密切联系。
了解国际组织,感受中国越来越重要的国际地位。
课标要求课程内容:了解和认识世界,掌握初步的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知识。
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间的联系,关注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
活动建议:引导学生讨论中国与世界在经济、政治方面的联系,感受到中国与世界的密切联系,树立学生勤奋学习、建设祖国的远大理想。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够了解和认识世界,掌握初步的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知识,不仅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振兴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因素。
热爱世界和平,对世界人民的友好合作表示赞同。
2.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对中国企业有初步的了解,知道中国的产品大量涌到国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外国产品进口到我国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知道我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也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3.过程与方法:学会合作与交流,能够独立探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讨论中国与世界在经济、政治方面的联系,感受到中国与世界的密切联系。
知道联合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最重要的国际组织。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进口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引导学生立下志向,刻苦学习,掌握技术,树立为祖国科技发展作贡献的责任心。
理联合国在当代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教学策略本课的学习侧重于学生的调查汇报和交流,教师要做好组织引导工作。
1.影像资料辅助教学,鼓励学生亲身实践调查,身边取材;2.探究式学习和问题互动解决为主导;3.个人研究和小组合作相结合;4.调查—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贯穿始终。
品社第三单元 节约用水
生活中的水一、教学目的(一)指导学生初步了解水在自然界里的分布和水的用途。
(二)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水的用途是本课的重点。
三、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内容包括自然界里的水、水的用途、节约用水。
学生准备:我国及邹平水资源现状、邹平水资源污染情况、如何节约用水的相关文字、图片、音像资料。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提问:水和我们有什么关系?(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哪些地方有水。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地方有水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提问:①天空中有水吗?②地下有水吗?③土壤里有水吗?出示挂图或投影片。
结合挂图或投影片让学生说一说哪些地方有水?小结:自然界里的水。
天上年年有下不完的雨水和雪水,江、河、湖、海里有水,地下有水,井里有水,土壤里有水等。
2.指导学生认识水的用途谈话:现在我们知道了,江河湖海里有水,天上、地下都有水,谁知道哪些地方要用水?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分别出示牲畜饮水、灌溉农田、水上运输、水力发电等挂图或投影片,并一一给予讲解。
小结: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我们每天都要喝水,洗脸、刷牙、洗澡要用水,洗菜、做饭、洗衣要用水,离开了水,人类就无法生活下去。
动物也要喝水、用水,离开了水就不能生存。
植物离开了水,就不能生长,最后干死。
海上运输离不开水,水力发电离不开水。
工厂生产离不开水,总之,人类的生活、生产都离不开水,离开水,人类就不能生存下去。
3.教育学生要节约用水讲述:虽然天空中、江河里、海洋里、地下都有水,但供给我们喝、洗衣、做饭、灌溉农田、发电、工业生产用的水却并不很多。
我们平时用的自来水,是工人叔叔花费了很多劳动,把江河、湖、水库里的水加工净化得来的,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
(一人端着洗完的菜离去,自来水管未关严)提问:同学们看看画中的阿姨做到节约用水了吗?如果我们看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2)出示挂图或幻灯片。
三年级品社第一单元课时及单元备课
教学反思:
课题2、合理安排时间
课型 新授 第 1 课时
主备人: 复备人: 复备时间: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调查并了解他人是怎样安排时间的。
2、引导学生学习合理安排时间与玩耍。
3、引导学生尝试自己设计作息时间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与玩耍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合理安排时间。
3、引导学生尝试自己设计作息时间表。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珍惜时间就是学会利用时间,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难点:
尝试设计一周课余时间安排或寒暑假安排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补
充内容
活动一、识图讨论
观察第9页图片。
说一说,哪些是合理安排时间,哪些是浪费时间的现象。
学生讨论如何处理好学与玩的关系,才能使节假日过得愉快而有意义。
课时安排
1、一寸光阴一寸金————2课时
2、合理安排时间—————2课时
3、我这样学习——————2课时
课题1、一寸光阴一寸金
课型 新授 第 1 课时
主备人: 复备人: 复备时间: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时间的宝贵。
2、使学生知道珍惜时间,不浪费时间。
3、引导学生搜集关于时间的格言、谚语和故事。
教学重点:
活动二:小记者在行动
小记者采访同学,看他们是怎样安排节假日的。
活动设计三:自己动手体验一分钟。
1、咱们的家长在一分钟里做了那么多事情,大家想不想试一试,看自己在一分钟里能做哪些事情呢?(学生自由试一试)
2、学生汇报自己在一分钟里做了哪些事情。
