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般指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
它首先是可知论,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
人们不仅能够认识物质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
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它的基本前提是反映论,认为物质世界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划清了界限。
它是实践论,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它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的辩证法,表现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认识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
表现在认识过程中,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多次反复、无限深化的过程。
定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及其规律的学说。
它坚持反映论的观点,认为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对象和源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反映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消极被动的直观,而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基础上发生的积极地、能动地再现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内容实践观一、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使人类认识的发展。
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识论一度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但学界在对该问题域的理解与研究几经嬗变之后,似乎陷入了“长期的沉寂”。
当我们静下心来回顾这段坎坷的认识论之旅时,一个深刻的印象是:我们所熟悉的传统教科书经常是在自觉不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之前或其之外的认识论成果来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独特核心逻辑进行“危险的增补”(德里达语)。
因为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现成存在的认识论,所以反而没能真正明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批判理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依托于对传统认识论的历史观革命,才摆脱传统唯物主义和近代哲学的影响而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哲学。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极为重要的内在组成部分和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仍需要我们重新还原与再度发现。
一、认识论的回顾认识论问题成为新时期伊始我国马克思主义教科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呈现出三个亮点:第一,把作为过渡环节的认识论突出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主导结构,使其从部门哲学上升为总的哲学体系,从而实现了从本体论主导到认识论转向的新体系。
第二,与原先第一性、第二性的等级不同,把传统教科书中思维—存在的反映论模式转变为突出人的主体性、实践的根基性的,以主客体辩证统一为主轴的认识论、价值论、历史观融为一体的哲学逻辑。
第三,通过大量引进苏联哲学界和“二战”后西方心理学、认识论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受李泽厚先生的康德主体哲学研究以及青年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重大影响,实现了从以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为代表的传统意识论向以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为主要借鉴的建构认识论的转变。
其间,涌现出一批颇有代表性的成果,其中以高清海先生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最为著名。
在这部被时人评价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1]的哲学教材中,作者们参考苏联东欧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以实践为基础的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和认识论,打破传统自然物质本体论和自然辩证法、历史观的等级制、条块式的分割,用以实践为基础的主客体分立、转化和统一的辩证方法论重构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体论(亦可说是人化自然本体论)、主客体统一辩证法和主体建构客体与社会历史规律的认识论和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那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先进阶段和科学形式。
这是关于认知的性质,来源,发展过程和认知规律的科学理论。
它的基本原理是积极的革命性反思理论,即实践理论。
它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知线。
它认为知识来自实践,并随着实践而发展。
认知的根本目的是实践,知识的真理只能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人们认为,知识的发展是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然后是从理性知识到客观世界动态转变的辩证过程。
正确的理解常常需要在物质与精神,实践与知识之间进行多次重复;无休止的社会实践决定了知识的无止境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研究方法是有层次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了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思想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一切科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一、要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来认识它们,不要为种种唯心主义观点所蒙蔽;二、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不要孤立地看问题;三、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要静止地看问题;四、在事物的现象与本质之间存在着矛盾,必须要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即抓住事物的规律性的东西,才能真正认识到客观事物的真面目。
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有详细的论述,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党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也是针对我国思想界实际情况对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所作的一种描述。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着,就是说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入。
今天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把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
有人把这三论说成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深化与具体化。
掌握三论特别是系统论的精神,将会使我们的眼界更加开阔,将会帮助我们从整体的角度、从动态的角度、从一切事物与其上下左右的联系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不致使我们陷入一叶障目不识泰山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境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认识论
第四章认识论第一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1、实践促使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发生分化,为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
2、实践活动的操作方式内化为人脑的思维模式,使人脑具备了意识的功能,为认识活动的发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3、实践活动的社会性扩大了人际交往,加强了社会交流,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使人的认识可以超越个体经验的狭隘性和直观性,使认识活动的发生有了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直接来源(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2)认识形成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是由实践提供和规定的;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出了新问题,创造力新手段;也为认识的发展锻炼了思维能力。
