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导学案三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教案 (3)

桃花源记教案 (3)

桃花源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桃花源记》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桃花源记》的主要情节和寓意。

3.掌握《桃花源记》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4.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桃花源记》的主要情节和寓意。

2.掌握《桃花源记》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3.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分辨《桃花源记》中的隐喻和象征。

2.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理解文本。

四、教学准备1.复印《桃花源记》的课文材料。

2.准备笔记本电脑和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课题,引导学生了解《桃花源记》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提问示例:你觉得《桃花源记》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它的作者是谁?是否在你的阅读中遇到过类似的文章?2. 了解背景和作者(10分钟)通过简单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桃花源记》的背景和作者。

背景介绍桃花源,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南省衡阳市常宁市桃花源街道西北方向,为中南地区最有名的景点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作者介绍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以他的诗文和清高的人格被后世推崇为“陶渊明里确有陶渊明”的代表。

3. 阅读与理解(30分钟)学生们阅读《桃花源记》,并做书面记录。

老师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互相解释和解答问题。

鼓励学生们思考和讨论《桃花源记》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并用自己的话语将其表达出来。

4. 词汇学习(15分钟)学生们学习并记录《桃花源记》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老师可以通过对词汇和表达方式的解释,帮助学生们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5. 分组讨论(15分钟)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分组讨论《桃花源记》中的隐喻和象征。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隐喻或象征,展示给全班,并解释其寓意。

6. 总结(10分钟)通过回顾和总结,让学生们对《桃花源记》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巩固所学内容。

六、课堂作业请学生们撰写一篇文章,总结自己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和感受,并发表在班级微信群中。

桃花源记导3

桃花源记导3
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4、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5.文中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6.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7.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8.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9、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这里的土地美,你看,这里的屋舍美,你看,
2、理解桃源之“乐”。
提问: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
3、评读桃源之“奇”。
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
请你以“桃花源奇,那是因为”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10.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四、【美点寻踪】探究桃源世界的奇特之处: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觉得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1、想像桃源之“美”
提问: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一、导人(5分钟)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5分钟)
2.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以什么为线索贯穿全文?(4分钟)
三、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学生们通过老师的引导再次验证答案,小组之间或组与组之间互相交流,最后把一些有困难的问题提出来求救老师,15分钟))
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四、小结: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桃花源记》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桃花源记》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桃花源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意识。

3.了解桃花源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

4.分析桃花源的幸福和悲剧的原因。

5.探讨《桃花源记》对人们的启示。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上节课学过的《咏梅》,可以简要介绍一下该诗的主要内容和作者。

二、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想一下“桃花源”是什么意思,桃花源的形象在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景致。

同学们是否想过在这个世界上是否存在可以让人生活幸福安宁的地方?三、了解《桃花源记》的背景教师简要介绍《桃花源记》的作者、背景和写作动机。

四、呈现文章教师将《桃花源记》的全文呈现给同学们,可以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全文,让同学们先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

五、核心思想解读1.请同学们回答一个问题:在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意识是怎样的?桃花源人民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没有外界的干扰和束缚。

他们没有贪婪和竞争心理,相互之间和睦相处、互助互爱。

2.请同学们回答一个问题:桃花源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是怎样的?桃花源位于峡谷之间,周边是高山,环境幽静。

人文环境上,桃花源人民自给自足,没有外来势力的干扰,人民自由自在地生活。

六、桃花源的幸福和悲剧1.请同学们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桃花源人民感到幸福?桃花源人民的幸福源自于他们简单的生活,没有外界的纷扰和压力,彼此和睦相处,没有竞争造成的压力。

2.请同学们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桃花源的幸福最终导致了悲剧?桃花源人民享受了长久的安宁幸福生活,但他们没有意识到外面世界的变化,也没有进一步开发和保护桃花源。

最终,外来势力发现了桃花源,导致了桃花源人民的覆灭。

七、探究《桃花源记》的启示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桃花源的存在?大概是什么样的地方?答案会因人而异,可能是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村庄,或是一个幽静的风景名胜区等。

