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课时教案_6
必修一化学教案

必修一化学教案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全册教案课题:引言授课班级课时1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与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过程与方法:了解化学科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化学在工农业及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同学们对化学科学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们热爱化学这们学科。
2、通过师生互动,增加师生感情、重点化学的新认识难点高中化学的知识特点以及学习方法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引言一、再说化学:化学就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以及合成的自然科学。
二、学习内容三、学习特点:我的几点要求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方法放一组现代化学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图片[导入]化学是一门充满神奇色彩的科学,从现在开始,我和同学们一道来探索化学的奥秘[讲]化学研究的领域不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化学反应,一些现代生物领域及物理领域都需要我们化学家参与研究,如刚才看到的几组图片,可以说无论从生活还是将来的任何工作都离不开化学。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板书]一、再说化学:[展示并总结]1、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1) 解开许多物质结构之迷,在工厂大规模生产化工产品,如人工牛胰岛素(2) 合成并开发诸多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的新物质和新材料(3) 为解决困扰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和资源问题提供更多的有效途径 (4) 利用化学高效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使国民经济能良性、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造福,使人类生活得更美好。
2、化学与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密切的关系①衣:由于化学纤维、染料的合成与发展,人们穿上了各种鲜艳、光彩夺目、非常漂亮的化纤服装,生活丰富多彩。
②食:由于化肥河农药的生产和使用,使农作物增产增收,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让人们的餐桌更为丰富,吃得营养、吃得好。
③住:钢铁、水泥、玻璃、涂料等一些建筑、装饰材料的生产,使用,建起许多高楼大厦,使人们住得舒适,生活愉快。
④行:人造橡胶的合成、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是汽车工业普及的基础;镁铝轻合金、钢铁、钛等金属材料和一些功能材料得应用,制成了飞机、轮船,宇宙飞船,使人日行万里不再是梦想。
高一化学“必修一”教案设计8篇

高一化学“必修一”教案设计8篇高一化学必修一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方法: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即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反应。
教学过程:[板书]第二节离子反应。
[提问]下列物质中哪些能导电?为什么能导电?石墨、蔗糖溶液、酒精溶液、K2SO4溶液、Cu、NaOH溶液、盐酸。
[小结]①石墨、铜能导电,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存在。
②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能导电,因为它们的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
[追问]在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是怎样产生的?可通过什么方法证明溶液中存在离子?[小结]①电离产生,其过程可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
②可通过溶液导电性来检验。
[思考]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呢?[板书]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讲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是根据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导电对化合物的一种分类。
[讨论]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Cu、NaCl固体、NaOH固体、K2SO4溶液、CO2、蔗糖、NaCl溶液、H2O、酒精。
[小结]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电解质应是化合物。
而Cu则是单质,K2SO4与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
新高一化学教学计划详细6篇

新高一化学教学计划详细6篇新高一化学教学计划详细1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化学教学任务,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本学期需要完成高中化学必修二的教学任务。
为了能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必修一的内容,特制订一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在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
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为重点,结合学生现状,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狠抓教学常规,提高教学效率。
二、具体工作和措施1.认真学习新课标,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加强教育教学的理论学习,研究新课标,组织切实有效的学习讨论活动,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2.转变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新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沟通和"对话"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努力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
3.改变备课方式,提高教师的课质量、例题的选择,习题的配备与要求,可根据每个班级学生的实际,灵活处理。
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尽可能做到每节课后教师要反思教学过程。
4.发挥备课组的集体作用集体备课,教案和学案基本统一。
每一节课都有一个主备,然后集体讨论,补充完善。
备课组要做到资源共享。
作业在完成课本上的习题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完成补充习题。
5.完成教材中必要的实验探究和演示、学生实验,并适当补充部分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三、课程的实施与操作1.备课要求对于化学概念、知识与技能的备课,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同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基础来确定重难点,找出突破难点的方法,螺旋上升地安排核心化学概念、知识与技能的内容。
突出促进学生、教师的发展,体现学科特点、教师特色,备课思路过程要有特色。
2.授课要求(1)要注意新知识的引入,这是旧知识向新知识转移的过程。
鲁科版必修一高中化学精品教案(全册).

