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非:国王用尽宪法选项之前——帝国该如何统治?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预习提纲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预习提纲

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课程标准:讲述英国1640年革命和其后的“光荣革命”。

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历史意义。

知识提纲:一、议会与王权的斗争1、议会的权力:1215年颁布《大宪章》,逐渐确立了“王权有限”和“王在法下”的基本原则;13世纪末,英格兰基本确立议会制度,税收权掌握在议会手中。

2、专制统治:17世纪初,英国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国王詹姆士一世推崇“君权神授”,使议会与王权处于对立状态。

二、革命的发生3、背景: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表达了议会限制王权的意图,查理一世解散了议会,激化了议会和王权的矛盾。

4、革命爆发:1640年,英国议会重新召开,议员们抨击国王专权,查理一世挑起了内战。

5、发展:1649年,议会军队打败国王军队,查理一世被处死,英国建立共和国。

克伦威尔大权独揽,被议会尊为“护国主”。

三、光荣革命6、背景:1660年,詹姆士二世成为国王,恢复天主教和专制制度,激起人民反抗。

7、革命结束:1688年,英国议会作出规定:废黜詹姆士二世,玛丽和威廉入主英国,史称“光荣革命”。

8、意义:推翻了英国的封建君主专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四、《权利法案》9、颁布文献:1689年,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10、内容:(1)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如议会定期召开,享有讨论国事和言论自由的权利、征税权属于议会、国民可以自由请愿等。

(2)国王不经议会许可,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不得征收捐税。

11、历史意义:以《权利法案》为基础,英国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

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权利法案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和保守性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假如你是生活在17世纪英国的一位手工工场主,你有着大片的牧场和农场,雇佣了成百上千的工人,并借助国家独特的地理位置(岛国),开拓了广阔的海外市场,通过海外贸易、殖民掠夺,迅速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但国王却收取繁重的税收,还常说“君权神授,我就是上帝”,并让你把你的商品交给国王专卖。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知识纲要导引答题术语导学(1)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证了议会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2)18世纪中期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和1832年议会选举制度的改革,使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完善。

(3)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促进资产阶级民主。

知识点一光荣革命1.背景:(1)经济方面:17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已有较大发展。

(2)政治方面:①国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都信奉“君权神授”,厉行专制,经常干涉工商业的生产经营。

②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限制王权,同国王展开斗争。

2.过程(1640~1688年):(1)爆发: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议会最终胜利,处死国王查理一世。

(2)复辟:查理二世和詹姆士二世竭力恢复旧的统治秩序。

(3)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玛丽和威廉承袭王位,共同统治英国。

史称“光荣革命”。

光荣革命在英国历史上开启了一个长期稳定的时期,资产阶级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不断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知识点二议会权力的确立1.确立: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

(1)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2)影响:①君权神授遭到否定,君主权力由法律赋予,受法律制约,议会不但掌握制定法律的权力,还可以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

②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2.发展:1832年议会改革。

(1)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

(2)影响:工业资产阶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光荣革命”只是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政治前提,但不是其确立的标志;《权利法案》的颁布,使国王的权力受到了法律的制约,成为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

依法行政范式转换计划帝国迈向法治国家

依法行政范式转换计划帝国迈向法治国家

依法行政范式转换计划帝国迈向法治国家内容提要:在我国,“依法行政”虽然是一个流行话语,但是尚未形成统一的法律思维方式。

透过社会学视角,认为,中国行政权是在“计划帝国”和“法治国家”两个操作系统之下运行的,它们相互迥异的历史和特征决定了依法行政的不同范式。

计划帝国之下,行政即法。

法治国家之下,“行政在法”,行政与法律分离,行政权受到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定法、抽象的人权法以及人民法院的司法审查、行政程序的控制和约束。

关键词:范式依法行政计划帝国法治国家引言当下,“依法行政”日益变成一个流行话语,[1]它表征了多重主体的不同价值维度。

反观现实就会发现:多重主体话语的视角迥异,并未对“依法行政”形成一个统一的、彼此能够接受的法律共同体,即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利益冲突调整模式。

“依法行政”被恣意滥用,迫使有良知的法学家们不得不思索中国行政权赖以成长的社会关系背景,不得不追问行政与法治、宪政的关系,不得不给出“依法行政”的基本内涵和制度架构。

否则,脱离宪政和法治基础的“依法行政”只能导致行政专制主义。

“范式”是人们认知客观世界的一套信念模式和框架,它是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理想类型”。

一种范式与其说是精心设计出来的,不如说是不断演化而来的。

所以,范式的选择必须内含力量。

一种范式的形成至少有如下要素:首先,从语言的角度看,构成认知范式的话语从流行话语转换成强势话语进而形成不需要证实或证伪的信仰。

其次,从自治体(个人和非公共权力团体)的角度看,人们的行为以之为参照系,进而人们以之为行为规则,且在遵守上具有不可质疑的标准化性。

再次,从政府的角度看,范式已经演变成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尺度,且政府愿意或者不由自主地推广该种范式所形成的调整社会关系的理念和方式。

最后,从性质上看,范式的功能是多样化的。

它既是未来价值的原点,又是社会关系的模型以及事物运动的时空坐标点。

透视历史,中国行政权是在“计划帝国”和“法治国家”这两个“操作系统”之下运转的,它们所负载的相互不能兼容的“模板”决定了行政与法律的关系样式,从而型构了不同的依法行政范式。