3、一分钟是短暂的,但是却非常宝贵。请同学们观看下面课件里演示的情境,谈谈你的感受,好吗?(播放课件)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导言主要概括地表明课程修订的背景、宗旨和本课程的价值;第一自然段“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段话在品生、品社、初中的思想品德三个课程标准是一致的,它同时体现了国家将“思想品德”课一体化的意志和这三门课的共同取向;从课程定位的角度看,十分重要;我们看:1.“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充分支持了品德与社会课已确定的课程性质,并为品社可承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找到一个明确的位置;国家推进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公民;高素质的公民,即有良好品德且人格健全、有行动力的公民;义教阶段的公民教育为有“健全人格”的人奠定基础的教育不能缺失,小学中高年级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品德教育虚了,这一段对于“健全人格”而言还能指望什么呢所以,我们说“根基”“核心”的内涵,或许一个人一生都需要修炼,但针对某个人的特定年龄抑或完整的社会化阶段的特定时期,其相关教育都具有不可或缺性;除非此人的社会化与学校无关;2.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既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文明社会对个体社会化的必然要求,每个人的社会性发展就是实现社会化的过程;无论是说学生的“健全人格”,还是强调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在教育现场都要还原于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说,没有脱离人与人关系社会的健全人格和社会性发展;我们的情绪、态度、观念怎样,要通过人际交往过程表现出来,所谓人格,最关键处也是放在社会和人文环境背景中,加以判断;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果抽取了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也就无法判断谁的品德良好、谁的品德不好;说到底良好品德不是抽象的,脱离社会的;因此这门课叫“品德与社会”而不叫“思品”课,它是一门特别强调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也不易简单的称其为“活动课程”或“活动性”综合课程;3.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无论是倡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不动摇,还是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缺了教育上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内容就都不济用;所以针对以往的不足,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南,也要着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切实增强小公民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这段内容表述虽然着眼义教阶段思想品德课程的整体,表述了该类课程的共同特征,但是在其共性中也存在一定的个性;不如直接采用相关报告和讲话精神第二段“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它是针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强调品德与社会课的价值;主要两层意思:1.“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强调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独特性;着眼三个方面重要性:在义教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在品德教育的大系统中的重要性;在学生一生中的重要性;2.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这里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和“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品社课程必须怎样做二是“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是为什么具体内容在后面其他部分有明确答案;比较实验稿和修订稿,还有一个突出印象,就是它时刻跟踪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试图反应国家在德育方面的最新方向和具体要求;比如:2001年颁布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实验稿还在研制中,便于它及时将纲要的精神贯彻其中,也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实施依据写进文本;而在实验稿颁布后,就不宜随时增添指导思想,跟进新内容,像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八荣八耻”等一些重要的指导性精神和文件,主要通过教学来渗透;这次对实验稿的修订,则直接将他们融会贯通在新修订的标准中;课程的性质实验稿对课程性质的陈述:“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老师在理解上出现一些问题:一是这里“儿童”和“学生”是否指同一群体,尽管“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是指向整个义教阶段的品德课程,起码是将品德与生活课包括在内,是个总概念;但作为课程实施指导文件,在概念上越明确越利于针对性的实施;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一般人理解,这里的“综合”是“思想品德”和“社会”两门课程的相加,为什么呢一个是原本就有两门课,消失的还是这两门课,恰恰在课程名称和标准中的表述中,都是相加的概念,二是老师们不熟悉“社会性”的概念,把他和原有的社会课画了等号;新修订的课标课程性质的陈述:“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性质包含三层含意:第一,这是一门综合课程;第二、这门课程的任务是“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而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是“良好品德的形成”表明了社会性发展与品德形成之间的关系,即社会性发展包含品德形成,而品德形成是社会性发展的核心,也就是说品德形成是这门课程的核心任务;这就把这门课程的特性凸显出来了;第三“