3、实践是认识活动的最终目的认识活动的直接目的是获得客观真理,但获得客观真理的最终目的却是为了实践活动的成功。
因为人只有在成功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生存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符合,只有能够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活动,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的特点是直接现实性,因为实践是把主观变成客观的活动,因此,只有实践是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活动,实践就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2)检验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观点认为:把实践看做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唯一性、至上性、绝对性,即实践一定能检验真理,凡经实践检验的一切都是客观真理。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局限性、历史性、相对性,即实践检验真理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是一个过程,已经检验过的真理还需要经过实践的再检验。
(3)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必须重视逻辑证明的辅助和补充作用,但不能把逻辑证明当做检验真理的标准。
因为逻辑证明只能说明认识有道理,符合逻辑,但它不能说明道理的真实性。
三、认识反作用于实践1、这是由实践的本性所决定的。
实践是能动的,受意识支配的,这决定实践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认识论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状况怎么样之后,还要进一步回答世界可知否,即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这就是认识论问题。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坚持了认识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及其辩证发展过程,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
第一节认识和实践一、能动的反映论(一)唯物的反映论对于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回答,是认识论的基本前提。
由此出发,形成了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一条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这两条认识路线的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反映论。
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承认反映论,认为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头脑之外,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首先,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世界的事物,人的认识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反映,离开了客观物质世界就不可能有认识。
其次,认识以客观物质世界为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映像和模写。
再次,认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而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通过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实现的,所以总是受到人本身的制约,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会有所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也会有一定区别。
总之,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
唯心主义从认识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否认反映论,把认识看作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在认识论上表现为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人的头脑里所固有的,是主观臆想的产物,是心灵的自由创造。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神的启示,或者来自于物质之外的某种客观精神。
人类认识的发展史及其生活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才能正确地揭示认识的本质,从而自觉地从事认识活动,达到主管和客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4 认识论
周 耕
哲学史上的认识论转向
如果世界真的有本原,那么我们怎样去把握 它,我们能不能认识它?
一、世界可不可知?
1、思维与存在有无一致性?
思维=存在?
主
符合
客
我们的感觉器官把握到的事物确切吗?
我们的“理性”有普遍性吗?
不可知论
休谟
康德
不可知论为信仰留下地盘
2、从实践入手回答世界是否可知
选择—筛选信息,并置于原有信息结构中 (遗忘)
建构—对接收到的信息分析、比较和整合, 在大脑中建立起一个与对象具有同构异质 关系的观念性的反映
定 义
以低定高 以熟定生 平级相比 避免循环定义(同意反复) 避免含混、隐晦
判断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认识过程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要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经过思考,将感性材料 进行科学的改造制作。(必要途径)
归纳与演绎
从枚举事例中抽取结论 从假说演绎出观察结论
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
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 关系。反对唯理论和经验论。
唯理论
经验论
夸大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
非理性决策
A超市商品X价值100元 B超市商品X价值90元,但来回车费10元。
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特点
(揭示了唯心主义先验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本错误, 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是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实践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 统一
三、认识的过程
(七)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
马原哲学第四讲认识论
四、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 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
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
级的程度。” ——毛泽东
包括以下四个问题
(一)从实践到认识。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各自的的含义、特点以及表现形式;感 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由感性飞跃到理性的条件; (二)从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 要掌握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由理性 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三)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 为什么人类的认识要经过一个实践和认识不断反复的过程; 掌握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的意义; (四)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含义;作用;两者的关系; 如何看待非理性主义
4、主、客体的关系
实践关系:即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关系。
认识关系:即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关系。 价值关系:即是客体对主体的利益关系或客体满足主体需要 的价值关系。 审美关系:是指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与客体之间发生的一种超 功利的精神愉悦的关系。
主体自身条件对认识的影响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F=GM1M2/R2
于源来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有待于发展到
舍罕王赏麦
班· 达依尔: 陛下,我只 要……
舍罕国王:当 然可以……?!