鲁科版必修一高中化学精品教案(全册)第一章走进化学科学教案深圳市南山区育才中学【课程安排】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教学准备】金属镁、氧化铜粉末、活性炭、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浓盐酸、碳酸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PH试纸、酒精灯、火柴、试管、胶头滴管、玻璃片、药匙、砂纸等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教学过程】[电脑展示] Chemistry ----- What? Where? How?[引言]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面对生机勃勃、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物质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物质是怎样形成的?物质是如何变化的?怎样才能把普通的物质转化成更有价值的物质?或许你也在思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化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高一化学教案大全七篇

高一化学教案大全七篇高一化学教案大全(精选篇1)知识目标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
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规律及性质的不同点。
能力目标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钠的化合物很多,本节教材在初中已介绍过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等的基础上,主要介绍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对于过氧化钠,重点介绍它与水的反应,及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同时,还简单介绍了过氧化钠的用途。
其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本节的难点。
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重点介绍它们与盐酸的反应,以及它们的热稳定性。
同时,通过对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同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材与第一节教材相类似,本节教材也很重视实验教学。
例如,教材中对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介绍,都是先通过实验给学生以感性知识,然后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有关结论。
这样编写方式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能主动学习。
教材最后的家庭小实验,具有探索和设计实验的性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能力。
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及它们的热稳定性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这样编写,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记忆知识,也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材也重视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及化学史的教育。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法建议1.加强实验教学。
可将一些演示实验做适当的改进,如〔实验2-5〕可改为边讲边做实验。
可补充Na2O2与CO2反应的实验,把蘸有Na2O2的棉团放入盛有CO2的烧杯中,观察棉团的燃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反应及其应用。
还可以补充Na2O2漂白织物的实验,以说明Na2O2的强氧化性。
高中化学必修课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课教案
主题:化学基本概念
教材:《化学》必修1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并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
1. 化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2. 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3. 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化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难点:化学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饮用水的净化、动植物的生长等,引导学生探讨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 给学生介绍化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引导学生探讨化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区别。
3. 给学生展示一项简单的化学实验,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原理及方法。
第二课时:
1. 继续进行化学实验,并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2. 引导学生讨论化学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及解决方法。
3.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以检测他们的掌握情况。
作业安排:
1.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复习本节课学习内容。
2. 设计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与结果。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了解,对化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也有了一定的掌握。
但是在实验设计和分析方面,部分学生仍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强化。
高中新版化学教案全册

高中新版化学教案全册
第一课:化学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元素、化合物、分子和离子的定义和区别。
教学内容:
1. 元素的概念及特征;
2. 化合物的概念及特征;
3. 分子和离子的区别;
4.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元素、化合物、分子、离子的定义和区别。
难点: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教学方法:讲述结合实例分析、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简单介绍化学基本概念,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讲解
1. 元素的概念及特征:介绍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具有唯一化学性质的物质。
2. 化合物的概念及特征:介绍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原子按一定的化学组成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3. 分子和离子的区别:通过实例解释分子和离子的区别,引导学生理解。
4.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介绍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作用而产生新物质的过程。
三、案例分析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不同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基本概念。
四、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下节课预习内容。
五、作业
布置化学基本概念的复习作业,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教学反馈: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教案范本仅提供教学参考,具体内容可根据学校要求和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
人教版高一化学教学教案