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表示这门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教学过程也是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开展,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问题;具体来看:从层次上厘清概念(1)明确课程开设的年级小学中高年级、即3-6年级(2)明确课程观“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课程,但,把原来的“儿童”换成“学生”,是求得用词上的一致,是文本进一步规范化;把“社会生活”换为“生活”,视“学生的生活”即“学生的社会生活”,也就是由学习课程直接面对的课题和反映的内容;(3)强调课程是“以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一是凸显本课程的基本性质,与其它义教阶段的课程不同;二是与课程定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避免了两课相加或两张皮歧义的发生;(4)中间不用逗号,而是用顿号,讲一句话一气呵成,一是强调三个重点具有同等地位、一个不能少;二是三者之间互为关系,不存在谁更重要的问题;没有“基础”,其它两项连存在的机会都没有;没有“核心”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就不能落实;不关注学生社会性发展所谓的“核心”只能是空谈;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将这门课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品德发展;从理解上抓住特征原来的实验稿性质后面跟了一大段话,来表述课程的特征,但由于课标实验稿中没有说明课程的特征,所以老师们虽也说不清品社课程的特征是什么这次课表修订,在性质之后,也分段描述了这门课程的特征: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根据课标,一是他所面对的学生生活是综合的;二是学习内容是综合的;三是教学活动是综合的;四是学生的理解、认识和技能是综合的;具体看:“内在整合”的内容是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基础;“有机融合”的是学习内容;“相互促进”的是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其中包含着不同的视角和技能;落脚点是“为学生基本的道德品质形成打好基础”;实践性,综合性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解释了实践性,但综合性保证不了实践性的贯彻;所以课标从两个方面强调了实践性;一是知与行的统一,特别注重学生的自主行动;“行”既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包括去通过体验和探究来发现问题、建构知识、深化认识、还包括亲身参与和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为社会服务;由此可见,知与行的统一,它确保课程所追求的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社会性发展,既不是空议、空记,也不是胡动、乱动,而是建立在三种主要学习方式基础上的过程性学习,这个过程就是“奠定基础”的过程,它特别尊重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能力;二是强调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学生的品德形成、社会性发展受其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社会活动影响,忽视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也就空置了课程性质和理念,课就不是品德与社会课了,就又回到道德教育学科化、社会学系成人化的老路了;但需要教师们注意的是:实践性不意味着把学生都拉到社会上去才叫实践,“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说得很清楚,实践性主要针对的是日常教学,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日常经验、感受以及行为,将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现实生活各个方面,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达到引导学生、提升学生生活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也不难看到:实践性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参与社会能力和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这符合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开放性:分为三个方面理解:一是基于学生现实生活实态,获得鲜活的教学素材,即课程或教学向学生的生活开放;二是教学空间的纵向扩展,即学习内容的空间开放;三是发挥评价功能,形成良好的交流互动环境,即评价系统的开放;课程理念标准实验稿和标准有关课程理念的比较仔细比较,两个文本的表述出入不太大;从三条理念的提法看,第一条没动,第二条加了“社会化需求”;第三条将“基础性”和“有效性”一并由“实效性”代之;从说明文字看,第一条明确指出了课程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二条对部分文字作调整和重新修饰,意在突出课程基础的具体内涵;第三条变化最大,将“指导性追求”变成了“指令性追求”,凸显了课程性质;设计思路课程设计思路是课程骨架;“本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是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社会坏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要素的交互作用实现的;”明确了(1)课程的基础是学生生活(2)作为课程需要划定一个范围,这个范围是什么、有多大、以什么方式表现它(3)按照学生生活划定的“生活领域”,由怎样的要素组织社会环境:时间、空间、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社会活动:包括日常生活、文化、经济、政治等活动;社会关系包括人与人关系、社会规范、规则、法律、制度等;(4)如何安排好这些学习要素的顺序;课程构建的“十六字令”没有变,对内容的解释没有变化;具体来看:儿童社会生活比“儿童社会生活”更直截了当;2“点面结合”具体说明没有变化,只是将“面”和“点”的位置做了一个调整;3“综合交叉,螺旋上升”将“某一教学内容”改为“每一个生活领域”更加合理,因为“每一个生活领域”都集合不同的社会要素,是综合性社会要素;课程目标课标实验稿: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课标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从陈述看,将实验稿的“