舍罕王赏麦
印度舍罕王打算重赏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国王问他有何要 求,这位聪明的大臣“胃口”看来并不大,他跪着说:“陛下,请您在 这个棋盘的第一个小格内,赏我一粒麦子,在第二个小格内给两粒,第 三个格内给四粒,按照这样的比例关系,摆满棋盘上所有64格的麦粒, 就把这些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罢。” 国王听后,认为这区区赏金,微不足道,于是满口答应说:“爱卿,你 所要求的并不多啊。你当然会如愿偿的。”说着,便令人把一袋麦子拿 到宝座前。结果出乎国王的预料,按宰相的方法放,还没有放到20格, 一袋麦子就已经用完了。一袋又一袋的麦子被扛到了国王面前。结果, 国王发现,如果按此方法摆下去,摆到第64格,即使拿来全国的粮食也 兑现不了国王许下的诺言。因为按照宰相的要求需要有18,446,744, 073,709,551,615颗麦粒(可改写为1十2十22十24……263)。如果把 麦粒折合成重量,那就要给宰相40000亿蒲式耳才行。这样一算,这位 看来“胃口”不大的宰相所要求的麦子,竟是全世界在2000年内所生产 的部小麦。计算结果说明,舍罕王是无法实现自己的诺言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级阶段和科学形式。
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
其基本原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
它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认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覆;社会实践的无穷无尽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3、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5、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6、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原理。
2、认识的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3、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先天因素与后天实践原理。
5、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原理。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及其规律的学说。
它坚持反映论的观点,认为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对象和源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作用。
研究方法是有层次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方法论。
第四专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第四专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教学目标、要求:通过学习,掌握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领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科学的实践观、能动的反映论、认识的本质、真理观、价值观、认识论与思想路线重点;教学难点:实践观、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式□启发式□研究式√案例法□辩论法参考资料: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3. 《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计划教学时间:6 学时主讲教师:审核人:年月日教学过程:人类历史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
如何认识世界获得真理以指导实践,是认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认识运动的辨证过程及其规律。
一、实践的含义与特征(一)实践的含义与本质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首先,唯心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
历史上一些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把实践归结为纯粹的精神活动。
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讲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包含很多合理的有价值的思想。
其次,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随着近代实验科学的发展,科学实验这一特殊的社会实践形式,及其对于推动科学认识发展的作用,受到了当时某些唯物主义哲学家的重视。
(二)实践的特点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说实践不是停留在意识范围内的活动,而是通过人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客观世界变化的活动,是人自身作为物质力量并运用物质手段与物质对象发生实际的相互作用,是人与世界之间实实在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四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 达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3、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有一定条件
第四章 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
本章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 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 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把科 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 用于认识论,使认识论成为真正科学 的认识论。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理解认识之本质的基础和关键。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 • • • • • • •
• • • • • • •
5. 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是( ) A.指导实践的理论应当是正确的. B.要制定正确的行动计划和方案 C.要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E.要使直接经验向间接经验转化 6.下列表述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 ) A.实践是人的纯精神性活动 B.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 C.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D.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性 活动 E.实践是人的消极适应环境的活动 7.在实际工作中应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一思 想方法表明( ) A.书本知识对实际工作是不重要的 B.上级指示和决议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 C.一切结论应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 D.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E.要将上级的正确指示和决议尽可能的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 (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 1、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 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规律性, “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 实际出发,根据实际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去寻找 新答案,创造新理论。 • 2、实事求是是融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 唯物史观为一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 • ②坚持了辩证法。 • ③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 ④体现了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马克思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第一部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问题导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这一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即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者叫能动的反映论,由于实践为特征的,所以,又可以叫做实践论。
从广义上说,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可如,我们前面所讲的唯物辩证法,它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而且识的规律,也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这个意义上,列宁说,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但是如果从狭义上说,是关于认识的理论,它是揭示人类认识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发展的普遍认识的真理性标准是什么?人类认识的目的是什么?等等。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题,这些问题,也就是本讲和下一讲的内容。
一、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是:认识是主体在实动反映。
深刻把握认识的本质,必须弄清各种哲学派别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前者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后者是唯心主种路线的根本分歧和对立就在于承认反映论,还是否认反映论。
1.唯心主义哲学的观点页码,1/432013-9-23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唯心主义的认识论都是先验论。
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又分为客观唯心论和主观唯心论。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产生的,即从天上掉下哲学家柏拉图,他就宣扬有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存在,人的知念‛的认识和回忆。
他说,人的灵魂是不死的,灵魂在未进入人体投生之前,是暂时中的,是和许许多多理念在一起的。
在这个时候,它就已经具有对于理念的认识了体时,由于受到肉体的沾污,就把它原来认识的理念知识暂时忘记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级阶段和科学形式。
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
其基本原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
它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知识线。
它认为,知识源于实践,并随着实践而发展。
知识的根本目的是实践,知识的真理只能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证明;它认为知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知到理性的知识,然后是从理性到辩证的,积极转变客观世界的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覆;社会实践的无穷无尽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研究方法是有
层次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了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思想发展的普遍规律,并为所有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论:
一、要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来认识它们,不要为种种唯心主义观点所蒙蔽;
二、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不要孤立地看问题;
三、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要静止地看问题;
四、现象与事物的本质之间存在矛盾。
为了真正实现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有必要通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即把握事物的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般指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
它首先是可知论。
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
人们不仅能够认识物质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