1,3 近代西欧政治制度的确立共31页文档

1,3  近代西欧政治制度的确立共31页文档

【解析】选D。本题从英国国王和议会的斗争入手,要求学生透 过现象看本质,重点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难度中等。“我 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体现“君权神授”;“在国王和他的人 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体现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故选D 项。A、B、C三项只是从表面现象看待问题,并未深入其本质。
联邦与邦联
根据史实革命开始时反对的是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后来资产阶
级革命家克伦威尔建立了军事独裁统治。
5.(2019·上海单科·T32)英王查理一世在受议会审判时说: “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啊。我的权力是上 帝所托付的。”法官说:“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 契约协定。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 统治!”这两段话体现了( ) A.英王与法官的恩怨 B.国王至尊与法律至上的较量 C.国王与议会的矛盾 D.君权神授与人民主权的对立
不 对 国 王 负

选举产生,对议
会负责;议会对
内阁进行监督; 议会可以通过对 内阁的不信任案, 内阁可以解散下


对议会集体负责
内阁(政府)

院 监督内阁,从而控制行政
院提前大选。
从议会与国王、内阁的关系中,你可看出英国政府权力变化情况。
1、布朗取代布莱尔上台组阁,那么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在诸多条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பைடு நூலகம்
3.(2019·山东文综·T15)1688年,一群英国贵族说,“改 变晚宴规则的时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们被换掉了,但不是 通过流血的方式”。按照他们的方式,英国( ) A.结束了王权专制 B.君权收归议会执掌 C.建立了责任制内阁 D.下层人民的权利得以保障
【解析】选A。本题以英国代议制确立的背景作为切入点,考查 学生解读材料、理解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时间是1688年, 英国贵族发动宫廷政变,史称“光荣革命”,结束了王权专制。 后来颁布《权利法案》,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这个时候君主 的权力还是很大的,行政权还在国王手中,所以排除B项。后来 才逐渐形成了责任制内阁,第一任内阁首相是沃尔波尔。排除C 项。D项“下层人民的权利得以保障”时间更晚,我们知道后来 英国工人掀起宪章运动,才提到争取普选权。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2.5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作业】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2.5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作业】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3世纪,英国形成了“王在议会”的局面。

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她远在外国的侄孙詹姆士一世继位,詹姆士对英格兰一无所知,坚持“君权神授”,王权逐步凌驾于议会之上。

直到光荣革命的胜利,议会才“收复”失去的权力。

这表明,光荣革命 ( )A.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B.使英国议会权力开始高于王权C.结束了英国君主制的历史进程D.对英格兰的政治传统有所捍卫【解析】选D。

据材料“13世纪,英国形成了‘王在议会’的局面”“议会才‘收复’失去的权力”可知,议会权力的恢复,表明光荣革命对英格兰的政治传统有所捍卫,故D正确。

2.光荣革命后,内阁大臣由国王任命并对其负责。

后来,国王意识到政务方针必须得到议会的认可,于是逐渐过渡到在议会多数派别中遴选大臣。

到安妮女王时期(1702—1714年),大臣们有事先在自己中间协商,协商好了再向女王报告,取得女王认可。

这表明英国(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B.国王仍旧拥有行政权力C.责任内阁制已基本形成D.议会未能阻止国王专权【解析】选B。

从材料看,内阁大臣的遴选权还在国王手中,同时大臣的意见还是必须向女王报告,说明国王仍然拥有行政权,B正确;光荣革命的成果主要是确立了议会主权,从材料看,国王的政务方针必须得到议会的认可,说明议会的权力没有动摇,光荣革命成果没有受到侵蚀,A错误;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基本形成于18世纪中叶,时间与题干时间不符,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国王专权,D错误。

【拓展延伸】英国政府机构的关系3.议会有意识地把王冠连同早已拟好的文件一起呈献……议会还修改了国王加冕誓词,新誓词删去了维护“先王批准的法律和习惯”一段话,改为“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

议会此举的目的是 ( )A.赋予国王立法权B.确保议会行使国家主权C.实行君主立宪制D.完全摒弃旧有法律法规【解析】选C。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笔记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笔记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笔记以下是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7 课的笔记内容:**一、君主立宪制的英国**1. 议会与王权的斗争- 17 世纪初,英国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国王詹姆士一世推崇“君权神授”理论,渴望王权专断。

2.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40 年,英国议会重新召开,议员们不断抨击国王专权。

查理一世恼羞成怒,派军队闯入议会,企图逮捕反对他的议员,挑起了内战。

- 1688 年,英国发生了宫廷政变,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她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史称“光荣革命”。

3. 《权利法案》- 1689 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 内容: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如议会定期召开、议员享有讨论国事和言论自由的权利、征税权属于议会、国民可以自由请愿等。

同时,规定国王不经议会许可,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不得征收捐税。

议会还规定,今后任何天主教徒都不能担任英国国王,英国国王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

- 意义:以《权利法案》为基础,英国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

**二、美国的独立**1. 独立战争的起因- 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发展:从17 世纪开始,英国先后在北美建立起13 个殖民地。

18 世纪中期,北美殖民地的经济有了较快发展,英国希望北美永远作为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竭力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

2. 独立战争的过程- 1775 年4 月,来克星顿的枪声打响了北美殖民地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第一枪。

- 1775 年5 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决定组建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

- 1776 年7 月4 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宣言列举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种种暴政,号召殖民地人民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宣告北美13 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

- 1777 年,萨拉托加大捷是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高三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练习

高三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练习

高三历史第三单元C1.美国1787年宪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总统有权提名,并于取得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后,任命大使、公使及领事、最高法院的法官。