人教版高一化学教学教案人教版高一化学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认知性学习目标了解化学发展简史及化学与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初步理解“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的含义。
(二)技能性学习目标掌握学习化学的正确方法(三)体验性学习目标明确在高中阶段为什么要继续学习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了解我国在化学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学生理解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指导化学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逐步使其产生持久稳定的学习动机。
教学用具:(一)实验用品(二)教学用品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教学过程:【引言】手机可能已经成为大家的必备行头之一了,而且还孕育出了拇指文化。
大家想想我们为什么要买手机,你的手机都有哪些的功能,又该如何操作呢?与之相类似,在高中化学是我们的必修课之一,大家是否想过在高中为什么学习化学,化学都有哪些作用,又该如何学呢。
这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些问题,我想通过这堂课大家对他们都会有一定的了解,套用一句经典的话“化学天地,我的地盘我做主”。
【板书】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投影】运用纳米技术拍出的照片。
【讲述】这张图片中的汉字“中国”是中科院物理所的研究人员,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探针移动硅原子所形成的图形,那些深黑色的沟槽是硅原子被拔出后立下的笔画,它的宽度仅2nm,是当时已知最小汉字。
通过这张图片向我们展示这样一个事实,现在我们对物质的研究已经进入了分子和原子时代,而这正时化学研究的领域。
下面咱们首先就探讨一下化学的研究领域是什么。
【板书】一、化学的研究对象【讲述】我们要学习化学,那么首先要明确就是化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什么。
化学所研究的是地球上的、地球外的,看得见的、看不见的,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各种物质。
大家看到了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很广泛的,涉及到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物质,而且自人类在地球上诞生以来化学就与已经我们形影不离了。
必修一高中化学教案

必修一高中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 掌握测定反应速率的方法;
3. 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重点:
1. 反应速率的定义;
2. 测定反应速率的方法。
教学难点:
1.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2. 反应速率与浓度、温度、催化剂等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酒精灯等;
实验药品:氧化铁粉、氢氧化钠溶液等;
PPT课件。
教学程序:
一、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化学反应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二、讲解(15分钟)
1. 定义:化学反应速率是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产生的量。
2. 测定方法:可以通过实验测定不同时间点上的反应物质量或生成物量,从而计算出反应速率。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选择合适的反应物质,进行实验测定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
四、讨论(10分钟)
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并探讨反应速率与浓度、温度、催化剂
之间的关系。
五、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并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掌握测定反应速率的方法。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到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提升化学实验
能力和思维能力。
高中化学高一备课教案

高中化学高一备课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
1.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排列规律;
2. 熟悉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基本属性;
3. 理解原子结构中的原子核、电子云等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的排列规律;
难点:原子结构中原子核和电子云的概念。
教学准备:
1. PPT资料: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的排列规律;
2. 实验器材:模型原子核和电子云的模型。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猜测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2.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排列规律: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的排列规律,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分组和周期性。
3.学习元素的基本属性: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基本属性,如原子序数、原子量、元素符号等。
4.学习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介绍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构成。
5.实验:进行模型原子核和电子云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纵模型,深入理解原子结构中原子核和电子云的分布规律。
6.总结:总结学习内容,强调元素周期表和原子结构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7.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查阅元素周期表,了解不同元素的属性,并完成相关练习题。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元素周期表和原子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理解原子结构的概念方面可能仍存在困难,下节课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和案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高一化学教案(最新6篇)

高一化学教案(最新6篇)篇一:高一化学教学设计篇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学目标】1、理解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能用以上规则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2、能根据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和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顺序图完成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教学重难点】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师具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引导式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知识回顾】1、原子核外空间由里向外划分为不同的电子层?2、同一电子层的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的轨道上运动?3、比较下列轨道能量的高低(幻灯片展示)【联想质疑】为什么第一层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只能容纳八个电子而不能容纳更多的电子呢?第三、四、五层及其他电子层最多可以容纳多少个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与原子轨道有什么关系?【引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按能量高低分层排布的,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就好比能层是楼层,能级是楼梯的阶级。
各能层上的能级是不一样的。
原子中的电子在各原子轨道上按能级分层排布,在化学上我们称为构造原理。
下面我们要通过探究知道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
【板书】一、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交流与讨论】(幻灯片展示)【讲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核外电子在原子轨道上的排布是从能量最低开始的,然后到能量较高的电子层,逐层递增的。
也就是说要遵循能量最低原则的。
比如氢原子的原子轨道有1s、2s、2px、2py、2pz等,其核外的惟一电子在通常情况下只能分布在能量最低的1s原子轨道上,电子排布式为1s1。
也就是说用轨道符号前的数字表示该轨道属于第几电子层,用轨道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该轨道中的电子数(通式为:nlx)。
例如,原子C的电子排布式为1s2s22p2。
基态原子就是所有原子轨道中的电子还没有发生跃迁的原子,此时整个原子能量处于最低。
化学教案-第六章 第三节 硫酸_高一化学教案