2.桃花源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的人间仙境,它告诉我们人们应该过简单、和谐的生活,珍惜现有的幸福和安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桃花源记》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桃花源记》导学案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够。
4.请写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并解释其意思。(至少三个)
(1)成语:世外桃源。 意思: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成语:豁然开朗。意思: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而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后突然明白。
(3)成语:无人问津。意思:比喻没有人过问或尝试。
重点句子背记知识
1.用原文填空。
(1)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遁世的因素。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秀散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赋税徭役繁重,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
(4)悉如外人。悉:都。
(5)具答之。具:详尽,详细。
(6)问今是何世。世:朝代。

桃花源记 导学案

桃花源记   导学案
(2)段意:
第1段,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
第2段,舍船从口入,发现桃源景。
第3段,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
第4段,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
5.导读第1段。
(2)讨论: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
原因:忘路之远近(迷路)
时间:晋太元中
人物:渔人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板书。
学生介绍
九年级语文(上)导学案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二导读课文
1.对照注释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
2.(出示小黑板)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垂髫()要()俨然()邑人()
阡陌()骥()怡然()
3.教师概述文章大意,学生对照原文。
4.散读课文后,讨论线索,各段段意。
(1)线索:渔人的行踪(进出桃源)。
三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具学具
预习要求
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陶渊明
线索:渔人的行踪(进出桃源)
第1段,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
第1段,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
第2段,舍船从口入,发现桃源景。
第3段,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
第4段,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一导入新课
1.学生介绍作者
2.教师介绍课文。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对现实极为不满。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曾经写了《桃花源诗并序》。序中,他描绘了桃源的自然景象和社会风尚,记叙了桃花源诗的来历,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后人把它看作独立的文章。这就是《桃花源记》。(板书课题、作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9桃花源记导学案两套(3)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9桃花源记导学案两套(3)

课题 桃花源记 课时 3课时撰写时间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学习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学习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导学。

1、文学常识积累本文选自《 》 。

作者 :(约365-427),又名 ,字 , 诗人,散文家, 别号 ,谥号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晋.太元中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男女衣着. 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 妻子邑.人 间.隔 此中人语.云 诣.太守 无问津.者 资料链接。

陶渊明 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课堂教学。

1、情境导入。

2、纠正预习错误。

3、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朗读指导:①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

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如“a问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汉,c无论魏晋。

”一句,加着重号的词宜重读,语调稍慢;a 句读得略平缓,b、c 句宜有起伏;a句后停顿略久些,b、c 句连接要紧凑。

桃花源记的导学案

桃花源记的导学案

桃花源记的导学案《桃花源记》的导学案一、作者简介《桃花源记》是东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

陶渊明(352-427年),字元亮,号素风,晋代南陵(今江苏省南京市)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书法家和政治家。

早年因不满当时朝政而隐居山林,以修身养性、吟诗作画见称于世。

二、文本背景《桃花源记》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它是一篇记叙文,以散文的形式叙述了一个桃花源的传说。

桃花源是一个隐秘的山谷,里面自成一方天地,没有外界的干扰,居民和睦、自给自足。

作者在作品中生动描绘了桃花源的景致和人民的生活,表达了对人间混乱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向往乡村幽雅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主要内容文章开头描述了一个渔夫无意中发现了桃花源的故事,他引领着主人公步入这个隐秘的山谷,那里青山绿水,桃花盛开,土地肥沃,人民和睦。

居民们对外界一无所知,传统而简单的生活方式让人感慨不已。

主人公在这里度过了几天愉快的时光,不愿离去,而后终于离开桃花源,希望将这样美好的环境传播给更多的人。

四、文学价值《桃花源记》以简洁的文字、清晰的结构、淡泊的笔调,揭示了陶渊明对时代的失望和向往自然乡村生活的情感。

作品寄托了作者对纯朴生活的向往,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通过对桃花源的描写,作者塑造了一幅令人向往的乌托邦画面,引导人们反思当下的社会问题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启示与思考《桃花源记》传达的主题概括为“世外桃源”,影响深远。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无法脱离社会的现实,只能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温馨、和谐的点滴。

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美好,回归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不断完善自我,勇敢面对人生中的挑战。

生活或许并非尽善尽美,但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与追求中,我们才能发现更美好的桃花源。

【注:以上文章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和增加】。

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第0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结合文中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思路,感受桃花源的美好,学习对比、虚实结合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以及“桃花源”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重点难点】1.感受桃花源的美好,学习对比、虚实结合的写法。