”这主要体现了这部宪法的A.自由原则B.分权原则C.制衡原则D.平等原则C2、在1689年到1834年的一百多年时间里,英国国王利用其行政权,通过任命内阁、收买议员、安插亲信等手段,对国会和政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操纵。

这充分说明()A、光荣革命后英国王权一度出现反弹B、国王违背宪法规定肆意扩张权力C、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过程的渐进性D、资本主义发展尚不足以制约王权B3.右图是一幅讽刺俾斯麦与德国议会之间关系的漫画,(画上的文字为:俾斯麦在给钟表上弦,钟表上写着帝国议会、各邦议会。

俾斯麦自言白语:“我忙着处理国事,忘了给钟上弦了。

现在该让它走会儿了。

”——俾斯麦认为无必要时,便将国会撇在一旁,到了用得着的时候,例如,他要利用国会来反对中央党了,才想起来让议会运作一下。

议会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和议会在政府制订大政方针时所起的作用,也一就可想而知。

)该漫画从本质上反映了德意志君主立宪的特点是A.宰相牢牢控制着议会B.民主立宪制度不健全C.宰相与议会矛盾突出D.保留较多的封建残余C4.17世纪90年代,英国开始从议会的多数党派中遴选阁员,组织行政班底,为国王提供咨询。

这一举措A. 标志责任内阁制正式形成B.为《权利法案》的颁布奠定了基础C.表明国王仍然具有行政权D.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会席位C5.2011年7月,因《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英国部分政要和民众分别联名请愿,要求首相卡梅伦下台。

卡梅伦最终是否下台,关键是要看A.卡梅伦所在执政党的民意支持率B.英国国王的态度C.议会对卡梅伦政府的信任程度D.在野党工党的态度D6.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

下面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美国独立战争其实是一场英国内战?

美国独立战争其实是一场英国内战?

美国独立战争其实是一场英国内战?郑非,上海政法学院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政治学博士。

爱思想网受权发布,转载须取得授权。

原标题:《帝国的分裂:美国独立战争的起源》本文系作者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山大学所做报告的演讲文稿,原载《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发表时有删节,此为全文。

全文共10468字,阅读大约需要14分钟北美自大英帝国独立是十八世纪的一重大事件。

后人,尤其是我们,多把它宣扬成一场'民族解放战争'。

下面我将指出,这种看法是不真实的,而且严重的削弱了这件事(北美独立)本身的历史意义。

英国在北美'横征暴敛、肆行压迫'导致北美反抗这种说法,是说不过去的。

这个其实在美国革命爆发的时候,就几乎是一个共识——'这是地球上从未有过的最胡闹和不自然的叛乱。

'不要把北美的独立只看作是殖民地对帝国的反抗,而应该看出,美国革命其实也是一场英国内战。

北美独立不是战争的起因和目的,而只是内战的结果。

不要再单纯从英美关系的角度出发考虑北美独立问题,而应该把英帝国的整体内部政治、社会环境纳入视野。

埃德蒙·柏克是十八世纪英国的重要政治人物,也是北美独立这一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当然,现在他更多以保守主义先驱闻名),有一次在英国议会发表演讲时,他愤然抨击道:'个别人、甚至一伙人行为无状,因而扰乱国家的秩序,是事诚然有之;国民在重大问题上与政府分歧,从而扰乱一庞大帝国的若干政区,也时时而有。

但依我对这类事情的看法,则两者的处理方式,无论从情理还是从策略上讲,都有极大的区别。

把刑法的常规概念,运用于这场重大的社会纷争,依我看是浅陋的,是书呆子的作风。

'本书(《帝国的分裂:美国独立战争的起源》)的写作可以说就是为柏克的这句话做注脚。

一北美自大英帝国独立是十八世纪的一重大事件。

后人,尤其是我们,多把它宣扬成一场'民族解放战争'。

下面我将指出,这种看法是不真实的,而且严重的削弱了这件事(北美独立)本身的历史意义。

《帝国基业:从史前到金雀花王朝(英格兰史六部曲)》读书笔记模板

《帝国基业:从史前到金雀花王朝(英格兰史六部曲)》读书笔记模板
帝国基业:从史前到金雀花王朝 (英格兰史六部曲)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制度
血鹰
金雀花
国家
尺度
革命
妖魔
基业
历史
帝国 国王
征服者
王朝
生活
大路
气候变迁
矛尖
王纲
名字
内容摘要
“英格兰史六部曲”是历史作家彼得•阿克罗伊德的代表作品,包含《帝国基业》《都铎王朝》《叛乱年代》 《革命世纪》《君临天下》《革故鼎新》共六卷。它以恢弘的笔触书写出这个传奇国家所经历的历史进程:这个 曾经封闭的岛国,如何借助宗教改革、议会制度、技术与思想的革命,以及贸易与殖民扩张,一步步成为一个领 土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国;以及在帝国衰微的今天,它又如何重新在战后的新秩序中定位自己,并且继续影响着 世界。阿克罗伊德的写作传达出他对这个曾在人类文明中居于顶点的国家的深刻眷恋,既铸就了一部大国崛起的 奋斗史和创新史,也成就了一部辉煌的民族史诗。《帝国基业》是阿克罗伊德“英格兰史六部曲”首卷,涵盖了 从英伦文明初始到金雀花王朝陨落的漫长历史时期。本卷既论及史前巨石阵,罗马统治,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 等部落的入侵与征服,英格兰王国的建立、诺曼征服、玫瑰战争和中世纪诸王的统治等政治与军事的历史,也探 究了英格兰民族的源起,宗教与精神的生活,习惯法的形成、议会制的创立和《大宪章》的签订等文化与制度的 历史。大英帝国正是通过这一时期的人民生活、政治事件和制度革新,为其兴盛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谢谢观看
目录分析
0 1
1石头的赞 美诗
0 2