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改为“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首先“促进”后面“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对等的关系;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对应“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的课程性质,突出了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德育类课程,“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作为课程的目的的一翼,无论理解还是操作更为鲜明;其次删掉了“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中的“社会主义”、“合格”,是因为:(1)前面的课程性质、理念、目标中所界定的公民已有很强的针对性,无需再加“社会主义”(2)“合格公民”的提法,有些模糊;在我国每个人一出生就具有公民身份,谁都无权判他人是合格公民还是不合格公民,另外“合格公民”的标准不好定;课程目标蕴含的意义:首先,作为德育类课程之一的品德I与社会课,总目标应体现将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国家意志,并实现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社会性发展的价值追求;其次,总目标凸显社会实践对于学生促进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作用,强调课程要为他们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提供各种有效的引导和帮助,较好的体现教育回归学生生活的课程理念和执行统一的课程性质;事实上,学生只有在生活中,通过对与他们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常识的学习,通过自己对社会的观察,认识和了解社会,并在参与社会、与社会中的人们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相应的生活能力,进而适应社会,这种适应不是一种简单的顺应,而应具有建设性意义,也就是说学生在生活中是主动的,是能够通过学习和实践使自身以及周边发生一定的变化——哪怕这种变化是微不足道的,但却是向上、向善的;体验积极的情感,最终形成比较稳定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这点就较好的体现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的课程核心价值;再次,总目标强调为学生成为公民奠定基础,体现了教育为学生的未来做准备的社会功能,体现了基础教育的特点;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今天的生活,即正在进行中的生活,对于学生的成长同样具有积极、独特的价值;教育应该为学生的今天服务,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点需要老师们在课程实施中给与高度关注; 课程的分目标总目标是对学生的品德形成、社会性发展的预期水平所做的高度概括,分目标则是对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维度上的具体发展水平所作的明确界定;总目标突出整体性的规定和要求,分目标勾勒出层次性、具体性的规定和要求;也就是分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化;品社课程标准按照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的顺序呈现分目标的内容,原因有三:(1)按照总目标设定分目标,首先考虑的是学会做人的具体要求,所以先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定位学习内容,要达到情感;;;目标需要怎样的能力和知识,在针对情感目标确定能力和知识目标;确定能力和知识目标,这是从学生生活出发的具体体现;(2)为了避免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学科课程,也或者说把品德再当成学科知识来上,标准把知识放在了下面;根据前面的理由,学习哪些知识以及知识要打到什么水平,是有情感目标和能力与方法目标决定的;(3)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受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社会发展需要和课程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社会需要与学生个体需要的关系,学生现有水平与期望发展水平的关系,促进品德课程在考虑学生个体的社会性发展时,先将个体自由设置为前提,在考虑学生个体的良好品德形成时,将学生个体潜在的善的能力设置为前提;修订稿对分目标的调整还是比较大,主要是因为:老师们在实践中反映目标指向还不;1.拆解原有表述,使目标更较清晰;其中分为两种情况:同一条目标内包括的标准较多;一组目标内包含的内容较多;例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第二条;能力目标的第三条2.适当降低目标的要求;如:能力目标第一条、知识目标第一条3.使目标的内容指向更加明确;所有调整过的目标都有反映4.根据课程新增的指导思想,增加或提升了目标内容或要求;如情感目标的第一条5.调整了目标次序或表达方式;例如次序的调整在能力目标;表达方式上主要是避免因语言过于精炼,反而导致把握不住的现象出现;6.将“能力”目标改写为“能力与方法”目标,突出了新课程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要求;总之,重点在目标陈述的正确性、条理性上,使之更为简洁、明晰、平实;几乎逐条做了修订,但就课程的追求而言,则没有大的变化;把握课程目标需要注意的问题一、关于课程目标的表述方式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编制的技术要求,在课程目标的表述中,在考虑学生可接受性的前提之下,采用规范适当的行为动词,以确定学生学习的相应水平;课程目标主要采用“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的表述方式;结果性目标:明确表达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明确、可测量、可评价;这种方式主要应用于知识目标;例如“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体验性目标:表达方式即描述学生的心理感受或是体验,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常常是体验性、过程性的,通常适用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这些无需结果化或是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例如“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所以我们