化学教案-第六章第三节硫酸_高一化学教案第三节硫酸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硫酸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两部分。
硫酸是在初中学过稀硫酸的化学性质的基础上讨论浓硫酸的化学性质和硫酸的用途。
浓硫酸的特性主要介绍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教学中特别强调浓硫酸的吸水性与脱水性的不同,通过实验对浓硫酸的还原产物进行有效检验。
在介绍硫酸的用途时,教给学生读图方法,认识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关于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在已有的离子反应、稀硫酸检验及氯离子检验知识为基础,学会硫酸根离子检验的一般原理及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1.使学生掌握浓硫酸的性质;2.使学生了解硫酸的用途;3.使学生掌握检验硫酸根离子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重点:浓硫酸的性质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教学难点:浓硫酸的氧化性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述法、比较发现法、例举法教学用具:实验用品课型:新课课时: 2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新课的准备:复习稀硫酸的性质,指出具有硫酸的一切通性。
引出课题。
新课进行:第三节硫酸一、硫酸比较:纯硫酸、浓硫酸、稀硫酸发现:纯硫酸中只有硫酸分子,浓硫酸中为水合硫酸分子,稀硫酸中有氢离子及硫酸根离子。
(重点学习浓硫酸)1、纯硫酸的物理性质无色油状液体,常见的浓硫酸质量分数为98.3%,沸点为338℃,高沸点难挥发性。
说明: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2、浓硫酸的化学性质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和氧化性⑴硫酸的吸水性三种形式:①与水任意比例混溶,溶于水剧烈放热;②吸收气体中水蒸气干燥剂,不能干燥硫化氢、溴化氢、碘化氢、氨气;③与结晶水合物反应。
【实验】浓硫酸与胆矾反应,由胆矾蓝色变为红色说明吸水性。
⑵硫酸的脱水性——炭化(变黑)【实验6-3】潮湿的纸屑、棉花、木屑中分别滴入几滴浓硫酸。
【实验6-4】蔗糖(加几滴水)中加入浓硫酸。
结论:这几种有机物均变黑,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强调:①C12H22O11 12C+11H2O;②吸水性与脱水性的根本区别;③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沾上皮肤如何处理?⑶硫酸的强氧化性说明:稀硫酸与铜、木炭均不反应,与浓硫酸反应不反应呢?【实验6-5】浓硫酸与铜反应,要求学生注意反应现象,分析反应产物存在的依据。
化学教案高一(精选8篇)

化学教案高一(精选8篇)化学教案高一篇1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练习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
(2)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的分析及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
(3)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
三、教学难点: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含义,可以知道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存在数量关系。
而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常涉及到量的计算,例如,用一定量的原料最多可以生产出多少产品?制备一定量的产品最少需要多少原料?等等。
通过这些计算,可以加强生产的计划性。
并有利于合理地利用资源,而这些计算的进行都需要根据化学方程式。
本节就是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化学方程式的汁算的。
[板书]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师]前面我们学过根据化学式的简单计算,今天我们进步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呢?计算时有哪些步骤和方法呢?请看例题1。
[投影]展示例题1[例题1]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分析]这道题是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来求生成物的质量,即已知原料的质量求产品的质量。
我们一起来看课本中的解题步骤。
[讲解并板书]解:设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为x。
2KMnO4K2MnO4+MnO2+O2↑2×15832,x==0.6g。
高中化学高一备课教案模板