历史学考真题

历史学考真题

历史学考真题1.下图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关系示意图》。

形成和维护图中社会家庭关系特征的因有()①宗法观念②自然经济③皇权专制④理学思想⑤社会习俗[单选题]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正确答案)D.①③④⑤2. 《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

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

”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 [单选题] *A.分封制B.世袭制C.察举制D.宗法制(正确答案)3. 《礼记·乐记》说:“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材料表达的中心含义是() [单选题] *A.古代中国很注重礼乐B.礼乐刑政综合为治(正确答案)C.礼治是核心D.古代中国很注重刑政4.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单选题]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正确答案)5.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省,元朝在中央也设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 [单选题]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B.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正确答案)C.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D.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6. 有学者经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

出现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单选题] *A.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衰弱(正确答案)B.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C.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7. 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

统治之争全球经典战争中的政权更迭

统治之争全球经典战争中的政权更迭

统治之争全球经典战争中的政权更迭统治之争:全球经典战争中的政权更迭统治之争是人类历史上重要且普遍存在的现象。

政权更迭是战争的主要原因之一,无论是地区冲突还是全球大战,都有政权更迭的背后推动着。

本文将探讨全球历史上一些经典战争中的政权更迭事件。

一、霸权争夺——帝国崛起与灭亡古代帝国的兴衰常常伴随着统治之争。

例如,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亲率马其顿帝国军队入侵波斯,结束了波斯帝国的统治,使自身成为统治者。

亚历山大大帝的突出个人能力和野心,让他迅速扩张了自己的领地,并建立了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

二、国家分裂导致内战政权更迭的另一种来源是国家内部的分裂和内战。

例如,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是美国历史上政权更迭的重要事件之一。

南北战争是因为南方各州支持奴隶制度,而北方则主张废除奴隶制度。

战争爆发后,北方胜利,废除了奴隶制度,确保了联邦政府的统一统治。

三、世界大战中的政权更迭现代史上最显著的政权更迭事件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

纳粹德国和帝国日本的崛起引发了全球冲突,战争解决了欧洲的政权争夺问题。

盟军最终战胜了纳粹德国和日本,并确保了西方民主政权在战后的统治。

四、冷战期间的霸权争夺冷战时期的政权更迭主要表现为超级大国之间的竞争。

美国和苏联之间的霸权争夺导致了冷战期间的许多冲突和干涉,例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这些战争造成了政权更迭,重新确立了地区的统治者。

五、中东地区政权更迭的现代案例近年来,中东地区的政权更迭特别引人注目。

阿拉伯之春(2010年至今)的爆发引发了一系列政权更迭事件,例如埃及、利比亚和叙利亚的动荡局势。

这些事件中,人民追求民主和改革,推翻了长期统治者,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权。

总结:统治之争是全球经典战争中政权更迭现象的根本推动力。

无论是东西方世界,古代还是现代,政权更迭通过战争改变了统治者的面貌。

从帝国崛起与灭亡,到国家分裂导致内战,再到世界大战和冷战引发的政权更迭,这些历史事件都对全球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浙江省台州五校2024_2025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浙江省台州五校2024_2025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0.下图是著名漫画家沈伯尘先生1919年创作的一幅名为《山东青岛》的漫画。下列对与此漫画主题相关联历史事务产生的重大影响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 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 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 促成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D. 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成功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1919年”、“山东青岛”等信息,可知其绘制的事务是五四运动,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件事的历史影响是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A项正确;1924年到1927年的大革命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B项与材料不符;1919年中国共产党还没有诞生,C项错误;1945年抗日斗争成功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成功,D项不符合题意。
11.“百折不回,十七次铁血精神,始有去年今日;一笔勾尽,四千年帝王历史,才成民主共和。”这一对联反映了
A. 三元里抗英成功
B. 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
C. 国共合作推动北伐斗争
D. 民主革命任务最终完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勾尽”帝王历史,成就“民主共和”等信息可知,这一对联反映的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B项正确;三元里抗英成功是抗拒英国殖民侵略的斗争,与结束帝制的资产阶级革命无关,A项错误; 国共合作推动北伐斗争是在帝制终结之后,C项错误;民主革命任务最终完成的标记是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D项不符合题意。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下列关于下图中所述的政治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1949年,正式行使其参政议政的职能
B. 1954年,停止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
C. 1956年,党确立了“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方针

帝国的失败 郑非 读后感

帝国的失败 郑非 读后感

帝国的失败郑非读后感
在帝国的话语体系中,革命基本上可归为三种类型:官逼民反、刁民作乱、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因此,在传统的解释中,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有波士顿倾茶事件、一小戳野心家谋求自我政治地位,以及北美殖民逐渐形成自我意识。

然而,根据历史资料的解读,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北美并没有收到严重的剥削,如果一名英格兰本土人民的税负是100,那北美殖民地的负担仅为2-4,一个明显的证据是1765年北美男性的平均身高达到1.72,远比英格兰本土的士兵要高。