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它的基本前提是反映论。
认为物质世界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划清了界限。
它是实践论。
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它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的辩证法,表现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认识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
表现在认识过程中,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多次反复、无限深化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的基本规定,正确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其他哲学认识论的区别;弄清楚认识的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过程;认识真理的本质、客观性和价值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及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掌握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即实事求是。
【主要内容】一、认识的结构与本质★二、认识的辩证过程★三、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四、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教学时间】6学时【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第一节认识的结构与本质一、认识的结构★二、认识的本质★三、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及其现代价值★一、认识的结构1、认识的主体、客体与中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科学地界定了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着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人,他是体力和智力、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社会存在物。
认识主体的主要特征是:第一,自然性。
人是客观实在的自然存在,人的自然机体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自然界为人提供了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人从自然界中不断摄取生活资料,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把自然界当作自己生命和力量的源泉。
第二,社会性。
,只有在由人所结成的社会活动及其发展的过程中,人才有可能作为主体而存在,也只有在社会中,人才可能具有社会性的本质,才能获得主体的地位。
第三,意识性。
作为认识与活动的主体,人的活动是在思想的支配下进行的,因而是有目的的。
认识的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活动领域的对象,也就是进入主体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范围的客观事物。
认识客体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客观性。
它是不依赖主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第二,动态性。
客体随着主体发展与活动自由度的提高而不断扩大。
第三,多样性。
客体可划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以及以物质形式为载体或外壳的精神客体。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级阶段和科学形式。
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
其基本原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
它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认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覆;社会实践的无穷无尽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
分析和综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研究方法是有层次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了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思想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一切科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一、要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来认识它们,不要为种种唯心主义观点所蒙蔽;二、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不要孤立地看问题;三、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要静止地看问题;四、在事物的现象与本质之间存在着矛盾,必须要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即抓住事物的规律性的东西,才能真正认识到客观事物的真面目。
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有详细的论述,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党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也是针对我国思想界实际情况对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所作的一种描述。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着,就是说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入。
今天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把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
有人把这三论说成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深化与具体化。
掌握三论特别是系统论的精神,将会使我们的眼界更加开阔,将会帮助我们从整体的角度、从动态的角度、从一切事物与其上下左右的联系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不致使我们陷入一叶障目不识泰山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境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 映论 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 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 入认识论,并作为认识的基础。 3、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认 为认识的发展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辩证 过程。
(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特点:直接性、具体性、表面性
感性认识的形式:
A、感觉的含义: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 感官而引起的对客观事物个别特 性的反映形式。
苹果(感觉)= 红或甜或硬或……
硬!
红!
甜!
感觉
感性认识的形式:
B、知觉的含义: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 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苹果(知觉)=红+甜+硬+……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
• 实践检验常常不是一次完
成的,须经多次检验 • 每次的实践检验总是有限 的,只能部分地检验真理 • 任何时候都有暂时无法检 验的认识成果
3、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 第一、逻辑证明及其作用
逻辑证明是运用已知的正确概念和判断,通过 推理从理论上来论证另一种概念和判断的正确 性的逻辑方法。
2.真理的客观性 第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 第二是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
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3、真理和谬误
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 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
真理和谬误 相比较而存在 相斗争而发展
• 真理和谬误既对立
又统一 •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 条件下相互转化 • 真理在同谬误的斗 争中发展
我们讲解放 思想,是指在马 克思主义指导下 打破习惯势力和 主观偏见的束缚 ,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3、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4、如何理解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 义?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作用:在理论上论证真理; 可以论证实践无法
直接检验的认识 ;是实践检验的先导和补充
第二、逻辑证明不能代替实践标准 (1)它是一种理性思维形式,属于主观范畴
(2)逻辑证明中推理的前提和使用的逻辑规则、 所得的结论还要再回到 实践中去由实践最后判 定其真理性。
(四)真理与价值性
1、什么是价值 价值是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有用性。
价值性
主体
客体
客观性
2、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关系 (1)相互区别
首先、真理原则本质上是客体性原则,强调主体符合客 体;价值原则本质上是主体性原则、强调客体符合主 体。 其次,真理追求客观规律,是“求真”;价值是追求主 体利益的满足,是“求善”。 再次,解决的问题不同,真理解决的是行动手段的合理 性;价值解决的是行动目的的合理性 最后,真理是一元的,价值是多元的。
第一、二者是相互对立的,是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第二、二者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第三、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相互转化
4、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辩证统一原理的方法
论意义
(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要求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 来加以比较 实践的特点在于主观见之于客观,因 而它能够将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联 系起来加以比较 主观 认识
相符
实践
不符
客观 效果
真理
谬误
2、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性的辩证统一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或绝对性,是指实践标 准的客观性、唯一性和最终性。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 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 实践标准是无可替代的 任何认识成果只有经过实 践检验才能最终知其是否 是真理
实践的不确定性或相对性:是指实践标准 的过程性和具体实践的局限性
第四讲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一、认识的发生
(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首先、实践活动为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 性 其次、实践活动不仅促进了人脑的发展,而且通过 活动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认识图 示,形成了人的认识能力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认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 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2、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用来指导实践的理论应当是正确的 第二,理论要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第三,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
(三)认识运动的总过程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第一、认识要受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过程及其表现 程度的限制 第二、认识要受到各种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及 实践水平的限制 第三、主体的认识要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
红花
蛇!