2.理解作者寄托的社会理想以及“桃花源”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学习过程】知识积累1.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其诗文语言质朴、自然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2.文题解读《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原是《桃花源诗并序》前面的小序,因为语言清新自然,想像新颖独特,后来独立成篇,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篇。

3.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记”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记”通常有以下形式:碑记——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游记——描写旅行途中见闻的散文体裁。

杂记——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笔记——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文体。

4.写作背景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421),作者目睹当时黑暗的社会:统治者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争统治地位,多次发生流血政变。

如元熙二年(420)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

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恭帝。

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役和剥削压榨,给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

作者面对现实,深有感触,于是,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又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

《桃花源记》导学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

桃花源记班级学号姓名课时任务:《桃花源记》人物专访【教学目标】1、设计采访提纲,了解陶渊明追寻的“桃花源”。

2、品析本文的语言,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意境和作者的语言风格。

3、思考自己心中的“桃花源”,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课堂流程【自学导思】一、预习课文内容,完成任务。

陶渊明,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

因宅边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

是东晋时期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浔阳柴桑(今江西)人。

诗歌作品《饮酒》、《归园田居》,辞赋代表《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散文著作《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2、写作背景。

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当时陶渊明约57岁。

他拒绝了东晋政府的征招,又拒绝同刘裕宋政权的合作,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

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

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二、自学感悟(收获、发现):【共学激思】任务一:寻觅“桃花源”,设计“渔人”采访提纲。

这节课,同学们要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东晋陶渊明的年代,探寻传说中的桃花源。

假设你是小记者,要采访《桃花源记》中的渔人,你将会设计哪些问题?(一)做好这项工作的建议:1.细读文本,根据文本来设计问题。

2.了解采访提纲的设计要点。

要根据报道意图和已经掌握的新闻线索,拟出所要采访的具体内容,即谈话的题目。

题目要尽可能多些,有具体的,也有概括的。

有些可能是自己的设想,不一定能如愿以偿,但仍应该列入。

采访提纲拟定后,采访时不是不可以更改的。

这就要求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照新情况加以调整、补充、修改。

《桃花源记》“渔人”采访提纲①你是怎样找到桃花源的?②桃花源里的景致怎样?③桃花源里的人们生活的怎样?④ 你是怎样离开桃花源的?后来又发现了什么?……3.同位之间相互作为小记者和“渔人”进行采访。

《桃花源记》导学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能够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

以极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享受学习的快乐。

【学习重点、难点】准确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使用说明】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自学导航】
一、预习点兵。

1、走进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是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

八年级桃花源记导学案(3)

八年级桃花源记导学案(3)

八年级桃花源记导学案(3)八年级桃花源记导学案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1.教师小结: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

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2.拓展延伸:(1)欣赏一篇幽默诙谐的《桃花源后记》陶渊明先生的一篇《桃花源记》令五陵桃源名声大噪。

我甚神往之,遂前去探访。

至五陵,见渔人,说因由。

渔人便撑船载我同往。

得一山,山有黑漆大门,上有金铜扣环,门上一匾,上书“桃花娱乐园”五个金字。

吾甚异之:此乃桃花源乎?忽闻一声“哈喽!”大惊,回头视之,原是一桃花源人。

西装革履,油头粉面,手提黑提包,执大茶杯。

见渔人,大喜:“哇噻!是你耶!好久不见了耶!”渔人细审,认出乃上回款待渔人者。

那人遂掏出名片与我,上书——桃花娱乐园副园长桃花节副主席于是,便随桃源人参观,桃源中人,个个打扮入时。

领带西服为先生,牛仔裤大头鞋为小姐,披红戴紫为老太太,可谓:“男女衣着,悉如洋人”;女子之“青丝”如今变为金发,老人的“银丝”,如今染的漆黑油亮,可谓“黄发垂髫”;男女腰中皆挂大哥大、BP机,鸣声此起彼伏,可谓“机犬相闻”。

不久,日已高,甚觉腹中饥渴,桃源人便要至其家,已非草舍茅屋,乃朱楼翠阁,上书五大金字“桃源大酒店”。

桃花源记导学案(3课时)

桃花源记导学案(3课时)

课题:桃花源记(导学案)累计课时()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授课教师审核人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学习重难点:积累常用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学习过程:情境导入:成语“世外桃源”也许众所周知,因为它描写的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人人平等、人人富足、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