在课程内容中能够看到是以三类行为动词描述学习内容和活动:一类是知识性目标行为动词:包括“初步了解”、“了解”、“理解”、“知道”、“懂得”、“掌握”等;一类是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包括“识读”、“识别”、“学会”、“观察”、“比较”、“辨别”、“分析”、“养成”等;第三类是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包括“体验”、“体会”、“尝试”、“感受”、“参与”、“遵守”、“关心”等二、总目标与分目标的关系课程在总目标的下面设有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三个领域的分目标;这样的设置体现了目标的层次性,有利于将总目标落实到课程的教材编写、教学组织、教师培训和课程资源的配置中;课程对小学中高年段的学生经由本课程学习,在以品德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的预期水平作出高度概括,而分目标则对学生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而在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维度上的具体发展水平作了明确的界定;总目标和分目标勾勒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大致轮廓;应当注意的是,虽然总目标分解为三个分目标,但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各分目标的达成是单独进行的,好的教学活动往往能够同时兼顾或达到多个分目标;三、各分目标之间的关系三个分目标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是整体存在于学生个体发展之中并且相互影响;在三个目标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后续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正确态度和积极情感的形成往往是基于对相关知识的一定程度上的理解,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也是把握事实知识的基础上作出的;事实上,就品德与社会课程而言,大部分知识和能力都包含着一定的价值因素,脱离一定的知识而形成情感,或者脱离一定的能力而获得知识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要把各分目标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把握,在某一节课或某一教学环节上可以或是需要对某一个分目标比较侧重,但从总体上来说,三个三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四、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联系:课程目标是课程的核心要素之一;课程建设的方方面面围绕目标展开,而教学目标实施课程的主要途径;课程目标之明了教学活动的方向和应当达到的水平或程度,而教学目标则是课程的具体化、操作化,通过生动鲜活的教学活动、通过师生的互动,把课程理念和教学实践连接在一起;所以,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虽处在不同层面,但可以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区别:一是课程目标更宏观,而教学目标则微观、具体;课程目标是指导课程设置、编排、实施和评价的准则,是更为上位的;教学目标则是课程实施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他是具体的、可操作的,是指导教学过程的准则;二是课程目标的实施主体涉及教育管理部门、课程指导机构、师资培训机构、教材编写者、任课教师和学生,而教学目标的实施主体主要是本课程的任课教师和学生;三是课程目标是刚性的,具有对课程的导向作用,一旦确定就不能轻易改变,而教学目标有一定的灵活性,可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把握和调整;课程内容标准实验稿的“内容标准”在标准中修改为“课程内容”其一、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在理解上是顺的;其二、“内容标准”总让人在“标准”上含糊,“标准”是刚性的,每条“标准”对应的内容应该是相当确定的内容,而实际上,特别是参照“教学活动建议”看,标准所确定的内容范围,对于它的实施却有较大的弹性空间;无论是教科书的编写、还是教学设计,涉及具体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地区学校实际的教学条件,以及教师的教学创造力等,教与学的方式与内容都可以在开发;开发就意味着创造性的使用;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课程目标是刚性的,课程内容再将课程目标具体化的过程中允许调整;其三、“内容标准”容易倒向教学实施中的“内容主义”倾向;关于对课程内容的说明:修订的思路录像。
品德教案
(4)小民经常一个人上网,一上就是三四个小时。
(5)小廷很爱帮爸爸妈妈做家务事,他说,这让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6)小红家庭作业写错了,她总责怪价里太吵;学习成绩下降了,她认为是因为没有请家庭教师辅导。
2.请同学收集古今中外名人学习的故事。
教学
目标
(1)懂得学习不仅仅是学校中的学习,学会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做事进行学习,学习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初步养成多问、多想的思维习惯。
(2)教育学生从小就懂得、学会在观察、做事和做人中学习,这是教育所具有的未来意识的表现。
内容分析
重点
通过真实事例来揭示并说明:“观察学习、做事学习和做人学习”的意义,它是学校学习不可替代的学习形式。
淮城镇勺湖小学三年级年级品社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教学时间年月日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总课时
教学内容
他为什么学得这样好
教学
目标
通过交流,让学生在总结自己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同时,学会借鉴其他同学好的习惯和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内容分析
重点
让学生在总结自己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同时,学会借鉴其他同学好的习惯和方法。
2.讨论:如何抓紧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
四、学生总结
1.小组讨论(学得好的同学的共同之处。)
2.自主总结(自己独特的学习经验)
一、小结
师: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许许多多学习方法,如果我们都能很好地照着做,相信我们的成绩肯定会提高得很快。
师:我知道小朋友能念许多的诗词,那么你能不能写出一两句关于学习的诗词呢?