高中化学高一备课教案模板
主题:高中化学高一备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3. 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实验器材和仪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
1. 引入课题:介绍化学的定义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2. 理论知识讲解:讲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3. 实验操作:进行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器材和仪器,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
4. 实验分析: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思考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反思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评价:
1. 师生互动: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学生表现: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和实验分析中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实验。
3. 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化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检查教学效果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教学反思:
1.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实验,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2. 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
3. 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调整和改进。
教学建议:
1. 继续引导学生探索化学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提供更多实验机会,让学生加强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整理版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整理版课题: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3. 提高实验报告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 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3. 实验报告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的理解;
2. 实验操作步骤的掌握;
3. 实验报告的写作技巧。
教学内容:
1. 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3. 实验报告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分组讨论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讲解
1. 讲解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演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3. 强调实验安全措施和实验室规范。
三、实验操作
1. 学生分组进行化学实验;
2. 指导学生操作实验设备和记录实验数据;
3. 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四、总结
1. 学生汇总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2. 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结果及结论。
五、作业
1. 布置作业:完成实验报告;
2. 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有了初步了解,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报告写作能力也有所提高。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培养实验能力和科学研究方法。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范文5篇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范文5篇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S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酸雨的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运用实验观察获取信息,通过归纳对信息进行加工。
体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热爱科学,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SO2的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
【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具投影仪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好,我们知道在干燥的季节里大家都希望有一些雨水降临,那么除了正常的雨水之外,还有一种雨水被称作酸雨,大家了解它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酸雨的视频,请看大屏幕。
教师:播放酸雨视频,酸雨视频展示酸雨对我们环境,动物生存,建筑物及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以及酸雨知识。
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并思考问题酸雨危害有哪些,酸雨的主要成分有什么?学生活动:回答危害方面并说出酸雨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教师展示:大家请再看看大屏幕上展示的图片,酸雨对空气污染的报告,SO2中毒现象,被SO2漂白过的食物,大家说这些现象中都免不了一个始作俑者,是什么呀?学生回答:SO2,(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教师语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SO2。
【板书】课题3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二环节:新课教学1.SO2的物理性质研究教师多媒体呈现并讲授:二氧化硫中重要的是硫元素的存在,硫的物理性质如下:淡_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
硫或者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首先生成二氧化硫。
化学方程式为:S+O2====SO2,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教师提问:经过前面的学习,大家思考下我们从哪些方面可以确定SO2的物理性质呢?教师引导:回忆上节课研究氯气的性质的方法,思考从哪些方面去研究SO2的性质。
新课程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新课程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课时安排:每周4课时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实验技能,为深入学习化学打下基础。
教材和参考资料:
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一》
参考资料:《化学世界》、《化学教学研究》等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化学的基本概念
1. 介绍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讨论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第二课时: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1. 介绍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
2. 讲解元素周期表和元素的分类
第三课时: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
1. 解释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2. 教授如何书写化学方程式和平衡方程式
第四课时: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
1. 探讨原子和分子的基本结构
2. 分析原子核、电子层和原子半径的关系
教学方法:
1. 讲授结合示范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
2.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 辅导学生解决化学问题,提高实验技能和解题能力
评估方式:
1. 课堂讨论和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作业和实验报告,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践能力
3. 小测验和期末考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提高空间
课后延伸:
1. 布置相关阅读和实验任务,拓展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实践能力
2. 组织化学俱乐部和科技创新竞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专业素养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对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了初步了解和认识,培养了实验技能
和批判性思维,为进一步探索和深入学习化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
结合实际案例和应用情景,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动力。
高一化学教案(优秀8篇)