可以说,当时的北美殖民地是一派欣欣向荣。

其次,美国的国父们,如华盛顿杰斐逊亚当斯,很难说是一小撮野心家,在大多数话语体系下,他们是道德高尚的清教徒。

最后,大部分北美殖民地的民居,直到《独立宣言》签署后,仍有较强的英国意识,约翰亚当斯甚至在给他老婆的信中写道:新英格兰之所以要比其他地方优越,主要是因为这里的老百姓有纯粹的英国血统。

可见,北美的独立革命,并不能用传统的帝国视角来描述,大英帝国的第一次分崩离析,其实是一次英国的分裂。

河南省商丘市刘双安中学2018年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商丘市刘双安中学2018年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商丘市刘双安中学2018年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对材料中市民文化“相当细弱”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B.君主专制的强化阻碍了“市民文化”的发展C.文化专制政策压制了“市民文化”的发展D.列强侵略不利于中西方市民文化的交流参考答案:D考察清朝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

依据所学可知,“清中叶”是1840年以前,这时不存在所谓的列强的侵略,故应选D。

2. 士曾经是底层贵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由武士而蜕化成了文士,他们中不少人授徒讲学、著书立说、互相辩驳,并且成为当时推进社会变化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士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A.急剧的社会变革,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与嬗变B.官学与私学界限被打破,士是文化的主要传播者C.诸侯争雄,为人才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历史契机D.技术进步,改变了士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参考答案:A【试题解析】根据题意,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底层贵族的士阶层借助社会变革之际,成为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社会阶层出现了流动,故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士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反映了这种趋势,B.C项说法并未体现士阶层的流动性,故B.C项均错误;题目中并未体现技术的进步与士阶层的关系,故D项错误。

3. “(剌史)以六条问亊,非条所问,即不省。

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五条,二千石子弟恃估荣势;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

”可见刺史的设置A.彻底解决了封国威胁问题B.不干涉郡国正常的行政权C.削弱了丞相的权力D.严重威胁到了皇权参考答案:B“六条”内容没有涉及政府行政,无法看出刺史对郡国正常的行政权的干涉,故B项正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从而彻底解决了封国威胁问题,故A项错误;刺史的职责是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并不是制衡宰相的,故C项错误;刺史的设置有利于加强皇权,与题意相反,故D项错误。

萨非王朝有着怎样的行政制度?萨非王朝也是君权神授理论吗

萨非王朝有着怎样的行政制度?萨非王朝也是君权神授理论吗

萨非王朝有着怎样的行政制度?萨非王朝也是君权神授理论吗本文导读:在萨非王朝,国王处于整个权力金字塔的顶点。

他的权力建立在三个不同的基础之上:首先是古老的波斯国王君权神授理论,认为国王拥有神授的神秘力量或权力或”国王的荣耀”。

这一古老的、前伊斯兰时代的理论因为”神在大地的影子”这一概念而重放光芒。

人们被要求无条件服从国王。

统治者是由神直接指定的这一观念本身足以赋予他的统治以专制的特点,而这种专制因为另外两个基础而进一步加强了。

其次是声称萨非家族的国王们是马赫迪的代表。

这一声称的基础是萨非家族被说成是什叶派第七任伊玛目穆萨·卡兹姆(Musaal—Kazim)的后裔。

作为马赫迪的代表,萨非家族的国王们比其他人更加接近绝对真理的源头,因此反对国王构成了一种罪孽。

这一理论不可避免地导致国王不谬的假设,国王成了隐遁伊玛目的惟一代表。

第三,作为萨非教团苏菲们的导师,萨非家族的国王们能够凭借圣人与门徒之间的关系要求他们的苏菲追随者绝对服从。

对一个基齐勒巴什或红头军来说,质疑导师等同于”不信”,是一个可以处死的罪行。

总之,作为神的助手、隐遁伊玛目的代表和苏菲们的导师,从理论上讲,国王拥有至高无上的威权,在宗教和世俗领域皆如此。

政府国王之下设立一个最高会议。

最高会议由国王来召集,由国王所指定的各游牧部落的军事贵族、官僚与乌里玛代表组成。

仅次于国王的官员称为”大维齐尔”(grandvizier),作为国王的代理人,大维齐尔通常由波斯贵族来担任,拥有巨大的权力并控制全国的事务。

接下来是”埃米尔·乌穆拉”(amiral—umara),即军队总司令;再次是”萨德尔·苏杜尔”(Sadral—Sudur),它是国王旨意的维护者,也是穆斯林的法律顾问。

此外,还有主管财政的大臣和其他各部大臣。

大臣会议仅有咨议的权力,最终决定权属于国王。

地方中央之下设行省,行省由国王委派的总督治理。

总督由有才干的军事首领们担任,多靠本省的土地收入供养自己和维持省政府,但必须将总收入按一定比例上缴国库。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真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真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据记载:“‘光荣革命’后,(议会的)一系列法令‘确立了国王不得违反的某些法规,而对其能够如何行动却未明确规定’。

”这说明当时英国()A. 国王成为无权的虚君B. 巩固革命成果是首务C. 议会垄断了国家政权D. 君主立宪制成熟完备【答案】B【解析】英国议会通过颁布法令的方式限制王权,旨在维护“光荣革命”的民主成果,故B项正确;法令对国王可以履行的职权“未明确规定”,并不等于国王的权力被完全剥夺,国王依然掌握一定的行政权,排除A项;议会掌握立法权,没有“垄断”国家权力,排除C项;“光荣革命”后,英国君主立宪制只是初步建立,排除D项。