3.请一位同学讲故事《比尔。盖茨小时候的故事》
品社教研组开展活动(3篇)
第1篇正文:为了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品社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品社教研组于近日开展了以“共研共进,提升品社教育教学质量”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摩、教学研讨等形式,推动品社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品社课程在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品社教师对课程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效果不尽如人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校品社教研组决定开展此次主题教研活动。
二、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活动伊始,教研组全体成员围绕“如何提高品社课堂教学效率”这一主题进行了集体备课。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经验,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段的特点,共同探讨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们对品社课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了基础。
2. 课堂观摩为了使教研活动更加贴近实际,教研组邀请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课堂观摩。
观摩过程中,教师们认真记录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度、课堂氛围等方面。
课后,教研组组织教师进行评课,针对观摩课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深入剖析,共同探讨改进措施。
3. 教学研讨在课堂观摩和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研组开展了教学研讨活动。
教师们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品社课堂?(2)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3)如何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4)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品社课堂教学?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们积极发言,各抒己见。
经过深入交流,教研组形成了一系列共识,为今后的品社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活动成果通过本次主题教研活动,品社教研组取得了以下成果:1. 教师对品社课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教育教学理念得到更新。
品社校本教研活动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与目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
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为了更好地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我校开展了以“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
二、活动准备1. 组建教研团队:由学校品社教研组长牵头,各年级品社教师参与,形成一支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教研团队。
2. 确定教研主题:围绕核心素养,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特点,确定“情境创设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作为教研主题。
3. 收集资料:通过网络、书籍、教学案例等多种途径,收集与教研主题相关的教学资源。
4. 制定教研计划:明确教研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形式和预期成果。
三、活动过程1. 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学习核心素养的相关理论,以及《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为教学策略的探究奠定理论基础。
2. 案例分析:分享优秀的教学案例,分析其成功之处,探讨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实践。
3. 教学设计:以教研主题为依据,分组进行教学设计,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情境创设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节。
4. 课堂实践:将设计的教学方案应用于课堂实践,由教研团队成员进行观摩和点评。
5. 反思总结:课后进行集体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四、活动成果1. 形成了一套情境创设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策略:通过教研活动,教师们总结出了一套适用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策略,包括创设生活情境、开展角色扮演、组织小组讨论等。
2. 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教研活动使教师们对核心素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3.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情境创设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得到了有效培养。
五、活动反思1. 教研活动形式需多样化: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可以尝试更多元化的形式,如专题讲座、教学观摩、经验分享等,以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工作总结(优选3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工作总结(优选3篇)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工作总结【第1篇】一、基本情况分析通过三年级上册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品行良好,使得他们在知识的吸收、心理的锻炼、能力的培养、法纪的遵守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收获。
但也有少部分学生组织纪律观念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也是本期教学中所抓的重点。
从期末考试成绩来看,学生们的整体水平所提高,但各种行为的养成教育还较差,这是教学的重点。
个别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重点知识不易识别、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较差、学生的良好习惯没有养成。