高一化学教案(优秀8篇)高一化学教案篇一一、探究目标(一)知识技能1.了解硅、二氧化硅的主要性质。
2.认识硅、二氧化硅在生产、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2.了解材料发展的历史与前景。
(三)情感价值观认识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重要地位,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探究重点二氧化硅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硅单质的用途。
三、探究难点二氧化硅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四、探究过程阅读与思考板书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请阅读课本第四章引言,对照元素周期表回顾你所知道的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两种元素:氧和硅,它们构成了地壳的基本骨架;空气中的含量最多的元素:氮和氧,它们是地球生命的重要基础元素之一;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大气质量的气态氧化物主要是非金属氧化物如:so2、no2、co等。
食盐中的氯元素等。
思考与交流1.同学们想象一下,所展示的图片,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2.计算机的芯片,传导电话的光缆,化学实验室的玻璃仪器,你能想象得出它们都是以硅或硅的化合物为材料制成的吗?那末,自然界有没有游离的硅?自然界有没有硅的化合物呢?没有的怎样制取?有的怎样利用?请同学阅读课本p.62板书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一、二氧化硅(silicon dioxide)1.物理性质:请同学阅读课本p.63内容,将你阅读的内容整理成知识小卡片。
整理归纳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结构与金刚石相似,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是沙子、石英等的主要成分,可用来装饰、制造电子部件和光学仪器。
思考与交流根据sio2的存在和应用,请你分析以下问题:sio2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化学稳定性如何?你的根据是什么?sio2的这些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练习1①实验室中盛放碱液的试剂瓶为什么不用玻璃塞?②实验室盛放氢氟酸的试剂瓶为什么不用玻璃瓶?①因为玻璃中含有二氧化硅,易与碱液反应生成对应的硅酸盐,将瓶塞与瓶口粘合。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简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简案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化学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化学的基础名词和单位;3. 能够辨别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
教学重点:1. 化学的定义;2. 物质的基本性质;3. 物质的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1. 掌握化学名词和单位的用法;2. 理解物质变化的基本原理。
教学准备:1. 彩色标签纸;2. 化学元素周期表;3.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滤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化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化学,化学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化学的基本概念(15分钟)1. 化学的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和反应规律的自然科学。
2. 物质的基本性质:物质包括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具有质量、容积和能量等基本性质。
3. 物质的变化过程:物质可以通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改变其性质。
三、学生互动讨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过程,并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四、实验演示(15分钟)教师进行化学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并分析反应结果。
五、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化学基本概念对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复习化学名词和单位的用法,并准备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引入化学的基本概念,讲解了化学的定义、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学科的内容和重要性。
实验演示环节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过程。
下节课应继续深入讲解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探索更多化学实验。
高一化学教案-第六课时关于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最新