它出自我国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今天,我们就随着陶渊明的足迹去探访桃花源。

一、预习检测1.认识作者,了解时代背景(多媒体展示)陶渊明所生活的东晋末年,政治非常黑暗,封建剥削压迫十分残酷,加上连年内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作者本人因憎恶黑暗的官场,毅然选择了躬耕田亩的生活道路。

在长期的躬耕生涯中,他逐渐体验了普通农民的欢欣和痛苦,了解了他们的愿望,形成了独特的生活理想。

“桃花源”便是他根据自己的社会理想和农村生活感受而虚构的一个理想社会。

2.给加方框的字注音()(()()())()()3、填空:《桃花源记》是()代大诗人()的名作。

他字(),号(),()人,是()末期()家,()家。

二. 朗读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听录音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清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注意朗读要求:1) 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2)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3、学生齐读,读出感情和韵律。

三.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要求学生领会掌握加点字的含义(多媒体展示)重点字词))))))古今异义词古义今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如此:鲜美:俨然:一词多义舍: 便舍船()屋舍俨然()寻: 寻向所志()寻病终()志: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重点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导学单第三课时

《桃花源记》导学单第三课时

八年语文问题导学单3
1、理清文章的叙事思路。

2、理解背诵课文并能按要求默写。

二、导学提纲:
(一)、读课文回答问题
1、通读全文,找出什么是本文的线索?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2、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园怎样的自然美景和生活情景?(用原文回答)自然美景:
生活情景:
3、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不复出“?
4、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谈谈你的理解。

三、自主检测
1、作者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理想社会?我们对这种理想社会怎样评价?
2、归纳源自本文的成语:
四、写出预习时的收获
五、写出预习时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自己发现的问题。

六、多元评价:
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桃花源记导学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
鄌郚镇中学亓树秋
一、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语言,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赏析课文,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及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测:走近作者陶渊明
(三)读通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 2.读顺句子 3.读出语气)
1、自由朗读
(学生按要求自由朗读课文,互相交流疑难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交流朗读
(小组推荐人员,分段朗读,读后评价)
3、听录音朗读
(进一步明确字的读音和句中的停顿)
(四)读懂课文
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学生先结合注释独自翻译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2、展示交流学习结果
(学生提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困难,其他组的同学帮助解决)
3、教师检测
(老师针对文中容易出错的地方以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检测)
4、总结收获,积累文言词语
本文出现的通假字:
本文出现的一词多义:
本文出现的古今异义词:
本文出现的成语:
(五)读深课文
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课文以渔人进出桃园的行踪为线索,写了那些情节?
2、文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子?请结合文中的句子来谈谈。

3、作者为什么要描述这样一个地方?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拓展延伸
你怎样看待陶渊明这种探寻世外桃源的生活态度?请谈谈自己的感悟
(七)畅谈收获
三、作业: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为题写一篇作文。

体裁不限,坚持“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目: 语文 教材:八年级上册 使用班级:1、2班 制作人: 赵军
第5周3课时 总第27课时 制作日期:2015-09-19 总分:14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桃花源记》导学案三
班级: 姓名: 学号: 日期: 得分: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能够读准字音和停顿。

2.翻译课文第三段,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重点】
翻译课文第三段,积累文言词语。

【知识链接】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著名诗人。

又名潜,子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出生于
破落官僚地主家庭。

曾任江州祭酒、镇江参军、彭泽令等职。

因不满
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是我
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
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

【学习过程】
自学指导一:
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第三段,并准确解释方框内的文言词语,
自学10分钟后展示。



) )
) )



自学指导二:
朗读课文第三段,并简要概括其所写内容,自学6分钟后展示。

榆林华栋中学初中部语文组倾情奉献
当堂检测:
总分:14分时间:10分钟得分:
1.翻译文句。

(每句2分,共10分)★
⑴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⑵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⑶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⑷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⑸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理解默写。

(4分)(选做题)
⑴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⑵写桃花源中人来此原因的句子是:
学后反思:
组长意见:
科目: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使用班级:1、2班制作人:赵军
第5周3课时总第27课时制作日期:2015-09-19 总分:14分
参考答案
1.
⑴(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

⑵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⑶(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⑷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

⑸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

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2.
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⑵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