二、主要成绩:1、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精心选择教法。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
为此,本人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堂教学,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
在深入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认真写出了切实可行的教案,使每一节课都能做到“有备而上”。
本学期学校建立了多媒体教室、电脑室,开通本地教学资源,利用这一优势,本有精心组织和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和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课件,使现代教学技术走进课堂,使学生乐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活动,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2、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课堂教学中本人尽量讲解做到清晰化、条理化;课堂语言力求准确化、情感化和生动化;教学思路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
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多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些,学生活动尽量多些;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努力实现思想品德课的趣味化。
思想品德课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与实际紧密联系,切实解决学生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小学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学反思第一单元我和我的同伴1、我是独特的教学反思三年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萌芽阶段,对自我的认识与了解比较模糊,且多停留在对自我外在特征、活动特长方面的认识。
因此,需要多角度地引导学生了解自身的特点与品质。
同时,由于三年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比较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面对负面评价容易产生不自信、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情况。
针对上述问题,本课确立了从多角度了解自己,能够正视并改正自己的不足,并能肯定和接纳自己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第一个板块的话题是“我有自己的特点”,设计了了解自己的外貌特点和兴趣爱好,了解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认识理想自我,以及通过个人秘密的角度感受自己内心世界的四个活动,让学生多角度地了解自己。
第二个板块的话题是“我能变得更好”,交织了两条逻辑思路。
一条是叙述小健的成长故事,通过小健和不倒翁的对话看到小健从自我怀疑到自我肯定的转变过程。
另一条思路是引导学生回到自己的生活实际,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有自信改正缺点,并能肯定接纳自己。
以“赞赞自己”这一拓展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自信。
2、不一样的你我他教学反思《不一样的你我他》在设计这堂课时,我努力让学生在游戏中、在参与活动中,感悟并提高一定的道德认知,通过活动化教学力求改变过去我讲你听的方式。
在活动化教学中,注意了活动的层次性、目标性。
在这课教学中,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活动:它包括“我的自画像”“我们的想法一样吗”“我们共同来作画”“我们是班里的骄傲”四部分。
我从学生对自己的了解画自画像开始入手,让学生把自画像与同桌和小组的同学比较一下,看哪些一样哪些不一样,让学生从中了解自己和别人有不同的特点,意识到每个人各有不同。
通过组织学生画同一幅画,来引发学生思考:如果大家都只喜欢同一种色彩,画出的画会怎样?为什么会有色彩丰富的花,人们之间的差异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呢?学生通过对这一普通的生活现象的关注,体验到人与人有不同的选择和想法,我们要表现自己的选择和想法,同时也要学会尊重他人的选择和想法,为后面让学生学会宽容理解他人打下基础。
鄂教版品社三下第一单元《社区是我们的大家庭》教学设计
鄂教版品社三下第一单元《社区是我们的大家庭》教学设计单元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社区公用设施及环境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快乐,爱护社区公用设施,主动参与社区建设。
尊重并感激为社区服务的人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各项娱乐及公益活动。
2行为与习惯:养成爱护社区环境、不随地乱扔垃圾,自觉保护社区公益设施、尊重社区里的劳动者的文明习惯,关心社区建设,积极为社区公益事业出谋献策,做社区建设的小主人。
3知识与技能:知道社区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家园,了解社区的特点及发展变化,喜爱并保护社区的环境,能正确使用社区的各种公益设施,为社区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了解国内外不同地区人们生活的环境,感受不同地区的社区文化。
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型社区的不同特色以及社区里的设施和机构。
知道城市社区的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2、体验社区里的功用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懂得要爱护社区的公共设施。
3、初步了解社区的一些机构,以及村镇,街道干部为搞好社区建设所做的努力,懂得要尊重他们。
4、了解社区的发展,感受人们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
教学课时:7课时1、我们生活的社区 3课时2、我们身边朋友 2课时3、不一样的社区 2课时一我们生活的社区目标:1、知道社区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地方,认识自己生活的社区,了解社区的公用设施及其作用,并会自觉使用这些公用设施。
2、了解社区的经济、文化、自然特点,调查社区的发展变化,激发对社区的喜爱之情。
3、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区公益、娱乐活动,陶冶身心,增进邻里之间的友益,提高生活质量。
4、了解城乡之间的不同特点,感受其不同的社区文化。
第一课时内容:我家在这里教学重点:认识并了解自己的社区,理解社区的概念,并相应了解其它的社区及自己的社区与其它社区的不同特点。
难点: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区与其它社区的不同特点。
教学准备:1、仔细观察自己生活的社区了解社区中的公用设施、它们的功用、布局及管理状况,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和快乐。
科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警惕食物中毒》说课稿
科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警惕食物中毒》说课稿《警惕食物中毒》是科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吃得更放心》中的第一课。