故选B。

2.约翰•密尔在《代议制政府》中指出:“代议制政体就是这样一种手段,它使社会中现有的一般水平的智力和诚实以及社会中最有智慧的成员的个人才智和美德,更直接地对政府施加影响……”可见,约翰•密尔认为代议制是()A. 直接民主B. 精英民主C. 虚假民主D. 间接民主【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最有智慧的成员的个人才能和美德,更直接地对政府施加影响”可知代议制是一种间接民主。

3.威廉•布莱克斯通在《英国法释义》中阐述当时英国立法系统时说:“国王是议会的一部分,所以也是他适当享有立法权的理由。

宪法赋予国王‘否决’权……君主毫无权力胡作非为,而只是‘防止’胡作非为。

当既定法律提出时,君主不得自始就擅作变动,但可以同意或反对两院提出和赞同的变动。

”下列相关说法与材料主旨意思相符的是()A. 体现出权力的“均衡”B. 体现议会主权的原则C. 体现出王权受到一定限制D. 体现出英王“虚位君主”的地位【答案】A【解析】材料中“宪法赋予国王‘否决’权…君主毫无权力胡作非为,面只是‘防止’胡作非为”“君主不得自始就擅作变动,但可以同意或反对两院提出和赞同的变动”体现出国王与议会之间权力的相互制衡,故A项正确。

湖北省黄石市土黄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湖北省黄石市土黄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湖北省黄石市土黄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计量史学是运用自然科学中数学统计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的史学研究方法。

下列史学研究的主题较适宜采用这一方法的是A.三民主义指导革命实践的效果B.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思想解放的作用C.启蒙运动对亚洲近代化的作用D.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参考答案:D2. 八七会议通过的《最近职工运动议决案》指出:“工人阶级应该时刻准备能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

以乡村农民之胜利为依据,推翻反革命政权,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

”材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A.确定了土地革命的方针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C.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影响D.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参考答案:结合所学知识,土地革命是指打土豪、分田地,题目中并未牵涉,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得出:此时中共还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此时中共并未摆脱共产国际的影响,中共独立作出决策,摆脱共产国际的影响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故C项错误;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在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失败后,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B。

3. 美国学者彭慕兰认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距离越来越大。

造成该时期东西方历史背离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 B.西方的殖民扩张C.工业革命 D.美洲新大陆的开发参考答案:C4. 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为鼓舞溃兵伤兵的士气,军方播报了关于不久前一个战役的一段报道:“……倭军之三十三师团使用迂回穿插之战术,以两个联队兵力攻占拼墙河(河流名)南北,而我远征之军以寡击众,披肝沥胆,做浴血之战,解救同盟之英吉利军七于余众,夺回中外记者教士五百余众……”上述材料说明了( )A.中国远征军解放了缅甸B.英军在缅甸都依靠中国远征军救助C.日军在缅甸遭到毁灭性打击D.世界反法西斯力最互相支援和配合参考答案:D5. “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作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

高一历史英国革命前议会与王权斗争

高一历史英国革命前议会与王权斗争

4、下列事件发生思的考先与后练顺序习是( )
(1)《大抗议书》发表 (2)内战爆发 (3)克伦威尔成为“护国主” (4)处死查理一世 A、(2)(1)(4)(3) B、(4)(2)(1)(3) C、(1)(2)(4)(3) D、(2)(3)(1)(4)
3、1688年,女婿登基,丈人逃亡的那场“光荣革命”, 是英国资产阶级与( )
强行借债、军队进驻 目的:抗议与结束查理一世的行为 内容:四条
保护人权(财产权、生命权、自由权) 限制王权(财政、司法、军事) 特点: 比较温和(请愿方式、交易行为) 结果:查理一世解散议会
二、英国革命前议会议会统治时期统治更加反动 1637年苏格兰起义国王要征税 1640年国王不得不召开议会 目的: 抗议与限制王权,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内容:二百余条
二、英国革命前议会与王权斗争
1、基本线索:
1624年,
查理一世强行征税
对西班牙 作战
1628年,《权利请愿书》 1629--1640年,无议会时期
1638年, 苏格兰起义
1640年,被迫召开议会 1641年,《大抗议书》 1642年,英国内战爆发
二、英国革命前议会与王权斗争
1、基本线索: 2、议会斗争: (1)《权利请愿书》: 背景:查理一世任意征税、
列举查理一世滥用王权行为 提出资产阶级经济与政治要求 特点: 态度比较激进;提出要求更彻底 结果:引发英国内战的爆发
《权利请愿书》 (1628年)
《大抗议书》 (1641年)
背景 查理一世不经议会同 查理一世解散议会,长达
意强行征税借债
十一年,统治更加专制
内容 保障财产权、自由权 指控国王不法行为; 和生命权;限制王权 资产阶级要求限制王权 ,发展经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者按:政治的内容不仅是规定谁在何时得到什么,它还指导一群人怎么与另一群人相处。

而国家的统一并非当然之事,国家内部的冲突与分裂往往也不仅是少数别有用心之人兴风作浪的结果。

如何理解那些在制度上、行动中失败或成功的海外族群政治案例?澎湃新闻“思想市场”栏目特别邀请了上海政法学院族群政治研究小组研究员郑非为我们撰文讲述“海外族群冲突”。

萨拉托加大捷是世界史上著名的战役,是北美英属殖民地十三州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北美殖民地带给英国人的苦恼一个大帝国如何统治一个自成一体、人口众多的边地?这是1760、70年代的英国人普遍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他们的烦恼的源头是日渐生事的北美十三殖民地。