其次,认识活动是以主客体之间的 信息相互作用为基础,以人所特有 的精神活动为本质内容的反映过程。 杯弓蛇影
最后,认识是模写、选择、建构和创造的统一。
有伤风化!
一个残废! 真 美!
立场不同,结论不同
(四)中国传统“知行观”的当代价值
三、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一)由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及其特点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 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 形式。
A、概念的含义: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 的思维形式。
水果
理性认识的形式:
B、判断的含义: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 的反映。
水果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理性认识的形式:
C、推理的含义: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 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三)认识对实践的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
知知 行行 相始 资终 以不 为相 用离
以行而求知 因知以进行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781年天王星被发现,1846年9月18日,勒维烈 预言它的位置受另一颗尚未发现的行星所吸引 ,23日晚,加勒果然在勒维烈位置上发现了海 王星。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
2+b2=c2 a
B
2+b2≠c2 a
B
a
b
C
c
A C
a
b
c
A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
• 任何真理对客观事物
的正确反映,都只能 是近似的、不完全的 • 任何真理之所以“真”, 都总是有条件的
了下 雨 好 极 了下 雨 糟 透
天 在 上 面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太阳
海王星
太阳系
二、认识的本质
(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 认识路线 唯心主义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 认识路线。 所谓反映论就是确认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 界的反映的认识论原则 。 所谓先验论,是指把人的认识形式、认识能力看 作是先于感觉经验的东西,是人先天就有的或 头脑中固有的东西的认识理论
循环往复 以至无穷
再认识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认识过程的上升性
牛顿:光 是“粒子 ”。 惠更斯: 光是波。
爱因斯坦:光既 有粒子性,又有 波动性。
对光的本性再认识
四、真理及其发展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1.什么是真理?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本性:主观符合客观
改革的 经验从哪里 来?只能从 实践中来。
徐悲鸿画马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 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创造出推动认识发展的手段 ; 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和平号太空站
(3)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 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2)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一方面,二者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另一方面,又是相互引导和转化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我党的思想路线的完整表述:
一切从实际 出发,理论联 系实际,实事 求是,在实践 中检验和发展 真理。
•
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 书》中,班固称赞汉景帝的 儿子刘德“修学好古,实事 求是。” 毛泽东同志站在马克思 主义的立场上,对实事 求是作了辩证唯物主义 的解释。他说:“实事 ”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 切事物,“是”就是客 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 规律性,“求”就是我 们去研究。
真理的价值性
首先,客体的属性是构成价值的客观基 础,它决定着客体自身是否能够满足作为主 体的人的需要,即是否有价值,以及有什么 样的价值 其次,主体的需要是构成价值的基本前提
在价值构成中,人的需要是积极的、主 导的方面,客体的属性是消极的、被动 的方面。
指真理对人类实践 活动的功能性,它 揭示了客观真理具 有能满足主体需要、 对主体有用的属性。
认识过程的复杂性
关于地球的形状,古代有人认为天是圆的,地球是 方的(即所谓“天圆地方”说)。16世纪麦哲伦环 球航行成功,人们才普遍地认识到地球是圆形的。
麦哲伦
认识过程的复杂性
发明家爱迪生,试 验了1600多种材料, 经历了8000多次的 失败,才找到了合 适的电灯灯丝。
2、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第一、整个世界及其发展在时空上是无限的 第二、人只能无穷地接近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但不能完成对整个世 界的认识。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这 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和规律。
卡斯帕洛夫与“深蓝”对 弈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它们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