课文以丰富的图片形式向学生揭示了食物中毒的特征及导致食物中毒的各类原因,以此引导学生从食品生产、加工等各环节加强对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的关注,有效地从生活实际出发做到预防食物中毒。
“民以食为天”,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的食品种类越来越丰富,根据现有的生活经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知道吃了不洁食物会对身体造成危害,但是具体是什么原因导致各类食物中毒的,学生尚不完全了解。
因而在设计教学时我本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以拓展、提升儿童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主旨,并依据本学科的特性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方面,让学生了解食物中毒的特征、导致原因及我国食品安全、卫生的相关制度和措施。
方法、技能上,首先,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抵御食物中毒的方法和技能,初步形成关注食品安全的行为习惯;再者,引导学生从各种途径搜集有关食物中毒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简单的分类,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则让学生感受食物中毒的危害,领悟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使之初步形成一定的防范意识。
课的伊始,我以“过期牛奶事件”切入,既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自然地引入新课。
接着又出示了一组日常的生活照,(货品丰富的菜市场、菜肴丰富的家庭餐桌、摆满食品的超市货架以及高朋满座的饭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能借助这些熟悉的画面亲身感受“民以食为天”,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同时在此背后也隐藏着种种祸患。
既而我又引入一段有关食用河豚鱼中毒的新闻报道,并让学生在收听新闻之后交流他们收集的食物中毒事件。
根据课堂交流情况适度归纳细菌性、化学性、动、植物性等几种食物中毒的类型,并小结凡是由于食用不当食物而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甚至对生命构成威胁的情况叫做“食物中毒”,同时通过一组近年来由食物中毒引发伤亡的数据让学生结合新闻谈感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师小结:
出示: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论语.里仁》
释:孔子认为,只有邻里是一些仁人君子,那才是上佳的居住环境。要学会选择居住环境,选择邻里,那才算是智人。(让学生读一读)
小结:环境对人及其家庭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在特殊的情况下,适当地选择住处,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活动、我为邻里添欢乐
2、能够认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养成正确面对不良生活方式的心态。
教学重点
有一定的改善环境的主题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
有一定的改善环境的主题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预案
调整与思考
一:故事明理
1、谈话
今天的课上,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看一个故事,知道《孟母三迁》这个故事吗?
师生共同阅读
讨论:你赞同孟母的做法吗?
学生自由谈。(老师适当打断讨论学生所讲的方式是否合适)
3、过渡:刚才我们讲的是春节里的事情,那平时呢?邻居们平时在一起都爱做些什么?
自由说。
4、师小结:很多的邻里之间都是那么和睦。看,书上有两幅照片反映的就是邻里之间平时做的一些事情。如果他们是你的爷爷奶奶或叔叔阿姨,你能猜一猜他们的感受吗?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汇报)
1、生活有你有我,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邻里对你那样关心,你也应该为邻里做点贡献,添点欢乐。
2、活动:
设计快乐活动
要求:如果大家都参加健康的娱乐活动,邻里生活就会充满欢乐,让我们一起为邻居设计几个有意义的活动吧。请各小组成员相互合作,进行角色分配表演。
3、小组准备
4、汇报展示
三:总结
希望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能时刻想着别人,多为他人带来欢乐,也给自己带来欢乐。
3快乐的邻里生活
教学目标:
1、体会自己的生活、成长与周围人和环境的密切关系,有初步的群体归属感。
2、能够认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养成正确面对不良生活方式的心态。
3、初步掌握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技能,有一定的改善环境的主题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能够认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2、养成正确面对不良生活方式的心态。
3、有一定的改善环境的主题意识和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搜集自家和邻居家的快乐故事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体会自己的生活、成长与周围人和环境的密切关系,有初步的群体归属感。
教学重点
能够认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
能够认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教学过程
教学预案
调整与思考
一:春节的愉快回忆
5、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吗?
要求学生写在书上。
二:明辨正误,热情相助
1、过渡:大家谈论了很多开心的事情,现在老师要给大家看两幅图。
2、出示15页图
讨论:这样的生活现象好不好,为什么?
除此以外,你觉得还有哪些生活现象也不好?
对呀,如果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大家所说的现象,该多么痛苦呀。老师有一个小朋友叫刘玫,她就非常苦恼。上星期,她给我写了一封信,想听听吗?
板书设计
一课一得
老师有感情地朗读
想办法吧,谁给刘玫出出主意。
选定方法,集体智慧给县长写信(以小组为单位)
3、抽小组发言
三:总结
健康的生活促使我们健康地成长,我们虽然年龄小,但有责任有义务更有权利监督周围的人,想办法让大家都拥有健康的生活。
板书设计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感。
1、谈话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城市和乡村都有庆祝活动,是群体生活的集中反映。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城乡差别很大,不同地区的人会有不同的活动与生活方式。即使在平时,也会由于民俗、地域的差异很大的。
2、提问:
那我们来看看我们班有来自多少地区的同学,大家分别在哪儿过的年?
快乐吗?有没有和邻居们一起?说说你们在一起的开心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