英美分歧的由来是一个大题目,此处无暇赘述,只能说,当代史学家一般认为,英国对北美实际上没有什么经济与政治压迫。

当时的人们也承认这点,比方说北美的保皇主义者彼得·奥利弗(Peter Oliver)批评说:“这是地球上从未有过的最胡闹和不自然的叛乱。

”而美国建国之父之一埃德蒙·伦道夫也承认:“(美国革命)没有直接的压迫因由,不是基于仓促的感情之上……(实际上)是理性的结果。

”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双方分歧的焦点似乎都出在“无代表不纳税”这个话语上。

美方坚持认为,英国对美征税于法无据。

对英方来说,事关英国宪政传统,这个质疑其实颇难辩白,只能支支吾吾。

假如说“无代表不纳税”的话,那么为什么大英帝国不爽快接受这个意见,让殖民地往英国国会派出代表呢?事实上有一大批人在英美危机甫发时就提出了这个建议。

不列颠驻美洲的官僚们对此最热心。

比方说马萨诸塞总督伯纳德在1765年11月在一封信中提议,“北美人认为他们不服从是有理有据的,因为他们在国会中未得代表。

这种情况就为我们指出了一条出路,以其之道还施彼身,来强迫他们服从。

让他们的话当真,让他们现在派出代表。

北美大陆派三十人,西印度群岛派十五人,应该就足够了。

既然在这个议会中殖民地得到了真正的代表,那么就对美洲政府事务兜揽到底。

发布议会法令建立一个完整而统一的政府体系,根据他们自己的原则,北美人将不得不顺从之。

让大不列颠和美洲之间的关系一锤定音。

从此美洲政府的权利,以及它们对大不列颠的服从,将一劳永逸的摆脱疑虑和争论。

”这个提议无论是在伦敦还是在殖民地都遭到了冷遇。

在伦敦一方,冷淡的态度来自于多种理由。

有些理由自私,有些琐碎,有些出于愚昧无知,而有些则确实是由于制度限制。

比方说,当时的议员是不领薪水的,所有人都必须自掏腰包。

伦敦米贵居之不易,(据政治学家埃德蒙·伯克估计)外地议员一年的花销至少在一千英镑(这笔钱不是小数目,狄更斯小说《孤星血泪》里面说,15英镑就能在外地开个铁匠铺子,可见其价值。

如果按照购买力来说,1765年的1000英镑相当于2010年的10万7千镑,如果按平均收入水准来说,这1000英镑相当于2010年的157万镑),未必有那么多殖民地居民能花的起这个钱。

殖民地政府每年总的行政经费(根据亚当斯密的计算,扣除马里兰和北卡罗纳)大概是64700英镑(且各殖民地有别,新泽西也只有1200镑)。

如果每个殖民地派四个代表,就要总共花销52000英镑,所以殖民地政府愿不愿意花这钱很难说。

如果是由帝国政府给薪水的话,就很难只给殖民地议员发,不对不列颠议员一视同仁(光下院议员就有558人)。

况且,给议员给付薪水有违英国的传统政治观念,在此观念中,议员应该是有身家能“独立”的人,这样才能保证政治永远不会“堕落”成平民政治。

如果是国王用自己的行政经费来发,那就更不行了,这直接违背1707年《任职法案》,该法案规定,“凡议员得到国王任命或从国王那里领取薪俸后,就失去了议员资格。

”制定此法案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国王在议会中安插培植亲信。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议会作为制衡王权的政治存在。

谈完钱再谈人。

伯纳德建议的数目是30人,但美国革命领袖之一约翰·亚当斯要求根据人口比例来派代表,因此北美代表应该达到250人左右。

下议院已经人满为患。

美洲代表来的话,人少了不起作用,人多的话,有人就担心国会会臃肿不堪、喧嚣混杂、运转不灵与管理不便,国事必受影响,甚或有政治动乱的危险。

再说,美洲派代表,爱尔兰、魁北克、西印度群岛诸殖民地以及东印度公司派不派?怎么平衡?还有一个问题,不列颠美洲路途遥远,而不列颠的议会代表是每年一选,等到美洲代表选举完毕前往不列颠赴任,议会议事早已进行良久,黄花菜都凉了。

不过,这恐怕不是最主要的反对理由,因为无论是钱、代表人数还是选举制度,即使没有一致意见,还是可以坐下来谈谈,而谈判本身就是有好处的。

“我们不想要国会代表,因为我们不认为殖民地将得到平等和充分的代表。

”伦敦最主要的反对理由恐怕有两个。

一是害怕美洲代表在国会中组成一个稳固的政治利益集团,同政府的反对派合作,或者与不列颠的工商阶层结合,来危害地主的利益(地主乡绅仍然是国会的主要组成部分)。

这是阶级考虑作祟。

二同母国与殖民地力量对比此消彼长有关。

在一个世纪之内(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殖民地的人口增加十倍(从20万到200万),不列颠人口相对增速要缓慢的多(400万到700万),此人所共知。