第六课时 关于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2.溶液的稀释规律稀释前后:①溶质的总质量 ,②溶质的物质的量 (填不变或改变)。
设稀释前某溶液浓度为c 1,体积为V 1,密度为ρ1,质量分数为w1;稀释后某溶液浓度为c 2,体积为V 2,密度为ρ2,质量分数为w2;则有:c 1V 1= ,V 1ρ1w1= .3.用密度为D g ·cmL -3,质量分数为n%的盐酸,配成体积比为1∶4的盐酸(密度为d g ·cmL -3),则所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A .+4)(5.3610D Dnd mol ·L -1B .4)+(10D Dnd mol·L -1 C .182.510Dn mol·L -1 D .182.510Dnd mol·L -1 1.在标准状况下,将V L A 气体(摩尔质量为M g/mol )溶于0 1 L 水中,所得溶液密度为d g ·mL-1,则此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A.VdMV+2 240 mol/LB.1 000VdMV+2 240 mol/LC.1 000 VdMMV+2 240 mol/LD.MV224(V+01d ) mol/L答案B2.V mL Al2(SO4)3溶液中含Al3+ a g,取V4 mL 溶液稀释到4V mL,则稀释后溶液中SO2-4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答案125a36V mol ·L -13.一定量的14%的氢氧化钾溶液,若将其蒸发掉100 g 水后,其质量分数为28%,体积为125 mL ,则浓缩后的KOH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2 2 mol/LB.4 mol/L C.5 mol/LD.625 mol/L答案B1.有关定义式的计算(1)注意溶液中各量间的关系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V ÷V 溶质的物质的量÷cB ×cB 溶液的体积×ρ÷ρ溶液的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化学课时教案
课题:2—3 氧化还原反应(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 课时: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从化合价升降观点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2、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3、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准确描述概念、深刻理解概念、比较辨析概念的能力;
2、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认识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学习化学;
2、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从化合价升降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根据可以把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2、用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写出初中学过的生成CO2的化学方程式。
(让学生上来写,评价)
[提问]有没有同学写了另外一种生成CO2的方程式呢?大家看看这个反应Fe2O3+3CO==2Fe+3CO2 一起分析一下它是属于哪种反应类型的.
[分析]首先,它肯定不属于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那是不是置换反应呢?(提一下置换的定义)复分解?对于反应(5)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任一类。
由此也说明这种分类法不能包括所有的化学反应。
[设问]对于反应(5)又该属于哪种类型的反应呢?
[阅读]阅读教材第一部分内容
在初中,大家已经学过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它们是如何定义的呢?(提示)让学生一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设问]判断依据?从CuO的角度看,它失去氧,所以是还原反应,但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C得氧和CuO失氧的反应必然同时发生,因此氧化与还原这两个相反的反应必然同时存在同一个反应种,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小结]在反应(7)Fe2O3+3 CO =2Fe+3 CO2中,Fe2O3失去氧变成单质铁,发生了还原反应;CO得到氧变成CO2,发生了氧化反应。
[板书]氧化还原反应: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
[讲述]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更多的是从形式上划分的,不能包括所有的化学反应,也不能深入的反映化学反应的本质;同样从得氧失氧角度把化学反应划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也是不够全面的,它把在一个反应中同时发生的两个过程人为的分割开来,也不能反映该类反应的本质特征。
[设问]是否只有得氧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如果一个反应中没有氧的得失,是否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呢?氧化还原反应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它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
从得失氧的角度判断不全面,那么大家试想从另一种角度去分析。
[分析]从化合价角度分析Fe2O3+3CO =2Fe+3CO2,铁元素被还原,化合价降低;碳元素被氧化,化合价升高。
[思考与交流]教材思考与交流2:1、分析各反应中元素化合价是否有变化,如何变化。
[阅读]阅读教材第二部分内容
[讲述]从化学反应中是否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我们可以把反应分成两类:一类是有化合价改变的,一类是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的。
[小结]
1、从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是否升降看,氧化还原反应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
2、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
还原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
3、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反应前后是否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说明]根据反应中是否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可以把反应分成两类: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练习1]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CaCO3+2HCl=CaCl2+H2O+CO2↑
B、CaCO高温CaO+CO2↑
C、Na2O+H2O=2NaOH
D、Mg+2HCl=MgCl2+H2↑
[练习2]在反应MnO2+4HCl=MnCl2+2H2O+Cl2↑中,元素化合价升高,被(填“氧化”或“还原”),发生(填“氧化”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降低,被(填“氧化”或“还原”),发生(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过渡]根据化合价变化可以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化合价的升降。
那么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为什么会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呢?我们知道,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
那么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需要从微观角度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阅读]阅读教材第三部分31到32页内容:从电子转移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ppt]初中NaCl形成的过程图片,唤起学生的记忆。
用flash展示NaCl和HCl形成的过程。
[讲解]1、钠与氯气的反应
2Na+Cl2=2NaCl
Na: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Cl: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在这个反应中,钠是还原剂,氯气是氧化剂。
2、氢气与氯气的反应
H2+Cl2=2HCl
H:化合价升高,电子对偏离,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Cl:化合价降低,电子对偏向,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在这个反应中,氢气是还原剂,氯气是氧化剂。
[小结]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2、氧化反应:表现为被氧化的元素化合价升高,其实质是该元素的原子失去(或偏离)电子的过程;
还原反应:表现为被还原的元素化合价降低,其实质是该元素的原子得到(或偏向)电子的过程。
[练习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
B、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C、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一定所有的元素化合价都发生变化
D、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得失或偏移
[讲述]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举例说明)。
要科学合理的利用氧化还原反应。
[课堂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说明:1、从得氧失氧观点描述氧化还原反应是不完善的,有其局限性;
2、从化合价升降观点可以判断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表现)。
3、电子转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作业]1、教材习题5。