从幅员和资源含量上来看,美洲社会成长的空间也要大的太多。

如果允许北美正式成为帝国顶层政治结构一部分的话,那么一步步发生由不列颠向北美的权势转移是相当可能的。

也许正是由于以上这些考虑,历届英国首相才摇摇头拒绝了这个建议。

据说国会里面找不出十个人赞同这个提议。

尽管不列颠不甚热心,但殖民地自己恐怕也并不欢迎这个口号落到实处。

也正是在1765年,马萨诸塞殖民地议会决议说,派代表前往不列颠国会是不切实际的(Impracticable)。

殖民地所有政治派别,无论是效忠主义者(Loyalists)还是激进派(Whigs),尽管在对母国的政治态度上各持一词,但在这个问题上意见一致。

首要的理由当然是地理距离。

根据北美政治生活的传统,地方选民通过发给其代表指令来保证议员的投票符合地方利益,英美之间横隔大洋,使议员有不了解民情的危险。

但这个理由其实说不过去,因为长期以来,各殖民地都在伦敦派驻代理人,以游说议会,保护地方利益。

之前怎么没有人抱怨这个问题呢?瑞德(John Phillip Reid)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认为殖民地居民对地理距离的担心其实不是由技术因素而是由政治因素促发的。

那就是当时殖民地的观察者认为英国国会非常腐败,充斥着宫廷的附庸关系与大臣的暗中贿赂。

这样在监督不便的情况下,代表本身能不能抵制住诱惑,行事公正,就很让人担心。

但最根本的障碍在于,即使殖民地向不列颠派出代表,他们都只会构成国会中的少数。

马萨诸塞议会解释道:“我们不想要国会代表,原因在于我们不认为殖民地将得到平等和充分的代表。

如果不平等,那就根本没有效果。

”宾夕法尼亚一份报纸刊登读者来信,说:“在国会有代表能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除非不列颠和殖民地的利益一致,那么在国会有代表才有意义。

在这个(设想中的)国会里,绝大多数人,家在不列颠,利益也在于斯,事务又是通过多数票决来决定的,如果我们期望美洲的利益(同他们的利益相反)能够得到考虑,那会是很荒谬的,荒谬程度如同期望从一个在争端中自任法官的人手上获得公正差不多。

”而不列颠议会可以借助此合法程序对美洲任意立法,北美人只得哑口无言。

所以你看,抛开表面上的代表权问题,实际上双方所争执的,是帝国的边缘地带与中心究竟应该持有何种政治关系。

对殖民地来说,到底怎样代表才是“平等”和“充分”呢?按照人口、财富与税基平等分配议席?这里的关节仍然是,不列颠太大,殖民地太小(虽然小却不可以被忽略),不列颠太单一,殖民地太分散。

现代政治学通常认为,在类似这么一个分裂社会(divide dsociety)中实行多数民主制,非但不能弥合分歧,反而会促进冲突的激化。

因为,要想在议会中,而不是在街头上或战场上解决争端,其实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罗伯特·达尔(Robert Dahl)所形容的“相互安全”(Mutual security),即必须给双方的基本利益或权利提供最低限度的特殊保护,以便在投票中的失利不会对一方的生存或议价能力产生彻底剥夺。

而不列颠所使用威斯敏斯特(west minster)政治体系的特征有二:一是少数服从多数,二是政治圈子被划分成当政派和反对派。

假如一个社会中的多数和少数界限相对固定(如不列颠和北美),凡事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没有给少数以特殊保护)来进行政治和社会资源的分配,很可能就会形成多数的垄断,以程序上的平等建立排他性的统治。

要避免这点,有多种方法。

有一种方法是现代瑞士、比利时、荷兰、奥地利等多族群国家所使用的——“协和模式”(Consociational Mode)。

该方法有这么一些特色:1,政府组成人员里面包括所有主要社会板块的领导人(不分当权派、在野派,没有政权的轮流);2,在重大政策问题上允许弱势一方拥有否决权;3,选举程序采用比例代表制,甚至给予少数族群以超出其人口比例的政治代表席位;4,政治程序极端注重妥协和协商;5,社会、经济资源的分配也按照比例进行;6,各社群内部高度自治,中央地方互不统属。

比方说在瑞士,德语人口是大头,但瑞士政治中有一条规则就是,联邦委员会(瑞士的最高行政机关)中七个成员里面必须有两个人是法裔或意裔出身。

这种现代思想绝少“一统”观念,承认差异与社会分歧,明了异己的存在,对当下的政治现实不以为必然,以及抱定一颗共存的心。

当时的帝国诸公恐怕念不及此。

总之,只是往国会里面派出殖民地代表这条路子是走不通的。

因为殖民地真正需要的,不是“平等”,而是“特殊”。

没有这种“特殊”,殖民地的焦虑无法得到排解。

在一个帝国内,指望“平等换忠诚”,是有难度的(更不要提不平等了)。

未能完成的设计:大英帝国政治想象力与政治智慧的失败那怎样在帝国设计中体现这种“特殊”,又不至于否认大家还处在一个政治共同体之内呢?在1765年后,殖民地居民已经开始提出,大家都是英国人这个事实,并不意味着英国是一个单一国家。

大英帝国是由不同部分组成的政治社会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北美殖民地人民与不列颠人民的地位是平等的。

作为平等的一员,帝国的各个部分应该各自管理自己。

殖民地与不列颠的共同点在于,“效忠于同一个君主,法制相通”。

时人如此说道:“(不列颠与殖民地)应该被看成是同一个王国(kingdom)下的不同国度(countries),它们的处境使得它们不能建立一个共同的议会,这使得它们要依赖它们的统治者来作为这么一个分立政体(partial polity)的共同基础,这样才能最好的适应各自的环境。

”一个化名为Britannus Americanus 的作者在波士顿公报(Boston Gazette)上发表文章,拿不列颠与汉诺威之间的例子做了比方,认为除了有同样一个国王之外,不列颠议会对汉诺威并无管辖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